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供应链中的不确定性与库存

供应链中的不确定性与库存

供应链中的不确定性与库存
供应链中的不确定性与库存

供应链中的不确定性与库存

1.供应链中的不确定性

从需求方达现象中我们看到,供应链的库存与供应链的不确定性有很密切的关系。从供应链整体的角度看,供应链上的库存无非有两种,一种是生产制造过程中的库存,一种是物流过程中的库存。库存存在的客观原因是为了应付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保持供应链系统的正常性和稳定性,但是库存另一方面也同时产生和掩盖管理中的问题。

供应链上的不确定性表现形式有两种:1 衔接不确定性(Uncertainty of Interface)。企业之间(或部门之间)不确定性,可以说是供应链的衔接不确定性,这种衔接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合作性上,为了消除不确定性,需要增加企业之间或部门之间的合作性。2.另一种不确定性是运作不确定性(Uncertainty of Operation)。系统运行不稳定是组织内部缺乏有效地控制机制所致,控制失效是组织管理不稳定和不确定性的根源。为了消除运行中的不确定性需要增加组织的控制,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供应链的不确定性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供应者不确定性,生产者不确定性,顾客不确定性。不同的原因造成的不确定性变现形式各不相同。

供应商的不确定性便现在提前期的不确定性,订货量的不确定性等。供应不确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供应商的生产系统发生故障延迟生产,供应商的供应商的延迟,以外的交通事故导致的运输延迟等等。

生产者不确定性主要缘于制造商本身的生产系统的可靠性、机器的故障、计划执行的偏差等。造成生产者生产过程中在制品的库存的原因也表现在其对需求的处理方式上。生产计划是一种根据当前的生产系统的状态和未来情况做出的对生产过程的模拟,用计划的形式表达模拟的结果,用计划来驱动生产的管理方法。但是生产过程的复杂性使生产计划并不能精确地反映企业的实际生产条件和预测生产环境的改变,不可避免地造成计划与实际执行的偏差。但是生产控制必须建立在对生产信息的实时采集与处理上,使信息及时、准确、快速地转化为生产控制的有效信息。

顾客不确定性愿意主要有:需求预测的偏差,购买力的波动,从众心理和个性特征等。通常的需求预测的方法都有一定的模式或假设条件,假设需求按照一定的规律运行或变现一定的规律特征,但是任何需求预测方法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而无法确切地预测需求的波动和顾客心理性反应,在供应链中,不同的节点企业相互之间的需求预测的偏差进一步家具了供应链的放大效应及信息的扭曲。

本质上讲,供应链上的不确定性,不管其来源出自哪方面,根本上讲师3个方面原因造成的:1 需求预测水平造成的不确定性。预测水平与预测时间的长度有关,预测时间长,预测精度则差,另外还有预测的方法对预测的影响。2 决策信息的可获得新、透明性、可靠性。信息的准确性对预测同样造成影响。下游企业与顾客接触的机会多,可获的有用信息多;远离顾客需求,信息可获性和准确性差,因而预测的可靠性差。3 决策过程的影响,特别是决策人心理的影响,需求机会的取舍与修订,对信息的要求与共享,无不反映个人的心理偏好。

2供应链的不确定性与库存的关系

1 传统的供应链的衔接不确定性普遍存在,集中表现在企业之间的独立信息体系(信息孤岛)现象。为了竞争,企业总是为了各自的利益而进行资源的自我封闭(包括物质资源和信息资源),企业之间的合作仅仅是贸易上的短时性合作,认为地增加了企业之间的信息壁垒和沟通的障碍,企业不得不为应付不测而建立库存,库存的存在实际就是信息的堵塞与封闭的结果。虽然企业各个部门和企业之间都有信息的交流和沟通,但这远远不够。企业的信息交流更多的事在企业内部而非非企业之间进行交流。信息共享程度差事传统的供应链不确定性增加的一个主要原因。

传统的供应链中信息是逐级传递的,即上游供应链企业依据下游供应链企业的需

求信息作生产或供应的决策。在集成的供应链系统中,每个供应链企业都能够共享顾客的需求信息,信息不再是现行的传递过程而是网络的传递过程和多信息源的反馈过程。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的新型的企业合作模式,以及跨组织的信息系统为供应链的各个合作企业提供了共同的需求信息,有利于推动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与沟通。企业有了确定的需求信息,在制定生产计划时,就可以减少为了吸收需求波动而设立的库存,使生产计划更加精确、可行。对于下游企业而言,合作性伙伴关系的供应链或供应链联盟可为企业提供综合的、稳定的供应信息,无论上有企业能否按期交货,下游企业都能预先得到相关信息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这样企业无需过多设立库存。

2 运作不屈的心对库存的影响

供应链企业之间的衔接不确定性通过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供应链联盟或供应链协作体而得以消减。同样,这种合作关系可以消除运作不确定性对库存的影响。当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得以改善时,企业的内部生产管理也大大得以改善。因为企业之间的衔接不确定性因素减少时,企业的生产控制系统就能摆脱这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使生产系统的控制达到实时、准确,也只有在供应链的条件下,企业才能获得对生产系统有效控制的有利条件,消除生产过程中不必要的库存现象。

四种供应链库存管理方式

四种供应链库存管理方式 供应链中的不同成员存在着不同的相互冲突的目标,当系统没有协调时,供应链各成员自身优化而行动,结果只就是局部最优,这导致重复建立库存,无法达到供应链整体的最优。 为了实现全局最优,供应链成员应该认识到什么就是对整个系统最优,为协调供应链各成员的行为,必须获得信息,而获得信息最有效的方式就就是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战略联盟。这种双赢的伙伴关系,为供应链的库存管理提供了突破传统的管理方法。下面介绍四种供应链库存管理方法。 一、供应商管理库存(VMI) 供应商管理库存(Vendor Managed Inventory,简称VMI)系统,有时也称为“供应商补充库存系统”,就是指供应商在用户的允许下,管理用户的库存,由供应商决定每一种产品的库存水平与维持这些库存水平的策略。 在采用VMI情况下,虽然零售商的商品库存决策主导权由供应商把握,但就是,在店铺的空间安排,商品货架布置等店铺空间管理决策方面仍然由零售商主导。 VMI就是建立在零售商与供应商伙伴关系基础上的供应链库存管理方法,它突破了传统的“库存就是由库存拥有者管理”的模式,不仅可以

降低供应链的库存水平,降低成本,还能为用户提供更高水平的服务, 加速资金与物资周转,使供需双方能共享利益,实现双赢。 VMI的特点就是: 一方面信息共享,零售商帮助供应商更有效地做出计划,供应商从零售商处获得销售点数据并使用该数据来协调其生产、库存活动与及零售商的实际销售活动; 另一方面供应商完全管理与拥有库存,直到零售商将其售出为止,但就是零售商对库存有瞧管义务,并对库存物品的损伤或损坏负责。实施VMI有很多优点。 首先,供应商拥有库,对于零售商来说,可以省去多余的定货部门,使人工任务自动化,可以从过程中去除不必要的控制步骤,使库存成本更低,服务水平更高其次,供应商拥有库存,供应商会对库存考虑更多,并尽 可能进行更为有效的管理,通过协调对多个零售生产与配送,进一步降低总成本。 此外,供应商能按照销售时点的数据,对需求做出预测,能更准确地确 定客货批量,减少预测的不确定性,从而减少安全库存量,命名存储与 供货成本更小,同时,供应商能更快响应用户需求,提高服务水平,使得用户的库存水平也降低。 此外,实施VMI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服装企业实现供应链级库存管理模式

服装企业实现供应链级库存管理模式 目前中国服装企业频繁出现库存积压的问题,这让我们不由地反思目前的库存管理模式,它是否较大程度地存在一些不适应供应链管理发展之处。笔者试图按照供应链级的库存管理模式的发展脉络,对其做一次理论上和实务上的梳理,希望能对服装企业建设供应链级库存管理体系有所裨益。 1.以订货点/单库存点模式为代表的传统模式,缺乏供应链的协同性和整体性 订货点库存管理模式(另一种提法:单库存点控制策略),一般采用的是周期性检查与连续性检查策略。最基本的策略有:(Q,R)策略,即连续性检查实际库存是否低于固定订货点水平R,低则按照固定订货量Q订货;(R,S)策略,即连续性检查实际库存是否低于固定订货点水平R,低则订货补充至最大库存S;(t,S)策略,即按照检查周期t,补充至最大库存S;(t,R,S)策略,即按照检查周期t,实际库存低于固定订货点水平R时,补充至最大库存S;等等。此外,还使用确定型或随机型库存模型,根据每次订货费用,单位产品库存费用,年需求量,订货提前期等因素来进一步测算以下库存控制决策数据:经济订货批量,安全库存量,订货点和最大库存量。

在传统的供应链上,基于交易关系的各个环节的企业都是自己管理自己的库存,在追求本企业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每个企业都独自制定了自己的库存目标和相应的库存控制策略,这种孤立的运作导致了企业之间缺乏信息沟通,进而不可避免地会产生需求信息的扭曲和时间的滞后,往往使得库存需求信息在从供应链的下游向上游的传递过程中被逐级放大,从而大大增加了供应链的整体库存,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实力。 服装行业作为时尚产业的代表,素以产业链较长和市场趋势难以把握而闻名。这就给供应链管理提出极高要求。如果服装品牌企业及其上下游仅仅按照上述策略,个个以我为主,仅仅依赖少量的下游订货信息,各自独立进行供应链决策,这会造成极大的库存积压风险。因为从库存管理角度来分析,这种传统的库存管理模式有以下难以克服的缺陷: 1)缺乏整体性的库存管理策略; 2)没有全局性的供应链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3)信息传递不完整及沟通效率低下; 4)库存控制策略较简单造成供应链弹性不足; 5)没有有效的整体协调和激励机制; 6)偏重于生产和供应,而对于营销调整和设计变更考虑不足;

供应链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供应链、库存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供应链库存管理不是简单的需求预测与补给,而是要通过库存管理改善客户服务,提高收益水平。供应链库存管理内容主要包括:采用商业建模技术对企业的库存策略、提前期和运输变化的准确度进行评价; 测算存货经济订货量时,考虑对供应链企业的影响; 充分了解库存状态,确定适当的服务水平。目前,供应链管理下的库存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信息、供应链运作、供应链的战略与规划三方面。这些问题表现为以下方面内容: (一) 未形成供应链管理要求的整体观念。许多供应链管理系统没有针对全局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各节点企业各行其道,导致供应链的整体效率低下。 (二) 信息传递系统效率低下。供应链库存管理强调协作和信息共享,供应链各成员企业的需求预测、库存状态、生产计划等,都是供应链库存管理的重要内容。企业要对客户需求作出快速有效的反应,必须实时准确掌握分布在供应链各成员企业的信息。目前,许多企业的信息传递系统尚未建立,供应商了解到的客户需求信息常常是延迟的或不准确的,使短期生产计划实施困难。因此,应建立高效的信息传递系统,有效传递供应链库存管理信息,提高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 (三) 供应链存在不确定性。供应链库存的形成原因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出于生产运作需要建立的一般库存,另一类则是为防范供应链上的不确定因素建立的保险库存。企业在制定库存计划时,无

法顾及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如市场变化而引起的需求波动、供应商的意外变故导致的缺货、企业内突发事件引起的生产中断等,都会对库存产生影响。不确定因素是企业建立保险库存的主要原因。研究和追踪不确定性对库存的影响,是供应链库存管理面临的一大挑战。 (四) 缺乏合作与协调性。供应链上各成员企业是一个整体,需要各成员企业的协调合作才能取得最佳的运作效果。但企业间如果缺乏相互信任,就会增加企业间协调与合作的困难。企业间缺乏相互信任,是供应链企业之间合作关系不稳固的根本原因。因此,需要在各成员企业之间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促进企业间的沟通与合作。与建立企业内部针对各部门的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相比,建立企业间的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困难要大得多。 (五) 产品设计未考虑供应链库存成本的影响。现代制造技术使企业的产品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毛利率较高。但是,供应链库存的复杂性常常被忽略,使产品生产过程中节省下来的成本都被供应链上的分销与库存成本抵消。同时,在供应链结构设计中,需要考虑库存成本的影响。 基于供应链库存管理的特点和供应链库存管理存在的问题,应从以下方面完善供应链库存管理: 首先,必须树立供应链整体观念。 要在保证供应链整体绩效的基础上,实现供应链各成员企业间的库存管理合作,需要对各种直接或间接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如供应链企业的共同目标、共同利益、价值追求等。要在信息充分共享的基

供应链管理中的风险及应对

分析的方向:供应链管理的风险及应对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班级:1202 姓名:王健 学号:12111408042 所在院系:商学院

供应链管理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被关注过,有些经济学家认为,现在企业之间的竞争就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供应链管理由于种种原因,在运行中存在许多不确定性,这为供应链上企业的生产管理带来了风险.为了降低这种风险,各企业要共同协调起来,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措施,共同防范和规避供应链管理风险. 供应链的风险分析 供应链作为一个由原材料不断增值为最终用户产品的过程是客观存在的,不论整个供应链由一个企业运作或是由多个企业协同运作。就单个企业而言,如果其只作为供应链上的一个节点,就极大的减少了运作整个供应链的投资风险;但就整个供应链而言,由于它是多个独立企业的联合,因此就增加了经营的不确定性。供应链上的任何一个节点出问题,都会波及整个供应链,而个别企业的经营风险,又远非别的企业能够控制。因此,供应链上的每个企业都要考虑供应链的风险。 供应链风险的来源 供应链的风险来自多方面,简言之,有自然灾害这种不可抗力的因素,如地震、火灾、暴风雨雪等;也有人为因素,主要有这几个方面:1)、独家供应商问题。供应链上出现独家供应商,采取独家供应商政策存在巨大风险,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整个链条就会崩溃。2)、IT技术的缺陷会制约供应链作用的发挥。如网络传输速度,服务器的稳定性和运行速度,软件设计中的缺陷,病毒等。3)、信息传递方面的问题。当供应链规模日益扩大,结构日趋繁复时,供应链上发生信息错误的机会也随之增多。信息传递延迟会增加供应链的风险。4)、四是企业文化方面的问题。不同的企业一般具有自己的企业文化,这就会导致对相同问题的不同看法,从而存在分歧,影响供应链的稳定。5),经济波动的风险。经济高速增长容易导致企业原材料供应出现短缺,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而经济萧条,会使产品库存成本的上升。另外还有其他不可预见的因素,小的如交通事故,海关堵塞,停水停电等等,大的如政治因素、战争等等也都影响着供应链的正常运作。 供应链的不确定性 所谓不确定性,指的是这样一种情况,当引入时间因素后,事物的特征和状态不可充分地、准确地加以观察、测定和预见。在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合作过程中,存在着各种产生内生不确定性和外生不确定性的因素。供应链的不确定性一般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来自供应链环节的不确定性。造成不能按时供应的原因很多,如运输问题,供应商自身的货源问题等等都会造成其在承诺的提前期内无法交货,而这种不确定性会出现在供应链环环相扣的每一个环节。 2).来自生产过程的不确定性。生产过程的不确定性主要来自于设备的故障,关键人员的临时短缺以及受供应链环节影响造成的缺货停工。困难还在于供应链上的多个企业生产系统的可靠性处于不同的水平上,有时还相差很大。 3).来自客户需求的不确定性。充分的供给导致需求的多元化,消费群体的不稳定。客户有了很多的选择,很容易就从一个产品转向别的产品,供应链复杂的协调运作依靠完善的计划控制,而计划的编制来源于对需求的预测。需求的不确定性很容易就造成整个供应链的混乱。 供应链风险的两种表现形式

供应链过程中的库存管理 .

供应链过程中的库存管理来源:物流天下作者: 佚名日期:2009年06月16日访问次 数:学生时代,你肯定玩过击鼓传花的游戏。在鼓槌落定之前,花依次地从一个同学传递到另一个手里。当鼓点急停时,花在谁手里,谁都要走上 台去表演项目。大家惶惶然,恐恐然,第一时间把花 传出,生怕拿在自己的手里。除非你是天生的表演狂,台缘很好,而且成竹在胸。存货在供应链中恰好类似游戏中的花;没有哪一家配送中心的经理愿意看到在叫停的时候,有太多的存货砸在手 里。现在,库房的角色和定义已经发生了改变。从大量商品的存放地变成大吞吐量的配送中心,它不容许任何一件存货在里面长期静止不动。配送 中心也同时成为接近目标消费市场的后续制造和组 装地,是增值服务的发生地。改变了价值和理念需要新型库存管理模式。如何更有效地进行存 货管理,《现代物料搬运(MMH)》杂志对两位业内资 源顾问进行了专访他们是凯捷安永(Cap Gemini Ernst & Young)的供应链管理专家John.A.White和埃森哲(Accenture)的合伙人Jeff Hutchinson。 MMH:现在库存管理有什么新 含义,相对于运去它有什么演变? White:库 存管理内涵更丰富了。现在公司上下对库存管理的 重要性有更真切的认识。在会议 学生时代,你肯定玩过击鼓传花的游戏。在鼓槌落定之前,花依次地从一个同学传递到另一个手里。当鼓点急停时,花在谁手里,谁都要走上台去表演项目。大家惶惶然,恐恐然,第一时间把花传出,生怕拿在自己的手里。除非你是天生的表演狂,台缘很好,而且成竹在胸。 存货在供应链中恰好类似游戏中的花;没有哪一家配送中心的经理愿意 看到在叫停的时候,有太多的存货砸在手里。

供应链管理中的不确定性分析

供应链管理中的不确定性分析 从供应链整体的角度看,供应链上的库存无非有两种,一种是生产制造过程中的库存,一种是物流过程中的库存。库存存在的客观原因是为了应付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保持供应链系统的正常性和稳定性,但库存也同时产生和掩盖了管理中的问题。 (1)供应链上的不确定性表现形式 供应链上的不确定性表现形式有两种:①衔接不确定性(Uncertainty of Interface)。企业之间(或部门之间)不确定性,可以说是供应链的衔接不确定性,这种衔接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合作性上。为了消除衔接不确定性,需要增加企业之间或部门之间的合作性。②运作不确定性(Uncertainty of Operation)。系统运行不稳定是组织内部缺乏有效的控制机制所致,控制失效是组织管理不稳定和不确定性的根源。为了消除运行中的不确定性需要增加组织的控制,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2)供应链上不确定性的来源 供应链上的不确定性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供应者不确定性,生产者不确定性,顾客不确定性。不同的原因造成的不确定性表现形式各不相同。 供应商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提前期的不确定性、订货量的不确定性等方面。供应者不确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供应商的生产系统发生故障延迟生产,供应商的供应商的延迟,意外的交通事故导致的运输延迟等等。 生产者不确定性主要缘于制造商本身的生产系统的可靠性、机器的故障、计划执行的偏差等。造成生产者生产过程中在制品的库存的原因也表现在其对需求的处理方式上。生产计划是一种根据当前的生产系统的状态和未来情况做出的对生产过程的模拟,用计划的形式表达模拟的结果,用计划来驱动生产的管理方法。但是生产过程的复杂性使生产计划并不能精确地反映企业的实际生产条件和预测生产环境的改变,不可避免地造成计划与实际执行的偏差:生产控制的有效措施能够对生产的偏差给以一定的修补,但是生产控制必须建立在对生产信息的实时采集与处理上,使信息及时、准确、快速地转化为生产控制的有效信息。 顾客不确定性原因主要有:需求预测的偏差、购买力的波动、从众心理和个性特征等。通常的需求预测的方法都有一定的模式或假设条件,假设需求按照一定的规律运行或表现一定的规律特征。但是任何需求预测方法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而无法确切地预测需求的波动和顾客心理性反应。在供应链中,不同的节点企业相互之间的需求预测的偏差进一步加剧了供应链的放大效应及信息的扭曲。 (3)供应链上的不确定性的原因 供应链上的不确定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供应链管理课程总结

1、供应链与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3个阶段: 第1阶段:供应链是制造企业中的一个内部过程 第2阶段:开始涉及与其他企业的联系(注意了供应链完整性和所有成员操作的一致性) 第3阶段:更加注重围绕核心企业的网链关系 产成品从生产者所有转变为用户所有,即物的所有权转移的活动,是解决所有权的更迭问题,我们称之为商流 实现物的流转过程,即解决对象物从生产地转移到使用地以实现其使用价值的问题,我们称之为物流 供应链特征:复杂性,动态性,面向客户需求,交叉性,多层次性,竞合性,创新性,风险性 动力因素来源:推式供应链,拉式供应链 制造商推动的供应链:集成度低、需求变化大、缓冲库存量高 用户牵动的需求链:集成度高、数据交换迅速、缓冲库存量低、快速反应 根据结构划分 “V”型供应链:生产中间产品的企业往往客户要多于供应商,呈发散状,如石油企业 “A”型供应链:为满足相对少数的客户需求和客户订单时,需要从大量的供应商手中采购大量的货物,如汽车业 “T”型供应链:介于上述两模式之间,如食品、医药保健品 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供应链策略

协调功能最终归结于保证进入市场的各种产品形式的组合与顾客想买的产品形式相匹配 稳定的供应链:基于相对稳定、单一的市场需求 动态的供应链:基于相对频繁变化、复杂的需求而组成 供应链本身功能: 有效性供应链 以最低的成本将原材料转化成零部件,半成品,产品,以及在供应链中的运输等————有效客户回应系统 反应性供应链 把产品分配到满足客户需求的市场,对未预知的需求做出快速反应等————快速反应系统 有效客户反应系统(ECR ) 是制造商、批发商和零售商等供应链成员各方相互协调和合作,以更好、更快的服务和更低的成本满足消费者需要为目的的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 快速反应系统:零售商和制造商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链容量与用户需求的关系划分 平衡的供应链(相对稳定的设备容量和生产能力)和倾斜的供应链(设备容量和生产能力超载) 横向一体化是指为了扩大生产规模、降低成本、巩固企业的市场地位/提高企业竞争优势、增强企业实力而与同行业企业进行联合的一种战略 供应链一体化特征:顾客导向性、战略性、系统性、敏捷性 供应链管理的意义 1 降低物流费用 2 降低交易费用 3 提高客户满意度,刺激消费需求 4 提高物流效率 5 形成企业关系能力,提高企业社会资本 快速反应系统:零售商和制造商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有效客户反应系统(ECR)以更好、更快的服务和更低的成本满足消费者需要为目的的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

供应链上的存货管理

供应链上的存货管理 摘要 关键字供应链存货管理 一、供应链与存货管理 供应链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之间为了共同的利益而结成战略联盟,形成一条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贯穿上下游企业的链条,通过优势互补来获得整体竞争优势,从而达到多赢的效果,于是便产生了供应链。供应链是指“生产及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更新还贷或服务提供给最终客户的上游或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络结构”1。 存货管理存货是一个财务上的概念,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销售或耗用而储备的资产,包括库存中的、加工中的和在用的各种原材料、燃料、包装物、产成品以及发出商品等。存货管理就是对企业的存货进行管理,主要包括存货的信息管理和在此基础上的决策分析,最后进行有效控制,以提高经济效益。企业置留存货的原因一方面是保证生产或销售的经营需要;另一方面是出自价格的考虑,零购物资的价格往往较高,而整批购买在价格上有优惠。但是,过多地存货不仅会占用较多资金,也会增加包括仓储费、保险费、维护费、管理人员工资在内的各项开支。因此,进行存货管理就是尽力在各种成本与存货效益之间作出权衡,达到两者的最佳结合,降低企业的平均资金占用水平,提高存货的利用率,才能最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供应链与存货管理的关系存货管理侧重于从企业内部优化成本,即从存储成本和订货成本角度出发确定经济订货量和订货点。从单一角度看,这种存货管理方法有一定的适用性。但从供应链角度看,一个行业存在着众多的制造商、供应商、经销商,各自采取着不同的存货管理模式,使得整个供应链上大量积压着重复存货。多于实际需求的库存虽然可以降低缺货成本,但是更多的时候是存货的数量大大高于真实的需求。存货远高于实际需求会极大地降低供应链企业的竞争力。 二、供应链存货管理存在的问题 存货管理的目标是提高存货管理的质量和效率,降低存货成本,以合理的库存量控制

供应链中的不确定性与库存

供应链中的不确定性与库存 一、供应链中的不确定性 从需求方达现象中我们看到,供应链的库存与供应链的不确定性有很密切的关系。从供应链整体的角度看,供应链上的库存无非有两种,一种是生产制造过程中的库存,一种是物流过程中的库存。库存存在的客观原因是为了应付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保持供应链系统的正常性和稳定性,但是库存另一方面也同时产生和掩盖管理中的问题。 供应链上的不确定性表现形式有两种:1 衔接不确定性(Uncertainty of Interface)。企业之间(或部门之间)不确定性,可以说是供应链的衔接不确定性,这种衔接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合作性上,为了消除不确定性,需要增加企业之间或部门之间的合作性。2.另一种不确定性是运作不确定性(Uncertainty of Operation)。系统运行不稳定是组织内部缺乏有效地控制机制所致,控制失效是组织管理不稳定和不确定性的根源。为了消除运行中的不确定性需要增加组织的控制,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供应链的不确定性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供应者不确定性,生产者不确定性,顾客不确定性。不同的原因造成的不确定性变现形式各不相同。 供应商的不确定性便现在提前期的不确定性,订货量的不确定性等。供应不确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供应商的生产系统发生故障延迟生产,供应商的供应商的延迟,以外的交通事故导致的运输延迟等等。 生产者不确定性主要缘于制造商本身的生产系统的可靠性、机器的故障、计划执行的偏差等。造成生产者生产过程中在制品的库存的原因也表现在其对需求的处理方式上。生产计划是一种根据当前的生产系统的状态和未来情况做出的对生产过程的模拟,用计划的形式表达模拟的结果,用计划来驱动生产的管理方法。但是生产过程的复杂性使生产计划并不能精确地反映企业的实际生产条件和预测生产环境的改变,不可避免地造成计划与实际执行的偏差。但是生产控制必须建立在对生产信息的实时采集与处理上,使信息及时、准确、快速地转化为生产控制的有效信息。 顾客不确定性愿意主要有:需求预测的偏差,购买力的波动,从众心理和个性特征等。通常的需求预测的方法都有一定的模式或假设条件,假设需求按照一定的规律运行或变现一定的规律特征,但是任何需求预测方法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而无法确切地预测需求的波动和顾客心理性反应,在供应链中,不同的节点企业相互之间的需求预测的偏差进一步家具了供应链的放大效应及信息的扭曲。

(完整版)供应链管理习题

1.自然风险属于(D)。 A.内部供应链风险 B.组织风险 C.相关网络风险 D.外部供应链风险 2.在供应链执行管理系统模型的(C)中,企业选定自己的合作伙伴,确定合作对象和合作内容。 A.基础作业层 B.委托实现决策层 C.运作管理层 D.执行信息管理层 3.CPFR表达的涵义是(A)。 A.协同计划预测与补货 B.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 C.供应链执行协议 D.供应链执行信息系统模型 4.供应链企业在生产系统中使用信息跟踪机制的根本目的是(D)。 A.保证产品质量 B.保证成本最低 C.保证信息共享 D.保证对下游企业的服务质量 5.在(D)组织结构中,负责总体物流的计划部门和控制部门处在组织的最高层次上。 A.传统物流管理的组织结构 B.简单功能集合的物流组织模式 C.物流功能独立的组织形式 D.一体化物流组织形式 6.在基于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企业集成模式中,企业之间的资源优化配置属于(C)。 A.微观集成 B.中观集成 C.宏观集成 D.其他集成 7.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的理论模型包括(C)个回路。 A.1 B.2 C.3 D.4 8.按照需求来源的不同,企业内部的物料可以分为(B)。 A.内部需求与外来需求 B.独立需求和相关需求 C.弹性需求与刚性需求 D.引致需求与相关需求

9.在合作伙伴分类矩阵中,战略性合作伙伴(A)。 A.竞争力高,增值率高 B.竞争力高,增值率低 C.竞争力低,增值率高 D.竞争力低,增值率低 10.在采购流程中需要企业的财务部门参与的阶段是(D)。 A.需求确定时期 B.资源评估时期 C.合同签订时期 D.货物交付时期 11.市场风险属于(D)。 A.内部供应链风险 B.组织风险 C.相关网络风险 D.外部供应链风险 12.物流管理的核心在于(A)。 A.创造价值 B.实现利润 C.满足顾客需求 D.最大化成本效益 13.供应链管理对资源概念的内涵拓展表现在(C)。 A.资源局限于企业内部,统称为物料 B.核心是物料需求计划 C.从供应链整体角度进行资源的优化 D.资源问题归结为能力需求问题 14.(B)能够有效地遏制零售商故意高估市场需求而导致供应链库存增多的不利现象。 A.最小购买数量契约 B.数量柔性契约 C.回购契约 D.备货契约 15.动态联盟(又称虚拟企业联盟)建立的基础为(C)。 A.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 B.相互间的利益关系 C.市场机会 D.稳定的供应链 16.B2C电子商务模式是指(B)。 A.公司与公司之间的电子商务 B.公司与顾客之间的电子商务

供应链中企业库存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在供应链上,从供应商、制造商、批发商到零售商,每个环节都存在库存。从库存的功能可知,库存是用于应付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如需求变化、定货提前期、货物运输情况,生产时间等,为了保证供应链的正常运行,必须保有一定数量的库存。库存管理的目的在于:使库存经常处于合理水平,防止超储积压或不足,满足生产与销售的需要,减少资金占用,使库存总成本最低,以提高企业竞争力。 一、牛鞭效应——供应链上库存管理的新问题 在供应链的运作过程中,发现有些商品的顾客需求较稳定,变动不大,但是上游供应商往往比下游供应商维持更高的库存水平。这种现象是由宝洁公司在调查其产品“尿不湿”的定货情况时发现的。该产品的零售数量较稳定,波动不大,而分销商向宝洁公司定货时,其定单的波动程度比零售数量的波动要大得多,宝洁公司向其供应商定货时,定单的变化量更大了。这种越往供应链上游走,需求波动程度越大的现象,称 为“牛鞭效应”。 一般情况下,零售商按照自己对顾客需求的预测向批发商订货,由于存在订货提前期,零售商在考虑平均需求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安全库存,这样使得零售商定单的变动性比顾客需求的变动性要大。批发商接到零售商定单再向制造商订货,如果批发商不能获知顾客需求的实际数据,它只能利用零售商已发出的订单进行预测,这样批发商在零售商平均订货量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个风险库存,由于零售商定单的变动明显大于顾客需求变动,为了满足与零售商同样的服务水平,批发商被迫持有比零售商更多的安全库存。以此类推,到制造商或供应商处波动幅度就越来越大。虽然最终产品的顾客需求较稳定,但是,零售商、批发商、制造商、供应商的定购量变动性却越来越大,造成过大的库存,增加了供应链的库存成本、使供应与需求很难匹配,没有实现供应链管理降低库存的目标。 “牛鞭效应”是供应链下库存管理的特点,采用传统的库存管理方法也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只有采用创新的供应链库存管理办法才能解决。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措施来减少牛鞭效应: 实现信息共享。由于牛鞭效应主要是供应链各阶段按定单而不是按顾客需求进行预测造成的,而供应链的唯一需求是满足最终客户的需求,如

供应链中的不确定性与库存

供应链中的不确定性与库存 1.供应链中的不确定性 从需求方达现象中我们看到,供应链的库存与供应链的不确定性有很密切的关系。从供应链整体的角度看,供应链上的库存无非有两种,一种是生产制造过程中的库存,一种是物流过程中的库存。库存存在的客观原因是为了应付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保持供应链系统的正常性和稳定性,但是库存另一方面也同时产生和掩盖管理中的问题。 供应链上的不确定性表现形式有两种:1 衔接不确定性(Uncertainty of Interface)。企业之间(或部门之间)不确定性,可以说是供应链的衔接不确定性,这种衔接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合作性上,为了消除不确定性,需要增加企业之间或部门之间的合作性。2.另一种不确定性是运作不确定性(Uncertainty of Operation)。系统运行不稳定是组织内部缺乏有效地控制机制所致,控制失效是组织管理不稳定和不确定性的根源。为了消除运行中的不确定性需要增加组织的控制,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供应链的不确定性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供应者不确定性,生产者不确定性,顾客不确定性。不同的原因造成的不确定性变现形式各不相同。 供应商的不确定性便现在提前期的不确定性,订货量的不确定性等。供应不确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供应商的生产系统发生故障延迟生产,供应商的供应商的延迟,以外的交通事故导致的运输延迟等等。 生产者不确定性主要缘于制造商本身的生产系统的可靠性、机器的故障、计划执行的偏差等。造成生产者生产过程中在制品的库存的原因也表现在其对需求的处理方式上。生产计划是一种根据当前的生产系统的状态和未来情况做出的对生产过程的模拟,用计划的形式表达模拟的结果,用计划来驱动生产的管理方法。但是生产过程的复杂性使生产计划并不能精确地反映企业的实际生产条件和预测生产环境的改变,不可避免地造成计划与实际执行的偏差。但是生产控制必须建立在对生产信息的实时采集与处理上,使信息及时、准确、快速地转化为生产控制的有效信息。 顾客不确定性愿意主要有:需求预测的偏差,购买力的波动,从众心理和个性特征等。通常的需求预测的方法都有一定的模式或假设条件,假设需求按照一定的规律运行或变现一定的规律特征,但是任何需求预测方法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而无法确切地预测需求的波动和顾客心理性反应,在供应链中,不同的节点企业相互之间的需求预测的偏差进一步家具了供应链的放大效应及信息的扭曲。 本质上讲,供应链上的不确定性,不管其来源出自哪方面,根本上讲师3个方面原因造成的:1 需求预测水平造成的不确定性。预测水平与预测时间的长度有关,预测时间长,预测精度则差,另外还有预测的方法对预测的影响。2 决策信息的可获得新、透明性、可靠性。信息的准确性对预测同样造成影响。下游企业与顾客接触的机会多,可获的有用信息多;远离顾客需求,信息可获性和准确性差,因而预测的可靠性差。3 决策过程的影响,特别是决策人心理的影响,需求机会的取舍与修订,对信息的要求与共享,无不反映个人的心理偏好。 2供应链的不确定性与库存的关系 1 传统的供应链的衔接不确定性普遍存在,集中表现在企业之间的独立信息体系(信息孤岛)现象。为了竞争,企业总是为了各自的利益而进行资源的自我封闭(包括物质资源和信息资源),企业之间的合作仅仅是贸易上的短时性合作,认为地增加了企业之间的信息壁垒和沟通的障碍,企业不得不为应付不测而建立库存,库存的存在实际就是信息的堵塞与封闭的结果。虽然企业各个部门和企业之间都有信息的交流和沟通,但这远远不够。企业的信息交流更多的事在企业内部而非非企业之间进行交流。信息共享程度差事传统的供应链不确定性增加的一个主要原因。 传统的供应链中信息是逐级传递的,即上游供应链企业依据下游供应链企业的需

供应链中库存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对于物流来讲:每家公司都有输入和输出两条物流。库存就是可以让输入物流适应输出物流的调节阀。 对于财务来讲:库存是公司的一项有待利用的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中位于资产这一边。库存=休眠的人民币 库存一般占企业总资产的25%左右,是流动资产的50%左右, 在服务行业,库存一般指用于销售的有形商品以及用于管理的低值易耗品。 在企业生产中,库存是由于无法预测未来需求变化,而又要保持不间断的生产经营活动必须配置的资源。但是,过量的库存会诱发企业管理中诸多问题,例如资金周转慢、产品积压等。库存管理的理想状态是零库存,是指没有资金和仓库占用。 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零库存是一个特殊的库存概念,它并不是要求链上各节点企业的仓库储存形式的某种或某些物品的储存量真正为零,而是通过实施特定的库存控制策略,实现各节点企业库存量的最优化。这样,就可以解决仓库建设,在库品的保管、维护、装卸、搬运等费用,人员配备,库存占用的大量流动资金以及在库品的老化、变质等问题,提高库存管理效益。企业可以最大限度地逼近零库存。因此很多企业往往认为,如果在采购、生产、物流、销售等经营活动中能够实现零库存,企业管理中的大部分问题就会随之解决。零库存便成了生产企业管理中一个不懈追求的目标。 一、供应链环境下库存管理存在的普遍问题

1、原有的库存控制方法实时性太差 库存信息传递速度慢,且易失真,进而导致需求放大现象——“牛鞭效应”。已有的各种库存控制方法, 其订货点的确定都只局限于仓库中库存量的消耗情况,而没有与生产联系起来, 或者虽然考察了企业的生产,但由于其模型固有的缺陷,不能实现实时定货,这不能不说是原有库存控制方法最大的遗憾。 源头供应商不能享有足够的市场信息, 无法做到快速回应用户的需求。库存分散、条块分割,缺乏系统的库存控制管理,传统的库存管理通常是企业自备库存,这就很容易在上下游企业之间造成“牛鞭效应”,导致库存难以实现最佳控制。 2、库存管理信息有效传递路径不畅 在同一供应链中的上下游企业之间,需求计划、生产计划、库存量、送货计划等都将成为供应链管理的关键数据。这些数据分别存在于不同的供应链组织之间,要做到有效、快速地响应用户需求必须准确而实时地进行传递。然而,企业组织之间的自我封闭,人为地增加了沟通障碍和信息壁垒,使得供求信息质量下降,对用户需求信息把握相对也就不到位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供应链信息系统可以通过系统集成的方式来完成。然而,当前许多企业的信息系统相容性较差,在供应链的各个节点企业之间信息联系不充分、不准确,加上没有及时发布有关信息,使得许多重要的数据库没有实现有效的链接,信息在调用和传递的过程中存在延时,这些都将影响到预测的误差和库存量的准确性,最终导

供应链管理中不确定性对策研究

供应链管理中不确定性对策研究 一、供应链管理 随着经济的发展,影响企业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的主要因素也发生着变化。21世纪的竞争又有了新的特点:产品寿命周期越来越短、产品品种数飞速膨胀、对交货期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产品和服务的期望越来越高。企业要想在这种严峻的竞争环境下生存下去,单靠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以协同的方式,将企业内外部的资源进行有效地整合。供应链是进入21世纪后企业适应全球竞争的有效途径,供应链管理模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经过几年的发展,供应链管理已在发达国家的企业中得到了较为成功的应用。本文首先分析讨论了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的一般概念,然后对供应链管理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全面的回顾与分析,最后指出了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一)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供应链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给出了许多不同的定义。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种:第一种概念注意了供应链的完整性,如Stevens认为,通过增值过程和分销渠道控制从供应商到用户的流就是供应链,它开始于供应的源点,结束于消费的终点。第二种概念更加注重围绕核心企业的网链关系,如Harrison将供应链定义为,供应链是执行采购原材料、将它们转化为中间产品和成品、并且将成品销售到用户的功能网链。第三种概念采用增值链的方法,是一种范围更广的观点,如马士华认为,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通过分析供应链的定义,我们认为供应链的概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供应链参与者: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运输商等; 2.供应链活动:原材料采购、运输、加工制造、送达客户; 3.供应链的三种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 4.供应链的拓扑结构:网络、链条、网链。 同样供应链管理也没有统一的定义,如Evens认为,供应链管理是通过前馈的信息流和反馈的物料流及信息流,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管理模式。陈国权认为,供应链管理是对整个供应链系统进行计划、协调、操作、控制和优化的各种活动和过程,其目标是要将顾客所需的正确的产品能够在正确的时间、按照正确的质量和正确的状态送到正确的地点,并使总成本最小。在这里我们认为供应链管理是以6R为目标对从供应商到顾客整个网链结构上发生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进行综合、计划、控制和协调的一种现代管理技术和管理模式。 (二)供应链管理研究现状 近年来,供应链管理问题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集成化供应链。为了成功地实施供应链管理,使供应链管理真正成为有竞争力的武器,就应将企业内部以及供应链各节点企业之间的各种业务看作一个整体功能过程,形成集成化供应链管理体系。供应链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集成的过程,该集成过程一般要经过四个阶段:初始阶段、职能集成阶段、内部集成阶段、外部集成阶段。在完成以上四个阶段的集成以后,已经构成了一个网络化的企业结构,从而实现对企业内外的动态控制和各种资源的集成和优化,力求达到整个供应链全局的动态最优目标。

供应链管理复习

1.供应链,也被称为物流网络,它由供应商、制造中心、仓库、配送中心、零售商组成。 2.导致供应链变动程度增大的主要因素有需求预测、提前期、批量订货、价格波动、订单的扩大。 3.VMI:供应商管理用户库存(VMI)是一种在用户和供应商之间的合作性策略,以对双方来说都是最低的成本优 化产品的可获性,在一个相互同意的目标框架下由供应商管理库存,这样的目标框架被经常性监督和修正,以产生一种连续改进的环境。 4.写出四种有效降低库存的策略:定期库存检查、降低安全库存水平、减少提前期、ABC分类法、VMI 5.供应链设计中存在一系列权衡问题,它们是批量与库存权衡、库存与运输成本的权衡、提前期与运输成本的权 衡、产品多样化与库存权衡、成本与客户服务权衡。 6.QR:快速反应(QR)是指在供应链中,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零售商和制造商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利用EDI 等信息技术,进行销售时点的信息交换以及订货补充等其他经营信息的交换,用多频度小数量配送方式连续补充商品,以实现缩短交货周期,减少库存,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和企业竞争力的供应链管理方法。 7.供应链管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并进行计划、组织、 协调与控制。 8、供应链中的不确定性有哪些表现形式?其对库存的影响是什么?(1)表现形式:衔接不确定性,运作不确定 性。(2)对库存的影响:A.衔接不确定性对库存的影响:传统供应链的衔接不确定性普遍存在,集中表现在企业之间的独立信息体系(信息孤岛)现象。为了竞争,企业总是为了各自的利益而进行资源的自我封闭(包括物质资源和信息资源),人为地增加了企业之间的信息壁垒和沟通的障碍,企业不得不为应付不测而建立库存,库存的存在实际就是信息的堵塞与封闭的结果。B.运作不确定性对库存的影响:传统的企业生产决策过程中,供应商或分销商的信息是生产决策的外生变量,因而无法预见到需求或供应的变化信息,至少是延迟的信息;同时,库存管理的策略也是考虑独立的库存点而不是采用共享的信息,因而库存成了维系生产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当生产系统形成网络时,不确定性增加,造成库存进一步增加。 9.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企业业务流程的特征有哪些? (1)制造商与供应商之间业务流程的变化:制造商与供应商之间借助于因特网或EDI进行业务联系,实施了电子化商务交易。许多过去必须通过人工处理的业务环节,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变得简捷,有的环节甚至不要了,从而引起业务流程的变化。(2)企业内部业务流程的变化: 供应链管理的应用,提高了企业管理信息计算机化的程度。借助于先进的信息技术和供应链管理思想,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一定的信息技术作为支持平台,数据可以实现共享,并且可以实现并发处理,因而使原有的顺序工作的方式有可能发生变化。 (3)支持业务流程的技术手段的变化:供应链管理促进了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使并行工作成为可能。 借助管理软件,借助于强大的数据库和网络系统,供应链企业可以快速交换各类信息,为实现同步运作提供了可能。实施了供应链管理的企业,其对内和对外的信息处理技术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一变化直接促使企业业务流程也不同程度地产生了变化。 10.SCM需要解决哪些关键问题?答:分销网络构造、库存控制、供应合同、配送战略、供应链整合及战略伙伴 关系、外包与采购战略、产品设计、信息技术及决策支持系统、顾客价值。 11.横向一体化:利用企业外部资源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本企业只抓最核心的业务,而将非核心业务委托或外包 给合作伙伴。 12.什么是供应链中的需求变异放大原理,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1)需求变异放大原理:当供应链的各节点企业只根据来自其相邻的下级企业的需求信息进行生产或供应决策时,需求信息的不真实性会沿着供应链逆流而上,产生逐级放大的现象,达到最源头的供应商时,其获得的需求信息和实际消费市场中的顾客需求信息发生了很大的偏差,需求变异系数比分销商和零售商的需求变异系数大得多。由于这种需求放大效应的影响,上游供应商往往维持比下游供应商更高的库存水平。(2)产生的原因:需求预测修正,订货批量决策,价格波动,短期博弈与限量供应。

供应链管理中的风险控制

供应链管理中的风险防范 李勇刚 14号 (机电学院工业工程0101班) 摘要:供应链管理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被关注过,有些经济学家认为,现在企业之间的竞争就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供应链管理由于种种原因,在运行中存在许多不确定性,这为供应链上企业的生产管理带来了风险.为了降低这种风险,各企业要共同协调起来,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措施,共同防范和规避供应链管理风险. 关键词:供应链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的风险供应链管理的风险防范 工业化的充分发展,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促使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但与此同时,企业所面临的竞争环境也日益恶化。企业面对的是一个需求多元消费群苛刻而且不稳定,产品生命周期短,需求多样化的全球范围内竞争的商业环境。竞争的结果使得企业在有限资源的前提下只能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从而导致了企业间更多的合作和协同。 供应链(Supply Chain,SC)的概念在80年代末提出,近年来随着全球制造(Global Manufacturing)的出现,供应链在制造业管理中得到普遍应用,成为一种新的管理摸式。供应链管理是通过前馈的信息流和反馈的物料流及信息流,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结构模式。当然包括企业中的一个内部物流过程(它是指将采购的原材料和收到的零部件,通过生产的转换和销售等过程传递到制造企业的用户的一个过程。) 供应链管理要求建立一种机制,用以协调位于供应链上的所有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等的资源,以最低的成本和最小的时延向最终用户交付合格的产品或服务。然而供应链管理有其非常特殊的地位,即管理的主体并不能控制供应链上所有的资源,然而整个供应链是一个利益共同体,但供应链上的企业毕竟是一个个独立的经营主体,有其各自的经营战略,目标市场,技术水平,运作水平以及各自的企业文化等,甚至存在一个企业同属多个相互竞争的供应链的情形,所有这一切都会增加供应链运作中的不确定性,从而导致供应链管理的风险的产生。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合作会因为信息不对称、信息扭曲、市场不确定性、政治、经济、法律等因素的变化而导致各种风险的存在。 1.供应链的风险分析 供应链作为一个由原材料不断增值为最终用户产品的过程是客观存在的,不论整个供应链由一个企业运作或是由多个企业协同运作。就单个企业而言,如果其只作为供应链上的一个节点,就极大的减少了运作整个供应链的投资风险;但就整个供应链而言,由于它是多个独立企业的联合,因此就增加了经营的不确定性。供应链上的任何一个节点出问题,都会波及整个供应链,而个别企业的经营风险,又远非别的企业能够控制。因此,供应链上的每个企业都要考虑供应链的风险。 供应链风险的来源 供应链的风险来自多方面,简言之,有自然灾害这种不可抗力的因素,如地震、火灾、暴风雨雪等;也有人为因素,主要有这几个方面:1)、独家供应商问题。供应链上出现独家供应商,采取独家供应商政策存在巨大风险,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整个链条就会崩溃。 2)、IT技术的缺陷会制约供应链作用的发挥。如网络传输速度,服务器的稳定性和运行速度,软件设计中的缺陷,病毒等。3)、信息传递方面的问题。当供应链规模日益扩大,结构日趋繁复时,供应链上发生信息错误的机会也随之增多。信息传递延迟会增加供应链的风险。4)、四是企业文化方面的问题。不同的企业一般具有自己的企业文化,这就会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