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帝王陵墓的把关者:自来石与顶门器

帝王陵墓的把关者:自来石与顶门器

帝王陵墓的把关者:自来石与顶门器

地宫自来石图示

墓门,连接两个世界的通道。开启墓门,就是打开了另一个世界。对于大型墓葬,尤其是凿山为陵和崖墓而言,墓门是进入墓室惟一的入口。盗墓者若要潜入墓中盗取随葬品,墓门便是他们的必经之路。因此,自古以来,墓葬防盗便从墓门开始。为了加强墓门的防盗功能,人们设计了各种巧夺天工的机关,其中最为巧妙的是“自来石”和“顶门器”。

玄宫门神自来石

自来石是一种原理简单但构思巧妙的防盗设施,设在墓门内侧,顶住墓门。对于墓门而言,自来石无疑就是锁住墓门的门闩。

使用自来石最成功的墓葬,当属明神宗朱翊钧,也就是万历皇帝的定陵。发掘定陵时,考古工作者沿着墓道寻找地宫入口便大费了一番周章。最终找到墓门时,墓门却如拦路虎一般横亘在人们面前。定陵地宫的墓门为两扇石门,高大厚重,打磨光滑,高3.3米,宽1.7米。参加发掘的考古工作者兴奋地要开启墓门,却发现这两扇门似乎生了根一样,任人们如何推,它都纹丝不动。好奇的考古工作者从门缝向门内望去,原来,一根长1.6米的自来石抵在墓门之内,如门神般把守着墓门。

自来石是一根在墓内顶住墓门的石柱,由于角度的稳定,使得在墓门之外用人力将墓门推开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但是,这根自来石是如何在墓室内抵住墓门的呢?难道是有人在修陵的工匠离开后留在墓室内,待外边的人将门关好,他再将自来石顶在墓门上,然后留在墓室内给皇帝陪葬?很显然,这是不可能的。早在战国晚期,中原地区就基本结束了人殉制度,虽然帝王陵墓中仍旧时常有殉葬现象发生,但殉葬的人都会埋在玄宫之外。那么,这根门神般的自来石究竟是如何自动立起并撑在墓门内的呢?

自来石的机关是这样的。首先将与之相抵配合的墓门的门轴上下端做成球形,两扇墓门中间对缝的部位各凿出一个突起。在墓门内的地面与墓门中轴线相对的地方,凿出一个近门处浅而另一端深的槽,石槽的宽度与自来石相同。关闭墓门之前,将自来石放在石槽内,并使之一端与墓门接触。当撤出到墓门外的工匠们关闭墓门时,自来石借助本身的重量和门轴两端石球的力量,缓缓落下,慢慢降低,直到顶端与墓门上留出的槽口对接,最后墓门严丝合缝关闭。巨大的自来石就是这样神奇地自动顶在墓门内的。

为了破解自来石以打开定陵地宫的墓门,考古工作者们群策群力,最后联想到文献中记载的古代盗墓者开启自来石所用的拐钉,才恍然大悟。所谓的拐钉,是一种一端有长柄,另一端为半圈形的金属器。

开启墓门时,将拐钉从门缝伸入,再将半圈形部分套在自来石上,握住拐钉的柄部,将自来石缓缓抬起,与此同时推动墓门,直到自来石竖立在地面上,墓门就可以完全打开。发掘定陵的考古工作者就是用这个方法打开了封闭500余年的明定陵地宫。考古工作者们打量着这根令他们耗费心力的自来石,其上竟有11个字——“玄宫七座门自来石俱未验”,原来明定陵中的每一道石门都有自来石守门。

然而,并不是所有希冀打开墓门的人都会这样绞尽脑汁地想办法破解自来石机关。1928年,震惊中外的清东陵被盗案中,军阀孙殿英和他率领的匪兵在盗掘慈禧的普陀峪定东陵和乾隆帝的裕陵时,也碰到了拦路的自来石,孙殿英采用了野蛮的决绝方式。盗掘裕陵时,匪兵们用尽一切办法都打不开墓门,最后只得用炸药将墓门炸开。其后果是石门轰然倒塌,正好砸在因地下水上涨而漂移到墓门处的装载乾隆遗体的石棺上。而在发掘慈禧陵时,匪兵们担心使用炸药会毁坏墓室中的宝物,于是动用了四十多人,用粗壮的大圆木将墓门硬生生撞开。墓门打开后,发现门内的自来石竟然被撞断为数节。

自来石是明清两代大型墓葬中常用的防盗方式,大型墓葬往往有多个墓门,就算盗墓者勉强突破一道墓门的阻挡,也会被接二连三的防盗设施阻挡。

构思精巧的顶门器

顶门器流行于秦汉时期,时代比流行于明清的自来石早了1000多年,但顶门器的精巧程度却丝毫不逊色于自来石。顶门器的防盗原理与自来石基本相同,即在墓门内的墓室地面上设置顶门器,当修墓工匠离开墓室时,从外侧将墓门关闭,就在墓门关闭的一瞬间,顶门器

自动启动,从里边顶住墓门,形成一个坚固的门闩,使盗墓者不能从外侧将墓门推开。

顶门器的质地有石质和铜质两种,体积不大,最长的也不会超过1米。其自动升降是依靠杠杆原理,即通过穿轴形成一个跷跷板形。一方坠一个重物,当另一端没有力作用其上时,顶门器的跷跷板就会因两端重量不等而一端上翘一端下沉,上翘的一方正好顶在墓门底部,在墓门之内将墓门牢牢封死。

广州象岗山的西汉南越王墓墓门处便使用了顶门器防盗。南越王墓是一空多室石室墓,其设在墓门内的顶门器为石质,由五块近“Z”形的石板组成。五快石板叠放在一起,中间部分用一根直径为2厘米的铜质横轴穿缀,两端的两块石板略大,长86厘米,宽22厘米,厚3厘米,铜质横轴固定在这两块石板上,因此这两块石板是固定的。中间夹着的三块石板略小,长78厘米,宽19厘米,厚3厘米,由于穿缀在中间,所以这三块石板是可活动的。换言之,它们就是这个顶门器的“跷跷板”。修墓的工匠在最后离开墓室前,在墓门内侧的地面上靠近门砧处挖一个坑槽,将顶门器两侧固定的石板卡在坑槽里,而中间的三块可活动的石板保持可翘动状态。工匠们关闭墓门时,顶门器中间的三块可翘动的石板被压在门下,墓门关闭后,三块石板翘起,卡住墓门。

著名的满城汉墓也采用了顶门器防盗。这座墓的墓主人就是鼎鼎大名的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即蜀先主刘备的祖先。满城汉墓位于河北省满城县南约1.5千米的陵山上,墓中各种质地的珍贵随葬品琳琅满目,尤其是墓主人身上那件由数千件玉片穿缀而成的完整的金缕玉衣,堪称美轮美奂。因随葬着众多价值连城的随葬品,这座墓葬的防盗设施也相当完备。刘胜和其妻子窦绾墓葬的后室,也就是陈放棺椁的墓室,都设置了顶门器。刘胜墓的顶门器为铜质,形状近长方形,长19.3厘米,中间部分横穿一个圆轴,顶门器的后端实铅加重。同样在墓门内

凿一个凹槽,将顶门器的横轴插在凹槽两壁。由于顶门器的一端是实铅,比另一端重,因此顶门器的一端翘起,突出地面。当墓门由内向外关闭时,墓门经过顶门器时,顶门器翘起的一端被压平。墓门关闭后,顶门器再次翘起,正好顶在墓门内侧,如同门闩一般紧紧锁住墓门。

可以说,顶门器是自来石的前身,两者都是利用物理学原理设置一个自动机关,在修建墓葬的工匠离开墓室后,在墓门内自动锁门,使墓门外的盗墓者束手无策,望门兴叹。

(摘自《盗墓传奇》)

湖北钟祥市梁庄王墓发掘记

湖北钟祥市梁庄王墓发掘记 湖北钟祥历史简介 钟祥市距离武汉市200余公里,位于湖北省中部,地处长江与其最大支流汉江之间的江汉平原。版土面积4488平方公里,居湖北省第三位,人口103万人。钟祥行政归属荆州市管理,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世界文化遗产地,1994年钟祥市被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钟祥在战国时称为郊郢,是楚国的陪都,享有“天下粮仓”的美誉。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光辉灿烂的楚文化,造就了楚辞文学家宋玉、楚歌舞艺术家莫愁女等一批在历史上产生深远影响的人物。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孟浩然、杜牧、韩愈、李商隐、皮日休、欧阳修、王安石、郑板桥等历代名人,赴郢中游览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和珍贵的书画墨宝,并由此发生而形成的人文景观,极大地丰富了钟祥历史文化的内涵。 (钟祥市地图) 到了明朝,因明武宗朱厚照暴崩无嗣,慈寿皇太后和大学士杨廷和等拥立在封地于钟祥的兴献王(明宪宗朱见深次子)年仅14岁的次子朱厚熜继位,即明世宗嘉靖皇帝。自嘉靖十年(1513年)御赐县名为“锺祥”,取“祥瑞钟聚”之意,至今已490多年。在明朝嘉靖年间,御置“承天府”,钟祥成为当时与北京顺天府、南京应天府齐名的全国三大直属藩府。嘉靖帝还为其父母构筑了全国最大的单体帝陵——显陵和气势恢宏的明代建筑群,明显陵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钟祥历史上曾先后六次被列为“封王”之属地,光是明代自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至嘉靖四年(1525年),在不到140年的时间里,就先后有郢靖王、兴献王、梁庄王、岳怀王

等四位亲王,以及新宁郡主、宁远郡主、常宁长公主、善化长公主以及多位王妃被册封(或死后追封)并埋葬在这里,故有“帝王之乡”的美称。 钟祥市郊的明显陵——明世宗嘉靖皇帝追封他的父亲恭睿献皇帝朱佑沅、母亲章圣皇太后蒋氏的合葬墓,在1988年元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区单位,2000年11月30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钟祥市宝鹤山的明郢靖王墓。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二十三子朱栋(27岁)的陵墓。2005年底进行抢救性发掘,共出土文物389件(套),其中有100多件属珍贵文物,6件被初步确认为国家一级文物,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而对同葬在钟祥的明朝永乐皇帝孙子梁庄王墓,为何在2001年进行抢救性发掘,实在也可称传奇。 梁庄王简介 梁庄王的祖父是明朝最有名的永乐大帝明成祖朱棣,梁庄王的父亲是明朝第四个皇帝——明仁宗朱高炽。梁庄王是仁宗的第九个儿子,名朱瞻垍,生于永乐九年(1411年)六月十七,其母恭肃妃郭氏。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正月十一,成祖朱棣归天,仁宗继位,朱瞻垍14岁就被册封为梁王。 明仁宗在1425年去世,由嫡长子朱瞻基继位,是为宣宗。梁王深受宣宗喜爱,分封给赐,往往较其他兄弟丰厚。宣德皇帝继位初曾下令规定诸弟的“年俸每人均是五万贯,而九弟梁王则是十万贯。梁王有原配夫人张氏,正妃纪氏但早夭,后又纳魏氏。

江苏导游欢迎词大全

江苏导游欢迎词大全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江苏导游欢迎词大全》的内容,具体内容: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江苏的一些导游词,欢迎阅读借鉴,希望对你们有帮助。明十三陵景点定陵解说词定陵位于昭陵东北大峪山下,建筑规模取法其祖父明世宗的永陵,规模稍次,是十三... 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江苏的一些导游词,欢迎阅读借鉴,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明十三陵景点定陵解说词 定陵位于昭陵东北大峪山下,建筑规模取法其祖父明世宗的永陵,规模稍次,是十三陵中第三大陵。其中埋葬着明代第十三代帝王万历帝朱翊钧和孝瑞,孝敬两位皇后。陵主万历帝朱翊钧,庙号神宗,谥号显皇帝。1572年至l620年在位,lO岁登基,在位48年,享年58岁。以万历十七年为界,神宗朱翊钧的一生可分为两个阶段。前一段在内有皇太后李氏和大太监冯保管束,在外有首辅大臣张居正的主导,国家的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但自从这几位对朱翊钧有约束力的人先后去世,国家机器就几乎停摆。也是在这个时候,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明朝从此开始走向灭亡的道路。从万历二十年至二十七年(1592—1599),在万历帝朱翊钧的决断下,靡费数百万",损失了众多兵将,把企图吞并朝鲜的,由丰臣秀吉率领的侵朝日军赶出了朝鲜,从而巩固了中朝的关系。 孝端皇后王氏,浙江余姚人,永年伯王位的女儿。万历6年入宫,正坤宁宫42年,一生恬淡清和。万历48年(1620年)4月6日去世。谥号孝端

皇后。孝靖皇后王氏,河北宣府人,父亲锦衣卫百户。万历年6年入宫,侍奉慈圣皇太后。被万历皇帝私幸生下皇子朱常洛。万历39年病势,以贵妃礼葬在东井平冈底,光宗(朱常洛)继位追谥母亲为皇太后,礼仪未行,光宗去世。熹宗(朱由校)继位追谥奶奶为孝靖太皇太后,迁葬定陵地宫。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年仅2l岁的万历皇帝,借祭陵之际,开始选择自己的陵址。定陵始建于万历十二年(公元590年)。耗银800万两。如今定陵地面建筑大部分被毁,宝城,明楼,宝顶保存尚好。定陵前的神宫圣德碑照例没有字,所以被称为无字碑"。碑顶雕有云龙交盘,碑下端雕有海水纹图案,碑座是一个昂首远眺石璧玺,传说是龙的九子之一。十三陵中,除长陵外,陵碑都没有碑文,历史学家认为,十三陵的无子碑存在与明嘉靖帝有很大的关系。明初皇陵碑记都由嗣皇帝撰写。南京孝陵的陵碑,其碑文由成祖朱棣亲撰。北京长陵的陵碑其碑文由仁宗朱高炽亲撰。十三陵陵区中,献,景,裕,茂,泰,康六陵门前,原本没有碑亭的设置,也就不存在嗣皇帝撰文的事。到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六陵碑亭及石碑相继建成,理应由嘉靖帝撰文刻碑。但嘉靖帝迷恋酒色,又为寻求成仙"而忙于炼丹,全然无暇顾及。因此六碑空空如也。永陵以后的各陵,因祖宗陵前碑上无字,嗣皇帝们也就乐得不写了。加上明中叶后,皇帝多无成就,如不粉饰,则不能立碑;如加以粉饰,又有违祖训,因此也就索性无字"了。 定陵的凌恩门和凌恩殿在清兵入关时遭到严重破坏。目前定陵内可见到的那两座高石台基,分别是凌恩门和凌恩殿的遗址。 凌恩殿也叫享殿,它是皇帝和随从举行祀礼大典的地方。凌恩门位于凌

乾隆棺椁鬼顶门事件_乾隆棺椁鬼顶门真相揭秘

乾隆棺椁鬼顶门事件_乾隆棺椁鬼顶门真相揭秘 1928年夏天,慈禧定陵被盗事件为中外震惊,不能幸免于难的还有乾隆爷的裕陵。下面是店铺为你讲一个发生在乾隆裕陵中,至今没有答案的的千古谜案——“鬼顶门”事件。 乾隆棺椁鬼顶门真相揭秘 相比起慈禧太后的地宫,乾隆的地宫可要复杂得多。54米的进深,300多平米的地下宫殿包含了4道石门和9个券堂。 根据记载,1928年,孙殿英率领众人盗掘乾隆裕陵时,碰上了地宫的第一道石门。由于没有经验,孙殿英命令士兵抱起一根大木桩,硬生生将第一道石门撞开了。撞开门后,士兵们看到门后的抵门柱,一下子明白了石门的原理。这根石柱,名叫自来石。 所谓自来石,与自来火,自来水可不一样,它多半指的是一根人工凿成的石条,坚固无比。古时建造大型陵墓,先将石门上凿下一个缺口槽,在门后面挖个坑,把石条竖那里,斜靠着门,当门逐步关上之后,石条靠不住门了,就一点点划下来,最终横在门后面,卡在石门槽子中,一下把门堵住。这样的石门一关闭,从门外就很难打开,所以,自来石也被称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石条。 明白了这个机关的原理,再去解除它就没有那么困难。所以,第二道和第三道石门,孙殿英打开得很容易,并没有使用蛮力破坏石门,所以我们今天仍然可以看到乾隆裕陵中的二三两道石门依旧保存得相当完好。 然而,事情永远不可能那么顺利。在这看似没有差别的第四道石门面前,孙殿英伙同士兵却怎么也打不开了,之前的方法在这里好像并不适用。之后,孙殿英开始使用蛮力,木头桩子依旧怎么撞不开这第四道石门。所幸当时的军阀,手中除了有枪械,还有炸药。孙殿英命人拿来炸药,埋在第四道石门下,最后将石门硬生生给炸开了。一伙人进入地宫,才发现原来抵在这最后一道石门后面的不是一根自来石,而是一个巨大的棺椁。众所周知,乾隆裕陵内共葬有六人,即乾隆本人和他的两位皇后,三位皇贵妃,宝床上本来一共应该有六具棺

明十三陵中的定陵介绍

明十三陵中的定陵介绍 定陵位于昭陵东北大峪山下,建筑规模取法其祖父明世宗的永陵,规模稍次,是十三 陵中第三大陵。其中埋葬着明代第十三代帝王万历帝朱翊钧和孝瑞,孝敬两位皇后。陵主 万历帝朱翊钧,庙号神宗,谥号显皇帝。年至l年在位,lo岁登基,在位48年,享年58岁。以万历十七年为界,神宗朱翊钧的一生可分为两个阶段。前一段在内有皇太后李氏和 大太监冯保管束,在外有首辅大臣张居正的主导,国家的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但自从 这几位对朱翊钧有约束力的人先后去世,国家机器就几乎停摆。也是在这个时候,农民起 义风起云涌,明朝从此开始走向灭亡的道路。从万历二十年至二十七年(—),在万历帝朱 翊钧的决断下,靡费数百万”,损失了众多兵将,把企图吞并朝鲜的,由丰臣秀吉率领的 侵朝日军赶出了朝鲜,从而巩固了中朝的关系。 孝端皇后王氏,浙江余姚人,永年伯王位的女儿。万历6年入宫,正坤宁宫42年, 一生恬淡清和。万历48年(年)4月6日去世。谥号孝端皇后。孝靖皇后王氏,河北宣府人,父亲锦衣卫百户。万历年6年入宫,侍奉慈圣皇太后。被万历皇帝私幸生下皇子朱常洛。 万历39年病势,以贵妃礼葬在东井平冈底,光宗(朱常洛)继位追谥母亲为皇太后,礼仪 未行,光宗去世。熹宗(朱由校)继位追谥奶奶为孝靖太皇太后,迁葬定陵地宫。 万历十一年(公元年),年仅2l岁的万历皇帝,筹钱祭陵之际,已经开始挑选自己的 陵址。定陵始建于万历十二年(公元年)。乏银万两。如今定陵地面建筑大部分被毁,宝城,明楼,宝顶留存尚好。定陵前的神宫圣德碑照例没字,所以被称作无字碑”。碑顶绘有云 龙交盘,碑下端雕有海水纹图案,碑座就是一个阔步眺望石璧玺,传说就是龙的九子之一。十三陵中,除长陵外,陵碑都没碑文,历史学家指出,十三陵的无子碑存有与明嘉靖帝存 有非常大的关系。明初皇陵碑记都由嗣皇帝编写。南京孝陵的陵碑,其碑文由成祖朱棣亲 所撰。北京长陵的陵碑其碑文由仁宗朱高炽和亲撰。十三陵陵区中,献上,景,裕,田,泰,康六陵门前,原本没碑亭的设置,也就不存有嗣皇帝撰文的事。至嘉靖十五年(公元年)六陵碑亭及石碑相继投入使用,本该由嘉靖帝撰文刻碑。但嘉靖帝痴迷酒色,又为谋 求成仙”而忙著炼丹,完全无暇顾及。因此六碑空空如也。永陵以后的各陵,因祖宗陵前 碑上并无字,嗣皇帝们也就暗自不写下了。加之明中叶后,皇帝多并无成就,例如不粉饰,则无法立碑;例如予以粉饰,又有悖于祖训,因此也就索性无字”了。 定陵的凌恩门和凌恩殿在清兵入关时遭到严重破坏。目前定陵内可见到的那两座高石 台基,分别是凌恩门和凌恩殿的遗址。 凌恩殿也叫做乐享殿,它就是皇帝和随从举办祀礼大典的地方。凌恩门坐落于凌恩殿前。ling恩殿前原建筑面阔七间,清兵入主中原后曾遭到毁坏。至乾隆年问,乾隆帝为笼络人心,展开了恢复性修整。就地取材将其扩至面阔五间的殿宇。后又遭到毁坏,因此今 天就只有遗址了。 明楼前左右两侧,各有一座展览室。南侧为第一陈列室,主要陈列万历皇帝的随葬品,北侧为第二陈列室,主要陈列两位皇后的随葬品。

明十三陵景点定陵的解说词

明十三陵景点定陵的解说词 定陵位于昭陵东北大峪山下,建筑规模取法其祖父明世宗的永陵,规模稍次,是十三陵中第三大陵。其中埋葬着明代第十三代帝王万历帝朱翊钧和孝瑞,孝敬两位皇后。陵主万历帝朱翊钧,庙号神宗,谥号显皇帝。1572年至l620年在位,lO 岁登基,在位48年,享年58岁。以万历十七年为界,神宗朱翊钧的一生可分为两个阶段。前一段在内有皇太后李氏和大太监冯保管束,在外有首辅大臣张居正的主导,国家的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但自从这几位对朱翊钧有约束力的人先后去世,国家机器就几乎停摆。也是在这个时候,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明朝从此开始走向灭亡的道路。从万历二十年至二十七年(1592—1599),在万历帝朱翊钧的决断下,靡费数百万”,损失了众多兵将,把企图吞并朝鲜的,由丰臣秀吉率领的侵朝日军赶出了朝鲜,从而巩固了中朝的关系。 孝端皇后王氏,浙江余姚人,永年伯王位的女儿。万历6年入宫,正坤宁宫42年,一生恬淡清和。万历48年(1620年)4月6日去世。谥号孝端皇后。孝靖皇后王氏,河北宣府人,父亲锦衣卫百户。万历年6年入宫,侍奉慈圣皇太后。被万历皇帝私幸生下皇子朱常洛。万历39年病势,以贵妃礼葬在东井平冈底,光宗(朱常洛)继位追谥母亲为皇太后,礼仪未行,光宗去世。熹宗(朱由校)继位追谥奶奶为孝靖太皇太后,迁葬定陵地宫。 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年仅2l岁的万历皇帝,借祭陵之际,开始选择自己的陵址。定陵始建于万历十二年(公元590年)。耗银800万两。如今定陵地面建筑大部分被毁,宝城,明楼,宝顶保存尚好。定陵前的神宫圣德碑照例没有字,所以被称为无字碑”。碑顶雕有云龙交盘,碑下端雕有海水纹图案,碑座是一个昂首远眺石璧玺,传说是龙的九子之一。十三陵中,除长陵外,陵碑都没有碑文,历史学家认为,十三陵的无子碑存在与明嘉靖帝有很大的关系。明初皇陵碑记都由嗣皇帝撰写。南京孝陵的陵碑,其碑文由成祖朱棣亲撰。北京长陵的陵碑其碑文由仁宗朱高炽亲撰。十三陵陵区中,献,景,裕,茂,泰,康六陵门前,原本没有碑亭的设置,也就不存在嗣皇帝撰文的事。到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六陵碑亭及石碑相继建成,理应由嘉靖帝撰文刻碑。但嘉靖帝迷恋酒色,又为寻求成仙”而忙于炼丹,全然无暇顾及。因此六碑空空如也。永陵以后的各陵,因祖宗陵前碑上无字,嗣皇帝们也就乐得不写了。加上明中叶后,皇帝多无成就,如不粉饰,则不能立碑;如加以粉饰,又有违祖训,因此也就索性无字”了。 定陵的凌恩门和凌恩殿在清兵入关时遭到严重破坏。目前定陵内可见到的那两座高石台基,分别是凌恩门和凌恩殿的遗址。 凌恩殿也叫享殿,它是皇帝和随从举行祀礼大典的地方。凌恩门位于凌恩殿前。LING恩殿前原建筑面阔七间,清兵入关后曾遭破坏。到乾隆年问,乾隆帝为笼络人心,进行了恢复性修整。就地取材将其缩为面阔五间的殿宇。后又遭破坏,因此今天就只有遗址了。

高中历史明十三陵简介

明十三陵简介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因埋藏了明代13位皇帝而得名,随葬的还有23位皇后和众多的嫔妃、太子、公主以及从葬宫女等。1992年,明十三陵被专家评定为“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2003年,明十三陵作为南京明孝陵的补充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我们都知道明代有16位皇帝,为什么只有13位葬在这里,那么其他三位是谁,葬于何处呢?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都城定在今日的南京,死后葬在南京钟山南,称明孝陵。(我们知道南京别称是“金陵”,在战国时期,楚威王时建此城。魏蜀吴三国鼎立时,诸葛亮建议联东吴抗曹,来到金陵,见此处“虎距龙蟠”,建议孙权建都于此,历史上“草船借箭”、“舌战群儒”、“巧借东风”等故事就发生在此时期。朱元璋就是因为喜欢南京的风水所以建都的,死后自然葬在都城附近的钟山旁) 明朝第二位皇帝朱允炆是朱元璋的孙子,在其叔朱棣发动政变夺取皇位后下落不明,有人说葬身火海,有人说他出家做了和尚,没有定论。 明朝第七代皇帝朱祁钰,被其兄朱祁镇以亲王的身份礼葬在北京西郊金山口。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蒙古族瓦剌部分兵四路进犯,明英宗朱祁镇受太监王振的怂恿,率50万大军亲征,结果部队在河北怀来城西20里的土木堡遭瓦剌大军围歼,英宗也成了俘虏,史称“土木之变”。这时明朝立英宗之弟朱祁钰为新的天子,年号景泰,尊英宗为太上皇。景泰元年(1450年)七月,瓦剌首领也先将英宗送回,景泰帝就将他软禁在南宫(今南池子一带)。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景泰帝病重。十七日深夜,朝臣徐有贞、石享等人带一千名军士从南宫救出英宗,直奔大内,英宗一行来到东华门,以太上皇身份大声喝退门卫。最后闯进奉天殿(今太和殿),宣布重新登基,史称“夺门之变”。英宗复辟后,将朱祁钰降为郕王,不久朱祁钰死于西宫,以亲王礼制葬于金山。成化年间,宪宗朱见深为朱祁钰平反,复称景泰帝,并以皇陵规格改、扩建了金山陵。 (说起这个明英宗朱祁镇,不得不提一下中国的宦官制度;起源、宦官来源、宦官

明十三陵简介

明十三陵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因埋藏了明代13位皇帝而得名,随葬的还有23位皇后和众多的嫔妃、太子、公主以及从葬宫女等;1992年,明十三陵被专家评定为“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2003年,明十三陵作为南京明孝陵的补充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我们都知道明代有16位皇帝,为什么只有13位葬在这里,那么其他三位是谁,葬于何处 呢 ;我们知道 抗曹,、 ,死后自 , ;明正统 ,率50 , ;景泰元年1450年七月,瓦剌首领也先将英宗送回,景泰帝就将他软禁在南宫今南池子一带;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景泰帝病重;十七日深夜,朝臣徐有贞、石享等人带一千名军士从南宫救出英宗,直奔大内,英宗一行来到东华门,以太上皇身份大声喝退门卫;最后闯进奉天殿今太和殿,宣布重新登基,史称“夺门之变”;英宗复辟后,将朱祁钰降为郕王,不久朱祁钰死于西宫,以亲王礼制葬于金山;成化年间,宪宗朱见深为朱祁钰平反,复称景泰帝,并以皇陵规格改、扩建了金山陵;

说起这个明英宗朱祁镇,不得不提一下中国的宦官制度;起源、宦官来源、宦官弄权和王振其人 明十三陵建造还要从明永乐皇帝登基说起,燕王朱棣夺取了王位后,在南京称帝,为政权的巩固一心想迁都北京;永乐五年1407年,朱棣的皇后徐氏去世,朱棣为了表示其迁都北京的决心,下令在北京郊区选址建陵帝陵通常选在京城附近;最终选定昌平的天寿山作为“寿宫吉壤”,永乐七年1409年正式在此建长陵,到永乐十四年1416年三月 ,明 ,猪进 ,也不能用; ,龙要真;察砂,,天寿山是太 ,但气遇风则散, 镇山,东有蟒山,西有虎峪,正合风水的左青龙、右白虎之说,南面有龙、虎二山做为案山,温榆河二水从正北流向东南,斜贯“明堂”群山中的盆地,合乎抱水之说,所以这里确实是风水宝地; 十三陵陵区占地40平方公里,陵区内苍松翠柏,建筑红墙黄瓦,既庄严肃穆,又金碧辉煌;但后来地面上的建筑曾几次遭到破坏,最严重的一次是清军入关;明末清太祖崛起于东北,有人说清兵的强盛和他们的祖坟风水有关,他们祖坟在房山,如果捣毁,清兵则灭;所以明天

定陵导游词

定陵 (明神宗朱翊钧;朱翊钧的皇后;定陵考古发掘的过程;定陵地宫布局及陈设;金井;定陵出土文物) 十三陵位于北京昌平区境内,陵域面积约80平方公里,13位皇帝的陵墓以长陵为中心,分布在周围山间绿树掩映之中。 现开放的景点有神路、长陵、定陵、昭陵,十三陵已成为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定陵是唯一被发掘地宫的陵墓:现在让我们去一探究竟:定陵位于大峪山下,建筑规制取其祖父明世宗的永陵,规模稍次、是十三陵中的第三陵,他的墓主是神宗朱翊钧和孝端孝靖两位皇后。 明神宗朱翊钧是穆宗朱载后的第三个儿子,10岁即位,死于1620年,在位48年,是明朝皇帝中在位时间最长的帝王。万历年间明朝的政治腐败达到了极点,朱翊钧在位期间竟有27年不临朝,故后人评论说;“明之亡,实亡于神宗”。 他的两位皇后也有着不为人知的故事,孝端皇后性情温和宽厚,很得朱翊钧母亲的欢心,但未能给朱翊钧生子。 孝靖皇后13岁进宫,一直在慈宁宫侍奉朱翊钧母亲孝定皇太后,使得朱翊钧有机会私幸王氏。万历十年生下朱常洛,继而王氏被册封为恭妃,但从此朱翊钧不再理会王氏,并将其打入冷宫。万历39年王氏病逝,一年后被以皇贵妃的身份葬在东井。 定陵的营建从万历12年11月开工,历时近6年,整个工程耗银800万两。据说是当时两年的税收。陵寝建成后,朱翊钧竟在地宫中大宴群臣,至今成为笑柄。朱翊钧去世前三个月,孝端皇后去世,还没来得及下葬紧接着朱翊钧去世。即位的光宗朱常洛只来得及将朱翊钧的陵墓命名为“定陵”也死了。再位的熹宗不但主持了爷爷神宗、正宫奶奶孝端、父亲光宗

的葬礼,还处理了亲奶奶恭妃王氏的移陵问题。 定陵的格局也是由前方后圆组成。外面还有外罗城包围,原外罗城外立有无字的神功圣德碑。俗称“月亮碑”,现定陵的正门应是第二道门,叫重门,重门之后是祾恩门,祾恩门内就是祾恩殿了,历经明末李自成、清初多尔衮及日本占领时期的破坏,今祾恩门和祾恩殿已不复存在,从仅存的须弥座台基,还可想见当年的规模。祾恩殿后面为两柱牌楼门,门后为石几筵,形制与长陵相同。石几筵后就是宝城,宝城正中为重檐歇山顶明楼,明楼是定陵陵墓的标志。为石结构,是定陵地面保存最完好的建筑。内立石碑,额书大明,碑文为“神宗显皇帝之陵”。 1955年10月,由郭沫若等6人联名上书国务院,建议发掘明十三陵中的“长陵”。周恩来总理批准后成立长陵发掘委员会,1956年5月决定开始先试掘“定陵”。 我们先了解一下它的挖掘过程。首先从定陵宝城内侧正对墙外露出券门的位置开掘了第一条宽3.5米,长20米的探沟,发现宝城内侧砖砌隧道券门,门前为砖隧道,隧道弯曲的方向正对明楼后面的宝城。按隧道指示的方向,直接在明楼后正对宝顶的方向又开了第二条探沟。长30米,宽10米,深7.5米。这条探沟探明了隧道的走向并发现石碑一块,上刻“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根据石碑所指,挖了最后一条长15米,宽10米的探沟,在这条探沟中发现了斜坡石隧道。1957年5月发现了地宫的金刚墙。拆开金刚墙上封砌的“圭”字形城砖后,看到了两扇大石门,九排门钉,兽首衔环,洁白光润,里面顶着“自来石”,工人仅用铁丝和木条不到五分钟就巧妙的把沉睡了337年的地宫打开了。 我们知道定陵是唯一被打开地宫的,咱们现在正从左侧的通道进入。地宫是陵墓中最主要的部分,由前、中、后、左、右五室组成。地宫在设计礼制上是仿明堂的“九重法宫制”。在五室中,前、中、后三室居中路,

明十三陵导游词_1

明十三陵导游词 明十三陵导游词1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昌平区天寿山,因明代迁都北京后有十三位皇帝埋葬于此,故称十三陵。明十三陵自永乐年间建长陵至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它用一条总神道、一座石牌坊、一组石像生,把整个陵区联系在了一起,形成了一个整体,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较多的帝王陵墓群。 明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的皇后徐氏去世,朱棣命礼部尚书和一名江西术士前往北京一代卜选陵址。大概两年后,选中了今昌平区康家庄楼子营一带。这一带青山环抱,绿水长流。北面的“龙脉”奔腾而来,气势磅礴。至此三峰并峙,山前一马平川,蟒山绕其左,虎峪踞其右。外围重峦叠嶂,如“万骑簇拥,千官侍从”。正是风水理论中的“山川大聚”之势,真正只有帝王才配享用的宝地。朱棣亲临阅视后十分满意,封其山为“万寿山”,选择吉日,动工兴建。永乐十一年玄宫建成后,从南京迎皇后徐氏的棺椁北上,择吉入藏,并将陵寝命名为“长陵”。此后长陵的附属建筑仍在逐步营建,直至宣德二年,长陵工程在大体完工,历时18年,加之陆续建成的神道等设施,到长陵最终建成,共历时130余年。 朱棣在北京建造皇陵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是政治原因。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推翻了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政权,朱允炆在宫内大火中不知所终。朱棣登基后一直心有不安,除了派人寻找朱允炆的下落外,又制造的“壬午殉难”,大杀朱允炆朝臣,但人心终究不服。北京是朱棣经营多年的根据地,所以自他登基之初便计划迁都北京。皇陵随之建在北京,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其次是战略原因。明朝初年,元朝的残余势力逃到漠北,成为明朝北方的长期威胁。而南京鞭长莫及,难以控制北方的局势。所以朱棣迁都北京的同时在北京卜选陵址是极具战略意义的,而这一举措也确实对明朝疆域的巩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明正统年间,发生了“土木之变”,英宗被俘。这是就有人建议迁都南

南越王墓博物馆

南越王墓博物馆 篇一:南越王墓博物馆英语稿 你们好,我是博物馆的解说员,看你们对这个物品这么感兴趣,就让我来给你们介绍一下吧。 Hello,I am the narrator of the museum. I find that you are so interested in it. So let me introduce it to you. 这个“文帝行玺”金印是我国目前考古发现的最大的一枚西汉金印。 The Golden Administrative Seal Of “Emperor Wen” is the biggest archaeologically discovered Western Han Dynasty’s golden seal in our country up to now. 秦汉时期的帝玺都以白玉为材料,以螭虎为印钮,印面尺寸为“方寸二”,相当于2.7到2.8厘米,而这枚“文帝行玺”金印印面的长和宽都是 3.1厘米,不同于秦汉帝玺的规制. During Qin and Han dynasty, white jade often be used to make seals with print button which like a tiger. And the print dimensions are about 2.7×2.8cm. But this seal which made of gold is 3.1× 3.1cm. It’s different with the former. 问题:为什么这个玺这么小的? Why does the seal so small? 因为当时还没有出现纸,人们都使用竹简的。那么用小的玺会更加的方便。 Em,Because there was no paper at that time when people used bamboo slip,smaller seal would be more convenient. 你们是怎么发现这个是文帝的行玺的呢? How did you find this was the administrative seal of “Emperor Wen”?

十三陵定陵导游词

十三陵定陵导游词 【篇一:明十三陵导游词---定陵】 明十三陵----定陵导游词 定陵位于昭陵东北大峪山下,建筑规模取法其祖父明世宗的永陵, 规模稍次,是十三陵中第三大陵。其中埋葬着明代第十三代帝王万 历帝朱翊钧和孝瑞,孝敬两位皇后。陵主万历帝朱翊钧,庙号神宗,谥号显皇帝。1572年至l620年在位,lo岁登基,在位48年,享年58岁。以万历十七年为界,神宗朱翊钧的一生可分为两个阶段。前 一段在内有皇太后李氏和大太监冯保管束,在外有首辅大臣张居正 的主导,国家的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但自从这几位对朱翊钧有 约束力的人先后去世,国家机器就几乎停摆。也是在这个时候,农 民起义风起云涌,明朝从此开始走向灭亡的道路。从万历二十年至 二十七年(1592—1599),在万历帝朱翊钧的决断下,“靡费数百万”,损失了众多兵将,把企图吞并朝鲜的,由丰臣秀吉率领的侵朝日军 赶出了朝鲜,从而巩固了中朝的关系。 孝端皇后王氏,浙江余姚人,永年伯王位的女儿。万历6年入宫, 正坤宁宫42年,一生恬淡清和。万历48年(1620年)4月6日去世。谥号孝端皇后。孝靖皇后王氏,河北宣府人,父亲锦衣卫百户。万 历年6年入宫,侍奉慈圣皇太后。被万历皇帝私幸生下皇子朱常洛。万历39年病势,以贵妃礼葬在东井平冈底,光宗(朱常洛)继位追谥 母亲为皇太后,礼仪未行,光宗去世。熹宗(朱由校)继位追谥奶奶为 孝靖太皇太后,迁葬定陵地宫。 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年仅2l岁的万历皇帝,借祭陵之际,开始选择自己的陵址。定陵始建于万历十二年(公元590年)。耗银800 万两。如今定陵地面建筑大部分被毁,宝城,明楼,宝顶保存尚好。定陵前的神宫圣德碑照例没有字,所以被称为“无字碑”。碑顶雕有 云龙交盘,碑下端雕有海水纹图案,碑座是一个昂首远眺石璧玺, 传说是龙的九子之一。十三陵中,除长陵外,陵碑都没有碑文,历 史学家认为,十三陵的无子碑存在与明嘉靖帝有很大的关系。明初 皇陵碑记都由嗣皇帝撰写。南京孝陵的陵碑,其碑文由成祖朱棣亲撰。北京长陵的陵碑其碑文由仁宗朱高炽亲撰。十三陵陵区中,献,景,裕,茂,泰,康六陵门前,原本没有碑亭的设置,也就不存在 嗣皇帝撰文的事。到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六陵碑亭及石碑相继 建成,理应由嘉靖帝撰文刻碑。但嘉靖帝迷恋酒色,又为寻求“成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