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溶液的导电性及其原理——试题

溶液的导电性及其原理——试题

溶液的导电性及其原理——试题
溶液的导电性及其原理——试题

溶液的导电性及其原理分析

1.(2006?盐城)电解水时,加入少量氢氧化钠可以增强水的导电性.现将0.1%的氢氧化钠溶液通电一段时间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中氢、氧元素质量分数减少了

B.溶液中氢氧化钠质量分数减少了

C.溶液中离子数目增加了

D.溶液减少的体积就是产生气体的体积

2.(2005?重庆)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磷酸溶液能够导电B.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C.CuSO4?5H2O是化合物D.碳的燃烧是放热反应

3.下列物质的水溶液不能导电的是()

A.食盐B.氢氧化钠C.蔗糖D.硝酸钾

4.在稀硫酸中逐滴加入下列哪种物质,会使溶液的导电

能力变化情况如图所示()

A.NaOH溶液B.Na2CO3溶液

C.Ba(OH)2溶液D.BaCl2溶液

5.下列家庭常见物质中能导电的是()

A.蔗糖水B.食盐水C.食用碱粉D.医用酒精6.按照如图装置,瓶内盛放下列何种物质时,灯泡不发

光()

A.烧碱溶液B.蔗糖水C.食盐水D.硫酸溶液

7.下列液体能够导电的是()

A.澄清的石灰水B.蒸馏水

C.蔗糖水D.乙醇

8.下列液体不能够导电的是()

A.澄清石灰水B.乙醇

C.食盐水D.氢氧化钠稀溶液

9.有人站在高土坡上对着输电线拉尿触电身亡,这说明尿液中一定含有导电的()

A.分子B.原子C.离子D.电子

10.下列物质与水混合充分搅拌后能导电的是()

A.碳酸钙B.酒精C.氢氧化铜D.硫酸钠11.根据你所做过的家庭小实验,下列各项能够导电的是()

①食盐溶液②碳酸钠溶液③酒精溶液④糖水中⑤固体食盐.A.①②B.①②③④C.①②⑤D.②③④12.下列四种变化均用所对应的图象表示,其中图象正确的是()

①图象A表示向一定量的Ba(OH)2溶液中滴加CuSO4溶液,导电性与加入量的关系

②图象B表示向一定量的Na2SO4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沉淀量与加入量的关

③图象C 表示一定量的KMnO 4加热制O 2的过程中,残留固体中MnO 2的质量分数与时间的关系

④图象D 表示一定量稀硫酸与锌粒反应,溶液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

A .

B .

C .

D .

13.如图是工业上电解食盐水的示意图,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aCl+2H 2O =通电

2NaOH+Cl 2↑+H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该过程说明氯化钠溶液能导电 B .液体内部电流方向从A 流向B

C .使用碳棒(石墨)做电极利用了石墨的导电性和化学性质的稳定性

D .反应前后各元素化合价均发生了变化

14.下列化合物中,只有在溶于水之后才能导电的电解质是( ) A .NaCl B .CH 3CH 2OH (酒精) C .H 2SO 4

D .CO 2

15.下列物质能导电的是( ) A .蒸馏水 B .氢氧化钠溶液 C .稀硫酸

D .乙醇

16.下列物质①干燥的食盐晶体②液态氯化氢③硝酸钾溶液④稀硫酸⑤蔗糖溶液⑥酒精,分别装入容器做导电实验,灯泡会发光的物质是( ) A .①②③④

B .③④

C .全部都发光

D .全部不发光

17.某些物质溶于水时产生可自由移动的 而使溶液能导电.在氯化钠溶液中存在的微粒是 (填写微粒符号),因为 的缘故,所以氯化钠溶液不显电性. 18.如图是小明分别测试蒸馏水和醋的

导电性的实验装置.他的实验结果是

备有;食盐溶液、碳酸钠(纯碱)溶液、食醋、酒精溶液、糖水,其他的器材均取材于日常用品或废弃物--这次家庭小实验她成功了. 试回答:

(1)小英做实验用的器材

是.

(2)小英得出的结论是.20.已知在水溶液中,乙醇(C2H5OH)不发生电离;溴化氢(HBr)电离产生氢离子(H+)和(Br+);氢氧化钠电离产生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这三种溶液的组成推断,医用酒精(含乙醇70%的水溶液)显

性,溴化氢的水溶液显性.

(2)溴化氢的水溶液与稀盐酸的化学性质有相似性的原因是

(3)已知在某条件下溴化氢的水溶液会与浓硫酸发生下列化学反应:

开关后往烧杯内逐滴加入Ba(OH)2溶液直至过量.在

整个过程中:

(1)灯L的亮度变化情况是:

(推荐)比较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

比较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 实验相关内容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比较,能够得出“相同浓度、相同体积的HCl、NaOH溶液,NaOH 溶液的导电能力比CH 3COOH、NH 3 ·H 2 O的导电能力强”,从而寻找导电能力不同 的原因。 实验原理 电解质的导电能力取决于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大小。由于电解质有了强、弱之分,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成自由移动的水合离子,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部分电离自由移动的水合离子,故相同浓度、相同体积的不同酸、碱、盐其导电能力是不相同的。 实验用品 ?药品:0.1mol/L HCl、CH3COOH、NaOH、 NH3·H2O、NaCl溶液 ?仪器:烧杯、石墨棒、电珠、电线 疑点难点 1.为什么HCl、NaOH和NaCl溶液的导电能力比NH 3·H 2 O和 CH 3 COOH 强呢? 这可从这些物质的结构和它们在水中溶解时所发生的变化来分析。电解质溶渡能够导电,说明有能够自由移动的带电粒子存在。溶液导电能力的强弱与单位体积溶液中离子的多少和离子所带的电荷数有关。从物质结构的观点来看,NaCl 、NaOH等是由阴离子和阳离子构成的离子化合物,当它们溶于水时,在水分子的作用下,阴、阳离子脱离晶体表面,全部电离成为能够自由移动的水合阴离子和水合阳离子。不仅是离子化合物,像HCI这样的共价化合物在液态时虽不导电,但溶于水后,在水分子的作用下,也能全部电离成水合氢离子和 水合氯离子。但CH 3COOH、NH 3 ·H 2 O在小溶液里只有一部分分子电离成离子。由 于HCl、NaOH、NaCl水溶液里的电离程度比CH 3COOH、NH 3 ·H 2 O 在水溶液中的电 离程度大,所以相同浓度、相同体积的HCl、NaOH和NaCl 溶液的导电能力比 NH 3·H 2 O、CH 3 COOH 强。 问题与答案 1.下列物质中属于弱电解质的是( ) A. K 2 SO 4 B. CH 3 OH C. H 2 O D. NaOH 2.下列物质容易导电的是: A. 硫酸铜晶体 B. 乙酸 C. 熔融的氯化钠 D. 无水乙 醇 实验演示与步骤

电导滴定实验报告doc

电导滴定实验报告 篇一:《电导滴定分析法测定未知酸》实验报告 实验五电导滴定分析法测定未知酸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电导率仪结构和测定溶液电导值的基本操作; 2.了解电导电极的结构和使用; 3.掌握电导滴定的基本原理和判断终点的办法。 二.实验原理 在滴定分析中,一般采用指示剂来判断滴定终点,但是稀溶液的滴定终点突跃甚小,而有色溶液的颜色会影响对指示剂在终点时颜色变化的判断,因此在稀溶液和有色溶液的滴定分析中,无法采用指示剂来判断终点。 本实验借助于滴定过程中离子浓度变化而引起的电导值的变化来判断滴定终点,这种方法称为电导滴定。NaOH溶液与HCL溶液的滴定中,在滴定开始时,由于氢离子的极限摩尔电导值较大,测定的溶液电导值也较大;随着滴定进行,H+和OH-离子不断结合生成不导电的水,在H+浓度不断下降的同时增加同等量的Na+离子,但是Na+离子导电能力小于H+离子,因此溶液的电导值也是不断下降的;在化学计量点以后,随着过量的NaOH溶液不断加入,溶液中增加了具有较强导电能力的OH-离子,因而溶液的电导值又会不断增加。由此可以判断,溶液具有最小电导值时所对应的滴定剂体积

即为滴定终点。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 1.DDS-307型电导率仪 2.DJS-1C型电导电极 3.85-1磁力搅拌器一台 4.0.1000mol/L NaOH标准溶液 5.未知浓度HCL溶液 6.10ml移液管1只 7.100ml玻璃烧杯1个 四.实验步骤 1.滴定前准备 按照滴定分析基本要求洗涤,润洗滴定管,装入0.1000mol/L的NaOH标准溶液,调节滴定液面至“0.00ml”处。 用移液管准确移取5.00ml未知浓度HCL溶液于100ml 玻璃烧杯中,加入50ml蒸馏水稀释被测溶液,将烧杯置于磁力搅拌器上,放入搅拌珠。 按照要求将电导电极插入被测溶液;调节仪器“常数”旋钮至1.004;将仪器的“量程”旋钮旋至检查档;将“校准”旋钮旋至100;调节“温度”旋钮至室温21℃;将“量程”旋钮置于合适的量程范围。即可开始测量。 2.滴定过程中溶液电导值测定 按照下表依次滴加0.1000mol/L的NaOH标准溶液,读取并记录电导率仪上的电导值。

溶液的导电性及其原理——试题

溶液的导电性及其原理分析 1.(2006?盐城)电解水时,加入少量氢氧化钠可以增强水的导电性.现将0.1%的氢氧化钠溶液通电一段时间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中氢、氧元素质量分数减少了 B.溶液中氢氧化钠质量分数减少了 C.溶液中离子数目增加了 D.溶液减少的体积就是产生气体的体积 2.(2005?重庆)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磷酸溶液能够导电B.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C.CuSO4?5H2O是化合物D.碳的燃烧是放热反应 3.下列物质的水溶液不能导电的是() A.食盐B.氢氧化钠C.蔗糖D.硝酸钾 4.在稀硫酸中逐滴加入下列哪种物质,会使溶液的导电 能力变化情况如图所示() A.NaOH溶液B.Na2CO3溶液 C.Ba(OH)2溶液D.BaCl2溶液 5.下列家庭常见物质中能导电的是() A.蔗糖水B.食盐水C.食用碱粉D.医用酒精6.按照如图装置,瓶内盛放下列何种物质时,灯泡不发 光() A.烧碱溶液B.蔗糖水C.食盐水D.硫酸溶液 7.下列液体能够导电的是() A.澄清的石灰水B.蒸馏水 C.蔗糖水D.乙醇 8.下列液体不能够导电的是() A.澄清石灰水B.乙醇 C.食盐水D.氢氧化钠稀溶液 9.有人站在高土坡上对着输电线拉尿触电身亡,这说明尿液中一定含有导电的() A.分子B.原子C.离子D.电子 10.下列物质与水混合充分搅拌后能导电的是() A.碳酸钙B.酒精C.氢氧化铜D.硫酸钠11.根据你所做过的家庭小实验,下列各项能够导电的是() ①食盐溶液②碳酸钠溶液③酒精溶液④糖水中⑤固体食盐.A.①②B.①②③④C.①②⑤D.②③④12.下列四种变化均用所对应的图象表示,其中图象正确的是() ①图象A表示向一定量的Ba(OH)2溶液中滴加CuSO4溶液,导电性与加入量的关系 ②图象B表示向一定量的Na2SO4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沉淀量与加入量的关

实验二电解质溶液电导率的测定及其应用

实验二 电解质溶液电导率的测定及其应用 一、目 的 (1)通过测定弱电解质醋酸溶液的电导率,计算其解离度a 和标准解离常数K 。 (2)通过测定强电解质稀盐酸溶液的电导率,计算其无限稀释摩尔电导率m Λ∞ 。 二、原理 电解质溶液为第二类导体,它与通过电子运动而导电的第一类导体有所不同,是通过正、负离子在电场中的移动而导电的。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用电导 G 来衡量,电导 G 即溶液电阻 R 的倒数: G = 1/R (2.2.1) 电导的单位为西门子,简称西,用符号S 表示,1S=1Ω-1。 在电解质溶液中,插入两个平行电极,电极间距离为l ,电极面积为A ,则: G = 1/R = κ A / l 或 κ = G l /A (2.2.2) 式中κ为电导率(即为电阻率ρ的倒数),单位为 S·m -1。当电极的截面积 A =1m 2,距离 l =1m 时,测得的溶液电导即为电导率。 实验时,所用的两个平行电极(通常为金属铂片)用塑料封装在一起,称为电导电极。电导电极的面积及电极间的距离均为常数,其比值 K cell =l /A (2.2.3) 称为电导池常数,单位为m -1。电导池常数K cell 不易直接精确测量,一般是通过测定已知电导率κ的标准溶液的电导G , 再利用式(2.2.4)进行计算。 κ = G K cell (2.2.4) 根据式(2.2.4),使用同一个电导电极测量其它溶液的电导,便可确定它们的电导率,这就是电导仪或电导率仪的测量原理。实验时,应根据溶液电导率的测量精度和变化范围选择电导池常数不同的电导电极,同时选择不同浓度的KCl 标准溶液(见数据表4.21)标定电导池常数。 当两电极间的溶液含有 1mol 电解质、电极间距 1m 时,溶液所具有的电导称摩尔电导率,记作Λm 。摩尔电导率Λm 与电导率 κ 之间的关系为: Λm = κ / c (2.2.5) 式中 c 为物质的量浓度,单位为 mol .m -3。显然,摩尔电导率的单位为S .m 2.mol -1。 Λm 的大小与浓度有关,但是其变化规律对于强、弱电解质是不同的。对于强电解质的 稀溶液(如 HCl 、NaAc 等): m m ΛΛ∞ =- (2.2.6) 式中m Λ∞ 为无限稀释的摩尔电导率;A 为常数。 以m Λ作图,将其直线外推至 c =0 处,截距即为m Λ∞。 对于弱电解质,式(2.2.6)不成立。若要求其m Λ∞ ,可用科尔劳施离子独立运动定律: m m,+m,-v v ΛΛΛ∞∞∞ +-=+ (2.2.7) 式中v +、v -分别为正、负离子的化学计量数;m,+Λ∞ 、m,-Λ∞分别为无限稀释时正、负离子的摩 尔电导率。也就是说,在无限稀释的溶液中,离子彼此独立运动,互不影响,因而每种离子

有关溶液导电性试验

有关溶液导电性实验 实验演示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证明强、弱电解质导电性不同。 操作方法 取等体积,浓度为0.5mol/L的盐酸、氨水以及醋酸、氢氧化钠、氯化钠的水溶液,分别倒入五个烧杯,并分别将两根碳棒插入五个烧杯中,连接电源、灯泡,注意观察灯泡的明亮程度。 实验现象 插入NH3·H2O,CH3COOH溶液中的灯泡暗,其他灯泡亮。 注意事项 1、影响溶液导电能力强弱的直接因素是溶液中电荷的浓度,不要误以为与溶质的浓度有直接关系,1mol/L的BaCl2溶液与2mol/L的NaCl溶液导电能力相同;只有各离子所带的电荷相同,才可以用物质的浓度说明问题,本实验所选试剂电离出来的离子均带有一个单位的电荷。 2、导电能力与溶质的物质的量或溶液的体积也没有直接关系,上述实验中所取溶液体积不相同照样说明问题。 实验结论 根据上述实验可知体积和浓度相同而种类不同的酸、碱和盐的水溶液在同样条件下的导电能力是不同的,盐酸、氢氧化钠、氯化钠溶液的导电能力比氨水和醋酸溶液强。 实验考点 1、强、弱电解质的判断 2、溶液导电能力的影响因素

经典考题 1、下列物质中是弱电解质的是() A. CH3COONa B. NH4Cl C. KNO3 D. H2S 试题难度:易 2、把0.01mol纯净的烧碱固体分别投入下列100mL的溶液中,溶液的导电能力有明显变化的是() A. 0.5mol/L的硫酸 B. 0.5mol/L的醋酸溶液 C. 0.25mol/L的盐酸 D. 0.25mol/L的硫酸铜溶液 试题难度:中 3、用水稀释0.1mol/L氨水时,溶液中随着水量的增加而减小的是 A. c(OH-)/c(NH3·H2O) B. c(NH3·H2O)/c(OH-) C. c(H+)和c(OH-)的乘积 D. OH-的物质的量 试题难度:难 1 答案:D 解析:强酸、强碱、绝大多数盐是强电解质,弱酸、弱碱、水是弱电解质。 2 答案:B 解析:注意题目条件是“有明显变化”,而不是“导电能力最强的”。 3 答案:B 解析:加水稀释促进电离,溶液中氢氧根离子的物质的量增大,一水合氨的物质的量减少,

化学知识点测试:物质水溶液的导电性

物质水溶液的导电性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分别向下列各溶液中加入少量NaOH固体,溶液的导电能力变化最小的是( ) A.水B.醋酸溶液C.盐酸D.NaCl溶液2.把各组中的气体通入溶液中,溶液的导电能力显著增强的是() A.CO2(g)通入NaOH溶液B.CO2(g)通入石灰水 C.NH3(g)通入CH3COOH溶液D.NH3(g)通入盐酸中 3.物质①NaCl溶液②熔融的MgCl2③CuSO4粉末④NaOH 固体⑤金属铜⑥蔗糖。有关它们的说法正确的是() A.能导电的有①②③④⑤B.不能导电的有③④⑥ C.属于电解质有①②③④D.属于纯净物的只有④⑤⑥ 4.在溶液导电性实验中,往氢氧化钡溶液中滴加硫酸至过量,灯泡的明亮度变化是:明→暗→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的导电性与溶液中离子的浓度有关 B.溶液的导电性与溶液中离子数目的多少有关 C.灯泡最暗时溶液中无自由移动的离子 D.往氢氧化钡溶液中滴加盐酸与滴加硫酸时现象相同 5.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是对化合物的一种分类。下列关于电解质的说法正确的是()A.液态HCl不导电,所以HCl不是电解质 B.NH3溶于水形成的溶液能导电,所以NH3是电解质 C.SO2溶于水能导电,所以SO2是电解质 D.BaSO4在水溶液中难导电,但熔融状态下能导电,所以BaSO4是电解质 6.在下列状态下,属于能够导电的电解质是() A.氯化钠晶体B.液态氯化氢C.硝酸钾溶液D.熔融氢氧化钠7.下列过程中溶液的导电能力几乎不变的是() A.向醋酸溶液通入少量氨气 B.向CuSO4溶液加入少量Ba(OH)2溶液 C.向AgNO3溶液加入少量HCl气体 D.向硫酸溶液中加入少量Ba(OH)2固体

电导的测定及其应用实验报告.doc

电导的测定及其应用 一、实验目的 1、测量KCl水溶液的电导率,求算它的无限稀释摩尔电导率。 2、用电导法测量醋酸在水溶液中的解离平衡常数。 3、掌握恒温水槽及电导率仪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1、电导G可表示为:(1) 式中,k为电导率,电极间距离为l,电极面积为A,l/A为电导池常数Kcell,单位为m-1。 本实验是用一种已知电导率值的溶液先求出Kcell,然后把欲测溶液放入该电导池测出其电导值G,根据(1)式求出电导率k。 摩尔电导率与电导率的关系:(2) 式中C为该溶液的浓度,单位为mol·m-3。 2、总是随着溶液的浓度降低而增大的。 对强电解质稀溶液,(3) 式中是溶液在无限稀释时的极限摩尔电导率。A为常数,故将对c作图得到的直线外推至C=0处,可求得。 3、对弱电解质溶液,(4) 式中、分别表示正、负离子的无限稀释摩尔电导率。 在弱电解质的稀薄溶液中,解离度与摩尔电导率的关系为:(5) 对于HAc,(6) HAc的可通过下式求得: 把(4)代入(1)得:或 以C对作图,其直线的斜率为,如知道值,就可算出K o 三、实验仪器、试剂 仪器:梅特勒326电导率仪1台,电导电极1台,量杯(50ml)2只,移液管(25ml)3只,洗瓶1只,洗耳球1只 试剂:10.00(mol·m-3)KCl溶液,100.0(mol·m-3)HAc溶液,电导水 四、实验步骤

1、打开电导率仪开关,预热5min。 2、KCl溶液电导率测定: ⑴用移液管准确移取10.00(mol·m-3)KCl溶液25.00 ml于洁净、干燥的量杯中,测定其电导率3次,取平均值。 ⑵再用移液管准确移取25.00 ml电导水,置于上述量杯中;搅拌均匀后,测定其电导率3次,取平均值。 ⑶用移液管准确移出25.00 ml上述量杯中的溶液,弃去;再准确移入25.00 ml电导水,只于上述量杯中;搅拌均匀后,测定其电导率3次,取平均值。 ⑷重复⑶的步骤2次。 ⑸倾去电导池中的KCl溶液,用电导水洗净量杯和电极,量杯放回烘箱,电极用滤纸吸干 3、HAc溶液和电导水的电导率测定: ⑴用移液管准确移入100.0(mol·m-3)HAc溶液25.00 ml,置于洁净、干燥的量杯中,测定其电导率3次,取平均值。 ⑵再用移液管移入25.00 ml已恒温的电导水,置于量杯中,搅拌均匀后,测定其电导率3次,取平均值。 ⑶用移液管准确移出25.00 ml上述量杯中的溶液,弃去;再移入25.00 ml电导水,搅拌均匀,测定其电导率3次,取平均值。 ⑷再用移液管准确移入25.00 ml电导水,置于量杯中,搅拌均匀,测定其电导率3次,取平均值。 ⑸倾去电导池中的HAc溶液,用电导水洗净量杯和电极;然后注入电导水,测定电导水的电导率3次,取平均值。 ⑹倾去电导池中的电导水,量杯放回烘箱,电极用滤纸吸干,关闭电源。 五、数据记录与处理 1、大气压:102.08kPa 室温:17.5℃实验温度:25℃ 已知:25℃时10.00(mol·m-3)KCl溶液k=0.1413S·m-1;25℃时无限稀释的HAc水溶液的摩尔电导率=3.907*10-2(S·m2·m-1) ⑴测定KCl溶液的电导率: ⑵测定HAc溶液的电导率: 电导水的电导率k(H2O)/ (S·m-1):7 *10-4S·m-1

关于探究电解水的实验报告

关于探究电解水的实验报告 篇一:电解水探究实验报告 实验人员:**、***、**、*** 报告撰稿人:***,*** 一、实验仪器及药品:自制水电解器、试管、导线、直流电源、铁 制电极、少量稀硫酸 二、实验目的: 1.掌握“电解水”演示实验的操作技术; 2.探究水电解器(霍夫曼电解器)的代用装置; 3.培养学生“以教师的姿态”做好实验的预备实验以及进行演示 的初步能力。 通电 实验原理:2H2O ==2H2↑+O2↑ 四.实验步骤: 1.连接好电路(如下图) 2.装入1:10的稀硫酸溶液(液面高于电极0.5cm). 3.将两支试管装满溶液各自放入正极、负极。 4.打开直流电源,将电压调至12V进行电解。 5.观察和记录两极产生气泡的多少和速度、收得可检验量的氢气所需的时间、所收得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以及检验氢气和氧气的

直观效果、操作是否简便等。 6.检验生成的气体。 7.运用上述装置,将直流电压依次升高到24V和36V分别进行实验。注意练习实验操作,对比电解速度及直观效果。 五.实验现象: 1.通电后,电极上有气泡生成,通电一段时间后,两个试管汇集了一些气体,与正极相连的试管内的体积小,与负极相连的试管大,体积比小于1:2 2.检验气体时,体积小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体积大的气体点燃时有爆鸣声。 3.直流电源电压从12V升高到24V时,两个试管中生成的气体的速 度明显加快;由24V升高到36V时,生成气体的速度继续加快。 六.实验结论: 1.水在接通直流电后,分解成氢气和氧气,证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2.在一定条件下,电解水时,所通直流电的电压越大,电解速度越快。 3.O2在水中溶解度大于H2,使O2的溶解量大于H2的溶解量,会消耗少量O2,所以会使所得H2和O2体积比偏离2:1 篇二:电解水探究实验报告 一、文献综述:

溶液的导电性和哪些因素有关

课题5溶液的导电性和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原理: 一种溶液能够导电是因为该溶液里含有自由移动的离子,所以,非电解质溶液不能导电。而且,单位体积的溶液里,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越多,溶液的导电性就越强。所以,一般情况下,同浓度的强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要比弱电解质来得强。此外,溶液的导电能力还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本例将利用TI-83图形计算器及CBL数据采集器和电导率探头顺利完成这一研究。研究目标: 1.学习使用CBL数据采集器和电导率探头测量溶液的导电性。 2.探究学习:溶液的导电性和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器材: 1.实验药品:0.01 ~0.05mol/L NaCl 溶液,0.1 mol/L NaCl溶液,0.01mol/L HAc 溶液,0.01mol/L NaAc 溶液, 0.01mol/L Na2SO4。 2.实验仪器:TI-83图形计算器、CBL数据采集器、电导率探头;电磁搅拌器;50ml 烧杯。 实验步骤: 1.准备工作。 (1)按顺序连接好各仪器并使处于打开状态。按APPS键,进入APPLICATIONS 菜单,选择进入CHEMBIO程序,回车。(见图1、图2) 图1 图2 (2)进入MAIN MENU菜单,选择“1:SET UP PROBES”。(见图3) (3)按屏幕提示“ENTER NUMBER OF PROBES:”,输入“1”。回车。(即本例只需用一个探头)(见图4) 图3 图4 (4)进入“SELECT PROBES”菜单,选择“6:CUNDUCTIVITY ”,回车。(即

本例使用电导率探头)(见图5) (5)屏幕出现如图提示,确认后回车。(见图6) 图5 图6 (6)按屏幕提示“ENTER CHANNAL NUMBER:”,输入“1”。回车。(即本例使用通道1传送数据信息“)(见图7) (7)屏幕出现“**CALIBRATION**”菜单,如图。选择“1:USE STORED”。回车。(见图8) 图7 图8 (8)屏幕出现如图提示(见图9),选择“3:” (9)回到MAIN MENU菜单。 图9 图10 2.实验过程。 (1)清洗电导率探头,并用0.01mol/L NaCl待测溶液淋洗,用滤纸吸干表面。将电导率探头插入0.01mol/L NaCl待测溶液中。 (2)在MAIN MENU菜单中选择“2:COLLECT DATE”,回车。(见图10) (3)在DA TE COLLECTION 菜单中选择“3:TRIGGER/PROMPT”,回车。(见图11) (4)屏幕提示,示数稳定时按CBL上的TIGGER键以保存数据,同时在TI计算器上输入相应的浓度(如0.01)。(见图12)10秒后回车。电导率示数出现在CBL屏幕上(本例中为156.488)。

电导的测定及其应用实验报告

电导的测定及其应用实 验报告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电导的测定及其应用 一、实验目的 1、测量KCl水溶液的电导率,求算它的无限稀释摩尔电导率。 2、用电导法测量醋酸在水溶液中的解离平衡常数。 3、掌握恒温水槽及电导率仪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1、电导G可表示为: (1) 式中,k为电导率,电极间距离为l,电极面积为A,l/A为电导池常数Kcell,单位为m-1。 本实验是用一种已知电导率值的溶液先求出Kcell,然后把欲测溶液放入该电导池测出其电导值G,根据(1)式求出电导率k。 摩尔电导率与电导率的关系: (2) 式中C为该溶液的浓度,单位为mol·m-3。 2、总是随着溶液的浓度降低而增大的。 对强电解质稀溶液, (3) 式中是溶液在无限稀释时的极限摩尔电导率。A为常数,故将对c作图得到的直线外推至C=0处,可求得。 3、对弱电解质溶液, (4) 式中、分别表示正、负离子的无限稀释摩尔电导率。 在弱电解质的稀薄溶液中,解离度与摩尔电导率的关系为: (5) 对于HAc, (6) HAc的可通过下式求得: 把(4)代入(1)得:或 以C对作图,其直线的斜率为,如知道值,就可算出K o 三、实验仪器、试剂

仪器:梅特勒326电导率仪1台,电导电极1台,量杯(50ml)2只,移液管(25ml)3只,洗瓶1只,洗耳球1只 试剂:(mol·m-3)KCl溶液,(mol·m-3)HAc溶液,电导水 四、实验步骤 1、打开电导率仪开关,预热5min。 2、KCl溶液电导率测定: ⑴用移液管准确移取(mol·m-3)KCl溶液 ml于洁净、干燥的量杯中,测定其电导率3次,取平均值。 ⑵再用移液管准确移取 ml电导水,置于上述量杯中;搅拌均匀后,测定其电导率3次,取平均值。 ⑶用移液管准确移出 ml上述量杯中的溶液,弃去;再准确移入 ml电导水,只于上述量杯中;搅拌均匀后,测定其电导率3次,取平均值。 ⑷重复⑶的步骤2次。 ⑸倾去电导池中的KCl溶液,用电导水洗净量杯和电极,量杯放回烘箱,电极用滤纸吸干 3、HAc溶液和电导水的电导率测定: ⑴用移液管准确移入(mol·m-3)HAc溶液 ml,置于洁净、干燥的量杯中,测定其电导率3次,取平均值。 ⑵再用移液管移入 ml已恒温的电导水,置于量杯中,搅拌均匀后,测定其电导率3次,取平均值。 ⑶用移液管准确移出 ml上述量杯中的溶液,弃去;再移入 ml电导水,搅拌均匀,测定其电导率3次,取平均值。 ⑷再用移液管准确移入 ml电导水,置于量杯中,搅拌均匀,测定其电导率3次,取平均值。 ⑸倾去电导池中的HAc溶液,用电导水洗净量杯和电极;然后注入电导水,测定电导水的电导率3次,取平均值。 ⑹倾去电导池中的电导水,量杯放回烘箱,电极用滤纸吸干,关闭电源。 五、数据记录与处理 1、大气压:室温:℃实验温度:25℃ 已知:25℃时(mol·m-3)KCl溶液k=·m-1;25℃时无限稀释的HAc水溶液的摩尔电导率=*10-2(S·m2·m-1)

电解质溶液实验报告

化学教学论实验 ——电解质溶液实验报告 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班级:10级化教班 组:第八组 组员:王红梅(12010240089) 汪婷(12010240059) 魏琼(12010240076) 单晓燕(12010240088)

电解质溶液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电解质溶液的化学原理,电极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及其产物; 2、掌握离子迁移、电解水、电解饱和食盐水与电解氯化铜的实验演示技能; 3、以及探究浓度、电压、电极对电解质溶液电解速率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 电解质溶液在直流电场的作用下,溶液中的离子发生定向移动,即阴离子向阳极方向移动,阳离子向阴极方向移动。可以利用某些有色离子(如Cu2+ ,MnO4-等)的迁移来演示说明溶液中离子的迁移。 氯化钠溶液在直流电场作用下,阳离子(即Na+和H+)移向阴极,阴离子(即Cl-和OH-)移向阳极。 阳极反应:2Cl- - 2e==Cl2↑(氧化反应) 阴极反应:2H+ + 2e==H2↑(还原反应) 总化学反应式:2NaCl+2H2O==2NaOH+H2↑+Cl2↑ 电解水的原理:阴极:4H﹢+4e﹣=2H2↑ 阳极:4OH﹣-4e﹣=O2↑+2H2O 电解氯化铜溶液就是电解氯化铜本身: 阳极:2Cl--2e-==Cl2↑ 阴极:Cu2++2e-==Cu 总反应方程式为:CuCl2 =Cu + Cl2↑

三、实验用品 仪器和材料:自制H形管(具支的滴定管)、小烧杯、U形管、漏斗、量筒、尖嘴玻璃管、滴定管、直流稳压电源、铁架台及附件、铁钉电极、回形针电极、保险丝电极弹簧夹、导线、碳棒电极、橡皮塞、橡皮管、托盘天平小试管玻璃棒火柴酒精灯 药品:稀盐酸、1:7的硫酸、1;10的硫酸、饱和硫酸铜溶液、饱和食盐水溶液、0.3%的高锰酸钾溶液、0.1%稀硫酸酸化的硝酸钾溶液、1mol/L氯化铜溶液、酚酞试剂、淀粉碘化钾试纸、尿素。 四、实验内容 实验名称实验操作与步骤实验现象实验原理及 解释 实验装置 图 注意事项 离子的移动1、取一只洁净的U形 管,向其中倒入含尿素的 硫酸铜溶液和高锰酸钾 溶液。该混合液的配制方 法是:在8mL饱和硫酸铜 溶液中,加入3mL0.3%的 高锰酸钾溶液,加入2g 尿素,后用滴管细心而缓 慢地向U形管的左右管 中轮流交替的加入用稀 阳极区有 一层紫红 色溶液;而 阴极区有 一层淡淡 的蓝色溶 液,碳棒上 附有一层 少量红色 物质,而且 在直流电场的 作用下电解质 溶液中的离子 会发生定向迁 移,即阳离子向 阴极方向移动; 阴离子向阳极 方向移动;故而 可以利用有色 离子的迁移来 1、要待尿素完全溶解之后 再加入到U形管中; 2、加入硝酸钾溶液要左右 轮流交替的加入保证两侧 液面近乎一致, 3、刚开始加入时要使硝酸 钾沿U形管壁缓慢流下, 这样可以保证液面清晰; 4、电极要能触及到电解 质溶液,电压为25V;

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

第一节 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⒈ 通过溶液导电性实验,了解某些化合物的水溶液能导电和电离的概念。 ⒉ 从离子观点初步了解酸、碱、盐的概念,知道酸、碱、盐的组成,能判断酸、碱、盐。 ⒊ 知道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 (二)能力目标 ⒈ 通过对电离的分析和认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⒉ 将常见的无机物按照单质、氧化物、酸、碱、盐加以分类,培养学归纳总结的学习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酸、碱、盐概念的学习,加强对学生进行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二、重点难点 从离子观点了解酸、碱、盐的概念。 三、探究过程 第一课时 【复习引入】 现有下列物质:空气、铁、氯化钠、硝酸钾、石墨、干冰、蒸馏水、氢氧化钠、氢气、酒精、硫酸,其中属于混合物的有__________,属于单质的有___________,属于化合物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属于有机物的有________,属于氧化物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 【讲授】我们知道,现在世界上有二千多万种物质,要一种一种地加以学习、研究,那是不现实的。我们可以根据物质的组成,对物质进行分类,以类学习。在第八章里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三类非常重要的化合物——酸、碱、盐。我们先来研究一些溶液的导电性。 【演示】实验8—1 【观察】 【归纳】NaCl ,KNO 3,NaOH ,H 3PO 4四种物质的固体都不导电,而它们的水溶液能导电;蔗糖、酒精的固体或水溶液都不能导电。 一、溶液的导电性 ⒈ 有些物质的水溶液能导电。 【思考】为什么有些物质的水溶液能导电?(金属为什么能导电?) (分析)电流是由带电粒子的定向移动而形成的,金属中存在能够自由移动的带负电的电子,所以金

九年级化学探究溶液导电性的实验

溶液的定义、组成及特征 ?溶液的概念: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溶液的组成: (1)溶液由溶剂和溶质组成溶质:被溶解的物质溶剂: 溶液质量=溶剂质量+溶质质量 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 (2)溶质可以是固体(氯化钠、硝酸钾等)、液体(酒精、硫酸等)或气体(氯化氢、二 氧化碳等),一种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一种或多种物质。水是最常用的溶剂,汽油、洒精等也可以作为溶剂,如汽油能够溶解油脂,洒精能够溶解碘等。 溶液的特征: 均一性:溶液中各部分的性质都一样; 稳定性: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长时间放置不会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溶质 ?对溶液概念的理解: 溶液是一种或儿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1)溶液属于混合物; (2)溶液的特征是均一、稳定; (3)溶液中的溶质可以同时有多种;

(4)溶液并不一定都是无色的,如CuSO4溶液为蓝色; (5)均一、稳定的液体并不一定郡是溶液,如水; (6)溶液不一定都是液态的,如空气。 溶液与液体 (1)溶液并不仅局限于液态,只要是分散质高度分散(以单个分子、原子或离子状态存在)的体系均称为溶液。如锡、铅的合金焊锡,有色玻璃等称为固态溶液。气态的混合物可称为气态溶液,如空气。我们通常指的溶液是最熟悉的液态溶液,如糖水、盐水等。 (2)液体是指物质的形态之一。如通常状况下水是液体,液体不一定是溶液。 3. 溶液中溶质、溶剂的判断 (1)根据名称。溶液的名称一般为溶质的名称后加溶剂,即溶质在前,溶剂在后。如食盐水中食盐是溶质,水是溶剂,碘酒中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 (2)若是固体或气体与液体相互溶解成为溶液。一般习惯将固体或气体看作溶质,液体看作溶剂。 (3)若是由两种液体组成的溶液,一般习惯上把量最多的看作溶剂,量少的看作溶质。 (4)其他物质溶解于水形成溶液时。无论,水量的多少,水都是溶剂。 (5)一般水溶液中不指明溶剂,如硫酸铜溶液,就是硫酸铜的水溶液,蔗糖溶液就是蔗糖的水溶液,所以未指明溶剂的一般为水。 (6)物质在溶解时发生了化学变化,那么在形成的溶液中,溶质是反应后分散在溶液中的生成物。如Na2O,SO3分别溶于水后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物是NaOH和

何种水溶液导电性较强

G602 何種水溶液導電性較強 壹、研究動機 媽媽說:穿上藍白拖鞋吹頭髮可以\防止觸電,因為塑膠可以阻斷電流,不通電,就不處電;小阿姨說:打雷時,躲在車子裡比躲在樹下安全,因為車子是密閉空間,電流只能在車子外打轉,而樹就像避雷針可以吸電。 所以我就想去探索電流的奧祕。 貳、研究目的 一、水或加料水何者導電性較強 二、加熱後的水溶液會不會影響導電 三、加冰的的水溶液會不會影響導電 四、水溶液濃渡會不會影響導電 五、水溶液酸鹼性液會不會影響導電 參、研究設備及器材

肆、研究過程或方法與研究結果 一、水或加料水何者導電性較強 (一)實驗步驟 1、準備水30ml 到入量杯中 2、準備加料水後到入量杯中 A 、黑糖蜜水 B 、葡萄酒 C 、醋 D 、肥皂水 E 、福樂低脂牛奶 3、將萬用電表之探測棒放入溶液中 (二)實驗觀察紀錄表 水或加料水何者導電性較強實驗觀察紀錄表 單位:V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平均值 水 0.12 0.12 0.12 0.11 0.12 0.118 葡萄酒 0.02 0.01 0.03 0.02 0.02 0.02 醋 0.12 0.13 0.1 0.12 0.12 0.118 黑蜜糖水 0.08 0.06 0.07 0.08 0.09 0.076 肥皂水 0.24 0.23 0.22 0.24 0.24 0.234 福樂低脂牛奶 0.1 0.11 0.12 0.11 0.1 0.108 (三)實驗觀察統計圖 水或加料水何者導電性較強實驗觀察統計圖 (四)結論 經觀察水或加料水何者導電性較強實驗,發現加入不同的溶解質 會改變導電強性 觀 察 次 數 觀 察 結 果 觀 察 項 目

九年级化学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人教版知识精讲

九年级化学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人教版 【同步教育信息】 一. 本周教学内容: 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 1. 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 2. 酸、碱、盐的定义 3. 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 二. 重点、难点: 1. 溶液的导电性和部分酸、碱、盐的电离。 2. 酸、碱、盐的定义和电离方程式 三. 教学过程: 1. 溶液的导电性的原因 通过物质导电性实验分析,像氯化钠一样的物质溶于水时,能够离解成自由移动的离子,这个过程叫电离。电离可用电离方程式表示。例如: NaCl=Na+ + Cl- KNO3=K+ +NO3- NaOH=Na+ + OH- 溶液中的自由离子在电源的作用下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固体氯化钠不能导电,是因为没有自由移动的离子。蔗糖、酒精不能产生离子,其溶液没有导电性。 2. 酸、碱、盐的电离 ⑴酸:电离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酸。酸电离生成的阴离子叫做酸根离子。 ⑵碱:电离时所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叫碱。 ⑶盐: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包括NH4+)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叫盐。 3. 电离方程式书写的注意事项 ⑴正确书写离子符号:电离过程中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不变,离子所带的电荷的正负和数目与它在化合物中显示的化合价一致。 ⑵离子的个数要写在离子符号的前面。 ⑶电离方程式必须配平既要保证电离前后元素的种类、原子或原子团的个数相等,又要保证所有阳离子带的正电荷总数与所有阴离子带的负电荷总数相等。所以酸、碱、盐溶液不显电性。 例1. 硫酸氢钠(NaHSO4)水溶液中,因存在着电离生成的H+,所以硫酸氢钠是一种酸。此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分析:判断一种化合物是不是酸,要看其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是不是只有H+。 解:此种说法不正确。因为酸是指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 NaHSO4= Na+ + H+ + SO42-,电离后生成的阳离子除H+外,还有Na+,不全部是H+,故NaHSO4不是一种酸。 例2. 测的某溶液中含有Na+、Mg2+、SO42-、NO3-四种离子,其中离子个数比为Na+:Mg2+:NO3- =4:5:8。若设Na+为4n个时,则SO42-离子最可能为多少个? 分析:本题可根据由酸、碱、盐配成的溶液不带电解题。即在由酸、碱、盐配成的溶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溶液的导电性]初中化学溶液知识点总结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溶液的导电性]初中化学溶 液知识点总结 下面是对溶液的导电性知识点的总结内容,同学们好好学习。 溶液的导电性: 物质溶于水发生电离使溶液能导电。(纯水、固体酸碱盐不导电) 上面对溶液的导电性知识的总结内容,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相信同学们会学习的很好的。 化学会考知识点总结: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 同学们对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知识还熟悉吧,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哦。 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 (1)发生装置:由反应物状态及反应条件决定: 反应物是固体,需加热,制气体时则用高锰酸钾制O2的发生装置。 反应物是固体与液体,不需要加热,制气体时则用制H2的发生 装置。 (2)收集方法:气体的密度及溶解性决定: 难溶于水用排水法收集CO只能用排水法 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气法CO2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 密度比空气小用向下排空气法 通过上面对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知识的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都能考试成功。 化学会考知识点总结: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

下面是对化学中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知识的讲解内容,希望同学们很好的掌握。 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 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可燃物的性质、氧气的浓度、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使燃料充分燃烧的两个条件: (1)要有足够多的空气 (2)燃料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速燃烧,气体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一切可燃性气体、可燃性液体的蒸气、可燃性粉尘与空气(或氧气)的混合物遇火种均有可能发生爆炸。 通过上面对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内容知识的讲解,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会从中学习的更好哦。 化学会考知识点总结:三大化石燃料 关于三大化石燃料的知识内容,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下面的知识。 三大化石燃料 三大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混合物、均为不可再生能源) (1)煤:“工业的粮食”(主要含碳元素); 煤燃烧排放的污染物:SO2、NO2(引起酸雨)、CO、烟尘等 (2)石油:“工业的血液”(主要含碳、氢元素); 汽车尾气中污染物:CO、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氮的氧化物、含铅化合物和烟尘 (3)天然气是气体矿物燃料(主要成分:甲烷),是较清洁的 能源。

化学-电解质溶液-同离子效应”实验报告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现代远程教育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普通化学 / 化学原理1 实验名称:电解质溶液-同离子效应实验形式:在线模拟+现场实践 提交形式:在线提交实验报告 学生姓名: 学号: 年级专业层次: 学习中心: 提交时间: 2014年 5月 9日 period of anti-Japanese war, Communist Party members such as Wang Huapeng, Chen Youqun operating from Zhejiang province came to the Tomb, widely publicized in the youth-Japanese thought. Shen Decai son Shen Bo (also known as Qing, Wei Qing), when only 13 years old, take part in activities at the outset, set up "Youth Club" book reading progress, once carried out revolutionary activities. Shen Decai does not drag, fully support the son, secretly help protect. Son watching progress not completed after the book, Shen Decai always putting books into hard wood mountain for safekeeping. In May 1941, the white terror is 一、实验目的 (1)加深对弱电解质的解离平衡、同离子效应、盐类水解等基本概念的理解。 了解缓冲溶液的缓冲作用及配制。 (2)掌握难溶电解质的多相离子平衡及沉淀的生成和溶解的条件。 二、实验原理 在弱电解质的解离平衡或难溶电解质的沉淀一溶解平衡体系中,加入与弱电解质或难溶电解质具有相同离子的易溶强电解质,则平衡向左移动,产生使弱电解质的解离度或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度明显降低的现象,叫做同离子效应。

电解水探究实验报告

电解水探究实验报告 一、文献综述: (一)实验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水是由氢氧两种原子按二比一的比例组合而成,采用熟悉的水做知识载体,通过对水分解产生氢气和氧气的微观过程的描述,认识到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从而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国内外已根据相关原理发明了瓶装电解水、电解水制氧机及电解水制氢等,并将更深入的研究进行优化取得最小成本最大利益的成功。(三)参考文献: 《2011-2015年中国电解水制氢设备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分析报告》;专业文献;中学化学教材;贵州教育学院学报。 二、实验目的 1.熟练掌握电解水的实验操作; 2.培养学生“以教师的姿态”做好实验的预备实验以及进行演示的初步能力; 3.学习用正交表的方法寻找电解水实验的最佳反应条件和试验成功的关键; 4.通过本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研究化学实验的能力,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品质和实验习惯。 三、实验仪器及药品:

名称型号数量 仪器试管18*180两只 导线两根 直流电源一个 铁制电极两个 铂电极两个 铜电极两个 电压表一个 试剂不同浓度的氢 氧化钠溶液 四、实验设计方案 (一)实验原理描述:水在通电的情况下可以发生电解,反应式如下通电 2H2O ==2H2↑+O2↑ 其中影响电解水的因素有很多,本实验通过探究不同因素对该实验的影响来探究该反应的最佳条件。 (二)实验过程设计: 1.连接好电路(如下图) 2.装入相应的电解质溶液(液面高于电极0.5cm). 3.将两支试管装满溶液各自放入正极、负极。 4.打开直流电源,将电压调至所要求大小进行电解。

电导的测定及应用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电导的测定及其应用 一、实验目的 1.测量KCl水溶液的电导率,求算它的无限稀释摩尔电导率; 2.用电导法测量醋酸在水溶液中的解离平衡常数; 3.掌握恒温水槽及电导率仪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1、电导G:对于电解质溶液,常用电导表示其导电能力的大小。电 导G是电阻R的倒数,即G=1/R。电导的单位是西门子,常用S 表示。1S=1Ω-1 2、电导率或比电导:κ=Gl/A (2.5.1) 其意义是电极面积为及1m2、电极间距为lm的立方体导体的电导, 单位为S·m-1。 对电解质溶液而言,令l/A = K cell,K cell称为电导池常数。 所以κ=G l/A =G K cell 3、摩尔电导率:Λm=κ/ C (2.5.2) 强电解质稀溶液的摩尔电导率Λm与浓度有如下关系: Λm=Λ∞m- A C(2.5.3) Λ∞m为无限稀释摩尔电导率。可见,以Λm对C作图得一直线,其截距即为Λ∞m。 弱电解质溶液中。在无限稀释的溶液中可认为弱电解质已全部电离。此时溶液的摩尔电导率为Λ∞m =V+ Λm ,++ V- Λm ,-(2.5.4) 根据电离学说,可以认为,弱电解质的电离度α等于在浓度时的摩尔电导Λ与溶液在无限稀释时的电导Λ∞m之比,即:α=Λm/ Λ∞m(2.5.5) 4、弱电解质电离平衡常数:弱电解质AB型的电离平衡常数:Kθ=(Cα2)/Cθ(1-α)(2.5.6)所以,通过实验测得α即可得Kθ值。 把(2.5.4)代入(2.5.6)式可得 Kθ=(CΛ∞m2)/ Λ∞m Cθ(Λ∞m-Λm)(2.5.7) 或CΛm=(Λ∞m2) KθCθ1/Λm -Λ∞m KθCθ 以CΛm对1/Λm作图,其直线的斜率为(Λ∞m2) KθCθ,如知道Λ∞m值,就可算出Kθ。 三、实验仪器、试剂 仪器:梅特勒326电导率仪1台;电导电极一只,量杯(50mL)2个;移液管(25mL)3只; 洗瓶一只;洗耳球一只。 药品:10.00(mol/m3)KCl溶液;0.093mol/dm3)HAc溶液;电导水。 四、实验步骤 1.打开电导率仪开关,预热5min。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