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汉语词汇学讲稿

古汉语词汇学讲稿

古汉语词汇学讲稿
古汉语词汇学讲稿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词与词汇

一、词

什么是词,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一般人们给词下的定义: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

但其实这个问题很复杂,因为涉及词与短语、语的区别及词的同一性等理论难题。也因为这些难题的存在,有些学者甚至提出以“字”作为研究汉语研究的单位。

这里我们可以通过《过秦论》中的两段来观察什么是词。

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

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

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

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

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

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

万之师,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

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

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

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这里有几个问题大家可以思考:

1.这两段共有多少个词?“周室”、“于是”、“席卷”、“八荒”、“逡巡”、“国家”是词吗?

2.“囊括四海之意”与“商君佐之”中的“之”是一个词吗?“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中的“亡”与“追亡逐北”中的亡是一个词吗?

我们的目的不是在有多少词上较真,而是要提出古汉语词汇研究中常遇到的两个问题:词与短语的区别;词的同一性。

关于前者,一般人们已不再强行规定词和短语的界限,依据认知语言学的认识,词与短语是两个范畴,但二者并无绝对界限,齐衝将“词”分为若干层级:(1)最接近词的就是完全词化的;(黏着词素,如自,者)

(2)准词化;(准黏着词素,如司,长)

(3)语法范畴加上语义变化;(饮水,广袤)

(4)语法范畴的变化;(漆器)

(5)语义的转化;(黔首)

(6)语义的喻化;(稗官)

(7)术语化(专有名词);(家罪)

(8)无词汇化标记。(父母,追捕)

越向下越接近于短语,越向上越接近于词。(8)在语义上没有什么变化,有学者提出,将其看作词组还是词没有什么关系,如果一定要看作复合词,要与义变复合词区别对待。

关于后者,张联荣、蒋绍愚先生有很好的论述,可以参看。在古汉语词汇学中讨论这个问题要注意几个问题:

一是要分清楚共时与历时;

二是要注意词的分化与字的分化;

三要把握语义关联的性质。

一个词是音义结合体,而且用一定的字形去承载,所以这个问题要从音、义、字形三个角度考虑。一般来讲,首先作为一个词的若干义项一定要有语义关联;其次语音要同一;最后从字形来看,字形往往同一,当然,如果两个或几个不同字形承载的意义完全一致,则他们所承担的义项也是同一个词。

如“望洋兴叹”的“望”单独没有意义,所以与表示“远视”的“望”不是一个词;

《礼记·表记》“以人望人,则贤者可知己矣。”中的“望”通“方”,作“比较”讲,语音不同一,语义无关联,与表示“远视”的“望”也不是一个词;

“喜”与“憙”都表示“高兴”义,故二者虽字形不同,但也是一个词。

当然,也会有一些特殊的情况不好处理,如一个连绵词的字形常常不同,读音也随之不一,但一般却看作一个词;如“急言”、“缓言”等,蒋绍愚先生的意见可以参看。

思考题:

1.考察《过秦论》中的几个段落,说明共有多少个词。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俛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

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

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

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

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

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

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鉏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

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

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

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

也。

2.结合张联荣、蒋绍愚的观点谈谈对词的同一性的认识(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商务印书馆2005,28-34页;张联荣《古汉语词义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西方语言学中“词”的定义。(参考:张永言《词汇学简论》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2)汉语中的“词”的语义发展史。

4.什么是“字本位”学说,为什么这种学说放弃了以传统意义上的“词”为研究单位?(参考:徐通锵,《语言论——语义型语言的结构原理和研究方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徐通锵自选集》河南教育出版社)

附:张联荣有关词的同一性的若干看法

(1)两个意义有很大不同,需要解释原来是一个词还是不同的几个词。

江蓝生认为在六朝小说中“駃”、“快”二字均用,“快”本义为“喜”,“捷”义应是先有“駃”,后借“快”字。(魏晋南北朝小说词语汇释,117,语文出版社,1988)曹广顺有类似观点。(试说“快”和“就”在宋代的使用以及有关的断代问题,中国语文,1987,4)

张联荣:《说文》:快,喜也。

“快”的语义特征是心意舒畅,无阻滞。

“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史记·李斯列传》

楚襄王游于兰台之宫,宋玉、景差侍。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邪?”宋玉《风赋》

由此引申为恣意遂心而无阻滞。

“执民之命,重任也,不得以快志为故。”《吕氏春秋·行论》

由此转指人物行事言语随心而为,豪爽快直而无阻滞。

宣王与诸葛亮书曰:“黄公衡,快士也。”《三国志·蜀志·黄权传》

由此引申指行为的敏捷、迅速而无阻滞。

“快马一鞭,快人一言,有事何不出头来,无事各自珍重。”

《广韵·夬韵》:“駃,駃马,日行千里。”“快”由畅快、快爽引申为快捷,便与“駃”发生了词义的交叉。魏晋后,或用“快”,或用“駃”,是用两字在表示同一个词。如果再从共时的角度加以分析,可以把快意的“快”和快速的“快”看作两个词。

(2)这一类已经知道几个不同的意义来自同一个词,需要解决的是如果几个意义相距很远,是照旧看成一个词还是几个词。

这个问题学者有不同看法。

吕叔湘:一个语素可以有几个意思,只要这几个意思联得上,仍然是一个语素。(《汉语语法分析问题》,15-16,商务印书馆,1979)

高名凯、石安石“多义词的分化是产生同音词的一条重要途径。多义词中的各个意义之间原来是有联系的,但在语言的长期运用中,人们可能逐渐地不再意识到某些意义之间的联系,于是原来的词就不再是多义词,而变成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同音词。”(语言学概论,119中华书局,1963)高名凯提出了一个标准:中心意义发生质变,或者变成另外一个(兵由武器义中心变为执兵器之人中心),或者分化为两个(革由兽皮去毛者中心变为兽皮去毛者、除去之也双中心)。

张联荣指出中心意义可以通过频率统计考察。至于质的变化,可以放在词汇系统即语义场中加以判定,并指出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①义场的划分

年:收成;年月

年龄?张联荣认为年龄指人成长度过的年月,年龄和年月只是角度不同。

兵:武器;执兵器之人;军事、战争

②正确归纳义位

汤:③饮料。《红楼梦》83回:“雪雁捧了一碗燕窝汤,递给子娟”。《汉语大字典》

此处燕窝汤之汤不属于饮料。

③要把词义和所指区分开。

有的研究者认为灯原指油灯后指一般的灯火,认为典型的词位义素发生了质变,这是混淆了词义和所指的概念。

(3)如果看作活用,就是一个词,不看作活用,就是两个词。但是否属于词类活用,还有很多争议。上述两例张联荣看作是两个词。

可以考察其在古汉语中的使用情况,作频率统计,高守纲(《关于词类活用问题的再认识》《古汉语研究》1991,4)、蔡镜浩(《关于名词活用作动词》《语言教学与研究》,1985,4)都作过这样的工作,但达到多高百分比才看作另外一个词还难以给出一个明确界限。

高守纲调查表

20个常见单音节词在先秦13部古书中(以动用次数占名用、动用总数的百分比计算)

①高于40%的3个词:馆,雨,相

②20%-40%之间的7个词:友,蚕,衣,巢,左,冠,门

③10%-20%之间的3个词:军,妻,东

④低于10%的7个词:臣,王,前,西,君,水,子

(4)字形不变的情况下破读音能否作为确认词的同一性的根据?

与词类活用一样,这也是一个至今没有解决的问题。问题在于:

①破读音是一个时期语言的反映还是中古经师所为

②是不是所有的破读音都可以看作音变构词

A衣有平去两读(作动词例较多),冰也有平去两读(作动词例较少)(据《集韵·证韵》,汉语大字典未收)

B深有平去两读:作形容词,读平声;作名词,读去声

《群经音辨·辨字音清浊》引《周礼·地官·大司徒》:“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

③如何分析破读音和词义变化的各种关系

死亦我所恶。《孟子·告子上》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孟子·梁惠王上》

有的研究者认为后者中的死意义发生了变化,张联荣认为:

A死指人,只是一种临时意义

B判断一个词所属的类别是否发生了转移,只以个别词做依据是不够的,还必须考虑到同类词的情况。

张先生还指出:即使深的破读音不是经师所为,也不应把破读音看作第一位的根据,最重要的依据还应当是词义。

(5)这一类与反训有关

《群经音辨·辨字音清浊》

借子亦切(入声)取于人曰借。子夜切(去声)与之曰借。

假古雅切(上声)取于人曰假。古讶切(去声)与之曰假。

贷他得切(入声)取于人曰贷。他代切(去声)与之曰贷。

贷,或认为是一个词中的一个义位(石安石)(现代汉语词典),或认为是一个词的两个义位(孙玉文)(辞海)

对古汉语词汇学来说,这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6)滋生词和本原词原来用一个字表示,后来用两个字表示。

往往滋生词意义是特指义。如“取”,“娶”,张联荣认为应看作两个词,原因有三:

①可放在不同的词汇系统中考察

取,获,得

娶,婚

②语义构成有明显不同

取:用强力+得到+战利品(或占有物)

娶:通过仪式+得到+女子+组成家庭

③从词义范围看,其中的一个词往往指某一特定范围。即特指。

(7)(8)同出一源的两个词。

(9)这一小类从字形上看,几个字有共同的声符,通过改换不同的意符表示不同的事类范围。其中一部分过去写成不同的字,现在合成一个字。比如:游(游,遊)从读音看,由于有共同的声符,有相当一部分的读音是相同的,也有的读音稍有不同。从词性看,一般属于同一类。从意义来看,有一个共同的语源义,但又分属于不同的事类。由于相当一部分读音相同,词性相同,又有共同的语源义,从表现的书写形式看,不同的仅仅是意符,这样分析起来就会出现两种可能性:或是看作一组同源词,但也许是一组异体字,因为很多异体字也是声符相同而意符有别。

蒙,阴暗,不明,滋生为曚,曚昽,日未明;又为朦,朦胧,月不明;又为矇,目不明。

这里的“曚”与“朦”是不是可以看作异体关系有不同意见。

“住”与“驻”则动作本身及组合对象有明显不同,应当看作不同的词。

张联荣:“曚”与“朦”表示的也是同一个词,词义是光线不明。不能拘泥于字形。

(10)这类特点是用字不同,但表示的是同一个词。所以用字不同,或是由于方言的差别,或由于古今语的差异。

《尔雅·释言》“燬,火也。”郭璞注:“《诗》曰:‘王室如燬。’燬,齐人语。”

由于方言的差异,“火”这个词写成了几个不同的字。这种情况,在《方言》中称为“转语”或“语之转”,这种用字的不同,古代学者指明是“声转字异”。

《方言》卷11:“蝇,东齐谓之羊,陈楚之间谓之蝇,自关而西秦晋之间谓之羊。”郭璞注:“此亦语转耳。今江东人呼羊声如蝇,凡此之类皆不宜别立名也。”即认

为“蝇、羊”标示的是同一个词。

二、词汇

词汇是一种语言里所有的(或特定范围的)词的总和。

这里我们要强调特定范围的词汇。

张永言:按照语法特点划分词类(名词、动词、形容词等);按照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相互关系分为实词和虚词;按照形态结构分为单纯词、派生词、复合词和复合-派生词;按照通行地域或应用场合的不同分为全民词汇和地域方言词语或社会方言(社会习惯语)词语;按照词源特征分为固有词和外来词;按照历史属性分为新词语、古词语和历史词语;按照全民性、稳固性和构词能力分为属于基本词汇的词和词汇的外围部分,按照表情能力分为中性词语和表情词语;按照文体风格分为书本语、口语词等。此外,还可以按照词与词之间的语义联系来进行分类,这又有两种不同的分法:一种是在词汇里区分出同义词、反义词和同音异义词,另一种是所谓主题分类。(《词汇学简论》64)

胡明扬:语词可以从不同角度、根据不同的标准来进行分类。根据在整个语汇(词汇)系统中的重要性,可以分为基本词汇和非基本词汇;根据使用频率,可以分为常用词汇和非常用词汇;根据使用范围,可以分为一般词汇、专业词汇、特殊词汇;根据语体不同,可以分为普通词汇、口语词汇和书面语词汇,还可以有俗语、流行语;根据通行的地区特点,可以分为全民语汇和方言词汇;根据时代特点,可以分为现代语词、旧词、古词、新词;根据语词来源,可以分为民族语汇和外来语汇;根据修辞色彩,可以分为褒义词、贬义词和中性词。(《语言和语言学》191-192)

本书的讨论中,主要涉及以下词汇分类,如可根据是否具有文化性分为文化词汇与普通词汇,文化词汇又可根据应用领域分为农业词汇、军事词汇、法律词汇(古人很早就进行了相关的分类尝试,可参看《尔雅》)等;根据常用与否还可分为常用词汇与普通词汇;根据语义关系分为同义词汇、反义词汇、类义词汇等;根据是否具有亲属关系分为亲属词汇与非亲属词汇。每一种词汇都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一个范畴。

附《尔雅》19章篇题及内容:

释诂(对古代词汇的解释)

释言(对一些动词和形容词的解释)

释训(解释连绵词和词组,以及形容词和副词)

释亲(解释亲属的称呼)释宫(对宫室建筑的解释)释器(对日常用具、饮食、衣服的解释)释乐(对乐器的解释)释天(对天文历法的解释)释地(对于行政区

划的解释)释丘(对丘陵、高地的解释)释山(对山脉的解释)

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

第二节古汉语词汇学与语言学其他学科的关系

古汉语词汇学作为词汇学的一门重要学科,与语音学、语法学、语义学关系重大,互为支撑,与训诂学也有重大关联,另外,与修辞学也有一定联系。

一、古汉语词汇学与语音学

词汇学同语音学的关系,早在南北朝时就已经引起我国学者的注意,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篇》说:“夫物体自有精粗,精粗谓之好恶;人心有所去取,去取谓之好恶。……军自败曰败,打破人军日败。”实际上,这就指出了利用语音的变化造成新词的语言现象。

语音的各个要素如音位、声调、音长、音势以及音位变体等等都同词义发生有规律的联系。例如:

所以古汉语词汇学中的很多问题都与语音有关,除了语音造词,再如同源词的研究也涉及语音。

二、词汇学与语法学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曾就词汇学和语法学二者的关系打了两个比喻:“好比是两极,整个语言体系就在这两极之间发展;也好比是两股对流的水,语言就在顺着这两股水流运动:一方面倾向于采用词汇学工具,即任意性的符号;另一方面又偏爱语法工具,即结构的规则。”(见该书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如近年来颇受人们重视的语法化就涉及词汇与语法两个方面的问题。如“着”等词的语法化过程其实伴随着词义的演变。

如重叠这种语法形式可使词义分化、产生新词。例如:

日傍碧纱窗,说与人人道。(晏几道《生查子》词)

段尽柔肠归思切。都为人人,不许多时别。(晏几道《醉落魂》)

有个人人。生得济楚,来向耳边问道,今朝醒未?(周邦彦《红窗回》词)

斗匀红粉照香腮,有个人人,当做镜儿猜。(辛弃疾《南歌子·新开池戏作》词)

三、词汇学与修辞学

词汇学同修辞学的关系更是十分密切的,因为各种辞修手段的运用大都是同词语的选择分不开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修辞学就是研究词汇运用的学科。表示同一概念的同义词由于在感情色彩、风格色彩等方面具有种种差别,恰当选用,就会取得某种修辞效果。如古代汉语中表示“月亮”的词语有一百多个,表示“太阳”的词语有五六十个,表示“美女”的词语有一百多个,表示“酒”的词语有四五十个,表示“死”的词语有五六十个,词汇学在研究这些同义词语的时候,一定要同修辞学结合起来。

新词的产生,同修辞手段的运用是分不开的。就总的方面来说,借代和比喻是比较能产的,尤其是借代更是能产的。修辞学注意修辞手段的运用所带来的生动性、形象性、趣味性等表达效果,而词汇学则比较注意修辞手段的运用能否形成固定的转义以至构成新词。

思考题:

结合蒋绍愚先生的意见思考古汉语词汇学与训诂学、语义学的关系。(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商务印书馆2005,1-24页)

附:蒋绍愚有关古汉语词汇学与训诂学、语义学的关系的论述。

(一)训诂学研究的对象不仅仅是词汇,但它是以词汇的研究为中心的。

1.我国古代训诂学的成就

(1)对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的研究古汉语词汇以单音词为主,通常一个字就是一个词,汉字是意音文字,往往可以借助字形的分析而推知字的本义。本义是词义

引申的出发点,掌握了本义,就可以提纲挈领地掌握一个词的多种引申义。所以传统训诂学对词的本义非常重视。《说文解字》就是通过字形分析来讲述字的本义的,许多字的本义由此书而得到保存。后代有不少学者对《说文解字》进行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也很值得我们重视。

关于词义的引申,我国古代很早就注意到了。《韩非子·解老》:“人希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按其图以想其生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尽管他的解释是错误的,但很显然,他是在寻找“大象”的“象”和意象的“象”之间词义上的联系。在古代的注疏中,虽然没有用“引申”这一术语,但实际上是在谈引申的问题。例如:《诗经·豳风·狼跋》:“得音不瑕。”毛传:“瑕,过也。”孔疏:“瑕者玉之病。玉之有瑕,犹人之有过,故以瑕为过。”

(2)关于同义词的辨析

同义词的辨析《左传·庄公二十九年》:“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日侵,轻曰袭。”《左传·襄公四年》:“臣闻之,访问于善为咨,咨亲为询,咨礼为度,咨事为诹,咨难为谋。”在传注中就更多。如《诗经·大雅·公刘》:“于橐于囊。”毛传:“小曰橐,大曰囊。”又:“于时言言,于时语语。”毛传:“直言曰言,论难日语。”《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郑玄注:“同门曰朋,同志曰友。”《离骚》:“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脩之数化。”王逸注:“近日离,远曰别。”

在《尔雅》、《说文》等字书中,同义词辨析也很多。……在同义词的研究方面,古代训诂学家提出了“对文”、“散文”、“浑言(统言)”、“析言”的概念。如:《诗经·大雅·公刘》:“于时言言,于时语语。”毛传:“直言曰言,论难曰语。”孔疏:“对文故别耳,散则言语通也。”

《说文》:“宫,室也。”段注:“宫言其外之围绕,室言其内。析言则殊,统言不别

也。”

“散文”、“对文”、“浑言”、“析言”不但指出了同义词之间细微的差别,而且注意到了词义在语用中的不同。

传统训诂学在同义词研究方面另一个重要成就是接触到了古今同义词的问题。

(3)对于音义关系的探求

词是音义结合的产物。词的读音和它的意义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兴趣。总的来说,音义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人们给某种事物取个什么名称(也就是说,给某个词赋予什么语音形式),在总体上说是任意的。正如荀子所说:“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荀子·正名》)但是在词汇的发展过程中,由一个原始词孳生出若干孳生词,在这一组词里,音义却往往是有联系的。这种现象,古人也早就注意到了,因此,很早就有“声训”,如:《论语·颜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这就是注意到了“正”和“政”之间音义都有联系。这种声训,在汉人的传注中也颇为常见,都是用来揭示两个同源词之间音义的联系的。……清代的学者如段玉裁、王念孙等打破了这种束缚,明确提出了“训诂之旨,本于声音”(王念孙《广雅疏证·自叙》),训诂要形、音、义“三者互相求”。(段玉裁《广雅疏证序》)

(4)关于虚词的研究

虚词所表示的主要是语法意义,所以对虚词的研究可以归入语法研究的范畴。但虚词毕竟也是整个词汇系统的一个重要部分,而且从历史发展来看,许多虚词都是从实词转化来的。所以,关于虚词的研究,也可以放到词汇研究中来谈,特别按照我国古代的传统,对虚词的研究属于训诂学范围,这是确定无疑的。古人对虚词

十分重视。因为汉语缺乏形态变化,所以词序和虚词就成了汉语语法的重要手段,正确地了解虚词,对阅读古代的典籍关系很大。因此,我国古代很早就有对虚词的研究。

我国古代研究虚词最早的专书,是元代卢以纬的《语助》,此书共六十六个条目,对135个词或固定结构进行了解释,或是分析同一虚词的多种用法,或是比较相近虚词用法的不同,比起以前对虚词的解释,要详细得多了。特别是书中把文言虚词和当时口语中的俗语虚词相比较,这对我们研究宋元时的俗语虚词很有用处。

清代袁仁林《虚字说》对虚词研究的路子大体和《语助》相同,对虚词所表达的“神情声气”描写比较细致。它的一些说法后来为《马氏文通》所继承。《语助》和《虚字说》对虚词的研究主要属于语法研究的范畴,这里不细说。

和词汇研究关系更密切的是王引之的《经传释词》。王引之在《自序》中说:“自汉以来,说经者宗尚雅训,凡实义所在,既明著之矣,而语词之例,则略而不究;或即以实义释之,遂使其文扞格,而意亦不明。”所以他“自九经三传、秦、西汉之书,凡助语之文,遍为搜讨,分字编次,以为《经传释词》十卷,凡百六十字。前人所未及者补之,误解者正之,其易晓者则略而不论。”由此可见,此书主要是为解释经传而作的,而此书的主要内容是纠正前人把虚词当作实词之误,以及阐发一些虚词久已湮没的古义。在这些方面,王引之确实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经传释词》一书,在训诂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

王引之《经传释词》着重在对具体字词的训释,而没有系统研究虚词的一般规律。但从他的训释中,我们可以看出虚词也有和实词相通的地方。

首先,不少虚词由实词发展而来,因此有些虚词的意义和实词有联系。比如,

王引之把《诗·终风》:“终风且暴”解释为“既风且暴”,纠正了从《毛传》以来训释之误,是一个很著名的例子。而他论证“终”有“既”义所用的方法,除了根据《诗经》中同样的“终……且……”的格式排比归纳外,还从虚词与实词的关系来加以解释。“家大人曰:终,词之既也。僖二十四年《左传》注曰:‘终,犹“已”也。’已止之已为终,因而已然之已亦曰终。故曰:词之既也。”(按:“终风且暴”的“暴”应为“瀑”的借字。《说文》:“瀑,疾雨也。从水,暴声。诗曰:终风且瀑。”“终风且暴”意谓既刮大风又下暴雨。)

其次,虚词也和实词一样,有字形的通假。这种例子王引之举了很多。如:唯与“虽”通。……《荀子·大略》:“天下之人唯各特意哉,然而有所共予也。”此“唯”通“虽”。

(5)关于方言词汇的研究

我国是一个方言复杂的国家,在先秦的古籍中就记载了方言词汇的歧异。除前面引过的《左传》、《战国策》中的记载外,在《尔雅》中也有记载。如:《说文》:“聿,所以书也。楚谓之聿,吴谓之不律,燕谓之弗。”又“笔,秦谓之笔。”

至于汉代扬雄《方言》、清代杭世骏《续方言》等,更是专门记载方言词语的书。

我国古代训诂学家不但对方言词语作了记录,而且对方言发展演变的规律作了初步研究。例如郭璞注《尔雅》就说明了扬雄《方言》中的词语在晋代的变化情况。

2.传统训诂学的不足

(1)首先,传统训诂学基本上没有脱离经学附庸的地位。古代训诂学家所做的工作,主要是为先秦的经典或秦汉时期小学的典籍作注,因此对古汉语词汇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当然,这不是说古代训诂学家没有涉及词汇理论,特别是清代的一些大师如段玉裁、王念孙等,他们有些见解是很精辟的;但他们这些观点,也散

见于对具体字词的诠释之中。这就不能不限制了对词汇理论系统的研究。因此,我们今天面对着的训诂学遗产,是极为丰富的材料(历代的注释、字书、音义等等,还有散见于笔记、杂著中的词语诠释),以及大量极为精辟然而散见于各处的理论观点,亟待我们去整理、归纳、总结。而这方面的工作,至今还做得很不够。

(2)传统训诂学基本上还是把古汉语词汇作为一个平面来研究的。尽管段玉裁提出了“有古形,有今形,有古音,有今音,有古义,有今义”,要“六者互相求”,而且说“古今者,不定之名也。三代为古,则汉为今;汉魏晋为古,则唐宋以下为今”,在具体的研究中,也有象上面所举的关于“屦”和“履”、“殿”和“堂”历史变化的精至之论,但总的说来,传统训诂学并不太注意汉语词汇在各个不同时期的历史发展,训诂学家们研究的重点是先秦和西汉的词汇,东汉以下,直至明清,各个时期的词汇研究得很少,就更谈不上从历史发展的观点对古汉语词汇作历时的描写并探索其发展的规律了。这方面的工作,我们今天要脚踏实地的从头做起,努力把各个历史时期的词汇面貌逐步搞清楚,在此基础上,总结汉语词汇从古到今的发展历史,总结汉语词汇发展的规律。

(3)传统训诂学在很长时间里没有摆脱文字形体的束缚,正如王力先生所说,严格地说,在清代以前的小学研究,是属于语文学的范围。清代学者打破了字形的束缚,重视了因声求义和声近义通,但其流弊又成为滥用通转。至于把语言看作一个语音、词汇、语法互相影响的完整的系统,这更是古代训诂学家所不可能做到的,我们也不应以此苛求古人。我们今天来研究古汉语词汇,就应该正确处理形、音、义三者的关系,而且要把词汇放到整个语言系统中来加以研究。

(4)传统训诂学对词汇的研究在理论上不够准确和深入。这是和上面所说的第一点(即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有关的。以同义词的研究为例。既然训诂的主要

目的是读懂古代典籍,那么,说“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权舆,始也。”就并无不可,而这些词之间的差异就被忽视了。后来的训话学家对这些词的不同作出了说明,并提出“浑言”、“析言”等概念,这在对同义词的分析方面是一个进步。但是,究竟什么叫“浑言”,什么叫“析言”,还是没有一个准确的界说,对为什么会出现“浑言则同,析言则异”这种现象,更缺乏深入研究。又如所谓“反训”,也是一个很早就提出但一直没有说清的问题。我们今天来研究古汉语词汇,就要克服传统训诂学的这种缺点,一是要求其准确,一是要求其深入。在这方面,吸取现代语义学的研究成果,来用于古汉语词汇的研究,是有积极意义的。

(5)传统训诂学以解经、作注为主要任务,所以往往对僻字僻义花很大力气,而对常用词却略而不论。如王念孙《广雅疏证》、王引之《经传释词》、郝懿行《尔雅义疏》都是如此。也许,这正是使一些人对训诂学望而生畏的原因。应该肯定,对僻字僻义的研究、解释是重要的,因为僻字僻义确是我们阅读古书的一个障碍,而且,对有些僻字僻义进行研究,得出的是关于古汉语词汇的一般规律。但是,构成某种语言词汇系统的主要部分毕竟还是常用词,不论是阅读古书也好,研究古汉语词汇的规律也好,常用词有更大的重要性。因此,应该把常用词的研究放到更重要的地位上来,这样才能使古汉语词汇的研究为更多的人接受,更好地为整理、继承文化遗产服务,也更有利于总结古汉语词汇的规律。

(五)词汇学与语义学

语义学(semantics)最早是在十九世纪由德国学者莱西希(K.Reisig)提出来的,他主张把词义研究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并把这个学科叫做semasiologie(semasio意义,logie学)。现代语义学研究的不仅是词义,而是语义(包括词组、句子所表达的意义),但对词义的研究是其中

一个重要部分。

语义学这门科学现在还不成熟。正如英国语言学家莱昂斯所说的:“迄今为止,还没有人对语义学作出一个令人满意的综合性的概述。”(J.Lyons:IntroductiontoTheoreticalLinguistics,1968)但语义学研究所取得的一些成果以及它提出的一些理论、观点乃至问题,对我们研究古汉语词汇都很有启发。

语义学研究的不是一种语言,而是多种语言,因此它的视野比较广阔,能注意到一些只研究某一种语言的人所不容易注意到的现象,并从中得出一些关于人类语言的一般性结论。在这方面,语义学吸取了人类学家的一些研究成果。人类学家通过调查发现,表示颜色的词和表示亲属关系的词,在不同的语言中是表现得很不一样的。……

这些例子很好地说明不同的语言中词汇的结构是不同的。尽管颜色和亲属关系都是客观存在,但在不同的语言中却用不同的词来表达,而且这些词并非一一对应。用我们比较熟悉的汉语和英语来比较,这种情况也很容易见到。例如亲属称谓,英语中的brother,汉语中要按长幼分为“哥哥”和“弟弟”,英语中的uncle汉语中要按父系母系分为“叔叔、伯伯”或“舅舅”。反过来,汉语中的“桌子”,英语要区分table和desk,汉语中的“杯子”,英语要区分为cup、glass、mug。

这些事实促使我们考虑关于一种语言的词汇系统的问题。这一点到后面的章节再详谈。如果我们从这个角度来考虑古汉语词汇和现代汉语词汇的不同,我们立即会想到:仅就颜色词和亲属词而论,古今汉语也有类似的情况。

例如,古代有这样一些颜色词:一染谓之縓,再染谓之赪,三染谓之纁,(以

词汇学的基本知识

词汇学的基本知识 词汇学是研究词语的学问,它是传统语言学(语法、语音、词汇)的一个分支。词汇学的 主要研究的内容是:词的性质、词的构成、词义的本质及发展、词的各种关系(同音、同 义、反义等)。 一、什么是词 词是有意义的能够独立运用的造句的最小单位,它具有固定的语音形式。汉语词的划分有一 定的困难,因为在书写时词和词之间是不分开的。就“独立运用”而言,许多虚词和量词是 不能独立运用的。于是增加了一条补充,一句话中把能独立运用的词划分出去,剩写的也是词。如:“我把这本书包了个书皮。”这个句子中的“本”“个”和“把”也是词。汉语中词 和短语的界限也不很清楚。一般可以用扩展插入法来区分。能插入的是短语,不能插入的是 词(意义不能变)。比如:钢笔——钢的笔、白菜——白的菜、白布——白的布、吃饭——吃 了饭、鸡蛋——鸡的蛋、睡觉——睡不睡觉。“钢笔”不能插入词,“白菜”插入后意思变了,它们肯定是词。“白布”可以插入且意思不变,可以做为短语。“吃饭”可以插入,“鸡蛋”可 以插入,但“鸡蛋”的频度很高,可以把它做为词。睡觉可以插入,但两个语素的组合是固 定的,把这类词做为离合词(理发、洗澡、打仗等)。 一个语素(有意义的汉字)能独立运用就是词。(米、吃、红、个、从) 两个语素组合后,意义不是它们的简单相加,就是词。(钢笔、金鱼、) 两个语素组合后,不能扩展插入词,就是词。(钢笔,白菜) 两个语素组合后,虽能扩展插入词,但它们是不能用别的语素替换的,则是一种特殊的词 ——离合词。 两个语素组合后,虽能扩展插入词,但它们的使用频度很高,且大家约定俗成认为它是词。(“鸡蛋”是词、“鹰蛋”就有人认为是短语)。 综上所述,汉语的词与短语之间的界限是有模糊地带的。 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形成了概念,词是反映概念的,但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一一对应的。 比如,“月亮”、“月球”对应的是一个概念,“人民”这个词可以对应不同的概念。 二、现代汉语词汇的构成 词汇由词和固定的短语——熟语、谚语等构成。 词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类: 1.语法分类——实词、虚词(词类) 2.结构分类——单纯词、合成词 3.音节分类——单音节词、多音节词 4.常用——常用词汇(基本词汇)、一般词汇 5.口语词汇——书面词汇 6.普通话词汇——方言词汇 7.汉语词汇——外来语词汇 8.古词语——新词语 熟语可以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等。成语表意凝炼、形象,在书面语中广泛运用。它来源 于古代的典故,有的选取原句中最能概括原句意思的成分(乘风破浪——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有的用四个字概括寓言、故事等(刻舟求剑、狐假虎威),有的增加个别字(短兵相接——车错毂兮短兵接)。成语的意思有的是语素义的简单相加(汗流浃背、无稽之谈、自圆其说);多数成语的意思不是语素义的相加,有的意思是约定俗成的(高山流水——表示知己知音),有的是取字面的比喻义(水落石出——比喻真相毕露了)。

古代汉语:词汇讲稿

第二章詞彙 第一節古今漢語詞彙的異同 一、古漢語的字和詞 對於古漢語詞彙的學習,一個首要的問題是分清楚字和詞。字是用來記錄詞的。漢字雖然有音有義,但音義是有聲的語言賦予它的,它本身只是記錄語言的符號而已。脫離了漢語,漢字便失去了文字的性質。例如“日”,對於不懂漢語的人來說,絕對不會把它讀作rì,也不會跟空中的太陽聯繫起來。 但是由於上古代漢語以單音詞爲主,單音詞書寫時,一個詞就寫成一個漢字。再加上字形所反映的本義往往與詞義有關係,所以,古人一般把一個字當成一個詞,用“字”稱呼詞,用“字義”指詞義。這樣一來,造成了這樣一種錯覺,仿佛漢字是直接記錄概念的,不自覺地將字和詞混同了起來。例如《顔氏家訓·書證》: 《禮》云:“定猶豫,決嫌疑。”《離騷》曰:“心猶豫而狐疑。”先儒未有釋者。案:《尸子》曰:“五尺犬爲猶。” 《說文》:“隴西謂犬子爲猶。”吾以爲人將犬行,犬好豫在人前,待人不得,又來迎候,如此往還,至於終日,斯乃豫之所以未定也,故稱猶豫。 “猶豫”本來是一個聯綿詞,“猶”、“豫”只是記錄兩個音節。但《顔氏家訓》中過分注重字形,混同字詞,把聯綿詞“猶

豫”中的“猶”和“豫”看作兩個詞來解釋,這是不正確的。對此,清代學者黃生批評說: 猶豫猶容與也。容與者,閒適之貌;猶豫者,遲疑之情。 字本無義,以聲取之爾。俗人妄生解說,謂獸性多疑,此何異以蹲鴟爲怪鳥哉。考諸傳記,惟《文帝紀》作“猶豫未定”,《楊敞傳》(“猶與無決”)、《陳湯傳》(“將卒猶與”)、《後漢來歙伏隆傳》皆作“尤與未決”。蓋以聲狀意,初無一定之字,妄解獸名者,眼縫自未開爾。(《義府》卷下) 在古代文獻中,大多數情況下一個字記錄的就是一個詞,字和詞具有一定的對應關係。但並非所有字和詞都是一對一地對應。在不少情況下,古代漢語的字,不等同於詞。具體表現爲:同一個字形記錄不同的詞;同一個詞用不同字形記錄。這就是“同字異詞”和“同詞異字”。 (一)同字異詞 造成同一個字形記錄不同的詞的原因大致有下面幾種: 1.假借 (1)本無其字的假借。例如: 夫——夫1(成年男子)、夫2(指示代詞)、夫3(語氣詞)“夫”字本爲表示“成年男子”的這個詞造的字。例如《詩經·秦風·黃鳥》:“維此奄息,百夫之特。”(特:傑岀者)即其例。漢語中表示“指示代詞”和“語氣詞”的詞,本無其字,但人們並沒給它們造字,而借用表“成年男子”的“夫1”記錄。例如《戰國策·齊策四》:“乃歌夫長鋏歸來者也。”此爲夫2(指示代詞)。《論語·子罕》:“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此爲夫3

词汇学与小学语文词语教学

词汇学与小学语文词语教学 第一讲词汇学的基本知识 词汇学是研究词语的学问,它是传统语言学的一个分支(语法、语音、词汇)。词汇学的主要研究的内容是:词的性质、词的构成、词义的本质及发展、词的各种关系(同音、同义、反义等)。我们把词义放在第二讲集中讨论。一、什么是词 词是有意义的能够独立使用的造句的最小单位,它具有固定的语音形式。汉语词的划分有一定的困难,因为在书写时词和词之间是不分开的。就“独立使用”来说,很多虚词和量词是不能独立使用的。于是增加了一条补充,一句话中把能独立使用的词划分出去,剩写的也是词。如:“我把这本书包了个书皮。”这个句子中的“本”“个”和“把”也是词。汉语中词和短语的界限也不很清楚。一般能够用扩展插入法来区分。能插入的是短语,不能插入的是词(意义不能变)。比如: 钢笔——钢的笔# 吃饭——吃了饭 鸡蛋——鸡的蛋 睡觉——睡不睡觉# “钢笔”不能插入词,“白菜”插入后意思变了,它们肯定是词。“白布”能够插入且意思不变,能够做为短语。“吃饭”能够插入,“鸡蛋”能够插入,但“鸡蛋”的频度很高,能够把它做为词。睡觉能够插入,但两个语素的组合是固定的,把这类词做为离合词(理发、洗澡、打仗等)。 一个语素(有意义的汉字)能独立使用就是词。(米、吃、红、个、从) 两个语素组合后,意义不是它们的简单相加,就是词。(钢笔、金鱼、) 两个语素组合后,不能扩展插入词,就是词。(钢笔,白菜) 两个语素组合后,虽能扩展插入词,但它们是不能用别的语素替换的,则是一种特殊的词——离合词。 两个语素组合后,虽能扩展插入词,但它们的使用频度很高,且大家约定俗成认为它是词。(“鸡蛋”是词、“鹰蛋”就有人认为是短语)。 综上所述,汉语的词与短语之间的界限是有模糊地带的。 人们对客观世界的理解形成了概念,词是反映概念的,但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一一对应的。比如,“月亮”、“月球”对应的是一个概念,“人民”这个词能够对应不同的概念。 二、现代汉语词汇的构成 词汇由词和固定的短语——熟语、谚语等构成。 词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分类: 1.语法分类——实词、虚词(词类) 2.结构分类——单纯词、合成词 3.音节分类——单音节词、多音节词 4.常用——常用词汇(基本词汇)、一般词汇 5.口语词汇——书面词汇 6.普通话词汇——方言词汇 7.汉语词汇——外来语词汇 8.古词语——新词语 熟语能够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等。成语表意凝炼、形象,在书面语中广泛使用。它来源于古代的典故,有的选择原句中最能概括原句意思的成分(乘风破浪——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有的用四个字概括寓言、故事等(刻舟求剑、狐假虎威),有的增加个别字(短兵相接——车错毂兮短兵接)。成语的意思有的是语素义的简单相加(汗流浃背、无稽之谈、自圆其说);多数成语的意思不是语素义的相加,有的意思是约定俗成的(高山流水——表示知己知音),有的是取字面的比喻义(水落石出——比喻真相毕露了)。 三、词的结构 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就是单纯词。(语素是最小的音义结合体:人、额、由、蟋蟀、巧克力)有人统计《现代汉语词典》单纯词约占15% ——16% 。 单纯词有四类:单音节词、连绵词(双声叠韵)、叠音词(刚刚、蛐蛐)、外来词中的译音词(坦克、迪斯科)。 两个以上语素构成的词是合成词。合成词的结构和短语的结构关系基本是一致的(这是汉语的一个特点)。合成词有两类: 1. 复合词:由两个以上有实在意义的语素(实语素)组合的合成词。主要有以下几种:

东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计划

东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计划 (2011年12月修订) 一、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 1.培养目标 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扎实专业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才市场需要,具有创意写作能力的多元化应用性人才。具体包括机关高级文秘,语文和对外汉语教师,报刊、出版社和网站编辑,广告文案策划师,以及报考研究生深造者和作家。 2.培养规格 本专业人才应具有科学世界观、思想方法和开拓精神,掌握现代化办公自动化技能,善于协调人际关系,有较强创意写作能力。 ①热爱生命、追求真理、执著本职、报效祖国。具有高尚的理想、道德、情操,有实事求是、勤奋创新的科学精神,有较强的竞争意识,自觉为社会和人民服务。 ②具有扎实的本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了解本学科前沿信息和发展动态.有宽广文化视野、科学思维方式和独立创新精神。有较强的创意写作、阅读和表达能力,以及办公自动化基本技能. ③具有组织协调、独立获取信息和初步科学研究的能力。 ④掌握一种外国语,能较好阅读本专业外文书刊,具有一般的听说能力。 ⑤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健全心灵人格、高雅审美情趣和健康体能体魄。 二、学制 本科标准学制为4年。 三、最低毕业学分和授予的学位 本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按照教学计划的规定修完有关课程,获得156学分以上,其中普通教育课程48学分,专业基础课40学分,专业选修课56学分,专业实习6学分,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6学分,符合毕业条件者,准予毕业,并颁发毕业证书。 根据国家有关学位授予的规定,符合学校本科学生学士学位授予规定者,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四、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进程 1。普通教育课程

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

绪论 一、古代汉语及其性质和内容 ?(一)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就是古代汉民族的共同语) ?1、时限(文字产生——关于古代汉语下限涉及汉语史的分期) ?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从语音、词汇和语法三个方面综合考察,并以“语法作为主要的根据”,分汉语史为四个阶段:①上古期(公元三世纪)②中古期(公元四世纪至十二世纪)③近代(公元十三世纪至十九世纪鸦片战争)④现代(二十世纪五四以后) ?吕叔湘先生认为,汉语史分期在第一层面上应该是二分的,以晚唐五代为界分古代和近代两个阶段,现代汉语只是近代汉语的一个分期,不能与古代、近代鼎足。 ?蒋绍愚主张三分:古代汉语(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及后世作家仿古作品的语言);近代汉语(唐初—清初);现代汉语。 ?一般教材多以五四为界分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两部分,即古代汉语的下限是五四,但不要绝对化。 ?2、古代汉语的形式 ?任何一种有文字的语言都有两种形式:口语和书面语。 ?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共同语和方言的差异。 古代汉语也有共同语和方言的区别 ?古代称共同语为“通语”或“雅言”。《礼记·王制》:“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说明古代方言很复杂,分歧也很大,西汉扬雄《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是我国第一部方言著作。 ?吴语与中原雅言有很大差异。 ?北宋释文莹《湘山野录》:“开平元年,梁太祖即位,封钱武镠为吴越王……是年省茔垄,延故老……镠起执爵为席,自唱还乡歌以娱宾……时父老虽闻歌进酒,都不为之晓。武肃觉其欢意不甚浃洽,再酌酒高揭吴喉唱《山歌》以见意……歌阙,合声赓赞,叫笑振席,欢感闾里。” ?齐语和楚语也是两种不同的方言。 ?《孟子·滕文公上》:“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古代汉语的定义 ?古代汉语就是古代汉民族共同语,它指的是有文字以后到五四以前我国汉民族所使用的书面形式的语言。 (二)古代汉语的研究对象 ?1、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作家仿古作品的语言——文言文。 ?先秦时期的书面语是记录口语的,言与文基本上是一致的。 ?秦汉时期,口语发展得快一些,方言也更加复杂,而汉字记录的书面语言发展得很缓慢,其结果是书面语言与口语的距离越来越大。《后汉书·班昭传》:“时《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 ?隋唐以后,封建统治阶级的大力提倡文言文(官方文体、科举考试),另一方面如唐宋八大家等文人也大力提倡并亲身实践(古文运动),使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成了正统的文学语言,形成了相对独立的体系。这种书面语就是人们通常说的“古文”,或称“文言文”。 ?2、六朝以后以北方话为基础形成的古代汉语书面语——古白话。 (三)古代汉语的研究内容 ?许慎《说文解字·叙》:“《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传统小学的三个分支:文字、音韵、训诂。 ?语音(音韵学):古音学、今音学、等韵学、北音学等。 ?文字:古代汉字的产生、构造方式、字体的演变以及古代汉语用字的几种情况。 ?词汇(训诂学):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训诂学的有关理论及内容。 ?语法: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地方,如词类活用、特殊语序、特殊句式以及虚词的用法等。

词汇学

语义学在中学教育中的应用 李可欣 2012303010421 英本1204班 摘要:英语在当今社会的交流中占据了主要地位,因此英语教学也变得尤为重要。 而词汇教学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在这片文章中我将就语言学中的语义学分别从语义成分(semantic components);词的外延 (denotation of words)和词之间的意义关系这三个方面来分析词汇学,并讨论其在现实中学教育中的应用。 关键词:语义学,语义成分分析,词的外延,词与词之间的意义,词汇教学

1.语义学 语义学研究的是语言中语义是如何编码的。它涉及到的不仅仅是作为词汇单位词语的意义,还有语言中词之上和词之下成分的意义,例如语素意义与句子的意义。语义学的关键为语义成分、词的外延、词之间的意义关系,还有句子之间的意义关系。 1.1语素 就发音与意义之间的关系来看,语素是语言的最小单位。语素不能再作进一步的分析。例如,dog不能再被分为d和og。 1.2词 词是一个典型的语法单位,它位于语素和词组的中间,例如,baby,water,face和high。词具有(1)稳定性:在所有语言单位中,就内部结构来说,词是最稳定的。(2)相对连续性:连续性是指即使一个单词有几个部分组成,中间 也不能插入任何新的成分。如disappointment这个词由三个部分组成dis、appoint、ment,但这三个部分之间不能插入任何部分也不允许有任何的停顿。(3)最小自由形式:这种说法最开始由布龙菲尔德提出。他提倡“把句子看作 ‘最大自由形式’,把词看作‘最小自由形式’”,词是能够单独构成句子的最小单位。如以下例子: --Is John coming this party with you? --Possibly. 2.意义 虽然“语义学这一词仅仅只有100多年的历史,但意义一直是人类研究的话题;早在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著作中就有关于意义的讨论。在中国,老子甚至更早的提到了意义的相关问题。这么多年以来,大量的词典的出版也为意义研究的历史留下的不可磨灭的铁证。 2.1语义成分 语义是个涵义较为广泛的概念,它可以指词语的意义,也可以指话语的内容。在谈及语义成分之前我们先来说说语义成分分析。丹麦语言学家叶尔姆斯列夫(L. Hjelmslev)在1943年提出了词义可分的想法,即一个词项可以分解为一组更小的成分,例如woman这个词的语义可以分解为[human] 、[adult] 、 [female] 这几个成分。这一设想得到了很多语言学家的支持,美国的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还提出了“语义特征”(semantic feature)的术语,即语义成分(semantic component),来为这最小的意义单位命名。随着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发展,语义 成分分析法(Componential Analysis)应运而生,并成为研究语义成分的核心 方法。这一方法是1956年,人类学家古迪纳夫在《成分分析以及意义研究》一 文中提出的,最初只是人类学家用来分析不同语言中的亲属词语的。随后,很多语言学家,如鲍狄埃、卡茨(J. Kats)、福多(J. A. Fodor)等人都相继提出了相关理论,引起了语法学和语义学界的高度重视。 简单说就是:语义成分分析就是从一组意义相关的词语中抽取其共同特征的 做法,这些共同成分就是语义成分(sense components)或称义素(semes)。2.1.1语义成分分析在中学教学的应用 语义成分分析是对词语的形式化的描写,揭示了语义的微观层次,提供了语 义结构,从而说明了词义的构成以及词与词之间的语义关系,以此能够让学生更

文学院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分流培养的实施意见

文学院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分流培养的实施意见 2009年12月11日 根据穆树源董事长关于人才分流培养的意见,为了使中文系学生就业时能够在一个专业领域有较深造诣和多元技能,并贴近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学生打好中文专业基础的前提下,学生大约在2年级下学期开始,将实施按专业方向进行分流培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潜在能力特长,选择一个主攻专业方向进行深入的学习,同时还可以兼学其他专业方向自己感兴趣的选修课程,从而达到专业素养及技能的全面发展。 所有进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不管他个人的潜在特长是什么,准备将来从事哪种工作,他们都必须打好专业基础。我们将为学生开设相对稳定的10门基础课程:阅读与写作、文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外国文学、语文学科教学论、语言学概论和办公自动化。这是学生今后向特定专业方向发展的立足点和基础。这个基础不打好,任何专业方向的发展都将是一句空话。 这些基础课程也有着相关联的选修课程,不同的专业方向可以共享和选修。它主要包括语

言和文学两大块选修课程。 语言系列选修课,每个学生必须选修6学分。

文学系列选修课,每个学生必须选修6学分。 目前,中文系有着3个主要的专业方向,它们有着自己的培养目标和课程群。 一、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 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主要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扎实中文专业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与中小学语文教育相关的合格教师。其中包括通过教师资格证书考试而获得准入许可的中小学语文教师、对外汉语教学教师,以及报考研究生进一步深造者。 二、文秘与办公自动化专业 文秘与办公自动化专业主要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扎实中文专业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与文秘策划和办公自动化相关的应用性高级文秘。其中包括机关管理人员、国家公务员,以及报考研究生进一步深造者。

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931019(秘书学、新闻学、汉语国际教育)/ 0933060(小学教育) 课程名称:《古代汉语》 总学时数:48学时 一.说明 1.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相关专业(如秘书学、新闻学等)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授课对象为本科生。 2.教学目标及意义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以使学生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语言现象及其理论知识,以便为阅读古代汉语作品、为理解古今汉语的语言现象提 供必要的理论知识。 3.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教学内容:古代汉语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的概括论述。 教学要求: (1)掌握古代汉语常见的语言现象,并了解其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力求贯通古今,注重沿流讨源,通过古今汉语比较来把握古今代汉语的异同。 (3)课堂讲授与课后辅导、课外练习相结合。 4.教学重点、难点 古代汉语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语言现象与规律的认知与把握,是古代汉语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教学难点之所在。 5.教学方法与手段 概述通论,指导阅读,加强练习。 6.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主要参考书目: 1.王力主编《古代汉语》,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5月第3版 2.郭锡良主编《古代汉语》,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6月版 3.许嘉璐主编《古代汉语》,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第1版4.唐作藩《音韵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第3版 5.许威汉《训诂学导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年5月版 6.裘锡圭《汉字学概要》,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9月版 7.蒋绍愚《古汉语词汇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12月版 8.李佐丰《古代汉语语法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9月版 9.杨伯峻《古汉语虚词》,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5月版

词汇学的特点与作用

众所周知,词汇是构成语言材料的基础,是学 好英语这门语言的基础之一。而词汇的学习又不像语音和语法,可以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间里突击掌握,词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学生常抱怨不能灵活运用学过的词汇,究其原因,是他们对所学词汇的意义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和语音、语法相比,词汇的意义更复杂,它不仅涉及到词自身的含义,还涉及到词与词之间的关系,也涉及到词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词汇意义的复杂性增强了其掌握的难度,因此词汇教学中应该强调词汇意义的教学,这是由词汇意义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本文将从词汇意义的不同侧面来探讨词汇意义的特点,以及对词汇教学的启示。 一 、英语词汇意义的特点 1.英语词汇意义的多样性 国内外的语言学家们对词汇意义的研究较 多,大多数的语言学、词汇学、语义学书籍一般有专门的章节来讲述词汇意义。只是不同的学者对词汇意义的分类和命名有所不同。我国语言学家程雨民教授指出,“理解词汇意义不仅要注意语 言系统赋予它的特定含义,而且还须随时考虑到词汇在结构中的地位,也就是说词汇不仅有其字面意义,还有其语境意义。” 里查德(Richards,1976)认为,词汇意义包括:(1)指称意义;(2)内涵意义;(3)文化意义。指称意义是指词与客观和虚构世界中的现象相联系的那一部分意义;而内涵意义表示人们对该词所指的事物所怀的感情或所抱的态度;文化意义则是指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赋予词汇的附加意义。 对词汇意义分类最为详尽,最为大家所接受 的当数著名语言学家Leech的理论。Leech认为,词汇意义的类型大致可分为概念意义、联想意义和主题意义。概念意义又称明指意义或词本义,也往往是一般词典所列出的第一义,它用来界

古汉语词汇学

小议“古汉语的词类活用” ——读《古汉语词义论》有感 文学院对外汉语系10级八班赵锦颖1100100268 学过古代汉语的人都对词类活用这一现象有所接触和了解,这是古代汉语中很普遍的一种现象。但是,到底什么是词类活用?大家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十分了解。作为一名对外汉语的学生,古代汉语是专业必修课程,又因为自己对于古典文学始终偏爱有加,所以在这门功课上下了很大的功夫,虽然没能学精,但还是收获了很多。而古汉语词汇学这门课更使我对其有了更深入的学习和了解。 汉语历经了千年的岁月,虽始终没有出现断代,但时光还是给了它很多改变。这些变化涵盖了方方面面,如字形、语法、词汇系统、语音等等。那些古代典籍,如今我们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才能有所理解,同时不能确定自己的理解是否没有偏差。而正确理解古代典籍,对词义的正确把握是必要的功底。 《古汉语词义论》这本书共分为八个章节,对古汉语词汇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论述。其中,我最感兴趣和印象最深的便是古代汉语词汇的活用。下面我就自己的收获谈谈对词类活用的认识。 词类活用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在古代汉语中十分常见。要掌握词类活用,首先要明白什么是词类活用。同词类活用常会一同出现的词有“转化”、“兼类”、“引申”等。很多人都混淆了这几个概念,下面我就自己所学到的东西谈谈这几者的区别和关系。 其中“转化”和“引申”的关系较为亲近,它们同是字或词从旧义产生新义的途径,但不尽相同。它们的不同在于:引申是通过语义变化的手段产生新义,即通过义素的增减变化而产生新义。如果是直接引申,那么旧义与新义之间总有共同的义素,但一般说来不会是旧义的全部义素整个的进入新义;如果是间接引申,那么旧义与新义之间可能没有共同的义素。由引申产生的新义,可以与旧义属于不同的词类,也可以和旧义属于同一词类。“转化”则是通过语法变化的手段产生新义,即:是一个词具有某种新的语法功能,使它改属另一个此类,从而也就使它的词义发生改变。有转化所产生的新义,其词性一定是与旧义不同的。例如: 《史记·陈涉世家》:“皆指目陈胜。”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左右欲刃相如。” 《左传·成公十七年》:“我师师于刍扬。”

词汇学术语

Glossary Lexicology 词汇学Morphology 形态学Semantics 语义学 Etymolog 词源学Lexicography词典学Phonology 语音学 Syntax 句法 Pragmatics语用学 functional linguistics 功能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 社会语言学psycholinguistics 心理语言学cognitive linguistics 认知语言学text analysis 语篇分析 lexicon 词汇 phonemic 音位的 prefix前缀 suffix 后缀 stress 重音 pitch 音调,音高 subject 主语 object 宾语 adjective 形容词 nouns 名词 adverbs 副词 demonstrative 指示代词auxiliary verb 助动词 modifier 修饰语 preposition 介词 conjunction 连词 corpus linguistics 语料库语言学discourse analysis 语篇分析agent nouns 施事名词 closed classes 封闭词类 open classes 开放词类grammatical words 虚词function words 功能词inflection 屈折变化 word class 词类 lexical words 实词 semantic field 语义场componential analysis 成分分析semantic features 语义特征thesaurus 词库 morpheme 词素 lexeme 词位 morph 词素变体 allomorph 词素变体 complex word复杂词 compound word复合词 bound morpheme 粘着词素 free morpheme 自由词素derivational morpheme 派生词素inflectional morpheme屈折词素denotation外延意义 reference 指称意义 sense 意义 conceptual meaning 概念意义connotative meaning 内涵意义 social meaning 社会意义 affective meaning 情感意义 reflected meaning 反映意义collocative meaning 搭配意义thematic meaning 主位意义 root 词根 stem 词干 base 词基 affix 词缀 bound root 粘着词根 free root 自由词根 polysemy 多义词 homonymy 同音、形异义词homophone同音异义词 homograph 同形异义词 writing conventions 书写规范 Indo-European family 印欧语系 west Germanic language 西日耳曼语族celtic 凯尔特语 runic 如尼文字 Old English古英语 Middle English中古英语 Early Modern English现代英语早期conjunctions连接词 kennings代称修辞格 nominative主格 accusative 对格

古代汉语中表示颜色的词语例说

古代汉语中表示颜色的词语例说 古代汉语中表示颜色的词语例说 1,黯形声字。从黑,音声。本义是:“深黑色”。《说文》:“黯,深黑色也。”《广雅》:“黯,黑也。”《史记·孔子世家》:“黯然而黑。”现在仍有“黯然”(黑 暗的样子) 等词语。常泛指黑色。 2,赫会意字。从二赤。《说文》:“赫,火赤貌。”火赤。本义是“火烧的颜色”,泛指“赤色和火红色” 。如《诗经·邶风·简兮》:“赫如渥赭。”现在仍有“赫日(红日) ,赫赤(深红,火红) ”等词语。 3,黛形声字。从黑,代声。《说文》:“黱,画眉也。从黑,朕声。”“黱”也写 作“黛”。锴本作画眉墨。本义是“青黑色的颜料。”古代女子用以画眉。后来泛指“青 黑色”,如杜甫《古柏行》:“霜皮溜雨四十围, 黛色参天二千尺。”现在仍有“黛黑”等词语。 4,黑会意字。小篆字形,上面是古“囱”字,即烟囱;下面是“炎”(火) 字,表 示焚烧出烟之盛。合起来表示烟火熏黑之意。《说文》:“黑,火所熏之色也。”本义是:“黑色”。《小尔雅》:“纯黑而反哺者,谓之乌。”后经常表示“黑色”。如“黑洞 洞”“黑暗”等。 5,红形声字。从糸(表示与线丝有关),工声。《说文》:“红,帛赤白色也。” 本义是:“粉红色。”段注:“按,此今人所谓粉红、桃红也。”《释名·释采帛》:“红,绛也,白色似绛者也。”后来也表示各种红的颜色。如白居易《忆江南》:“日出 江花红胜火。”现在红色使用极为普遍,结合其他表示红色的词语使用,如“绯红”“绛红”等。 6,绯形声字。从糸(表示与线丝有关),非声。本义是“(帛)红色”。《说文 新附》:“绯,帛赤色也。”后常表示“红色,深红色”,如韩愈《送区弘南归》: “佩服上色紫与绯。”现在有“绯红”等词语。 7,赤会意字。甲骨文,从大(人) 从火。人在火上,被烤得红红的。一说“大火” 为赤。本义是“火的颜色”,即红色。《说文》:“赤,南方色也。”《书·洪范·五行传》:“赤者,火色也。”后指“红色”,如贾思勰《齐民要术·种椒》:“色赤椒好。” 8,朱指事字。小篆字形,从木,一在其中指出这种木是红心的。《说文》:“朱, 赤心木,松柏属。”本义是:“赤心木”。后用来指“朱色,大红色” 。如《韩非 子·十过》:“墨染其外,而朱画其内。”《庄子·达生》:“紫衣而朱冠。”古代又称“朱”为正色,如“朱门”“朱红”等。

古代汉语音韵学知识

汉语音韵 教学目标:了解汉语语音史与音韵学史的基本知识,掌握上古字音相同或相近的判定方法。教学重点:常用音韵学术语,各时代的音系状况,上古音的研究方法和成就。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时数:8 教学内容: 绪论 一、什么是音韵学 音韵学也称声韵学,它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传 统学问,是古代汉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像现代汉语语音是现代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 样。所谓声、韵、调系统,简单地说,就是指某个历史时期汉语声、韵、调的种类及声母、韵母的配合规律。以现代普通话为例,它有22个声母,38个韵母,4个调类。其声母和韵 母的配合不是任意的,而有一定的规律,如j、q、x三个声母只能和齐齿呼与撮口呼的韵 母相拼,而不能与开口呼与合口呼的韵母相拼。 语音演变史的分期:一、上古音(先秦两汉);二、中古音(魏晋至唐宋);三、近古音 (元明清);四、现代音。上古音以先秦两汉韵文、谐声字、重文、异文、假借、古书注音、声训等为研究材料;中古音主要以隋陆法言《切韵》(宋《广韵》的前身)为研究材料;近 古音以元周德清《中原音韵》等韵书为研究材料。我们只学上古和中古两期。 传统音韵学分为三个部门,即今音学、古音学和等韵学。今音学是研究中古时期(隋唐时代)汉语声、韵、调系统的一门学问;古音学是研究上古时期(先秦两汉)汉语声、韵、调系统的一门学问;等韵学是用等”的概念分析汉语韵母及声韵配合规律的一门学问,它通过韵 图的形式展示某一历史时期的声、韵、调系统。等韵图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声、韵配合表。 二、音韵学的功用 汉语音韵学和汉语史、汉语方言学、训诂学、考古学、校勘学、中国古典文学、古代历史、古代文献学以及古籍整理等学科都有密切的联系,其作用是多方面的。下面我们主要从 四个方面谈谈汉语音韵学的功用。 1、汉语音韵学是建立汉语史的前提 要研究汉语语音,指出汉语语音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指导汉语的学习和使用,以保证汉语朝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就不能不建立汉语语音史。要建立汉语语音史,首先必须研究 出汉语各个历史时期的声、韵、调系统,例如先秦时期汉语的声、韵、调系统如何,隋唐时期汉语的声、韵、调系统如何,元明清时期汉语的声、韵、调系统如何等等。只有把这些不同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的面貌弄清楚,并探寻出其间的联系和发展规律,才谈得上汉语语音史的建立,而要知道汉语各个时期声、韵、调的状况,就得依靠音韵学的研究。王力先生的《汉语语音史》就是在汉语音韵学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写成的,其突出的特点是比较详细 地展示出了汉语各个历史阶段的声、韵系统及拟音,指出了汉语语音发展的某些规律。 2、音韵学是进行方言研究的必备知识 汉语方言学是研究汉语各地方性口语的一门科学。要对方言进行深入的研究,不能不牵 涉到方言的历史,只有从历史的角度找出方言特点的根据,才能弄清方音的来龙去脉,才能 对方音的特点及其演变规律作出合乎科学的解释;因此,要从事方音研究,就必须具备一定 的音韵知识。例如"幕"字,北京话读作[mu 0],而广东梅县话则读作3k],北京 人和梅县人对“幕”字的读音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差异?只要有点音韵学知识就会知道,

古汉语词汇 词义的引申

词义的引申 文学院对外汉语八班赵锦颖1100100268 【内容摘要】:古汉语词汇中,词的特点之一就是多义现象普遍存在。众所周知,词在产生初期只具有一个义项,即本义。之后在词的本义的基础上发展为多个义项。通常认为,词的发展途径有引申和假借两种途径。除此之外,后有学者认为,词义发展的途径还有相因生义、虚化、语法影响、修辞影响、简缩。引申是词义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到底何为词义引申,引申的类型,引申后对词义的影响等等,不同的学者站在不同的研究角度有不同的看法和立场。我就自己通过古汉语词汇学这门课程所学到的几位学者对此的看法和研究,简单的论述一下词义引申。其中会就自己较为了解和认同的蒋绍愚先生的观点做出较为详尽的阐述。 【关键词】:词义发展,引申,方式,规律 汉语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语言,单是文字就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300年,而语言是和人类同时产生的,有很多词汇在文字产生之前就存在了。历经漫长的发展变化过程,词汇的意义大多都发生了变化,由最初的一个意义发展为多个意义。但词的众多含义之间并不是并列的关系,其中词的最初意义为本义,余下的都为引申义。对于这一点,众家学者的看法大抵是相同的,没有本质上的歧义和分歧。例如: “道”,本指实实在在的“路”,后引申为自然界中抽象的“路”,即规律;又由此引申为治理国家的方针政策,这是在“规律”一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具体化后产生的含义。 “牧:,《说文解字》中:“牧,养牛人也。”这是因为“牧”字从“牛”的缘故。但在先秦文献中,既可以说“牧牛”,也可以说“牧羊”、“牧马”、“牧猪”。可见其本义是泛指放牧牲畜。 由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引申是基于联想作用而产生的一种词义发展。甲义引申为乙义,两个意义之间必然有着某种联系,或者说意义有相关的部分。从义素分析的角度来说就是甲乙两义的义素必然有共同部分。一个词的某一义位的若干义素,在发展的过程中保留了一部分,有改变了一部分(或增,或减,或

现代汉语(讲稿)

第一章绪论 一.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了解) 1.定义:现代汉语是现代汉民放族的语言,是全体汉族人民之间用来交际的语言,也是是汉民族和兄弟民族、中国人和外国人之间用来交际的语言,它包括普通话和方言。 2.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其标准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语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于1955年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界定) 二.现代汉语方言(★:了解) 1.北方方言(占70%)。四个次方言:华北方言、西北方言、西南方言、江淮方言 2.吴方言(占8.4%)江浙一带(代表是苏州话\上海话) 3.湘方言(4%)湖南大部(代表长沙话) 4.赣方言(2.4%)江西大部及湖北东南部(代表南昌话) 5.客家方言(4%)粤闽赣效界处及海外(梅县话) 6.闽方言(4.2%)闽南方言(厦门)闽东(福州)闽东(建瓯) 7.粤方言(5%)广东中西南、广西东南、港奥、海外 三.新时期的语言文字工作(★:了解) 1.大力推广应用普通话,促进汉语规范化。(首要任务) 2.加强社会用字管理,促进汉字规范化。 1955年《第一批民体字整理表》1964年《简化字总表》 1986年《简化字总表》1965年《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 1988年《现代汉语常用字表》《现代汉语通用字表》 练习题 1.语言有哪些基本特点?(语言的符号性和交际工具性) 3.现代汉语的显著特点是什么? 答:现代汉语在语音方面有声调,元音占优势,没有复辅音;在词汇方面合成法是主要的构词法,构词单位以单音节实语素为主,类似于印欧语的前缀和后缀,虚语素数量有限,且构词数量也不多;在语法方面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词类和句子成分不像印欧语那样一一对应,而是一种复杂多变的对应关系,句子和短评的构造基本一致,且拥有丰富的量词和语气词。 4.试述普通话和方言和关系。 5.简述现代汉语规范化及其意义。 6.怎样实现现代汉语规范化? 7.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和任务是什么? 第二章语音 第一节语音概况 一.语音的性质(★★:理解) 语音就是人们说话时发出的代表一定意义的声音。 1.生理属性:发音器官、肺和气管、喉头和声带声音。 2.物理属性:音高、音强、音长、音色(见语言学) 3.社会属性(本质属性):音义结合的任意性;语音的系统性。 二.语音的分析(★★:理解-重点、难点) 1.音节:是语音的基本结构单位,是人们在听觉上自然感受到的最小的语音片段。 2.音素:是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的语音单位。 分为元音和辅音(分法见语言学语音章) 3.音位:是从某种语言或方言里能够区别意义的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的语言单位,是根据语音的辨义作用归纳出来的。 对立性:相同语音环境里能区别意义。 互补性:不出现在相同语音环境里。 4.声母、韵母、声调 区别:声母与韵母是就汉语音节内部结构和位置分析出来的。元音和辅音是对音素发音特点区分出来的。 三.语音的符号(★:了解) 1.汉语拼音方案是记录现代汉语语音系统的法定拼音方案。(1958年2月一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

词汇学之构词法

Lexicology (Lecture Four) 2011.9.22 The structure of a word Word is not an unanalysible unit, it can be analyzed. e.g. …M an?can not be broken down into any smaller unit, but …manly? can. Word is the minimum free form (最小的自由使用单位). 1. 词素morpheme Morpheme: the minimum meaningful unit. 最小的意义单位. There are two types of morphemes: Free morpheme: the morphemes that can occur alone可以独立使用, e.g. dog, nation, close Bound morpheme:the morphemes that cannot occur independently尽管能表达意 义,但不能独立使用,至少要与另外的一个形位结合才能 使用, e.g. the word distempered has three morphemes, namely, dis-, temper- and -ed, of which temper is a free morpheme, dis- and -ed are two bound morphemes. Allomorph: 词素有变体,如自由词素take的变体为took和taken;粘着词素in-的变体为il-, im-, ir等。 2. Root and affix A root is the base form of word that can not further be analysed without total loss of identity. That is to say, it is the part of the word left when all the affixes are removed. Affix:affixes add meaning to the root roots may be bound or free but affixes are always bound. Inflectional and derivational affix Inflectional affix: They only carry relevant grammatical information. An inflectional affix serves to express such meanings as plurality, tense, and the comparative or superlative degree. e.g. plural. Thus,book and books are both nouns referring to the same kind of entity.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66231教学教材

《说文解字》:东汉许慎所著,是中国第一部说解字义、字形、字音的字典,并首创了部首检字法,分540部首,共收字9353个和1163个重文。对后代的语言文字研究影响十分深远。 《说文》四大家:清代以研究《说文解字》著称的四位学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简称《段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释例》、《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说文解字注》:段玉裁著的《说文解字注》阐发了蕴藏于《说文解字》内的体例,使简奥的原本呈现出清晰的脉络,有利于后人学习、研究。在考求字义时,注重形、音、义的互相推求,综合分析,于许慎析义的基础上,大加扩展,旁征博引,所引之书达226 种之多。所以本书在语言学、文字学、词汇学、词义学等方面的成就是卓著的。 《说文通训定声》:清代朱骏声著。该书对每个字的解释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说文”,列出许书的说解,有时作补充或订正;二是“通训”,朱氏称为“转注”与“假借”,“转注”其实是词义引申,“假借”其实是古音通假;三是“定声”,是以《诗经》、《楚辞》的用韵说明词的古韵,所列“古韵”是指同韵相押,“转音”是指邻韵相押。 甲骨文:又称卜辞、殷墟文字等,主要是指商代契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金文:又称钟鼎文、铜器铭文等,是古代铸在青铜器物上的文字。在青铜器上铸文,始于夏商,盛于两周,延续至秦汉。作为一个时代独具风格的字体,这里主要是指鼎盛时期的西周金文。 小篆:指秦统一六国后,由李斯等整理大篆和六国文字而确立的秦国官方文字,也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书同文”政策时颁行的标准字体,也称秦篆。 六书:指中国古代分析汉字构型而总结出来的的六种条例:象形、指事、会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