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贾平凹早期中短篇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与审美取向

论贾平凹早期中短篇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与审美取向

论贾平凹早期中短篇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与审美取向
论贾平凹早期中短篇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与审美取向

论贾平凹早期中短篇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与审美取向

牧牛老叟白艸霜

内 容 摘 要

摘要:贾平凹是中国当代创作数量丰富、影响较大的作家。其早期小说紧贴地方生活特色,女性形象塑造鲜明生动,透露着作家对家乡的热爱以及对人物内心真善美的追求,同时表达了作家对这一片土地上的人们生存状态的思考。本文从贾平凹20世纪90年代前所创作的中短篇小说切入,结合作家生活地域文化、创作风格、文学理想追求等方面论述其作家在女性形象的塑造以及审美取向上的特点与贡献。

关键词:贾平凹中短篇小说女性形象塑造审美取向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中国当代作家,1952年生于陕西省丹凤县的一个农民家庭。自小生活在农村,为期19年。1972年到西北大学学习,毕业后在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西北大学求学期间,开始了文学创作,第一篇文字《深深的脚印》在公开发行刊物《西安日报》上发表,此后40余年间,创作了大量小说、散文、游记、诗歌等文学作品,有中、短篇小说《腊月·正月》、《天狗》、《人极》、《黑氏》、《古堡》、《废都》、《鸡窝洼人家》、《王满堂》、《满月儿》,小说体散文《商州初录》、长篇小说《浮躁》、《商州》、《废都》、《怀念狼》、《土门》《秦腔》等,另有散文、文论若干,其作品在国内外影响较大,并多次获奖。是中国当代作家著作成果较丰硕者之一。综观贾平凹的小说创作,大致可以分成三个时期,即20世纪90年代前期、20世纪末期以及新世纪以来至今。贾平凹的文学创作,受孙犁影响较大,特别在早期阶段;也从中国古代文化中吸取养分。在散文以及大部分小说中,形成了以清新诗意、唯美、但朴实细腻的手法来表现本土生活的风格与特点。早期创作的中短篇小说,女性形象尤甚引人注目,这些形象的塑造渗透了作家对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的热爱与赞美,同时也表达了作家的思考与批判。本文试图从贾平凹早期(即20世纪90年代前)小说中,分析其中女性形象在塑造以及审美取向等方面的特点,总结贾平凹在此时期内创作的小说一些规律以及对文学创作方面的贡献与借鉴。

一、陕西地域文化的特点以及对贾平凹小说的影响

(一)勤劳多产的陕西作家群

陕西是十三朝帝都,各处文化气氛浓厚,然而它地处苦寒的西北,放眼望,是一片褐色的平原,以西安为界,周围县市有咸阳、兴平、武功、周至、宝鸡、三原、泾阳、韩城、白水等,合称八百里秦川。贾平凹称:“这里的地理构造竟与秦腔的旋律惟妙惟肖的一统!”①富有西北特色的地理构造养育了富有特色的人,与其他地方的农民相比,生活在秦川大地上的人,千百年来,养成了勤劳,质朴,善良生活风气。质朴的土地,勤劳的人们,给了陕西作家文学创作的方向与参考,与其他地域的作家相比,陕西作家似乎并不赶潮流,但他们如同农民对土地的敬畏与虔诚一样,对文学高度虔诚与投入。

陕西作家实属多产,高产,贾平凹、陈忠实、包括已故路遥等均位此列。路遥创作《平凡的世界》后回忆说:“工作量巨大,中间几乎成了一种奴隶般的机械性劳动,眼角糊着眼屎,手指头被纸张磨得露出了毛细血管,搁在纸上,如同搁在发刃上,……”②尽管如此,但他们仍然农民,以时不我待的热情对待着文学,一如农民热爱着庄稼。路遥为他的文学追求与理想献出了整个生命。这种对文学的虔诚,极度虔诚,就活生生地体现在陕西大部分作家的创作中。这是文学创作所要求的,也是陕西作家们所追求的。同样,贾平凹也不例外,从求学时的《深深的脚印》开始,就行走在了追求文学、献身文学的虔诚之路上,心怀朝圣之情,燃烧着略显悲壮而崇高的文学人生。

西北苦寒,苦寒之地却养育了生命力极其顽强的人们,如在千万秦川大地劳作的人们一样,陕西作家也在文学这片“苦寒”之地辛勤耕种。这使得陕西作家成果丰硕,路遥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陈忠实长篇小说《白鹿原》先后荣获茅盾文学奖,并在引起极大的反响。贾平凹长篇小说《浮躁》1988年获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颇具争议的长篇小说《废都》1997年获法国费米娜文学奖,长篇小说《秦腔》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其多篇中、短篇小说、散文(集)在国内也多次获奖。著名作家孙犁评论说:“他(此处指贾平凹)象是在一块不大的园田里,在炎炎烈日之下,或细雨濛濛之中,头戴斗笠,只身一人,弯腰操作,耕耘不已的农民。”③

(二)乡土意识在文学创作中的体现

无论是路遥,还是陈忠实,再或是贾平凹,他们的创作,无一例外地是建立在乡土上的,即西北这片黄土高原。他们对这片土地有着不约而同的偏爱,把创作的热情都倾注其上。对乡土生活的刻意追求与表达,是贾平凹小说创作、特别是早期小说创作的一个特点。

20世纪80年代,时代突变,国门初开,新思想、新潮流纷起汹涌,别的作家如王

①贾平凹《贾平凹散文自选集》,广西:漓江出版社,1992,第179页。

②路遥《中短篇小说·随笔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第266页。

蒙、苏童、余华、莫言等,都借鉴欧美文学进行了各种实验,各种尝试,陕西的代表作家们似乎并不为此所动,他们的目光仍然关注乡村的生活,都愿意描画乡村的生活,并愿意以把生活在周围的人以及发生的事写进故事里。本土人事被写进文学作品里,自然得到至少当地人的强烈响应,所以,陕西作家在高产的同时,关注度自然也较高。

贾平凹早期的中短篇小说,几乎全部题材都是来源于农村,关注农村、农民的命运变化,甚至他有意识地在作品中强化农村意识,那么,塑造的女性形象自然也是农村妇女,写她们的喜怒哀乐,生活的点点变化。

除开大部分的作品外,最为突出的是贾平凹记录商州人、物、事的集子——《商州三录》①,在此书中,无论作者写作手法怎样变化,但有一个总体不变:那就是为记录商州、表现商州、思考商州!贾平凹在写作时,有意识地寻找属于他的写作战斗根据地,他选择了生于斯他于斯的故乡,这无疑是十分正确的。贾平凹自言:“有人讥讽我有农民的品质,我并不羞耻,我就是农民的儿子,……”②“想生我育我的商州地面,山川水土,拙厚,古朴,旷远,其味与卧虎同也。我知道,一个人的文风和性格统一了,才能写得得心应手,一个地方的文风和风尚统一了,才能写得入情入味,从而悟出要作我文,万不可类那种声色俱厉之道,亦不可沦那轻靡浮艳之华。”③在众多篇章中,贾平凹总是不遗余力地把陕西当地的风俗、具有当地特色的景物、职业、歌曲细细地写进去,像《天狗》里的清唱,《废都》里的狗王比赛,《火纸》《黑氏》等小说中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职业。由此可见,贾平凹舍千万题材于不顾,专注于家乡人、事、物,是为了写得“得心应手”和“入情入味”。

在早期创作的中短篇小说中,1978年获全国短篇小说优秀奖的《满月儿》,写的就是两位农家女子,她们分别叫满儿和月儿。小说开头,即饶有热情地描写了这个农家小院的场景:“姨家的大杂院前,杨树上拴了一道一道铁丝,晒着皮袄、毛袜、柞绸被子、狗毛毡子,使人眼花缭乱。”④陕西乡下人的物件,被作者当成实现他展现乡村、抒写乡村以及向读者传递乡村气氛的道具。

在中篇小说《天狗》中,有一个描写环境的段落:“路北半里为虎山,无虎,石头嶙峋。石头又不是能燃烧的煤,所生梢林全砍了作炭作柴,连树根也刨出来劈了,在冬天长夜里的火塘中燃烧。生生死死枯枯荣荣的是一种黄麦菅的草,窝藏野兔,飞溅蚂蚱,七月的黄昏孩子们去捕捉,狼常常会支着身子坐在某一处,样子极尽温柔,以为是狗,‘哟,哟,哟’作唤狗的招呼,它就趋步而来;若立即看见那扫帚一般大的拖地长尾,喊一声‘是狼’这野兽一经识破,即撒腿逃去。”⑤这段文字写的是浑浑黄黄的西北山村景象,山,石头,树,草,蚂蚱,狼,孩子遇狼的情形等等,都极力地渲染乡土气氛,特别能引起当地读者的共鸣,因为贾平凹把他们日常经历的平凡的生活写进了小说里。

除了描画乡村景象,贾平凹在小说中用词行文也相当考究,企图努力地再现当地农民的特色。在中篇小说《鸡窝洼的人家》里,回回是一个老实本分的庄稼人,生不了娃,因为闹矛盾,他与媳妇分家了,复杂的心情让他没有别的方式排解,唯一的方式就是陪着他的庄稼,小说写道:“从此,他很少到稠人广众中去,整天泡在那几亩地里。地里的麦子黄起来,他最大的乐趣就是看那麦浪的波动。风从山梁上下来,麦浪从地那边闪出一道楞坎儿,无声地,却是极快极快地向这边推过来,立即又反闪过去,舒展得大方

①贾平凹《商州三录》,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8。此书由贾平凹先后为商州所创作的三部作品组成:《商州初录》、《商州又录》和《商州再录》。

②贾平凹《四十岁说》,陕西:旅游出版社,1994,第67页。

③贾平凹《贾平凹散文自选集》,广西:漓江出版社,1992,第555页。

④贾平凹《贾平凹小说精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第540页。

而优美。有时风的方向不定,地的中间就旋起涡儿,涡儿却总是不见现底,整个麦地犹如一面宽大的海绵被儿,厚重而温馨地颤动。回回将烟袋在后领里插了,搓起一穗两穗麦来,在手里倒着,用嘴吹着麦皮,然后一颗一颗放在嘴里慢慢地嚼,一边乜着小小的眼睛观看着四周旁人的麦地。谁家的麦子都没有他家的长势好呢,这使得他得到了很大的安慰和满足,常常要对着那些在地里干活的人说该种什么麦,应该施什么肥,说得头头是道。”①作者巧妙地转换了叙述视角,从全能全知的第三人称,转到“准第二人称”——即从回回的眼中观察麦浪,把麦浪描写得细腻逼真,如同读者亲眼所见,但首先是回回亲眼所见,通过麦浪的描写,寄托了回回复杂的心情:既老实、本分、勤劳的良善,却又有与妻子分手的痛苦,还有内心上的怯弱,独处的孤寂,通过如诗如画般的麦地一并地托出来了。在用词方面,作者用了“山梁”、“宽大的海绵被儿”、“闪出一道楞坎儿”等,互相辉映,显得朴拙而生动。

既然乡土意识体现在贾平凹小说的各个方面,那么,这种意识在他笔下的女人更是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无论中篇小说《鸡窝洼的人家》里麦绒,烟峰,《天狗》里的师娘,再或是《五魁》里死了老公的男人、《黑氏》里的黑氏,还是短篇小说《满月儿》里的满儿和月儿,她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把陕西乡间妇女的韵味彻底地展露在了读者审美的视野中。贾平凹把所见所感的“拙厚,古朴,旷远”的陕西乡间民风努力地转化为他的文风,企求“民风”与“文风”的统一。那么,他本人概括的“拙厚,古朴,旷远”的民风人文特点,也是阅读贾平凹早期小说的一把钥匙,理解了作者的追求、立场以及目光的焦点,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对八百里秦川大地的热爱与关切,更好地理解那些拙厚中兼有细腻的小说行文风格。

二、女性形象的塑造与审美追求

贾平凹有意识地把写作热情倾注在乡土题材上,那么,他笔下的女性形象都呈现了那些独特的亮点呢?我认为可以把它分为三类:一类是天真无邪,清纯灵动的女性,二是面对困难顽强不息的妇女,三是在作者理想与审美追求下臆想的女子。

(一)、有如清溪般清澈灵动的女性形象

在贾平凹的创作生涯中,短篇小说《满月儿》无疑是作者成功的强心剂,是攀登文学高峰坚实的一步,但绝不是贾平凹女性塑造的终点,那才刚刚是个开始。在这篇获得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满月儿》里,写了两位年轻的陕西乡间女子,一位活泼可爱、做事干练的,叫月儿,另一位是她姐姐,文静清彻,叫满儿。作者写道: “正欣赏着,就听见有‘咯咯咯’的笑声,绕过杨树林一看,原来是一个十七八的姑娘和一个老婆婆在拽被面,两人一松一拉,那洗后未干的被面就平展开来,姑娘很调皮,用力太大,把老婆婆一个劲儿拽着往前走,那老婆婆就骂道:

‘这死女子,让娘夸你力气大哩?轻点,轻一点!’

那姑娘只是笑,并不让步,把娘一直拽了过来。

‘没正经!’娘生气了,使劲一拽,那姑娘只管笑,没留神让被面脱手了,娘一个

趔趄,快要倒下去,姑娘箭步上前拉住,娘俩儿就势儿坐在地上,姑娘又‘咯咯’笑起来,娘狠狠地在她眉心一点,自己也逗笑了,……”①这幅“乡间母女晒被图”,其中有天真无邪的笑声、有充满爱意的佯骂声,有农家风味扑面的动作,更有的是清新灵动,唯美而不虚远的诗意,这个“调皮”的姑娘便是这家的小女儿月儿,她像一湾清澈透明的山溪,活泼泼地流到读者心里;至于满儿,作者写道:“我拉开了门,是一个二十四、五的姑娘,倚在门框上,当我看她的时候,她脸微微一红,就低下头摩挲起那长辫子……”

通过“脸红”、“摩挲辫子”来刻画她文静而羞涩的性格。无论是活泼的月儿,还是文静的满儿,她们都浸透了作者对女性的审美趣味与追求:那便是清新的形象,纯净透明的内心,唯美诗意的意境,以及对生活充满的热情与向往。这在贾平凹70年代末80年代初创作的中短篇小说大量存在,孙见喜在《鬼才贾平凹》一书中说:“他写她们育种、学外文、踏碌碡、抬木头、捉螃蟹。通过这些日常琐事,他竭力探索的,却是生活的新变化和人物的美好心灵。《满月儿》发表后,立即受到评论界的注意。老诗人邹获帆首先在《文艺报》上撰文给以热情肯定。这篇作品被评论者誉为堪与蒲松龄的《婴宁》媲美的佳作。当时,大多数作家尚未从噩梦中苏醒过来,而平凹已让他的人物带着近似疯狂的笑声和温馨的清风拂过人们焦渴的心头。”②当时,中国才经历了人类历史上最为荒唐最为痛苦的集体灾难,人们的内心伤痕累累,而贾平凹创作这种清新灵动的女性形象,给人们带来新的希望和审美的愉悦,这在伤痕文学风行的当时,贾平凹已领风气之先,提前占领了时代思想的高地。

当然,贾平凹小说的清新与诗意,还感动了一位特殊的女性读者,那便是与之同乡的韩俊芳,“她一夜未眠,将这些作品一篇一篇地细读。童心未泯的俊芳又回到了少年时代。那春光烂漫的丹江河边洗衣少女群里有她;清白的水里她们比脚,说谁的脚薄谁便嫁得远,谁的脚窄谁便随了读书郎。……这些,她都在《兵娃》这本书里看到了自己童年生活的影像,聆听到娘那小小拧车的吱吱声;她不明白他是怎么写这书的,为什么字里行间全有自己儿时的生活记忆。”③贾平凹小说里的清新唯美,灵动诗意在这位叫韩俊芳的少女那里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与共鸣。那么,这种小说意境与风格与贾平凹热爱的一位作家是分不开的,那便是在创作上给予他帮助的天津作家孙犁。孙犁小说意境清新动人,以《荷花淀》、《风云初记》等为其代表作,被称为是开“诗化小说”先河之作。

贾平凹平时对孙犁文章研读较深,受之影响也较大,而从根本上讲,是贾平凹本人需要和刻意追求这种艺术的意趣与风格。

(二)顽强不息的女性形象

随着生活的深入,体验生活角度的变换,以及思考的广度和深度的增大,从1985年前后,贾平凹小说女性形象的塑造风格由原来清新灵动、诗意唯美变成了表现女性为了追求生活权利、追求真挚的爱情而顽强不息的具有多层次、复杂性的形象风格。当然,不变的是,始是贾平凹对女性生存状态的关切与热爱。

这种转变主要体现在《鸡窝洼的人家》、《古堡》、《美穴地》、《天狗》、《黑氏》、《废都》、《五魁》、《白朗》、《远山野情》还有《商州初录》中的《小白菜》、《一对恩爱夫妻》等篇章中。

在中篇小说《远山野情》中,香香是一位家庭妇女,偏偏她家雇人背矿卖,收矿石的是一个有权势的队长,这队长贪恋女色,为了霸占香香,便以要与香香“来往”才和

①贾平凹《贾平凹小说精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第540页。

②孙见喜《鬼才贾平凹》,山西:北岳文艺出版社,1994,第99页。

收下她家的矿石。说白了,就是以与队长睡觉的方式来获取卖矿的权利,穷苦的人只能用这种方法增加经济收入,给自己盖一间坚实漂亮的房子。老实巴交的人知道,房子是过日子应有的硬件,而委身他人,又玷污了自己的清白,两者权衡,这香香以及她丈夫都选择了前者。香香的丈夫是一个跛子,见自己的女人睡在队长的床上,只能敲打自己的腿,一腔的无奈与愤怒,而香香,所有的愤怒都化作生活中的泼辣。有一天,遇到了老实的吴三大。吴三大在了解了情况后,男性的本能使驱使他 “抄起一把锨来就要出去撵打” 对霸占人妻的队长。女人得到了三大真诚的关心与爱护,感动之下,在给跛子建好新房子后,离家出走,与三大共度余生。

在这个故事,这位女性生活贫苦,并且做下了有辱名声令人最为不耻的事,但她仍然为了过上好日子坚强地活着,并且要比男人更坚强,各类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她鼓励三大说:“你能动火,你够个男人!这些人是些猪狗,吃硬不吃软,他谁也不敢动你一下。要想背矿,就给我走吧!”对待那些侮辱他的男人是“‘放你娘的狗屁!’一筷子糊汤摔过去”,家里挖出了个不吉利的物件叫“太岁”的,家里的丈夫吓得哭了,而香香直斥跛子:“你哭什么,真是灾难,你哭就没事了?我听人说了,遇上这东西,不能放生,要把它杀了剐了的好!犯了煞让我去死好了!”①香香表现出来的顽强是作者对女性性格的一种赞美,正是这种顽强,才使她忍辱负重,苟且偷生,才能遇到真诚待人真心相爱的吴三大。

《黑氏》里的黑氏,年龄比丈夫大,什么活都干,是一位勤劳的妇女和贤惠的妻子,而她的男人,仅仅是把她当作性欲发泄的工具,丈夫说:“你是我的地!”②意思是,他爱怎么犁都可以,除了没有真正的爱情,还十分变态,在与她做爱的时候,逼着她叫村里那些鲜嫩女子的名字,以满足那个瘦小男人的肉体和精神上的欲望。而当她为此伤心哭泣的时候,等待她的,却是公公的责骂,指责她不知足。黑氏追求的是爱情与性爱的完美统一,是一个正常女人最为健康的要求,也是婚姻的基本前提;而丈夫仅仅在乎肉体上的满足,家里的公公更加粗暴,认为有吃有睡了,女人就该心安理得了。男女双方追求的错位,使他们产生了矛盾。最不能忍受的是,男人在外面猎艳,回来之后用更加变态的方式折磨她。家庭无法维持,一拍两散。在面临如此沉重的折磨和打击之后,黑氏表现出来的是前有未有的“刚强”,她发誓要把日子过得去,要过得比之前更加“滋润”,不久,她嫁了一个老实巴交强壮的男人木犊,男人不折磨她,也不变态,只是缺乏精神的交流,缺乏灵魂与肉体的完美结合,她在那个嘴甜的男人来顺面前,她再次动摇了。在此,本文不论黑氏的思想与行为是否符合道德伦理,只讨论研究这个女性形象在遭受打击时的顽强和追求爱情的执着。

《天狗》里的女人师娘境况并不比香香和黑氏好。当然,这主要指生活遭遇。在爱情上,师娘远比前二人幸福。这个女人的丈夫是挖井的,手下带着一个叫天狗的徒弟,一次施工中,这位挖井师傅被砸断了腿,成了废人一个。天狗这个原来就暗恋师娘的单身汉,这家突然遭遇的变故使他与师娘走近的机会。师娘遭受丈夫重伤的打击,并没有自暴自弃,还是把家里打理得锅是锅碗是碗。最后在师傅的撮合之下,他与师娘成了夫妻,与原丈夫生活在一起。女人面临这种不伦不理心理受到的压力可想而知,但她仍然非常刚强。

贾平凹在这个时期的创作中,女性形象性格如此刚强,而刚强的背后,却是女性特有的柔软与依赖,这种外刚内柔的审美意趣既符合陕西乡村女性的特点,也合乎故事的内存逻辑,从此可以窥探贾平凹在女性塑造形象时的审美追求:在他眼中的女性,应该是为追求爱情,为了活下去,敢说敢做,敢爱敢恨,勇于担当,同时,又有坚忍性的女

①贾平凹《贾平凹小说精选》之《远山野情》,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第342页。

子,这应该算是作者对女性的一种理解,也算是一种潜意识里的理想塑造,同时还是对女性的赞美。

(三)、暗藏作者病态心理的臆想型女性形象

20世纪90年代以前,贾平凹的小说中,有一类是背景比较模糊,年代比较虚渺的类型。这种小说一般写非常人的职业,整个小说充满着一股淡淡的神秘气氛。那就是以《美穴地》、《五魁》和《白朗》为代表的作品。

所谓的“臆想型女性形象”,是指作者根据原型,经由自己潜意识里对女性的渴求与理解,并且为了满足这个渴求而不经意塑造的形象。所谓的“病态心理”,其实是作者放任思想翅膀,内心活动过于复杂而又迫于社会、道德、伦理、法律等压力无法得到满足而通过文艺作品附带宣泄的心理形态。贾平凹生于贫苦家庭,本人木讷不善言,而感情极其丰富,所以造成了这种心理的出现。在一次记录“武松杀嫂”作画过程的文字中,就透露了这种心理:“哎呀,她眼像流星一般闪着光,发如乌云,凝聚床头,那粉红薄纱衫儿不系领扣,且鼓凸了奶子乍猛得老高,以前她是嫂嫂,不能久看,如今刀口之下,她果真美艳绝伦,天底下有这样的佳人,真是上帝和魔鬼的杰作了!天啊,她这是临死亡之前集中要展现一次美吗?”“杀了她,看着殷红的血怎样染红白瓷般的胸脯,看着她睁开了杏眼在咽气前的痉挛,岂不是更使人刺激吗?我不能成全她爱我,却可以让她死在所爱的人的刀下,不是于她也于我都是一场最合适的解脱办法吗?好了,潘金莲,那么我就这么杀你了!”①这哪里是江湖好汉杀淫荡妇人?这简直就是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在看着美女将死之前的狂浪意淫,之后出于各方面压力,将之杀死的病态心理。

当然,贾平凹这种病态不是种罪恶,而能借着语言艺术之机,展示出一种病态之美。

《美穴地》里,柳子言是一个给人勘踏墓地的风水先生,与东家的四姨太相处时,作者写道:“为了他,女人在台阶上把狗扼伏胯下,身子在那一刻向一旁倾去,支撑了重量的一条腿紧绷若弓,动作是那么优美。为了保持身子的平衡,另一条腿款款从膝盖处向后微屈着的,胳膊凌空下垂的姿式,把一领缀满了红的小朵梅花的白绸旗袍,恰恰裹紧了臀部,隐隐约约窥得小腿以下溜白的肌肤,且一侧着地将鞋半卸落了,露出了似乎无力而实则用劲的后脚也给看见了。是的,这样素洁的肥而不胖的一只美脚,曾经又在门帘下露出一点鞋尖,柳子言能想象出那平绣了一朵桃花的几乎要鲜活起来的鞋壳里,一节节细嫩的五根批判和玉片一样的指甲了。”②这与前面“武松杀嫂”一样,哪是一个风水先生与情爱与性欲都得不到满足的富家姨太相遇时的心理,分明是作者跟这位艳美浪荡的女人面前疯狂而无力地意淫。更加可以证实此种观点的一个例证是:后来当了土匪的粗野男人苟百都抢了这四姨太,强奸她时,作者是这样写“……这一拳打得太重了,女人呀地在马背上平倒了上半身,呼叫着,喊骂着,四肢乱踢乱蹬,苟百都按着,看见勾拳打下去时指上的戒指同时划破了肚皮,一注奇艳无比的血蚯蚓一般沿着玉洁的腹肌往下流,这景象更加刺激他的兴奋了,浑身肌肉颤抖着,嘿嘿大笑,像在案板上扼住一只美丽的野鹿,一刀刀割破脖子而欣赏四条细腿的挥舞,如逮住了老鼠浇上了油点着放开,看着在尖利的叫声中一朵焰火飘动。”③

贾平凹开动语言机器,把所有美丽诗意的语言写女人将死或被强暴时的挣扎,并且感到“刺激”而沉迷于“欣赏”,这种小说人物的心理也正是作者心理的外露。王蒙说:

①贾平凹《四十岁说》,陕西:旅游出版社,1994,第128-129页。

②贾平凹《贾平凹小说精选》之《美穴地》,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第145页。

在某种意义上,所有作品都有自己刻骨铭心的经验,所以都是“自传”。①“白朗看着女人微笑着闭全了双眼,脑子里浮现出一刀下去切断了她的只管或是一刀扎在她的左胸,血喷泉一样地溅上屋顶,溅上四壁,一个美丽善良的女人就不复存了?!”②这个美丽的女人由于土匪的权力更迭几经易手,最后他死于一个当了山大王并且杀人无数的和尚刀下,这个和尚就是白朗。

以上三个例子,当事人几乎都不可能有如此细腻绵密的情感,一个给富人家看坟地为生的风水先生,吃百家饭,他能像书生这般多情,看见美丽的少妇就心生波澜吗?一个只会说“好女人就兴他×就不兴我×?”的粗野土匪更不会欣赏女人如鹿腿般细长的四肢在空中挣扎挥舞的“刺激”,杀人无数的和尚或许对女人有一份真爱,但内心不应该是多情书生般的爱恋。类似的例子还在同样是写土匪生活的小说《五魁》中有所体现。

这四篇小说都非常精彩,涂满着神秘、虚渺的色彩,这与贾平凹其他小说并不相类,没有带着一种文学使命去创作,而是为了满足自己内心的审美欲望而写。

当然,作为读者,大可以欣赏其中精彩的故事情节,受教于人物真诚相爱的感情,而不必介怀作者借故事人物大发内心情绪之存在。然而,作为一种有别于贾平凹其他小说女性形象的塑造与审美追求,在研究时,肯定是不能忽略的。因为,这种情绪直接导致了后来在长篇小说《废都》中泛滥,每写至男女相遇或性交时,作者总是在表达自己

对女性的病态的审美,大多时候沉迷其中不能自已,为了净化阅读,只能以“口口口口口口(作者此处删去xxx字)”这种方式来面世,尽管如此,此书在国内仍一度遭禁。

而对于贾平凹的这种关于女人的病态审美,有评论都概括地说是:“纵万般风情,肾亏依然”,③虽然有哗众取宠之嫌,但也不是无的放矢。

三 、结论

陕西作家的创作是努力而勤奋的,贾平凹的小说创作成就是辉煌的,贾平凹为陕西乡土的人、事、物倾注了全部的热情,所有的文学创作都是依赖于“喝西凤、吃泡馍、吼秦腔”八百里秦川这块“拙厚”的根据地。同时也证明了艺术源于生活,文学创作来源于生活的文学原理,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④,才能找到永不枯竭的源泉。小说中所塑造出来的女性形象风情万种,情态各异,但都离不开这片土地,离不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同时,也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从刚刚改革开放时的清新灵动的小说形象,慢慢转入的风云突变、各种思想涌动、各个领域渐渐开放的时代风气中,并由此感染创作出多层次的复杂的女性形象,从这方面看,贾平凹的创作也是时代风气所造就的。

文学是人学。文学离不开人,特别是离不开作者本人,不管这个故事是否作者“自传”总是会或多或少或隐或现地带着其本人的生活体验、审美情趣,理想追求,至于前

①《王蒙王干对话录》,广西:漓江出版社,1992,第229页。

②贾平凹《贾平凹小说精选》之《美穴地》,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第382页。

③朱大可、吴炫等《十作家批判书》,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第173页。

④毛泽东《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之《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第543

述作者为满足内心审美而塑造的女性形象,到底是丑陋的“美”还是“纯粹”的美,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了。

参考文献:

[1] 孙见喜《鬼才贾平凹》,山西:北岳文艺出版社,1994

[2] 费秉勋《贾平凹论》,陕西:西北大学出版社,1990

[3] 杨辛、甘霖《美学原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4] 沈光明《理性意识与文化超越:谈贾平凹小说创作中女性形象塑造》,《名作欣赏》

1987年第3期

[5] 陈泽庭《山乡的新女性:论贾平凹小说的女性形象》,《唐山教育学院·唐山师专学

报》1986年第4期

[6] 唐先田《充满浓郁诗意和改革精神的农村画卷(评贾平凹的三部中篇小说)》,《中

国现、当代文学研究》1984年第22期

[7] 何振邦《变革中农村生活的诗意再现(读<鸡窝洼的人家>)》,《中国现、当代文学

研究》,1984年第18期

浅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浅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摘要]张爱玲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女性,她把她的生活经历经过酝酿加上她独特的观察力升华成一部部旷世之作;在中国文学史上谱出华美的乐章。她笔下的女性形象或可悲或可恨或可怜,本文对张爱玲作品中的主要女性形象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通过小说中的女性形 象进行社会反思。 读张爱玲的任何一篇小说,我都可以理解为何说她不是一名普通的女子。她用漫不经心的笔触刻画出一个个或含泪或泣血或可怜或可恨的女性形象;她用瘦弱的指尖轻轻挑起千年来蒙在家庭、婚姻、爱情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就让人看到触目惊心的真实,她把笔端伸向上帝看不到的地方,伸向太阳照不到的黑暗的角落;让那些华美袍上的虱子赤裸裸的暴露给世人面前。 一个个可悲的女性,一个个吃人的女性,一个个可怜的女性活灵活现的在读者面前,让读者为她们颤动,让读者为她们伤悲。因此张爱玲小说的成功之处不在于她所反映的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特征;不在于她的语言有多华丽;而仅仅在于她所刻画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与大多数作家所描写的女性有太大的差别,她们以独特悲凉和屈辱震撼着读者,张爱玲也因此在中国甚至世界文坛上折射出熠熠光辉。 一、人物形象具有的自传色彩 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张爱玲是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作家。① 我们先来看一下她的出身:祖父是清朝的大臣,祖母是李鸿章的女儿,外公则是天津提督,可谓是出身显赫,属于贵族后裔了;但张

爱玲出生时已经是家道中落,父亲吸烟土、逛妓院、养姨太太,幼时的张爱玲生活在父母的争吵中,直至父母离婚。张爱玲幼时没有家庭的温暖,封建大家庭中的尔虞我诈,在她内心深处刻下了深深的烙印。尽管在创作中一举成名,在文坛上响当当,但是张爱玲的婚姻如同她的作品中的人物一样,是不幸福的。一九九四年在张爱玲创作的顶峰时期,她与汪伪宣传部次长,伪《中华日报》总主笔胡兰成签订婚约,但这次婚姻让张爱玲受到很大打击,因为它只维持两年。晚年的张爱玲孤独落莫生活着,最终客死异乡。纵观张爱玲的众多著作,我们都可以从中感受到她悲观敏感独特的性格,作品中的男性大多玩世不恭,抽鸦片,逛窑子;作品中的女性无一不是以悲剧结束,这不能不说是由她个人的生活经历所影响的,“总之,生命是残酷的看到我们 ②缩小又缩小的,怯怯的愿望,我总觉得无限的惨伤。” 她的作品大多以沪港两地为背景,事实上张爱玲是出生在上海的,又长期生活在香港。读书期间,她亲身经历了港岛被围,抵抗及沦陷的全过程。而她在《倾城之恋》中描写“炮火却逐渐猛烈了,邻近的高射炮成为飞机汪意的焦点,飞机营营的在顶上盘旋~~~”如果不是亲身经历,很难写出当时战争的真实与紧张。 张爱玲的《沉香屑第一炉香》一经发表,就引起读者的哄动,书中的女性葛薇龙是一个寄居在姑妈家被诱惑而论为交际花的女性。无独有偶,张爱玲也因战争而中断学业,因此同她姑母住在一幢西式公寓里,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很多女性是家道中落的名门淑女,而张爱玲用不厌其繁的笔墨描写了大家族的种种陈设丫头佣人及大家族的

论贾平凹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2005年6月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2卷第3期Jun12005Journal of Chongqing Technol 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 on)Vol122 NO.3 论贾平凹小说中的女性形象3 房文玲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摘要]本文就贾平凹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的描写展开论述,认为在贾平凹的小说创作中,其前后期女性形象的刻画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本文试图通过展现贾平凹作品中女性形象塑造的特点及变化的分析,来揭示作家生理的、心理的、情感的感受与变化对其作品中女性形象塑造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贾平凹;女性 [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598(2005)03-0127-04 在中国当代文坛上,贾平凹一直是作为一个特异而存在的,无论他的不合时宜还是他的独特怪异都被当作一种“贾平凹现象”。作家既注重自己独特的为文风格,又注重通过对故事和人物的搭建来表现对现实生活敏锐的洞察与透视,加上作家深厚的艺术底蕴,使得作品好读又耐读,因而多次出现“洛阳纸贵”的场景。阅读贾平凹的作品,我们会发现作家通常通过对女主人公的跌宕起伏的命运流程的刻画,凸现其性格的闪光点,展现对现实生活的理解以及对人生意义的彻底感悟和新鲜解读。在贾平凹的前期作品中,差不多是“尽了全身去抒写女子的”(穆涛语),这些女子或美在诗意、或美在良善、或美在妖娆、或美在不可言传,作者仰视之如天上的星月一般,但从《废都》开始作家的态度有了显著的变化。在《废都》中,“庄之蝶成了神,对待女人犹如大佛顶施恩泽,招之即来、挥之即去”[1]。在其后创作中那种淳朴美丽的女性已不再复现,代之的是那些展示了复杂的“丑陋”的女性形象。本文试图通过展现贾平凹的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塑造的特点及变化的分析,来揭示作家生理的、心理的、情感的感受与变化对其作品中女性形象塑造所产生的影响。 一、神化母爱的女性偶像 在世界各国的历史上,有关女神的传说和偶像比比皆是。中国就有女娲造人的神话,法国、奥地利等欧洲国家出土了许多原始的女性偶像。这种神化母爱的圣母文化传统在中国虽然经历了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却在心理深层制约着中国人的审美心态以及中国人对女性“美”的定义,更制导了那些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作家的潜在创作。 进入父系社会,女性成为男性的附庸,女性的话语权随即丧失。尽管中国宗法文化对女性自然天性有过太多的束缚和压抑,传统文化中母性对男子的滋养影响和男权对女性的设计规范的双重作用下,仍生发了中国文化审美的女神化倾向,“原始女性崇拜遗存与中古男性意识的弱化共同造就了中国封建时代后期阴盛阳衰的性格走势,所以,男性对女性的要求更强调其救助性和依赖性,即母性。换句话说,中国传统女性无论她是什么角色,都必须带有母性倾向”[2]。二十世纪虽然经历了多次文学运动的呼唤或许改变了人们对女性审美的态度,但对女神的塑造和向往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美国学者卡罗?吉里根在《男性生命周期的女性》一文中谈到:“在男性的生命周期中,女性形象和地位是哺育者、抚养人、照看者、贤内助、人际关系协调人”。这类女神形象在现当代文学中屡见不鲜,她们有时是纯洁、善良的象征,如沈从文《边城》中的苗族姑娘翠翠,鲜明地突现了中国传统审美观念中的女神柔美的特征。有时是生殖与性的代言人,并在生活中合理地演变,成为母性权利的承载者和实施人,莫言的红高粱系列中“我奶奶”的形象,便是这种高涨的生命力的最好见证。 这两种女性形象在贾平凹的作品中都有描摹刻画,他的早期作品《满月儿》中的满儿和月儿,充满纯真温情和山野芳香,它的价 721 3[收稿日期]2004-10-05  [作者简介]房文玲(19781-),安徽安庆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

论丁玲笔下的女性形象

论丁玲笔下的女性形象

毕业论文选题报告学院: 学生姓名 指导 老师 论文 题目丁玲笔下女性形象的成长 题目来源及意义 题目来源:丁玲是现当代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女性作家,她的作品是对五四思想的表现,是20世纪女性成长的日记,通过读她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那是时代的变化发展。看她笔下的女性形象我们可以知道那个年代的人或者是事。 意义:通过学习和了解丁玲,我们看到她的女性形象个性是那么的鲜明富有个性。我们通过看丁玲笔下的女性形象,可以看出那个时代的女性悲哀和觉醒后对社会对命运的反抗,看到五四以后女性的成长。

论 文 题 目 研 究 领 域 状 况 丁玲的作品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她的作品大多给我们呈现的是20世纪的社会进步女性。丁玲笔下的女性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她将自身的人生经历与小说中的人物结合起来,体现出丁玲自身的成长和 她创作的变化。她笔下的新女性形象对五四 以后的女性思想的解放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作用,引起人的共鸣。 内 容 提 要 或 实 施 方 案 通过看丁玲笔下的女性形象,看那些知 识女性的变化和成长,我们可以知道那个时 代的社会对文学的影响。我们通过这些女性 形象都仿佛可以看到丁玲的影子,看到那个时代的印记。文学可以反映生活,反映社会,丁玲就是个很好的社会记录者,她用她的笔她的文字记录她对人生的感受和看法。丁玲,是20世纪伟大的女性作家,她笔下的女性多是具有时代特征且个性鲜明的进步。如梦珂,贞贞,杜晚香,这些都是丁玲小说中极具代表性的女性。在她们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丁玲的影子,那个在压抑中寻求解 放的年代的女性形象。她们在人生道路上不 断地寻找自我,解放自我,实现自我价值。

贾平凹小说的写作特点

纵观贾平凹三十多年的小说创作,基本上都围绕一个总的思想原则:那就就是融传统于现代,这其实正就是文化寻根的基本精神。有人总结,从贾平凹小说创作的文化追寻上瞧,大体经历了文化与谐——文化错位——文化崩溃——文化建构几个大的段落,并且其间相互交叉、渗透。按照这样一个思路,贾平凹早期的创作,比如《商州初录》、《天狗》等表现了美好人情的文化与谐,而《古堡》、《浮躁》等则表现了文化错位的危机,到《废都》、《白夜》则达到了文化崩溃的边沿,到《高老庄》则逐渐出现文化建构的希望,而《秦腔》则应该就是文化追寻的集大成之作,既表现了文化错位、文化崩溃的危机,又给人以必须文化重建的警示。 一、“见山就是山,见水就是水”——对现实生活的实录 以《浮躁》为界,贾平凹早期的作品无论怎么虚构,都基本上沿着现实生活的轨迹,或者说就是本着对现实生活实录的精神去虚构。《小月前本》、《鸡窝洼人家》、《腊月·正月》基本上就是反映改革意识的小说,比较写实。中篇《天狗》表现了民间伦理道德对人性的约束,也展示了商州民间美好的人性人情。小说结构严谨,人物心理刻画得细腻传神,文笔典雅凝练,曾受到台湾作家三毛的高度评价,堪称贾平凹中短篇小说的经典之作。中篇《古堡》主要反映了民间普遍的嫉妒心理,村里人不能瞧到别人碗里的粥比自己的稠,而就是希望别人碗里的粥与自己的一样稀。于就是,一幕因嫉妒引发的悲剧上演。小说中略显突兀的就是,作者借道士之口大段引用了古奥的《道德经》及《史记·商鞅列传》,使通俗的小说蒙上了一层明显的传统文化气息,这大概源于作者强烈的文人趣味。 《浮躁》就是贾平凹80年代具有恢弘气势与总结意味的一部长篇。小说主人公金狗就是一个新式农民,她正直善良、勇于开拓、头脑灵活,有参军经历,也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与文学才华。她身上有一种“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正直勇敢气质。她嫉恶如仇,为了搬倒官僚腐败势力,不顾个人得失与安危,与小水、石华、雷大空等人联合演绎了一场民告官的“当代传奇”。金狗经历的遭遇与生活的环境,几乎就是80年代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金狗身上闪烁的理想主义光芒或许只有80年代的小说中才常见,到九十年代以后,类似的“当代英雄”就大大减少了。而雷大空的形象则为后来很多小说塑造类似形象(如《高老庄》中的蔡老黑、《四十一炮》中的兰老大、《兄弟》中的李光头等)开了先河。《浮躁》集当代社会的风云变化、商州民间的丰富文化及金狗与小水、英英、石华等

浅谈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浅析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内容提要: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其作品中塑造的女性人物形象迥别于以前文学长廊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它们不是完美的,但又让人感到特别真实,她们的美,她们的傲,她们的悲,她们的勇,构成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这些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成功,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丁玲本身是一个女性味十足的女人,以及她本人的生活经历的影响。 关键词:丁玲女性形象美傲悲勇 在群星璀璨的中国现代作家群中,丁玲是比较亮丽的一颗。半个多世纪以来,她为读者奉献了《梦珂》、《莎菲女士的曰记》、《阿毛姑娘》、《韦护》、《水》、《田家冲》、《杜晚香》、《我在霞村的时候》、《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大量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奠定了她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笔者认为,丁玲作品中最具分量的部分当属于“女性小说”。丁玲在文学作品中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其中有农民形象,如张裕民、程仁、阿毛老爹等;有地主形象,如钱文贵等;有新时期人物形象,如苇弟、凌吉士、澹明等。但是在众多的文学形象中,最具震撼人心力量的则是大量的女性人物形象,如梦珂、莎菲、阿毛、贞贞、杜晚香、三小姐等,她们各有特点,在丁玲笔下呼之欲出,栩栩如生。她们是美的,是傲的,也是悲的,更是勇的。她们的美,她们的傲,她们的悲,她们的勇,合成了一个个美丽的战士,合成了一个个血肉丰满如同五月鲜花般开遍大地的新女性。 一、美 泰戈尔曾经说过,当上帝创造男人的时候,他只是一位教师,在他的提包里只有理论课本和讲义;在创造女人的时候,他却变成了一个艺术家,在他的皮包里装着画笔、水、调色盒,所以女人才会那么美丽,女人的生命才会那么缤纷。在作家曹雪芹的笔下,女人是水做的骨肉。因此,古今中外的许多文章大家,在作品中大都把女性作为美的化身来描写来赞美。这一点在丁玲的作品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其描写的女性形象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很美。无论是被视为“春天的童话”----《梦珂》中的梦珂,“夏天的童话”----《莎菲女士的曰记》中的莎菲,“秋天的童话”----《阿毛姑娘》中的阿毛,还是“冬天的童话”----《杜晚香》中的杜晚香,还是其他女性形象,大都是美的,既有外表美,也有心灵美,同时还有人性美。 外表美。丁玲以女性特有的笔触细腻刻画了一批绝代佳人。如《梦珂》中描写梦珂“......一天一天地长大了起来,长得象一支兰花,颤蓬蓬的,瘦伶伶的,面

茅盾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茅盾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茅盾(1896-1981)原名德鸿,字雁冰,浙江省桐乡县乌镇人."茅盾"是他创作<幻灭>时开始使用的笔名.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父亲是一位医生,10岁是父亲去世,母亲是一位有知识,有远见的妇女,可以说她是茅盾的启蒙老师,1916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北京大学预科,同年8月,进入上海商务印书管编译所工作从此步入文坛,1920年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批党员,同时他也参与了<小说月报>的主编工作,并写了一大批文学论文,主张文学应该反映时代和社会,1982年由 于国民党反动派的通缉,他辟居日本,直到1930年回国与鲁迅并肩战斗,新中国成立后,茅盾担任文化部部长,1979年被选为中国文联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 主席,1981年3月27日病逝于北京,临终前他将自己的25万元稿费设立了"茅盾文学奖",奖励长篇小说的创作. 二创作: (一)小说: 1.长篇小说:<蚀>是矛盾的第一部作品,由三个系列中篇组成,它们分别是<幻灭>,<动摇>,<追求>.创作于1927年9月-1928年6月. 2.<虹>创作于1929年4月-6月,是一部整体感侵强的显示主义作品. 3.<子夜>原名<夕阳>,1933年发表,它标志着茅盾创作的一个高峰,是他的代表作. (二)短篇小说: <野蔷薇>,<农村三部曲>,<泡沫>,<幻象,感想,回忆>,<烟云集>,<林家铺子>,<委屈> (三)散文: 茅盾的散文创作,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中,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他的散文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1927年,大革命后,创作的一系列散文,包括<严霜下的梦>,<卖豆腐的哨子>,<雾>,<叩门>. 2.30年代,他创作的散文有<故乡杂记>,<乡村杂景>,<雷雨前>,<黄昏>,<沙滩上的脚迹>. 3.40年代创作的散文有<风景谈>,<白杨礼赞>.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分析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分析 以《倾城之恋》、《金锁记》为例 摘要:张爱玲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无疑是一个惊艳了时光的存在,她的文字、她的旗袍似乎已经牢牢地嵌入了上海的一砖一瓦中,烙进了上海的肌理中。同时在她的文字中也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各自有着属于自己的个性。本文将就《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和《金锁记》中的曹七巧为例,进行一个大致的比较分析,以此来增进我们对于张爱玲的了解与认识。 关键词:出身经历性格结局 “一座城市的覆灭,成就了一段无望的爱情。”有多少人因为这样一句话的吸引而去找到《倾城之恋》这本书来看?张爱玲将白流苏与范柳原这两个“自私的人”放到了香港这个繁荣与危机同在的城市,让“自私的女子”与“自私的男子”在这样一个动乱的城市里相互依靠却又相互利用,最后终于互诉衷肠、表白心意,成就了一段传奇,成为了许多男男女女的向往。 而在张爱玲的另一部作品《金锁记》中的主人公曹七巧的故事却让人不怎么喜欢。一个无忧无虑的小姑娘,爱上了一个男人,却偏偏嫁给了他病怏怏的哥哥,做了他的嫂嫂,整日里面对一群善于搬弄是非的妯娌,连丫头也可以肆无忌惮地欺辱她。在这样的处境下,丈夫无法给与她庇佑,心上人也对她避之不及,娘家人只当她是全家的摇钱树,贪婪地频频伸手。于是之后的曹七巧变得相当厉害,斗败了妯娌,拽住了婆家的大权,主宰了儿子女儿的人生,报复了心上人的无情,将其他人的人生变得与自己一般痛苦。最后她的儿子恨她、女儿怨她,心上人远离她,所有的人都对她恭恭敬敬。于是,她成功地引起了读者的厌恶。 白流苏与曹七巧,同为女人,怎么就一个终得圆满,一个孤老终身呢? 流苏,一个听起来就比其他的七巧之类的名字要美得多的名字,出身世家,虽然家族早已败落,家中也是人丁旺盛,所以通晓人情世故,天真无邪却也不乏心机;曹七巧,麻油店老板的女儿,自小被派到柜台买油,接触到的是最最底层的老百姓,见识到的是最最平凡不过的家长里短,可以说是在人民内部成长起来的好孩子,拥有的是劳动人民特有的淳朴,真正天真质朴。两个人比较起来,似乎是自然成长起来的曹七巧更讨喜一些,“买油西施”,人们如是称呼。

贾平凹论文 518

江西师范大学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论贾平凹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On the female images in jia pingwa’s works 姓名: 学号:0605010290 届别:2010届 学院:文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指导老师:冯昊 完成时间:2010年4月

目录 中文摘要 (1) 英文摘要 (2) 引言 (3) 一、贾平凹笔下女性的归类 (4) (一)美丽圣洁的女神 (4) (二)固守传统的女性 (4) (三)都市文明下的女性 (5) 二、贾平凹笔下女性的通性 (6) (一)美丽 (7) (二)痴情 (7) (三)坚忍 (8) (四)善良 (9) 三、贾平凹笔下女性的缺憾 (9) (一)对女性的理想化 (9) (二)解构女性悲剧 (10) 结语 (13) 参考文献 (14)

论贾平凹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摘要:贾平凹,中国当代史上的一位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他创作了很多富有叛逆性和创造性的作品,在他构建的一个个乌托邦世界里,都离不开一个个的女性描写。一个个子虚乌有的女性都是复杂的,包括她们的形体和灵魂。 在贾平凹作品中,写的多是一些具有中国传统美德的女性。她们美丽善良,孝顺温柔,坚忍……可以说她们汇聚了中国传统妇女的一切优秀品质。但她们往往没有好的结局,往往会受到感情的伤害。作者多从男性角度出发,以男性的视野来描写女性。这多表现了其男权主义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带有浓厚的男权意识。这使他笔下的女性缺乏个人人格,没有独立的精神品质。所以说这也是作者笔下女性形象的缺憾。 关键词:贾平凹,女性形象,感情,缺憾

On the female images i n jia pingwa’s works Abstract: Jia Ping-wa, China's contemporary history of a literary people and literary genius. He created a lot of highly rebellious and creative works, built one by one in his utopia world, are inseparable from a description of a woman. Non-existent one by one female are complex, including their physical and soul. In the Jia Pingwa works, mostly written by some of the traditional virtues of Chinese women. They are beautiful and kind, gentle and filial piety, perseverance ... ... can say that they brought together all the traditional qualities of women. But they are often not a good outcome is often hurt from their feelings.The writer from the male point of view, to describe the male-female perspective. This is more the performance of its masculinist aesthetics and values, with a strong sense of male power. This makes his characters, the lack of individual personality, there is no spirit of independence.So this is depicted by the image of women defect. Keywords:Jia ping-wa;female images; feelings ;regret

论丁玲早期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及文化内涵

论丁玲早期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及其文化内涵 ——以《莎菲女士的日记》为例 [内容摘要]丁玲早期的小说塑造了梦珂、莎菲等一系列五四知识女性形象,展示了中国女性觉醒时复杂而丰富的内心世界。《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是新文学史中具有强烈现代意识的新女性,她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女性话语的建构者,她追求理想自我与和谐的爱情,但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出路,是个悲剧人物。本文通过分析莎菲的女性形象及其文化内涵,揭示丁玲早期小说独特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莎菲;反叛;自我意识;女性话语;悲剧色彩 20世纪20年代末期,丁玲带着她的《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等作品登上文坛,她的出现犹如明星般照亮中国文学界,她所塑造的女性形象也是文学史上值得纪念的绚烂。她早期的小说创作关怀中国妇女解放,表现出一种对于女性自我意识的发掘,从而也造就了丁玲小说在探索妇女解放问题上最有价值的特色,如刘思谦所说的,“女性意识到了这里,才不仅从封建之父的庞大身影中决裂出来,而且开始从‘五四’女儿的两性精神同盟中分离出来,成长为独立的性别主体意识。”①其发表于1928年2月的《小说月报》上的中篇日记体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以下简称为《日记》)震动整个文艺界,《日记》站在女性主义的角度,大胆暴露主人公的性欲心理,使得以男性为中心的封建礼教受到了挑战。 一、叛逆的绝叫者 无论是亚当的肋骨所创造的夏娃,还是“好奇害死猫”的潘多拉,亦或是“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奔月嫦娥,在这些故事里,女性是卑微可耻的,她们自私、轻率、撒谎、虚荣、忘恩负义、不可理喻。回顾女性几千年来“被书写”的历史,“在中国两千年的历史上,女性自身被抹杀了,并且这种抹杀本身也被掩盖了。于是,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女性只是一个空洞的能指,她不能指向任何的所指,又可任男性填充进任何的内容。她在社会及家庭伦理秩序中是被统驭的对象,在经济秩序中是依附在男人身上的寄生者,在文化层次上,她只是一个被命名者。这个失去话语权的被压抑着的性别,呈现一种无名又无言的状态。她不是没有自己的历史,而是无由说出自己的历史。”②所以,我们听不到这些女人的声音,无 ①刘思谦:《“娜拉”言说——中国现代女作家心路历程》,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141页。 ②刘思谦、屈雅君:《性别研究:理论背景与文学文化阐释》,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47页。

茅盾先生的作品特点

创作特色 编辑茅盾创作题材 茅盾的对作品选材的注意力一直放在那些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上,捕捉和传达那些新近发生的重大事实,将当代重要的政治经济事件作为自己的创作题材。茅盾在这些事件尚未从当代人的印象中消退时,便将它们纳入和熔铸在自己的艺术作品中。他的大多作品都可以说是中国现代革命史的艺术的大事记,是纪实的文学报告,是中国现代革命史的现实主义的编年史。通过一个历史时期广阔、复杂的社会面貌的反映,以显示这个时代的本质特征。茅盾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事性、纪实性和传记性的特征。其题材主题具有重大性与时代性。如《蚀》的第一部是在蒋介石发动4·12反革命政变的四个月后动笔写成的,第二部是在同年11月份开始写作,第三部写于1928年4-6月,仅仅在事件发生一年之后,就完成了对大革命经验的记录和艺术概括。而小说《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真实反映了三十年代初中国农村“丰收成灾”的现实和农民的觉醒、反抗的过程。他的散文及报告文学亦然,同样取材于当下发生的事件,如《白杨礼赞》描写的西北地区的白杨树而实际则是赞扬当时抗战的战士们,《访苏实录》则实实在在地描写了作者自己在苏联的所见所闻。可以说茅盾的这些题材的作品是中国现代革命史和现代思想史的最佳文学记录。[1] 在关注现实题材的基础上,茅盾也开拓了都市题材作品的创作,他的《子夜》直接记录和概括了1930年春夏间在大都市上海发生的经济和政治斗争,而《幻灭》、《动摇》和《追求》的故事也同样发生在两个都市之中,这些小说深深扎根于都市的大环境中,并以此为背景展开故事的脉络向前推进。茅盾在都市的背景下运笔自如,展示了对都市题材优秀的驾驭能力。而在都市题材之外,茅盾也深化了鲁迅开创的乡村题材创作,他的《农村三部曲》顾名思义就是写在农村里的三个小说,其中《春蚕》是茅盾农村题材小说的代表作,小说通过一幅浓郁江南水乡的风俗画形象的描画了帝国主义侵略给农民带来的冲击和上产所带来的恐慌。[9] 茅盾叙事风格 在叙事方面,茅盾追求宏大而严谨的布局,他在小说中喜欢采用能够体现时代性的网状型结构形式。如作品《子夜》茅盾根据主题的需要,根据中心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来安排各种人物事件,矛盾冲突和环境场面,作品一开始就在吴老太爷的吊唁仪式上将所有重要人物推上前台,组成复杂的人物网络,以及在设下情节因果关系的伏笔,从而经纬交汇地建成《子夜》式的也是茅盾式的庞大的“网状结构”。与其他现实主义大师一样,茅盾也是一个擅长于心理描写的语言大师。他的心理描写手法多样但是最具特点的是注重“社会心理因素”的探索。他往往以充满着血和泪的感情对形形色色的小资产阶级人物心灵世界进行刻画和解析。通过心理描写的艺术手段强烈地表现他们苦闷、傍徨的矛盾心绪,从而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隐秘和冲突以及这种冲突的社会性,丰富人物的性格,使人物达到形神具现的境地。比如,《春蚕》中对人物的心理描写,通过人物触景生情,情随物迁的心境变化,再现其内心世界。在《腐蚀》中,采用以内视角为主的叙述方式来叙事状物,使作品的心理剖析和社会环境描写达到了“精微真确”的程度。而《子夜》中,茅盾又将这种心理描写提升到象征主义的应用上,从第一章吴太爷的言行总是围绕着一个总体象征展开,可以散在各处的象征性细节窥见到这个老封建的内心世界,如老太爷对快节奏的都市生活闭起双眼全身发抖的细节。[9] [1] [14] 小说之外,由于时代政治性的缘故,茅盾的散文也形成了风格鲜明的叙事方法,善于使用以托物言情寄意和以实衬虚的叙述手法。如《白杨礼赞》整个艺术构思中,以无边无垠、雄壮、伟大但又显得单调的西北黄土高原来衬托傲岸挺拔的白杨树,以白杨树的形象实体的描写来透出它的精神,同时又以白杨树的实体与精神来展现抗日军民及其领导者共产党的伟大气概。《风景谈》用虚实结合、避虚就实的手法在浩瀚的西北沙漠背景上推出忍辱负重、坚韧沉毅的骆驼队,并借助叮当的驼铃声作为节奏,以猩红大旗作为标帜,象征性地描绘出民族危难当头的时代环境中党领导的解放区所处的历史地位,所体现的民族的伟大精神。[15]

女性形象分析开题报告

女性形象分析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这是一种新的应用写作文体,提供了有关女性形象分析开题报告,希望能够切实的帮助到大家。 一、课题论证: (一)国内外研究: 著名女性文学研究者谭正璧先生的《论苏青与张爱玲》,对两位女性作家进行比较,他认为张爱玲是重视人情甚于世情的作家,他重世情因而有后来不能居上的看法,与傅先生看重其对人性情欲的挖掘刚好相左。或许谭先生指出了张氏部分作品内容的某种局限,但评论者自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未必是没有局限的。不错,爱情婚姻两性关系是张爱玲观照人生的基本角度,但在她描写的媒妁婚姻、金钱婚姻、高等调情、通奸姘居及其它种种畸型变态的两性纠结中,包含着十分丰富的人性与社会文明的冲突。正是在这一点上,张爱玲超越了一般的海派小说家。对于此方面,谭先生显然注意得不够。 台大中文系教授张健先生主编过一部题为《张爱玲的小说世界》一书,这是其专门研究张爱玲的研究生的论文集。主要包括人物形象分析和艺术分析两大内容,亦有不少新锐敏捷的看法,但感悟多于理论,流畅却欠深透似为该书的共同点。 (二)选题意义: 我之所以选择《浅谈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这个论题,是因为在阅读了张爱玲的大部分作品后,感受到了在封建家庭和金钱枷锁

禁锢下的那个时代的女性所遭受的身体和灵魂的压迫。张爱玲在从贵族到平民转换的生活经历过程中,深深感受到了女性地位的不平等,她在母亲与姑姑先进思想的影响下,寻求时代女性的归宿,再现时代女性的命运并以自己的经历为基础。本论文对张爱玲作品中的主要女性形象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通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进行社会反思。 二、方案设计: 此论文旨在研究在张爱玲笔下的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通过影响张爱玲创作的几方面因素,将她笔下的女性主要概括为典型的几种类型,以及这些女性形象的特点,从而深刻揭示出在封建家庭和金钱枷锁禁锢下的女性所遭受的身体和灵魂的压迫的悲剧原因。 大纲: (一)1、简要概括张爱玲的生平及其对她作品创作的影响。(家庭因素) 2、东西方文化差异对她作品创作的影响。(文化因素) 3、上海沦陷以及战争经历对她作品创作的影响。(社会因素) (二)张爱玲作品中各种各样的女性形象。 1、插翅难飞的女性,及其这一类女性的特点和代表人物。 2、心灵扭曲的女性,及其这一类女性的特点和代表人物。 3、漂泊不定的女性,及其这一类女性的特点和代表人物。 4、红颜薄命的女性,及其这一类女性的特点和代表人物。 (三)张爱玲创作的出发点及其笔下女性的特点。 (四)通过张爱玲创作的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进行社会反思。

论贾平凹早期中短篇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与审美取向

论贾平凹早期中短篇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与审美取向 牧牛老叟白艸霜 内 容 摘 要 摘要:贾平凹是中国当代创作数量丰富、影响较大的作家。其早期小说紧贴地方生活特色,女性形象塑造鲜明生动,透露着作家对家乡的热爱以及对人物内心真善美的追求,同时表达了作家对这一片土地上的人们生存状态的思考。本文从贾平凹20世纪90年代前所创作的中短篇小说切入,结合作家生活地域文化、创作风格、文学理想追求等方面论述其作家在女性形象的塑造以及审美取向上的特点与贡献。 关键词:贾平凹中短篇小说女性形象塑造审美取向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中国当代作家,1952年生于陕西省丹凤县的一个农民家庭。自小生活在农村,为期19年。1972年到西北大学学习,毕业后在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西北大学求学期间,开始了文学创作,第一篇文字《深深的脚印》在公开发行刊物《西安日报》上发表,此后40余年间,创作了大量小说、散文、游记、诗歌等文学作品,有中、短篇小说《腊月·正月》、《天狗》、《人极》、《黑氏》、《古堡》、《废都》、《鸡窝洼人家》、《王满堂》、《满月儿》,小说体散文《商州初录》、长篇小说《浮躁》、《商州》、《废都》、《怀念狼》、《土门》《秦腔》等,另有散文、文论若干,其作品在国内外影响较大,并多次获奖。是中国当代作家著作成果较丰硕者之一。综观贾平凹的小说创作,大致可以分成三个时期,即20世纪90年代前期、20世纪末期以及新世纪以来至今。贾平凹的文学创作,受孙犁影响较大,特别在早期阶段;也从中国古代文化中吸取养分。在散文以及大部分小说中,形成了以清新诗意、唯美、但朴实细腻的手法来表现本土生活的风格与特点。早期创作的中短篇小说,女性形象尤甚引人注目,这些形象的塑造渗透了作家对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的热爱与赞美,同时也表达了作家的思考与批判。本文试图从贾平凹早期(即20世纪90年代前)小说中,分析其中女性形象在塑造以及审美取向等方面的特点,总结贾平凹在此时期内创作的小说一些规律以及对文学创作方面的贡献与借鉴。

茅盾与丁玲笔下的小资产阶级女性形象之比较

第30卷第5期2009年10月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 No.5Vol.30 Oct.2009 茅盾与丁玲笔下的小资产阶级女性形象之比较 徐小凤 (衡阳师范学院中文系,湖南衡阳 421008) 摘 要:茅盾与丁玲的早期作品都把描写小资产阶级女性形象作为创作的重心。特定的社会时代背景使他们笔下的女性都具有鲜明的个性解放意识和浓厚的悲剧色彩,但由于作家的自身性别及生活经历的不同,导致他们作品中的女性选择的道路不同,性爱观也存在着差异。这种契合性与差异性均揭示了中国女性解放的艰难历程。关键词:小资产阶级女性;个性解放;悲剧;性爱 中图分类号:I20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0313(2009)0520092204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茅盾和丁玲都是擅长塑造小资产阶级女性形象的能手,尤其在他们的前期作品中。前者用长篇小说的形式,出色地刻画了章静、孙舞阳、章秋柳等富有个性特色的小资产阶级女性人物系列;后者则通过日记体形式,成功地刻画了以莎菲为代表的小资产阶级女性形象群。这两组女性形象多年来分别受到文学评论界的广泛关注,但鲜有人察觉出二者之间的某种关联性。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她们作为群体所具有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挖掘造成两者同质与异质的主要原因,从而揭示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艰难性以及女性解放所应走的道路。 一 茅盾和丁玲都经历了“五四”运动到大革命低潮这一时期,特殊的时代氛围和社会背景使得他们笔下的小资产阶级女性形象都具有鲜明的个性解放意识,但由于当时的社会状况不可能使女性得到真正的解放,她们的奋斗最终均以失败告终,故两位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又蒙上了浓厚的悲剧色彩。 11鲜明的个性解放意识。茅盾作品中的时代女性对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传统的道德都作了彻底的否定。她们宣称“既定的道德标准是没有的,能够使自己愉快的便是道德”[1]。在她们眼里,一个平庸停滞的社会,能使自己愉快的是刺激。“刺激对于我们是神圣的、合理的”,“将来的事,将来再说,现在有路,现在就走”[1]。这些观念对于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旧秩序和压迫妇女的道德来说是一个强烈的反抗,这种反抗更鲜明地表现在她们的两性关系中。这些新女性首先打破了几千年来的男子中心主义,在两性关系中觉得性的享乐也是女子的权力,她们既无传统女性那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羞涩,更没有被男人遗弃后痛不欲生的哀怨,而是至少用平等乃至居高临下的态度挑剔异性,借此保持现代女性的自由和独立。慧女士(《幻灭》)在纯洁的初恋受到创伤以后,甚至把性作为向男性报复的一种手段;孙舞阳(《动摇》)、章秋柳(《追求》)在两性关系中都处于主导地位,她们彻底颠倒了过去以男性为主的秩序,对传统的婚姻制度采取了完全否定的态度,认为“不受指挥的倔强的男人,要行使夫权拘束我的男人,还是没有的好”[1]!在她们看来,作为新女性,应有绝对的性自主意识,应高扬女性作为人的主体意识,充分体现了追求个性解放的时代女性风貌。 丁玲作品《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从小就离家出走,去寻找个人的独立和幸福。在她面前,一切封建旧礼教都失去了作用,她以强烈的自主意识支撑着自我的独立人格,不再做男人的 收稿日期:2009205208 作者简介:徐小凤(1972—),湖南耒阳人,副教授,文学硕士,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29

茅盾作品全集

茅盾作品全集茅盾作品全集 茅盾《子夜》 茅盾《蚀》三部曲 茅盾《虹》 茅盾《霜叶红似二月花》 茅盾《霜叶红似二月花》续稿 茅盾《锻炼》

茅盾《多角关系》茅盾《腐蚀》 茅盾《动摇》 茅盾《追求》 茅盾《幻灭》 茅盾《林家铺子》茅盾/创造 茅盾/报施

茅盾/石碣 茅盾/自杀 茅盾/有志者茅盾/烟云 茅盾/小巫 茅盾/水藻行茅盾/手的故事

茅盾/色盲 茅盾/大鼻子的故事 茅盾/春蚕茅盾/诗与散文 茅盾·腐蚀/第一部分 茅盾·腐蚀/第二部分 茅盾·腐蚀/第三部分 茅盾·腐蚀/第四部分

茅盾《子夜》[5] 茅盾《子夜》[4] 茅盾《子夜》[3] 茅盾《子夜》[2] 茅盾《子夜》[1] 茅盾《林家铺子》 茅盾《霜叶红似二月花》续稿茅盾《霜叶红似二月花》下

茅盾《霜叶红似二月花》中 茅盾《霜叶红似二月花》上 茅盾介绍 作家,政治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有玄珠、方璧、郎损等。浙江桐乡人。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毕业后进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职,从此开始他的文学生涯。1920年任《小说月报》主编。同年12月底,与郑振铎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积极从事政治活动,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秘书,武汉的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教官,《民国日报》主编。大革命失败后,东渡日本。1930年春回到上海,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7年后,到武汉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主编《文艺阵地》。1938年冬,赴新疆任教,任新疆各族文化协会联合会主席。1940年5月到延安。1940年底到重庆。后又到桂林、香港,担任《大众生活》编委。1946年底,应邀赴苏联访问。1949年后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文化部长,第一至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第四、五

论张爱玲小说的女性形象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特征 中文04本函滨海点掌成龙 [摘要]: 张爱玲是上海最时髦,最前卫的文学才女,是漂泊不定的流浪者。张爱玲的生命在不断的放逐中越来越流离,一路不断跌落,这注定张爱玲的书写是一连串被压抑的历史。张爱玲在作品中塑造了众多的艳异女性,描写的女性人物都生活在病态社会里,这样笔下的女体形像是丰满的,她不但丰富了女性书写体,更丰富了女性美学,是女性书写体中一道亮丽的“文学风景”。 [关鍵词]:张爱玲小说女性形象虚无 五四新文学运动中的中国女性文学,响应“个性解放”口号,多是激进而亢奋的,塑造的多是从旧的封建牢笼里脱身而出的新女性的形象,她们或追求婚姻自主,或崇尚爱情至上,或加入了轰轰烈烈的社会革命中,非常鲜明地印着那个如火如荼时代的烙印。然而在40年代低气压的上海孤岛,张爱玲为我们展现的,却是一个内囿的女性世界。与这一时期的文学主流相比,它显得阴暗和晦涩。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们,是生活在古老中国屋檐下最普通的女性。她们历经多少世代,却一如既往地生活在她们几千年已经习惯了的挣脱不开的心牢里。她们全然没有为时代气息所掀起的骚动和憧憬。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受过新式教育,过着“新时代”的女性们享受的现代都市生活,她们各具不同时代所赋予的色彩,间或也有受过西洋教育的知识女性。她们坦然地,无所困惑地接受现代文明的馈赠,或做职业女性,交际花;或跳舞,谈西式恋爱,但是她们与左翼作家笔下新女性不同,大多只是具有“新女性”表象的旧女性。她们大都是生长于旧家庭,生活于行将破灭或已经破落的书香门第,没有新的思想,甚至丝毫没有受到当时革命运动和革命思潮的影响,满脑子都还是封建主义的东西,都是深深陷在中国传统意识型态之中卑微可怜而平风庸俗的小角色。在她们的骨子里,却都惊人一致地拥有一颗女奴的灵魂,在她们身上,总一样弥漫着一种阴暗的气息,整个心态和生存状态都充满了鬼魅之气,她们仍是为男性世界所苦恼、抽泣,她们“一辈子讲的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1],依赖男人成为她们表达自立的方式,自尊成为自卑外化的表象。刚刚过去不久的火热时代留给她们的,仅仅是生活形式上的变革。她们的意识仍被男性世界所支配和控制,仍旧只属于生活在阴暗中的女奴。正如张爱玲在《谈女人》中谈到的,“在上古时代,女人因为体力不济屈伏在男人的拳头下,几千年始终受支配,因为适应环境,养成了所谓妾妇之道。”[2]她们全被一只巨手扼制着,这只巨手来自代代相传的封建传统意识,来自女性生生世世因袭的

论贾平凹《浮躁》中女性形象

江苏理工学院本科学年论文 论贾平凹《浮躁》中的女性形象 学 院 名 称: 人文社科学院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班 级: 12策划 姓 名: 孙爱峰 学 号: 12111102 指导教师姓名: 王宏民 指导教师职称: 副教授 2014年4月 JIANGS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本科学年论文

目录 中文摘要:............................................... I 关键词:................................................. I 序言:. (1) 一、《浮躁》中女性形象分类定义 (1) (一)传统女性形象定义.........................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现代女性形象定义.........................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浮躁》中传统女性形象分析 (2) (一)传统淑女型——小水 (2) (二)传统泼妇淫妇型——英英娘 (4) 三、《浮躁》中现代女性形象分析 (4) (一)英英形象的现代性 (4) (二)石华形象的现代性 (5) 四、《浮躁》中贾平凹的女性审美发展偏向 (6) 结语 (6) 参考文献 (7)

论贾平凹《浮躁》中的女性形象 中文摘要:用现代的女性形象划分意识,为《浮躁》关键词:贾平凹《浮躁》现代女性传统女性

序言: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是一位当代中国最具叛逆性、最富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作家,被誉为“鬼才”,1988年《浮躁》获得第八届美孚飞马文学奖铜奖。 学术界对《浮躁》中女性形象也进行了不同角度的分类研究,与我研究角度相关的代表性论文有:康欣慧在其博士论文《现实的与中国的——贾平凹长篇小说人物形象研究》中写道贾平凹作品中传统女性到现代女性的蜕变不仅缘于作家女性观的变化,也暗合了消费社会追求感官愉悦的审美趋向。同样的分类方法周倩倩在她的硕士论文《贾平凹笔下的女性世界》中根据贾平凹小说中的女性的不同生存状态分为不同的类型--传统文化中的女神形象 ,时代变迁中的都市女性形象,分别体现出贾平凹对不同女性形象的认知观和价值观。具有一定相关性的王光华也在其论文《贾平凹小说的女性形象创作理念》中以小水为例分析了贾平凹《浮躁》中塑造的传统意义上的美女人,像菩萨一样美丽、善良,甘于牺牲自我,理想中的圣洁女子。 众所周知,贾平凹善于写女性,尤其写善良的女性,被称为男作家中最会写女性,最具有怜香惜玉之心的作家。在《浮躁》中,着重塑造了传统女性小水和现代女性英英和石华等三个各具特色的女性形象。就贾平凹在小说《浮躁》中对这些女性形象的描写展开论述,探究具有传统意蕴与现代气息的两类女性形象塑造的特点及变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