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麻醉期间的过敏反应

!麻醉期间的过敏反应

!麻醉期间的过敏反应
!麻醉期间的过敏反应

过敏性休克

过敏性休克 一、定义:由特异性过敏原作用于机体,导致以急性周围循环灌注不足为主的全身性速发 性变态反应。 二、引起过敏性休克的抗原(多种多样): 药物抗生素、化学药品、生物制剂中药等 食物牛奶、蛋类、海鲜、坚果类、菠萝等 动物蝎、蜂、毒蛇等 三、发病机制:绝大多数是以免疫球蛋白E(IgE)为介导的Ⅰ型变态反应 抗原进入机体蛋白结合全抗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IgE 皮肤、气管、血管 再次接触 组织胺缓激肽5-羟色胺 四、病理生理:

五、临 床 表 现 1、呼吸道阻塞症状:(由于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肺水肿所引起)表现为胸闷、气促、 哮喘、 呼吸困难。 2、循环衰竭症状: (由于周围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有效循环血量不足)表 现为 面色苍白、冷汗、紫绀、 脉细弱、血压下烦躁不安等 。 3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因脑组织缺血缺氧所致)表现为头晕眼花、面及四肢麻木、意 识丧失、抽搐或大小便失禁等。儿童可表现为疲乏、无力。 4、其它过敏反应:皮肤粘膜表现是最早出现的征兆。皮肤发红,瘙痒,广泛的寻麻疹, 血管性水肿;喷嚏、水样鼻涕、声哑、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及发热等,腹痛常是 本病的早期表现。 六、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可反应性升高,嗜酸性粒细胞可升高

●尿常规可出现蛋白 ●血清电解质、血气可出现失衡 ●血清IgE升高 ●皮肤敏感试验可出现阳性反应 ●心电图可有ST-T改变或心律失常 ●胸部X线片可出现休克肺 注意:实验室检查不是诊断过敏性休克必要的条件,不要为了检查延误了抢救!! 七、诊断 凡在接受某种抗原性物质或药物(尤其是注射)后立即发生全身反应,而又难以用药物本身的药理作用来解释,均应马上考虑本病。 有过敏诱因→过敏征(哮鸣音、皮疹或荨麻疹) 其他→有打喷嚏、口周或手指发麻,要高度怀疑过敏。 可疑:试验治疗肾上腺素0.3mg iH 1. 急发型: 占80-90%,发生于0.5H内; 诱因(多为药物注射、昆虫蛰咬、抗原吸入)+突发性休克; 来势凶猛,预后差。 2.缓发型: 占10-20%,休克出现于接触过敏原0.5H以上,可迟至24H以上; 多为服药过敏、食物或接触物过敏; 相对轻,预后较好。 八、鉴别诊断

围术期过敏反应诊治的专家共识(全文)

围术期过敏反应诊治的专家共识(全文) 过敏反应指某种物质触发的威胁生命的全身反应,过敏反应多为突发和偶发,难于预测。需要我们能够及时诊断、迅速和正确地处理,才能够使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脱离生命危险,转危为安。有报道指出即使及时有效的救治,严重过敏反应的死亡率仍为3%~6%。围术期过敏反应的发生率在我国并没有确切的数据,国外报告发生率为两万分之一到万分之一,也有报道称发生率可高达1/3500。引起围术期过敏反应的主要药物或物质为肌松药(首先是琥珀胆碱和罗库溴铵,其次为泮库溴铵、维库溴铵、米库氯铵、阿曲库铵和顺阿曲库铵)、乳胶、抗菌素、明胶、脂类局麻药、血液制品和鱼精蛋白等;女性发生率为男性的2~2.5 倍。 一、临床症状 麻醉过程中发生的过敏反应大部分均有心血管系统表现、支气管痉挛和皮肤、粘膜症状,也有部分患者仅有其中1~2 种表现。根据过敏反应的严重程度,其临床表现分为4 级。 I 级,仅表现为皮肤潮红、出现斑丘疹和寻麻疹; II 级,除表现皮肤症状外,出现低血压、心动过速;呼吸困难和胃肠道症状; III 级,出现皮肤症状;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和心律紊乱;支气管痉挛以及胃肠功能紊乱; IV 级,心脏停搏。 过敏反应的严重性与致敏物质的种类,致敏物质进入体内的途径、速

度和剂量密切相关,还与患者原有疾病,特别是循环和呼吸系统的功能状态紧密相关;正在接受-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椎管内阻滞的患者,发生过敏反应都较为严重,且复苏极为困难。 过敏反应的患者可因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下降、冠状血管痉挛、心肌缺血、心肌收缩力受损,出现心力衰竭。还可因血管性水肿、支气管痉挛、分泌物增加、气道阻塞,引起窒息,导致缺氧。 过敏反应的严重程度取决于临床症状出现的早晚和涉及器官的数量,如果症状出现非常快,皮肤症状缺失和心动过缓,则病情严重,此时如果处理不及时,预后极差。 过敏反应是抗原抗体反应,立即引起组胺、类胰蛋白酶、白介素、缓激肽和血小板活化因子等炎性介质的释放;类过敏反应不涉及免疫球蛋白的介入,无肥大细胞激活,仅激活嗜碱粒细胞,释放组胺,症状较轻,其约占围术期过敏反应的40%。 二、诊断 出现可疑临床症状时,应除外全脊麻、全麻过深、肺栓塞、气胸、心包填塞、气道高敏感(支气管哮喘)和失血性休克等情况。 麻醉中接触某种药物或物质后出现上述典型症状,取血测定类胰蛋白酶、组胺水平和特异性抗体,6 周后完成所接受的药物或物质的皮肤试验如为阳性,即可确定为过敏反应。 1、组胺 过敏反应时血清组胺浓度显著增高(>9nM),其阳性诊断率为75%。

麻醉科过敏反应应急预案

1. 目的 规范麻醉科过敏反应应急处置工作,使患者得到及时、规范、安全的医疗服务,降低医疗风险。 2. 范围 麻醉科。 3. 定义 3.1 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反 应。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4. 职责 4.1麻醉医师积极参与抢救工作,并及时上报上级医师,服从麻醉科科主任和科副主任统一指挥。 5. 标准 5.1早期识别:全麻患者可能却反一些体征,有以下体征考虑过敏可能。 5.1.1血氧饱和度低,呼吸困难,呼吸急促 5.1.2皮疹/荨麻疹 5.1.3低血压(可能严重) 5.1.4心动过速 5.1.5支气管痉挛/哮喘 5.1.6吸气峰压(PIP)增加 5.1.7血管神经性水肿(潜在气道水肿) 5.2 紧急呼叫 5.2.1取抢救车/除颤仪,通知科主任和急救小组,准备肾上腺素,考虑停止手术。 5.2.2如果没有脉搏,按心脏骤停流程处理。 5.3 考虑和排除 5.3.1肺栓塞 5.3.2心梗 5.3.3麻药过量 5.3.4 气胸

5.3.5 出血 5.3.6 误吸 5.4 治疗 5.4.1停止使用潜在的过敏原(肌松剂,乳胶,抗生素,胶体,鱼精蛋白,血液制品,造影剂) 5.4.2停止使用挥发性麻醉药(如果低血压),考虑给予记忆遗忘药 5.4.3高流量纯氧通气 5.4.4静脉?量补液 5.4.5静注肾上腺素,不断增加剂量,每 2 分钟一次,起始剂量 10 -100微克静脉注射,并且每 2 分钟增加剂量,直到起效,最大剂量可能超过 1mg,考虑尽早使用肾上腺素静脉滴注 5.4.6如果病情没有改善,继续治疗,考虑其他原因,考虑鉴别诊断 5.4.7考虑血管加压素,2-4单位静脉注射 5.4.8给予沙丁胺醇,严重时用肾上腺素治疗支?管痉挛 5.4.9给予 H1 受体拮抗剂(例如苯海拉明 25-50mg iv)H2受体拮抗剂(例如雷尼替丁 50mg iv) 5.4.10考虑使用?质醇激素(例如甲强龙 80mg iv)减少双相过敏反应 5.4.11考虑在气道水水肿发生之前尽早插管保证气道通畅 5.4.12考虑建?多条静脉通路和计入循环检测(有创动脉?血压) 6. 流程 6.1《麻醉科过敏反应应急预案》(见附件一) 7. 表单 无 8.相关文件 无 审批人: 签发日期:2019年1月2日

病例讨论-过敏性休克导致心肌缺血

病例讨论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麻醉科周金锋

病例简介 ?患者,男,52岁,76kg,身高177cm,术前诊断“上颌骨骨样骨瘤”。拟全身麻醉下行上颌骨肿瘤切除术。 ?既往史:患者自诉偶有劳累时发作性胸闷,发作不规律,数分钟后可自行缓解,病程超过一年,具体不详,未进一步诊治,近3月内未再发; ?心功能I级,日常活动未受限; ?否认高血压、糖尿病、肾病、肝病等病史; ?心电图、胸片、心超、肺功能等辅助检查及血常规、凝血谱、血生化、两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均正常; ?麻醉术前评估ASAI-II级。

? ?是否需要进一步完善术前检查??术中监测? ?有无特殊注意事项?

?入室后常规监护,II导联心电监护提示窦性心律,心率78次/min;血压149/91mmHg,血氧饱和度98%。 ?开放外周静脉通路,抗生素静滴后,予以乳酸林格氏液静滴维持。 ?麻醉诱导:丙泊酚(静安)120mg(约1.5mg/Kg)、舒芬太尼40ug、顺式阿曲库铵15mg(约0.2mg/Kg)缓慢静注,4min后气管插管控制通气。 ?插管后VT500ml,f 12bpm,气道压力33-35cmH2O,PetCO247mmHg,听诊双肺上叶哮鸣音,以右上肺为著,未闻及湿罗音。液体通畅,但输液肢体略肿胀,SPO2最低降至65%。心率102次/min,测血压为76/36mmHg。

? ?怎么了? ?首先要处理的问题??药物?

?5min内心率渐升高至152次/min,袖带血压测不出; ?立即纯氧通气,给予沙丁胺醇气雾剂(万托林)气管内喷雾3次,去甲肾上腺素5ug iv,胺碘酮150mg (稀释至20ml,40ml/h)快速泵注;?同时再次确定导管无扭曲或阻塞,位置无误,但听诊发现双肺底有明显湿罗音; ?约10min后心率降至121次/min,血压 77/35mmHg。测体温36.8℃; ?快速建立有创压力监测,测ABP约75-80/35-40mmHg,CVP 11mmHg。

最新围手术期护理应急预案

围手术期护理应急预案目录 1、手术前护理应急预案 2、手术患者发生呼吸心跳骤停时的应急预案 3、手术病人休克的应急预案 4、术中物品清点不符时的应急预案 5、病人坠床时的应急预案 6、术中发生电灼伤的应急预案 7、术中接触感染物或利器应急预案 8、术中发生火灾的应急预案 9、手术患者突然发生病情变化时应急预案 10、手术患者发生躁动时的应急预案 11、手术患者术后出血的应急预案 12、急性呼吸道梗阻的应急预案

1、手术前护理应急预案 (1)术前血压升高延迟手术的应急预案 1)安慰患者和家属,讲解血压升高对手术的不利影响。2)遵照医嘱使用降压药物,严密观察血压变化。 3)恢复手术前的饮食、治疗与护理。 4)根据患者心理特点给予术前心理护理,预防术前血压再次升高。 5)查找患者血压升高的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预防手术再次推迟。 (2)手术室资源不足情况下应急预案 手术室是医院急危重症病人治疗和抢救的重要场所,担负着抢救生命、麻醉与复苏和安全照护的重要责任。当自然灾害、灾难事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突发社会安全事件发生时,手术室应当第一时间积极响应医院的统一部署,并快速组织人员、设备、仪器、卫生材料等,保障抢救治疗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 1)手术室护士应人人掌握CPR技术,科室通过各种方式对护士进行各类急救技术培训并使手术室护士能够熟练掌握,应组织各项突发事件应急演练。 2)手术室应24小时保证急救设备和用物的充足,并处于功能良好状态。 3)当发生上述紧急事件时,手术室各级各类人员应当

无条件接受医院的统一部署,科护士长负责全院手术室人力、物力资源的统一调配,组织抢救。手术室护士长负责本科室人力、物力资源调配、组织抢救。4)手术室各级护士的调动顺序为:当值护士—副(备)班护士—居住地距离医院较近的护士—居住地距离医院较远的护士。 5)当人力、物力资源不足时,全院手术室(包括各分院)人力、物力资源可统一调配,不 得以任何借口推诿和阻挠。如因推诿和阻挠发生不良后果,将追究当事人责任。

麻醉期间的药物过敏反应

麻醉期间的药物过敏反应 前 言  药物过敏反应在麻醉期间虽不常见,但一旦发生,反应过程有时十分危险,甚至危及生命,深受人们的关注。临床上虽屡有个案报道,由于临床环境复杂,往往同时使用几种药物,又因发病机制至今不明,也无确切的诊断方法和预防措施。因此,麻醉期间加强观察,早期发现,及早采取正确有效的治疗措施很重要。 现就名称定义、分类、发病率、机制研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分述如下: I、定义 一、药物不良反应(drug adverse reaction, drug side of effect) 指与用药相关的一切不良事件,但与病因无关。 二、药物过敏反应(drug anaphylaxtic and allergic reaction)分: (一)药物高敏反应(drug anaphylaxis, drug hypersensitivity)  指药物与人体免疫系统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不良反应,往往突发,甚至威胁生命。(二)药物过敏反应(allergic reaction)  指药物限于由IgE介导而产生的特殊反应。 II、分类 一、免疫和非免疫药物不良反应(MarcA. etal 2003) (一)免疫性反应 I型(IgE介导):如β-lactam抗生素 II型(细胞毒素):如青霉素引起溶血性贫血 III型(免疫复合):如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引起血清病 IV型(延时细胞介导):如表面抗组胺引起接触性皮炎特殊T细胞激活:如磺胺类药引起麻疹样皮疹。 Fas/Fas配合基:如中毒性表皮坏死 其他:如药物诱发狼疮、抗惊厥超敏综合征 (二)非免疫性反应

1、预知的 1)药理副作用:如抗组胺口渴。 2)继发性药理副作用:如抗生素引起鹅口疮。 3)药物毒性:如甲氨瞟呤导致肝中毒。 4)药物相互作用:如红霉素与茶碱同时服用引起癫痫样发作。 5)药物过量: 如利多卡因引起抽搐。 2、非预知的 1)假性过敏反应:如造影剂后过敏样反应 2)特异性:如首奎治疗后出现葡萄6-磷酸脱氢酶缺乏性贫血 3)非耐受性:如小剂量阿斯匹林引起耳鸣 二、Gell与Coombs分类 I型 (IgE介导) II型 (细胞毒素) III型 (免疫复合) IV型 (延时细胞介导) III、发病率 患者接受任何物质包括药物、血制剂或乳胶者都可发生过敏反应。 一、英国资料 (一)英药品控制中心(1995~2001例数) 反应 全部药物 麻醉药 休克 118(9) 31(4) 过敏 1108(32) 173(13) 类过敏 848(35) 157(19) 注:括号示致死性反应。 麻醉药过敏反应发病率55起/年。 麻醉药过敏致死率10%。 占全部药物的3.7%。

麻醉中的过敏反应和类过敏反应

麻醉中的过敏反应和类过敏反应 麻醉用药属于一种相对独特的用药方式,它通常需要在较短的手术过程中使用多种药物。然而,任何药物的使用都可能导致严重的过敏和类过敏反应。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该类反应的发生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已引起各发达国家的广泛重视,也使得过敏和类过敏反应成为目前国际麻醉界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着重就麻醉中的这两种反应的反应机制、产生诱因、临床现状和研究进展进行初探。 1 反应机制 被致敏的机体再次接触相同的变应原,因免疫应答过强而导致损伤的过程统称为超敏反应。1963 年Coombs 和Cell 根据反应的发生速度、发病机制和临床特征将超敏反应分为Ⅰ、Ⅱ、Ⅲ和Ⅳ型。Ⅰ-Ⅲ型由抗体介导,可经血清被动转移,反应发生较慢,称为“迟发型”超敏反应。而我们临床麻醉过程中出现的主要是Ⅰ型超敏反应,又称过敏反应,是指机体再次接触抗原后迅速发生的、导致组织损伤的免疫反应。它在四种超敏反应中发生速度最快,几秒钟至几十分钟出现症状,具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其发生反应的过程为:外源性或内源性变应原刺激机体单核吞噬系统(淋巴结、肝、脾等)而引起浆细胞反应,产生特异性反应素——IgE,IgE 分子附着于肥大细胞或嗜碱粒细胞的IgE 受体,由此可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当机体再次接触同种变应原时,附着于肥大细胞的IgE 与特异性变应原桥联,激发相关细胞释放过敏介质,从而触发整个变态反应。 在过敏反应中,致敏和激发是两个不可缺少的阶段,释放过敏介质是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介质有组胺、缓激肽、慢反应物质、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其病理改变以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和嗜酸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特点。 类过敏反应是一种无免疫系统参与的,由化学性或药理性介导的,首次用药即表现出与过敏反应相似症状的临床反应。它系药物直接刺激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而释放大量组胺,由此产生过敏反应样症状。最近Mertes 提出:非免疫介导的类过敏反应中,仅有嗜碱粒细胞被激活。但此观点还有待证实。可诱发类过敏反应症状的药物包括阿片类药、肌松药、硫喷妥钠、丙泊酚等。其主要介导物质是组胺,症状表现与组胺浓度有关:组胺浓度小于或等于1ng/ml,无症状;1~2ng/ml,仅有皮肤反应;大于3ng/ml,出现全身反应;大于100ng/ml,出现严重全身反应,主要表现为心血管及呼吸系统症状。 2 诱因 在目前有关过敏反应和类过敏反应的研究中,国内尚无大样本的权威资料。由于过敏反应本身是一种临床综合症,可由免疫复合物或补体所介导,伴有各种不同的病理过程,其诱因各不相同。而因药物引起的,可被称为“医源性过敏”常见致敏触发物如下: 2.1 麻醉药 2.1.1 肌松剂 为术中此类反应的最常见诱因,主要是引起过敏反应,以琥珀胆碱、罗库溴铵和维库溴铵常见。 2.1.2 麻醉镇痛药 吗啡引起组胺释放可达100%,多见于类过敏反应。 2.1.3 局部麻醉药 酯类局麻药普鲁卡因较易引起过敏反应,其分解代谢产物——氨苯甲酸具有高度抗原性和复合性。酰胺类则少见。 2.1.4 静脉麻醉药 偶见过敏反应,主要由其赋形剂诱发。如丙泊酚乳剂和依托咪酯乳剂中的油酸钠、卵磷脂、大豆油及甘油。 2.2 术中治疗用药 2.2.1 鱼精蛋白 鱼精蛋白为肝素拮抗剂,从蛙鱼类精子中提取,直接诱发细胞释放组胺。糖尿病人长期服用含鱼精蛋白的胰岛素,过敏反应发生率增高。 2.2.2 骨粘和剂 人工关节骨粘又称丙烯酸类粘和剂,为一高分子聚合物,由于单体成分太多容易产生过敏反应,主要对心血管影响较大。 2.2.3 抗生素 青霉素和头孢类药物仍为主要原因。 2.3 扩容剂 2.3.1 全血 在血型无误,交叉配合试验阴性的输全血病例中,约有3%病人可能发生非溶血性变态反应,与病人的过敏体质有关。 2.3.2 血浆代用品 包括血浆蛋白、人工胶体液(右旋糖酐、明胶和羟乙基淀粉)均可能诱发类过敏反应,但血定安多发,且容易发生在慢性炎症、老年病人及过敏体质病人。 在国外相关报道中,Lawxenaire 发现在1997-1998 年产昌国发生的467 例过敏反应中,居前两位的是肌松剂(69.2%)和乳胶(12.1%);肌松剂中占前两位的是琥珀胆碱和罗库溴铵。Mertes 通过研究1999-2000 年期间发生在法国的518 例过敏或类过敏反应中,导致过敏反应最常见的诱因是肌松剂(58.2%),其次为乳胶(16.7%)和抗生素(15.1%),再次为胶体(4.0%),镇静催眠药(3.4%)和阿片类药物(1.3%)。在引起过敏反应的肌松剂中,罗库溴按(43.1%)和琥珀胆碱(22.6%)位列前两位,其次为阿曲库铵(19.0%)和维库溴铵(8.5%),随后为潘库溴铵(3.0%),美维松(2.6%)和顺式阿曲库铵(0.6%)。肌松剂因其特殊的分子结构式成为致敏原。所有肌松剂都是季铵化合物,无需与大的载体分子结合或半抗原化,直接可与肥大细胞和嗜碱业细胞表面的IgE 分子发生交联,诱发过敏反应。而美维松化学结构属苄异喹啉类化合物,其起效时有三种结构(顺-顺、顺-反、反-反),不易与IgE 分子发生交联。先天性脊柱裂、长期留置导尿患者和医疗工作者中高发乳胶过敏。对存在异质性和对食物或对某些水果(鳄梨、水蜜桃、香蕉、无花果、栗子、榛子、西瓜、菠萝、番木瓜等)不耐受的患者,其发生乳胶过敏的概率大大高于肌松剂过敏的发生率。此外,无论是过敏还是类过敏反应中,女性发病率都在男性的一倍以上,这主要是因为女性大量接触化妆品所致。 总的来说,由于近年来对致敏性相对较少的天然药物的使用日见减少,而取代以可形成半抗原的合成药物的大量使用,同时随着用药方法的不规范,不同药物之间交叉过敏的增加,以及大量新药的引入,使得药物的过敏和类过敏反应发生率逐年上升。 3 临床症状 药物过敏反应或类过敏反应症状常在注药后1~5min 内出现,表现为急性的反应,80%以上来势凶猛,有的来不及抢救即已死亡。主要表现集中在心血管、皮肤和呼吸系统: 3.1 心血管系统 病人首先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烦燥不安,冷汗,心悸。接着胸闷,心律失常,脉率细速,血压迅速下降甚至神志不清,深度休克。这是由于组胺促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内液体大量外渗所致。 3.2 皮肤系统 患者可出现皮肤潮红,瘙痒,风团样皮疹或一过性血管性水肿。这主要是患者血管内液体丧失严重,静脉回流受阻所致。 3.3 呼吸系统 开始感觉咽喉部发痒,咳嗽,喷嚏,声音嘶哑,检查时可见咽喉部水肿,迅速出现喘息,喉梗阻,顽固性支气管痉挛,呼吸急

过敏性休克症状和处理原则

过敏性休克症状和处理原则 1、临床表现:出现以周围循环衰竭为主要特征的症候群,发病呈急性经过,一般在输入抗原(致敏原)后数分钟至1小时内发病,出现胸闷、气急、面色潮红、皮肤发痒,全身出现皮疹,甚之由于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而导致呼吸困难、缺氧、紫绀,面色苍白,四肢冰冷,脉搏细而弱,血压下降,呈昏迷状。 2、治疗 (1)使病人平卧、头部放低、保持安静、注意保暖。 (2)立即皮下注射1:1 000肾上腺素,小儿为0.01ml/kg/次,最大量0.33(1/3支)ml。如体重不明,用量为:2岁以下0.0625ml(1/16支);2~5岁0.125ml(1/8支);5~11岁0.25ml (1/4支);11岁以上0.33ml(1/3~1/2支)(注意:如受种者有心脏病史,应请专科医生会诊处理)。 (3)用肾上腺素15~30分钟后,血压仍不回升者宜用地塞米松,成人10mg,儿童5mg 或每次0.1~0.3mg/kg稀释于10%葡萄糖水10ml后静注,并补充血溶量;儿童可用阿托品每次0.03mg/kg,或654-2每次0.3~1mg/kg稀释于5~10ml 10%葡萄糖水或生理盐水中静注,必要时每隔15~30分钟后重复应用,至病情稳定。为阻止组胺释放,可给予氢化可的松成人每300~500mg,儿童每4~8mg/kg,稀释于5%~10%葡萄糖液静滴。如经上述处理仍不缓解时,成人可加用去甲肾上腺素1.0mg加于5%葡萄糖盐水200~300ml作静脉滴注(要严格注意不能注入血管外,以免引起局部组织坏死)。根据病情调整药物浓度及滴入速度,使血压维持在收缩压12~13kPa(90~100mmHg)。待血压稳定后可逐浙减量,于10小时左右停药。儿童用量酌减。 (4)发生呼吸衰竭,有条件时予插管给氧,或肌内注射洛贝林(山梗菜碱)30mg或尼可刹米250mg,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作胸外心脏按压,心跳停止立即心室内注射异丙

常用麻醉并发症处理(20200706103213)

局部浸润麻醉并发症及处理一、毒性反应:局麻药物吸收入血后,单位时间内局麻药浓度超过机体 耐受剂量就可发生毒性反应。 1、常见原因:1)一次用量超过病人耐量2)局麻药误入血管3)作用部位血管丰富未酌情减量或局麻药中未加入副肾4)病人体质衰弱对局麻药物 耐受力降低,或有严重肝功能受损,局麻药代谢障碍,血药浓度升高。 临床上有病人用少量局麻药后即出现毒性反应症状称高敏反应。 2、临床表现:轻度反应时有眩晕、多语、烦躁不安、定向障碍或嗜睡 等。此时如药物停止吸收可逐渐缓解。若体内局麻药浓度继续升高,可 出现意识丧失,肌肉震颤抽搐,心率增快,血压升高等,继而出现全身 抑制,心动过缓,心率失常,血压下降,呼吸潜慢,严重者呼吸心跳停 止。 3、急救处理:1)立即停止用药,吸氧对症处理2) 躁动不安,可用安定 kg肌注或静注,抽搐和惊厥者静注硫喷妥钠1-2mg/kg,若抽搐不止,可行控制呼吸(即器官插管)条件下用短效肌松药琥珀胆碱1mg/kg静注。3)低血压者适当给予麻黄碱或间羟胺时升压药维持循环功能。 二、过敏反应:少见以酯类发生机会多,酰胺类少见。 1、临床表现:皮肤瘙痒,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哮喘,呼吸困难, 或休克等。 2、急救处理:1)预防:麻醉前询问过敏史和进行药物过敏试验。2)一旦发生:立即对症状过敏处理。急救用副肾~静注,并进行氧气吸入,

抗组织胺药苯海拉明20-40mg肌注,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mg,血压降低时用麻黄碱或异丙肾上腺素解除支气管痉挛。 注意:1)局麻药内加入肾上腺素的注射可引起心血管等反应,应与局麻 药的过敏反应区别。肾上腺素的反应经休息或予以安定即可缓解 2)在锁骨上和肋间进行神经阻滞者观察有无气胸并发症。 腰麻并发症及处理 一、麻醉期间并发症及处理 1、血压下降和脉搏缓慢:多于用药后15-30分出现,出现血压下降 90mmHg以下。 1)常见原因:脊麻可使交感神经部分阻滞,容量血管扩张,静脉回心血 减少,心排血量减少。麻醉范围越广或病人术前血容量不足,心功能不 全等情况血压下降更甚。因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心率可减慢,尤其在麻 醉平面超过T4时,可出现心动过缓和血压下降,此时需及时处理。 2)处理:现快速输液200-300ml补充血容量,可静脉注射麻黄碱15mg 或抬高下肢,增加静脉血回心,需要时还可用阿托品-静注,提高心 律。 2、呼吸抑制:为脊麻平面高使呼吸肌运动无力或麻痹所致。 1)临床表现:胸闷气短,说话无力,甚至发绀。 2)处理:尽早氧气吸入或行辅助呼吸,保证通气量足够,若麻醉平面高 达颈髓时呼吸会停止,须立即用气管内插管行人工呼吸同时支持循环, 以免心跳骤停。 3、恶心、呕吐

过敏性休克

过敏性休克 一、 定义:由特异性过敏原作用于机体,导致以急性周围循环灌注不足为主的全身性速发性变态反应。 二、 引起过敏性休克的抗原(多种多样): 药物 抗生素、化学药品、生物制剂中药等 食物 牛奶、蛋类、海鲜、坚果类、菠萝等 动物 蝎、蜂、毒蛇等 三、发病机制: 绝大多数是以免疫球蛋白E (IgE )为介导的Ⅰ型变态反应 抗原 进入 机体 蛋白结合 全抗原 刺激机体免疫系统 IgE 再次接触 组织胺 缓激肽 5-羟色胺 四、病理生理:

五、临床表现 1、呼吸道阻塞症状:(由于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肺水肿所引起)表现为胸闷、气促、 哮喘、呼吸困难。 2、循环衰竭症状:(由于周围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有效循环血量不足)表 现为 面色苍白、冷汗、紫绀、脉细弱、血压下烦躁不安等。 3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因脑组织缺血缺氧所致)表现为头晕眼花、面及四肢麻木、意 识丧失、抽搐或大小便失禁等。儿童可表现为疲乏、无力。 4、其它过敏反应:皮肤粘膜表现是最早出现的征兆。皮肤发红,瘙痒,广泛的寻麻疹, 血管性水肿;喷嚏、水样鼻涕、声哑、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及发热等,腹痛常是本病的早期表现。 六、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可反应性升高,嗜酸性粒细胞可升高 ●尿常规可出现蛋白 ●血清电解质、血气可出现失衡 ●血清IgE升高 ●皮肤敏感试验可出现阳性反应 ●心电图可有ST-T改变或心律失常 ●胸部X线片可出现休克肺 注意:实验室检查不是诊断过敏性休克必要的条件,不要为了检查延误了抢救!!七、诊断 凡在接受某种抗原性物质或药物(尤其是注射)后立即发生全身反应,而又难以用药物本身的药理作用来解释,均应马上考虑本病。 有过敏诱因→过敏征(哮鸣音、皮疹或荨麻疹) 其他→有打喷嚏、口周或手指发麻,要高度怀疑过敏。 可疑:试验治疗肾上腺素0.3mg iH 1. 急发型: 占80-90%,发生于0.5H内; 诱因(多为药物注射、昆虫蛰咬、抗原吸入)+突发性休克; 来势凶猛,预后差。 2.缓发型: 占10-20%,休克出现于接触过敏原0.5H以上,可迟至24H以上; 多为服药过敏、食物或接触物过敏; 相对轻,预后较好。 八、鉴别诊断 一、迷走血管性晕厥(晕针)多发生在注射后,尤其是病人有发热、失水或低血糖倾向时。患者常呈面色苍白、恶心、出冷汗,继而可昏厥,很易被误诊为过敏性休克。但此症无瘙痒或皮疹,昏厥经平卧后立即好转,血压虽低但脉搏缓慢,这些与过敏性休克不同。迷走血管性昏厥可用阿托品类药物治疗。 二、遗传性血管性水肿症这是一种由常染色体遗传的缺乏补体C1酯酶抑制物的疾病。患者可在一些非特异性因素(例如感染、创伤等)刺激下突然发病,表现为皮肤和呼吸道粘膜的血管性水肿。由于 气道的阻塞,患者也常有喘鸣、气急和极度呼吸困难等,与过敏性休克颇为相似。但本症起病较慢,不少病人有家族史或自幼发作史,发病时通常无血压下降、也无荨麻疹等,据此可与过敏性休克相鉴别。

麻醉过程中过敏性休克的诊断和治疗

麻醉过程中过敏性休克的诊断和治疗 项明方李雅兰胡冬华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暨南大学第一临床学院麻醉学教研 室)广州510632 Department of Anesthesiology, Jinan University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Guangzhou 510632 【摘要】手术病人在手术前后需要接受不同种类的药物治疗。在手术麻醉过程中发生的过敏反应并不常见而且容易被麻醉科医生忽视。在麻醉过程中发生的过敏性休克是一种十分危急需要马上处理的急重症。然而正确快速的诊断并给予合适的处理并非易事。此文旨在讨论麻醉中过敏性休克的机制、诊断和治疗。 【关键词】麻醉,过敏性休克,诊断,治疗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naphylactic shock during anesthesia XIANG Ming-fang LI Y a-lan Department of Anesthesiology,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Jina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30,China 【Abstract】A variety of agents are used perioperatively and anaphylactic reactions in anaesthesia are rare and might be missed by the anaesthetist.Anaphylactic shook during anesthesia is an extremely severe condition that may lead to death and must be dealed with

常用麻醉并发症处理

局部浸润麻醉并发症及处理 一、毒性反应:局麻药物吸收入血后,单位时间内局麻药浓度超过机体耐受剂量就可发生毒性反应。 1、常见原因:1)一次用量超过病人耐量2)局麻药误入血管3)作用部位血管丰富未酌情减量或局麻药中未加入副肾4)病人体质衰弱对局麻药物耐受力降低,或有严重肝功能受损,局麻药代谢障碍,血药浓度升高。临床上有病人用少量局麻药后即出现毒性反应症状称高敏反应。 2、临床表现:轻度反应时有眩晕、多语、烦躁不安、定向障碍或嗜睡等。此时如药物停止吸收可逐渐缓解。若体内局麻药浓度继续升高,可出现意识丧失,肌肉震颤抽搐,心率增快,血压升高等,继而出现全身抑制,心动过缓,心率失常,血压下降,呼吸潜慢,严重者呼吸心跳停止。 3、急救处理:1)立即停止用药,吸氧对症处理2) 躁动不安,可用安定0.1mg/kg肌注或静注,抽搐和惊厥者静注硫喷妥钠1-2mg/kg,若抽搐不止,可行控制呼吸(即器官插管)条件下用短效肌松药琥珀胆碱1mg/kg静注。3)低血压者适当给予麻黄碱或间羟胺时升压药维持循环功能。 二、过敏反应:少见以酯类发生机会多,酰胺类少见。 1、临床表现:皮肤瘙痒,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哮喘,呼吸困难,或休克等。 2、急救处理:1)预防:麻醉前询问过敏史和进行药物过敏试验。2)

一旦发生:立即对症状过敏处理。急救用副肾0.2~0.3mg静注,并进行氧气吸入,抗组织胺药苯海拉明20-40mg肌注,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mg,血压降低时用麻黄碱或异丙肾上腺素解除支气管痉挛。注意:1)局麻药内加入肾上腺素的注射可引起心血管等反应,应与局麻药的过敏反应区别。肾上腺素的反应经休息或予以安定即可缓解2)在锁骨上和肋间进行神经阻滞者观察有无气胸并发症。 腰麻并发症及处理 一、麻醉期间并发症及处理 1、血压下降和脉搏缓慢:多于用药后15-30分出现,出现血压下降90mmHg以下。 1)常见原因:脊麻可使交感神经部分阻滞,容量血管扩张,静脉回心血减少,心排血量减少。麻醉范围越广或病人术前血容量不足,心功能不全等情况血压下降更甚。因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心率可减慢,尤其在麻醉平面超过T4时,可出现心动过缓和血压下降,此时需及时处理。 2)处理:现快速输液200-300ml补充血容量,可静脉注射麻黄碱15mg或抬高下肢,增加静脉血回心,需要时还可用阿托品0.25-0.5mg静注,提高心律。 2、呼吸抑制:为脊麻平面高使呼吸肌运动无力或麻痹所致。 1)临床表现:胸闷气短,说话无力,甚至发绀。 2)处理:尽早氧气吸入或行辅助呼吸,保证通气量足够,若麻醉平面高达颈髓时呼吸会停止,须立即用气管内插管行人工呼吸同时支持

过敏性休克(一)

过敏性休克 河北中医肝病医院李学 概念 过敏性休克是由于一般对人体无害的特异性过敏原作用于过敏病人导致的以急性周围 循环灌注不足为主的全身速发变态反应。除引起休克的表现外,常伴有喉头水肿,气 管痉挛,肺水肿等,如不紧急处理,常导致死亡。 学习目标 1.病因与机制 2.临床表现 3.早期诊断 4.救治的观察和处理 发病机理 典型I型变态反应:抗原物质(血制品、药物、异体蛋白、动植物)进入人体与相应抗体 相互作用,IgE介导激发引起。发生在已致敏患者再次暴露于同一异种抗原或半抗原时,通过免疫机制组织释放组织胺、缓激肽、5-羟色胺和血小板激活因子等,毛细血管扩 张和通透性增加,血浆渗到组织间隙,循环血量急剧下降,累及多器官,危及生命。 过敏性休克发病机理 过敏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吸附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过敏原再次刺激释放组织胺等 物质导致毛细血管抗张,血管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全身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呼吸道过敏反应(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消化道过敏反应(食物 过敏性胃肠炎)皮肤过敏性反应(荨麻疹,湿疹,血管性水肿) 休克的病理生理 缺血性缺氧期淤血性缺氧期微循环衰竭期器官功能衰竭期 临床表现 休克的临床表现:血压急剧下降到80/50mmHg以下,病人出现意识障碍,轻则朦胧,重则昏迷 与过敏相关的症状:

①皮肤粘膜表现:是最早出现的征兆皮肤发红,瘙痒,广泛的荨麻疹,血管性水肿;喷嚏、水样鼻涕、声哑 ②呼吸道梗阻:是最常见的表现,最主要的死因,呼吸困难,紫绀,非心源性肺水肿 ③循环衰竭:面色苍白、脉搏细弱,四肢厥冷,心动过速及晕厥常是心脏骤停前的主要症状。 ④消化道症状:腹痛,腹泻,呕吐严重的可出现血性腹泻 ⑤中枢神经系统: 恐惧、烦躁、晕厥,随着脑缺氧和脑水肿的加重出现昏迷,抽搐。 ⑥血液系统. 血液浓缩,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诊断 1.过敏性休克是临床诊断,需立即治疗,没有实验室检查帮助确诊,一般接触抗原后数分钟即发生多个系统全身过敏反应即能确诊。 2.本病应与迷走血管性虚脱相鉴别:后者发生于注射后,无呼吸困难和瘙痒及皮疹,平卧位后虚脱(晕厥)立即好转。 输液反应是包括发热反应,系静脉输液时由致热源、药物、杂质、药液温度过低、药液浓度过高及输液速度过快等因素引起。输液反应实际应该包括药物过敏反应、热原反应、菌污染反应。那药物过敏输液反应就是由注射药物引起的。 临床表现 1、过敏性休克 首先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烦燥不安,冷汗、心悸,接着胸闷,心律失常,脉搏细速,血压迅速下降甚至神志不清,深度休克。同时可皮肤潮红、瘙痒,风团样皮疹或一过性血管性水肿等。 2、药物输液反应 突然发冷、面色苍白,脉搏细数,四肢发冷、高热、头痛、恶心、呕吐、心慌气急,严重者喉头水肿、呼吸困难、烦躁不安、血压下降、抽搐等。 两者产生的主要原因 1、过敏性休克 由于人体过敏体质对药物过敏,和药物本身没有关系。

围手术期过敏反应诊治的专家共识(全文)

围手术期过敏反应诊治的专家共识(全文) 过敏反应指某种物质触发的威胁生命的全身反应,过敏反应多为突发和偶发,难于预测。需要我们能够及时诊断、迅速和正确地处理,才能够使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脱离生命危险。有报道指出即使及时有效的救治,严重过敏反应的死亡率仍为3%~6%。 围术期过敏反应的发生率在我国并没有确切的数据,国外报告发生率为两万分之一到万分之一,也有报道称发生率可高达1/3500。引起围术期过敏反应的主要药物或物质为肌松药(首先是琥珀胆碱和罗库溴铵,其次为泮库溴铵、维库溴铵、米库氯铵、阿曲库铵和顺阿曲库铵)、乳胶、抗菌素、明胶、脂类局麻药、血液制品和鱼精蛋白等;女性发生率为男性的2~2.5倍。 一、临床症状 麻醉过程中发生的过敏反应大部分均有心血管系统表现、支气管痉挛和皮肤、粘膜症状,也有部分患者仅有其中1~2种表现。根据过敏反应的严重程度,其临床表现分为4级。 Ⅰ级,仅表现为皮肤潮红、出现斑丘疹和寻麻疹; Ⅱ级,除表现皮肤症状外,出现低血压、心动过速;呼吸困难和胃肠道症状;

Ⅲ级,出现皮肤症状;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和心律紊乱;支气管痉挛以及胃肠功能紊乱; Ⅳ级,心脏停搏。 过敏反应的严重程度取决于临床症状出现的早晚和涉及器官的数量,如果症状出现非常快,皮肤症状缺失和心动过缓,则病情严重,此时如果处理不及时,预后极差。 过敏反应的严重性与致敏物质的种类,致敏物质进入体内的途径、速度和剂量密切相关,还与患者原有疾病,特别是循环和呼吸系统的功能状态紧密相关;正在接受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椎管内阻滞的患者,发生过敏反应都较为严重,且复苏极为困难。 过敏反应的患者可因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下降、冠状血管痉挛、心肌缺血、心肌收缩力受损,出现心力衰竭。还可因血管性水肿、支气管痉挛、分泌物增加、气道阻塞,引起窒息,导致缺氧。 过敏反应是抗原抗体反应,立即引起组胺、类胰蛋白酶、白介素、缓激肽和血小板活化因子等炎性介质的释放;类过敏反应不涉及免疫球蛋白的介入,无肥大细胞激活,仅激活嗜碱粒细胞,释放组胺,症状较轻,其约占围术期过敏反应的40%。 二、诊断

围手术期感染的预防

围手术期感染的预防 围手术期:指以手术治疗为中心,包含手术前、手术中以及手术后的一段时 间,具体指从确定手术治疗时起,直到与这次手术有关的治疗基本结束为止的一段时间。 手术切口分类 (一)三类分类法:?类清洁切口:无感染、非外伤性的、未进入空肠器官的切口;?类可能污染;?污染切口 (二)四类分类法:1、清洁切口;2、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 道、泌尿道但无明显污染;3、污染切口;4、污秽—感染切口:有失活陈旧创伤手术,已有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三)愈合情况:甲:愈合良好;乙:愈合处有炎症反应,如红肿、硬结、积液等但未化脓;丙:切口化脓需做切口引流。 清洁切口感染发生率1%,清洁-污染切口为7%,污染切口为20%,污秽-感染切口为40%。 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指围手术期(个别情况在围手术期后)发生在切口或手术深部器官或间隙的感染。一般指术后30天内,如有人工植入物则术后1年内。 预防用药原则 一般的?类即清洁切口手术,如头、颈、躯干、四肢的体表手术,无人工植入 物的腹股沟疝修补术、甲状腺腺瘤切除术、乳腺纤维腺瘤切除术等不需要预防应用 外科预防用主要两种情况:1、发生率高; 2、虽然发生率低(<5%),但是一旦发生后果严重的感染。

,?类清洁-污染切口及部分?类污染切口手术,主要是进入胃肠道、呼吸道、女性生殖道的手术; ,使用人工材料或人工装置的手术,如心脏瓣膜置换术、人工血管移植术、人工关节置换术、腹壁切口大块人工材料修补术; ,清洁大手术,手术时间长,创伤大,或涉及重要器官、一旦感染后果严重者,如开颅手术、心脏和大血管手术、脾切除术眼内术等; ?患者有感染高危因素如高龄(>70岁)、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营养不良等必须在手术前60分钟内开始静滴第一剂抗菌药物(当选用万古霉素或喹诺酮类预防应在手术开始前120分开始静滴) 用药持续时间不能超过手术结束后24小时 SSI的病原菌可以是内源性或外源性的,大多是内源性的。 皮肤携带的致病菌多数是格兰阳性球菌 会阴及腹股沟区的皮肤常因粪便的污染而带革兰氏阴性菌和厌氧菌 手术切开胃肠道、胆道、泌尿道及女性生殖道时典型的SSI致病菌是革兰氏阴性肠道杆菌 结直肠和阴道还有厌氧菌(主要是脆弱拟杆菌类),他们是这些部位器官/腔隙感染的主要病原菌 国内外科感染致病菌前三位:金葡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 在任何部位,手术切口感染大多由葡萄球菌引起。 第一代头孢对葡萄球菌具有最强的杀菌活性,在预防头、颈、四肢切口感染上有优势 胸、腹部手术部位感染,广泛使用第二代头孢菌素并取得良好效果。 下消化道手术、涉及阴道的妇产科手术及经口咽部粘膜的头颈手术多有厌氧菌污染

过敏性休克处置原则

过敏性休克处置原则 一、过敏性休克临床表现 出现以周围循环衰竭为主要特征的症候群,发病呈急性经过,一般在输入抗原(致敏原)后数分钟至1小时内发病,出现胸闷、气急、面色潮红、皮肤发痒,全身出现皮疹,甚之由于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而导致呼吸困难、缺氧、紫绀,面色苍白,四肢冰冷,脉搏细而弱,血压下降,呈昏迷状。 二、治疗 (1)使病人平卧、头部放低、保持安静、注意保暖。 (2)立即皮下注射1:1 000肾上腺素,小儿为0.01ml/kg/次,最大量0.33(1/3支)ml。如体重不明,用量为:2岁以下0.0625ml(1/16支);2~5岁0.125ml(1/8支);5~11岁0.25ml(1/4支);11岁以上0.33ml(1/3~1/2支)。 (3)用肾上腺素15~30分钟后,血压仍不回升者宜用地塞米松,成人10mg,儿童5mg 或每次0.1~0.3mg/kg稀释于10%葡萄糖水10ml后静注,并补充血溶量;儿童可用阿托品每次0.03mg/kg,或654-2每次0.3~1mg/kg稀释于5~10ml 10%葡萄糖水或生理盐水中静注,必要时每隔15~30分钟后重复应用,至病情稳定。为阻止组胺释放,可给予氢化可的松成人每300~500mg,儿童每4~8mg/kg,稀释于5%~10%葡萄糖液静滴。如经上述处理仍不缓解时,成人可加用去甲肾上腺素1.0mg加于5%葡萄糖盐水200~300ml作静脉滴注(要严格注意不能注入血管外,以免引起局部组织坏死)。根据病情调整药物浓度及滴入速度,使血压维持在收缩压12~13kPa(90~100mmHg)。待血压稳定后可逐浙减量,于10小时左右停药。儿童用量酌减。 (4)烦躁不安者可肌注镇静剂,如苯巴比妥,小儿5~8mg/kg,每次最大量不超过0.1g。 (5)基层单位作上述处理后,待病情稍有好转立即转院以便进一步处理,或至少留观12小时,以防晚期过敏反应的出现。

围手术期临床常用止血药及注意事项

围手术期临床常用止血药及使用原则 围手术期出血是手术常见的并发症,严重者足以危及生命。除了手术无法彻底止血或止血不及时的原因外,机体凝血纤溶功能障碍也是出血的重要原因。正常的止血机制有赖于凝血系统、抗凝系统、纤维蛋白溶解(纤溶)系统、血管壁、血小板和血液流变学等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及它们之间的生理性调节和平衡。任一环节的作用增强或减弱,都会破坏这种平衡,容易造成血栓形成或出血的发生。因此,临床必须根据患者具体的手术情况和出血原因,及止血药的不同作用机制和种类正确地选择止血药,并掌握合理的围手术期应用时机,才能收到理想的止血效果,而避免滥用止血药物,引起不良事件。目前国内临床常用的止血药根据不同作用机制大体上可以分为5大类,现将各药物的作用特点及注意事项归纳如下。 1 促进凝血系统功能的药物:该类药物能促进肝脏合成凝血酶原和其他凝血因子,或者提高它们的活性,或能促进凝血因子从贮存部位释放,进而加速血液凝固,主要用于手术前、后的预防出血和止血。 1.1 血凝酶:血凝酶又称蛇凝血素酶或巴曲酶,其凝血酶样作用能促进出血部位的血小板聚集,释放一系列凝血因子,包括血小板因3,能促进纤维蛋白原降解生成纤维蛋白Ⅰ单体,进而耦联聚合成难溶性纤维蛋白,促进出血部位的血栓形成和止血;其类凝血激酶样作用是由于释放的血小板因子3引起,凝血激酶被激活后,可加速凝血酶的生成,而促进凝血过程。本品可用于治疗和防治多种原因的出血。血凝酶用于各类外科手术预防出血时应于手术前1h肌注或15min静注1kU。DIC导致的出血和有血栓或栓塞史的患者、妊娠初3个月妇女不应使用。缺乏血小板或凝血因子(如纤维蛋白原等)的出血患者宜在补充所缺成分的基础上应用。原发纤溶亢进的出血患者宜配合应用抗纤溶药物;新生儿的出血宜配合应用维生素K。在用药期间,应注意观察患者的出血和凝血时间。本品虽无血栓形成风险,但仍应防止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