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新闻采访写作教程(刘海贵)-目录式-笔记

中国新闻采访写作教程(刘海贵)-目录式-笔记

中国新闻采访写作教程(刘海贵)-目录式-笔记
中国新闻采访写作教程(刘海贵)-目录式-笔记

新闻采访写作一、新闻采访—新闻报道的基础

(一)对新闻采访的诠释

新闻工作者为搜集新闻素材进行的活动。

(二)新闻采访的特点

1.目的的差异性。

2.时间的限制性。

3.项目的突发性。

4.需要的广泛性。

5.知识的全面性。

6.活动的艰辛性。

(三)新闻采访的活动方式

1.形式

(1)个别访问

(2)座谈会

(3)现场观察

(4)会议

(5)蹲点

(6)查阅资料

(7)改写

(8)问卷

(9)电话采访

(10)网络采访

2.性质

(1)常驻

(2)突击

(3)交叉

(4)巡回

(5)隐性

(6)易地

(四)新闻体裁

1.消息:以叙述为主的新闻体裁。

2.通讯:以叙述与描写相结合为主要表现手法较详尽报道新闻事

件的体裁。

3.二者区别:

消息通讯

对象:事人

手法:叙述叙述、描写、议论、抒情

人称:第三人称第一、第三人称

结构:单一多样

篇幅:短长

(五)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1.先有采访后有写作。

2.写作为采访提供经验。

3.采访是写作的来源。

4.采访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采访的归宿。

二、新闻报道策划

(一)新闻报道策划的缘起

(二)新闻报道策划的作用

新闻策划是新闻不断出新的重大举措,是新闻传播实务和理论新的增长点,是我国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进程中新闻报道的有又一次成熟;标志着新闻工作者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的又一次增长,标志着新闻报道方式和记者编辑思维方式对市场经济的进一步适应;有利于调动选择最佳信息资源,有利于记者采访作风的深入,新闻导向正确。(三)新闻报道策划的分类

1.显性策划。

2.隐性策划。

(四)新闻报道策划的流程

目标锁定→制定方案→落实措施→目标矫正

三、新闻采访前期活动

(一)新闻敏感的培养

1.新闻敏感的主要内容

(1)迅速判断某一新闻事实对当前工作的指导

意义。

(2)迅速判断某一新闻事实能否迅速吸引受众

的注意。

(3)迅速透过一般现象挖掘出隐藏着的有价值

的新闻事实。

(4)迅速在同一性质的诸多事实找出最有新闻

价值的事实。

(5)迅速在对事件进展过程充分调查分析的基

础上预见有可能出现的新闻事实。

2.新闻敏感的培养途径

(1)及时学习掌握党的新政策、新精神。

(2)立足全局看问题。

(3)要十分熟悉点上的情况。

(4)知识广博助敏感。

3.新闻敏感是由新闻工作责任感派生出来的

(二)新闻价值的感知

1.定义:事实构成新闻诸因素的客观存在,是记者判断事

实可否成为新闻的尺度。

2.构成要素:

(1)重要性

(2)显著性

(3)时新性

(4)接近性

(5)趣味性

(三)新闻政策的遵循

(四)报道思想的明确

1.新闻采访矛目的受报思想制约并服务于报道思想。

2.报道思想要符合客观实际。

(五)新闻线索的获取

1.新闻线索的重要作用

2.获取新闻线索的主要渠道

(1)通过党和政府的政策、决议以及负责同

志的活动、讲话。

(2)通过各种会议简报。

(3)通过记者的耳闻目睹。

(4)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积累。

(5)通过广大受众、亲友的提供。

3.运用新闻线索的注意事项

(1)注重验证,不硬顺藤摸瓜。

(2)尊重规律,不拔苗助长。

(3)讲求时宜,不大材小用。

(4)合理安排,不齐头并进。

(六)采访准备的周到

1.平时准备

(1)理论

(2)政策

(3)情况

(4)知识

2.临时准备

(1)收集资料

(2)熟悉情况

(3)拟定计划

(4)检查装备

(七)对方心理的明晰

1.掌握采访对象的被访问心理,可使访问准备工作做的更

有针对性、更趋完善。

2.分类

(1)性质:先期心理,临访心理

(2)形式:积极配合、一般协作、蓄意应付(八)访问条件的创造

1.商定较适宜的访问时机

2.设计较得体的仪表风度

3.讲究较文明的言谈举止

4.调节较融洽的访问气氛

5.摆正较合理的相互关系

6.穿插较丰富的形态语言

7.掌握较灵活的注意转换

四、新闻采访中期活动

(一)提问技能的掌握

1.形式:正面、侧面、反面

2.注意事项

简洁、具体、简洁、深刻、自然、节制

(二)调查座谈的主持

1.效果

节省时间、互相启发、及时验证

2.技能

事先通知→选择人员→控制人数→慎重结论→慎重捕捉线索(三)现场观察的注重

1.功能:

(1)核实新闻事实真伪,增强新闻可信性。

(2)激发鲜明生动的表达事物的灵感,增强

思维的敏捷性。

(3)加深对主题的理解,增强新闻的深刻性。

(4)为通俗的解释事物提供前提,增强新闻

的可读性。

(5)使采访对象触景生情,增强认知的可能

性。

2.注意事项:

明目的、多请教、抓特点、选地点、善用脑

(四)听觉功能的协调

1.悉心闻取线索

2.及时调节音强

3.着力训练听力

(五)当场笔录的强调

1.记录应以笔记为主心记为辅

2.记录的内容:要点、易忘点、疑问点、思想、个性化语

言、观察、记者联想

3.注意:行与行之间的空白多留一点;字迹尽可能工整。

五、新闻采访后期活动

(一)深入采访的细致

1.抓特点

(1)看准形势抓特点

(2)通过比较抓特点

(3)选择角度抓特点

2.抓本质

(1)对问题想的宽一点、远一点

(2)对问题要钻的深一点、透一点

3.克服思想障碍

妄自菲薄、忽略质量、怕苦畏难、先入为主、轻视理论(二)验证材料的严密

1.逻辑推理论证

2.再采访论证

(三)笔记整理地迅速

通读、标记、分类

(四)剩余材料的积累

六、新闻写作的八大环节

(一)新闻主题

1.概念:新闻事实所提炼出来的主要问题及其中心思想。

2.主题处理不当原因:

(1)主题选择偏杂

(2)议论成分偏多

3.主题的倾向性:政治上重要,为受众所重视,涉及最迫

切的问题

4.提炼主题的依

(1)对全局的清晰度

(2)对材料认真有序的综合分析

5.注意事项:

(1)不要分散空泛

(2)不要雷同浅薄

(3)不要强行“硬化”

(二)新闻材料

1.概念:构成新闻事实的各种原始材料、情况的总称。

2.取材原则:

紧紧围绕主题、保证真实、显现价值、符合政策、以少胜多

(三)新闻角度

1.概念:新闻事件(事实)表现的着眼点、侧重点。

2.方法:比较、集中、求异

(四)新闻语言

1.概念:适合新闻报道要求、体现新闻特性的语言。

2.特征:准确、通俗、简洁

(五)新闻结构

1.概念:对材料组合与段落安排的特定方式。

2.常见结构:

倒金字塔结构、时间顺序结构、悬念式结构、并列式结构(六)新闻导语

1.概念:指新闻的开头句或开头段。

2.作用:导读、导听

3.类型:

全要素式导语、部分要素式导语、延缓式导语

4.形式:叙述型、描写型、议论型

5.要求:实、简、活

(七)新闻背景

1.概念:与新闻人物及事件形成有机联系的相关环境和历

史事件。

2.类型:衬托型、解释型、启示型

(八)新闻结尾

好结尾要求: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寓意深刻,回味无穷。七、时事与政治类新闻的采访写作

(一)政治新闻

1.定义:指以党政机关为采访领域,以国家方针政策贯彻

执行过程和领导层的重要公务活动为报道范围的新闻体

裁。

2.要求:

(1)立场坚定,头脑冷静。

(2)实事求是,保证真实

(3)作风踏实,深入实际

(4)宏观选题,微观选材

(5)知识广博,善于社交

(二)外事新闻

1.定义:指以报道外宾来访活动和向国外报道本国各方面

情况的新闻体裁。

2.要求:

(1)依靠组织,熟悉情况

(2)抓住战机,迅速成稿

(3)亲临现场,捕捉细节

(4)注重礼仪,遵守纪律

(三)会议新闻

1.定义:指以各种政治性、专业性会议为报道题材的新闻

体裁。

2.要求:

(1)摸清会议宗旨,亲临会议现场

(2)跳出会议程序,着眼新闻事实

(3)坚持报道原则,讲究机动灵活(四)军事新闻

1.定义:指以军队、战争为报道题材的新闻体裁。

2.要求:

(1)时代转变,题材转移

(2)明确原则,突出重点

(3)讲求效应,注重节制

(4)谨慎从事,严守机密

八、经济与科技类新闻的采访写作

(一)经济新闻

1.定义:以国民经济生产建设和群众日常经济生活为报道

题材的新闻体裁。

2.要求:

(1)学习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与政

(2)熟悉经济领域的基本知识与情况

1)能判断预见问题

2)能提出交谈问题

3)能解释说明问题

(3)善于从业务技术堆里跳出来

抓问题、抓事实、抓角度、抓趣味、抓通俗

(二)科技新闻

1.定义:指以科学技术研究、发展及群众科普生活为题材

的新闻体裁。

2.要求:

(1)深入采访,力求真实

(2)虚心求教,正确认识

(3)长期积累,密切联系

(4)慎重评价,切忌溢美

(5)讲求效应,掌握时机

(6)突出个人,兼顾集体

(7)注重解释,巧用修辞

九、人物与事件类新闻的采访写作

(一)人物新闻

1.定义:用消息形式报道人物活动与事迹的新闻体裁。

2.特点与作用:短、快、活、强

3.采写要求:

(1)路子要宽,选人要准

(2)突出重点,忌大忌全

(3)避免雷同,突出个性

(4)粗细结合,重在节制

(二)人物通讯

1.定义:较详尽的反应新闻人物与活动思想的通讯体裁。

2.采写要求:

(1)主题明确,特点鲜明

(2)精心选材,富有气息

(3)抓好细节,带动全篇

(4)重视环境,兼顾群体

(三)专访

1.定义:对新闻人物或单位部门进行专题访问的通讯体裁。

2.特点:针对性、代表性、适合性

3.采写要求:

(1)精心选择人物

(2)准确把握时机

(3)合理安排观察

(4)注意谈话纪实

(5)控制访谈方向

(四)事件通讯

1.定义:较相近反映具有典型意义的新闻事件的通讯体裁。

2.采写要求:

(1)典型性强,要精心选材

(2)突发性强,要闻风而动

(3)思想性强,要深入挖掘

(4)具体性强,要破题细问

(5)政策性强,要注意分寸

(6)延续性强,要跟踪追击(五)连续性报道

写作要求:

注意优化组合、注意系统思维、注意反馈失调十、教卫与文体类新闻的采访写作

(一)教育新闻

写作要求:

1.知识广博,见多识广

2.密切联系,善交朋友

3.视野开阔,面向社会

(二)卫生新闻

写作要求:

1.作风踏实,虚心求教

2.细微观察,力求通俗

3.客观公正,求真务实

4.报道有度,擅唱和声

(三)文艺新闻

写作要求:

1.体现特点,明确职责

2.亲临现场,认真观察

3.实事求是,正确评价

4.穿插背景,增强深度

5.常来常往,成为知音

6.心系群众,贴近生活

(四)体育新闻

写作要求:

1.以快制快,分秒必争

2.熟悉情况,深刻准确

3.强化观察,伺机提问

4.掌握分寸,切忌偏激

5.提高认识,开阔视野

6.控制情感,迅速发稿

十一、社会与生活类新闻的采访写作(一)社会新闻

1.特点:

广泛性、知识性、趣味性、突发性、思想性

2.采写要求:

(1)闻风而动,刻不容缓

(2)利用空闲,捕捉线索

(3)研究社会,多思好奇

(4)广交朋友,建立热线

(5)讲究趣味,反对庸俗

(6)力求辩证,客观全面

(7)注重导向,提升品位

(二)灾害新闻

1.特点:

突发性、严肃性、客观性、情感性、科学性

2.写作要求: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2)热情讴歌,正确导向

(3)融入情感,弘扬人性

(4)科学普及,常抓不懈

3.组成因素:

死伤情况、财产损失情况、原因、救护救济情况、灾区灾后情

(三)风貌通讯

写作要求:

强调一个“跑”字,围绕一个“变”字,融进一个“情”字,兼顾一个“识”字

(四)新闻小故事

写作要求:

1.取材范围要小,

2.人物事件要真,

3.故事情节要奇,

4.涉及褒贬要慎,

5.表现形式要活

6.语言文字要实

(五)特写

写作要求:

1.观察需严细

2.选材需精当

3.结构需紧凑

4.篇幅需短小

5.角度需奇异

6.表达需艺术

(六)批评性报道

1.意义和作用:

(1)积极开展批评是媒介与生俱来的一个重

要职能

(2)积极开展批评是当前新闻改革的一个重

要而迫切的课题

(3)积极开展批评是党和政府有力量的体现

(4)积极开展批评是人民群众管理国家的主

人翁精神的生动体现

2.注意事项

(1)深查细访,捕获细节

(2)反复核实,务求准确

(3)语言质朴,巧用含蓄

(4)分寸得当,贬褒有致

十二、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

(一)坚持真实性

1.具体要求:

(1)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必须真实

(2)新闻所反映的事实的环境和条件、过程

和细节,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等必须真实(3)新闻引用的各种资料必须确切无误

(4)新闻中涉及的人物的思想认识和心理活

动等必须是当事人所述

(5)讲究分寸,留有余地

2.失实原因:

(1)初步接触,不明要求

(2)作风浮夸,粗枝大叶

(3)知识不足,真假难辨

(4)道听途说,不经核实

(5)追求生动,合理想象

(6)急功近利,夸大事实

(7)移花接木,牵强附会

(8)沽名钓誉,胡编乱造

(二)坚持思想性

1.方法:

(1)传播信息是思想性得以实现的客观条件(2)抓准问题是思想性强的关键

(3)增强可读性是思想性强的业务手段1)引而不发,含而不露

2)借用知识,纠正偏见

3)增强趣味,寓教于乐

2.内容:

(1)抓党的方针政策贯彻执行过程中迫

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抓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

3.要求:

(1)要完整、准确的学习、领会马列主义、

毛泽东思想和党中央的政策、指示的

精神实质

(2)坚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

(3)思想解放,肯钻敢碰

(三)坚持时间性

方法:

刘海贵《新闻采访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三章 实施与运作(采访中期)【圣才出品】

第三章 实施与运作(采访中期) 3.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创造良好的访问条件的重要性 商定较适宜的访问时机 创造访问条件 设计较得体的仪表风度 讲究较文明的言谈举止 创造良好的访问条件的内容 调节较融洽的访问气氛 摆正较合理的相互关系 穿插较丰富的形态语言 掌握较灵活的注意转换 提问的三种形式:正面提、侧面探、反面激 掌握提问的技能 提问的注意事项:宜简洁、具体、间接、深刻、自然、节制 调查座谈的效果:节省时间、互相启发、及时验证 主持调查座谈 主持调查座谈的技能 强调现场采访的原因 强化现场观察 现场观察在采访中的具体功能 现场观察时的注意事项 悉心闻取线索 重视视觉功能 适时调节音强 着力训练听力 记录应以笔记为主,心记为辅 坚持当场纪录 记录内容的主要范围 记录的注意事项 实 施与运作(采访中期)

一、创造访问条件 1.创造良好的访问条件的重要性 (1)从心理学角度看问题,任何活动要收到预期的效果,必须要创造一系列相应的良好条件并服务于活动前和活动中。 (2)面对心理反应不一的采访对象和种种复杂的采访局面,记者又要限时限刻、有质有量地完成访问任务,除了掌握熟练的采访方法、技巧和具备良好的意志品质外,访问前和访问中还必须创造各种良好的访问条件,否则,访问效益实难兑现。 2.创造良好的访问条件的内容 (1)商定较适宜的访问时机 ①让采访对象自己约时间; ②与采访对象一起工作或生活片刻。 (2)设计较得体的仪表风度 ①若到机场、会场、剧场、宾馆等场合采访外宾、领导、专家、演员等,不妨着意修饰、装扮一番; ②若到车间、大田、连队、矿井、牧区等场合采访普通群众,则尽可能朴素平常。 (3)讲究较文明的言谈举止 (4)调节较融洽的访问气氛 分为三个步骤: ①简单表明身份和来意; ②趁落座之机,迅速用眼光扫视室内环境的布置和装饰,然后将视线停留在某一物体上;

中国新闻采访写作教程笔记

中国新闻采访写作教程笔记 一.新闻与事实的关系 新闻来自事实,由事实构成,是事实的记录和再现。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一个是源,一个是流,先有事实后有新闻,再者的关系不容分离,更不容颠倒。 二.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从本质而言,新闻采访决定新闻写作,具体表现在: 1.只有认识事实,才能反映事实,而对客观事实的认识,尽管可在贯穿整个采访写作过程, 但是,认识事实的任务基本上在采访阶段完成; 2. 抓新闻就是抓事实,写新闻就是写事实,新闻写作有赖于对事实的采访; 3. 采访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关系到写作的深度和广度; 4.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从内容。新闻写作的基础在于采访,采访决定新闻写作,这是人 们对客观事实认识的规律,也是新闻采写经验的总结。 5.在事实成为新闻的转化过程中,新闻写作是一个必经阶段和一种不可缺少的手段,采访 活动也要受写作的制约和检验,新闻的写作对于采访有能动作用。 总之,按照唯物主义的辩证观点,采访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写作是采访的表现和结果,既要深入采访,又要讲究写作,二者不可偏废。但从采访写作关系的实质来看,应该说是采访决定写作。 三.采访写作的两个明显的特点: 一是更加强调实践性; 二是有鲜明的政治性。 四.新闻采访和写作要特别注意的两个"正确"对待: 一是要正确对待我们党的新闻工作在采写方面的传统经验;

二是要正确对待西方新闻界的采访写作经验。 五.新闻采访艺术: 主要研究如何运用唯物辩证观点、求实观点和群众观点,正确处理好新闻采访中的微观与宏观、个性与共性、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记者和采访对象的关系,并运用心理分析加以调节和控制,使采访逐步深化,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正确地把握事实和报道事实。六.新闻采访的概念和性质 采访--是指记者和其他新闻工作者,为完成报道任务或了解某些情况,围绕采集新闻事实材料而进的一项特殊的调查究活动。 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看问题,采访的性质是主观认识客观并把握客观,是记者向客观事物"进行调查研究活动",但与一般的调查研究又有不同。采访是以新闻事实为对象、以新闻报道为目的的一种专业性极强的调查研究。 七.采访的特点: 采访是一项特殊的调查研究活动,它与一般的调查研究比较,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相同点表现在: 1. 都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指导,使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 2. 都以正确态度和科学方法,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获得真实的、有说服力的材料,弄清 事物的真相,探求其本质与规律; 3. 都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 不同点表现在: 采访这种调查研究活动有其特殊性:新闻性、突击性、广泛性、灵活性、持续性八.采访的目的、任务与作用: 采访的目的就在于获得新闻;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 版)现当代文学文学考研笔记-最 全名词解释-作家、代表作品分 析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 第一个十年(1917——1927) 文学革命——文学背景: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政治小说风潮,林译小说。 发生标志: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八事 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 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 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 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评价:1.是在对中西文学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的深入认识,对文学发展规律的总结,符合世界文学发展的趋势。2.以形式为重点,强调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双重改革。 陈独秀发表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坚定文学革命的立场。 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 曰推到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1922年与学衡派的论辩。 学衡派:1922年9月,南京创刊《学横》。梅光迪,胡先骕,吴宓。文化保守主义者,受保守和清教色彩的新人文主义影响。相信靠伦理道德凝聚中国。宗旨:“昌明国粹,融化新知”。学术文化的进步依赖少数精英分子,反对的社会变革,站到时代主潮的对立面去了。稳健的文化抉择。基本点是否定文化与文化转型的突变形式,否定革命的逻辑的。鲁迅《估学横》,批驳。 文学革命实绩:1。白话文的推广。 2.外国文学思潮的涌入与新文学社团的风气,思想大解放局面。

3.文学理论建设取得初步的成果。 意义:文学观念:否定传统文学思想,表现人生,倾向于反映人生,时代的积极文学思想。 文学内容:现代民主主义,人道主义思想,觉醒的时代精神。 语言和形式:摈除文言文和传统文学格式,用白话写作,吸收运用外 国多样化的文学样式,表现现代生活,接近人民大众, 世界文学发展的联结,民族特色,崭新的现代文学语言 和文学形式。 新文学社团的建立,标示:新文学运动从少数先驱者破坏旧文学,转为大批 文学生力军建设新文学。 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北京。周作人,郑振铎,(矛盾)沈雁冰,王统 照,(叶圣陶)叶绍钧等12人。 会刊:《小说月报》。 文学研究会丛书。 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被看做“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现实主义的一派。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倾向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 义。 创造社:1921年6月。日本东京。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田汉等。 《创造》《创造周刊》《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 倾向于欧洲启蒙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忠实表现作者“内心的要求”,强调创作的“直觉”与“灵感”,文学美感,注重文学表现“时代的革 命”,侧重自我表现,浓重的抒情色彩。 初期创作:郭沫若《女神》,郁达夫小说,田汉戏剧。 以1925年五卅为界 后期:“表同情于无产阶级”

新编现代新闻采访写作教程2020最新完整笔记-高宁远2010年版次

现代新闻采访写作 一、记者的职责 1.采集新闻信息——有目的、有准备、有计划的采集 2.筛选新闻事实——筛选出具有传播意义的新闻事实 3.解释新闻事件——言论+事实 4.制作新闻作品——挖掘出符合事物本来面目的内涵,并合乎写作规律地表达出去 5.积极反映情况——推动了党的工作 6.做好群众工作——从群众中来,从群众中去 二、“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含义 从新闻工作路线来说,“全党办报,群众办报”包括: ①各级党委要重视党报工作,紧紧地把党报抓在自己手里,加强对党报的领导。 ②党的各种新闻机构必须从思想上明确党的领导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办好党的新闻 事业的关键,从而自觉地主动地接受党的领导。 ③组织广大党员的非党群众为党的新闻媒介提供情况、材料和稿件。 ④倾听群众的意见,并依据群众的意见改进报纸工作。 三、新闻采访的定义:新闻采访是采访新闻素材和访问新闻人物的合称。记者要报道新闻事件,首先要了解事件发生发展的相关信息。 四、新闻采访的基本任务: 1.材料的准确度 2.材料的深刻性 3.材料的全面性—多、全、整 4.材料的细致程度—具体、生动、有细节、有人物语言 五、新闻采访的形式 (一)新闻采访的一般形式 1.个别访问—直接访问和间接访问 2.开座谈会—容易产生“沉默的螺旋” 3.现场观察 4.参加会议 5.蹲点采访—走基层,走向群众 6.体验式采访—获得自己的切身体验和感受,增加了新闻的真情实感

7.查阅资料 (二)特殊采访的形式 六、新闻采访的原则 1.运用联系的观点(点→面) 2.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3.上下结合,吃透两头 七、采访提纲 1.定义:记者在采访前拟定的大纲,是达到目的的行动步骤、途径和方法,对采访起辅助作用 2.如何撰写采访提纲 ①确定好采访主题(1—2个) ②确定采访对象,并熟悉被采访人资料 ③深入了解采访背景 ⑤设计问题(环环紧扣) 3.采访提纲结构: ①采访主题 ②采访目的 ③采访对象(当事人、目击者、知情者、权威人士) ④采访方式(面对面、电话、网络、座谈会) ⑤采访问题(问题由浅入深、提问要具体、少提闭合性问题) ⑥可能遇到的问题,如何解决(提前联系采访人、主动把握节奏、如果拒绝采访,多 方联系 ⑦注意事项(不能有金钱来往、态度中立、如要拍照录像,问当事人是否愿意) 八、新闻敏感 1.定义:新闻敏感就是指新闻记者的职业敏感性,是记者能够对社会生活中新的事实发现和及时辨别新闻价值的一种特有的素质和能力,也就是新闻工作者的器官对新闻人物、新闻事件、新闻事实所蕴含新闻价值的敏锐感知能力。 2.培养新闻敏感的途径: ①培养政治敏感—把握好当前的“宣传气候” ②提高职业兴趣—热爱新闻工作

刘海贵《新闻采访写作新编》笔记

新闻采访写作教程笔记整理 第一章新闻采访写作概述 1.1采访的定义:“采访”一词始见于东晋史学家干宝的《搜神记序》,比“新闻”一词约早出现300多年。新闻采访:新闻工作者为搜集新闻素材所进行的活动。 1.2采访的特点:①目的的差异性;②时间的限制性;③项目的突发性;④需要的广泛性;⑤知识的全面性; ⑥活动的艰辛性。 1.3采访与写作的关系:从新闻实践的角度看,两者的关系是既紧密相连又有先后、主次之分的。具体反映在4个方面:①反映在活动的程序上。从活动的程序上看,先有新闻采访,后有新闻写作。这一程序不能颠倒。 ②反映在活动的内在联系上。从新闻报道的材料来源和形成过程看,事实是第一性的,反映事实的新闻报道是第二性的,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两者之间的媒介是采访。③反映在活动的性质上。新闻采访和写作,其活动性质,一个是认识实际,一个是反映实际。只有正确认识实际,才能正确反映实际。从这个意义上说,采访决定写作,采访是写作的基础,写作则是采访的归宿。④反映在写作对采访的反作用上。新闻写作常常反作用于新闻采访。 1.4采访的方式:从形式上分:①个别访问:通常也称为“一对一”的访问形式,是记者使用最普遍的一种基本活动实施形式,好处:谈得具体,谈得深入,且记者容易把握主动权;②开座谈会:也称开调查会。记者可以就某个调查专题,邀集有关人员座谈。好处:记者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搜集较多的新闻材料;几个采访对象一起接待记者,心理比较松弛,不易紧张、拘束,采访气氛容易轻松和谐;有利于采访对象互相启发、补充,有关材料的真伪程度一般能当场得到修正或验证。一般涉及面较广的大、中型报道题材,采用此实施形式,效果较为显著;③现场观察:俗称“用眼睛观察”,强调记者必须深入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充分发挥视觉功能,对事物微观细察;④参加会议:会议新闻一般主要通过这种形式采写;⑤蹲点:即深入一个点,解剖“麻雀”,作深入扎实的采访。此实施形式通常适合于时间性不太紧迫但报道量较大、涉及面较广的报道题材。该形式能使记者较详细地搜集和取舍材料,通过几个反复过程,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制作过程,进而抓取典型材料和揭示事物本质特点,写出有深度、力度和厚度的报道;⑥查阅资料:一般资料包括受众来信、基层单位的工作情况简报以及各类剪贴、原始材料的文字记载等;⑦改写:即把某一新闻线索或一则现成的稿件,加以修改或补充而另成一则新鲜的新闻;⑧问卷:抽样调查的主要形式,即记者根据题材的需要,按照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原理,从全部研究对象中抽取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然后以纸面的形式,拟定出若干个简洁明了的问题,将问卷送至受众手中;⑨电话采访:注意准备要充分;提问要凝练;记录要及时;⑩网络采访:主要形式:直接转载信息;组织网络调查;通过E-mial交流;查阅收集资料。 从性质上分:①常驻采访:派驻外地或外国记者的日常采访活动。②突击采访:在事先无准备的情况下迅速对突发性事件所进行的采访活动。③交叉采访:在同一期限内对两个以上新闻事件交替进行的采访活动。可以省去重复找人和路径往返所费的时间,是一种投入少、收效高的采访形式。④巡回采访:按照编辑部指示、沿着预定路线进行的采访活动。一般没有具体、明确的采访对象和报道题目,主要由记者根据编辑部总的报道思想灵活掌握,在巡回路途中选择若干新闻题材就地采访,连续不断地向受众进行系列报道,又称旅行采访。⑤隐性采访:不公开记者身份或不申明采访目的的特殊采访活动。⑥易地采访:记者到分工范围以外地区的采访活动。 1.5采访的认识路线:两条①唯物论的反映论;②唯心论的先验论。危害:武断、无知失方向;投机取巧找捷径;为求深度搞臆想。 第二章记者的修养 2.1作风修养:①要有优良的思想作风修养。其内涵是记者要有一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水平和党的政策水平,具备无产阶级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并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思想作风修养的核心是新闻工作者的事业心和责任感;②工作作风的核心是新闻工作者的牺牲精神和冒险精神。 2.2道德修养:新闻职业道德,即指记者在采写、传播新闻过程中与人、与社会相处时的行为规范。我国最早提及新闻职业道德内容的当数宋代对民间小报的指控。率先明确提出“提倡道德”是报纸职责之一的是徐宝璜先生,而最早将“品性”认定为“记者资格”第一要素的则属邵飘萍先生。 新闻职业道德包括的具体范围和基本内容:①坚持真理,忠于事实;②谦虚谨慎,戒骄戒躁;③深入实际,体察民情;④互敬互学,积极竞争;⑤摆正位置,不谋私利;⑥甘为人梯,严禁剽窃。 记者与人、与社会相处的具体关系主要有:①记者与新闻事实的关系: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从而对党的事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整理好的笔记 (部分作品)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整理好的笔记 精读散文(一)社稷坛抒情(秦牧) 一、(抒情内涵)主题思想1、围绕社稷坛的特殊场所生发联想2、通过对五色土象征意义的阐发3、表达作者对民族历史的沉思与赞叹和最祖国和平统一、繁荣昌盛未来的祝愿 二、形散神不散的结构特征(秦牧散文特征:文思活泼,联想丰富) 1、结构似松散、行文流水,仿佛各种意象漫不经心的随意组合,但中心突出,主题明确①起始:描述社稷坛景象②中间:对照其他名胜,突出特点,展开想象③最后:多少万年的劳动经验和生活积累起来,才有今天的人类文明,这一中心 2、内在结构①显示了较为清晰的观念框架②论证的逻辑线索 三、重知识、重趣味,议论与抒情相结合的问题风格 1、知识性(学术气息)①从社稷坛、五色土→古代五行观念②比较了古印度、古希腊世界万物起源的哲学思想 2、趣味性与知识性紧密联系(五行观念) 3、运用杂文和随笔的写法调合到抒情散文中,夹叙夹议加强谈天说地的趣味性;涉古论今投入感情, 以丰富的知识,给人思想的启迪和美的享受 精读散文(二)黄鹂——病期琐事(孙犁) 一、主题思想1、通过养病期间对黄鹂鸟的观感回忆和描叙 2、对照童年时代和战争时代的回忆 3、表达对“美的事物”的赞美,对无视和残害美的行径的谴责 4、揭示“美”只有在自由中才能充分显现,表达自己在自由宽松的创作环境的真切向往 二、艺术特点1、构思看似自然随意、而实际富于匠心①通过日常生活画面和细节描写表现主题 ②四次不同场合写黄鹂,看似娓娓道来,其实层层递进,不同侧面描写美的本质和意境 2、引用对比、白描、渲染和烘托的艺术手法表现主题①渲染:开头童年的回忆→神气和美丽 ②烘托:第一次抗战时见的黄鹂→声音和色彩→烘托美丽 ③白描:第二次猎鸟场景→对“老史”描写→突出灵性 ④最后两次黄鹂不同处境的对比 3、质朴、自然间蕴含深长的意味(文笔朴实、语言简洁又带感情色彩 精读散文(三)听听那冷雨(余光中) 一、主题1、通过对台湾春寒斜峭中漫长雨季的细腻感受的描写 2、勾画出一个在冷雨中子然独行的白发游子的形象:青少年时代的大陆记忆给他带来慰藉和痛苦,相 隔25年催生对故乡的思念和向往,滋养了对故乡的想象 3、通过塑造这一形象传达出漂泊他乡的孤独感和思乡之情 4、表现了远离故土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深情依恋和由衷的赞美 二、结构特征(多种感觉方式展开想象,多种意向会聚于统一意境) 1、以写诗的方法写散文,以情感和意境来组织和结构文章,将多种与雨有关的意向会聚于一体抒发情感①对人民忠诚→救担架员民工牺牲生命②关心群众利益、注意群众影响→借被子知是嫁妆要送回③关心同志→给“我”馒头开饭 2、写台北的春雨,交叉运用感觉、听觉、视觉、嗅觉和幻想等联想和想象方式编织成

刘海贵《中国新闻采访写作教程》重点笔记

新闻采访新闻采访 一、诠释:新闻工作者为搜集新闻素材所进行的活动。 二、特点: 1.目的的差异性 2.时间的限制性 3.项目的突发性 4.需要的广泛性 5.知识的全面性 6.活动的艰辛性 三、活动方式:(活动实施方式具有侧重点和独特性) ●形式上分 1.个别访问 2.开座谈会 3.现场观察 4.参加会议 5.蹲点 6.查阅资料 7.改写 8.问卷 9.电话采访(注意:准备充分提问凝练记录及时) 10.网络采访 主要形式: 1)直接转载信息 2)组织网络调查 3)通过e-mail、博客、MSN交流 4)查阅资料(真实性) ●性质上分 1.常驻采访(派驻外地或外国记者的日常采访活动) 2.突击采访(在事先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迅速对突发事件所进行的采访活动) 3.交叉采访(在同一期限内对两个以上新闻事件交替进行的采访活动) 4.巡回采访(按照编辑部指示,沿着预定路线进行的采访活动) 5.隐性采访(不公开记者身份或不申明采访目的的特殊采访活动) 6.异地采访(记者到分工范围以外地区的采访活动) 新闻报道策划 一、缘起 1.1993年以来“策划”概念为新闻媒介所认同,并为全国一些有影响的媒介所推行 2.1993年,探讨新闻策划的文章纷纷出现在新闻学术刊物上。1993年11期《新闻战 线》、《中国记者》刊载《搞好新时期的报道策划》、《报纸策划:当代新闻学新课题》等论文

3.1994年,地方报协会举办“新闻报道策划研讨会” 4.1995年,奉策划为“报纸灵魂”《华西都市报》创立、推出大量策划案例、理论界 研讨开始集中 5.1996年,“新闻”和“策划”相提并论,并形成争论 6.1997年,《新闻记者》连续9个月推出“新闻策划”之讨论,业界对新闻报道策划 的研讨全面展开,“走进新闻策划”成为共同要求。 二、定义:新闻传播工作人员对新闻传播活动最佳效益的谋划 三、作用 (3“是”、2“标志”、3“有利于”) 三个“是” 1.新闻报道策划是新闻不断出新的重大举措 2.新闻传播实务理论和实践新的增长点 3.我国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过程中新闻报道的又一次成熟 两个“标志” 1.标志着新闻工作者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的又一次增长 2.标志着新闻报道方式和记者、编辑思维方式对市场经济的进一步适应 三个“有利于” 1.有利于调动、选择最佳信息资源 2.有利于促进记者采访作风深入 3.有利于促进新闻导向正确 四、分类 两类: 第一类:报道题材价值呈显性状态的新闻报道策划 狭义:价值显露报道题材所进行的视角新、立意高、开掘深、介入及时的战役性、系列性、专题性并能形成新闻传播强势的报道过程的谋划 广义:诉求目标明确的媒体经营管理、公共广告等活动过程的策划。 第二类:报道题材价值呈隐性状态的新闻报道策划 含义:新闻事实(事件)发生之前或事实(事件)价值呈隐性状态之际,由记者、编辑主动介入、设计并促成事实(事件)价值显露的策划行为。五、流程 (一)新闻报道策划是一项有层次的系统工程 1.从报道客体(被报道者)的性质来看 A.重大题材或问题的报道策划 B.题材涉及面相对较窄、规模较小、时间较短的报道策划 2.从报道主体(媒体)来看(报道时机、方式、人员组成三方面) 3.从报道表现形式来看(何种体裁或手段) (二)就媒介实践而言,策划主要针对的题材 1.战役性、阶段性报道 (国企改制、文明社区建设、科技创新等。目标明确、规模较大、时间长、可 分解为若干次小策划。) 2.重大新闻事件报道 (影响大、要求高、牵涉面广、政策性强) 3.人物典型报道 (注意:

最新《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教学大纲 已改ok资料

《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新闻采访与写作 英文名称:News reporting and writing 课程类型:专业平台课 总学时及学分:48学时 3学分 适应对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主要先修课程:无 执行日期:2017年9月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性质:本课程以即兴口语表达的相关理论和广播电视节目即兴主持创作方法、原则为主要内容,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必修课程。开设此课程旨在适应日益激烈的媒体竞争,培养学生在新时代要求具备的重要素质——即兴口语表达能力,是一门重要的专业课。 任务:通过一学期的教学与实践,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即兴口语表达的理论知识,熟练地掌握即兴口语表达的一些基本规律和技能,熟悉广播电视即兴口语表达的特点,能够灵活地运用所学的技能和知识,驾驭各类主持人即兴口语表达的场合。 二、课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向学生系统地讲授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基本理论和互联网新媒体具体实施操作的方法与路径,使学生能全面掌握新闻采访写作的基本理论及形式要素。 能力目标:着重于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并初步掌握新闻采访与写作的能力,掌握实际操作的方式和技巧。 素质目标:要求学生能够了解网络时代新闻报道的理念及基本原则,理解采访与写作在新闻传播中的重要作用,为今后从事新闻报道与网络传播工作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 三、教学内容及其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 1.1 采访写作在新闻业务中的地位 1.2 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1.3 新闻采访与写作对记者素质的要求 教学基本要求:让学生明确在信息时代,了解新闻特性的变和不变;理解新闻采访与写作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和新闻学科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掌握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之间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教学难点:新闻采访与写作对记者素质的要求。 第二章新闻采访的本质和主体 2.1 新闻采访的含义和特点 2.2 新闻采访活动的本质 2.3 新闻采访活动中的双主体 教学基本要求: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新闻采访;理解新闻采访的任务;掌握如何正确处理新闻采访中记者和采访对象的关系。 教学重点:新闻采访活动的本质。 教学难点:新闻采访活动中的双主体。 第三章新闻线索与报道策划 3.1 获得线索:采访的起点 3.2 新闻敏感与新闻线索 3.3 采访与新闻报道策划 教学基本要求:让学生了解新闻价值的构成因素;理解什么是新闻的选题;掌握如何正确策划新闻选题、新闻选择的基本原则。 教学重点:新闻敏感与新闻线索。 教学难点:采访与新闻报道策划。 第四章新闻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4.1 新闻采访前的资料准备 4.2 分析采访对象的心理特点 4.3 拟定切实可行的采访计划

中国现当代文学整理笔记教学文稿

中国现当代文学整理 笔记

中国现当代文学整理笔记 (以钱理群版《中国文学三十年》和朱栋霖版《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为基础)第一章 2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依钱版名称) 一、名词解释: 1、晚清文学革新运动: 1、在维新运动直接促助下,出现了突破传统的观念和形式,以适应社会改良与变革要求的尝试,其中包括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新诗派,让诗歌“适用于今,通行于俗”的“诗界革命”,将小说的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极大提高,企求达到“改良群治”和“新民”目标的“小说界革命”。以及要求打破桐城派古文藩篱,推广平易畅达的“新文体”的“文界革命”。 2、在晚清,裘廷梁呼吁提倡过白话文,为后来的文学革命大力倡导白话文造成一种蓄势。 3、清末民初,域外小说翻译大盛,打破思想封闭状态,开始参与世界文学“对话”,晚清域外小说输入造成的开放态势被文学革命承续并扩展。 2、“人的文学”: 1、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 2、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这深深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

3、在《平民文学》中,周作人进一步阐述“人的文学”的主张,强调文学须应用于人生上,提出“普遍”与“真挚”的原则,并申明“以真为主,以美即在其中”的文学观念,这对五四时期尤其是为人生派的创作影响很大。 3、鸳鸯蝴蝶派: 1、始于20C初,盛行于辛亥革命后,得名于清之狭邪小说《花月痕》中的诗句“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因其内容多写才子佳人情爱,又因鸳蝴派刊物中以《礼拜六》影响最大,故又称“礼拜六派”。主要作家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李涵秋、李定夷等。主要刊物有《礼拜六》《小说时报》《眉语》等。 2、他们的文学主张,是把文学作为游戏、消遣的工具,以言情小说为骨干、情调和风格偏于世俗、媚俗的总体特征。代表作有徐枕亚的《玉梨魂》、李涵秋的《广陵潮》。 3、这股文学思潮存在时间较长,到1949年才基本消失。这一流派的出现有社会和文学自身原因,在从古代小说到现代小说的过渡期间起过一定的承前启后作用。 4、文学研究会: 1、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是文学革命后第一个纯文学团体,主要成员有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王统照、许地山、叶绍钧等12人,后来发展到170多人。以《小说月报》为阵地,积极倡导新文学。 2、其文学宗旨为"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明显表现出对"为人生而艺术"的现实主义倾向。他们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特别

北大中国现当代文学考研经验贴(真题笔记)

考北大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生的参考书是什么?怎么读这些书呢?需要了解些什么信息? 我跟你分享下我的考研经验,参考书里面我会提到。 北大中国现当代文学考研经验贴 现代文学方向参考书目共有14本。分别为: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 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学习指导》 温儒敏《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 张钟、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概观》 陈晓明《中国当代文学主潮》 董学文《文学原理》《西方文学理论史》 胡经之、王岳川、李衍柱《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中国历代文论精选》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 这个书目就是北大中国现当代文学考研时一直以来给出的考研指定书目,自2009年起,北大不再指定书目,不过实际上院里的老师们讲,考研依然按照这些书出题,所以好好看这些书就行。 一门专业课,一门专业基础,共有300分。 其中,专业课150分中,名词解释为30分,共6个。每个五分。论述题五选四,每题30分。 文学基础,大综合50分。大题(论述题)为100分。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论述题共占据了220分,可谓得论述者得天下。 1、招考信息:有关北大现当代文学方面的考试信息,如:招生人数、录取人数、历年报考人数、考生来源情况、录取标准、复试分数线、复试人数、参考书目,等等。(这些信息在网上多逛逛你就能找到了,我就不赘述了。) 2、复习资料:包括历年专业课真题、北大中国现当代文学课堂笔记、授课讲义,一些专题复习笔记等。这个我是在网上买的,内容很丰富也很完整,当然,价格也不低;这里就不具体说哪个网了,免得被怀疑是打广告。但是要提醒大家的是,在网上买资料不要轻易地随意把钱打给陌生人,不安全,我就差点被骗。 根据我自己的考研经验,我整理了一下主流的一些方法论,摘论如下: 专业课,照搬教材定论只能及格,观点陈旧平庸也没有高分。这就对专业课的要求很高。如果你不能融会贯通,并有一些自己的想法,那么基础再好,也只能仰天长叹。现当代文学对于作品的阅读不可或缺。北大出题总是会强调结合具体作品,结合具体作家,所以这一点十分关键。 因此,仅以现代文学方向来论,阅读作品和相关作品的评论是重点中的重点,阅读评论主要是参考论述观点,阅读作品最重要的是体会和感悟,解答论述题必须要有自己的想法,当然中间也不能缺乏一些经典的观点。因此我的思路是,整个现代文学来说,必须重点读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学习指导》这三本书,尤其是《<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学习指导》中提及关键作品,必须有一个阅读基础,这是作论述题的关键。这部分几乎涵盖了整整120分的分值。 其次,就专业基础来说,对于古代文学,古代文论,外国文学和外国文论四个方面,基础性的是理解外国文论的各种流派理论,这对于专业基础课中的大题是非常有益处的,因为,

新闻与传播专业《新闻采访写作》课程教学大纲

新闻与传播专业《新闻采访写作》课程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撰写人: 课程总体介绍:《新闻采访写作》教学的内容包括新闻采访与写作两大板块。它是一门重在培养学生的新闻采访与写作能力,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转化为实际能力,并且通过语言文字和文本方式彰显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表达能力的重要课程。 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系统的讲授新闻采访与写作的相关理论、技巧与艺术,包括新闻专业的相关理论、采访的技巧与艺术、各种新闻的写法、消息的来源与查证方法、报纸编辑部的组织运作、新闻采访与写作判断能力讲授采访与写作技巧,培养学生独立采访写作新闻能力。 前修课程:无 学分及学时:4学分,72学时。 一、教学目的: 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将课堂教学、课堂操作、实践演练、新闻采写等环节有机结合,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挖掘他们各方面的潜能,使学生学习和掌握电视采访写作的特点、方法和技巧,加强新闻采访报道每个环节的动手能力和综合表现,使学生真正掌握新闻报道的各项工作,实现所学知识的通融贯通和实际应用。 二、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充分培养学生动手写作的兴趣,精心安排好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做到精讲多练,多讲授新闻采访写作中带规律性的东西,使学生在课上时有所悟、确有所得;同时围绕课堂讲授的内容,引导学生结合在新闻采访写作课上所学知识,平时留意在校园中寻找新闻,增加在校园中演练的机会。此外,新闻采访写作教学还应当延伸到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去。鼓励学生以“准记者”的身份,去像模像样地采访各色人等,从中体会新闻采访与写作的甘苦。同时注重与新闻媒体的实际需要对接。引入最新业界案例进行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采访写作兴趣和新闻敏感。 三、教学内容: 理论讲授:

中国现当代文学整理笔记

中国现当代文学整理笔记 (以钱理群版《中国文学三十年》和朱栋霖版《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为基础) 第一章 2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依钱版名称) 一、名词解释: 1、晚清文学革新运动: 1、在维新运动直接促助下,出现了突破传统的观念和形式,以适应社会改良与变革要求的尝试,其中包括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新诗派,让诗歌“适用于今,通行于俗”的“诗界革命”,将小说的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极大提高,企求达到“改良群治”和“新民”目标的“小说界革命"。以及要求打破桐城派古文藩篱,推广平易畅达的“新文体”的“文界革命"。 2、在晚清,裘廷梁呼吁提倡过白话文,为后来的文学革命大力倡导白话文造成一种蓄势。 3、清末民初,域外小说翻译大盛,打破思想封闭状态,开始参与世界文学“对话”,晚清域外小说输入造成的开放态势被文学革命承续并扩展. 2、“人的文学": 1、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 2、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这深深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 3、在《平民文学》中,周作人进一步阐述“人的文学”的主张,强调文学须应用于人生上,提出“普遍"与“真挚”的原则,并申明“以真为主,以美即在其中”的文学观念,这对五四时期尤其是为人生派的创作影响很大. 3、鸳鸯蝴蝶派: 1、始于20C初,盛行于辛亥革命后,得名于清之狭邪小说《花月痕》中的诗句“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因其内容多写才子佳人情爱,又因鸳蝴派刊物中以《礼拜六》影响最大,故又称“礼拜六派”.主要作家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李涵秋、李定夷等。主要刊物有《礼拜六》《小说时报》《眉语》等。 2、他们的文学主张,是把文学作为游戏、消遣的工具,以言情小说为骨干、情调和风格偏于世俗、媚俗的总体特征。代表作有徐枕亚的《玉梨魂》、李涵秋的《广陵潮》. 3、这股文学思潮存在时间较长,到1949年才基本消失.这一流派的出现有社会和文学自身原因,在从古代小说到现代小说的过渡期间起过一定的承前启后作用。 4、文学研究会: 1、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是文学革命后第一个纯文学团体,主要成员有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王统照、许地山、叶绍钧等12人,后来发展到170多人.以《小说月报》为阵地,积极倡导新文学。 2、其文学宗旨为”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明显表现出对"为人生而艺术”的现实主义倾向. 他们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特别注重对社会黑暗的揭露和灰色人生的诅咒,表现新旧冲突。写法上一般倾向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义,也借鉴自然主义,重视强调实地观察和如实描写。叶圣陶的《倪焕之》、许地山的《缀网劳蛛》、冰心的《超人》等均为文学研究会的力作。文学研究会也注重翻译,以译俄、法及北欧的现实主义名著为多,他们还猛烈抨击作为游戏和消遣的鸳鸯蝴蝶派文学。文学研究会的小说创

中国新闻采访写作教程(刘海贵)-目录式-笔记

新闻采访写作一、新闻采访—新闻报道的基础 (一)对新闻采访的诠释 新闻工作者为搜集新闻素材进行的活动。 (二)新闻采访的特点 1.目的的差异性。 2.时间的限制性。 3.项目的突发性。 4.需要的广泛性。 5.知识的全面性。 6.活动的艰辛性。 (三)新闻采访的活动方式 1.形式 (1)个别访问 (2)座谈会 (3)现场观察 (4)会议 (5)蹲点 (6)查阅资料 (7)改写 (8)问卷

(9)电话采访 (10)网络采访 2.性质 (1)常驻 (2)突击 (3)交叉 (4)巡回 (5)隐性 (6)易地 (四)新闻体裁 1.消息:以叙述为主的新闻体裁。 2.通讯:以叙述与描写相结合为主要表现手法较详尽报道新闻事 件的体裁。 3.二者区别: 消息通讯 对象:事人 手法:叙述叙述、描写、议论、抒情 人称:第三人称第一、第三人称 结构:单一多样 篇幅:短长 (五)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1.先有采访后有写作。

2.写作为采访提供经验。 3.采访是写作的来源。 4.采访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采访的归宿。 二、新闻报道策划 (一)新闻报道策划的缘起 (二)新闻报道策划的作用 新闻策划是新闻不断出新的重大举措,是新闻传播实务和理论新的增长点,是我国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进程中新闻报道的有又一次成熟;标志着新闻工作者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的又一次增长,标志着新闻报道方式和记者编辑思维方式对市场经济的进一步适应;有利于调动选择最佳信息资源,有利于记者采访作风的深入,新闻导向正确。(三)新闻报道策划的分类 1.显性策划。 2.隐性策划。 (四)新闻报道策划的流程 目标锁定→制定方案→落实措施→目标矫正 三、新闻采访前期活动 (一)新闻敏感的培养 1.新闻敏感的主要内容 (1)迅速判断某一新闻事实对当前工作的指导 意义。 (2)迅速判断某一新闻事实能否迅速吸引受众

《新闻采访与写作》笔记和名师马工程习题详解

《新闻采访与写作》笔记和名师马工程习题详解 第一篇原理篇 第一章新闻采写的特征与原则 1.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考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新闻采写的主要特征★★ 1新闻采写特征的内在本质属性:新闻采写是具有社会性的精神生产活动 (1)新闻采写源于、立足于社会生活 新闻是对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是社会的镜像反映。新闻采写存在的源泉和基础是社会生活,从新闻线索的获得、新闻选题的制定,到新闻文体的构想与写作,都与社会生活密不可分。

(2)新闻采写的目的和宗旨是满足社会公众的信息需求 公众是新闻信息的消费者,是新闻信息传播最终的受众,是新闻信息及其传播者的审查员。我们主要依靠社会公众的评价与认可与否,来判断新闻采写是否成功。 (3)新闻采写的责任担当是守望社会 依靠新闻信息的传播,承担起守望社会的责任担当,这也是检验新闻采写成功与否的一大凭据。 2新闻采写特征的外在行为方式:新闻采写是具有专业性的传播行为 (1)以逐新为本能 新闻是新近发现或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采写要求记者持续发现、追逐新近事实,记者的职业本能是逐新。 (2)以客观、公正为准绳 新闻是对客观事实的如实报道,真实是新闻的灵魂。新闻采写需要做到认识、把握和反映客观实际情况,并力求客观性、公正性、准确性、全面性,这是新闻采写的一大主要职业行为特点。 考点二、新闻采写的基本原则★★ 1获取和呈现真实新闻信息的底线原则 (1)实有其事 新闻基于客观实在的实际情况,没有事实也就没有新闻。客观实在的实际情况,通常包括以下五个基本方面: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事(what)、何人(who)、何因(why)。 (2)展示真相

新闻采访与写作参考书目

新闻采访与写作参考书目 1、蓝鸿文《新闻采访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 2、林如鹏《新闻采访学》,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3、艾丰《采访方法论》,人民日报出版社,1992年版 4、刘明华《西方新闻采访与写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5、[美]密苏里学院,范红译《新闻报道与写作》第7版,新华出版社2007年版 6、[美]门彻著展江主译《新闻报道与写作》,华夏出版社2004-1-1 7、[美]凯利?莱特尔等著,宋铁军译《全能记者必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8、[美]约翰?布雷迪著,范东生译《采访技巧》,新华出版社,1986年版 9、[美]杰里·施瓦工茨著王蕊/ 曹俊译《如何成为顶级记者——美联社新闻报道手册》,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7-1 10、周胜林尹德刚梅懿著《当代新闻写作(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 11、刘明华、徐弘、张征《新闻写作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 12、薛国林《当代新闻写作》,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 13、杜骏飞胡翼青《深度报道原理》,新华出版社,2001年出版。 14、周胜林《高级新闻采访与写作(第三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2 15、叶春华连金禾著《新闻采写编评》,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5 16、李希光《转型中的新闻学》,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年5月版 17、邓科《南方周末:后台(第一辑、第二辑)》,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12 18、《南方周末》编辑部《经典头版及背后的故事(上下)》,珠海出版社2002-03-01 19、李大同《冰点故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1 20、孙玉胜《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三联书店2003-08 21、刘保全彭朝丞编著《消息范文评析》,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22、刘保全《中国新闻奖精品赏析》,新华出版社2006-11-1 23、刘保全《新闻精品是这样采写成的》,新华出版社2009-1-1 24、刘明华张征选编《新闻作品选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05月 25、孔祥军主评撰《新闻传播精品导读:新闻(消息)卷——范式与典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5 26、董广安主编《新闻传播精品导读:通讯卷》,复旦大学出社2004-7 27、严三九主编《新闻传播精品导读:广播电视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5 28、宋玉书主编《新闻传播精品导读:特写与报告文学卷》,复旦大学出社2004-12 29、郑亚楠主编《新闻传播精品导读:外国名篇卷》,复旦大学出社2005-5 30、李天道《普利策新闻奖名篇快读》,四川文艺出版社,2005-1-1 31、李天道《普利策新闻奖图语》,四川文艺出版社,2007-01-01 32、[美]李普曼著展江译《新闻与正义》(Ⅰ、Ⅱ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集修订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1

刘海贵《中国新闻采访写作学》(新修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刘海贵《中国新闻采访写作学》(新修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关注薇公号-精研学习网-查找资料 第一章绪论 1.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考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新闻采访的定义★★ 1两类代表性的诠释 (1)新闻采访是记者认识客观实际或主观认识客观的调查研究活动。 (2)新闻采访是调查研究活动在新闻工作中的运用。 2当前比较科学、准确的诠释 新闻采访是指新闻工作者为搜集新闻素材所进行的活动。 考点二:新闻采访的特点★★★ 新闻采访的特点包括: (1)目的的差异性。记者采访的目的是写出稿件、传播信息,满足人们的新闻需求,这与其他信息采集活动并不完全相同。 (2)时间的限制性。新闻采访特别注重时效性。 (3)项目的突发性。新闻采访除部分项目提前有计划和准备之外,其余大部分项目具有突发性。(4)需要的广泛性。人们对新闻的多层次、广泛性的需求需要新闻报道的题材、体裁等也具有多样性和广泛性。 (5)知识的全面性。新闻采访是综合应用学科,人们通过新闻报道满足多层次和广泛性的需要,因此记者的知识必须尽可能广博、全面,记者应当成为杂家。 (6)活动的艰辛性。新闻采访的艰辛性程度较高。

考点三:新闻采访的活动方式★★★★★ 1从形式上分 新闻采访从形式上分,主要为下述十种: (1)个别访问 个别访问又称“一对一”的访问形式,是记者最常使用的一种基本活动实施形式。此形式的好处是:谈得具体且深入,记者容易掌握主动权。 (2)开座谈会 开座谈会是指记者就某个采访专题,邀集有关人员座谈。适用于涉及面较广的大、中型报道题材。此形式的好处是:①在较短的时间内记者可以搜集较多的新闻材料;②记者同时采访几个对象,不易紧张、拘束,采访气氛容易轻松和谐;③采访对象之间互相启发、补充,通常能即时修正或验证有关材料的真伪程度。(3)现场观察 现场观察又称“用眼睛采访”。现场观察强调记者必须深入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充分发挥视觉功能,认真观察现场事物。 (4)参加会议 会议通常可能包含着大量的新闻信息或线索,会议新闻采访主要通过参加会议这种形式采写。 (5)蹲点 蹲点是指深入一个点,解剖“麻雀”,作深入扎实的采访。适用于时间性要求较低但报道量较大、涉及面较广的报道题材,如调查报告、解释性报道等。此形式的好处是:记者可以较仔细地搜集和取舍材料,通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制作过程,抓取典型,揭示本质,进而写出有深度、厚度和力度的报道。 (6)查阅资料 “报纸传播新闻的工作现已进入解释性阶段”,查阅资料对采访活动的影响日益重要。一般资料包括基层单位的工作情况简报、受众来信以及各类剪贴、原始材料的文字记载等。 (7)改写 改写是指将新闻线索或现成的稿件,通过修改或补充的方式而形成一则新鲜的新闻。 (8)问卷 问卷是抽样调查的主要形式。此形式的好处是:①匿名性;②成本低;③便于受访者思考。 (9)电话采访 电话采访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充当一种重要手段和有效的渠道,它通常能弥补其他采访的不足,使新闻能够真实、迅速地报道出来。实施电话采访时要注意:①准备要充分;②提问要凝练;③记录要及时。(10)网络采访 网络采访的主要形式包括:①直接转载信息;②组织网络调查;③通过E-mail、博客、MSN交流;④查阅收集资料。 2从性质上分 新闻采访从性质上分,主要为下述六种: (1)常驻采访。向外地或外国派驻记者的日常采访活动。 (2)突击采访。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迅速对突发性事件所进行的采访活动。 (3)交叉采访。在同一时间内对两个以上新闻事件交叉进行的采访活动。 (4)巡回采访。依据编辑部指示,沿预定路线进行的采访活动。 (5)隐性采访。隐藏记者身份或不表明采访目的的特殊采访活动。 (6)易地采访。记者在分工范围以外地区进行的采访活动。 考点四:新闻体裁★★★ 新闻体裁,是指通过新闻媒体传播的新闻作品的各类载体形式,是新闻内容与表现形式融为一体的报道样式的通称。通常包括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两大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