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必修一名词解释

历史必修一名词解释

历史必修一名词解释
历史必修一名词解释

必修一名词解释复习范围

第一单元

1、分封制分封制是由天子给王室成员、贵族和功臣分封领地,属于政治制度

范畴。古代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在家庭范围是为宗法制,在国家范围是为分封制。中国古代帝王分封诸侯的制度。周灭商和东征以后,曾分封同姓和功臣为诸侯,以为藩屏。诸侯的君位世袭,在其国内拥有统治权,但对天子有定期朝贡和提供军赋﹑力役等义务。

2、宗法制宗法制是中国古代家庭内部区分亲疏关系的制度,源于父系氏族家

长制,由周代形成一套制度,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主要用于区分嫡庶、亲疏关系,目的是在家族内部确立地位、财产的继承权,大宗在家族内部因有财产的继承权。在宗法制下,属于同一原始血缘的后代被分为大宗和小宗两支系,大宗就是始祖之下的嫡长子及嫡长子系,在同一代中,其余的诸子又称庶子,在小宗中也有大宗小宗之分.

3、皇帝制中国古代社会以皇帝为中心,实行皇权至上和皇权专制的政治制度。

皇帝高踞于国家机器之上,拥有至高无上、不受制约的绝对权力。皇帝制度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创立,经过历代王朝的不断发展、强化,直至1916年袁世凯的垮台而彻底废除,前后历时2137年。

4、郡县制郡县制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举郡县制,

将天下分为36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一个郡又分为若干个县,郡与县的最高长官都由皇帝直接任免,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的直接有效的控制。

5、科举制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科举制具有分科考试,取士权归于中央所有,允许自由报考和主要以成绩定取舍四个显著的特点。科举制从隋朝开始实行极大程度改善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

6、推恩令,汉武帝刘彻为削弱诸侯王势力而颁行的一项重要法令。其具体办法是,令诸侯

王各分为若干国﹐使诸侯王的子孙依次分享封土,地尽为止;封土广大而子孙少者,则虚建国号﹐待其子孙生后分封。原来施行的是郡县制,制推恩令是在郡县制的基础上做的改进,由以前的各诸侯所管辖的的区域只有其长子继承改为由长子,次子,三子共同继承。

7、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的一种政治制

度。隋唐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三省互相牵制监督,削弱相权,保证皇权独尊。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

8、内阁内阁制度最早源自于中国明朝时期,由明成祖朱棣设立。起初,内阁大学士只具有顾问身份,皇帝为最终决定的权力,而大学士很少有参决的机会。后来,内阁的权力日益增大,大学士有了票拟权,内阁首辅权压群臣,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俨然成为宰相。

9、军机处是雍正设立的。是清朝中后期的中枢权力机关。设军机大臣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军机处职能原为承名拟旨,参与军务,后逐渐演变为全国政令的策源地和行政中心,其地位远远高于作为国家行政中枢的内阁。

第二单元

1、古希腊的公民父母祖籍均属于本城邦,拥有一定财产,能自备武器服兵役

的成年男子

2、梭伦梭伦,生于雅典,出身于没落的贵族。他年轻时一面经商,一面游历,到过许

多地方,漫游名胜古迹,考察社会风情。梭伦是古代雅典的政治家,立法者,诗人,是古希腊七贤之一。梭伦在前594年出任雅典城邦的第一任执政官,制定法律,进行改革,史称“梭伦改革”。他是古希腊最杰出的政治家之一。

3、十二铜表法公元前5世纪中期,在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中,罗马制订了《十二铜表法》,

罗马成文法诞生。这部法律内容相当宽泛,条纹比较清晰。从此,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受到限制,平民的利益得到保护,它也保留了一些比较野蛮的习惯法。

4、《民法大全》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把历代的罗马法加以系统

化的法典化,汇编成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第三单元

1、光荣革命光荣革命,1688年,英国议会邀请詹姆士二世的女儿玛丽和她的丈夫荷兰

执政威廉承袭英国王位。这场革命未有流血,因此历史学家将其称之为“光荣革命”。政变之后,英国逐渐建立起君主立宪制。

2、《权利法案》,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重要法律性文件,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

理论和法律基础,确立了议会所拥有的权力高于王权的原则,限制国王权力,保证议会权力,君主立宪制开始在英国建立,为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扫清了道路。

3、责任内阁

责任制内阁形成于18世纪前期,初始于英国。是根据英国君主立宪制,下院议员由选民普遍直接选举产生,由国王任命在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为首相,由首相提出内阁成员和政府成员名单,递交国王批准,组成对议会负责的“责任制政府”。

4、1787年宪法11787年宪法是美国1787年制定并于1789年批准生效的美利坚合众国

联邦宪法。1787年宪法强调加强国家权利,又在权利结构中突出“分权与制衡”的原则,以避免权力过于集中,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其内容是:立法、司法与行政权三权分立。

体现了联邦制原则、分权制衡原则、民主原则三大特点。

第四单元

1、鸦片战争林则徐虎门销烟,打击了英国走私贩的嚣张气焰,同时影响到了英国的利

益。。为打开中国市场大门,英国政府决定派出远征军侵华,战争以中国失败并赔款割地告终。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国开始向外国割地、赔款、商定关税,严重危害中国主权。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

2、洪秀全太平天国革命领袖。他创立了拜上帝教,于1851年领导金田起义,建立太平

天国并定都天京,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后与杨秀清争权导致天京事变,太平天国由盛而衰。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运动,是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3、辛丑条约清朝与英美日俄法德意奥比西荷在义和团运动失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签定

的一个和平协定。《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条约规定:1、中国赔款价息合计9.8亿两白银2、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3、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运动;4、清政府拆毁天津大沽口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列强各国派驻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该条约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严重侵犯了中国的主权,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4、孙中山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

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创立《五权宪法》。

他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5、中国同盟会中国同盟会是1905年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于日本东京成立的政党是中国清朝末年,由孙中山领导和组织的一个统一的全国性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在推翻清政府、结束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的辛亥革命中起到重要作用,成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

6、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国南京临时政府公布的、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献。1912年3月8日南京临时参议院通过,11日公布施行。其基本精神是按照西方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要在中国建立一个施行议会制和责任内阁制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规定了人民享有的各项民主权利。《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开创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新局面,在中国近代法制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7、五四运动 1919年5月,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的消息传到北京。5月4日,北京大学等13所学校的学生3000多人在天安门前集游行,随后举行示威游行,高呼“外争国权,内除国贼!”“还我青岛!”等口号。五四运动开始虽然遭到军阀政府的严厉镇压,但全国各地各阶层人民特别是工人阶级的支持和参加,使运动取得了拒签和约和撤销三个卖国贼职务的胜利。五四运动表明中国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了历史舞台,中国革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阶段。五四运动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的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8、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它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使红军在极端危险的境地得以保存下来,胜利地完成长征,开创了抗日战争的新局面.它证明中国共产党完全具有独立自主解决自己内部复杂问题的能力,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9、长征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红一方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长征,指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以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会合的战略转移。1936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合,

结束了长征。其中红一方面军长征历时一年,转战十一个省,最远行程约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10、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是指在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全世界范围内日本的殖民地、占领区掀起的反抗日本法西斯的战争,这场由日本法西斯发动的战争,给全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大陆主战场在中国,一般认为,该战争起于1937年7月7日中国的卢沟桥事变,并在1945年8月15日日本鬼子宣布无条件投降时结束,历时九十七月又三天,共为八年,故中国民众亦称八年抗战。抗日战争的胜利,增加了中国人民的信心,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第五单元

1、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国际共产主

义运动第一个纲领性文献,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由马克思执笔写成.1848年2月在伦敦第一次以单行本问世.宣言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2、十月革命十月革命是俄国工人阶级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联合贫农所完成

的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又称布尔什维克革命。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武装力量向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所在地圣彼得堡冬宫发起总攻,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由此,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宣告诞生。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俄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一个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的事件,在人类社会历史上开创了非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因为革命发生在俄历10月,故称为“十月革命”。

第六单元

1、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它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和政权性质,纲

领规定了国家政权机关,军事制度及经济,文化教育,民族,外交等政策的总原则.规定人民的权利和国民的义务.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第一年部大宪章,它在一个时期内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2、一国两制“一国两制”是指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为收回香港、澳门,实

现台湾地区与祖国大陆和平统一而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方针。最早由邓小平提出,指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允许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并存。中国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3、九二共识“九二共识”是指1992年11月代表大陆官方的海协会与代表台

湾官方的海基会就解决两会事务性商谈中如何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态度问题所达成的以口头方式表达的“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

第七单元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是提出的,即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在国际上产生深远的影响,成为国与国之间解决问题的基本方针。

第八单元

1、冷战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及以美苏为首的两个世界体系和国家集团之间除采用世界性战争和美苏直接交战之外的全面对抗。战后初期,东西方冷战以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对抗为表现形式。20世纪60年代后,由于两大阵营的分化或瓦解,冷战主要表现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全球争霸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德国统一、苏联解体,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原来意义上的东西方冷战也宣告结束。

2、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49年,美英法等国在华盛顿签订《北大西洋公约》,成

立北约。北约是一个反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军事政治集团。它的成立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重要行动,加剧了冷战的程度。

3、不结盟运动不结盟运动是由原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前总统纳赛尔和印

度前总理尼赫鲁发起,于1961年9月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召开了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出席会议的有25个国家的代表。不结盟运动的原则和宗旨是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化。不结盟运动的主要活动方式,是召开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该会议每三年举行一次。不结盟运动诞生后,在反帝、反殖、反对集团政治、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缓和国际紧张局势,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斗争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4、欧盟 1992年,欧共体国家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正式签订《欧洲联盟条约》,

目的是使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成立欧洲政治及经济货币联盟。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随着实力不断增强,欧盟的国际地位也不管提高。

5、东欧剧变东欧剧变,指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欧各个社会主

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是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最终演变为西方欧美资本主义制度的剧烈动荡。最先在波兰出现,后来扩展到东德、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前华沙条约组织国家。

这个事件以苏联解体告终,一般被认为标志着冷战的结束。东欧剧变的实质是东欧各国的政治体制和社会性质发生改变。

管理学基础名词解释

1.管理:是管理者为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对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有意识、有组织、不断地进行的协调活动 3.管理职能:即是管理的职责的权限。管理职能有一般职能和具体职能之分。4.决策:指人们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系统的目标,在占有信息的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客观的条件,提出各种备选的行动方案,借助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必要的计算、分析和判断,从中选择出一个最满意的方案,以之作为目前和今后的行动指南。 5.协调:即和谐,指企业的一切工作都能配合得适当,以便于工作使企业的经营活动顺利进行,并有利于企业取得成功。6.组织的效率:指组织活动达到组织目标的有效性。; 1.霍桑试验:分为四个阶段:1)工厂照明试验;2)继电器装配试验;3)谈话研究;4)观察试验。: 2.行为科学:广义的行为科学是指包括类似运用自然科学的实验和观察方法,研究在自然和寒舍环境中

人的千米的科学。狭义的行为科学是指有关对工作环境中个人和群体的行为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组织行为学:主要包括领导理论和组织变革、组织发展理论。4.企业再造:企业再造的实施方法是以先进的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为手段,以顾客中长期需要为目标,通过最大限度地减少产品的质量和生产规模发生质的变化。5.管理理论的丛林:理论和学派在历史源渊和内容上相互影响的相互联系,形成了盘根错节、争相竞荣的局面,被称为"管理理论的丛林" 7.企业文化: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8.战略管理:根据对企业经营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分析,确定企业总的经营宗旨和经营目标,并且制定一种或几种有效的战略,使企业达到经营宗旨和经营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管理决策和行动。 1.计划工作:广义的计划工作,是指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和检查计划三个阶段的工

历史学基础(世界近现代史)-试卷6

历史学基础(世界近现代史)-试卷6 (总分:62.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名词解释(总题数:31,分数:62.00) 1.名词解释21-28小题。(分数: 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2.【薄伽丘】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世界通史真题 (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作家。薄伽丘的代表作是短篇小说集《十日谈》,揭露和讽刺了天主教僧侣和封建贵族腐朽糜烂的生活,批判了封建社会的阶级不平等和男女不平等,赞美了现世生活和青年男女的爱情,描写了商人、手工业者的智慧和勇敢,反映了新兴市民阶级对禁欲主义的反抗。《十日谈》以其通俗的格调,传播了人文主义思想,有力地促进了欧洲小说的发展。) 解析: 3.【商业革命】苏州大学2014年世界史专业基础综合真题;苏州大学2015年世界史专业基础综合真题(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6世纪欧洲商业的迅速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引发的商业变革。商业革命主要表现为世界市场的扩大,流通商品种类的增多,商路贸易中心的转移。欧洲与亚洲、非洲之间的商业扩大了,并开始与美洲有了商业联系。亚、非、美洲的众多商品,开始或大量出现在欧洲市场上。欧洲的商路和商业中心渐渐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商业城市趋于衰落,里斯本、安特卫普、伦敦等日益繁荣。) 解析: 4.【《奥格斯堡和约》】 (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555年德国路德派诸侯国与以皇帝为首的天主教诸侯国缔结的宗教和约。主要内容:诸侯有权决定其臣民的信仰,即确定了“教随邦定”的原则;1552年以前为新教诸侯夺去的天主教会的财产,均应由其继续占有。此和约使路德派新教得到了正式承认。) 解析: 5.【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南京大学2013年国际关系史真题 (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740—1748年欧洲各国因奥地利王位继承问题而引起的战争。1740年奥皇查理六世(1685—1740年在位)死后无嗣,其女玛丽亚.特蕾西亚依据《国本诏书》(1713年)承袭王位。普鲁士、法兰西、西班牙、那不勒斯等国企图乘机瓜分哈布斯堡王朝的领地,于1740年12月出兵西里西亚,对奥作战。英、荷、俄等国则支持奥地利,遂形成欧洲战争。1742年普鲁士战胜奥地利,单独与奥地利签约,获得下西里西亚。1745年普鲁士击败奥地利,与之签订《德累斯顿和约》,夺得上西里西亚。依据1748年的《亚琛和约》,玛丽亚.特蕾西亚获王位继承权,但奥地利却丧失了大片领土。普鲁士占有西里西亚后,成为欧洲强国。) 解析: 6.【掘土派】南京大学2001年世界近现代史真题;南京大学2002年综合卷真题 (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代表无地和少地农民的空想共产主义派别,领导人是温斯坦莱和埃弗拉德。掘土派运动开始于1649年4月,在温斯坦莱和埃弗拉德领导下,掘土派占领萨里郡的圣.乔治山上的公有地和荒地。由于地主和军队的镇压,到1651年,掘土派运动失败。1652年,温斯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进入21世纪,人类加快了向现代社会迈进的步伐,科学技术、文化思想日新月异,国际间的交流不断加强,竞争日趋激烈。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从根本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高低,而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有赖于基础教育的持续发展。基础教育改革已成为世界潮流。 新中国成立以来,普通高中历史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随着形势的发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呈现出许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课程性质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展现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体现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历史教学评价的改进,形成以评价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全面实现历史教学评价的功能。 三、课程设计思路 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根据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任务以及课程目标和基本要求,遵循时代性、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原则,规定适合高中学生学习的课程目标和学习内容,为其进入社会和高一级学校奠定基础。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 普通高中历史必修课分为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 通过历史必修课,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培养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扬民族精神,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普通高中历史选修课是供学生选择的学习内容,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历史选修课分为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等六个模块。在教材编写和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加相关学习内容。 必修课每个模块为36学时,2学分,共108学时,6学分。选修课每个模块为36学时,2学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任选若干个模块;建议在人文社会科学方向发展的学生,应至少选修3个模块。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通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学习,扩大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深入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所了解,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

2017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word版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一)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述,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 值观的整合与提炼,是学生在学完本课程之后所形成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必备 品格和关键能力。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唯物史观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时空观念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是认识历史所必备的重要观念;史料实证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理 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与方法;历史解释是在形成历史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叙述历史的能力,是检验学 生的历史观和历史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家国情怀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在思想、 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 1.唯物史观 唯物史现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 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 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 认识。 2.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任何历史事 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 的理解。 3.史料实证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 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是历史学的重要方法。 4.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 力与方法。 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区别只是在于解释的正误、深浅。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 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 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 5.家国情怀 家国情环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 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 (二)课程目标 1.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2.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能够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 够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 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 出合理解释。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历史学基础试题

历史学基础试题 万学海文 一、选择题 1清初统治者奖励垦荒,宣布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在耕种的人所有和实行“摊丁入亩”,其共同作用是: ①缓和了阶级矛盾②放松了对人民的人身控制③调整了生产关系④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明清之际我国总结性科技著作涌现,这些著作: ①反映了我国传统科技居世界领先地位②包含当时中外文化交流的成果 ③内容反映了当时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情况④包含着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3.下列关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封建国家由分裂到完成统一 B.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C.士族成为社会上的特殊势力 D.南方的农业生产开始赶上北方 4.我国南北朝时期的南北对峙实质上是: A.经济制度的对立 B.阶级的对立 C.民族政权的对立 D.文化形态的对立 5.关于隋朝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中央机构采用三省六部制 B.开始采用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 C.封建经济开始呈现出繁荣的局面 D.在台湾设立了行政机构 6.新民民主义社会在经济上的特点是

A.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资本主义因素 B.完全是社会主义性质的 C.具有稳定性 D.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 7. 新中国成立初期,着重发展的是____的国家资本主义。 A.加工订货、经销代销 B.参与入股、共同经营 C.个别企业公私合营 D.全行业公私合营 8.1956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动员全党和全国人民 A.“实现教育的现代化” B.“攀登科学技术高峰” C.“向科学进军” D.“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9. 整风运动全面开展的标志是 A.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 B.《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讲话 C.《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D.《这是为什么》的发表

管理学基础名词解释

管理学基础名词解释

————————————————————————————————作者:————————————————————————————————日期:

1.管理:是管理者为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对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有意识、有组织、不断地进行的协调活动 3.管理职能:即是管理的职责的权限。管理职能有一般职能和具体职能之分。 4.决策:指人们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系统的目标,在占有信息的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客观的条件,提出各种备选的行动方案,借助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必要的计算、分析和判断,从中选择出一个最满意的方案,以之作为目前和今后的行动指南。 5.协调:即和谐,指企业的一切工作都能配合得适当,以便于工作使企业的经营活动顺利进行,并有利于企业取得成功。6.组织的效率:指组织活动达到组织目标的有效性。; 1.霍桑试验:分为四个阶段:1)工厂照明试验;2)继电器装配试验;3)谈话研究;4)观察试验。: 2.行为科学:广义的行为科学是指包括类似运用自然科学的实验和观察方法,研究在自然和寒舍环境中人的千米的科学。狭义的行为科学是指有关对工作环境中个人和群体的行为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组织行为学:主要包括领导理论和组织变革、组织发展理论。

4.企业再造:企业再造的实施方法是以先进的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为手段,以顾客中长期需要为目标,通过最大限度地减少产品的质量和生产规模发生质的变化。5.管理理论的丛林:理论和学派在历史源渊和内容上相互影响的相互联系,形成了盘根错节、争相竞荣的局面,被称为"管理理论的丛林" 7.企业文化: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 8.战略管理:根据对企业经营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分析,确定企业总的经营宗旨和经营目标,并且制定一种或几种有效的战略,使企业达到经营宗旨和经营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管理决策和行动。1.计划工作:广义的计划工作,是指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和检查计划三个阶段的工作过程。狭义的计划工作,是指制定计划,即根据组织内外部的实际情况,权衡客观的需要和主观的可能,通过科学的预测,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组织所需达到的具体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方法。 2.目标:是组织在一定时期要达到的具体成果,它是为实现组织目的或宗旨而提出的。 3.策略:拽确立组织的基本长期目标,合理分配

2012年全国历史学基础考研真题(附答案解析)

2012年全国历史学基础考研真题(附答案解析) 2012-01-09发布 一、单项选择题:l~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考古者试图从中探寻夏文明的新石器文化是: A. 大汶口文化 B. 河姆渡文化 C. 龙山文化 D. 良渚文化 2.下列西周分封国属于商族后裔的是: A. 晋国 B. 宋国 C. 楚国 D. 郑国 3.唐代官方颁行的儒家经书、注书是: A. 经典释文 B. 四书集注 C. 五经正义 D. 十三经注疏 4. 标志着中国古代白银赋税化的赋役改革是: A. 两税法 B. 一条鞭法 C. 募役法 D. 摊丁入亩 5. 乾隆时领导天地会在台湾发动起义的是: A. 林爽文 B. 王聪儿 C. 林清 D. 蔡牵 6.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困难采取的新措施是: A。开设厘金 B. 加征田赋C。 发行“昭信股票” D. 开铸银元 7.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发表“改定新约”的对外宣传后,首先与中国签订关税条约的国家是: A. 美国 B. 比利时 C. 英国 D. 日本 8. 邓演达领导的“第三党”,其正式名称是: A. 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 B. 中国国民党改组同志会 C. 中国国民党中央特别委员会 D.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9. 出席1945年联合国制宪会议的中国代表中的中国共产党员是:

A. 周恩来 B. 董必武 C. 陈毅 D. 张闻天 10. 20世纪70年代末,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开始于: A. 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B. 扶植个体经济 C. 建设经济特区 D. 疏通城乡商品流通渠道 二、名词解释:21~28小题,每小题10分,共80分。 21. 《三朝北盟会编》 22.蒲安臣使团 23.“五一六”通知 24.拉美西斯二世 25.后三头政治 26. 《沙恭达罗》 27. 1905年俄国革命 28. 年鉴学派 三、史料分析题:29~30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29.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是英夷船炮在中国视为绝技在西洋各国视为寻常广东互市二百年始则奇技淫巧受之继则邪教毒烟受之独于行军利器则不一师其长技是但肯受害不肯受益也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二 (西人)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兴学校广书院重技艺别考课使人尽其才讲农学利水道化瘠土为良田使地尽其利造铁路设电线薄税敛保商务使物畅其流……西人立国具有本末虽礼乐教化远逊中华然其驯致富强亦具有体用育才于学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第一部分前言 进入21世纪,人类加快了向现代社会迈进的步伐,科学技术、文化思想日新月异,国际间的交流不断加强,竞争日趋激烈。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从根本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高低,而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有赖于基础教育的持续发展。基础教育改革已成为世界潮流。 新中国成立以来,普通高中历史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随着形势的发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呈现出许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课程性质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展现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体现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历史教学评价的改进,形成以评价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全面实现历史教学评价的功能。 三、课程设计思路 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根据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任务以及课程目标和基本要求,遵循时代性、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原则,规定适合高中学生学习的课程目标和学习内容,为其进入社会和高一级学校奠定基础。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 普通高中历史必修课分为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

名词解释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名词解释 【政治】在一定经济基础上,人们围绕特定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的一种社会关系。按照《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指在共同体中并为共同体利益而作出决策和将付诸实施的活动。 【政治利益】人们在政治过程中,借助公共权力来实际的具有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 【政治关系】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基于特定的利益要求而形成的,以政治强制力量和权利分配为特征的社会关系。 【政治权力】在特定的力量对比关系中,政治权力主体为了实现和维护自身的利益而拥有的对政治权力客体的制约能力。政治权力在本质上是一种力量制约关系,形式上是特定的公共权力。 【政治权利】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由社会公共权力确定的社会成员在政治共同体中获取自身利益的正当性和特定资格。这种资格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利益的分配关系,是社会成员实现利益分配的政治资格。 【政治行为】指人们在特定利益基础上,围绕着政治权力的获得和运用、政治权利的获得和实现而展开的活动。政治行为通常有四个要素,即,政治行为的主体、方向、性质和方式。 【政治冲突】指政治体系中的不同个人或群体,由于利益的不一致和对同一利益均具有要求而产生的矛盾。政治冲突有对抗性和非对抗性表现。 【政治斗争】政治冲突的一种形式,指各政治主体之间基于自身的利益要求,为实现特定的权利而围绕着公共政治权力所产生的对抗性互动行为。政治斗争行为具有如下几个特征:1利益争夺;2权力角逐;3矛盾对抗;④意识自觉;⑤事关全局。 【暴力斗争】指伤害个人和社会的暴烈性政治压迫与政治反抗的行为,它在政治革命和夺取政权的过程中最为普遍,是和平合法手段失效以后采取的斗争手段,最主要表现形式有BD、武装起义和战争。 【议会斗争】非暴力政治斗争的一种。指社会各个阶级、政党、集团及其代表在议会里所进行的斗争。这种斗争直接影响到国家政策,斗争各方都进行理论宣传、施加政治压力,甚至采取金钱交易的方式,以实现自己的集团利益。 【政治示威】非暴力政治斗争的一种。指在停止工作或学习基础上形成的表达意愿的方式,“是指在露天公共场所或者公共道路上以集会、游行、静坐等方式,表达要求、抗议或者支持、声援等共同意愿的活动”。 【政治不合作】非暴力政治斗争的一种。指对国家活动的抵制,如拒绝在国家机关或军事机关担任工作,不参加执政党,放弃荣誉称号和名誉职务,不买政府公债等。 【政治不服从】非暴力政治斗争的一种。指集体的有目的的脱离政治权力轨道的行为,如公开地故意地拒绝执行官方机构命令、停止工作或学习、逃避法律责任等等。

2018考研历史学基础考试大纲原文(完整版)

2018考研历史学基础考试大纲原文(完整版) Ⅰ考试性质 历史学基础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历史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所掌握的历史学学科大学本科阶段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评价的标准是高等院校历史学学科优秀本科生所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考查目标 1.掌握基本史实,了解中外历史发展的主要过程、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 2.掌握基本理论,能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比较和评价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3.了解历史研究的基本史料,并能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读。能辨析史料的价值、偏颇或局限,获取有效信息。 4.论据确凿,论证严谨,逻辑合理,文字准确。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考查内容比例 中国古代史约30% 中国近现代史约20% 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约20% 世界近现代史约30%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学、专门史等方面的内容将有机地体现在以上各

部分之中。 四、试卷题型结构 选择题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名词解释8小题,每小题10分,共80分 史料分析题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论述题3小题,每小题40分,共120分 Ⅳ、考查内容 全部内容分为中国史(上古-1992年)和世界史(上古一1991年)两大范围。 一、中国古代史 1.史前时代 旧石器时代的人类 新石器时代的主要文化遗存 古史传说 2.夏商西周 夏朝与夏文化的探究 商朝及其考古发现 西周的盛衰 西周的制度和社会结构 西周的经济与文化 3.春秋战国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春秋战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变动

2019高中历史新课标选择性必修课程

选择性必修课程 模块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本课程通过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的相关内容,揭示人类政治生活的发展。本课程由6个专题组成,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递进与拓展。 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国家的产生,国家统治依赖一系列制度建设,包括建立组织和制定规则。以权力分配、机构设罝和运行为主的政治体制,规定了国家制度的基本框架。人事管理、法律、外交、财政都是国家制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治理则是国家关注的重点。自古及今,西方各国的制度建设和社会治理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教训,不能脱离特定社会政治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来抽象评判。学习这些内容,加深学生运用唯物史观的阶级分析方法,对上层建筑的各领域的实质进行深入分析,认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性。 1.1政治体制 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了解古代至近代西方政治体制各主要类型的产生和演变过程,以及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 1.2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了解中国科举与西方近代文官制度渊源关系,知道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特点,以及对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 1.3法律与教化 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期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了解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和基本特征,知道宗教伦理在西方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了解当代中国的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就。 1.4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管理学基础期末复习名词解释总汇

管理学基础期末复习名次解释总汇 1.管理:是管理者为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对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有意识、有组织、不断地进行的协调活动。 2.行为科学:广义的行为科学是指包括类似运用自然科学的实验和观察方法,研究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的行为的科学。狭义的行为科学是指有关对工作环境中个人和群体的行为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3.企业文化:是指一定历史条件下,企业在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及其物质形态。 4.战略管理:就是根据对企业经营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分析,确定企业总的经营宗旨和经营目标,并且制定一种或几种有效的战略,使企业达到经营宗旨和经营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管理决策和行动。 5.计划工作: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计划工作,是指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和检查计划三个阶段的工作过程。狭义的计划工作,是指制定计划,即根据组织内外部的实际情况,权衡客观的需要和主观的可能,通过科学的预测,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组织所需达到的具体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 6.企业目标:是在分析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确定的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是企业经营思想的具体化。 7.目标管理:是一个全面的管理系统。它用系统的方法,使许多关键管理活动结合起来,高效率地实现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具体而言,它是一种通过科学地制定目标、实施目标,依据目标进行考核评价来实施管理任务的管理方法。 8.决策:就是指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从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合理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 9.企业组织结构:是企业全体职工为实现企业目标,在管理工作中进行分工协作,在职务范围、责任、权利方面所形成的结构体系。 10.人员配备:是组织根据目标和任务正确选择、合理使用、科学考评和培训人员,以合适的人员去完成组织结构中规定的各项任务,从而保证整个组织目标和各项任务完成的职能活动。 11.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管理幅度是指一个主管能够直接有效地指挥下属成员的数目。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1.2名词解释:解负令

解负令 解释 古雅典梭伦立法的主要内容之一。根据解负令,取消农民的一切债务和抵押,下令拨掉因借债而将土地抵押出去插在田里的债碑,土地归还原主。取消“六一”农(即向地主交纳收成六分之五的租地农民)。恢复债务奴隶的自由,已沦为奴隶者予以解放。已被卖往国外的奴隶一律由国家赎回。 历史背景 公元前594年,古城雅典新上任的首席执政官梭伦宣布的一项重要法律。即旨在打击没落氏族贵族,促进奴隶制经济发展的法律“解负令”,并庄严声明“此法律的有效期为一百年”。为了防止贵族任意兼并土地,防止获得自由的雅典人重新沦为奴隶,梭伦颁布法令,规定个人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同时,为杜绝贵族任意侵占平民财产,梭伦还制定了“遗嘱法”,规定无子女者有权按照自己的意愿,将遗产交给指定的继承人。这样就防止了新的债务奴隶的产生。 历史作用 “解负令”无疑是对债权人的一种“侵犯”,因此必然会遭到贵族的激烈反对,他们四处活动,煽动闹事,围攻梭伦。正如恩格斯所说:“在梭伦所进行的革命中,应当是损害债权人的财产以保护债务人的财产。”他拔掉了竖在被抵押的土地上的债权碑,自然受到了广大平民的爱戴。因此,梭伦一方面依靠平民的支持,坚持推行改革;另一方面,为了减轻贵族的强烈反对,稳定社会秩序,也对改革措施进行了一些调整。这两项措施,有效地保障了改革的成功进行。“解负令”的颁布,一方面有效地防止了贵族兼并土地,解除了债务奴隶制对平民的威胁;另一方面,雅典的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来的债务奴隶、平民、贵族都成为享有人身自由和公民权利的雅典公民。但雅典并未废除奴隶制,来源于奴隶市场、海外掠夺或战争俘获的非债务奴隶仍然大量存在。 梭伦上台后推行的第一个重大改革就是颁布著名的解负令。这一法令规定,废除所有债务,禁止借贷以人身做抵押,有钱侄儿卖身的农民,一律释放,因欠债而卖到外邦做奴隶的农民,由城邦赎回。同时还废除了六

历史学基础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 A D A C D 6—10. A A C A C 11—15 D A A B D 16—20 C C D C B 二、名词解释 21. 1775年4月18日晚,英国殖民军准备偷袭北美波士顿西北郊来克星顿和康科德两地民兵的秘密火药库。当地民兵事先得到消息,就立即武装起来,埋伏于各个交通要道。4月19日拂晓,当英军到达莱克星顿时,民兵立即从各处向英军射击。一部分英军继续向康科德前进,但同样遭到民兵们的袭击。北美独立战争的第一枪,就这样在莱克星顿和康科德打响了。 22. (1732—1799)出身于弗吉尼亚一个种植园主家庭里。1775年独立战争爆发后,他被任命为大陆军总司令,把一支涣散的民兵队伍改编、训练成具有战斗力的正规军。在广大殖民地人民的支持和推动下,他率领大陆军与英军进行了艰苦的战争,最终在1781年取得最后胜利。此后,他又领导和主持了1787年的制宪会议,制订出延用至今的美国1787年宪法,建立了联邦政府,1789年当选为美国第一届总统,1797年第二届总统期满后,功成隐退,1799年逝世。华盛顿因为领导美国人民经过艰苦的战争赢得了独立,而且为美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作出了卓越的员献,因而受到美国人民和世界各国被压迫民族人民的崇敬。 23. 1777年,英国新近从德意志召募的一支雇佣军到加拿大,其实力大大加强。为了速战速决,这年九月,英军在柏高英率领下自加拿大出击向南进攻,企图与另外两路英军共同包围新英格兰,切断大陆军与新英格兰的联系。在遭到美国民兵的迎头痛击后,既得不到另外两路英军的配合,也不能继续前进。10月,民兵们一举把陷入困境的柏高英部包围于纽约州的萨拉托加,并形成人数上四比一的优势。柏高英弹尽援绝,走投无路,被迫于1777年10月17日向美军投降。萨拉托加大捷纽转了整个独立战争的战局,不仅增强了美国人民争取胜利的信心,也为美国人民抗美斗争创造了有利的国际条件,从此美国军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 24.大陆会议于1776年7月4日通过了由杰佛逊等人起草的《独立宣言》,它向世界庄严地宣布:“这些联合起来的殖民地从此成为,而且名正言顺地应当成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它们解除对于英王的一切隶属关系,而它们与大不列颠王国之间的一切政治联系,亦应从此完全废止”。《独立宣言》的发表,标志着北美第一个资产阶级政权的建立。《独立宣言》是世界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政治纲领。它用人权代替了神权,因而马克思说它是世界上“第一个人权宣言” 三、简答题 25.(1)在经济上,均定赋税,下令招垦荒田,组织人民修治黄河与运河,限制佛教发展,打击寺院经济势力,废寺院,僧尼还俗;(2)在军事上,申明军纪,整编禁军;(3)在政治上,改善吏治,赏罚较严明。 26. 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减徭役;覃恩信;重命

管理学基础名词解释

管理学基础名词解释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1.管理:是管理者为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对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有意识、有组织、不断地进行的协调活动 3.管理职能:即是管理的职责的权限。管理职能有一般职能和具体职能之分。4.决策:指人们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系统的目标,在占有信息的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客观的条件,提出各种备选的行动方案,借助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必要的计算、分析和判断,从中选择出一个最满意的方案,以之作为目前和今后的行动指南。 5.协调:即和谐,指企业的一切工作都能配合得适当,以便于工作使企业的经营活动顺利进行,并有利于企业取得成功。6.组织的效率:指组织活动达到组织目标的有效性。; 1.霍桑试验:分为四个阶段:1)工厂照明试验;2)继电器装配试验;3)谈话研究;4)观察试验。: 2.行为科学:广义的行为科学是指包括类似运用自然科学的实验和观察方法,研究在自然和寒舍环境中

人的千米的科学。狭义的行为科学是指有关对工作环境中个人和群体的行为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组织行为学:主要包括领导理论和组织变革、组织发展理论。4.企业再造:企业再造的实施方法是以先进的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为手段,以顾客中长期需要为目标,通过最大限度地减少产品的质量和生产规模发生质的变化。5.管理理论的丛林:理论和学派在历史源渊和内容上相互影响的相互联系,形成了盘根错节、争相竞荣的局面,被称为"管理理论的丛林" 7.企业文化: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8.战略管理:根据对企业经营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分析,确定企业总的经营宗旨和经营目标,并且制定一种或几种有效的战略,使企业达到经营宗旨和经营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管理决策和行动。 1.计划工作:广义的计划工作,是指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和检查计划三个阶段的工

高中历史必修二历史名词解释

小农经济 小农经济,也可以说是自然经济,它的特点一是分散,二是生产出来的产品都用来自己消费或绝大部分用来自己消费,而不是进行商品交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比如封建社会时期的社会经济情况就是小农经济占主导,现在偏远农村的农村,也都大量存在这种经济现象. 但小农经济并不完全等同于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强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而自然经济主要与商品经济相对.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背景下,而自然经济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 自耕农经济 自己拥有小块土地,从事个体生产,劳动所得归自己支配。它只承担国家的租赋徭役,而不向地主交纳地租 自然经济 自然经济,商品经济的对立面,私有制经济的一种表现。是存在于市场范围比较小的一种经济形态,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的产物。该种经济形态占统治地位的持续时间涵盖原始社会、封建社会以及早期的资本主义社会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小农:指个体农民 自耕农:旧指自己耕种自己土地的农民 佃农:以租种土地为生的农民 井田制:是我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商时有文字记载,西周时盛行。那时,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井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庶民使用。领主不得买卖和转让井田,还要交一定的贡赋。领主强迫庶民集体耕种井田,周边为私田,中间为公田。(夏商西周,一切土地属于国家) 屯田制:指的是利用士兵和农民垦种荒地,以取得军队供养和税粮。又有军屯、民屯和商屯之分.。商屯亦称盐屯,是明盐商为了便于在边境地区纳粮换盐而办的屯垦。而民屯和军屯就是狭义的屯田。而屯田制就是以屯田为目的而建立的一种制度,由曹操建立。作用:屯田制是封建制的土地国有制,屯田制的推行,安置了大批流亡农民,使流民有田耕种,有利于稳定了社会秩序,缓和社会矛盾;保证了军粮供应;促进了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十三行 鸦片战争前广州官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商行。也叫公行、洋行、洋货行、外洋行。相传其名起于明代,号为“十三行”,却非固定为13 家。清代严格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规定对外贸易仅限于广州一口,十三行业务十分发达。1842年《南京条约》订立后,十三行专营对外贸易的特权被取消,乃日趋没落。相传十三行名称起于明代,

历史学基础(中国古代史)-试卷9

历史学基础(中国古代史)-试卷9 (总分:62.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名词解释(总题数:31,分数:62.00) 1.名词解释21-28小题。(分数: 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2.【龙山文化】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中国古代史真题;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中国古代史真题: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中国史基础真题 (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黄河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1928年在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首次发现,后来在黄河中下游发现了许多同类型文化遗址,其年代大约距今5000到4000年,又可分为山东龙山文化和河南龙山文化。龙山文化的磨制石器比仰韶文化更加精致,出现了一些新兴农具,家畜种类更多,牛、羊、鸡等开始被饲养。陶器以一种黑色、陶胎极薄的“蛋壳陶”为主要特征,还出土了较多的玉器。建筑技术也有很大提高。) 解析: 3.【安阳殷墟】北京师范大学2005年中国通史真题;中山大学2006年中国古代史真题;武汉大学2006年中国古代史真题 (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河南安阳小屯村商朝王宫的遗址。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洹河两岸,东西长约6千米,南北宽约4千米,总面积约24平方千米。洹河南岸的小屯村东北为宫殿区,已发现53座建筑基址。这些宫殿是王都内规格最高和最为华贵的建筑物,其中有的是商王及王室贵族起居、议政和举行典礼的场所,有的是官署机构的所在,有的是用于祭祀祖先神灵的宗庙。作为王室档案记录的殷墟甲骨文,也大都出土于宫殿区。) 解析: 4.【敬天保民】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历史学基础真题 (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西周统治者提出的统治思想。西周时期的统治者基本上继承了夏商以来的统治思想,把上帝视为至高无上的主宰者,而呼之为“天”。但是前有商之代夏,后来又有周之代商,这样的历史事实,又使他们在不动摇“天命”的前提下,强调人事的重要性。提出“顺乎天而应乎人"的观点,就是既要顺从天意,又要适应人心,才能维持“天命”。因此,天子既要“敬天”,又须“保民”。敬天保民思想反映了西周时期统治思想在重视天的前提下强调保民的重要,比夏商时代有了重大进步。) 解析: 5.【管仲改革】 (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的改革。齐桓公任用杰出的政治家管仲为相,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主要内容为:“叁其国而伍其鄙”的行政管理改革、“作内政而寄军令”的军事制度改革、“相地而衰征”的税制改革。管仲进行的富国强兵改革,使齐很快强大,奠定了齐国建立霸业的基础。) 解析: 6.【内圣外王】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中国史基础真题 (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中国古代伦理思想中的一种理想人格。语出《庄子.天下》:“是故内圣外王之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