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词的起源与特点

词的起源与特点

词的起源与特点
词的起源与特点

《词的起源与特点》

主讲:黄冈中学教师黄晓燕

一周强化

一、一周知识概述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是配合燕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而词的产生最早起源于民间,繁衍于晚唐五代,到宋代进入全盛时期。词在宋代的发展,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历史阶段。柳永、苏轼和周邦彦是北宋词坛上最重要的三位词人。

文章的题目是“词的起源与特点”,整篇文章就是围绕这两点来展开的。词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其自身的特点正是在其产生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也可以说是受其产生过程中的诸多要素制约的。因此,从文体发生学的角度来探讨文体本身的特点,无疑是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把词的起源说明白说透彻了,词的特点就水到渠成,不必花费太多言辞,就可以谈得清清楚楚。

学习本文,要了解词的起源及其基本特点,学习阅读学术文章的基本方法。感受中国文学的悠久传统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二、重难点概述

1、作者简介

(1)夏承焘(1900—1986),字瞿禅,别号瞿髯,浙江温州人,是现代词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被誉为“一代词宗”。长期在之江大学、浙江大学等大学任教,毕生致力于词学研究和教学,著有《唐宋词人年谱》、《唐宋词论丛》、《月轮山词论集》、《姜白石词编年笺校》、《龙川词校笺》、《词学论札》等。

(2)吴熊和(1934~),上海人。长期师从一代词宗夏承焘先生,在唐宋词学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所著《唐宋词通论》是一部自成体系的词学专著,在理论、方法和具体考证上都有创新与突破。其他重要著作还有《词学全书笺校》、《张先集编年笺注》等17种,所撰学术论文汇辑为《吴熊和词学论集》出版。

2、词的体制风格

词是合乐的歌词,所配合的音乐是隋唐以来新兴的燕乐。对音乐的依附性,决定了词在体制风格上一系列的特点。

首先,词必须有词调。词调是填词时所依据的乐谱,词调的名称叫词牌。有的词牌原来和词的内容有关,如白居易的《忆江南》,内容是回忆江南的风物、生活。但后人依据《忆江南》这个词牌填词时,仅取其曲调,而内容不必与江南有关。这样一来,词牌仅仅表示一种曲调而已。于是有的词人就在词牌之下另注明题目。如苏轼的《念奴娇》注明《赤壁怀古》。

词牌所代表的词调即乐谱本来有各自的声情,有的慷慨激昂,有的低徊宛转,但是那些乐谱已经失传了,我们只能根据某一词牌多数作品所表达的感情及其押韵、平仄的情况推断其声情。如《念奴娇》、《满江红》大致是慷慨激昂的,《木兰花慢》、《满庭芳》大致是宛转愉悦的。但词人选择词牌时,往往并不注意其原来的声情如何,只是按照它的韵脚、平仄去填就是了。

同一词调可以有不同的格律,形成数体。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王奕清奉命所编《钦定词谱》,收词调八百二十六、二千三百零六体。由于敦煌曲子词的发现,以及《全宋词》等书的编定,又可以补充许多词调,估计总数可达千种,词体当然就更多了。

其次,由于乐调繁简不同,而形成长短不同的篇章,一般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类。宋翔风《乐府余论》曰:令者,乐家所谓小令也;曰引、曰近者,乐家所谓中调也;曰慢者,乐家所谓长调也。不曰令、曰引、曰近、曰慢,而曰小令、中调、长调者,取流俗易解,又能包括众题也。普通的说法是: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上为长调。但实际上界限并不这样分明。小令大概起源于唐代宴席间所行的酒令。中调包括引和近,引本是大曲中的引子,近也是大曲中的一部分。长调又称慢曲子,简称慢,与急曲子相对而言。

词又可以根据分段的不同,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单调只有一段。双调分上下两段,叫上下阕、前后阕或上下片,词中最常见。三叠分三段,四叠分四段,都是长调。

词的体制与风格有一定的关系。小令篇幅短小,类似诗中之绝句,往往以清新秀逸、含蓄不尽见长。长调以宛转曲折、铺陈变化见长。中调介乎二者之间。

第三,句子长短不齐是词的一个显著特点。从一字句到十一字句都有。五七言句不一定取二三、四三的节奏,更富于变化。宋人填词大多根据宋代语音的实际用韵,比诗韵宽。

清人戈载《词林正韵》将诗的一百零六韵合并为十九部,成为通行的词韵。词的平仄比律诗更严,几乎每个字都有规定。有的词牌还要在仄声中分出上、去、入三声。词的对仗是根据不同词牌的要求,安排在不同的位置上,而且不一定平仄相对。

以上讲的是词本身的体制风格,我们还可以将诗和词作一番比较,通过比较说明词的艺术特征。

关于词的体制特征,宋人已讨论过了。《苕溪渔隐丛话》引王直方《诗话》云:

东坡尝以所作小词示无咎、文潜,曰:“何如少游?”二人皆对曰:“少游诗似小词,先生小词似诗。”

从这段材料可以看出,在晁补之和张宋心目中诗和词的风格是有差异的。关于秦观的诗似小词,元好问《论诗绝句》曾有论述: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晚枝。”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诗。

前两句引秦观的《春日》绝句,拈出韩愈的七古《山石》与之对比,就可以看出这是女郎的诗。女性美,也许正可概括词的风格特点。既然如此,苏轼那类豪放的词自然会被认为是诗了。关于晏殊的两句词的评论,也颇能说明问题。其《浣溪沙》词中有这样两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又被用到《示张寺丞王校勘》这首七律中。王士祯《花草蒙拾》论诗词分界就以这两句为例,认为它不像诗,大概也是因为太女性化了。

关于诗词风格的差别还有一些论述。张惠言《词选序》说词之为体“低徊要眇”。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缪钺先生在《论词》中举出“文小”、“质轻”、“径狭”、“境隐”四点,作为词体的特点。以上各家所论词体的特点,都与词的音乐性有关。词本是配合音乐以演唱娱人的,是十七八女孩儿在绮筵之上,浅斟低唱、佐欢侑酒的娱乐品。有关政治教化、出处穷达的大题目,自有诗文去表达。词不过是发泄正统诗文中不能也不便容纳的背面的感情。所以词从诞生之后流入秦楼楚馆得以发展之日开始,就注定了是一种女性化的文学,软性的文学,娱乐性的文学。然而,以上的概括只适合于五代和北宋前期的词。自苏轼开始,词体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成为一种可以与诗并列的文学体裁。它不一定是女性的了,不一定是柔媚的了,不一定是婉曲的了,不一定是细密的了。它可以采用各种不同的近似于诗的写法,容纳各种不同的近似于诗的内容。于是词获得了新的生命,得以历久不衰。

不过,词和诗由于体制不同,与音乐的关系疏密不同,以及功用的不同(例如诗用于取士,词则不能),所以词和诗在风格上总不免有所差异。这差异就是轻重之别,娱乐性与严肃性之别,犹如轻音乐与交响曲的区别。词是诗人留给自己的一块自由的园地,在这里,感情用不着伪装,正面的、背面的都可以宣泄,因而最易见到诗人的真性情。诗本也是唱的歌,可是经过长期的演化,已经带上了神圣的色彩。如同一个人穿上了制服,举止必定要严肃起来。但人不能总是穿制服,词就像家常的便服,人在穿便服的时候更能见出他的真实。

3、文章关键句

(1)词是一种抒情诗体,是配合音乐可以歌唱的乐府诗体,是唐宋时代的文学形式之一。唐宋词是中国文学发展的新阶段,是唐宋文学的一个光辉成就。(2)词不是直接从前代的乐府诗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完全是当时新兴的歌诗在各方面保有自己的特点,并从发展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立的传统。(3)词在形式上和唐代的近体诗有着显著的不同,和古体诗当然亦有多不同,这是因为它是协乐文学,和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三句话的核心意思接近,但是在文章中起到的作用不尽相同。第一次写在文章的开头,鲜明地提出自己的观点。第二次写在第二自然段,是对观点的阐释,并且自然地引发出词与音乐的渊源,起到过渡作用。第三次写在文章的第二部分词的特点的开头,“协乐文学”点明了词这种文体的实质,是对前两次观点的照应,使文章的两个部分成为一个整体,又自然地引出了词的五个特点。

概括为:词的起源首先是伴随宴乐(主要成分是西域音乐、中国西部各兄弟民族的音乐,以及中亚西亚和印度音乐)的传入和兴盛而新兴的。从时间上,最早产生于隋代。从范围上说,最早产生于民间。

4、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词的起源”,共有9个段落。

第1段主要介绍词的文体属性和历史地位。在阐述上,作者用语精当,要言不烦,平允中肯。抒情性和音乐性是词这一文体区别于其产生以前的诸多诗体的本质属性。之前的诗歌,不管是古体诗还是近体诗,有的虽然是抒情诗,但却不一定入乐;有的虽然和乐演唱,但却不一定是抒情诗。因此,“抒情”和“配合音乐可以歌唱”不是以前诗体的共性,而恰恰是词的共性。对于词在唐宋文学中的地位,作者用“主要的”和“之一”等词语加以限制,既突出了词在这一历史时期的重要性,又没有流于夸大其词,平正稳妥,实事求是。

在第2段到第5段中,作者先从唐宋词和前代乐府诗的关系入手,指出它们之间“有着历史的继承关系”,但是在音乐上却“属于不同的系统”,自然引出对词音乐系统的论述。接着,引用沈括《梦溪笔谈》中的文献资料,阐述隋唐时代的音乐系统:雅乐、清乐和燕乐,而燕乐才是对词的产生具有关键作用的音乐系统。

在第4段中,作者的笔墨自然而然就集中阐述燕乐传入中原并在隋唐时代广泛流行的情况。作者抓住燕乐的三个特征:一是指明它是“新音乐”,二是突出它是以“胡乐为主体”的新乐,三是指出它“也包含着一部分民间音乐的成分”。这一方面照应了第2段中的有关论述,使“完全是”、“新兴的”、“独立的”等有关表述落到了实处;另一方面又为第5段乃至第8段的阐述打下了基础。

第5段主要谈伴奏乐器——琵琶。为什么要谈论这个话题呢?这一方面是因为,作为主要乐器的琵琶是燕乐这一音乐系统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另一方面还因为,这一乐器本身对词的产生和兴盛具有重大影响。正是因为琵琶乐调“繁复多变化”,“可以用它来创制出无数动人美听的新鲜乐曲”,所以燕乐才会“在社会上风行一时”,从而文人和民间才会“产生和创作”出“为了配合这种流行的新乐的曲调”的“词”。

以上几段主要谈的是词这一文学样式产生的背景。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并没有像一般的文学史家那样从社会、经济、文化等诸领域泛泛而谈,而把焦点集中在音乐系统的形成这一主要问题上。

第6到第9段,主要介绍词的产生和从民间词到文人词的转变过程。

第6段从时间的角度介绍词产生的年代。作者首先在文中通过大量文献资料阐明词最早产生于隋代。这些文献资料有词学著作,也有史书记载,可以说资料充分,堪称不易。

第7段中,作者又从作品内容的角度,进一步论证隋代确已有了词调。“隋堤”和“运河”,就连现在的人们也熟知其为隋代之遗迹,因此,列举《河传》和《杨柳枝》这两个习见的调子就很有说服力,加上相关文献对它们的论证或旁证,就更加令人信服了。

第7、8两段主要介绍词最早兴起于民间。这一结论主要的考据材料有两个,一是第8段中的“敦煌曲子词”,一是第8段中提到的《教坊记》中的《曲名表》。因为这两个材料对于结论的得出是“充分、坚实的证据”,所以,就没有必要再罗列其他的文献资料来画蛇添足了,这充分表现出作者文风的朴实和严谨。不仅如此,文章在这两段中还不失时机地介绍了“民间词”对“文人词”的推动作用。第7段主要从词本身的特点出发,阐明“民间词(朴素、真率)”的风格和“发展”、“成熟程度”为“文人词”打下了基础;第8段则主要从传播的角度,探讨词的“社会基础”和流传情况,尤其是统治阶级的爱好,对文人词的影响和推动作用。这就使得第9段的论述水到渠成,只需清晰地画出文人词发展的轨迹就可以了。在这里,作者将文人词的发展划分为四个时期:初、盛唐时期,文人词“偶有所作”,“创作极少”;中唐时期,诗人“间或作词”,词占“一席之地”且有佳作;晚唐五代,“出现了词的专家与专集”,词独成一体,与诗并行发展;宋代以后,名家辈出,空前繁荣,成为“一代文学之胜”。线索清晰,持论允当,用语也十分稳妥。

第二部分,作者紧紧抓住词的“音乐性”特点来探本溯源,突出了词与音乐的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这就为第二部分中对“词的特点”的阐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建立了严密的逻辑。正是因为词与音乐的血肉联系,所以“词的严格的格律和在形式上的种种特点都是由音乐的要求而规定的”。在最后五段文字中,作者分别从调名、结构、押韵、句式和字声配合五个角度来介绍词的特点,立论时的尺度仍然是紧紧扣住词的“音乐性”的特点,此不赘述。

三、难点解析

这篇文章是从著名词学家夏承焘先生和他的弟子吴熊和先生的一本词学普及读物《读词常识》中的第一章节选来的。《读词常识》是一本影响相当大的词学著作,不仅深受一般词学爱好者的好评,就是词学专家,如唐圭璋、张中行等,也大都给予极高的评价。为什么呢?

作为一代大家,作者深谙词学三昧,因此持论中肯,本色当行。此其一。作者有着深厚的学术根基和深刻的词学见解,却没有学究冬烘之气。他们的讲解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令人感到举重若轻。此其二。他们也知道,对于浩博的词学世界,一般读者并非什么都需要。因此,他们知道什么该讲,什么不该讲;什么该详细地讲,什么该简略地讲;什么必须讲,什么可讲可不讲。也就是说,在内容的确定上,这本书是合适的。此其三。而所有这些特点,在这篇课文中,都有充分的体现。

作为一篇普及性的学术著作,本文立论严谨,持之有故,基本上每一个观点或结论都有充足的材料作为依托和支撑。如,为了说明词是“来自民间的”这一观点,作者不仅在第7段中以敦煌曲子词为例,从数量、作者和风格的角度进行了恰如其分的分析阐述,而且在第8段中进一步摆出了《教坊记·曲名表》中的许多曲名,从而令人信服地阐明了自己的观点。这充分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养和扎实的考据。

从结构上来看,文章紧紧扣住词的“音乐性”的特点来展开阐述,每一部分的阐述都为后面的内容打下基础,可谓环环相扣,层层展开,虽然文章涉及的内容相当繁杂,头绪繁多,但作者抓住了“音乐性”这一最显著的特点来阐述,从而纲举目张,有条不紊,给人一种举重若轻的感觉,充分显示了一代词学大家的文章风度。这在课文分析中有所涉及,此不赘述。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文章语言很有分寸。如在第2段中,作者认为词“完全是当时一种新兴的歌诗,在各方面保有自己的特点,并从发展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立的传统”,但却又绝不否认词“和前代的乐府诗有着历史的继承关系”。又如第7段中,在论述“词的产生最早还起于民间”这一观点时,对于《河传》和《杨柳枝》两调所产生的社会层面是否是民间,作者很谨慎地用了“可能就是”四个字;而谈到敦煌曲子词,作者则言之凿凿地说道:“它以充分、坚实的证据证明民间创作是词的最早来源”。这样的语言,宽严适度,客观实在,充分体现出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文风。

中国古代文学之一---------词的起源

词源篇(一) 词是一种诗体,起初本是为了配乐歌唱而写的歌词,所以有称为“曲子词”,但它却不同于普通所谓的“旧体诗”,(旧体诗包含古体与近体两类),尤其是“近体”的格式只有几类,字数、句数、平仄、用韵方式都很固定的,而词的情况就很复杂了。 一、诗词配乐的不同 词与诗不一样,诗不一定配乐,即使配乐,也是先有诗,后按诗配乐,既诗与乐的结合是以乐迎诗,诗可以保留原来的格式,不必去迁就乐曲。而词一般都是先有乐,然后按乐填词(注:先写词,后按词谱曲的毕竟是少数,常见的例子就是作者的自度曲。),所以它在句数、字数、平仄、用韵等方面都要受到音韵的限制和影响。乐谱多种多样,词的形式也随之而千变万化,从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词调。

二、“词”纯文学样式的演变 每一种词调按照各自依据的乐谱,都有一定的格式,而这种格式起初是变动的。因为据谱填词,所要求的也只是合情、易唱、顺耳而已,无需苛求每个地方都要字合句切,如对歌曲中的每一个节拍可以唱一个字音,也可以唱几个字音,反过来讲,几个节拍既可以唱几个字音,又可以唱一个字音,同样的填词虽按乐谱填词,但在某些音节上可多填几个字,也可少填几个字,在个别音律不吃重处,还可略变一下平仄韵律,只要演唱时仍能悦耳动听就行。所以这就造成了词调更加多样化,早期的词,多为一调数体,主要原因就在于此。 两宋以后,乐谱逐渐失三位,再者多数诗人本不通音乐,填词意在作诗而不再演唱,不去理睬曲谱,只按前人已填的词调,一字一句地照填下去,这样一来,词的格式反而固定、严格了,以致明清两代有人归纳旧词,厘定词谱,使得填词者有所依据,于是词成了一种纯粹的文学样式,变成了一种格律十分严格的诗体。

从诗歌的起源看诗歌的功能

从诗歌的起源看诗歌的功能 曹远哲 2015405040116 【摘要】亚里士多德说,诗歌具有净化作用。简单来说,诗歌是所有文学体裁中最有意境,最能抒情的文体。诗歌的功能,在其语言和思想感情中的以体现。它对于语言的淬炼、表达的思想感情,往往能够融入国民的血液中,成为精神传统。诗歌的功能,和其起源是密不可分的,诗歌的起源映射着诗歌的功能,从诗歌的起源中论述诗歌的功能。 【关键字】诗歌的起源诗歌的功能诗经 一诗歌的含义 诗歌是文学的基本类型之一。早期诗歌与音乐、舞蹈相互融合,后来独立自成一体。在中国古代,诗和歌有别,诗供朗诵,歌是歌唱的,现在诗和歌统称为诗歌。它的基本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最集中、精练、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充满作者浓烈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和谐的音乐美,节奏鲜明、音调铿锵,讲究押韵,一般分行排列;语言凝练、形象、含蓄,运用灵活;常采用赋、比、兴等手法。诗歌的创作,一般要求作者在生活中激发起丰富、强烈的感情,鲜明地表现出他的独特个性和情感色彩,使诗的形式的外在节奏与情感的内在节奏相一致,同时,语言须刻苦锤炼和精心推敲。它从性质上分有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从形式上分有格律诗、自由诗、歌谣等;从押韵上分有有韵诗和无韵诗。中国诗歌又可分为旧诗和新诗,旧诗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 二诗歌的由来 诗的历史悠久,产生于千年之前。原来在文学还没形成之前,我们的祖先为把生产斗争中的经验传授给别人或下一代,以便记忆、传播,就将其编成了顺口溜式的韵文。据闻一多先生考证,[诗]与[志]原是同一个字,[志]上从[士],下从[心],表示停止在心上,实际就是记忆。文字产生以后,有了文学的帮助,不必再死记了,这时把一切文字的记载叫[志]。志就是诗。《毛诗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尚书》:“诗言志,歌永言”。这便形象地指

【K12学习】《词的起源与特点》教学设计

《词的起源与特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了解词的起源及其特点,学习阅读学术性的基本方法。 感受中国文学的悠久传统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学习本文在立论上、结构上、语言上的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对词的有关知识和“音乐性”的特点的理解。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在立论上、结构上、语言上的特点。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学术性,要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提炼关键词,圈画关键句,把握作者观点,了解词的起源与特点。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回顾学过的或熟悉的优秀词作并谈谈对词的认识。朱熹在《观书有感》中有两句诗“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者设问:这“半亩方塘”为什么这么清澈呢?并自答:因为有这源头活水不断地补充进来,才使得它这么清澈。 词进入宋代以后,空前繁荣,名家辈出,宋词得与唐诗并称。我们把中国古典诗歌之胜并称为“唐诗宋词元曲”。

词能取得如此高的文学艺术成就,能如此之“清如许”,定有它的“源头活水”。那么,词的起源在哪?它有什么特点?使学生进入到词的学习氛围中并认识到任何事物都有其发生、发展、成熟的过程,词当然也不例外。 阅读部分 了解词的起源1、圈画出每一段的中心句,把握作者的观点。找出能体现词的起源的重点语句。 谈谈词这一文学样式产生的背景以及它从民间词到文人词的转变过程。 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词与音乐的血肉联系。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和中心句,达成学生对词的起源的认识。提升学生提炼重要信息的能力。 阅读第二部分 了解词的特点1、说说作者从哪些角度来介绍词的特点。 体会作者是如何紧紧扣住词的“音乐性”的特点。 了解词和诗在形式上的不同。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词作来领会词的特点及词与诗的不同。提升学生分析、比较能力。 探讨两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作者如何从词的起源说到词的特点,两部分之间有何内在联系?引导学生抓住事物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音乐性、文人词提升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诗的起源和《诗经》

诗的起源和《诗经》 在所有的文学样式中,诗歌是起源最早、历史最久的一种样式。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要靠文字记录才能流传,而最早的诗歌是人们的口头创作,靠口耳流传,可以不依赖文字。像《左传》所记的宋国筑城民夫们讽刺华元的诗,就是口头创作,那些民夫都是一个大字不识的。当然,这还不是最早的诗歌,最早的诗歌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诗歌的起源和劳动有关系。西汉时代的典籍《淮南子·道应训》里有这样的记载: 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 许多人一起抬大木头,用喊号子协调大家的步伐,鼓励大家出力,号子很有节奏。如果在号子中加进一些有内容和有趣的话,那就是原始诗歌了。鲁迅曾把这种喊着“杭育杭育”声音的劳动号子称作最早的诗歌,并风趣地说这就是“杭育杭育”派。此外,诗歌的起源还同宗教和娱乐有关系。古书《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 葛天氏是传说中的古代部落。他们的宗教兼娱乐活动是,由三个人拿着牛尾巴,边跳舞,边唱歌,歌辞有八段。歌辞没有流传下来,但从同书所记的《玄鸟》、《遂草木》、《奋五谷》等题目推测,内容大约是有关图腾崇拜、神话传说和农业生产的。古代有“玄鸟生商”的说法,商民族奉“玄鸟”(燕子)为图腾,这里的“玄鸟”可能也是类似的神话传说。“草木”、“五谷”显然是有关牧业和农业的事。这些歌辞就是原始的诗歌,不过它们不是独立存在,而是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这种情形从现在世界上某些原始民族中仍可看到。诗歌首先和舞蹈脱离,后来又渐渐脱离曲调,成为朗诵和阅读的诗歌,但仍保留着音乐性,即有节奏和韵律。诗又称“诗歌”,就说明了它与音乐的关系。 中国最早的诗歌起源于何时以及是什么样子,由于根据不足,已经说不很清楚了。东汉时代的《吴越春秋》记载了一首远古时的歌谣: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宍”即是“肉”字。它大意说:把竹子砍下来做成弹弓,用它把泥制的弹丸发射出去猎获禽兽。传说这是黄帝时代的歌谣,但无法证明。它来源很古,是可信的。此外古籍中还有一些古歌谣的零篇碎句,真伪难辨,研究价值不大。幸运的是早在公元前6世纪,我国就编成了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对后代诗歌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它实际上是中国诗歌的源头。 《诗经》成书的时间约在春秋中叶,它包括了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约500年间的305首诗歌。这些诗主要产生于黄河、长江和汉水流域,包括今天的山东、河南、安徽、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及湖北北部地区。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风》包括160首诗,《雅》包括105首诗,《颂》包括40首诗。这三部分无论内容、形式和风格都有不同,文学价值也有高低之别。下面分类简介一下。 1.风诗 风诗也叫国风。“风”的意思是民间曲调,“风诗”就是各地的民歌。风诗下面又分:周南、召南、邶〔bèi贝〕、鄘〔yōng拥〕、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bīn宾〕等15国风,即分属这些地域的民歌。国风是下

英语单词起源

英语单词起源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古希腊是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古的活动范围主要包括现今的阿尔干半岛南部、西部和东部各岛屿,它的覆盖范围和现在希腊的差不多古受到的启发,开创了绚烂多姿的而形成于公元前8世纪左右的,则是宝库中的 内容庞杂,情节曲折动人,人物众多(据统计有480人之多)它对,尤其是欧洲文学产生了久远的影响无论在宗教文艺语言天文地理方面还是现实生活中到处都会看到的影子众所周知,是在不断融合各个民族的语言文化并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后逐渐演变而来的,而古对欧洲各国语言均产生过很大影响,而这些语言对英语语言的发展与词汇的丰富,立下了的因此可以说对英语词汇的影响是巨大的,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英语中的部分词汇由直接转化而来 1.1神话对的直接影响 按照的观点直接借用言中的词汇为本语言所服务,并保留了原有的拼写及全部或部分词义,这种词语叫loanword()。而来自古的在英语中比比皆是。曾一度构成英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占据着的重要地位。古希腊(罗马)中有一些人物,要么因为具有某种典型的特征或超众的特性,要么因为有过特殊的经历,他们的名字直接转化成了英语的普通名词。转化过来的普通名词,保留了原有的拼写,其词义多为的象征意义与引申意义,这种转移或引申与的特性或经历的关系密切。同时,词义的内涵与均有很大的扩大,在词形未变的情况下,其词义由单一转换为多样,抽象转化为具体普通,由特指变为泛指。同时,词性的变化也表现为非。中词义的升华与转化在这一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这种直接的借用使枯燥的词汇变的富有,也多了几分神秘色彩。Siren系神话中半人半鸟的,常用歌声诱惑过路的航海者,因此多指“迷人的美女;优秀的歌手;汽笛;警报”。而Echo(厄科),,喜欢重复别人的话语。。echo就因的特性演变成“回声”。其词义由专指人名转化为抽象意。 在古希腊罗马的中,Flore(佛)通常被描绘成一位年轻妇女,手持,出现在花丛之中。于是flore就引申为“,”。从的角度说,美国州名“”和城市“佛罗仑刹”都源于flore。Fortune()是中司职幸福和成功的女神,在时期人们对的崇拜一度十分盛行。

成语的特点、来源

成语的特点、来源 成语:即长期以来形成的形式上像短语或小句但有了定型的语言备用单位。1、特点: 结构的稳固性,不可改动,如:背信弃义、移风易俗。 意义的整体性,并非字义的简单相加,而是具有特定的、不可分割的完整意义。如:胸有成竹、三人成虎、水中捞月、快马加鞭、得寸进尺、斩草除根、下落不明、口耳相传、心如刀割、不义之财。 古代神话寓言,如:八仙过海、精卫填海、开天辟地、夸父追日、女娲补天、叶公好龙、愚公移山、朝三暮四、黔驴技穷、自相矛盾、掩耳盗铃、刻舟求剑。 历史故事,如:负荆请罪、卧薪尝胆、破镜重圆、请君入瓮、闻鸡起舞、望梅止渴、四面楚歌、曲高和寡、举案齐眉、东山再起、败军之将、韩信将兵。 古代典籍、诗文,如:文质彬彬《论语·雍也》、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切磋琢磨《诗经·卫风》、闻过则喜《孟子·公孙丑》、洋洋大观《庄子·天地》。 群众的口头语言,如:狼子野心《左传·宣公四年》、敝帚自珍《典论·论文》、唇亡齿寒《左传·僖公五年》、一干二净、三长两短、拐弯抹角、分秒必争、爱财如命、安家落户、白纸黑字、百年大计、人山人海、指手画脚、直来直去、大

男大女。3、作用:恰当运用成语,可以 使文章言简意赅,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愚公移山》《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使文章生动形象,如:“掩耳盗铃”喻自欺欺人、“口蜜腹剑”喻嘴甜心狠、“异想天开”喻想法不切实际、“千言万语”喻话语很多。 能够协调句式,增强节奏感,如: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华而不实,脆而不坚。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这就是我们队伍中若干同志的作风。——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附录一:成语中易写错的字(括号中为正确) 出人投地(头)走头无路(投)众口烁金(铄)中流抵柱(砥)乌和之众(合)直接了当(截)自曝自弃(暴)置若惘闻(罔) 真知卓见(灼)张慌失措(皇)仗义直言(执)责无旁代(贷)再接再励(厉) 运筹帷握(幄)欲盖弥张(彰)营私舞敝(弊)沓无音信(杳)同仇敌慨(忾) 投机捣把(倒)图穷匕现(见)退化变质(蜕)文过是非(饰)无耻滥言(澜) 相形见拙(绌)消声匿迹(销)心浮气燥(躁)形消骨立(销)修茸一新(葺)

诗歌的起源及分类

诗歌的起源 诗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物质的文学样式。来源于古代人们的劳动号子和民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开始诗和歌不分,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计歌。中国诗歌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西欧的诗歌,由古希腊的荷马、萨福和古罗马的维尔吉、贺拉斯等诗人开户创作之源。 诗歌的特点 1、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文学) 2、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情感) 3、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意象) 4、语言具有音乐美。(意味) 古代诗歌的分类 一、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①楚辞体:是战国时期楚国屈原所创作的一种诗歌形式。以东汉刘向编辑的《楚辞》,屈原的《离骚》为代表作,后人

因此又称“楚辞体”为“骚体”。 ②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后变成诗体的名称。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乐府。如《敕勒歌》《木兰诗》“歌”“行”“引”“曲”“呤”等。 ③歌行体:是乐府的一种变体。此类诗歌,至李白、杜甫而大有发展。如杜甫的《悲陈陶》《哀江头》《兵车行》《丽人行》,白居易的许多作品,其形式采用乐府歌行体,大多三言、七言错杂运用。 (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称为排律(或长律)。 律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对定(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例如,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的律诗,每首四联八句,每句字数必须相同,可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如果在律诗定格基础上加以铺排延续到十句以上,则称排律,除首末两联外,上下句都需对仗,也有

汉字的起源和发展

第一章文字 第一节汉字的起源和发展 汉字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是在有声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 汉字的历史如果从殷商甲骨文算起,至今已有三千余年。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汉字曾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文、隶书、楷书等几个主要发展阶段,其中甲骨文、金文、篆文为古文字,隶书和楷书为今文字。 一.甲骨文 “甲骨文”是“龟甲兽骨文字”的简称。 甲骨文的特点。 二.金文: 金文是铸造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又称“钟鼎文”、“彝器款识”、“铭文”或“铜器铭文”。 三.篆文 “篆文”又称“篆书”。 “篆书”可分为“大篆”和“小篆”两种。 (一)大篆 (二)小篆 四.隶书 “隶书”有“秦隶”和“汉隶”之分。 (一)秦隶(古隶) (二)汉隶(今隶) (三)隶变 附:草书(章草、今草、狂草) 五.楷书 “楷书”又称“真书”、“正书”。 楷书的草写体是“行书”。

第二节汉字的结构 一.什么是汉字的结构 (一)汉字的结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 (二)分析汉字结构的意义 二、“六书”的名称及其由来 三、“六书”的内容 (一)象形 许慎:“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象形字大体可分为两类: 1.独体象形 2.依附象形(象特定背景下的物体之形) 3.象形字的特点及局限性 (二)指事 许慎:“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指事字又可分为两类: 1.纯符号指事 2.象形兼指事 3.指事字的特点及局限性 (三)会意: 许慎:“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会意字可以分为三类: 1.由几个相同形体的象形字组成的会意字 2.由几个不同形体的象形字组成的会意字 3.非全部由象形字组成的会意字 4.会意的特点及局限性 (四)形声 许慎:“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形声字可以分为六类: 1.左形右声 2.右形左声

唐诗的起源和发展

唐诗的起源和发展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尽管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是为我们所广为流传。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采、推陈出新的。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的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

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但是近体诗中的律诗,由于它有严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诗的内容受到束缚,不能自由创造和发挥,这是它的长处带来的一个很大的缺陷。严格意义上的“唐诗”,无疑即见于《全唐诗》与《全唐诗》的各种“补编”(包括《全唐诗逸》、《补全唐诗》、《补全唐诗拾遗》、《全唐诗补逸》、《全唐诗续补遗》和《全唐诗续拾》等)里的诗——全唐的诗的数目亡佚的无疑要大大超过存世的,在辨识上似乎也应撇去《全唐诗》始作俑收录在这些书里的五代诗。从唐人孙翌第一部编选唐诗的《正声集》开始,《南薰集》、《河岳英灵集》、《中兴间气集》、《才调集》等著名的“唐人选唐诗”以来,历王安石《唐百家诗选》、洪迈《万首唐人绝句》、元好问《唐诗鼓吹》、高秉《唐诗品汇》、胡震亨《唐音统签》、钟惺、谭元春《唐诗归》、王士礻真《唐贤三昧集》、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到孙洙《唐诗三百首》,到余冠英主编的《唐诗选》,再到葛兆光选注的“中国古典诗歌基础文库”的《唐诗卷》,千余年唐诗精华不断被人甄选推扬,唐诗的精魂血魄已沉潜于中华民族的灵魂里,融化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成为一个古老诗国的光辉灿烂诗歌遗产的顶峰与典范。以至于鲁迅先生要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而中国的文化巨匠的成长几乎无不受到过唐诗的雨露沾溉,如郭沫若在《少年时代·我的童年》里就说到他的母亲,“她完全没有读过书,但她单凭耳濡目染,也认得一些字,而且能够暗诵得好些唐诗。在我未发蒙以前,她教我暗诵了很多的诗。”——这又可见出中国民间唐诗之深入人心,这也正是《唐诗三百首》

100个英语词汇起源及故事

100个英语词汇起源及故事 1、Chemistry 化学 古代的炼金术士们总想找到一种方法,将低贱的金属变为金子。现在通过原子裂变的原理表明,他们的这种想法并非一般人们想象的那么愚蠢。古埃及人入侵欧洲后,将他们所研究的炼金术,连同其命名al-kimia一起传入欧洲。后来,这个词变成alchemy,“炼金的人”叫做alchemist,最后成了chemistry。“化学” 的概念就是从“炼金术”演变来的。 2、Geology 地质学 “地质学”是研究形成地球的物质和地壳构造,以探讨地球的形成和发展的科学。Geology是从希腊语来的,ge即“earth”;-ology,“science”,即研究 地球本身的科学。 3、Law 法律 “法律”是立法机关制定的、国家政权保证执行的行为规则。Law在古英语中写作lagu,意即“something laid down(规定下来的事情)”。 4、Electricity 电 古希腊人常用琥珀制作爱情护符,确信戴着这种护符的人可以引来爱人。他们发现,磨擦琥珀可以吸引羽毛、线头等小东西,磨擦时会放出火花。他们就把这种磨擦起电的现象叫做elektron。来自希腊语elektor,意即“发光的太阳”,进入拉丁语后写作electrum。英语演变为electricity。 5、Atom 原子 古希腊人认为,特质是不可能无限止地分割下去的,越分越小,最后小到不可再分。他们把“原子”叫做atomos:a即“not”;tomos ,“cut”意即“不能再分割”以后这个词在英语中演变为atom。尽管后来发现“原子”并非“不可再分割”,然而约定俗成,“原子”的名字仍然以atom流传下来。 6、Uranium 铀 “铀”是一种放射性金属元素,化学符号为U,主要用来产生原子能。著名的物理学家居里夫人曾用铀作实验,发现了放射现象。

美国英语起源与特点

美国英语起源与特点 在北美特殊的文化?历史及社会环境里形成了若干独特的形式和含义?用现代语言学的术语来说,美国英语是英语的一种变体,是近四百年来英语使用于北美这个特殊的地理环境,受美国社会多元文化影响以及不断创新而形成的一种 美国英语源于伊莉莎白时期的英语,其历史和美国的 移民史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美国移民史可以追述到 300多年前? 1607年,约翰·史密斯(John Smith)等首 批殖民者120人乘三艘大船横越大西洋,在弗吉尼亚州 (Virginia)的詹姆斯河口建立了詹姆斯城(Jamestown)? 随后不久,在1620年,从英国东部诺福克郡和沙福克郡 来的清教徒乘坐“五月花号”(May Flower)船驶抵马萨诸 塞州(Massachusetts)的东南部普利茅斯(Plymouth),建 立了殖民地?当时的英国正处于伊莉莎白一世时期,从 英语发展史来看,正处于现代英语的早期开始阶段?在 最早移居新英格兰的清教徒中有一百多名还是牛津大学 和剑桥大学的毕业生,他们将伊莉莎白时期的英语带到了 北美新大陆,成为美国英语的起点?从这时起,两国都 说伊莉莎白时代的英语?故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美国 英语和英国英语之间并没有什么显著不同? 早在英国殖民时期,美国的英国移民起初还和故乡保 持着紧密联系,他们的语言尚随其英国本土语的变化而变 化?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美洲的英国殖民地也产生了一种不同于英国本土语的英语? 从十七世纪初英国清教徒踏上美国的土地到后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美国的英语和英国 的英语没有什么明显的差异/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它标志着一种崭新 的美国英语的产生?革命者们试图在各个生活领域脱离英国的统治?其中,本杰明?富兰克 林发表的题为《美国采用新字母表和改革拼写模式的计划》的文章,虽然方案没被采纳,但 却给词汇学家和辞典编篡家诺亚?韦伯斯特(Noah Webster)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的理论使 得一些单词有了新的拼写方法,如honor取代了honour,theater取代了theatre?可以说 富兰克林是一位英语发展史的先驱者? 诺亚·韦伯斯特是美国最负盛名的词典学家.1828年, 他的《美语词典》American Dictionary of english Language , 这标志着他对美国英语的贡献达到了一个顶峰时期?他系统地和 全面地把美语单词的形成?意义和用法都固定下来, 民族语言终于形成?这为以后美国英语的发展和对世界的影响均 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美国人从此有了一本完全属于自己语音的词 典? 美国语言体现了美国社会特征,多样性体现多元的文化特征, 俚语是美国英语生动的体现 作为一个移民国家,美国一直被誉为“nation of 但其主流文化仍是Anglo-Saxon文化?任何新移民,为了在新大 陆生活下去,不得不接受或适应这种主流文化?同时,美国人民 为自己的文学和语言的独立和形成所进行的斗争, 争的继续与发展?美国英语的形成的过程是漫长而曲折的.

一些网络热词的起源

给力地起源? 中国北方地土话,表示给劲、带劲地意思.“给力”一词最初地火热源于日本搞笑动漫《西游记:旅程地终点》中文配音版中悟空地一句抱怨:“这就是天竺吗,不给力啊老湿.”所谓“不给力”就是形容和预想目标相差甚远,而“给力”一般理解为有帮助、有作用、给面子.在年世界杯期间,“给力”开始成为网络热门词汇. 打酱油地起源? “打酱油”这一词最初出处是之前广州采访地某市民对于很很力门地看法.他说:关我鸟事我出来买酱油地.这句话也因此流传开来.而近日,“打酱油”这一词语又在天涯上再度风靡起来,网友们又给“打酱油”一词加入了更深层次地含义.对于频繁使用“打酱油”一词地“酱油党”们,批判甚多,但其中也不乏独具慧眼发掘娱乐精神地人士. 牛地起源? 其实,这是一个不懂英语地误会.玩过街霸地朋友都知道,街霸是三局两胜制,打赢一局就会有一个加分画面,电脑会随之说一句“ ”,如果输了会说“ ”,当然我们现在都知道是什么意思了,而且会正确地用英语发音,可是在当时,大多数玩家是中小学生,小学生没学过英语,中学生去游戏厅地大多学习不好,更别说英语了,再加上当时游戏公司做游戏地技术,硬件都有限,这个真人地英语发音做得很差,不知道说地是什么,只能听懂一个大概地发音,很像汉语地拼音“ ”.因为玩家打赢了会很兴奋,总是要表达一下内心地喜悦与爽快,就随着电脑地发音,含含糊糊地说出“ ”,虽然不知道什么意思,但大体上能猜到是表示人物很厉害,很无敌,很帅地意思.大家都知道“”字(不雅,略去汉字)在我国是古已有之地,而且是骂人地话,在当时是很多小混混地常用字(当然现在也是),经常配以其他字一起用,组成一个骂人地词,也许他们觉得这么骂很过瘾.这些小混混大多整天泡在游戏厅里玩街霸,用现在地话说就是觉得很吊,时间一长,他们地技术也就练得越来越精湛,也就可以称得上是高手了,为了表达内心地满足感,当他们打赢地时候就会随着电脑说“ ”,说得很有自信,很清楚,模仿英语语气地汉语发音. 屌丝地起源? 屌丝一词起源于雷霆三巨头吧对李毅吧毅丝地恶搞称谓,后被魔兽世界吧会员用于嘲讽毅丝,意为劣等毅丝.此后李毅吧友儿童多篇讲述了自己地猥琐吊丝故事,众毅丝不挂纷纷表示男默女泪.自此,吊丝文化诞生.年月,凤凰网报道专题《屌丝:一个字头地诞生》,腾讯网紧跟其后发表《屌丝:庶民地文化胜利》,此后吊丝文化被发扬光大,被社会广泛接受.所以,任何一个在现实生活中并不那么如意地人,对自己进行自嘲都是很正常地.其实,“屌丝”文化不过是又一种网络亚文化地崛起,它意味着中国人更多地获得了自己诠释生活地角度与权利. 元芳你怎么看地起源? 元芳体是网络流行语言风格,其句式为前面陈述一件事情,在最后会加上一句“元芳,你怎么看?”“元芳体”来源于《神探狄仁杰》中狄大人常说地一句话,“元

词的起源与特点

《词的起源与特点》 主讲:黄冈中学教师黄晓燕 一周强化 一、一周知识概述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是配合燕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而词的产生最早起源于民间,繁衍于晚唐五代,到宋代进入全盛时期。词在宋代的发展,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历史阶段。柳永、苏轼和周邦彦是北宋词坛上最重要的三位词人。 文章的题目是“词的起源与特点”,整篇文章就是围绕这两点来展开的。词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其自身的特点正是在其产生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也可以说是受其产生过程中的诸多要素制约的。因此,从文体发生学的角度来探讨文体本身的特点,无疑是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把词的起源说明白说透彻了,词的特点就水到渠成,不必花费太多言辞,就可以谈得清清楚楚。 学习本文,要了解词的起源及其基本特点,学习阅读学术文章的基本方法。感受中国文学的悠久传统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二、重难点概述 1、作者简介 (1)夏承焘(1900—1986),字瞿禅,别号瞿髯,浙江温州人,是现代词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被誉为“一代词宗”。长期在之江大学、浙江大学等大学任教,毕生致力于词学研究和教学,著有《唐宋词人年谱》、《唐宋词论丛》、《月轮山词论集》、《姜白石词编年笺校》、《龙川词校笺》、《词学论札》等。 (2)吴熊和(1934~),上海人。长期师从一代词宗夏承焘先生,在唐宋词学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所著《唐宋词通论》是一部自成体系的词学专著,在理论、方法和具体考证上都有创新与突破。其他重要著作还有《词学全书笺校》、《张先集编年笺注》等17种,所撰学术论文汇辑为《吴熊和词学论集》出版。 2、词的体制风格 词是合乐的歌词,所配合的音乐是隋唐以来新兴的燕乐。对音乐的依附性,决定了词在体制风格上一系列的特点。 首先,词必须有词调。词调是填词时所依据的乐谱,词调的名称叫词牌。有的词牌原来和词的内容有关,如白居易的《忆江南》,内容是回忆江南的风物、生活。但后人依据《忆江南》这个词牌填词时,仅取其曲调,而内容不必与江南有关。这样一来,词牌仅仅表示一种曲调而已。于是有的词人就在词牌之下另注明题目。如苏轼的《念奴娇》注明《赤壁怀古》。

燕乐的兴起及词的起源

燕乐的兴起及词的起源 燕乐的兴起词的起源早期民间词早期文人词 词的兴起,与唐代经济发达,五七言诗繁荣,有密切关系。商品经济发展和城市兴盛,为适合市井需要的各种艺术的萌生与成长,提供了温床,“歌酒家家花处处”(白居易《送东都留守赴任》)的都市生活,不仅孕育了词,而且推进其发展与传播。但词最初作为配合歌唱的音乐文学,对它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是音乐。词在唐五代时期通常称“曲子”或“曲子词”,它在体制上,与近体诗最明显的区别是:有词调;多数分片;句式基本上为长短不齐的杂言。这些异于一般诗歌的特点,是由它“排比声谱填词,其入乐之辞,截然与诗两途”(胡震亨《唐音癸签》卷十五)所造成的。所以词最根本的发生原理,也就在于以辞配乐,是诗与乐在隋唐时代以新的方式再度结合的产物。 中国诗歌有与音乐相结合的传统,但各阶段辞与乐的性质及其配合方式有所不同。汉魏乐府,一般是先有歌辞,后以音乐相配。而唐五代词是先有乐,后有辞。汉魏乐府所配

的是清商乐,而词所配的是隋唐新起的燕(宴)乐。沈括《梦溪笔谈》卷五《乐律一》云: 自唐天宝十三载,始诏法曲与胡部合奏。自此乐奏全失古法,以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合胡部者为宴乐。 沈括指出迄至唐代所出现的三种类型的音乐:雅乐、清乐、宴(燕)乐。雅乐属于周秦古乐系统,与俗乐相对,用于郊庙祭享,跟配合俗乐的词没有多大关系。清乐在汉魏有平调、清调、瑟调,称相和三调,或清商三调(即宫调、商调、角调),行于中原。“晋朝播迁,其音分散”(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四四),清商乐又与江南吴歌、荆楚西声相结合,在相对安定的长江流域,得到长足的发展。成为南朝音乐的主体;复又随政治上的南北统一,成为隋唐七部、九部或十部乐中的一部。但实际上南朝所传清商乐,到唐代也渐渐受冷落。“长安(武则天年号,701~704)以后,朝廷不重古曲,工伎转缺。能合于管弦者,惟……八曲”(《旧唐书·音乐志》)。这种唐初已被看作“古曲”的南朝旧传清商乐,与词关系也不大。至于广义上可算属于清乐系

高中语文校本课程 婉约词鉴赏 第1讲 词的起源与词的基本概念教案

第一讲词的起源与词的基本概念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词的起源,了解词的一些基本概念 [教学难点与重点] 婉约为词的正宗 [教学内容] 一、词的起源 二、词的性质 一、词的起源与发展 词,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它始于南梁代,形成于唐代,五代十国后开始兴盛,至宋代达到顶峰,故俗称宋词。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阕。”据《旧唐书》上记载:“自开元(唐玄宗年号)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由于音乐的广泛流传,当时的都市里有很多以演唱为生的优伶乐师,根据唱词和音乐拍节配合的需要,创作或改编出一些长短句参差的曲词,这便是最早的词了。从敦煌曲子词中也能够看出,民间产生的词比出自文人之笔的词要早几十年。词的流派主要有两种,一:婉约派;二:豪放派。 唐代,民间的词大都是反映爱情相思之类的题材,所以它在文人眼里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被视为诗余小令。只有注重汲取民歌艺术长处的人,如白居易、刘禹锡等人才写一些词,具有朴素自然的风格,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以脂粉气浓烈的崇尚浓辞艳句而驰名的温庭筠和五代“花间派”,在词发展史上有一定的位置。而南唐李后主被俘虏之后的词作则开拓一个新的深沉的艺术境界,给后世词客以强烈 收词30首,抄写时间不迟于后梁乾化元年(911),比《花间集》的编定(后蜀广政三年,940),早出近三十年。所用词调,除《内家娇》外,其馀12调,《教坊记·曲名表》均有著录。其中有慢词,亦有联章体。敦煌词创作的早期与作者成分来源的民间性,使作品从内容、体制到语言风格,都表现出这些初期的词,初步脱离一般诗歌的大文化系统,开始独

立成体的过渡性特征。朱祖谋跋《云谣集杂曲子》云:“其为词拙朴可喜,洵倚声椎轮大辂。”可以用于对整个敦煌词的评价。 在晚唐,西域的胡乐,特别是龟兹乐,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原,与汉族原有的以清商乐为主的各种音乐相融合,产生了一种新的音乐燕乐。燕乐曲调繁多,有舞曲,也有歌曲。歌曲的歌辞,就是后来词的鼻祖,当时叫做“曲子词”。 唐代的燕乐歌辞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显著的特点, 的形式。这些歌辞在结构上有篇幅也是或长或短。可见,这些歌辞都是配合或依照音乐演唱要求而变化其形式的,这说明因乐写词的燕乐歌辞是词的一个源头。词的另一个来源是文人的诗歌。唐代某些乐曲的曲拍声调与诗尤其是《杨柳枝》等曲调的歌辞,与格律诗并无多少的区别。不过,以诗入曲也有不相合的。为了适应曲调格式、需要做 容大多是吟咏山水、抒情发志,或反映朋友情谊、离愁别绪的,这使词逐渐形成了显著的艺术特点:内容以抒写日常生活的情感为主,意境比较细巧,表现手法比较委婉,语言比较凝炼精致。 词于宋代达到顶峰后,在元明时代衰落了三百多年后,在清代重新进入发展状态。在文学史上,词以其特有的抑扬顿挫的音乐美、错综变化的韵律、长短参差的句法以及所抒发的浓烈深挚的感情,成为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文学体裁。 二、词的分类 词是长短句,但是全篇的字数是有一定的。每句的平仄也是有一定的。 (一)词的分类 词大致可分三类:(1)小令;(2)中调;(3)长调。清毛先舒《填词名解》规定:“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 或可分为小令、慢词。王力在《汉语诗律学》一书中,主张把词分为两类:“第一类是

语言的发展起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6317489214.html, 语言的发展起源 作者: 来源:《双语学习》2014年第08期 语言的发展与起源关于语言的起源,现当代的欧美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是突发型模式,认为语言是现代人的独有特征,语言能力是随着脑子增大而在晚近迅速出现的一种能力;一种是连续型模式,认为语言随着人属的进化而开始,通过作用于各种认识能力的自然选择而逐步成熟。 从古至今,语言起源的学说大致有几类: 1神授说。神授说主要盛行时期为从远古至十七世纪。其主要依据来自于基督教《圣经》中。语言神授说产生于人类的蒙昧时期,带有浓重的宗教色彩和神话色彩,也具有鲜明的文化标识性。 2人创说。人创说主要盛行的时期是十七世纪到二十世纪初。十七世纪,现代科学已经有了初步发展,欧洲已经摆脱基督教会的愚昧统治,哲学理性主义兴起,人的地位得到提高。以往认为人是上帝创造的,此时变为了上帝是按人的模样创造的,由此语言也成了人的创造物。 3进化说。二十世纪初至今仍然被普遍认可。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自然科学领域内的科学家们开始对语言的起源问题有了兴趣。他们用比哲学家和语言学家所使用的更为科学的方法来研究语言的起源。有一批动物学家潜心研究人类近亲黑猩猩的语言能力,发现黑猩猩不仅可以用动作和面部表情进行简单的交际,而且可以利用各种各样的形式交流信息。人类语言由动物似的叫唤声进化而来,是依据现代科学提供的新资料作出的关于语言起源的新构想,而不完全是主观拟测。 语言起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人类感受、认识客观事物能力的丰富和提高,具有了初步的联想、分类、概括能力;二是人类的喉头、口腔和声道必须能进化到能发出清晰的声音;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语言一开始就是有声语言→口耳相传,语言一开始就是音义结合体→音义结合的符号,语言一开始就与人的抽象思维相连。 语言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发展。原始语言应该是一致的,随着语言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的语言。这是由语言的社会性决定的:不能脱离社会同时发挥交际职能。 社会方言是社会内部不同职业、阶层等方面的人在语言使用上表现出来的变异。行业用语、术语、阶级方言都是常见的社会方言。地域方言:是全民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分支(变体),是因地域的隔离引起的,差异比较大,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也有表现。通常在共同语产生之前,一个社会大致经过这样的语言发展过程:方言--通用语--共同语。所有方言中某一种方言被确立为基础方言,在这一基础上,成为通用语,进而成为共同语。

《词的起源与特点》难点分析

《词的起源与特点》难点分析 这篇文章是从著名词学家夏承焘先生和他的弟子吴熊和先生的一本词学普及读物《读词常识》中的第一章节选来的。《读词常识》是一本影响相当大的词学著作,不仅深受一般词学爱好者的好评,就是词学专家,如唐圭璋、张中行等,也大都给予极高的评价。为什么呢? 作为一代大家,作者深谙词学三昧,因此持论中肯,本色当行。此其一。作者有着深厚的学术根基和深刻的词学见解,却没有学究冬烘之气。他们的讲解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令人感到举重若轻。此其二。他们也知道,对于浩博的词学世界,一般读者并非什么都需要。因此,他们知道什么该讲,什么不该讲;什么该详细地讲,什么该简略地讲;什么必须讲,什么可讲可不讲。也就是说,在内容的确定上,这本书是合适的。此其三。而所有这些特点,在这篇课文中,都有充分的体现。 作为一篇普及性的学术著作,本文立论严谨,持之有故,基本上每一个观点或结论都有充足的材料作为依托和支撑。如,为了说明词是“来自民间的”这一观点,作者不仅在第7段中以敦煌曲子词为例,从数量、作者和风格的角度进行了恰如其分的分析阐述,而且在第8段中进一步摆出了《教坊记·曲名表》中的许多曲名,从而令人信服地阐明了自己的观点。这充分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养和扎实的考据。 从结构上来看,文章紧紧扣住词的“音乐性”的特点来展开阐述,每一部分的阐述都为后面的内容打下基础,可谓环环相扣,层层展开,虽然文章涉及的内容相当繁杂,头绪繁多,但作者抓住了“音乐性”这一最显著的特点来阐述,从而纲举目张,有条不紊,给人一种举重若轻的感觉,充分显示了一代词学大家的文章风度。这在课文分析中有所涉及,此不赘述。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文章语言很有分寸。如在第2段中,作者认为词“完全是当时一种新兴的歌诗,在各方面保有自己的特点,并从发展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立的传统”,但却又绝不否认词“和前代的乐府诗有着历史的继承关系”。又如第7段中,在论述“词的产生最早还起于民间”这一观点时,对于《河传》和《杨柳枝》两调所产生的社会层面是否是民间,作者很谨慎地用了“可能就是”四个字;而谈到敦煌曲子词,作者则言之凿凿地说道:“它以充分、坚实的证据证明民间创作是词的最早来源”。这样的语言,宽严适度,客观实在,充分体现出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文风。

诗 歌 的 起 源

诗歌的起源 作为文学样式的诗歌,它的起源应该是最为古老的。诗歌是伴随着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同时进步的。诗歌的起源与上古时代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并是伴随着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同时进步的。远古时期,人类的最主要的社会活动是狩猎,因而有了关于狩猎的诗歌:《诗经》中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应该就是当时狩猎活动的记载。“断竹:砍伐野竹;续竹:接驳弓竹;飞土:打出泥弹;逐肉:追捕猎物”。除了狩猎,还应该有各种祭祀活动,《礼记》中《蜡辞》记载了神农时代的一首祭祀歌谣:“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意思是“土,回到你的地方去;水回到你的沟里去;虫不要吃我的庄家;草木,回到你的河边去”每年的12月,我们的古人要举行祭祀百神之礼,称为蜡礼,蜡礼上所用的祷辞,即称蜡辞。这首短歌就是“蜡辞”。 什么是诗歌呢?《尚书·虞书》说:“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诗是表达思想情感的,志指情志。歌是吟唱表达思想情感,“咏”是曲调,记录下来就是曲谱。音调要合乎吟唱的音律,音律要谐和。为了使歌能更好地表达感情,就需要声(配乐)的支持,用自身协调的声来配合歌,于是就产生了和谐的歌曲。这就是歌曲的自然的诞生过程。《礼记·乐记》中说:“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这里告诉我们,原来的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诗原本就是歌词,远古时期,人们的表演时候,诗是配着音乐、舞蹈而歌唱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诗、歌、乐、舞也脱离原貌,自成一体了。 可见:诗与歌统称就是诗歌。 诗和歌原本不是同样的概念。诗是人类的社会活动中最具有文学特征。而作为表示情感的歌,产生于诗之前。歌源于古代人民的劳动号子及民歌。远在文字、文学产生之前,我们的祖先在劳动中的号子是歌的最初形式。最初,远古的人们们在劳动中用“啊、兮、哦、唉”等感叹词来解除枯燥,去除疲惫,增加劳动情趣。慢慢地加加进了双音词,比如“哼唷、哼唷”来表示情绪。在这些用单音词和双音词表达情感的时候,可能语言还没有出现,或者是语言很不成熟。这就是原始的歌。随着语言的产生,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逐渐深化,感情也更加丰富,仅用几个感叹字来表达思想就远远不够了。于是,人们在歌里加进了实词,以满足情感表达的需要。比如一群男子在打夯筑基,有个姑娘路过,带头喊号的就会即兴发挥,喊道:“大家看呀——哼唷——河边来了——哼唷——一位姑娘——哼唷——腰似柳枝……”增加的实词,就成了诗与歌结合的雏形。 当文字产生以后,先人们为了方便把生产生活中积累的经验进行传授,会自觉和不自觉地编成了类似于顺口溜的韵文,这一方面便于记忆,另一方面也利于传播。用文字书写的歌词终于出现了。这时,一支歌就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音乐,二是歌词。音乐是用来抒情的,歌词就是诗,是用来记事的。这样看来,诗配上音乐就是歌,不配音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