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有关溶液导电性实验(20210117101405)

有关溶液导电性实验(20210117101405)

有关溶液导电性实验(20210117101405)
有关溶液导电性实验(20210117101405)

(推荐)比较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

比较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 实验相关内容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比较,能够得出“相同浓度、相同体积的HCl、NaOH溶液,NaOH 溶液的导电能力比CH 3COOH、NH 3 ·H 2 O的导电能力强”,从而寻找导电能力不同 的原因。 实验原理 电解质的导电能力取决于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大小。由于电解质有了强、弱之分,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成自由移动的水合离子,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部分电离自由移动的水合离子,故相同浓度、相同体积的不同酸、碱、盐其导电能力是不相同的。 实验用品 ?药品:0.1mol/L HCl、CH3COOH、NaOH、 NH3·H2O、NaCl溶液 ?仪器:烧杯、石墨棒、电珠、电线 疑点难点 1.为什么HCl、NaOH和NaCl溶液的导电能力比NH 3·H 2 O和 CH 3 COOH 强呢? 这可从这些物质的结构和它们在水中溶解时所发生的变化来分析。电解质溶渡能够导电,说明有能够自由移动的带电粒子存在。溶液导电能力的强弱与单位体积溶液中离子的多少和离子所带的电荷数有关。从物质结构的观点来看,NaCl 、NaOH等是由阴离子和阳离子构成的离子化合物,当它们溶于水时,在水分子的作用下,阴、阳离子脱离晶体表面,全部电离成为能够自由移动的水合阴离子和水合阳离子。不仅是离子化合物,像HCI这样的共价化合物在液态时虽不导电,但溶于水后,在水分子的作用下,也能全部电离成水合氢离子和 水合氯离子。但CH 3COOH、NH 3 ·H 2 O在小溶液里只有一部分分子电离成离子。由 于HCl、NaOH、NaCl水溶液里的电离程度比CH 3COOH、NH 3 ·H 2 O 在水溶液中的电 离程度大,所以相同浓度、相同体积的HCl、NaOH和NaCl 溶液的导电能力比 NH 3·H 2 O、CH 3 COOH 强。 问题与答案 1.下列物质中属于弱电解质的是( ) A. K 2 SO 4 B. CH 3 OH C. H 2 O D. NaOH 2.下列物质容易导电的是: A. 硫酸铜晶体 B. 乙酸 C. 熔融的氯化钠 D. 无水乙 醇 实验演示与步骤

九年级化学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天津版知识精讲

九年级化学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天津版 【同步教育信息】 一.本周教学内容 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 二.重点、难点 电藹的概念,电离方程式的正确书写。 三.知识要点 (-)电离和电离方程式。 1.电离一一物质溶解于水时,离解成能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 酸、碱、盐能电离,因为碱和盐大多为离子化合物,有在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离解成能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趋势; 氯化钠的水溶液导电的过程: NaCl(固体)在水分子的作用下>Na++ Cl~ (离子不能自由移动)(离子能自由移动) 不导电导电 某些共价化合物如酸的分子也能够电离,因其在水溶液中也可离解成自由移动的离子而导电。 氯化氢水溶液导电的原因: 氯化氢分子中由于共用电子对的偏移,一端显正电性,一端显负电性,加入水后,水分子的作用削弱了氢原子和氯原子间的作用力,使共用电子对完全被氯原子占有,使其离解成能够自由移动的氢离子和氯离子,因此溶液导电。 HC1(气体)在水分子的作用下》H++C/~~ (共价化合物分子)(能自由移动的离子) 不导电导电 酒精、蔗糖(C12H22O11)等共价化合物即使溶于水后仍以分子存在,因此不能电离,也不导电。 注:电离的外因条件是水而不是通电。 2.电离与导电的关系 电藹--一物质溶于水时,离解成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 导电--一带电粒子定向移动的过程。 先电离,后导电。 3.物质导电的两种情况: 4.在能导电的溶液里,所有阳离子带的正电荷总数和所有阴离子带负电荷总数相等,所以溶液不显电性。但要注意:因为每个不同离子带的电量不一左相等,阴、阳离子的

电荷总数比为1:1,而阴、阳离子的个数比不一圧是1:1。 5.书写电离方程式应注意的问题: ①式子左边写化学式且系数是1,式子右边写离子符号。 ②物质电离产生的自由离子所带电荷的正负及电荷数,跟化合物中的相应元素或根的化合价的正负及价数相同,但表示方法不同。 ③电离方程式中电离产生的阴、阳离子个数跟化合物的化学式中相应原子或离子的个数相等。 ④电离时所产生的原子团在电离过程中不能拆开,必须作为一个整体写出。 ⑤注意离子符号的写法。除原子团本身含有的小数字外,其余小数字均应改为禽子个数,写在离子符号前。如在化学式中原子团个数不只一个时,原子团符号要括起来,在右下角写上个数。但电离岀的原子团个数宜接写在离子符号前面,离子符号不用括起来。 AnRm的电离方程式为:AnRm=nAm +mRn (-)酸、碱、盐的左义及从电离角度进行分类的原则。 金属:存在能自由移动的带负电的电子。 "能导电的? I酸、碱、盐溶液:物质的溶液中存在着自由移动的离子。 物Y 质(固体的酸、碱、盐:如干燥的NaCl、KNCh、H3PO4等晶体J不能导电的" '固态或液态在水溶液中均不导电的物质:蔗糖晶体、液态酒精 及蔗糖和洒精的水溶液 【典型例题】 [例1]判断:溶液不显电性,是因为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数与阴离子数相等。 (X )改正:溶液不显电性,是因为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总数与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总数相等。 [例2]下列物质中有自由移动氯离子的是() A.氯化钠晶体 B.熔化的氯化钾

溶液的导电性及其原理——试题

溶液的导电性及其原理分析 1.(2006?盐城)电解水时,加入少量氢氧化钠可以增强水的导电性.现将0.1%的氢氧化钠溶液通电一段时间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中氢、氧元素质量分数减少了 B.溶液中氢氧化钠质量分数减少了 C.溶液中离子数目增加了 D.溶液减少的体积就是产生气体的体积 2.(2005?重庆)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磷酸溶液能够导电B.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C.CuSO4?5H2O是化合物D.碳的燃烧是放热反应 3.下列物质的水溶液不能导电的是() A.食盐B.氢氧化钠C.蔗糖D.硝酸钾 4.在稀硫酸中逐滴加入下列哪种物质,会使溶液的导电 能力变化情况如图所示() A.NaOH溶液B.Na2CO3溶液 C.Ba(OH)2溶液D.BaCl2溶液 5.下列家庭常见物质中能导电的是() A.蔗糖水B.食盐水C.食用碱粉D.医用酒精6.按照如图装置,瓶内盛放下列何种物质时,灯泡不发 光() A.烧碱溶液B.蔗糖水C.食盐水D.硫酸溶液 7.下列液体能够导电的是() A.澄清的石灰水B.蒸馏水 C.蔗糖水D.乙醇 8.下列液体不能够导电的是() A.澄清石灰水B.乙醇 C.食盐水D.氢氧化钠稀溶液 9.有人站在高土坡上对着输电线拉尿触电身亡,这说明尿液中一定含有导电的() A.分子B.原子C.离子D.电子 10.下列物质与水混合充分搅拌后能导电的是() A.碳酸钙B.酒精C.氢氧化铜D.硫酸钠11.根据你所做过的家庭小实验,下列各项能够导电的是() ①食盐溶液②碳酸钠溶液③酒精溶液④糖水中⑤固体食盐.A.①②B.①②③④C.①②⑤D.②③④12.下列四种变化均用所对应的图象表示,其中图象正确的是() ①图象A表示向一定量的Ba(OH)2溶液中滴加CuSO4溶液,导电性与加入量的关系 ②图象B表示向一定量的Na2SO4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沉淀量与加入量的关

有关溶液导电性试验

有关溶液导电性实验 实验演示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证明强、弱电解质导电性不同。 操作方法 取等体积,浓度为0.5mol/L的盐酸、氨水以及醋酸、氢氧化钠、氯化钠的水溶液,分别倒入五个烧杯,并分别将两根碳棒插入五个烧杯中,连接电源、灯泡,注意观察灯泡的明亮程度。 实验现象 插入NH3·H2O,CH3COOH溶液中的灯泡暗,其他灯泡亮。 注意事项 1、影响溶液导电能力强弱的直接因素是溶液中电荷的浓度,不要误以为与溶质的浓度有直接关系,1mol/L的BaCl2溶液与2mol/L的NaCl溶液导电能力相同;只有各离子所带的电荷相同,才可以用物质的浓度说明问题,本实验所选试剂电离出来的离子均带有一个单位的电荷。 2、导电能力与溶质的物质的量或溶液的体积也没有直接关系,上述实验中所取溶液体积不相同照样说明问题。 实验结论 根据上述实验可知体积和浓度相同而种类不同的酸、碱和盐的水溶液在同样条件下的导电能力是不同的,盐酸、氢氧化钠、氯化钠溶液的导电能力比氨水和醋酸溶液强。 实验考点 1、强、弱电解质的判断 2、溶液导电能力的影响因素

经典考题 1、下列物质中是弱电解质的是() A. CH3COONa B. NH4Cl C. KNO3 D. H2S 试题难度:易 2、把0.01mol纯净的烧碱固体分别投入下列100mL的溶液中,溶液的导电能力有明显变化的是() A. 0.5mol/L的硫酸 B. 0.5mol/L的醋酸溶液 C. 0.25mol/L的盐酸 D. 0.25mol/L的硫酸铜溶液 试题难度:中 3、用水稀释0.1mol/L氨水时,溶液中随着水量的增加而减小的是 A. c(OH-)/c(NH3·H2O) B. c(NH3·H2O)/c(OH-) C. c(H+)和c(OH-)的乘积 D. OH-的物质的量 试题难度:难 1 答案:D 解析:强酸、强碱、绝大多数盐是强电解质,弱酸、弱碱、水是弱电解质。 2 答案:B 解析:注意题目条件是“有明显变化”,而不是“导电能力最强的”。 3 答案:B 解析:加水稀释促进电离,溶液中氢氧根离子的物质的量增大,一水合氨的物质的量减少,

第一节 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

第八章 酸、碱、盐 §8—1 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 (2节时) 【目的要求】: 1. 通过溶液导电性实验,了解某些物质的水溶液能导电和电离 的概念; 2.从电离的角度理解酸碱盐的概念; 3. 学会书写电离方程式。 【重、难点】: 1.溶液导电的原因和电离的概念; 2.从电离的角度理解酸碱盐的概念; 3.书写电离方程式。 【教学方法】: 实验引导,分析讲解,总结归纳,练习巩固 【教具】: 溶液导电性实验装置一套 【教学过程】: ● 复习引入:回忆物质的分类 金属单质 非金属单质 氧化物 酸 碱 盐 混合物 将下列物质分类,对号入座填入上图: ⑴空气 ⑵氧气 ⑶二氧化碳 ⑷硫酸 ⑸水 ⑹锌 ⑺氯化钠 ⑻硫酸铜 ⑼碳酸钙 ⑽磷 ⑾氢氧化钠 ⑿氧化镁 ● 引言:本章研究酸、碱、盐,什么叫酸、碱、盐?我们先了解物质的导电性。 ● 演示实验:酸、碱、盐、酒精、蔗糖、水等物质的导电性实验 ● 结论: 除金属外的固体一般不导电,但 某些物质的水溶液能导电且导电能力不同。 某些物质的水溶液不能导电。 ● 引问:为什么除金属外的固体一般不导电为什么有些物质的水溶液能导电而 有些不能呢?电流形成的条件是什么?什么叫电离? 单质 化合物 纯净物 物质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150页 ●分析讲解:以氯化钠的电离为例 在水分子作用下 NaCl(固体) Na+(水合) + Cl-(水合) 离子不能自由移动离子能自由移动 不导电能导电 结论:某些物质的水溶液能导电的原因是:水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电离:物质在水溶液中离解成能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与是否通电无关) ●小结:判断物质能否导电的依据: 看物质是固体:除金属外一般不导电(不管物质中有无离子) 液体:无自由移动的离子,不导电(如:酒精、蔗糖等) 有能自由移动的离子,能导电(如:酸碱盐溶液)●练习: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1.氯化钠固体能导电,因为存在离子。 2.氯化钾固体中没有离子,所以不导电。 3.酒精不导电是因为酒精里的离子不能自由移动。 4.硫酸溶液能导电是由于硫酸溶液中有能自由移动的离子。 5.金属能导电是因为金属里有自由移动的离子。 6.氯化氢分子中有H+和Cl-,在水溶液中有自由的H+和Cl-,所以能导电。 7.硫酸铜溶液只有在通电时才能发生电离。 ●引问:如何表示物质的电离呢? ●讲解:电离方程式的书写(以氯化钠、硫酸和氢氧化钠为例) ●投影:电离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1)写:正确写出化学式。 (2)拆:离解发生在正价与负价元素(或原子团)之间的连接处; 阴阳离子所带的电荷数与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数相同; 原子团不能拆开;不溶于水的物质写不出电离方程式。 (3)查:根据阴阳离子所带电荷总数是否相等来检查离子方程式的正 误。 ●练习:1.写出MgCl2 HCl Ca(OH)2 Al2(SO4)3 M(OH)n的电离方程式。

《物质的导电性》说课稿

《物质的导电性》说课稿 慈溪上林中学(315300) 叶波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中主题1《常见物质》第一部分“物质的性质”,要求在探究物质导电性活动中,通过实验、观察、查阅资料,比较导体、半导体、绝缘体的不同。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通过调查了解导体、半导体、绝缘体在现代生活和科学技术中的应用。这部分内容安排在义务教育初级中学《科学》(浙教版)第三册第四章《电路探秘》中的第三节,是在经过第一节“电路图”和第二节“电流的测量”的学习以后编排的,其用意是让学生把前面所学知识应用于探究物质的导电性,而在本节中学生通过思考、设计、讨论、修改得到的检测物质导电性的实验方案可继续用于下一节即第四节“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的实验探究中,也可用于探究电路中的暗箱问题。为后续教学铺平道路。 2.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能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检测物质的导电性。知道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了解导体的导电能力与外界条件有关。知道半导体材料及其应用。知道金属导电的原因是有自由电子。理解电阻概念,知道电阻的单位。 ⑵过程与方法:学习根据要求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通过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培养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⑶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接受自然界是物质的,是多样化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是可以被认识的辨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3.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本节内容的重点确定为:常见导体和绝缘体的辨析;电阻的概念。根据教材的编排和学生思维程度,难点确定为:设计实验方案检测物质的导电性,金属导电的微观解释。 二、学情分析 经过第一节“电路图”和第二节“电流的测量”的学习以后,学生已经知道电路的基本组成,能用电路符号画简单的电路图,知道显示电流的方法有小灯泡检测法、电流表检测法等,能较熟练地连接电路,这些都为本节的探究活动提供了知识和技能的前期准备.而导体、半导体和绝缘体是生活、生产中非常常见的,每个初中学生都知道一些导体、半导体和绝缘体的有关知识,但又从一些触电事故中对电存在着恐惧心理。本课题通过学生探究各种物质的导电性入手,使学生初步了解常见的一些导体、绝缘体,知道绝缘体在条件发生变化时也会变成导体,运用所学知识,注意平时用电中的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这是一项有实际意义和价值的探究问题。同时通过对半导体材料的发展对社会影响的了解,使学生树立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思想,充分体现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的教育理念。 三、教学设计思路 在本节中,应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设计.在检测物质的导电性中,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出问题,激发好奇心与求知欲,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使学

九年级化学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人教版、 【同步教育信息】 一.本周教学内容: 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 1.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 2.酸、碱、盐的定义 3.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 二.重点、难点: 1.溶液的导电性和部分酸、碱、盐的电离。 2.酸、碱、盐的定义和电离方程式 三.教学过程: 1.溶液的导电性的原因 通过物质导电性实验分析,像氯化钠一样的物质溶于水时,能够离解成自由移动的离子,这个过程叫电离。电离可用电离方程式表示。例如: NaCl=Na++ Cl- KNO 3=K++NO 3- NaOH=Na++ OH-

溶液中的自由离子在电源的作用下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固体氯化钠不能导电,是因为没有自由移动的离子。蔗糖、酒精不能产生离子,其溶液没有导电性。 2.酸、碱、盐的电离 ⑴酸:电离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酸。酸电离生成的阴离子叫做酸根离子。 ⑵碱:电离时所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叫碱。 ⑶盐: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包括NH 4+)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叫盐。 3.电离方程式书写的注意事项 ⑴正确书写离子符号:电离过程中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不变,离子所带的电荷的正负和数目与它在化合物中显示的化合价一致。 ⑵离子的个数要写在离子符号的前面。 ⑶电离方程式必须配平既要保证电离前后元素的种类、原子或原子团的个数相等,又要保证所有阳离子带的正电荷总数与所有阴离子带的负电荷总数相等。所以酸、碱、盐溶液不显电性。 例1.硫酸氢钠(NaHSO 4)水溶液中,因存在着电离生成的H+,所以硫酸氢钠是一种酸。 此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分析:判断一种化合物是不是酸,要看其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是不是只有H+。 解:此种说法不正确。因为酸是指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

九年级化学下册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下册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九年级化学下册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本节要求了解酸、碱、盐的初步概念,对已往要求掌握的电离、电离方程式现已不作任何要求,难度及要求都有所降低,但本节是按系统学习物质的开始,包括各类无机化合物的性质,衍生关系、反应规律.本节所学知识在中考中是经常要考的,题型一般是填空题和选择题,考查内容主要是溶液的导电性及酸、碱、盐的初步概念. 复习目标要求: 1、能够准确判断哪些物质能够导电,对溶液导电性的实质应理解清楚 2.加强对酸、碱、盐概念的理解,能准确判断何为酸、何为碱、何为盐 知识要点梳理: 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 1.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 (1)导电原因:金属导电是由于金属内部自由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酸、碱、盐在水溶液中能导电,说明这些物质在水溶液中受到水分子的作用,能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在电流的作用下,自由移动的`离子作定向移动形成电流,所以能导电. (2)物质的导电性能: 2、溶液不显电性的原因 在任何能导电的溶液里,所有阳离子带的正电荷总数和所有阴离子所带的

负电荷总数是相等的,所以整个溶液不显电性. 3、酸、碱、盐的电离及概念 (1)酸:电离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酸.有些物质(如NaHSO4、NaH2PO4等)电离时阳离子除氢离子外还有金属阳离子,所以不是酸。 H2SO4=2H++SO42- (酸) NaHSO4=Na++H++SO42- (不是酸) (2)碱:电离时所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叫碱.有些物质(如 Cu2(OH)2CO3、Mg(OH)Cl等]电离时阴离子除OH-外,还有其它阴离子,所以不是碱. Ca(OH)2==Ca2++2OH- (碱) Mg(OH)C1==Mg2++OH - +Cl- (不是碱) (3)盐: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包括NH4+)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叫盐.NH4Cl、CuSO45H2O、KHSO4、Cu2(OH)2CO3等都是盐. KMnO4=K++MnO4 - (盐) NH4NO3==NH4++NO3-(盐) KHSO4=K++H++ SO42-(盐) 4、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酸、碱、盐 (1)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酸 胃液里常含有盐酸,食醋里含有醋酸,汽水里含有碳酸、柠檬酸,发酵后的牛乳里含有乳酸,山楂、柑橘、柠檬等水果里含有不同的有机酸. (2)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碱

材料的导电性

导体与绝缘体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有的物质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做导体;有的物质不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做绝缘体 2、导电性是材料的基本属性之一。 过程与方法: 1、根据任务要求制定一个小组的研究计划,并完成设想的计划。 2、实施有关检测的必要步骤,并整理实验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会与人合作。 2、培养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 3、小学生四年级科学导体与绝缘体教案:认识到井然有序的实验操作习惯和形成安全用电的意识是很重要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为每组学生准备:木片、塑料片、陶瓷、纸板、橡皮、布、丝绸、皮毛、钢管、玻璃、铅笔、铜丝、铅丝、铝丝(易拉罐)、铁丝、卷笔刀、硬币、导线、插座、20种待检测的物体,一个电路检测器。一份科学检测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观察导入: 1、观察简单的电路连接,说说电流在电路中是怎么流的。 2、讨论将电路中的导线剪断,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 3、想办法重新接亮小灯泡,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电路检测器的两个金属头接在一起,小灯泡会亮,而把外面的塑料皮接触在一起或把金属头和塑料皮接触在一起,小灯泡就不会亮。 4、讨论:为什么电路检测器的两个金属头接在一起,小灯泡会亮,而把外面的塑料皮接触在一起或把金属头和塑料皮接触在一起,小灯泡就不会亮。 5、讲授:像铜丝那样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质叫做导体;像塑料那样不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质,叫做绝缘体。(板书:导体、绝缘体) 二、检测橡皮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1、提问:怎样检测一块橡皮是导体还是绝缘体呢? 2、预测橡皮能否通过电流使小灯泡发光,并做好记录。 3、使“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相互接触,检验小灯泡是否发光。 4、用两个检测头接触橡皮的两端,观察小灯泡是否发光。 5、重复检测一次,并将检测时小灯泡“亮”或“不亮”的情况记录下来。 6、得出结论:橡皮是绝缘体。 三、检测20种物体的导电性:

物体导电性实验(修改稿)

物体导电性实验 教学内容:物体导电性实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简单的实验能够认识物体的导电性,并能够简单区分导体与绝缘体。 2、通过实验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科学实验的兴趣。 3、让学生在实验中体会到科学用电的现实意义并增强安全用电的意识。 教学用具:物体导电性相关实验材料,备用电池。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3分钟) 1、在开始实验之前,我很想问一下大家一个小问题:人们常说“电老虎电老虎”,你知道为什么称“电”为“老虎”吗? 说明:因为电很危险,有很多人因电致死。根据其危险性,人们便称之为“电老虎”。 2、导入: 电有的时候的确很危险,不少人因之丧命,全球每年都有很多人因电致死。据2005年的数据显示,在我国,每年至少有100个儿童触电致死。究其原因是因为人体直接或间接地接触了电。那究竟是哪些物体传导了电流呢?又是否会有物体对电流“免疫”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物体的导电性。(板书课题) 二、实验操作 1、介绍材料(1分钟) 小灯座、电池槽及电线、两个小夹子、一个小灯泡,一根细铁丝、一个塑料胶管、一根牙签 2、电路连接(5分钟)

(1)限制材料,小组合作,完成简单的电路连接,使灯泡发亮。教师巡视并指导 (2)教师展示电路的连接 (3)问题:只需要一个电源,两根电线,我们就能够使灯泡发亮。请同学们观察一下: 我们的电线是什么材料组成的? 回答:铜线。 用铜线连接电源能够使灯泡发亮。这说明:铜线导电,因此,铜是“导体”(板书) 3、深入探索导体与绝缘体(10分钟) (1)用铁丝连接电路 (2)用塑料管连接电路 (3)用牙签连接电路 教师巡视指导,并适时总结导体与绝缘体。 (4)生活调查:你还知道哪些物体具有导电性? 水-----不要用潮湿的物品接触电源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刚才的一些小实验,认识了导体和绝缘体,了解了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能够导电,哪些物体不会导电。相信,通过今天的实验,大家已经了解了“电老虎”的一些特性,那么,对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一定也有了自己的一些认识。接下来,我就要请同学们来当一回小科学家,给大家解释一下下面的一些问题。 四、问题探讨(10分钟) 1、电线外面为什么要包一层塑料皮? 2、如果有人触电,我们在找不到电源的情况下应该怎么做?还可以怎么办?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一节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教学设计第一课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一节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教学设计(第一课 第一节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某些化合物及其溶液的导电性;了解电离的概念;了解常见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初步理解酸、碱、盐的概念。 2.技能目标:通过溶液导电性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通过对定义的总结,发展学生分析、总结、概括的能力同时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从现象看本质的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教学重点] 理解酸碱盐的概念,正确书写常见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 [教学难点] 理解酸碱盐的概念,正确书写常见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 [教学方法] 观察抽象法 [教学手段] 投影、蒸馏水、蔗糖、酒精、稀硫酸、电极、灯

泡。 [教学程序设计] [引言] 在前几章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接触了一些酸碱盐。在 页 1 第 第八章的学习中,我们将较全面的了解酸碱盐的概念和性质。[讲解] 在上一章的学习中我们已了解溶液的一些性质,现在我们来看看不同溶质的水溶液的导电性。 [演示实验] 实验8-1 [板书] 一、溶液的导电性 [讨论] 除了金属能导电,某些物质的水溶液也能导电,为什么? 电流是如何形成的? [投影] 氯化钠固体溶于水后离解成钠离子和氯离子在溶液 中自由移动,在通电的条件下,这些离子定向移动而形成的电流。所以溶液能导电。 [板书] 1、电离:物质溶于水中,离解成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叫电离。 2、电离方程式: [讲解] 我们可以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一种化学反应,同样也可以用电离方程式表示一种物质的电离,这就是电离方程式。[设问] 如何书写电离方程式? [阅读教材]

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

第一节 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⒈ 通过溶液导电性实验,了解某些化合物的水溶液能导电和电离的概念。 ⒉ 从离子观点初步了解酸、碱、盐的概念,知道酸、碱、盐的组成,能判断酸、碱、盐。 ⒊ 知道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 (二)能力目标 ⒈ 通过对电离的分析和认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⒉ 将常见的无机物按照单质、氧化物、酸、碱、盐加以分类,培养学归纳总结的学习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酸、碱、盐概念的学习,加强对学生进行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二、重点难点 从离子观点了解酸、碱、盐的概念。 三、探究过程 第一课时 【复习引入】 现有下列物质:空气、铁、氯化钠、硝酸钾、石墨、干冰、蒸馏水、氢氧化钠、氢气、酒精、硫酸,其中属于混合物的有__________,属于单质的有___________,属于化合物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属于有机物的有________,属于氧化物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 【讲授】我们知道,现在世界上有二千多万种物质,要一种一种地加以学习、研究,那是不现实的。我们可以根据物质的组成,对物质进行分类,以类学习。在第八章里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三类非常重要的化合物——酸、碱、盐。我们先来研究一些溶液的导电性。 【演示】实验8—1 【观察】 【归纳】NaCl ,KNO 3,NaOH ,H 3PO 4四种物质的固体都不导电,而它们的水溶液能导电;蔗糖、酒精的固体或水溶液都不能导电。 一、溶液的导电性 ⒈ 有些物质的水溶液能导电。 【思考】为什么有些物质的水溶液能导电?(金属为什么能导电?) (分析)电流是由带电粒子的定向移动而形成的,金属中存在能够自由移动的带负电的电子,所以金

九年级化学下册《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教学设计.doc

九年级化学下册《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 教学设计- 1.通过溶液导电性实验,了解电离,初步学会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2.培养并发展学生分析问题、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3.对学生进行从宏观到微观,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培养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实验准备 仪器:并联导电装置[5组并联,包括电源(220V)、灯泡5只、石墨电极10支、100mL烧杯12只、导线等。] 药品:食盐固体、硝酸钾固体、氢氧化钠固体、蔗糖固体、蒸馏水、酒精、氯化钠溶液、硝酸钾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磷酸溶液、酒精溶液、蔗糖溶液。(分别用100mL小烧杯装好)

教学过程 【引言】在前几章中我们学习了氧、氢、碳、铁等单质以及它们的化合物。请同学们回忆我们学过的物质都有哪些? 【电脑演示】(逐个显示下列物质并杂乱分布于屏幕上:)O2、N2、H2、He、CO、CO2、CH4、Fe、Al、Zn、Cu、KClO3、KCl、H2O、NaCl、H2SO4、HCl、MgO、KNO3、NaOH、Ca(OH)2、金刚石、石墨、酒精、蔗糖。 【提问】请一名同学用鼠标拖动这些物质,将它们按类别分成几堆。 【讲述】物质的种类虽然很多,但是根据它们的组成和性质可分为若干类。 【投影】 金属:Fe、Al、Zn、Cu

单质 纯净物非金属:O2、H2、C 有机物:CH4、酒精、蔗糖化合物 氧化物:MgO、CO、H2O 酸:HCl、H2SO4 无机物碱:NaOH、Ca(OH)2 盐:NaCl、KCl、KNO3

【讲解】经过分类和整理,可以发现它们有一定的规律,按照一定规律来学习,就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在这一章,我们要学习几种常见酸、碱、盐的组成、性质和应用,学习酸、碱、盐的初步概念和它们的通性。我们先从溶液的导电性说起。 【投影】一、溶液的导电性 (显示实验装置彩图) 【演示】实验8-1.试验物质的导电性。 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设问】为什么有些固体物质干燥时不导电,而溶于水后却导电?而有些物质固体时不导电,形成溶液后仍不导电? 【讨论分析】1.电流的形成;2.物质导电的条件;3.金属导电的原因。

九年级化学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人教版知识精讲

九年级化学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人教版 【同步教育信息】 一. 本周教学内容: 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 1. 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 2. 酸、碱、盐的定义 3. 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 二. 重点、难点: 1. 溶液的导电性和部分酸、碱、盐的电离。 2. 酸、碱、盐的定义和电离方程式 三. 教学过程: 1. 溶液的导电性的原因 通过物质导电性实验分析,像氯化钠一样的物质溶于水时,能够离解成自由移动的离子,这个过程叫电离。电离可用电离方程式表示。例如: NaCl=Na+ + Cl- KNO3=K+ +NO3- NaOH=Na+ + OH- 溶液中的自由离子在电源的作用下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固体氯化钠不能导电,是因为没有自由移动的离子。蔗糖、酒精不能产生离子,其溶液没有导电性。 2. 酸、碱、盐的电离 ⑴酸:电离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酸。酸电离生成的阴离子叫做酸根离子。 ⑵碱:电离时所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叫碱。 ⑶盐: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包括NH4+)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叫盐。 3. 电离方程式书写的注意事项 ⑴正确书写离子符号:电离过程中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不变,离子所带的电荷的正负和数目与它在化合物中显示的化合价一致。 ⑵离子的个数要写在离子符号的前面。 ⑶电离方程式必须配平既要保证电离前后元素的种类、原子或原子团的个数相等,又要保证所有阳离子带的正电荷总数与所有阴离子带的负电荷总数相等。所以酸、碱、盐溶液不显电性。 例1. 硫酸氢钠(NaHSO4)水溶液中,因存在着电离生成的H+,所以硫酸氢钠是一种酸。此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分析:判断一种化合物是不是酸,要看其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是不是只有H+。 解:此种说法不正确。因为酸是指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 NaHSO4= Na+ + H+ + SO42-,电离后生成的阳离子除H+外,还有Na+,不全部是H+,故NaHSO4不是一种酸。 例2. 测的某溶液中含有Na+、Mg2+、SO42-、NO3-四种离子,其中离子个数比为Na+:Mg2+:NO3- =4:5:8。若设Na+为4n个时,则SO42-离子最可能为多少个? 分析:本题可根据由酸、碱、盐配成的溶液不带电解题。即在由酸、碱、盐配成的溶

九年级化学探究溶液导电性的实验

溶液的定义、组成及特征 ?溶液的概念: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溶液的组成: (1)溶液由溶剂和溶质组成溶质:被溶解的物质溶剂: 溶液质量=溶剂质量+溶质质量 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 (2)溶质可以是固体(氯化钠、硝酸钾等)、液体(酒精、硫酸等)或气体(氯化氢、二 氧化碳等),一种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一种或多种物质。水是最常用的溶剂,汽油、洒精等也可以作为溶剂,如汽油能够溶解油脂,洒精能够溶解碘等。 溶液的特征: 均一性:溶液中各部分的性质都一样; 稳定性: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长时间放置不会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溶质 ?对溶液概念的理解: 溶液是一种或儿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1)溶液属于混合物; (2)溶液的特征是均一、稳定; (3)溶液中的溶质可以同时有多种;

(4)溶液并不一定都是无色的,如CuSO4溶液为蓝色; (5)均一、稳定的液体并不一定郡是溶液,如水; (6)溶液不一定都是液态的,如空气。 溶液与液体 (1)溶液并不仅局限于液态,只要是分散质高度分散(以单个分子、原子或离子状态存在)的体系均称为溶液。如锡、铅的合金焊锡,有色玻璃等称为固态溶液。气态的混合物可称为气态溶液,如空气。我们通常指的溶液是最熟悉的液态溶液,如糖水、盐水等。 (2)液体是指物质的形态之一。如通常状况下水是液体,液体不一定是溶液。 3. 溶液中溶质、溶剂的判断 (1)根据名称。溶液的名称一般为溶质的名称后加溶剂,即溶质在前,溶剂在后。如食盐水中食盐是溶质,水是溶剂,碘酒中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 (2)若是固体或气体与液体相互溶解成为溶液。一般习惯将固体或气体看作溶质,液体看作溶剂。 (3)若是由两种液体组成的溶液,一般习惯上把量最多的看作溶剂,量少的看作溶质。 (4)其他物质溶解于水形成溶液时。无论,水量的多少,水都是溶剂。 (5)一般水溶液中不指明溶剂,如硫酸铜溶液,就是硫酸铜的水溶液,蔗糖溶液就是蔗糖的水溶液,所以未指明溶剂的一般为水。 (6)物质在溶解时发生了化学变化,那么在形成的溶液中,溶质是反应后分散在溶液中的生成物。如Na2O,SO3分别溶于水后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物是NaOH和

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

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 1.下列电离方程式正确的是() A.KClO3 == K+ + ClO3-B.Ba(OH)2 == Ba2+ + (OH)-2 C.Na2SO4 == Na+2 + SO42-D.Al2(SO4)3 == 2Al3+ + SO42- 2.下列物质均含有H+离子,但不属于酸类的是( ) A.H2SO4B.H3PO4C.HCl D.NaHSO4 3.下列物质均含有OH-离子,但不属于碱类的是( ) A.NaOH B.KOH C.Cu2(OH)2CO3D.Ca(OH)2 4.下列物质属于盐类的是() A.H2SO4B.KOH C.NH4Cl D.NaHSO4 5.下列物质中存在自由移动的Cl-的是() A.氯酸钾溶液B.食盐晶体C.液态氯化氢D.氯化钙溶液 6.下列物质溶于水,不导电的是( ) A.硫酸B.硝酸钾C.酒精D.氢氧化钾 7.下列关于酸、碱、盐组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酸至少有三种元素组成B.碱中,至少含有两种非金属元素 C.盐中一定含有金属元素D.酸或碱中一定含有氢元素 8.酸、碱、盐三类物质的共同点是() A.都可溶于水B.都含有原子团C.都可导电D.都是化合物 9.只含氢、氧、碳三种元素的化合物,可能属于() A.有机物B.盐C.碱D.酸 10.不含氢、氧、碳三种元素的化合物,可能属于() A.有机物B.盐C.碱D.酸 11.实验室有以下几种物质:金刚石、生铁、氧化铝、氢氧化钾、碳酸钠、酒精。请按要求写出有关物质的化学式。 属于单质的是________ ;属于碱的是__________;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_;属于盐的是__________。 12.现有下列物质:空气、铁、氯化钠、硝酸钾、石墨、干冰、蒸馏水、氢氧化钠、氢气、酒精、硫酸,其中属于混合物的有__________,属于单质的有___________,属于化合物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属于有机物的有________,属于氧化物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新 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化学教案

最新精品资料最新精品资料最新精品资料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化学教案 重点 (1)电离。 (2)书写常见的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 难点 教会学生根据宏观现象,进行微观本质的分析方法和逻辑推理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具准备 试验物质导电性的装置,干燥的氯化钠固体,硝酸钾固体,氢氧化钠固体,蔗糖固体,酒精,蒸馏水,氯化钠溶液,硝酸钾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磷酸溶液,酒精溶液,蔗糖溶液,盐酸,硝酸溶液,硫酸溶液,氢氧化钾溶液,氢氧化钡溶液,碳酸钠溶液,硫酸镁溶液,氯化钡溶液。 教学过程 前面我们学习了溶液的有关知识,这节课,我们来看一看溶液是否能导电。下面我们来观察一下实验现象。 1.溶液的导电性 演示[实验8-1]试验下列物质的导电性实验:氯化钠固体、硝酸钾固体、氢氧化钠固体、蔗糖固体、酒精、蒸馏水。 [学生观察思考](1)电灯泡是否亮?(2)根据已有的物理知识回答,电流是怎么形成的?(3)氯化钠是哪种类型的化合物?它的组成微粒是什么? [演示实验]再把蒸馏水分别倒入氯化钠固体,硝酸钾固体,氢氧化钠固体,蔗糖固体,酒精等中配成溶液。

[学生观察思考] ①电灯泡是否亮? ②上述物质变成溶液后,为什么有的物质能够导电?有的物质仍不能够导电呢? (先小组讨论,后点拨释疑。) [结论] 电离:物质溶解于水后,离解成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 通过上面的学习,请同学们分析讨论: 物质必须同时具备哪两个条件,才能导电?(目的:能力发展,思维延伸) [推论]必须有自由移动的带电的微粒的物质才能导电。 电离常用电离方程式表示。 2.电离方程式 请同学们分析讨论: (1)离子所带电荷数和电性,与电离前它在化合物中的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数值及正负性有何关系? (2)在电离过程中,原子团拆不拆开? (3)电离出的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总数与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总数有什么关系? (先小组讨论,后点拨释疑,得出书写电离方程式的注意事项及下面结论) 在能导电的溶液里,所有阳离子带的正电荷总数和所有阴离子带的负电荷总数是相等的。所以,整个溶液不显电性。

九年级化学下册《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第一课时教案

九年级化学下册《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第一课时教案 九年级化学下册《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过程: 知识目标: 1.通过溶液导电性的实验,了解某些物质的水溶液能导电和电离的概念。 2.从电离的角度理解酸、碱、盐的概念。 3.学会书写常见的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 科学素养目标: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学会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 教学重点:溶液导电的.原因和电离的概念。 教学难点:书写电离方程式 教学准备:实验[8-1]───实验[8-4] 投影仪、明胶片 教学方法:实验法、讨论法、练习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下列物质哪些属于单质哪些属于化合物哪些属于混合物 空气、氧气、二氧化碳、盐酸、氢气、锌、氯化钠、硫酸铜、碳酸钙、磷 (小结物质分类的初步知识并将上述物质对号入座)

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物质分类的初步知识,本章我们将继续研究有关化合物的分类,酸、碱、盐就是几类重要的化合物。 讲授新课: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投影) 讲解:在学习了有关溶液知识的基础上,我们来研究一下不同物质水溶液的导电性。 演示: 测定①Nacl固体、KNO3固体、NaOH固体蔗糖固体、酒精、蒸馏水的 导电性。 测定②Nacl溶液、KNO3溶液、NaOH溶液、蔗糖溶液、酒精溶液的导 电生。 观察: 哪些物质不导电哪些物质能导电 小结:重点 NaCl固体(不导电)Nacl溶液(导电) KNO3固体(不导电)KNO3溶液(导电) NaOH固体(不导电)NaOH溶液(导电) 蔗糖固体(不导电)蔗糖溶液(不导电) 酒精(不导电)酒精溶液(不导电) 蒸馏水(不导电)

《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的课堂教学设计

《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的课堂教学设计 《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的课堂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某些化合物及其溶液的导电性;了解电离的概念;了解常见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初步理解酸、碱、盐的概念。 2.技能目标:通过溶液导电性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通过对定义的总结,发展学生分析、总结、概括的能力同时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从现象看本质的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教学重点]理解酸碱盐的概念,正确书写常见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 [教学难点]理解酸碱盐的概念,正确书写常见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 [教学方法]观察抽象法 [教学手段]投影、蒸馏水、蔗糖、酒精、稀硫酸、电极、灯泡。 [教学程序设计] [引言]在前几章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接触了一些酸碱盐。在第八章的学习中,我们将较全面的`了解酸碱盐的概念和性质。

[讲解]在上一章的学习中我们已了解溶液的一些性质,现在我们来看看不同溶质的水溶液的导电性。 [演示实验]实验8-1 [板书] 一、溶液的导电性 [讨论]除了金属能导电,某些物质的水溶液也能导电,为什么? 电流是如何形成的? [投影]氯化钠固体溶于水后离解成钠离子和氯离子在溶液中自由移动,在通电的条件下,这些离子定向移动而形成的电流。所以溶液能导电。 [板书]1、电离:物质溶于水中,离解成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叫电离。 2、电离方程式: [讲解]我们可以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一种化学反应,同样也可以用电离方程式表示一种物质的电离,这就是电离方程式。 [设问]如何书写电离方程式? [阅读教材] [小结]左物质,右离子,等号连,脚码变系数。 [练习]书写氯化钠、硫酸、盐酸、氢氧化钠的电离方程式 [指导纠错,及时反馈] [设问]物质发生电离后,为什么溶液不显电性?在书写电离方程式时如何体现这一点?

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教案

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 刘国全 江门市蓬江学校,529000 教学目标 1.通过溶液导电性实验,了解电离,初步学会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2.培养并发展学生分析问题、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3.对学生进行从宏观到微观,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培养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实验准备 仪器:并联导电装置[5组并联,包括电源(220V)、灯泡5只、石墨电极10支、100mL烧杯12只、导线等。] 药品:食盐固体、硝酸钾固体、氢氧化钠固体、蔗糖固体、蒸馏水、酒精、氯化钠溶液、硝酸钾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磷酸溶液、酒精溶液、蔗糖溶液。(分别用100mL小烧杯装好)教学过程 【引言】在前几章中我们学习了氧、氢、碳、铁等单质以及它们的化合物。请同学们回忆我们学过的物质都有哪些? 【电脑演示】(逐个显示下列物质并杂乱分布于屏幕上:) O 2、N 2 、H 2 、He、CO、CO 2 、CH 4 、Fe、Al、Zn、Cu、KClO 3 、KCl、H 2 O、 NaCl、H 2SO 4 、HCl、MgO、KNO 3 、NaOH、Ca(OH) 2 、金刚石、石墨、

酒精、蔗糖。 【提问】请一名同学用鼠标拖动这些物质,将它们按类别分成几堆。 【讲述】物质的种类虽然很多,但是根据它们的组成和性质可分为若干类。 【投影】 金属:Fe、Al、Zn、Cu 单质 纯净物非金属:O 2、H 2 、C 有机物:CH 4 、酒精、蔗糖 化合物氧化物:MgO、CO、H 2 O 无机物酸:HCl、H 2SO 4 碱:NaOH、Ca(OH) 2 盐:NaCl、KCl、KNO 3【讲解】经过分类和整理,可以发现它们有一定的规律,按照一定规律来学习,就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在这一章,我们要学习几种常见酸、碱、盐的组成、性质和应用,学习酸、碱、盐的初步概念和它们的通性。我们先从溶液的导电性说起。 【投影】一、溶液的导电性 (显示实验装置彩图) 【演示】实验8-1.试验物质的导电性。 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设问】为什么有些固体物质干燥时不导电,而溶于水后却导电?而有些物质固体时不导电,形成溶液后仍不导电? 【讨论分析】1.电流的形成;2.物质导电的条件;3.金属导电的原因。 【动态投影显示】1.电流的形成:带电微粒的定向移动。2.物质导电的条件:具有能自由移动的带电的微粒。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