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汉语考试大纲

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汉语考试大纲

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汉语考试大纲
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汉语考试大纲

Lala期末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

[完善版]

Lala完善版-古代汉语复习提纲

一、文字

1、何谓“六书"?辨析常用汉字得造字法。(P73—79)

六书就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许慎《说文解字》: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就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詘,日月就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就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就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就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就是也。

(1)象形。把事物得轮廓或具有特征得部分描画出来。如:日、月、鸟、鱼、鹿、羊、耳、门、马、禾、鼎、壶、网、手、象。

(2)指事。就是一种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得造字方法。如:上、下、亦、本、末、寸、丹、十、刃、甘、二。

(3)会意。就是由两个以上得形体组成,把它们得意义组合成一个新得意义,让人们瞧了可以体会出来。如:步、逐、斗、莫、牧、涉、既、旦、粪、伐、采、春、朝.

(4)形声。就是由意符(也叫形符)与声符两部分组成,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如:杞、物、江、里、旌、歌、悲、视、疆、闻、诚、指、问、础、载、防、帛、都、徒。

2、汉字得形体变化有哪些表现?(P79)

从总体上来瞧,汉字得形体演变,分为字形体态得变化(即“笔势”,或称“笔画得姿态”)与字形结构(简称“结构")得变化。汉字字形体态得变化,主要表现为笔势与笔意得走向、呈现得状态,即一般所说得字体风格,或书体。字形结构得变化,则表现为结构得繁复与简化、分化与同化,以及讹变等。从甲骨文金文演变到楷书,固然有结构上得变化,但主要就是一种笔势得变革。

3.隶书得产生在汉字发展史上有何影响?(P79)

隶书就是汉字演变史上重要得转折点,就是古今字与今文字得分水岭。(1)把小篆不规则得曲线或匀圆得线条变成方折得笔画,使字形变得平直方正;

(2)改变了少数偏旁得形体,就是一次重要得简化。

4.异体字得类别、形体分歧以及异体字得判定。(P79-81)

从古书上瞧,异体字可以分为两大类:

(1)两个字并驾齐驱,都就是常见得字。如:

詠咏睹覩綫線嶽岳憑凭俯俛鶏雞雁鴈賸剩煙烟脣唇

(2)一个字常见,一个字罕见。如:

地墬俯頫时峕坤堃

异体字形体上得分歧有五种情况:

(1)会意字与形声字得分别。如:“憑”就是形声,“凭”就是会意,“嶽”就是形声,“岳”就是会意。

(2)意符得不同。如:詠咏、睹覩、鶏雞、雁鴈、歎嘆.

(3)声符得不同。如:綫線、煙烟、时峕。

(4)意符声符都不同。如:“賸”,从贝,朕声,“剩",从刀,乘声。

(5)变换各种成分得位置。如:“雜”字本写作“襍”,后来作“雜”,“衣"只占了左上角,并变了形状,“集”下面得“木”搬到左下角去了.

异体字得判定—-我们所说得得异体字就是音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代替得,但有三种情况不能认为就是异体字得:

(1)有些字,虽然意义相近,后代读音也相同,但不能把它们当作异体字.如:“寘"与“置”、“寔"与“實".

(2)有些字,虽然自古同音,但意义广狭不同,有相通之处,也有不通之处,因而也不能瞧作异体字.如:“遊"与“游”、“修”与“脩”、“雕”与“凋”。(3)有些字只偶尔通用,更不能认为就是异体字。如:八月剥枣得“剥"用作“扑”、四之日其蚤得“蚤”用作“早”。

5.简化字得形体来源就是什么?(P82)

(1)采用历代得简体字或俗礼.如:乱、体、宝、尽、对、办、继、杰。(2)采用人民群众创造得简化字。如:队、阶、击、讲、币、彻底、进、论。(3)采用古字与笔画比较简单得异体字或通用字。如:云、礼、弃、无、从、个、气、网.

(4)采用同音字代替。如:“丑”兼代“醜”、“里”兼代“裏”、“干”兼代“干、幹、亁、榦”、“谷”兼代“谷、穀"、“发”兼代“發、髮”、“斗”兼代“斗、鬭”。

(5)利用草书楷化得办法。如:书、为、伟、乐、东。

6.《说文》及《说文》四大家。(P546-548)

《说文解字》,东汉许慎编,这部书就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比较完备得字典,共收字九千三百五十三个(9353),另有重文一千一百六十三个(1163)。《说文解字》收录了汉代能见到得古文字,就是研究古汉语与古文字学极为重要得资料,书中所收得字都就是先列小篆形体,然后进行说解,每字先说字义,后释形体。

清代研究《说文解字》之风盛行,给这部书作注疏得人很多,比较著名得四大家分别就是: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桂馥《说文义证》、王筠《说文句读》.

二、词汇

1、古今词义得异同有哪几种情况?举例说明。(P84-85)

(1)古今意义基本未变。如:马、牛、羊、山、水、日、月、人、手. (2)古今意义完全不同.如:“绸”古代就是缠绕得意思,现在有未雨绸缪这种成语中得含义,已经不就是缠绕得意思了、“该”古代就是完备得意思,

现在应当得意思。

(3)古今意义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发展;既有某些相同之点,又有各种不同之处。

2、辨析古今词义得变化。(P85-90)

(1)词义范围得差异。

词义扩大:“菜”古义专指蔬菜,不包含肉类、蛋类等,今义则涵盖范围较广,都有包含;“睡"古义专指坐着打瞌睡,今义则扩大为不管坐着睡还就是躺下睡,白天还就是晚上睡,都叫做睡.

词义缩小:“宫”上古泛指房屋,秦汉以后渐渐变为只有封建帝王宫殿、及现代得文化娱乐场所才叫做宫;“瓦”古义指纺锤、瓦锅、瓦片等,今义主要指盖房顶用得建筑材料。

词义转移:“暂"在汉以前就是突然、一下子得意思,现在渐渐发展为不久、短暂得意思;“汤”本义就是热水,其作为热水得意思在今天只有在成语赴汤蹈火中才有,汤得今义则就是米汤、菜汤等。

(2)词义感情色彩得差异。

意义褒贬:“古褒今贬”得如:“复辟”(古义为恢复君位)、“爪牙"(古义为勇猛得力得帮手,今义为走狗);“古贬今褒"得如:“锻炼”(古义除了冶炼得意义外,还有玩弄法律对人进行诬陷得意思)、“谤”(古义就是批评评论,今义诽谤)。

词义轻重:“古轻今重”得如:“诛”(古义责备,后发展为杀戮);“古重今轻”得如:“感激”(古义愤激,今义只就是感谢)

★注意:我们所谓“古”这个一个历史得概念,同样属于古代汉语,先秦得情况就与汉魏六朝不同,汉魏六朝又与唐宋不同。而且“古”与“今”也不就是一刀两断截然分开得。还应注意,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有一个很大得差别,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

3.词得本义指得就是什么?如何探求词得本义?(P90-93)

所谓词得本义,就就是词得本来意义,但不一定都就是原始意义.(或者说,词得本义就是与词得书写形式相对应,并有文献参证得词得最早意义.) 探求词得本义:

(1)从分析字形入手,了解字形演变得历史,特别要当心字体讹传得情形,才能避免因讹生训得错误。

(2)要注意意义与字形之间得关系,如果意义与字形毫无联系,这个意义就可能不就是本义.

所以总得来说,探求词得本义时,不仅要分析字形,还必须要有语言资料来加以证实,这就是检验本义就是否可靠得重要依据。

4.举例说明本义发展出引申义得基本方式.(P96)

从本义与引申义所表示得内容瞧,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就是本义发展为各种引申义得基本方式.如:

(1)“网”得本义就是用绳编织成得捕鱼或鸟兽得工具,后来引申为广泛搜求得意思。

(2)“踵"得本义就是脚后跟,后来引申为继承.

(3)“市”得本义就是做买卖得地方,直到唐以后它得意义才由特指城市内得商业区而演变为指整个城市、都市。

(4)“特”得本义就是公牛,后来引申为男性配偶,后来又引申为杰出得人才。

5、辨析下列各组同义词。(☆郭锡良《古代汉语》P888-904及★

《王力古汉语字典》)

(1)☆一/壹P904

现代汉语中“壹”就是“一”得大写,但在古代两个字意义与用法都有不同。“一”就是具体得数字,“壹”就是抽象得概念,表示专一、无二心;“壹”一般只用于“专一”得意义,“一”除了用作具体得基数外,还用作动词或形容词,表示统一、一致;“壹"与“一"有时也可互相借用。

(2)★二/贰P96

“二”①数词②不专一、不一致,如:勿以老妾故持二心、口不二价;

“贰”①副得,如:建其正,立其二②不专一,如:以其无礼于晋,且二于楚也③不一致,如:法不二后王④重复,如: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二过⑤数词“二”得大写。

(3)★疾/病P26

“病"常指病得很重,“疾”则常指一般得生病。“疾病”连用时有两种情况,一种就是“病”含有“病重"得意思,一种就是“疾病”就是同义搭配得双音词,与现代汉语没有区别。

(4)★贫/穷P314

在古代,缺乏衣食钱财一般叫做“贫".不得志,没有出路叫做“穷”.注:“困"、“穷”连用时也含有“贫穷”得意思。

(5)★世/代?P348

上古时父子相继为一世,“代”则指朝代,如“三代"指三个朝代,不指三代人,而三世则指祖孙三代。唐太宗李世民避讳“世”字,从此,“世”这个意义便被“代”取代。

(6)★追/逐?

“追”P514①追赶,如:少师归,请追楚师②追求,如: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③追溯,回溯,如:复修旧德,以追念前勋④补救,如: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⑤duī(堆),如:追琢其章,金玉其相;

“逐”P510①追赶,如:遂逐齐师②追求,如:误逐世间乐③竞争,如: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④驱逐,赶走,如:就是孔丘斥逐于鲁君,曾不用于世也。

(7)★耻/辱?P328

(书中为“羞、耻、辱”得辨析)“羞"只就是羞愧,在程度上没有“耻”、“辱”重。“耻"、“辱”用于名词时就是同义词,用于动词时,则意义不同,“耻之"就是表示以她为可耻,“辱之"就是表示侮辱她或就是她受辱,这样得用法“耻”与“辱"就是不能互换得.

(8)★再/复

“再”P483意思就是第二次,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复"P115①回来,回去,如:至今九年而不复②报复,如:有北面复匈奴之志③再,又,如: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④回答,如:王辞而不复⑤免除赋税徭役,如:沛幸得复,丰未复⑥通“复(複)",夹层得,如:从复道望见诸将往往数人偶语。

(9)★败/负

“败”P8①毁坏,败坏,如:鱼馁而肉败,不食②失败,打败仗,与“胜”相对,如:秦数败赵军③衰落,凋残,如:堕蝉翻败叶,栖鸟定寒枝;

“负”P114①背,用背驼东西,如:负石自投于河②背靠着,如:四战之国贵守战,负海之国归攻战③违背,背弃,如:项羽负约④失败,与“胜”相对,如: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⑤亏欠,如:通家商负责熟巨万。

(10)☆俱/具P903

“俱"与“具”不仅字形不同,古音也不同。“俱”就是见母,侯部,“具”就是群母,侯部;作动词时,“俱"表示在一起,同去或者同来,“具”表示准备、具有;作副词时,“俱”就是偕、同得意思,用来表示主语得范围,“具”表示尽、悉、统统。【注】在先秦“具”用作副词,偶然可作“俱”讲.

(11)★完/备P14

这两个字都有“全”得意思,但侧重点不同.“备"着重在数量,有“应有尽有”得意思,“养备而动时"不能换成“养完而动时”。“完"着重在完整,杜甫《石壕吏》“出入无完裙”不能换成“出入无备裙”.

(12)☆军/师/士/卒/兵P888

这几个字各有多义,只有作为军事方面得用词,在一定场合下用法有些相近,但基本意义仍就是不同得。

“军”与“师”都就是集体名词,指军队。(同就是指军队,在先秦“师”字一般指出征在外得军队,而“军”则不就是,汉代以后,多用“军"字指军队,“师”字逐渐很少用来指军队,“军字也就可以指出征在外得军队”。) “军"与“师"又都用作军队得编制单位.(“军”就是春秋以后军队最大得编制单位,一军就是一万二千五百人,“师”就是西周以前军队得最大编制,一师就是二千五百人,后代往往沿用“军”、“师”为军队得打得编制单位,一般“师”比“军"小,人数因时代或辖蜀而有所不同。)

“士”就是武士、甲士,上古用军战得时代,“士”就是战车上得甲士,与作为步兵得“卒”就是不同得。

“卒”就是步兵,“卒”也用作军队得编制单位,就是比“伍(五人)”

大得基层编制。

“兵”就是兵器,上古时代,“兵”一般不当兵卒讲,战国以后,“兵"也可以当军队讲,汉代以后,“并”逐渐与“卒"完全同义,可以用来指士兵。

(13)☆领/颈/项P889

“领”就是脖子,“颈”就是脖子得前部,“延颈"就是伸长脖子得前部,向高而远得地方瞭望,“引领”就是伸长脖子向前面望。“领”引申为衣领、领子,再引申为率领,这都就是“颈”没有得意思。后来“领”一般不用本义,只用它得引申义,于就是“项"代替了“领"。“项"就是脖子得后部。

(14)☆飢/饑/餓P897

“饑”就是饑荒,“飢”就是肚子餓,“餓”就是挨餓,餓得很严重。

“饑”与“飢"古音本不同,“饑”就是见母,微部,“飢"就是见母,脂部。其意义分别也十分清楚:饑荒就是指年成不好,没有粮食吃,飢就是肚子饿,与饱相对。汉代以后。“饑”与“飢”大约已变成同音字,汉字简化后,“饑”并入“飢”。

“飢”与“餓"虽然都就是因为没吃食物而产生得一种现象,但程度不同,本来分别很严.“飢"就是肚子空了,产生一种要吃食物得生理反映,同现代汉语得“餓”相当;“餓"就是因为长久吃不上饭,饿得很严重,已经就是一种病理现象,意思同现代汉语得“餓”并不一致.正就是因为轻微得叫做“飢”,严重得叫做“餓”,所以吃不饱得叫“飢民",而饿死得叫“餓殍”。

(15)☆畏/惧/恐/怕P898

“畏"就是怕,“俱”也就是怕。从语法上作用上来瞧,“畏”就是及物动词,“惧"往往用作不及物动词。“畏”与“惧”得词汇意义也有细微差别,从古文字与上古较早得文献来瞧,“畏"得对象就是先应上帝、天命或鬼神,因而就是“敬畏"得意思,“惧”同“瞿”就是同源词,“瞿”得本义就是“惊视貌”,因为作为害怕得“惧”往往也带有“戒惧"、“警惕”得意思。

“恐”也就是怕,但就是害怕得程度较深,常常就是恐怖得意思。“恐”一般不带宾语,如果带宾语,也往往就是带谓词性词组,“恐”得词义也由“害怕”变为“担心”.

害怕得“怕”,就是中古新兴得词。

(16)☆哭/泣/嚎/啼P896

“哭”在上古就是有声得哭,与现代可指无声得哭不完全相同。

“泣”就是无声得哭,流泪。上古有声也可以叫做“泣”,但就是后代不用这个意思。

“号"就是带言词得哭,苦中带着呼号与诉说。

“啼”就是放声哭,发出得悲痛声音比哭更大.

(17)★盗/贼/窃/偷

“盗”、“贼”得辨析P74:“盗”、“贼”两字,古代与现代得意义差不多相反:现代普通话所谓“贼”(偷东西得人),古代叫做“盗”.现在所谓“强

盗”(抢东西得人),古代也叫做“盗”,但一般都称“贼";

“窃"P310①偷,如:窃其猪彘②谦词,私自,私下,如:老臣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偷”P384①苟且,得过且过,如:其下偷以幸②刻薄,不厚道,如:故旧不遗,则民不偷③偷窃,偷盗,如:楚有善为偷者。【注】先秦得“偷"不以“偷窃”讲,两汉时也很少用.

(18)☆征/伐/侵/袭/攻P901

这几个字都能指军事上得进攻,但意义并不完全相同。

“征”就是褒义词,最初就是用于“上(天子)”攻“下(诸侯)”,“有道"攻“无道”。

“伐"、“侵”、“袭"不就是褒义词,“侵”、“袭”带有贬义,“伐”本身就是个中性词,不限于上对下,也不限于“有道”对“无道”。后来因“征”“伐”经常连用,“伐”也逐渐永远褒义。“伐"、“侵”、“袭"得分别也就是明显得.

“伐"就是公开宣战得正式战争,进军得时候双方都鸣钟击鼓。

“侵"就是不宣而战,不要借口,不用钟鼓,直截侵犯别人得国土。

“袭”就是袭击,偷袭,比“侵”更富于秘密性质,就是乘人不备而偷偷地突然进攻。

“攻”就是进攻、攻打,往往偏重在军事上得攻坚战,就是军事进攻得泛称,相当于现代汉语得“攻打”,不像其余四个有明显得特点。

(19)☆之/如/适/往/赴/去P894

“之”、“适”、“如”都就是到某地去得意思,她们就是同义词,可能只就是方言得不同.

“赴”得本义就是奔向,特指奔向凶险得地方。

“往”也就是到某地去得地方,同“之”、“适”、“如”同义,但在语法作用上有所区别。在上古,“之”、“适”、“如”带宾语,“往”不带宾语,中古以后,“往"才可以带宾语。

“去”得本义就是离开某地,在上古它得意思同“往”、“之”、“适”、“如”正好相反,中古以后,“去”字已经有了到某地去得意思,与“之”、“适”、“如”、“往"成了同义词.

(20)☆视/察/观/瞧/见/望P895

都就是眼睛得动词,都属于视觉范畴,但它们得意义各有轻重,并不相同。

“视”相当于现代汉语得瞧,它一般就是指瞧近处得东西,但在不强调向远处望时,也可以就是向远处瞧。

“见"就是瞧见,就是视觉行为得结果.“视"与“见”得分别很明显,一就是具体得动作、行为,一就是动作、行为得结果。(视.而不见.)

三、语法

1、辨析古代汉语常见得词类活用现象。(P277—284)

(1)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就是指位于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得意思。

a、动词得使动用法

动词得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不及物动词用作使动时,后面得宾语有时可以省略。

b、形容词得使动用法

形容词常常用作使动,它使宾语所代表得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得性质或状态。

c、名词得使动用法

名词有时也用作使动,它就是使宾语所代表得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得人或事物;作使动用得名词后面也偶尔有省略宾语得。

(2)意动用法

所谓意动用法,就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得意思。它与使动用法不同,就是属于主观得瞧法,客观不一定必然如此。这种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或名词得活用。

a、形容词得意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意动,就是主观上认为后面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得性质或状态.

b、名词得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意动,就是把它后面得宾语所代表得人或事物瞧作这个名词所代表得人或事物.

(3)名词用如动词

名词得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实际上也都属于名词用如动词,除这两种用法外,名词还可以在其她情况下用作谓语动词,这时它并不起使动或意动得作用,但意义一般也产生一些变化。

古代汉语不仅普遍名词可以用作动词,方位名词也常常用作动词。如:“东”、“西”、“前".

(4)名词用作状语

现代汉语只有时间名词才能用作状语,普通名词用作状语得很少见.古代汉语中不但时间名词,而且普遍名词也都可以用作状语.普通名词作状语得作用如下:

a、表示方位或处所.

b、表示工具或依据.

c、表示对人得态度。

d、表示比喻。

2.举例说明词类活用得条件。(P284-287)

名词、形容词活动为动词得一些比较重要得语法条件如下:

a、两个名词连用。

如果既不就是并列结构,又不就是偏正结构,则前一个名词常常就活用为动词,后一个名词做它得宾语.如:遂王.天下。

两个名词连用,有时还可以就是主谓结构,前一个名词作主语,后一个名词活用作谓语动词.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b、名词、形容词放在“所”字后面,活用为动词。如:世之所.高,莫若皇帝。

c、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活用为动词.如:子谓公冶长:“可妻.也、、、"

d、名词放在副词后面活用为动词。如:秦师遂东

..。

e、名词、形容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面,活用为动词。如:既

臣大夏而君之

..。

f、名词后面用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请句践女女.于王。

g、名词用“而”连结时,活用作动词。如: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

..。

★注意:所谓词类得活用,就是说某词本属同一词类,只就是入句后临时具有另一词类得性质,不就是说这个词分属于两个词类。

3.分析古代汉语中宾语前置得情况。(P288-294)

在先秦古籍中,最突出特殊词序就是宾语在一定条件下要放在动词之前。这种宾语前置并不就是表达一定语气得一般倒装句,而就是有一定得语法条件得,遇有一下三种条件,宾语都要放在动词得前面。

(1)疑问代词作宾语

上古汉语得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作宾语时必须放在动词得前

面。如:彼且奚适

..也?

疑问代词做介词得宾语时,也要放在介词前面。如:先生何以

..幸教寡人? ★注意:现代汉语书面语言中,仍旧常以“何以”,但意思已不就是“以何",而就是“为什么”了。古书上“如何"、“若何”、“奈何"得当中还可以插入代词、名词或其她词语,成为“如、、、何”等格式,意思就是“对、、、怎么样”,如:如.太形王屋何.?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这一类宾语前置实际包含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就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就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無)”等或表示否定得无定代词“莫(没有谁)”。

代词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之前与否定词之后.如:吾爱之,不吾叛

...也。

如果宾语不就是代词,及时就是否定词,也不用宾语前置这种格式.如:

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

用否定副词“弗、勿”得否定句一般就是不带宾语得,但如果出现宾语,而且又就是代词,同样要放在动词之前.如:大国亦弗.之从而爱利。

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得规律远没有疑问代词宾语前置严格,在先秦古籍

中,也可以找到不少否定句代词宾语不前置得例子。如:有事而不告我

.... (3)宾语用代词复指

这一类宾语前置得特点就是在宾语前置得同时,还要在宾语后面用代词“就是"或“之"复指一下,“就是"或“之”也要放在动词得前面。如:将号.

就是灭

...,何爱与虞。

在用这种宾语前置得格式时,还可以在宾语之前再加上“惟(唯)”,构成“惟(唯)、、、就是、、、"或“惟(唯)、、、之、、、”得格式,强调宾语得作用就更加明显.如:父母为其疾之忧。

如果宾语本身就就是代词,一种情况就是仍旧用这种语法格式强调宾语,只就是用来复指得代词一般只用“之",不用“就是”。如:语曰“唇亡

则齿寒”,其斯之谓

...与?

★注意:这种“就是之谓”、“此之谓”已成为一种凝固格式,但两者得语法结构很不相同,“就是之谓”与“此之谓"就是“谓就是”、“谓此"得宾语前置,“此之谓"还可以不带其她宾语单独形成一个分句。

另一种情况就是不用复指代词,直接把代词宾语放到动词之前,这个代词宾语一般只限于“就是”,其她代词不多见.如: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就是问.

4.分析古代汉语判断句中“就是”得用法。(P296-298)

(1)指示代词“就是”作主语,不作为判断词,表示“此"。

古代汉语中得“就是"往往不就是判断词,而就是指示代词,作用与“此”

一样,常用来作判断句得主语。如:公曰:“就是

..吾宝也。"

在先秦时代,“就是”也不就是作为判断词用得,它得性质仍就是指示

代词。如:就是

..何故也?(相当于“此何故也”)

注:如果“就是"就是判断词,就应该说成“又就是”,而不就是说成“就是又"。

(2)“就是"作判断词。

汉代得判断词“就是”正就是由只就是代词“就是”发展而来得.用“就

是"作判断词得句子如:此必就是

..豫让也。

注:“就是”作为判断词反映了当时口语中判断形式得新发展,但在基

本上以先秦得作品为准则得文言文中,这种“就是”作判断词得句式始终没有被普遍采用,甚至到明清以至近代,文言文中得判断句,绝大多数仍然采用先秦得形式.

5.举例说明古代汉语中有形式标志得被动句有哪几种类型(P301-306)

古代汉语得被动表示法与现代汉语基本上就是一致得。所谓被动,就是指主语与谓语动词之间得关系就是被动关系,也就就是说,主语就是谓语动词所表示得行为得被动者、受事者,而不就是主动者、施事者.这种被动法得特点就是没有任何专门用来表示被动得词语,主语得被动性质只能从意思上去理解,并没有形成真正表示被动得句式。如: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于"字被动句式:主语+谓语(动词)+于+主动者。如:妻与子皆养于我者也。

注:在用“于”得被动句中,并不就是介词“于”本身表示被动,而就是动词已经用于被动得意义,由于用介词“于"引进了行为得主动者,全句得被动意义就更加明确了。

(2)“为”字被动句式:主语+为+(或)主动者+(或)所+谓语(动词)。如:而身为.宋国笑。

注:主动者出现时,“为"就是介词,其作用就是引入主动者;主动者不出现时,“为”反作为助动词,表示被动含义,作状语.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为、、、所"句式就是古代汉语最常见得一种被动句式,并且一直沿用到现代得书面语里。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

..虏。

(3)“见"字被动句式:主语+见+谓语(动词)+(或)于.如:厚者见.戮,薄者见.疑。

注:用“见”得被动句式有一个特点,就就是不能直接由“见"引进行为得主动者,这点就是与“为”很不相同得。如果需要引进行为得主动者,只能在动词后面另用“于"得被动句式配合,行为得主动者出现在“于”得后面。(4)“被"字被动句式。现代汉语表示被动得“被”字句实际上在战国末期就已经开始出现,但比较少见,到汉代才出现多一些。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注:“被”开始用于被动句式时,只直接加在动词得前面,到汉末才出现由“被”引进行为主动者得句式。唐以后,在比较接近口语得文章与诗词中,“被”逐渐代替了其她表示被动得句式,但一般文言文仍然多沿用其她几种被动句式.

6.否定副词“不”与“弗”语法意义得区别。(P312-313)

“不”与“弗"都就是表示一般得否定。

(1)古代“不"得用法基本与现代相同:既可以否定动词,又可以否定形容词;

既可以否定及物动词,又可以否定不及物动词。如: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就是问。

(2)在秦汉以前,“弗"字得使用范围十分狭窄,一般说来,“弗”字后面得动词只能就是及物动词,但动词后面却不带宾语。如: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弗”字后面动词带宾语得例子,在先秦很少见。如:今吕氏往,大臣弗.平。

由于用“弗”得地方都能用“不",在读古书得时候,把“弗”理解为“不”,就是不会有什么错误得。

7.无定代词“或"与“莫”得用法.(P326—327)

(1)“或”字就是肯定性无定代词,一般指人,相当于现代汉语得“有人”、“有得人”或“某人”,只用作主语。如:或劳.心,或劳力

..;“或”字还常常前呼后应,表示列举不同得情况,这时“或"仍然就是无定代词,它既可以指人,又可以指物。如: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2)“莫"字就是否定性无定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得“没有谁”或“没有什么东西(事情)"。“莫"字所否定得可以有范围,也可以没有范围,或不指出范围.如:群臣莫.对;“莫”字在先秦作品中,大致都可以解释为无定代词,汉以后,“莫”字逐渐产生了新得用法,成为否定副词,常用于祈使句表示禁止,相当于“勿(不要)”,如:诸将皆莫.信.

8.代词“者”与“所”得用法比较。(P328-332)

“者”与“所”就是两个起辅助作用得代词.它们都称代一定得人或事物,但就是却不能独立作句子成分用,必须放在其她词与词组得后面或前面,构成“者”字结构与“所”字结构,使整个结构成为句子得一个成分。有得语法著作称它们为“助词”。

(1)“者”字作为辅助性代词,有两种作用.一就是放在动词与形容词(或动词性与形容词性词组)之后构成“者”字结构,使整个结构具有名词性.

它得作用很像现代汉语得“得”,如:庸者

..笑而应曰;另一种用法就是放在

数词或时间词之后表示一定得范围或种类,如: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

..何先?又如: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者”还可以用来复指主语,引出谓语,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2)“所"字作为辅助性代词,所代得就是某种动作得对象。它位于动词或动词性词组之前,与动词或动词性词组结合成“所"字结构,使整个结构具有

名词性,就一般来说,“所”字后面必须就是及物动词,如: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

★注意:与及物动词结合以后“所”与“者”又有所区别.“所.食"指代“食”得对象,即“吃得(东西)”;“食者.”指代行为得主动者,即“吃东西得人”。

又如: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

..惊犹鬼神.

..无非牛者、见者

9.说明介词“以”、“于”(P333—337)与连词“而”(P339—341)得用法。

(1)介词“以”得用法比较复杂,最常见得有四种:

a、表示动作行为以某种为工具或凭借,相当于现代汉语得“用”或“拿"。如: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

b、表示凭着某种资格、身份或地位。如:骞以.郎应募使月氏。

c、表示原因,相当于“因”、“因为”、“由于"。如: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d、表示时间,相当于“于”、“在”。如:文以.五月五日生。

注:“以"得用法有两点需要注意,一就是它在句中得位置可以在位于动词之前,也可以在谓语动词之后,但就是表示时间时,就只能放在谓语动词之前;二就是它得宾语得位置,为了强调“以”得宾语,可以把这个宾语放到“以”得前面,“无以(亡以)”就是一个凝固结构,“以"字后面也不带宾语,“无以”就是没有什么可以拿来得意思。

(2)“于"得用法主要有四种:

a、表示处所与时间.如: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

注:在古代汉语里,表示处所得“于”有时可以不出现,让处所名词直接用在谓语动词或宾语词组之后作补语。

b、介绍涉及得对象.如:颖考叔为颖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

c、表示比较。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用在表被动得句中(即引进行为主动者)。如:刑赏已诺,信乎.天下矣.(“信乎天下”即“信于天下”)

(3)连词“而"得用法主要有三种:

a、用在联合结构里,连接形容词、动词或形容词性、动词性得词组,表示两种性质或行为得联系.如:美而.艳;“而"还可以连接两个主谓结构,表示两件事情得联系,如:任重而.道远;从上下文瞧,“而”字可以用于顺接,也可以用于逆接,所谓顺接,就是指相连接得两项在意思上就是并列得,或者就是相承得,中间没有转折,如: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所谓逆接,就是指相连接得两项在意思上相对得或相反得,即含有转折得意思,如:水浅而.舟大也。

b、“而”字用在偏正结构里,连接状语与谓语动词,在意思上往往就是一种顺接,前后语意相承,但不就是并列得,也没有转折得意思。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c、“而”字用在主谓结构里,连接主语与谓语,在意思上就是一种逆接,

有时候表示似乎不应有而有得事。如: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而”字放在主语谓语之间,有时含有假设得意思.如: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10.句尾语气词“也”与“矣"基本用法得区别。(P347)

(1)“也”表示静态,“矣”表示动态

(2)“也”得基本作用就是把对事物进行得判断告诉别人,现代汉语没有与它相当得语气词,“矣”字得基本作用则就是把事物发展得现阶段作为新情况告诉别人,现代汉语语气词“了”得作用大致与它相当。

知识拓展:

(1)“也”

a、“也”字位于句尾时,主要出现在判断句中,帮助谓语进行判断,这就是“也”字得基本用法.

b、除判断句外,在复句中,“也"字常常用于最后一个分句得句尾,表示对前面论断得肯定与确认,加强全句得语气.如:虽杀臣,不能绝也.。

c、在因果复句中,“也"字得作用最值得注意。如:赏罚不信,故士民不死也.。

d、古代汉语表示命令或疑问得句子也往往用“也"字煞尾。如: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2)“矣”

a、“矣”字用于描写句时,往往使全句语气词略带感叹以为,有时把这种带“矣”得谓语提前,这种感叹语气就更为明显。如:甚矣

..,女之不惠。

b、祈使句也可以用“矣”,如:诺,先生休.矣!

c、“矣"字还可以用于疑问句,这种疑问句中必然还有专门表示疑问得

词,如:年几何矣

...?

d、与“矣"作用相似得语气词还有“已”,如: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

11.分析“之”得用法。(P319;322;344-345)

“之”字分属两个词类:一就是代词,一就是连词.

(1)“之"作为代词。

“之”、“其”本就是指示代词,都不用作主语,“之”表示泛指,用作定语或宾语,如:姜氏欲之,焉辟害?

严格说来,先秦就是没有真正得第三人称代词得,本来就是只就是代词得“其"、“之"可以起第三人称代词得作用,在阅读时,不放把某些“其"、“之”当作第三人称代词来理解,“其”只用作定语,“之”只用作宾语,如: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2)“之”作为连词.

其作为连词时作用主要有两种:

a、连接定语与中心语,表示邻属关系或修饰关系,如:就是炎帝之.少女。

b、插在主谓结构中间,使这个主谓结构变为名词性得偏正结构,用来充当句子得主语、宾语或状语。如:甚矣,汝之.不惠!

12.古代汉语中得词头与词尾。(P358—359)

可以肯定得词头主要就是一个“有”字,可以肯定得词尾就是“然、如、尔、若”.还有“其、言、于、薄”四字,在《诗经》中用例很多,散文中却很少瞧到,也被瞧作词头,暂难作出定论。

(1)词头

a、“有”。“有"作为词头,最常用于专有名词得前面,常见得有上古得朝代名、国名、部族名,如:号之曰有.巢氏;朝代名词前面加“有",一直沿用到后代,如“有唐、有明”等;“有”又用于某些名词前面,如:予欲左右有.民;“有”还可以用于某些形容词前面,如: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b、“其"。“其”字用作词头,一般用于不及物动词与形容词前面,如:既见君子,云何其.忧?

c、“言、于、薄”。“言、于、薄”用作词头时性质相同,都只能放在动词前面,如: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2)词尾

“然、如、尔、若”主要放在形容词之后,与形容词结合在一起充当句子得状语(有时也用作谓语)。此外还有“焉、乎”两个字,作用同前四字相同。“如、尔、若”可以认为就是“然"得变形,如:填然.鼓之。又如:天下宴如.也。再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四、音韵

1、记诵三十六字母(P1055)与上古三十韵部(P1060).

三十六字母:字母就就是声母得代表字.“三十六字母”就是我国历史上流传下来得古时得三十六个声母,包括:帮滂並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来,知彻澄娘,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日,见溪群疑,晓匣影喻。

上古(先秦)三十韵部

“叶音说”就是在没有确凿根据得情况下,强改字音以求押韵与谐,并非探明了韵字得本音。其根本错误,就在于对古韵采取一种形而上学得观点,而非历史得观点,不懂得语音就是发展变化得。其后果,则就是一个字可叶出许多得音,造成汉字读音得极大混乱。所以说“叶音说”就是错误得.

3、什么就是“破读”?(P1077-1080)

破读就是指在阅读古书时,用改变字(词)得读音以区别意义或词性得一种方法.一般说来,后一种意义与读音就是前一种意义与读音演变而来得,所以传统上把前一种读音叫“本音”或“如字",而把后一种变读音叫“破读”或“读破"。

破读音主要就是声调得变化,而且大多数就是把原来得平声(或上声、入声)字变读为去声,如“王"字,在“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读平声,就是名词,帝王得意思;而在“大楚兴,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中破读为去声,就是动词,称王得意思。后者得意义与读音就是由前者演化而来得。

破读音就是客观存在得,许多词得破读与本音得分别一直沿用到现代.破读得意义与本音得意义之间则有着历史得联系。如美好得“好”,读hǎo,爱好得“好”,读hào.

4.举例说明古书中假借得几种情况。(P1075)

古书中得假借大致有两种情况.

(1)“六书”上得假借。如:东西南北得“西”,本来没有专用字,就是借“鸟栖息在巢上"得“西"来表示。又如:“女、汝"用作第二人称代词也属于

这一类。

(2)本有其字,写书得人写了另一个同音或音近得字.如:“逝”借为“誓”,“归”借为“馈”。

5.古书中特殊词语得读音。(P1080-1081)

6、近体诗格律分析(指出诗体、平仄格式、韵脚用字、对仗与拗救)(1083-1095)

近体诗格律主要有四点:句数固定;押韵严格;讲究平仄;要求对仗. (1)诗体:近体诗得句数就是固定得:一般得律诗都就是八句,律绝都就是四句;超过八句得叫长律,又叫排律,长律一般就是五言诗。

(2)平仄格式:五言律诗“仄起仄收”、“平起仄收”、“仄起平收”、“平起平收"四种格式得平仄。

a、仄起仄收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b、平起仄收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c、仄起平收式: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d、平起平收式: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注:总结上述情况,分为(甲)(乙)(丙)(丁)四种句式,可以任意“·”、

(甲)平.平仄.仄(乙)仄.仄仄.仄平

(丙)仄.仄平.平平(丁)平.平仄.仄仄平平(3)韵脚用字:韵脚即押韵得字。近体诗不能“出韵”,也就就是说,韵脚必须只同一个韵中得字,不许用邻韵得字。

(4)对仗:律诗得四联分别叫做“首联"、“颔联"、“颈链”、“尾联”,一般在中间两联用对仗,颈链必须对仗,其余用对仗得情况较少。排律除首、尾两联外,一律用对仗。近体诗中特有得对仗有两种:一就是借对,它就是

还有一种借对就是借音,如;二就是流水对,即一帘中得两句,字面就是对仗得,意思却就是相承得,也就就是说,这两句从意义上就是一句话,如: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就是到天涯。

(5)拗救:五言诗得“平平仄仄平”句式得第一字,七言诗得“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式得第三字,必须就是平声字,否则就就是“犯孤平”,即全句除韵脚之外只有一个平声字(就是“拗”得一种形式)。但“孤平”可以救,即把本句得第三字(五言)、第五字(七言)由仄变平。这就就是“孤平拗救”.知识拓展:近体诗句法分为四种:活用;错位;省略;紧缩。

五、其她

1、古书注解得体例与常用术语。(P674-680)

(1)疏:也叫“正义”,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得注解作注解。如:《毛诗正义》。

(2)传:阐明经义。如:《五经正义》

(3)笺:补充与订正毛传。

(4)衍文:校勘用语,简称“衍”,也叫“衍字",就是因古籍中因传抄、刻印误加得文字。

(5)脱文:校勘用于,简称“脱",也叫“夺字”,就是指古籍中因传抄、刻印而脱落得文字。

【常用术语】

(6)曰,为,谓之:使用这三个属于时,被解释得词总就是被放在它们后面,这三个术语得作用相同,她们不仅用来释义,并且用来分别同义词与近义词之间得细微差别。这三个术语大致相当于“叫做”.

(7)谓:“谓”与“谓之”不同。用“谓”得时候,被解释得词不就是放在“谓”得后面,而就是放在“谓"得前面。“谓"得后面得话往往就是用来说明前面词语所指得范围或比喻、影射得事物。这种“谓”字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就是指、就是说”得意思。

(8)貌,之貌:这两个术语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得后面,说明被解释得词就是表示某种性质后某种状态得形容词.

(9)犹:用“犹”得时候,往往就是用近义词作注,或者就是引申义训释本义,注释得词与被释词语得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只就是近似。这种“犹”字略等于现代汉语得“等于说”。

(10)之言,之为言:使用这两个术语时,必然就是用声音相同或相近得词来作注释,也就就是所谓“声训”.

(11)读为,读曰,读若,读如:这几个术语都就是用来说明音读得,“读为”与“读曰”一般都就是用本子来说明假借字,“读若”与“读如”得主要作用就是注音。“读为”与“读曰"必然就是用本子说明假借字,“读若”与“读如”则一般就是用来注音,有时也可以就是用本子说明假借字。这几个术语虽然都起说明音读得作用,但注释字与被注释字并非一定完全同音,古今都只就是音近。

知识拓展:《十三经注疏》:

郭锡良本《古代汉语》考试题库

郭锡良本《古代汉语》考试题库 古代汉语试题·一 一、填空(20分) 1、古人常用谦称和尊称。谦称代替第人称,尊称代替第人称。 2、文学学家主要凭来辨析本义。从造字方法上来看,最能反映本义。形声字的和本义亦有密切关系。 3、《经籍籑诂》由清代等编纂,这是一部专门收集代以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全书共分为卷。 4、“比类合谊,以见指为”是许慎给“六书”中下的定义。 2、“鹿、逐、鼎、甘”四字中,会意字是。 3、“难”本是鸟名,后用来表示不容易,这种情况在“六书”中属于。 4、“荆”是个形声字,它的形符是。 5、“哲一喆、奉一俸、后一後”三组字中,属于古今字关系的是。 6、把中古三十六字母按发音部位的不同分出的五个类别是__、__、__、__、__。 7、研究上古声母得出上古只有舌头而无舌上音结论的是清代的学者。 8、“从”意为“跟随”时,音cóng;用作使动词时,音 zòng 。这种改音别义的方法叫。 9、当一首七言律诗首句的平仄为“仄仄平平平仄仄”时,其领联对句的平仄应是。 10、三十六字母中,舌头音指,舌上音指。 二、简答题(40分) 1、同中古声母相比,上古代汉语声母的何不同特点?各举例说明。(5分) 2、什么叫“读破”?怎样看待读破?(5分) 3、下列各句中“字”的意义是怎样引申的?请用示意图表明它们之间的引申关系(5分) A、妇人疏字者子活,数乳者子死。 B、仓颉之初作书,盖依声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C、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 D、搜奇扶怪,雕镂文字。 E、二兄早逝,奉嫂字孤,恩礼兼尽。 F、高丽国王王治请婚于辽,辽许以东京留守萧恒德女字之。 G、楚虽大,非吾族也,其肯字我乎? 4、区别下列各组字在古书中表意上的差异(5分) (1)后:後 (2)征:徴 (3)余:馀 (4)丑:醜 5、请说明章炳麟、黄侃、曾运乾在上古声母的研究上有何特点。(5分) 6、中古声母演变为现代普通话声母,主要变化是什么?(5分) 7、古人名、字之间常有同义、近义关系,请举三例说明之。(5分) 8、《诗经·鄘风·硕鼠》:“相鼠有齿,人而无止”。毛传:“止,所止者息也”。郑笺:“止,容止。《孝经》:‘容止可观’。”释文云:“无止:《韩诗》:‘止,节’,无礼节也。请说明这三家注何者为优?为什么?(5分) 三、标点下面二段古文(20分) 1、段氏說文注與桂馥王筠並列量其殊勝固非二家所逮何者凡治小學非專辨章形體要於推尋故言得其經脈不明音韻不知一字數義所由生此段氏所以爲桀旁有王氏廣雅疏證郝氏爾雅義疏咸與段書相次郝於聲變猶多臆必之言段於雅訓又不逮郝文理密察王氏爲優然不推說文本字是其瑕適若乃規摹金石平秩符璽此自一家之業漢之鴻都鳥篆盈簡曾非小學之事守也專治許書竄句增字中聲雅誥略無旁通若王筠所爲者又非夫達神恉也(15分) 2、又楚人屈原含忠履洁君匪从流臣进逆耳深思远虑遂放江南耿介之意既伤壹欎之怀靡诉临渊有怀沙之志吟泽有憔悴之容骚人之文自兹而作(5分) 四、把下面的古文译成现代汉语(20分) 1、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篠。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爲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雞爲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10分) 2、尝试论之曰:《诗序》云:“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至于今之作者,异乎古昔。古诗之体,今则全取赋名。荀宋表之于前,贾马继之于末。自兹以降,源流实繁。述邑居则有“凭虚”“亡是”之作,戒猎游则有《长杨》、《羽猎》之制。若其纪一事,咏一物,风云草木之兴,鱼虫禽兽之流,推而广之,不可胜载矣。 附加题(可做可不做): 1、翻译下列文言文:(10分) 绰然亭西三四里,有双山曰“标“,各广四十亩,童无树林。东西并峙,皆青石迭矗,势陂陀,可步而上。按《舆图经》无其名,盖土人以旁无他山,惟此若标可望,故以名之。其居东埏,上有洞如屋,可避风雨。(10分) 2、标点古文: 夏公會齊侯于祝其實夾谷孔丘相犁彌言于齊侯曰孔丘知禮而無勇若使萊人以兵劫魯侯必得志焉齊侯從之孔丘以公退曰士兵之兩君合好而裔夷之俘以兵亂之非齊侯所以命諸侯也裔不謀夏夷不亂華俘不幹盟兵不偪好於神爲不祥於德爲愆義于人爲失禮君必不然齊侯聞之遽辟之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复习提纲PDF.pdf

书山有路 古代汉语复习提纲 一、文选 (一)《左传》: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烛之武退秦师晋灵公不君齐晋鞌之战楚归晋知茔祁奚荐贤子产不毁乡校 (二)《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赵威后问齐使江乙对荆宣王 (三)《礼记》:大同 复习要求: 1、所有文章要能逐句翻译、并能解释句中的重点词、文中的重点句; 2、识别其中的通假现象,即指出通假字并写出对应的本字。 3、齐桓公伐楚祁奚荐贤大同要求能够背诵(即默写) 二、通论 (一)汉字 1、什么是“六书”?它是如何分类的?象形自与指事自如何区分?形声自与会意字如何区分?前四书与后两书如何区分? 2、举例说明什么是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三者如何相区分? 3、《说文解字》是一部什么样的书?作者是谁?什么时代的人?此书共收字多少? 4、《说文解字》是怎样解说一个字的?先说什么?后说什么? (二)汉语中的词 5、可以将汉语的词按照哪些角度作不同的分类? 6、举例说明什么叫单音词、复音词、单纯词、合成词? 7、举例说明单纯词又可细分为哪几类? 8、举例说明合成词又可细分为哪几类? 9、举例说明如何区分古汉语中的同义词? 10、举例说明古汉语中的代词又可细分为哪几类? 11、在王力的语法系统中,“者”、“所”属于什么词?它们与一般代词有何不同之处? 12、如何区分“者字结构”和“所字结构”? 13、什么是谦称和尊称?古书中有哪些常见的谦称和尊称? (三)词类活用知识 14、什么叫词类活用?主要有哪几类词存在着词类活用现象? 14、什么叫动词的使动用法?它与动词的一般用法有什么不同? 15、什么叫名词的使动用法? 16、什么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17、什么是名词的意动用法? 18、什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19、什么叫名词直接作状语?怎样区分名词是作主语还是作状语? 20、名词作状语又可细分为哪四种情况?试举例说明。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特别是词义的发展和演变 1

古代汉语试题库含答案

古代汉语试题(1) 一、名词解释:(10分)引申义、笺、读为、脱文、传 二、说明下列字的结构,并指出形声字的形符和声符。(10分) 本、裁、从、象、徒、泪、刃、堵、鼠、莫 三、单项选择题:(10分,每小题1分。请将所选择的答案填入括号内。) 1.许慎的“六书”解释中“比类合谊,以见指挥。”是对()所作的解说。 A.象形 B.指事 C.会意 D.形声 2.下列句子中,“及”用作本义的是()。 A.楚人为食,吴人及之。 B.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C.敌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D.及前王之踵武。 3.下列句子中宾语前置用“之”复指的是()。 A.我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 B.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C.语曰:“唇亡而齿寒”,其斯之谓与? D.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 4.《说文解字》分析字形的主要依据是()。 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隶书 5.先秦汉语中宾语前置规则最严格的是()。 A.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前置 B.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前置 C.宾语前置用“之”、“是”复指 D.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6.下列句子中为形容词意动用法的是()。 A.春风又绿江南岸。 B.君子之学以美其身。 C.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D.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 7.下列句子中为名词做状语表示比喻的是()。 A.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B.童子隅坐而执烛。 C.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 D.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8.近体诗一般在()使用对仗。 A首联、颈联B.颈联、颔联C.颔联、尾联D.首联、尾联 9.《孟子滕文公上》:“树艺五谷。”赵岐注:“五谷____稻黍稷麦菽也。”赵岐所使用的术语是()。A.曰B.为C.谓D.谓之 10.下列句子中“间”用作本义的是()。 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B.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 C.愿足下假臣奇兵三千,从间路绝其辎重。 D.至曰:“楚有六间,不可失也。” 四、说明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并说明它古今词义的变化是属于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还是感情色彩不同。(10分) 1、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2、数以王命,取赂而还。 3、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也,未尝君之羹。 4、饮于河渭。 5、古者人之始生,未有宫室之时,因陵丘掘穴而处焉。 五、说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是本义还是引申义。(10分) 1、振长策而御宇内。 2、惟草木之零落兮。 3、君子引而不发。 4、臣伏读圣旨。

考研古代汉语复习重点

古代汉语复习要点 一六书造字法 六书造字法: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汉字的四大造字法 简介:古代中国人将汉字的造字方法归纳为六种,总称?六书?,即所谓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它大约反映了战国末到汉代人们对汉字的结构和使用情况的认识。六书基本上是建立在小篆的基础上的,还有不够完善周密的地方。但它仍然不失为了解汉字的最好的纲要。可以说?六书说?是我国文字学史上的一个重大创见。 象形文字 是人类社会最初产生的文字,是指纯粹利用图形来作文字使用,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这些文字又与所代表的东西,在形状上很相像。是构字方式的一种文字。例如?月?字像一弯月亮的形状,?龜?字像一只龟的侧面形状,?馬?字就是一匹有马鬣、有四腿的马,?魚?是一尾有鱼头、鱼身、鱼尾的游鱼,?艸?(草的本字)是两束草,?門?字就是左右两扇门的形状。而?日?字就像一个圆形,中间有一点,很像人们在直视太阳时,所看到的形态。象形字来自于图画文字,但是图画性质减弱,象征性质增强,它是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它的局限性很大,因为有些实体事物和抽象事物是画不出来的。 会意字

概述会意字许慎说:?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 也。?类指事类,谊同义,同挥,指犹言导向。他这八字的界 说比较含混,大致是说,比拼代表某些事物的文,并合其义而 成新义,而对这个新义的理解需要依 假借字 简介假借字汉字是由象形、象意的文字发展起来的。有的外 物有形象可以描绘,有的意思可以利用图像和笔画来表现,可 是有很多代表某些事物的概念不能用象形、象意的方式随时造 出文字来表现,于是就假借已有的音 汉字是由象形、象意的文字发展起来的。有的外物有形象可以描绘,有的意思可以利用图像和笔画来表现,可是有很多代表某些事物的概念不能用象形、象意的方式随时造出文字来表现,于是就假借已有的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表,这种跟借用的字的形义完全不合的字就称为假借字。 假借字有两类。一类是本无其字的假借,那就是上面所说的假借字。如?北?,甲骨文作??,像二人相背。北方的?北?无形可像,就借语音相同的??来表示北方的意思。在用字当中既然本有其字,为什么还要另外写一个假借字呢,其中可能有两种原因。一种原因是写书者仓促间写为一个音同的字,历代传抄因其旧而不改;另一种原因是某一时期、某一地区或某一师承,经常习惯以某字代某字用,后世传写也就一仍其旧。

古代汉语试题库

古代汉语试题库 试卷一 一、单项选择题 2、下列工具书按照注音字母顺序排列的是c。 A《辞源》 B《辞海》 C《词诠》 D《经传释词》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古今词义的演变中属于词义扩大的是 a 。 A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B 夸父与日逐走.。 C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D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 4、“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下列关于“园圃”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 是双声联绵词 B是叠韵联绵词 C是偏义复词 D是单纯词 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使用了本义的是a。 A 君子引.而不发。 B孟春之月,东风解.冻。 C五色.令人目盲。 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6、下列字中完全属于会意字的一组是b。 A 校信原 B戒及炎 C友武叔 D上过本 9、下列句中不是名词作状语的是 c 。 A 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 B豕人立而啼。 C 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 D其一犬坐于前。

10、下列句中“莫”的用法与其它三个不同的是d。 A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B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C 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 D君有疾病见于面,莫多饮酒。 12、下列句子中名词作状语表示凭借的是b。 A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B太祖累书呼。 C天下云集而响应。 D秦稍蚕食魏。 15、下列判断句不属于活用的是 c。 A 君者,舟也。 B良庖岁更刀,割也。 C 仲弓父,贱人也。 D曹公,豺虎也。 二、填空题 1、古白话是指唐宋以来在东北话基础上形成的。 6、辟避、诒贻、凭凭、孰熟、错措、谕喻、赴讣、县悬、游游、 修修中属于古今字关系的是辟避、孰熟、错措、赴讣、县悬; 属于异体字关系的是诒贻、憑凭、谕喻。 7、“孟尝君顾谓冯谖”中“顾”使用的是它的本义义。 三、名词解释 1、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1分),上字取声母,下 字取韵母和声调(1)。 3、动词的使动用法:名词使动用法是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1 分)成为这个名词代表的人或事物(1)。 四、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2、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

古代汉语:重点句子辨析整理大全(考试实用)[1]

古代汉语:重点句子辨析整理大全(考试实用) 句子 治国何患?何谓也?(以上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又何马之能知也。(以上是代词复指宾语前置) 判断句:此黎丘丈人之智也。是必夫奇鬼也。 判断句:(1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2 )是社稷之臣也。是谁之过与? (“是”是指示代词“这”意。) 宾语前置:(1 )无乃尔是过与?(2 )何以伐为?(3 )又何加焉?(4 )岁不我与。 双宾语: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1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分承修辞方法。“岈然”承“高”而言。“洼然”承“下”而言。“若垤”又承“岈然”而言,“若穴”又承“洼然”而言。 2 、萦青绕白:指代修辞方法。“青”指代青山,“白”指代河 流山川。3 、故为之文以志:双宾语。 1 、谓之京城大叔。(双宾语) 2 、姜氏何厌之有?(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3 、不如早为之所。(双宾语) 4 、敢问何谓也?(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5 、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双宾语) 6 、君何患焉?(疑代) 7 、其是之 谓乎?(代词复指宾语前置) 1 、此城濮之赋也,(判断句) 2 、晋与鲁卫,兄弟也。(同上) 3 、丈夫之许,寡人之愿也。(同上) 1 、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复指前置宾语) 2 、无亦是务乎?(疑代作前置宾语)。 3 、有令德也夫:判 断句。4 、夫令名,德之舆也。(判断句)5 、恕思以明德,则令名载而行之:两个动词共用一个宾语。 天下莫之能伉(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 、客何好?客何能?(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2 、为之驾。(双宾语) 3 、以何市而反?(疑代作宾语前置)。 4 、 不拊爱子其民(二动词共一宾语)5 、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判断句)。 1 、寡人将谁朝而可:(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2 、千里之马至者三:数量词作谓语。 3 、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 乎?(“见”表被动的助动词,整句是被动句。) 1 、项籍者,下相人也。(判断句) 2 、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宾语前置)。 3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表示目的的判断句。 4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三”是谓语。“者”字结构表示“的次数”作主语。 5 、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被动句。 6 、赐之卮酒、赐之彘肩:双宾语。6 、大王来何操(疑代宾语前置) 7 、吾为若德。(双宾语)。 其田单之谓邪:(代词复指宾语前置) 1 、何以复加?(疑代) 2 、何谓相坐?(同上) 3 、何以女为见(同上)。 4 、子卿尚复谁为乎?(同上) 5 、 皆为陛下所成就:“为所”被动句式。6 、虽欲报恩将安归:(疑代) 1 、卿弟安在?(疑代) 2 、恐见疑于当时矣:被动句。 3 、是何言之陋也!(感叹句)这说的话是多么的浅薄。 1 、车边病是也:(判断句) 2 、耳目聪明:分承修辞方法,即耳聪目明。 1 、吾其左衽矣:借代修辞方法。指代晋国将要被符坚灭亡。 2 、为晋兵所杀:被动句式。 ════════════════════════════════════════════════════════════════════ 华夏大地教育网https://www.doczj.com/doc/663346044.html, 中国远程教育领航者自考网络辅导第一校园本套试题共分3页,当前页是第1页-

王力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王力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一、使用说明 (一)课程性质 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必修课,同时也是一门工具课,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为今后进一步学习专业课、专业提高课知识打基础。作为一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生,需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获得必备的古代汉语基楚知识,培养阅读和欣赏浅近文言文的能力,以便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 (二)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获得:(1)掌握古汉语常用工具书的性质、编排方法和使用方法;(2)掌握汉字的构造、形体演变、古今字、异体字和繁简字等知识,学会分析一定数量常用汉字的基本构造和本义;(3)掌握古汉语词汇知识以及古今词义的异同,词的本义和引申义;(4)掌握古代汉语语法(句法和词法)知识及其特点;(5)理解古书注解的基本方法与注解体例,常用的注解术语;(6)理解古代汉语语音知识及语音发展演变的主要规律,能够运用所学的古汉语音韵学知识解释古代有关的语言现象;(7)学会给古书标点断句和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培养阅读和理解一般文言文的能力;(8)了解古代汉语常用的修辞格;(9)理解古代诗歌尤其是近体诗的特点,培养欣赏阅读古诗文的兴趣和分析浅近诗歌格律的能力;了解古代词的基本知识。 (三)教学时数 上课时间:第一、二学期;总课时:132学时;总学分:8学分。 (四)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讲练结合,重视口头训练和课外作业;使用多媒体课件。 (五)面向专业 本大纲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 (六)使用原则 本课程采用的教材为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共1,4册。本教材为全国高等学校文科统编教材之一。其内容包括文选、常用词和通论三部分。其文选部分,精选了历代典范作品,教学中以先秦作品为主;其常用词部分,共收一千多个,但教学中应重点选择最常用的几百个常用词,要求学生切实掌握;其通论部分,又包括了工具书、文字、词汇、音韵、语法、修辞、古书注解、古代文化常识、文体知识、诗律、词律、曲律等,其重点应放在语言知识方面,尤其是文字、词汇、语法、音韵知识。 本课的教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力求使文选、常用词、通论三部分紧密结合。在指导学生阅读文选的基础上,讲授通论,使学生把对古代汉语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同时,学习文选,应以解释词句为主,尤其是文选中涉及到的常用词,应抓住古汉语词义的细微差别以及同义词、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培养学生的古代汉语的语感,注意体现语言课的特点。这是本门课的难点所在。要攻破这个难点,就是坚持少而精,循秩序渐进,注重练习,培养技能等项原则。为使学生加深印象,提高教学质量,应确定重点篇章段落,要求学生熟读和背诵。并通过习题课、课堂提问与课外作业等环节检查教学效果。 因所选教材份量大,教学时数有限,故采取以下措施弥补:一是讲读与自学相结合。重点讲授第一、二两册、第三、四两册主要由学生自学。另,第一、二册中的文选、通论部分皆由教师讲读,而常用词部分则由教师指导,学生自学。这样,可以在一年的教学时间内基本完成教材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二是与其他课程互补。古代汉语课,历来以散文为主,韵文

古代汉语试题及答案10

古代汉语试题及答案(10) 古代汉语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古代汉语期末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20分) 1、下列各组汉字,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四种都有的一组是(A ) A、目甘伐哀 B、又受劣都 C、鱼牧末戒 D、日亦修疆 2、下列各组字,关系为通假字的一组是(C ) A、州——洲 B、襍——雜 C、罢——疲 D、雕——彫 3、下列各组字,关系为异体字的一组是(A ) A、暱——昵 B、昏——婚 C、赴——讣 D、信——伸 4、下列句子,属于介词做宾语而前置的一句是(B ) a有基无坏,无亦是务乎?b是以远至迩安。c之二虫又何知?d君何患焉? 5、下列句子中具有动词用作使动用法的一句是( C ) a众人匹之,不亦悲乎?b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c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 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6、下列句子,具有名词用作意动用法的一句是(D ) a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b象有齿以焚其身。c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d今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7、下列句子,具有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的一句是(B )a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b从左右,皆肘之。 c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d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 8、下列句子,属于疑问代词做动词宾语前置的一句是(C )a彼且奚适也?b何以知其然也?c姜氏何厌之有?d去以六月息者也。 9、下列句子,具有名词作状语表示处所意思的一句是(D )a会天大雨,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b乃幽武,置大窖,绝不饮食。c狼速去!不然,将杖杀汝。d于是秦王廷见相如。 10、下列句子,属于语义上的被动句的一句是(B ) a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b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c见犯乃死,重负国。d终不得归汉,空自苦无人之地,信义安所 见乎? 二、填空题(共20分) 1、清代学者刘淇所著、专门解释古代汉语中虚词的一部工具书是《助字辨略》。 2、近人张相所著、汇集了唐宋金元明以来流行于诗词剧曲中的特殊语辞的一部工具书是《诗词曲语辞汇释》。

古代汉语模拟试题

古代汉语试题(1) 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10分) 1、下列关于《康熙字典》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全书按部首排列,共分540部。B全书按照地支分成十集。 C采用了直音、反切和叶音三种注音方法。D王引之《字典考证》纠正了五千多条错误。2、注重分析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是--------------------------() A《经传释词》B《词诠》C《助字辨略》D《古汉语虚词通释》 3、许慎的“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是指----------------------() A会意B形声C假借D转注 4、下列各组中完全属会意字的是---------------------------() A莫、休、甘、武B炎、寒、贼、朱C从、信、秉、亦D友、及、伐、取 5、下列各组字中是古今字关系的是-------------------------() A错措 B睹覩 C置寘 D沽酤 6、下列句中加点词使用了本义的是-------------------------() A孟尝君顾谓冯谖。B天帝使我长百兽。C途有饿莩而不知发。D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7、下列句中“孰与”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A吾孰与城北徐公美。B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C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D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8、“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为之所”是双宾语句。B“无”与“勿”是古今字。C“何厌之有”是宾语前置句。D两个“之”用法不同。 9、“说文四大家”中注重分析字义来源和发展的是-----------() A段玉裁B桂馥C王筠D朱骏声 10、下列句中加点词与例句“童子隅坐而执烛”用法不同的是-------() A其后秦稍蚕食魏。B舜勤于民事而野死。C良庖岁更刀,割也。D子路拱而立。 二、填空(每题1分,共10分) 1、《说文解字》作者是东汉___。这是中国___的奠基之作,收字___个,另有重文1163个。2《诗词曲语辞汇释》由近人_________所著,这是一部研究诗词曲中________的一部专著。 3、形声字“裁”的意符为______,声符为________。 4、文字学家辨别本义主要是凭_________,如“叔”的本义是__________。 5、“以劝事君者”中,“劝”的意义为___________。 三、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6分) 1、转注 2、偏义复词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词性、意义或用法。(每题1分,共20分) 1、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 2、亟请於武公,公弗许。 3、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 4、晋不可启,寇不可翫。 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6、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7、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古代汉语考试重点

古代汉语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反切: 我国传统的一种注音方法,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被切字的声母跟反切上字相同,被切字的韵母和声调跟反切下字相同。 2、叶音: 用后代的语音读古代的诗文,不押韵的韵脚,临时改读为一个押韵的音,即为“叶音”,这个称呼由朱熹提出。 3、古音通假: 古代汉语里音同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或本有其字,或本无其字,两个字形体不同,意义不同,只是由于声音相同或相近,就用甲字来代替乙字。 4、声纽: 古代声母用汉字代表,称为“字母”,上古也称“声纽”或“纽”。 5、入派三声: 是一种声调系统的变化。随着语音的发展变化,古代的入声发展逐渐消失,分别演变派入到平、上、去三个声调中去。具体情况是:全浊声母入声字归阳平,次浊声母入声字归去声,清声母入声字分派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各调中去。 6、平仄: 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在诗和韵文中构成一种高低长短相互交替的节奏,即所谓的“声律”。阴平、阳平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声。古代的入声现在转入其他三声中。 7、破读、如字: “破读”是通过改变字(词)的读音来区别词义或词性的方法。传统上把一个字(词)原来的读音叫“本音”或“如字”,把改变的读音叫“破读”或“读破”。 8、读若、读如: 注音术语,主要用来注音,有时也用来注明假借字。它实属一种譬况法,与现代用音标注音相比较是粗疏的,注释字与被释字的读音有时不完全相同,只是相近。 9、浑言、析言: 浑言:汉语训诂学用语,指笼统的说。 析言:对同类事物,辨析异同,另加别名。 10、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临时改变词性,如名作动、形容词作如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作状语等等情况。 11、疏: 由于时代的变迁,前人的注解已经不再容易理解,出现了一种新的注解,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成为“疏”,也叫“正义”。 12、黏对: “黏”:是指上联的对句和下联的出句的平仄类型必须是同一大类的:上联对句是A型,则下联出句是a型;上联对句是B型,则下联出句是b型。 “对”:是指每联的出句和对句必须是相反的类型:出句是a型,则对句是B型;出句是b型,则对句是A型。 13、拗救: 所谓拗句,就是不依照一般平仄的句子。 拗救:诗人对于拗句,往往用“救”,就是一个句子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则在本句或者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便补救。合起来叫作拗救。 二、简答

古代汉语大纲及考核目标

壹基础知识及其应用 基本要求:能较系统地掌握大纲所列出的各种基础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说明同文字、词汇、语法等内容有关的语言现象。 一、文字部分 (一)基本要求 了解汉字的结构类型和字体演变常识。重点掌握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汉字结构的特点,并能通过结构分析来辨认或理解常用汉字的本义。理解并掌握古书中用字中字与字关系的各种常见现象。 (二)考核目标和考核要求 识记类: 许慎提出的“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的概念。 理解类: 1.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汉字结构的特点。 2.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的本义及其同形体结构的关系。 3.了解通假字、异体字、分化字等概念,并能分辨这三种用字现象的区别。 应用类: 1.掌握教材中分析过的所有例字的形体结构类型,并能举一反三,对与例字形体结构相似的汉字予以正确分析。 2.了解义符、声符等概念,并能分辨它们的相互关系。 3.掌握形声字的本义同义符的关系。 4.了解本字、后出本字、通假字、本义与假借义等概念,对于教材中所举的通假字例及文选中曾注明的常见通假字能够正确辨识。 5.了解分化字的类型,对于教材中所举的分化字例及文选中已注明的分化字能够正确辨识。 6.了解异体字的类型,对于教材中所举的分化字例及文选中已注明的分化字能够正确辨识。 二、词汇部分 (一)基本要求 了解古代汉语词汇的特点。了解古今词义的差异与沟通情况。掌握多义词的义项分析方法及句中词义的辨认方法。识记教材中通论和文选注释部分所举的词例。 (二)考核目标和考核要求 识记类: 古代汉语多义词及义项的概念。 理解类: 1.理解单音词、复音词、联绵词、单纯词、复合词等概念,并能指出它们的区别、 2.多义词中本义、引申义、假借义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3.古代汉语同义词的特点及其辨析方法。 应用类: 1.能辨认古代汉语文句中的单纯词、复合词、词组,准确理解文意。 2.了解古今词义差异的几种情况:古代汉语词汇义项的消失、古今义项的意义微殊。 3.掌握教材中所涉及的古今词义有差异的常用的实词词例,能说出它们在古书中的意义和用法。 4.掌握古今词义的沟通。 5.对于教材中所举的探求本义的例字和分析引申义的例字能够正确分析。 6.能辨认常用多义词在具体文句中用的是本义、引申义还是假借义。 7.掌握教材中同义词分析举例中所涉及的同义词,能简要说明其意义的异同,并能在具体文句中区分其用法。 8.对于教材中提示的单音词在古书中的常用意义、古今意义的差别及其在现代汉语中存留的情况能够正确辨识。 三、语法部分 (一)基本要求 在系统掌握现代汉语语法知识的基础上,比较全面地了解古代汉语的语法规则,重点掌握古代汉语比较特殊的语法现象和语法规则。

知识点汇总情况_古代汉语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 《古代汉语》(上册)通论知识要点 ■绪论 一什么是古代汉语: 1古代汉语:古代汉民族的语言。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古代汉语泛指“五四”以前的汉民族语言,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狭义的古代汉语特指以先口语为基础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即文言﹙或文言文、古文﹚。 2汉语发展的历史分期: ①上古汉语:先两汉到晋时期。其书面语是在先口语基础上形成的文言。 ②中古汉语:南北朝到唐宋时期。其书面语是在六朝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 ③近代汉语:元明清时期。其书面语是以近代北方话为基础的近代白话。 ④现代汉语:“五四”以后。其书面语是在现代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普通话。 3古汉语书面语的两大分支: ①文言系统:文言是以先口语为基础的上古汉语的书面语系统。 ②白话系统:白话是六朝以来在北方口语基础上形成的中古和近代汉语的书面语系统,含古白话﹙中古汉语﹚和近代白话﹙近代汉语﹚。二怎样学好古代汉语: 1古汉语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文言。因为: ①文言是汉语书面语的源头,全面认识汉语书面语必从文言开始。 ②我国古代文献、典籍浩如烟海,多用文言写成的,传承古代文化,必须从掌握文言入手。 2学习古汉语的基本方法: ①把握知识体系,突出重点难点;②文选与通论有机结合; ③充分利用工具书和现代学习工具;④博学好问、勤于积累、善于总结。 附:古汉语研究的三个重要阶段 1汉初到东晋末: 偏重于文字、训诂研究,是古代汉语语义研究的重要阶段。著作

有毛亨《诗诂训传》、扬雄《方言》、许慎《说文解字》、玄《毛诗笺》等。 2南北朝到明末: 偏重于韵律及音系研究,是古代汉语语音研究的重要阶段。著作有约《四声谱》、陆法言《切韵》、年《广韵》、周德清《中原音韵》等。 3清代: 古汉语研究全面发展并成就辉煌的阶段。出现了一大批古文字、音韵、训诂等国学大师及语言学名著。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王筠《说文句读》、桂馥《说文解字义证》(以上说文四大家)、王念《广雅疏证》、王引之《经义述闻》、淇《助字辨略》、澧《切韵考》、戴震《声韵考》、阮元《经籍纂诂》、章炳麟《国故论衡》、怡让《契文举例》、罗振玉《殷文存》等。 ■第一单元:文字、词汇、工具书 ●笫一节文字 一什么是文字: 1定义: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2起源: 文字起源于记事图画。两万多年前的山洞壁画,多具记事性质。我国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是当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被誉称为“人类古文化的活化石”。 3三大古老文字: 古美索不达尼亚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书文字(钉头文字)、甲骨文体系的古汉字。﹙周有光认为发源于中美洲古土著族的玛雅文字是笫四大古文字﹚ 二汉字的性质:

古代汉语考试大纲

《古代汉语》考试大纲 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本课程的考试要求为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汉语课程本科的结业水平。古代汉语课程的自学内容和考核目标是根据本课程的性质、学习目的以及自学考试特点编制而成的。自学内容共分两大部分,即基础知识及其应用和古文阅读实践。基础知识方面包括绪论、文字、词汇、语法、古代文献阅读的基本知识等部分,古文阅读实践方面包括古文阅读、古文句读、古文今译、古文背诵等部分。除绪论部分外,其他各部分均一一列出知识点,并提出具体的考核要求。其中,凡要求“识记”的内容,应考者应能做到在理解的基础上准确识记。凡要求“理解”的内容,所涉及的知识和理论都与考核点直接相关,应考者应熟知其概念和有关知识,理解其原理,并能在语言环境中予以辨认。凡要求“应用”的内容,必须做到在了解有关知识和理论的基础上使之转换为能力,即能运用有关知识和理论来分析解决古代汉语书面语中的相关问题,并指导对古书的阅读。 壹基础知识及其应用 基本要求:能较系统地掌握大纲所列出的各种基础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说明同文字、词汇、语法等内容有关的语言现象。 一、文字部分

(一)基本要求 了解汉字的结构类型和字体演变常识。重点掌握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汉字结构的特点,并能通过结构分析辨认或理解常用汉字的本义。理解并掌握古书用字中字与字关系的各种常见现象。 (二)考核目标和考核要求 1.汉字的形体结构 (1)识记:许慎提出的“六书”中象形、指意、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的概念。 (2)理解:象形、指意、会意、形声四种汉字结构的特点。 (3)应用:掌握指定教材中分析过的所有例字的形态结构类型,并能举一反三,对与教材所举例字形体结构相似的汉子予以正确分析。 (4)应用:了解义符、声符等概念,并能分析它们的相互关系。 2.汉字本义与形体结构的关系 (1)理解:指定教材分析过的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的本义及其同形体结构的关系。 (2)应用:掌握形声字的本义同义符的关系。 3.古书用字中字与字关系的情况 (1)理解:了解通假字、异体字、分化字等概念,并能分辨这三种用字现象的区别。 (2)应用:了解本字、后出本字、通假字、本义与假借义等概念,对于指定教材中所举的通假字例及文选中曾注明的常见通假字能够正

2020年《古代汉语》考试试题附全答案【完整版】

2020年《古代汉语》考试试题附全答案【完整版】 一、选择题 1、下面哪一项是“術”的本义:B A学术、学问 B 邑中的道路 C技能、技艺 D 方法 2、“古代汉语”课程的性质是:C A 文学课 B 理论课 C 基础课 D 应用课 3、下列各组汉字全是象形字的一组是: A A 女耳自 B 本刃末 C 武信从 D 江河娶 4、下面选项全为通假字的一组是:D A知智益溢 B早蚤昏婚 C莫暮反返 D信伸畔叛 5、“责毕收乎?”中的“责”用的是“责”的:A A 本义 B 引申义 C 假借义 D 比喻义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是该词的本义是:D A 有道之士怀其術而欲以明万乘之主。 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C 绝江有托于船。(《吕氏春秋?知度》) D南有乔木,不可休思。(《诗经?周南?汉广》)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属于使动用法的有:C A有道之士怀其術而欲以明万乘之主。

B庄公寤生,惊姜氏。 C 王如善之,则何为不行? D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8、我国的第一部词典共有十九篇,包括释诂、释言、释训、释宫、释亲等。它是:A A 《尔雅》 B 《玉篇》 C 《正字通》 D 《康熙字典》 9、“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D A 对文 B 异文 C衍文 D 互文 10、“汤之问棘也是已”的“之”的用法或意义是:B A 结构助词“的” B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C 指示代词“这”D动词“去” 二、填空题 1、形声字通常由两部分构成:一个部分叫,也叫义符,另一部分叫声符,也可叫音符。 2、在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中,被称为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也叫转折点。 3、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字典是东汉许慎的。 4、关于汉字起源的传说主要有结绳说、八卦说、。 5、《礼记》与()、《仪礼》合称为“三礼”,是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记录了战国、秦汉间儒家关于礼制方面的言论。 6、“防”、“隄”、“陸”等字的意符“阝”如果独立成字是阜;“祁”、

古代汉语(重点句子翻译,段落翻译)

句子翻译: 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 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去服侍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 ————《郑伯克段于鄢》 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为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您(指齐国诸侯之师)比邻渤海,我们居住在南海,本来两国相距甚远,一向互不相干。不料您进入了我们的领地,这是为什么呢? ————《齐桓公伐楚》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 你们应当进贡的包茅没有交纳,周王室的祭祀供不上,没有用来渗滤酒渣的东西,我特来征收贡物。 ————《齐桓公伐楚》 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没有向您进贡,是我们国君的过错,我们怎么敢不供给呢?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那还是请您到水边上去问问吧。 —————《齐桓公伐楚》 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如果您使用武力的话,那么楚国就把方城山当作城墙,把汉水当作护城河,您的兵马虽然很多,恐怕也没有什么用处了吧。 ————《齐桓公伐楚》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晋侯又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 —————《宫之奇谏假道》 晋不可启,寇不可翫。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晋国的这种贪心不能让它开个头。这支侵略别人的军队不可轻视。一次借路已经过分了,怎么可以有第二次呢? ————《宫之奇谏假道》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 现在虢国都要灭掉,对虞国还爱什么呢?再说晋献公爱虞,能比桓庄之族更亲密吗? ——-——《宫之奇谏假道》 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维德是依。 我听说,鬼神不是随便亲近某人的,而是依从有德行的人。 —————《宫之奇谏假道》 皇天无亲,维德是辅。 上天对于人没有亲疏的不同,只是有德的人上天才保佑他。 ——————《宫之奇谏假道》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我年轻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 ————《烛之武退秦师》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烛之武退秦师》

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汉语考试大纲

Lala期末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 [完善版]

Lala完善版-古代汉语复习提纲 一、文字 1.何谓“六书”?辨析常用汉字的造字法。(P73-79) 六书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许慎《说文解字》: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詘,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1)象形。把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如:日、月、鸟、鱼、鹿、羊、耳、门、马、禾、鼎、壶、网、手、象。 (2)指事。是一种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如:上、下、亦、本、末、寸、丹、十、刃、甘、二。 (3)会意。是由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让人们看了可以体会出来。如:步、逐、斗、莫、牧、涉、既、旦、粪、伐、采、春、朝。

(4)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如:杞、物、江、里、旌、歌、悲、视、疆、闻、诚、指、问、础、载、防、帛、都、徒。 2.汉字的形体变化有哪些表现?(P79) 从总体上来看,汉字的形体演变,分为字形体态的变化(即“笔势”,或称“笔画的姿态”)和字形结构(简称“结构”)的变化。汉字字形体态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笔势和笔意的走向、呈现的状态,即一般所说的字体风格,或书体。字形结构的变化,则表现为结构的繁复和简化、分化和同化,以及讹变等。从甲骨文金文演变到楷书,固然有结构上的变化,但主要是一种笔势的变革。 3.隶书的产生在汉字发展史上有何影响?(P79) 隶书是汉字演变史上重要的转折点,是古今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 (1)把小篆不规则的曲线或匀圆的线条变成方折的笔画,使字形变得平直方正; (2)改变了少数偏旁的形体,是一次重要的简化。 4.异体字的类别、形体分歧以及异体字的判定。

古代汉语题库1

陕西师范大学中文专业 古代汉语试题(3) 一、解释下列术语: 四体二用、衍文、脱文、粘、对、三平调、孤平 二、指出下列汉字的形体结构。 虎效目象末四粪甘秉徒即本鸟通见上耳悲涉旌户旦牟视鬲采河廿禾寸明涉疆瓜旗刀刃捧亦舂象形 指事 会意 形声 三、指出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意义,并指出该意义是本义还是引申义。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2、穆公访.诸蹇叔。 3、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4、堂上不粪.,则郊草不芸。 5、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 6、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7、蔡溃.,遂伐楚。 8、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9、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 10、时穷节.起见。 11、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四、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义与今义,并说明古今义的差异。 1、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2、大学始教,皮弁祭菜.。 3、突,犬从穴中暂.出也。 4、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 5、梁王由是怨.盎,曾使人刺盎。 6、不恨我不见石崇,恨.石崇不见我。 7、江.水又东,迳巫峡。 8、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9、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10、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 五、指出下列各句中活用的词,并指出其用法及意义。 1、此天以寡人慁(hùn,扰乱、打扰)先生,而存先王之庙也。 2、范增数目项王,以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3、同志者,当不远千里而至。 4、豕人立而啼。 5、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6、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7、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 8、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9、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10、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1、齐威王欲将孙膑。 六、标出下首律诗的平仄,并指出拗救。 汉江临眺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加“·”者为入声字) 七、阅读下段古文并回答问题。 晏子没.十有七年,景公饮诸大夫酒,公射出质.,堂上唱善,若出一口。公作色.太息,播弓矢。弦章入,公曰:“章!自吾失晏子,于今十有七年,未尝闻吾过不善。今射出质,而唱善者若出一口。”弦章对曰:“此诸臣之不肖 ..也。知不足以知君之不善,勇不足以犯君之颜色。然而有一焉,臣闻之,君好之,则臣服之;君嗜之,则臣食之。夫尺蠖食黄则其身黄,食苍则其身苍。君其犹有谄人之言乎?”公曰:“善。今日之言,章为君,我为臣。”是时海人入鱼,公以五十 乘赐弦章归,鱼乘塞涂.。抚其御.之手,曰:“曩者 ..之唱善者,皆欲若鱼者也。昔者晏子辞.赏以正君,故过失不掩。今诸臣谄谀以干.利,故出质而唱善如出一口。今所辅于君未见于众,而受若鱼,是反.晏子之义,而顺谄谀之欲也。”固.辞鱼不受。君子曰:“弦章之廉,乃晏子之遗行也。” ——《說苑·君道》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义。 2、标出文中的判断句。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八、标点并翻译下段古文。 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然明曰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小人实不才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臣仲尼闻是语也曰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