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p区元素讲课讲稿

p区元素讲课讲稿

p区元素讲课讲稿
p区元素讲课讲稿

第10章 p 区元素

【10-1】完成下列反应方程式: (1)KBr+KBrO 3+H 2SO 4

(2)AsF 5+H 2O (3)OCl 2+H 2O

(4)Cl2通入热的碱液 (5)Br2加入冰水冷却的碱液

解:(1)5KBr+KBrO 3+3H 2SO 4 = 3Br 2+3K 2SO 4+3H 2O

(2)AsF 5+4H 2O = H 2AsO 4 +5HF (3)OCl 2+H2O = 2 HClO

(4)3Cl 2 + 6NaOH(热) = NaClO 3 + 5 NaCl+ 3H 2O (1)Br 2 + 2NaOH(冰水) = NaBr + NaBrO+H 2O

【10-2】用表9-1和表10-1有关数据比较F2和Cl2分别与Na(s)反应时,何者放出的能量更多?并指出造成此结果的原因(NaF 和NaCl 的晶格能分别为915kJ/mol 和778kJ/mol )。

解:.前者放出的能量多 (1

1

402(NaCl),556)(--?-=??-=?mol kJ rH mol kJ NaF rH ),

因为氟的原子半径小,当生成离子化合物时晶格能大。

计算过程如下:

【10-3】Br 2能从I - 溶液中取代出I ,但I 2又能从KBrO 3溶液中取代出Br 2,这两种实验事实有无矛盾?为什么?

解:不矛盾。因为φ?(Br 2/Br -)>φ? (I 2/I -),所以Br 2+2I - 2Br -+I 2能进行,说明氧化性Br 2>I 2;又因为φ? (Br

/Br 2)>φ? (I

/I 2),所以2Br

+I 2

Br 2+2I

能进行,说明氧化性Br

>I

,或还原性

I 2>Br 2。

【10-4】将Cl 2不断地通入KI 溶液中,为什么开始时溶液呈黄色,继而有棕色沉淀产生,最后又变成无色溶液?

解:黄色为I 3-, 棕褐色沉淀为I 2, 无色为IO 3-。有关反应为:

2I - + Cl 2 === 2Cl - + I 2I 2 + I - === I 3-I 2 + 5Cl 2 + 6H 2O === 2IO 3- + 10Cl - + 12H +

【10-5】写出下列制备过程中的反应方程式: (1)由NaBr 制备HBr (2)由KI 制备KIO 3 (3)由I 2和P 制备HI (4)由Cl 2和CaCO 3制备漂白粉

解:

电解(2) KI + 3H 2O === KIO 3 + 3H 2↑(4) CaCO 3===CaO+CO 2↑ CaO + H 2O===Ca(OH)2 2Cl 2 + 2Ca(OH)2===CaCl 2 + Ca(ClO)2 + 2H 2O 高温5. (1) NaBr + H 3PO 4=== NaH 2PO 4 + HBr (3) 2I 2 + 3P + 6H 2O === 2H 3PO 4 + 6H 2O

电解(2) KI + 3H 2O === KIO 3 + 3H 2↑(4) CaCO 3===CaO+CO 2↑ CaO + H 2O===Ca(OH)2 2Cl 2 + 2Ca(OH)2===CaCl 2 + Ca(ClO)2 + 2H 2O 高温5. (1) NaBr + H 3PO 4=== NaH 2PO 4 + HBr (3) 2I 2 + 3P + 6H 2O === 2H 3PO 4 + 6H 2O

【10-6】比较下列性质的大小 (1)键能:F —F 和Cl —Cl (2)电子亲合能:F 和Cl (3)酸性:HI 和HCl (4)热稳定性:HI 和HCl (5)水中溶解度:MgF 2和MgCl 2 (6)氧化性:HClO 和HClO 4

解:(1)F —FHCl ;(4)HIHClO 4 【10-7】在淀粉碘化钾溶液中加入少量NaClO 时,得到蓝色溶液A ;继续加入过量NaClO 时,得到无色溶液B 。然后酸化之,并加入少量固体Na 2SO 3于B 溶液,则蓝色又出现;当Na 2SO 3过量时,蓝色又褪去成无色溶液C ;再加入NaIO 3溶液蓝色又出现。指出A 、B 、C 各为何物?并写出各步的反应方程式。

解:A 溶液中含有被次氯酸钠氧化所得的碘,碘吸附在淀粉形成特征的蓝色;B 溶液中含有被过量的次氯酸钠进一步氧化而得的无色碘酸根;C 溶液中含有被过量的亚硫酸钠还原的最终产物、无色的碘离子。

ClO - (少量) + 2I - + 2H 2O = I 2 (A) + Cl - +2OH - I 2+ 5ClO -(过量) + 2OH - = 2IO 3-(B) + 5Cl - + H 2O

2 IO3- + 5SO32-(少量) + 2H+ = I2 + 5SO42- + H2O

I2 + SO32-(过量) +H2O = SO42- + 2I- (C) + 2H+

IO3- + 5I- + 6H+ = 3I2 + 3 H2O

【10-8】完成下列反应方程式:

(1)Na2SO3+Na2S+HCl

(2)H2SO3+ Br2 +H2O

(3)Na2S2O3+I2 +H2O

(4)HNO3(稀) + H2S

(5)H2SO4 (浓) +S

(6)Mn2++S2O82-+H2O

(7)MnO4- + H2O2 + H+

解:(1)Na2SO3+2Na2S+6HCl = 3S+6NaCl+3H2O

(2)H2SO3+ Br2 +H2O = H2 SO4 +2HBr

(3)2Na2S2O3+I2 +H2O = Na2S4O6 +2 NaI

(4)2HNO3(稀) + 3H2S = 3S+2NO+4H2O

(5)2 H2 SO4 (浓) +S = 3SO2 + 2H2O

(6)2Mn2++5S2O82-+8H2O = 2MnO4- +10SO42- +16H+

(7)2MnO4- + 5H2O2 + 6H+ = 2Mn2++5O2 +8H2O

【10-9】试解释:

(1)为何氧单质以O2形式而硫单质以S8形式存在?

(2)为何硫可生成SF4和SF6,而氧只能生成OF2?

(3)为何亚硫酸盐溶液中往往含有硫酸盐?并指出如何检验SO42-的存在?

(4)为何不能用HNO3与FeS作用来制取H2S?

(5)为何H2S 通入MnSO4溶液中得不到Mn2S沉淀?若向溶液中加入一定量氨水,却有Mn2S 沉淀生成?

解:(1)氧和硫原子的价电子构型均为ns2np6, 都有2个单电子,都可形成2个键,所以它们单质有两种键合方式:一种是两个原子之间以双键相连而形成双原子的小分子;另一种是多个原子之间以单键相连形成多原子的“大分子”,它们以哪种方式成键取决于键能。氧原子半径小,单键键能小、双键键能大,而硫原子半径大,单键键能大、双键键能小。因此,氧单质以O2存在,硫单质以S8形式存在。

(3)亚硫酸根离子有还原性,易被空气中氧气的氧化为硫酸根。加入盐酸酸化的氯化钡,若有白色沉淀产生证明含有SO42-。

(4)H2S有很强的还原性,易被HNO3氧化为SO2。

(5)MnS 的值较大,而在酸性溶液中[S2-]很小,故达不到其溶度积;(NH4)2S溶液偏碱性,[S2-]较大,可达到其溶度积。

【10-10】以S和NaSO4为原料,如何制取Na2S2O3?写出反应方程式。

解:亚硫酸钠与硫共煮后,经过滤、蒸发、结晶可制得硫代硫酸钠。

点燃

10. S + O2 === SO2

SO2+Na2CO3 === Na2SO3 + CO2

S + Na2SO3 === Na2S2O3

【10-11】将下列酸按强弱的次序排列:

H6TeO6HClO4HBrO3H3PO4H3AsO4HIO3

解:HClO4>HBrO3>HIO3>H3PO4>H3AsO4>H6TeO6

【10-12】古代人常用碱式碳酸铅2PbCO3·Pb(OH)2(俗称铅白) 作白色颜料作画,这种画长期与空气接触受空气中H2S的作用而变灰暗。用H2O2 溶液涂抹可使古画恢复原来的色彩。使用化学方程式指出其中的反应。

解:2PbCO3·Pb(OH)2+3H2S 3PbS+2CO2+4H2O

PbS+4H2O 2PbSO4+4H2O

【10-13】硫单质为黄色固体,由S8分子组成。加热硫单质生成气态S2分子:S8(s)→4S2(g) (1)用杂化轨道理论预测S8中S的杂化类型和S—S—S的键角。

(2)用分子轨道理论预测S2中S—S键的键级,该分子是顺磁性还是反磁性?

(3)用平均键能估算该反应的焓变,高温还是低温对此反应有利?

解:略。

【10-14】试用简便的方法鉴别Na2S、Na2SO3、Na2SO4、Na2S2O3。

解:滴入稀盐酸,有臭鸡蛋味气体产生的是Na2S,有刺激味气体产生的是Na2SO3,既有刺激味气体产生又有黄色沉淀出现的是Na2S2O3,没变化的是Na2SO4。

【10-15】有一瓶白色粉末状固体,它可能是Na2CO3、NaNO3、Na2SO4、NaCl或NaBr,试设计鉴别方案。

解:

Na

CO NaNO Na SO NaCl NaBr

红棕色气体 NaNO 3

Na CO Na SO 3

Na 2CO 3

Na 2SO 4

NaCl NaBr

15.

将拜师粉末溶解在水中,取一份水溶液加入氯化钡,若生成白色沉淀,则取出沉淀,用盐酸溶解之,可溶则白色粉末是碳酸钠,不溶为硫酸钠。若无沉淀生成,则另取一份水溶液,加入硝酸银,无沉淀生成,白色粉末为硝酸钠;若析出沉淀,且沉淀可溶于碳酸铵溶液中,白色粉末是氯化钠,否则是溴化钠。

【10-16】完成下列反应方程式: (1)2Na(s) +2NH 3(l) (2)3Cl 2(过量) + NH 3 (3)(NH 4)2Cr 2O 7 (加热)

(4)2HNO 3 + S

(5)4Fe+10HNO 3(极稀) (6)2Zn(NO 3)2(加热) (7)Pt+4HNO 3 + 18HCl

(8)NO 3-+3Fe 2+ +4H + (9)As 2S 3 +6NaOH (10)Sb 2S 3 +3Na 2S 解:

(3) (NH 4)2Cr 2O 7 === N 2 + Cr 2O 3 + 4H 2O (4) 2HNO 3 + S === H 2SO 4 + 2NO ↑

(6) 2Zn(NO 3)2 === 2ZnO + 4NO ↑ + 8H 2O (7) NH 4NO 3 === N 2O ↑ + 2H 2O

16. (1) 2Na + 2NH 3(l) === 2NaNH 2 + H 2↑ (2) 3Cl 2(过量) + NH 3 === NCl 3 + 3HCl

(5) 8Fe + 30HNO 3(极稀) === 3NH 4NO 3 + 8Fe(NO 3)3 + 9H 2O (8) 3Pt + 4HNO 3 + 18 HCl === 3H 2[PtCl 6] + 4NO ↑ + 8H 2O (9) NO 3- + Fe 2+ + H + === Fe 3+ + NO 2↑ + H 2O

(10) As 2S 3 + 6NaOH === Na 3AsS 3 + NaAsO 3 + 3H 2O

【10-17】试解释:

(1)N 2很稳定,可用作保护气;而磷单质白磷却很活泼,在空气中可自燃。 (2)浓氨水可检查氯气管道是否漏气。

(3)NaBiO 3是很强的氧化剂,而Na 3AsO 3是较强的还原剂。 (4)氮族元素中有PCl 5,AsCl 5 ,SbCl 5,却不存在NCl 5,BiCl 5。 (5)硝酸的分子式为HNO 3,而磷酸的分子式为H 3PO 4。 (6)稀氨水可闻到氨味,而稀盐酸却闻不到刺激性的氯化氢味。

解:(1)氮原子的半径小,原子间形成N=N三重键,键能很高;而磷原子半径较大,磷原子通过单键与其它三个磷原子相连,白磷的结构呈四面体,键脚很小,张力大,P-P键能小。

(2)Cl 2与NH 3反应生成N 2和HCl , HCl 和剩余的NH 3会进一步反应生成NH 4Cl 白烟。 (3)由于惰性电子对的稳定性按As(Ⅴ), Sb(Ⅴ), Bi(Ⅴ)的顺序逐渐增加,所以他们的氧化性也按同一顺序递增。

(4)NCl 5不存在是因为N 无相应的2d 轨道,不能形成sp 3d 杂化;BiCl 5不存在是因为Bi(Ⅴ)具有较强的氧化性,可氧化Cl -。

(5)N 半径小,与O 形成多重键有利,所以N 以sp 2杂化,与2个非羟基氧还可生成键。P 半径大,与O 形成单键有利,所以P 以sp 3杂化,与4个O 主要以单键相连。

(6)HCl 水溶液完全解离,而氨水含溶解的NH 3。 【10-18】用简便的方法鉴定下列各组物质: (1)NO 2- 和NO 3-

(2)H 3PO 4和H 3PO 3 (3)Na 2HPO 4和NaH 2PO 4

(4)Na 3AsO 4 和 Na 3AsO 3

解:

8. (1)NO2-

NO3-

+

4

-使紫色褪去

不变

(2)

H3PO4

H3PO3

Ag+Ag

3

PO4↓黄

Ag↓黑

(3) 用PH试纸检验即可:Na2HPO4显碱性,NaH2PO4显酸性。

(4)

AsO43-

AsO33-

H+ + I-使溶液变黄

不变

【10-19】在HNO3分子中,N与非羟基氧的核间距是121pm,而N与羟基氧的核间距是140.5pm,试解释为什么前者小于后者?又为什么在NO3-中N与O的核间距相同(均为124pm)?

解:HNO3分子中氮原子采取sp2杂化轨道与3个氧原子形成3个σ键,呈平面三角分布。氮原子上剩下一个未参加杂化的p轨道(上面有一对电子)与两个非羟基氧原子的p轨道(各有一个点子)相互平行,形成了离域π键(π34)。硝酸根的结构是对成的,氮原子与3氧原子之间处σ键外,还有一个π46离域π键。

【10-20】试说明:

(1)天然磷酸钙必须转化为过磷酸钙才能作为肥料使用;

(2)过磷酸钙肥料不能和石灰一起使用和贮存。

解:(1)天然磷酸钙不溶于水,变成可溶性的二氢盐植物才能吸收。

(2)磷酸二氢钙与石灰反应生成磷酸钙而失效。

【10-21】PCl5在一些极性溶剂中可发生如下的解离反应:2PCl5?PCl4++PCl6-

试指出PCl5,PCl4+和PCl6-中心原子P的杂化类型,以及这些分子和离子的几何构型。

解:略。

【10-22】画出下列分子或离子的结构:NO2-、P2O5、SO2、(HPO3)3

解:

【10-23】有一钠盐A,将其灼烧有气体B放出,留下残余物C。气体B能使带有火星的木条复燃。残余物C可溶于水,将该水溶液用H2SO4酸化后,分成两份:一份加几滴KMnO4溶液,KMnO4褪色;另一份加几滴KI—淀粉溶液,溶液变蓝色。问A、B、C为何物?并写出各有关的反应式。解:A: NaNO3;B: O2;C: NaNO2

2NaNO3 === 2NaNO2 + O2↑

5NO2- + 2MnO4- + 6H+ === 5NO3- + 2Mn2+ + 3H2O

2HNO2 + 2I- + 2H+ === 2NO↑+ I2 + 2H2O

【10-24】亚磷酸分子式为H3PO3。

(1)解释H3PO3为什么是二元酸而非三元酸;

(2)某H3PO3溶液25.0mL用0.102mol/L NaOH溶液滴定,需消耗23.3mL来中和其2个酸性的质子。求该H3PO3的浓度;

(3)已知H3PO3的Kθa1》Kθa2。测得上述H3PO3溶液的pH为1.59,试求此H3PO3的Kθa1。

解:(1)H3PO3中1个H与P直接键合,而H和P电负性几乎相同,P—H键接近非极性键,所以此H无酸性。

(2)0.0475 mol·L-1

(3)0.031

【10-25】完成下列反应方程式:

(1)SiO2 + 4HF

(2)Sn(OH)2 + NaOH

(3)Na2SiO3 + 2 NH4Cl

(4)Pb3O4 + 8HCl(浓)

(5)SnCl2 + 2HgCl2

(6)SnS + Na2S2

解:(1)SiO2 + 4HF = SiF4 + H2O

(2)Sn(OH)2 + NaOH = NaSn(OH)3

(3)Na2SiO3 + 2 NH4Cl = H2SiO3 + 2NaCl + 2NH3

(4)Pb3O4 + 8HCl(浓) = 3PbCl2 + Cl2 + 4H2O

(5)SnCl2 + 2HgCl2 = Hg2Cl2 + SnCl4

(6)SnS + Na2S2 = Na2SnS3

【10-26】试举出下列物质两种等电子体:CO、CO2、ClO4-

解:CO的等电子体如N2,CN-,C2H2,NO+

CO2的等电子体如N2O,NO2+,N3-

ClO4-的等电子体如SO42-,PO43-,SiO44-

【10-27】写出Na2CO3溶液与下列几种盐反应的方程式:BaCl2、MgCl2、Pb(NO3)2、AlCl3

解:

5. Na2CO3 + BaCl2 === BaCO3↓ + 2NaCl

Na2CO3 + MgCl2 + H2O === Mg(OH)2↓+ 2NaCl + CO2↑

Na2CO3 + Pb(NO3)2 + H2O === Pb(OH)2↓+ 2NaNO3 + CO2↑

3Na2CO3 +2 AlCl3 + 3H2O === 2Al(OH)3↓+ 6NaCl + 3CO2↑

【10-28】比较下列各对物质按指定性质的大小或强弱:

(1)氧化性:SnO2和PbO2

(2)碱性:Sn(OH)2和Pb(OH)2

(3)分解温度:PbCO3和CaCO3

(4)溶解度:Na2CO3和NaHCO3

(5)化学活性:α-锡酸和β-锡酸

解:(1)氧化性:SnO2

(2)碱性:Sn(OH)2

(3)分解温度:PbCO3

(4)溶解度:Na2CO3>NaHCO3

(5)化学活性:α-锡酸>β-锡酸

【10-29】试解释:

(1)CO是常见化合物,但在通常条件下SiO却不存在。

(2)配制SnCl2溶液时要加浓HCl和Sn粒。

(3)碳可以生成百万种以上的有机化合物。

(4)自然界中硅都以含氧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5)装有水玻璃溶液的瓶子长期敞开瓶口,水玻璃溶液变浑浊。

解:(2)SnCl2容易水解,且Sn2+有很强的还原性,易被空气氧化为Sn4+。加浓HCl可以抑制水解,加Sn粒可以将Sn4+还原成Sn2+。

(3)碳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4,可以形成四个共价键;碳原子彼此连接形式种类多,且可以形成长链(或环);普遍存在同分异构体现象。

(4)Si-O键的键能很大,含氧化合物稳定。

(5)Na2SiO3溶液中与空气中的CO2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硅酸H2SiO3。

【10-30】某红色固体粉末A与HNO3反应得黑色沉淀B。将沉淀过滤后,在滤液中加入K2Cr2O7溶液,得黄色沉淀C。在滤液B中加入浓盐酸,则有气体D放出,此气体可使KI—淀粉试纸变蓝。

问A、B、C、D为何物?并写出各有关的反应方程式。

解:A、B、C 、D分别为Pb3O4、PbO2、PbCrO4、Cl2

8. A:Pb3O4; B:PbO2; C:PbCrO4; D:Cl2

Pb3O4 + 4HNO3 === PbO2↓+ 2Pb(NO3)2 + 2H2O

PbO2 + 4HCl === PbCl2 + Cl2↑ + 2H2O

Pb2+ + CrO42- === PbCrO4↓

【10-31】写出下列反应方程式:

(1)B2H6在空气中燃烧。

(2)B2H6通入水中。

(3)固体Na2CO3同Al2O3一起熔融,然后将打碎的熔块放在水中,产生白色乳状沉淀。

(4)铝和热浓NaOH溶液作用放出气体。

(5)铝酸钠溶液中加入NH4Cl,有氨气放出,溶液有白色乳状沉淀。

解:

9. (1) B2H6 + 3O2=== B2O3 + 3H2O

(2) B2H6 + 6H2O === 2H3BO3 + 6H2↑

焙烧

(3) Na2CO3=== Na2O + CO2↑

Na2O + Al2O3=== 2NaAlO2

NaAlO2 + 2H2O === Al(OH)3↓ + NaOH

(4) 2Al + 2NaOH === 2NaAlO2 + H2↑

(5) NH4Cl + NaAlO2 + H2O ===NaCl + Al(OH)3↓ + NH3↑

【10-32】设计最简便的方法,鉴别下列各组物质:

(1)纯碱和烧碱(2)石灰石和石灰

(3)硼砂和硼酸(4)明矾和泻盐(MgSO4?7H2O)

解:(1)滴入石灰水观察有无沉淀产生

(2)滴入稀盐酸观察有无气泡产生

(3)测pH,硼酸为酸性,硼砂为碱性

(4)逐滴加入NaOH溶液,观察产生的沉淀能否溶解

【10-33】在下列各试剂中分别加入HCl和NaOH溶液,如能反应,写出反应方程式:

(1)Mg(OH)2(2)Al(OH)3(3)H4SiO4

解:反应方程式如下:

1. 2HCl + Mg(OH)2 === MgCl2 + 2H2O

3HCl + Al(OH)3 === AlCl3 + 3H2O

NaOH + Al(OH)3 === NaAlO2 + 2H2O

2NaOH + H4SiO4 === Na2 SiO3 + 3H2O

【10-34】解释下列名词:

(1)缺电子原子(2)氢桥键(3)离域π键

(4)惰性电子对效应(5)等电子体(6)反应的耦合

解:(1)具有共价性的原子,若其价电子数少于价层轨道数时,这种原子称为缺电子原子。如:

B 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为:2s22p1,有3 个价电子,但它有四个价层轨道(一个3s,三个3p),是缺电子原子。

(2)氢原子只有一个电子,一般情况下只能和另外的一个原子相连,但有时氢原子能同时和两个原子相连,这时称为氢桥键,如Si-H-Si。

(3)在多原子分子中如有相互平行的p轨道,它们连贯重叠在一起构成一个整体,p电子在多个原子间运动形成π型化学键,这种不局限在两个原子之间的π键称为离域π键,或大π键。

(4)位于周期表第4.5.6周期的p区元素,有保留低价态,不易形成最高价的倾向,这叫惰性电子对效应。

(5)具有相同原子数(除H)和电子数的分子或离子称等电子体。

(6)在化学中常把一个不能自发进行的反应和另一个易自发进行的反应耦合,从中构成一个可以自发进行的反应,这种情况称为反应的耦合。

氯气的说课稿

氯气的说课稿(总3页)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氯气的说课《第一课时》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全章教材的重点之一。氯气不仅仅是卤素中最有代表性的元素,而且也是最典型的非金属元素。对氯气的性质、用途、制法等进行比较全面、细致的学习和研究,不仅是下一节进一步学习、研究卤素性质相似性及其变化规律的需要,也是以后学习和研究同族元素性质变化规律以及介绍氯碱工业等联系实际知识的需要;同时,由于在高中阶段对氯气的性质、用途等介绍较为全面、细致,且探讨和应用也较多,对学生全面认识化学元素、形成正确观点、掌握正确学习方法等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氯气的化学性质也是第一章所学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进一步应用和巩固;在教材中对氯气性质的认识,是以实验验证的方法完成的,这为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及思维能力等提高了极好的机会。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氯气的物理性质;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能正确写出氯气与金属、 与氢气、与水、与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了解氯气的用途。 能力目标:通过实验形成科学的观察、思维、分析问题和总结归纳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实验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进一步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巩固热爱科学、尊重科学的思想以及严谨求实、努力探索的优良品质; 通过氯元素的结构与氯气化学性质的关系,进一步确立内因是决定物质 性质的根本原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3.教学重难点: 氯气的化学性质是理解氯气的存在、制法和用途的依据,也是后续学习卤素及其他非金属元素化学性质的基础,所以氯气的化学性质是本节的教学重点。由于学生缺乏溶解平衡的知识,较难理解氯水既有单质氯的性质,又有盐酸和次氯酸的性质。这一部分如果学得不好,将在学习氯水跟不同物质反应表现出来的不同性质时发生困难,所以氯气与水的反应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三、说学法 四、说教学程序 (一)联系碱金属导入新课 在第二章学生已经学习了一族在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都具有相似性的金属元素——碱金属,知道了一些研究金属元素的方法,在课的开始即向学生明确本节课将学习一族在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同样具有相似性的非金属元素——卤族元素,简称卤素,并用多媒体课件显示卤族元素的名称、符号、原子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卤族元素的原子结构特点,说明与学习碱金属相似,我们也先学习其代表“人物”——氯气,从而自然进入本节课的学习。(二)氯气的物理性质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说课稿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说课设计 高二年级化学组xx 一、教学分析: (一)分析教材 本节课是在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选修3第一章第一节《原子结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在复习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特点出发,结合元素周期表进一步探究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的关系。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比较系统而深入地介绍了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为后阶段学习元素周期律和分子结构奠定了基础。尽管本节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学起来有困难,但教科书在内容编排上注重了由易到难层层深入,能够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分析学生 1、知识技能方面:学生已学习了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和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变化等知识,为学习本节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2、学法方面:在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初步掌握了理论知识的学习方法——逻辑推理法、抽象思维法、总结归纳法,具有一定的学习方法基础。根据以上两个分析,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2、进一步认识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问题探究和讨论交流,进一步掌握化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方法──结构决定性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同时把自己融入科学活动和科学思维中,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和认知的规律性,在认识上和思想方法上都得到提升。根据以上两个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 2、教学难点:元素周期表的分区为了有用地达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策略,下面说教学策略的设计 三、教学策略: (一)教学模式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采用“复习引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巩固练习”的教学模式。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与讨论法相结合,其中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 (三)教学流程图 教学策略是有针对性的,必须把例外的教学策略运用到相应的教学环节中,要想使一堂课优化,只有把有用的教学策略恰当地运用到优化的教学过程中,才能更有用地达成教学目标下面,我重点说教学过程的设计。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温故导新1.创设情景:展示门捷列夫的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和例外形式排列的几种元素周期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扩展学生知识面。 2.温故导新:通过复习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如何?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有什么关系等问题?很自然的导入新课。 (二)活动探究、探索新知为了让学生参与活动探究,使生疏的化学概念变得栩栩如生,易于理解,同时也使学生对化学学习,尤其是微观领域的学习

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说课稿.doc

《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本节课选自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级化学课本(上)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这节课内容处于全书的中心位置,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它是初学化学者第一次接触到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用语的基础。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 2.三维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1)知识目标: 1、熟记常用元素的元素符号,正确书写元素符号。 2、知道元素符号的含义,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利用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 (2)能力目标:通过对元素知识的探究学习,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归纳总结能力。 (3)情感目标: ⑴初步形成从不同角度看待物质的思维方式。 ⑵在学生的实践和体验中获得成功的乐趣。 ⑶通过交流合作,进一步增强团队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及确定依据: 重点: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因此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是教学重点。 难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含义,元素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 4.课程资源的开发及有机整合: 通过实验(演示)教具:元素符号卡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以及在网上查找元素周期表和门捷列夫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二、学法指导 1.学情分析:展示某奶粉的营养成分表,以生活中常接触的物质来引导学生,一是学生有了初步的接触,二是提高他们的兴趣。结合此前学生已经学习的原子结构,从微观的角度对元素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心理调节的方法指导:九年级学生对于字母和字母组合并不陌生,短时间记住元素符号的问题也不大,教师可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记忆。关键是学生在应用中容易和英语字母相混淆,出现读错现象。元素符号的含义,学生较难理解,特别是元素符号含义的应用,学生易出错,应加强练习。元素周期表系统性很强,九年级学生理解有困难,不宜做深入引导,只能做浅显的了解,能利用元素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的信息即可。 3.知识构建的方法指导: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坚持从易到难,通过探讨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去分析探究、去发现总结。使学生自始自终积极地参与身边物质的学习体系的教学活动。

《元素周期表》说课稿汇总

《元素周期表》说课稿 我的说课内容是高中化学第一册第五章第三节《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的 学习内容。 在《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多年来我力求实现:“课程的设计以学 生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产生 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基于以上认识,现从以下三部分谈谈我对《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元素周期表是学生学习了碱金属和卤素两族元素后,对元素周期律有了初 步的理性认识的基础上,是对元素周期律的一种表现形式的学习。 元素周期表是高中化学物质结构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中学化学教 材的重点内容之一,承上而启下,学好元素周期表就为学生学习元素化学构建 了认知心理地图,对化学学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元素周期表的基本内容是 高考化学命题的主干知识点。 2、教材简析和整合重组 本节教材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讲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第二部分是元素 的性质、周期表中的位置和原子结构的关系,第三部分讲述有关同位素的常识,第四部分是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意义。 教材采用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的编排顺序,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即从易到难,层层推进,保持了学习的连贯性。第一课时计划以第一、二部分为学习内容,这是对元素周期律的形象化和表象化。同时,对元素周期表 的内在规律:同族元素原子序递增规律、金属元素分布等规律等要进行一定的 拓展和深化。 二、学情分析 多年来的课堂教学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所 以学生形成了一定的探究习惯和分析、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 学生学习了碱金属、卤素和元素周期律后,对同族或同周期元素的原子结 构和元素性质的关系已有初步了解,可以此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建立起“位、构、性”三者之间的关系。

九年级化学元素说课稿

《元素》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初中化学上册第四单元课题二《元素》,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况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六个方面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初中化学“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元素的概念是初中化学核心概念。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将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打好基础所必需的。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此前学生已经了解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已学习了原子的结构。因此本课题就从微观的角度对它下了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认识统一起来。由于学生没有同位素的知识,因此元素的概念是教学的难点,实际应用中容易将其与原子混淆。 (二)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⑵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⑶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利用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 ⒉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元素知识的探究学习,联系生活和地壳中元素含量,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归纳总结能力。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初步形成从不同角度看待物质的思维方式。 ⑵在学生的实践和体验中获得成功的乐趣。 ⑶通过交流合作,进一步增强团队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 难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含义,元素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 课时:2课时 二、学况分析 1.知识基础:此前学生把元素当成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现在他们已经学习了原子结构,就应该从微观的角度对元素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2.非智力因素:元素概念是教学难点,因为它比较抽象,而且对于“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中的“一类原子”这一定义,在没有同位素知识准备时,学生难以理解。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再加上前三个单元学生学到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不多(主要是空气、氧气和水),感性知识不充分,这就给教学带来

元素--说课稿

元素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初中化学组第5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元素》。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鲁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源自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的,学好本节课的内容,为以后学习化学式和化合价起到了铺垫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①掌握常见元素符号的书写以及表示意义,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②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归纳概括能力。 ③培养主动观察、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 3.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可以确定元素概念的形成及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及其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而难点是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二、教法学法 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对教材的分析,我将以多媒体辅助教学,采用讲授法,探究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 三、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的落实教学目标,打造高效课堂,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回顾旧知,导入课题 提问:水分子和氢分子中都含有哪种原子?学生会回答是氢原子。继续提问:怎么给所有的氢原子一个群体性称呼呢?从而引出今天的课题:通过对就知识的回顾,为本节课的内容做好铺垫。 (2)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元素概念:首先我用多媒体呈现元素的概念: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然后我给学生几个单质、化合物的例子,让学生试着分类,小组交流讨论后得出结论: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化合物。纯净物包括单质和化合物。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分类思想的认识,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2.我用多媒体出示地壳中元素分布图,让学生自己总结元素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为:氧、硅、铝、铁、钙…使学生更形象、更直观的认识地壳中元素的分布比例。 3.元素符号:我们每个人都有名字,那么是否也能给各类元素取个名字呢?从而揭示元素符号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我在黑板上写出一些常见元素符号,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归纳出元素符号的书写原则、表示意义,并让学生上台书写一些简单的元素符号,加深理解和记忆。接下来让学生阅读一些常见元素符号和原子结构示意图,让学生记忆常见元素及符号,引导学生对原子结构示意图进行分析,找出原子结构的变化规律。我这样设计为下面元素周期表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4.我让学生阅读48页内容及附录中的元素周期表,小组交流讨论,使学生对周期和族有个初步概念,我帮助总结元素周期表提供的信息,并引导学生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是学生初步学会使用元素周期表。 (3)巩固练习 为了体现练习设计的层次性和灵活性,我给学生安排了课后练习的第一题和第三题,来检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全册 第二单元 第四节 元素(第一课时)说课稿(无答案) 鲁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全册第二单元第四节元素(第一课时) 说课稿(无答案)鲁教版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节《元素》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课标、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对本节的内容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教材地位:本节内容的学习是在学生掌握了水的组成、原子构成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课为今后学习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打下基础。同时元素作为“双基”知识,是构成学生化学素养的基本要素。因此,这部分内容对学生十分重要。 课时安排:本课时的内容安排为: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书写和含义。 二、说学情 学生已经有了缺锌和补锌的生活经验和物质由元素组成、原子结构的知识经验。但大多数同学都认为:元素是一种微粒或一种物质。总之,学生的思维里已有了元素的影子,但对什么是元素却不知道,有好奇心、求知欲。这便成为了本课时教学的起点。 三、说课程标准 本节内容在新课标【物质构成的奥秘】一级主题下的【认识化学元素】二级课题里。其中要求:1.记住并能正确书写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2.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 四、说教学目标 据以上的分析,我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⒈知识与技能 初步掌握元素的概念;了解元素符号的正确书写和意义,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⒉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联系地壳中元素的含量,加深对元素概念的理解。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建立科学物质观;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重点: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由于元素的概念较抽象,容易跟原子混淆,因此我确定元素的概念为本节的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基于上述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借助多媒体,采用了我校 (“自主学习—探究展示—感悟提升”“自学—展示—点拨—练习—小结”)的“三环五步”生本导学案课堂模式,以学生的学为主,切实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根据以学定教的原则,我采用了图片展示、创设情境、讲解点拨的教学方法,让使学生借助导学案在自学、探究、合作交流中获得知识,增长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先是课题导入(2分钟)、展示自学目标(2分钟);接下来是课堂探究(40分钟,按“自学-展示-点拨-练习-小结”五步进行),最后是课后作业(1分钟)。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情境导入(2分钟) 创设学习情境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三精牌葡萄糖酸锌口服液的广告,从而导入本节课的内容

九年级化学《元素》说课稿

九年级化学《元素》说课稿 一、说教材 《元素》是新人教版教材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3。本节课分为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个部分。本节课是化学的“工具性”课程,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是以后学习化学的重要理论知识和工具。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和原子,原子的结构,本节课是对前面知识的一个延伸和后续,而且是学习以后离子,化学式和化合价的重要基础。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过渡:这是对教材的认识,下面说一下本班学生的情况。 二、说学情 对于初中九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已经初步形成,在课堂上不喜欢老师的单纯灌输讲解,希望老师创建他们自主学习的环境,让他们展示自己的创造性和才能。本节课中我多数设置讨论、看图归纳总结,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 过渡:结合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氢、碳、氧、氮等与人类密切的元素;记住并能正确书写一些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2.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元素概念的建构,学会从一类事物中抽象出共同特征,从而获取概念的能力; 2.通过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学会运用对比的方法分析问题,认识事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元素符号的学习,初步形成“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的化学思维方式。 过渡:下面我再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书写及含义;能用元素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 【难点】 对元素概念的理解和元素符号的含义。 过渡: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好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习事半功倍,下面谈一下我的教学方法。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增强学生对分子、原子等抽象粒子的理解能力,我采用了如下几种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小组讨论法、表格总结法等。并通过使用投影展示,将知识体现的更加具体形象。 过渡:下面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这节课我准备分为四个环节进行,导入新课,新课教学,巩固提高,小结作业,层次分明,重难点突出。下面我详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通过提出疑问:缺钙会引起骨质疏松症,那么大家知道生活中有哪些补钙的物质吗? 教师通过投影展示几种常见的补钙食品(或药物)。提出疑问几种食品名称中的“钙”、“锌”指的是什么?(分子,原子,还是……?)通过生活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并制造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环节:新课教学

基础护理学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护理教研室的王振青,今天我说的课程是《基础护理学》,下面我将从课程定位、教学目标、教学资源、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等六个方面来说一下这门课: 一、课程定位 护理专业是我校的重点专业,培养的是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应用型职业护理人才,《基础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同时也是核心课程、主干课程,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护理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各临床护理课程及临床护理工作坚实的基础。 基础护理学教学效果的保证离不开完备的教学资源的支撑 二、教学资源 (一)教师团队 我院有一支事业心强、教学经验丰富、有较高学术造诣的《基础护理学》教学团队,10名专任教师,均为双师型教师。其中既有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又有年富力强的中青年教师,还有勤奋好学的年轻教师。护理教研室的教学受到了各界的一致好评;并多次在菏泽市优质课评选中获得一等奖、二等奖;还有多名老师被评为“市级教学能手”、“市级职业教育能手”、“市级骨干教师”。优秀的师资是教育发展的基石,学院非常重视护理师资培养,自2007年以来,派三名教师参加“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三名教师参加“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并在假期安排护理教师参加临床实践。近几年年轻教师的快速成长,使基础护理学的课程建设更具活力和发展潜力。 (二)教材资源 1、本课程使用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基础护理学》(第2版),属卫生部规划教材、专供高职高专护理专业使用,此教材适应护理专业的发展需要,符合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难度适合专科学生的水平,符合专升本的要求。 2、在实验教学上,为了配合课堂教学,通过积极的探索并结合临床编写出版了实验教材《基础护理学实验指导》。 3、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 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需要编写了一些辅助资料,例如:《基础护理学习指导及习题集》、《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辅导用书》、《基础护理学习题集》等。以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巩固学习的知识,同时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元素说课稿

《元素》说课稿 李琳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第一课时。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节内容作出说明。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元素》一节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的内容,本节课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本节内容的学习是在学生掌握了分子和原子、原子构成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引领学生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的认识统一起来,为今后学习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打下基础。同时元素作为“双基”知识,是构成学生化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将来适应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因此,这部分知识对学生十分重要。 本节内容是后面章节《水的组成》、《化学式和化合价》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本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元素的概念,初步学会用元素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用微粒描述物质的微观构成。 2、了解自然界中元素的含量,认识元素化学性质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有关。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元素和原子之间规律性联系,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量变引起质变的思想。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教材和教学目标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 重点:元素的含义及原子与元素的区别。 难点:元素描述物质的组成,原子与元素的区别在实践中的应用。 二、说学情 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们对于化学知识以及物质的宏观组成已经有了一定积累,但对于物质的微观结构还没有太深入的认识,学

《护理学基础》精品课程综合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入院护理 2、出院护理 3、同意出院 4、转院 二、填空题 1、生命体征测量是身体检查的第一步,作为病情诊断与医疗、护理措施的依据,那么它的具体内容是体温_____、__脉搏___、_呼吸____、____血压_。 2、病人刚入院时根据病情和身体状况进行卫生处置,对于__危_、_急__、_ _重_的患者可酌情免浴。 3、护送病人入病区时可根据患者的病情选用__步行___、_轮椅____、担架___ __或_平车___护送。 4、一般病人入院后准备床单位时将_____改为_____,而对于急诊手术患者需铺好__麻醉床___。 5、用__红色__钢笔将入院时间竖写在当日体温单相应时间的__40-42___之间, 记录首次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身高及体重值。 6、对于的_意识不清_____的患者或__婴幼儿____,暂留陪送人员,以便询问病史 等有关情况。 7、铺床法可分为__备用___、_咱空床____、___麻醉床__。 8、备用床的目的有___准备接受新患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9、铺床时移开床旁桌离床约__20___,移开床旁椅至床尾正中,距床约__ __15_。 10、暂空床的目的包括__供新入院患者___________、病人暂时离去___________ __。 11、麻醉床的目的有__接受麻醉手术后患者___________、_防止呕吐物,深夜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侧卧换单法适用于___卧床不起__________、__病人能够翻身者_________ __。 13、出院的方式有___同意出院__________、_自动出院___

《元素周期表》说课稿定稿.

《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说课稿 临湘市第二中学王娥 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本节课设计的教学活动力求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活动,通过科学探究完成一系列的学习任务,以帮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最终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基于这样的理念,充分的尊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从学生学习的视角来考虑,设立学习任务和设计学习活动。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元素周期表》选自于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工具,在初中化学和化学必修1中曾经出现过元素周期表。在必修1中已经学习一些金属元素如Na、Mg、Al、Fe、Cu和一些非金属元素如C、N、Si、S、Cl、Br、I等元素的单质及化合物的性质,并初步了解了有关原子结构的知识,此时,引导学生探究一些元素的性质,从而归纳总结出它们的规律,来编写元素周期表,是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规律的,可将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对后面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也非常重要。 2..教材的功能与价值 在以前对化学的学习是分散的,通过元素周期表的学习,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对元素的学习,另一方面可以引导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关注元素性质间的联系与区别,对他们今后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学习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通过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学习,使学生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化学知识,树立正确的知识观和学习观。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元素周期表的构建过程; 难点:元素周期律的结构探索与发现过程。 二、学情分析 1.知能储备 对元素相关知识有一定的认识,对前20号元素的元素符号、原子结构、化合价、相对原子质量等相关知识已非常熟悉;接触并多次应用元素周期表进行相关量(一般是相对原子质量)的查询;已具备学习元素周期表的理论基础; 2.学习方式 初步具备一定的分析和推理能力,对图片、实物等感兴趣,喜欢自己动手,乐于展示自我,容易交流。 3.认知方式 缺乏对知识进行主动的探究和建构。 三、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标》,本节内容要求达到“能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表,了解原子结构与

九年级化学元素说课稿

〈〈元素》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初中化学上册第四单元课题二〈〈元素》,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况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六个方面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初中化学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元素的概念是初中化学核心概念。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将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打好基础所必需的。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此前学生已经了解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已学习了原子的结构。因此本课题就从微观的角度对它下了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认识统一起来。由于学生没有同位素的知识,因此元素的概念是教学的难点,实际应用中容易将其与原子混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⑵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⑶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利用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元素知识的探究学习,联系生活和地壳中元素含量,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归纳总结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初步形成从不同角度看待物质的思维方式。

⑵在学生的实践和体验中获得成功的乐趣。 ⑶通过交流合作,进一步增强团队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 难点: 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含义,元素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 课时:2课时 二、学况分析 1.知识基础: 此前学生把元素当成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现在他们已经学习了原子结构,就应该从微观的角度对元素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非智力因素: 元素概念是教学难点,因为它比较抽象,而且对于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 类原子的总称”中的』类原子”这一定义,在没有同位素知识准备时,学生难以理解。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再加上前三个单元学生学到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不多(主要是空气、氧气和水),感性知识不充分,这就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针对这一问题新教材作了一定的调整,降低了教学要求,不过分要求把握概念的严谨性,只要求初步形成概念既可;也不必一步到位,只要学生能结合实例正确使用概念,理清他们的区别就行。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与指导学生阅读、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并与多媒体有机结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说课稿《元素》

§3.3 元素 进门后先鞠躬,记得微笑!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3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元素》。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这六个环节不用说出来,自己心里有数就行) 元素是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题的内容。 本课题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元素及其符号是化学的灵魂,让学生记住常见的元素符号是学好化学的入门。学生通过前阶段的学习,已经初步认识到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了解了原子的结构,本课将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它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另外,本课题又是以后学习化学式的基础。因此,在整个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元素的概念,学会书写元素符号,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符号。 过程与方法:懂得分析、比较、归纳的自主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抽象概念的学习,激发学生从微观角度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理解元素的概念,并学会书写元素符号。 四、教法学法 下面,我来说一说教法和学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直观演示法、互动教学法等这些教学方法。 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交流讨论等方法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获得新知。 五。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来具体说一说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情境导入(这个要说出来,条理清晰) 我将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牛奶盒上的营养成分表,来引出问题“牛奶中含有铁、钙等这么多元素,那么,到底什么是元素呢” 这样,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个环节:复习旧知,认识元素 首先,让学生复习回顾过氧化氢分解和硫燃烧的实验,写出符号表达式,并通过视频展示这两个反应的微观模拟动画,引导学生从分子、原子的角度来分析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说课稿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下面我将从以下 几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首先我对本课题教材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由于生物科学的许多问题都是在细胞层次上寻求解答的,要深入阐明细胞生命活动的规律,必须要了解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要从系统的角度来认识细胞,首先要了解细胞这个系统的物质组成,因此,本章节内容是学习本模块其它章节的基础,也是学习高中生物课程其他模块的基础,本节从组成细胞中的最基本物质——元素,再深入到化合物,到动手实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化合物这样层层深入,既符合学生学习的认知过程,同时,也使学生在微观和宏观层面上了解生命的物质性和生物界的物质统一性,为后续学习进一步打下基础。安排2课时,其中一课时为实验课。 1、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我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简述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 (2)说出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 2)能力目标 (1)学会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方法。 (2)通过对组成细胞中的元素的百分比的分析,通过对不同化合物的质量分数的学习,培养学生理解、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C元素的分析,说明有机化合物形成的可能性及必然性,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生命的物质性和生物界在物质组成上的统一性。 (2)立辨证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增强学生对生命本质的认识,消除对生命认识的神秘感,渗透协调美和思想美。 2、本着高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内容的教学重点难点如下: 1)教学重点: (1)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和化合物。 (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由于“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这一知识点比较抽象以及鉴于学生的实验能力不强的特点2)教学难点: (1)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 (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其次对学生进行分析: 二、说学生:本节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 1)他们在初中就已经学过一些相关的化学知识,也有一定的实验能力。这都为学习本节的重点知识特别是难点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根据上述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为了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一下: 三、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元素与元素符号》说课稿-新版

元素与元素符号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节《元素》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课标、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对本节的内容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教材地位:本节内容的学习是在学生掌握了水的组成、原子构成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课为今后学习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打下基础。同时元素作为“双基”知识,是构成学生化学素养的基本要素。因此,这部分内容对学生十分重要。 课时安排:本课时的内容安排为: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书写和含义。二、说学情 学生已经有了缺锌和补锌的生活经验和物质由元素组成、原子结构的知识经验。但大多数同学都认为:元素是一种微粒或一种物质。总之,学生的思维里已有了元素的影子,但对什么是元素却不知道,有好奇心、求知欲。这便成为了本课时教学的起点。 三、说课程标准 本节内容在新课标【物质构成的奥秘】一级主题下的【认识化学元素】二级课题里。其中要求:1.记住并能正确书写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2.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 四、说教学目标 据以上的分析,我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⒈知识与技能 初步掌握元素的概念;了解元素符号的正确书写和意义,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⒉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联系地壳中元素的含量,加深对元素概念的理解。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建立科学物质观;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重点: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由于元素的概念较抽象,容易跟原子混淆,

因此我确定元素的概念为本节的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基于上述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借助多媒体,采用了我校(“自主学习—探究展示—感悟提升”“自学—展示—点拨—练习—小结”)的“三环五步”生本导学案课堂模式,以学生的学为主,切实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根据以学定教的原则,我采用了图片展示、创设情境、讲解点拨的教学方法,让使学生借助导学案在自学、探究、合作交流中获得知识,增长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先是课题导入(2分钟)、展示自学目标(2分钟);接下来是课堂探究(40分钟,按“自学-展示-点拨-练习-小结”五步进行),最后是课后作业(1分钟)。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情境导入(2分钟) 创设学习情境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三精牌葡萄糖酸锌口服液的广告,从而导入本节课的内容。 设计意图:从生活经验出发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强烈愿望。 (二)展示自学目标(2分钟) 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学生默读。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使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明确努力方向。 ﹙三﹚课堂探究(40分钟) 1.自学(10分钟) 请同学们围绕探究案上提出的问题: ①什么是元素,元素与原子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②地壳中含量占前五位的元素是那些? ③根据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的造字规律对元素进行分类? ④怎样表示两个氧原子?(O2和2O的区别) 自学教材45-46页,勾划自学过程中的疑问,不明白的组内交流、讨论。设计意图:导学案渗透了自学的学法指导。

元素周期律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要讲的就是《元素周期律》。 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我对这节课的认识: 《元素周期律》 一、教材分析: 元素周期律选自苏教版化学2专题一第一单元第二节,本节课的内容就是在学生学习了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基础上展开的,内容上注重结论性,规律性知识的学习,要求学生学会观察图表,数据分析,得出元素的周期律。因此,本节课的内容就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很好教材。另外,本节内容的学习将为本章节后续内容“元素周期表”奠定基础,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所以,学好元素周期律十分重要。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元素周期律,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元素化合价、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元素的周期律,学会归纳的思维方法。 2、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数据分析、图表制作、信息加工与处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自主探究、交流讨论等活动,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信心,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下面我再来谈谈我对本节课重难点的把握。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我确定为元素周期律的含义及实质 难点为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及元素周期律实质 元素周期律就是化学基础理论知识,我认为理论知识的学习,推理过程很重要,简单的语言叙述分析就是理不清楚的,需要借助于实验与事实来进行分析,为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实验探究、理论探究两个方面,以实验事实为依据进行分析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规律,这样不仅训练学生的实验基本操作能力,提高动手动脑能力,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让学生顺理成章的推出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规律。 三、学情分析

静脉输液说课稿

说课稿---静脉输液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静脉输液》。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一、说教材二、说学情三、说教学目标四、说教学过程五、说教法六、结束新课七、布置作业 一、说教材 本节课《静脉输液》,教材是供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用人卫版第2版,李小萍主编的《基础护理学》中第十三章第一节的内容,属基础知识教学。 《基础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是临床各科护理的基础,包涵护士护理病人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护理学基础知识及技能操作的学习,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护理实践中,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为人类健康事业服务的思想和决心。用娴熟的基础护理操作技术,扎实的护理理论知识,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也将为今后各专科护理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节课的内容在本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在日常工作中静脉输液不但是临床工作应用中最广泛的治疗手段之一,还是临床护理中的基本操作技能之一。更是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生命过程中最方便、最快捷、最有效的治疗途径。熟练、流畅的操作过程可以体现一个护士的护理操作水平,可以提高病人的信任度和满意率。 二、说学情 我目前的授课对象是07级护理专业4个平行班级,班级学生学习积极性和重视程度比较高,但由于她们在第一学期的基础知识掌握上参差不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普及基础知识,又要对个别知识点进行有深度的讲解和发散。又由于学生学习理论知识较多,亲自参加临床实践机会较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将理论讲授和教学影片播放相结合,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直观的了解,尽量加强理论与实际操作之间的联系和结合。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基础护理学》教学大纲和高职高专对理论知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内容,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静脉输液的目的、常用溶液及周围静脉输液的操作方法、滴速的调节和 注意事项; 掌握常见的输液故障及处理、常见的输液反应及护理。 2.理解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输液法(PICC)和颈外静脉插管输液法的目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3.了解输液微粒污染及预防。 (二)能力目标 1.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能遵循“三查、七对”的原则、“三查”即操作前查、操作 中查和操作后查;“七对”指对床号、对姓名、对药名、对药物浓度、对给药剂量、对给药方法和给药时间。 2.学生在抽吸药液时做到手法准确、不浪费药液。 3.学生能掌握正确的进针角度和进针手法。 (三)情感目标

九年级化学元素说课稿(用)

《元素》说课稿 洗洛中学鲁春红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初中化学上册第四单元课题二《元素》,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方面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初中化学“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元素的概念是初中化学核心概念。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将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打好基础所必需的。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此前学生已经了解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已学习了原子的结构。因此本课题就从微观的角度对它下了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认识统一起来。由于学生没有同位素的知识,因此元素的概念是教学的难点,实际应用中容易将其与原子混淆。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已有的基础,结合教材和课标,本人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⑵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⑶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利用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 ⒉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元素知识的探究学习,联系生活和地壳中元素含量,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归纳总结能力。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初步形成从不同角度看待物质的思维方式。 ⑵在学生的实践和体验中获得成功的乐趣。 ⑶通过交流合作,进一步增强团队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 难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含义,元素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 课时:2课时 二、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此前学生把元素当成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现在他们已经学习了原子结构,就应该从微观的角度对元素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非智力因素:元素概念是教学难点,因为它比较抽象,而且对于“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中的“一类原子”这一定义,在没有同位素知识准备时,学生难以理解。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再加上前三个单元学生学到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不多(主要是空气、氧气和水),感性知识不充分,这就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针对这一问题新教材作了一定的调整,降低了教学要求,不过分要求把握概念的严谨性,只要求初步形成概念既可;也不必一步到位,只要学生能结合实例正确使用概念,理清他们的区别就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