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word完整版)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附有高清大图)

(word完整版)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附有高清大图)

(word完整版)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附有高清大图)
(word完整版)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附有高清大图)

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2012-12-12 来源:市局

前言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基于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必须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统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提高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根据《湖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2005~2020年)》,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制定《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立足于武汉市土地资源供需状况和未来15年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确定全市

2006~2020年土地利用主要目标和控制指标,统筹安排各类各业各地区用地,优化土地利用空间布局,明确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利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的管控要求,布局和安排土地整治工程和重点建设项目,提出统筹区域土地利用的调控政策和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规划》以2005年为基期年,2006~2020年为规划期,2010年为近期目标年,2020年为远期目标年。

《规划》是指导全市土地利用和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是落实土地宏观调控和土地用途管制、规划城乡建设和统筹各项土地利用活动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总则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国家加快中西部发展和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下简称"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的战略机遇,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保护耕地和节约集约用地的根本指导方针,统筹区域、城乡、近远期的用地需求,协调保障发展、保护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关系,为加快建设中部地区龙头城市和生态宜居滨江城市提供用地保障。

(二)基本原则

1、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立足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盘活存量、严控增量,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

3、统筹各类各业土地利用,引导人口、产业和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

4、协调土地利用和生态建设,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加强自然景观、水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建设具有滨江、滨湖特色的生态文明城市。

5、加强和改进规划实施保障措施,确立土地利用规划在统筹城乡建设和土地管理中的龙头地位,加强规划的宏观调控作用。

二、规划任务

(一)统筹区域土地利用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科学划定土地利用分区,明确分区土地利用主导方向,制定差别化的土地利用政策;合理安排各区主要规划指标,强化对区级规划的目标调控和空间引导。

(二)保护土地生态资源

严格落实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责任,确保耕地和基本农田数量;积极推进高产农田建设,稳步提高耕地质量;重点保护基础性生态用地,合理安排生态建设用地,构建综合生态空间体系;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力度,统筹土地利用与生态保护;制定不同分区生态建设的引导性措施,因地制宜改善土地生态环境。

(三)保障科学发展用地

合理配置各类建设用地,优先保障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用地;实行建设用地空间管制,明确管制规则和监管措施;建立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目标调控体系,促进土地集约利用。

(四)创新规划实施机制

健全规划实施管理制度,确保规划权威性和严肃性;完善规划实施的经济机制,制定耕地保护和土地集约利用的激励政策;建立规划实施评价制度,促进土地利用规划目标的实现;推进"数字国土"建设,提高规划管理效率。

三、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为全市行政管辖范围,包括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洪山区、青山区等7个城区(以下简称"七城区")和东西湖区、汉南区、蔡甸区、江夏区、黄陂区、新洲区等6个远城区,土地面积854909公顷。

第二章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

一、土地利用现状

武汉市是湖北省省会,地处江汉平原东部,长江、汉江之滨。地势北高南低,中部低平,以丘陵和平原相间的波状起伏地貌为主;土地适宜性广泛,利用程度较高。

根据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2005年末,全市农用地面积564609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66.04%;建设用地面积139699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6.34%;未利用地面积150601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7.62%。

农用地中,耕地占61.13%,园地占2.40%,林地占15.59%,牧草地占0.05%,其他农用地占20.83%;建设用地中,城镇工矿用地占40.91%,农村居民点用地占35.24%,交通水利用地占20.50%,风景名胜设施及特殊用地占3.35%;未利用地中,水域占

74.94%,滩涂沼泽和自然保留地占25.06%。(详见附表2)

二、现行规划实施成效

(一)增强了社会各界依据规划用地的意识

《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以下简称"现行规划")为实施土地用途管制提供了法律依据,为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制定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开展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实施土地征收与农用地转用提供了规划依据。规划实施以来,国家和省、市严格依照土地规划审查、审批土地,对不符合规划的建设项目不予批准,对违反规划用地的行为严肃查处,增强了社会各界依据规划用地的意识。

(二)强化了对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保护

全市依据规划实际划定基本农田322566公顷,涉及106个乡镇,10884个保护地块,建立了1730个标志牌,逐级签订了保护责任书,有效落实了基本农田保护目标。现行规划实施以来全市非农建设共占用耕地10487公顷,其中,2000-2005年间,经批准的建设项目占用耕地8049公顷,同期补充耕地8779公顷,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目标。(三)保障了城市建设发展合理的用地需求

1997-2005年间,全市依据规划上报并获国家、省批准的项目净增加建设用地16084

公顷。其中,基础设施项目用地4005公顷,占总量的24.9%;居住用地1898公顷,占总量的11.8%;工业用地4809公顷,占总量的29.9%;社会发展等用地5372公顷,占总量的33.4%。规划保障了绕城公路、天河机场二期航站楼、武广高速客运专线、阳逻

电厂、神龙汽车二期、武汉市体育中心、新江汉大学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实施,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

(四)促进了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提高

现行规划有效引导了建设项目集中布局,同时国家围绕规划实施推行了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管理、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等制度,通过对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建设项目立项阶段的用地预审,有效促进了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全市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业产值由1996年的4.2万元/亩提高到2005年的10.1万元/亩,年均增长10.3%。

三、现行规划实施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上级规划下达的规划主要指标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自然禀赋条件不相适应1、规划建设用地指标不足。1996年全市GDP占全省总量的26%,但上级规划分配的建设用地净增指标为12418公顷,建设占用耕地指标为9394公顷,约占全省总量的10%。1997-2005年,全市实际净增建设用地16084公顷,建设占用耕地10487公顷,在64%的时间段内使用了130%的建设用地增量指标和112%的建设占用耕地指标。

2、耕地补充的途径与规划预期有差异。现行规划要求全市补充耕地9900公顷,年均补充707公顷,1997-2005年,全市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增加耕地6475公顷,年均增加719公顷,总体实现了耕地补充目标,但补充耕地的途径与规划不一致。规划确定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和土地开发增加耕地占补充耕地目标的比例分别为4%、56%和40%,而规划实施主要以土地整理和土地开发为主,分别占实际补充耕地比例的33%和57%,受资金和手段限制,土地复垦仅占10%。

3、基本农田保护压力大。在数量上,上级规划下达的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为322400公顷,2005年实有耕地面积为345119公顷,基本农田占耕地的比例已达到了93.4%。在布局上,由于优先把城镇周边、交通沿线的耕地划定为基本农田,导致城镇发展与基本农田保护之间的矛盾突出。

(二)市级规划的指导作用未充分发挥

1、市、区两级规划的指导作用不够。现行规划对市、区、乡三级规划的定位不明,将各级规划的作用都定位于指导项目用地报批,未能体现上级规划对下级规划的宏观指引作用,即市级规划指导区乡级规划编制和修改,区级规划引导乡级规划用地布局的作用。

2、规划对建设不确定性应对不足。现行规划严格按照乡级土地利用规划图(1:1万)划定的各类土地用途图斑进行管理,各项建设必须符合土地用途要求,但实施中诸多不确定性与图斑刚性管理产生矛盾。主要表现为:一是处于快速发展期的城镇实际用地与现行规划确定的建设区不完全相符;二是部分已列入规划的交通、水利等线性工程建设项目在实施中,对线路进行优化调整也被视为不符合规划;三是风景名胜区、生态旅游区等区域内建设项目选址具有不确定性,实施中常与规划不符。因规划对不确定性因素预见和应对不足,导致规划修改调整较频繁。

3、缺乏保障规划实施的引导和激励机制。现行规划过于强调对终极目标的控制,忽视了对规划实施过程的引导。主要表现为规划缺乏对耕地在省域范围内跨地区补充、建设用地节约

集约利用、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的政策引导和激励机制等,未能充分体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三)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差异明显

1、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区域差异明显。2005年七城区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业产值为24.9万元/亩,人均城镇工矿用地为67平方米,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较高。而远城区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业产值为2.2万元/亩,低于同期全国3.33万元/亩和全省2.65万元/亩的水平;人均城镇工矿用地为167平方米,高于同期全国130平方米和全省98平方米的平均水平。

2、农村居民点用地相对粗放。按照现行规划,1997-2010年全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年均净减少734公顷,而规划实施以来,在农村人口略有下降的情况下,农村居民点用地不减反增,由1996年的40079公顷上升到2005年的49232公顷,年均增加915公顷。(四)生态优先的理念在规划中未充分体现

现行规划编制以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和保护耕地为重点,对生态环境主要以控制不被占用等被动性保护为主,缺少生态建设的主动性举措,客观上导致了规划生态保护和建设缺乏系统,建设力度不够,部分城市生态资源受到破坏,特别是主城周边一些大型山体、湖泊受到侵蚀,未能有效彰显武汉市特色山水资源。

四、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面临的机遇

1、经济全球化发展为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带来了新的契机。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增强,全球生产要素和产业转移加快,沿海产业将加速向内地转移。武汉市产业基础雄厚、土地和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在内陆地区具有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显著优势,是产业转移的首选之地,这为全市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加快现代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2、"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将有力提升武汉市在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将使中部地区与东部、西部、东北等地区处于相对均衡的政策环境,加大中部地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武汉市作为湖北省省会、中部地区中心城市和全国的交通枢纽,将发挥在中部地区的经济核心作用、示范带动作用和杠杆传导作用,提升其在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3、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建设为城市发展带来了强大的外在动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建设,有利于武汉市整合中部地区尤其是武汉城市圈的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生产要素,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地区的城市开展协作,为全市发展带来了强大的外在动力。国家赋予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先行先试"的权利,有利于武汉市创新循环经济发展机制,促进资源集约利用,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可循环再利用的节约型、环保型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二)面临的挑战

1、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形势更加严峻。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加强农用地特别是耕地的保护。随着"中部崛起"战略实施和"两型社会"建设,规划

期间,全市城镇用地和基础设施用地需求量将进一步增长,不可避免会占用部分耕地。而武汉市耕地后备资源数量少,分布零散,且多处于生态较为脆弱的区域,严重制约了耕地资源补充的能力,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形势更加严峻。

2、山水相间的自然地形格局对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的约束性更为明显。武汉市的自然空间格局为"北山南泽、西野东岗",中部丘陵平原相间,波状起伏,优越的自然山水条件为武汉市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奠定了良好基础。另一方面,全市现状城镇多分布于自然水土条件相对优越的中部滨水平原地区,随着城市用地的进一步扩展,自然地形对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的约束性将更为明显。如何顺应自然地形格局,合理确定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将成为土地规划中必须应对的挑战。

3、"两型社会"建设对土地利用提出了更高要求。"两型社会"建设要求土地利用必须立足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转变用地方式,加快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挖潜、由粗放低效向集约高效转变,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保障和服务。同时,也要求充分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的关系,落实水系网络构建与修复工程,加强山体保护、森林绿化、园林绿化,彰显武汉山水特色,促进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如何建立行之有效的土地集约利用调控机制和生态建设体系,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促进土地生态环境改善,将成为土地规划和管理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第三章土地利用战略和目标

一、土地利用战略

围绕建立"集约高效、城乡协调、宜居和谐"的城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土地利用,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强化土地用途管制,促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经济增长方式和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控制非农建设占用农用地,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的关系,提高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协调城乡发展,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推进迁村并点和农村居民点整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武汉。

二、土地利用目标

(一)保护耕地

到2010年和2020年,确保全市耕地保有量分别不低于338300公顷(507.45万亩)和338000公顷(507万亩)。

规划期内,确保全市264500公顷(396.75万亩)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建设高产农田100000公顷(150万亩),其中,规划近期建设高产农田27000公顷(40.5万亩)。

到2010年和2020年,全市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规模分别控制在12300公顷(18.45万亩)和36800公顷(55.20万亩)以内。

(二)控制建设用地

到2010年和2020年,全市新增建设用地控制在18300公顷和58600公顷以内,建设用地净增量分别控制在16901公顷和45301公顷以内。

到2010年和2020年,全市建设用地总量分别为156600公顷和185000公顷,其中,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分别控制在116400公顷和135300公顷以内。城乡建设用地中,城镇工矿用地总量分别为68800公顷和91000公顷,人均城镇工矿用地分别不超过95平方米和92平方米。

(三)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控制人均城乡建设用地。到2010年和2020年,全市人均城乡建设用地分别由2005年的124平方米降低至120平方米和115平方米。

适当降低人均城镇工矿用地。到2010年和2020年,全市人均城镇工矿用地分别控制在95平方米和92平方米以内。

逐步提高建设用地投资强度和产出水平。规划期内,全市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业产值预期年均提高9.5%以上,新增建设用地地均固定资产投资预期年均提高9%以上。

(四)保护基础性生态用地

坚持建设与保护并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创建富有滨江滨湖特色的宜居城市。到2020年,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耕地、园地、林地、水域以及部分未利用地等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保持在75%以上。

(五)实施土地整治

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积极整理、加强复垦、适度开发。

第四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一、总体目标

稳定农用地面积,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规划到2010年,农用地面积为556935公顷,占土地面积比例为65.15%;到2020年,农用地面积为539049公顷,占土地面积比例为63.05%。

合理增加建设用地,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用地需求。规划到2010年,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156600公顷以内,占土地面积比例为18.32%;到2020年,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185000公顷以内,占土地面积比例为21.64%。

适度开发和利用未利用地,改善生态环境。规划到2010年,未利用地面积为141374公顷,占土地面积比例为16.53%;到2020年,未利用地面积为130860公顷,占土地面积比例为15.31%。

二、农用地结构调整

严格保护耕地,控制耕地流失;稳定园地、牧草地和其他农用地面积,努力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和利用效益;开展植树造林,增加林地面积,改善人居环境。

(一)耕地

农业结构调整要有利于增加耕地,禁止擅自退耕,积极复垦灾毁耕地。到2010年和2020年,全市耕地保有量分别不低于338300公顷(507.45万亩)和338000公顷(507万亩)。

(二)园地

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名、特、优园地,合理开发荒山、荒坡增加园地面积。到2010年和2020年,全市园地面积为14100公顷和14700公顷。

(三)林地

加强农田林网、村湾绿化、道路绿化、滨江滨湖绿化以及堤防绿化建设,加大荒山荒滩造林、低效林改造和废弃采石场植被恢复力度,提高绿化覆盖率。到2010年和2020年,全市

林地面积为97800公顷和103100公顷。

(四)牧草地

实施天然牧草地的人工改良,提高载畜能力。到2010年和2020年,全市牧草地面积为280公顷。

(五)其他农用地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大力发展规模化水产养殖和畜禽养殖,形成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产业带。到2010年和2020年,全市其他农用地面积为106455

公顷和82969公顷。

三、建设用地结构调整

严格控制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合理调整城乡建设用地和城镇工矿用地内部结构,保障交通、水利等必要基础设施用地,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城乡建设用地

1、优化城镇用地布局,引导城镇集中集约式发展。到2010年,全市城镇工矿用地为68800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的比例由2005年的48.06%上升到55.29%;到2020年,城镇工矿用地为91000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的比例上升到66.30%。

2、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引导农民住宅相对集中建设,促进自然村庄适度撤并;加大"城中村"、"空心村"整治力度,提高农村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保障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必须的建设用地,支持农村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到2010年,全市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控制在47600公顷以内,占城乡建设用地的比例由2005年的46.28%下降到40.89%;到2020年,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控制在44300公顷以内,占城乡建设用地的比例下降到32.74%。

3、优化工矿及独立建设用地布局,引导分散、低效的工矿企业向城镇集中。到2010年,全市采矿及独立建设用地面积控制在4442公顷以内,占城乡建设用地的比例由2005年

的5.65%下降到3.81%;到2020年,采矿及独立建设用地面积控制在1295公顷以内,占城乡建设用地的比例下降到0.95%。

(二)交通水利用地

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节约高效的原则,统筹安排交通、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用地。到2010年,全市交通水利用地面积为34013公顷,占建设用地总规模的比例为21.72%;到2020年,交通水利用地面积为40900公顷,占建设用地总规模的比例为22.11%。(三)风景名胜设施及特殊用地

按照保护优先、综合协调的原则,合理安排风景名胜设施及特殊用地。到2010年,全市风景名胜设施用地及特殊用地为6187公顷,占建设用地总规模比例为3.95%;到2020年,风景名胜设施及特殊用地为8800公顷,占建设用地总规模的比例为4.76%。

四、未利用地结构调整

严格保护河流和湖泊水面,确保面积不减少,环境有改善;适度开发荒草地,增加耕地面积;合理利用河湖滩地,提高水土保持和环境承载能力。规划到2010年,全市未利用地为141374公顷;到2020年,未利用地为130860公顷。

第五章土地利用布局优化

一、土地利用空间发展战略

紧紧抓住武汉市"两江交汇,三镇鼎立,用地分散;山水相交,生态敏感,布局受限"的土地资源特点,根据土地利用战略、目标和任务要求,正确处理"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的关系,优先布设山、水、林、生态绿楔等生态屏障用地,维护和改善生态安全格局,彰显城市生态特色;协调基本农田和基础设施用地,发挥基本农田的生产、生态和间隔功能,控制城镇无序蔓延;优化城镇村用地布局,引导各类用地集中集约式发展,促进多中心组团式城市空间布局的形成。

二、综合生态空间体系

以自然生态资源为基础,构建"两轴七带、三环六楔、六心十片、两网交融"的综合生态网络体系,形成全市基础生态屏障。

(一)两轴:包括由东西向连绵山系、汉江组成的生态走廊和纵贯南北的长江生态走廊。(二)七带:包括府河、滠水、倒水、举水、通顺河、金水河及沙河等七条河流生态带。(三)三环六楔:包括适应城市环状道路骨架的生态内环、生态外环和生态环境保护圈,以及道观河-大东湖、木兰山-武湖、府河、长河-后官湖、鲁湖-青菱湖、梁子湖-汤逊湖等六片放射状城市楔形生态绿地。

(四)六心十片:包括后湖、后官湖和四湖、大东湖、梁子湖、沉湖、汤逊湖等六大湖泊群,木兰生态旅游区、道观河风景旅游区、九真山-索河风景旅游区、龙泉山风景旅游区、青龙山森林公园等五片森林斑块以及沉湖、鲁湖-斧头湖、梁子湖、涨渡湖、武湖等五片湿地斑块。

(五)三网七区:包括农田防护林、滨水绿化、道路防护林等三大网络,新洲远郊森林保育区,黄陂远郊森林保育区,蔡甸远郊森林保育区,九峰远郊森林保育区、江夏远郊森林保育区以及利用滠水、倒水、举水等形成的湖滩发展的北部杨树产业片区,利用长江、汉江等河滩发展的西部杨树产业片区等七大片区。

三、现代都市农业体系

按照土地适宜性,合理安排农、林、渔业用地布局,在传统农业基础上加快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乡村休闲产业的发展,形成全市农业板块发展结构,稳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效率和劳动生产率。

(一)以生态农业、籽种农业、设施农业、精品农业等高效农业为主,建设武湖生态农业园、洪北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东西湖西南部现代设施农业区、汉南绿色食品标准化综合示范区、走马岭农产品加工园、双柳都市农业园等现代生态农业区。

(二)以流芳、纸坊、郑店、五里界、安山等地的苗木花卉、观赏盆景和茶果经济林生产,洪山、九峰、花山等地的洪山菜薹开发,大桥地区的休闲渔业以及玉贤、索河等地的园艺农业为主,建设集生产、科研、加工、观光休闲于一体的绿色园艺和观光旅游农业区。(三)以东西湖、黄陂、蔡甸、汉南区的奶牛养殖,江夏、黄陂、汉南区的生猪养殖,以及新洲、江夏、蔡甸区的家禽养殖为主,建设集约化畜禽养殖区。

(四)以梁子湖、汤逊湖、牛山湖、鲁湖等湖泊以及辛安渡、东山农场的水产养殖为主,采用生态养殖方式,建设集水产养殖、苗种繁育、科技示范、观光休闲于一体的名特水产养殖区。

(五)建设都市林业发展区,形成以黄陂、新洲区为主的林果产业带,以江夏、蔡甸区为主的花卉苗木产业带,以新洲区为主的速生丰产林产业带,以东西湖、汉南区为主的高效经济林产业带,黄陂区森林旅游产业带和蔡甸-洪山区观光休闲林业产业带。

四、全市城镇域体系

根据城镇功能和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构建"中心城-重点镇域-中心镇域-一般镇域"四级城镇域体系。

(一)中心城:包括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武昌区、青山区全部区域,汉阳区、洪山区大部分区域和东西湖区、蔡甸区、江夏区、黄陂区部分区域,土地面积约66000公顷。该区域是城镇域体系的核心,主要承担中部地区和武汉城市圈的金融贸易、科教文化、科技研发等功能。

(二)重点镇域:包括阳逻、建设、左岭、流芳、九峰、豹澥、纸坊、郑店、金口、青菱、奓山、纱帽、军山、永丰、蔡甸、吴家山、走马岭、径河、养殖、三店(东西湖区)、慈惠、横店、滠口、武湖、前川、邾城等26个乡(镇、场、街),土地面积约278000公顷。该区域是城镇空间拓展、产业集中布局和生态绿楔的重点地区,其镇区是区域生产、生活及服务中心,主要布局工业仓储、居住、对外交通、综合配套服务设施等用地,承担中心城区人口及产业转移。

(三)中心镇域:包括长轩岭、姚集、祁家湾、六指、汪集、旧街、双柳、仓埠、三店(新洲区)、新沟、侏儒、永安、湘口、汉南、安山、乌龙泉等16个乡(镇、场、街),土地面积154500公顷。该区域以农业生产为主,是城市交通、旅游等部分功能空间拓展、基本农田分布和生态建设的一般地区,其镇区是区域内农业生产及农副产品加工、流通、服务中心。

(四)一般镇域:包括蔡店、旧街、柏泉、索河、邓南、法泗、贺站等33个乡(镇、场、街),土地面积356409公顷。该区域以农业生产为主,是都市农业发展、基本农田分布和生态建设的重点地区,其镇区是所辖区域城乡社会、经济和生产服务中心,是城乡交流的基础环节。

第六章土地利用区域调控

一、土地利用分区及管制

为合理利用土地、控制和引导土地利用的主要功能,依据区域土地资源特点和发展阶段不同以及发展定位的差异,把全市划分为四个土地利用区,明确各区域土地利用管理的重点,指导各区域土地利用调控。

(一)中心城优化建设区

范围包括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武昌区、青山区全部区域,汉阳区、洪山区大部分区域和东西湖区、蔡甸区、江夏区、黄陂区部分区域,即中心城区控制范围,土地面积约66000公顷。该区是城市发展的核心区域,承担了城市生产和生活服务中心的职能;支持发展高新技术、循环经济和现代服务业,积极引导一般产业逐步外迁,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增加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构建功能服务齐全、景观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的城市宜居环境。管制要求:

1、2005年区内建设用地41112公顷,其中城镇工矿用地38808公顷,人均城镇工矿用地83平方米;规划到2020年,建设用地总规模49740公顷,其中城镇工矿用地48330公顷,人均城镇工矿用地89平方米。

2、区内土地利用以内涵挖潜为主,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大力推进都市工业园建设和"城中村"改造,推行地上地下空间的复合利用,不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规划到2020年,区内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业产值不低于50万元/亩。

3、区内建设以武汉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按照上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下达的建设用地指标和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用地布局,划定城镇用地规模边界和扩展边界,在此基础上形成允许建设区和有条件建设区。其中,允许建设区面积49740公顷,有条件建设区面积3940公顷。

4、充分发挥区内河流、湖泊、山体、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生态屏障作用,增加绿地及开放空间,严格禁止与主导功能不相符的建设和开发活动。区内划定河流、湖泊、滩涂等保护面积9500公顷,绿地2440公顷,一般农田1500公顷。

5、区内的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安排新增建设用地590公顷,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1410公顷以内,其用地布局应符合经批准的风景区建设规划。

6、区内绿地是为保护河流湖泊水体、构建生态景观、维护生态安全而划定的,除必要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景观建设用地外,不得随意占用。

(二)重点镇及产业集中建设区

范围以武汉绕城公路周边地区为主,包括以阳逻、北湖、左岭为中心的东部集中建设区,以流芳、豹澥为中心的东南部集中建设区,以黄家湖、青菱、郑店、金口、纸坊为中心的南部集中建设区,以军山、常福、纱帽为中心的西南部集中建设区,以蔡甸、吴家山、走马岭为中心的西部集中建设区,以滠口、横店、天河、武湖为中心的北部集中建设区,前川和邾城两个城关镇等,土地面积约100000公顷。该区是中心城优化建设区人口和产业转移以及远城区人口和产业集聚的重点区域;优先保障民生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装备和机电制造、港口运输、高新技术、汽车及零配件生产、食品加工、现代物流等主导产业的发展,积极引导产业集群发展和用地集中布局。管制要求:

1、2005年区内建设用地25910公顷,人均建设用地181平方米;规划到2020年,建设用地46220公顷,人均建设用地120平方米。

2、区内建设用地空间布局由允许建设区和有条件建设区共同构成。其中,允许建设区面积46220公顷,有条件建设区面积16700公顷。

3、按照土地集约、产业集聚、人口集中的原则,适度增加年均新增建设用地规模,降低人均城镇工矿用地水平,控制城镇和工业用地的外延扩张。规划到2020年,区内人均建设用地下降到120平方米,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业产值不低于40万元/亩。

4、严格保护区内的河流、湖泊、山体,结合城市生态绿楔建设遏制城镇建设用地盲目扩张,预防和治理工业对土地的污染,因地制宜保护和改善土地生态环境。到2020年,区内绿地率达到30%以上,单位GDP能耗较2005年降低20%以上,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

5、区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结合城市规划,进一步细分二级土地用途区,深化城镇及工矿用地规模边界和扩展边界,但不得突破市级规划下达的建设用地控制指标。

(三)生态用地区

范围以六片城市生态绿楔以及河流湖泊水体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态旅游区等为主,包括长江、汉江、举水、倒水、滠水、沙河、东荆河、金水河、武湖、后湖、严西湖、严东湖、汤逊湖、梁子湖、鲁湖、斧头湖、官莲湖、桐湖、后官湖、索子长河,木兰山风景区、道观河风景区、龙泉山风景区、九峰山森林公园、青龙山森林公园、九真山森林公园、将军山森林公园以及省、市重点生态公益林区,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涨渡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上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等,土地面积约395000公顷。该区是保护珍贵动植物资源、人文景观资源、水源地以及城市生态绿楔等而设定的区域,土地资源以水域、耕地和林地为主。管制要求:

1、区内土地利用应符合相关规划及管理要求,遵循"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协调各类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引导生态环境从被动保护逐步向主动建设转变,体现"保护培育、开发利用、经营管理"的有机结合。

2、除能源、交通、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及其必要的附属设施建设,重要的公益性项目建设,以及因生态环境保护、风景名胜资源保护、文物保护需要进行的建设活动外,区内严禁其它建设活动。

3、区内的基本农田以及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内严格禁止与主导功能不相符的建设和开发活动。区内现有零星分散的工矿企业应逐步向园区搬迁,规划期间确实无法搬迁的,可保留现状但不得扩大规模。

4、探索进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引导区内农村居民点向城镇和中心村集中,减少人类活动,促进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区内鼓励建设用地复垦,限制土地开发。

5、区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结合城市规划、河流湖泊保护规划、湿地保护规划、风景区规划等相关规划,进一步细分二级土地用途区。

6、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依据相关要求划定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生态旅游区等特定功能区保护范围。自然保护区原则上不安排新增建设用地指标;风景名胜区和生态旅游区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专项用于景区建设、设施配套及村民还建等。

7、区内城市生态绿楔采取农田与生态隔离带有机结合的布局模式,除布局生态绿地外,将部分优质耕地划为基本农田予以严格保护,引导发展集生产、观光、休闲于一体的城郊生态农业。

(四)基本农田集中区

范围为上述三大分区以外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武汉绕城公路以外,包括东西湖区东北部、江夏区南部、黄陂区中部、汉南区中西部、蔡甸区西部、新洲区中北部,土地面积约293909公顷。该区是保障粮食安全、落实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布局都市农业产业化基地的重点区域,以耕地为主。管制要求:

1、区内土地主要用作基本农田和直接为基本农田服务的农村道路、农田水利、农田防护林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2、区内优先安排土地整理专项资金,大力支持开展高产农田建设,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稳步提高耕地产出水平和产出效益。

3、区内零星的非农建设用地和其他农用地应优先整理、复垦或调整为基本农田,规划期间确实不能复垦或调整的,可保留现状用途,但不得扩大规模。

4、禁止占用区内的基本农田进行非农建设,禁止在基本农田上建房、建窑、建坟、挖砂、采矿、取土、堆放固体废弃物或者进行其他破坏基本农田的活动;禁止占用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和挖塘养鱼。

5、区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根据农业产业规划和耕地分布特点,进一步细分二级土地用途区。二级土地利用分区中应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区。

二、区、乡级土地利用调控

(一)严格土地利用规划指标控制

1、严格落实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以市人民政府与各区人民政府签订的耕地保护责任状为依据,规划将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分解至各区。对于建设占用耕地自行补充有难度的,可以实行跨地区补充,确保责任目标的落实。至2020年,七城区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3579公顷,不安排基本农田保护任务;远城区耕地保有量不低于324421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264500公顷。

2、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规模。优先保障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用地,严格控制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合理调整城镇工矿用地,分解落实上级规划下达的各类建设用地控制规模至各区。至2020年,七城区建设用地总规模、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城镇工矿用地规模分别为49782公顷、42955公顷和39118公顷;远城区分别为135218公顷、92345公顷和51882公顷。

3、稳步提高建设用地集约用地水平。严格控制人均城镇工矿用地,七城区人均城镇工矿用地由67平方米提高到74平方米,远城区由139平方米下降至118平方米;逐步提高单位建设用地产出水平,规划期内,东西湖区、汉南区、蔡甸区、江夏区、黄陂区和新洲区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业产值年均增长率分别不低于6.5%、10.5%、10.9%、11.5%、9.5%和11.8%。

4、区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各项调控指标应与下达的指标一致,并综合考虑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环境条件、土地利用现状等因素,将各项约束性指标和预期性指标分解下达至各乡镇。(二)加强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引导

1、强化土地利用分区引导。市级规划划定中心城优化建设区、重点镇及产业集中建设区、生态用地区和基本农田集中区等四个土地利用分区,并明确分区管制要求。区级规划根据市级土地利用分区及其管制要求,结合本区土地利用需求,进一步细分土地用途区,并制定分区管制规则,以指导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布局安排。

2、落实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市级规划划定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禁止建设区四个建设用地管制分区。区级规划在市级建设用地管制分区的基础上,结合本区城镇化和空间发展战略,与土地用途分区相衔接,与规划主要控制指标相协调,进一步划定本区中心城区、各建制镇镇区建设用地规模边界、扩展边界以及全区的禁止建设区边界,逐级落实建设用地空间管制要求。

3、促进生态空间体系形成。市级规划确定"两轴七带、三环六楔、六心十片、两网交融"的综合生态空间体系。区级规划根据全市生态空间体系框架,在区内统筹安排耕地、林地、水域、滩涂沼泽等基础性生态用地,支持天然林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和基本农田建设等重大工程,推进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程,促进全市生态空间体系的形成。

(三)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编制指导

1、完善专项规划成果。各区、乡(镇)人民政府应严格遵循上级规划,组织编制本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落实上级确定的各项规划指标和规划任务,并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编制土地整治、基本农田保护、农村居民点整理等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2、指导村土地规划编制。可结合新农村建设编制村土地利用规划,着重加强村庄布局、宅基地安排、农村基础设施用地、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等方面的研究,合理安排农村各项用地。

3、严格规划修编、调整和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经批准,严禁擅自修改。确需修改的,除满足国家、省规定的条件外,需对区、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效率指标进行考核,凡效率指标未达标的,不得申请规划修编、调整和修改。

第七章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

一、严格控制耕地流失

(一)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加强对各类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控制和引导,建设项目选址应开展用地评价,进行多方案比选分析,选定的方案应不占或少占耕地,确需占用耕地的,应尽量选取耕作条件相对较差、生产力较低的耕地,并补充等额数量、质量高于原有耕地质量等级的耕地。到2010年和2020年,全市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规模分别控制在12300公顷(18.45万亩)和36800公顷(55.20万亩)以内。

(二)严格禁止擅自实施退耕还林。切实落实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凡不符合退耕还林规划和政策、未纳入退耕还林计划自行退耕的,限期恢复耕作条件或补充数量质量相当的耕地。(三)加强对农用地结构调整的引导。合理引导农用地内部结构调整,确保不因农业结构调整降低耕地保有量。防护林、绿化带等生态建设占用耕地的,必须按照等量等质的原则履行补充耕地义务。

(四)加大灾毁耕地防治和复垦力度。加强耕地抗灾能力建设,通过设置防护林等措施,减少自然灾害损毁的耕地数量。已经损毁的耕地,及时进行复垦,通过对损毁耕地实行一系列土质改良措施,恢复损毁耕地的生产力。

二、加大补充耕地力度

(一)严格执行建设占用耕地补偿制度。按照建设占用耕地占补平衡的要求,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法定义务;鼓励有条件的区在完成耕地补充义务的基础上,增加补充耕地面积;必须通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保证补充数量相同、质量相当的耕地。

(二)大力开展农村土地整理。通过对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改造和完善农业配套基础设施,对用地结构进行优化配置和合理布局,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对分布在江夏南部、新洲东北部、黄陂西北部和蔡甸西部25度以下的低丘岗地因地制宜进行改造,盘活利用率低下的土地,通过保土培肥、坡改梯、灌排工程设计等一系列改良措施,改善耕作条件,提高产出率。规划期间,通过农村土地整理补充耕地7202公顷(10.80万亩)。

(三)积极开展工矿废弃地的复垦。加快关、停、闭、转一系列规模小、污染重、经营粗放、污染治理不力的矿山企业,尤其是对位于生态敏感区的矿山,优先进行整治;对因压占、挖损、塌陷等原因废弃的土地进行复垦,改善土地利用条件,立足优先农业利用、鼓励多用途使用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原则,合理安排复垦土地的利用方向;对布局分散的农村居民点用地,通过迁村并点、覆土培肥等措施,转用为具备相当耕作力的耕地。规划期间,通过土地复垦补充耕地2760公顷(4.14万亩)。

(四)适度开发耕地后备资源。以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提高未利用地的利用率,通过土壤改良、农业基础设施配套等措施,适度开发黄陂、蔡甸、江夏、新洲等区的荒草地等耕地后备资源。规划期间,通过未利用地开发补充耕地1030公顷(1.55万亩)。

三、加强基本农田建设

(一)切实落实基本农田保护目标。对基本农田实行全面规划、合理利用、用养结合、严格保护的方针,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规划期间,严格依据省级规划下达的保护目标,结合全市现状耕地分布情况,合理划定基本农田,并实行严格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有序维护农田的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保障耕地质量;通过建立和完善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制、基本农田动态监测管理和监督检查机制、基本农田建设引导和奖励激励机制,保证规划期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的实现,并逐步提高质量。

(二)合理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根据国土资源部会同农业部制定的技术规程,在不改变土地承包者的承包经营权的前提下,划定新洲区中部、黄陂区中部、江夏区南部、蔡甸区西南部、汉南区中西部等粮棉油生产基地内的耕地,东西湖区、新洲区等蔬菜瓜果生产基地、农业科研和教学试验田为基本农田保护区。

(三)大力推行高产农田建设。规划期内,以目前全国范围内开展的高产农田整理为契机,结合新农村建设和"村村通"工程,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大力开展高产农田整理,保证农业配套设施和排灌体系完善、田间道路通达,实现"田成方、树成行、渠相通、路相连"的农业生产新面貌,做到旱涝保收。规划期间,全市建设高产农田100000公顷(150万亩)。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程序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程序 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程序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准备工作阶段 准备工作包括成立规划领导小组和规划办公室,拟定规划工作方案和工作计划,并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落实规划经费和人员,广泛收集已有的现状和规划资料等,具体包括: 1)组织准备 因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一项综合协调工作,涉及到许多部门,所以土地总体规划应由当地政府来领导,成立由主管县长任组长,有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总体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土地管理部门,负责日常工作。规划办公室是具体编制规划的工作班子,应包括主要学科的科技人员,但更重要的是有适合做综合工作的专家。 2)思想准备 思想动员是一项重要的准备工作,因为目前规划无用论的思想还相当普遍。思想动员首先要说明规划的意义、目的和作用。 3)业务准备 包括编制和批准规划任务书(或工作方案)、业务培训、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落实经费等。 ①规划任务书:要求明确规划的范围、时间期限、指导思想、目的、参与规划的部门、成果要求以及方法步骤、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等。 ②工作计划:要求在明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任务的基础上制定,

内容包括:详细列出需搜集的各种信息资料及来源,明确每一步骤的具体任务和方法,进行人员分工和业务培训,明确物资设备供应,作出费用预算,确定时间进度表,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等。 (2)调查研究阶段 收集、整理和分析有关自然资料、土地资源、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数据、图件、文件等资料。已有资料的不足部分或不准确部分,应进行必要的补查和核实。设置专题开展研究。通过上述工作,要对全区域土地利用状况、土地资源的优势和潜力,以及今后各项事业的土地需求量作出准确的预测,找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应采取的方针与对策,编写《问题报告书》,为编制规划提供可靠依据。资料的质量对分析研究的结论是否准确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要通过资料的整理和对比,选择其中可靠程度高者加以应用。 1)确定土地利用问题 重点开展如下几方面研究 ①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了解土地利用的演变及其规律,目前土地利用的状况及存在问题。 ②土地利用潜力研究。包括土地资源的自然适宜性,待开发土地的潜力,以及不同投入水乎下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和人口承裁潜力。 ③各部门用地需要量预测。根据规划期间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预测各部门用地的需求量。 根据以上三方面调查研究,同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相对照,可以提出当前存在的和规划期间可能发生的各种土地利用问题。从而确定土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制图步骤

1.新增规划用地 在ArcCatalog新建(或直接导入)“GH**(乡镇代码)_**乡(镇)_新增规划用地“图层 开始“Editor”,Target:GH**(乡镇代码)_**乡(镇)_新增规划用地 根据乡镇调研成果,找到准确的位置,通过复制现状地类图斑等命令规划新增用地。 单击右键,打开“Attributes”,根据“Shape_Area”调整图斑面积,单位:平方米。(调整结果“Shape_Area”个位数字5以下,最好是0,十位百位必须都是0)规划规模与之对应保留一位小数,单位:公顷。 具体调整方式: 选中图斑,使用Task:Cut Polygon Features命令,割去多余的面积。 双击图斑,调整结点位置。可以单击右键insert vertex或者delete vertex增加或删除结点。 注意: 适当割补,不要出现尖角和小块图斑。 打开“Attributes”,根据“乡镇规划用途分区代码一览表”修改图斑属性。(ps:个人建议,在这一步,只修改XMMC、规划规模、乡镇村名三条属性,出图代码、出图分类、用途分区以及管制分区四项属性可以在规划图层完成后,open Attributes Table,使用“Field Calculator”命令,统一修改,汉字写在英文状态的””里) (1)县级重点项目上图 导入“县级规划新增建设用地等”图层 复制该图层图斑到“新增规划用地”图层 Tips: A.县级重点项目以乡镇调研确定的位置为准,形状根据具体地类图斑情况以及边界作调整,面积不变; B.有勘界资料的,将勘界范围导入Arcgis中进行处理。 (2)高速公路铁路等上图 导入“GH面状地物_高速公路和铁路用地”图层,选择”县级新增规划中的高速公路”, 将其复制到“GH 面状地物_高速公路和铁路用地”中. 选中高速公路, Data managemeng tools 再features 再polygon to line,这样就把面转为一个新线图层. 在这个新图层中,再用split tool 把线打碎,删成一条线. 导入“GH线状地物_高速公路和铁路用地”图层, 把这条线导入其中,即可. 再对线的位置作一定调整. 完成! (3)场镇范围允许建设区以及有条件建设区上图 参考场镇规划基本范围制图(有CAD规划图的要先将.dwg文件导入Arcgis)。将现状场镇作为允许建设区,将规划场镇作为有条件建设区。 Tips: A.将场镇规划.dwg文件导入Arcgis步骤: 1.提取场镇边界。打开场镇规划.dwg文件,选中场镇边界即规划红线,复制到新.dwg文件,并缩放另存 到规划图数据文件夹中 2.打开Arcgis,拖入场镇边界文件。“export data”完成转换 3.配准。缩放到图层,打开spatial adjustment 选四个点,修改点坐标,进行配准。X坐标复制到X,前 加36(36度纬度带)Y坐标复制到Y(看CAD图的经纬度,如果经度位数为6,纬度位数为7,则用上

武汉市地铁总体规划

据记者了解,从2012年至2017年,我市每年都将建成开通一条地铁线。2012年,开通地铁2号线一期,从常青花园至鲁巷广场。2013年,开通地铁4号线一期,从武昌火车站至武汉火车站;2014年,开通地铁4号线二期,从汉阳黄金口至武昌首义路;2015年,开通地铁3号线,从沌口至三金潭;2016年,开通地铁8号线一期,从三金潭至梨园广场;2017年,开通地铁6号线一期,从三角湖到东西湖区假日广场。建成7号线,从金银湖至南湖 研究了下12号线各地区的人都照顾到了,这个图仔细看了看,很完美,很好非常好,1号线大汉口线,2号线连通汉口武昌,3号线连通汉口汉阳,4号线高铁线,实现高铁地铁无缝换乘,连通武昌汉阳,5号线大武昌线,六号线连通金银湖沌口未来两大卫星城,7号线是武汉未来的机场线,实现飞机地铁无缝换乘,8号线连接盘龙城,南湖两大居民区以及华侨城和大学城,9号线横跨汤逊湖,贯穿整个东湖高新,打通光谷到纸坊的直线,带动东湖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片发展,10号线联动常福,沌口,阳逻三大卫星城,11号线实现蔡甸和豹澥到中心城区首尾相应,12号线为1号线大汉口线的补充,在汉口地区和一号线组成一个内环线,汉口同时拥有1号线和12号线实现汉口小循环 武汉唯一的三条地铁线转乘站香港路超级地铁站即将开建咯。 根据武汉市交通发展战略,2005-2012年为城市道路网与轨道网打基础时期,推进地铁网络建设控制走廊。建成轨道1号线(轻轨)、过江地铁2号线一期和地铁4号线一期,共计70公里,构成“工”字型轨道骨架。 到2013年,地铁2号线和4号线建成后,常青花园、武广、江汉路、中南、鲁巷、徐东、建二等七大商圈将连成串,形成武汉一条新的“地铁经济带”。届时,只要40分钟,就可以把从江汉路到鲁巷的武汉七大商圈转个遍。 当2015年,武汉将建成地铁1号线、2号线一期、3号线—期、4号线、8号线一期5条地铁,形成近150公里的轨道网,比2013年“工”字形轨道通车里程翻了一番。 2017年,待连通三环线外围的地铁6号线建成后,武汉地铁线路又将新增32.8公里。届时,6条快速轨道贯通江城,三镇通车地铁网络将超过180公里。 ◆地铁1号线 横穿汉口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和东西湖区,沿长江和汉江北岸横贯汉口东西城区。全长29.7公里,设站27座。 一期工程于2000年12月开建,全长10公里,沿京汉大道,从东往西设10座站点:黄浦路站、三阳路站、大智路站、循礼门站、友谊路站、利济北路站、崇仁路站、硚口路站、太平洋站和宗关站。二期全长19.468公里,西段设汉西一路站、古田四路站、古田三路站、古田二路站、古田一路站、舵落口站、竹叶海车站、额头湾站、五环大道站、东吴大道站至金山大道站止,全长12.478公里,设11座车站;东段自一期工程黄浦路站起,沿解放大道向东,设头道街站、二七路站、徐州新村站、丹水池站、新荣站至堤角站止,全长6.99公里,设6座车站。 ●2010年7月建成试运营。 ◆地铁2号线一期 一期工程线路贯穿武汉市西北-东南,是武汉市首条穿越长江的地铁。起点为汉口常青花园北侧的金银潭站,终点为武昌鲁巷站,线路全长27.98公里,全线设21座车站。 分别为:金银潭站、常青花园站、金色雅园站、汉口火车站站、范湖站、青年路站、航空路站、中山公园站、循礼门站、江汉路站、积玉桥站、螃蟹甲站、小龟山站、洪山广场站、中南路站、宝通寺站、街道口站、广埠屯站、虎泉站、名都站、光谷广场站。

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安徽省城市开发边界和 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数据标准 2016年6月

目录 1适用范围 (1) 2编制依据 (1) 3数据内容 (2) 4定位基础 (2) 5数据质量与制图规定 (2) 5.1数据要求 (2) 5.2图示符号 (5) 6成果数据提交规定 (6) 6.1成果数据提交内容和格式 (6) 6.2成果数据存储方式 (6) 附录A 控制线分类、代码和表达图示 (7) 附录B 城乡规划用地分类、代码和表达图示 (7) 附录C1市(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功能区分类、代码和表达图示 (8) 附录C2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用途区分类、代码和表达图示. 9 附录D 建设用地管制分区分类、代码和表达图示 (10)

1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安徽省城市(县城)开发边界和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划定与数据交换。 2编制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 (3) 《基本农田保护条例》(1998) (4) 《安徽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2004) (5)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 (6)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 2260-2007) (7)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 50137-2011) (8) 《基础地理信息城市数据库建设规范》(GB/T 21740-2008) (9) 《城市规划制图标准》(CJJ/T97-2003) (10) 《城市规划数据标准》(CJJ/T 199-2014) (11) 《市(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TD/T 1023-2010) (12)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TD/T 1024-2010) (13) 《市(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TD/T 1026-2010) (14)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TD/T1027-2010) (15) 《市(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TD/T 1020-2009) (16)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TD/T1021-2009) (17)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 1014-2007) (18)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更新标准》(试行) (19) 《基本农田数据库标准》(调整试行稿) (20) 《安徽省城市总体规划用地布局数据库规定》(2015) (21) 《关于统筹开展城市开发边界和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有关问题的通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 土地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 一、规划调整完善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合理调整规划目标和主要控制指标 严格根据上级下达的控制指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期评估成果和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合理调整各乡(镇、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和控制指标。其中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控制指标原则上在原分解下达任务的基础上,根据规划实施情况、异地调剂情况以及上级调整情况进行调整。对矛盾较为突出的城乡建设用地坚持眼光向内,积极盘活现有的存量,努力推进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探索规划建设用地空间管控新办法。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坚持剩余规模进行统筹,通过建立规划实施年度调节机制,在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内根据区域内低效用地再开发利用、闲置土地开发利用、批而未供土地利用、盘活存量用地等节约集约用地状况,按年度追加予以落实,用有限的增量撬动存量的方法促进全省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二)严格划定“三条红线” 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依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合理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进一步落实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和用途管制制度。“三条红线”相辅相成,划定工作应在规划调整完善中统筹安排,以规划调整完善工作为基础,加强部门间沟通协调,形成合力,引导形成合理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永久基本农田的划定要遵循耕地保护优先、数量质量并重的原则,将通过标准农田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等工作建成的优质耕地优先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其中将集中连片、设施完善、质量优良、土壤清洁、适合规模经营和现代化耕作方式的平原优质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示范区。同时,将劣质耕地和不符合要求的其它土地划出永久基本农田,稳妥有序地优化永久基本农田结构和布局。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要在现有规划的禁止建设区基础上,将自然保护区核心区、风景名胜核心区、水源地一级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列入省级以上保护名录的野生动植物自然栖息地等,划入生态保护红线。 城镇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即城市开发边界)划定应以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允许建设区和有条件建设区为基础,与城市规划充分协调,避让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蓄滞洪区、地质灾害区,通过“摸家底、定底线、定规模、定形态”等步骤,充分利用线型基础设施和自然地物边界综合确定。农村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划定应与新农村建设规划、农村土地整治规划相衔8 / - 1 -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 接,对中心村、保留村边界划定要充分征求当地群众意见。 (三)严格更新规划数据库

县区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技术方案

xxx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技术方案 xxxxxxxxxx 二〇一x年x月

目录 一、目标任务 (1) 二、主要依据 (2) 三、技术路线 (4) 四、程序与方法 (6) (二)规划目标确定 (7) (三)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 (7) (五)土地用途区划定 (12) (六)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15) (七)土地整治安排 (17) (八)乡(镇)土地利用控制 (18) (九)规划实施措施制定 (18) 五、主要成果 (19)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和建设用地空间管制的基本依据,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常态下对土地利用的新要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确保实有耕地数量基本稳定、质量不下降,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高,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可操作性,根据国家和省、市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的要求,制定本技术方案。 一、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 在全面总结本区域土地利用和规划管理中的成功经验基础上,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的需要,针对规划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坚持保护优先、节约集约,统筹兼顾、突出重点,上下协调、有序推进的基本原则,依据第二次土地调查和现行规划中期评估结果,合理调整规划目标和调控指标,优化基本农田和建设用地布局,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更新规划成果和数据库,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为土地用途管制和建设用地空间管制提供基本依据。 (二)主要任务 1. 开展中期评估。全面总结现行规划实施情况,客观研判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态势及其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对现行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中期评估,摸清状况、分析趋势、找准问题、查明原因,提出改进规划编制和管理的政策建议。 2. 进行专项评价。围绕规划调整完善工作要求,组织开展资源

武汉地铁武汉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两方案高清原图

武汉规划部门公布2013-2049版武汉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两个初步方案,2013年8月28日两套方案亮相市民之家。 (这是最新版,内含两幅高清原图,下载另存桌面即可) 《武汉2049年远景战略发展规划》 【初步方案一】 【初步方案二】

轨道线网方案一技术指标表 线路名称起点止点线路长度(km)基本网 1号线径河汉口北40 2号线金银潭佛祖岭37 3号线文岭三金潭32 4号线新汉阳火车站武汉火车站36 5号线青山郑店46 6号线体育中心吴家山45 7号线前川、机场纸坊85 8号线盘龙城大桥新区43 机场线金银潭天河机场20

9号线磨山左岭39 10号线常福阳逻78 11号线蔡甸葛店70 12号线武汉火车站武汉火车站57 13号线金银潭左岭56 14号线走马岭后湖43 15号线武汉火车站阳逻北29 16号线径河龙泉山68 17号线径河豹澥57 18号线阳逻邾城26 19号线阳逻双柳16 20号线青菱金口22 21号线国博中心纱帽36 合计981 为打造“国家综合交通枢纽”示范城市,助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武汉市开始第三轮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规划到2049年,建成“一环串三镇,十射联新城”的轨道交通。昨日,两套方案在市民之家亮相,广征民意。 ■ 深远意义 助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打造“国家综合交通枢纽” 第三次修编规划到2049年 近年来,武汉经济社会迅猛发展,轨道交通建设也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 为建设成为国家中心城市,武汉要求进一步强化主城区城市功能,实施“三镇三城”发展战略,全面构建“1+6”城市发展新格局,着力打造“国家综合交通枢纽”示范城市。在此背景下,武汉市国土规划局会同市发改委、交委、地铁集团等部门,开展了第三轮《武汉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工作。

某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 20页)

某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 20页)

1997-2010年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全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编制和实施北京市1997-2010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优化配置本市有限的土地资源,充分发挥土地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对首都的发展建设,保证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形势下领导全国工作和开展国际交往的需要,以及保障我市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跨世纪发展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多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市委、市政府按照国家的有关政策法规和要求,大力组织开展土地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和综合整治,保障了首都的发展建设和人民生活及各项生产的用地需要。但是,由于我市人多地少、特别是人均耕地较少、后备土地资源匮乏,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土地利用问题越来越突出。从现在起到下个世纪的前十年,是我国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进一步加大,各类用地矛盾集中的时期。为此,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士她利用的方针政策,以《1997-2010年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为指导,依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年)、《北京市生态建设规划》及有关国土整治和资源环境保护的要求、土地供给能力和各项建设对土地的需求,从全局和长远利益出发,按照中央提出的对土地资源实行严而又严的保护与管理,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开发与节约并举,以节约为主,努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原则和方针,科学地编制《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以下简称《规划》),指导全市各项土地利用活动。 《规划》编制的基本原则是:坚持从我国基本国情和我市的实际出发,进一步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农用地;走节约用地和内涵挖潜的路子,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坚持占用耕地和开发整理复垦耕地相平衡。

锣圩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锣圩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年) 调整完善方案 (2015年调整) 锣圩镇人民政府 二〇一六年十二月

目录 1.土地利用规划目标调整 (3) 1.1耕地保护目标 (3) 1.2建设用地保障目标 (4) 2.土地利用布局优化调整 (6) 2.1耕地用地布局优化调整 (6) 2.2基本农田布局优化调整 (7) 2.3建设用地布局优化调整 (8) 2.4生态保护用地布局优化调整 (11) 2.5土地整治布局优化调整 (12) 3.保障措施 (14) 附图 (15)

根据《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土资厅函〔2014〕1237号)、《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广西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的通知》(桂国土资发〔2014〕94号)和上级审定下达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主要控制目标指标要求,结合本镇实际,对《锣圩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年)》(以下简称《原规划》)进行调整完善,形成《锣圩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年)调整完善方案》(2015年调整)(以下简称《本方案》),《本方案》为2015年修订,所采用的土地利用数据为截至2013年12月31日的年度变更数据,其他数据为权威部门最新公布的数据。本次规划调整完善仅对《原规划》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内容进行修订,经报原规划批准机关后成为土地用途管制依据,对原规划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予以保留,并沿用原规划作为土地用途管制的依据。 现将本次规划调整完善的内容阐明如下。 1.土地利用规划目标调整 1.1耕地保护目标 认真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采取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确保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得到更加严格的保护,数量不低于武鸣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下达的指标,质量有保障并逐步提高。 《原规划》全镇耕地保有量目标为15848.27公顷。《本方案》全镇耕地保有量目标为15550.15公顷。规划调整完善后,全镇耕地保有量目标下降298.12公顷。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

1997-2010年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 土地是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土地利用的方针、政策,在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基础上,对《1986—2000年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进行修订,制定《1997—2010年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从现在起到下世纪的前十年,是我国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进一步加大,各类用地矛盾集中的时期。这一时期,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国土整治和资源环境保护的要求、土地供给能力以及各项建设对土地的需求,以保护耕地和控制非农业建设用地为重点,确定全国土地利用的目标、方针,协调各类用地矛盾,提出土地利用宏观调控和用途管制的政策意见,制定实施规划的措施。《纲要》编制的原则是: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农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占用耕地与开发复垦耕地相平衡。

《纲要》以1996年为基期,2010年为规划期,并展望到2030年。 《纲要》的内容未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省和澳门。 一、土地资源利用状况和面临的形势(略) 二、规划目标和方针 (一)土地利用规划目标 1997年到2010年,全国土地利用的总目标是:在保护生态环境前提下,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土地利用方式由粗放向集约转变,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明显改善,土地产出率和综合利用效益有比较显著的提高,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土地保障。 具体目标是: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安庆市 土地利用总体规 划 (修改方案) (2003—2010) 安庆市人民政府 二ОО五年六月 ·1·

目录 前言 (1) 1 土地利用现状 (2) 1.1 自然与社会经济概况 (2) 1.2 土地利用结构及分布 (4) 1.3 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 (6) 1.4 土地利用优势 (7) 1.5 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9) 1.6 土地利用潜力 (10) 2 规划方针与目标 (11) 2.1 规划方针 (11) 2.2 规划目标 (12) 2.3 远景展望 (13) 3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14) 3.1 土地利用结构 (14) 3.2 居民点建设用地控制 (17) 3.3 重点工程建设 (19) 4 土地利用分区 (19) 4.1 地域分区 (19) ·2·

4.2 用途分区 (22) 5 基本农田保护 (26) 6 土地整理开发 (27) 6.1 土地开发整理重点区域 (27) 6.2 土地开发整理重点工程 (29) 6.3 土地开发整理指标分解 (32) 7 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33) ·3·

安庆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修改方案) 前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三章第二十六条的规定以及安徽省人民政府皖政办复[2003]8号《关于要求修改安庆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请示》的批复意见,现对《安庆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以下简称《现行总体规划》)进行修改。 本次总体规划修改以国家、省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文件为依据,从安庆市实际出发,针对《现行总体规划》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及新时期安庆市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深入研究安庆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安庆市城市建设对土地的需求,进一步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调整、完善《现行总体规划》,实现安庆市土地资源优化配臵和合理利用,促进安庆市土地利用持续健康的发展。 本次规划的目标年与《现行总体规划》一致,即至2010年。以2002年为基期年,2010年为规划目标年,并展望2030年。 ·1·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 (2006~2020年)调整方案 为更好地保障“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确保我国实有耕地数量稳定、质量不下降,提高土地利用节约集约水平,维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以下简称二次调查)成果,经国务院同意,对《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进行调整完善。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强化规划管理和用途管制,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二、调整原则 (一)总体稳定、局部微调。坚持《纲要》确定的指导原则、规划目标和主要任务基本不变,继续实施《纲要》确定的土地分区引导原则、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和规划实施管理制度。局部调整完善《纲要》,增加耕地保护任务,优化建

设用地布局。 (二)应保尽保、量质并重。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既要守住18亿亩耕地数量,更要保证耕地质量不下降,对二次调查查明增加的耕地,除根据国家统一部署纳入生态退耕规划和根据国家相关规划需要占用的以外,均予以保护;优质耕地除实施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十三五”重点建设项目难以避让的以外,均划入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 (三)节约集约、优化结构。按照坚定不移地推进节约用地的总要求,遏制建设用地过度外延扩张,有效控制建设用地总量;统筹建设用地增量与存量,合理调整优化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降低工业用地比例,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适当增加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保障新型城镇化用地需求。 (四)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重点做好耕地和基本农田调整、建设用地结构与布局优化,制定完善政策措施,切实解决影响耕地保护、节约集约用地和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 (五)加强协调、充分衔接。坚持科学论证、标准统一、民主决策,强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和生产力、交通布局等相关专项规划的协调,做好其对下级规划的控制,完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三、调整的主要内容 (一)关于耕地调整。按照坚守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确保实有耕地数量稳定、质量不下降的要求,到2020年,-2-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

土地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 一、规划调整完善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合理调整规划目标和主要控制指标 严格根据上级下达的控制指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期评估成果和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合理调整各乡(镇、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和控制指标。其中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控制指标原则上在原分解下达任务的基础上,根据规划实施情况、异地调剂情况以及上级调整情况进行调整。对矛盾较为突出的城乡建设用地坚持眼光向内,积极盘活现有的存量,努力推进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探索规划建设用地空间管控新办法。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坚持剩余规模进行统筹,通过建立规划实施年度调节机制,在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内根据区域内低效用地再开发利用、闲置土地开发利用、批而未供土地利用、盘活存量用地等节约集约用地状况,按年度追加予以落实,用有限的增量撬动存量的方法促进全省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二)严格划定“三条红线” 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依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合理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进一步落实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和用途管制制度。“三条红线”相辅相成,划定工作应在规划调整完善中统筹安排,以规划调整完善工作为基础,加强部门间沟通协调,形成合力,引导形成合理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永久基本农田的划定要遵循耕地保护优先、数量质量并重的原则,将通过标准农田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等工作建成的优质耕地优先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其中将集中连片、设施完善、质量优良、土壤清洁、适合规模经营和现代化耕作方式的平原优质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示范区。同时,将劣质耕地和不符合要求的其它土地划出永久基本农田,稳妥有序地优化永久基本农田结构和布局。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要在现有规划的禁止建设区基础上,将自然保护区核心区、风景名胜核心区、水源地一级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列入省级以上保护名录的野生动植物自然栖息地等,划入生态保护红线。 城镇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即城市开发边界)划定应以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允许建设区和有条件建设区为基础,与城市规划充分协调,避让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蓄滞洪区、地质灾害区,通过“摸家底、定底线、定规模、定形态”等步骤,充分利用线型基础设施和自然地物边界综合确定。农村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划定应与新农村建设规划、农村土地整治规划相衔

杭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杭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文本

目录 前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一章总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章土地利用战略和指导方针..............................................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章规划目标和调控指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章土地利用空间组织与结构调整........................................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五章农用地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六章建设用地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七章生态保育用地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八章风景旅游用地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九章市区和中心城市用地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十章土地利用重大工程..........................................................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十一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十二章附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协调土地供给与需求矛盾,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率,保护土地生态环境,促进国民经济持续迅速发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的确定具有全局性、宏观性、战略性,是指导调整区域内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方向和途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是依据当地国民经济的长期规划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土地资源的供给状况、土地的人口承载潜力和土地利用战略的研究成果,提出区域规划年所应实现的土地利用目标。 有总目标和具体目标。 (一)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土地利用方式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明显改善,土地产出率和综合利用效益有比较明显的提高,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土地保障。 (二)具体目标:是总体目标下的子目标,是总目标的具体体现。以规划指标来体现。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我国现阶段土地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作为国家措施,其任务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 为了加强国家对土地利用的宏观管理,必须建立一个土地利用宏观管理体系,如用地计划体系、土地信息系统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则是土地利用宏观管理体系的重要基础和主要依据。国家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协调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土地利用活动,从而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和市场发展需要的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和杜绝土地资源的浪费。 2、土地利用的合理组织 国家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时空上对各类用地进行合理布局,如对农业用地(如农、林、牧、水产用地)和建设用地(如城镇居民点、工矿、交通和水利设施用地等)以及自然保护区、风景旅游区等专项用地的布局,并对后备土地资源潜力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实施寓利用于保护之中的策略,引导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以保证充分、合理、科学、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防止对土地资源的盲目开发。 3、土地利用的规范监督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规定中关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具有法律效力,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随意变更规划方案,各项用地审批必须依据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监督各部门土地利用的重要依据。规划方案的修改也必须按编制规划的法定程序进行。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涉及范围广,内容丰富,不同级别不同区域的土地利用总体规 划由于区域差异和级别不同,而侧重点和内容深度不同。但—般来讲,土地利用 总体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即: (一)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摸清家底) 1、提供规划的基础数据:自然、社会、经济等。 2、土地利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3、分析土地利用的制约因素 4、提出规划重点解决的土地问题 (二)土地供给量预测 1、评价土地质量 2、(建设用地和农用地)利用潜力的测算 3、未利用地适宜开发的数量和方向。 (三)土地需求量预测:各部门未来建设用地求量和农业用地需求进行预测 (四)确定规划目标和任务 在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和土地供需预测的基础上,拟定规划的主要任务、目标和基本方针。 (五)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为实现规划的目标,对各类用地进行综合平衡。 (六)土地利用分区:有利于规划的实施,达到用途管制的目的。

武汉地铁武汉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两方案高清原图

武汉规划部门公布2013-2049 版武汉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两个初步方案,2013 年8 月28 日两套方案亮相市民之家。 (这是最新版,内含两幅高清原图,下载另存桌面即可)《武汉2049 年远景战略发展规划》 【初步方案一】

初步方案二】

轨道线网方案一技术指标表 线路名称起点止点线路长度(km )基本网 1 号线径河汉口北40 2 号线金银潭佛祖岭37 3 号线文岭三金潭32 4 号线新汉阳火车站武汉火车站36 5 号线青山郑店46 6 号线体育中心吴家山45 7 号线前川、机场纸坊85 8 号线盘龙城大桥新区43 机场线金银潭天河机场20

9号线磨山左岭39 10号线常福阳逻78 11号线蔡甸葛店 70 12号线武汉火车站武汉火车站57 13号线 金银潭左岭56 14号线 走马岭后湖43 15号线 武汉火车站阳逻北29 16号线 径河龙泉山68 17号线径河豹澥 57 18号线阳逻邾城 26 19号线阳逻双柳 16 20号线青菱金口 22 21号线国博中心纱帽36 合计981 为打造“国家综合交通枢纽”示范城市,助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武汉市开始第三轮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规划到2049年,建成“一环串三镇,十射联新城”的轨道交通。昨日,两套方案在市民之家亮相,广征民意。 ■ 深远意义 助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打造“国家综合交通枢纽” 第三次修编规划到2049 年 近年来,武汉经济社会迅猛发展,轨道交通建设也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 为建设成为国家中心城市,武汉要求进一步强化主城区城市功能,实施“三镇三城”发展战略,全面构建“ 1+6 ”城市发展新格局,着力打造“国家综合交通枢纽”示范城市。在此背景下,武汉市国土规划局会同市发改委、交委、地铁集团等部门,开展了第三轮《武汉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工作。 根据《武汉2049 年远景战略发展规划》,到2049 年,武汉人口到2020 年将达到1150 万-1200 万,到2030 年将达到1300 万-1400 万,到2049 年将达到1600 万-1800 万。届时,武汉将形成“大临

【完整版】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相同之处:1、都有相关的法律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据的是《土地管理法》城市规划依据的是《城乡规划法》 2、组织领导,都由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 3、规划审批,都是分级审批 4、两规关系的法律规定,两规法律均规定 规划的不同之处: 1、规划的范围不同《土地管理法》第四条规定,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说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范围是相应行政级别辖区内全部土地资源,是从整体上把握区域内全部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开发和整治。《城乡规划法》第三条规定,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城市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城市人民政府在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划定。 2、关于规划思路。两规的规划思路是不同的,这两规之间重要的相异之处。《土地管理法》第十八条明确规定,下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依据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编制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建设用地总量不得超过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控制指标,耕地保有量不得低于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控制指标。应当确保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耕地总量不减少。由此可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思路是依据上一级下达的建设占用耕地、新增耕地面积和净增耕地面积三项控制指标,本着“从供给制约和引导需求”,重在“控制”,而且是刚性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时,没有自上下达的规划控制指标,城市的发展思路和城市规模是建立在对城市的社会、经济、历史、地理、资源、产业政策、人文背景等多因素综合分析,按照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提出城市发展目标和发展规模的设想,很少考虑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的问题,是从需要出发,着眼于“发展”。 3、两个规划的行政主管部门不同 4、两个规划编制的工作路线不一样 5、从微观上来说,两大规划的统计口径和范围存在差异 6、规划期限不一样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以下简称“两规”)同为指导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性规划,两规的充分衔接对城乡建设顺利进行和可持续发展都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然而在两规的编制过程中,由于出发点、规划对象、范围等方面存在不同,导致两规无法充分衔接,如城镇用地规模和布局难以协调一致、城镇形态难以保持一致及基础设施规划布局不同等。两规内容的不一致使部分建设项目无法同时符合两个规划,从而不能实现用地。这样不仅降低了土地利用效率、浪费了两规的建设用地指标,而且让土地使用者无所适从,损害了政府职能部门的公信力。两规不能充分衔接与目前规划编制实施的制度方法有很大关系,系统地分析两规编制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制度的角度研究解决方案,是促使两规协调的关键。一、两规协调的基础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都是地方政府为了城市可持续发展、土地可持续利用而编制的,最终目标也都是为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不存在矛盾。随着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两门学科的不断进步和完善,两规在编制中有越来越多的共通点,两规的方案更需要共同研究、相互衔接来确定,两规在前期研究、

大兴区安定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大兴区安定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大兴区安定镇人民政府 二零一一年八月

前言 安定镇位于大兴区东南部,北距北京城区30公里,西到大兴新城18公里,东距河北廊坊市区20公里,地理位置优越,资源充足。京台高速公路、京沪铁路穿过境内,四通八达的地方公路分别与京开高速、104国道和京津塘高速公路连通。 近年来,安定镇社会经济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土地供需矛盾日益尖锐。原有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已经不能适应安定镇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且即将到期,亟需进行修编。依据国土资源部和北京市对本轮规划工作及成果的要求,开展《大兴区安定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编制工作。本规划将《大兴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中分解给安定镇的各项用地指标落实到具体地块,并对安定镇的土地利用进行空间布局优化,为安定镇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合理的土地资源保障。 本规划是指导规划期内安定镇土地利用、整治和保护的纲领性文件,是规范镇、村发展建设,加强土地用途管制的主要依据。

总则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为核心,以促进镇域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统筹安排生产、生活和生态用地,促进各类建设节约集约用地,科学指导土地开发、复垦和整理等土地利用活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城乡统筹发展。 二、规划原则 妥善处理保障建设用地和保护土地资源的关系;控制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实现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利用内涵挖潜与外延扩大相结合,以内涵挖潜为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保障生态建设用地规模,严格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刚性与弹性相结合,为未来发展留有弹性;强化规划实施保障措施,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 三、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3、《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4、《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