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德国的古建筑保护与修复

德国的古建筑保护与修复

德国的古建筑保护与修复
德国的古建筑保护与修复

德国的古建筑保护与修复

世界著名规划学家沙里宁曾说过:“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德国人认为城市之美不在于高楼林立、长桥飞架,而在于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环境优美和生活舒适。德国许多城市的市区都有森林,十分茂密,而且面积极大。柏林市中心的动物园面积达3平方公里,市内还有多处十几公顷和几十公顷以上的公园。这些城市绿肺,给环境带来了清新的空气、湛蓝的天空、清澈的河流。驱车行驶在德国的公路上,看到的是无尽的森林,广阔的绿色田野,满目绿色。在德国的小村镇,无论是村镇住宅,还是各种小商店,几乎家家有花,乔木、灌木相间,错落有致,充分体现了德国人民热爱环境,热爱生活,追求恬静自然的心态。

德国的城市尽管看起来现代味不足,但’‘陈旧”里面很有内容。对那些保留下来的古建筑,德国人并不是简单地将它们列为文物,将其保护起来,只许观摩不准‘’衰玩”,而是为每一幢古建筑找到合适的“位置”。他们不轻易拆毁旧建筑,能用则用,能改则改,特别是对于那些有文化品位的旧建筑,尽管够不上文物也尽可能地将其保留下来。那是一个文化气息极其浓厚的环境,德国人以自己居住在一座传统的老房子中为荣。

德国的历史古城大多建于罗马帝国时期,兴盛于中世纪,有近800年的历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许多城市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有的城市几乎被完全炸毁。其中破坏最严重的城市如柏林、法兰克福等,90%以上的建筑都被毁坏。柏林是原东德和统一后的德国的首都。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柏林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市区被战胜国划分为4个区,城市建筑遭受了大规模的破坏。战后,德国首先面临的就是解决住房紧缺的问题。1970年代以后,随着住房问题的基本解决,城市建设的重点从新建转为古城保护和改造。经过几十年的重建和保护,德国的城市已经很难再看出战争的痕迹,城市历史风貌得以恢复,而如此良好的历史风貌主要得益于对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工作。对古建筑以“能用则用”为原则的德国,对古建筑的保护有其自身的特色。为了保护古民居建筑艺术,德国每年都举行全国传统民居艺术大赛,国内外游客纷纷前往参观各地参赛的不同年代的民居艺术。在德国,几乎每一个乡村都有几座或十几座古老的民居被政府认定为保护单位,政府给予民居主人资助,定期由专业民居技工指导修缮保护。

德国的旧城保护工作开展较早。东西德合并以后,面对东德一些鱼待保护的历史名城和传统街区,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把古建筑维护和古建筑保护做了明确分工,将古建筑保护列为政府的职能,而古建筑的维护则作为政府职能部门以外的工作。具体做法是,需要保护的古建筑及街区,先明确现状,然后制定具体的保护措施。通过10多年细致的工作,原东德地区已经有144个社区得到政府的支持,基本上保留了原有街区的风貌。

东西德建筑均是从二战废墟中重新站立起来的,其发展是基于德国自身深厚的建筑历史传统。早在20世纪20年代,以现代主义特别是包豪斯学派为代表的德国建筑就已经获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

二战后德国的重建规模惊人,几乎每个城市都重新平地拔起。但是德国并没有放弃传统建筑形式,各个城市都重建和修复了许多被炸毁的古迹。《文物保护法》明确,保护的对象不仅有建筑物,还包括与建筑物相连的街道、广场、园林、花园、水面、墓地、重要林荫大道等地面建筑设施;而地下和水下的设施,如地基、水井等也在被保护之列。如卡尔·马克思大道记录了前东德的一段历史,现在也成为柏林的保护“文物”。

在对待历史建筑方面,德国既尊重保护传统文化,但并不因循守旧、停滞不前,而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把古建筑的保护与城市的建设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新与旧、古老与现代协调发展,遥相呼应,相得益彰。如波兹坦广场索尼中心用巨大的钢架将新建筑吊在原古代宫殿上空,并用玻璃将宫殿罩起来。如此既保存了历史建筑也为新建筑找到了空间,巧妙地将两者结为一体。旧威廉·弗里德

里希皇帝纪念教堂(二战中被炸掉了脑袋),战后被有意保留残状,不予重修,以期铭记历史教训。在世界历史中的重要性无法比拟的柏林墙,也有一部分被保留下来,用来纪念那段历史。

1990年东西德统一之后,“批判性重建”的概念在社区重建中被大量使用,德国在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上制定了很多细致的规定,如对街道尺度的控制、建筑高度的取同等。历史街区的机理被保留,新建建筑的风格必须是现代的,不允许产生复制历史建筑立面的情况。在柏林最重要的历史建筑旁边,所有的新建筑都表现出了一致的和谐。柏林很多新建筑立面处理都独具匠心、富有个性,这是追求多样性的体现,也是饱含历史情结的德国人致力于重塑传统城市空间品质的努力。

今天的德国城市建筑整齐美观,风格简洁,市中心也鲜有摩天大楼,历史建筑则主要分布在内城。

当代德国建筑简朴明快,色彩庄重,重视质量和功能,在现代世界建筑上占有重要地位。其建筑设计一般具有以下基本特点:一是现代简约。建筑外形简练、现代、充满活力,色彩大胆而时尚;二是功能实用。任何被认为是多余的装饰都几乎被摒弃;三是材质精良。建筑材料和技术注重环保与可持续性;四是注重细节。在建筑空间的设计(包括走廊、中庭、院落等)上,追求工业设计的工艺高度甚至是艺术高度,对精确度和空间尺度有极高的要求;五是风格协调。非常重视新旧建筑以及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此外,德国建筑对人的活动空间非常关注,无论是建筑物的外部,还是内部,都通过多层次的空间营造来满足人的需要。

(法兰克福)

在德国旅游,如果事先没有“做功课”也不用担心,试试找一下城镇里主要的交通指示牌,如果上面标有“老城”的方向,按照指示牌找过去就可以了。

在许多德国城市,老城往往“隐藏”在新城中,并吸引着天南地北的游客。事实上,大多数“老城”并不特别古老,因为在二战末期的大轰炸中,大多数德国古城被夷为平地。但是,德国人如此珍爱老建筑,他们从废墟中挖掘出还能利用的材料或装饰物,按照之前的模样一点点将历史建筑复原,才有了今天散落在各地的“老城”。

德国的金融中心法兰克福是一座现代化都市,一座座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是这座城市的标志,然而最著名的景点还是要数“罗马人广场”。这个广场号称保持着中世纪街道的面貌。广场一侧老市政厅的人形山墙、四周半木结构的老房子、脚

下石块铺成的地面,无不透露着浓郁的古风。如果没有明信片上被轰炸后的法兰克福照片作证,很难想象广场和周边的建筑完全是在废墟中重建而成。

(罗马人广场)

在德国,保护、修复甚至重建古城和古代建筑很少引发公众大讨论。德国人力求按照原样修复或重建历史建筑,由此形成的老建筑、老城市完全可以“以假乱真”。

法兰克福建于公元1世纪,公元8世纪成为皇家行宫,神圣罗马帝国时期又成为皇帝加冕之地,承载了丰富的德国历史文化。从1977年开始,在市民的呼吁和要求之下,法兰克福市投入巨资从一座座建筑开始修复古城风貌,仅老歌剧院的修复就花费了6900万美元。

进入21世纪,进一步复原法兰克福古城容貌的呼声再次高涨。去年初,法兰克福市下定决心,试图复原法兰克福原来的中世纪风格,在罗马人广场附近的

皇帝大教堂附近约7000平方米的土地上,开始了庞大的修复工程。按照计划,此次修复工程将重建30座历史建筑,法兰克福市按照保存好的图纸,将原样复制这些建筑。尽管要忍受城市中心区域施工带来的交通不便,但绝大多数法兰克福市民都对复原工程表示支持。

(皇帝大教堂)

吕贝克市位于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简称石荷州)的东北部,是波罗的海南海岸重要的交通枢纽,曾经是西德与东德交界的边境城市。这个具有850多年历史的古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到了英军的空袭,有近四分之一的房屋被炸毁,剩下的房屋也有40%左右因年久失修而面临倒塌和被拆除的命运。但是自从1975年欧洲古建筑保护年开始,这里的一大批破旧的古建筑被奇迹般地以各种形式和途径保护了下来,并且以其建筑风格的古典性、古城保护的完整性以及城市环境

优美、地理风貌和谐而闻名于整个欧洲,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命名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古城”。

位于东西欧文通要道的柏林,它的机场只是一排平房,从停车场望去就像是个超市,在一个不大的厅内同时办理入港和出港手续。相对于十分现代化的法兰克福和慕尼黑机场来说,柏林的机场似乎是过于朴素了。柏林市内没有高耸的摩天大楼和鳞次栉比的高楼,反而是那些清水红砖外墙的“老”建筑依旧矗立在那里。据说它们的内装修都已很现代化了,但古旧的外立面仍显示着它的文化品位,配上城市内的大面积绿化,森林、灌木、花卉、草坪,与碧蓝的晴空形成一种古典的欧洲情调,韵味深长。

柏林是德国最大的城市,也是德国最重要的城市之一,它与历史有着太多的纠葛。柏林曾是普鲁士王国、魏玛共和国的首都,在这个城市的建筑和博物馆中随处都可找到曾经辉煌一时的历史痕迹。现在的市容呈现出一种有趣的大杂烩:东德时代的老公寓和西欧精品名店并存;破落的战前建筑和光鲜的办公大楼相映成趣,反映出这个城市过去的沧桑与对未来的渴望。在这其中,不能不提的非柏林墙莫属。它既诉说着历史又体现了时代的气息。这个在1961年一夜间竖起的围墙不仅隔开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还迫使许多家庭不得不分裂成两半,东西柏林从此隔壁相望,一望就是28年。直到1989年柏林墙被人们毫不留情地推倒,柏林人才结束了那段撕心裂肺的分离。如今,这,61公里长的隔离带早已被高楼大厦取代,很难找到一丝痕迹,只留下1公里的墙体作为纪念,并且成了一个绘画长廊,墙上喷涂着花花绿绿的政治漫画,俨然成了柏林的一道风景线。

德国人千方百计地把他们认为是传统文化的东西保存下来,而且力求使它们与现代生活中的一切新东西,从形式到内容都协调起来。德国的TCS公司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TCS公司总部在德国根庭。丁CS公司的领导者们并非专业的建筑师,可是他们却把一座19世纪的古式建筑,在不改变外形的前提下,用近代高科技产品充实了它的内涵。据说这座建筑造于1 886年,原来是座纺织工厂,后来被改建为混凝土构件厂。直到20世纪90年代东西德合并之后,一位西德企业家—丁CS公司的董事长杜夫纳看上了这座旧厂房。杜夫纳很有文化眼光,没有依靠任何建筑师出谋划策,对这座建筑在基本维持原状的情况下进行了改建。现在这座建筑的一层,还留着一台几百年前的、当时很先进的动力源—蒸汽机,它作为一件收藏品,放在那里供人参观。

杜夫纳完整地保留了建筑的外观,除了更换门窗,外立面原封不动地被保留下来。更换后的门窗仍然保存原来的样式,而墙上的砖雕,甚至连三楼的一个百

年前用来将室外较重物品运送到室内的大滑轮都被保留了下来。在一座塔楼中,杜夫纳还保留了回旋向上的楼梯,并且把楼梯围成的楼梯井做成一个电梯间。由于电梯轿厢塞在梯井间已十分紧凑,电梯井的四壁不得不采用钢板。建筑内部共有3层,一层和二层是制造车间,进行自动化产品的生产与加工,三层是办公室和系统研制开发部门。内部采用了十分现代化的装演设备和十分先进的技术设施。例如,它使用了智能化的感应卡门禁系统,可以通过无线遥控的天窗以及宽带通信网络。在这里,古典而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外观与现代化的内部装修、陈设及设备系统形成鲜明对比,但又是如此和谐地形成一个极具人文气息,并且极为实用的整体。

改建一座老建筑常常要比推平重建难度大得多,甚至要增加投入,可是德国人为了保留文化传统,愿意走这条舍易求难的道路,宁肯增加投资,也要做到维护文脉。他们以此为荣,以此为豪,他们的这种精神令人钦佩。

沿着柏林运河漫步,可以看到在距离原柏林墙不远处有一座背靠柏林运河的

古建筑,名为“柏林能源论坛”大厦。它本是一座有着精美红砖花外墙的老房子,建设者在改建时保留了这座老建筑的完整外形,但在不妨碍外形整体效果的原则下,改造了它的主要入口。大门被改成两扇玻璃自动门,装了感应门禁系统。门厅装修极其现代化,两边的侧墙、天花板乃至地板全是玻璃的,有一种光怪陆离的感觉,与室外斑斑驳驳的充满历史沉淀的红砖墙形成强烈对比。在这座建筑的后面有两座新建的纯现代化的玻璃幕墙建筑,方方正正,与老建筑之间被一个不宽的夹道分开。新旧建筑组成一个方形的内院,内院则用一个透明的玻璃顶棚把新旧建筑覆盖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另外,内院的临河一面本来是敞开的,设计者用一面玻璃幕墙将其封闭,另开了一扇门通向河边。这样,从路的一侧望去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大厦,而从运河一侧看去,则是一座十分现代化的玻璃盒子。尽管这座建筑并不怎么有名,但是从建筑师在传统的保留与现代建筑艺术的协调方面所付出的匠心来看,实在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一、德国古城古迹保护的方式和途径

柏林、吕贝克等市的古城及古迹保护,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方式和途径:

1.功能更替式保护

在德国,无论是柏林,还是吕贝克,乃至基尔、依车符等城市,古城古建筑的保护大部分采用功能更替式。即保存古建筑原有的建筑方式、建筑风格、建筑规模和建筑色彩,使整个建筑外立面保持原样,而大面积改造建筑内部装饰,甚至改变内部结构,从而更替建筑的使用功能。工厂改造成医院;仓库改造成商场;鱼场变成博物馆;旅馆改成了研究中心;军营内的全部营房统一改造成居住区等。原基尔大学的老天文台改成了住宅楼,而吕贝克MENDEN街31号的仓库由建筑师、建筑商莱特先生改造成了私人的建筑事务所、私人住宅和私人建材仓库三个功能兼有的房屋,外部建筑完好地保留了1612年建造时的建筑风格。位于原东德和西德边境线的吕贝克市东北地区原来是一片军营,总面积7公顷的军队驻扎区有65万平方米的建筑物。通过采用功能更替式保护的方法和公开规划设计施工招标,除了部分军事设施的建筑物拆除改成绿地外,全部营房统一改造成居民居住区,完整地保存了边陲军营的建筑群。这种功能更替式保护方法的好处在于:一是避免了大量的建筑垃圾的搬运和由此而引起的大气环境污染;二是节省了大量的建材资源及其他物力和人力;三是保护了大批的古建筑。

2.风格共容式保护

走在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古城——吕贝克老城的街头,串巷过街,使你有一种普遍的感受,几乎每个街道两边的建筑物都可以看到几个时代的建筑风格共存的景观,这既体现了其保护手法的别出新裁,又显露其保护意图的任其自然。因为二战空袭炸毁的房屋和年久失修倒塌的住宅都已无法保留,而市国民议会以多数票作

出决定,老城内二战空袭后留下的建筑都要作为历史文物按原貌加以保护。这样既不能因建新建筑强求风格一致而拆除老建筑,又不能因为保护古建筑强求风格一致而建筑一批失去时代真实感的仿古建筑,因此采用了以老形式修旧复旧,以新形式建新造新的方法,从而形成了不同时代的建筑风格共存共容的独特的街景立面。这种保护方式的好处在于真实地再现不同时代的艺术成就,自然地坦露各个时期的建筑风韵,走过老街不同的建筑,如同电影蒙太奇式地进入了不同的时代。

3.部分拼补式保护

在柏林和吕贝克市,经常可以看到“牛头马面式”或“阴阳面式”的建筑。这类建筑有的上边是古建筑下边是现代建筑;有的左边是老式建筑右边是新式建筑;有的正立面是古的,而北立面、侧立面是新的,初看时总觉得别扭。后来听了石荷州文物保护局古建筑保护研究所副所长GETTKASTEN博士介绍,方知这是对有价值的典型性古建筑实施抢救性保护的应急措施。如位于柏林市的德国总理办公大楼的建筑立面由三部分组成,其中中间一部分是古建筑,原是东德的国民议会大厦,仍保留原来的建筑,东、西两边是新建的现代建筑。又如吕贝克老城西侧的最古老的面包房,上面三层是原来的红砖红瓦古式建筑,下边一层在抢修中采用混凝土墙面的现代建筑。通过这样的抢修性保护措施,使原来的古建筑总体上得以保护,使年迈的人们经过古建筑时,自然回忆起他们向往的那个时代。

4.遗迹残存式保护

古城古迹是历史文化的积淀,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因此德国人十分重视对一些历史遗迹的保护。只要具有历史意义和文物价值,哪怕是断壁残墙,也不加修补地进行残存式保护。1961年始建,1989年推塌的历时28年的柏林墙,曾经是两种社会制度、两种意识形态的分界线,也是两个国家的国境线。统一后的德国为

了让人不要忘记德国分裂的历史,对柏林墙的遗迹进行了残存式保护,避开大规模改造的地段,有选择地保留了几段较完整的柏林残墙。在柏林市中心大街中央把已倒塌的柏林墙的墙根石块磨光至与路面齐平,原物镶嵌在大街中间,并将铸有“BERLINERMAUER1961-1989”字样的铜牌平嵌在柏林墙墙根中间,让人行进至柏林墙根就会自然回忆起德国分裂的那一段历史。吕贝克市政厅(市政府办公楼)是由原法院通过使用功能更替改造而成的,在市政厅一楼原法院审判大厅的门口,至今还保留着棕色的高低不同的两扇大门,高度相差足有一米多。据说公元13-14世纪时,当地法院审判完毕,有罪的人要从右边矮门出去,而无罪的人则从左边高门出去,这样使外面的观众对判决一目了然。作为遗迹保留下来的两扇残存的庭门,深深地印记着那个时代的历史和文化。

5.整体修缮式保护

这类保护主要用于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建筑物,特别是城市的标志性建筑。这类建筑物的保护重在整体性,是原汁原味的修缮式保护,修缮时全部使用老式材料,使其尽可能地恢复本来面目。如依车符的西护城河,20世纪70年代初建高速公路时填平了,欧洲古建筑保护年后又挖出来照原样修复。又如吕贝克市的霍尔斯滕城门和7个尖顶教堂是吕贝克老城的标志性建筑。特别是霍尔斯滕城门,这个于1470年建造的古建筑,在经历了500多年历史的风雨后已破旧不堪,20世纪70年初老城整治时许多人建议拆除,但最后通过议会表决得以保留。在城门两边各新建了进出城的两条车行大道,修缮一新的霍尔斯滕城门仅供游人步行观赏。这类属于整体修缮保护的主要建筑在上述城市为数众多,如柏林市施普雷河环抱的博物馆岛上的5个规模宏大的博物馆;位于柏林市最古老的尼古拉区的1228年建造的马利安教堂;1994年联邦总统入居办公的观景宫及其周围的艺术宫和教堂等

建筑,等等。正是以这批整体性保护的古建筑群为主的古城古迹的有效保护,才再现了德国丰富的历史文化。

6.位置平移式保护

这类保护主要采用德国现代最先进的建筑平移技术,在城市集中改造的地区将最有历史价值、最值得保护的建筑物,通过位置平移得以有效保护。在目前德国最大的建筑工地——柏林市波茨坦广场的建筑工地上,造价15亿马克,总建筑面积达13万平方米的索尼中心建筑群建造过程中,遇到了德国极其重要的古建筑保护单位——德国末代皇帝威廉二世皇帝的住所。技术精湛的工程师们运用德国最先进的建筑平移技术,耗资500万马克,将整幢建筑物平移了150米,作为索尼中心的休息厅,完好地保留了威廉二世皇帝的住所。

一、几点借鉴

综合分析德国柏林市、吕贝克市等城市对古城古迹保护的方式和途径,透过他们的保护实践,可以总结出许多值得借鉴的保护经验。

1.保护的意识强烈

在吕贝克市,市民都把“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古城”的牌子作为一笔宝贵的财富,每隔五年都自觉地接受一次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检查。早在70年代中期古建筑进行大规模整治前,市国民议会之所以能以多数票通过决定,把二战空袭遗留下来的所有建筑都定为文物;在大规模整治中,40%的破旧的应该被拆除的房屋之所以能以各种形式保存下来;当建筑整治费用比拆掉重建的费用高出二三倍而大部分资金需要市民支付时,市民之所以愿意接受;当柏林市民面对部分二战空袭残留的教堂被拆除时之所以都自发地上街游行要求保护,这一切无不与德国市民强烈的古城古迹保护意识分不开的。在德国市民的意识中,一是把保护古城古迹同保护环境联系在一起,认为保护古城古迹就是保护环境免受污染;二是把保护古城古

迹同发展德国社会经济联系在一起,认为20多万人口的吕贝克每年能吸引200多万游客,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三是把保护古城古迹同保护家园民俗联系在一起。正是这种强烈的保护意识才产生了自觉的保护行动。

2.保护的资金多元

在德国上述城市中,对古城古迹保护资金的投入是多渠道、多元化的。因为大家都自觉地认为对古城古迹保护的受益是全方位的,因此保护资金的投入也应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政府的投入,无论是联邦政府、州政府,还是市政府,每年都有一定比例的资金投入到古城古迹的保护。其次是政府各级职能部门的专项基金投入,如各级政府的城市规划部门、文物保护部门和环保部门对古城古迹的项目都投入一定比例的资金。再次是私人自筹资金,对私人住宅的古建筑的改造整治,私人自筹资金的投入占主要比例。如在吕贝克老城的整治保护中,联邦、州、市三级政府投入2.58亿马克;市政府规划环保部门的专项资金2000万马克;而市民私人自筹资金则需10亿马克。第四是企业投资,如前所述的索尼公司,在波茨坦广场建造索尼中心时出资500万马克平移保护威廉二世皇帝的住所。第五是税收优惠,凡企业投资到古建筑保护的项目都可享受免税待遇。多元化的资金投入使德国的古城古迹保护走出了一条良性循环之路。

3.保护的决策民主

在德国,古城古迹保护的决策不是由某个部门、某个人决定的,是否需要保护要提交国民议会以多数票通过。对公共建筑的保护方案需要通过招标和方案竞选,需要通过古建研究所审查,规划、文保部门审核,最后由市政府审批。对私人住宅的古建筑的保护性整治方案要征求住户的意见,与住户共同商讨,如果住户不同意整治,可以另择住处。保护决策的民主性最典型地体现在国民议会的表决上,有时

只有一票之差,也要严格遵循表决结果。如前所述的吕贝克城门——霍尔斯滕门,保留下来就要影响城门交通,拆除则使历时500多年的古老城门不能再现,从此失去了老城的标志。最后议会表决仅以一票之差的多数通过保留的决定。这种决策既广泛地听取了广大民众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又具有绝对权威的决策形式,不失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决策方式。

4.保护的实施有序

古城古迹的保护实施有序,这首先体现在保护的实施有严格的法律依据和健全的法规体系。联邦政府有一系列文物保护、环境保护、古城古建筑保护等法律,各州政府和市政府又有相应的法规,使古城古迹保护的实施有法可依。其次,各个市政府都规定了详细的保护实施的程序。如吕贝克市政府规定了老城古建筑整治实施的四个具体步骤:(1)先作调查报告,对每幢每户建筑物的外形外观、内部结构、使用功能、门窗、暖气、卫生设备、住户人数、幢户编号逐一调查清楚;(2)在调查基础上制定出整治目标和方案;(3)逐一同住户共同商讨、征求意见,按标准签订整治合同,然后逐一作出书面报告;(4)对每个建筑物逐一作出经济补偿的决定。只有在完成四大步骤的前提下才可实施动工。再次,在保护工程实施过程中有城市详细整治规划作指导。在吕贝克老城150公顷的土地上城市规划部门把它划分为大小不等的3500块地块、100个区域,并对每个区域及地块都作了详细的整治规划,使整治工作始终有条不紊。

浅谈古建筑的保护及意义

浅谈对古建筑保护及其意义 ——以西安为例摘要:中华有着上下5000年文明史,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值得我们去仔细研究和品味。建筑作为一种物质文化来说有一种强大魅力,中国其特有的建筑风格更是有一种独特的美感,置身其中能给你不一样的感受。但是在科学与技术的高度发达的今天,大量的现代主义高楼大厦出现在我们周围,而独具特色的古建筑正在不断淡出我们的视野。下面就以西安为例来谈一下对于古建筑保护的意义。 关键词:古建筑;保护;意义;西安 一、西安对古建筑的保护 西安,古时也称其为长安。她坐落在黄河中游,北临渭河,南依秦岭。在这种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下,她成为了13朝代的古都,名列我国古都之首。可以说西安浓缩了中国史上的大量的精华,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与集是聚地。 之前的西安之行让我对这座古城有着一种独特的情感。她既是一个历史文化古城又是一个国际化的大城市,它可以说是历史城市发展的一个代表。古建筑作为一种物质文化遗,是有形的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性文化,西安的古城墙、兵马俑、钟楼等。。 古建筑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是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从这个角度看,那是应该完全的,无条件的保护。但是社会是向前发展的,在这期间必然会出现现代生活节奏与古建筑的矛盾;现代城市的发展与古建筑的矛盾;人口增长与古建筑的矛盾;这些矛盾都是相互依存,

相互联系的。现代生活增加了许多现代化的设备,而古建筑与现代化的设备又存在了许多不和谐的因素。例如现代化的设备在古建筑中如何布置,安排;消防,水电等实施如何规范和布设。这些都成了古建筑发展保护的障碍。 从踏入西安的那一刻起,就感受到了古典的气息,虽然这是一座现代化的大城市,这里的古城墙虽几次被完善和修改,但这都是出于对其的保护所采取的措施,在大雁塔和钟楼这些古建筑的周围没有高于它们的建筑,尽管现在遍地都是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这也是出于对古建筑的尊重和保护。古建筑是启发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的实物。就郑州来说,对古建筑的保护觉没有西安做的好,城中村的拆迁、以及房地产开发商们为了各自的利益大肆破坏古建筑,这些都加速了古建筑的消亡。 古建筑是发展旅游业的物质基础。随着生产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的需要越来越迫切,古建筑在新时期又担当起文化休闲娱乐场所这样一个历史使命。西安之所以被称为古城,就是古建筑旅游业非常好,兵马俑,钟楼等这些古建筑作为著名的旅游景点,每年都会吸引众多的游客。这不仅促进了城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城市公共交通和服务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在发展古建筑旅游业的同时也应该加大对其的保护力度,不能只看到了旅游价值而忽略了古建筑本身的历史价值。

日本古建:中华盛世的遗梦

日本古建:中华盛世的遗梦 众所周知的原因,如果想要全方位了解中国古建筑,那就得去日本(这话到底得有多别扭)。 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建筑,其用材、造型、式样,跟这个国家的地理,气候密切相关,此外还与其政信仰风俗,政治教化密不可分,要讲日本建筑,还得从头说起。 原始时代,先民为躲避地上虫兽的侵害和地底的潮湿,将休歇的屋舍建在高出地面、以木或竹支撑的柱架之上,中国的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等新石器遗址中,都发现有埋在地下的木桩以及底架上的梁板,这就是后世所谓的干栏式建筑的遗迹,而这种干栏式建筑,在日本称之高床式住居。原始干栏式屋舍 在以上层斗栱梁架来稳固整个木构的技术产生之前,掘地立柱是稳定建筑物的最好方式,即深挖柱洞,在有坚硬的地基的情况下,埋立粗壮的木柱,然后在柱洞周围施以夯筑,最后再在经过夯固的柱架上铺板建房。 日本青森县青森市高床式掘地立柱建築物遗迹 日本湿热多雨,适合高大林木生长,如桧、杉、榉等,这些树木都是优良的木质建材原料,相比中国,木构建筑的资源更为丰富,不过因为深埋于地下,受潮湿的侵袭,木柱极容易腐朽,日本建筑也就形成了一种“定期更新”的制度,如神

社的正殿,一般二十年就要更新重建。 丰受大神宫外币殿 伊势神宫是日本最古老和最神圣的神道神社,位于三重县伊势市的海滨密林里,分内外两宫,内宫称“皇大神宫”,祭祀 天照大神,外宫建造年代晚于,供奉丰受大神,它专门负责保护天照大神的食物。两宫的样式大致相同,公元七世纪,天武天皇确立了每二十年重建神宫的制度,此类神社建筑的形式更多地保留了日本建筑的旧有形式,伊势神宫的内外宫,差不多两千年没有大的变化,有关神社,或出专篇介绍本篇从略。 皇大神宫新建正殿之栋椋柱 日本人认为“物”是无法永久保存的,加之后来传入的佛教 “无常”观,所以对于古建筑,往往只求精神的展现,注重建 筑的形式,而并不强求原封不动的保存,日本的木构古建筑遗存极多,然而古代木构几乎都经过重修,这也是日本木构建筑的一种特性,是天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结合之产物。 日本是海洋岛国,夏季气温高,空气湿度大,无法吸收汗气,因此凡屋舍厅堂,都要将门窗大开,使空气流通才能降热,这种气候条件对日本建筑与偶着重要的影响,我们习见的日本建筑,几乎都是开敞形的。 香川县高松市掬月亭 日式建筑物内部名称示意图

国外古建筑鉴赏论文

郑州轻工业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建筑鉴赏课程 论文 赵雅轩

古罗马斗兽场 提到意大利首都罗马,令人不禁想起了传颂千年的古语:“条条大路通罗马”。据说,早在公元八世纪时,从意大利半岛以至欧洲的任何一条大道开始旅行,只要不停地走,最终都能抵达罗马,所以,罗马皇帝尤里安不无得意的说出了这句话。 如今的古罗马,让人很难想到一句确切的词汇来形容它,古老,壮观,陈旧?似乎这些言语都无法表达它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辉煌与自豪,这是一个充满神奇的能让时光倒流的地方,罗马市中心凯旋门旁边的斗兽场虽已破败,但依旧魏然耸立着,中世纪历史学家彼得的一句话:只要斗兽场还耸立着,罗马就魏然不动,一旦斗兽场颓圮了,罗马也就倒下了,一旦罗马倒下,世界也就完了,这句名言虽然很好的诠释了罗马与斗兽场的关系,但罗马斗兽场在整个罗马的历史中为什么占有这么重要的地位呢,翻开历史我们不难发现,罗马斗兽场兴建于公元72年,是古罗马皇帝提图斯·弗拉维乌斯·苇斯巴芗为罗马军队征服耶路撒冷而建造的,它的建造是为了显示罗马的力量与光荣,但也有记载说它的建造是当时的皇帝为了稳固政权争取民心,建造它的目的究竟是什么,这中间又有怎么样的故事呢。现在依旧巍峨耸立的斗兽场,它的建造又是运用了什么科学的建造方法呢,而使他屹立千年而不倒的呢,而在斗兽场的舞台上,究竟又上演过怎样的故事呢。 在长而略显昏暗的长廊里,一座座拱门比邻而建,关于斗兽场拱门数量的不同说法,据说,每个门都有不同的门号,观众入场会领导一个木牌式的入场劵,根据入场劵入场,好似现今观看篮球比赛的篮球场,不同的是他们没有座位号,当时是按距离坐的,出的钱越多,买的位子就会越宽,当然的罗马人对斗兽场的座位安排也进行了合理的安排,罗马斗兽场份四层,不同的层次是为不同的人设计的,皇帝和贵族被安排在了最下层的用高级大理石铺成的看台之上,而骑士,罗马市民则被安排在中间的二三四层,最高一层不设坐席,那里就像阳台一样,奴隶们允许在那里观看比赛,如此学者们至今也就无法准确估计斗兽场究竟能容下多少观众,一个被广泛认可的数字大概是在五万到七万人之间。 关于斗兽场结构,材料等方面的成就,在结构方面,罗马人在伊特洛里亚和希腊的建筑基础上又创造除了梁柱与拱劵结合的建筑体系,在建筑材料上,除砖石以

古建筑结构古建筑历史学习啦

古建筑结构_古建筑历史- 学习啦 大理沙溪古镇介绍相关信息 大理沙溪古镇以有多少年的历史了 大理古镇有特色的客栈排名 磁器口古镇文化景点相关介绍 磁器口古镇建筑特色是什么 磁器口古镇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嘉陵江畔,始建于宋代,拥有一江两溪三山四街的独特地貌,形成天然良港,是嘉陵江边重要的水陆码头。磁器口古镇建筑特色是什么呢?... 慈溪鸣鹤古镇的特点是什么 慈溪古镇景点介绍有什么特色 成都附近古镇有哪些景点介绍 大理沙溪古镇介绍相关信息 ... 大理沙溪古镇以有多少年的历史了 ... 大理古镇有特色的客栈排名 ... 磁器口古镇文化景点相关介绍 ... 磁器口古镇建筑特色是什么

慈溪鸣鹤古镇的特点是什么 ... 慈溪古镇景点介绍有什么特色 ... 成都附近古镇有哪些景点介绍 ... 成都街子古镇哪个最有特色 ... 被遗忘的古镇文化都有哪些 历史文化遗产是古镇可再生的宝贵资源,是古镇可持续发展的基 ... 安徽查济古镇之旅该怎么安排 ... 凤凰古镇旅游特色客栈推荐 ... 安徽泾县查济古镇详细介绍 ... 成都附近古镇排行榜具体情况 ... 广东四大古镇排名具体情况

古村古镇建筑群的特点是什么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标志,更是重要的人类财富。历史文化遗产是古镇可再生的宝贵资源,是古镇可持续发展的基 ... 成都黄龙溪古镇特点详细介绍 ... 成都黄龙溪古镇相关详细介绍 ... 安徽古镇有哪些相关景点介绍 ... 安徽古镇建筑特点都有哪些 历史文化遗产是古镇可再生的宝贵资源,是古镇可持续发展的基 ... 安徽附近古镇排名具体情况 ... 高桥古镇介绍_在哪个省 ... 福建最美的十大古镇 ... 广西有哪些值得一去的古镇

中国古代建筑对日本 影响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对 日 本 的 影 响 仅限参考 类型:论文 字数:5000

【目录】?中文摘要 ? ? ? ? ?

中文摘要 中国古代建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其精美的造型特征和独特的结构技术堪称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葩。几千年来,中国古代建筑从产生到逐步发展成熟,它高度的建筑文明、先进的技术工艺不仅给中华民族留下了珍贵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极大地感染和影响了周边诸国。特别是与我国有一衣带水之缘的日本,更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忠实追随者,从最初的对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照搬、套用到后来的借鉴、吸收,无不体现着中国古代建筑对日本的强烈影响。 本文先以中国古代建筑对日本的影响从建筑的文化、结构形制、技术等诸方面为横线进行阐述和比较研究中国古代建筑侧重于对日本的影响,特别是在宫殿和寺庙建筑方面进行比较研究,此外还对意义深远,具有典型影响的古建筑遗迹和技术制度加以分析,通过上述研究脉络的交织,复原、呈现出一个立体的中国古代建筑对日本的影响研究,从而体现各个时期的日本接受、吸收中国建筑文化的程度,反映出在古代处于文化弱势的日本在对待中国古建文化强势涌入状态下的吸收、融合和本国特色的形成。 【关键词】传统建筑建筑文化非对称性枯山水禅宗 绪论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对日本的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有重要的影响,建 筑也是这样。可以说日本建筑在吸收中国建筑文化的同时,坚持着本民族 的特质,从而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日本建筑文化。日本传统建筑与中国传统 建筑在很多方面合而不同,通过对中日传统建筑在形象、布局、空间意境 等方面的比较分析,阐明了日本传统建筑具有:建筑形象简洁、建筑布局 讲究不对称、强调抽象性的园林以及在空间上的精神性等不同于中国传统 建筑的特点。导致这种不同的根源在于,与中国文化的礼与乐及回归儒道 的禅宗的实用主义思想不同的讲究物哀与真实及突显禅的本质的日本本土 文化。 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播与影响 建筑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根基。造成日本建筑文化这种与中国建筑和而 不同的原因必然要从两国的文化上谈起。 在中国,儒文化作为国学深入中国人心。它是一种入世的哲学,讲究修 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在这种文化影响下,整个社会形成一种严格 的礼仪制度。其中等级、秩序是最根本的表现。建筑作为各种礼仪活动的物 质基础,同样也表现出了这种等级与秩序。所以中国的建筑布局常常呈现出 严格的对称;反映等级的建筑各守其位、层次分明。不同等级的建筑通过色 彩、用材等区分等级。而园林中则表现出了老庄的“乐”的思想,讲究闲 逸、无为的生活观念。不论在民居中还是皇家建筑中,居住建筑和园林建筑 都分隔开来,居住建筑按照礼仪制度呈现出对称格局,而园林建筑则布局自 由。可以说中国建筑中礼与乐是“分封而治”的。

论文欧洲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创新

欧洲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创新 摘要 欧洲人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一直以来都是都是十分重视的,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以前低密度、低技术的老建筑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使用要求了,一些历史城市、街区、建筑都面临改造的时候,各国政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历史建筑保护的法案条例不断颁布。同时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建筑材料的更新,建筑保护的形式也在不断地创新。其中不乏一些大胆的举动,而其结果褒贬不一,但是可以看出,整个欧洲对于历史建筑保护的热衷。在本文中主要阐述了欧洲国家建筑保护的发展历程,以及各个国家保护的侧重及方式,最后重点列举了四种历史建筑保护模式及相关案例。 关键词:欧洲历史建筑保护模式 正文 1.欧洲建筑保护发展 对于现代意义上的欧洲古建筑保护始于1931年的《雅典宪章》,首次提出了古代建筑的保护与修复指导原则。1964年,《威尼斯宪章》进一步阐述了古建筑的保存原则和技术要求,其理念与指导思想也与时俱进,成为影响深远的纲领性文件,它是关于保护文物建筑的第一个国际宪章。提出文物古迹保护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与方法。扩大了文物古迹的概念,从建筑单体扩大到建筑周围环境、城市和古村落。《威尼斯宪章》也界定了古建筑遗迹的定义,保护修复的原则,以及古建筑日常使用保护的方法,和成果发表方面的细则。之后的《阿姆斯特丹条约》又补充了古建筑的开发利用方面的细则,而1975年《建筑遗产的欧洲宪章,1982年作为《威尼斯宪章》的附件的《佛罗伦萨宪章》的出台,进一步规范了古建筑保护工作。在其高瞻远瞩的理念指导下,欧洲的古建筑保护方法愈加严谨科学,效用显著,成果斐然。 2.欧洲各国的保护方法与侧重 欧洲国家的“性格”迥异,也导致其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方法和侧重也不径相同。希腊成立了古迹保护审核会,政府文化遗产管理部门对历史建筑保护拥有职能优先和特权干预。严谨的英国人则通过不断立法来保护古建筑,早在1882年,政府就颁布了《古迹保护法》,1890年又颁布了《古迹保护法修正案》,1913

古建筑的发展现状

古建筑的发展现状 光山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遗留于地上、地下的文物古迹遍布全县。近年来,光山县文物部门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加大《文物保护法》和《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宣传力度,目前,光山县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有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9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17处,国家历史文化名镇1处、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4处。国家级传统村落1处,省级传统村落6处。 一、光山古建筑保护的现状 古建筑不仅是历史,也是文化,它像一部部石刻的史书,让我们重温着祖国的历史文化,激发着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同时它也是一种供人们观赏的艺术,给人以美的享受。然而,在热衷于经济发展、改善生活条件和崇尚现代建筑的今天,许多历史建筑等不可再生文化资源在经济建设中遭受不同程度的毁坏。我是光山县第三次文物普查队的队长,走遍了全县的山山水水、村村组组。在“三普”时保存较好的古民居,时隔五年,再去时,有的也是面目全非,如马畈汪窑王震旧居周围历史建筑全部被拆;晏河乡向冲古村落被毁,取而代之的是新农村建设;泼陂河明清街两边村民旧房改造破坏历史街区的原貌;南向店乡老街因发展经济,大搞新城开发,老街已废弃。 二、光山古建筑保护的问题 光山古建筑在保护、管理和利用上主要面临三方面问题: (一)保护意识不强,大量农村古建筑被拆除。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树立了新的价值理念,不再信仰上天的恩赐,更加注重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换取美好幸福的生活,所以散落在农村的宗教建筑备

受冷落,年久失修导致建筑的破损,甚至坍塌。 (二)产权多样化也是导致农村古建筑数量锐减的重要原因。有的古建筑属个人所有,有的属集体所有,有的属国家所有,所有权的多样化使得古建筑的管理和维护成为了一道难题。 (三)专业修复知识缺乏,农村古建筑很多沦为“古今结合”的建筑物。此类情况主要是经多年雨水侵蚀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导致屋面瓦片碎裂,漏雨开始侵蚀屋面结构,所有者用现代的修葺方法进行了修缮,灰色板瓦被替换为红色板瓦,虽然保护了古建筑的主体结构,但却改变了古建筑的风格,古建筑原有的古朴味减色不少。 三、古建筑保护的建议 (一)加强认识,充分领悟保护古建筑的重大意义。古建筑是一种文化精神的载体,通过古建筑可以了解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古建筑的价值不仅是精神层面的,物质上的价值也非常重要,它是实物的史书、历史的年鉴、文化的载体。 (二)政F主导,把光山县古建筑保护工作作为美丽乡村建设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村古建筑保护和利用中都离不开规划和资金的问题,而政F可以通过协调,为农村古建筑的保护和利用争取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还可以通过新农村规划为古建筑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从而保证古建筑保护和利用工作的顺利实施! (三)科学统筹,吸引民间资本的加盟。古建筑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物质基础,因此很多专家都认为“旅游开发”是一条重要的渠道。农村古建筑的科学统筹就是要统筹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来加强、完善古建筑保护、开发、利用工作。这里的统筹主要是针对文化资源的统筹,农村古建筑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其精神价值是无形的,

德国的古建筑保护及修复

德国的古建筑保护与修复 世界著名规划学家沙里宁曾说过:“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德国人认为城市之美不在于高楼林立、长桥飞架,而在于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环境优美和生活舒适。德国多城市的市区都有森林,十分茂密,而且面积极大。柏林市中心的动物园面积达3平公里,市还有多处十几公顷和几十公顷以上的公园。这些城市绿肺,给环境带来了清新的空气、湛蓝的天空、清澈的河流。驱车行驶在德国的公路上,看到的是无尽的森林,广阔的绿色田野,满目绿色。在德国的小村镇,无论是村镇住宅,还是各种小商店,几乎家家有花,乔木、灌木相间,错落有致,充分体现了德国人民热爱环境,热爱生活,追求恬静自然的心态。 德国的城市尽管看起来现代味不足,但’‘旧”里面很有容。对那些保留下来的古建筑,德国人并不是简单地将它们列为文物,将其保护起来,只观摩不准‘’衰玩”,而是为每一幢古建筑找到合适的“位置”。他们不轻易拆毁旧建筑,能用则用,能改则改,特别是对于那些有文化品位的旧建筑,尽管够不上文物也尽可能地将其保留下来。那是一个文化气息极其浓厚的环境,德国人以自己居住在一座传统的老房子中为荣。

德国的历史古城大多建于罗马帝国时期,兴盛于中世纪,有近800年的历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多城市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有的城市几乎被完全炸毁。其中破坏最重的城市如柏林、法兰克福等,90%以上的建筑都被毁坏。柏林是原东德和统一后的德国的首都。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柏林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市区被战胜国划分为4个区,城市建筑遭受了大规模的破坏。战后,德国首先面临的就是解决住房紧缺的问题。1970年代以后,随着住房问题的基本解决,城市建设的重点从新建转为古城保护和改造。经过几十年的重建和保护,德国的城市已经很难再看出战争的痕迹,城市历史风貌得以恢复,而如此良好的历史风貌主要得益于对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工作。对古建筑以“能用则用”为原则的德国,对古建筑的保护有其自身的特色。为了保护古民居建筑艺术,德国每年都举行全国传统民居艺术大赛,国外游客纷纷前往参观各地参赛的不同年代的民居艺术。在德国,几乎每一个乡村都有几座或十几座古老的民居被政府认定为保护单位,政府给予民居主人资助,定期由专业民居技工指导修缮保护。

中日古建筑文化差异

一:中国传统建筑与日本传统建筑的共通处 日本的传统房屋分为几个阶段。古代:飞鸟时代、奈良 时代和平安时代(还包括飞鸟时代以前的绳纹时代、弥生时代和古坟时代)。中世纪:包括镰仓时代和室町时代,近世则为桃山时代和江户时代。飞鸟时代,日本主要受南北朝影响,佛教盛行产生了宗教建筑高潮。其中包括法兴寺,法隆寺,四天王寺。在细节上使用的手法如忍冬叶装饰与我国敦煌的一些石窟采用手法相似。白凤时代,这时期的日本主要受到隋唐代影响。奈良时代逐渐形成统一的风格,既有中国唐代建筑的明显特征,又在向有日本化的特点过渡。镰仓时代,日本与宋元文化交流密切,这时期的日本留学僧带回了彻底的仿宋式建筑。到室町幕府时代,造园活跃,兴建楼阁成风,日本住宅建筑也开始打破古老的文化,并形成了一种地上铺满榻 榻米,顶棚被装修,有角柱,高低隔板与书院的固定建筑样式,这就是书院造建筑。桃山时代出现了日本独特的优秀建筑如桂离宫。 二:中国传统建筑与日本传统建筑共通原因 在中国建筑设计界有这么一句话,要研究中国古代建筑,不能不去日本。有一位建筑师为一座大型仿古社区设计了一座唐塔,很多人看后惊叹,怎么把日本塔搬到中国来了。不得不说中国建筑与日本建筑是存在一定的共通性的。这种共通性是多方面的。中国作为古时东方的中心,先后将汉字,儒学,佛教,律令,科技传入日本。日本的文化受到了中国文化全面的深刻的影响。日本最初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日本文字的产生和形成是在中国汉字传入日本后将汉字作为拼音开始的。公元6世纪中叶,佛教自中国传入日本,同时也带去了中国传统的建筑技术与艺术,这其中就包括中国的建筑结构和建筑技术,布局方式以及城市规划思想等,使日本建筑技术出现了飞跃。英国著名建筑史学家帕瑞克·纽金斯说:“当我们研究日本建筑时,我们发现,正如许多建筑艺术史实中所述,日本建筑受中国文化的影响非常之大。”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有着共同的地理和自然环境及相似的交通条件。事实上,作为一种全新文化的注入,日本在公元1世纪时就已经接受了典型的中国南方建筑形式,尽管它存在不少缺陷,但由于适合日本群岛的环境气候条件,仍然被沿用下来。而且日本是一个积极对外开放的国家,除在个别时期闭关锁国外它总是在不断积极地吸收他国的优秀技术和文化,使之与本民族的文化和传统相融合,创造出适应本民族的新文化。 三:中国宫殿建筑与日本宫殿建筑的不同处 我们游览故宫或其他中国古建筑时可以看到中国传统建筑中多有斗拱、出挑的屋檐,它们一开始都是作为房屋结构的一部分,用以支撑房屋,保证房屋的稳定性,而后来逐 渐退化为单纯的檐部装饰或者是等级的象征,如重檐,庑殿顶,歇山顶,攒尖顶,悬山顶,硬山顶等适用于不同的规格与等级之下。日本沿袭了榫卯连接的木结构建筑,但不同于中国传统建筑的庄重华丽,它将结构直接暴露在外,不以复杂的工艺、技巧去装饰它,使房屋整体看上去简洁、质朴、自然,这与中国建筑截然不同。 在皇宫建筑中,日本所体现的也是崇尚自然,简单的思想。“日本之美”的代表桂离宫正是轻快,简素,与自然合二为 一。桂离宫内的御幸门是竹编的、相对不高的建筑,有一道竹篱笆与之相连。园内建筑的屋顶多为白木结构、草葺或树皮葺构建,墙体并无过多涂漆,花纹装饰。园内整体采用自然要素为主要建筑材料,既表现出了皇家的尊贵清雅又实现了与

古建修复关键工序施工技术方案

古建修复关键工序施工技术方案 本俞宅修复工程需用大量木材料,为防止白蚁虫害,在施工前,用1/200的氯丹(010H6CL3)乳剂对木构件进行处理。 一、地基工程施工技术方案 1、地基和基础根据现状全面进行一次检查测试,了解各地基沉降状况及房屋安全鉴定,如基础不稳固,危及房屋安全,则进行加固处理。 2、对应加固处理的地基作分段、分块、间隔进行掏修,并按加固要求进行修复。 3、地基修复对已挖出的地基作必要调整,按技术标准规范进行填土工作,作到“先深后浅”,先填实深处后填浅处,每填一层夯实一层,在施工中注意基层的稳定性,避免今后发生不均匀沉降。 二、屋面工程施工技术方案 屋面进行全面翻修,更换破损小青瓦和望砖,新的瓦件品种、质量、色泽和原物保持一致。屋面做法采用桐油石灰加防水粉,作成实体泥垅上铺195×195小青瓦(底瓦一搭三,盖瓦一搭五,所有小青瓦的铺设瓦底大头向上,盖瓦大头向下),石油沥青油毡一层,165 ×120×20望砖浇刷,披线的色泽按样板施工。望砖套浆处理,以抗渗漏。损毁缺失的瓦当、滴水和封檐板重新定制。屋脊按原式样修复,作到高度一致、轴线对称、线条通畅。 青瓦屋面施工一般采用“撞肩”做法,其工艺流程:苦背→分中号陇→调脊→瓦瓦

1、苦背:用掺白灰渣子泥(碎麦秸或稻草)苦背。做法与琉璃悬山苦背方法基本相同。 2、分中号陇:按琉璃悬山屋顶分中号陇的方法进行。青瓦瓦口尺寸应在以下范围内确定:走水当不应小于底瓦宽一半;盖瓦瓦翅应遮住底瓦瓦翅。 3、调脊: (1)正脊的调脊方法: 1)按扎肩灰上号好的盖瓦中,在每坡各陇底瓦位置各放一块“续折腰瓦”和两块底瓦(梯子瓦)。下面的一块梯子瓦的下面再放一块凸面朝上横放的底瓦。沿前后坡扯一道横线,该横线沿3块瓦底中间通过,高度应比博缝上皮高一底瓦厚。通过调整枕头瓦,使每陇瓦高低一致。 2)将横线移至脊中开始“抱头”。方法是一人挑线,另一人将两坡最上面的“老桩瓦”移开后放灰于两坡相交处,再重新放好“老桩瓦”,用力一挤,使两块瓦碰头,灰从上边挤出来。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加强两块瓦的整体性,二是提高防漏性能。 3)扯线铺灰,在脊上正折腰瓦之间瓦盖瓦“正罗锅”(两坡续罗锅瓦待瓦时与正罗锅瓦相接)。 (2)垂脊。大式青瓦屋顶垂脊也分为兽前兽后两部分,各占垂脊总长的1/3和2/3。 1)在边陇与排山割角滴子瓦相交处,放遮心瓦,并铺灰放一块勾头,这块勾头要打“割角”,它与垂脊的平面夹角为45度。 2)勾头之上铺灰砌圭角砖。圭角应比勾头退进若干。3)在圭角砖后扯线铺灰,砌1~2层条砖(胎子砖)。胎子砖砌好后,里外抹麻月灰刷青浆轧光。胎子砖抹灰后宽度等于圭角宽并与圭角同

浅析欧洲古建保护流派

浅析欧洲古建保护流派 Briefly analyse the genres of european ancient buildings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处在变革发展时期的中国古建筑,由于技术的滞后和保护措施的理论不足,城市化在给人们带来很多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不利的影响,因此,城市化进程下的古建筑保护问题便十分突出的摆在人们面前。本文通过对欧洲古建保护流派的系统分析与整理,形成一套较完整的理论,以米兰Sforzesco城堡为例,系统的介绍欧洲古建保护的方法和措施,并针对我国古建筑产生的一些问题进行详细分析,提出解决措施,以保证城市化和古建筑保护达到双赢的目的。 关键词:风景园林;西方建筑;古建筑;欧洲古建保护流派;Sforzesco城堡 Abstract:As China's economy continues to develop, in the transformation period of development of ancient Chinese architecture, due to technical delays and lack of protective measures theory, urbanization has brought a lot of convenience to people at the same time also produced some negative impact, therefore, urbanization under the protection of ancient buildings, it is very prominent before the people. Based on the ancient protection of the European schools system analysis and sorting, to form a more complete theory, Sforzesco Castle in Milan, for example,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European system of methods and measures to protect ancient buildings and ancient architecture of our country produces some of the problems detailed analysis, propose solutions measures to ensure protection of urbanization and ancient buildings to achieve win-win. Key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 western architecture ; ancient architecture ; European ancient building protection genres;Sforzesco Castle 我国是有着灿烂建筑历史文化的国家,现今都保留着相当数量的古旧建筑,但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保护仅有古建筑已迫在眉睫。欧洲对于古建筑的保护与改造再利用方面的理论技术已经历几百年的沉淀,有了一套从法规到技术、从理论到施工较完整体系,而我国在这领域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以“以米兰Sforzesco城堡”为例,运用系统分析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办法,对我国古建筑的保护与更新进行分析与评价,以期为未来城市化进程中对制定和执行古建筑的保护和更新提供指导和借鉴。 1 欧洲古建筑保护及改造的发展历程及各流派简介 国外对于古建的保护意识起源比较早,尤其是意大利,15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以来,人们经过中世纪的长期思想禁锢和封闭之后,对古罗马时期建筑文化的辉煌产生了狂热的兴趣,当时以罗马为中心的教皇就在政府的“古代物品司”中设有古建筑保护师这样一个专门职位,负责对古罗马时代建筑的修复和保护。但是,文物建筑保护真正作为一专业科学,却是从19世纪中叶才开始的。在19世纪下半叶,形成了法国派和英国派,20世纪前半叶形成了意大利派,这一派别出现较晚,但却比较成熟,《威尼斯宪章》就是以意大利派为基础草拟的。 1.1法国派的“风格性修复”(restauration stylistique) 十八世纪末,法国是欧洲重要的文化与艺术中心,文物保护意识觉醒也比较早。在1840年,就在古建筑鉴定专家和文学家梅里美的倡议下,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专门政府机构“历史建筑总检查院(历史建筑管理局)”,并提出了《历史建筑法案》,从而开始了对历史建筑的系统保护。此时,一位重要人物:维欧莱—勒—杜克(Viollet—le—Duc)登上了法国文物建筑保护舞台,在梅里美的支持下挽救了一些眼看就要

古建筑发展史

古建筑发展史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年代(时期)奴隶社会——夏、商、西周、春秋 (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 (夏、商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特征1、都城建筑开始突出主权,周制——三朝五门。 2、宫殿建筑与祭祀建筑混搭。 3、夯土筑城起墙。 4、以土木结合架构为主要建筑方式。 5、整齐规划街道,以宫室为主体。 主要进步(具体描述)1、出现了文字甲骨文 2、青铜器 3、夏、商:①我国古代建筑各主要类型的雏形已逐渐形成。(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建筑出现:宫殿、园囿、陵寝、官署、监狱…..以曾有过的:城市、聚落、民居、坛庙、作坊…..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②“以城卫君,郭以守民”的建城原则。(以城为中心,将官舍、民居、作坊、道路等环绕其周围,某些建筑适当集中。除了功能,还反应了礼制上的观念,集中作坊,便于生产及管理)③“前朝后勤”的宫室布局原则(庭院或廊院的建筑组合)④土圹木椁(guo)墓葬制式的确立。(大、中、小型墓结构区别,中、大型墓以大木层叠为椁室,墓坑回填夯土,地面不起坟,有些墓圹上建有祭祀建筑。非贫民之墓中,常有殉人,大墓则另有牲人)⑤夯土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夯土运用于筑城、屋基、墙体及墓圹回填等出,技术提高)⑥抬梁式木架成为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 4、周:①奠定了我过封建社会的主要格局(由于封建社会的需要,各类建筑都需按照严格的等级制度予以划分)②建筑中表现的封建等级制度十分明显(十分具体并付诸实现(在尺度、数字、色彩等方面)的规定与法则)。③、木架建筑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木梁架建筑广泛的运用,土木结合,斗拱扩大应用)。④陶制建材的推广使用,大大促进了建筑的发展(陶制砖、瓦及其他制品使用于建筑,不仅在建筑机构和构造上产生了变革,同时也对建筑的外观和用途带来诸多影响)⑤我国最早建筑文献出现——《周礼.考工记》⑥建筑模数尺度的定规与应用(周代对各种建筑的尺度,都曾做过专门的规定。设有专司丈量各种建筑尺度的宫吏——“量人”) ⑦“三朝五门”(五层门:皋(gao)门、库门、雉门、应门、路门。三朝:大朝、外朝、内朝) 典型建筑(主要建筑)迄今发现的规模较大的廊院式木架夯土建筑(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考古发现最早的廊院式建筑) 高台建筑(殷墟,晚商都城遗址) 中国第一四合院(陕西岐山县凤雏村) 干阑式建筑(湖北圻春) 技术(顶、台阶、细部)1、土木结合(土墙中置木柱) 2、榫卯技术(榫卯出现了多种形式:“燕尾式半肩榫”、“搭边榫”、“割肩透榫”、“环扣”、“落梢榫”、等) 3、木构建筑、夯土技术(抬梁式木构架成为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并已出现斗拱。夯土技术采用“版主方式”。版筑墙体,在夯土时使用工具如夹板、夹棍等) 4、建筑工管制度(司空<管理工程)、司徒 5、瓦的发明和普遍应用(在瓦背和瓦底多置有瓦钉和瓦环) 6、金属建筑构件(门户上之铺首、梁柱之上“金釭”、及车舆之饰件,木椁及家具之支架、灯具等) 7、完善建筑理论体系,严格的等级制度(“左祖右社”、“前朝后寝”、“三朝五门”的等级制度,“以城卫君,郭以守民”的建城原则)8、高台建筑(建于长方形土台上,长面朝前有纵有横,布局已具有庭院的雏形)9、开始使用砖(砖迟于瓦,在陕西岐山县凤雏早周遗址中曾发现土坯砖若干)10、建筑色彩与装饰 11、屋面与墙体(早期建筑屋顶的构造,是在斜梁(或称“大叉手”)屋架间顺屋面坡度放置绑扎成束的芦苇,其上抹泥,表面在抹薄层参沙灰浆,,干后即可铺瓦。苇束之下,亦于室内之一面涂泥,表面再予刷白。墙壁做法:①素夯土墙:常用于院墙等外垣(yuan)②埋置木骨或木柱的夯土墙:见于陕西岐山县凤雏1号建筑遗址的外墙与内墙③草泥墙:用于室内隔墙,多不作为承重结构。)

中西方古代建筑设计经典作品

中西方古代建筑设计经典作品分析 在建筑风格多样化的今天,中西方古代建筑的历程是曲折而又漫长的,其中涌现出不少的经典建筑,它们不仅仅是一种风格的象征,也可能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同时还极大的影响着后续的建筑风格,它们是一个又一个、一代又一代建筑设计师们思想的结晶,有着深远的社会意义。 明清建筑在我国古代建筑中到达了最后一个巅峰,故宫是其代表作之一。故宫坐落于北京城的中心,占地1087亩,合72万多平方米,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建筑群。它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建筑传统和独待风格。 故宫始建于1406年,是明代永乐皇帝由南京迁都北京时所建的宫城。从总体布局上说,它可分为前后两部分,即所谓的外朝和内庭。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文华殿、武英殿作为两翼,为行使朝政的主要场所。内庭由乾清官、交泰殿、坤宁宫和东西六宫构成,为皇室的生活居住区。按四根柱为一间的传统进行计算,共有近万间之多,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宫殿群由紫禁城围护,城高10米,外又围以52米宽的护城河。整座城开有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南门为午门、北门为玄(神)武门,东门为东华门、西门为西

华门。城的四角各建有一座角楼。整个故宫的建筑布局严谨规则,主次有序,并用形体变化、高低起伏的手法,使空间丰富多变。午门是故宫的正门,在城墙墩台上建有一组建筑。正中是宽九间的庑殿顶重檐大殿,两侧有联檐通脊的殿阁伸展而出,四隅各有一个高大的角亭。这一组建筑称五凤楼,巍峨壮丽、气势浑厚。进午门,经过一个大庭院,再过金水桥,入太和门,即是外朝的三大殿,太和在前,中和居中,保和在后,依次建筑在一个呈工字形的高大基台上。基台高8.13 米,分3 层,用汉白玉砌筑而成。每层当中都有石雕御路,边上都装饰有栏板、望柱和龙头。据统计,有透雕栏板1414 块,刻有云龙翔风图案的望柱1460根,龙头1138个。这些石雕装饰,反映了中国传统建筑独特风格的装饰艺术。同时,在结构功能上又起着排水的作用。栏板下,以及望校上伸出的龙头口中,都刻有小洞口。每当下雨,水由龙头流出,恰似千龙喷水,蔚为大观。太和殿又称金鸾殿,是皇帝发布政令和举行大典的场所。殿高35.05 米,宽63.96 米,深37.20米,是故宫最大的建筑,也是现存全国最大的木构建筑。它的结构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特点。即,先在栓础上立木柱,柱上架大梁,梁上立小矮柱(瓜柱),再架上一层较短的梁;自大梁而上可以通过小柱重叠几层梁,逐层加高,每层的梁逐层缩短,形成重檐;在最上层立脊瓜柱,在两组构架之间横搭檩枋;在檩上铺木

-威尼斯宪章-与中国的文物古建筑保护修缮(精)

-威尼斯宪章-与中国的文物古建筑保护修缮(精)

一、《威尼斯宪章》及相关国际文件解读《威尼斯宪章》是“第二届历史古迹建筑师及技师国际会议”于1964年5月在威尼斯通过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他是对《雅典宪章》(1931年在雅典召开的第一届历史古迹建筑师及技师国际会议通过的文件的研究和拓展。 《雅典宪章》和《威尼斯宪章》的诞生,反映出与会的西方国家同仁对人类创造的历史古迹价值的正确认识和科学保护理念。宪章指出:世世代代人民遗留的古代遗迹是人类的共同遗产。为后代保护好这些遗产,“将它们真实地、完整地传下去是我们的职责”。宪章对全世界范围内的“古代建筑的保护与修复”提出了若干“指导原则”并“做出规定”,要求“各国在各自的文化和传统范畴内负责实施这一规划”。 《宪章》分六个部分,共计十六条,分别是:“定义”,(第1、2条;“宗旨” (第3条:“保护”(第4、5、6、7、8条;“修复”(第9、10、11、12、13、 14条;“发掘”(第15条:和“出版”(第16条。 第一部分“定义”明确了历史古迹的范畴不仅包括单个建筑,而且包括它赖以存在的环境;不仅包括伟大的艺术作品,而且包括民间朴实的艺术品。同时强调对古迹保护与修缮应当采取对研究和保护有利的一切科学技术。 第二部分“宗旨”,指出保护与修复古迹的目的旨在“把它们既作为历史见证,又作为艺术品”予以保护。 第三部分“保护”,共五条;第一条强调了“日常维护的至关重要性”。第二条:指出对历史古迹的合理使用有利于古迹的保护,强调这种使用“决不能改变建筑的布局或装饰”;第三条,谈了古迹的保护包含对一定规模环境的保护以及对在保护区域内拆改建设的限制:第四条规定,除非出于保护古迹的需要或因国家、国际极为重要的利益需要,不得随意对古迹进行搬迁;第五条规定对构成古迹的雕塑、绘画或装饰品只有在非移动而不能确保其保存的情况下才准许进行移动。 第四部分“修复”,共六条。第一条(原文第九条;包含两层内容,第一层内容是说修复过程是一个高度专业性的工作,要有充分依据,不能臆测,以保存和

古建筑保护修复的原则和方法

古建筑保护修复的原则和方法 古建筑保护修复的原则是必须原址保护、尽可能减少干预、定期实施日常保养、保护现存实物原状与历史信息、保护现存实物原状与历史信息、正确把握审美标准、必须保护文物环境、不存在的建筑不应重建、考古发掘应注意保护实物遗存、预防灾害侵袭。 纪念建筑、石建筑、石窟寺壁画、造像、古碑石刻等修缮工程,应严格遵守“不改变原状”的原则。“不改变原状”的原则,系指始建或历代重修、重建的原状。修缮时应按照建筑物的法式特征、材料质地、风格手法及文献或碑刻、题铭的记载,鉴别现存建筑物的年代和始建或重修、重建时的历史遗构,拟定按照现存法式特征、构造特点进行修缮或者采取保护性措施;或按照现存的历代遗存、复原到一定历史时期的法式特征、风格手法、构造特点和材料质地等,进行修缮的原则。 依工程性质,可分为五类,如下;1、经常性保养维护工程,2、抢险加固工程,3、重点修缮工程,4、局部复原工程,5、保护性建筑物与构筑物工程。 保养维护工程系指不改变文物的现存;结构、材料质地、外貌、装饰、色彩等情况下所进行的经常性保养维护,如屋顶除草勾抹;局

部揭瓦补漏;梁柱、墙壁等的简单支顶加固;庭院整顿清理、室内外排水疏导等小型工程。此类工程就由管理或使用单位列入年度工程计划和经费预算,作为经常性工作,各尽其职,各负其责。 加固抢险工作,系指建筑物、石窟岩壁以及壁画、造像、石刻等发生危及文物安全的险情时所进行的抢救性措施,诸如支顶、牵拉、堵挡、加固等抢救性措施。此类工程须在技术检查的基础上制定抢险加固方案,报相应的文物主管部门审批后进行。如因特殊情况不能事先申报时,须补报备案。 重点修缮、局部复原工程,系指对文物进行较大规模的重点修缮或局部复原工程。此类工程必须事先做好勘查测绘、调查研究,在充分掌握科学资料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工程设计必须经过认真分析研究,广泛征求有关方面专家的意见。并在提出《修缮、复原工程申请书》报经相应的文物主管部门批准之后,方得进行施工。 保护性建筑物与构筑物工程,系指为保护文物而附加的安全设施,诸如排水防洪堤坝、防水房、亭、新加窟檐等。凡此类构筑物或建筑物,须与文物及环境风貌相协调,不可喧宾夺主。对文物本身和其周围的历史残迹,必须严格保护,不可因附加安全措施而遭受损坏,附加的建筑物、构筑物的设计方案,报请相应的文物主管部门核准后方可施工。

古建筑之“木头的历史”

古建筑之“木头的历史” 古建筑涵盖的内容比较宽泛,从字面上理解可以表述为:古代的一切建筑物。历史学家将1840年以前的建筑归属古建筑的范畴,但1840年以后的建筑不因这一界限致使结构突然变化。事实上清末与民国时期,中国的传统建筑形式仍为建筑的主流,所以建筑史学上将清末与民国时期的建筑也归为古建筑之列。 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6月~1842年8月,在英军旗舰「汗华」(亦译康华丽)号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美《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1856~1860年(咸丰六年至十年)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因其实质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由于根本目的相同而得名,亦称英法联军之役也叫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起因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需要一个广大的市场作为货品出口地,而中国刚好符合此条件,能成为英国广大商品的倾销地。由于中国出产的茶叶、丝绸、瓷器等奢侈品在欧洲市场十分受欢迎,英国人希望中国能开放贸易。但英国出口的羊毛、尼绒等工业制品在中国却不受青睐,乾隆皇帝甚至认为中国什么都不缺乏,没必要与英国进行贸易,这使中英贸易为英国带来庞大的贸易逆差(入超)。而英国在18世纪开始实行金本位货币政策,而清廷则以银作为货币,由于与中国的所有贸易需以银两折算,令英国需要从欧洲大陆购入白银作贸易用途,金银一买一卖,令英国人利润受损。税率方面,中国对英国的入口货需要抽百分之二十的高税率,使英国大为不满。 现存建筑所包容的结构特征与样式特征可以上溯到唐代,使人们对现存建筑状况有可能得到一个明晰的认识。但是唐代以前的建筑状况,只有通过考古资料得到证实。建筑构件的演化轨迹,也只有通过考古资料与现存建筑的结合得到证实。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为古建筑特征研究提供了详实

中国古建筑观后感

中国古建筑观后感 8集纪录片,感触颇多,作为一名小时候生活在徽派建筑院落中的设计工作者,更就是引发了许多共鸣…… 纪录片中共拍摄了100多处中国古代建筑,为我们很好的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发展脉络,领略了中华几千年来的文化、经济、艺术、生活方式等在不同时期里对建筑的影响以及建筑的表现形式。以下根据片中建筑类别的年代做以下分类概括: 一、史前建筑:有实物考证的建筑发展史中,有距今8000年以上历史。当时 主要以半坡式穴居式房屋为主,原始聚落就是后来中国古代城市的雏 形,形成了当时构木为巢的社会。后来树叉支撑横梁的建筑手法成为 建筑上的一突破,这样能够建造出更大的房子。 二、早期建筑:随着距今3100年左右的河南殷墟遗址发现,出土了大量甲 骨、青铜器、玉器、陶器、等精美文物,充分展示了中国商代都城风 貌。当时还出现了建筑中上象形文字,如:家、宅、宫、宗等文字,从这 些文物中能推测出当时商代建筑的基本形象,下有台基,上面木结构房 屋。当时国家的出现、金属的出现、夯打技术的提高使房屋建筑技术 不断发展,向前推进。“高台榭,美宫室“就是当时的现象写照。后来到 了汉代,出现了一种特殊的建筑形式,“明堂壁雍”,壁雍指圆形水池,而 明堂为水池上方的建筑。明堂壁雍就是接受朝见与祭祀的场所,以及 古代天子的明经宣讲之处。当时还出现了一些特色建筑,如:建阙,后来 又演变成五凤楼的形式,现在的故宫的午门也由此演变而来。当时的 佛教建筑也就是一大特色,崖壁建筑,如:1500年前的悬空寺如今依然

保存完好,以及山西大同云岗石窟等。 三、唐宋时期:公元七618年唐建都之后,以大兴城为都,改名长安城,唐前 的大乱到大治,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安定,经济、文化、对外贸易往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当时的建筑风格特点:博大、恢宏、开放,结构技术、功能与建筑艺术高度融为一体。武则天的明堂为当时最大的建筑,最为辉煌,高86米,相当于现代的20层楼,仅用工期11个月,由此可见唐代的盛世辉煌,技艺精湛。当时还有一些著名的建筑,有蓟县的 独乐寺、山西的敦煌石窟、五台山的佛光寺等。 宋代在当时经济总量占全世界的一半,建筑技术不断发展,北宋建国后,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建筑制作的著作《营造法式》。当时著名建 筑有忭梁城、圣母殿、隆兴寺,应县木塔,嵩山少林寺等。结构出现多 样性,包括:横梁式、穿斗式、井干式等 四、元明清时期:北京城经历元明清三代,元大都开启王都模式,方形建筑 群,每边九里,大气磅礴,无论就是漆艺、描金、彩绘等,在宫廷建筑中达到中国木结构建筑发展的顶峰。另外各地有特色民居的建筑百花齐放,如四合院建筑,更就是对中国礼仪文化推向新的高度。特色民居还有 客家民居、徽派建筑、窑洞民居等。中国园林建筑的发展也就是中国建筑文明史上的重要标志,理水、叠山、莳花选石建造了清漪园……、随着中国皇家园林的发展,各地也相继出现了很多地方特色园林,如苏 州园林、泰州乔园、扬州个园等,这些园林极具诗情画意,含蓄曲折,与自然相融合,形成诗意的精神文明的栖息地,无愧为中华之瑰宝。 总结:感叹中国古建筑文明,很多建筑历经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经历数次地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