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9课 甲骨文与青铜器

第9课 甲骨文与青铜器

第9课  甲骨文与青铜器
第9课  甲骨文与青铜器

第9课甲骨文与青铜器

课前预习预习时顺带把这些题给做了,试试你的身手呀!

1.你知道什么是甲骨文和金文吗?

2.我国哪个朝代青铜器的产量最大,质量最好?

3.“金文”是刻在金子上的文字吗?

课堂练习重点难点都在这里了,课堂上就把它们解决吧。

4.商代使用的文字是——,后来在青铜器上又出现了一种铭文,我们称之为——。

5.甲骨文是——在龟甲或其他动物骨头上的一种文字( )

A.写 B.刻

C.印刷 D.摹

6.金文是( ) 在青铜器上的一种文字

A.写 B.刻

C.印刷 D.铸刻

7.“金”在中国古代除指金子以外,还指( )

A.铁 B.锡

C.铅 D.铜

8.甲骨文是中国一种很古老的文字,今天它仍然具有( )

A.使用价值 B.实用价值

C.艺术价值 D.推广价值

9.铜和锡的性质较软,而铅的性质较脆,然而三者合成的青铜器的性质却很硬,这说明商朝的人已经懂得了知识。

10.甲骨文大量出土于殷墟,即今河南安阳,但近年来在山东地区也有少量出土。经分析比较,两地出土的甲骨文内容和形式大体一致,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11.在出土的青铜器上,有的有文字,有的没有文字。你认为哪一种对我们今天了解历史更有帮助作用?为什么?

12.看图分析:哪个青铜器大?

青铜器的种类繁多,有礼器、饮食器、兵器、工具等数十种。最常见的有煮、盛食物用的鼎,饮酒用的爵等。青铜兵器有戈、矛、钺(yu ē)、镞(z ú)等。青铜工具有刀、斧等,但数量不多,主要用于手工业生产。那时候,青铜是贵重金属,很少用来铸造农具。不少青铜器铸有装饰花纹,花纹以兽面纹为主,如虎纹、象纹、龟纹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司母戊铜方鼎 青铜立人像

(高1.33米,重800多千克) (高2.62米,重180多千克)

13.你认为甲骨文对研究商代历史有什么作用?

14.到目前为止,已发现的青铜器每件都不一样,这是为什么?

课后测试走出教材,迁移发散,你的能耐是不是真的有长进了?

活动与探究

15.临摹一幅甲骨文和金文。

16.课后到文物艺术品商店去看一看,注意观察哪些艺术品上有用甲骨文或金文作为装饰的。

答案:

第9课

1.商朝将占卜结果用文字刻在龟甲或兽骨上,这种文字叫甲骨文。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金文。 2.商朝。 3.不是,是铸造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4.甲骨文金文5.B 6.D 7.D 8.C 9.合金 10.说明了山东地区属于商朝的管辖范围,商朝在这实施了有效的行政管理。ll.有文字的青铜器对我们了解历史更具有帮助作用。因为它记录的历史准确,也便于参照其他的历史书籍共同研究历史。 l2.判断青铜器大小的标准是看它用了多少青铜,即重量,而不是高矮。司母戊铜方鼎重800多公斤,而青铜立人像才180多公斤,所以,司母戊铜方鼎大。 13.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对研究商朝历史有重要价值。另外,它对研究汉字的发展和书法艺术也有重要价值。 l4.因为当时青铜器是用泥范铸造的,泥范只能一次性使用,所以每个青铜器就不一样了。 15.略l6.(1)宜兴紫沙壶,(2)砚台,(3)景德镇瓷器,(4)玉器。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说课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说课稿 说课人:七年级历史组房程伟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的内容。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我对这一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继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后讲述中国古代社会的又一个重点章节,对奴隶社会进行了全面的描述和总结,从知识衔接上看,有继承性。同时本课又与下一节内容《青铜器和甲骨文》有密切关联,因此十分重要。 2、教材内容要素分析:夏、商、西周的建立和灭亡,构成了本课的主线索。本课首先简要地叙述了约公元前2070年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建立和夏桀无道为汤所灭、商朝建立的史实。其次,叙述了盘庚迁殷后,商朝疆域不断扩大以及商纣的奢糜残暴和武王伐纣,西周的建立。最后,叙述了周初统治者为巩固奴隶制政权而实行的分封制和西周的灭亡。 二、说学情 1、学生学习现状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好奇心、求知欲强,思维活动,但知识少,所以要引导学生观看图片、分析材料,自主获取信息,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进行分组讨论、合作学习。 2、教学目标要求:结合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及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节课教学思想定位为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因此我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为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说出西周的分封制,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夏商西周奴隶制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历史进程、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和初步理清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根据新课程理念,我把现代信息技术与本课的内容进行整合,针对初一学生的现状,实行开放式教学模式。七年级学生求知欲强,但知识积累不够丰富,对一些复杂历史现象和地理概念模糊不清,因此,本课以教师讲述为辅助,把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定为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夏商西周时期创造了光辉的文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以此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并让学生认识到奴隶制度的进步性和残酷性。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重点有二。其一是夏朝的建立。首先,因为夏朝是我国历史上建立的第一个国家,这也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生产关系方面的重大变革。其次,因为夏王朝的建立,说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其二是西周的分封制。言其为重点,主要在于它是西周的重要制度,起到拓展疆域、巩固统治的

甲骨文与青铜器

第9课甲骨文与青铜器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甲骨文、金文的学习,明白它们的含义,学会辨认甲骨文和金文的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了解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 通过学习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通过想象司母戊鼎等青铜的铸造过程及用途,培养历史想象能力。 过程与方法 收集甲骨文的文字及图片,指出他们与今天文字的渊源关系,以此加深对汉字与甲骨文渊源关系的认识。 收集有关青铜器的照片、实物和有关资料,并进行展览、讲解和想象,以加深对青铜艺术这一中华文化瑰宝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甲骨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而商朝青铜器是上古文明世界技术方面最突出的成就之一。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潮流是悠久的,中华民族是有高度智慧的”,从而自发地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 本课的重点是学会辨认甲骨文和金文,了解甲骨文和汉字的渊源关系;知道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教学难点: 本课的难点是如何使学生理解甲骨文和汉字的渊源关系,认识到商朝的青铜铸造业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由此反映出的国力盛衰问题。 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我国是世界上文明古国,创造出来许多灿烂辉煌的文化,在我们学习过的先秦时代,文化空前繁荣,成就突出,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 一、商朝的甲骨文 教师首先做商朝占卜的模拟试验,并告诉学生,人们根据龟甲或兽骨上炸裂的纹理,判断是凶是吉。然后提问学生:古人对占卜的结果相信吗?重视吗?结果会被记录下来吗? 学生肯定会回答:相信,重视,一定会记录下来。 教师继续提问:那么,古人会用什么方法记录结果呢?又记录在哪里呢?教师指导学生看教材,阅读有关甲骨文的内容并出示甲骨文的图片给学生以增强感性上的认识。

甲骨文与青铜器之教案设计

甲骨文与青铜器之教案设计 姓名:段汉军 学科:历史 年级:初一 单位:淮北梅苑学校 甲骨文与青铜器之教案设计 设计思路: 一个人在未来社会要获得发展,必须具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历史教学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理念的关键,在于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有效性,而问题探讨式是最好的方式之一。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力,问题推动学生学习。“问题性是思维的重要特征,思维火花总是围绕着问题进行操作的,而人的思维发展水平取决于思维操作水平。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思维的这一特征,开展教学活动。” 基于以上的认识,本课的基本思路是:将学习内容转为一个个问题,师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归纳分析问题——找到本堂课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师生共同探究解决问题。 在实施的过程的第一个环节中,由学生提出问题,可能五花八门,问题又多又杂。因此,师生共同整理归纳,将问题分类就显得尤为重要。既要针对性强:应该是围绕本节课学习的重点、难点设计问题,同时又要注意问题的层次和前后的逻辑性,为学生质疑、解疑的思维过程做好铺垫,最大限度的有利于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和激活学生的思维。其次,问题要有启发性,比如课本中没有现成答案,必须重组教材内容或通过联系有关知识,综合思考后才能回答,或者在史论结合点上提问,或者通过补充材料得出结论。再有,教师要创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现疑难,敢于提问,善于提问。问题提出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明确问题所涉及的知识范围及能力层次和问题类型,因为问题类型不同,解决的方式也是不同的。教师通过对某一问题的具体分析,促使学生思维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可操作性,从而使学生逐步形成独立自主的思维能力。在解决问题时,教师首先要启发引导学生有正确思路,点明解决问题的角度,以减少学生思维的盲目性,从而有利于学生获得更多成功的体验;然后让学生讨论、回答;最后教师做简要评价,校正学生认识上的偏差。整个过程要尽量做到让学生全体参与,努力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注意参与的广泛性。 本课是一堂专门的文化史课,介绍的是商文化的典型代表——甲骨文和青铜器。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是当时世界上的一个奴隶制大国。商朝的文化在古代世界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一席,是上古文化中绚丽的瑰宝。如果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很好地结合起来讲授,则是陶冶学生情操,增进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好内容,好渠道。

青铜器与甲骨文的教学设计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 骨文和汉字的渊源关系。 多媒体、启发、讨论、直观法等教学方法学生在独学、观察、讨论中感知历史

附1:学案(10分钟) 一、独立自学【温馨提示:1.历史阅读方法指导:抓住时间(时期)、地点、人物、事件、经过、影响(意义、作用)。2.学习要求:在课文划出相关答案,不会的问题标出记号,10分钟)】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在原始社会后期出现铜器,距今4000多年的出土了铜镜。 2.商朝以后的青铜器由食器发展到礼器,成为乃至的代表性器物,礼器的类型与数量反映了和。 3.迄今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 4.⑴我国的青铜器最早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⑵它们的主要用途是什么?⑶到了夏、商、西周青铜器的发展呈现什么样的特点?P23——24 5.你知道青铜器是怎么制造出来的吗? 6.我国青铜器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P23-24 (二)甲骨文记事 1.⑴什么是甲骨文?⑵在哪里出土的?⑶是怎样被发现的?⑷记载了什么内容?⑸甲骨文的发现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我国有文字可考历史始于什么时候?P24—25 2⑴甲骨文已经具备了哪些造字方法?⑵什么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⑶什么是最为进步的造字方法?⑷甲骨文对汉字的发展有什么意义?P25 二、合作探究(5分钟)(要求:前后桌4人为一组讨论,时间5分钟) 司母戊鼎,是商王为了祭祀其母亲而铸造的礼器。高1.33米,长1.1米,重832.84千克。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铸造这样的大鼎,需要二三百人同时操作,可见商朝的青铜铸造业,有多么大的规模了。 在商朝时期能成功铸造这样硕大的器物,这说明了什么?(提示:从高、大、重、花纹、规模去分析) 附2:达标训练 一、选择题 1. 商朝是我国青铜器高度发达的时期,其精品代表作是() A.四羊方尊 B.司母戊鼎 C.青铜立人像 D.牛尊 2.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古代青铜器是:() A.毛公鼎 B.四羊方尊 C.青铜立人象 D.司母戊鼎 3、下列关于甲骨文说法正确的是() ①是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的②甲骨文记载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丰富的内容等。③甲骨文的发现说明了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④甲骨文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甲骨文与青铜器》说课稿

《甲骨文与青铜器》说课稿 泉州九中:林碧瑜 2019.12.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泉州九中的历史教师,我说课的题目是北师大版的《历史》七年级上册第9课《甲骨文与青铜器》,以下是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 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以司母戊鼎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二.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一堂的文化课,介绍的是商朝文化的典型代表——甲骨文和青铜器。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是当时世界上的一个奴隶制大国,因此商朝文化在古代世界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一席,学好本课,对学生全面认识商朝的历史有很大帮助,同时也会对以后文化课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三.学情分析 教材面对的是刚从小学跨入中学校门的初一学生,他们的好奇心特强,求知欲强、乐于参与、善于表现自己认识事物往往侧重于感性,对枯燥无味、抽象简单的教学方式不感兴趣。在教学中我利用了多媒体教学课件,通过生动感性的材料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再者,初一学生对学习历史的方法是知之甚少。因此,我们要在教学中重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和培养。在这一课中,可以对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精、准度上进行训练,如,“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司母戊鼎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青铜器”。 四 .教学目标的确立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甲骨文、金文的学习,明白它们的含义,学会辨认甲骨文和金文的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了解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 通过学习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通过想象司母戊鼎等青铜的铸造过程及用途,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利用课文上甲骨文的文字及图片,指出他们与今天文字的渊源关系,以此加深学生对汉字与甲骨文渊源关系的认识。 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中青铜器的照片、和有关资料,用语言表述自己的观察结果,以加深学生对青铜艺术这一中华文化瑰宝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甲骨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光辉灿烂的,从而自发地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4.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学会辨认甲骨文和金文,了解这些字体和汉字的渊源关系;通过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本课的难点是如何使学生理解甲骨文金文和汉字的渊源关系,认识到商朝的青铜铸造业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由此反映出的国力盛衰问题。 5教法与学法的设计: 寓教于乐法,创设情境法,自主学习探究法和图片观察法等 6板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 甲骨文与青铜器》教案 北师大版

第9课甲骨文与青铜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明白甲骨文、金文的含义,学会辨认甲骨文和金文的字体,了解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 学习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通过对司母戊鼎等青铜器的铸造过程或用途的想像培养自己的历史想像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甲骨文——汉字,汉字——甲骨文”的正反两方面的推理论证活动,增强对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的认识。 积极开展收集青铜器相关图片及有关资料的活动,通过展览、讲解、想像,加强对青铜艺术这一中华文化瑰宝的认识。 通过对司母戊铜方鼎铸造过程的模拟想像,能分析总结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协同合作的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甲骨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形状奇伟,花纹瑰丽”的商朝青铜器是“上古文明世界技术方面最突出的成就之一”(著名考古学家夏鼐语)。通过本课的学习,能真的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悠久的,中华民族是白高度智慧的”(江泽民语),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加强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 要求知道甲骨文和金文等字体的区别,了解汉字的演变;知道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甲骨文和汉字的渊源关系,怎样认识商朝青铜铸造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搜集相关的甲骨文资料,并掌握它与今天汉字的渊源关系。 2、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 (1)音乐资料,F4演唱的《流星雨》; (2)影像资料,包括甲骨文、青铜器的图片,“中国入世、申奥成功、中国足球队出线”的剪辑录像资料;

(3)游戏活动中需要的猜谜字牌。 学生准备 1、搜集甲骨文、青铜器的相关资料并掌握相关知识。 2、搜集日常生活中由铜、锡、铅制成的物品。 3、课前学会书写较为简单的甲骨文。 教学方法 1、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鉴于本课教学内容较少、形式较为单一的特点,针对不同的教学环节设计了相关的游戏内容,以此调动学生的兴趣。此设计力图体现“人本思想”,将人的喜悦,人的感受放到第一位,使学生体味学习的乐趣、发现的乐趣。 2、启发、讨论式教学方法。在具体操作中,教师注意“启”的适度性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以此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 3、多媒体、多信息渠道教学方法的应用: (1)从影、音、像多角度切入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2)多种教学方式的穿插使用,包括猜字游戏、解答数学题、判断正误、模拟空间、评选最佳工程总监等环节。 板书设计 第9课甲骨文与青铜器 龟甲、兽骨甲骨文汉字 铸刻在 青铜器金文 (闻名于世——司母戊铜方鼎) 设计说明采用沙塔洛夫纲要信号图示法,以文字、图表的形式将教学内容简明扼要、提纲挈领地展现出来,在设计上重在把握知识的线索。本课板书设计在设计时把握住三条线索:(1)“文字”线索,从线索上可以明确甲骨文与汉字的渊源关系,及我国文字的发展趋势;(2)以“文字刻在什么地方”为线索;(3)闻名于世的青铜器——司母戊铜方鼎。 导入新课设计1 通过一则游戏导入新课,游戏的名称为“简单任务的传递”。 具体操作过程:老师将一项简单任务(譬如原地跳、俯卧撑、仰卧起坐等)告诉学生甲,要求同学甲在不说话、不使用肢体语言的情况下,将任务内容告诉学生乙,并

说课稿

第五课《青铜器与甲骨文》说课稿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辽阳四中刘明珠 目录:1、教材分析2、教学目标3、学情分析、 4、教学重难点 5、教学方法 6、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青铜器与甲骨文》这节课是一堂专门的文化史课,着重为学生介绍了商文化的典型代表——甲骨文和青铜器,是认识商文化的最重要的一课。只有认真学好本课,才能比较全面地认识商朝。同时本课也是本学期的第一堂专门的文化史课,学好它,对于学好以后的文化史课会有一定的帮助。 本课主要学三目内容,三目之间并列关系,三目内容共同反映了夏商周时期高度发达、辉煌灿烂的文明。青铜器和甲骨文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构成了本课主干知识。 我将采用倒叙的方式完成本课教学,从甲骨文讲到青铜器。 2、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 知识与技能:了解夏、商、西周青铜制造业的基本史实和特点,知道著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了解甲骨文发现的基本史实和影响,知道甲骨文的造字特点,培养观察、想象、归纳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阅读《相关史事》内容,识读《四羊方尊》《司母戊鼎》《利簋及铭文》《刻有文字的甲骨》《甲骨文字形举例》等图表,了解史实,思考夏、商、西周时期青铜制造业的特点和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认识、理解夏、商、西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明确中华民族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强大生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3、学情分析 (1)年龄需要:七年级学生对历史这门课程还比较陌生,缺乏历史思维的能力,教师需要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入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内容需要:本课的内容从文化角度展开,学生的思维能力可能还不够,教师要进行有效的引导,尽可能的激发有效的思维,帮助学生理解,充分发挥学生的探究能力。 (3)学法需要:本课涉及到的图片较多,文字部分含义的跨度也比较大,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较弱,教师要注意在授课过程中及时引导说明,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历史结论。 由此学生的学法有: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等。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突出重点的方法是以司母戊鼎、四羊方尊、西周毛公鼎和利簋为例,进行一次青铜器博物馆之旅,借助多媒体展示精美的青铜器图片,让学生了解青铜器制作工艺的精湛。

初一历史 甲骨文和青铜器

甲骨文和青铜器 一.学习目标(目标是学习的方向和动力) 1.知道并会辨别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 2.以司母戊鼎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能识别其图片。 3.认识到甲骨文和青铜器是我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的典型代表,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我国古代文明的光辉灿烂,激发民族自豪感。 重点:甲骨文和金文等字体的区别及汉字的演变;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难点:甲骨文和汉字的渊源关系,司母戊鼎是“商王权力的象征”的论断。 ●二、练习反馈:(相信自己,我能行。通过独学课文,试着完成下面的知识要点。然后各组由C 层次3人上台展示学习成果,及时批改评价。) ●一、甲骨文 1、甲骨文是_____出土的刻在______和_____上的文字,今天的_____与它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 2、甲骨文记录了_____的活动,反映了商朝的________情况。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 ______开始。 ●二、青铜工艺 1、中国古代青铜技术产生和发展于_______时期,晚商至西周时期逐步走向_____。商、周的青铜铸造业规模______,工艺_____,种类_____,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2、青铜器造型_____,纹饰__,既有_______价值,又有______价值。 殷墟出土的______________是目前我国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是商朝权力的象征。 3、青铜工艺是商、周文明的重要标志,人们称夏、商、周时期_____________。 ●三、金文 1、人们把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为____,因它常常铸刻在钟或鼎上,又称_____。 2、金文是研究___________历史的珍贵资料。 ●三、交流讨论(享受合作的快乐。先组内交流讨论,再进行组内小展示。) 1、为什么在商代青铜器没有广泛用于农业生产? 2、完成课本34页“文物观赏”,下列青铜器各有什么用途?它们美在什么地方?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夏、商、西周青铜制造业的基本史实和特点,知道著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了解甲骨文发现的基本史实和影响,知道甲骨文的造字特点,培养观察、想象、归纳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观察《四羊方尊》《司母戊鼎》《利簋及铭文》《刻有文字的甲骨》《甲骨文字形举例》等图表,了解史实,思考夏、商、西周时期青铜器制造业的特点和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初步认识、理解夏、商、西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明确中华民族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强大生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一、导入新课 你知道它的制作是以什么为范本吗?这一范本的制作在什么时候达到鼎盛?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青铜器 青铜器 出现地点用途功能特点工艺代表黄河流域 主要用于饮 食、祭祀及军 事等 由食器等发 展到礼器 种类丰富、数 量众多 泥范铸造法 司母 戊鼎 2.图片展示:多媒体链接相关图片 3.教师提问:结合材料分析,青铜器的功能有哪些? 提示: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功能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4.视频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青铜器制造 5.教师小结:夏商周时期青铜业制造特点 (1)规模大。(2)品种多。(3)用途广。(4)工艺精美。 目标导学二:甲骨文 1.图片展示:殷墟甲骨文

2.教师讲述:(名称来历)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3.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甲骨文的发现情况及记载内容。 4.教师强调:甲骨文首次被发现是在清朝,记载的是商朝、西周社会的内容。 5.发现意义: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目标导学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1.教师讲述: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 象形: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甲骨文中约40%都是象形字。 2.影响: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三、课堂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他们用辛勤的汗水铸就了我国古代文明灿烂的丰碑,作为当代青少年,我们既要继承先人的优秀文明成果,又要发扬创新精神,团结协作,只有这样,我们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1课时)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识记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及甲骨文发现的意义和造字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和思考归纳青铜器高超工艺的主要情况及特点;甲骨文的特点及意义,培养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表明我国古代文明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重点】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及甲骨文的历史渊源与影响。 【教学难点】 甲骨文造字的特点。 情境导入生成问题 你知道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是什么吗?它就是我国商朝制作的司母戉鼎。它高1.33米,长1.1米,重达832.84千克,距今有3000多年的历史。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要铸造这样一个大鼎需要二三百人同时劳动,分工协作,由此可见商朝青铜铸造工业已有相当大的规模。夏商西周的青铜器展示了怎样的高超工艺呢?同一时期的甲骨文又展现了怎样的文明呢?让我们一起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解答上面的疑问吧!自学互研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自主阅读课本P25~26内容,完成第1~3题。 1.青铜器的高超技艺出现在什么时候?该时期青铜器的特点是什么?著名青铜器的代表有哪些? 商朝。 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 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2.青铜器有哪些功能?在发展过程中有什么变化? (1)主要用于饮食、祭祀与军事。 (2)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3.简述青铜器高超的工艺过程。 (1)准确掌握铜、锡、铅的比例。 (2)铸造技术——“泥范铸造法”。 (3)工艺流程:制模→制作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烧注金属液体→加工修整。 (4)根据器物的大小制作不同的泥范,再合范烧注铜液。知识模块二、三甲骨文记事及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自主阅读课本P26~27内容,完成第4题。 4.中国古代有哪些关于文字起源的传说?甲骨文的书写材料是什么?造字有什么特点?它的发现有什么意义? (1)结绳记事,仓颉造字。 (2)龟骨与兽骨。 (3)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 (4)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第5课 青铜器和甲骨文教案(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1课时) 【学习目标】 1.识记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及甲骨文发现的意义和造字特点。 2.通过学习和思考归纳青铜器高超工艺的主要情况及特点;甲骨文的特点及意义,培养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表明我国古代文明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 【学习重点】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及甲骨文的历史渊源与影响。 【学习难点】 青铜器的高超技艺。 教学过程 问题激趣,导入新课。解读学习目标,要求学生划记其中的关键词,明确学习目标。 方法指导一: 要求学生识记自学互研部分第1题的基础知识点。第2题从当时青铜器的功能来分析。第3题从延续的表现来总结方法指导二: 第4题对比原始社会的生产状况,从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方面来分析。 方法指导三: 知识模块一可以用文物大鉴赏的方式进行展示,假设你是一名文物鉴赏专家,向广大观众介绍一下商周的青铜工艺;知识模块二可采取情景短剧的形式进行展示。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自主阅读课本P25~26内容,完成第1~5题。 知识点1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出现:在____________后期,我国出现了铜器,如距今

4 000多年的甘肃齐家文化遗址出土了铜镜。 2.用途:商朝以后,青铜器的功能由________等发展到________,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_____________的代表性器物,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__________的大小和严格的_________界限。 3.工艺: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制作工艺高超。在铸造技术上,采用“______________”。到商代后期,能够铸造出大型器物。 4.代表:_____________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重达832.84千克。 5.简述青铜器高超的工艺过程。(社团班) (1)准确掌握铜、锡、铅的比例。 (2)铸造技术——“混范铸造法”。 (3)工艺流程:制模→制作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烧注金属液体→加工修整。 (4)根据器物的大小制作不同的泥范,再合范烧注铜液。 知识模块二、三甲骨文记事及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自主阅读课本P26~28内容,完成第4题。 1.发现:甲骨文是中国________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_______上的文字。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 2.记载内容: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3.意义:__________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_________开始。 知识点3 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4.造字方法:甲骨文使用________、指事、________、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______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现代汉字很多都是_________。 5.地位:____________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人教版)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1课时) 【学习目标】 1.识记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 文明为代表的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及甲骨 文发现的意义和造字特点。 2.通过学习和思考归纳青铜器高超工 艺的主要情况及特点;甲骨文的特点及意 义,培养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我国 夏、商、西周时期的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 长,一脉相承,表明我国古代文明具有极其 强大的生命力。 【学习重点】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及甲骨文的历史渊源 与影响。 【学习难点】 青铜器的高超技艺。 问题激趣,导入新课。解读学习目标,要求学生划记其中的关键词,明确学习目标。 方法指导一: 要求学生识记自学互研部分第1题的基础知识点。第2题从当时青铜器的功能来分析。第3题从延续的表现来总结。 方法指导二: 第4题对比原始社会的生产状况,从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方面来分析。 方法指导三: 知识模块一可以用文物大鉴赏的方式进行展示,假设你是一名文物鉴赏专家,向广大观众介绍一下商周的青铜工艺;知识模块二可采取情景短剧的形式进行展示。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观看“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的图片,思考:这些青铜器是何时制作的?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自主阅读课本P25~26内容,完成第1~3题。 1.青铜器的高超技艺出现在什么时候?该时期青铜器的特点是什么?著名青铜器的代表有哪些? 商朝。 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 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2.青铜器有哪些功能?在发展过程中有什么变化? (1)主要用于饮食、祭祀与军事。

(2)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成为象征王公贵族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3.简述青铜器高超的工艺过程。 (1)准确掌握铜、锡、铅的比例。 (2)铸造技术——“混范铸造法”。 (3)工艺流程:制模→制作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烧注金属液体→加工修整。 (4)根据器物的大小制作不同的泥范,再合范烧注铜液。 知识模块二、三甲骨文记事及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自主阅读课本P26~28内容,完成第4题。 4.中国古代有哪些关于文字起源的传说?甲骨文的书写材料是什么?造字有什么特点?它的发现有什么意义? (1)结绳记事,仓颉造字。 (2)龟骨与兽骨。 (3)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方式造字。 (4)甲骨文是中国发现古代文字中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我们有文学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交流预展】 1.组内交流: (1)由组长或检查自学成果; (2)相互质疑不明白的问题并进行交流,然后记录在导学案上,在展示完毕后可向展示者提出自己的疑问。 2.组内预展: 根据老师分配的任务,各小组明确展示的内容。小组内先预展,由组长分配任务给组员,确定展示的方式和成员,在组内预展;合作分工时具体明确,做到人人有事做。 【展示提升】 1.简述商周青铜的高超工艺。 2.简述甲骨文的造字特点及发现的意义。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1.商周时期,手工业技术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C) A.纺织业B.制瓷业 C.青铜器制造业 D.造纸业 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B)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 3.考古学家发掘了一批文物,从上面的文字分析它是商代文物。这些文字应该是(A) 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隶书 4.甲骨文当时主要是刻在(A) A.龟甲和兽骨上 B.陶器和青铜器上 C.骨器和石器上 D.铁器和木片上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清朝末年,在河南安阳西北的小屯村一带,农民翻土时翻出了一些“龙骨”,因其为中药材,便卖给中药铺。1899年,金石学家王懿荣认出了这些“龙骨”上的刻画痕迹,竟是几千年来谁也未曾见过的文字。这是古代占卜之后留下的刻辞。 (1)王懿荣发现的文字的名称是什么?请说出它的含义。 甲骨文。商朝人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 (2)该文字有什么用途? 除记载占卜的吉凶外,还涉及商王朝的祭祀、征伐、狩猎、天文历法、医药卫生等多方面的情况。 (3)发现这种文字的意义何在? ①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②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备课资料教案 新人教版

第二单元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知识点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青铜铸造业 (1)原始社会后期,出现铜器。 相关链接 我国在新石器晚期已发明了铜器,铜是人类历史上认识的第一种金属。自然界的铜通常呈赤红色,所以又称为红铜。如果在红铜中加入少量铅或锡,制造的工具则更加锋利和适用。这种锡或铅与铜的合金本来是金黄色,生锈后则多呈青绿色,所以叫青铜。青铜的熔点低,硬度大,远比红铜优越,很快就代替了红铜。 (2)商朝以后,青铜器的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功能也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相关链接 根据人们使用工具的不同,人类古代社会的历史可划分为石器时代、金石并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青铜时代是指主要使用青铜制作生产工具、武器及生活用具的物质文化发展阶段,而在这个时代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化,便被称作“青铜文明”。 思维拓展 青铜时代与青铜文明的关系是一回事吗?为什么? 此观点错误。要想弄清青铜时代与青铜文明两者之间的关系,必须先了解“青铜时代”的内涵,青铜时代是人类使用青铜制作生产工具、武器及生活用具的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它介于“铜石并用时代”和“铁器时代”之间,而这个时代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化便被称为“青铜文明”。 2.青铜器的制作工艺 (1)成分组成:商周时期的工匠已准确地掌握了铜、锡、铅的比例,用来制造不同用途的器具。 (2)铸造技术

①采用“泥范铸造法”,经过制模、雕刻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浇注液态金属、加工修整等工艺制成。②到商代后期,青铜铸造业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能够铸造出大型器物。 (3)典型代表:司母戊鼎,这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相关链接 司母戊鼎 司母戊鼎是世界上现存最重的青铜器,是1939年在安阳武官村田地中掘获的。因为在鼎腹内壁上铸有“司母戊”铭文,故而得名。鼎腹为长方形,上有两只直耳,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鼎高1.33米,长1.1米,宽0.78米,重832.84千克。据推算,该鼎需要250人左右同时行动,共同协作,才能完成。司母戊鼎的铸造不仅代表了商代冶铸技术的高度发展,也说明商代青铜铸造业规模宏大、组织严密、分工细致。它是商代青铜冶铸工艺的杰作,也是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 思维拓展 我国青铜器的用途及成就取得的重大意义或作用。 1.用途 中国青铜器始于原始社会末期,经历夏、商、周几个朝代,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生活和军事领域,被当时封建礼制视为显示身份、地位的器物,当时祭神享祖,礼仪交往、宴请宾客等活动中的青铜器称为礼器,不同身份的贵族拥有与他们地位相称的礼器。 2.意义或作用 (1)青铜器是中国古代的重要标志,青铜铭文记载了三四千年前的中华历史,青铜器文化蕴含了时代的理想、追求和信念。 (2)中国青铜器的造型、纹饰和铸造技术,将绘画、雕塑、造型艺术和工艺美术融于一体,大量的记事花纹更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知识点二甲骨文记事 1.含义: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 2.记载内容:包括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方面的内容。 3.意义: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相关链接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说课稿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动荡的春秋时期。我的设计理念是会秉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进而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下面,进行教材的分析,我将从教材地位、教学目标、课标要求、教学重难点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1教材地位:该课选自统编版七年级上,上承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下接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其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春秋这个时期是上承西周由统一走向分裂,下启战国由分裂迈向统一。 2.教学目标 了解春秋时期社会变化,知道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 基于这样的课标要求,我将拟定如下的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认识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理解春秋时期诸多变化对整个历史进程的推动作用。 了解春秋时期王室衰微的的表现、以及诸侯争霸的原因、口号、五霸、影响等基本史实。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出土文物图片和相关文献记载的认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证据意识;对诸侯争霸战争影响的讨论,认识争霸战争具有利于局部统一、促进民族交融的积极作用,培养用辩证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生产力发展引起社会转型,认识到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通过霸业兴替的探究,认识到综合国力和软实力对国家生存和大国崛起的重要意义。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立如下 重点: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王室衰微。 难点:诸侯争霸;春秋争霸的利弊 接下来是教法学法,首先是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但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弱,注意力易分散,但聪明活泼,有很强的好奇心 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将制定以下的教学方法 1. 讲授法 2.讨论归纳法 3. 阅读讲解法 再看,最为重要的教学过程,我会以课标为依据,以“重点突出,条理清晰”为原则,将本课的教学过程做如下设计: 1.首先是组织教学(1分钟):伴随上课的铃声,我将继续组织学生集中注意力。 2.新课导入(2分钟):通过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导入,说明东西周的交替,并简单介绍春秋战国,从而引出是一个大变革,社会大动荡的时期。 3.新课教学(30分钟):通过备课,分析了每个子目和课题的关系,为了突出“动荡”二字。将本课子目重新整合为经济的变动(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权利的松动(王室衰微),诸侯的行动(诸侯争霸)——从而更好帮助学生梳理历史线索,理解这段历史因果关系。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子目一:经济的变动—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此子目,我将从农业,手工业,商业三个方面展开教学。通过材料分析法,引导学生理解春秋时期出现铁制农具和牛耕是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并利用合作探究,让学生认识到的两个因素的改变给社会带来了质的变化,从而促进了手工业的扩大和商业活动的活跃,以此让学生对得出人类不断进步的本质。 接着子目二:权力的松动——王室衰微 让学生回顾西周的分封制,对比教材内容,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探讨春秋时期分封制和周天子权力的变化。使其学生理解王室衰微的表现和礼乐崩坏的社会状况。 最后子目三:诸侯的行动——诸侯争霸 这一子目主要要给学生强调在礼乐崩坏的社会状况下,各诸侯国为了利益,以“尊王攘夷”名义相互展开了争霸之战。 首先通过《春秋形势图》向同学们说明此时春秋五霸的势力分布范围。并提出疑问,为什么这些诸侯国能脱颖而出成为霸主?之后向同学们讲授齐桓公成就霸业的原因,主要是从这四个方面的改革使得齐国成为了春秋的第一位霸主。然后为大家讲晋文公的故事,并引出晋国改革的措施,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诸侯成就霸业的原因,突破本文第一个难点。 之后让学生分享自己在课下收集春秋时期的著名成语或者故事,补充其他霸主的历史故事的同时,锻炼学生收集资料和语言组织能力。

汉字的创造与发展说课稿

《汉字的创造与发展》说课稿 监利县容城镇新华小学文梅芳 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 我是来自监利县容城镇新华小学的文梅芳,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追根寻源”中《汉字和书》第一课时“汉字的创造与发展”,下面我将分五个步骤完成我的反思性说课。 一、说教材 《汉字的创造与发展》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追根寻源”中《汉字和书》一课的第一板块。教材内容开放,呈现形式活泼,充分发挥图画、照片等在呈现教材内容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了教材的趣味性。教材用学生熟悉的文字和书作为了解历史的话题切入和开展,有利于学生了解历史渊源,观照现实生活。 二、说教材目标 依据教材特点,按照《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了解汉字的起源、演变、特点,以及与现实事物之间的联系。 2、知识目标:能够借助网络、图书、故事收集相关信息,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汉字文化的无穷魅力和中国人在文字上的创造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围绕上述目标,我把“让学生感受汉字与生俱来的历史的温度和生命的气息,并升华凝聚对汉字的一种真诚的爱”作为本堂课的教学重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以及对五年级学生的了解,我在教学时采用以下教学方法:通过情境教学法、多媒体演示法,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展示中感悟,以达到让学生在学习中认知、体验、感悟的统一。

在学法上,引导学生收集资料、联系生活、合作分享、共同展示的方法来进行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版块一:趣味导入,走进汉字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上课伊始,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每个汉字都有一个故事,这个汉字【出示课件】你们认识吗?看老师边写边讲:一点飞上天,黄河两边弯;八字大张口,言字往里走,左一扭,右一扭;西一长,东一长,中间加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个勾搭挂麻糖;推着车车进咸阳。你到了陕西,你一定能见到这个字,biang。是啊,每个汉字其实都是一个故事,一部历史,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汉字的创造与发展。【板书:汉字的创造与发展】接着让学自读教材,思考中国的汉字是怎样出现的?汉字的发展又有哪些变化? 我通过这一版块设计,把学生引入学习的状态,并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教材,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为汉字的产生与演变打下基础。 版块二:竞赛比拼,了解汉字 1、这一版块当中,我们的课堂将会成为“开心辞典”的现场,每个团队都会有一名智多星来答题,每位回答三道题,其中有一次求助本团队成员的机会。答对会得到一颗中国心的奖励。这些问题有的来自于课本,比如古人三种记事的方法:有些问题和我们字圣故里漯河的许慎文化有关,比如:还有些问题是很有趣味性,比如每一小组都会遇到看图猜字的问题:学生们既要大胆发挥想象,又要结合一些简单的字理和造字知识才能答对。本环节紧张刺激,让学生在一种愉悦的竞争比拼中了解汉字的知识和汉字的文化。 我这样设计是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教师要创造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通过竞赛、竞猜的形式,激发学生思维表达的欲望。 2、紧张答题后,我会奖励同学们一段视频让学生感受汉字的演变、汉字的源远流长。(播放视频并解说)甲骨文仅仅是汉字的开始,到了周代,人们不再把文字刻在甲骨上了,而是刻在了青铜器上,我们把这种刻在金属器皿上的文字,称为金文。再往后,篆书,先是大篆,秦统一六国也统一了文字,人们开始写小篆,到了汉代隶书盛行,我们现在写的楷书时间要靠后一些。一个个汉字背后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