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形势下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机遇与战略

新形势下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机遇与战略

新形势下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机遇与战略
新形势下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机遇与战略

新形势下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机遇与战略

摘要:中医药学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和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创造的医学科学,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几千年来,中医迅速发展,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时下,中医药事业迎来新的机遇,如何看清中医的优势与不足,抓住现阶段中医药发展的机遇与战略重点,无疑是一个关键。

关键词:中医药;新形势;机遇;战略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坚持中西医并重”、“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让中医药事业发展前景充满希望。即将召开的2008北京奥运会等新形势也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与更广阔的空间。如何抓住现阶段中医药发展的机遇与战略重点,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呢?兹作浅论如下。

1 发展机遇

1.1 中医药学的特色与优势渐为认同

中医学强调整体观念,讲求辨证论治,主张治未病,在治疗疾病、保健养生方面具有“简、便、验、廉”的优点,具有西医不可替代的特色。中医药甚至对一些西医解决不了的疾病也有着较好作用,如2003年爆发的SARS风暴,更是使中医药的低毒性、高疗效性得到了全世界医学界的认可。据资料表明,中医药治疗,病死率只有用西药治疗的1/5到1/4;用中药治愈的SARS病人股骨头坏死率极少,还不到西医治愈病人的1/10。如今,WHO已经承认了中医中药治疗SARS 的功效,正在向全世界进行推广。2007年10月在广州召开的“第三届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上,围绕中西医发展的争议,外国学者纷纷发言力挺中医。可见中医的特色与优势渐为世人所认同。

1.2 中医药在各国迅速普及

目前,中医药已经传播到了世界上120多个国家和地区,除原有的东北亚、东南亚、北美、欧洲等传统国际市场外,正逐步向澳洲、非洲、南美、中东和俄罗斯等地区传播和扩展,WHO还委托中国中医研究院制定传统医药临床诊疗指南。中医药医疗、教育、生产和科学研究已开始全面走向国际。中医药,特别是中医针灸,已在众多国家中取得了合法地位。

1.3 学术活动日益活跃,中医教育发展迅速

中医药学术交流活动在国际上十分活跃。据不完全统计,国际上共有中医药机构及民间学术组织1000多个,每年举行的有影响的学术活动有几十个。此外,国际上中医药的教育也呈良好的发展趋势。目前,世界上至少有40个国家开设了中医针灸学校,学制也由过去的业余制、半日制改为全日制。很多国际大型制

全力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

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发挥中医药的重要作用,加快发展中医药事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近日,陕西省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全力推动中医药事业科学发展。 《意见》指明了该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明确提出了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通过集中力量加快中医药服务体系和中医院特色建设、推进中医药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实施“三名”战略、加快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加快中医药人才培养、繁荣中医药文化等措施,努力形成以省级临床研究基地、教学基地和中西医结合基地为龙头,标准化市、县级中医院为主体,综合医院、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科(室)为基础,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为补充,医疗、预防、康复、保健、养生功能全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实现中医药强省战略目标。 为确保如期完成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该省制定了六大方面措施:一是健全中医医疗服务体系、提升预防保健能力。加快国家及省中医药临床研究基地和临床教学基地建设步伐。强化中西医结合工作。大力推进中医院标准化建设。完善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积极开展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中医医疗机构。二是突出中医药特色、提高服务能力。积极实施“三名”战略,全面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提高中医药服务管理水平和效益。三是加快中医药的继承与创新。四是提升中药产业发展水平。五是加快中医药人才培养。大力发展院校教育,强化继续教育,加快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步伐,加强中医药人员管理。六是加强中医药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发展中医药文化事业,努力打造特色鲜明的中医药文化品牌,建成一批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为保证各项措施落到实处,《意见》还提出了五项保障措施:一是要加强领导。充分利用省中医药联席会议作用,落实好各项政策措施,扶持中医药发展。二是要加大政府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设立中医药建设专项资金,支持中医药发展,落实政府对公立中医医院的投入倾斜政策。三是鼓励发挥中医药特色。研究制定有利于公立中医院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具体补助办法。在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县区推行中医特色年度绩效考核制度,对县中医院实行全额预算管理。四是要加强行业管理。健全中医药行政管理体系。按照中医药自身特点和规律管理中医药。完善中医药各行业规范标准。五是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

县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县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县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医药产业已成为当今最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之一。 全世界约有 13 的人口在使用中医药治疗疾病和养生保健,约有 130 个国家和地区销售和使用中药,我国药品市场近十年一直保持 20 以上的 增长,在几次金融危机中,全球医药产业都能独善其身,未受较大影响。 经过十年努力,我县中药材产业得到了较好较快发展,为中医药产业 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优势和机遇 一条件得天独厚。 我县地处武陵山腹地,是、贵阳、长沙、武汉四大城市的几何中心, 区位优势明显,是市规划建设的五大地区级物流枢纽之一,药品销售市场 前景看好。 境内药用植物种类有 1270 余种,达到国家和省级标准约有 268 种, 重点药材有银花、白术、玄参、天冬、杜仲、骨碎补、黄姜、黄精、续断 等品种,其中银花、白术量大质好,是极具代表性的中药材资源。 二产业初具雏形。 截至目前, 我县以银花为主的中药材面积超过 35 万亩银花 301 万亩、

白术 3 万亩左右、天冬 6000 余亩、黄精 3000 余亩、青蒿 8000 余亩、百 合 2000 余亩, 另试种了白芨、 重楼等名贵中药材, 药农户年均收入在 5000 元以上。 中药饮片、绿原酸提取和植物中间体提取、金银花凉茶生产线已经投 产。 与西南大学等科研单位开展了银花成分分析和药理、药效、毒理等基 础研究,开发试制了包括银天颗粒在内的一批新产品。 银花获国家地理商标认证和基地认证,药食同源认证在国家卫计委网 站完成公示。 依托中药材天地网建立了首个国家基本药物中药原料动态监测与信 息服务站,中药材买卖通等电商交易平台运行良好。 成功举办两届武陵山中药材产业发展论坛,中药材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显着提高。 三扶持政策给力。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将生物医药产业列为战略性 新兴产业,并将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作为单节列出。 《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将银花、白术等纳入特色中 药材基地规划。 全市《医药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20 年》将银花作为五园七基地之一 进行布局。 今年,县委、县政府提出实施中药材 1211 的发展战略,明确到 2020 年,中药产业产值达 100 亿元以上。

各地加大中医药事业扶持力度

各地加大中医药事业扶持力度 自2009 年至今,三年来中央财政对中医药扶持资金超过173 亿元,同时,各地在2012 年对中医药的扶持力度不改。 宁夏日前表示将加快发展中医药行动计划,预计到2015 年,宁夏将建起覆盖城乡,中医特色突出的中医药医疗服务体系。 不止宁夏一地,据查,多地近期纷纷提出重点发展中医药的计划,预计2012 年的中医药事业在各地财政的大力扶持下将获得长足发展。 据天津卫生系统人士介绍,2012 年天津财政将继续大力支持国医堂建设,并要求各区县财政匹配相应的经费,用于购置中医诊疗设备和中医药文化宣传,目前各区县财政已配套近千万元资金。 在2011 年,湖南省中医药事业发展经费由往年的2000 万元增加到3700 万元,政府还明确今后此项经费每年按10%的比例递增。同时,全省各地在中医药方面的投入达3 亿元,比往年增加近1 亿元,创历年新高。云南投入1230 万元为4100 所村卫生室配备中医诊疗设备。浙江省杭州市要求各级财政对中医药事业经费投入均达到占卫生事业经费10%以上的要求,并对每个省市级在建中医药项目按1:31:5 的比例配套经费。 在石家庄,中医药进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据介绍,2011 年河北省石家庄市被确定为全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药服务项目试点地区。据统计,试点开展以来,全市已累计拨付中医药项目经费1000 余万元。 中医药是我国独具特色的卫生资源,其临床疗效确切、预防保健作用独特、治疗方式灵活、费用较为低廉。因此,深化医改五项重点工作之一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更加注重鼓励中医药服务的提供和利用。 近日,据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介绍,2009 年

关于大力扶持中医药发展的建议

关于大力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建议 中医药是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全县人民群众健康、建设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国际化加快推进,中医药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医药基础条件差、特色优势淡化、理论和技术方法创新不足、人才梯队不合理、高级技术人才匮乏和行政管理体制不健全等问题日益凸显,难以适应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发展中医药事业刻不容缓。在此,对于政府扶持中医药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坚持中西医并重,把中医药与西医药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坚持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既要保持特色优势又要积极利用现代科技;坚持中医与西医相互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促进中西医结合;坚持统筹兼顾,推进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全面发展;坚持发挥政府扶持作用,动员各方面力量共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 一、加强中医药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提升预防保健能力 提高基层中医药医疗服务能力。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的中医科、中药房建设,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科和中药房,配备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基本中医诊疗器具和必备中药。社区卫生服务站要有1名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执业医师,村卫生室要有1名以中医为主或能够运用中西医两法开展诊疗服务的乡村医生。深入开展有中医药特色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工作。鼓励和支持公立医疗机构的中医执业医师通过增加执业注册地点的方式,到城市社区、农村医疗机构开展中医药医疗服务。以保障民众健康为基础,宣扬中医药文化为目的。另外可在我县范围内建设名中医工作室,邀请本县名中医,甚至省市名中医定期坐诊,以打造中医药论治为主、具有鲜明中医特色的服务机构,为全县居民提供“简、便、验、廉”的优质中医服务。 发展中医药预防保健康复服务。充分发挥中医预防保健特色优势,在疾病预防与控制中积极运用中医药方法和技术。推动县级中医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积极开展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逐步完善城乡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合理制定中医“治未病”相关诊疗项目收费标准,按照循序渐进原则,先纳入职工体检,再逐步纳入干部保健、职工医保等报销范围。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机构。严格按照国家制定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机构、人员准入条件和服务规范,加强引导和管理。 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中医医疗机构。新增中医医疗资源优先考虑社会资本,鼓励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开办中医医疗机构或中医诊所。扶持基层符合条件的中医药师带徒人员开办中医诊所或个体行医,实行中医

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

第一章规划提出背景 白河县位于陕西省东南部,大巴山北麓,北临汉江,总面积1455平方公里。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气候带,属于大陆性季风湿润气候区,也是南北兼容的自然环境和山地小气候,因此我县生物种类繁多,仅药用植物就有1000多种,如木瓜、黄姜、天麻、二花、杜仲、五味子、葛根、柴胡、玄参、独活、淫羊藿、五倍子、升麻、丹参、绞股蓝、何首乌等,药用动物和药用矿物也都在十余种以上。独特的自然地理气候环境,使得白河中药材原产地道,品质上乘。 近年来,白河县将强县富民做为战略部署来抓,发展木瓜、黄姜、畜牧、林果、蚕桑等为主导产业。形成规模化种植,产业化经营的格局,并以此推动绿色主导产业发展,壮大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确定了“龙头企业+产业基地+合作社+种植大户”的基地建设、产品研发、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发展思路。与此同时,随着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贯彻落实和生态环境的逐步深入,树下种药、林药间作的种植模式应运而生,弃粮种药悠然兴起,使我县中药材产业发展,面积从无到有,规模从小到大,逐渐实现了由野生转为人工栽培。据相关调查,截止2009年12月,我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3万亩,年产原料药4.5万吨。因此,我县中药材已逐渐成为我县重点发展的后续农村产业之一。 一、中药材种植的意义 结构调整,产业发展。旨在增加农民收入,改变贫困面貌,

但白河地处西北内陆偏远山区,山高坡陡,交通不便,已发展起来的中药材产业,能否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核心是要能增加农民收入,关键是要有销售市场,要卖的出去。近年来的生产实践证明,我县无论野生或人工种植的中药材,由于质优地道,倍受外地药商欢迎,每年都有安徽亳州、河南信阳、广西玉林及本省西安的药商前来采购,市场供不应求。因此,通过培育规模企业生产销售、加大种植大户培养,形成“企业+产业基地+合作社+种植大户”的基地建设、产品研发、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发展思路。不仅能有效解决农民收入增加,还能确保财政收入稳固增长,对白河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识。 二、发展中药材种植的理由 立足白河,实事求是,寻求白河经济率先突破发展的产业,是白河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展望全县优势特色产业,白河中药材产业具有良好的资源基础和加工生产潜力,具备产业发展的条件。 目前,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3万亩,2009年产量鲜药材达4.5万吨,根据白河土地资源状况,结合退耕还林,到2015年,全县中药材基地可扩展到10万亩,年产中药材可达15万吨以上,到2020年,全县中药材基地可扩展到15万亩,年产亩效益0.24万元以上,产值可达3.6亿元,随着产业链条的延长,工业产值可达10亿元,为此中药材种植将成为白河主导产业的有以下几点:

中医药事业发展

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为促进中医药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时期中医药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十五”时期,中医药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中医医疗服务网络基本建立,城乡中医医疗机构基础条件和服务设施得到改善。服务领域扩大,服务能力提高。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防治重大疾病能力有一定提高,特别是在防治非典的战役中,中医药的作用得到社会的公认,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积极评价;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取得较好的效果。中医药学术得到继承与创新,中医药特色优势进一步发挥。一批中医药和民族医药文献得到挖掘和整理,一批老中医药专家和民族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得到继承,一批学术特点突出、临床优势明显的中医药重点学科和专科初步形成;中医药科研能力进一步增强,具备了一定的基础设施和支撑条件,形成了全社会、多学科、多部门参与的格局,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实施《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中药产业水平进一步提升。中医药队伍建设步伐加快,人员素质有所提高。初步形成了多形式、多层次、多专业的中医药教育体系;院校教育规模不断拓展,建立了中医药继续教育制度,扩大了中医药继续教育覆盖率和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受教育率,提高了中医药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水平。中医药法制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我国第一部专门的中医药行政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颁布实施,中医药立法列入日程,24个省(区、市)颁布了地方性中医药法规,中医药标准化建设步伐加快。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更加活跃,层次进一步提升。“十五”期间,政府间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与16个国家和地区签定了专门的传统医药双边合作协议;目前,已有70多个国家政府卫生部门与我国签订了包括传统医药内容的合作协议。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五”计划确定的目标基本实现。 中医药事业发展状况简表

中医药产业发展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_范文大全

中医药产业发展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_范文大全 一、优势关于医疗机构药品使用管理存在问题的调研报告和机遇 (一)条件得天独厚。我县地处武陵山腹地,是xxxx、贵阳、长沙、武汉四大城市的几何中心,区位优势明显,是xxxx市规划建设的五大地区级物流枢纽之一,药品销售市场前景看好。境内药用植物种类有1270余种,达到国家和省级标准约有268种,重点药材有银花、白术、玄参、天冬、杜仲、骨碎补、黄姜、黄精、续断等品种,其中银花、白术量大质好,是极具代表性的中药材资源。 (二)产业初具雏形。截至目前,我县以银花为主的中药材面积超过35万亩(银花30.1万亩、白术3万亩左右、天冬6000余亩、黄精3000余亩、青蒿8000余亩、百合2000余亩,另试种了白芨、重楼等名贵中药材),药农户年均收入在5000元以上。中药饮片、绿原酸提取和植物中间体提取、金银花凉茶生产线已经投产。与西南大学等科研单位开展了xxxx 银花成分分析和药理、药效、毒理等基础研究,开发试制了包括银天颗粒在内的一批新产品。“xxxx银花”获国家地理商标认证和GAP基地认证,“药食同源”认证在国家卫计委网站完成公示。依托中药材天地网建立了首个国家基本药物中药原料动态监测与信息服务站,“中药材买卖通”等电商交易平台运行良好。成功举办两届武陵山中药材产业发展论坛,xxxx中药材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显著提高。 (三)扶持政策给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将生物医药产业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将“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作为单节列出。《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将xxxx银花、白术等纳入特色中药材基地规划。全市《医药产业振兴发展规划(xxxx—2020年)》将xxxx银花作为“五园七基地”之一进行布局。今年,县委、县政府提出实施中药材“1211”的发展战略,明确到2020年,中药产业产值达100亿元以上。并从今年开始,每年整合涉农项目资金5000万元以上,扶持中药材产业发展壮大。 二、问题和挑战 (一)外部竞争激烈。近年来,外资医药企业争先恐后地加大在华投资,国内各大医院进口药、合资企业药和国产药大约各占1/3,技术领先、资本雄厚的外资医药企业基本上垄断了高端药物市场,传统的中医药产业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同时,就渝东南地区而言,各区县中药材资源都比较富足,发展思路大同小异,且大多各自为阵,缺乏统筹规划和差异化发展,甚至存在恶性竞争。 (二)资源欠缺管理。部分中药材品种受市场、病害等客观原因影响严重,产量差异极大。如银花产业因受市场低迷、《药典》分离等因素影响,群众种植积极性有所降低,目前很多中药材种植基地养护、管理不到位,自生自灭现象普遍存在。对稀有药材还未形成系统管理,乱采乱摘现象仍然存在,破坏十分严重。 (三)产业结构失衡。虽然我县明确提出打造100亿级的中药材产业的战略目标,但我县企业仍然集中于简单的种植和加工等生产环节,生物医药、生物制造、生物化工等行业仍处于“零”起步阶段。以祥华生物、红星中药材为主的我县中药材企业,在化工原料、制剂和制药等方面研发投入不够,生产水平仍然十分落后,如不能引入大型制药企业落户,产业集群将很难形成。 (四)队伍素质不高。目前,我县绝大多数从业人员未受过专业培训,专业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不高。虽然成立了专门的中药材产业办公室,但与中医药专业相关的人才几乎没有,既缺乏中药材种植、加工、制药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也缺乏专门从事医药产业评估、市场运作的产业化人才。而在产业开发方面,虽然与xxxx大学等科研机构研发了一些科研产品,但仍未成规模开发、生产,利用效率太低。 三、对策和建议

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

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 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 为抢抓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和国家倾斜支持宁夏发展的政策机遇,以及东中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全面贯彻落实县委、政府“产业富民强县”、“绿色生态立县”战略,推进中药材产业扩量、提质、增效,实现中药材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的转变,特制定2012年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 一、2011年全县中药材种植现状 2011年全县中药材种植16.5万亩,其中大田种植6万亩,育苗0.5万亩,林药间作10万亩;建设万亩以上种植基地1个,千亩以上种植基地6个,百亩以上种植基地16个,品种主要以黄芪、甘草、水飞薊、菊芋、秦艽、柴胡为主,搭配黄芩、防风、大黄、板蓝根、独活等品种,预计总产值达2.1亿元,纯收益达1.26亿元。 二、2012年发展规划 (一)、发展思路 以基地建设为基础,以培育加工企业为关键,以开拓营销市场为动力,以推进科技进步为支撑,通过招商引资和龙头带动,发展订单种植,推行中药材GAP 体系建设,构筑种植、加工、研发、营销为一体的中药材产业新格局,推进中药材产业由以种植为主的初级产品输出型向种植、加工、研发、营销为一体的精深开发转变,把中药材产业培育成为富民的主导产业、强县的支柱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产业。 (二)、发展目标 以菊芋为引领,以秦艽、黄芪、甘草、大黄为主栽品种,搭配板蓝根、柴胡、水飞蓟、黄芩等品种,不断扩大种植规模,提高规范化种植水平,提升加工和研发能力,构筑市场营销体系,推进中药材产业实现量的扩张、质的提升。使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7万亩,其中大田规范化基地5万亩(菊芋1.5万亩),林药间作基地12万亩;进一步加强六盘山野生药材资源保护工作,完成修复保护面积7万亩;引进中药材大型加工企业2家以上,小型加工企业4家,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0个、发展种植大户和农民经纪人100人以上,规划建立中

中医药标准化发展规划

News:中医药标准化发展规划 (2006-2010年) 中医药标准化发展规划(2006-2010年) -------------------------------------------------------------------------------- 作者: 来源:搜狐网发布者: 刘斌日期: 2006-08-07 “十一五”时期是中医药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中医药(含中西医结合、民族医药,下同)标准化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为了更好地发挥中医药标准化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的技术支撑和基础保障作用,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参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国家标准化“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结合中医药标准化工作的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中医药标准化工作面临的形势 标准是构成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素,是规范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技术制度。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展,标准化逐步成为各国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成为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成为国际贸易保护的重要措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标准的竞争将越来越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近年来,美国、日本、加拿大等主要发达国家都制定了各具特点的标准化发展战略,将加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力度和掌握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权作为战略的重点。随着传统医药巨大的医疗价值和市场潜力日益显现,中医药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迅速普及,中医药标准化的国际呼声和需求日益高涨。在世界卫生组织发展传统医药决议的引导下,日本、韩国及欧美等国家纷纷开展了传统医药标准的研究制定,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争取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权。中医药标准化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面

中医药事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中医药事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我县围绕“继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思路,大力改善中医药医疗卫生条件,不断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认真做好中医药基础性工作等措施,切实加强了中医药工作,提高了中医药的普及性。现将我县中医药发展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中医药工作开展情况 目前,全县有县级医疗卫生单位3个,乡镇卫生院15个(其中中心卫生院7个),村卫生室588个,个体医疗机构52家,其中中医医疗机构13家,占总数的25%。在全县村卫生室中,有乡村医生资格504人,执业助理以上资格155人,开展有中医服务和能中会西的乡村医生占乡村医生总人数的40%以上。我县中医院是全县中医药人员的集中点,共有中医人员52名,中药人员6名,占全院卫生医技人员总数的55%。其中高级职称中医师5名,中级职称19名。 近年来,我县着力推进以中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目前,能够开展针灸、火罐、推拿、熏洗药浴、中医康复、中医药预防等多种特色服务项目;村卫生室能提供中医诊断和中医方剂治疗疾病的基本中医药服务,初步形成了中医医疗服务体系。 二、中医药政策落实情况 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和《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规定》,(一)对中医医疗机构的管理和扶持 对开办中医医疗机构,严格按照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中医医疗机构设置标准和当地区域卫生规划,并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后,方可从事中医医疗活动。通过严格的管理,为群众提供价格合理、质量优良的中医药服务。 积极促进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发展,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格局。鼓励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开办中医诊所或个体行医,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职称评定和继续教育等方面,与公立中医医疗机

关于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规划最新)

关于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规划(最新) 为弘扬药王文化,加快现代中医药产业发展,打造中医药产业集群,助推我区追赶超越、转型发展,根据《××市中医药产业发展实施意见》(×政发〔×〕28号)精神,结合我区实际,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发展目标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国家中医药发展战略,以印台中医药产业突破发展为目标,围绕中药材种植基地、中医药产业集群、中医药康养体系三大板块,重点推进中药材种植、加工、流通、研发以及中医药康养项目建设,辅以药膳保健、中医旅游、文化体验和综合配套建设等。到×年,全区中药材种植面积达3万亩以上,引进中医药产业链龙头企业及医疗器械生产企业15家,增设康养床位500张,中医药产值突破8.3亿元。 二、基本原则 (一)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发挥政府的规划引导、政策激励和组织协调作用,创新体制机制,着力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以“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调动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加速培育一批大企业、引进一批好项目、做强一批大品种。 (二)规划引领,分步实施。选择最有基础和条件的项目作为突破口,集中优势资源科学规划、重点发展,分年度有序实施。 (三)科技创新,突破发展。在继承和弘扬孙思邈中医药文化的基础上,推进科研创新,推动新产品、新成果落地,走开放式创新和国际化发展之路,不断促进产业升级。

(四)彰显特色,唱响品牌。充分发挥印台文化资源独特优势,科学、合理开发,使中医药相关产业达到相当规模,形成品牌效应。 三、重点任务 (一)实施中药材种植基地工程 1.新建中医药产学研及中药材种苗示范基地。引进1家发展潜力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与国家、省中医药研究机构、专业院校合作,建设300亩中医药产学研及中药材种苗示范基地,形成印台道地中药材种苗培育中心,每年向区域内及周边中药材种植户提供优质中草药种苗200万株。(牵头单位:区农业局,配合单位:区财政局、区招商局、区经贸局、区教科体局) 2.建设中药材种植基地。将中药材种植作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增收的重要途径,以市场为导向,扶持一批中药材种植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村、专业户,选择黄芩、苦参、丹参、连翘、油用牡丹、金银花等适宜品种在×罕沿线范围内种植3万亩以上。(牵头单位:区农业局,配合单位:各镇办、各管委会、区扶贫局、区卫计局、区招商局、区财政局、区市场监管局) 3.建设“神农百草园”科教基地。按照“高起点、多功能、科技型”标准,建设种植50亩具有观赏性的“神农百草园”,兼顾科研教学、中药材科普、生态观光及中小学课外实践功能,努力将“神农百草园”打造成集观赏和教育于一体的现代化中药材种植示范园。(牵头单位:区农业局,配合单位:区财政局、区招商局、区经贸局、区文广新局、区教科体局) (二)实施中医药加工产业集群工程 实施传统中医药企业“倍增工程”、新型中医药企业“培育工程”、中医药产业园区“筑巢工程”,规划建设中医药产业园,瞄准全国医药百强企业,重点

县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

县中医药事业发展 规划

资料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本人改正或者删除。 ****县人民政府 *政文【】16号 ****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县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市政府各部门, 市直各单位: 《****县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已经县政府同意, 现印发给你们, 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年一月二十五日 主题词: 中医发展规划通知 ****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1月25日印发 ****县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

为了推动我县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满足人民群众的就医需求,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发[ ]22号) 、《河南省发展中医条例》、《全国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建设标准》并结合我县实际, 特制定本规划。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全面贯彻党的卫生工作方针, 坚持中西医结合, 突出中医特色, 加强标准化建设充, 分发挥我县中医药在防病治病中的作用, 进一步提高我县中医工作整体水平, 切实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参合农民对中医医疗、预防和保健的需求, 保障和增进人民健康, 推动三个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 发展目标 建立起与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具有地方特色, 能基本满足全县人民群众需要的、比较完善的中医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教育、科研体系, 确保中医工作上质量、上水平, 使我县农村中医工作跨进全国先进行列, 主要任务指标 一、加强农村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 ( 一) 县中医医院基本条件建设。 1.床位数达到二级甲等中医医院要求。 2.一级临床科室达到10个以上( 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骨伤科、眼科、针灸科、推拿科、肛肠科、皮肤科等) 。

XXX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11856)

XXX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为了推动“XXX试点”和两年提速发展,促进XXX县中药材产业的快速发展,XXX对全县XX个乡镇的中药材产业发展 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现状 我县地处XX 西北部, 东经XX,北纬XX′之间,属于高寒山区,是XXX省的交通要道,境内有XXX和XXX国道。全县##个乡(镇)都通公路及都架通电网。其西北部、南部分 别与XXX的XX县接壤,东北、东南与本省XX为邻,总面积XX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约为XX%。境内中部为高原丘陵,地势平坦开阔,四周地形破碎,沟谷深峻,最高海拔XX米,最低海拔为XX 米,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区,日照时间 长,昼夜温差大,环境宜人,中药材资源十分丰富,是XX 省三大中药材区域之一,以得天独厚的环境和中药材资源丰 富而著称。随着国家中药材现代产业化的发展和全国中药材 现代化第X个基地省的建设,我县中药材已成为地方经济发 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县XX 个乡镇由于独特的地理和气候 环境,为生物多样性生存繁衍提供了较好自然空间,适宜种 植多种中药材。 二、我县中药材产业的发展特点 1、近两年发展较快,出现了一些新的产区

我县有良好的中药材种植传统和基础,中药材生产主要 分布在具有传统种植的乡镇,如XX镇种植的鱼腥草、百合、半夏;XX乡种植的党参;XX乡种植的半夏、天麻;XX镇种植的XXX、板兰根;XX种植的续断等,这些地方中药材生产 自然条件优越,农民有一定的种植经验。随着种植结构调整 和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中药材市场需求加快,近两年面积不 断增加,出现了一些新的基地。 2、逐步形成了具有一定种植规模的乡镇或基地 我县种植中药材的地方较多,相对分散,但随着中医药 市场的拉动,逐步形成了XX 等在万亩以上的乡镇,具有了 一定规模和影响,通过XXX和相关部门的组织培训,农民掌 握了一定的种植技术,进入了稳定发展阶段。 3、立足当地实际,形成多种生产运营模式 我县中药材生产传统上主要以农民个体种植,小商贩收 购为主。随着XXX公司等的参与,各地立足当地,因地制宜,纷纷成立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仅去年就成立了XXX多个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同时,正在形成:公 司+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公司+专业合作社+ 基地+农户、种植大户+农户等多种生产运营模式发展中药材 产业。 4、品种多样,并形成了具有一定影响的优势品种 我县中药材自然资源丰富,适应种植品种较多,主要种

医疗药品北京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

北京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首都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是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与世界城市的关键时期,是深入推进“健康北京人”战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为突出体现中医药在国民健康乃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更好地促进北京市中医药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时期中医事业发展状况 (一)“十一五”时期中医事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十一五”时期北京市中医药事业快速发展,服务体系日趋完善,疾病防治能力和服务可及性显著增强,中医药文化不断普及,在保障人民健康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发挥中医药经济社会效应 “十一五”时期,出台《关于促进首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在人才传承培养、科技创新、产业培育等多个方面实现了突破。实施了中医药服务奥运行动计划,在参与疾病重大防控、应对甲型H1N1流感疫情等公共卫生事件中,中医药发挥了积极有效、稳妥稳定的社会效应。通过政府投资引导,集中力量攻破中医药防治甲流科技攻关项目,成功开发了“金

花清感方”制剂,并实施知识产权转让,在全国创建了中医药产学研用一体化的科技创新模式。 2、提高中医药健康保障能力 积极参与疫情防治,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加大中医药治未病的科普宣传力度,市民通过《甲型H1N1流感中医药防治常识》、《北京市民预防甲型H1N1流感中医药指南》、《首都市民居家防治流感中医药手册》等宣传材料学习掌握中医药防治流感科学知识;在传染病流行季节,及时向社会发布中药预防处方、制作中药“防疫香囊”等;在手足口、禽流感、艾滋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大自然灾害和传染病、慢病防治中,中医药参与公共卫生的防治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3、扩大中医药服务资源总量 “十一五”期末,全市卫生机构提供中医类服务的达到3980所1,中医药人员达到14193人。北京市万人口中医执业(助理)医师6人、万人口中医床位7张,均居全国首位。全市中医类医院及综合医院中医科共有床位数12638张,占全市 1含中医类(指中医、中西医结合、民族医,下同)医院99所、中医类门诊部166所、中医类诊所488所。除以上中医机构外,还有315所综合医院、286个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了中医科。有1802个村卫生室和41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能够提供中医适宜技术服务。此外,还有部分企事业单位医务室、卫生所、综合门诊部、专科门诊部、妇幼保健及其他卫生机构能够提供一定数量的医药门诊服务。

中国中医药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分析

中国中医药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分析 中国中医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7-2021年中国中医药产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表示,随着科技进步和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我国中医药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医医院的中医特色逐渐退化,服务领域趋于萎缩,中医执业医师比例持续减少,中医药专业人才严重缺失,后继乏人;中医药特色优势逐渐淡化,特色诊疗技术、方法濒临失传;中医药理论和技术方法创新不足,很多名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思想和经验得不到传承;中药产业创新体系不完善,基础研究薄弱;中药材质量参差不齐,影响临床治疗效果;传统中药炮制技术逐渐失传,中药炮制加工工艺不严格,影响了药物疗效和临床用药安全。 (一)中医人才匮乏 中医被边缘化的症结主要在于其社会效率,也就是说目前的中医体制不能像西医一样培养大批量可进入临床的医学人才,现行中医教育培养出的中医师在质和量两方面都跟不上社会效率的需求。中医并不适合目前这样大批量培养方式。中医诊断方法是望闻问切,理论主要是辩证治疗。中医教育一方面需要大量的临床实践经验,另一方面需要中医辩证的思维方式。 中医科研发展滞后导致中医发展动力不足。中医向前发展的根本在于人类对于中医学的认识程度,需要建立起现代科学在方法学上与中医学相适应的认识论。中医科研的发展程度决定了人类对中医学的认识程度,中医亟需系统地发展属于中医自己的现代技术。比如研制鉴定中药的新技术,药物功能论断的新技术。 (二)中药创新动力不足 中国作为中药的发源地,但无论是在产值上,还是海外市场的表现上,都被日韩等国甩在了身后。全球中药市场份额一年约800亿美元,我国占10%。在国际贸易中,中国生产一些很便宜的中药材,出口到日本、欧洲,然后他们就生产成一些很贵的、赚钱的产品。日本和德国反倒成了中药市场最赚钱的国家。 中药虽然在世界上的价值日益凸显,但我们国家在专利和知识产权方面所占的比重也不尽如人意。海外中药市场上,中国拥有专利权的仅为0.3%,而日本和韩国却占据了中药专利的70%以上。以海外超过300亿美元的中药市场计算,由中国生产的中药所占比例不超过5%。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中药创新动力不足,有实力的科技创新平台数量不够,中药科研人才匮乏。另一方面中药在医院不被重视,不被尊重,中药与西药往往被对立起来,往往非此即彼。而实际上中药与西药并非对立关系,中药的科研发展也可借鉴西药的科学方法论去研究进步,而不是让千年以后的中国人抱着黄帝内经展现文化自信。 中国中医药产业发展对策分析 (一)坚持中医中药并重,多渠道、多途径挖掘和培养中医药互通人才

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

发挥综合医院优势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 **县位于荆山山脉东麓,特有的山区地理环境,丰厚的文化底蕴,使中医药在民间深受欢迎。**县人民医院做为一所集医疗、科研、教学、保健、康复为一体的国家二级甲等综合医院,肩负着继承、振兴、弘扬中医药事业的重大责任。近年来,我院发挥综合医院特色优势,坚持“中西医并重”的发展方针,着力抓好“四个突出”,中医药事业得到长足发展。2015年被湖北省授予“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称号。主要体会如下: 一、突出中西医并重战略,推动医院综合发展 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医疗需求的提升,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治疗、保健等方面发挥的特色作用日益凸现。做为综合医院,我们具备发展中医药事业得天独厚的人力资源、设备资源和病员资源。但与中医专科医院相比在中医门类细化、中医药普及程度方面存在差距。我院扬长避短,创新思路推进中医药事业。 一是坚持“中西医并重”发展方针。把发展中医药事业列入到《医院五年发展规划》及《年度工作计划要点》中,明确了“发挥综合优势,坚持承中融西,建设特色专科,突出专病疗效,传承中医国粹”的中医药建设指导思想。 二是统筹推进达标创建工作。3年来,我们以创建“全

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为契机,成立了创建领导小组,严格按照《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基本标准》、《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等规定,推进创建工作。 三是建立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考核机制。将门诊和病区中医药治疗率、中医病历书写合格率、中医特色疗法开展情况等作为重要指标,每月进行考核分析,评价总结,并落实奖惩。 二、突出中医药能力建设,发挥中医特色优势 我院强化措施,大力促进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 一是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我院中医科室为医院一级科室,病区设置有中西医结合、康复医学2个病区,门诊设中医内科、疼痛科、康复理疗科3个门诊部,同时还设有中药库、中药房、中药煎药室各1个,中西医结合病区开设病床49张,康复医学科病区开设病床39张。中医药服务门类齐全,中医类临床科室门诊人次年均保持在16000以上,占全院门诊诊疗人次5%以上。入出院人次保持在2000左右。 二是大力辅扶中医专科建设。我们以重点专科创建为契机,遴选康复医学科参加襄阳市重点专科评审,并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除开展针灸、推拿、牵引、熏蒸、火罐、穴位贴敷、刮痧等传统中医特色治疗外,还大力引进现代中医诊疗设备,开展运动功能康复、神经功能重建、步态及平衡功能训练、言语吞咽功能康复训练、认知及智力障

中国中药产业发展机遇及未来趋势分析

中国中药产业发展机遇及未来趋势分析 中药产业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其有几千年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多年来,中药都以其产量多、分布广、毒副作用小等优势占据着我国医药产业的半壁江山,但是另一方面,我国对中药产业的重视程度不足,中药产业的技术标准体系也不健全,导致中药产业发展缓慢。 近年来,我国的中药产业渐渐迎来了希望的曙光。2006年,国家出台《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要求我国要在中药产业中重点开展理论创新和研究;2007年,《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建立中医药标准规范体系,如今,新医改政策出台将使我国中药的发展有一个质的飞跃。 一、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机遇 1、新医改为中药产业带来的机遇 产业研究中心资料显示,新医改中明确指出,3年内,我国将投入8500亿元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等五项医改重点工作,这些都表明了中央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老百姓切身利益问题的决心,也反映出深化医改对当前保持经济平稳发展的重要性。 医药行业研究员认为,医改不仅体现出国家花大力气进行医疗体制深化改革的决心,也将对行业产生深远意义的影响,未来几年,我国的医药市场将继续扩容、国家基本药物将会作为制度推行、中医药事业扶持力度将继续加大、而创新将继续成为行业发展的主题。 2、国家政策倾斜为中药产业带来的机遇 医药行业研究员指出,国务院最近发布的各项中药产业支持政策都提出了要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并扶持有条件的中医药企业、医疗机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将中医药推向世界。它不但表明政府将逐步增加对中医药产业的投入,扶植中药产业的建设,还从根本上保护中药企业的发展,有利于整个中药产业水平的提升。 随着新医改的持续推进,国家相继出台的这些政策对中药的发展有很大的好处,也将对所有中药生产企业带来利好影响。受这些政策的影响,我国主要的中药生产企业将迎来一个快速的发展期,而有望进入基本药物目录里的中药企业也会从中受益,从而促使整个中药生产企业业绩的提升。 3、基本药物出台为中药产业带来的机遇 一拖再拖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最终定于六月底正式出台,基本药物目录里面有一半品种是中成药和中医药,而进入基本药物目录里面的药品将来全部要在基层机构配备使用,大医院也要作为首选,基本药物目录里面的药品会得到广泛使用,而且在医保报销比例上明显高于其他的药品,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将来新医改里面中医、中药能够得到更加广泛的运用。 医药行业研究员指出,基本药物目录一旦发布,会使我国医药产业的整体格局有所变化,而对于一些小的中药二线企业则有可能难逃消亡的厄运,对于我国传统中药老字号企业来说,其影响最多仅仅只是体现在价格会相应的降低,而并不会影响这些传统老字号企业的生存及发展。

中医医院中长期发展规划(精)

中医医院中长期发展规划 (2016-------2020) 为坚持以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更充分的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开创中医院建设和事业发展新局面,完善中医医疗保健体系,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五年发展规划。 1 五年建设与发展纲要 1.1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二级甲等中医医院为标准,体现“仁爱、诚信、敬业、奉献”的服务理念,从实际出发,坚持中西医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推进医疗、教学、科研的同步发展。 1.2工作目标 1.2.1完成中医医院迁建工程,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满足业务用房的需要。 1.2.2再创建1~2个省级重点专科。 1.2.3申请并完成1~2个市级中医药科研项目。 1.2.4中药饮片、中成药处方占门诊处方的比例每年提高2个以上百分点,到2020年基本达到60%以上。 1.2.5完成中医药人才的新老更替和储备,使中医人才配备更加合理、完善。 2 任务及措施 第一部分中医药服务功能 2.1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方面 2.1.1制定具体措施,坚持以中医为主,重在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年度计划

2.1.2落实政府扶持中医药发展的保障政策,建立新形势下方便群众的诊疗模式 2.1.3重点培养中医重点专科和中医药人才,并且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 2.1.4每年进行一次影响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关键问题的调研分析,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 2.1.5对中医药特色指标每年进行一次考核分析,并制定解决措施 2.1.6制定行之有效的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优势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鼓励及考核制度、考核指标、绩效方案 2.1.7开展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人员交流、承担政府指令性任务、制定制度、培训方案等具体措施 2.2队伍建设方面 2.2.1按国家有关规定合理配备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并系统接受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岗位培训, 2.2.2医院领导和各部门的主要负责人要经过省级以上中医药政策、中医药知识和管理知识的系统培训,并要达到国家有关规定 2.2.3制定并逐步完善中长期中医药人员队伍建设和规划,制定有优化中医药结构、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的具体措施的年度计划并实施 2.2.4组织并实施学科带头人及继承人的选拔与激励机制 2.2.5完善师承教育计划和措施的落实工作 2.2.6完善医师的定期考核培训、达到有关要求的比例,并建立中医药专业人员技术档案,记录要完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