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建筑保护

古建筑保护

古建筑保护
古建筑保护

浅析古建筑保护古建筑修缮不同于建设工程,它是对古建筑实施保护的实践活动,是自然科学研究成果的体现。古建筑保护措施的合理与否,对古建筑的安全与价值至关重要。文物不能再生,在保护措施上的任何一点疏忽,其造成的后果往往是不可挽回的。

因此,古建筑保护措施的合理性决定着修缮保护项目的质量和水平,而衡量修缮的质量和水平,关键是要看修缮后古建筑自身价值得到了多少保护,安全隐患是否得到消除,是否最有助于其社会价值的体现,三者密不可分。并非仅仅是修旧如旧或焕然一新、金碧辉煌。

如何才能做到保护措施的合理性呢?首先,要求从事文物保护的工作者要有一种积极负责的敬业精神,具有对传承民族文化的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是做到文物保护措施合理性的前提条件。其次,做好各个环节上的调查研究,力求古建筑保护措施更加合理。最后是有针对性的选择科学的保护措施。下面谈些我在工作中的体会:

一、踏勘调查

古建筑价值的取向源于古建筑价值的判断信息,“因为很多的人类过去的记录缺乏历史文献,所以各个时期的文化资源就是主要的信息源”。①而这些信息真实性,往往是由勘察设计单位,对保护对象的历史现状,所做的勘查是否全面和准确所决定的。那么,如何做好这项工作呢?

首先要史料考证。不仅包括查找史料档案(包括“四有”资料),还应注意搜寻未曾发现的历史照片、碑刻以及相关蛛丝马迹等。因为,许多古建筑毁于近现代,力争尽一切努力去发掘与之相关的历史信息,有利于全面地了解古建筑的时代特征、结构法式特征、历史沿革及历次修缮印记,为文物的修复提供更加有利的佐证。

其次进行必要的社会调查。对于近年修复过的古建筑,在可能的情况下,不要忽略向曾经参予或与保护有关联的修缮、施工设计方面的专家、技术人员请教,包括深入现场向当地文物工作者、管理使用单位的知情者以及周边对古建筑历史的发展变迁有所了解的人员探访,必要时也可以通过媒体向社会广泛征集史料等信息。在颐和园长廊修复设计以及川底下村、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等文物建筑保护方案的制定时,都在这些方面做了大量的社会调查。

最后是现场勘探。通过实测和必要的科学探测,掌握第一手实物资料,特别涉及有些地面建筑已经无存的重建工程,必须对遗址进行清理和必要的勘探。这项工作应由建筑考古人员来做,至少是在文物考古人员指导下来完成,并及时做出清理勘察报告,逐步改变目前仍主要由建设方组织建筑设计或施工人员来完成基础勘查的“惯性”做法,以保证基础勘查更加科学,为判断文物建筑始建或重建年代,准确掌握建筑和现存建筑构件时代特征提供可靠依据。这一点在以往修复工程中常常容易忽视,如:圆明园正觉寺天王殿修复方案就是根据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的文物考古人员对建筑基址进行的清理报告,清理报告为修复方案设计提供了充分的依据;永定门城楼复建工程开始前,考古人员对原建筑地基进行清理,为永定门重建确定了准确的位置。在实际工作中,有时在设计阶段由于条件所限,难以对基础进行清理

勘查时,要尽早创造条件对基址进行考古勘查并及时对方案进行修改完善。勘查内容主要包括:地基基础、大木结构以及油饰彩画等,记录现状残破状况、安全情况,并说明损坏程度等。通过测绘拍摄照片,了解建筑的法式特征,考证建筑的年代。最后绘制油画小样,编制修缮方案并组织专家论证。对于无充分依据的,应避免主观判断。

二、病因分析

(一)病害类型

由于古建筑建造年代久远,受当时条件所限,除结构设计可能与现代建筑相比存在着不合理外,还普遍存在着因年久失修而形成的大量隐患。包括木质结构老化、糟朽、劈裂从而使承载力降低;由于屋顶瓦件松动出现的渗漏使椽子望板糟朽、屋面变形、木架歪闪;后期人工挖掘的菜窖、地道、防空洞、管道沟、山体滑坡等,使建筑基础产生的不均匀沉降,墙体的支撑力下降;院落排水不畅,造成墙体开裂甚至坍塌;空气污染造成的砖、石严重风化等。

(二)“健康”分析

要在勘查中摸清底细,进行科学的分析计算,在论证的基础上,做出古建筑当前安全状况的判断。这里应注意易造成误判的一些假象,如判断是稳定性损伤还是发展型损伤时,要弄清问题部位险情是建筑原设计的缺陷,还是后人在修缮改造时所为,还是自然外力所致,这对于使文物保护措施合理性尤为重要。

在检查大木架时,要分析大木裂是建造时不堪重负,还是后期在外力的作用下而出现的损坏,是初期木料湿造成的早期开裂呢,还是地震或外力造成的后期结构损伤呢,房屋修缮中还要弄清屋面渗漏痕迹是早期的还是新近形成的,这方面较容易忽视。

有时因为看有水印就轻易做出“渗漏严重,挑顶大修”的结论,在这方面如果设计时不加分析,在方案审定中又略有疏忽,容易出现一些不可弥补的损失,因此,勘查中要详细认真,尽量防止以“条件不具备”、“时间紧”等理由而轻下结论的现象发生。

另外,对于常出现的屋面瓦件松动,或者有一些脱落现象,就认为屋面渗漏严重,要求挑顶修缮,这种做法也是错误的。对有些传统的屋面虽旧灰背已历经几百年,但仍保护的很好并具有很好防护性,可以通过重新或局部揭瓦来解决渗漏的问题。

对于地基下沉和墙体开裂现象更要分析是早期还是后期形成的,是初期设计问题,还是因地震或是周边排水不畅、或是施工造成的,只有确定“病因”,才有可能“对症下药”。

三、病情判断及应对措施

尽可能的利用各种先进的科学手段分析存在的问题、原因,俟不同的情况分类研究。

(一)屋面渗漏及瓦件残损

屋面已经出现大面积下陷甚至局部坍塌。遇这种情况应先考虑是否可以局部或全部重新

揭墁,再进一步考虑挑顶问题。如果发现大木结构损坏严重,应先考虑局部加固或构件的更换,否则再考虑必要的打牮拨正等。一般情况不得轻易落架,有些情况是可以通过“偷梁换柱”解决的。除非遇基础出现严重问题或大木已无法加固,以及大木更换量过大等特殊情况。

补漏主要是指大木及屋面结构没有大的问题,因屋面瓦件破碎,树草丛生造成的险情。在修缮中一般只做局部揭瓦处理,如面积较大也可考虑重新揭瓦,灰背较好的可局部修补青灰背。这类情况轻者勾抹瓦脸更换瓦件,重则局部挑顶。但现在情况并非都是如此,全部揭瓦或挑顶在各类修缮中十分普遍,有些并非经过了仔细分析论证,不必要扩大翻修范围,使得文物原件保存数量比例大大降低,使文物价值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损失。

一些建筑屋面轻微渗漏,通常出现在连阴天的雨季,勘查和施工时都要注意检查一下望板是否有糟朽现象,如发现可考虑采取勾抹、更换瓦件或局部揭瓦处理,如糟朽望板之上灰背较好,仍有一定强度,从屋内对望板进行修补,室外做好瓦脸勾抹,或对屋面重新裹垄,这样也可以维持多年,并非现在就采取全部挑顶重做屋面,因为我们应该坦率的承认,目前我们的修缮综合质量已远远达不到古建筑原物的历史水平。因此,带病延年的理论在古建筑的保护中是科学的。

(二)砖、石件风化及残损

1.石件风化

目前古建筑中砖、石风化现象较为普遍,在汉白玉、砂岩类石件中较为突出。在国内,石件的化学保护虽已实施多年,由于种种原因,至今连业内人士仍有不同意见。因此,长期以来石件保护研究工作难以取得大的突破。

近年来,随着文物保护经费投入加大,许多单位的科技部门和专业设计单位都在加强化学保护方面的探索和研究。北京在化学保护方面十几年来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实践说明化学保护在文物保护的措施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当前石件保护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文物建筑科学保护将是文物保护工作的发展方向。鉴于各方面条件所限,目前大面积实施还应十分慎重,对于已不可能带病延年非实施不可的项目,实施前应进行可行性研究,要对实施效果的利弊进行充分的分析,经专家论证后再做出决定。

对于化学保护要客观的认识其实际效果。从本人所了解的情况看,目前化学保护所有材料仍以有机硅类为主,其中包括改性后的,其特点是有较好的憎水性和良好的透气性。在保护液中加入适量的添加剂,可增加风化部分的强度,以防止在外力作用下脱落,也可加入一定的消光剂,防止因操作不当而产生的少量炫光,理论上这种化学材料无色透明而且老化期都在十年以上,进口材料时间还可更长一些。材料在老化后分解为粉状石英体而自然脱落,对文物不会造成损坏,对于再次实施保护不会产生不良影响,即保护后具有可逆性。

当然,对于保护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人们也十分关注,如保护后的色调加深,老化期短、成本相对较高,操作难度大等。要解决这些问题,特别在石质风化程度不同的情况下,需要因地制宜,不同部位需要对配比做相应的调整,对于不同部位的不同情况,及时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确保操作流程。否则,涂、喷遍数多了会出现流坠和炫光,少了未充分渗透会形成表面硬壳的两张皮现象,以至于日后在外力作用下易造成成片脱落,风化严重或操作难度

较大的部位尤其如此。在曾进行的化学保护项目中,这类问题比较突出,但通过施工管理是可以逐步解决的。

对于化学保护问题应采取积极的对策,如果弃之不用,那么面对包括故宫在内的古建筑普遍存在着石件风化日趋严重的问题,就等闲视之,任其发展?我想这毕竟不是上策,加强业内人士的合作,共同研究,总结经验,采取积极对策,这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对于决定实施化学保护项目,是否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把握:

第一,对于古建筑不能有无风化都做。目前应限于对风化严重建筑的抢险,对于石材粉化严重且已开始产生大面积脱落的现象,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应根据:文物保护单位的级别、构件文物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保护面积及周边环境等不同情况,量力而行。

[Page]

第二,实行专家项目负责制,对技术、施工全权负责,不能像建筑设计那样由设计单位出个方案,施工单位直接采购成品,或找设计配好方,由几个民工照方抓药就开始实施了。化学保护对材料、工艺要求很高,专家可以根据多年经验、根据实施对象的实际情况,在施工中不断调整配方对症下药。如果由设计主持人指导专业技术人员直接负责操作,效果会更好。

第三,施工方案,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不同石件、不同部位其不同的残损程度,做法和使用材料配比都会有所不同。要根据不同情况,对不同部位制定详细做法说明及材料配比,必要时应随时校对调整,以防止产生由施工单位看着办的失控现象。

第四,大面积施工应有试验阶段并经专家论证。在有把握情况下才可全面实施,还要充分考虑实施对象所处的环境条件因素,以及实施时的天气状况,这些往往也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到保护效果。

2.砖体的风化

目前,砖体风化较之石构件风化更严重,只不过由于其更换成本较低,很多较严重的,都采取重新拆砌等办法解决了,随着修缮规模不断扩大,加强砖体酥碱保护更加迫切,特别是对于价值较高的文物的保护,有些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程度。故宫在这方面做了多年的试验;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如果条件具备应该尽快予以推广。

砖砌体保护,目前采取的方法主要还是传统的抹面或剔补等物理保护措施,这种做法使文物外观在修缮后可得到一定改善,但对文物本身也会产生一定损坏,对于酥碱面积较大,一般只能按原状重新拆砌,这种做法往往对原文物价值损害很大,其最终效果更是值得研究,如质量保证、安全问题等方面。

另外,建设单位在安排修缮时往往对于酥碱墙面的保护,许多情况下是由经费多少来决定,钱少就用灰抹后画缝,有钱剔凿挖补,钱多也有提出重新按原状建。前者简单,省钱外观得到改善,但不延年;“剔凿挖补”则可使“外观改善”且较前者延年,但对风化深度仅几公

分的墙体来说,全部剔掉、整治修补,一是费工费料,文物价值本身损失也大。二是因补砌严实难度很大,易在结构安全上形成一些新的隐患,大面积实施也会使墙体的文物价值大打折扣。重砌的做法应该严格控制,这是对文物价值损坏最大的一种做法。虽然外观新了,但与文物价值的减少相比有些得不偿失,这种做法只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权宜之计。近些年,北京从故宫围墙修缮开始对酥碱严重的墙体保护措施做了一些探索,逐步改变过去一概采用传统意义上的“剔凿挖补”,只要求去除酥碱等病害部分,然后根据缺失部分尺寸,用同材质材料进行局部镶嵌补齐,减少因剔凿给古建筑带来新的扰动。修复后墙体外观同样可以得到改善,如使用色调相似的旧砖修补效果会更好,这种做法消除了整块剔补,给墙体可能带来的新的隐患,使墙体的安全性大大提高。这方面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一是施工难度较大,费工费时,酥墙深度不大的部位补条较薄,补配损耗较大;二是技术要求高,施工技术人员要严格按设计意图去操作,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其特点是,较原“传统”做法施工量会有较大减少。从故宫围墙的三期修复看,效果比较明显。修复给文物本身的伤害减到了最小程度,结构安全上更加可靠,一定程度上还节省了资金。

对砖体保护除以上所说,还有化学保护措施,这只是针对酥碱程度轻、对外观影响要求不大的一类砖砌体。所用材料仍主要为硅类,但目前处在实验阶段,尚未听说有大面积的实施。几年前在香山团城演武厅城池、大钟寺、故宫做过一些这方面的试验。砖体化学保护是在物理保护基础上的一种补救措施。主要针对砖体酥碱不太严重情况,当然对这类砖体实施时要求墙体湿度小,这种措施对于不宜抹灰,又不宜补条的砖体保护效果较好。目前,从做过试验的情况看,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在满足文物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保护古建筑价值的要求。

总之,无论是砖还是石的保护,关键是要对造成病害的原因进行科学的分析,先找出病因,再寻找解决的办法,既要慎重,又要本着一种积极负责的精神。同时也要考虑对文物建筑周边环境的整治,对城市污染源进行改造,恢复室外地坪,解决排水问题,以最大可能减少砖体湿度等。

(三)大木结构糟朽变形

大木结构为古建筑的主要结构材料,其损坏程度往往决定了维修工程的性质。抢险加固工程,是针对古建筑险情所采取的、临时性的、加支撑等附加构筑物应急的安全措施;维护保养工程,主要是指以日常保养性的工作为主的维护工程。如屋面除草、零星的小修小补、室内油饰、粉刷以及零星的补配等;维修工程,又可分为一般性维修和重点维修工程。一般性维修包括:少量的大木修补和墩接、屋面局部揭瓦、墙体修补、局部择砌、地面修补局部挖补、油饰彩画以及化学保护等;重点修缮工程包括挑顶打牮拨正,局部及全部大木落架及墙体大面积重新拆砌等。

目前,大木维修主要是柱子墩接、加附加梁、柱或其它附加支撑等。在保护措施的选择上应该十分慎重,特别是在大木更换等问题上,应严格遵守木结构加固规范的要求,通过修缮不仅要保证文物建筑的结构安全,也要保证其加固后外观与建筑的协调,同时要最大限度的保护文物原结构的完整性和文物建筑原有的结构、工艺和做法。做到这一点,对现状损坏程度分析判断的准确性来说至关重要。

文物应以修为主,大木加固是修缮中需要考虑的第一要素。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忽

视技术规范中强调的损坏程度超过规范应优先考虑加固的这一环节,只注意强调“超过规范必须更换”,使文物建筑在维修中木件更换量过大的现象屡见不鲜。我们知道,年久失修的古建筑经过大修甚至一般维修,文物原构件及价值损失量就已很大,如果再增加一些不必要的更换量,就有可能使修缮后的古建筑的文物价值降低很多。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其理由不外乎就是“安全要求”、“发挥文物使用价值”、“外形美观”等三点。

我认为,修复后的古建筑外观效果固然重要,但也不能仅仅是金碧辉煌,干净、整洁、和谐,能够使人们从外观充分感觉到文物的价值之所在这是最根本的。古建筑修缮应该坚持在文物保护原则的基础上,更注重保护它的原真性。修缮质量也应该是以文物修复后文物结构安全程度和文物建筑原状保护程度为基础进行综合评估。当前,在古建筑修缮究竟是修旧如旧还是金壁辉煌这个问题上仍是各有说辞,归结为一点,还是文物保护观念上的认识问题,我想修缮古建筑的目的应该首先是通过保护使文物能够处于一个相对安全的状况,消除安全隐患。其次就是要医治和减缓病害,抑制险情扩大的趋势,最大限度地保护文物的历史信息。三是有利于发挥文物的社会价值作用。为此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柱子勘察。现在很普遍的现象就是扒柱门,检查柱子是否糟朽,工程涉及范围的柱子,凡有包砌,都要拆开检查,这种比较盲目且常见的检查方式,会使许多古建筑中没有问题柱子两侧的墙体也同样被“开膛”,会给文物造成不必要的损害。在这方面,可否不要千篇一律,可否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如采取钻探等一些更科学的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尽量减少因对古建筑的修缮而给文物带来的一些不必要的损失。

2.对于糟朽程度进行科学的分析。现在古建筑修缮方案中,惯用的一句通话就是“糟朽严重”,好一点的,描述一下糟朽高度和深度,未做勘查的则在说明中注明“待施工中进一步勘查后再定”,在实际修缮中这类方案操作起来比较困难,给修缮工作带来一定难度。因此,加强勘查工作十分必要。建设单位要为设计勘查创造必要的条件。鉴于一种病害在建筑的不同部位,采取的保护措施也不尽相同,不同年代的构件,价值不同,采取的保护方法也会不同,需要仔细研究、具体分析。要查清糟朽原因、深度、高度和具体位置,同时要说明结构的安全状况,以上这些最好不用形容词,如严重、比较严重、十分危险等,要尽可能用数字量化。

3.维修木材的选用。这也是文物保护工程百年大计和质量好坏的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当前,木材含水率普遍较高,如果使用这些含水率较高的构件,日后木材极易变形糟朽,从而给古建筑埋下新的隐患。这个问题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顺便想说一下,虽然修缮时木料含水率符合要求,但修复中由于施工和天气的原因,还会出现二次含水率超标的问题,需要我们掌握合理的工期,不要只看木材表面干了就进行油饰封护,在可能的情况下,应该恢复隔年开春油饰这种好的传统,以确保古建筑百年大计。

(四)地基基础沉降问题

地基基础沉降是目前古建筑出现险情的重要方面,表现有墙体开裂、大木架走闪、局部柱顶石下沉等,其形成原因不外乎地震、大木糟朽、院落积水或地下工程等造成的。

修缮首先要查明确切病因,同时也要查明病害的出现时间,近期的发展趋势。要从现象上注意去分析,修缮中发现不少裂缝是地震瞬间造成的,地震过后长期处于较稳定的状态,

这种情况从外观看多集中在内侧有柱的外侧墙面上,裂缝上下缝宽度差距不大,除个别山区外,沉降不明显,如仅此而已,这种情况应继续观察,不必大动,修补即可;由大木糟朽造成的下沉,轻者可以维持现状继续观察,一般情况可适当卸载、支顶加固和墩接柱子等处理即可,对于比较严重的,可在论证的基础上,采取更换等措施解决。

对于地基基础的下沉,要认真分析原因,如果是早期就已形成的,现状结构似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可以考虑现状保护,定期观察。但对于具有发展趋势的问题,应针对起因采取必要的措施,根据不同的情况可分别采取疏通排水,保证上下水、暖气管道等不出现渗漏,对地基基础进行打桩、锚杆等方法进行加固,防止险情进一步扩大,对于危及结构安全的,可在专家论证的基础上考虑落架,重新修复基础,特殊情况也可适当考虑打桩,运用增加地梁等新技术,处理地基基础。当然这些需要有勘察报告、计算等比较科学的数据分析的支持。总之,还是以最小干预为原则,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力争把因加固对文物造成的损坏降低到最小限度。

威尼斯宪章第九条中规定:“修复过程是一个高度专业性的工作,其目的旨在保存和展示古迹的美学与历史价值,并以尊重原始材料和确凿文献为依据。一旦出现臆测,必然立即予以停止。”②勘察不到位、工作不细、凭经验生搬硬套、照猫画虎、随意改变原建筑做法、提高建筑做法等级,改变了文物原状,这些都谈不上古建筑合理性保护措施。

综上所述,要做好古建筑的保护工作,做到古建筑保护措施的合理,要有很强的文物保护意识,认真负责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才能使文物建筑的保护措施更加合理、有效,这是我体会最深的一点。

浅谈古建筑的保护及意义

浅谈对古建筑保护及其意义 ——以西安为例摘要:中华有着上下5000年文明史,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值得我们去仔细研究和品味。建筑作为一种物质文化来说有一种强大魅力,中国其特有的建筑风格更是有一种独特的美感,置身其中能给你不一样的感受。但是在科学与技术的高度发达的今天,大量的现代主义高楼大厦出现在我们周围,而独具特色的古建筑正在不断淡出我们的视野。下面就以西安为例来谈一下对于古建筑保护的意义。 关键词:古建筑;保护;意义;西安 一、西安对古建筑的保护 西安,古时也称其为长安。她坐落在黄河中游,北临渭河,南依秦岭。在这种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下,她成为了13朝代的古都,名列我国古都之首。可以说西安浓缩了中国史上的大量的精华,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与集是聚地。 之前的西安之行让我对这座古城有着一种独特的情感。她既是一个历史文化古城又是一个国际化的大城市,它可以说是历史城市发展的一个代表。古建筑作为一种物质文化遗,是有形的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性文化,西安的古城墙、兵马俑、钟楼等。。 古建筑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是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从这个角度看,那是应该完全的,无条件的保护。但是社会是向前发展的,在这期间必然会出现现代生活节奏与古建筑的矛盾;现代城市的发展与古建筑的矛盾;人口增长与古建筑的矛盾;这些矛盾都是相互依存,

相互联系的。现代生活增加了许多现代化的设备,而古建筑与现代化的设备又存在了许多不和谐的因素。例如现代化的设备在古建筑中如何布置,安排;消防,水电等实施如何规范和布设。这些都成了古建筑发展保护的障碍。 从踏入西安的那一刻起,就感受到了古典的气息,虽然这是一座现代化的大城市,这里的古城墙虽几次被完善和修改,但这都是出于对其的保护所采取的措施,在大雁塔和钟楼这些古建筑的周围没有高于它们的建筑,尽管现在遍地都是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这也是出于对古建筑的尊重和保护。古建筑是启发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的实物。就郑州来说,对古建筑的保护觉没有西安做的好,城中村的拆迁、以及房地产开发商们为了各自的利益大肆破坏古建筑,这些都加速了古建筑的消亡。 古建筑是发展旅游业的物质基础。随着生产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的需要越来越迫切,古建筑在新时期又担当起文化休闲娱乐场所这样一个历史使命。西安之所以被称为古城,就是古建筑旅游业非常好,兵马俑,钟楼等这些古建筑作为著名的旅游景点,每年都会吸引众多的游客。这不仅促进了城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城市公共交通和服务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在发展古建筑旅游业的同时也应该加大对其的保护力度,不能只看到了旅游价值而忽略了古建筑本身的历史价值。

浅谈中国古建筑的美——以“北京天坛”为例(可编辑)

浅谈中国古建筑的美——以“北京天坛”为例(可编辑)浅谈中国古建筑的美——以“北京天坛”为例 综合论坛 浅谈中国古建筑的美 以“北京天坛”为例 李金晶重庆大学 建筑在于营造,就像诗在于文字一样。比如,对称型的摘要:中国古建筑是一幅巨大的立体画,是一首凝固的音建筑,给人的感觉像诗之律旬:而不对称型的建筑,似散曲乐,是一篇优美的诗歌;不管是从视觉、听觉、味觉,它都具或长短句。 有不可否认的审美性。它既展现了人与自然和平共处的景象, 黑格尔说,美的最高境界是“诗歌”,它不再以有形物又凝聚了思想浓于伦理所闪烁的灵气,还有别具一格的恋木情而是靠观念来传达思想,这就达到了“容有限于无限中”。节与亲地倾向;广阔的心胸,高尚的情操,独特的性格在它身犹如我们观赏一座美的建筑或建筑群体时,不再是满足于建上展现的淋漓尽致。它并不是一种“纯艺术”,而是一种集物筑的外形给我们的感受,而更享受来至建筑的内涵所传达给质功能与精神功能于一体的特殊艺术。 我们某种诗的情趣。 关键词:中国古建筑;北京天坛;美 北京天坛圜丘已经达到了这一境界。当人站在天心石上一 发声,由于聚焦的作用,可以听到从塘墙各处返回的回声, 、中国古建筑的外在气色 仿佛一呼百应。就好像在和老天爷对话,用一种无形的东西立体的画??视觉美传达中国人崇尚“大自然”的一种思想。

进入中国的古建筑,要从一个门进入另一个门,一个庭二、中国古建筑的内在 气质 院走进另一个庭院,一边走廊进入另一边走廊,才能感受到.“天人合一”的时空意识??广阔的心胸 建筑的全貌。就像中国的手卷画,必须一一地展开才能看到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崇尚自然,喜爱自然的传统。在中国全部。因此,欣赏中国的古建筑,就如同是欣赏一幅巨大古建筑文化中,建筑是世代中国人与大自然不断进行亲密的手卷画,人必须置身于建筑中,在空间和视点的不断转换“对话”的一种奇妙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把人和天地万物中,才能欣赏到景色的全貌,领略到它的时空蕴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融合为不可分割的共同体。北京天坛就是一幅立体的画,从任何角度看都具有绘画北京天坛??祭天的神圣场所。在祈年殿的设计中,殿 之美:整片葱郁的柏树林是这幅画的背景,墙垣就是画框, 顶周长三十丈象征一个月三十天 ,外层十二根柱子象征一再加上南北轴线上错落有致的建筑群,更是树冠相接,把祭天十二个时辰,中层十二个柱子象征一年十二个月 ,外中坛烘托得十分肃穆。人们漫游“画”中,品味柱、桁、梁、二层二十四根柱子象征一年二十四个节气,最内藻井下四根额、枋、棋等各种“线”的网络交织,情随景迁,步移景龙井柱象征一年四季,殿内二十八根大柱,还代表了二十八异。从不同的角度看,北京天坛都是一幅至美的建筑画。新宿,殿内的结构和开间不仅满足使用的需要,还充满着对 .凝固的音乐??听觉美 “天”的认识和寓意,充分说明了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国古建作为空间存在的建筑,有着悄无声息、静止不动的庞大筑的深远影响。 形体,它本身并不带有时间性。然而,当你一旦进入建筑空 .淡于宗教与浓于伦理??高尚的情操

古建筑群的消防安全措施正式样本

文件编号:TP-AR-L5106 In Terms Of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It Is Necessary To Form A Certain Guiding And Planning Executable Plan, So As To Help Decision-Makers To Carry Out Better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示范文本) 编制: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 古建筑群的消防安全措 施正式样本

古建筑群的消防安全措施正式样本 使用注意:该解决方案资料可用在组织/机构/单位管理上,形成一定的具有指导性,规划性的可执行计划,从而实现多角度地帮助决策人员进行更好的生产与管理。材料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作相应修改,请在使用时认真阅读。 摘要:古建筑是消亡历史的见证,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力量的结晶,具有很高的研究和鉴赏价值,但目前国内很多古建筑群的消防安全现状十分令人担忧,文章就针对古建筑群的消防规划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古建筑群;消防安全;规划 一、引言 中华民族有着博大久远的民族文化,是世界上唯

一一个拥有5000 年文明而不曾中断的国家,悠久的历史赋予了我们丰富的文化遗产,构成了独特而灿烂的文明景观,它不仅是国家和民族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迄今我国已有29处文物古迹、历史名城和自然景区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继意大利、西班牙之后的第三大遗产国。还有100多个项目被列入遗产预备清单中,居全世界首位,已经成为遗产大国。 遗产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对待文物古建筑必须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文物法》规定:“文物保护单位应当制定专项的总体保护规划,文物保护工程应当依据批准的规划进行。 然而,目前的现实是,绝大多数的古建筑,在消

北京古建筑之最

北京古建筑之最 北京现存最早最大的藏式百塔:白塔寺的白塔妙应寺白塔始建于元朝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由尼泊尔工艺家阿尼哥设计建造。塔体砖石结构,高50.9米,由塔座、塔身和塔刹组成。塔座为三层须弥座式;塔身为覆钵式;塔刹由硕大的下大上小13重相轮,托起一个直径为9.7米的巨大铜制华盖,其周边垂挂着36片带有佛字和佛像的华盖,下面各系一个风铎;刹顶为铜制鎏金小型佛塔。寺内白塔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大的藏式佛塔,是元大都保留至今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尼两国人民友谊和文化交往的历史见证。1991年3月4日,我国国务院公布“妙应寺白塔”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京最矮的塔:万松老人塔万松老人塔在西城区西四南大街41号旁门。砖塔胡同因之得名。塔为金元时代风格的密檐八角九层砖塔,高约15.9米,是北京城区仅存的一座砖塔。塔院东西长14米,南北宽7米,面积为99.3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22.5平方米。此塔玲珑别致,与众不同,是北京的一处街景。北京最大的古代石狮子:天安门前面的两个狮子这两石狮子位于北京天安门金水桥前后,高3米41,重15吨。铸于明成化年间。左雄右雌,雕刻得极为精美,威武雄健,使人无不感到它真是活灵活现栩栩如生。金水桥

头右侧石狮子的腹部,有一块伤痕。关于这道伤痕,有这样两个传说。一是说,明代时的将领李国祯被著名的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追击,躲藏在石狮子的后面。李自成发现了,举剑狠狠刺去,结果使石狮子受到误伤。另一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石狮子被侵略军所破坏。北京拐弯最多的胡同:九道弯胡同北京最能拐弯的胡同。北京的胡同多是直来直去,但北新桥附近的九道湾胡同却总能让人迷路,小小的胡同一分为五却拐了十九道弯。西城区也有一条九道湾胡同,不过现已改名为百代胡同了,前门外的九弯胡同仍在,实际上要拐十三个弯。北京最长的斜街:赵登禹路位于西城区中北部。北起西直门内大街,南至阜成门内大街,为纪念抗日爱国将领赵登禹而得名。赵登禹路,原名北沟沿,后改名白塔寺东街。元代曾是大都金水河的故道。由和义门、引护城河水东流,经小河漕东流入太液池。明代称大明壕,清代称西河沿,是为京城重要排水的防洪措施。民国初年,改为暗沟,民国十年(1921)始辟筑成路,仍沿用北沟沿之名,抗战胜利后,更名为赵登禹路。明清两代,在今赵登禹路南口有一座石桥,称马市桥,石桥以东有马市、骆驼市、羊市、牲畜贸易曾兴旺一时。 北京最早的立体电影院:大观楼电影院大观楼影城位于大栅栏商业街内,趁此中国电影百年之际,大观楼影城自内而外进行了重新装饰,北立面大观楼正门恢复晚清民初时期北

试论古建筑群的消防安全措施优选稿

试论古建筑群的消防安 全措施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试论古建筑群的消防安全措施【论文关键词】:古建筑群;消防安全;规划 【论文摘要】:古建筑是消亡历史的见证,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力量的结晶,具有很高的研究和鉴赏价值,但目前国内很多古建筑群的消防安全现状十分令人担忧,文章就针对古建筑群的消防规划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引言 中华民族有着博大久远的民族文化,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拥有5000年文明而不曾中断的国家,悠久的历史赋予了我们丰富的文化遗产,构成了独特而灿烂的文明景观,它不仅是国家和民族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迄今我国已有29处文物古迹、历史名城和自然景区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继意大利、西班牙之后的第三大遗产国。还有100多个项目被列入遗产预备清单中,居全世界首位,已经成为遗产大国。 遗产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对待文物古建筑必须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文物法》规定:"文物保护单位应当制定专项的总体保护规划,文物保护工程应当依据批准的规划进行。

然而,目前的现实是,绝大多数的古建筑,在消防方面均未有较完整的规划。以山西为例,共有木制结构古建筑18118处,宋、元以前的地上木结构古建筑占全国的72.6%,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国保)有119处。这么多的古建筑,除平遥古城的消防专业规划正在编制中外,其余的还没有一个做出消防专业规划。 当前,尽快能科学、合理地对古建筑做出消防安全保护的规划,将古建筑的消防专业规划纳入总体保护规划,已显得刻不容缓。 二、古建筑群消防规划的特殊性 众所周知,消防规划主要包括消防安全布局、消防站、消防通道、消防给水、消防通讯、消防装备等内容。通过对平遥古城消防建设整体规划、应县木塔修缮保护工程中消防站及配套给水建设工程、浑源悬空寺消防改造工程等项目的审核,认为古建筑群的消防规划,不应套用一般消防规划中的常规做法,而应根据古建筑群特有的消防安全现状,把握好其消防规划的特殊性: 1.建设小型适用型消防站 (1)消防站建设的迫切性

试论中国古建筑保护理念

试论中国古建筑保护理念 中国古建筑保护是文物保护的一部分,是继承传统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阐述了对古建筑保护的理念和内容,分析了在古建筑保护的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从而更好地开展古建筑的保护工作,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标签:古建筑保护理念传统工艺 前言:中国是文明古国,有着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中国的古建筑,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在世界建筑中独树一帜,拥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与西方石制古建筑不同,中国的古建筑多为木质材料,无论是木质材料的构架结构,还是榫卯结合的形式,都表现出中国独有的特色。作为古建筑保护工作者,应清楚古建筑的损坏特点和修缮方法,在修缮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保存其历史与艺术的价值,经常维修,从而使古建筑永葆健康状态。 一、中国古建筑保护的理念 由于古建筑是一定时期文化环境影响下产生的艺术品,因此都具有各自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在保护与修缮的过程中,针对的只是古建筑的物质组成部分,而不改变古建筑的艺术价值与历史价值,因此在保护过程中,针对不同价值的古建筑,需要对其价值进行意义评估,从而拟定不同的保护对策[1]。 在对古建筑进行保护的过程中,应加强对古建筑保存状况的研究,通过对其材料、保存环境等的研究,找出古建筑损坏的原因和实现古建筑长期保存的办法。此外,还可以利用传统和现代的技术,对古建筑加以保护和修复。在保护和修复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相关的资料,而不能凭借自己的主观想象随意改变,从而破坏了古建筑的历史原貌。 二、中国古建筑保护的内容 对古建筑的保护,首先要保护的是古建筑的本体,包括古建筑原先的平面格局、造型以及艺术风格等,每个古建筑都有自身的时代特点和地域文化特色。保护古建筑,就是不改变古建筑的原状,不损毁、改建或者拆除古建筑。古建筑的原状,指的是古建筑最初建成时的样子,通过建造时间、类型和工艺手法等找出依据,从而恢复其本来面目,再现当时的风采,进而保留古建筑的文化传统特性。 其次是保存古建筑的材料,以及原有的结构[2]。古建筑的材料主要由木、石、砖、瓦、灰五种构成,由于我国的森林资源缺乏,木材通常是供不应求,基于此种现状,我国的古建筑方式需要采用现今的建筑方式,而湿木材通常难以保证古建组修缮的质量。砖瓦的制作也是古建筑修缮的问题之一,由于传统工艺的大量缺失,现代的砖瓦厂很难烧制出原有的砖瓦,从而使古建筑修缮质量大打折扣。建筑结构决定着建筑类型,古建筑在修缮过程中如果不能保持原有的建筑结

北京古建筑博物馆观后感

北京古建筑博物馆观后感 今天是星期天,一大清早我就和室友从耿单学院出发去北京古建筑博物馆,北京古建筑博物馆在先农坛里面,我找了很久才在一个巷子里找到北京古建筑博物馆,下面我先来描述一下我在北京古建筑博物馆所观: 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建筑布局整齐大气,雄伟壮观,古色古香,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现有的陈列基本位于太岁殿、拜殿、西配殿等展区。穿梭在各个展厅,如同游走于一幅长长的历史画卷,华夏民族七千年建筑文明史一一浮现眼前,而自身也仿佛化作那画卷中的主体--"万物之灵长"的人类,正亲身体验着华夏建筑史上的无限神奇与魅力。展厅内陈列的"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诠释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奥,令参观者眼界大开。它以大量丰富多彩的图表照片、栩栩如生的实物、细致精美的模型,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从茅茨土阶的原始状态发展到明清时代城墙高筑、布局严整的宫廷建筑所走过的漫长里程。汉之古拙,唐之雄大,宋之绮丽,元之自由,明清之规范,各时期的建筑风格尽收眼底,除此之外,你还可以领略到中国各地区建筑之特色--北国之雄浑,江南之典雅,蜀中之朴真,让人不得不感叹我国古代建筑历史悠久、成就灿烂。民居展厅也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这里用实物展示了我国民居的演进--从巢居到干阑式建筑,从半地穴式建筑到泥墙房屋。居住的历史折射出古人在思索、解决人与自然、与环境空间关系时所体现出的智慧和哲理,令人啧啧称赞。在展出的

众多民居模型中,婉容故居模型备受瞩目,这大概与她的身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吧。婉容故居,布局整齐而又参差有致具备了老北京传统四合院的所有要素:广亮大门、影壁、垂花二门、正房、跨院、抄手游廊等,样样俱全。让许多人羡慕的是院中还有一个别致的小花园,园中树木假山掩映其间,古径通幽处,尽显清静素雅。一位游客禁不住感叹:"如果能每天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该多好啊!"周围的人不约而同地点头。 上面的所观是我在网上复制的,因为我觉得一个地方大家所看到都是一样的,但是所想就不一定一样了: 我刚进去看到了几棵几人才能怀抱的大树,我感到一种古朴之风迎面袭来,让我一下就肃穆起来,走进建筑,这里面所有的建筑都是四四方方的,而且都只有一层,各种木雕。此时我感到的就是一种辉煌霸气的感觉,只有一个皇帝九五之尊才配得上居住这种地方。在进入内堂,里面有我国古代时的各种古建筑模型,这简直就是一本活灵活现的古代建筑史。我一直在里面驻足了很久才离开,心里感觉难以平静,一是觉得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博大精深还有就是我相信有一天我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也能住上这种宏大奢华的房子。 2016.5.18

古建筑保护修复的原则和方法

古建筑保护修复的原则和方法 古建筑保护修复的原则是必须原址保护、尽可能减少干预、定期实施日常保养、保护现存实物原状与历史信息、保护现存实物原状与历史信息、正确把握审美标准、必须保护文物环境、不存在的建筑不应重建、考古发掘应注意保护实物遗存、预防灾害侵袭。 纪念建筑、石建筑、石窟寺壁画、造像、古碑石刻等修缮工程,应严格遵守“不改变原状”的原则。“不改变原状”的原则,系指始建或历代重修、重建的原状。修缮时应按照建筑物的法式特征、材料质地、风格手法及文献或碑刻、题铭的记载,鉴别现存建筑物的年代和始建或重修、重建时的历史遗构,拟定按照现存法式特征、构造特点进行修缮或者采取保护性措施;或按照现存的历代遗存、复原到一定历史时期的法式特征、风格手法、构造特点和材料质地等,进行修缮的原则。 依工程性质,可分为五类,如下;1、经常性保养维护工程,2、抢险加固工程,3、重点修缮工程,4、局部复原工程,5、保护性建筑物与构筑物工程。 保养维护工程系指不改变文物的现存;结构、材料质地、外貌、装饰、色彩等情况下所进行的经常性保养维护,如屋顶除草勾抹;局

部揭瓦补漏;梁柱、墙壁等的简单支顶加固;庭院整顿清理、室内外排水疏导等小型工程。此类工程就由管理或使用单位列入年度工程计划和经费预算,作为经常性工作,各尽其职,各负其责。 加固抢险工作,系指建筑物、石窟岩壁以及壁画、造像、石刻等发生危及文物安全的险情时所进行的抢救性措施,诸如支顶、牵拉、堵挡、加固等抢救性措施。此类工程须在技术检查的基础上制定抢险加固方案,报相应的文物主管部门审批后进行。如因特殊情况不能事先申报时,须补报备案。 重点修缮、局部复原工程,系指对文物进行较大规模的重点修缮或局部复原工程。此类工程必须事先做好勘查测绘、调查研究,在充分掌握科学资料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工程设计必须经过认真分析研究,广泛征求有关方面专家的意见。并在提出《修缮、复原工程申请书》报经相应的文物主管部门批准之后,方得进行施工。 保护性建筑物与构筑物工程,系指为保护文物而附加的安全设施,诸如排水防洪堤坝、防水房、亭、新加窟檐等。凡此类构筑物或建筑物,须与文物及环境风貌相协调,不可喧宾夺主。对文物本身和其周围的历史残迹,必须严格保护,不可因附加安全措施而遭受损坏,附加的建筑物、构筑物的设计方案,报请相应的文物主管部门核准后方可施工。

古建筑及保护教案

《古建筑的保护》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建筑的风格特点及保护古建筑的意义。 2、增强对传乘民族文化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欣赏,让学生了解这些伟大的古建筑物是祖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技术的结晶,从而认识到,爱我中华,保护好国宝是我们新一代神圣的职责。 难点:通过考察,调查,史学声进一步认识到我国古代建筑的文化特色,从而提高认识美丑的能力,潜移默化地爱护文物的道德教育。 课前准备: (教师)课件,古代建筑资料。 (学生)收集古代建筑的图片,资料,绘画用品。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古建筑的保护》,作启发性谈话。 “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我国的建筑,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在东方乃至世界享有盛誉。今天介绍的我国古代建筑均具有代表性和历史意义,是人类建筑宝库中的瑰宝,是我国历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如中国的万里长城与埃及的金字塔称得上是世界的奇迹。还有北京的故宫,是世界上现存最雄伟,最古老的宫殿建筑;西藏的布达拉宫,是世界上现存海拔最高,保存最好,历史最悠久的宗教建筑……” (二)请同学谈谈见到古建筑时的心情,描述见到的古建筑的外貌等等。 (三)教师谈谈自己见过的古建筑,谈谈身临其境的感受,(如青岛崂山瀑布;曲埠孔府,孔庙;泰山绝顶;海南南山等等。) (四)根据部分古建筑的文化内涵和特定的历史背景,教师作适当的介绍和讲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破坏,偷盗,价值) (五)弄清古建筑与仿古建筑不同的概念: 古建筑:是前人保存下来的遗产,是国宝。

仿古建筑:是现代人按古人建筑的模样新做的,不是文物。 中国的古建筑一般都由石,砖,木构成,特别是木结构的建筑常因战争,火灾等人为因素和自然灾害的破坏,原貌很难保存。 但宁波的保国寺历千载而完好如初,它是江南至今保存最好的一座北宋木结构殿堂。其建筑奇特雄伟,令人神往。保国寺由此成为我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六)简介部分古建筑: 万里长城嘉峪关布达拉宫北京故宫太和殿颐和园。 杭州西湖山西恒山悬空寺苏州网师园拙政园。 (七)课后小结 师:我们已对家乡的古建筑进行了考察,了解到古建筑有各种各样的风格样式,具有共同的一般特点,你能说说吗? 学生述说后教师小结: ①造型优美,对称,渐变,顶有脊,檐翘等。 ②结构科学,斗拱,柱梁,不用钉子,稳固。 ③极尽装饰,檐,雕梁,画栋,窗饰等。 师:要画好古建筑,先要进行观察分析,把看似复杂的建筑物变得简单易于理解,如亭阁的屋顶,有飞檐呈流线却是三角形或梯形。其实它的各部分均可看成大小不同的△口。等形的组合,大家看是不是这样。 师:提问,古建筑的很多细部是很科学的,也是有趣的。飞檐是怎样翘起的重檐是怎样建的斗拱是怎样结构的梁柱是怎样连接的连接,支撑,穿插,卯榫卯合,竹钉。 教师演示学生观摩 教师讲授线画写生步骤,要求:a.观察思考后构图定位;b.从屋顶处开始下笔;c.线条要流畅肯定,尽可能用长线画;d.画出些细部,看不清的想像完成。教师边指点实物边画。 布置学生作业 1.在室外时教师安排学生自选一处建筑物或建筑物的一部分进行写生描画,注意组织好学生。教师旁观,对有问题的学生解惑,提示。 2.在室内时,则按古建筑照片进行线描。 作业相互观摩 1.在室外时教师将学生所画之作业集中摆放一起进行评价,比较与改进,对照实景能解决很多问题。

北京方圆结合型古建筑之浅谈

北京方圆结合型古建筑之浅谈 北京古建筑众多,其建筑平面有方形、六边形、八边形、圆形、十字形和曲线形等,造型丰富多样,其中方圆结合型这一类型较为少见,且在前辈、同仁著述中较少有涉及。笔者在古建筑调查中发现,北京地区现存的方圆结合型建筑共有7处(10座)之多,在此概述如下。 一、方圆结合型古建筑的源流 方圆结合型古建筑的起源很可能与明堂有关。明堂是上古至唐代国家礼制建筑的核心建筑物。其建筑形式就是上圆下方。东汉桓谭《新论》称:"天称明,故命曰明堂。上圆法天,下方法地,八窗法八风,四达法四时,九室法九州,十二坐法十二月,三十六户法三十六雨,七十二牖法七十二风。"而这个理论在北京大高玄殿乾坤亭中也得到了印证和体现,其上层匾额书"乾元阁",下层匾额书"坤贞宇",乾坤恰是天地的代称。唐代以后,明堂在国家礼制建筑中消失。但这种上圆下方的建筑形式,则一直流传至明清。 二、北京地区现存方圆结合型古建筑概况 北京现存方圆结合型古建筑分别是故宫乾清宫前的江山社稷铜

亭、故宫御花园的万春亭和千秋亭、大高悬殿后部的乾坤亭(或称乾元阁)、碧云寺金刚宝座塔前的御碑亭、北海琼岛上的善因殿、觉生寺(大钟寺)钟楼以及潭柘寺的楞严坛。 江山社稷铜亭位于故宫乾清宫丹陛两侧,东西各一座,推断为明代永乐时期(1403-1424)铸造。亭为铜质,上层为圆攒尖宝顶,下层为方形。铜亭安放在石质基座上,座身雕刻海水江崖图案。 万春亭和千秋亭位于故宫御花园东西两侧,相对而建,建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造型、构造均相同,两座亭子在明清时期作为佛殿供奉佛像,万春亭至咸丰年间重建后改为供奉关帝像。亭为木构建筑,上层圆攒尖宝顶,下层是由一座方亭各面出抱厦形成。 大高玄殿乾坤亭,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名无上阁,清代乾隆朝改名乾元阁。明代时供奉嘉靖皇帝玄修像(称象一帝君)。此亭为木构建筑,上层为圆攒尖宝顶,下层为方形,上下层之间有一层圆形平座层。 碧云寺御碑亭位于金刚宝座塔前,左右各一座,形制相同,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亭内竖立乾隆御制碑。亭为砖石质,上层为圆攒尖宝顶,下层为六角形。北海善因殿位于琼岛的白塔南侧,建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内供奉藏传佛教护法神大威德金刚。殿为琉璃

古建筑保护解决方案

古建筑保护解决方案 篇一:古建筑保护策划书 古建筑保护策划书 一,活动全称:古建筑保护宣传活动 二,活动背景 开封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七朝古都”之称。开封历史悠久,传统民族文化光辉灿烂,文化古迹驰名中外。开封有着与国外友好交往的历史,特别是早在十世纪后期至十二世纪初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城市,是北宋时期的首都东京,城郭宏伟,“人口逾百万,货物集南北。”,经济繁荣,风光旖旎,物华天宝。不但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之一,有“汴京富丽天下无”的“国际都会”之称。 现在,历史文化名城开封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人口发展的挑战,河南省是人口大省,开封市人口也近百万,人口增长以及世界范围的从农村涌向城市的人口潮,接踵而来的是住房问题、交通问题、就业问题、教育问题、老年人问题等等。在老城区保持合适的人口密度是保护古建筑的重要一环,如果听任老城区人口继续膨胀下去,人口超饱和状态就有增无减,那么保护名城的一切措施,包括划定保护区都会毫无结果。那样,名城的古建筑将荡然无存;经济发展的

挑战,一般的说,一个富裕的城市才有可能建成优美的、清洁的、文明的城市,这是历史文化名城的不可缺少的条件,而贫穷只能造就落后、破败、肮脏,所以我们要发展经济,但同时经济的发展也会给古建筑带来巨大的破坏,再加上一些政府官员没有远见,导致古建筑让位给经济的发展,是古建筑遭到灭顶之灾。古建筑需要人们的保护,需要我们的爱。 三、(一)举办机构 河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中州营造学社 (二) 河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中州营造学社 四、活动地点 展板展示地点:金明校区下沉广场、伦校区大礼堂前、开封市宋都御街宣传单发放地点:金明和明伦校区、开封市宋都御街 古建筑介绍地点:明伦校区 五、参与人员 (一)、中州营造学社全体成员 (二)、河南大学学生 (三)、社会上有志于保护古建筑的人员 六、活动主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古建筑的破坏越来越严重,古

中国古建筑欣赏与设计章节答案.

中国古建筑欣赏与设计章节答案 历史上在长安建都的朝代不包括()C、宋朝 曾在北京建都的朝代有()个A、3 在中国古建筑中同样有门当户对的说法。(错) 雨果说过“建筑是石头的史书”。(对) 长沙天心阁的古城墙是()时期修筑的。D、清朝 长沙新挖掘的宋代城墙上有()的明文。C、飞虎军 中山大礼堂是在()年被拆的。D、1996年 长沙新挖掘的宋代城墙大约有120多米。(对) 梁思成是解放前致力于保护古建筑的旗帜性人物。(错) 日本历史上最有名的两座古城是()。D、镰仓、大阪 第一部中国建筑史是由()写的C、伊东忠太 古建筑的价值是唯一的,不可再生的。(对) 《营造法式》是一部宋代的著作。(对) 常被用在园林建筑中间的屋顶是()。B、悬山 中国古建筑艺术形象的特点是由()决定。B、屋顶式样 世界六大文明地不包括()。D、古代南美洲 “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是以()为主的建筑的特点。C、木结构庑殿顶的式样通常会见于皇帝住的宫殿。(对) 猫弓背的风火墙造型是()特有的。C、湖南 封火墙造型属于下列屋顶式样的()。D、硬山 南方封火墙造型较多的主要原因是()。B、房屋密集

北方的封火墙造型多是成人字形。(对) 岳阳县张谷英村的建筑平面是()字形的。A、丰 中国古建筑的概念“进”是以()来说的。C、建筑数 下列选项中属于中国古代庭院组成建筑群的最典型的代表是()。D、张谷英村的建筑 与西方现代建筑相比,中世纪的建筑多是属于单栋建筑。(错) 北京的城市规划平面是成()字形。D、凸 中国古代商品经济最发达的第一个时代是()。C、宋朝 在北京城的规划平面中位于东边的是()。D、日坛 在北京天安门的右边是皇帝祭祖的太庙。(对) 中国古代的城市管理施行的是里坊制。(对) 中国古代的工官制度是()。B、世袭制 中国古代的文庙建筑颜色是红墙()瓦。C、黄 据研究,世界上只有中国是严格按照人的等级来划分建筑的等级。(对) 目前国内最高等级的建筑开间是九开间。(错) 古建筑上旋子彩画的等级要低于和玺彩画。(对) 北方的建筑起源可归结为一个字()。D、土 ()建筑又俗称“吊脚楼”。 B、干栏式 岳麓书院始建于宋朝,但目前人们所能看到的建筑是建于清朝。(对)北方最早的人类是穴居野处。(对) “鬼神文化”是()文化的基本特征。C、商朝

古建筑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河南科技1997年第9期#适用技术# 古建筑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河南省第七建筑工程公司杨笑天 号后马上将火警及用户住址自动通知消防部门,因此可使消防队立即赶到现场。在医疗急救的情况下,一旦发生病危,病人倒在地上,只要按一下衣兜中的发射机,安全终端立即将信号传到电缆电视中心,计算机马上将病人的住址、病历情况传送到急救中心,急救人员则可立即赶到现场。在电缆电视中心,中心计算机每8秒钟将所有的家庭安全终端扫描一次,以检查它们所处的工作状态。另外,电缆电视中心又与许多银行、购物中心直接相连,相互构成可视系统,这样在家中用户可以直接进行转帐、存取款、购买物品等业务。 历史悠久,光辉灿烂的中国古建筑,遍及我国城乡大地。随着改革开放,古建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本文就如何保护古建筑及其意义阐述如下。 一、保护古建筑的意义 保护古建筑既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又有积极的实现意义,仅下述三点便足以说明。 1、历史的见证。 海内外的中国人都以祖国的/历史悠久0而自豪。所谓悠久,根据是中国有5000年的历史,有文字记载和考古为证。但更有力的证明是伫立在世人面前,历经千百年沧桑的一座座古建筑。因而信服地确立了中国的文明古国的历史地位。 5威尼斯宪章6说:/世世代代人民的历史文物建筑饱含着过去岁月传下来的信息,是人民千百年传统的活的见证,,。0这一得到世界共识的宣言昭示了,保护古建筑便是保护人民千百年传统的见证,不保护古建筑便是自毁国家历史文明的见证。 2、学习的课堂。 中国的古建筑也是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好课堂。譬如最近随着香港的回归,圆明园遗址公园及时地向广大青少年进行了洗雪百年耻辱的爱国主义教育,效果良好,影响很大。 古建筑是一部用建筑材料书写的历史。无论是万里长城,还是故宫、颐和园等等,都饱含着丰富的史料。既有焚书坑儒的秦始皇等人的记载,也有/哭倒长城0的孟姜女等人的/别传0。可以说,古建筑能给人以丰富的历史知识。 中国古建筑有许多惊人的技术与艺术成就。例如,中山靖王墓的金缕玉衣,西汉马王堆墓葬的彩绘帛画,以及/敲之有声,断之无孔0的苏州金砖等等。再如,三大石窟的精湛雕刻,巧夺天工的赵州桥,以及栩栩如生,神态各异的芦沟桥石狮等等。所有这些古代技术成就,对现在的有关专业人员,都有极大的启迪和示范作用。甚至秦兵马俑涂用的硅酸铜钡的化学合成颜料,二千多年前女尸至今不腐的防腐技术,还成为费解的科技难题引起国际的关注。 3、旅游的基地。 旅游事业多与古建筑结合在一起,几乎那里有古建筑,那里就有旅游。古建筑区是开辟旅游的基地。旅游地的名望、经营效益和该地古建筑的品位、管理好坏直接有关。如天坛、龙门,,等等莫不如是。试想,如果少林寺的塔林,一个个荡然无存,还有甚么游览、观赏价值!也许可能有少数人的凭吊,但不会有接踵而来的游者人群。 二、保护古建筑的措施 1、城市规划。 要保护好古建筑,首先要搞好城市规划。城规稍有失误,都将造成古建筑无法估量的损失。在这方面,意大利的做法是/让出古城,另建新城0,很值得我们借鉴。 2、倾听意见。 搞城规难免会遇到古建筑的去留问题。在行政决策前,一定要倾听专家的意见。古建筑的价值只有专家最清楚。为了保护古建筑,梁思成生前奔走呼号多年,可对正阳门城墙的去留问题,只能让别人拿块砖、拍张照片回来看看,以慰病榻上的耿耿此心。但愿今后不要出现梁思成第二。 24

中国几个出名的古建筑

一.宫殿城墙 古代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宫殿建筑则是其中最瑰丽的奇葩。不论在结构上,还是在形式上,它们都显示了皇家的尊严和富丽堂皇的气派,从而区别于其它类型的建筑。几千年来,历代封建王朝都非常重视修建象征帝王权威的皇宫,形成了完整的宫殿建筑体系。 代表:北京紫禁城,是明清两朝皇宫,即今北京故宫。明代皇帝朱棣沿用元朝大内宫殿旧址而稍向南移,以南京宫殿为蓝本。 居庸关,八达岭长城, 二. 锦绣园林 苏州四大名园 苏州园林吸收了江南园林建筑艺术的精华,是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理所当然被联合国列为人类与自然文化遗产。苏州园林善于把有限空间巧妙地组成变幻多端的景致,结构上以小巧玲珑取胜。 网师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统称“苏州四大名园”,素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誉。 苏州园林代表了中国私家园林的风格和艺术水平,是不可多得的旅游圣地。 三. 亭台楼阁 四大名楼: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鹳鹊楼 四大名亭:安徽滁县醉翁亭、北京陶然亭、湖南长沙爱晚亭、浙江杭州湖心亭我国宋代有著名四大书院:岳麓书院,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山下。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脚下。 嵩阳书院,位于在河南嵩山南麓,登封县城北约三公里处。 雎阳书院(又名“应天书院”)。 详细参考:https://www.doczj.com/doc/cc6806440.html,/question/23497034.html?fr=qrl 四. 寺庙道观 著名佛教寺庙 中国第一古刹洛阳白马寺,文殊菩萨道场五台山寺庙群,洪洞上下广胜寺,佛教南禅发祥地光孝寺,江南名刹灵隐寺、金山寺,正定大伽蓝隆兴寺,北京城内历史最悠久的古刹法源寺,地藏菩萨道场九华山寺庙群,最古老的木结构高层建筑独乐寺,由文成公主选址设计的大昭寺,观音菩萨道场普陀山寺庙群,北京最大的喇嘛庙雍和宫... 著名道观

国家文物古建筑保护措施

国家文物古建筑保护措施 1引言 如今城市建设如火如荼,对国家文物古建筑的消极影响也不断增加,其保护情况参差不齐,部分古建筑破坏情况严重,再加上年代久远、自然损毁、法制不完善、管理缺位等原因,现在文物古建筑面临的挑战越来越严峻。本文以南京明清文人故居为例,了解文物古建筑现在保护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探索更为合理的保护与开发模式。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这对古建筑的保护和文化的传承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 2南京明清文人故居保护现状 中国在文化古迹保护上起步较晚,20世纪中国才开始出现相关的专著和规定。一直以来国内历史建筑保护工作在保护理念、工作机制上存在较多缺陷,导致大量的历史建筑在旧城改造过程中遭到肆意破坏。如今受到破坏的古建筑逐渐引起政府和人们的重视,人们开始意识到保护古建筑的重要性,政府和一些民间组织也开始采取相关措施来保护历史建筑。在实地考察中,我们发现南京已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明清文人故居由于有法律保护,保护状况普遍良好,但许多还未列入保护名单的故居情况着实糟糕。其中,保护较好的故居约占总数的40%,主要是纪念馆、博物馆等。调查数据显示,南京市目前仅有11处历史名人故居对外开放。其中作为公共文化设施对外开放的有3

处,如:赛珍珠旧居、杨廷宝住宅、魏源故居;作为博物馆对外开放的有8处,如:甘熙宅第、拉贝故居等。保护状况一般的有15%左右,也就是说,剩下的45%的文人故居的保护状况堪忧。一方面,由于老城长期发展的惯性与历史文化保护的矛盾依然存在,另一方面,对于已经保护的名人故居大多数不够保护维修和利用发展的开支,经费不足,且管理机构不确定,缺乏适用的管理办法。许多问题导致文人故居还在继续消失,许多故居已经徒具虚名,有的仅是在上面挂块牌子,写明某某故居,其实早就变成了大杂院;有的只修缮厅廊门窗,原有的文化氛围荡然无存;更有的故居恢复的毫无历史感,修复如同新建,实在是无味至极。如:位于南京市秦淮区殷高巷14号的刘芝田故居。刘芝田在光绪年间购得此处房产时,房屋多达百间,占地颇广,而如今只剩下六个大院,外墙斑驳,木门破败。鉴于南京明清文人故居的保护和利用存在以上一系列的问题,文物古建筑的保护需求变得格外迫切。根据第三次文物普查的数据显示,登记历史名人故居有248处。但目前文物古建筑的利用和保护方法并不多,还仅仅局限在政治和文化有巨大影响的历史名人建筑上,更多的古建筑尚处于有保护无利用,甚至无保护无利用状态。总的来说,古建筑的实际保护状况堪忧。 3文物古建筑保护的意义 文物古建筑作为珍贵的人文资源,是城市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是城市的历史文脉和灵魂。中国的每一座城市在一定意义上都可以被称作历史文化古城,每一座古建筑都体现着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文物古建筑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延续古建筑

北京十大标志性古建筑

北京十大标志性古建筑: 北京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是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三千多年的建城史和八百多年的建都史,在中国最后三个封建王朝成为世界最宏伟的都市,被誉为“地球表面上人类最伟大的单项工程”。时至今日,尽管北京的古都景观在城市改造中受到一定的破坏,但仍为全国文物古建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的城市,以规模宏大的皇家建筑闻名于世,这些建筑金碧辉煌,等级森严,是北京古建筑的一大特色,下面是我心目中的北京十大标志性古建筑。 一:天安门 谁也无法否认天安门的特殊地位,它已不仅仅是一个建筑,而是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权力,这种权力从数百年前延续至今,作为皇城正门,在封建时代,天安门是皇帝颁诏的场所,皇帝的神圣权威通过天安门向天下播扬;作为世界最大的马克思主义讲台和新文化运动的见证者,天安门又成为新中国的标志。 天安门是明清两代皇城的正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距今已有近六百年历史,原称承天门,初建时仅为三层楼式木牌坊,成化年间重修,始建城楼,清顺治八年重建为今天的宽九楹深五楹重檐歇山顶城楼样式,城楼长60余米,高34.7米,由城台和城楼两部分组成,城楼为重檐歇山殿顶,上覆黄琉璃瓦,60根巨柱高耸,地面金砖铺成,一平如砥;南北两面均为菱花格扇门;天花、门拱、梁枋上雕绘着传统的金龙彩绘和吉祥图案,城台下有券门五阙,中间的券门最大,位于北京城的中轴线上,过去只有皇帝才可以由此出入。 天安门前的雄伟的石狮和精美的华表都是明永乐年间的古物,白色的石狮和华表与红色的天安门城楼构成鲜明的色彩对比,组成了完美和谐的建筑整体。 二:紫禁城建筑群 北京紫禁城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与英国的白金汉宫、法国的凡尔赛宫、俄罗斯的克里姆林宫、美国的白宫并称“世界五大宫”。紫禁城占地72万平方米,共有宫殿近9000间,被誉为“殿宇之海”,宫殿建筑面积16.3万平方米,始建于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距今有近六百年历史,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共居住过24位皇帝(明朝14位清朝10位),这些宫殿是沿着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这条中轴线不仅贯穿在紫禁城内,而且南达永定门,北到鼓楼、钟楼,贯穿了整个城市,气魄宏伟,规划严整,极为壮观。众多国内外建筑学家认为紫禁城的设计与建筑,实在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无与伦比的杰作,它的平面布局,立体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伟、堂皇、庄严、和谐,在世界上都是罕见的。 紫禁城的主体建筑太和殿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建筑,殿高28米,东西长63米,南北宽35米,建在8米高的汉白玉台基上,大殿有直径达1米的大柱92根,其中6根围绕御座的是沥粉金漆的蟠龙柱。御座设在殿内高2米的台上,前有造型美观的仙鹤、炉、鼎,后面有精雕细刻的围屏。太和殿是紫禁城中最雄伟壮丽的建筑,金碧辉煌,庄严绚丽,被誉为“中华第一殿”。 三:天坛祈年殿 天坛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与紫禁城同时修建而成,祈年殿是天坛的主体建筑,它是一座三重檐攒尖顶圆型大殿,采用青蓝色琉璃瓦,表示天空的颜色。大殿通高38米,按照“敬天礼神”的“天数”而建,殿顶周长三十丈,表示一个月有三十天;大殿中部四根通天柱象征一年的四季;中层十二根金柱,象征一年的十二个月;外层十二根檐柱,象征一日的十二个时辰;中外层共

浅析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保护工作

浅析文物古建筑消防安 全保护工作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浅析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保护工作一、前言 文物古建筑泛指我国历史上保存至今具有较高文物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建筑物,一般是指古人遗留下来的具有较长历史年代的寺、庙、殿、楼、塔、桥等建筑。文物古建筑是国家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国家文明的重要标志。它们不仅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也是研究古代社会的宝贵历史资料。 文物古建筑一般都是建造在前消防在后,有别于现代建筑的消防工作,然而到目前为止也没有一部真正针对于文物古建筑的消防规范。因此,目前的文物古建筑消防保护工作大部分都是套搬了现行的消防技术规范,而且大多以扑灭火灾为唯一目标,而不是以最大限度保护古建筑、减少文物损失为首要目的,这种表面看似的保护实际上使文物古建筑的价值逐渐减退,甚至被毁。如何在文物古建筑保护中平衡消防工作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现代消防与文物古建筑保护的矛盾 笔者通过对文物古建筑的消防保护工作的调研发现,随着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文物古建筑消防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矛盾、不和谐因素不断凸现。 (一)现代消防设施与文物古建筑保护的矛盾 近年来,为了提高文物古建筑抵御火灾的能力,各地文物管理部门和使用单位给我们的文物古建筑安装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室内消火栓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等消防设施。应该说,在这些措施的保护下,古建筑的消防安全系数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随之而来的一些新问题、新麻烦也不断呈现。如:遭遇火劫后重建的西藏拉卜楞寺院大经堂内虽说增设了墙壁式消火栓,但渗漏出的水使墙上的壁画面目全非。

对北京古建筑天坛的调查报告

对北京古建筑天坛的调查报告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古代建筑不论在结构上,还是有形式风格上,始终是承前启后、一脉相传,保持着一贯完整的建筑体系,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鲜明的特征,在世界建筑体系中独树一帜,这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及其价值取向、审美情趣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 北京是历史悠久的古都,珍贵的文物数不胜数,说它的古建筑是这座城市最有价值的不动产,应该没有人反对。长城、故宫、天坛、十三陵是北京最知名的古代建筑,在那里人们可以瞻仰往日皇家的威仪。但是,一些不太被人注意的古建筑,也包含了这座城市的很多故事,让人回味不已。 北京,是我国历史上辽、金、元、明、清王朝古都,他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也是世界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从公元938年作为辽代的都城起,历以辽、金、元、明、清各朝代,至今已具有1000多年的建都历史。在作为都城的漫长历史上,各个朝代的帝王及其谋臣们为了维护帝王统治,使帝王江山永固、国运长久,对古都北京进行了精心规划和设计,建设了一系列具有象征意义的城市建筑,力图通过完善的都城建设,达到“自天佑之,吉无不利”的目的。特别在明清两代,古都北京的城市建设更加完善,更加威严,同时也更加具有神秘色彩,使古都北京具有强烈的首都特点。如今,历史上那些朝代已经过去了,但却给后人留下了众多的历史文物建筑和古迹,为后人研究古人的都城规划设计思想,提供了实物依据。 北京古城分为内城外城两部分,今人称为凸字形城。凸字城的北边部分称为内城,建城较早,它是在明朝初年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参照明初都城南京城和明朝中都(安徽凤阳)的设计方案建设起来的。凸字形南边部分叫外城,建城较晚,它是在明朝后期嘉靖年间建设起来的。打开古都北京的地图,我们可以看到,在古都北京内城之外的南北东西四个方位上,分别建有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四个古祭坛建筑。 祭祀建筑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以祭天活动最为隆重。古代中国人为了表达对天的敬畏,专门建造了用于举行祭天典礼的祭坛,明清北京天坛就是祭祀建筑的典型代表。 天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