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语词汇学书目

汉语词汇学书目

汉语词汇学书目
汉语词汇学书目

汉语词汇学书目

孙常叙(1956)《汉语词汇》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陆志韦(1957)《汉语的构词法》北京:科学出版社

周祖谟(1962)《汉语词汇讲话》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杨书忠(1972)《多义词同义词反义词》北京:北京出版社

李行健刘叔新(1975)《词语的知识和运用》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沙夫著罗兰、周易译(1979)《语义学引论》北京:商务印书馆

朱星(1981)《汉语词义简析》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任学良(1981)《汉语造词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张寿康(1981)《构词法和构形法》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孙良明(1982)《词义和释义》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张永言(1982)《词汇学简论》武昌:华中工学院出版社

武占坤王勤(1983)《现代汉语词汇概要》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刘叔新(1984)《词汇学和词典学问题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符淮青(1985)《现代汉语词汇》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葛本仪(1985)《汉语词汇研究》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周荐(1985)《汉语词汇研究史纲》北京:语文出版社

郭良夫(1985)《词汇》北京:商务印书馆

李伯超选编(1986)《汉语语义学论文集》(上下)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杰弗里"利奇著李瑞华等译何兆熊等校订(1987)《语义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苏宝荣宋永培(1987)《古汉语词义简论》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赵克勤(1987)《古汉语词汇概要》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潘允中(1989)《汉语词汇史概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蒋绍愚(1989)《古汉语词汇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许威汉(1992)《汉语词汇学引论》北京:商务印书馆

张绍麒(1992)《语词符号结构探索》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王力(1993)《汉语词汇史》北京:商务印书馆

高守纲(1994)《古代汉语词义通论》北京:语文出版社

周荐(1994)《词语的意义和结构》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刘叔新(1995)《汉语描写词汇学》北京:商务印书馆

周荐(1995)《汉语词汇研究史纲》北京:语文出版社

符淮青(1996)《词义的分析与描写》北京:语文出版社

符淮青(1996)《汉语词汇学史》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葛本仪(1997)《汉语词汇论》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苏新春(1997)《汉语词义学》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詹人凤(1997)《现代汉语语义学》北京:商务印书馆

贾彦德(1999)《汉语语义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史锡尧(1999)《语法"语义"语用》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徐国庆(1999)《现代汉语词汇系统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束定芳(2000)《现代语义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许威汉(2000)《二十世纪的汉语词汇学》太原:书海出版社曹炜(2001)《现代汉语词义学》上海:学林出版社

葛本仪(2001)《现代汉语词汇学》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张志毅张庆云(2001)《词汇语义学》北京:商务印书馆

苏新春(2002)《汉语词汇计量研究》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章宜华(2002)《语义学与词典释义》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刘中富(2003)《实用汉语词汇》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曹炜(2004)《现代汉语词汇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符淮青(2004)《现代汉语词汇》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周荐(2004)《词汇学词典学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

古代汉语:词汇讲稿

第二章詞彙 第一節古今漢語詞彙的異同 一、古漢語的字和詞 對於古漢語詞彙的學習,一個首要的問題是分清楚字和詞。字是用來記錄詞的。漢字雖然有音有義,但音義是有聲的語言賦予它的,它本身只是記錄語言的符號而已。脫離了漢語,漢字便失去了文字的性質。例如“日”,對於不懂漢語的人來說,絕對不會把它讀作rì,也不會跟空中的太陽聯繫起來。 但是由於上古代漢語以單音詞爲主,單音詞書寫時,一個詞就寫成一個漢字。再加上字形所反映的本義往往與詞義有關係,所以,古人一般把一個字當成一個詞,用“字”稱呼詞,用“字義”指詞義。這樣一來,造成了這樣一種錯覺,仿佛漢字是直接記錄概念的,不自覺地將字和詞混同了起來。例如《顔氏家訓·書證》: 《禮》云:“定猶豫,決嫌疑。”《離騷》曰:“心猶豫而狐疑。”先儒未有釋者。案:《尸子》曰:“五尺犬爲猶。” 《說文》:“隴西謂犬子爲猶。”吾以爲人將犬行,犬好豫在人前,待人不得,又來迎候,如此往還,至於終日,斯乃豫之所以未定也,故稱猶豫。 “猶豫”本來是一個聯綿詞,“猶”、“豫”只是記錄兩個音節。但《顔氏家訓》中過分注重字形,混同字詞,把聯綿詞“猶

豫”中的“猶”和“豫”看作兩個詞來解釋,這是不正確的。對此,清代學者黃生批評說: 猶豫猶容與也。容與者,閒適之貌;猶豫者,遲疑之情。 字本無義,以聲取之爾。俗人妄生解說,謂獸性多疑,此何異以蹲鴟爲怪鳥哉。考諸傳記,惟《文帝紀》作“猶豫未定”,《楊敞傳》(“猶與無決”)、《陳湯傳》(“將卒猶與”)、《後漢來歙伏隆傳》皆作“尤與未決”。蓋以聲狀意,初無一定之字,妄解獸名者,眼縫自未開爾。(《義府》卷下) 在古代文獻中,大多數情況下一個字記錄的就是一個詞,字和詞具有一定的對應關係。但並非所有字和詞都是一對一地對應。在不少情況下,古代漢語的字,不等同於詞。具體表現爲:同一個字形記錄不同的詞;同一個詞用不同字形記錄。這就是“同字異詞”和“同詞異字”。 (一)同字異詞 造成同一個字形記錄不同的詞的原因大致有下面幾種: 1.假借 (1)本無其字的假借。例如: 夫——夫1(成年男子)、夫2(指示代詞)、夫3(語氣詞)“夫”字本爲表示“成年男子”的這個詞造的字。例如《詩經·秦風·黃鳥》:“維此奄息,百夫之特。”(特:傑岀者)即其例。漢語中表示“指示代詞”和“語氣詞”的詞,本無其字,但人們並沒給它們造字,而借用表“成年男子”的“夫1”記錄。例如《戰國策·齊策四》:“乃歌夫長鋏歸來者也。”此爲夫2(指示代詞)。《論語·子罕》:“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此爲夫3

词汇的形象色彩

词汇的形象色彩与对外汉语教学 词语的形象色彩是指很多词语用于解释普遍存在的概念意义外,还同时具有形象感,它们通过人们的感官如视觉、听觉、味觉等诱发人们的联想,给人以生动可感的形象感。例如:猫头鹰这个词就比较形象地反映出这种鸟头部像猫的特点;哗啦啦,是人耳边回现出流水的声音;而甜丝丝会让我们如同品尝到了甜味的食物。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例子,可见词汇的形象色彩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很广的。 正由于应用广泛,有形象色彩的词很丰富,所以对这些词的分类显得有点困难。本文将采取兰宾汉先生对具有形象色彩的词的分类,即将它们分成形感、动感、色感、声感这样四类。下面分别加以阐释: 形感:有些词的意义能给人十分具体的形象。如佛手、木耳、浪潮,大家眼前会浮现出这种事物的整体的形状。木耳是一种长在腐朽的木头上的一种可供食用菌类,形状像人的耳朵;浪潮顾名思义,想浪花一样的潮流;这是对事物整体情状的比喻。又如喇叭花、鹅卵石,灯笼裤、斑马线则是在对事物的性状的比喻之后加上了一个类名。斑马、驼背、白头翁是对描摹事物的突出的特征等等。它们的突出的特点即是让人们很容易地联想到所指事物的外在形状,我们称之形感。 色感:有些词的意义给人以鲜明的色彩感。如血红让人联想到血的颜色;草绿则浮现出一片青草的的画面,联想到充满生机的绿,还有鹅黄、橘红等。具有色感的词多为形容词,比如ABB式的白茫茫,红彤彤,绿油油,金灿灿等;又如ABC式的白呲咧、血呼啦;还有A 里BC、A不BC式的,如血里呼啦,白不呲咧;还有ABCD式的如黑咕隆咚。这些词当中的词缀部分意义很虚,但它们结合在一起具有描摹性,给人们造成一种很模糊的印象,从而给人一种形象感。 动感:有些词的意义能让人产生特殊的动感。如席卷,会让人联想到用席子卷的这样一系列的动作,从而给人一动作快,范围大的感觉。而蚕食则让人们想到蚕不分昼夜沙沙吃蚕叶这样的动作行为,从而给人一种连续不断地侵食这样一种动感。这样的词还有摇曳、撞车、碰钉子、炒鱿鱼等。一些带如字的词常带有动作感:暴跳如雷、血流如注、泪如雨下、不绝如缕等。象点头哈腰、东倒西歪、俯首帖耳等次也是对存在事物的动作状态的直接的描写。声感:有些词能给人以如闻其声的感觉。这些词多为拟声词如呵呵,哈哈,嘻嘻,啧啧,喔喔,咩咩等。还有ABB式的如笑哈哈,笑嘻嘻,轰隆隆,哗啦啦;A里BC式的如稀里哗啦等,看到这些词自然会联想到自然界的一些声音,这也是其形象色彩的特点之所在。 当然,这只是众多对具有形象色彩意义的词的分类中的一种,而且也只是一种大至的分类,比如有的词就不只属于其中的一种,而是兼具两种甚至是多种形象色彩。如银河是因为看起来像一条白色的河而得名,它的意义中就包含了形感和色感两种形象色彩。有如扑啦啦,既有拍翅膀的动感又有拍翅时的声音的形容,也兼具两种形象色彩。 不仅仅是词,在词汇系统中的固定语中的一些成语同样具有形象色彩。例如狼吞虎咽明显是对动作的描摹,具有很强烈的动感;又如羊肠小道则是很典型的对于事物形状的描绘,具有形感。其它的成语如坐如针毡、骨瘦如柴、口若悬河等。还有一些成语以其呈现的整体的画面共同显示它的形象色彩。如隔岸观火,会使人的头脑中浮现一幅画面,隔岸是空间位置,观火是动作行为,如果接受者再补充一个动作行为的主体,就形成了这幅整体的画面。这是由于固定语的内部结构相对来首比较复杂,所呈现的信息量较大,因而信息的叠加呈现出了整体的画面,这个画面对整个成语的理解起着烘托得作用。如按下葫芦浮起瓢、拨云见日、兵临城下等。还有一些词语,其表层的给接受者提供两个形象单位二者结合在一块儿很容易使人想起它的深层的涵义,这一类成语形象感的形成和我国古典诗歌中意境的形成非常相似,既由表层的关系使人联想到深层的意蕴。如南辕北辙,辕向着南边而辄却朝着北,想去南边而却走向了北边,比喻行动和初衷是相违背的。如果对这个成语稍加体会其深沉含义是

东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计划

东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计划 (2011年12月修订) 一、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 1.培养目标 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扎实专业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才市场需要,具有创意写作能力的多元化应用性人才。具体包括机关高级文秘,语文和对外汉语教师,报刊、出版社和网站编辑,广告文案策划师,以及报考研究生深造者和作家。 2.培养规格 本专业人才应具有科学世界观、思想方法和开拓精神,掌握现代化办公自动化技能,善于协调人际关系,有较强创意写作能力。 ①热爱生命、追求真理、执著本职、报效祖国。具有高尚的理想、道德、情操,有实事求是、勤奋创新的科学精神,有较强的竞争意识,自觉为社会和人民服务。 ②具有扎实的本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了解本学科前沿信息和发展动态.有宽广文化视野、科学思维方式和独立创新精神。有较强的创意写作、阅读和表达能力,以及办公自动化基本技能. ③具有组织协调、独立获取信息和初步科学研究的能力。 ④掌握一种外国语,能较好阅读本专业外文书刊,具有一般的听说能力。 ⑤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健全心灵人格、高雅审美情趣和健康体能体魄。 二、学制 本科标准学制为4年。 三、最低毕业学分和授予的学位 本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按照教学计划的规定修完有关课程,获得156学分以上,其中普通教育课程48学分,专业基础课40学分,专业选修课56学分,专业实习6学分,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6学分,符合毕业条件者,准予毕业,并颁发毕业证书。 根据国家有关学位授予的规定,符合学校本科学生学士学位授予规定者,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四、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进程 1。普通教育课程

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

绪论 一、古代汉语及其性质和内容 ?(一)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就是古代汉民族的共同语) ?1、时限(文字产生——关于古代汉语下限涉及汉语史的分期) ?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从语音、词汇和语法三个方面综合考察,并以“语法作为主要的根据”,分汉语史为四个阶段:①上古期(公元三世纪)②中古期(公元四世纪至十二世纪)③近代(公元十三世纪至十九世纪鸦片战争)④现代(二十世纪五四以后) ?吕叔湘先生认为,汉语史分期在第一层面上应该是二分的,以晚唐五代为界分古代和近代两个阶段,现代汉语只是近代汉语的一个分期,不能与古代、近代鼎足。 ?蒋绍愚主张三分:古代汉语(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及后世作家仿古作品的语言);近代汉语(唐初—清初);现代汉语。 ?一般教材多以五四为界分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两部分,即古代汉语的下限是五四,但不要绝对化。 ?2、古代汉语的形式 ?任何一种有文字的语言都有两种形式:口语和书面语。 ?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共同语和方言的差异。 古代汉语也有共同语和方言的区别 ?古代称共同语为“通语”或“雅言”。《礼记·王制》:“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说明古代方言很复杂,分歧也很大,西汉扬雄《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是我国第一部方言著作。 ?吴语与中原雅言有很大差异。 ?北宋释文莹《湘山野录》:“开平元年,梁太祖即位,封钱武镠为吴越王……是年省茔垄,延故老……镠起执爵为席,自唱还乡歌以娱宾……时父老虽闻歌进酒,都不为之晓。武肃觉其欢意不甚浃洽,再酌酒高揭吴喉唱《山歌》以见意……歌阙,合声赓赞,叫笑振席,欢感闾里。” ?齐语和楚语也是两种不同的方言。 ?《孟子·滕文公上》:“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古代汉语的定义 ?古代汉语就是古代汉民族共同语,它指的是有文字以后到五四以前我国汉民族所使用的书面形式的语言。 (二)古代汉语的研究对象 ?1、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作家仿古作品的语言——文言文。 ?先秦时期的书面语是记录口语的,言与文基本上是一致的。 ?秦汉时期,口语发展得快一些,方言也更加复杂,而汉字记录的书面语言发展得很缓慢,其结果是书面语言与口语的距离越来越大。《后汉书·班昭传》:“时《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 ?隋唐以后,封建统治阶级的大力提倡文言文(官方文体、科举考试),另一方面如唐宋八大家等文人也大力提倡并亲身实践(古文运动),使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成了正统的文学语言,形成了相对独立的体系。这种书面语就是人们通常说的“古文”,或称“文言文”。 ?2、六朝以后以北方话为基础形成的古代汉语书面语——古白话。 (三)古代汉语的研究内容 ?许慎《说文解字·叙》:“《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传统小学的三个分支:文字、音韵、训诂。 ?语音(音韵学):古音学、今音学、等韵学、北音学等。 ?文字:古代汉字的产生、构造方式、字体的演变以及古代汉语用字的几种情况。 ?词汇(训诂学):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训诂学的有关理论及内容。 ?语法: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地方,如词类活用、特殊语序、特殊句式以及虚词的用法等。

汉语言文字学书目

汉语言文字学必读书目30种2009年10月修订 1、《中国语言学史》王力 2、《语文常谈》吕叔湘 3、《基础语言学教程》徐通锵 4、《普通语言学教程》 [瑞士]索绪尔 5、《现代语言学流派》冯志伟 6、《应用语言学概论》于根元 7、《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赵金铭 8、《现代汉语八百词》吕叔湘 9、《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陆俭明、沈阳 10、《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 11、《汉语语法学》张斌 12、《汉语语法入门》马庆株 13、《汉语描写词汇学》刘叔新 14、《现代汉字学纲要》苏培成 15、《语义论》石安石 16、《词汇语义学》张志毅张庆之 17、《修辞学发凡》陈望道 18、《古汉语通论》(《蒋礼鸿文集》)蒋礼鸿 19、《训诂学原理》王宁 20、《训诂学概论》方一新 21、《古汉语词汇纲要》蒋绍愚

22、《文字学概要》裘锡圭 23、《音韵学教程》唐作藩 24、《中国修辞学》杨树达 25、《〈说文解字〉注》 [清]段玉裁 26、《说文释例》 [清]王筠 27、《经传释词》 [清]王引之 28、《四书章句集注》 [宋]朱熹 29、《训诂丛稿》(《郭在贻文集》)郭在贻 30、《同源字论》(《同源字典》)王力 研究生阅读、写作初步建议(09) 壹、阅读 一、文献文本:文献阅读的目的是增强语感,储存语料,了解语言面貌;精读(即参考注释,字句无窒碍)阅读量10-15万字(不包括注释),泛读(即不一定参考注释,基本理解)阅读量20-30万字;下列书目大致按难易排序,可以二选一(史书部头大,可以选读)。 1、《世说新语》/《坛经》 2、《中古汉语读本》(方一新、王云路编著) 3、《近代汉语读本》(刘坚编著) 4、《论语》/《孟子》(杨伯峻译注) 5、《史记》/《汉书》(传记部分) 6、《庄子》(陈鼓应今注今译)/《荀子》(王先谦集解) 7、《诗经》选读(100篇以上)/《左传》选读

现代汉语词汇学考试题

北京师范大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生(07·假期)课程班考试题 考试时间:2007年7月(孙银新副教授) 科目:现代汉语词汇学班别:07假期姓名:_____ 学号:______分数:_____ 考试题: 一、关于现代汉语的基本词汇及其特点,你是如何理解的?试加以评述。(20分) 1. 基本词汇 普通话词汇里,有些词是全民族使用得最多的,一般的生活当中所必需的,意义最明确,为一般人所共同理解,几乎用不着什么解释的。这样的词是词汇当中最主要的成份,叫做基本词。基本词的集合体叫做基本词汇,是词汇的基础。 2. 基本词汇的特点 ⑴全民性 ⑵稳定性 二、现代汉语的词和词素有哪些不同?举例说明应该如何判定现代汉语的词?(20分)词素又叫语素,是汉语中最小的语法单位,是构成词语的要素。词是汉语中能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语法单位;1. 词,由语素组成的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语言单位。这里的独立,就与“词素”区别了,词素是不能独立的最小的音意结合体。例“乡”这是个“xiang"和字形的结合,但不能独立运用,”乡村”就是一个词了。区别词和词素,用替换法。 三、汉语的造词和构词,造词法和构词法有何不同?试举例分析说明。(20分) 造词法和构词法最主要的区别是前者是研究词是用什么语言材料,什么样的造词方法来创造词,是一种造词方式。后者是从词的构造来分析,分析词成分的意义,作用及其间的关系,是一种结构方式。所以:构词法不涉及单纯词,造词法说明一些单纯词如何创造出来,如:咕咚用的是语音学造词的“单纯拟声“。 另外两者都是分析词语的方法,但侧重点不同。比如“银币”和“银耳”这两个词: 1. 按构词法分析:都属限定式,前一个成分限定后一个成分; 2. 按造词法分析:“银币”属于句法学造词中的主从式,“银耳”属于修辞学造词中的比喻式。

文学院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分流培养的实施意见

文学院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分流培养的实施意见 2009年12月11日 根据穆树源董事长关于人才分流培养的意见,为了使中文系学生就业时能够在一个专业领域有较深造诣和多元技能,并贴近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学生打好中文专业基础的前提下,学生大约在2年级下学期开始,将实施按专业方向进行分流培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潜在能力特长,选择一个主攻专业方向进行深入的学习,同时还可以兼学其他专业方向自己感兴趣的选修课程,从而达到专业素养及技能的全面发展。 所有进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不管他个人的潜在特长是什么,准备将来从事哪种工作,他们都必须打好专业基础。我们将为学生开设相对稳定的10门基础课程:阅读与写作、文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外国文学、语文学科教学论、语言学概论和办公自动化。这是学生今后向特定专业方向发展的立足点和基础。这个基础不打好,任何专业方向的发展都将是一句空话。 这些基础课程也有着相关联的选修课程,不同的专业方向可以共享和选修。它主要包括语

言和文学两大块选修课程。 语言系列选修课,每个学生必须选修6学分。

文学系列选修课,每个学生必须选修6学分。 目前,中文系有着3个主要的专业方向,它们有着自己的培养目标和课程群。 一、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 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主要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扎实中文专业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与中小学语文教育相关的合格教师。其中包括通过教师资格证书考试而获得准入许可的中小学语文教师、对外汉语教学教师,以及报考研究生进一步深造者。 二、文秘与办公自动化专业 文秘与办公自动化专业主要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扎实中文专业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与文秘策划和办公自动化相关的应用性高级文秘。其中包括机关管理人员、国家公务员,以及报考研究生进一步深造者。

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931019(秘书学、新闻学、汉语国际教育)/ 0933060(小学教育) 课程名称:《古代汉语》 总学时数:48学时 一.说明 1.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相关专业(如秘书学、新闻学等)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授课对象为本科生。 2.教学目标及意义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以使学生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语言现象及其理论知识,以便为阅读古代汉语作品、为理解古今汉语的语言现象提 供必要的理论知识。 3.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教学内容:古代汉语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的概括论述。 教学要求: (1)掌握古代汉语常见的语言现象,并了解其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力求贯通古今,注重沿流讨源,通过古今汉语比较来把握古今代汉语的异同。 (3)课堂讲授与课后辅导、课外练习相结合。 4.教学重点、难点 古代汉语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语言现象与规律的认知与把握,是古代汉语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教学难点之所在。 5.教学方法与手段 概述通论,指导阅读,加强练习。 6.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主要参考书目: 1.王力主编《古代汉语》,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5月第3版 2.郭锡良主编《古代汉语》,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6月版 3.许嘉璐主编《古代汉语》,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第1版4.唐作藩《音韵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第3版 5.许威汉《训诂学导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年5月版 6.裘锡圭《汉字学概要》,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9月版 7.蒋绍愚《古汉语词汇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12月版 8.李佐丰《古代汉语语法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9月版 9.杨伯峻《古汉语虚词》,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5月版

古汉语词汇学

小议“古汉语的词类活用” ——读《古汉语词义论》有感 文学院对外汉语系10级八班赵锦颖1100100268 学过古代汉语的人都对词类活用这一现象有所接触和了解,这是古代汉语中很普遍的一种现象。但是,到底什么是词类活用?大家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十分了解。作为一名对外汉语的学生,古代汉语是专业必修课程,又因为自己对于古典文学始终偏爱有加,所以在这门功课上下了很大的功夫,虽然没能学精,但还是收获了很多。而古汉语词汇学这门课更使我对其有了更深入的学习和了解。 汉语历经了千年的岁月,虽始终没有出现断代,但时光还是给了它很多改变。这些变化涵盖了方方面面,如字形、语法、词汇系统、语音等等。那些古代典籍,如今我们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才能有所理解,同时不能确定自己的理解是否没有偏差。而正确理解古代典籍,对词义的正确把握是必要的功底。 《古汉语词义论》这本书共分为八个章节,对古汉语词汇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论述。其中,我最感兴趣和印象最深的便是古代汉语词汇的活用。下面我就自己的收获谈谈对词类活用的认识。 词类活用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在古代汉语中十分常见。要掌握词类活用,首先要明白什么是词类活用。同词类活用常会一同出现的词有“转化”、“兼类”、“引申”等。很多人都混淆了这几个概念,下面我就自己所学到的东西谈谈这几者的区别和关系。 其中“转化”和“引申”的关系较为亲近,它们同是字或词从旧义产生新义的途径,但不尽相同。它们的不同在于:引申是通过语义变化的手段产生新义,即通过义素的增减变化而产生新义。如果是直接引申,那么旧义与新义之间总有共同的义素,但一般说来不会是旧义的全部义素整个的进入新义;如果是间接引申,那么旧义与新义之间可能没有共同的义素。由引申产生的新义,可以与旧义属于不同的词类,也可以和旧义属于同一词类。“转化”则是通过语法变化的手段产生新义,即:是一个词具有某种新的语法功能,使它改属另一个此类,从而也就使它的词义发生改变。有转化所产生的新义,其词性一定是与旧义不同的。例如: 《史记·陈涉世家》:“皆指目陈胜。”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左右欲刃相如。” 《左传·成公十七年》:“我师师于刍扬。”

汉语词汇学

1、词是一种音义结合的定型结构,是最小的可以独立运用的造句单位。 从定义中可以看出: 1)词必须是一种音义结合体,这种音义结合体是固定化的,既不能随意改变,也不能再被分割; 2)词是一种造句的单位,而且是最小的造句单位,其他一切属性和特点都在造句单位的限制下成立。例如: “天”“好”“刚”“和”“蟋蟀”“迪斯科” “思考”“虽然”“火车”“小说”等等。 单音节的如“天”等无法再分, 复音节的如“蟋蟀”“迪斯科”分割之后不成词; “思路”“虽然”分割之后,有的成分可以独立成词如“路”“虽”,有的成分不可以独立成词如“思”“然”; “火车”“小说”分割之后虽都可以独立成词,但不能表达原来的概念。 所以它们都是最小的造句单位。 2、固定结构是结构定型、意义完整的固定短语。 包括了成语、惯用语、歇后语等熟语成分,也包括了“山东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等专有名称。 它们不同于自由短语的临时组合; 在任何情况下,无论静态还是动态的形式都有着不可任意改变的凝固性; 其定型性特点和造句的功能都与词是相当的,所以它理所当然的成为词汇的构成单位和内容的一部分。 3、词汇是一种语言中所有的词和固定结构的总汇。 因为固定结构如成语、惯用语、歇后语等在结构与意义的定型化、造句的备用单位等方面与词是等价的,符合语言建筑材料的特点和功能要求,因而成为“词汇”内容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我们不赞同“词汇就是词的总汇”或“词汇就是词语的总汇”等将固定结构排除在词汇之外的说法。 4、单纯词与合成词 (一)单纯词 单纯词是只有一个语素构成的词。无论音节多少,只要由一个语素组成就是单纯词。如“山”“好”“蝴蝶”“莫斯科”等词就是由一个语素构成的单纯词。再如“树”“摇”“好”“二”“很”“的”“了”“扑通”。 (二)合成词 合成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语素构成的词。无论是词根语素还是词缀语素(当然其中至少有一个是词根语素),只要有两个或更多的语素组成就是合成词。如“报纸”“腐败”“哥哥”“黑乎乎”等词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的合成词。再如“思想”“睡觉”“提高”“自卫”“胖子”“星星”“白茫茫”“计算机”。 5、(一)复合式 复合式是由词根和词根组成的合成词。词根和词根的组合方式不同,形成该种合成词内部结构方式的差异。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联合式 联合式复合词由两个意义相同、相近、相关或相反的词根并列组成。例如“城市”“艰难”“制造”“头绪”“骨肉”“禽兽”“岁月”“动静”“得失”“来往”等。构成联合式的各部分之间是平等并列的关系,没有主次之分。

古代汉语中表示颜色的词语例说

古代汉语中表示颜色的词语例说 古代汉语中表示颜色的词语例说 1,黯形声字。从黑,音声。本义是:“深黑色”。《说文》:“黯,深黑色也。”《广雅》:“黯,黑也。”《史记·孔子世家》:“黯然而黑。”现在仍有“黯然”(黑 暗的样子) 等词语。常泛指黑色。 2,赫会意字。从二赤。《说文》:“赫,火赤貌。”火赤。本义是“火烧的颜色”,泛指“赤色和火红色” 。如《诗经·邶风·简兮》:“赫如渥赭。”现在仍有“赫日(红日) ,赫赤(深红,火红) ”等词语。 3,黛形声字。从黑,代声。《说文》:“黱,画眉也。从黑,朕声。”“黱”也写 作“黛”。锴本作画眉墨。本义是“青黑色的颜料。”古代女子用以画眉。后来泛指“青 黑色”,如杜甫《古柏行》:“霜皮溜雨四十围, 黛色参天二千尺。”现在仍有“黛黑”等词语。 4,黑会意字。小篆字形,上面是古“囱”字,即烟囱;下面是“炎”(火) 字,表 示焚烧出烟之盛。合起来表示烟火熏黑之意。《说文》:“黑,火所熏之色也。”本义是:“黑色”。《小尔雅》:“纯黑而反哺者,谓之乌。”后经常表示“黑色”。如“黑洞 洞”“黑暗”等。 5,红形声字。从糸(表示与线丝有关),工声。《说文》:“红,帛赤白色也。” 本义是:“粉红色。”段注:“按,此今人所谓粉红、桃红也。”《释名·释采帛》:“红,绛也,白色似绛者也。”后来也表示各种红的颜色。如白居易《忆江南》:“日出 江花红胜火。”现在红色使用极为普遍,结合其他表示红色的词语使用,如“绯红”“绛红”等。 6,绯形声字。从糸(表示与线丝有关),非声。本义是“(帛)红色”。《说文 新附》:“绯,帛赤色也。”后常表示“红色,深红色”,如韩愈《送区弘南归》: “佩服上色紫与绯。”现在有“绯红”等词语。 7,赤会意字。甲骨文,从大(人) 从火。人在火上,被烤得红红的。一说“大火” 为赤。本义是“火的颜色”,即红色。《说文》:“赤,南方色也。”《书·洪范·五行传》:“赤者,火色也。”后指“红色”,如贾思勰《齐民要术·种椒》:“色赤椒好。” 8,朱指事字。小篆字形,从木,一在其中指出这种木是红心的。《说文》:“朱, 赤心木,松柏属。”本义是:“赤心木”。后用来指“朱色,大红色” 。如《韩非 子·十过》:“墨染其外,而朱画其内。”《庄子·达生》:“紫衣而朱冠。”古代又称“朱”为正色,如“朱门”“朱红”等。

《现代汉语词汇》讲义

《现代汉语词汇》讲义 第一节词汇概说 目的要求 1、掌握语素的含义及其分类 2、掌握语素与汉字、语素与词的关系 3、掌握词与词组、词与词汇的区别一、词汇学的分科与研究对象 (一)词汇学的分科 词汇学是以词和词汇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语言学科。可分为普通词汇学与具体语言词汇学两大类。 1、普通词汇学 又称一般词汇学,是普通语言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以多种语言中的词汇现象为研究对象,从而总结出一般性的规律。 2、具体语言词汇学 又称个别语言词汇学,以一种语言中的词汇现象为研究对象。从历时与共时角度划分,又分为历史词汇学、历史比较词汇学与描写词汇学等。 (1)历时词汇学主要研究词汇在语言发展过程中的的演变规律。比如汉语词汇史主要研究汉语词汇在上古、中古、近古不同历史阶段中的发展情况。而上古词汇史则研究汉语词

汇在殷商、先秦、两汉时期的演变规律,一般以文献记载的材料或所发掘的相关出土文物为研究对象。 (2)历史比较词汇学主要是运用历史比较方法,研究有亲属关系的多种语言中的词汇问题。比如汉藏词汇比较研究,则侧重于考察不同词汇词语间的共源关系以及各自不同的演变规律。 (3)描写词汇学是研究语言词汇在一定阶段,一般指现阶段的特点。(二)现代汉语描写词汇学的研究对象 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词的性质,词的造词与构词,词义的类型,词义的特征,词义的类聚,词义的发展,词汇的构成与演变等。二、语素、词、词汇 (一)语素(morepheme) 1.什么是语素 1.1定义: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 1.2特点: (1)有声音:好/人 (2)有意义:蝴蝶玻璃新加坡麦当劳 (3)最小:桌子(2个语素)巧克力(1个语素) (4)功能是构词:好:好看/好吃;人:人民/人情2.语素的分类 2.1按语音形式划分 (1)单音语素:手灯/走观/红绿/男女/一千/条个/吗的

现代汉语词汇学知识概要

现代汉语词汇学基础知识概括 文字: 1.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扩大语言的交际功能;有了文字,人类社会就有了用文字记载的历史,只是,经验,技术,并得以系统的流传下来,传播开去;有了文字才有了书面语,才可以更好地对文字进行加工)。 2.汉字: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 3.汉字特点: 1)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 2)是形体复杂的方块结构 3)分化同音词能力强 4)有超时空性 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属于正式字体。草书行书是辅助性字体。 ①金文:(钟鼎文)主要指西周青铜器上的文字。 ②篆书:(大篆、小篆)指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文字。小篆是汉字第一次规范化字体。 ③隶书:(秦隶、汉隶)是汉字演进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④楷书:(真书、正书)是通用时间最长的标准字体。 草书:(章草,今草,狂草) 行书: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字体。 汉字的结构: 汉字结构包括笔画和部件。 汉字的造字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象形:用描绘事物形状的方法来表示字义。如:月、口、雨。 指事:用象征性的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提示符号来表示字义。如:上、下、甘、本、末。会意(异体会意字、同体会意字):用两个或以上部件合成一个字,把部件的意义合成新字的意义。如:森、休、涉。 形声:由表示字义类属的部件和表示字音的部件组成新字。如:洋、湖。 其中,象形和指事字是独体字,会意和形声字是合体字。

形旁的作用和局限:主要作用是表示字的意义类属,帮助了解和区别字的意义。 社会发展,有些形旁的意义不好理解。 声旁的作用和局限:古今字的演变等原因,很多形声字的声旁和整个字的读音不完全相同;还有的声旁在不同的形声字中表示多种读音,不易掌握;有的声旁不易分辨出来。 汉字的标准化:定量、定形、定音、定序(义序、音序、形序)。 词汇 一、词汇又称语汇,是一种语言里所有的(或特定范围的)词和固定短语的总和。 二、几种词汇单位: 1.语素:语素是最小的有音有义的语言单位。(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 ●确定语素可以用替代法,如:蝴蝶,迷离,马虎,骆驼。 语素按音节分:单音节和多音节语素。 按构词能力分:成词和不成词语素,如:地、走、牛/ 民、语、习。 按位置分:定位和不定位语素,如:老/ 头、儿 2.词:语言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有音有义的造句单位。 ●区别词和语素用:剩余法。如:他又送信来了。 短语是由此逐层组成的、没有语调的语言单位。 ●区别词和短语的方法:扩展法或叫插入法。如:冰箱,冰的箱子。 3.固定短语:词跟词的固定组合。可分为:专有名称、熟语。 熟语:成语、惯用语、歇后语、谚语。 4.缩略语:经过压缩和省略的词语。(简称、数词略写)。 三、词的结构 1.单纯词: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 2.合成词:由两个或以上的词构成的语素。 (一)单纯词:(单语素词) 1.连绵词:两个不同的音节连缀成一个语素,表示一个意义的词。 1)双声词:玲珑、参差、仿佛。 2)叠韵词:彷徨、窈窕、烂漫。 3)其他:芙蓉、蝴蝶、鸳鸯。 2.叠音词:姥姥、潺潺、皑皑。 3.音译外来词:葡萄、咖啡、巧克力。 4.拟声词:哗啦啦。 (二)合成词:

古汉语词汇 词义的引申

词义的引申 文学院对外汉语八班赵锦颖1100100268 【内容摘要】:古汉语词汇中,词的特点之一就是多义现象普遍存在。众所周知,词在产生初期只具有一个义项,即本义。之后在词的本义的基础上发展为多个义项。通常认为,词的发展途径有引申和假借两种途径。除此之外,后有学者认为,词义发展的途径还有相因生义、虚化、语法影响、修辞影响、简缩。引申是词义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到底何为词义引申,引申的类型,引申后对词义的影响等等,不同的学者站在不同的研究角度有不同的看法和立场。我就自己通过古汉语词汇学这门课程所学到的几位学者对此的看法和研究,简单的论述一下词义引申。其中会就自己较为了解和认同的蒋绍愚先生的观点做出较为详尽的阐述。 【关键词】:词义发展,引申,方式,规律 汉语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语言,单是文字就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300年,而语言是和人类同时产生的,有很多词汇在文字产生之前就存在了。历经漫长的发展变化过程,词汇的意义大多都发生了变化,由最初的一个意义发展为多个意义。但词的众多含义之间并不是并列的关系,其中词的最初意义为本义,余下的都为引申义。对于这一点,众家学者的看法大抵是相同的,没有本质上的歧义和分歧。例如: “道”,本指实实在在的“路”,后引申为自然界中抽象的“路”,即规律;又由此引申为治理国家的方针政策,这是在“规律”一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具体化后产生的含义。 “牧:,《说文解字》中:“牧,养牛人也。”这是因为“牧”字从“牛”的缘故。但在先秦文献中,既可以说“牧牛”,也可以说“牧羊”、“牧马”、“牧猪”。可见其本义是泛指放牧牲畜。 由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引申是基于联想作用而产生的一种词义发展。甲义引申为乙义,两个意义之间必然有着某种联系,或者说意义有相关的部分。从义素分析的角度来说就是甲乙两义的义素必然有共同部分。一个词的某一义位的若干义素,在发展的过程中保留了一部分,有改变了一部分(或增,或减,或

现代汉语(讲稿)

第一章绪论 一.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了解) 1.定义:现代汉语是现代汉民放族的语言,是全体汉族人民之间用来交际的语言,也是是汉民族和兄弟民族、中国人和外国人之间用来交际的语言,它包括普通话和方言。 2.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其标准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语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于1955年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界定) 二.现代汉语方言(★:了解) 1.北方方言(占70%)。四个次方言:华北方言、西北方言、西南方言、江淮方言 2.吴方言(占8.4%)江浙一带(代表是苏州话\上海话) 3.湘方言(4%)湖南大部(代表长沙话) 4.赣方言(2.4%)江西大部及湖北东南部(代表南昌话) 5.客家方言(4%)粤闽赣效界处及海外(梅县话) 6.闽方言(4.2%)闽南方言(厦门)闽东(福州)闽东(建瓯) 7.粤方言(5%)广东中西南、广西东南、港奥、海外 三.新时期的语言文字工作(★:了解) 1.大力推广应用普通话,促进汉语规范化。(首要任务) 2.加强社会用字管理,促进汉字规范化。 1955年《第一批民体字整理表》1964年《简化字总表》 1986年《简化字总表》1965年《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 1988年《现代汉语常用字表》《现代汉语通用字表》 练习题 1.语言有哪些基本特点?(语言的符号性和交际工具性) 3.现代汉语的显著特点是什么? 答:现代汉语在语音方面有声调,元音占优势,没有复辅音;在词汇方面合成法是主要的构词法,构词单位以单音节实语素为主,类似于印欧语的前缀和后缀,虚语素数量有限,且构词数量也不多;在语法方面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词类和句子成分不像印欧语那样一一对应,而是一种复杂多变的对应关系,句子和短评的构造基本一致,且拥有丰富的量词和语气词。 4.试述普通话和方言和关系。 5.简述现代汉语规范化及其意义。 6.怎样实现现代汉语规范化? 7.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和任务是什么? 第二章语音 第一节语音概况 一.语音的性质(★★:理解) 语音就是人们说话时发出的代表一定意义的声音。 1.生理属性:发音器官、肺和气管、喉头和声带声音。 2.物理属性:音高、音强、音长、音色(见语言学) 3.社会属性(本质属性):音义结合的任意性;语音的系统性。 二.语音的分析(★★:理解-重点、难点) 1.音节:是语音的基本结构单位,是人们在听觉上自然感受到的最小的语音片段。 2.音素:是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的语音单位。 分为元音和辅音(分法见语言学语音章) 3.音位:是从某种语言或方言里能够区别意义的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的语言单位,是根据语音的辨义作用归纳出来的。 对立性:相同语音环境里能区别意义。 互补性:不出现在相同语音环境里。 4.声母、韵母、声调 区别:声母与韵母是就汉语音节内部结构和位置分析出来的。元音和辅音是对音素发音特点区分出来的。 三.语音的符号(★:了解) 1.汉语拼音方案是记录现代汉语语音系统的法定拼音方案。(1958年2月一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

汉语言文字学重要论文和著作

汉语言文字学重要论文和著作 现代汉语部分: 著作类: 理论语言学: 《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德]威廉·冯·洪堡特,商务印书馆,1997年。 《普通语言学教程》,[瑞士]费尔德南·德·索绪尔,商务印书馆,2001。 《语言论》,[美]布龙菲尔德,1933/1980 ,商务印书馆 Semantics,An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Meaning , Ullman,S , Oxford Oxford:Blackwell, 1962. Principles of semantics, Ullman,S., Oxford Oxford:Blackwell ,1951. Words and their Use, Ullman,S., N.Y Oxford Oxford:Blackwell, 1951, 《历史语言学中的比较方法》,A·梅耶(法),岑麒祥译,科学出版社,1957。 《语言学概论》,L.R.帕尔默,李荣等译,商务印书馆,1983。 Language and Mind, Chomsky,N., New york :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1972 . Essays on Form and Interpretation, Chomsky,N. , London Fontana ,1977 . Rules and Representation, Chomsky,N,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80. 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Halliday,M.A.K , London: Edward Arnold ,1978. Wome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 Lakoff,G.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Historical Linguistics, R.L.Trask, 周流溪导读,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京,爱德华·阿诺德出版社,2000。 《历史语言学》,徐通锵,商务印书馆北京,1990。 《语言论》,徐通锵,东北师大出版社,1997 。 《不对称和标记论》,沈家煊,江西教育出版社南昌,1999。 《语言问题》,赵元任,商务印书馆,1980。 《语言哲学》,陈嘉映,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认知语言学概论》,赵艳芳,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上海,2001。 《周祖谟语言文字论集》,周祖谟,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语言学方法论》,桂诗春、宁春岩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语音学: 《汉语非线性音系学》,王洪君,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汉语方言语音的演变和层次》,王福堂,语文出版社,1999。

古代汉语词汇学 2

《古代汉语(一)》中《孟子》文选复音词研究我们知道,先秦时代汉语词汇是以单音词为主,逐渐过渡到以复音词为主,这是汉语词汇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化。这一变化历时长,但从先秦时代就已显现出来,因此,对先秦复音词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是以王力先生编的《古代汉语》第一册《孟子》文选中的复音词为研究对象。要对复音词进行研究,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复音词,如何区分词和词组?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的《词和短语》一文中说:“必须承认,词和短语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本文通过具体的语境,意义标准,语法标准,词频标准对《孟子》文选中的复音词进行划分。 一、古汉语复音词的判定 1、要根据具体的语境判定 一个双音组合有时是一个复音词,有时是两个单音词。判定它是不是复音词,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不能一概而论。例如: 【左右】“左右皆曰贤,未可也。”《所谓故国者·梁惠王下》本来是两个单音词组成的词组,指左边和右边,在这引申为在旁侍候的人或近臣,是复音词。 2、意义标准 2.1 一个双音组合,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一般是复音词。例如: 【兵刃】“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於国也·梁惠王上》兵和刃都是指兵器的意思,合在一起指战争,被赋予了新的意思。 2.2两个意义基本相同或相同的单音词,复合后共同表示一个意义相关而又增强了交际职能的新概念,那么它就成为一个复音词。例如: 【尝试】“我虽不敏,请尝试之。”《齐桓晋文之事·梁惠王上》尝:《广韵》“试也”;试:《说文》“用也”,尝试增加了意思。 2.3如果这个双音组合的意义是偏重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陪衬,不表义,那么它也是一个复音词即是偏义复词。例如: 【国家】“恶能治国家”《许行·滕文公上》古代诸侯称“国”,大夫称“家”。赵岐注:“国谓诸侯之国,家谓卿大夫家也。”连用时多用作偏义复词,只指国,不指家。 3、语法标准 3.1从词汇结构上看,两个音节结合紧密,不能拆开或随意扩展的是复音词,否则是词组。例如: 【比及】《论语·先进》:“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按:古代汉语中,“比”有及义,这里“比及”同义并列。但两音节结合紧密,共同充当谓语,中间不能加“与”等字。因此,“比及”是复音词。

古代汉语词汇

词汇 词语是语言中人们最直接感知的、表达各种意义的基本单位。 词语的总汇形成词汇,或者反过来说,词汇是词语的总汇。理论上说,一种语言就只有一个词汇。一个人所掌握的词语,可以称为某个人的词汇,一个行业所使用的特殊词语汇总,也可以称为是某行业的词汇,这类词汇其实是词汇中具有某些特点、只为某部分人使用的部分,是一种体现词汇局部的“词汇”。但是,有人把一个词或几个词也叫词汇,那不是严格定义的词汇。 通常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层面来讨论语言,其中,语音和语法的基本成分都很有限,比如汉语的语音,就21个声母(加准声母yw,共23个),基本韵母38个,声调4个,它们共同配合,可以组成一千多个音节。语法方面,从句子构成来看,句子成分有六种,主、谓、宾、定、状、补,分别构成数量有限的句式;从语法和词汇的关系来看,可以分出实词和虚词共十来个类,比如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数量词、介词、连词、语气词、叹词,等等,这些词分别充当不同的句子成分,构成句子。 但是,词汇成分的数量不是用几十几百几千就可以列举完毕的,词汇单位的数量,需要以万计数。并且,一种语言的词汇到底包括多少个词汇成员,几乎不可能有完整的统计。 词汇内部有以下特点:1,词汇内部个体数量繁多,2,词汇个体(词汇成分)的形式和意义都会有独立或成类的变化,3,词汇成分的使用面或流行程度不同,4,词汇成分的使用寿命不同,5,词汇成分的形式和意义产生和消亡频繁。 这样,在词汇中,有的成员相对稳定,有的成员则变化较多,一些曾经使用的词语或词语的意义,后来人不了解,成为阅读理解的障碍,这是古代汉语词汇学习的重点。 因此,词汇变化包括以下方面:1,新词产生,2,旧词消亡,3,有些词产生了新的意义成为多义词,4,有些多义词失去了部分意义。从宏观上看,一些词长期普遍的使用,成为词汇中的基本部分,被称为基本词汇,词汇中这些高度稳定的成分,成为语言传承的最重要因素。 词汇变化的动力,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有了新的事物,产生新的表达需求;一是人们认识的变化,对原有的事物有了新的认识或仅仅出于表达方式的创新,产生表达上的变化。 壹,古代汉语词汇的构成 古代汉语的词汇形式 一,单音词 二,复音词,包括:连绵词,叠音词,合成词三类,其中,合成词中又有并列式、偏正式、动宾式、主谓式、动补式、附加式等几种。 汉语词汇复音化,是指汉语原来词汇以单音形式为主,转变为大量采用复音词。汉语词汇复音化三种方式:1单音词加附缀,2同义的单音连用,3新造同义复音词。 贰,古代汉语的词义 一,古今词义的异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