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改进演示实验 优化生物教学

改进演示实验 优化生物教学

改进演示实验 优化生物教学
改进演示实验 优化生物教学

改进演示实验优化生物教学【摘要】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常运用演示实验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文章围绕改进实验装置给演示增加创意,调整实验顺序给演示增加趣味,细化实验操作给演示增强可视化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旨在优化演示实验,提高学习效果。

【关键词】初中生物;演示实验;改进;教学

教师的演示实验是提高教学效果有效途径之一。但是,传统的演示实验教学需要不断的改进,大胆创新、积极探索,不断改进演示实验的方法,有利于提高演示实验的效果。

1.改进实验装置,给演示增加创意

在生物课堂中常通过演示实验来验证知识。如果我们把演示实验变为过程实验,能让知识更加直观,发挥学生主动参与的自主学习能力。

“光合作用产生氧”演示实验中,玻璃漏斗和试管组合在一起倒扣在大烧杯内的金鱼藻上,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太阳光照下,可以看到很明显的气泡,但是实际从收集氧气到检测还会遇到以下难关:①叶片被漏斗压住,叶片得不到充分舒展,妨碍接受光照②漏斗柄一般较长,装满水的试管倒插时容易进空气③选用的大烧杯要尽可能深,水位要超过漏斗和试管的接口④操作麻烦,容易造成失误⑤检测氧气前

需要把倒扣的试管从漏斗柄移开并翻转过来,需要两人配合(一人密闭试管口一人准备带火星的木条)容易漏气。笔者做了以下改变。首先可以改为学生准备实验装置。不但培养学生使用工具的能力(学生要解决如何在试管注满水的情况下漏斗和试管一起倒扣在金鱼藻上),还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小组讨论:①实验装置这样组装的目的是什么?你有什么改进的建议②阴雨天气,要保证实验的顺利,可以采取什么措施③如果需要比较几种水草的实验效果,比较的指标是什么?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在完成演示实验的同时,更深刻的理解了这样组合实验装置的目的。

学生小组对实验装置进行了部分创新。如用玻璃酒瓶代替玻璃杯,用塑料饮料吸管取代漏斗,自发带来了多种水草。通过把实验过程化,演示实验的效果十分明显。实验过程中使用的材料,以及在实验中观察到的生物现象都呈现的更加直观。在这种的过程式实验中,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自己参与,并在动手操作中获得了知识。

更值得一提的是,有学生将塑料矿泉水瓶替代了整个装置,具体如下:①取一个550ml农夫山泉瓶,去除广告纸②装入400ml清水和水草,留150ml的空气③盖紧瓶盖(可以在瓶盖和瓶口之间加一层保鲜膜增强气密性)④倒置塑料瓶(增强气密性)放在窗台接受阳光照射。这一方法在其他

班级推广时,学生总结了该装置的优点:①携带方便,便于学生在家中完成,带入课堂检测氧气②装置材料易得,数学生可以独立操作③检测氧气时,只需要一人用带火星的木条直接深入打开的塑料瓶气体部位,就可以明显看到木条复燃。缺点:①部分学生把带火星的木条直接深入水下,导致检测失败②该装置检测氧气不能反复进行。

2.调整实验顺序,给演示增加趣味

在初中生物教学上开展演示实验不仅能把理论知识进行验证,还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增加演示实验的趣味让实验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演示实验肩负的重要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演示实验不能仅仅满足于按部就班地操作,更要用实验现象激发学生寻根问底的兴趣,引导学生探究生物知识。

“验证呼吸过程中的气体的变化”这个演示实验在教材中安排在学习了人“呼吸”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后,对植物呼吸气体变化的验证。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兴趣,就调整了实验顺序,用这个演示实验引入课题。一上课学生就看到两支点燃的蜡烛分别放进装有种子两个玻璃瓶中,学生一下子被这两只蜡烛的燃烧现象吸引,同时产生疑问“为什么一根蜡烛熄灭一根蜡烛仍然燃烧”。在蜡烛熄灭的过程中学生们的兴趣逐渐的提高了,迫切的想了解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接着,由教师讲述植物的“呼吸作用”。学生顿悟:

原来萌发的种子有呼吸作用会消耗氧气,所以萌发种子瓶子中的蜡烛就慢慢地熄灭了。通过这样的演示并结合教师的讲解,学生经历了设疑――释疑的过程。

3.细化实验操作,给演示增强可视化

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演示实验有的操作步骤不容易直观观察到。我们可以根据实验的需要来细化演示。让知识更加直观地呈现出来,有利于学生接受。

“唾液消化作用”实验中,两支试管放到37℃的水中恒温保存10分钟。容易出现在实际的操作中学生不容易观察到的实验现象:①水温很容易降低②温度计的示数不明显。笔者就想办法把这个实验过程细化,尝试着用人体体温来替代37℃的恒温水浴,这样学生就清楚的观察到实验温度。

“观察叶的下表皮”实验中,学生在使用光学显微镜实际操作中不容易做到:①区分各类细胞②对比观察“气孔开”和“气孔闭”。笔者尝试在学生练习操作这个实验的同时,增加了数码显微镜的演示。学生制作临时装片,上台演示。数码显微镜可以连接大屏幕显示,学生们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自己当场制作的“叶下表皮”。教师在演示装片时,还可以直接在大屏幕显示器上用电子笔圈画出一对保卫细胞,现场讲解:①区分表皮细胞、保卫细胞和气孔②对比观察“气孔开”和“气孔闭”两种情况下,保卫细胞的状态和气

初中生物的实验教学案例

实验教学案例 课题: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兵团二中 吕笃康 2013年7月 七年级(上册)生物实验教学案例 课题:第四章第一节——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以"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为实验课题,了解绿色植物在光下能制造有机物——淀粉,同时知道光照是绿叶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最后,归纳出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光合作用对生物圈的重要作用。从而认识到绿色植物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爱护植物的情感。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课堂教学,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自主发现新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以期使得生物实验教学更为科学和有效。 教材分析: 光合作用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之一,光合作用对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光合作用就没有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因此,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奥秘就成为最具吸引力的课题。学生在学习了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之后,继续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这一重要的生理现象。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设计、操作、

探究和讨论,使学生对实验的设计原理、技巧,有更深层次的感悟。通过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学情分析: 1、七年级同学对生物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实验探究积极主动,愿意与同学合作性探究学习,敢于大胆质疑。 2、七年级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光合作用的原理比较抽象。学生相应的知识铺垫不够,动手能力较弱,而且光合作用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来源之本,通过光合作用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从理论上认识到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性。所以本节知识要用具体的,形象的实验进行教学。让学生体验到由现象到理论的过程,即通过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知识。 学法、教法分析: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科学家们探索光合作用的历程,激励他们努力获得与科学家结论相似的结果,在这节课中,我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模拟探究实验,以培养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不断深入思考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尝试做“小科学家”的愿望。 《探究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是七年级学生刚接触不多的一种探究实验,而且操作的准确性强,由学生独立完成有一定难度。对此,在教学中我有放有收,既有老师的指导,又还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学生独立进行探究;而且这个实验也是七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么多种类的实验用具,第一次点燃酒精灯并隔水加热。为确保实验安全、顺利地进行,我在课前几天开始培训实验小组长,并强调注意事项,同时设计并印发实验报告单给学生,让他们边复习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边分组填写: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然后根据设计方案小组长带领组员提前做好实验准备工作;可以将各实验小组实验准备的过程拍成录像,作为上课资料。

浅论新课程改革下普通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的现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6717475906.html, 浅论新课程改革下普通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的现状 作者:张峰伶 来源:《考试周刊》2013年第57期 摘要: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实验教学的改革随之开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怎样通过实验教学树立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完善课堂的知识体系,为学生的全面学习打下基础。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高中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纵观生物学发展的过程是由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循环过程。高中生物新课改强调让学生理解生物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创新的发展过程。《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现实与生活的联系。因此,生物学实验教学显得更加突出和重要。我校是一所普通高中,与大多数非重点示范性中学一样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令人担忧。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也有主观方面的原因。本文就此作分析。 一、生物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实验设施不足,陈旧,且缺乏经费。 我校高中共有15个班级,生物实验室仅有一个。相对于班级来说,实验室太少,且设备破损,老化严重。开展实验教学时难以全面安排,导致实验教学在时间上严重滞后于课堂教学进度。 2.生源质量较差,实验动手能力弱,部分教师实验观念落后。 我校高一新生大多来自农村初级中学。学生在初中未做过或很少做生物实验。许多学生在做“观察叶绿体”的实验中显微镜摆放前后倒置,不知道什么是物镜、目镜。使用高倍镜时玻片标本被挤压破损严重,以至于我们不得不先补做初中的某些最基本的实验。实验课前没有预习,不知道如何操作,整个实验室一片嘈杂。部分教师尽管知道生物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但实际中对此的重视只停留在口头上,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课堂教学、题目讲解和应付各种考试上,把实验课上成“辅助课”。 二、如何切实开展生物实验教学 1.学校应加大实验硬件设施的投入。

优化高中生物实验教学

《优化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东莞一中课题组王更强 2007.9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理论依据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现代生物学的发展尤其依赖于科学实验。然而从我国教育发展情况看,多年来实验教学都从属于理论教学,实验教学长期以来被视为理论教学的补充,当前仍然受行为主义理论模式的影响,成为“刺激—反应—强化”的单一模式。实验教学成为我国生物科学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是生物教学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结合生物学学科特点,利用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将是一个更直接的切入点。首先,生物学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学生认知的学习情景,使学生获得生物学知识;其次,生物学实验十分突出科学研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通过实验能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以实践能力为基础的实验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思维能力、初步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再次,通过实验能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观念,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初步具有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和合作精神。生物学实验本身的特点及其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地位决定了它在生物学教学中的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 当前关于构建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不多,且研究不全面;多数局限于研究实验的改进,而对实验教学资源的开发研究较少,对高中生物实验评价的研究则更少。2003年3月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倡导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倡导学生在动手和动脑的学习活动中全面达成课程目标,倡导学生对学习内容有深入的理解和思考,以获得高层次的认知能力,对生物实验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加强并优化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既是全面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需要,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需要。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 浅谈初中教学中的演示实验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浅谈初中教学中的演示实验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课堂演示实验教学是教师用演示的方法,结合课堂教学进行的生物学实验,是一种直观教学手段。通过演示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生物学概念,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知识。通过课堂演示实验,教师可以更为形象地讲解生物学概念、现象和规律等;学生可以培养自身的观察力、注意力和思维能力等。 中学生物学的教学内容是比较复杂和抽象的,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对于一些直观性的知识比较容易掌握。因此,教师结合课堂演示实验来讲授新知识或复习旧知识,学生就更容易接受和掌握有关知识。另外,通过演示实验,还可以使学生认识各种实验仪器并能正确、规范地使用,在以后的学生实验中,能够独立、高质量地完成各个实验。所以,演示实验是中学生物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直观教学手段之一。 一、中学生物演示实验教学的现状。 生物学科主要研究是生物的生命现象及其规律,在初中生物教材中,几乎每节课都穿插了实验内容,目的是通过实验使学生深刻地掌握生物学知识和提高学生实验能力。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并不能很好地运用这一直观教学手段。一方面,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特别是一些农村中学,在实验室的设备配置和规范管理方面都比较落后,因此,在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限制,使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另一方面,有些教师对这一极为有效的教学手段认识不够,从而忽略了演示实验的优越性。我校在这方面做的还是很到位的,花巨资添置各种必备的实验设备和实验用品,以满足教学要求;我校教师在教学中,对教材上的每个演示实验(对于一些有条件限制的实验做了适当地改进)在课堂上都一一加以演示,,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二、课堂演示实验教学的艺术性 在初中阶段所涉及到演示实验一般都比较简单,可塑性较强。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堂演示实验内容的特点不同,教学方式可做相应的改变。 1、验证式实验--先授课后实验。例如,讲授“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时,教师可先列举一些生活实例,启发学生思考、讨论食物中可能具有的某些成分。在学生思考、讨论并获得一定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再通过演示实验,一一加以验证。实验中,学生们发现加热干燥的小麦种子后在试管内壁有水珠生成,挤压花生的一片子叶会在白纸上留下油渍,等等。通过这些现象,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同步式实验--边授课边实验。在“显微镜构造”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显微镜实物,按照一定的顺序(从上至下或分光学系统和机械系统),对显微镜各部分的结构和其功能一一进行讲解。这样,可使学生直观、形象和深刻地掌握显微镜各部分结构名称和作用。 3、探索式实验--先实验后讲授。例如,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中,先让学生观察活鲫鱼在水中的运动状态,然后分别剪掉它们的胸鳍、背鳍和尾鳍,再让学生观察其运动状态的变化。学生们看到剪掉背鳍的鱼会失去平衡而侧翻,剪掉胸鳍的鱼只能向前游动而不会转

动物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发展与改革学习心得

动物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发展与改革学习心得动物学是生物学基础学科。在中国近代第一份生物学高等教育专门的课程表中动物学实验安排在第一学年,每星期10个课时,仅次于第三学年的植物学实验20课时,位于第二。1913年1月12日教育部公布《大学规程》,生物学分为动物学与植物学两门,并对两门学科的课程进行了明确规定。 20**年代中后期,一批留学生学成回国,从事生物学教育,实验生物学课程也纷纷发展起来,如1929年,寿振黄在清华大学开设胚胎学课程;1930年,蔡堡在中央大学开设胚胎学和实验动物形态学课程。解放以后至1956年,全国各所大学生物系基本上设置的是生物学专业。1991年,当时的国家教委根据国内人才培养的需求和专业设置过细的问题,提出了宽口径培养的人才培养规划。根据国家教委的指导精神,1991年生物学教指委在内蒙古大学召开了工作会议,会议探讨了生物学专业设置问题,提出了国内生物类本科生专业设置的指导性建议,生物科学专业基础课逐渐走上了6+*模式,即植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6门主要课程,另外根据学校的不同和特点,设置了分子生物学,生态学等*门课作为补充。1998年以来,全国高校的生命科学学院在211工程、基地建设项目、世行贷款国家财政拨款项目及国家有关部委与地方政府共建项目契机下,深入进行实验课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探讨出了一条培养具有创新思想和较强综合分析能力与动手能力的、面向21 世纪生物学人才需求的实验课改革和教学管理体制改革道路。知识学习的重要方面是学会运用它,并用它来启迪智慧、塑造性格,动物学实验

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对大多数接受过动物学科严格理论学习、实验训练的学生来说,无论他们进入产业界从事管理工作,还是到中小学当教师,他们将是医药、农学、生物技术产业最优秀的人才资源。实验训练是培养高质量生物学人才的关键之一,它可以充分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中,科学方法、科学观念、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的培养是其核心任务。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观念、科学方法又是创新能力的必要基础,是每一个公民迎接知识经济挑战所需必备的基本素质。科学方法的本质是科学的思维方式,每一种科学方法的背后都包含着一种科学思想。学生在实验课程中首先是科学方法的获得。学生将逐步学会操作一些具体的科学方法,并知道如何选择使用:这些方法都适用于什么场合、情境或问题;在面对什么问题时,我们应该选择应用哪些方法。其次是科学观念的获得。学生们将在课程教材安排的学习活动中逐渐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最终标准;当新的事实和证据出现时,科学家们就着手修正曾经被认可的理论;我们所学习的各种知识只是目前我们所能获得的对世界最合理的解释,但随着实践的发展,这些知识有可能被修正。第三是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获得。当学生通过逐年不断的学习,了解了这些科学方法,科学观念,那么,在逐年的实践中,他就能够逐渐学会在面对问题时自觉应用所学的科学方法、科学观念,并形成一种不唯书、不唯上,不人云亦云,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形成一种质疑的习惯,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自我反思的习惯,对新事实和不一致的敏感能力,从习以为常的现象或理所当然的想法中找出矛盾、提出问

初中生物实验课教学初探

初中生物实验课优化教学 [摘要]:在生物实验教学中优化实验课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做好学生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并从“优化实验课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实验课教学,进一步引导激发学生的观察、探索能力;改进实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解疑答疑能力的形成”等方面入手,创造宽松而和谐的学习环境,在学习中逐步形成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关键词] 生物实验教学实验教学质量 实验课是人类认识和研究生物科学的重要手段,也是生物学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生物实验是教师指导学生利用一定的材料、药品、仪器设备,按照指定的条件去进行的生物实践活动。生物学实验可以向学生提供生物界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学习学的基本技能和观察、分析综合运用生物学知识的能力。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可见,实验是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生物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而当前生物教学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一是教师对实验教学的质量重视不够; 二是教师对实验教学的组织能力差; 三是课前准备与精心设计不够;

四是忽视操作技能的改进或教师本身的操作技能差。 因此,必须重视实验教学的研究和探讨,下面就实验教学的具体环节谈谈自己的看法。 1明确实验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心理学告诉我们,目的是人采取行动的结果,而动机则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动力。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自觉地产生动手实验的内部动机,实验效果就会很好。但是初一、二年级学生好奇、好动,对实验陌生。有的学生认为上实验课好玩,缺乏科学态度,有的学生认为升学不考,学习目的不明确,这些都给实验课组织教学带来一定困难。 因此实验前除要求学生明确教材上的实验目的外,还要明确该实验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应用。如上显微镜使用一课时,提出医生对贫血、癌症等疾病的诊断,除看、问、查以外,还要通过化验,用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对病人患病部位的细胞组织等进行病理诊断,才能得出结论。没有科学手段会使病人误诊,严重时会危及生命,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同时介绍显微镜在工、农、医学方面的广泛应用,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树立科学态度,提高学习兴趣,这样有利于克服组织教学难的问题。 2指导学生掌握实验步骤的方法,规范操作。 实验步骤是学生动手规范操作的要领,只有理解、掌握才能规范操作,实验才能成功。因此实验前指导学生预习,将实验步骤由繁化简,抓住每一步的关键词语串通于实验步骤之中可以收到好的实验效果。如显微镜使用过程中的“三个一”:一、安放距桌边一掌(5-7cm);二、

初中生物实验探究专题(所有实验总结)演示教学

实验探究专题 【知识梳理】 1.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A观察法 B调查法 C实验法 D资料分析法 2.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 (1)发现问题(2)提出问题 (3)作出假设(4)制定计划 (5)实施计划(6)得出结论 (7)表达交流 3. 确定变量及设计对照实验: (1)确定变量 实验中只能确定一个变量,而其它条件对照组与实验组完全一致。 变量可以是生物因素,也可以是非生物因素,变量往往蕴含在探究实验所提出的问题中。 (2)设计对照实验 实验组:施加了变量或接受变量处理的组。 对照组:未施加变量或未接受变量处理的组。 原则:单一变量、对照、重复

1.在探究实验中,往往要设置对照,设置对照的主要作用是 A.为了增加实验的趣味性 B.为了便于观察实验结果 C.为了有多个变量 D.排除其它因素的干扰,从而增加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2.在探究实验中,对数据进行处理时,常要计算平均值这是为了 A.使每位同学都参与 B.避免偶然因素 C.探究是否有不同 D.采用对照试验 3.假如探究的实验结果与原来的假设不符,最好的处理方法是 A.修改假设,重新实验 B.修改假设过程,使之与假设相符 C.修改结果,使之与假设相符 D.实验不成功,停止探究 4.在实验设计中,下列选项不能作为一组对照的是() A.25℃和0℃ B.有光和无光 C.温度和水分 D.有空气和无空气 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提出问题:

光对鼠妇生活有影响吗? ?作出假设: 光对鼠妇生活有(或无)影响。 ?制订计划实施计划: 10只鼠妇,设置明亮和阴暗的对照,每隔一分钟记录,计十次,求十次的平均值。 ?实验结果: 明亮处鼠妇数目为2,阴暗处鼠妇数目为8。 ?实验结论: 光对鼠妇生活有影响,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

最新几个常见的高中生物实验的改进

几个常见的高中生物实验的改进 高中生物新教材中增添了许多实验内容,意在通过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科技创新能力以及探索科学知识的方法技巧:这非常好,也非常必要。但在学生具体操作过程中,发现教材中有些实验在操作过程中不能较好的达到预期效果。作为一名一线教师,笔者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认真探究,不断摸索,并聆听过很多优秀教师的指导和建议,所以对教材中的有关实验大胆改革,不断创新,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并优化了课堂结构,为原来在课堂45 min难以完成的实验节省了时间,并提高了效果。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反复实验验证,发现教材中一些实验操作不太合理,需加以改进和创新。现就选取几个常见的教学实验作以简单的改进探讨。 在“渗透作用与水分流动的演示实验”中,教材选用的是一种半透膜一玻璃纸即羊皮纸,这种羊皮纸目前很难找到,备选的替代材料很多,如花生种皮、猪肠衣、鱼鳔及鸡卵的卵表膜,而花生种皮小,易破;不透明,直观性差;猪肠衣要将猪小肠的浆膜剥离才能得到,操作麻烦,不干净;鱼鳔虽好,但很滑,不易与玻璃管捆绑;替代材料鸡卵的卵壳膜效果较好,剥取一个完整的卵壳膜的方法是,将生鸡蛋

放在稀盐酸浸泡3~4h,取出后,将鸡蛋的钝端打开一个小洞,去掉蛋清和蛋黄,很容易就剥取到一个又大又有韧性的卵壳膜,实验操作非常方便。 在“生物组织中还原性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的实验中,脂肪的鉴定需要做切片,要求刀口向内,与花生断面平行以均匀的动作,自左前方向右后方快速拉刀,滑行切片,如此连续动作,切下一些薄片(最薄处最好只有1~2层细胞)。这种操作技术对学生要求很高,即使有些学生动作符合要求,切下来的薄片也很厚。有些学生怕切到手,干脆像切菜一样,切出的薄片就更厚了,实验基本失败。有两个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一还是做切片,选用的是双片刀片,把两片刀片合并在一起进行切片,这样在两片刀片之间很容易得到薄片,但还是有些学生怕切到手,不敢做。第二个方法改做涂片,学生只需要用刀片在花生断面上轻轻刮取一些粉末,做成涂片,经过染色后,在显微镜下很容易找到被染成橘黄色的脂肪颗粒,使得实验能够顺利的。进行。 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这个实验中,所采用的试验材料是紫色洋葱,选用紫色洋葱作为实验材料的目的是因为紫色洋葱的细胞液中含有的色素使其呈现为紫色,这样便于学生观察实验结果。但在实验过程中存在着这样两个问题影响到实验的效果:(1)每个洋葱的最外一层鳞片叶紫色深,越往里颜色越浅,最里面近似白色。如果想获得

探究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设计

探究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设计 通过远程学习,我认为:一是探究性实验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对结论 的解释;二是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创新意识以及价值观念;三是探究性实验内容的选定一般有书内书外两个实验渠道;四是探究性实验展现出师生互动、学生互动的特点,既拓展了学生的思路又能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五是探究性实验能够使学生尝试到探索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又为学生提供印象深刻的感性知识,使得理性知识变得容易理解和掌握。现举两个例子: 如何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并且体会 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的重要性。本教学设计采用探究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表达与交流、思维等各方面的能力,让学生能从实验中总结 探究活动的一般过程,学会、掌握和运用探究的方法。 一、教学内容分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分析和实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目标 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并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教学难点: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 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三、教学方法设计 探究性实验法、观察法、提问法、讨论法等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提出问题: 鼠妇通常躲在阴暗的花盆、石块下,光对鼠妇的分布有影响吗? (二)、作出假设: 因为鼠妇怕光,所以所以鼠妇通常躲在阴暗处。 (三)制定计划

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演示实验 于钦波

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演示实验于钦波 发表时间:2015-11-19T15:25:29.410Z 来源:《素质教育》2015年11月总第189期供稿作者:于钦波[导读] 山东寿光市洛城街道留吕初中中学生物学的教学内容是比较复杂和抽象的,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对于一些直观性的知识比较容易掌握。 于钦波山东寿光市洛城街道留吕初中262734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课堂演示实验教学是教师用演示的方法,结合课堂教学进行的生物学实验,是一种直观教学手段。通过演示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生物学概念,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知识。通过课堂演示实验,教师可以更为形象地讲解生物学概念、现象和规律等;学生可以培养自身的观察力、注意力和思维能力等。 中学生物学的教学内容是比较复杂和抽象的,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对于一些直观性的知识比较容易掌握。因此,教师结合课堂演示实验来讲授新知识或复习旧知识,学生就更容易接受和掌握有关知识。另外,通过演示实验,还可以使学生认识各种实验仪器并能正确、规范地使用,在以后的学生实验中,能够独立、高质量地完成各个实验。所以,演示实验是中学生物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直观教学手段之一。 一、中学生物演示实验教学的现状 生物学科主要研究的是生物的生命现象及其规律,在初中生物教材中,几乎每节课都穿插了实验内容,目的是通过实验使学生深刻地掌握生物学知识和提高学生实验能力。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并不能很好地运用这一直观教学手段。 一方面,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特别是一些农村中学,在实验室的设备配置和规范管理方面都比较落后,因此,在教学中带来了一定的限制,使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 另一方面,有些教师对这一极为有效的教学手段认识不够,从而忽略了演示实验的优越性。我校在这方面做的还是很到位的,花巨资添置各种必备的实验设备和实验用品,以满足教学要求;我校教师在教学中,对教材上的每个演示实验(对于一些有条件限制的实验做了适当地改进)在课堂上都一一加以演示,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二、课堂演示实验教学的艺术性 在初中阶段所涉及到演示实验一般都比较简单,可塑性较强。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堂演示实验内容的特点不同,教学方式可做相应的改变。 1.验证式实验——先授课后实验。 例如,讲授“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时,教师可先列举一些生活实例,启发学生思考、讨论食物中可能具有的某些成分。在学生思考、讨论并获得一定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再通过演示实验,一一加以验证。实验中,学生们发现加热干燥的小麦种子后在试管内壁有水珠生成,挤压花生的一片子叶会在白纸上留下油渍,等等。通过这些现象,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同步式实验——边授课边实验。 在“显微镜构造”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显微镜实物,按照一定的顺序(从上至下或分光学系统和机械系统),对显微镜各部分的结构和其功能一一进行讲解。这样,可使学生直观、形象和深刻地掌握显微镜各部分结构名称和作用。 3.探索式实验——先实验后讲授。 例如,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中,先让学生观察活鲫鱼在水中的运动状态,然后分别剪掉它们的胸鳍、背鳍和尾鳍,再让学生观察其运动状态的变化。学生们看到剪掉背鳍的鱼会失去平衡而侧翻,剪掉胸鳍的鱼只能向前游动而不会转弯,剪掉尾鳍的鱼游动速度明显减慢、身体摇摆不定。通过这些直观现象使学生极为容易地掌握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教师再加以讲解,进一步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三、课堂演示实验教学的意义 1.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课堂演示实验教学通过看得见、感受得到的现象,使学生在良好的情绪状态中学习,很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旦被调动,接受知识的能力就会大大提高。 2.加快学习速度,提高学习效率。 科学研究表明,人们从语言形式获得的知识大约能够记忆15%,而同时运用视觉、听觉则可接受知识的65%左右。因此,通过课堂演示实验讲授生物学知识,能使学生的学习走近路,走直路,用较少的时间获得更多的知识,从而,加快学习速度,提高学习效率。 3.传授学生生物实验技能和实验方法。 在进行演示实验教学中,根据教学目的,要求教师向学生介绍有关演示实验的思路、设计方法、实验设备、实验仪器的使用、实验过程以及实验注意事项等方面的知识,并能对实验结果进行科学地分析和说明。通过演示实验教学,学生可以初步了解和掌握生物学科学实验的基本思路、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为学生今后从事生物科学事业奠定一定的基础。 正由于演示实验有其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在进行演示实验教学中应当注意实验操作的规范性(甚至一个微小的动作)、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实验的全局性。为此,教师应备好每一个演示实验,不可忽略每一细节,力争做到实验准确无误,授以学生科学的知识和实验技能。 总之,作为直观教学手段——演示实验,是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的必不可少的途径之一。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利用每个演示实验,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中,使每位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生物学知识和生物实验技能,培养其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生物的实验教学案例.doc

实用标准文案 实验教学案例 课题: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兵团二中 吕笃康 2013 年7月 七年级(上册)生物实验教学案例 课题:第四章第一节——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以" 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为实验课题,了解绿色植物在光下能制造有机物——淀粉,同时知道光照是绿叶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最后,归纳出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光合作用对生物圈的重要作用。从而认识到绿色植物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爱护植物的情感。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课堂教学,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自主发现新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以期使得生物实验教学更为科学和有效。 教材分析: 光合作用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之一,光合作用对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光合作用就没有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因此,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奥秘就成为最具吸引力的课题。学生在学习了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之后,继续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这一重要的生理现象。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设计、操作、

探究和讨论,使学生对实验的设计原理、技巧,有更深层次的感悟。通过实验还可以培 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学情分析: 1、七年级同学对生物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实验探究积极主动,愿意与同学合作 性探究学习,敢于大胆质疑。 2、七年级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光合作用的原理比较抽象。学生相应的 知识铺垫不够,动手能力较弱,而且光合作用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来源之本,通过光合作 用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从理论上认识到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性。所以本节 知识要用具体的,形象的实验进行教学。让学生体验到由现象到理论的过程,即通过感 性认知上升到理性知识。 学法、教法分析: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科学家们探索光合作用的历程,激励他们努力获得与科学家 结论相似的结果,在这节课中,我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模拟探究实验,以培养学生像科学 家那样不断深入思考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一些科学研究 的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尝试做“小科学家”的愿望。 《探究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是七年级学生刚接触不多的一种探究实验,而且操作的准确性强,由学生独立完成有一定难度。对此,在教学中我有放有收,既有老师的指导,又还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学生独立进行探究;而且这个实验也是七年级学生第一 次接触这么多种类的实验用具,第一次点燃酒精灯并隔水加热。为确保实验安全、顺利 地进行,我在课前几天开始培训实验小组长,并强调注意事项,同时设计并印发实验报 告单给学生,让他们边复习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边分组填写: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 计实验方案,然后根据设计方案小组长带领组员提前做好实验准备工作;可以将各实验 小组实验准备的过程拍成录像,作为上课资料。

生物科学本科实验教学改革实践与成效

生物科学本科实验教学改革实践与成效 摘要:本文从本科实验教学改革出发,总结了生物科学专业在实验教学模式,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及实验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的改革实践。新实验体系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对深入实验实践教学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实验教学;教学改革;质量工程 生物科学是实验性的学科,实验教学在生物学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在生物科学本科实验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我们的实践教学改革归纳如下。 一、实验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 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实验教学的地位和条件有了非常明显的改观,然而,本科教学中实验教学的整体设计与课程体系优化相对缺乏,实验分散现象普遍存在,不同课程之间实验内容重复、脱节严重,验证性实验项目多于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项目等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所有这些均不利于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的培养,继而严重制约了创新人才的个性发展。为此,我们确立了以科研为主导,以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科学思维、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为目标,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实验技能训练和科学思维训练并举”的实验教学总体改革思路。 具体思路是:根据生命科学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要求,按照“目标性、系统性、层次性和发展性”原则,建立基本技能训练与综合能力训练、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个性培养与共性培养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从群体水平及个体水平、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等研究层面,构建科学的本科实验教学体系。整合、更新实验教学内容,改革实验教学形式和评价体系,加强实验教学条件建设,不断拓展学习时空,引导学生全面成才。 二、建立综合、系统的实验教学体系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现状分析及优化措施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现状分析及优化措施 发表时间:2019-04-08T16:13:32.577Z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第2期作者:张晓伟[导读] 摘要: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可以让学生更清晰、直观地了解到生物研究的乐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目前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存在许多问题。本文旨在分析生物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 晋城市第三中学校张晓伟 摘要: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可以让学生更清晰、直观地了解到生物研究的乐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目前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存在许多问题。本文旨在分析生物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关键词: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优化措施;问题解决 实验是高中生物教学的实践基础,是学生由感性知识向理性实践转化和升华的重要途径,是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印象的重要手段。随着新课改在我国基础教育中的实施,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国家教育形势和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因此改变传统的生物实验教学方式和教学观念,整合实验教学资源和改革教学模式势在必行。下面我就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现状及优化改进的措施进行分析,希望以此推动生物实验教学的发展。 一、生物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 1.学校对生物实验教学重视不够 不像初中生物实验那样将动手操作纳入中考考试的范围,高中生物实验教学还没有引起学校、学生和家长的足够重视,没能充分体现生物课程的价值。我们发现生物实验课课时相对较少,很多学校没有配备专职生物实验教师。 2.教师对生物实验教学的教育功能认识不足 传统的生物实验教学功利性强,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甚至把“做”生物实验变成了老师“讲”实验、学生“听”实验和“背”实验,学生动手能力差,动手率低;学生实验操作不规范,成功率不高的现象较为普遍。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画实验的现象依然严重,对实验教学的教育功能认识不足。学生只是简单地从识记中获取知识,学习毫无开创性可言;有的学生对于课堂曾观察过乃至自己动手做过的生物实验,在脑海里留下的仅是一片空白,毫无印象;有的学生靠死记硬背对付实验问题,往往“张冠李戴”;有的学生做实验时求应付,走过场,未曾动手,就已经按课本所述,先填好实验报告的“正确结论”。 二、提高生物实验教学质量的策略 1. 学校要完善实验教学设施 当前很多学校实验设备难以适应新的教学要求,实验教学受到场地、器材和设备的制约,导致学生无法通过实验操作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生物实验教学难以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学校及有关部门应对实验教学有足够的认识,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投入一定的经费配备必要的实验设备、器材等,支持实验教学的开展。另一方面教师也应克服困难,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利用现有实验条件,合理改进实验,完成教学目标。 2.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从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高度认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好的实验室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摇篮,世界著名的卡迪文实验室曾培育出26位诺贝尔奖得主,因此一名生物教师要创造条件,千方百计地开足、开全教材中的实验,尽早考虑章节之中的实验和探究等活动的设计,充分做好准备,保证落实实验活动时间,防止理论教学占用实验教学学时的现象,保证生物实验教学的质量。 3.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素质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往往都是受教师支配进行操作,属于被动接受,不能体现实验探究的目的,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更无从谈起。因此教师要积极转变观念,从思想意识上充分认识到实验探究对培养学生能力,实现新课程目标的重要性,才能真正改变实验教学的现状。由于新教材加大了实验教学的比重,增加了许多实验和实习的内容,这就要求生物教师必须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除具备较强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必要的管理能力外,还要有较强的实验创新意识,以适应新的教学要求。 4.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 探究性实验教学是指学生在不知晓实验结果的前提下,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质疑和假设,同时分析、思考和归纳,然后得出结论,形成科学概念的过程。探究式实验教学的核心是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自主探究实验,主动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研究客观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发现其中的规律,最终形成对概念的认知。探究性实验中教师要设置有效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产生质疑,将学生注意力吸引到教学内容上,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想和假设,并针对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在得到验证的成果之后进行思考和分析,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结语:提高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是提高生物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作为生物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学习和借鉴新的教学方法,创造性的开展实验教学活动,不断优化生物实验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郝琦蕾,李妙娜.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教学与管理,2016(6):30- 34. [2]杨静锋.浅谈高中生物学实验室和实验教学的管理.生物学教学,2013.38(12):55-57. [3]艾山江?吾守. 浅谈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J]. 读与写(上,下旬),2015(1):224-224.

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探究

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探究 摘要】生物学科本身就具有较高的实践性,而初中教师若想提高生物教学的有 效性,则可以开展探究性的生物实验教学,这也是当前新课改教育理念所倡导的 教学方式,对于学生应用能力的提升,能够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初中生物教师 要加强对探究性实验教学的重视,在开展这一教学的过程中,要对生物教学的具 体内容,以及学生的理解能力与认知水平进行充分的考虑,确保探究性生物实验 教学开展的高效性。 【关键词】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8-200- 01 一、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主要特点 第一,自主性特点。对于初中生物的探究性实验教学而言,其中的探究性实验都是由初 中生自己进行设计并完成,这种教学方式极大的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同时在 最大程度上激发出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学习兴趣,及其自身的创造性潜能。另外,生物探究性 实验还会要求学生对教材中的知识内容进行熟悉,并使其结合相关知识原理设计出现相应的 实验,完成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解释实验原理以及得出实验结果这一具体流程。在这一过 程中,学生对于生物知识的理解也会更加透彻,还能够学会灵活应用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 实践应用能力[1]; 第二,探究性特点。探究性实验的过程及其结果具有较的不确定性,而这种不确定性能 够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若是探究性实验中出现不常见的现象,学生则不能够直接从 课本中获取答案,则需要通过认真仔细的观察,分析出实验原理,得出实验结果,在这一过 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将会得到提升,其自身的生物实验知识也能够得到丰富; 第三,灵活性特点。探究性实验本身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而这种不确定性主要体现在 实验过程以及结果上,这也使得学生能够根据实验探究问题,提出不同的实验假设。并使用 不同的探究方式以及材料用具等,只要能够解决相关探究问题,学生可以灵活开展探究实验 [2]。 二、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开展的有效策略 (一)合理创设教学情境,实现自主探究 初中教师若想开展有效的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则可以通过与生活实际的有效结合,进 行教学情境的创新,借此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任何知识都与生 活密切相关,且来源于生活,生物知识也是如此,因此,教师在开展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时,可以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生活素材,将其融入到实验教学之中,这样也能够增 加生物探究性实验的生活气息,让学生能够对其产生一种熟悉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生物 实验与相关知识。从而激发出学生对生物实验的学习兴趣与热情,促使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促使生物探究性实验能够顺利完成,实现教学目标。 比如,以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为例,教师在开展“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这一探究实验教 学时,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水果保鲜”问题引入到实验之中,并将其作为实验条件,让学生 结合生活经验,设计出有效的水果保鲜方案。并且要求在保鲜方案实施一段时间后,观察实 验现象。通过对水果保鲜结果的观察,学生则会考虑到温度、空气等因素对水果新鲜度造成 的影响,通过对比分析得出水果保鲜的最佳条件,进而有效解决水果保鲜的问题。在这一过 程中,学生会进行自主思考,也会主动参与,使其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锻炼,也加深了 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3]。 (二)增强生物演示实验的探究性 对于多数生物演示实验来说,其自身大都属于验证性的类型,部分初中教师在生物探究 性实验教学中,开展演示实验活动时,过于重视实验的验证结果,反而忽视了整个实验的探 究过程,导致初中生的自主思维及创新思维的发展受到不良影响。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 演示实验时,需要转变以往的教学态度,在进行演示实验的实际时,要将其中的探究性价值

生物技术专业植物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生物技术专业植物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龚红梅,于洪飞 (河南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河南焦作 454000 )摘 要:针对生物技术专业植物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采取转变实验教学理念,整合实验教学内容,建立层次化、模块化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实行多种途径的教学方法和全面综合的考核机制等一系列措施,对植物生物学实验教学进行改革与实践,旨在强化学生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实践技能与动手能力, 提升植物生物学实验课教学效果。关键词:生物技术;植物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2- 4956(2010)08-0167-04Reform and practice of the plant biology  experiment teachingfor biotechnologyical specialty Gong  Hongmei,Yu Hongfei(Institut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Jiaozuo 454000,China)Abstract: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of plant biology was reformed and practised with a series of measuresthrough analyzing the problems in the course,including changing the teaching ideas,integrating the teachingcontents,constructing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system of plant biology with multistrata and modularization,executing multi-channel teaching methods and establishing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mechanism,in whichsubject status of students was given prominence,their positivity and creativity were advanced,and their prac-tical skills and operational capacity were enhanced.Thus the favorable effect was achieved about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reformation.Key  words:biotechnology;plant biology experiment;teaching reform收稿日期:2009-10-09 修改日期: 2010-01-29基金项目:河南理工大学2008—2010年重点课程建设项目(ZH2008-9)作者简介:龚红梅(1972—) 女,宁夏西吉县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植物学教学与研究. E-mail:gong hm0701@yahoo.com.cn 许多专家预言,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以生物技术为支撑的生物高新技术产业将成为本世纪的支柱产业之一, 是具有强劲生命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由于生物技术是一门新兴的以现代生命科学为基础,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因此,实验教学在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面举足轻重。植物生物学是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主干基础课程,它既是植物学科类各门专业课的重要基础,也是学习细胞学、遗传学、生态学、分子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等课程的必要条件和基础。植物生物学也是一门实验性学科, 它不仅是生物技术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科研、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植物生物学实验教学对学 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尤其对学生综合 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独特的作用[ 1- 3]。由于地方理工科院校开设生物技术专业时间短,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在植物生物学实验教学方面还存在一些亟需改进的问题, 需要我们转变观念,对植物生物学实验课进行全面深入的理性分析,及时总结经验,不断探索植物生物学实验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 1 植物生物学实验教学存在问题分析 基于对上述植物生物学实验教学重要性的认同和重视,很多地方理工科院校在实验室建设、仪器设备购置等方面都投入了大量资金,教师在教学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都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在实验教学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实验教学中也还存在有如下问题。1.1 实验教学理念存在误区 植物生物实验教学是植物生物学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只有通过实践,教学才能满足生物技术产业飞速发展和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要求。但在实际教学中, ISSN  1002-4956CN11-2034/T 实 验 技 术 与 管 理Experimental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第27卷 第8期 2010年8月Vol.27 No.8 Aug .201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