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表里的生物教案

表里的生物教案

表里的生物教案
表里的生物教案

表里的生物教案 LELE was finally revised on the morning of December 16, 2020

xxxx学校小学部语文课教学设计

22表里的生物六年级

六年级语文备课组主备人:杨桃宜备课:11.26 上课:姓名:班级:22表里的生物(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蝎、蟋、蟀、蝈”4个会认字。掌握多音字蜇、蒙、答、挣、调。(重点) 2、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难点) 导学准备:(10) 一、自主学习:(读课文后完成下面任务) 1.给下面生字注音并组词 ()()()()()蝎()蟋()蟀()蝈()钵()2.给下面多音字注音 蜇:蜇.人()蜇.眼睛()海蜇.() 蒙:蒙.人()蒙.骗()蒙.古()内蒙.()启蒙.()答:答.理()答.应()答.允()回答.()答.案()挣:挣.命()挣.脱()挣.钱()垂死挣.扎()调:调.兵遣将()调.虎离山()调.动()调.子()调.令()调.料()调.整()调.皮()调.控()学习导航:(20) 1.分段:文章按照()顺序来写。 第一部分:(自然段)写我小时候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猜想父亲的表里有个生物关在里面。 第二部分:(自然段)写我对父亲的表十分好奇,并断定里

面关着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 第三部分:(自然段)写父亲打开表盖让我看到了里面,并告诉我里面有个小蝎子,不能动。 2主题解说:文章写的是小时候的“我”认为(),所以对父亲的()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 达标检测(10) 1.看拼音写词语。 xiēzi xīshuài guōguo bōzi dān diào ( ) ( ) ( ) ( ) ( ) 2在括号里填上表示动物恰当叫声的词。 马()鸟()狗()狼()虫() 虎()龙()莺()蝉()猿() 3比一比再组词 蝎()喝()蟀()响()育()弹()揭()竭()摔()晌()盲()掸()謁()唯()率()垧()肓()惮()葛()准()卒()饷()单()箪()4、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清脆()呈现()拒绝()增加() 主动()洪亮()坚硬()美丽()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表里的生物》优秀教案(含全册考点梳理)

16.表里的生物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 2.抓住课文中对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 3.知道“我”认为表里有生物是幼稚、可爱的表现,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难点] 抓住课文中对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意思,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质疑课题,导入新课 师:(板书课题并质疑)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生物吗?表里面有没有什么生物?你看过表里藏着的生物是什么样子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表里的生物》,从文中寻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解决文字障碍。 (1)读通读顺课文。 (2)找出文中的生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其含义。 (3)同桌交流认读生字词。 2.再读课文,自由交流,尝试着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的话。) 3.梳理文章脉络。 课文是分两部分写的: 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写“我”小时候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猜想父亲的表里有个生物被关在里面。 第二部分(第7—21自然段):写父亲打开表盖让“我”看到了里面,并告诉“我”里面有个小蝎子,只许看,不许动。他的话证实了“我”的猜测。 三、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回忆自己的童年,看一看是否有过与小作者类似的经历,用笔记录下来。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认读生字。 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指名说)

二、再读课文,体会人物个性 (课件出示第17自然段)作者小时候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论呢?让我们从文中去寻找答案。 1.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思考:“我”小时候有一个怎样的观点? (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 2.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认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抓住人物对话和心理描写进行体会。(学生画出相关句子,思考,朗读) (1)我想: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 (因为父亲不准“我”动手表,这更引起了“我”的好奇心。所以才根据蝉叫和虫鸣顺理成章地推断出表里有个生物。由此可以看出“我”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对事物是那样善观察、勤思考,真是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孩子。) (2)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这样过了许多天。父亲一把表放在桌子上,我的眼睛就再也离不开它。 (说明了“我”对表的好奇程度很深,一心想把表里的生物找出来看一看,从中可以看出,文中的“我”是个对事物充满探索精神的孩子。) (3)没有请求,父亲就自动给我看,我高兴极了,同时我的心也加速跳动。 (“我”对表十分好奇,好奇心即将得到满足,自然心情激动。) (4)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 (因为“我”证实了自己的猜测——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心里得到了满足,有一种自豪感。) (5)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 (作者自认为发现真理后高兴地四处炫耀,唯恐别人不知道,这样写,很符合小孩子的心理。) 3.通过观察表里的生物,“我”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开始,“我”对表里的声音产生了强烈的,甚至认为它很;看到表里的世界后特别;后来被父亲说的表内有蜇人的小蝎子的话;弄清事情缘由后有一种极大的。 三、总结全文 1.通过前面的学习,你感受到文中人物的个性了吗? (“我”好奇心很强,渴求知识,善于观察和思考,富有探究精神……) 2.你有过类似“我”小时候的这种经历吗?给同学们讲讲。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板书] 16.表里的生物 猜测——表里的生物 证实——自己的猜测——愉快 逢人便讲——父亲的话 天真可爱求知欲强

表里的生物优秀教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

《表里的生物》优秀教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 会写“脆、拦”等5个字,会写“洪亮、盲人”等11个词语。 2?默读课文。联系课题,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 抓住课文中对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说说“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并印证自己的观点。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 同学们,你们一定见过人们戴在手腕上用来看时间的手表,那你们听说过表中的生物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表里的生物》。(板书课题) 2. 大致了解作者信息。 3. 导入新课。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冯至,看看他在小时候是如何以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的故事吧。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 提出读书要求:自由、出声地朗读课文,小组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 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蝎(xi e )子钵(b o )子

3. 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脆” “蟋” “蟀”,并且在黑板上的方格中示范。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小时候的“我”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关于表里有个小蝎子的说法。)2?点名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并说说作者是怎样设置悬念、引起下文的。 (在小时候的作者看来,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哪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 3. 课文中父亲多次强调“不许动”,为什么? (表在那个贫困年代,不论是对个人还是家庭来说,除了具有掌握时间的功用外,更是一件非常珍贵的东西。父亲怕被孩子弄坏了,所以规定:不许动。) 4. 读课文第2~16自然段,思考:作者是在怎样的好奇心驱使下,发现这个“美丽的世界”的?作者唯恐父亲把这个“美丽的世界”盖上指的是什么? (在“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的驱使下,父亲终于打开了表盖。这个“美丽的世界”是指“蓝色的、红色的小宝石,钉住几个金黄色的齿轮,里面还有一个小尾巴似的东西不停地摆来摆去”。) 四、课堂小结。 “我”通过观察生活中的鸟叫、狗吠、虫唱、钟声、琴声这一系列

生物的变异教案

生物的变异王琨2011/10/17 16:20:31彭阳县第二中学200 题目:第21章第2节生物的变异 教学设计 作者单位:彭阳县第二中学 姓名:董霞 第21章遗传信息的延续性 彭阳县二中生物组董霞 第2节生物的变异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全班同学间个体差异的比较活动,使学生对变异现象有初步认识。 2)知道变异有能遗传的变异和不能遗传的变异。 3)初步了解变异的意义。 4)初步了解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生物变异的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信息处理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生物变异的意义的讨论,帮助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观念。 2)通过学习“变异在生产实践上的应用”和“转基因技术”的知识内容,对学生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变异的类型及意义,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 2、难点:能遗传的变异。 三、教学方法:讨论法、观察法、调查法、分析法 四、教学过程: 一、引言: 在上一节的学习中,我们曾经讨论过人的上眼睑的遗传问题。这节课我们首先从人的上眼睑的遗传问题开始我们新的问题的讨论学习。 有一对夫妇,他们有两个孩子。爸爸、妈妈的上眼睑是双眼皮。两个孩子,一个孩子为双眼皮,另一个孩子为单眼皮。即双眼皮的孩子继承了父母双亲的性状,这种现象叫做遗传。另一个孩子的上眼睑与双亲不同,是不是也叫做遗传?若是遗传,为什么与父母的性状不相同?若不是,又叫做什么呢?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归纳总结引出课题,补充介绍:在自然界中与遗传现象伴随存在的另一种生命现象就是变异。

二、新课: (一)变异的现象与概念 在自然界中,与遗传现象一样,变异现象也是普遍存在的。 教师提问:1、在我们周围,可以看到哪些现象是变异现象? 2、根据这些现象分析什么叫做变异? 学生:讨论分析回答。 教师:总结:变异: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与子代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称为变异。或生物在生殖过程中,在上下代之间、子代之间表现出的性状差异。 教师提问:比较遗传和变异两个概念,两个概念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差异?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分析总结: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通过生物的生殖过程实现的。在生物的生殖过程中,上下代之间的相似性为遗传。但是生物的后代不会也不可能完全与祖先一样。后代在继承亲代特征的主要特点时还会产生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称为变异。所以,我们所说的变异是在遗传的基础上的变异,变异是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化。小猫与大猫的样子有所不同,但是小猫仍旧是猫,并没有变为其他生物。 提出问题:为什么说变异是在遗传的基础上的变异?这种说法是否有根据? (二)变异的原因 1.外界环境的影响: 在我们观察到的变异中,有些是由于外界环境的影响产生的。 教师提问:同一品种的小麦种在不同的田里,小麦的麦穗有大穗、小穗,产生大穗、小穗的原因可能是什么?你如何证明这些差异是由于环境影响造成的?将大穗和小穗上的种子收获后分别种到田里,它们的后代会如何?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回答。 教师:组织讨论、汇总结果,全班达成共识。 小结:田中小麦的大穗和小穗的变异是由环境变化引起的,这种变异一般是不能遗传的。教师提问:什么因素引起的变异可以传递给后代?我们再来看看另一种情况。 2.遗传物质的变化: 教师:一个孩子单眼皮。但是,他的父母是双眼皮,这种变异是怎样产生的?这种变异是否可以传递给后代呢?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我们从上一节的学习中已经知道,若这个孩子是单眼皮,他的双眼皮的父母的基因组成一定是Aa、Aa。孩子与父母的性状不同,是因为在生殖过程中父母传给了他决定单眼皮的基因。也就是说,他的遗传物质组成与父母有了差异,因此产生了与父母不同的性状。他的这种性状可以是通过生殖过程传递给他的后代。 学生:观察课本中的图片,进一步区别两种变异。 小结:这种变异是由遗传物质变化引起的,这种变异是可以遗传的。根据以上变异的原因,我们将变异分为两类:遗传的变异:变异由遗传物质决定;不遗传的变异:变异由外界环境影响引起。 (三)变异对生物个体的影响 变异对生物个体有利、还是不利?这要看变异是否有利于生物的生存。我们看两个例子:小麦要获得高产,人们采取的办法往往是多施肥、多浇水。肥多水多,小麦的茎秆会长高,茎秆高,小麦成熟时容易倒伏,又会造成粮食减产。在这种小麦中,出现矮秆小麦,可以抗倒伏,但不会影响小麦在肥多水多的情况下长大穗。

2017-2018年语文S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表里的生物》优质课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新版)

《表里的生物》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蝎、蟋、蟀、蝈”4个会认字。 2.读读记记“蝎子、蟋蟀、蝈蝈、恐怖、和谐、呈现”等词语。 二、过程与方法 1.抓住课文中对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表达的意思。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 2.激发学生从小培养自己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和不断探索的精神。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学生从小就要渴求知识,养成勤于思索的良好习惯。 教学难点 抓住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表达的意思。 教学方法 讲授法、指导法、启发法。 课前准备 准备与本节课相关的课件、生字卡、图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讲新课之前,同学们先读一遍文章,使用“手机”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每个人都有一个多姿多彩的童年,在这个多彩的童年里,一定会有许多事情是值得我们回忆的,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童年趣事的课文——《表里的生物》。 板书:表里的生物 二、新课学习 1.默读全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在里面。) 2.文中出现了两个人物,“我”和爸爸。课文在刻画人物时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 (“我”和父亲的对话描写;“我”的心理描写。) 深入学习课文,在感悟刻画人物方法的同时,体会人物的个性。 3.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这些语言和心理描写的句子,并体会当时人物的内心情感,然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这个环节就是解决了课后习题第二问: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4.学生独自画句子、思考、朗读。 5.指名朗读,要把人物当时的内心情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学生听后进行点评。例: “我爱听这表的声音。”我一边说一边向着表伸出手去。 …… 越不许我动,我的手指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我很痛苦。

第五节《生物的变异》教学设计

第五节《生物的变异》教学设计 东方市感城中学庄景秀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基因的奥秘”之后关于基因变异的内容。比较简单,而且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所以比较适合运用探究式教学法。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多让学生去动脑筋,教师尽量不去直接讲述知识,而是多用引导的方式来启发学生自己来探究问题,寻找答案。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本节课上,学生应该知道变异现象非常普遍,并且能判断何种变异可遗传给下一代,何种遗传不能遗传给下一代。并且对于遗传和育种有最基础的了解。 二、设计思想: 变异的内容虽然从微观上不易观察,但在初中阶段也不要求学生了解这其中深层次的奥秘。因此,从大量变异的事例让学生感悟变异的普遍性,让学生对于遗传育种感兴趣,能够知道如何应用于生活实际这就够了。 三、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分析生物变异的典型实例,认识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2)举例说明基因和染色体的变化能够引起生物变异;引起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的原因。 (3)举例说出遗传变异原理在培育新品种上的应用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培养学生能够共同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2)收集和交流有关我国遗传育种方面的资料,使学生感受到我国在现代农业发展方面的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引起生物遗传变异的原因解决方法:通过实例学习生物的变异 五、教学方法: 观察法、分析法、讨论法等。 六、教学媒体准备: 生物变异的投影片及相关图片 七、板书设计 第五节生物的变异 1.变异:同种生物个体之间的性状差异 2.引起变异的原因:环境的影响——不可遗传 遗传物质变化——染色体和基因的变化——可遗传变异3.遗传与育种 (1).高产奶牛:人工选择基因的变异 (2).高产抗倒伏小麦:基因的重组 (3).太空椒:环境影响使基因产生变异

《生物的变异现象》教学设计

《生物的变异现象》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遗传与变异第2课《生物的变异现象》教材分析: 生物的变异与生物的遗传都是生物体繁殖的重要规律,遗传使物种延续,变异使物种后代出现差别。进行这方面的学习,变异比遗传稍难理解。所以在教学的建构模式上,引导学生从认识人类开始,逐步向认识其他动植物,从而使学生了变异及变异的种类。 教学目标: 1、学习目标: (1)学会细致观察动植物的身体特征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并做出解释(2)知道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在生物界普遍存在; 2、技能目标: (1)学会调查及进行统计。(2)学会查阅和收集有关生物的变异资料。 3、情感目标: (1)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2)感受生物变异的神奇和美妙。 教学重点:知道变异是生物的特征之一,在生物界是普遍存在的。 教学难点:能对动植物的特征及其差异性进行分析,并做出解释。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各种变异玉米实物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激发兴趣 给学生提出问题: 1.有的同学一下子就能被认出是谁家的孩子,但是有的为什么就很难被认出来呢?(容易认出来的是因为与父母长得像,难被认出的是因为与父母长得不像) 2.你跟父母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再说说差别。 3.相同的地方是生物的遗传现象,不同的地方就是生物的变异现象。 (揭示课题) (设计目的:通过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由此产生的亲近科学、体验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感。) 二、调查探究,初识变异

1.游戏“找不同” (1)找一找照片中这一家人在外形特征上有哪些不同,并记录下来。 (2)小组合作学习 (3)小组进行汇报 2、汇报在课前调查的“自己与父母特征的异同”。 3、通过游戏“找不同”和课前调查“自己与父母的异同”,你发现了什么? (每人都和自己的父母有很多不同的特征,即使是双胞胎也有许多不同的特征。) 4.班级同学差异大调查 (1)选定几个特征作为调查项目,例如“有无耳垂”、“单双眼皮”、“舌头能否卷曲”、“头发是否能卷”等。 (2)学生分组合作完成调查。 (3)统计各组数据,汇总出全班的数据 5、小结:子代与父代之间、同一种物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特征,这种现象称为变异。 6、提问:动植物身上也有这样的变异现象存在吗? 7、引导学生进行假设。(学生之间进行着不同见解的交流) 8、了解动植物间的变异现象 (1)课件出示金鱼、康乃馨、玉米图片,并请学生展示收集到的几种玉米,说说你的想法,为什么会这样? (2)小组讨论回答。(原来动植物之间也存在着变异现象,变异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设计目的:观察、调查、统计、假设等都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引导学生知道如何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去尝试解决手头身边的问题,会提出假设或猜想,会搜集有关的信息或证据,会进行判断、推理,并且能与他人共同合作探究什么是变异现象。) 三、继续探究,拓展变异 课外知识补充: 1、交流有关变异现象的谚语。例如:“一猪生九仔,连母十个样”,“龙生九子,各有不同”等。(说明人们早已发现了生活中存在着变异现象) 2、出示三叶草的图片,说一说“幸运的四叶草”传说。 3、了解我国培育金鱼的历史,让学生体会对生物变异现象的利用。 4、了解变异的两种形式

2018年秋语文S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表里的生物》导学案(教师版)

2018年秋语文S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22* 表里的生物 课型:略读课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写的是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在里面。表现了童年的“我”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是个善于观察、爱思考的孩子。 教学目标: 1.学会“蝎、蟋蟀、蝈”4个会认字,读读记记“蝎子、蟋蟀、蝈蝈、恐怖、和谐、呈现”等词语。 2.抓住课文中对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课文表达的意思,培养自己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激发从小就要渴求知识,养成勤于思索的良好习惯。 教学难点:抓住课文中对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课文表达的意思。 知识链接: 冯至(1905—1919)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县人。中国诗人、学者。被鲁迅誉为当时“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1923年后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开始发表新诗。1927年4月出版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1929年8月出版第二部诗集《北游及其他》,记录自己大学毕业后的哈尔滨教书生活。1930年赴德国留学,其间受到德语诗人里尔克的影响。五年后获得哲学博士学位,返回抗战时偏安的昆明,在西南联大任外语系教授。1941年他创作了一组后来结集为《十四行集》的诗作,影响甚大。冯至的小说与散文也均十分出色,小说的代表作有二十年代的《蝉与晚秋》《仲尼之将丧》,四十年代的《伍子胥》,散文则有1943年编的《山水》集,等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小的时候,你一定会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产生过强烈的好奇心吧?你们那时对这些事物产生过哪些不解之谜,做出过怎样的猜测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表里的生物》这篇课文,看一看:父亲的怀表在’我“的眼里是怎样的呢?

2019生物的变异教案设计(一)语文

生物的变异教案设计(一) 生物的变异 教学目标 1.在了解遗传现象的基础上,了解生物变异的现象及其普遍性。 2.通过对具体变异现象的分析,了解变异的类型以及不同类型的变异产生的原因,使学生对遗传物质在生物的遗传、变异中的作用有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同时,通过遗传与变异的相互关系进行辩证观点的教育。 3.了解变异在人类生产活动中的实践意义。 重点、难点分析 1.遗传的变异的原因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在“生物的遗传”一节中,教材花了相当的篇幅帮助学生认识生物为什么会遗传,决定遗传的物质到底是什么。所以,学生初步了解了核酸(DNA)、基因以及染色体在性状遗传中所起的作用。遗传物质不仅与遗传有关,同样是生物变异的物质基础,这一点应在本节教学中帮助学生认识到。遗传物质的稳定性、连续性决定了生物的遗传,而遗传物质的可变性又使生物可以发生变异,而且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的生物性状的改变是可以传递给后代的。教学中还应注意结合实际例证向学生介绍环境因素对遗传物质变化的影响,为以后《生物的进化》和《生物与环境》两章的学习打下基础。

2.变异在农业中的应用是本小节教学的一个难点。学生很难接触选种、育种工作,所以,对这方面的知识不易理解。教材介绍了有关选育种的三种途径,人工选种、杂交育种以及辐射育种(人工诱变育种)。建议授课教师多举例,特别是可能涉及到学生身边生活的例证,从感性知识开始,去理解有关的育种选种知识和意义,并且了解不同育种。选种方法的特点。 此外,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利用基因工程培养新品种已经应用于农业育种工作,学生可能从各种媒体的介绍中接受过这方面的信息,但不一定能够理解。若有时间,教师也可对这一方面的知识做些介绍,引起学生对科学新技术的兴趣。 3.关于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的两个实例。遗传的变异的选用的例于是色盲遗传。色盲遗传为伴性遗传,教材中未涉及这一方面的内容,学生也不易理解。所以,我以为以人的上眼睑单双眼皮为例进行分析比较合适。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言: 在上一节的学习中,我们曾经讨论过人的上眼睑的遗传问题。这节课我们首先从人的上眼睑的遗传问题开始我们新的问题的研究。 有一对夫妇,他们有两个孩子。爸爸、妈妈的上眼脸是双眼皮。两个孩子,一个孩子为双眼皮,另一个孩子为单眼皮。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教学设计 生物的变异教案

《生物的变异》 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生物学》下册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第五节《生物的变异》的内容。本节课是生物遗传的延续篇,遗传物质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决定了生物的遗传,而遗传物质的可变性又使生物可以发生变异,而且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的生物性状的的改变是可以传递给后代的。 特别提出生物的性状既受基因的控制,又受环境的影响,使学生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和遗传与变异问题的理解更加全面,为以后生物的进化的学习打下基础。 举例说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并能说出引起两种变异的原因;举例说出生物 的性状既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又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初步体验调查生物变异的方法,提高处理调查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调查结果的能力;举例说出遗传育种的几种方法,以及在生产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在取样、测量、整理数据、画曲线图等方面得到训练,并使学生通过实验得出变异是普遍存在的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关注高科技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能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解释生活现象。 【教学重点】 1.对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的探究; 2.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 【教学难点】 对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的探究。 学生准备:各种测量长度的工具。 教师准备:1.许多大小两种花生的果实;

2.将学生分成2人一组; 3.准备几种利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的图片资料。 一情境导入 教师:中国有句谚语“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你从这句话中能悟出什么? 学生:这说的是变异现象。 教师:对,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生物变异的知识。(板书第五节生物的变异) 二新知探究 (一)探究活动:测量和获取实验数据 教师:你还知道哪些变异现象? 学生:比如金鱼有许多种,菊花有许多颜色和形态,狗有很多品种。 教师:说得很好。不同种类的生物固然千差万别,同种生物之间也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这都源于生物的变异。 教师:我们前面学过的各种相对性状,其实也是通过变异产生的。下面我们对一种性状的变异进行深入地探究。(板书一、探究一种变异现象) 1.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大小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测量,应尽量减少误差。与学生一起分析处理实验结果。 教师:按照课前分好的小组,每个小组有一份大花生,一份小花生,请你选择适当的工具,来测量每个花生的长度。注意怎样测才能使误差降到最小?同时作好记录。 学生:讨论使用什么样的测量工具,两人合作完成测量工作,并做好记录。 教师:把你数据进行整理,画出曲线图,找出最大值、最小值并计算出平均数。 教师:通过测量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看着差不多的花生却有大有小。 教师:是的,这下你就认识到了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板书生物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2. 引导学生分析性状是受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差异可以由基因不同引起,也可以由环境不同引起。引导学生深入地分析变异的原因和类型.变异首先决定于遗传物质基础的不同,其次与环境有关。由遗传物质的改变引起的变异是可遗传变异,单纯由环境引起的变异是不遗传变异。 教师:为什么都是花生却有大有小?大花生中有的个大有的个小,是什么原因?小花生也一样有长有短,为什么?

第五节 《生物的变异》教学设计

第五节生物的变异 【学习目标】 1.举例说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并说出引起两种变异的原因。 2.体验探究生物变异的方法,提高处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并运用获得的数据说明生物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3.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又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4.举例说出遗传育种在实践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举例说出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及遗传育种在实践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体验探究生物变异的方法,提高处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并运用获得的数据说明生物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制作PPT课件、视频、图片。 2.学生准备: 课前预习 【教学内容】 教学进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导入有一对夫妇,他们有两个孩子。爸 爸妈妈眼睛的性状都是双眼皮, 而两个孩子中,一个孩子是双眼 皮,另一个孩子是单眼皮。这说明 了什么? 思考:双眼皮的孩子继承了 父母双亲的性状,这种现象 叫遗传。另一个孩子的性状 与双亲不同,是发生了变异

2.探究一种变异现象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 之间总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这就 是生物的变异现象。引导学生阅读 课本P43内容,仔细观察图7-18 和图7-19各种变异现象,展示变 异现象的视频及图片,使学生认识 到变异的普遍性。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44-P45探究 一种变异现象活动内容,指导学生 设计并完成探究活动,教师对学生 的讨论进行适当引导,并对讨论结 果进行小结。讨论以下问题: 1.根据两个品种花生种子在不同 长度范围内的数量分布状况,你能 得出什么结论? 2.把大花生种子种在贫瘠土壤里, 或者小花生种子种在肥沃土壤里, 结出的种子会怎样?你做出推测 的依据是什么? 3.从大花生中选择一粒饱满粒大 的种子种下去,所收获的种子一定 都是大的吗?为什么? 小结:变异是普遍存在的,引起变 异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变异可分 为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 自主阅读课本,观看视频及 图片,认识到生物变异的普 遍性。 阅读课本,设计探究活动, 完成探究活动,小组讨论得 出结论,思考回答老师问 题。 3.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46-P47应用 遗传变异培育新品种内容,播放遗 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的相关视 阅读课本,观看视频及课 件,了解依据遗传变异原理 培育出的新品种。对课本中

精选2019-2020年小学六年级上语文22表里的生物语文版习题精选第八十篇

精选2019-2020年小学六年级上语文22表里的生物语文版习题精选第八十篇 第1题【填空题】 说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秋晚有各种的虫在草丛中唱不同的歌曲。______ 【答案】: 【解析】: 第2题【填空题】 给下面这段话加上标点符号。 后来我见人就说______我有蟋蟀在钵子里______蝈蝈儿在葫芦里______鸟儿在笼子里______父亲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______ 【答案】: 【解析】: 第3题【填空题】 阅读课文《表里的生物》语段,回答。 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我继续问:

“为什么把那样可怕的东西放在这么好的表里?” 找出文中的一对反义词______、______ 【答案】: 【解析】: 第4题【填空题】 按要求写词语。 近义词:立即______ 呈现______ 增加______ 拒绝______ 反义词:清脆______ 美丽______ 自动______ 【答案】: 【解析】: 第5题【填空题】 多音字组词。 和hé______ hè______ 调diào______ tiáo______ 【答案】:

【解析】: 第6题【问答题】 结合课文《表里的生物》,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在作者看来表里的生物其实指的是什么? 【答案】: 【解析】: 第7题【问答题】 阅读课文《表里的生物》选段,回答问题。 我小时候住在一座小城里,城里没有工厂,所以也没有机器的声音。我那时以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早晨有鸟叫得很好听,夜里有狗吠得很怕人,夏天蝉在绿树上叫,秋晚有各种的虫在草丛中唱不同的歌曲;钟楼上的钟不是活的,有时却洪亮地响起来,那是有一个老人在敲,街心有时响着三弦的声音,那是一个盲人在弹。哪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答案】: 【解析】:

《生物的变异》教学设计(20200719082350)

《生物的变异》教学设计 天秀中学叶健儿 一、教学设计概述 (一)设计思路概述 《生物的变异》是生物遗传的延续篇,遗传物质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决定了生物的遗传,而遗传物质的可变性又使生物可以发生变异,而且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的生物性状的的改变是可以传递给后代的。特别提出生物的性状既受基因的控制,又受环境的影响,使学生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和遗传与变异问题的理解更加 全面,为以后《生物的进化》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节内容有两大部分,在第一部分中,生物变异的普遍性和引起变异的因素是需要同 学掌握的内容。而探究活动“花生果实大小的差异”,是为了提高学生处理调查数据和分析 数据的能力.要了解“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必须在之前将“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的区别落实清楚。其实这里涉及的问题无非就是环境改变和遗传物质改变对 生物遗传的影响。所以要通过分析比较多的实例来理解其中的关系。 本课课题虽然是讲变异,但是决不能脱离了遗传,所以在讲课过程中要不断地融入遗 传的思想。让学生通过学习体会到,变异是在遗传过程中变,遗传又在变异的过程中传,二者不可分离。而且,不能遗传的变异对于生物来说也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二)教学目标与重点 知识和技能目标: 1、举例说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并能说出引起两种变异的原因; 2、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既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又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3、初步体验调查生物变异的方法,提高处理调查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以及运用所 学知识解释调查结果的能力; 4、举例说出遗传育种的几种方法,以及在生产中的应用。 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在取样、测量、整理数据、画曲线图等方面得到训练,并使学生 通过实验得出变异是普遍存在的结论。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关注高科技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 2、能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解释生活现象。

《生物的变异》教学设计

《生物的变异》信息化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生物的变异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章第五节的《生物的变异》 本节课是在学生们学习了生物的遗传后,对基因决定生物性状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所进行的知识的延伸。并为下一节《生物的进化》奠定了理论基础,因此,本节课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答案,并能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自然科学的热爱之情。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课标》的理解,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1.了解生物变异的原因。 2.举例说明遗传变异的在实践中的运用。 难点:探究花生两个品种的变异实验。 二、学生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思想活跃,好奇心强,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培养探索精神。(知识储备方面)学生已对生物的生殖发育,生物的性状以及决定性状的因素有所了解。但对生物变异方面还知之甚少,因此,教师应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去发现变异的存在,并进一步探究变异的原因。 三、教学目标 结合教学内容及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里特征,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变异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2.了解遗传变异在实际生活中运用。 3.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步骤。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发现变异的存在及变异的普遍性。 2.以花生果实大小变异为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探究答案、得出结论并进行交流,培养他们的实验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了解生物的变异及原因使学生逐渐认识到自然界的奇妙力量,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2.通过探究性实验使学生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

《表里的生物》公开课教案 人教(部编版)1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5表里的生物人教部编版 15 表里的生物 ?教学目标 1.会写“脆、拦”等5个字,正确读写“洪亮、盲人”等11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联系课题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体会“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并能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4.抓住人物的语言、心理描写,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能联系生活经历理解课文结尾。 ?教学重难点 体会“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并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教学策略 1.识字写字 本课要求会写的“脆、拦、怖、蟋、蟀”都是左右结构的字,要注意左窄右宽。 2.朗读指导 本课朗读时侧重于指导学生关注人物的对话与心理描写,朗读教学应当注意读出对话时人物的语气,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通过默读快速地把握主要内容,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 3.理解运用 按照“整体感知——局部研读——整体把握”的步骤进行教学。突出学生在阅读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如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让学生组成小组合作学习。学完本课,安排了小练笔,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描写手法写作文,培养学生活学活用的能力。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机械手表。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脆、拦”等5个字,正确读写“洪亮、盲人”等11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联系课题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板块一激趣导入,自学字词 1.激趣导入,读题设问。 (1)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大自然中的什么声音?请描述一下。 ①学生发言交流。 ②教师播放一组自然界中生物发出的声音。(如牛、百灵鸟、鸭子、鹦鹉等动物的叫声) (2)讨论:除了这些有生命的生物外,有没有能发出声音的无生命的东西?(如雷、海浪、风等)(3)(出示旧式机械手表)这块手表能够发出声音,里面有生物吗? (4)板书课题。 2.自读课文,引导质疑。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词,遇到不认识的字词可以查字典或询问同学。 (2)交流自己读懂了些什么,还有哪些疑问。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设计意图】“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动物的叫声和物体发出的声音导入新课,一下子把同学们的注意力吸引过来。然后,出示旧式机械手表,学生更是充满好奇,从而引出课题“表里的生物”。另外,让学生自学生字词,老师检查自学情况,这是扫清字词障碍的必要环节。 板块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初读课文,提出要求。 课件出示: ●默读全文,联系课题,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填一填。 课文先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阅读方法:边读边思考,适当圈点勾画。

表里的生物 优秀教案设计

表里的生物优秀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激发学生从小培养自己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和不断探索的精神。 2、抓住课文中对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表达的意思。 3、学会“蝎、蟋、蟀、蝈”4个会认字。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学生从小就要渴求知识,养成勤于思索的良好习惯。 教学难点: 抓住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表达的意思。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全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在里面。 2、文中出现了两个人物,“我”和爸爸。课文在刻画人物时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我”和父亲的对话描写;“我”的心理描写。 二、深入学习课文,在感悟刻画人物方法的同时,体会人物的个性。

1、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这些语言和心理描写的句子,并体会当时人物的内心情感,然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2、学生独自画句子、思考、朗读 3、指名朗读,要把人物当时的内心情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学生听后进行点评。例: ﹡“我爱听这表的声音。”我一边说一边向着表伸出手去。 …… 越不许我动,我的手指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我很痛苦。 ——强烈的好奇感,渴望打开那块表探个究竟。 ﹡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 ——弄清缘由之后的满足感 ﹡我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听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在他的心中充满美妙的东西和奇特的想法,富有童真童趣。 ﹡………… 4、同学们在一边朗读一边点评的过程中,体会人物情感,逐渐读得到位。 5、指名分角色朗读。 6、从刚才的朗读中,你感受到文中人物的个性了吗?

22.2 生物的变异-教学设计

第22章生物的遗传与变异 第2节生物的变异 如东县实验中学江伟伟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描述生物变异的现象。 (2)举例说出生物的变异有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 (3)说明变异的意义。 (4)举例说出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 2. 能力目标: (1)运用生物变异的知识,初步学会分析生物的变异现象。 (2)进行收集、分析资料,提高处理信息和语言表达交流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变异在生产实践上的应用”和“转基因技术”的知识内容,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关注生物技术的发展对人类未来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 说出变异的类型及意义,举例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 三、教学难点 变异的类型。 四、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转基因技术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

六、板书设计 第二节 生物的变异 一、变异的定义:同一物种不同个体之间性状上的差异。 二、变异的类型 三、变异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 调查当地有哪些新培育出的优良作物品种。它们和原来的品种比有哪些优良性状? 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 环境改变引起的 有利于生物的生存 不利于生物的生存

第2节生物的变异(活动单) 一、学习目标 1. 描述生物变异的现象。 2. 举例说出生物的变异有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 3. 说明变异的意义。 4. 举例说出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 二、活动内容 活动一:调查生物的变异现象 活动要求:阅读课本P13页的“调查变异现象”的活动,由班长组织全班完成该活动。 讨论:1. 活动过程中,班长每报告一种性状表现,都会有表现性状不同的同学坐下,为什么? 2. 最后和班长一起战立的同学站全班人数的比例是多少?这一比例说明什么? 3. 你还能列举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变异例子吗? 活动二:说明变异的类型与意义 1. 分析课件的几幅图中,引起变异的原因是什么?哪些变异能够遗传?哪 2. 资料中这些生物出现了哪些变异?对生物的生存有什么影响? 活动三:举例说出变异的应用 1. 视频中介绍了哪些育种技术? 2. 阅读课本P16转基因技术的知识,说说你知道的转基因技术应用的例子?

表里的生物-教案

表里的生物 【教学目标】 1.认识并正确读写“吠、弦、添、蜇”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我”是怎样的孩子。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 3.学习作者抓住人为的语言、心理等描写来体现人物性格特征的方法。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我”是怎样的孩子。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人为的语言、心理等描写来体现人物性格特征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自读课文,学习字词。 (一)教师出示要求,学生自读。 1.借助拼音,读通课文,认读生字新词。 2.把课文分成四部分,思考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文章条理不是那么明显,教师可直接告诉学生。 (1)小时候,作者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可是没有生命的怀表也能发出声音,父亲又不让作者动。 (2)一次父亲亲手拨开表盖让作者看,他被表里的世界迷住了。 (3)父亲又一次打开表盖让作者看,并告诉他“这摆来摆去的是一个小蝎子的尾巴,一动就蜇你”。作者证实了自己的猜测。 (4)作者逢人就说父亲的表里有一只小蝎子,也不知说了多久。 (二)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1.教师出示词语卡片,指名认读。重点指导下列字词的读写。 吠弦添蜇和谐清脆单调 呈现拒绝蝎子蟋蟀钵子 2.说一说这些字词都该注意什么?(学生从字的发音、字的书写上抒发自己的看法。)

3.教师适当的总结,注意“拨”的读音以及与“拔”字的区分。 4.用开火车的方式读字词,并巩固。 二、深入学习课文。 (一)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由阅读课文:从哪些语句中能体会到作者对表里的生物十分感兴趣、充满好奇? (二)指名反馈。学生结合课文相关的句子谈谈体会。 1.“他这么说,就更增加了表的神秘。‘不许动’,里边该是什么东西在响呢?我对于它的好奇心一天比一天增加。树上的蝉,草里的虫,都不会轻易被人看见,我想: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 教师点评:这段话对作者心理描写非常细腻,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表里的生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 2.在体会的基础上就是指导学生读好,读出作者的好奇和儿童的那份天真。指名朗读,要把人物当时的内心情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学生听后进行点评。例: “我爱听这表的声音。” 我一边说一边向着表伸出手去。…… 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 ——强烈的好奇感,渴望打开那块表探个究竟。 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 ——弄清缘由之后的满足感 我只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听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在他的心中充满美妙的东西和奇特的想法,富有童真童趣。 3.文章中还有多处这样的文字,心理描写夹杂在叙事之中,就像与人倾心交谈自己童年的一件难忘的趣事,所以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小作者的内心世界,和他共同感受童年的天真无邪。 4.在体会这些语句的时候要让学生明白,心理描写方式一是有提示语,易发现。二是没有提示语,难分辨,必须仔细阅读才行。 (三)标点符号的特点。 冒号(冒号在本文出现了多次,应该以此为契机,让学生掌握冒号的规范使用。)冒号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