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斯密和李嘉图的自由贸易与国际分工理论

斯密和李嘉图的自由贸易与国际分工理论

斯密和李嘉图的自由贸易与国际分工理论
斯密和李嘉图的自由贸易与国际分工理论

斯密和李嘉图的自由贸易与国际分工理论

斯密和李嘉图的自由置易与国际分工理渝黄仲熊的科学说明。斯密和李嘉图都确认资本主义一财富的具正源泉在于劳动,并奠立了劳动价值学说的最初基础。他们从分析资本主义射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是英国资产富的具体形式,接触到剩余价植的特殊形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活态动年代正处在英国工业化时期,也就是产业—地租、利润等的产生及其量变的规律性。但是作为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他们革命从发生到发展的时期。他们站在新兴的的理论从本质上浸透着阶级利己主义的精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立惕上,主张尽快神。例如,他们把反映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地增加资本主义的“国家财富”,从而客观上系的范畴看作自然的范畴,把资本主义生产把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任务提到首耍地方式描述为最理想的生产方式,以便于把剥位。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就要同英国国内还削关系、刹削制度合理化和永恒化。保持着相当地盘的封建残余势力作斗争,使如果说,古典经济学者们这种阶级本性生产力的发展最后摆脱封建主义生产关系的的表现和他们对国内人与人的生产关系的理束缚。论表述之间的矛盾,还主要是反映于他们的禺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写道,古典经眼界的局限性,即对待科学的分析很不彻底济学的“使命只是表明在资产阶级生产关系和充满着矛盾,从而使他们的理论产生严重下如何获得财富,只是将这些关系表述为范的缺陷和错误,那么,他们在阐述国与国的经畴和规律并证朋这些规律和范畴比封建社会济关系方面的理论,就更进一步地暴露了英的规律和范畴更便于进行财富的生产”。国资产阶级民族利己主义的伪善面貌。他们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焉克思认为资产阶级古的国外贸易和国际分工理论,只不过是为掩典经济学者们探究过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盖英国早期殖民主义的既得利益和矛盾的一部联系。层面纱。把这种理论同他们关于政治经济学由于从十八世纪下半期到十九世纪初的其他一些理论比较起来,不但显得更加浅叶,英国国内无产阶级

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事薄而缺乏根据,拜且带有很大的欺骗性质。还处在潜伏的阶段,资产阶级的主耍斗争锋我们知道,十六、十七世纪的西欧工商芒述不是指向无产阶级,而是指向封建势力和地主阶级,这就便于资产阶级的理论代表《焉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们对资本主义的经济范畴和规律作出有限度年版,

第夏。

业国家,在重商主义赤裸裸地追求金接财富据他说’,贸易对它的所有参加者都是有利的。的目的下,对国与国之间的贸易采取国家干在李嘉图时代的产业革命进程中,数量涉保护政策。当时英国还处在资本原始积累日益增长的英国工业品的输出和海外廉价粮阶段,它使用暴力手段和海盗行为,直接凉食与基本工业原料的输入,已经成为英国生夺殖民地射富,公开贩运鸦片和奴隶,用炮命炸关的问题。英国的产业资产阶级要充分舰政策和垄断贸易公司同其他殖民国家进行发挥刹削工人的自由,就必须取得压低国内商业战争。英国一方面在国内,实行保护政粮食价格和卫资的自由,因刀公他们反对由当策,一方面对外国实行弓户洞开的强制贸时英国地主阶级当权派所控制的“谷物法”,易。因此恩格斯指出,当时作为资产阶级最耍求国外粮食的自由进口。另外,要自由地早的理论代表的重商主义学说,“在某种程度推销工业制成品,就必须有取得廉价原料和上还具有一种纯朴的旧教的坦率精神,它栋占领海外市锡的自由,这就必须抑制别国工毫不隐瞒商业的不道德本质。????它多么公业的自由发展。因此,“自由贸易成为当时的开地暴露自己卑鄙的贪婪。”口号。英国制造业者及其代言人经济学家的到了十八世纪亚当·斯密的时期,英国今后任务,便是使其他一切国家阪依自由贸在海外市塌上相继打败了它的竞争对手西班易的福音,来建立以英国为最大的工业中心,牙、葡萄牙,排挤了荷兰和法国,从他们手而其余一切国家为依存这个中心的农业地域里夺取了庞大的殖民地。这时,再继续采取的世界”。可是替自由贸易“福音”传道的旧的保护政策不但已没有必要,而且会束缚李嘉图,却把自己阶级的民

族利己主义打扮住自己的手脚。英国从十八世纪中叶以后逐得冠冕堂皇地写道“在商业完全自由的制度衡建立起强大的工业体系经过产业革命奠下,各国都必然把它的资本和劳动用在最有立了大机器工业的技术基础,已经不害怕其利于本国的用途上。这种个体利益的追求很他国家的工业品在世界市爆上和它自由竞好地和整体的普遍的幸福结合在一起。由于争。同时,英国还必须考虑改变旧的殖民政鼓励勤勉、奖励智巧、并最有效地利用自然策,如果再用道接掠夺和暴力手段来统治殖所赋与的各种特殊力量,它使劳动得殉最有民地,只会给自己招致麻烦。正当北美殖民效和最经济的分配同时,由于增加生产总地各州爆发了反对英国殖民主义独立战争的额,它使人们都得到好处,拜以利害关系和年,斯密出版了他的代表作《国富论》。互相交往的共同纽带把文明世界各民族结合在其中,他尖锐地抨击了重商主义的保护政成一个统一的社会。”策,极力宣扬“自由放任、自由竞争、自由贸自由贸易的这条被称为“团结和友谊的易”的原则。纽带”怎样把文明世界各民族结成一个“幸福恩格斯曹把亚当·斯密此拟为“政治经济学中的路德气德意志十五世纪宗教改革运《焉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第夏。动中的新教派领袖,认为他和重商主义者亚当·斯密《国富输》。搏引自恩格斯《政治那种坦率的州日教精神”相此,是显得更加伪翘济学批笋梦大栩》,觅《焉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第直。善的。他从人道主义的墓础上来宣传自由贸恩格斯《保护置易与自由贸易》。搏弓自北京易的“福晋”,说什么贸易不应当“是纠纷和对外置易学院编《属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骗国际置易》年版,第直。敌视的最丰富的源泉”,而应当是“各民族、李嘉图《政治视济学及斌税原理》,商务印书各个人之间的团结和友谊的纽带”。因为,能年版,第夏。

的世界大家庭”,使他们的劳动和资源得到萄牙政府缔结的“麦修恩商业条约”对后者所于最有效的使用和分配”呢李嘉图在这里倒带来的灾难性的后果,同时揭穿斯密认为这是比较直率地透露了他的目的“正是这一原一条约对葡萄牙

比对英国更为有利的伪善面理,决定有萄酒应在法国和葡萄牙酿制,谷貌。他写道。在表面上他们总是以世界燕物应在美国和波兰种植,金属制品及其他商者、博爱主义者自居,然而就其目的与企图品则应在英国制造”。这就是说,在自由贸来说,他们实际上始终是利益垄断者”。易的大家庭里,落后国家注定耍给先进国家李斯特提到,当这一条约实际生效以后,几消纳工业制成品,而他们自己则只限于向先乎是顷刻之间,英国工业品就泛滥于葡萄牙拢国家提供廉价的粮食和原料。斯密和李嘉市锡,而且立见分晓的是葡萄牙工业突然而图把根据资本主义先进国家的英国民族利己彻底的崩溃。李斯特不禁威叹地写道“英国主义所强加于落后国家的经济义务,美其名女王安娜在这个条约里把葡萄牙王称为‘她为“天然的使命”,正如他们把在一国之内资的老朋友和同盟者’。当年那些不幸的国王被产阶级怎样刹削无产阶级的自由称之为“自罗禺的元老院拖下水,与它发生进一步密切然权利,一样关系时,元老院对这些国王也是惯于使用这思克思曹揭露,从年英国把自由类称呼的。两者所奉行的是同一个原则。”贸易这根魔杖伸入印度,打开印度的市锡以当然,李斯特力倡保护贸易去反对自由后,英国的机制棉织品很快地就毁灭了旧时贸易,实际上只不过是站在德国后进资产阶著名的印度棉织业。思克思在《关于自由贸级的民族利己主义立爆,去攻击打着世界主易问题》的演说中,曹经转引了一个资产阶级义招牌的英国民族利己主义。他井不是绝对学者所提供的一些其实情况,说明印度卡达地否定自由贸易,恰恰相反,他只是认为德地区一向以美观耐用晃称于世的卡达细棉国当时还没有条件作到这一点,从而要首先布,不但由于英国机制棉布的排挤而绝迹,采取保护政策去争取这些条件。因此他和古面且大量的印度手织工人死于饥徽贫困。这典学派的论争,除了对当时德国工业化的要个资产阶级学者不得不承认,像印度贫苦阶求有一定的实践意义而外,理论上只起了一级所受的这种苦难,恐怕在此以前的全部贸些相对揭露的作用。对古典学派的自由贸易易史上都很难找到第二个例子。理论加以彻底批的是揭克思。他完全依据至于说什么自由贸易对参加者是同等有阶级分析的

方法指出“在现代的社会条件利,从而能通过这一纽带,以“博爱的世界主下,到底什么是自由贸易呢这就是责本的义”把各民族结成一个“统一的社会”这种美自由。排除一些仍然阻碍着资本前进的民族丽的谎言,我们也不妨引用另一个著名的德障碍,只不过是让资本能充分地自由活动罢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李斯特的话来加以揭了。”他接着向那些自由贸易主义的信徒说穿。十九世纪的德国是一个后进的资本主义李嘉图《政治诬济学及赋税原理》,第夏。国家,在走向独立自主的工业化的道路上,李斯特《政治诬济学的国民体系》,商务印书深咸英国自由贸易的威胁。因此,代表十九能年版,第直。李斯特《政治拯济学的国民体系》,第真。世纪德国资产阶级要求的李斯特,食写了一在公元一至二世耙罗焉帝国的政治斗争中,国系列的著作提倡保护贸易,反对亚当·斯密王与元老院裁员之简樱常发生磨擦,元老院城等的自由贸易理论。李斯特在攻击斯密时,且往往使用阴豁矫踢的手腕来靓杀国王。李斯特在这里视刺英女王锈用葡萄牙舒立商豹,也首追远年英国以自由贸易的名义同葡是同样地使用了口蜜腹剑的阴森手法。

道“先生们,不要用自由这个抽象字眼来欺家来说,也并非是不合理的。因此他主张,骗自己吧这是谁的自由呢这不是每个人如果能在国外买到的商品,其代价比之在自在对待别人的关系上的自由。这是资本榨取己国内生产同样商品的耗费来得便宜,那么工人最后脂膏的自由。????我们已经指出,就宁可向别国购买。因此就必须保证这种在同一个国家里,自由贸易在不同的阶级之商品能从国外自由输入,而不应采取保护政间会产生怎样一种友爱。即使自由贸易在世策来鼓励这种商品在国内的生产。例如,本界各国之间建立起友爱关系,这种友爱关系来可以从法国和葡萄牙输入价廉物美的葡萄也未必更具有有友爱的特色。把世界范围的酒,然而有人却要花很高的成本在自然条件刹削美其名日普遍的友爱,这种观念只有资不利的苏格兰用温室来生产葡萄,他认为这产阶级才想得出来。”’是愚不可及的事情。从斯密看来,每一个国禺克思在他的《关于自由贸易问题》的演

家都有共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宜于生产某种讲中还表明,他对自由贸易的批判决不意味或某些特殊商品。这些条件不论是先天的或着是拥护保护政策,因为保护政策从来不是是后天的,一经固定下来,就确定了这个国保护工人而是保护资产阶级的利益。另外,他家在世界分工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就应该按也不是基于对工人被剁削这一事实用义情的照这些有利条件来进行专业化的生产。这种道德咸情去否定自由贸易,而是以革命的科国际分工的观点就是亚当·斯密的所谓地域学态度来对待它。禺克思指出“自由贸易引分工理论。起过去民族的瓦解,使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按照这种分工学说,凡是遵守这个原则间的对立达到了顶点。总而言之,自由贸易制来进行专业生产和自由交换的国家,它的责度加速了社会革命。”只是考虑到这种革命的源、劳力和资本就会得到最充分最有利的使意义,思克思才表示他赞成自由贸易。由用,就会迅速提高劳动生产力和增加国民财此可兑,禺克思所批的,是那种基于阶级富。反之,如果哪一个国家破坏这一原则,利己主义却要粉饰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蓄想搞自给自足、闭关自守,结果就会把资本从意把自由贸易神化和自然化的资产阶级伪善确实有利的生产部弓抽到不利的生产部弓,宜传。因此,达就需要更深入一步地来揭穿人力、资源就会遭到浪费,生产能力就会低自由贸易论者的庸俗的理论基础,即所谓按落,国民财富就会趋于萎缩等等。照各国自然的和有利的条件来进行生产专业亚当·斯密认为构成国际地域分工的那化的国际分工学说。些条件都是自然规定的。先天的条件如气候、资源分布、地理位置等固然是自然界早二就安排好了的,就是后天的历史的条件一旦形成,也就成了自然不可改变的。因此,英国亚当·斯密认为自由贸易会引起国际分由于特殊历史条件最早完成了工业化,别的工,而国际分工形成的基本条件是各个国家国家就不应再希望成为英国这样的工业国。在资源和生产方面的那种有利的“自然秉正如禹克思指出的,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者斌”。他说,每一个精打细算的管家人的格言有一种奇怪的逻辑,他们承认在以前是有厉是,决不在自己家内生产那些用较小花费就可以在市上买到的物品。如果从每一个个别

焉克思《关于自由置易的演轰》,兑《焉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第“一夏。的家庭来看是合算的事情,那么对于整个国参看《焉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第夏。

史的,而在他们之后就不允许有历史了这咖啡树、一株甘蔗也没有生长出来”。可样一来,哪一个国家应该是工业国,哪一个见,西印度经济的这种片面发展,并不是由国家应该是农业国,谁该生产机器,谁只有于什么自然的国际分工条件来决定的,而是生产谷物和葡萄就只有听任自然的分工来由于把触角伸向世界各地的吸血的外国资本合理”安排了。强加在西印度人民头上的。由于机器和蒸汽亚当·斯密这种自然分工条件论是极其动力在资本主义工业中的应用,分工的规模庸俗错误而包藏着民族利己主义的自私目的使大工业脱离了本国的基地,完全依赖于世的。我们知道,迄今为止,世界上绝大多数界市锡、国际交换。“一种新的与机器经营的国家的生产条件,都由于长期的社会历史因主要中心相适合的国际分工,于是发生了。素·,特别是由于资本主义刹削制度的发展,它使地球一部分成为主耍的农业生产区域,造成了畸形状态。自从英国产业革命以来,以便把别一部分转化为主要的工业生产区许多国家由于外国资本的冲击,不但大大地域。这种革命,和农业上的各种变化结合在改变了原有生产结构,而且改变了阶级结构。一起”。这才是形成所谓地域分工的具实的英国的机器工业破坏了许多国家的手工业生原因,这决不是自然的而是社会的原因。产,由此强迫地使这些国家变为英国的原料其次,还应该指出的是,亚当·斯密关供应地。例如印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长期成于依靠国际分工和生产专业化来普遍地提高了为英国供给棉花、羊毛、亚麻、黄麻、靛各国劳动生产力与国民财富的理论,是同他青的原料产地。大工业国工人的不断地“过对分工这一范畴的错误观点相联系的。我们剩”,又助长了移民和外国的殖民地化,使那知道,分工问题在亚当·斯密的整个学说中些地区为宗主国去生产原料,例如澳大利亚占着首要地位。这是由于他处在英国由工场就是这样变作羊毛殖民地的。年轧棉机手工业向大机器工业过渡的时期,当

时手工发明之后,美国南部的种植园主驱使大量黑工锡的技术分工对提高社会劳动生产力起春奴种植棉花,不但使棉花成为内战前美国的决定性的作用。他从分析手工工锡内部的分主耍输出品,而且大大地发展了惨无人道的工开始,观察到工序的细分能大大提高工人种族奴隶制。巴西由于受到外国资本首先是的熟练技巧和节约劳动时间,从而能为社会美国资本的长期统治,据最近几年统计,被生产出更多的肘富实际是替资本家生产出强迫输出它的占总收获量形的咖啡,更多的剩余价值。但是斯密在分工问题上的可可,肠的棉花。此外,由于农业的落犯了两重错误第一,他把资本主义下的一后以及片面的专阴生产几种只供出口的农产个手工工踢内部的技术分工和协作,同资本品,使得巴西所需要的粮盒也要靠国外入口。主义商品生产条件下的社会分工或分业混为这样的例子是举不胜举的。一谈第二,他形而上学地把各个历史时期禺克思在驳斥这种地域分工论的宣传者的不同的社会分工看作是纯粹的小商品经济时曹指出“有人对我们说,自由贸易会引起下的社会分工,井认为这是由于人类天生有国际分工,拜根据每个国家优越的自然条件互相交换劳动的本性,也就是通过分工,人规定出生产种类。先生们,你们也许认为生人能为自己也为对方节省亲自生产一切生活产咖啡和砂糖是西印度的自然秉斌吧。二百年以前从现在看应该是三百年前《焉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第一夏。《查本输》第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的自然界在那里—引者,跟贸易毫无关系连一裸夏。

必需品的劳动,只从事自己专业性的劳动和善的境界,即普遍提高劳动生产力和肘富。别人相交换。当斯密举裁键和鞋匠的例子来证明专业由于第一个错误,他把整个资本主义社生产和自由交换的合理性时,他显然是把他会看成只是一个亘大的手工工踢。似乎在整们作为彼此平等的独立生产者来看待的。且个社会由分工促进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也如不必苛求斯密去理解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怎同在一个工锡内部那样进行着各种专业劳动样会夺去无数裁徒和鞋匠的独立地位

的事之间的井井有条的分工协作。他完全忽视了实,但是,难道安排在斯密的国际分工序列工锡内部的分工协作是以生产资料掌握在一中的工业国和农业国、大国和小国、宗主国个资本手里的单一的所有制为基础,是在这和殖民地等等都是处在独立平等地位吗它个资本的无上统治之下进行的。社会分工则们彼此既然是以商品生产者和交换者的资是以生产资料分散在许多独立商品生产者手格,通过自由贸易的纽带来发生关系,难道中,通过商品交换价值规律和利润追逐盲目竞争的规律、利润的规律能增进它们之间的地来调节生产的。因此在各个资本企业之友爱吗难道先进的工业国和落后的农业国、间、大资本与小生产者之间、工业与农业之宗主国和殖民地,能通过这样的分工同等地间,存在着强凌弱、大吃小的剧烈的竞争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财富吗矛盾。亚当·斯密之忽视这种矛盾,是由于在亚当·斯密过去一百年以后,英国出他的阶级立锡,把以追逐利润为目的的资本了一个被称为“新古典学派”的庸俗经济学者主义商品生产,有时看作是以满足需耍为目思夏尔。他为了要证明这个理论是既有利于的的简单商品生产,因此出现了他的第二个英国又有益于别国的侯之百世而不惑的“具错误,把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下的社会分工混理”,曹经为之辩护说“在亚当·斯密的著作同于简单商品生产下的社会分工。然后再把出版以后一世纪内,英国的出口在制造业方这样一种充满着阶级偏兑的糊堡砚点,应用面,对于开展广泛的发明和经济曾起着稳定到国际分工的范围上去。的但是经常的影响。这些就傅益了外国,第例如,他说,裁键不为自己键靴子,鞋一使英国以便宜的条件出售它的工业制造匠也不为自己做衣服,农夫则既不打算键靴品,第二将这些优点转手交给这些国家而帮子,也不打算徒衣服,他只是专心于种植。他助它们自己去制造。”们全都认为,如果把自己的全部劳动时间用所谓这第二点,是禺夏尔抹煞历史事实来生产一种产品,并且通过自由的交换来向的天大谎言。的确,在英国产业革命以后,好别人购买自己所需要的其他产品,是比较有些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利的。斯密由此得出他认为理所当然的结论但这难道是英国对它的“老朋友和同

盟者”的说,如果这样的分工对每一个个别人来看是慷慨无私的帮助吗清看恩格斯在有关这个有利的,那么为什么对每一个国家来说不应问题上的其象揭露吧当贯彻这种分工原则呢如果每一个国家都“贸易自由的理论是建筑在英国应自己去生产那些从国外可以廉价买到的产当成为农业世界的唯一大工业中心这样品,能说这是聪明的吗相反,如果按照国一个假定上的。然而事实完全推翻了这际分工的原则,尽可能发展国外贸易,那么,个假定。现代工业存在的条件各个国家的国内市踢的局限性,就不会阻碍—蒸汽焉夏尔《国外置易和国内价植辛懊理谕》,三联它们的专业生产或技术方面的分工达到最完书店年版,第‘直。

力和机器,凡是有燃料、特别是有煤的度第二。而且,在十九世纪末,甚至印度以及地方都能刻造出来,而煤不仅英国才有,其他获得自治的英属随民地,也纷纷采取保其他国家,如法国、比利时、德国、美护工业的政策,来抵抗它们的宗主国的占压国、甚至俄国也都有。这些国家的居民倒优势的竞争。恩格斯指出,所有这些都说看不出,仅仅为了英国资本家的更大的明,还没有经过工业革命的国家都力求走上光荣和发财致富而使自己沦为饥漱的爱工业化的道路,这是一种不可避免的历史必尔兰佃户有什么好处。????英国几乎整然性。一切国家的政府都将朝着这个方向整保持了一百年的工业垄断,现在是无采取“各种方式—好的、坏的或不好不坏,可挽回地被摧毁了。”的利令智昏的英国资产阶级总以为他们懂—去完成这个任务”。恩格斯这个指示的正确性越来越被人们认识清楚了,不管是得的东西别人不会懂,他们能作的事别人做一个怎样的国家,如果不去完成这种任务,不到,可是拿破俞却代表法国说话“以前对它能否作为一个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其正独立于射产只有一种说法,就是土地的占有但国家而存在,那是不堪设想的。是现在兴起了一种新型的财产,这就是工由此可晃,庸俗蟒护士再夏尔所谓英国业”。李斯特代表德国大声疾呼“一个国家帮助了别国取得工业国地位的谎言,只不过渡有工业,只经营农业,就等于一个人在物是为英国丧失了它的工业垄断

地位这种无可质生产中少了一只膀子”。恩格斯曾引述奈何的事实聊以遮羞罢了。至于他所谈到的他在年在火卓上遇到的一个美国商人第一点,即国际分工和对外贸易,“使英国以的谈话“如你所知,在煤炭、水力、铁矿和便宜的条件向别国出售它的工业制造品”,究其他矿产、廉价食品、国产棉花以及其他原竟是怎么回事呢为了弄清具象,还有必要料方面,美国具有其他任何国家远所不及的谈一谈大卫·李嘉图对亚当·斯密的国际分资源与优越性。只有美国成为工业国家,这工理论的进一步发挥,即他的所谓“此较成本些资源才能充分开发”。不多久,美国就成学说”。为最强大的工业国,可是在斯密和李嘉图的地域分工的次序中,美国原来是被上帝安排三在生产谷物的国家之列的甚至在十九世纪最落后的沙皇俄国也知前面谈到,亚当·斯密认为国际贸易的道应该怎样来参加国际分工。!年恩格发生是由于交易的双方都可以节省劳动。例斯在致俄国著名的民粹主义者丹尼尔逊的一如甲国生产一物只需十五小时劳动,同一物封信中写道“????在年,俄国作为一个靠输出谷物并换回外国工业品而生活的纯粹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粗伏况》,人民出版肚年版,第一夏。农业国,能不能在世界上存在下去并保持它搏弓自李斯特《政治视济学的国民体系》第的独立地位我认为,我们可以满有把握地直。说不能”。思格斯向丹尔尼逊断言,一个李斯特《政治诬济学的国民体系》第夏,着重点是原有的。在世界历史中起着重要作甩的拥有一亿人口困恩格斯《保护置易与自由臂易》,搏弓】自对外的俄罗斯民族,如果没有在一。年之贸易学院编《焉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间的某个时期,使用蒸汽机和工作机来进行林渝国际贸易》,第一真。《属克思恩格斯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年现代化工业生产,那么俄国也许已变成了印版,第一夏。

品在乙国生产却需二十小时劳动,这时乙国而是按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的生产价格出向甲国购买这种物品而不自己生产,将是有售。李嘉图不知道由价值到生产价格的转利的。斯密所提出一国输出商品的理由,是化,时常将两者混同起来

而又无法解释其中因为该国生产这种商品所费劳动绝对地小于的矛盾。现在按照国际易贸上的比较成本,其他国家。李嘉图却把这种绝对有利条件改更无法根据价值规律来解释,为什么某个国为相对有利条件。他打比方说“如果两人都家的一个劳动日可以和别一国的几个劳动日能制造鞋和帽,共中一个人在两种职业上都相交换在无法解答的窘境下,他又只好由此另丫个人强一些,不过制帽时只强五分之价值转移到生产价格,认为各国商品交换的一或百分之二十,而制鞋时则强三分之一或相对价值实即生产价格不同,是由于每一百分之三十三,那么达个较强的人专阴制个国家的利润率不同。在一国之内,利润率鞋,而那个较差的人专阴制帽,岂不是对双会依照等额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规律而趋于方都有利吗”他把这个简单例子应用到国平均在各国之间,由于资本不易自由流动际贸易上,假定葡萄牙生产一定量的酒需李嘉图的这个假设也是不符实际的,各国人劳动一年,而生产一定量的毛呢却需人的利润率从而它们产品的相对价值生产价劳动一年。如果英国生产同量的酒和毛呢分格会有差异。按照李嘉图的看法,国际贸别需人和人劳动一年,则葡萄牙在两易上的交换在价值上虽然是不等的,但各国种商品生产上虽然都比英国绝对有利,但在通过交换可以享受到使用价值上的利益能酒的生产上却更加有利。因此,对葡萄牙来此自己生产时消费更多的产品。说,专阴生产酒去交换英国的毛呢,此自己李嘉图这种牵强附会的解释,实际上掩同时生产酒和毛呢有利。这就是所谓“比较盖了当时国际贸易是强国对弱国、富国对贫成本学说”。李嘉图由此把斯密关于按照有国进行刹削与掠夺的手段这一事实,同时力利条件进行专业生产的国际分工理论作了进图巩固所谓国际地域分工的谬论。虽然他透一步的补充。露了资本主义下的国际贸易是不等劳动的交我们知道,李嘉图曹力图贯彻劳动价值换,这还算是一点具实的情况。论,把它当作全部理论体系的基础。按照劳只有踢克思才其正科学地解答了,在经动价值论,交换应贯彻等价原则,因此一百济发展程度极为悬殊的国家间的商品交换,个英国人的劳动不能与八十个英国人的劳动利益究竟属于谁的这一问题的本质。揭克思相交

换。但是按照北较成本说,“却可能用一告诉我们,资本主义世界的国际贸易并不是百个英国人的劳动产品去交换八十个葡萄牙按照商品生产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来进行等人、六十个俄国人或一百二十个东印度人的价交换,也不是为享受更多的使用价值而交劳动产品”。从李嘉图看来,这显然和国内换。这是一国为了追求和实现更多的超额利的交换情形不同,因为它们的交换比例,不润而占有别国的特别是落后国家人民的剩余是由各自生产上所必要的劳动量来决定的。劳动的手段。他由此认为,“支配一个国家中商品相对价值的法则不能支配两个或更多国家间互相交换李嘉图《政治诬济学及斌税原理》,第夏的商品的相对价值。”住。其实,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即使在国内,李嘉图咤政治视济学及睦税原理》,第夏。李嘉图在这里假定的数字是不合买际情况的。商品也不是道接按共所包含的劳动量出售,同上书,第夏。

落后国家由于资本有机构成低,利润率的条件向别国出售它的工业制造品”,只透露此发达国家要高禺克思曹设例说明亚洲某了事情的一半,而且是带有辩护性的一半。落后国家的利润率可以比欧洲某发达国家的英国在其工业垄断时期,的确是以便宜的条利润率高四分之一,即使假设前者的剩余价件甚至是倾销的形式向落后国家推销自己的植率此后者的剩余价值率更小四倍。当工业品。它不断以价值较小的工业品换回落然,投在殖民地的资本还会由于榨取当地的后国家人民大量的剩余劳动。所以得到便宜苦力而使刹削程度提高,从而更加提高投在的不是别国而是英国。它通过所谓自由贸易国外贸易上的资本的利润率。的手段,迫使许多工业落后国家长期保持技由于发达国家的有机构成较高,它的劳术上的落后抉态,迫使它们参加片面性生产动是更生产的。踢克思说“就工业品而言,的所谓国际分工,经常以低于价值甚至低于我们知道,一百万人在英格兰,此在俄罗生产价格的条件为英国提供廉价的粮食和原斯,不只会生产更多得多的生产物,并且会料,不但使这些国家在经济上越来越贫困,生产价值更大得多的生产物,虽

然个个生产而且使它们逐渐沦为英国的附庸和殖民地。物更便宜得多”。因此,在发达国家的劳动李嘉图以后的庸俗经济学家,一方而极者借助于使用大量不变资本所取得的生产便力耍挖掉“比较成本学说”中的那怕是一点滴利,一个人所生产的产品在落后国也许要三的劳动价值的因素,从而对李嘉图的学说纷个五个或更多的人才能生产出来。在此情况纷提出指责另一方面,他们又力图利用“比下,发达国向落后国输出商品,即使用全部较成本”这个概念来琪塞一些乱七八糟的排货价立即向后者购买商品运回来,也仍然是护内容,以达到适应国家垄断资本利盘的要以较少的劳动赚回较多的劳动,也就是说刹求,利用“比较成本说”这个老调作为帝国主创了更多的剩余劳动成为超额利润。义从经济上控制落后国家和刹削殖民地人民所以,再克思认为,投在国外贸易上的的幌子。例如美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范纳认资本,能提供更高的利润率,是“因为,和它为,凡是本国所生产商品的成本绝对的或相们竞争的商品,是在其他国家,用较小的生对地高于外国生产这种商品的成本,这种商、产便利生产的,所以,较进步国家,虽然比品就应输入反之,本国所生产的商品成本竞争国,更便宜地售卖它的商品,但仍然是绝对地或相对地低于外国,这种商品就可输在它的价值以上售卖。较进步国家的劳动,出。他认为在这种原则下各国进行自由贸在这里,既然会当作此重较高的劳动来增殖易,就会形成一种使参加者都获得最大利益价值,利润率就会提高因为不当作高级劳的国际分工。这一方面使生产条件居于优越动来支付的劳动,是当作高级劳动来售卖地位的国家得以更充分地利用和发展它的条了。????好比一个工厂主,他在一种新发明件另一方面使生产条件居于较劣地位的国普及之前就采用它,所以他虽然比他的竞事家通过贸易的交流逐渐改变自己的地位,同者更便宜地售卖,但还是在他的商品的个别时享受到发达国家最新的优质产品的利益,价值以上售卖那就是,把他所使用的劳动以提高国内的生活水平。为了掩饰帝国主义的特别更高的生产力,当作剩余劳动来增殖。由此,他就实现一个剩余利润。”参看《寮本骗》第卷第夏。从以上的科学论证,我们看到了,禺夏《剩余价值学魏史》

第卷,三联书店年版第夏。尔所谓国际分工和对外贸易“使英国以便宜《资本输》第卷,第叉一夏。·

对落后国和殖民地的不等价交换的掠夺,范义的新老殖民主义奴役政策所激起的反殖民纳无耻地耕护说“可能现在为了买进一盏灯主义的民族独立解放运动的夙起云涌。在这所花费的咖啡或棉花耍比年更多一些,样的一个时期,我们还听到什么自由贸易、把目前的咖啡和棉花与年的比起来,在国际分工的滥调,这只能是对时代的一种讽质量上未必有多少提高,但是,目前所用的刺禹克思谈到“黑格尔在某个地方说过,电灯比起年的煤油灯来,在质量上却改一切伟大的世界历史事变和人物,可以说都进得多了”。当然,范纳不会说出帝国主义出现两次。他忘记补充一点第一次是作为用输出电灯来代替煤油灯从落后国人民吸吮悲剧出现,第二次是作为笑剧出现。”了更多血汗脂膏的事实,和企图使这些国家除了上述直接为帝国主义垄断资本利益的人民永远不要有自己制造的电灯与一切工耕护的“自由贸易论”以外,列宁还批钊过第业的恶毒意图。其他一些美国资产阶级辫护二国际修正主义者考茨基,把第一次大战前士们如陶雪格和汉森等更加露骨地把“比较德帝国主义和英帝国主义孚夺殖民地贸易的成本”说成是美国在“生产劳动上的更大效优势,说成是“自由贸易、和平民主”的胜利。率”,“美国在伎术上的优越性”等作为加强美列宁写道“如果由此得出一个拥护‘自由贸国对外输出商品和输出资本的借口。易’与‘和平民主’的‘理由’,那就太庸浴了,就是忘掉帝国主义的根本特点与特性,就四是用市侩的改良主义来代替揭克思主义。”斯密和李嘉图的自由贸易、国际分工理在今天,对被压迫民族和落后国家来论是垄断前资本主义时期的资产阶级学说。说,根本谈不到与工业发达国家之间进行什他们依据自己阶级利益的耍求和本能,把英么“自由贸易”,而首先是在求得政治独立自国当时的资产阶级民族利己主义说成是自由主和经济自力更生的条件下,建立各国之间幸福的世界主义,这是一种阶级偏见。但当的具正平等互利

的贸易。那种借口每个国家时在他们手里的自由贸易理论,还算是在英必须首先生产和出口与其经济特征相适应国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产阶级反对阻碍生的,具备最有利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的商产力发展的地主阶级的一种思想武器。他们品,来普温提高贸易参加国的劳动生产力,把自由’贸易说成是理想的国际分工的共同纽和增进双方积累的“自由贸易、国际分工”的带,是和他们把资本主义制度看成最好的、建议,实际上,只不过是伪装的大国利己主永恒的社会制度的形而上学观点相一致的。义或新殖民主义的花招而已。他们不可能设想资本主义的最终命运,这是古典经济学者的阶级的和历史的局限性。范柳《国际贸易与樱济发展》,年。林引但是,当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的腐朽自褚葆一《寮产阶极自由置易理渝批判》,‘没落阶段,资本主义制度已是百孔千疮、脓污年上海人民出版社版,第夏。《通体。一方面是帝国主义之间的勾心斗角的焉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第夏。列宁《帝国主叉是查本主义的最高阶段》,觅矛盾愈演愈烈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帝国主《列宁全集》第卷,第夏。着重点是原有的。·

自由贸易理论

自由贸易理论的概述 自由贸易理论自诞生以来,就一直是国际贸易的核心理论,成为整介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主线,甚至成为国际贸易理论的理念和目标,对后世各种不同类型国家的贸易理论和政策选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在实践中,自由贸易也成为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在全球竭力推崇的政策目标。然而,纵观国际贸易历史,发展中国家贸易政策选择却长期背离自由贸易原理,直到20世纪70年代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才不断倾向开放和自由化,而20世纪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生,又促使人们对自由贸易理论特别是比较利益理论在发展中国家的运用进行重新思考。这是因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在国际分工和贸易中所处地位及条件不同,自由贸易的利益在这两类国家间的分配存在着巨大差异。 自由贸易理论在发展中国家的实践表明,它既能增进贸易利益,又带来不可避免的代价。但是不同的发展中国家在贸易自由化中的获利及付出的代价大小是不一的,有的国家经济地位提升了,有的却被边缘化了。—个重要原因是自由贸易理论所描述的自由贸易利益的实现有着或明或暗的一系列前提条件,而不同的国家这些贸易条件的具备程度是不同的。发展中国家对自由贸易政策不能一概照搬。 亚当·斯密是自由贸易理论的创始者,首创性地提出了分工学说。他的绝对利益论认为,不同国家生产同样的商品成本不同,一国应放弃成本绝对高的,而选择成本绝对低的进行专业化生产,并彼此进行交换,这样两国的劳动生产率都会提高,成本会降低,劳动和资本能得到正确的分配和运用。而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需要自由贸易的国际市场。因此,他认为自由贸易是增加国民财富的最佳选择。但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论无法解释当一国在所有产品的生产成本上较之另一国均处于绝对优势或绝对劣势时,仍能过行互利贸易的原因。大卫·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论”则解决了这个问题。他认为该国应根据“两优相较择其重,两劣相较取其轻”的比较利益法则,选择优势较大或劣势较小,即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行专业化生产,而放弃优势较小或劣势较大产品的生产,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说成为以后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基石,为自由贸易政策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根据。此后,国际贸易理论的主流学派就—直倡导自由贸易,并将其作为贸易政策追求的理想目标。而在贸易实践上,随

浅谈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的利与弊

浅谈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的利与弊 摘要:通过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对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的利与弊进行分析,进一步肯定了自由贸易在长期的国际经济交流与发展中对于提高各国乃至全世界的福利有着积极作用,是各国在中长期中应该实行的根本的贸易政策,同时指出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不同的阶段应实行符合本国实际的贸易政策,在特定的情况下,贸易保护主义有其积极作用,不能一概而论,只有正确认识、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保证贸易利益的最大化。 关键词:自由贸易;贸易保护;利弊;政策选择 随着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蔓延及扩展,以美国、欧盟、日本为首的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其它国家也不同程度的采取相应的贸易保护措施。其实,不管是自由贸易还是贸易保护,它们代表的是不同国家统治阶级或统一国家统治阶级内部集团的利益。实际上都是隐藏着不同集团利益之间的斗争。下面,我们将分别对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的利与弊进行分析。 一、自由贸易 自由贸易是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奉行市场开放准则,通过消除贸易歧视和限制,实现商品、资金、劳务、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自由流动,以获取最大化经济利益

为目的的贸易方式。换言之,各国在商品、资金、劳务、技术、信息等要素方面均具有一定程度的比较优势,通过自由贸易,就可以把自身的要素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利益。当然,这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一是进行自由贸易的国家必须是独立自主的,能够把握住自己的经济命脉;二是这个国家必须具有一定的要素优势。否则,自由贸易的结果必定是以卵击石或血本无归。 (一)自由贸易理论观点 亚当·斯密是自由贸易理论的创始者,他的绝对利益论认为,不同国家生产同样商品的成本总是不同的,任何一个国家都应放弃成本绝对高的商品或选择成本绝对低的商品进行专业化生产,并彼此进行交换,这样两国的劳动生产率都将得到提高,成本都会得以降低,劳动和资本才能得到优化配置和利用,才能实现本国(或贸易双方)利益的最大化。为此,他进一步首创性地提出了分工学说,并得出了自由贸易是增加国民财富最佳选择的结论。 但是,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理论无法解释下述现象:当一国所有产品的生产成本较之另一国均处于绝对优势或绝对劣势时,如何实现互利贸易?也就是说,在此种情况下,他无法说明贸易双方通过自由贸易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可能性和原因。

析比较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在分配理论上的异同 (2)

析比较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在分配理论上的异同 (2010-03-16 10:49:42) 转载 标签: 分类:管理学 杂谈 摘要: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都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和集大成着,他们都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们的价值理论和分配理论都为后世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大卫-李嘉图的思想也受到了包括亚当-斯密在内的前人的影响,是对前人思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思想集中体现在价值理论和分配理论上。本文就在他们在分配理论上的异同发表一下观点。 关键词: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分配理论工资利润地租 分配理论是:亚当-斯密全部经济学思想的核心,亚当-斯密在他的资本主义阶级结构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分配理论。斯密说:“一国土地和劳动的全部年产物,或者说年产物的全部价格,自然分解为土地地租、劳动工资和资本利润三部分。这三部分,构成三个阶级的收入,即从地租为生、以工资为生和利润为生这三种的收入。此三阶级,构成文明社会的三大主要和基本阶级。一切其他阶级的收入,归根结底,都来自这三大阶级。” 同时,分配理论也是李嘉图经济理论体系的中心,他在《原理》一书的前言中写道:社会产品是在地主、资本家、商人之间分配的,“确立支配这中分配的法则,乃是政治经济学的主要问题。”收入的分配方式直接影响着利润和资本的积累,影响着社会生产里的发展和国民财富的增长。李嘉图研究分配问题,是同生产结合起来进行的,他试图通过各阶级之间分配问题的研究,来确定最有利于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条件。李嘉图的分配理论是以劳动价值论作为基础,从劳动价值论出发,把全部产品价值视为是由劳动创造的,它是社会上一切阶级收入的源泉。他继承了斯密的观点,认为工资、利润和地租是基本收入。但是他和斯密一样,忽视这些经济范畴所体现的生产关系,他比斯密更关心这些经济范畴的数量关系的分析。李嘉图的分配理论是以地租理论为核心的,他认为,只有弄清地租理论才能发现各种收入之间的变化趋势。工资在社会产品中所占的份额起着决

浅谈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

浅谈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 高岩峰 国际经济与贸易2010306202310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产生的原因和历史背景,简要说明了比较成本理论的思想和核心,阐述了此理论的优点与不足,说明了其现实意义,然后就其对中国贸易经济的启示给予了一定的说明。 关键词:比较成本理论;贸易推动;劳动价值论;经济扩张;比较成本理论的批判 1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 1.1“比较成本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大卫?李嘉图是英国产业革命时期的著名经济学家,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他在其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系统的提出了国际贸易的比较成本理论。 比较成本理论是对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西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体系建立的标志。比较成本理论的产生既是客观实践的要求,也是理论发展的要求。在李嘉图生活的年代,机器大工业正在取代工场手工业,各国的经济技术差距拉大,甚至出现先进国家比后进国家处于全面优势的新格局。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李嘉图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对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先进国家和后进国家是否仍然能够参与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的问题,做出了明确肯定的回答。 1.2“比较成本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实质 李嘉图全面继承了斯密的经济思想,并在诸多问题上有了更深一步的发展和

提高。在国际贸易理论问题上,李嘉图十分赞同斯密关于国际分工可以极大地提高生产力水平的观点,并对斯密关于一个国家应以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入国际分工体系的论点做了修正和完善,指出一个国家不仅能以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入国际分工体系,而且也能以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参加到国际分工体系中来。 李嘉图认为,一国不仅可以在本国商品相对于别国同种商品处于绝对优势时出口该商品,在本国商品相对于别国同种商品处于绝对劣势时进口该商品,而且即使一个国家在生产上没有任何绝对优势,只要它与其他国家相比,生产各种商品的相对成本不同,那么,仍可以通过生产相对成本较低的产品并出口,来换取它自己生产中相对成本较高的产品,从而获得利益。这一学说当时被大部分经济学家所接受,时至今日仍被视作是决定国际贸易格局的基本规律,是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以一系列简单的假定为前提。这些假定主要有:只有两个国家,生产两种商品;两国间自由贸易,不存在贸易壁垒;劳动在国内具有完全流动性,但在两国之间完全缺乏流动性;没有税收与运输费用;贸易按物物交换方式进行;产品的国内生产成本是固定的;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商品的价值或价格完全取决于劳动成本。 在李嘉图看来,在商品的价值由生产中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条件下,每个人都会致力于生产劳动成本相对较低的商品。他举例说,“如果两个人都生产鞋和帽子,其中一人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比另一个人具有优势,不过在帽子生产上只领先于其竞争对手1/5或20%,而在鞋的生产上却要领先于其竞争对手1/3或33%;那么,这个具有优势的人专门生产鞋,而那个处于劣势的人专门生产帽子,则对双方都有利。 将这种认识推广到国家间的对外贸易,李嘉图认为,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的一般基础不是绝对成本,而是比较成本或比较优势。也就是说,在各种商品生产上都处于劣势的国家,只要集中生产那些成本劣势较小的商品;而在各种商品

第2章 国际分工理论

第二章国际分工理论 1.比较优势理论的两种形式——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 分析两种比较优势理论的相同和区别: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被认为是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起点。李嘉图理论重点分析劳动生产率对产品成本的影响,并以不同国家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来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他认为,即使一个国家所有产品的成本都比另一个国家高,另一国成本相对更低,它们之间仍然可以进行分工与贸易。在劳动成本上处于不利地位的国家,在不利中选择不利较小的产品进行生产与出口;在劳动成本上处于优势地位的国家,则可以选择优势更大的产品生产与出口,两国都能在国际贸易中获利。 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是李嘉图理论的发展和补充,他们从一国或一个地区的要素禀赋结构的差异,以及由这种差异所导致的要素相对价格在国际间的差异来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该理论把李嘉图单一的劳动要素分析,扩展到劳动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构建了一个包含“两个国家、两种商品、两种生产要素”的模型。这一理论强调,一国应该利用国际分工机制,生产并出口那些密集地使用本国最丰裕生产要素的产品,进口本国稀缺要素所生产的产品。今天学术界所讨论的比较优势理论,基本上是以赫克歇尔-俄林的理论为蓝本的。 相同点与不同点何在? 2.关于比较优势原理对发展中国家是否适用的争论;比较优势理论的合理性以及主要缺陷。 关于比较优势理论对发展中国家的适用性问题,国内外理论界的认识分歧较大,我国近年来两种对立观点的论战一直在持续。 一种观点认为,比较优势理论对发展中国家是一种误导,发展中国家如果按照比较优势原则来参与国际分工,将永远成为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国,会陷入停滞的比较利益陷阱(洪银兴,1997、王允贵,2001)。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发展中国家只有选择与其要素禀赋即比较优势相符合的产业与技术结构,才能达到要素禀赋结构的快速升级,从而使其经济收敛于发达国家的水平;违背比较优势原则选择产业与技术结构,则会使企业丧失自生能力(林毅夫,2002、林毅夫、李永军,2003)。 改革开放以来,比较优势原理在中国的现实应用,使中国成为名列世界前五位的出口贸易大国。但是,国际市场上劳动密集型制成品的竞

观贾格迪什·巴格瓦蒂《现代自由贸易》有感

观贾格迪什·巴格瓦蒂《现代自由贸易》有感 ·“只有强国才能通过威胁来迫使他国做出单边贸易让步,这种威胁包括贸易报复、战争威胁或其他一些方式。众所周知,非民主政权的霸权主义国家通过武力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在贸易伙伴身上,并获取贸易伙伴的单边贸易让步……” 针对美国在这方面的做法,我的认识:作为一个出了在南美洲曾经有过污点的民主国家,美国曾经是自由贸易的典范,而美国立法机构相信美国正处于一种不平等的开放之中,美国政府采取了要求其他国家单方面做出贸易让步的做法,使美国能够获得完全的贸易优惠,并认为这是他们单方面做出的慷慨和不平等的贸易让步。 过去的贸易谈判历史揭示了美国一贯坚持获取贸易让步,而不给予对方同等的贸易优惠,这种行为已在全世界范围内遭致众多的非议。这种在超级大国中尤其常见的侵略性单边主义的时代已经走到尽头,而经济理论中,关于通过互惠交易来消除贸易壁垒的观点深入人心。 ·“在没有环境政策或环境政策不完善时(所以我们会遇到市场失灵),自由贸易不是最佳选择,同样,(任意、专断的)保护主义也不是最佳选择。” 我的认识:在环境领域,当市场失灵时,采取保护政策不一定能改善环境,但如果环境政策和自由贸易都适度的话,就可以最大限度地获得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在生活中,由于贸易而使得环境污染的例子

不在少数,例如随着水产养殖业的贸易开放,导致周边土地和水道受污染,在贸易能带来繁荣的同时,它也能带来破坏。但是,如果能在危害发生后,及时弥补市场失灵,最终将回到自由贸易,带给社会福利。 ·“拥有贸易垄断力量的开放经济的增长会使其经济贫困化,这主要是因为经济增长的初期收益将被贸易条件恶化导致的损失所超过。”我对此的认识:市场扭曲和市场失灵使人们对自由贸易产生了怀疑,对自由贸易的优点——自由越多贸易就越彻底提出了疑问。贫困化经济增长的矛盾的根源是市场扭曲,当假设的贸易垄断替代了最佳关税时,推行自由贸易的国家中就会出现在经济增长初期的收益,由于无法弥补市场扭曲而造的损失,从而影响了自由贸易。

谈中国自由贸易还是保护贸易

谈中国自由贸易还是保护贸易 摘要:本文对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分析,以及自由贸易理论对我国的国际贸易活动提供理论指导。另外本文在分析当今国际贸易形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几条对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可选策略。 关键词:自由贸易保护贸易完善策略 国际间的贸易政策是一把双刃剑,既不能说贸易保护政策绝对的好,也不能说贸易自由政策绝对的不好。 贸易自由政策可以带来与别国进行贸易交换、互通有无的效果,进而带来外汇的增加,从而带来一系列的经济发展和进步,但是,贸易自由政策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贸易自由政策也就意味着在把自己国家的商品销往国外的同时,国外的商品也可以进入本国的市场,假如别国的商品较本国商品具有优势,无疑会损害本国的民族工业。贸易保护政策也是如此,保证本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同时,却会造成本国的商品制造缺乏广阔的市场,从而造成本国商品制造业的萎缩与停滞,进而影响经济的发展。 中国当下的贸易政策遵循的是邓小平在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的改革开放中的“开放”政策,可以说已经使得中国的经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从这一方面来讲,贸易自由政策对当下的中国来说是较合时宜的,也是中国应该采取的贸易政策。但是,退一步来讲,中国在70年代末所倡导的经济上的自由政策只是当时世界形势所迫,应为在20世纪70年代末,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是积极的倡导世界贸易的自由政策的,为了实现经济学上所倡导的“资源最优化配置”。 但是近些年来,国际贸易的自由政策已经使得国际上出现了一系列的经济现象——危害到中国经济发展的现象。中国的贸易出现结构性的畸形。一方面是以人力、资源为优势的制造业占据了世界制造业的绝大多数的份额,另一方面,高科技领域还是在对外贸易中进口的多,出口的少。当然,高科技领域还是有占优势的行业的,比如说军工业。 所以说,我国所应采取的贸易政策并不是依据贸易的自由与贸易的保护来衡量其好坏,应该将我国的国际贸易的关注点转移到贸易结构上,这样才能根本上改进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和状况。 (一)完善国内市场经济制度,为企业实现充分的公平竞争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我们发现,不论一国保护贸易政策实行的时间多长,最终都要走自由贸易之路,根据自由贸易理论,一国要想在对外贸易中获得更多利益,首先要有国内市场的充分竞争。但公平竞争的实现是有条件的:首先,要有公平的环境;其次,要破除行业和部门垄断;最后,要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作为保障。所有这些都要靠法律才能最后得以实现,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市场经济也是法制经济。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已初步形成 , 它推动了生产的发展 ,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从整体上促成和提高了人们的主体性意识。但同时 ,有些地区也出现了市场发展不重视市场秩序与规则的现象。一些领域市场经济秩序混乱: 假冒伪劣商品

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以及对我国经济的指导意义

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以及对我国经济的指导意义 摘要:大卫李嘉图作为一位杰出的经济学家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经济理论和经济思想,比较优势理论无疑是他经济思想理论中极其重要的一点,自李嘉图提出比较优势理论以来已有200多年的时间,在这过去的时间里各国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发展自己的本国工业,同时也促进了世界经济自由化的发展,提高了生活水平。我国自建国以来也充分发挥自己在劳动力方面的优势,发展自己的工业。我国也适时根据我们国际比较优势的变化来调整我们的经济政策。随着时代的变化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也存在这一些不足,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一些经济学家赋予了比较优势理论新的内涵。 关键词:比较优势经济思想经济发展意义 一、比较优势理论提出的背景 由于两个国家刚好具有不同商品生产的绝对优势的情况是极为偶然的,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1815年英国政府为维护土地贵族阶级利益而修订实行了“谷物法”。“谷物法”颁布后,英国粮价上涨,地租猛增,它对地主贵族有利,而严重地损害了产业资产阶级的利益。昂贵的谷物,使工人货币工资被迫提高,成本增加,利润减少,削弱了工业品的竞争能力;同时,昂贵的谷物,也扩大了英国各阶层的吃粮开支,而减少了对工业品的消费。“谷物法”还招致外国以高关税阻止英国工业品对他们的出口。为了废除“谷物法”,工业资产阶级采取了多种手段,鼓吹谷物自由贸易的好处。而地主贵族阶级则千方百计维护“谷物法”,认为,既然英国能够自己生产粮食,根本不需要从国外进口,反对在谷物上自由贸易。这时,工业资产阶级迫切需要找到谷物自由贸易的理论依据。李嘉图适时而出,他在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提出了著名的比较优势原理。这是一项最重要的、至今仍然没有受到挑战的经济学的普遍原理,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和经济解释力。他认为,英国不仅要从外国进口粮食,而且要大量进口,因为英国在纺织品生产上所占的优势比在粮食生产上优势还大。故英国应专门发展纺织品生产,以其出口换取粮食,取得比较利益,提高商品生产数量。 比较优势理论是在绝对成本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根据比较优势原理,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较之另一国均处于绝对劣势,但只要处于劣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劣势的程度不同,处于优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优势的程度不同,则处于劣势的国家在劣势较轻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处于优势的国家则在优势较大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两个国家分工专业化生产和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进口其处于比较劣势的商品,则两国都能从贸易中得到利益。这就是比较优势原理。也就是说,两国按比较优势参与国际贸易,通过“两利取重,两害取轻”,两国都可以提升福利水平。 二、比较优势理论的前提条件 (1)假定贸易中只有两个国家和两种商品(X与Y商品),这一个假设的目的是为了用一个二维的平面图来说明这一理论。 (2)两国在生产中使用不同的技术。技术的不同导致劳动生产率的不同进而导致成本的不同。 (3)模型只假定在物物交换条件下进行,没有考虑复杂的商品流通,而且假定1个单位的X产品和一个单位的Y产品等价(不过他们的生产成本不等)。 腹有诗书气自华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定位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定位 【内容提要】比较优势原则仍然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各国进行国际分工定位的原则。加入WTO之后中国现实的选择是力争成为国际性的现代制造业中心。中国具备成为现代制造中心的比较优势制造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处在要素驱动转向投资、创新驱动阶段“入世”与经济全球化为制造业的升级提供了巨大机遇。短中期内中国不具备成为研发中心和服务中心的基础和条件研发活动与服务业的发展应围绕提升制造能力而展开以避免盲目性。【摘要题】对外开放与中国【关键词】比较优势/制造业/研发业/服务业加入WTO之后中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的理性定位应该是取代上个世纪中后期日本的地位成为亚洲乃至全球的生产制造中心。这一结论的主要论据有三:其一目前及今后的一段时期内中国在全球竞争体系中最具优势的竞争要素仍然是劳动力包括高素质劳动力和简单劳动力;其二研究与开发优势的形成不仅有赖于知识存量和知识增量有赖于超常规模的资本投入而且必须以强大的制造能力为基础;其三服务业尤其是面向生产、管理与资本运营的服务业必须有其服务对象即制造业同时服务业的高度化也必须有先进的技术硬件作支撑。 一、理论分析:比较优势仍是全球化下国际分工的基础与原则 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了新一轮经济全球化高潮由大型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分工协作体系正在形成它主要由三个环节组成:生产制

造、研究开发、管理运营。把中国定位于现代制造业中心就是将经济资源重点配置在新兴产业和经过现代技术改造过的传统产业的生产制造环节同时对其他两个环节也有所注重的国际分工定位和产业竞争战略。在全球化生产体系的三个环节中研究开发环节居于关键地位管理运营环节能获取较多的国际分工利益生产制造环节则处于较低的层次。既然如此为何还要将中国定位于生产制造环节呢?以比较优势作为国际分工的基础和原则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首先提出的。20世纪30年代的H—O理论进一步巩固了比较优势学说的经典理论地位但二战后的国际贸易实践对比较优势学说似乎形成了挑战。围绕着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二战后国际分工贸易理论的发展大致循着两条脉络:一是继承比较成本学说根据实践的变化修正和发展比较成本学说如新要素理论、动态周期理论等循着这一方向形成的研究成果扩大了比较优势的内涵指出了比较优势的动态演变特征但仍然坚持比较优势是国际分工的基础与原则;二是从全新的角度去研究贸易产生的基础及国际分工所应依据的原则如产业内贸易理论、公司内贸易理论、战略性贸易政策等。产业内贸易理论认为规模经济可以成为国际贸易的基础因而寻求产品的差异性并以差异产品为基础进行规模扩张是进行分工、获取贸易利益的有效途径。表面上看产业内贸易理论的结论与比较优势学说的主张似乎是不一致的但确定差异产品的过程本身就是比较优势、劣势的过程扩张规模以降低成本的过程就是创造比较优势的过程。产业内贸易理

自由贸易理论综述

自由贸易理论综述 自由贸易理论的演变与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的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第一次产业革命使得自由贸易理论开始出现,这一时期的自由贸易理论通常称之为古典学派的自由贸易理论;第二阶段是在19世纪中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资本主义进入垄断时期,第二次产业革命的发生使自由贸易理论的发展出现了重大转折,这一时期的自由贸易理论可称之为现代学派的自由贸易理论;第三阶段的自由贸易理论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自由贸易理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出现带来了自由贸易理论的创新和全面发展。 一、古典学派自由贸易理论 1、绝对优势理论 古典学派的自由贸易理论以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和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原理为发展主线。 绝对优势理论(Theory of Absolute Advantage),又称绝对成本说(Theory of Absolute Cost)、地域分工说(Theory of Territorial Division of Labor)。该理论将一国内部不同职业之间、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原则推演到各国之间的分工,从而形成其国际分工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是最早的主张自由贸易的理论,由英国古典经济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创立。 亚当·斯密(1723-1790)是英国产业革命前夕工场手工业时期的经济学家。产业革命是指从工场手工业转向机械大工业的过渡,在这一过程中封建主义和重商主义是实现这一变革的障碍。亚当·斯密代表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在他1776年出版的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中猛烈抨击了重商主义,鼓吹自由放任,系统的提出了绝对成本说。亚当·斯密因此成为自由贸易理论的首先倡导者和鼻祖。 绝对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 所谓绝对成本,是指某两个国家之间生产某种产品的劳动成本的绝对差异,即一个国家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个国家。 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说主要阐明了如下内容: (1)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国民财富。斯密认为,交换是出于利己心并为达到利己目的而进行的活动,是人类的一种天然倾向。人类的交换倾向产生分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巨大进步是分工的结果。他以制针业为例说明其观点。根据斯密所举的例子,分工前,一个粗工每天至多能制造20枚针;分工后,平均每人每天可制造4800枚针,每个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几百倍。由此可见,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国民财富。 (2)分工的原则是成本的绝对优势或绝对利益。斯密进而分析到,分工既然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那么每个人专门从事他最有优势的产品的生产,然后彼此交换,则对每个人都是有利的。即分工的原则是成本的绝对优势或绝对利益。他以家庭之间的分工为例说明了这个道理。他说,如果一件东西购买所花费用比在家内生产的少,就应该去购买而不要在家内生产,这是每一个精明的家长都知道的格言。裁缝不为自己做鞋子,鞋匠不为自己裁衣服,农场主既不打算自己做鞋子,也不打算缝衣服。他们都认识到,应当把他们的全部精力集中用于比邻人有利地位的职业,用自己的产品去交换其他物品,会比自己生产一切物品得到更多的利益。

李嘉图比较利益学说的简单数字说明

李嘉图比较利益学说的简单数字说明 假设世界由A,B两个国家组成,每个国家都在分别生产X,Y两种产品,在国际分工发生以前,其要素(劳动)分配、产品产量的情况如下: 国家X产品劳动投入Y产品劳动投入 A国 6 4 B国 1 2 如图所示,分工前,B国劳动生产率明显地高于A国。世界的全部产出为4单位,每一国家消费X,Y产品各1单位。世界的全部劳动支出为13单位,A国为10单位,B国为3单位,劳动分配在X产品上为7单位,分配在Y产品上为6单位。世界的总消费为4单位产品。进行分工后,A国的相对优势在于生产Y产品,因而A国集中生产Y产品而放弃生产X产品,B国的相对优势在于生产X产品(B国两项都优,取最优的X产品),因而B国集中生产X而放弃生产Y产品,情况如下: 国家X产品劳动投入Y产品劳动投入 A国0 10 B国 3 0 由表知分工后, 价值比例分析如下: A国此时生产为10/4(原投4产出1,故现为:10/4出2.5单位),即2.5单位的Y产品,B 国此时生产为3/1,即3单位的X产品。 A国在保持分工前1单位Y产品消费的同时,可以用1.5单位(1单位Y相当6/4单位的X产品即1.5单位的X产品)的Y产品来换取X产品进行消费;B国则在保持分工前1单位X产品消费的同时,可以用2单位的X产品来换取Y产品进行消费; 如果假设交换的比率为1X:1Y,则双方通过交换均可以得到利益,从而世界的消费也得到提高,劳动得到节约(分工前A国国内原要用1.5单位Y产品换一单位的X产品,而通过分工后A国只要拿1单位的Y产品(同国外的B国交换)就可换取X产品)。这就是比较利益所在! 在这里,贸易的基础在于利益的比较:以X产品为Y产品的价值衡量标准,A国的4/6小于B 国的2/1(即在A国X产品比Y产品值钱,用工多。);以Y产品为X产品的价值衡量标准,A 国的6/4大于B国的1/2(即在B国Y产品比X产品值钱)。这决定了交换的基础,即A国的优势在于生产Y产品,而B国的优势在于生产X产品。依照这一优势从事生产和交换,便会存在双方的比较利益,双方的福利水平即全球的福利水平也会因此而得到增加。 生产要素比例说计算比较成本

论马克思国际分工理论.

论马克思国际分工理论 11710班刘芳芳1107314056 摘要:资本主义工业国与农业国之间的国际分工,形成了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发达工业国与初级产品生产国之间的国际分工。马克思不仅从生产力方面科学的分析国际分工生产和发展的客观性,而且从生产关系方面提示了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性质和特性。 关键字:马克思国际分工关系阶段因素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基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本文主要论述三个问题:一、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国际贸易的关系。二、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发展的各阶段及特征(四个阶段)。三、影响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一、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国际贸易的关系 ①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没有国际分工,就没有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是随着国际分工的发展而发展的。 ②国际贸易的发展,世界市场的形成和扩大,对国际分工的发展也起着有力的推动作用。 二、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发展的各个阶段及其特征(四个阶段) 1、萌芽阶段; 从15世纪末和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到产业革命的开始,是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萌芽阶段。 地理大发现以前,只存在极不发达的地域分工,世界市场也还没有出现。地理大发现以后,西欧一些殖民主义国家积极推行殖民政策,把广大的美洲、亚洲、非洲、大洋洲等地区都卷入到国际贸易的行列,从而使参加贸易的国家和民族迅速增加,国际贸易的规模迅速扩大,国际贸易的商品种类显著增多,从而形成的区域性的国际市场,也产生了国际分工的萌芽,出现了最初的国际分工形式

即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分工。 2、国际分工的形成和世界市场的建设阶段; 从18世纪后半期到19世纪中叶,是国际分工形成和世界市场建立的阶段。也就是产业革命开始到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结束(典型特征是机器大工业的建立)。 这个时期,随着产业革命的完成,英、德、美等国先后建立起大机器工业,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以最终确立,机器大工业把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和民族都卷入到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之中,从而为国际分工的形成和世界市场的建立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形成了以先进技术为基础的工业国和以自然条件为基础的农业国之间的分工。 3、国际分工体系和统一的世界市场的形成阶段: 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科技革命,使世界工农业生产迅速增长,交通运输工具发生了巨大变革,就使越来越多的国家被卷入到世界市场和国际贸易中来,从而形成了一个把世界各国都联系在一起的统一的世界市场,并在世界各国之间,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国际分工体系。 4、国际分工的深化和世界市场的扩大阶段: 二战以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殖民体系的瓦解,资本的国际化与生产的国际化,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使国际分工、世界市场和国际贸易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世界市场不断扩大。 三、影响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 1、社会生产力,特别是科技革命的发展,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任何分工(其中包括国际分工),都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科技的进步,特别是迄今为止所发生的三次科技革命,都深刻地改变了许多生产领域,不断地改善了工艺技术和劳动过程以及生产过程,使国际分工无论是它的形式或是广度、深度都随之而不断发生变动。 从个别国家来看,也是如此,一国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其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历史上,英国最早进行产业革命,生产力得到较快的发展,它最先,以后又和美国一起成为国际分工的中心和支配力量。二战以后,许多殖民地国家

自由贸易理论与贸易保护主义

随着世界生产力和世界范围内商品经济的发展,各国联系大大加强,贸易自由化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但在这一大趋势下,仍然存在着形形色色的贸易保护或干预主义理论和思潮。这就是贸易自由化趋势与贸易保护常态之间的矛盾。 一、自由贸易及保护贸易的经济学分析 (一)自由贸易的利益分析 自由贸易是指国家对商品进出口贸易活动一般不进行干涉、限制和保护,允许商品自由输出入,实行自由竞争。一国得自贸易自由化中的贸易收益可体现为直接利益和间接益两方面。直接利益是指由于贸易自由化而增加的社会效用和福利水平。一般表现为三个方面:(1)按比较优势进行分工和贸易的利益。其结果当然是各国总产量的增加和单位生产成本的减少。(2)通过贸易自由化,一个国家可以获得本国由于资源或技术限制而无法生产的产品,从而可以提高国内福利水平。(3)实行贸易自由化可以通过贸易出口,为国内未被充分利用的资源和剩余生产能力寻找出路。自由贸易还会给贸易各国带来各种间接利益。这种间接利益主要体现在一国的长期发展上:(1)竞争效应。当国内市场逐步开放时,国内厂商面临来自国外的竞争压力,而竞争促使厂商不断改善经营和生产效率并引进技术。(2)扩大市场效应。国与国之间开展自由贸易,各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都可以超越本国市场范围内进行生产从而提高生产力,降低成本。(3)示

范效应。如果所进口的商品在国内没有替代品,通过贸易自由化进口该商品就具有开拓国内市场的作用,刺激国内新的消费和生产。(4)创新效应。贸易自由度越大,国内经济运行流程所受到的外部影响也就越明显,进而会对一国制度创新产生极为有利的刺激。 (二)保护贸易的成本分析 保护贸易是指主权国家为了达到保护本国产业,抵制外国商品倾销等目的而采取的限制进口措施以及对本国商品给予各种优惠待遇与津贴,以提高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实行保护贸易必然付出一定的代价,在此我们以“小国征收关税的局部均衡模型”来分析其经济效应。 二、自由贸易趋势和保护贸易常态的矛盾统一 一般认为,保护贸易理论与自由贸易理论是相互对立的,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说:“在西方经济学中,自由贸易与护贸易之争由来已久,并且始终不曾停止过。”但自由贸易理论和保护贸易理论并非截然对立,世界各国从来就没有进行过真正的自由贸易。传统的保护贸易理论主要有以李嘉图为代表的比较利益论和以赫克歇尔与俄林为代表的要素禀赋理论。这两种理论在解释贸易的起因方面非常有说服力。但它们不能解释现实中发生在发达国家间的产业间贸易和发生在跨国公司内部的公司内贸易,不能动态地解释国际贸易中的比较利益的变化。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定位

【内容提要】比较优势原则仍然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各国进行国际分工定位的原则。加入wto 之后,中国现实的选择是力争成为国际性的现代制造业中心。中国具备成为现代制造中心的比较优势,制造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处在要素驱动转向投资、创新驱动阶段,“入世”与经济全球化为制造业的升级提供了巨大机遇。短中期内,中国不具备成为研发中心和服务中心的基础和条件,研发活动与服务业的发展应围绕提升制造能力而展开,以避免盲目性。 【摘要题】对外开放与中国 【关键词】比较优势/制造业/研发业/服务业 加入wto之后,中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的理性定位,应该是取代上个世纪中后期日本的地位,成为亚洲乃至全球的生产制造中心。这一结论的主要论据有三:其一,目前及今后的一段时期内,中国在全球竞争体系中最具优势的竞争要素仍然是劳动力,包括高素质劳动力和简单劳动力;其二,研究与开发优势的形成,不仅有赖于知识存量和知识增量,有赖于超常规模的资本投入,而且必须以强大的制造能力为基础;其三,服务业尤其是面向生产、管理与资本运营的服务业,必须有其服务对象即制造业,同时服务业的高度化也必须有先进的技术硬件作支撑。 一、理论分析:比较优势仍是全球化下国际分工的基础与原则 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了新一轮经济全球化高潮,由大型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分工协作体系正在形成,它主要由三个环节组成:生产制造、研究开发、管理运营。把中国定位于现代制造业中心,就是将经济资源重点配置在新兴产业和经过现代技术改造过的传统产业的生产制造环节,同时对其他两个环节也有所注重的国际分工定位和产业竞争战略。在全球化生产体系的三个环节中,研究开发环节居于关键地位,管理运营环节能获取较多的国际分工利益,生产制造环节则处于较低的层次。既然如此,为何还要将中国定位于生产制造环节呢? 以比较优势作为国际分工的基础和原则,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首先提出的。20世纪30年代的h—o理论进一步巩固了比较优势学说的经典理论地位,但二战后的国际贸易实践对比较优势学说似乎形成了挑战。围绕着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二战后国际分工贸易理论的发展大致循着两条脉络:一是继承比较成本学说,根据实践的变化修正和发展比较成本学说,如新要素理论、动态周期理论等,循着这一方向形成的研究成果扩大了比较优势的内涵,指出了比较优势的动态演变特征,但仍然坚持比较优势是国际分工的基础与原则;二是从全新的角度去研究贸易产生的基础及国际分工所应依据的原则,如产业内贸易理论、公司内贸易理论、战略性贸易政策等。 产业内贸易理论认为规模经济可以成为国际贸易的基础,因而寻求产品的差异性并以差异产品为基础进行规模扩张,是进行分工、获取贸易利益的有效途径。表面上看,产业内贸易理论的结论与比较优势学说的主张似乎是不一致的,但确定差异产品的过程本身就是比较优势、劣势的过程,扩张规模以降低成本的过程就是创造比较优势的过程。产业内贸易理论所研究的,是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国际水平分工发展到产品间分工、零部件分工和工艺工序分工阶段的条件下,各国如何进行分工并获取贸易利益的问题,其所依据的分工原则仍然是比较优势。公司内贸易理论分析了跨国公司进行公司内贸易的动机、利益和格局,显然公司内贸易是与国际直接投资紧密联系的,而跨国公司在决定是以投资还是出口的方式进入外国市场时,比较优势、劣势的分析始终是其基本的分析方法。由此不难看出,跨国投资即要素的全球化流动与配置,是国际分工的一种新形式,其所依据的原则仍然是比较优势。战略性贸易政策是20世纪80年代后国际贸易理论界争论的焦点之一。简而言之,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指政府通过鼓励特定产业产品的出口或限制其进口来达到改善经济绩效的政策体系。战略性贸易政策对比较优势分工原则的确形成了挑战,因为这一政策蕴含着这样一个理论逻辑和政策导向:某国某一产业即使处于比较劣势或没有比较优势,通过政府干预仍可实现国际分工并取得贸易利益。但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依赖于一系列严格的限制条件,其成效也

瑞典学派的国际分工——国际贸易理论

瑞典学派的国际分工——国际贸易理论 瑞典学派的国际分工——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是在英国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李嘉图在阐述比较成本学说时,运用了“两个国家――两种商品”的简单的国际贸易模型。假定英国和葡萄牙两个国家只生产两种进入国际贸易的产品:布和酒。在劳动和资本在国际间不能自由流动、生产成本(劳动耗费量)和技术条件既定时,英国生产一定数量的布要耗费100小时劳动量,葡萄牙生产同样数量的布只需耗费90小时劳动量;英国生产一定数量的酒需耗费120小时劳动量,葡萄牙生产同样数量的酒只需耗费80小时劳动量。在布和酒的生产上,英国的单位产品成本显然都高于葡萄牙,但是,在布的成本上英国的生产成本是葡萄雅的1.1倍,酒的成本上英国的生产成本是葡萄牙的1.5倍。于是,英国在布的生产成本方面的劣势比在酒的生产成本方面的劣势要小,换言之,英国的比较成本优势在布生产方面,因为在英国国内,布和酒的生产成本比例是100:120,即少生产1单位酒的节余劳动,可以用来生产出1.2单位布。葡萄牙虽然两种商品成本都低于英国,但在布的生产中葡萄牙的生产成本为英国的90%,在酒的生产中葡萄牙的生产成本仅为英国的67%,葡萄牙的比较成本优势在酒的生产方面。在葡萄牙国内,布和酒的生产成本比例是90:80,即少生产l单位布的节余劳动可以用来生产9/8单位的酒。 如果英葡两国实行国际分工,只生产自己具有比较成本优势的商品,英国生产布,葡萄牙生产酒,然后进行国际贸易,这样对双方都有利。在实行按照比较成本优势的国际分工前,英国国内市场上需要以1.2单位布换1单位酒,葡萄牙国内市场要用1单位布换8/9单位酒。实行国际分工后,若按1:1的比例交换(这一比例在1:1.2和1:8/9之间,若比例定在1:1.2或1:8/9,那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只能对葡萄牙或英国一方有利),英国现在用100小时劳动生产的布可换到需本国120小时劳动生产的酒。而葡萄牙则用80小时生产的酒换到需耗费本国90小时劳动生产的布。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使双方都节约了劳动,得到利益。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在西方经济学界占支配地位达一个世纪之久。到了本世纪20-30年代,它受到了两位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奥林的挑战,他们反对李嘉图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的学说,用在相互依赖的生产结构中的多种生产要素的理论来解释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提出了所谓“生产要素比例—生产要素密度原理”,即著名的“赫克歇尔—奥林定理”。 早在1919年,赫克歇尔在题为“对外贸易对国民收入的影响”这片论文中,就提出了上述“定理”的一些基本思想和概念(如区域和次区域)。1933年,赫克歇尔的弟子奥林用英文写作和出版了《区际贸易和国际贸易》一书(该书列为“哈佛经济研究丛书”),在他的老师的理论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全面阐述了自己的国际贸易理论。 奥林认为,两个区域在孤立状态时所存在着的相对价格的差异,是建立贸易关系的必要条件,而相对价格的差异是出不同区域的生产要素“禀赋”(或相对稀缺件)的差异决定的。按照他的看法,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有两方面的缺陷:—是由劳动量决定生产成本,不考虑其他生产要素(如土地和资本)的作用及这些生产要素的价格(如地租和利息)对商品生产成本的影响;二是只强调供给方面的因素,忽视了需求变化的重要影响。奥林继承了瓦尔拉的一般均衡理论,认为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都是出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而且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具体地说,价格是由供求的四项基本因素决定的:①消费者的欲望;②生产要素所有权的情况(它通过影响收入从而影响需求);③生产要素的供给;④生产的物质条件。由于生产的物质条件即生产要素的物质特性在各地都是一样的(例如,各国种植小麦均需土地,劣等地的农产品产量较低),所以第④项因素可以置而不论。第①项因素和第②项因素

自由贸易与贸易保护主义

自由贸易与贸易保护主义 一、前言 由于长久以来未阅读经济类文献,经济学水平大为下降,所以无法进行basic economic principles的教学。又鉴于贸易类对于模联会更加实用,所以今天我计划讲一些关于贸易的东西。 自由贸易与贸易保护主义,是经济场经常会碰到的一个话题。今天会尽可能提供充足的理论基础,为这两个贸易主张都提供经济理论支持,帮助站在不同国家立场的代表做出自己的判断。 如有问题,请及时提出,欢迎打断。 二、贸易的本质 在了解贸易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市场经济的本质:分工 有谁读过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吗?亚当斯密作为着名的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在《国富论》中讲到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一个劳动者,如果对于这职业(分工的结果,使扣针的制造成为一种专门职业)没有受过相当训练,又不知怎样使用这职业上的机械(使这种机械有发明的可能的,恐怕也是分工的结果),那末纵使竭力工作,也许一天也制造不出一枚扣针,要做二十枚,当然是决不可能了。但按照现在经营的方法,不但这种作业全部已经成为专门职业,而且这种职业分成若干部门,其中有大多数也同样成为专门职业。一个人抽铁线,一个人拉直,一个人切截,一个人削尖线的一端,一个人磨另一端,以便装上圆头。要做圆头,就需要有二三种不同的操作。装圆头,涂白色,乃至包装,都是专门的职业。这样,扣针的制造分为十八种操作。有些工厂,这十八种操作。 这个生产大头钉的故事,应该有人听说过。在这里亚当斯密首次提出了劳动分工的理论,为经济学理论奠定了基础。市场的本质就是分工与贸易。 这个理论,同样适用于国际贸易。劳动分工为亚当斯密的国际分工理论奠定了基础,亚当斯密认为,自由贸易会引起国际分工,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生产条件。它们都可以使一国在生产上和对外贸易方面处于比其他国家有利的地位。如果各国都按照各自的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分工和交换,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将会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及增加物质财富。 从理论上来讲,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原理的确适用于国际贸易。这实际上在当时的重商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的背景下,是一个相当具有创建性的思想。在这样的基础原理下,当今世界的自由贸易,世界贸易,全球化才得以形成。 但实际上,国际贸易绝非亚当斯密的理论如此简单,理想化。 三、用现代经济学原理分析自由贸易的优点 1、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 先介绍两个名词:绝对优势,比较优势 绝对优势由亚当斯密提出。绝对优势即指一个国家生产1单位的某种商品所使用的资源少于另一个国家同类商品的生产。 比较优势由大卫李嘉图提出。比较优势弥补了亚当斯密贸易理论的缺陷。比较优势即两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劳动生产率的比率相对高的一种是本国的比较优势。 绝对优势不难理解,我这里重点解释一下比较优势,解决三个问题: 1、比较优势是什么意思 2、什么叫劳动生产率比率较高的一种是本国的比较优势 3、比较优势如何使得生产效益最大化 由于个人表述能力欠缺,这里引用教科书中的文字。教科书解释较为清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