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_法国中尉的女人_中萨拉的隐身与现身_王卫新

_法国中尉的女人_中萨拉的隐身与现身_王卫新

_法国中尉的女人_中萨拉的隐身与现身_王卫新
_法国中尉的女人_中萨拉的隐身与现身_王卫新

2008年第4期第33卷(总第157期)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 O U R N A LO FZ H E J I A N G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N o .4,2008

G e n e r a l N o .157

V o l .33

《法国中尉的女人》中萨拉的隐身与现身

王卫新

(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金华321004)

摘 要:如果我们把自由理解为福尔斯所倡导的相对自由,那么,《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萨拉就是自由的。萨拉的自由主要来自于她在社会中的隐身,隐身不仅得益于她自己虚构的爱情故事以及她在罗塞蒂艺术世界的逃遁,还得益于叙述者、查尔斯、格罗根医生等男性的帮助。萨拉的现身是她无法逃离现实世界的结果,现身引发了她对自由与责任的重新思考,同时也激发了查尔斯对生活以及婚姻的重新认识。小说的开放结局为萨拉的隐身提供了新的维度,隐身与现身的变奏承载着以人物自由为主线的小说叙述自由。

关键词:萨拉;隐身;现身;叙述自由

中图分类号:I 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035(2008)04-0064-05

《法国中尉的女人》是当代英国小说家约

翰·福尔斯(1926-2005)的成名作,发表于1969年。小说的出版不仅在广大读者中引起轰动,而且博得了英美学术界的广泛赞许。小说出版之时,英国批评家伯贡齐的扛鼎之作《小说的现状》初版已经问世,伯贡齐为无缘在自己的批评巨著里讨论福尔斯的名著而感到遗憾。他在后来的淘河版(P e l i c a ne d i t i o n )《小说的现状》中做了补遗,对《法国中尉的女人》给予了高度评价。《法国中尉的女人》是福尔斯小说创作的巅峰,也是英美学术界福尔斯小说研究的热点。几十年来,英美学者不断地对这部小说进行新的解读,从最初的双重结尾、元小说技巧、女性主义到后来的自由主题、进化论主题、仆人形象分析、历史回写甚至同性恋解读,文本研究角度不断变换,新的观点层出不穷,几乎让人叹为观止。

在英美学者的研究中,萨拉的女性形象问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萨拉是一个谜,但谜团的一端可以破解,而且已经得到普遍认同:萨拉是与维多利亚时代格格不入的新女性。但对于萨拉是否获得自由、是否成功地构建了女性主体的问题,学术界却一直莫衷一是。尽管福尔斯曾经表示他希望“总是尽力做一个女性主义者”,[1]

而且他在小说《巫术师》中写下的名言“男人只看见事物,而女人看见事物间的关系”广为流传,可是女性主义者还是不肯与他为伍。麦克尔在她的论文中指出,福尔斯确实有迎合女性主义主题的意图,但他并没有成功。萨拉的女性视角被查尔斯、男性叙述者以及男性作者的视角所掩盖,萨拉的叙述被男性叙述包围,所以《法国中尉的女人》“远非一

部真正的女性主义小说”,[2]

萨拉没有获得自由,她在男权社会中仍旧只是一个没有自由的神秘女性。

其实,小说中的萨拉是否自由主要取决于我们对自由的认识。如果我们把自由绝对化,把女性自由看成可以游离于现实世界(也就是女性主义者所说的男性世界)之外的绝对自由,那么,萨拉没有也不可能获得自由。反之,如果我们把自由解释为福尔斯本人所倡导的相对自由,那么,萨拉就是自由的。萨拉的自由主要来自于她在社会中的隐身,隐身得益于她自己编织的与法国中尉的爱情故事以及她在罗塞蒂艺术世界的逃遁,还有叙述者、查尔斯、格罗根医生等男性的帮助。萨拉的现身是一种无奈,是她无法逃离现实世界的

64

*收稿日期:2008-01-07

作者简介:王卫新(1969-),男,河北丰润人,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

结果。现身引发了她对自由与责任的重新思考,同时也激发了查尔斯对生活以及婚姻的重新认识。小说的开放结局为萨拉的隐身提供了新的维度,隐身与现身的变奏承载着以人物自由为主线的小说叙述自由。

一、萨拉的隐身与现身

虽然《法国中尉的女人》的自由是“现代人类……而不仅仅是女性的自由”,[3]但小说关注的首先是女性。福尔斯将小说定名为“法国中尉的女人”,是因为他在梦幻中看到“一个女人站在没有人迹的码头的尽头凝望着大海”,[4]神秘女人的形象萦绕在他的脑海,触发了他小说创作的灵感。小说也确实是以萨拉站在科布堤尽头眺望大海开头的,萨拉以一种特立独行的黑色女郎的姿态闯进小说,闯进查尔斯的心灵世界,并将女性的神秘贯穿小说始终。

小说一开始,男主人公查尔斯就被两个截然不同的女性所困扰:一边是美丽聪慧的未婚妻欧内斯蒂娜,另一边则是神秘莫测的黑色女郎萨拉。欧内斯蒂娜出身富裕的中产阶级,追逐时尚,爱慕虚荣,对出身上流社会的查尔斯一往情深,她不仅对查尔斯激进的进化论观点尽力包容,对查尔斯失去财产继承权的命运也表示接受。当查尔斯残忍地和她解除婚约时,她还拼命抓住中产阶级虚荣的最后一根稻草,以绝望地晕倒作为回应。对传统的维多利亚淑女而言,表达震惊和愤怒的最佳的方式是晕倒,因为骂人、喊叫、“攻击别人都不是得体的行为”。[5]在远离伦敦大都会的海湾小镇,欧内斯蒂娜以绰约的风姿和尊贵的仪容出人头地,她代表着中产阶级女人的高贵,代表着青春女性的时尚。

如果我们把欧内斯蒂娜看成传统的维多利亚淑女,萨拉则是反传统的神秘女郎。小说以哈代的诗歌《谜》作为第一章的题记,确实意味深长。萨拉本身就是一个谜,小说开始时,她的名字被莱姆镇人为她起的种种绰号所淹没。她被莱姆镇的人称为“悲剧”、“法国中尉的女人”甚至“法国中尉的婊子”,她是“堕落的女人和被社会遗弃的女人”[6]的混合。她独自生活在与现实世界隔绝的虚幻世界,用自己精心编织的与法国中尉的绯闻避开莱姆镇公众的目光。为了生计,她临时委身于波尔坦尼太太的家中,波尔坦尼太太的家除了牧师和费尔利太太光顾,很少有其他人拜访。波尔坦尼太太接受格罗根医生的建议,破例允许萨拉下午睡觉以治疗其特殊“病症”。法国中尉在小说中是隐身的,只出现在萨拉的虚构叙述之中。同样,萨拉在《法国中尉的女人》中大多数情况下也是隐身的,她或是沉浸在对法国中尉的虚幻世界,或是隐藏在波尔坦尼太太与世隔绝的深宅,或是偷偷溜进康蒙斯丛林去散步。康蒙斯丛林被认为是引诱人堕落的禁地,走进康蒙斯意味着堕落,意味着不为社会接受的隐身。

萨拉的隐身是一种自我流放,这种自我流放不是女性对男性社会的逃离,而是叛逆者对现实世界的逃离。通过编织法国中尉的故事,萨拉获得了一种别人无法理解的自由,似乎只有在隐身的状态下她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然而,现实社会是无法完全逃离的。从一开始,萨拉就在一些人的窥视之下,这些窥视者不仅包括女性主义者所提出的男性叙述者和查尔斯,还包括格罗根医生和费尔利太太。男性叙述者一直追踪着他的女性人物,试图理解并揭示萨拉的谜团。然而,直到小说的第12章,这个谜团还毫无头绪,叙述者不停地追问:“谁是萨拉?她是从什么阴影里出来的?”[7]80紧接着,叙述者在第13章的开头给了最令人失望的回答“我不知道”。萨拉谜团的根源在于她的隐身,这种隐身令本该最了解她的叙述者都感到困惑。

查尔斯是紧随叙述者之后的志愿间谍(v o l-u n t a r y s p y),他充当间谍角色事出偶然。他和未婚妻从科布堤经过的时候,偶然看见这个神秘女郎站在海堤的尽头,他仿佛骑士精神附体,勇敢地爬上科布堤来拯救蒙难的美女。出乎意料的是,美女没有蒙难,倒是骑士从此开始“蒙难”了。萨拉的形象深深印在查尔斯的脑海,当他再次在丛林中和睡梦中与萨拉相遇时,查尔斯感觉到自己已经坠入了爱河。查尔斯是第一个完整地听到萨拉讲述她与法国中尉故事的男性,他被虚幻的故事所迷惑,试图帮助萨拉逃离莱姆镇。当他和萨拉发生性关系的时候,却意外发现她是处女,法国中尉的故事是编造的。查尔斯和萨拉短短90秒的肉体接触,最终撕破了萨拉得以隐身的面纱,她精心编织的虚幻世界被揭穿了。被波尔坦尼太太解雇,她失去的是生计,得到的是尊严,失业没有让她选择彻底离开莱姆镇。然而,当她得以隐身的秘密即将被揭穿时,她选择了不辞而别。她默默地离开查尔斯,逃遁到声名狼藉的罗塞蒂画室寻求隐身。

格罗根医生和费尔利太太也分别扮演着志愿间谍的角色。和叙述者以及查尔斯不同的是,他们的角色比较短暂,没有能够贯穿萨拉隐身与现

65

身的始终。格罗根对萨拉的关注主要是从医学的角度,他觉得萨拉是个典型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她是个“对男人的秩序构成威胁的危险女人”。[8]格罗根极力主张让萨拉住进精神病院治疗,他急于将自己学来的新医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然而,当他发现萨拉的精神分裂症并没有发作,她对社会没有实质的危害时,他的基督精神战胜了医学知识。他不但没有把萨拉关进精神病院,而且还帮助她从波尔坦尼太太那里争取了午睡的自由。格罗根没有将萨拉强行地拉向现身,他赋予了萨拉自由的选择。让萨拉的“罪恶”在社会现身、剥夺萨拉在一定程度上赖以隐身的生计的人,是一直幸运地逃过女性主义批评的费尔利太太。正是这个女人对萨拉的监视,使得萨拉去康蒙斯散步的“罪恶”昭然若揭,迫使她辞去波尔坦尼太太家的工作,但又暂时无法逃离莱姆镇。萨拉被迫现身,主动地寻求查尔斯的帮助。

萨拉处女身份的被揭穿,是她第一次现身的高昂代价。她再也无法隐身在虚幻的法国中尉的世界,再也无法享受那种别人无法理解的自由,在此之前,她又失去了波尔坦尼太太家的工作,她必须重返现实世界。她必须重新思考自由与责任,她选择不辞而别,逃遁到查尔斯寻找多年都没有结果的地方。其实,小说在此处提供的大团圆结尾,萨拉不知去向,查尔斯和欧内斯蒂娜重归于好,波尔坦尼坠入地狱,也许同时是叙述者的构想和萨拉最初选择重新隐身时的愿望。萨拉是一个与维多利亚价值观格格不入的女性,她无法融入社会,也不像《简爱》里的疯女人那样给社会带来实质的危害。她的现身是一种无奈,是被现实世界纠缠的结果。对她而言,现身的代价是高昂的;对查尔斯而言,她的现身是“毁灭性的”。她的现身引发了查尔斯对生活和婚姻的重新思考,他痛下决心解除了和欧内斯蒂娜的婚约,开始在众叛亲离的窘境中寻求新的自我。

如果不是被曾经做过查尔斯仆人的萨姆意外地发现,也许萨拉在伦敦的隐身是永久的,尽管隐身的结局似乎更加让人难以接受。萨拉在伦敦的隐身之处,是声名狼藉的罗塞蒂画室,而罗塞蒂兄妹更是与维多利亚价值观格格不入的艺术家。萨拉的隐身为开始重新认识生活并寻求自我的查尔斯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反省过去或者描绘未来,或许他会因为在伦敦偶遇的妓女也叫萨拉而对叫作萨拉的女人重新评价,或许他会因为在大洋彼岸的新的世界而慢慢忘记过去。萨拉的隐身对她、对查尔斯都是一种幸运,然而,她在伦敦的隐身最终还是被现实世界侵扰。她意外地被萨姆所发现,萨姆为了弥补当年对主人的不忠,转弯抹角地把消息告诉查尔斯。本来已经心态平和的查尔斯,远渡重洋回到伦敦,终于和萨拉久别重逢。这次久别重逢,或者说萨拉的第二次现身,又是一次对男女主人公的严峻考验。小说在第60章为他们安排了短暂而没有真实性的和解,随后,叙述者和作者共谋把时间调回到起点,重新安排了他们的命运。萨拉继续着她无人理解的自由,查尔斯独自离去,又一次深刻地反思人生。

叙述者把时间调回起点,让两个结尾在同一时间起跑线上赛跑。第60章的结尾显然只能满足那些一味追求大团圆结局的人的口味,一旦和解,萨拉的隐身将完全成为过去,她将和查尔斯结合在现实世界现身,而这样的安排,她早在第一次现身时就可以选择。第61章的结局,或者说那个与维多利亚价值观格格不入的结局,才适合她这个与维多利亚时代格格不入的女性。她再一次选择了隐身,现身的意义只在于她和查尔斯对生活的重新思考,萨拉对于生活的选择没有改变过,小说的开放结局只是为她的隐身提供了新的维度。萨拉永远也无法摆脱现实世界的侵扰,无论是在莱姆镇还是在伦敦,绝对的隐身只是虚幻,但她还是毅然决然地选择隐身。也许只有在这种“心远地自偏”的隐身中,她才能享有那种别人无法理解的自由。

二、小说的叙述自由

萨拉的隐身与现身是《法国中尉的女人》小说的主线,隐身与现身的变奏承载着以人物自由为主线的小说叙述自由。林奇将《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自由分为三种:“存在自由、社会自由、叙述自由。”[9]存在自由主要是指个人的自由选择,社会自由则是社会赋予个人的自由空间。林奇所说的叙述自由主要是指人物的自由,萨拉的叙述自由主要是指她通过虚构的法国中尉的故事和小说主体的对话。显然,林奇所说的叙述自由比我们将要讨论的叙述自由涵盖面小,我们所说的叙述自由不仅包括人物自由,还包括叙述者以及作者的自由。

就人物自由而言,萨拉的隐身与现身不仅关乎她个人的自由,还和查尔斯等其他人物的自由相连。萨拉在莱姆镇隐身的时候,她自己享有别人无法理解的自由。同时,查尔斯和欧内斯蒂娜也维系着经典的维多利亚爱情,查尔斯的进化论信仰和失去财产继承权的命运也没有影响他们的

66

婚姻前途。萨拉的现身破坏了原有的秩序,引发了查尔斯对生活和婚姻问题的重新思考,勾起了他潜藏在心底的自由渴望,他为自由的选择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解除和欧内斯蒂娜的婚约使他在贵族以及中产阶级的世界里无地自容,仆人的背叛更是雪上加霜,他在维多利亚社会的地位一落千丈。欧内斯蒂娜从她和查尔斯的假面舞会一般的爱情关系中苏醒,她得到了她并不想要的“自由”,小说还特意给予她长寿到德国入侵波兰的年份的回报,但长寿或者自由不是她的追求,她追求的是女人的时尚和虚荣。

萨拉在伦敦的隐身,也为小说其他人物的自由追求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查尔斯在伦敦和花花公子们一起享受夜生活的时候,偶然遇到一个妓女,妓女的名字也叫萨拉,这引发了他对名叫萨拉的女人的重新认识。他解除和欧内斯蒂娜的婚约,四处寻找萨拉却毫无结果的时候,也许是他作为男人最为自由的时候。他暂时摆脱了经典的维多利亚爱情的考验,一个男人与两个截然不同的女人的爱情游戏宣告一个段落,他只身来到美国,在崭新的世界寻求新的自我。与此同时,曾经做过查尔斯男仆的萨姆,从一个无名小卒开始发迹,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辛劳爬上中产阶级的阶梯。对萨姆而言,进入中产阶级是他最美好的愿望,是他获得自由的最终标志。

萨拉的隐身与现身不仅关乎人物的自由,还与叙述者和作者的自由达成默契。福尔斯深知他生活在“罗伯·格里耶以及罗兰·巴尔特的时代”,[7]80为了给人物更多的自由,作者或者叙述者应该尽可能地不干预人物的自由选择,作者应该尽可能地离无所不知的上帝远一点儿。与经典的现实主义小说不同,英国后现代小说的作者介入一般是间接的,最为通行的方式是以次要人物方式进入小说。查尔斯在去往伦敦的火车上,在空荡荡的车厢里遇到的那个大胡子男人,其实就是以次要人物形式出现的作者。非常有趣的是,作者一上火车,很快查尔斯就进入梦乡,作者和人物一般不会正面接触。萨拉在莱姆镇隐身的时候,作者几乎完全退隐,叙述者只是偶尔跳出来干涉人物的行动。查尔斯和萨拉在森林中的“邂逅”,其实是违背叙述者的安排的,但叙述者对此表现出后现代的包容。叙述者不仅在第12章的结尾发出“谁是萨拉”的诘问,还在第13章直接对小说创作说东道西,这些都是萨拉隐身所给予他的自由。他没有必要完全揭开萨拉的神秘面纱,从小说叙述的角度看,萨拉编织的爱情故事,是对他的小说叙述的一种合法介入。人物编织的法国中尉的故事和他叙述的法国中尉女人的故事一脉相承,为他的叙述填补了许多空白,减轻了他自己叙述的负担。萨拉的隐身给予他许多自由空间,叙述者充分利用了他的自由空间,不仅海阔天空地对小说创作发表了一番宏论,还腾出手来对男仆萨姆和女仆玛丽的小人物世界进行了细致刻画。

叙述者将萨姆和狄更斯小说《匹克威克外传》中的男仆萨姆·威乐联系起来,他们的区别在于萨姆·威乐对自己的仆人角色很满意,而萨姆“则觉得这是一种煎熬”。[7]40叙述者给予萨姆爱情的自由选择,他成功地赢得了玛丽的爱。但萨姆需要的是比自由选择更重要的人的解放,他是一个急于摆脱下层社会的有志青年。他请求查尔斯结婚后给他资助,帮助他开自己的店铺谋生。当他觉察出查尔斯即将做出解除和欧内斯蒂娜婚约的“愚蠢决定”时,他背叛了查尔斯,转而投靠到欧内斯蒂娜父亲的身边。萨拉在伦敦隐身的时刻,正是叙述者对萨姆的生活和事业着墨最多的时刻。萨姆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勤奋,渐渐跻身中产阶级世界,他和玛丽被赋予维多利亚大团圆的结局。在讨论《法国中尉的女人》小说结尾时,人们使用最多的是“结尾游戏”(e n d g a m e)、“双重结尾”(t w o e n d i n g s o r d o u b l ee n d i n g)、“多重结尾”(m u l t i p l e e n d i n g),极少有人提及大团圆的结局。人们可能太多地关注了查尔斯和萨拉的命运,而忽略了小人物的幸福生活。而叙述者则利用萨拉隐身的时机,精心描画了小人物的大团圆。作为叙述者,像志愿间谍一样追踪主人公的命运是不容推卸的责任,但这并不等于说,关注主人公的命运是叙述者惟一的使命。作为后现代小说的叙述者,他充分利用自身有限的自由,为小人物的命运开了绿灯。

萨拉的现身剥夺了叙述者休闲的权利,他为萨拉不辞而别后查尔斯的命运以及小说的命运绞尽脑汁。他推出一个连自己都难以信服的“结尾”:查尔斯和欧内斯蒂娜重归于好,重新开始假面舞会一般的生活,罪大恶极的波尔坦尼太太则被带进地狱,去了她最该去的地方。这是一个不负责任的结局,叙述者有他的自由,但这样的结局是对自由的滥用。他随即否定了自己的计划,重新安排了萨拉的隐身和现身。萨拉在伦敦现身的时候,已经应对过现身尴尬局面的叙述者,开始和作者共谋,第61章的叙述者其实是作者和叙述者的合体。他(或者说他们)采取了叙述暴力,强行

67

将时间退回起点,否定了萨拉和查尔斯的短暂和解,让萨拉重新选择隐身,查尔斯选择自我流放。萨拉的最后一次隐身选择,才使叙述者和作者如释重负,终于为小说安排了开放式的结局。

萨拉在莱姆镇隐身的时候,作者和叙述者的距离被最大限度地拉开。作者几乎完全隐退,叙述者则悠闲自在地追踪着人物,还时不时地用现代人的视角对维多利亚时代品头论足,对小说创造发表高论。萨拉在伦敦隐身的时候,作者和叙述者各自玩着自己的叙述游戏,作者溜进查尔斯的车厢偷窥,叙述者大张旗鼓地投入小人物萨姆的世界,享受着他们的自由。萨拉的现身对作者和叙述者都是一种威胁。萨拉现身的时候,叙述者和作者的距离就被拉近了,此时的叙述者和作者有着一种共谋。萨拉在莱姆镇现身的时候,作者和叙述者之间还有一段距离,叙述者承载着作者的使命,但作者的身影并没有直接笼罩在叙述者身上,一闪即逝的查尔斯和欧内斯蒂娜和解的安排可以被看作是叙述者的自作主张。萨拉在伦敦现身的时候,叙述者似乎难以独自把握未来方向了,所以他请求读者原谅,在最后一章还要插入一个非关键人物,这个最后出场的非关键人物其实就是跳到前台和叙述者共谋的作者。第61章中的叙述者和作者是无法截然分开的,这也是他们的自由,一种时而分开时而共谋的自由。

人物自由、叙述者自由和作者的自由共同构建了《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叙述自由,就像小说第13章中所说的那样,叙述自由是“我们的第一原则”。[7]82人物自由、叙述者自由以及作者的自由是相互依存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萨拉的隐身和现身是这个有机整体运作的催化剂。萨拉的隐身对她自己是一种别人无法理解的自由,对其他人物、对叙述者和作者也都是一种解脱。萨拉隐身的时候,他们可以悠闲地享受各自的自由。而萨拉的现身则是一种对秩序的“破坏”,叙述者和作者必须通过共谋来承担小说赋予他们的责任,查尔斯等人物也必须做出十分痛苦的抉择。在“破坏”秩序的同时,萨拉的现身引发了她对自由与责任的重新思考,同时也激发了查尔斯对生活以及婚姻的重新认识,叙述者和作者也在萨拉现身的严峻考验中重新思索着小说的自由与责任。

参考文献:

[1]F o w l e s J.Wo r m h o l e s:E s s a y s a n dO c c a s i o n a l Wr i t i n g s[C].L o n-

d o n:J o n a t h a nC a p e,1998:x i i i.

[2]M i c h a e l M C.Wh oi s S a r a h:AC r i t i q u e o f T h eF r e n c hL i e u t e n-

a n t's W o m a n's F e m i n i s m[J].C r i t i q u e,1987,28(2):225-236.

[3]H u f f a k e rR.J o h n F o w l e s[M].B o s t o n:T w a y n eP u b l i s h e r s,

1980:92.

[4]F o w l e sJ.W o r m h o l e s:E s s a y sa n d O t h e rO c c a s i o n a lWr i t i n g s

[C].L o n d o n:J o n a t h a nC a p e,1998:13.

[5]H i l l e g a s s CK.T h e F r e n c hL i e u t e n a n t's Wo m a n[M].L i n c o l n:

C l i f f N o t e s I n c o r p o r a t e d,1979:31.

[6]M c S w e e n e y K.F o u r C o n t e m p o r a r y N o v e l i s t s[M].L o n d o n:S c o l a r

P r e s s,1983:137.

[7]F o w l e s J.T h e F r e n c h L i e u t e n a n t's Wo m a n[M].N e wY o r k:N e w

A m e r i c a nL i b r a r y,1969.

[8]T h o r p eM.J o h n F o w l e s[M].W i n d s o r:P r o f i l eB o o k sL t d,

1982:27.

[9]L y n c hRP.F r e e d o m s i nT h e F r e n c hL i e u t e n a n t's W o m a n[J].

T w e n t i e t hC e n t u r y L i t e r a t u r e,2002,48(1):50-76.

S a r a h's I n v i s i b i l i t y a n d V i s i b i l i t y i n T h e F r e n c h L i e u t e n a n t's W o m a n

W A N GW e i-x i n

(C o l l e g e o f F o r e i g nL a n g u a g e s,Z h e j i a n g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J i n h u a321004,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I f w e t a n k e f r e e d o ma s t h e r e l a t i v e f r e e d o m a d v o c a t e d b y J o h n F o w l e s(1926-2005),t h e n S a r a h i n h i s T h e F r e n c h L i e u t e n a n t's W o m a n(1969)i s f r e e i n t h a t s h e i s i n v i s i b l e t o t h e s o c i e t y s h e d i s l i k e s.

H e r i n v i s i b i l i t y r e s u l t s f r o mh e r i n v e n t e d l o v e s t o r y w i t h t h e F r e n c h l i e u t e n a n t a n d h e r s h e l t e r i n R o s s e t t i's n o-t o r i o u s a r t s t u d i o w i t h t h e a i d o f t h e m a l e n a r r a t o r,C h a r l e s a n d D o c t o r G r o g a n.S a r a h's v i s i b i l i t y i s t h e r e s u l t o f h e r i n a b i l i t y t o e s c a p e f r o m t h e w o r l d o f r e a l i t y.H e r v i s i b i l i t y i n v i t e s h e r t o r e t h i n k a b o u t h e r f r e e d o ma n d r e s p o n s i b i l i t y a n d s t i m u l a t e s C h a r l e s's r e c o n s i d e r a t i o n s o f l i f e a n d m a r r i a g e.T h e o p e n e n d i n g o f t h e n o v e l p r o-v i d e s a n e wd i m e n s i o n f o r S a r a h's i n v i s i b i l i t y.T h e i n t e r m i n g l i n g o f v i s i b i l i t y a n d i n v i s i b i l i t y c a s t s l i g h t o n t h e n a r r a t i v e f r e e d o mo f f i c t i o n,w h i c h i s h i g h l i g h t e d b y t h e f r e e d o mo f t h e c h a r a c t e r s.

K e y w o r d s:S a r a h W o o d r u f f;i n v i s i b i l i t y;v i s i b i l i t y;n a r r a t i v e f r e e d o m

(责任编辑 周芷汀)

68

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中的男性探究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的人物性格分析 2 浅析《远大前程》中主人公皮普性格发展的形成因素 3 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实施情感教育的研究 4 英语专业学生语音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 5 《紫色》中“家”的解读 6 从语言表达看中西思维方式差异 7 The Influence of the Current American Marital Status on the Christian Views of Marriage 8 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学习词汇策略的研究 9 《老人与海》中的和谐关系 10 The Analysis of the Gothic Features of Wuthering Heights 11 英语中法语借词刍议 12 从弗吉尼亚伍尔夫到多丽丝莱辛:论女性主义的发展——对比两位作家笔下塑造的女性形象 13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汤姆叔叔的性格分析 14 汉英禁忌语的对比研究 15 简爱中的批判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 16 论学生角色在中学英语课堂中的转换 17 The Study of Chinese Body Language 18 论文学翻译中“原作之隐形”存在的必然性 19 英文科技产品说明书的语言特点与翻译 20 An Insight into Cause for Feminine Tragedy--A Case Study of A Rose for Emily 21 从审美视角分析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 22 Memory Theorie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to English Vocabulary Learning 23 论中国神话和希腊神话的文化差异 24 以拉康的镜像理论分析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 25 外贸英文函电中委婉语的特点及应用研究 26 中美饮食文化的差异 27 涉外商务用餐中的非言语交际 28 对圣经文学性之赏析 29 华兹华斯诗歌的精神生态研究—以《丁登寺》为例 30 从文化角度看英汉习语翻译 31 项目教学法在英语写作课中的应用 32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33 中餐菜名的英译与饮食文化传播 34 生活在夹缝中的畸形人——评《小镇畸人》 35 论英语中的汉语借词(开题报告+论) 36 唐诗意象英译中的文化障碍和策略 37 英汉恭维语的对比研究 38 39 On Differences between Western and Chinese Advertising Copies 40 对《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的性格分析

《法国中尉的女人》读后感

《法国中尉的女人》读后感 《法国中尉的女人》读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法国中尉的女人》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现如今图书被一刀切的分为两类,一类叫做“虚构类图书”另一类则为“非虚构类图书”。小说无疑统统划入“虚构类图书”一列,但实际上的阅读体验却可能是完全相反的,我们在看“非虚构类图书”时会不自觉地怀疑”这些是真的吗?”而在阅读小说时,我们的意识深处却相信这世界上某处真有其人其事,即使过去没有,即使到如今也未曾发生,未来也一定会出现,总之我们认为小说具有其真实性。这就是我们的读者。 但是在阅读《法国中尉的女人》这本书时,这种真实性感受却没有产生,或者说是被作者刻意的打压下去了,用他不断的改变故事的走向的方法,把这种真实性打破了,萨拉

不再是个饱满的立体的个人,而是个神秘的甚至是虚无缥缈的存在,如同作者自己对虚构的说法,对“真实的”“想象的”的纠缠。 摘抄:大约二千五百年前,有一位希腊人说过,虚构无处不在。我发现这种新的现实(或者非现实)更令人信服。我希望你也会有我这种感觉:我无法完全控制我头脑中的这些人物,就像你无法控制——你的孩子、同事、朋友,甚至是你自己。但是这很荒谬吗?一个人物不是“真实的”就是“想象的”?如果你这样想,虚伪的读者,我就只能一笑置之了。你甚至认为自己的过去都不是十分真实。你给它添加枝叶,给它镀金或给它抹黑,进行删节,把它修补……把它编成了小说,总之,当你把它写成一本书,放在书架上的时候,那已经是一本歪曲事实的自传了。我们全都在逃脱真实的现实。这就是人的基本定义。 这明显是作者的不自信,他害怕读者不相信真有其人,害怕读者说这是他“想象的”人物,所以有这一“此处无银三百两”,这种不自信甚至愈写愈烈,后来干脆玩起了AB剧,彻底将其沦为虚构。 又或者是作者有意为之,他就是要拐弯磨脚的`告诉读者,其实查尔斯即是萨拉,萨拉也是查尔斯,而查尔斯加萨拉既是作者,作者通过这两个人说着他一个人想说的话,是他幻想自己摆脱了时代、血统、阶级和国家的束缚时,他并

《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元小说特征分析

摘要:约翰福尔斯是英国二战以后最负盛名的后现代主义作家之一,以其娴熟的手法和高超的技艺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在他一生的里创作了很多小说和非小说,其中以《法国中尉的女人》最有代表性。《法国中尉的女人》刻画了一位神秘,美丽,对自由的的向往的女性。本文将从《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元小说特征进行分析。 关键词:存在主义;元小说;戏拟;开放结局 约翰福尔斯采用多维度叙事,首先塑造了一个神秘而美丽的女人萨拉,并于查尔斯互相吸引并相爱的故事。此外文章的第二个维度,一对青年男女演员因为演出《法国中尉的女人》而发生了感情。小说里两个世界随意的变换,让读者穿梭在两个时空里体会两种不同的爱情故事。其开放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思考。 一、存在主义的体现 作为法国著名的存在主义学家,萨特的存在主义学说贯穿了整个小说的始末。萨拉就是在《法国中尉的女人》里面存在主义典型。与传统的“我思故我在”不同的是,存在主义强调的是“我在故我思”。就是说存在是先于本质的。存在主义的作品不强调文学作品描写了什么,而是在于强调内心复杂而虚无的感受,体验没有意义和荒诞痛苦的一生。我们反观萨拉的人生就不难发现萨拉的心路历程是复杂而且痛苦的。萨拉的第一段恋情是和一个法国的水手之间无果的恋情。这段恋情给萨拉带来了最深的伤害。在整个以维多利亚时期准则行事的小镇里,萨拉无异于是一个不检点的女人。但这样的伤害无疑是对萨拉心灵的清洗,甚至这种伤害让萨拉不去辩解日复一日的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之中。在痛苦之中追寻着冥冥的自由。 “我知道这是注定的,我不应该嫁给任何人,所以我与羞耻结婚,是羞耻令我活了下来,我知道我和别的女人不同,我不会像她们一样有丈夫孩子和家庭的乐趣,有时我同情她们,我有了她们理解不了的自由,侮辱和责难伤害不了我,我不为世俗所束缚。” 约翰福尔斯没有替萨拉辩解,只是去展示个体的生存状态,存在的状态是孤独,痛苦,畏惧和绝望,这些特质在萨拉的身上被诠释的淋漓尽致。没有人能够理解的萨拉是孤独的,独自忍受非议和雇主的压迫的萨拉是痛苦的,不敢走向其他城市开展新的生活的萨拉是畏惧的,追寻自由却又无计可施的萨拉更是绝望的。存在主义指出没有本质的存在等于虚无。人只有在面对焦虑和痛苦时才能重新迸发寻找真正自我的勇气。那么萨拉在一波又一波的痛苦里不断探索她生命的本质,那就是自由。自由的绘画,自由的创作,解除非议的捆绑,世俗的束缚,在毫无自由的社会里寻找心灵正真的自由。 二、元小说特征 元小说的特征之一对维多利亚时代的语言风格进行了巧妙地戏拟。福尔斯尽可能的在风格,措辞,韵律,节奏和词汇上进行真实的模仿。不难看出实际上福尔斯就是在对十九世纪著名作家哈代的作品风格进行模仿。此外小说在作品里无时无刻的向读者提供着维多利亚的各种资料,名言警句,让读者仿佛就是置身于维多利亚时代当中。 元小说的特征之二反传统性。说到反传统我们就要说明何为传统。传统的作家和小说都致力于使得小说身临其境,尽量少的漏出作者存在的破绽。而元小说也可也说是新小说的一种,却反其道而行。它反对传统小说的模式和小说技巧,不注重塑造人物的构思情节,而致力于表达作者自身的思考和想法以及自己是如何构思和创作的。所以夹叙夹议是《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另一个特点。小说已经不是仅仅叙述故事,而更多地把福尔斯的思考和人生信条带入小说里面。 元小说特征之三开放式结局。约翰福尔斯给了我们三个结局,可以看出作者放松了对人物的控制,使得小说结尾呈现出开放性。查尔斯可能放弃了萨拉重新回到封闭的维多利亚时代的意识形态里面,可能查尔斯找到了萨拉重归于好。又或者查尔斯发现了萨拉对他引诱的把戏,看穿之后离开了萨拉去追寻自己的自由。存在主义是全文的主题,萨拉对自由的追寻,

《法国中尉的女人》叙事结构

《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剧作结构 《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剧作结构是套层结构,即制作者为我们平行地讲述两个时代的两对男女的情爱故事。套层结构是电影剧作结构中的高级形态。套层结构表现在《法国中尉的女人》中,既是编剧结构剧本的写作问题,更是导演结构影片的剪辑问题。其实,写剧本与影片剪辑是融为一体、密不可分的。 经有人把剧本写作工作归结到编剧身上,同时把影片剪辑工作归结在导演身上。为了使大家认清这个问题,我们简单地排列一下影片的框架。大家会看到编剧与导演、剧本与剪辑是如何密不可分的。同时,我还认为,一部影片的好的结构,完全是一个技巧问题。打个比方:它就像一个牌手在打牌,一部精彩影片的结构就是一手洗得异常精彩的好牌。 过去时空与现在时空故事框架在电影中的衔接关系如下: 工(黑色文字为过去时空,蓝色文字为现在时空): 1.电影拍摄现场,安娜走向萨拉,走向大海。 2.查尔斯从窗口叫他的仆人山姆。 3.查尔斯在欧内斯蒂娜家花园,向欧内斯蒂娜求婚。 4.旅馆中,迈克与安娜睡在一起。电话将他们吵醒。安娜坐车去剧组。 5.萨拉的雇主杜弗小姐去世,牧师推荐萨拉去波坦尼夫人家。 6.查尔斯与欧内斯蒂娜的父亲谈论他们的婚姻和未来。 7.查尔斯与欧内斯蒂娜到海边散步。查尔斯看到了萨拉。查尔斯对萨拉一见倾心。 8.查尔斯与欧内斯蒂娜在客厅谈论萨拉。 9.萨拉在阴暗的房间里会见波坦尼夫人。 10.迈克与安娜在房间里谈论维多利亚时代的妓女。 11.查尔斯在山边来集石头标本时看到萨拉。 12.山姆给欧内斯蒂娜及其女仆送花。 13.查尔斯与农场主议论萨拉,并在途中遇到萨拉。 14.迈克与安娜排演电影片段“萨拉摔倒”。 15.萨拉摔倒。查尔斯扶住萨拉。两人在树丛中散步交谈。 16.波坦尼夫人指责萨拉擅自去海边。 17.查尔斯来到波坦尼夫人家做客。萨拉在客厅将幽会的字条递给查。 18.夜晚,查尔斯乌萨拉在教堂墓地见面。 19.旅馆中, 安娜与迈克睡在一起。迈克醒来, 他走到窗前凝视窗外,安娜梦中喊出丈夫戴维的名字。 20.查尔斯听格罗根医生谈论萨拉有抑郁症。 21.萨拉与查尔斯见面。萨拉向查尔斯讲述关于“法国中尉”的事。 22.波坦尼夫人的管家似乎发现萨拉的行踪。 23.萨拉在烛光中的镜子前、为自己画像。 24 查尔斯接到萨拉的信,得知她被辞退。查尔斯在谷仓等她。 25.格罗根医生为查尔斯分析萨拉的心理状况。 26.查尔斯与萨拉谷仓相见。查尔斯拥抱萨拉。 27.戴维来到伦敦、安娜告诉迈克。她要去伦敦。 28.查尔斯在花园向欧内斯蒂娜小姐谎称自己要去伦敦办事。 29 萨拉来到小旅馆等候查尔斯。 30.查尔斯在伦敦安排律师资助萨拉。

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女性主义解读

《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女性主义解读 中文1111 杨怡2011510006 摘要:在维多利亚时代以及后来,约翰·福尔斯笔下《法国中尉的女人》萨拉以她的活力、独立和勇气使她具有与众不同的气质。她是一个引领时代的女性。她手握火炬,为那个时代成千上万的女性指引着方向,不至于在父权制社会中迷失自我。本文通过分析萨拉的不同身份,结合女性主义的观点,呈现了一个生活在传统的维多利亚时代,但却比现代男性更具自我意识的女性形象。 关键词:萨拉女性主义解读 约翰·福尔斯笔下《法国中尉的女人》的故事发生在福尔斯在20世纪60年代居住过的一个英国小镇莱姆·里基斯,时间是英国维多利亚黄金时代。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有萨拉和查尔斯。萨拉出生在平民之家,是一位美丽、清纯、有文化的姑娘。有一位法国中尉身体负伤在医院接受治疗,由于不会英语,医生请来了萨拉做翻译,同时照料他的生活。他们两人逐渐产生了感情。法国中尉身体恢复后搭船回国。在回国之前他跟萨拉订下了婚约,不久会来带萨拉一起到法国生活。可是法国中尉一去不复返,其实法国中尉是伪君子,欺骗了萨拉。书中表现了自由的主题,而开放式的结尾显示出福尔斯想给读者留下这样一种印象,小说家放弃了控制读者人物和情节的权力,而赋予了读者和小说人物充分的自由,不同的读者对小说人物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所以三个结尾似乎都有它的合理性,读这部小说就像是陷

入了一个迷宫。我们认为非常了解书中的人物是谁,在他们身上有可能发生什么,然而福尔斯却带给我们一连串的惊喜,他不断地给出一个又一个的结尾,使我们不断地回想之前发生过什么故事。读完这篇小说之后我们不禁要问:萨拉是谁?她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女人?她一辈子为什么会经历那么多的选择?她究竟想要什么? 萨拉生于工人家庭,但是接受了在维多利亚时期女孩子所能接受的最好的教育。她的家庭背景注定了她要依靠自己,这是她无法选择也无法改变的事实。但是并不是所有生于工人家庭的女孩子都能够毅然决然地离开家乡,去当女家庭教师来养活自己甚至是整个家庭。萨拉选择了这条路也做得很好,直到那个所谓的法国中尉的出现,萨拉勇敢独立是一个有责任感、受人尊敬的女家庭教师。比起小说中的其他女性人物,她这种独立的性格使她更像是一个现代女性。她生活态度乐观、自信、勇敢。在传统的维多利亚时代追求自己的生活。跟欧雷斯蒂娜不同,萨拉没有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婚姻上,她认为男人不是结束苦难的唯一途径。对于浪漫的爱和幸福的婚姻,她有自己的理解。对于生活,她有着自己的理想,所以我认为萨拉对生活是充满热情的。 法国中尉的出现对萨拉来说无疑就是一场灾难。但同时也展示了萨拉的个性。传闻她与中尉发生了关系,但中尉并没有履行诺言,而是抛弃了她。有关她的流言蜚语传遍了莱姆镇。她成为声名狼藉的“法国中尉的女人。”如果她没有那么浪漫,对生活没有那么热情,没有那么多愁善感,或者如果她是一个完全被维多利亚社会束缚住的女

法国中尉的女人读后感

在查尔斯与萨拉的这段禁忌之恋中,无疑是有引诱的成分在的。萨拉有精神疾患。格罗根医生对她的诊断就是:她刻意表现羞辱以博取同情和关注。不难看出萨拉去海边悬崖散步正是在给查尔斯“下圈套”,引他上钩。但她其实也不算罪大恶极,因为她的举动有如溺水者的垂死挣扎。萨拉美丽,聪慧,却命运多舛。其实像很多精神贫瘠的人一样,她只是渴求爱和关怀,而这实在不算伤天害理的罪行。 查尔斯会陷入这段感情,他自己也难逃其咎。明察秋毫如格罗根医生,查尔斯会爱上萨拉除了与对她的怜悯与敬仰有关以外,更多与“性”有关。尽管在维多利亚时代,人们压抑、避谈与“性”有关的事,但本能欲望并不会因此而减退。因而,尽管查尔斯在未婚妻欧内斯蒂娜面前表现得仪表堂堂,在萨拉面前他还是没能控制住如潮水般汹涌的兽欲。原因就在于萨拉在他面前伪装成了一个放荡的女人,使他无所顾虑。 萨拉聪慧、敏感、又极具洞察力。她的所作所为都有戏谑命运的成分在。在查尔斯强暴她时,她表现温顺,却将头撇向一边。这表明了她心里隐隐的抗拒。正如她自己坦言,她“牺牲一个女人最宝贵的东西,去满足男人一时的欲望”“是为了把自己永远变成另一个人,从过去的自己中挣脱出来”。但其实她并没有如愿以偿,即使后来她离开了查尔斯、成了艺术家的助手、衣着巨变、诞下孩子。 苦苦搜寻几月无果后,查尔斯终于知悉了萨拉的地址。当查尔斯万分激动地与她会面时,萨拉却以冷静到近乎无情的方式拒绝了眼前这个深深着迷于她的男人。她声明“自己变成了一个厌恶人类者”,“不想结婚”,并且对自己现在的生活很满意。这番谈话让查尔斯渐渐醒悟了,他发现了萨拉真正的可怕之处:她的让步实际上是为了更深层的占有,并且“她现在所谓的幸福是又一谎言。在她内心深处,她仍然以同以往一样的方式在受苦”。她像流沙一样将查尔斯渐渐吞噬,却在最后时刻无情地抽离。 其实他们俩有这样的结局也并不奇怪,因为两人之间一贯存在不和谐现象。萨拉的坦率与聪慧远非查尔斯能理解。书中写到了萨拉两次神秘的微笑。首次是在两人目睹萨姆与玛丽偷情时,“她那双大眼睛忧郁、悲伤、坦率,流露出一种冷嘲的神态”。第二次则是在两人重逢后,查尔斯被她的言辞激怒时,那微笑带着“讽刺”的意味,仿佛在“告诉他对待生活不要太认真”。查尔斯从她的眼睛里“找到了一种精神,一种除了它自身以外一切都准备放弃掉的精神——为了保存它自身的完整,准备放弃真理,放弃感情,甚至放弃女人的端庄稳重”,但同时“背后隐藏着恐惧”。从此我才对萨拉的真正面目有所了解了。尽管外表坚强,她也只是个精神不健全的可悲的女人。她的不愿让步恰恰证实了她的懦弱。这种懦弱使她无法真正获得尘世的幸福。

法国中尉的女人 电影分析

一、本片的过去时空与现在时空在叙事风格上有何不同? 过去时空的叙事风格: 总特征:戏剧化 具体表现 情节特征:冲突明显、波澜曲折、惊天动地、冲突支撑情节 情景布局:布局严密、有明显的起承转合 演员表演:动作台词有明显的舞台剧特征 服装、布景:舞台剧特征 视听元素:人为痕迹较重 过去时空的叙事风格: 总特征:生活化 具体表现 情节特征:冲突淡化、隐藏 演员表演:动作台词随意性强、生活化 二、本片的过去时空与现在时空在剪辑、景别、构图、摄影机运动、照明、色彩和音乐等视听元素上有何不同? 1.剪辑 过去时空与现在时空本身 过去时空:较短镜头——较长镜头(萨拉与查尔斯由疏远到接近) 现在时空:较长镜头——较短镜头(安娜与迈克由接近到疏远) 2. 景别 过去时空: 中景、近景、特写较多“让你看什么” 现在时空: 全景、中景较多“随你看什么” 3. 构图 形式美: 过去时空:严格按照构图形式美的要求构图 现在时空:不大讲究构图、甚至相当随便

表现人物关系: 过去时空:单人构图——双人构图 现在时空:双人构图——单人构图 4.摄影机运动 过去时空: 固定机位比较多,运动为镜头焦距的变化(15:08-17:40) 现在时空: 运动镜头较多,更多机位变化,长镜头较多(01:00:30—01:01:05)5.照明 过去时空:由明到暗 萨拉:阴暗的室内或阴天、夜晚的室外 欧尼斯蒂娜:明亮的室内或阳光明媚的花园 结局:洒满阳光的室内(01:48:15-01:53:20) 现在时空: 由明到暗(01:54:00-01:56:20) 6.色彩 服饰色彩:查尔斯黑色灰色——浅色 迈克白色——灰色、黑白相间

《法国中尉的女人》读后感心得体会

《法国中尉的女人》读后感心得体会 导读:读书笔记《法国中尉的女人》读后感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法国中尉的女人》读后感心得体会: 《法国中尉的女人》〔英〕约翰?福尔斯著,陈安全译,百花文艺出版社,481页。 现如今图书被一刀切的分为两类,一类叫做“虚构类图书”另一类则为“非虚构类图书”。小说无疑统统划入“虚构类图书”一列,但实际上的阅读体验却可能是完全相反的,我们在看“非虚构类图书”时会不自觉地怀疑“这些是真的吗?”而在阅读小说时,我们的意识深处却相信这世界上某处真有其人其事,即使过去没有,即使到如今也未曾发生,未来也一定会出现,总之我们认为小说具有其真实性。这就是我们的读者。 但是在阅读《法国中尉的女人》这本书时,这种真实性感受却没有产生,或者说是被作者刻意的打压下去了,用他不断的改变故事的走向的方法,把这种真实性打破了,萨拉不再是个饱满的立体的个人,而是个神秘的甚至是虚无缥缈的存在,如同作者自己对虚构的说法,对“真实的”“想象的”的纠缠。 摘抄:大约二千五百年前,有一位希腊人说过,虚构无处不在。我发现这种新的现实(或者非现实)更令人信服。我希望你也会有我这种感觉:我无法完全控制我头脑中的这些人物,就像你无法控制

——你的孩子、同事、朋友,甚至是你自己。但是这很荒谬吗?一个人物不是“真实的”就是“想象的”?如果你这样想,虚伪的读者,我就只能一笑置之了。你甚至认为自己的过去都不是十分真实。你给它添加枝叶,给它镀金或给它抹黑,进行删节,把它修补……把它编成了小说,总之,当你把它写成一本书,放在书架上的时候,那已经是一本歪曲事实的自传了。我们全都在逃脱真实的现实。这就是人的基本定义。 这明显是作者的不自信,他害怕读者不相信真有其人,害怕读者说这是他“想象的”人物,所以有这一“此处无银三百两”,这种不自信甚至愈写愈烈,后来干脆玩起了AB剧,彻底将其沦为虚构。 又或者是作者有意为之,他就是要拐弯磨脚的告诉读者,其实查尔斯即是萨拉,萨拉也是查尔斯,而查尔斯加萨拉既是作者,作者通过这两个人说着他一个人想说的话,是他幻想自己摆脱了时代、血统、阶级和国家的束缚时,他并没有意识到,自由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萨拉身上,体现在他假想的与萨拉共同的流亡之中。 摘抄:尽管查尔斯经历了自己制造的这一切痛苦,但是他从来没有想过要自杀。当他幻想自己摆脱了时代、血统、阶级和国家的束缚时,他并没有意识到,自由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萨拉身上,体现在他假想的与萨拉共同的流亡之中。他不再很相信那种自由了,他觉得自己过去只是从一个陷阱或监狱到另一个陷阱或监狱。但是在这种孤独旅行的状态下,他也还是可以找到自己的精神寄托。他虽然成了一个流浪者,()但是他毕竟与众不同,无论他所做的决定结果证明是愚

《法国中尉的女人》小说与电影的对比阅读

《xx中尉的女人》小说与电影的对比阅读 电影产生以来,文学作品就经常被改编成电影,经过导演的精心改编,在保存原著主题和精华的基础上,使用电影技巧进行处理,为电影和文学作品赢得更大的轰动效果。文学作品与在文学作品基础上改编后的电影之间进行对比阅读,可以更为清晰地理解小说与电影的叙述方式与故事情节。英国作家约翰?福尔斯在1969年发表的《法国中尉的女人》,这部小说因为在对后现代叙事通俗解读方面的成就,赢得了大批的读者,也得到了批评家的肯定,给整个英国文坛带来了一缕春色,更为福尔斯在国内外赢得了很高的声望。1981年卡洛尔?赖兹和海洛得?品特联手改编此部同名小说,获得5项奥斯卡提名奖,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效果,成为英国电影中首屈一指的经典之作。此后,《法国中尉的女人》无论是作为小说还是电影,都成为世界性的经典之作。本文通过《法国中尉的女人》小说与电影的对比阅读,在故事层面的基础上对比小说和电影的叙述方式,主要是分析电影对蒙太奇结构手法的经典演绎,由此展示影片的独到之处。 求学时期的福尔斯受法国存在主义的影响较深,与一般存在主义者的不同在于,福尔斯把对存在主义主题的思考融入小说的叙事之中。《法国中尉的女人》叙述的是发生在维多利亚时代的故事,由于当代视角的介入,小说明显地带有后现代叙事的色彩,被公认为元叙事小说。在小说中,福尔斯展示的叙述技巧是深刻的反思传统小说,福尔斯希望“创造出尽可能真实的世界,但不是现实生活中的那个世界,也不是过去的现实生活中曾经存在的那个世界”。使小说、叙事、生活结为一体,尽可能营造出叙述真实的幻想,来掩饰叙述虚构的本质。改编的电影采用戏中戏的叙述方式,尽可能地和小说的叙述方式相贴近,显示了电影叙事媒介的优势。 小说设置的三种结局是对传统的维多利亚小说故事情节单一模式的反思。《法国中尉的女人》采用元叙述技巧,使小说在故事内部生成了多种可能,形成叙述技巧与故事层面上的同构。电影也尽可能地接近这种同构,也采用了元叙述方式,也就是说使用蒙太奇手法打破故事的单一模式,在电影中把电影的拍摄过程同时也展示出来,达到虚构与真实之间的融合,从而掩饰叙述虚构的本质。从这点来看,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的改编是成功的。

《法国中尉的女人》影评

《法国中尉的女人》影评 《法国中尉的女人》是一部需要思考的电影。初看此片,会觉得某些情节让人摸不着 头脑,时空的转换有些令人晕眩,人物的塑造似乎不符合常规逻辑。但是细细想来,其实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成为“莎拉”,虽然她不漂亮,不完美,但她似乎有些纯真,有些 迷人,用自己的略带神经质的生活方式去表达着她对世俗约束的不屑,以及对自由特别是 心灵自由的向往。 一.结构 这部戏最大的特色就是采用“套式结构”它巧妙的将两个时空的故事连接在一起,给人 一种“戏里戏外两种人生”的感觉。导演卡洛儿.赖斯在该片加入了一段现代故事,交织成了 一部时空交错的“片中片”,它呈现了人类的情感与灵魂在追求中的疑惑、矛盾、忧愁。拍 摄电影的男女演员在演戏中火热相恋,正如他们在电影中展示的故事那样,电影中的男女 主角最后幸福结合,而现实中真实身份的两个演员关系却出现裂痕,渐行渐远。故事以女 演员突然的离去结尾,男演员颓丧的坐在房间独思,是为爱情的离去忧虑,抑或更确切的说,是在追求人与人的关系中产生的孤独思索,寂寞的对自我的寻找。 二.主题 整部影片的主题一直很模糊迂回曲折,编导的意图直到最后一幕才画龙点睛。戏中戏 的主题是“女性觉醒与追求心灵自由”。一百多年前的英国,女性完全活在一个由男人主 导和由保守道德观念控制的悲惨世界之中。女主人公莎拉美丽、自尊,有知识有才华,只 因为她采取了突破禁忌的行动来表达自己对爱情的追求(尾随法国中尉瓦根到他住宿的旅 馆中示爱),就被整个社会视为不守妇道的异类,从此抬不起头来做人。 令人可喜的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她还是宁折不弯一味追求自己的理想人生,她甘愿与 命运抗争,而不愿自己的心灵之花横遭风雨。终于她等来了查理。当她发现查理又可能理 解她时,她不顾一切的追求了。仍记得查理向莎拉求婚前,莎拉说的那句话,她说:“我 早就梦想这一天,我什么也不要求你,只要我知道你曾爱过我就够了。”她在乎的不是世 俗的婚姻仪式,而是两个人的感情! 三.叙事风格 在叙事方面,导演应用了能充分展示影像时空特色的运动的声画影像系统来讲述,不 同的时代人们对爱情观的不同理解及追求并形成鲜明反差。相同两人(现实时空的迈克饰 演过去时空的查尔斯,现实时空的安娜饰演过去时空的莎拉),相同爱情(都不被当时所 处环境所接受的违背伦理道德的爱情)不同时空展示,扮演角色不同,致使爱情结局不一,以此讽刺了现代生活中光鲜亮丽的人们对于精神的追究被所谓的自由肉体上的欲望所取代。在对命运和爱情的追求中,无助而坚毅的莎拉勇敢的选择了反抗,在标榜着理性至上自由

若为自由顾——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评析

若为自由故——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评析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迈克和安娜分别是两个演员,他们分别扮演电影中的查尔斯和萨拉,但是在影片拍摄的过程中,他们发展出一段婚外恋情,最终,戏里戏外两个人分别收获了截然不用的结局:剧中查尔斯和萨拉获得了喜剧的结局,影片最后他们重逢并且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二迈克和安娜的关系则随着影片的结束而匆匆结束。 整部影片分为两条线索,一是“戏中戏”,即剧中的查尔斯和萨拉的矛盾冲突,二是戏外现实中的迈克与安娜的矛盾冲突。首先就本片的主题而言,戏中的萨拉先是使出浑身解数去勾引一位已经订婚的绅士,最终得逞了之后,查尔斯甚至不惜悔婚放弃一切要和萨拉在一起,而萨拉却没有留下只言片语就离开了。然而三年之后,萨拉却又以一个全新的面貌重新出现在了查尔斯的面前,并且请求他的原谅。萨拉在影片中有这样一句台词:“我是依靠耻辱才得以活下来的。”而最终萨拉得以如愿和查尔斯在一起之后她又这样说,“你了我活下去的勇气。”我们不难看出来对萨拉来说,查尔斯是一个帮助她走出法国中尉的阴影的工具,是将她从阴霾灰暗的生活中拉来的绳子。毋庸置疑的是,她丝毫不会在意外界对她的看法,她故意在查尔斯面前散下头发,与查尔斯在小树林里秘密见面之后堂而皇之地走过众多农夫的门前,在查尔斯未婚妻的家里给查尔斯递小纸条等等举动,无一不能看出,在所谓黑暗愚昧不开化的“维多利亚时代”,萨拉是多么特立独行的一个人,她思维与行为的确异于常人,也确实要比常人先进的许多。她的追求是自由而那却恰好是一个固步自封,最最排斥追求自由的时代,因而她才会背负着各种难听的骂名。她与那个时代格格不入。然而不论生活在哪个时代,这样的时代总会感到束缚。对萨拉来说,即使她受到良好的教育,绘画水平高超,但她注定会成为社会的牺牲品。萨拉有着明确的目标,渴望摆脱受束缚的生活,希望能自由的享受爱与美好的生活。也许是怀着“报复”的心态,或者是受强烈的渴望自由的欲望的影响,她不惜毁坏自己的名誉,将自己定位于“法国中尉的女人”这样一个受人轻蔑的形象。与萨拉相对的现代社会,在现实中的安娜生活的时代是一个自由、开放并且高度文明的时代,没有过多的禁锢与束缚,并且具有更多的自主性。随着影片的不断深入,她与饰演查尔斯的迈克产生了感情。而在这段感情中安娜则更多地掌握了主动权,在影片杀青的庆功宴上,迈克失控地

《法国中尉的女人》影评

《法国中尉的女人》观后感xxxxxxxx xx 姓名:xx 学号:xxxxxxxx 学校:天津科技大学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专业:动画班级:xxxxxx班 撰写时间: 2011年9月 20日

目录xxxxxxxxxx 目录 一、影片内容的巧妙安排 (1) 二、影片的巧妙剪辑 (3) 三、蒙太奇的巧妙运用 (3) 1、平行蒙太奇的运用 (3) 2、对比蒙太奇的运用 (4) 3、隐喻蒙太奇的应用。 (5) 四、结语 (5)

镜头语言的经典运用 ——《法国中尉的女人》观后感初次看《法国中尉的女人》时,常常被里面复杂的人物关系及戏里戏外的穿插弄得不明所以。但随着剧情的逐渐显露及再三的观看,我便被里面独具特色的镜头语言与灵活运用的蒙太奇手法所吸引。 影片将现实与戏中两个世界完美的融合到一起,有时甚至分不清男女主角何时在戏中何时又在戏外,恰如其分的展现了片中男女演员间迷离困惑的感情纠结,以下我浅谈一下我对《法国中尉的女人》蒙太奇及镜头语言应用的理解。 一、影片内容的巧妙安排 《法国中尉的女人》这部电影是根据同名小说改编而来,原作小说中的故事是单线发展,但电影的导演通过巧妙地剪辑与编排,营造了一个时空交错的“片中片”形式。 在影片中,“法国中尉的女人”的主线背后,关于男主角和女主角的故事还有另外一条线索,展现出来的是,同样的人和相同的相互爱慕,但不同的时代及不同的生活背景,使这对恋人最终走向截然不同的结局。丰富了影片内容,演绎出了一部经典之作。 影片以高超的技巧,巧妙地将两个时空中的故事穿插起来,通过戏里戏外两条情节线索来讲述男女主人公在不同时空中的情感故事。 影片明线是以一个正在被拍摄的电影的状态而存在的,故事里,贵族少爷查尔斯从想帮助一个被人称作“法国中尉的女人”的神秘女子莎拉,到无可救药的爱上她,并开始走向一条他从未想过的道路

《法国中尉的女人》小说与电影的对比阅读

xx 中尉的女人》小说与电影的对比阅读 电影产生以来,文学作品就经常被改编成电影,经过导演的精心改编,在保存原著主题和精华的基础上,使用电影技巧进行处理,为电影和文学作品赢得更大的轰动效果。文学作品与在文学作品基础上改编后的电影之间进行对比阅读,可以更为清晰地理解小说与电影的叙述方式与故事情节。英国作家约翰? 福尔斯在1969 年发表的《法国中尉的女人》,这部小说因为在对后现代叙事通俗解读方面的成就,赢得了大批的读者,也得到了批评家的肯定,给整个英国文坛带来了一缕春色,更为福尔斯在国内外赢得了很高的声望。1981年卡洛尔? 赖兹和海洛得?品特联手改编此部同名小说,获得5 项奥斯卡提名奖,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效果,成为英国电影中首屈一指的经典之作。此后,《法国中尉的女人》无论是作为小说还是电影,都成为世界性的经典之作。本文通过《法国中尉的女人》小说与电影的对比阅读,在故事层面的基础上对比小说和电影的叙述方式,主要是分析电影对蒙太奇结构手法的经典演绎,由此展示影片的独到之处。 求学时期的福尔斯受法国存在主义的影响较深,与一般存在主义者的不同在于,福尔斯把对存在主义主题的思考融入小说的叙事之中。《法国中尉的女人》叙述的是发生在维多利亚时代的故事,由于当代视角的介入,小说明显地带有后现代叙事的色彩,被公认为元叙事小说。在小说中,福尔斯展示的叙述技巧是深刻的反思传统小说,福尔斯希望“创造出尽可能真实的世界,但不是现实生活中的那个世界,也不是过去的现实生活中曾经存在的那个世界”。使小说、叙事、生活结为一体,尽可能营造出叙述真实的幻想,来掩饰叙述虚构的本质。改编的电影采用戏中戏的叙述方式,尽可能地和小说的叙述方式相贴近,显示了电影叙事媒介的优势。 小说设置的三种结局是对传统的维多利亚小说故事情节单一模式的反思。《法国中尉的女人》采用元叙述技巧,使小说在故事内部生成了多种可能,形成叙述技巧与故事层面上的同构。电影也尽可能地接近这种同构,也采用了元叙述方式,也就是说使用蒙太奇手法打破故事的单一模式,在电影中把电影的拍摄过程同时也展示出来,达到虚构与真实之间的融合,从而掩饰叙述虚构的本质。从这点来看,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的改编是成功的。 《法国中尉的女人》这部小说,它的故事层面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了一个封闭完整的故事,19 世纪的莱姆镇,一个名叫莎拉绰号为“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女子,在维多利亚时期发生的一场爱情故事。贵族后裔查尔斯已经和蒂娜订婚,蒂娜是一名富商的女儿。

《影片分析》课程简介3-电影影像的角度

第三节、电影影像的角度 思考题: ①、电影镜头的角度主要有哪些变化? ②、举例说明,不同的角度会产生什么不同的艺术效果? 一、镜头角度的划分 两大类:垂直变化和水平变化。 1、垂直变化: ①平角;②仰角;③俯角。(示意图): 平角: 电影中绝大部分镜头的角度是平角。 注意:电影中的平角是指成年人视力水平线的平角。有些影片为了达到特殊的艺术效果,便采取压低平角,即变成儿童的视力水平线的平角,甚至是动物的视力水平线的平角: 儿童:《城南旧事》、《锡鼓》; 动物:《库车》、《白比姆黑耳朵》。 仰角、俯角: 仰角、俯角是电影镜头的特殊角度。 2、水平变化: 正面(0度),侧面(90度),背面(180度)。 正面角度:显得庄重、正规,如拍领袖作报告。另外,正面角度易于较准确、较客观、较全面地表现人或物的本来面貌。 侧面角度:显得活泼、自然。它是一部影片中用得最多的角度。 背面角度:显得含蓄、丰富。 在一部影片中,所谓的正面角度、侧面角度、背面角度不是绝对的0度,90度,或者180度。它们应该是0度〉90度〉180度。

二、角度在电影中的作用: 角度在电影中异常重要。 巴拉兹讲: “每一个物体本身(不管它是人还是动物,自然现象还是人为现象),都有许许多多不同的形状,这决定于我们从什么角度去观看它和描绘下它的轮廓……每一个形状都代表一种不同的视角,一种不同的解释,一种不同的心情。一个视角代表着一种内心状态。因此,再也没有比镜头再主观的东西了。” 巴拉兹讲: “影片里每一个物体的外形都是由两种外形构成的:一种是物体本身的外形,它是脱离观众而独立存在的;另一种是以观众的视角和画面的透视法为转移的外形……” 巴拉兹讲: “电影艺术中的基本信条之一就是:任何一个画面都不允许有丝毫中性的地方,它必须富有表现力,必须有姿势、有形状。” 每个镜头都有它的角度,而镜头的角度将会引导观众的视角,并导致观众对镜头中被摄对象的评价。 我认为:角度在电影中的具体作用如下: 1、表现剧中人物的主观视线,表现剧中人物的心理感受。主观镜头。 (“单视线”:剧中人) 《后窗》 2、表现制作者的视线,表达制作者的主观评价: (“单视线”:制作者) 《鸟人》:“鸟人出场”。 3、剧中人物视线与观众的视点合一。取得观众的心理认同。 (“双视线”:剧中人、观众。其实也是“三视线”包括制作者) 《法国中尉的女人》:“安娜离去” 《阳光灿烂的日子》:“窥视跳舞”

《法国中尉的女人》读后感

1130150125 刘丁郡戏剧影视文学三班 《<法国中尉的女人>:一个重述的爱情故事》读后感 《<法国中尉的女人>:一个重述的爱情故事》 作者:戴锦华 选自《电影艺术》 戏剧影视评论的关键其实并不只是按照文本详细叙述故事情节,其关键是评论这个文本,而不是描述它。文章在一开始简单精炼的概括了被评论文本的原著,编剧,导演,摄影以及上映时间的基本信息,接着用一句话概述作者的文章主题观点,并引出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叙事及意义张力、画面叙事与电影语言、意义评判与叙事人,文章结构严谨。 文章的正文部分分为三个子题。第一部分用叙事结构来分析,回答了影片中潜在主题是什么,如何呈现的,影片的独特之处是什么,双重的人物角色在影片中镜头迷惑的作用,隐含什么概念等问题。而这些问题是作者利用影片的片例中演员的调度,话语,动作叙事的基础上解释的。文章从套层结构、双重人物具体分析出影片以维多利亚时代和现代的爱情故事双重呈现,同样演员来演两对情侣(查尔斯和莎拉、麦克和安娜),两个故事互相映照,互相对照,用差异构成了冲突,悲喜夹杂,同时利用套层结构的优势-----自我误识和心灵迷惑实现时空交换,虚实混杂,生动叙事,为影片提供张力。第二部分作者重点分析了影片用视听语言叙事的意义。文章中作者从机位、景别、运动、色彩、灯光、等方面描述导演的叙事方式,将他所认为的导演的想法力所能及的传达给读者,充分回答了画面对叙事的贡献。在说明维多利亚时代求婚合段时,作者在画面中分析了查尔斯和莎拉从全景到二人分开后一个中景一个远景,再到反打查尔斯的中景,推镜头到莎拉的中景,一个镜头一个镜头的揭示导演想表达的想法,即尽管叙事人以对称机位景别运动与镜头切换按时两个人间潜在的和谐,凶险的狂风波浪隐喻了二人前途的凶险,也象喻这在伪善的维多利亚时代的道德法律及二人社会阶级的鸿沟。第三部分是第一二部分的总结与升华,作者分析了原著叙事人和电影叙事人对人物莎拉和安娜的评判,莎拉作为男性视域欲望的客体存在,电影叙事人用画面叙事,更用画面来设定其话语方式,将影片的意义传递给读者。 我在论文中学到了一些评论的方法:第一步:在写评论之前应该先了解作者,

【VIP专享】(全英文论文)英汉谚语中动物词汇的对比研究

广告翻译中的语用失误研究 查尔斯狄更斯《远大前程》的自传性分析 中式菜肴命名的文化内涵与英译 A Journey through Harsh Reality: Reflections on Gulliver’s Travels 目的论视角下《瓦尔登湖》两个中文译本的分析 从《红楼梦》和《飘》看中美恭维语比较 从《荆棘鸟》中三个女性形象解读女性主义发展 浅析隐藏在“面纱”之后的伯莎梅森 小说《飘》中瑞德巴特勒的人物性格分析 用会话含义理论分析《傲慢与偏见》中的人物对白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红字》中替罪羊形象的分析 英语中常用修辞格 莎士比亚悲剧《麦克白》中的人文主义 浅论创造性叛逆—以《一朵红红的玫瑰》三个译本为例 Linguistic Features of English Advertising Language and Its Translation 《蝇王》中火的象征意义的转变 功能对等角度下《最后一片叶子》的翻译策略 《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考尔菲德精神世界的分析 Who Was to Blame:The Influence of Community on Pecola 公布英语题目均有原创英文论文可交流Q:799 75 79 38 论中学英语教学中各种教学法的融合与运用 美国黑人英语的句法特征 《老人与海》中桑迪亚哥的硬汉形象探析 从电影《刮痧》看华裔美国人的身份危机 《围城》英译文本中隐喻的翻译策略 Advertising and Its Application 伊丽莎白.贝内特与简.爱的婚姻观之比较 剖析简爱性格的弱点 从概念整合视角解读《老友记》中的言语幽默 情感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从《简爱》的多译本看中国两性关系的变化 萨克雷眼中的女性---文本分析名利场中的女性 A CP-based Analysis of Humor in Friends 英汉称谓语对比研究 北欧神话中的毁灭与重生思想 信用证支付方式下进口方面临的风险及其防范 从认知角度看“水”的一词多义现象 电影《喜福会》反映出的中西家庭价值观的差异 用陌生化理论阐述《红色手推车》的悲剧色彩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 《瓦尔登湖》中寂寞观的超验主义分析 广告翻译中的语用失误研究 中美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