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知识结构图

高中历史知识结构图

高中历史知识结构图
高中历史知识结构图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题二中国近代的侵略与抗争及民主革命

“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

军事南京大屠杀

进行细菌战、毒气战

日本侵华史实政治:“以华制华”,扶植傀儡政权

经济:经济掠夺,把沦陷区经济沦为日本的附庸经济

文化:推行奴化教育和愚民政策

根本原因:灭亡中国,是日本的既定国策

①九一八事变直接原因:日本受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

(1931年)国内形势:中国国民政府在南方全力剿共

影响:日本侵占东北,成立伪满洲国,中日民族矛盾上升

抗局部抗战 A中共:发表抗日宣言、“八一宣言”、瓦窑堡会

日 B东北军民:抗日义勇军、抗日联军

战②抗日救淞沪抗战:1932年,蔡廷锴、蒋光鼐

争亡运动 C爱国官兵山海关之战:1933年,安德馨

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冯玉祥、吉鸿昌

西安事变: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

D关内人民:1935年,北平,“一二九运动”

A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日本全面侵华

①抗日民族统 B八一三事变,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

一战线建立 C红军改编:八路军、新四军的主要领导人

D正式建立:国民党公布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A淞沪会战:打破了日军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抗日战争 B太原会战:国共军队合作抗日,平型关大捷

全民族抗战②正面战场抗战 C徐州会战:李宗仁,台儿庄大捷

D武汉会战;武汉失守,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E枣宜会战:1940年5月,张自忠殉国

A洛川会议:1937年8月,制定全面抗战路线

③敌后战场抗战 B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 1937年9月

C百团大战:1940年,彭德怀、地点:华北。

D少数民族抗日:蒙古抗日游击队、回民支队等

A 1942年1月,世界反法西斯阵营正式形成

①背景 B中共七大召开:内容、意义

C 1945年5月,德国投降,欧洲战争结束。

a1945年7月,中美英发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投降;

b美国在日本的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

抗战胜利②胜利 c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对日关东军作战

d中国正面战场和敌后军民举行反攻。

e日本投降:1945年8月15日宣布投降,9月2日签署投降书

A中国人民100多年来第一次取的反对外来侵略取得了完全胜利;

③意义 B 洗雪了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C 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

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社会基础:辛丑条约》签订,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

(1)背景经济和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旧民主主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建立:兴中会、同盟会

义革命(2)武昌起义:1911年10月,

民国成立:时间、性质、都城、国旗、纪年

辛亥革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性质、法令措施

(3)中华民国成立颁布时间:1912年

《临时约法》

制定的机构:孙中山代表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

(4)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

①原因:根本原因:北洋军阀的封建专制统治使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加深

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第一阶段:中心在北京;主力学生;口号

(1)五四运动②过程第二阶段:6月初,中心转移到上海;主力是工人

结果:取得初步胜利(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拒绝在合约上签字)

①条件:1.思想条件: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及与中国工人运动的日益结合

2.组织基础:陈独秀李大钊酝酿成立中国共产党

3.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

近(2)中共成立时间、地点:1921年7月23日;上海、嘉兴

代②中共一大

中内容:党的任务: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国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的时间:1922年

民③中共二大内容: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主意义:近代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

革①前提:国共第一次合作

命新民主主(3)国民革命②兴起:标志是1924年初国民党一大召开

义革命③高潮:北伐战争:时间(1926)

①南昌起义:1927.8.1 周恩来、贺龙

(4)“农村包围城②八七会议:1927.7.8 清算陈独秀右倾错误决定土地改革、武装反抗国民党市”道路开辟③秋收起义:1927.9 毛泽东在湘赣边秋收起义

④开展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开展土地革命

(5)红军长征:国民党“围剿” 1934.10离开根据地。

(6)抗日战争:(见上一专题)

①全面内战爆发:1946年6月底,“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论断

②战略反攻: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7)解放战争③战略决战:1948年秋-1949年春,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④中共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春、河北西柏坡,

⑤渡江战役:)1949年4月,解放南京

专题三中国现代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背景: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3月,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内容前提:新中国成立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949年9月,内容?

现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成立对民主政治建设的意义?

中一届政协:1949年9月,内容

国1954年

的(1)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一届人大内容:宪法的内容及意义

政(民主政治的奠基)

治二届政协:1954年,内容

建阶段(2)文革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挫折:文革的爆发、民主与法制的破坏的表现

设时间: 1978年12月

十一届三中全会——民主政治建设的转折内容

(3)新时期政治建设意义

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的提出

民主政治建设成果治国安邦的总章程:1982年宪法

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过程、意义

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①背景目的: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

②含义

A 1979年元旦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内容

“一国两制”的构想③形成过程 B 1981年叶剑英委员长在关于台湾问题的九条建议:内容

C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伟大构想;

祖 D 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一国两制”构想。

国④意义

统 A香港问题的由来

一 B港、澳回归的概况

“一国两制”的实践 C港、澳回归的条件和意义

A发展的原因

B发展的表现:“九二共识”等.

C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①背景:国际、国内

总原则、总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②外交方针制订另起炉灶:含义

1)新中国初期具体方针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含义

外交的奠基一边倒:含义、原因、作用

A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建交”、“签约”

历史背景

③外交成就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主要内容

重要意义

日内瓦会议:时间、特点、内容

C步入世界外交舞台时间、特点

万隆会议求同存异:含义、背景、影响

意义

现原因:

代①中国重返联合国概况: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

中意义:

国原因:是双方共同的要求(为什么?)

对 A乒乓外交:1971年3月,打开两国交往的大门

外 B基辛格访华:1971年7月,为尼克松访华作准

关(2)70年代中国时间:1972年

系外交重大突破②中美关系缓和进程 C尼克松访华内容:签订《中美联合公报》

意义:态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D《中美建交公报》发表:1978年12月、内容

E中美正式建交:1979年,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

影响:对双方的影响、对亚太及世界的影响

原因:

③中日邦交开始正常化概况:1972年9月,田中角荣访华,签署建外交声明

意义:

①背景: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

(3)改革开放以来对②方针调整:不结盟政策,是新时期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外关系全新发展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主要活动

③外交成就积极参与亚太经合组织(APEC):活动

推进新型区域合作过程

建立“上海合作组织”性质

意义

专题四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①地理:希腊地理环境的特点及对雅典民主政治形成产生重大影响;

(1)形成的历史条件②经济:商品经济发达,有利于平等互助、自由、民主观念形成

③政治前提:城邦政体孕育古代希腊民主的摇篮;城邦的特点:小国寡民、独立自主

背景:贵族与平民矛盾尖锐,工商业奴隶主崛起。

颁布“解负令”,债务奴隶重获自由

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措施颁布财产等级制度,将公民分为四个等级

古①梭伦改革恢复公民大会

希(公元前六世纪初)改革国家权力机构新设“四百人会议”

腊设立陪审法庭

的评价: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

民(2)雅典民主政治演变过程

主②克里斯提尼改革(公元前六世纪末)——雅典民主的确立

制 A除十将军外,以抽签方式产生各级官职

度③伯里克利时代民主政治 B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公民大会、五

(“黄金时代”)百人会议、陪审法庭。

C公职津贴。

意义: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3)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主权在民、轮番而治、公民平等、法律至上

早期习惯法:贵族担当法官,随心所欲解释法律,平民利益受损

①习惯法到成文法标志:《十二铜表法》公元前五世纪中期

成文法诞生特点:内容广泛,条文清晰

评价:贵族对法律随意解释受到限制,平民利益古得到保护

罗时间:罗马共和国时期

马(1)罗马法的发展演变公民法使用范围:罗马公民

的缺陷:有明显的狭隘性

法②公民法到万民法

律形成时间:由共和国到帝国过程中(三世纪)

万民法适用范围: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

作用:使法律有了更大的适用范围

成为巩固罗马统治的重要工具

③民法大全——时间:六世纪;意义:罗马法律体系最终完成

①地位:欧洲历史上第一部叫系统的法律体系

②积极意义:a对罗马:稳定社会秩序,保护统治阶级利益

(2)罗马法的评价 b调节社会矛盾,稳固帝国统治

③影响后世:a对近代欧美国家文法和同法制度产生影响

b成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思想武器

④局限:a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并非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君权至上 c男女不平等

专题五近代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领导阶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

①二次内战,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

过程②新贵族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

(1)前提:资产阶级革命③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

④“光荣革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

影响:为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提供了政治前提。

①《权利法案》等法案:内容:限制国王的权利,保证议会

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利;

限制王权法案②作用:a君主权利守法律制约 b议会掌握立法权,其权利近一、英国君主立不断扩大,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利,国王逐渐统而代制形成与不治

西发展(2)确立过程③结果: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础

民①形成过程:国王真正统而不治,内阁控制了行政权主责任内阁制的形成②组成:首相(内阁首脑):有权利提名内阁成员即各政 1721年部大臣;各部大臣(内阁成员):必须在大政治方针上保持一致,与首相共进退。

的背景: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要求扩大政治权利

确(3)1832年议会改革

立结果和作用:扩大了工业资产阶级的政治权利,进一步促进了工业与资本主义发展

(1)背景:独立战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但“邦联”制使美国陷入窘境。

①主要内容:联邦制、三权分立的原则

二、美国总统制制约权力:三权分立、互相制约

共和制确立②特点国会(参议院+众议院):立法

1787年宪法的制定三权分立总统:行政

最高法院:司法

(2)确立

①1788年6月,联邦宪法正式生效

联邦政府的成立

②1789年1月,华盛顿当选总统

形成: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法国共和宪法内容:1、立法权属于议会:众议院:成年男子直接选出,任期四年

制政体的参议院:间接选举产生,任期九年,每三年改选其中三分之一

确立总统:参议院众议院联合选出,人气七年,可连选连任

2、行政大权由总统掌握:a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 b有权任命部长等高级官员

c、缔结条约和实行特赦 d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

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

皇帝:权力巨大

宰相:内阁首脑,由皇帝任命

政体形成只对皇帝负责,主持内阁工作

议会:联合议会权利较大,

1、统一的方式:王朝战争审批法律,帝国议会权利较小

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 2、确立:德意志的宪法(1871年):内容

国家结构形成:联邦制

空想:法国人西门、傅利叶英国欧文:抨击资本主义的弊端,提出改造社会

建立理想社会的美妙设想

空想社会主义与工人的觉悟:开端

觉悟:19世纪3、40年代,法英德爆发大规模工人运动斗争失败,但

工人觉醒,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知道

理论来源:批判继承德意志的古典文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

共产党宣言问世内容:a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阐明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

b、支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解释无产阶级的历史革命使用暴力

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c号召全世界联合,同资产阶级斗争时间:1871年第二次工业革命

巴黎公社①1871.3.18革命开始 1、经过民主选举产生的公社委员最高权力机构

拥有立法权和行政权

建立及失败②1871.3.28 巴黎公社建立措施 2、废除旧军队、旧警察,代之以国民自卫军

(政权) 3、取消资产阶级法庭,建立自己的司法机构

③1871.5 巴黎公社失败 4、公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

5、任何一个公职人员的薪金不得超过一个熟练工人 1 的工资

1、推翻了统治俄国三百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

推翻沙皇:1917.3 二月革命

2、俄国出现了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1.四月提纲:a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

主义革命的任务b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2.1917.7 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

3.1917.11.7(十月革命)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

专题六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两级格局形成 → 多极化出现 → 两级格局瓦解 → 多极化趋势加强 战后初期 20c 60、70s 1991年 1991年后 美苏主导 西欧 日本 中国 苏联解体 一超多强 1、序幕: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1

、奠定基础:雅尔塔体系 2、表现:①政治:杜鲁门主义(1947 开始标志)

2、确立:美国的“冷战” ②军事:马歇尔计划1947—复兴西欧、 两极世界的形成 政策和苏联的反击体系 控制西欧、遏制苏联 ③经济:北约的建立(1947) 加剧冷战程度

全面冷战:①1949年德国分裂 ②朝鲜半岛分裂

“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局部热战:①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 ②1961年美国发动越南战争 核危机: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美苏竞争,优势在美)

走向联合欧洲: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1957年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1967年欧洲共同体(从经济到政治到军事)20c70s “用一个声音说话” 日本谋求政治:1、美国帮助:①削减日对美战争赔偿

大国地位 ②将已拆迁工业设备还给日本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③美对日提供恢生产继续的资金与物资

④日提供商品、劳务得到大量“特需”收入

2、日本国内:①民主革命②制定经济发展战略③加强政府投资,注重教育 ④提出“贸易立国”“出口第一” 1961年,于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形成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1989年波兰巨变 1990年两德同一1991南斯拉夫联邦解体 1991年底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改革走进误区(直接)

斯大林模式积累的矛盾核危机(根本) 世纪之交世界格局 西方的“和平演变”(外部) 和平与动荡并存: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乡南联盟发动78天狂轰滥炸 2001.9.11 “911”事件 此后世界各国都加强了反恐斗争 多极化趋势的加强:①1992年,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签订《欧洲联盟条约》 ②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形成

③日本、俄罗斯、中国等多个政治力量不断壮大

④经过十多年的对话、谈判、斗争,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

专题七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八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专题九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专题十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专题十一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

专题十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专题十三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专题十四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与科技文艺

专题十五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及20世纪以来重大理论成果

中国近代史知识结构总结

. 鸦片战争(1840-1842年)虎门销烟(1839.6),表现了中华民族抵御外Array侮的坚定决心,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民族英雄。英国发动 鸦片战争根本原因: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倾销商品。 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中国历史的转 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英、法发动,1860年英法军队进攻 北京,火烧圆明园 ...,俄国趁火打劫,共割占了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 . 左宗棠收复新疆,收复除伊犁外的整个新疆地区。 . 甲午中日战争(1894.7—1895年),在黄海战役中,邓世昌以身殉国。 1895年初,日军攻占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1895年4月,李 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了《马关条约》,战争结束。 它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日本为什么能够在甲午战争中击败中国?【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 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国力增强,对华战争蓄谋已久。】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1900年6月,国联军开始侵华, 8 月北京陷落,慈禧太后挟持光绪帝西逃。中国战败,被迫与11国签 订《辛丑条约》。至此,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的侵华工具,中国 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中国人民的抗争: 1、林则徐领导虎门销烟; 2、鸦片战争中,关天培血战虎门,为国 躯; 3、甲午战争中,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英勇杀敌,壮烈殉国; 4、左宗棠收复新疆; 5、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6、义和团运动:是一次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 . 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90年代),在太平天国运动与第二次鸦片 战争的双重刺激下产生的,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积极作用:洋务派 采用西方先进技术,兴办近代工矿企业,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和发展,对外国资本主义的扩张也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 戊戌变法(1895年—1898年),为救亡图存,康有为、梁启超发起了维新 变法运动。地位:迈出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第一步,是中国近代第 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突出的历史功绩:促进了思想启蒙 .辛亥革命(1911,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的理论纲领,主张用暴力推 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 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正式成立。颁布了《中华民国 临时约法》。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 主革命。它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建 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 人心。由于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性,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 史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 新文化运动(1915年—20世纪20年代),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前所未 有的思想解放运动;它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引导人们同封建 专制和封建思想展开彻底的斗争,打破了传统的精神枷锁,促使人 们更加积极地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 造了条件。

高一历史知识框架(完整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从禅让到王位世袭 1、禹传子,家天下——王位世袭制的产生 2、夏商的统治 王权和神权的结合 初步建立起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1、目的:加强对全国有效的统治 2、分封物:土地和人口 3、分封对象:(以血缘宗亲为主)王室、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4、诸侯的权利和义务: 5、形成的等级结构: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6、评价: 一方面: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 另一方面:诸侯国有很大的独立性,随着王室的衰微,分封制遭到破坏。 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1、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的矛盾 2、实质: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3、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4、作用:保证了贵族的世袭特权和政治的垄断。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和团结。 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秦的统一 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破坏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秦朝 二、皇帝制度的确立和特点 1、独尊——皇帝地位的至尊 2、独裁——皇权的至高无上 3、世袭——皇权的不可转移 三、秦朝中央政权组织结构 丞相: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御史大夫:执掌奏章,下达诏令,监察百官 特点:相互配合,彼此牵制,服务于皇权

四、郡县制的全面推行(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1、特点:直接向中央负责,完全服从于中央;地方官僚都直接由皇帝任命。 2、作用: 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第三课从汉到元中央集权制的发展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总体特点:这一时期,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时隐时现,但总体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受到分割和限制。 1、汉武帝的“推恩令”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唐朝的节度使和藩镇割据 地方藩镇权力很大,发展成为割据势力,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形成了分裂割据之势。3、北宋的“强干弱枝” 表现: 军事上:收兵权; 行政上:文官主政地方,相互牵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知识结构图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知识结构图示 晚清(1840—1911)——中华民国(1912—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2013) ……社会形态……………………………………………………………阶级:主要历史事件………………………………………………革命的两阶段、结局、对象、原因……………………四大选择………………………………三次巨变………… 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起义…………………鸦片战争(标志) 两大原因地主阶级:洋务运动 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失败:阶级局限性——向西方学习:器物、制度、观念两半社会两大矛盾——两大任务——四大阶级改良派/维新派:维新运动结果:失败(缺三大法宝) (1840—1911,晚清;1912—1949,中华民国)资产阶级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 革命派:辛亥革命………………第一次巨变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国共第一次合作:国民大革命 工人阶级/无产阶级国共第一次对峙:土地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向东方学习:选择中国共产党、马克思列宁主义 国共第二次合作:抗日战争结果:完成第一项任务(三大法宝) 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国共第二次对峙:解放战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至今) 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过渡时期————总路线:选择社会主义…………………第二次巨变1956—2013)……………………………………………………………………………………………………………………………………………完成第二项任务—————选择改革开放…………………第三次巨变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结构】 本专题主要讲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可分为两大阶段:夏商周时期的早期政治制度(课本第1课);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演进和强化(课本第2、3、4课)。 中央集权制度构成有三个部分: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该制度下包含二大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概括掌握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历程。在掌握上述史实的基础上概括和理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两大趋势(特点):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地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 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 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①背景: 早期政治制度②内容: (夏商周时期) (1)分封制③主要封国 ④诸侯的权利和义务概括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西周政治制度⑤影响: ①含义: (2)宗法制②特点: ③影响: (1)前提:秦的统一。(要求:掌握秦统一的过程和意义) ①皇帝制:特点、地位 确立 (2)确立②三公九卿制和“朝议”制度:三公名称及职权、评价 (秦) ③郡县制:由来、内容、意义。 (3)比较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 古 代①汉朝:频繁换相、中外朝制度 中②唐朝:三省六部制、政事堂设立; 国(1)中央行政③宋朝: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 的制度变化④元朝:中书省、宣政院 政⑤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治⑥清朝:设置军机处 制演进与强化①秦朝:郡县制 度中央集权制度(汉至清)②汉朝:汉初,郡国并行,东汉末,州、郡、县 (秦朝至清朝) (2)地方行政③唐朝:道、州、县 制度变化④宋朝:路、州、县 ⑤元朝:行省(行省制度)、路、府、州、县 ⑥明清:沿用行省设置。 (3)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发展趋势) ①秦: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史; ②两汉:中央:御史大夫;地方:设刺史 (1)监察体制完善③唐:御史台 ④宋:提点刑狱司 制度保障⑤元明:元朝设有御史台,明朝改为都察院 ①世官制:含义 (2)选官制度变化②察举制:含义、发展、特征 ③科举制:含义、创立、评价。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结构图75586

精品文档考试教学资料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 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诸侯的权利:1、在封疆内可对卿大夫再分封 2、职位世袭 3、设置官员 4、建立武装 (1)分封制 5、正派赋役 早期政治制度诸侯的义务:1、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2、镇守疆土 3、随从作战 4、缴纳贡赋 5、召见述职 (夏商周时期) (宗法制和分封制关系:互为表里) 西周政治制度 ①含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2)宗法制②特点:a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持政治等级 b最大的特点:嫡长子继承 制 c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且有双重关系 (嫡长子与其他之后再血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是君臣关系) ③影响: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 稳定和团结。 御史大夫 建立:秦朝:皇帝制→中央官制丞相→郡(守)→县(令)→乡(里) 太尉 古郡国、郡县并存(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与朝廷对抗)代①汉朝 推恩令(是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中②唐朝:节度使制和藩镇(削弱中央集权) 国(1)中央集权军事:兵权收归中央;各地调派精兵,充当中央禁军 ③宋朝行政: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置通判负责监督 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管理 ④元朝: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的 政①汉朝:内外朝制度(加强军权) 治②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书(拟)门下(审)尚书(执) 制演进与强化(2)君主专制③宋朝:分割相权:军事、行政、财政→(加强军权) 度中央集权制度(汉至清)④元朝:中书省(削弱军权) (秦朝至清朝) 汉:察举制

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结构图解

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结构图解 一、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 (一)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 1、列强侵略中国: 2、中国人民的斗争运动: (中英)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瓜分中国狂潮 与经济侵略加剧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 1、 五四运动和中共的成立时期(1919—1923 五四运动、中共一大、中共二大、中共三大、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2、 国民革命时期(1924—1927年) 国民党一大、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北伐战争、国民革命的失败 3、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年—1936年)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建立、八七会议与三大起义、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红军的长征与遵义会议、“九?一八”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八一宣言”、瓦窑堡会议与毛泽东的报告、“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及和平解决) 4、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 日本两次事变与南京大屠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国共多次谈判、红军改编、宣言与谈话)、国民党四次大会战、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相持阶段巩固解放区的措施及其作用、中共七大、抗战胜利的时间、原因、意义 5、 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 (1)重庆谈判与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2)解放战争: 军事方面:全面内战的爆发、粉碎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挺进大 别山、三大战役、渡江战役、 政治方面:打败蒋介石的政治方针和军事原则、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小结: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三大法宝)、历史结论 二、中国现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年至今)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意义 2、 巩固新政权的三大运动 3、 国民经济的恢复:措施 4、 社会主义改造 5、 中共八大:内容、意义 6、 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覆灭 7、 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任务的完成、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中共十三大、“一国两制”构想、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复习提纲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知识网络结构】: 【背景知识与单元线索】 1、“中国近代史”:指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划分标准:社会性质),开始于1840 年鸦片战争,结束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起止时间及标志)在这个时期,中国人民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革命任务及性质),因领导阶级不同,又分为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二者的分水岭1919 年的五四运动。 2、基本线索: ①中国遭受外来侵略,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1840-1901):包括四次战争及五个不平等条约。 ②中国各阶级反侵略反封建的斗争: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的辛亥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包括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 ③图示 旧民主主义革命示意图 1840 1842 1851 1856 1858 1860 1864 1894 1895 1900 1901 1911 1919 侵略战争鸦片第二次甲午八国联 战争鸦片战争战争军侵华 不平等条约《南京》《天津》《北京》《马关》《辛丑》 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示意图 1919 1921 1924 1927 1931 1934 1936 1937 1945 1946 1948 1949 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五四中共成立第一次南昌红军七七日本三大 运动(一大)国共合作起义九一八长征事变投降战役 【专题总结】 一、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1、发动侵略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近代列强侵华战争简表(1) 名称时间发动者影响 鸦片战争1840-1842年英国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英国、法国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日本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英美俄日法 德意奥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境地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1937-1945年日本 2、强签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

中国近代史知识结构图

中国近代史知识结构图 (1840——1949) 教学目标: 一、知识概念: (1)了解中国近代史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基本事实以及中华民族的抗争史实和探索道路。 二、方法与能力: 以论从史出、问题探究和情景再现的方法,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之间相互影响的认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了解中国近代的过程,培养学生多种历史史观认识中国近代化 教学要点: 1、教学重点: 侵略与反侵略的史实、中国救亡图存的道路。 2、教学难点: 中国近代化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 1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开始沦为 2第二次鸦片战争 侵略 3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大大 加 深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完全 陷入 侵略与反抗 1林则徐虎门销烟 2左宗棠收复新疆 反抗 3邓世昌命捐黄海 4太平天国运动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 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5义和团运动反帝爱国的农民运动(1840——1919)学技术:洋务运动自强求富 戊戌变法救亡图存 近代化的探索学制度 辛亥革命三民主义 学思想: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 开始:五四运动彻底反帝反封的爱国运动 中共成立:开天辟地焕然一新 1、国民革命时期 1、黄埔军校 (第一次合作) (1924-1927) 2、北伐战争 1、南昌起义 2、土地革命时期 2、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927-1937) 3、井冈山会师 (第一次分裂 4、长征(遵义会议生死攸关转折点) 十年内战) 1、局部抗战:九一八事变(193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西安(1919——1949) 3、抗日战争时期事变的和平解决 (1937-1945) 3、全民族抗战:七七事变(1937) (第二次合作) ①第一次大捷:平型关大捷 4 抗战②重大胜利:台儿庄战役 ③主动出击最大规模百团大战 1、重庆谈判:《双十协定》 2、内战爆发:1946 进攻中原解放区 3、揭开进攻序幕:挺进大别山 4、解放战争时期①辽沈战役解放东北 (1945-1949) 4主力决战②淮海战役奠定解放长 (第二次分裂江以南各省的基础 三年内战) ③平津战役解放华北 5胜利:渡江战役,解放南京,国民政权垮台 讲课小结:本课的内容比较多,课程较紧,在讲述的过程应该找到重点来讲,其他的内容点即止即可。

人教版高中历史高考必修一知识结构图

世界史知识结构与框架(必修一部分) 一、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①地理:希腊地理环境的特点及对雅典民主政治形成产生重大影响; (1)形成的历史条件③经济:商品经济发达,有利于平等互助、自由、民主观念形成 ②政治前提:城邦政体孕育古代希腊民主的摇篮; 城邦的特点:小国寡民、独立自主 背景:贵族与平民矛盾尖锐,工商业奴隶主崛起。 颁布“解负令”,债务奴隶重获自由 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措施颁布财产等级制度,将公民分为四个等级 古①梭伦改革恢复公民大会 希(公元前六世纪初)改革国家权力机构新设“四百人会议” 腊设立陪审法庭 的评价: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 民(2)雅典民主政治演变过程 主②克里斯提尼改革(公元前六世纪末)——雅典民主的确立 制 A除十将军外,以抽签方式产生各级官职 度③伯里克利时代民主政治 B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公民大会、五 (“黄金时代”)百人会议、陪审法庭。 C公职津贴。 意义: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3)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主权在民、轮番而治、公民平等、法律至上 早期习惯法:贵族担当法官,随心所欲解释法律, 平民利益受损 ①习惯法到成文法标志:《十二铜表法》公元前五世纪中期 成文法诞生特点:内容广泛,条文清晰 评价:贵族对法律随意解释受到限制, 平民利益得到保护 古 代时间:罗马共和国时期 罗马(1)罗马法的发展演变公民法使用范围:罗马公民 的缺陷:有明显的狭隘性 法②公民法到万民法形成时间:由共和国到帝国过程中(三世纪)律适用范围: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 万民法作用:使法律有了更大的适用范围 成为巩固罗马统治的重要工具 ③民法大全时间:六世纪;意义:罗马法律体系最终完成 ①地位:欧洲历史上第一部叫系统的法律体系 ②积极意义:a对罗马:稳定社会秩序,保护统治阶级利益 (2)罗马法的评价 b调节社会矛盾,稳固帝国统治 ③影响后世:a对近代欧美国家文法和同法制度产生影响 b成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思想武器 ④局限:a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并非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君权至上 c男女不平等 二、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领导阶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 ①二次内战,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 过程②新贵族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结构图总结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 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诸侯的权利:1、在封疆内可对卿大夫再分封 2、职位世袭 3、设置官员 4、建立武装 (1)分封制 5、正派赋役 早期政治制度诸侯的义务:1、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2、镇守疆土 3、随从作战 4、缴纳贡赋 5、召见述职 (夏商周时期) (宗法制和分封制关系:互为表里) 西周政治制度 ①含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2)宗法制②特点:a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持政治等级 b最大的特点:嫡长子继承 制 c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且有双重关系 (嫡长子与其他之后再血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是君臣关系) ③影响: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 稳定和团结。 御史大夫 建立:秦朝:皇帝制→中央官制丞相→郡(守)→县(令)→乡(里) 太尉 古郡国、郡县并存(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与朝廷对抗)代①汉朝 推恩令(是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中②唐朝:节度使制和藩镇(削弱中央集权) 国(1)中央集权军事:兵权收归中央;各地调派精兵,充当中央禁军 ③宋朝行政: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置通判负责监督 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管理 ④元朝: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的 政①汉朝:内外朝制度(加强军权) 治②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书(拟)门下(审)尚书(执) 制演进与强化(2)君主专制③宋朝:分割相权:军事、行政、财政→(加强军权) 度中央集权制度(汉至清)④元朝:中书省(削弱军权) (秦朝至清朝) 汉:察举制 (3)选官用官制度魏晋:九品中正制 隋—清:科举制 明: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 顶峰:明清:君主专制清:议政大臣会议→南书房→军机处

高中历史线索及知识结构详解

高中历史线索及知识结构 中国历史 (一)古代史(距今170万年前——1840年前) 一、原始社会时期 1、按生产力发展水平来分:旧石器时期(打制)新石器时期(磨制) 2、按社会组织形式来分:原始人群、氏族公社(血缘) (1)原始人群阶段:(距今170万年—前2070年) 元谋人:距今170万年左右。 北京人:距今70----20万年左右 山顶洞人:距今1.8万年前左右 (2)氏族公社时期: ①母系氏族公社时期:距今7000年----5000年左右:半坡文化、河姆渡文化: ②父系氏族公社时期:距今4000年----5000年左右: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炎帝,黄帝,蚩尤部落时期、尧,舜,禹部落联盟时期 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070—公元前476年 1、夏朝: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间阳城 2、商朝: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间殷奴隶制度确立 3、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间镐京(今西安附近) (1)政治上:王位世袭制(夏)、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西周)确立 (2)经济上:井田制形成,青铜铸造技术高超,出现瓷器,商人出现,商业官控(工商食官)。 4、东周:公元前771年—公元前221年洛邑(今洛阳) 春秋:公元前771年-----公元前476年奴隶制瓦解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封建制确立 (1)经济上:春秋时:铁犁牛耕出现,私田出现,鲁国税制改革,垄作法。 战国时:铁犁牛耕得到推广,土地私有确立 (2)政治上: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争霸——各国变法(商鞅变法、李悝、吴起)——奴隶制瓦解、封建制确立 (3)文化上:诸子百家、百家争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孔子:核心是“仁”为政以德,有教无类。——代表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儒家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 荀子:仁义、王道,以德服人,君民舟水关系。性恶论,法治。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法家——韩非子:法治、中央集权 道家:老子: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代表没落的奴隶主庄子:继承和发展老子的学说;追求“逍遥”贵族的利益(消极)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提倡节俭——代表平民的利益 三、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年--公元1840年 1、战国、秦、汉——封建社会的形成、初步发展 (1)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2)秦朝(秦始皇:嬴政):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咸阳—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

中国近代史结束结构

一、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是“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 也就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 二、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华史 背景或原因经过签订的条约影响 鸦片战争(1840。6----18 42。8)英国为开辟国外市 场,推销工业品, 掠夺廉价的工业原 料 1、1840年6月,英军封 锁珠江口进行挑衅,战 争开始2、1841年1月, 英军占领香港岛,并北 上。3、1842年8月,英 军到达南京江面,清政 府屈服。 1、中英《南京条约》 及附件2、中美《望 厦条约》3、中法《黄 埔条约》 1、政治上:主权领土 开始遭受破坏。2、经 济上:工业品的输入, 使中国的家庭手工业 遭到破坏,小农经济逐 渐破产。3、社会性质: 鸦片战争后,中封建社 会逐步变成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中国历史 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 命时期。鸦片战争是中 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 国近代史的开端。 旧 民 主 主 义 革 命 时 期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0----1鸦片战争后,英法 美三国不满足既得 利益,他们企图进 一步打开中国市 场,扩大侵略权益 1、1856.10,英军炮 轰广州,战争开始2、 1858英法联军攻陷广 州,强订《天津条约》 3、1860攻陷北京,火 1、中俄美英法《天 津条约》2、中英法 俄《北京条约》3、 中俄《爱珲条约》 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 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 土和主权,外国侵略扩 大到沿海各省,并深入 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中 旧 民 主 主 义

860。10)烧圆明园,强订《北京 条约》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程度进一步加深了。 革 命 时 期 19世纪中后期的边疆危机19世纪70年代以 后,西方资本主义 国家开始向帝国主 义过渡,扩大对中 国的侵略 1、19世纪六、七十年 代美日侵略台湾2、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俄 英侵略新疆,左宗棠收 复新疆3、1888年,英 国侵略西藏 旧 民 主 主 义 革 命 时 期 中法战争(1883---1885)法国企图以越南为 跳板,侵略中国 1、1885年,法国进攻 驻越清军,战争爆发2、 1885年,镇南关大捷。 法国的侵略势力伸向 中国西南地区 旧 民 主 主 义 革 命

高中历史知识结构图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D少数民族抗日:蒙古抗日游击队、回民支队等 A 1942年1月,世界反法西斯阵营正式形成 ①背景 B中共七大召开:内容、意义 C 1945年5月,德国投降,欧洲战争结束。 a1945年7月,中美英发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投降; b美国在日本的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 抗战胜利②胜利 c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对日关东军作战 d中国正面战场和敌后军民举行反攻。 e日本投降:1945年8月15日宣布投降,9月2日签署投降书 A中国人民100多年来第一次取的反对外来侵略取得了完全胜利; ③意义 B 洗雪了民族耻辱,扞卫了民族尊严,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C 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 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社会基础:辛丑条约》签订,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 (1)背景经济和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旧民主主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建立:兴中会、同盟会义革命(2)武昌起义:1911年10月, 民国成立:时间、性质、都城、国旗、纪年辛亥革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性质、法令措施 (3)中华民国成立颁布时间:1912年 《临时约法》 制定的机构:孙中山代表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 (4)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着的里程碑 ①原因:根本原因:北洋军阀的封建专制统治使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加深 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第一阶段:中心在北京;主力学生;口号 (1)五四运动②过程第二阶段:6月初,中心转移到上海;主力是工人 结果:取得初步胜利(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拒绝在合约上签字) ①条件:1.思想条件: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及与中国工人运动的日益结合 2.组织基础:陈独秀李大钊酝酿成立中国共产党 3.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 近(2)中共成立时间、地点:1921年7月23日;上海、嘉兴 代②中共一大 中内容:党的任务: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 国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的时间:1922年 民③中共二大内容: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高中历史知识结构归纳框架图

高中历史知识结构归纳框架图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高中历史知识结构归纳框架图》的内容,具体内容:学习历史需要大量的记忆。因为历史学习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太多,时间、地点、人物、时间,都要记得一清二楚,很多学生备受困扰,下面由我为你提供的,希望大家喜欢。欣赏12... 学习历史需要大量的记忆。因为历史学习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太多,时间、地点、人物、时间,都要记得一清二楚,很多学生备受困扰,下面由我为你提供的,希望大家喜欢。 欣赏 1 2 3 4 5 高中历史知识点一 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1、中国宰相制度的废除是在:明太祖时; 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君主专制强化 2、明朝废除宰相制度后,为了减轻皇帝工作压力增设了:内阁; 3、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区别: 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牢固。

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并无决策权。 4、区分明朝内阁制度与西方近代内阁制的本质不同: 内阁是皇权专制的产物,它维系了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了君主对全国有效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西方近代内阁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 5、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的标志是:清朝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 6、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积极作用: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 消极作用:严重地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高中历史知识点二 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 "中朝"和"外朝" 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5、宋朝的"二府":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 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中国近代史通史结构

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 一、中国近代史通史结构 时间范围: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兴起到胜利的历史,共近110年。【阶段划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 中国近代化:晚清时期,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社会转型时期。一方面,西方列强逐步侵华,使中国社会不断地半殖民地化;另一方面,中华民族不屈求索,中国发展艰难地步入近代化(亦即现代化)。 具体表现:①政治上:一是列强发动侵华战争,中国陷入灾难深渊;二是中国奋起抗争求索,帝制受到致命冲击。(法制化、民主化);②经济上:一是小农经济开始解体,中国卷入世界市场;二是近代工业蹒跚起步,民族资本艰难成长。(工业化、市场化);③思想文化上:西学东渐,谋求民族独立自强成为近代思想主流。(科学化、大众化);④社会生活上:西风东飘,工业文明的城市化发展成为中国趋势。(城市化、多样化) 分期传统分期阶段特征政治经济与习俗思想文化 中国近代化的孕育开始沦为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时 期(1840—19世纪 60年代)【又称旧 民主主义革命的 开始时期】 1在外国资本的侵略下,中国的自 然经济逐步解体,新的经济因素处 于萌发状态;中国人民一方面抵抗 外国侵略,维护中国的独立与主 权,另一方面,先进的中国人逐渐 认识到中国落后,开始主张学习西 方,开启了民智。 1、侵略:列强入侵,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加深:①鸦片战争 (1840-1842):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它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2 年8月,《南京条约》签订;②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1856-1860), 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1858年《天津条约》;1860年《北京条约》。 2、人民反侵略反封建的不断增强;抗争:①禁烟运动②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③太平天 国运动(1851—1864年)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1、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近代工业体系慢慢形成,但不 完整。(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近代工 业出现:外商企业;) 2、社会生活:西方生活方式开始传入,通商口岸衣食住行等社会习 俗开始变化。 逐渐多元化:服饰:西装传入、长袍马褂仍流行;旗袍;饮食:西餐 馆,面包房;出现西式住宅;交通:轮船;在华传教士办报; 1、开始开眼看世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 之道的新思想。林则徐和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编 译书籍和报纸;著书和了解世界各国情况;但没有引起知 识分子的共鸣和没有付诸行动,仅停留在器物层面。 2、民主思想逐步产生: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纲领:从《天 朝田亩制度》到《资政新篇》 3、外交:闭关锁国的局面逐渐被打破,中国被迫日益对 外开放。 中国近代化的启动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完全形成时 期(19世纪60年 代—20世纪初) 【又称资产阶级 改良运动高涨时 期】 19世纪60年代到1895年,地主阶 级中的有识之士提出“师夷长技以 自强”,开展洋务运动,中国近代 化开始起步。随后,中国民族资本 主义经济在夹缝中诞生。这一阶 段,中国近代化的领导阶级是地主 阶级,近代化运动集中在经济方 面。 列强继续发动侵华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和完全形成;清王朝不断 衰落,并走向覆亡。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1894—1895),中国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大大加深。1898年,戊戌变法。(爱国救亡、思想启蒙、登上舞台)。 1898年义和团运动。一场农民反帝爱国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但也存在盲目 排外的局限性。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签订《辛丑条约》(1900—1901),中国完全 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成立(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1906年9月,清政府“预备立宪”;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 1、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运动兴起,以“自强”和“求富” 为旗号。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中国的近代化起步。 2、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19世纪末,甲午 中日战争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3、社会生活上: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 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1881年唐胥铁路;1905年《定军 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起步。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的第一架 飞机。辛亥革命前夕,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形成。辛亥革命前 后,“断发易服”(中山装)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报刊业不断发展 学习器物——中体西用思潮(19世纪60—90年代) 学习制度——君主立宪与民主共和共和 1.维新思潮(19世纪90年代):改良政治,君主立宪, 伸张民权。康有为:改良政治、君主立宪、托古改制、传 播西学。梁启超:君主立宪、宣扬民权、培养新民。谭嗣 同:批判君主专制,宣扬自由平等,冲决纲常礼教,倡导 男女平等。严复:宣扬进化论,倡导变法维新,系统介绍 西学。 2.民主共和思潮: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 中国近代化的整体发展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深化时期 (1912年—1919 年五四运动前) 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民族 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产阶级登上 政治舞台,成为推动中国近代化的 中坚力量;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 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 一起,开创性地建立了共和政体, 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这 一时期,近代化的“整体发展”体 现近代化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领域的全面展开,最突出的领域是 在政治领域。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成立,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民主共 和制确立;中国政治的近代化达到高峰。 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开始北洋军阀统治,北洋军阀政府对内专制独裁,对外卖国,孙中山 维护共和民主的斗争连遭挫败。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复辟帝制;孙中山维护共和民 主进行反袁斗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连遭挫败。 民族工业短暂春天(内因和外因?):“实业救国”成为时代的潮流 社会生活:婚姻自主;丧礼简化;增加国庆、元旦等节日;改阳历; 1920年中国首条航线京-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业拉开序幕。报纸发 展——《民报》;杂志—《新青年》; 民主革命思想传播;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民主共和、实 业救国成历史主流。 学习思想——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 马克思主义开始传播,成为中国旧民主革命向新民主革命 转变的重要因素。 中国近代化的曲折前进阶段1919年~1927年 (从五四运动到 国民大革命失败) (大革命时期,第 一次国共合作) 中国人民同列强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五四运动爆发,成为新民主 革命的开端,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并逐渐成为中国革命领导阶级;马克思主义日益与 工人运动相结合,中共一、二大召开和中共成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开展国民革命:国民党一大召开和国共合作实现;国民政府 出师北伐,基本上推翻北洋军阀政府统治。 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开始走向萧条。美国 和日本加强对中国经济的侵略; 1919年五四运动后,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 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1924年,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毛泽东撰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 考察报告》,提出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依 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主张。 1927年~1937年 (国共十年对峙 或土地革命战争 时期) 政治上,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共产 党独立领导革命,并逐步探索出一 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中国 革命重心逐渐从城市转向农村,革 命中心从南方转移到北方;随着日 本对中国侵略的加深,中日民族矛 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经济上, 民族工业得到较快的发展。 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发动反革命政变。 1927年8月,南昌起义。8月7日,召开“八七会议”。 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10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 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 召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1934—1936年,红军长征。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 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927——1936年,民族工业较快发展。原因: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 济建设运动”;官僚资本主义发展。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服装是五花八门,有人穿西服,有人穿粗 布大衫,还有人穿旗袍,学生装在青年人中成为文化教养的象征,而 仿照欧洲风格的裙子也流行于大城市中。 在30—40年代,诞生了一批蜚声海内外的进步影片。 大革命失败后(1927——1936),毛泽东提出“农村包围 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思想,以及“星星之火,可 以燎原”等理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 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1937年~1945年 (中华民族的全 面抗战时期;国共 第二次合作) 政治上,国共合作,结成抗日民族 统一战线,分别在正面战场和敌后 战场跟日本帝国义进行斗争。经济 上,由于日本野蛮的经济掠夺和战 争的破坏,国民政府实行战时政策 和官僚资本的压榨,民族资本日益 萎缩。思想上,毛泽东思想最终形 成,并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 思想。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开始全面抗战: ⑴日本侵华进程:九一八事变: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开始 全面侵华,中国开始全面抗战(全民族抗战);1937年12月,南京沦陷,日军制造南京大 屠杀;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⑵侵华日军罪行:南京大屠杀;细菌战和毒气战;傀儡主权; 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两个战场、片面抗战路线和全面抗 战路线两条抗战路线并存。 1945年中共七大召开和毛泽东思想成为党的指导思想;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影响; 官僚资本主义急剧膨胀 民族资本日益萎缩。 原因:日本野蛮的经济掠夺和战争的破坏;国民政府实行战时政策, 官僚资本的压榨。 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 等文章,提出中国革命分两步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 义革命),创造性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1945 年,中共七大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1945年~1949年 (解放战争时期) 政治上,国共内战,新民主主义革 命走向全国胜利,党的工作重心开 始从乡村转移到城市。经济上,民 族工业陷入绝境。思想上,毛泽东 思想得到发展,开始探讨社会主义 革命和建设的问题。 1945.9-1946.6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重庆谈判与《双十协定》签署。1946.6-1947.6 战略防御阶段,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1947.6-1948.8战略反攻 阶段,三路大军挺进中原。1948.9-1949.1是战略决战阶段,取得辽沈、淮海、 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1949年4月渡江战役。4月23日占 领南京,国民政府覆灭。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北平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原因:美国的经济掠夺;官僚资本的大肆垄断;苛捐杂税增加,通货 膨胀。 1949年,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党的工作重心从乡 村转移到城市,以及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 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1949年,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丰富并发展了马 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结构框架(大括号)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结构 必修二经济(物质文明)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提示】 本专题主要涉及古代农业、古代手工业、古代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古代经济政策四部分内容。古代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小农经济是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模式。古代手工业主要有三种形态: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古代手工业发展技艺世界领先。在重农抑商的古代社会,商业及明朝中后期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受到压抑,发展缓慢。 【知识结构】 1、农业的起源:“神农”的传说 ①耕作方式:“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2、耕作技术的演进②生产工具:汉代的生产工具、牛耕的演变、灌溉工具。 ③水利事业:战国时期兴修的都江堰、郑国渠 一、农业经济①商周时期的井田制; 3、古代土地制度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三种形式; ③封建社会土地兼并现象 4、古代赋役制度 5、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三种形态:家庭手工业、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 古①纺织业:类型、发展概况 代二、手工业经济 2、主要成就②冶炼业:类型、发展概况 中③陶瓷业:发展概况 国 3、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经 济 1、古代历朝商业活动概况: 在三、商业经济2、历代“市”的发展: 基 3、商业都会的崛起: 本 4、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特点:结 构①含义: 与 1、重农抑商政策②产生标志: 特③产生原因: 点四、经济政策④特点(表现): ⑤评价 ①秦朝:统一度量衡和统一货币 ②历代对私营工商业的管理 2、工商业的管理 A含义 ③“海禁”政策 B产生原因: C影响 ①产生概况: 3、资本主义萌芽②特征:雇佣关系 ③发展状况及原因: 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