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系统重要性银行与系统重要性行业分析 ——基于复杂网络的研究

系统重要性银行与系统重要性行业分析 ——基于复杂网络的研究

系统重要性银行与系统重要性行业分析 ——基于复杂网络的研究
系统重要性银行与系统重要性行业分析 ——基于复杂网络的研究

最新系统重要性银行TLAC债务工具创新研究

系统重要性银行TLAC债务工具创新研究 摘要:2014年,金融稳定理事会出台了TLAC新规。本文结合国际金融监管动态,介绍了TLAC新规的定义、主要内容及其与巴塞尔协议Ⅲ监管资本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TLAC债务工具的合格标准、品种及其与二级资本工具的区别,预测了TLAC债务工具的市场供需状况及其对银行负债业务可能产生的影响,并分别从监管部门及大型银行层面就如何应对TLAC新规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关键词:系统重要性银行;巴塞尔协议Ⅲ;TLAC新规;债务工具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表明,大型金融机构的无序破产将危及金融系统稳定,而政府救助不仅会加重纳税人的财务负担,而且会弱化市场纪律,加剧道德风险。自危机爆发以来,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一项重要课题就是解决大型金融机构大而不倒的问题。 TLAC新规概览 (一)定义和目的 所谓总损失吸收能力,是指在G-SIBs进入处置程序时,能够通过减记或转股吸收银行损失的各类资本或债务工具的总和。新规要求G-SIBs必须具备充足的损失吸收能力,旨在促进处置程序的有效实施,保障银行核心业务运营,避免纳税人承担损失,将金融体系的潜在风险降至最低。同时,新规有助于提升市场信心,避免由恐慌所造成的危机传染;取消G-SIBs享有的隐性担保,减少道德风险,强化市场纪律,促进公平竞争。 (二)主要内容 1.数量要求

2.TLAC新规与巴塞尔协议Ⅲ监管资本的关系 TLAC第一支柱要求与巴塞尔协议Ⅲ第一支柱监管资本要求之间存在如下关系:一是与最低资本要求之间的关系。最低TLAC要求是在最低资本要求的基础之上,针对G-SIBs提出的更高要求;监管资本中用于满足最低资本要求的部分,亦可用于满足最低TLAC要求。二是与资本缓冲之间的关系。资本缓冲用于在持续经营过程中吸收损失,因此属于最低TLAC之外的要求。核心一级资本应优先用于满足TLAC最低要求,富余部分才能作为资本缓冲。 TLAC债务工具分析 (一)合格标准 新规确立了第一支柱项下TLAC债务工具的合格标准4(见表1);同时列明了一些损失吸收能力较弱的被排除负债(excluded liabilities),明确其不能作为第一支柱TLAC债务工具,主要包括:有保险的存款、见票即付的债务(如企业存款、投资者可回售的债券)、具有衍生品属性的债务工具(如结构类票据)、由合同以外的其他原因形成的负债(如应付税金)等。 政策建议 考虑到新兴市场商业银行的负债结构以存款为主,且资本市场深度相对有限,TLAC新规允许总部位于新兴市场国家的G-SIBs暂时豁免实施。但我国大型银行及监管部门仍需未雨绸缪,及时跟进相关国际监管标准的制定及实施进展,做好预案。 (一)监管层面 一是建议相关监管机构抓住暂时豁免期的有利时机,牵头研究中资银行应对不断推陈出新的国际监管规则的有效方式,探索出促进我国国情与国际监管规则有

商业银行全球系统重要性评估指标披露指引

商业银行全球系统重要性评估指标披露指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市场约束,规范商业银行全球系统重要性评估指标的信息披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和《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办法》,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本指引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商业银行,包括中资商业银行、外商独资银行和中外合资银行。 第三条下列商业银行应当根据本指引要求披露相关信息: (一)上一年度被巴塞尔委员会认定为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商业银行; (二)上一年年末调整后的表内外资产余额为1.6万亿元人民币以上的商业银行。 第四条全球系统重要性是指商业银行由于在全球金融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承担关键功能,其破产、倒闭可能会对全球金融体系和经济活动造成损害的程度。 全球系统重要性评估指标是指巴塞尔委员会用于评估商业银行全球系统重要性的指标。 第五条本指引规定为商业银行全球系统重要性评估指标信息披露的最低要求,信息披露银行可以自行披露更多信息。 第六条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监会)对本指引所规定的商业银行全球系统重要性评估指标的信息披露实施监督管理。 第二章信息披露的内容 第七条信息披露银行应当按照本指引规定,披露调整后的表内外资产余额、金融机构间资产、金融机构间负债、发行证券和其他融资工具、通过支付系统或代理行结算的支付额、托管资产、有价证券承销额、场外衍生产品名义本金、交易类和可供出售证券、第三层次资产、跨境债权和跨境负债等12个指标。 第八条调整后的表内外资产余额是指作为杠杆率分母的调整后的表内资产余额和调整后的表外项目余额之和,按照《商业银行杠杆率管理办法》规定的口径计算。 第九条金融机构间资产是指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交易形成的资产余额。 第十条金融机构间负债是指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交易形成的负债余额。 第十一条发行证券和其他融资工具是指商业银行通过金融市场发行的债券、股票和其他融资工具余额。 第十二条通过支付系统或代理行结算的支付额是指商业银行作为支付系统成员,通过国内外大额支付系统或代理行结算的上一年度支付总额。 第十三条托管资产是指商业银行托管的资产余额。 第十四条有价证券承销额是指商业银行上一年度在境内外承销的债券、股票等各类有价证券总额。 第十五条场外衍生产品名义本金是指商业银行持有的场外交易的金融衍

数据分析能力对商业银行的重要性 (2)

数据分析能力对商业银行的重要性 数据分析能力对商业银行的重要性 时间:2013-03-07 16:37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各银行积累的客户数据、交易记录、管理数据等呈爆炸性增长,海量数据席卷而来,这样海量的大数据,给银行业带来了压力的同时,也同样带来了机遇。而信息未必一定通过数据来展现,但数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各银行积累的客户数据、交易记录、管理数据等呈爆炸性增长,海量数据席卷而来,这样海量的大数据,给银行业带来了压力的同时,也同样带来了机遇。而信息未必一定通过数据来展现,但数据一定是信息的基础,海量数据意味着海量机遇和风险,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为银行提供变革性的价值创造潜力。如何利用数据这一商业银行重要的资产来开展有效的数据分析和挖掘,从而促进管理并提升企业价值,是目前大多数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用数据帮助决策。目前国内银行业的战略发展和经营管理决策多数依赖于决策者的经验。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管理层迫切需要数据的决策支持,提高经营和决策的科学性。银行各项产品能带来怎样的利润?如何判断客户是否有发展潜力?在哪里开设新的分行?将数

据充分应用到经营管理决策的各个层面,这些原本看似很难回答的问题会变得清晰起来,管理者的决策过程实现由“依赖经验”逐步过渡至“有数可依”,在深入了解和把握银行自身乃至市场状况的基础上,更加科学地评价经营业绩、评估业务风险、配置全行资源。 用数据提升管理精细度。随着银行业务转型及精细化管理的推进和深化,涉及资产、负债、客户、交易对手及业务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数据资产,在风险控制、成本核算、资本管理、绩效考核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银行贵宾卡服务,会考虑设置相应的资金要求和贵宾待遇,银行可以在分析本行客户数据的基础上确定最合适的目标客户群及期望达到的卡均余额和交易量。数据资产直接关系业务管理的精细化水平,也是银行开展业务多元化、多方面分析的基础。“数据—信息—商业智能”将逐步成为商业银行定量化、精细化管理的发展路线,为有效提升服务能力提供强大支持。 用数据促创新,赢先机。我国商业银行提供的服务和产品存在较大的同质性,但比较竞争优势要求银行突破同质性,实施差异化战略。银行可以利用其掌握的数据资源,在客户挖掘、交叉营销、产品创新等方面大有作为,在零散的、无序的、历史的、当前的各种数据背后发现独特的业务规律,锁定特定客户群,根据不同市场需求和不同客户群制定相应的市场战略与产品服务方案,根据客户需求变化及时主动开展业务产品创新,在激烈的同业竞争中,通过充分利用数据取得

商业银行全球系统重要性评估指标

附件1 商业银行全球系统重要性评估指标定义说明 商业银行全球系统重要性评估各项指标定义如下: 一、调整后的表内外资产余额 调整后的表内外资产余额是指作为杠杆率分母的调整后的表内资产余额和调整后的表外项目余额之和,按照《商业银行杠杆率管理办法》规定的口径计算。 二、金融机构间资产 本指引所称金融机构是指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农村信用社、农村资金互助社、贷款公司、资产管理公司、信托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货币经纪公司、消费金融公司、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期货公司、证券交易所、保险公司、登记结算类机构和中央交易对手等各类金融机构,不包括多边开发银行、中央银行和政策性银行。 金融机构间资产是指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交易形成的资产余额。包括: (一)存放同业和拆放同业款项。

(二)对其他金融机构的未提取承诺。 (三)普通债券。 (四)次级债券。 (五)商业票据。 (六)大额可转让存单。 (七)持有的股票,包括普通股和优先股的股本与股本溢价,扣除用于对冲股票空头头寸发生的银行集团负债的公允价值。 (八)与其他金融机构的证券融资交易净正敞口,包括: 1.逆回购融出资金与质押证券公允价值轧抵后的净正敞口。 2.正回购质押证券公允价值与融入资金轧抵后的净正敞口。 3.证券借贷交易借出证券的公允价值与交易对手质押现金的价值或质押证券的公允价值轧抵后的净正敞口。 4.证券借贷交易借入证券所质押现金的价值或质押证券的公允价值与借入证券的公允价值轧抵后的净正敞口。 在计算证券融资交易时,可以根据银监会资本监管规定的合格净额结算方法对证券融资交易的敞口余

银行服务重要性

优质服务的重要性作为服务行业,优质的服务对行业的生存和发展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银行间的竞争取胜最终要靠银行的服务质量和效率来保证。二十一世纪是强调服务、关注客户的时代,因为服务是营销的基础,是连接产品和市场的桥梁和纽带,一家银行的口碑正是植根于它所提供的服务品质。卓越的服务品质不仅是市场经济发展对银行提出的具体要求,也正逐渐成为一家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未来的发展前景。 2007年3月20日,我行正式挂牌成立。相对其他商业银行,我行成立时间较晚,客户的认知度不高,所以我们要更加注重服务的质量,用最贴心的服务赢得客户对我们的认可。就我行的特点来看,竞争就是“竞优质服务,争客户之心”,我们要以真心、诚心、爱心、专心、用心的五心服务,赢得客户的称心、舒心和欢心。为此,我就我行服务及自身感触,浅谈一下我个人的看法:首先,优质服务是树立我行信誉的关键。目前“客户至上”的经营理念遍及全球每一个角落,客户希望得到的是广泛而又专业的优质服务。所有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的工作人员都要树立全面正确科学的服务观,真正将客户作为上帝,尊重客户的选择和隐私,关注客户的感受,换位思考,站在客户立场为客户办理业务、解决困难。有一位成功的企业家曾写下过这样一个颇具哲理的等式:100-1=0,其寓意是:服务人员一次劣质服务带来的

坏影响,可以抵换100次优质服务产生的好影响。为此,各级服务单位应制定各种行之有效的管理和奖励机制,激励员工做好窗口服务,因为窗口服务是一个银行服务质量最直接的体现,优质服务就能带来优质的客户源,优质的客户源就是我们无形的宝贵财富。其次,改善服务态度,提供满意服务,赢得客户的信任。其实没增加多少成本,却提高了客户的满意度。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优质服务在竞争中的作用日益增强,“态度决定一切”的名言家喻户晓,没有端正的工作态度,你将“一无所有”。优质服务不仅重要而且具有挑战性,提供优质的服务并不仅仅是对客户说声“您好”,我认为能做好优质服务的人应该是个多面手,了解金融产品解决问题只是一方面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处理与客户的关系,不仅要能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客户满意,心理上的满意即上帝的感觉尤为重要。再次,变“四旧”为“四新”。就是破除工作中“看摊守业”、“归咎于外”、“伸手依附”、“平均主义”四种旧的思想禁锢,树立“四新”核心理念,即:“富行强行,造福员工”的企业价值观,“爱岗敬业,诚信服务”的道德观,“商机无限,事在人为”的市场观,“永不言败,发奋图强”的发展观。而这些,归根结底要依赖于优质的客户服务。为此,要树立“四无四满意”的工作目标,即日常服务无投诉、无差错、无纠纷、无曝光,达到客户满意、自身满意、系统满意、社会满意,

“系统重要性银行恢复与处置计划”述评及启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6312130523.html, “系统重要性银行恢复与处置计划”述评及启示 作者:康书生周懋 来源:《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4年第03期 摘要:恢复和处置计划又称为“生前遗嘱”,是由系统重要性银行提出的在危机时期如何应对相关问题的实施计划。恢复和处置计划是保证系统重要性银行在面对危机时能够持续性提供关键金融服务;或在终止这些服务时,确保不对系统造成负外部性影响,从而实现系统稳定的一系列措施。我国应关注外资银行RRP实施方案对在华子行的影响;探索中资银行RRP,为其海外发展创造条件;建立健全破产处置机制。 关键词:系统重要性银行;恢复和处置计划;合同式自救;问题机构救助;市场失灵;金融稳定论坛;金融服务;外资银行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4)03-0062-04 一、恢复和处置计划(Recovery and Resolution Plan——RRP)的理论基础——市场失灵理论 由于存在垄断、公共物品、信息不对称以及外部性等问题,市场自身无法高效地配置资源,不能实现资源配置的效用最大化,这就是市场失灵理论。①当市场出现失灵的情况时,政府必须对市场进行针对性地干预,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这实质上明确了政府干预市场的调控边界。广义的市场失灵理论认为:除了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其他像社会公平和经济稳定这类不能靠市场自身解决的问题也必须由政府出面,这使得政府的干预范围突破了传统的领域而大大扩张。这一方面说明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管理调控作用越来越重要,另一方面又要求必须对政府的行为加以规范,以提高政府的管理效率。②可以说“大而不能倒”机构所引发的负外部性和道德风险也是市场失灵的一种产物,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采取灵活的手段进行干预,也就是所谓的救助和处置,这种方法不是确保让市场机制达到帕累托效率理想状态,而是如何让市场机制合理地发挥激励和资源配置作用。 二、RRP产生的背景 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发达国家的纳税人承担了本应由银行自己承担的“责任”,为银行的冒险行为“埋单”。此类非对称责任行为,激起了纳税人的强烈抗议。为此,各监管当局不断研究探索消除系统重要性银行(Systemically Important Financial Institution——SIFI)“大而不能倒”道德风险的机制。2009年4月,金融稳定论坛第一次提出了RRP概念,并且要求各监管当局要积极应对金融危机所带来的机构停业等情况,督促金融机构建立和完善应急计划及程序,并开展定期审查,以确保其准确性和充分性。2009年9月,在匹兹堡召开的G20峰会上,几个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 银行机构 自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美联储已经在单个银行机构的传统微观审慎监管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促进各家金融机构的安全与稳健是一项重大职责。但就更大的范围而言,我们也正努力在一个更宽泛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内实施监管——不仅关注单个金融机构的情况,而且关注整个金融体系的健康。 甚至在实施《多德—弗兰克法案》之前,我们就已经开始彻底检视自身的监管方法,以便更好地实现微观审慎与宏观审慎的政策目标。我们在2009年设立了大型机构监管协调委员会。这个高级别、跨学科的工作小组,从整个联储系统中汲取技术和经验,管理和监督最具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通过协调委员会,我们对传统的、逐个机构检查的监管方法进行了补充,定期使用一种横向的、跨机构检查的方法来监督行业行为、日常交易和融资战略、资产负债表的变化、关联性及其他影响系统性风险的因素。利用经济学家和金融市场专家的工作经验,协调委员会越来越多地采用改进的定量方法来评估被监督机构的情况及其可能对金融体系带来的风险。 联储加强跨机构监管的重要进展之一就是最近完成了第二部《综合资本分析与评估》(CCAR)。在CCAR中,联储评估了19家最大的银行控股公司的内部资本筹划过程,以及这些银行在非常严重的假设情况下,包括失业率达到13%的峰值、股价下跌50%、房价再下降21%时的资本充足率情况。从传统的安全和稳健的角度看,考虑每家银行的资本分布状况,我们关注的是这些银行在压力测试中是否有充足的资本维护金融稳定。同时,我们也用常规方法对国内最大的银行机构进行评估,这也有助于更好地评价整个金融体系的承受力,包括在经济很不景气的情况下,银行体系是否具备继续向家庭和企业提供贷款的能力。由于压力测试将成为有效的监管工具,我们正在评估最近的做法,以准确识别哪些因素可以很好地发挥作用,哪些方面还可以在实施和沟通过程中加以完善。 联储现在也经常使用宏观审慎方法分析重大经济事件对单个机构和整个金融体系的潜在影响。我们对2010年春出现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反应就是很好的范例。出于对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担忧,我们一直密切监测美国的银行对欧洲直接和间接的风险敞口,并追踪这些银行对风险敞口的管理。我们也一直在分析欧债危机发展到何种情形会导致更大的混乱局面,比如投资者避险情绪的急剧增加会对资产价值产生不利影响。这项工作不仅使我们对单个银行的风险状况更加了解,也帮助我们更好地评估了欧洲金融动荡对美国信贷流动和经济活动的潜在影响。 宏观审慎政策正在被纳入新法规和监管之中。例如,2011年12月联储发布了实施《多德—弗兰克法案》第165和166条款的试行规则。这些规则将为最大的银行控股公司及系统重要性非银行金融机构建立宏观审慎监管标准,这些标准因为机构系统性风险的增加而变得更加严格。我们也与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和国外监管当局合作,以对系统关键性机构实施FDIC新的清算规定。

银行合规管理的重要性研究

银行合规管理的重要性研究 银行合规管理的重要性研究 早在20世纪90年代,国际上一些跨国银行就已经认识到,相继发生的重大操作风险案和银行洗钱案等风险丑闻,大多是由银行自身合规风险管理失控所致。各国监管当局也意识到外部合规性监管不应该,事实上也不可能替代银行内部的合规风险管理,有效的合规性监管必须以健全、高效的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机制为基础。为此,自1991年开始,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监管机构先后出台了有关银行业机构合规部门的规定。随着银行业务的日益多元化、复杂化和国际化,加强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机制建设更是日显重要。 中国银监会成立以来,强化了“管风险”和“管内控”的监管理念,加大了对中资银行内控机制建设的引导和监督评价,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今年,银监会通过不断加大监管力度,强化案件综合治理,促使中资银行内部多年累积的合规风险与操作风险等陈案得以充分暴露,银行业空前重视依法合规经营。银监会刘明康主席多次强调指出,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深刻理解合规风险管理与合规文化建设的科学内涵,运用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地抓好合规风险管理机制建设。 与此同时,随着中资银行各项改革的持续推进,银行治理结构不断完善,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再造逐步深入,也为中资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机制的构建创造了最为有利的时机。迫切需要中资银行借鉴国际银行业合规风险管理机制建设的实践经验,及时制定合规政策,设立合规部门,建设和培育有效的合规风险管理机制,科学梳理并修订各项业务的操作规章,使依法合规经营原则真正落实到业务流程的每一个环节,乃至每一位员工。 一、国际银行业合规风险管理机制建设的新动态 上世纪90年代,一些国际性大银行基于“合规应从高层做起”这一基本理念,高度重视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机制的构建和完善,逐渐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合规文化,从而为健全银行内控体系、提高市场竞争力奠定了基础。但进入21世纪后,从美国安然公司、世通公司等公司丑闻,到20xx年一些大银行所遭遇的声誉风险,使得国际银行业和监管机构意识到原有合规风险管理机制并不能使银行一劳永逸,在金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合规仍然是银行的一个高风险领域。 1、国际银行业空前重视合规风险管理机制建设 随着国际银行业对合规重要性的认识逐步到位,合规作为一门独特的风险管理技术,已得到全球银行业的普遍认同,合规风险已与银行其他风险一道被纳入到银行全风险管理框架之中。同时,国际银行业的合规职业队伍开始崛起,合规人员日益发展成为一个专业化的职业阶层,合规人员占银行从业人员的比例也在不断上升。据不完全统计,合规

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

21 November 2017 2017 list of global systemically important banks (G-SIBs) 1.The 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 (FSB), in consultation with 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 (BCBS) and national authorities, has identified the 2017 list of global systemically important banks (G-SIBs), using end-2016 data and the updated assessment methodology published by the BCBS in July 2013.1 One bank has been added to and one bank has been removed from the list of G-SIBs that were identified in 2016, and therefore the overall number of G-SIBs remains 30 (see Annex). 2.The changes in the allocation of the institutions to buckets (see below for details) reflect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changes in underlying activity and the use of supervisory judgement. 3.In November 2011 the FSB published an integrated set of policy measures to address the systemic and moral hazard risks associated with systemically important financial institutions (SIFIs).2 In that publication, the FSB identified as global systemically important financial institutions (G-SIFIs) an initial group of G-SIBs, using a methodology developed by the BCBS. The November 2011 report noted that the group of G-SIBs would be updated annually based on new data and published by the FSB each November. 4.FSB member authorities apply the following requirements to G-SIBs: Higher capital buffer: Since the November 2012 update, the G-SIBs have been allocated to buckets corresponding to higher capital buffers that they are required to hold by national authorities in accordance with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Higher capital buffer requirements began to be phased in from 1 January 2016 for G-SIBs (based on the November 2014 assessment) with full implementation by 1 January 2019. The capital buffer requirements for the G-SIBs identified in the annual update each November will apply to them as from January fourteen months later. The assignment of G-SIBs to the buckets, in the list published today, determines the higher capital buffer requirements that will apply to each G-SIB from 1 January 2019.3 1See BCBS, Global systemically important banks: updated assessment methodology and the higher loss absorbency requirement, July 2013 (https://www.doczj.com/doc/6312130523.html,/publ/bcbs255.pdf). 2See FSB, Policy Measures to Address Systemically Important Financial Institutions, 4 November 2011 (https://www.doczj.com/doc/6312130523.html,/2011/11/r_111104bb/). 3Based on the implementation schedule, G-SIBs identified this November will be required to hold in 2019 100% of the higher loss absorbency applying to the bucket of systemic importance to which they have been allocated in the list published today (https://www.doczj.com/doc/6312130523.html,/bcbs/publ/d296.pdf). The Basel III monitoring results published by the Basel Committee

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办法

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办法(征求意见稿) 为完善我国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框架,建立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与识别机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关于完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的指导意见》(银发〔2018〕301号文),制定本办法。 一、总则 (一)评估目的。对参评银行系统重要性进行评估,识别出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每年发布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根据名单对系统重要性银行进行差异化监管,以降低其发生重大风险的可能性,防范系统性风险。 (二)适用范围。本办法适用于依法设立的商业银行、开发性银行和政策性银行。 评估中使用的数据为集团并表数据,并表范围按照银保监会监管并表范围确定。 (三)系统重要性的定义。本办法所称系统重要性是指金融机构因规模较大、结构和业务复杂度较高、与其他金融机构关联性较强,在金融体系中提供难以替代的关键服务,一旦发生重大风险事件而无法持续经营,可能对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产生不利影响的程度。 二、评估流程与方法 (四)评估流程。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评估按照以下流程每年开展一次: 1、确定参评银行范围; 2、向参评银行收集评估所需数据; 3、计算各参评银行系统重要性得分,形成系统重要性银行初始名单; 4、结合其他定量和定性分析作出监管判断,对系统重要性银行初始名单作出调整; 5、确定并公布系统重要性银行最终名单。 (五)评估方法。采用定量评估指标计算参评银行的系统重要性得分,并结合其他定量和定性信息作出监管判断,综合评估参评银行的系统重要性。 (六)参评银行范围。若某银行满足下列任一条件,则应纳入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范围: 1、以杠杆率分母衡量的调整后表内外资产余额在所有银行中排名前30;

银行规章制度重要性(共9篇)

篇一:银行员工规章制度学习教育心得体会 学习体会 近期我行集中开展了规章制度学习,通过对职业操守指引、员工合规手册和重要制度的学习,使我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学习法律法规,遵守规章制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下面根据学习情况,结合个人实际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一、通过学习提高了思想认识,增强了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通过这次规章制度学习教育,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不熟悉规章制度就不可能按章操作,就不可能做到很好地遵守规章制度,并成为一名合格的员工。当前金融系统发生的许多案件除故意犯罪因素外,大多数都是因个别员工规章制度意识不强,违规操作而造成的,不但给国家造成了损失,而且也毁了自己的人生和前程。因此,掌握学好各项规章制度,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通过学习进一步掌握了学习方法,并力求在理解和用运上下功夫。各种重要制度的学习不是一蹴而蹴,要靠长期的学习和积累、理解和运用,要养成长期学习的习惯,要有刻苦钻研的精神,要有不怕吃苦的毅力,只有思想上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才能真正在实践中去学习,并自觉做一名遵纪守法,遵章守纪的合格员工。学习重要制度,我认为没有捷径可走,要在短期内熟悉确有难度,而且做为上班的员工,也没有那么大的精力,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重点地去学,下功夫去理解和记忆,以便在工作中够熟练地用运。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票据法》、《支付结算管理办法》和内部颁布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管理办法》、《会计、出纳基本制度》、《人民币结算帐户管理办法》、《会计业务印章管理办法》、《有价单证及重要空白凭证管理办法》等我们就要重点去把握、去理解。在学习方法上,要做到学习与实践运用相结合,使每一名员工不断提高金融从业人员按照规章制度规约束自己的自觉性。只有这样才能加深理解,并能在工作中自觉做到不违章、不违纪。 三、通过学习要强化制约、进一步提高自我防范能力。当前,金融业电子化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同时个别犯罪分子利用我行管理制度上的不完善,进行金融科技犯罪。因此,通过近一个时期的学习,联系自己所从事的岗位,我认为当前关键要加强对基层一线操作人员的选用和教育,切实把那些政治思想上靠得住的员工放到重要岗位上;要强化制约,严格遵守业务操作流程管理,严格遵守授权操作管理办法,尽职授权,严格审查每笔业务的发生,业务运作不能交叉,柜员离岗必须人走章收、正式签退操作柜员号,从源头上杜绝作案机会;同时要加强事后监督,监督金融会计凭证的真实性,账户、账表数据的有效准确性。 四、规章制度的全面推行与严格实施,有助于我们加强自身的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制度建设,通过这次规章制度的认真学习,我充分认识到我们作为一个团体的纪律性和组织性,更加深刻地明确了严明的纪律对于一个团体的重要性。制度不仅是指导我们工作的指示灯,更是规范各个部门使其顺利工作的保障。 因此,我将在工作上努力按照规章制度中的各项要求,规范自身行为,认真完成工作,改进不完善之处,发扬自身优点,保证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 篇二:中国银行业内部控制重要性分析 中国银行业 内部控制重要性分析 摘要: 2007年美国“ 次级债券危机” 引发的全球股票大 跌, 虽然目前已经得到控制, 但它带来的影响却远远没有消 除, 尤其是对金融行业。笔者通过对美国次级债券风险的分 析, 认为我国银行业要想保持稳定的发展趋势, 必须加强内 部控制建设。 关键词: 银行业内部控制问题对策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目的是确保银行的业务能根 据董事会制定的政策以谨慎的方式进行。完善和加强金融业 的内部控制制度, 是防范金融风险, 打击经济犯罪的重要手

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思路及实践

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思路及实践

即使是尽力预防,仍难以完全排除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倒闭的概率。单个金融机构倒闭一旦发生,必须要使之尽快恢复正常或尽快处置,避免出现系统性危机。在倒闭发生前建立好恢复和处置的程序框架也有利于降低银行的道德风险。第一,要求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所在的国家建立处理危机的法律框架,设置有权处置处于倒闭状态的金融机构的监管当局,行使处置权力,避免不必要的资产损失,防止金融危机蔓延。在什么情况下进行处置、可以使用自救和其他处置工具的过程和条件、股东和债权人承担的后果、自救权利覆盖的范围等问题都要求在国家的立法中清晰化。美国在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对处置进行了规定。定量方面,一旦银行有形股权比例低于2%,90天之内银行监管机构可以任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作为接收方;定性方面,一旦监管机构认为银行违法、不安全或不稳健、管理失效,即使有形股权比例超过2%也可以启动处置措施。第二,要求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必须向监管机构详细地显示恢复和处置计划,而且要求持续制定恢复和处置计划。明确发生危机时银行可以采取的恢复措施和处置机关可以采取的有序处置措

施。第三,要求建立跨境危机管理机制。金融稳定委员会建立同行评估委员会(Peer Review Council),负责评估不同国家在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政策上的充分性和一致性。同时建议自救由母国监管当局发起。当母公司和附属公司还接受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监管时,要求东道国监管当局与母国监管当局充分协调。 提升监管要求 鉴于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特殊影响,国际社会的共识是各国的监管机构有权根据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给本国和全球金融体系造成的风险,提出差别化的监管要求,并采用差别化的监管强度。为此,金融稳定委员会建议各国监管机构获得适当的授权,以保证有独立性和足够的资源,审议监管方法,提升监管技术,及早干预,保护金融体系稳定。当多个监管机构监管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和其联营公司(Affiliates)时,监管框架应充分考虑不同监管机构监管职责的模糊性,及其对信息汇集和评估的损害程度,保证进行有效的并表监管。

中国银行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2017年)

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 要点 0.5% 0.8% 1.1% 1.4% 1.7% 2.0% 2013Q32014Q3 2015Q32016Q3五大行 股份制 全部 16家上市银行不良贷款率 ● 2016年,全球大型银行整体呈现规模止跌回升、 收益率下降以及系统性风险积聚等特点;中国上市 银行规模稳步增长,盈利增长缓中有升,预计全年 净利润同比增长3.0%,不良贷款率升至1.70%。 ●2017年,全球银行业经营状况继续呈现分化态势: 美国银行业总体稳健;欧元区银行业业绩压力较 大;英国银行业不确定性较大;日本银行业仍不容 乐观;中国上市银行经营相对稳健,预计净利润增速与2016年持平,不良贷款率小幅上升到1.8%。 ●本期报告将就欧洲银行业系统性风险、负利率环 境下国际大型银行息差管理等热点进行分析。

深淘滩,低作堰,保持可持续发展 ——中国银行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2017年) 2016年,30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lobal Systemically Important Banks,以下称G-SIBs)呈现出规模增速止跌回升、收益率下降以及系统性风险积聚等特点。从各国银行业的情况来看,美国银行业总体经营稳健;受负利率和金融监管强化影响,欧元区银行业整体面临较大挑战;脱欧产生不确定性将对英国银行业产生较大冲击;负利率环境下日本银行业的前景不容乐观;中国银行业盈利能力保持稳定,非利息收入占比上台阶,不良贷款“双升”趋势性放缓,总体风险可控。展望2017年,国际大型银行的规模增速仍将处于低速扩张状态,盈利水平短期内难以改善,战略转型将不断推进,发生系统性风险的概率有所提升;中国经济将进一步加快推进新旧动力切换、新旧模式接续,上市银行将依然面临经营环境深刻变化的考验,但由于转型已取得一定进展、适应能力持续增强,经营情况有望“筑底”。 一、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经营特点分析 2016年11月,FSB公布了新一期G-SIBs名单,入选的30家银行名单与2015年一致。主要变化体现在银行所属组别及相应的附加资本要求。其中,花旗集团、美国银行、富国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的附加资本要求将在原来的基础上分别提升了0.5个百分点;汇丰控股、巴克莱银行以及摩根士丹利三家银行的附加资本要求将在原来基础上分别下降0.5个百分点。回顾2016年,G-SIBs 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弱复苏环境下规模增长止跌回升。2009年以来,在全球经济复苏态势疲弱、金融监管压力不断加大的背景下,G-SIBs整体呈现规模不断收缩的发展趋势。2010年—2015年间,30家G-SIBs的资产规模由48.27万亿美元降至47.91

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思路及实践

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思路及实践 在金融市场中承担关键功能,其倒闭损害金融体系的稳定,并对实体经济产生严重负面影响的银行都可以认为是重要性银行。从2012年开始,通过每年发布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提出具体的监管要求,国际社会强化了对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统一监管,这在客观上导致被纳入全球系统重要性的银行承担更多的监管压力。随着我国银行业全球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可以预见纳入全球系统重要性的我国银行的数量将呈不断上升的态势。如何在强化监管和保护国有控股大型金融机构的全球竞争力之间寻求稳妥的平衡,需要监管思路和措施上的新突破。 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的主要思路 2009年伦敦金融峰会决定成立金融稳定委员会,该委员会提出监管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基本思路是:着眼于事前预防,尽力避免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倒闭。一旦发生危及金融稳定的事件,以成本最小的方式恢复和处置发生危机的银行。遵循这一思路,各国监管机构着手建立和健全预防性的监管体系。 降低倒闭的可能性 在资本构成项上,达成的共识是通过增加额外吸收损失的资本,降低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倒闭的可能性。巴塞尔委员会提出全球活跃程度、规模、关联度、可替代性、复杂性五个维度的判断标准,并根据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得分,将需要设定额外增加的资本充足水平下限为1.0%到3.5%不等,明确只能使用普通股一级资本来满足额外吸收损失的资本。同时给予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所在国家的监管机构进一步增加资本要求的自由裁量权。 通过银行资本结构创新,保证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在出现危机时能够自救(Bail in)也是监管思路的创新之处。这一思路源于自救比政府救助(Bail out)成本更低。据分析,雷曼兄弟公司通过注销资产、注入新资本、撤换管理层和建立流动性计划实现了自救。从实效来看,实际注销的资产只有约250亿美元左右。250亿美元的股权获得股东担保,250亿美元的优先债务和次级债务转换成为新的股权。在1200亿美元的高级债务中,85%保留,15%转换成为股权。自救的方式对原公司的客户、受到保险的存款、债券的回购交易及掉期等业务都没有造成太大影响,并且自救后的新雷曼公司资本实力大大增强。自救其实是根据触发条件,实现银行的某些债务转换成股权,在不强迫陷入困境的银行破产的情况下,将银行吸收损失的能力由股权扩展到债权,以避免倒闭。 欧洲委员会在金融机构危机管理方面提出的自救方案包括全面自救和目标自救,前者是在金融危机发生时,允许欧洲委员会成员国的金融机构将所有高级债务注销或转为股权,

系统重要性银行终极版

系统重要性银行终极版

我国系统性重要银行主要指标分析 及其风险防范措施 课程商业银行业务与案例 学生贺萌学号 3112351002 任课教师程婵娟 二零一二年十二月

我国系统性重要银行主要指标分析及其风险防范措施一、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定义 系统重要性银行是指具有负外部性特征,并且由于规模、复杂度与系统相关度在金融市场中承担了关键功能,其无序破产可能给金融体系造成包括核心金融功能的中断、金融服务成本急剧增加等在内的系统性风险,进而可能危及金融稳定、损害实体经济的银行。 二、我国的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确定 (一)指标体系的确定 根据IMF-BIS-FSB《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评估指引》和中国银监会《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指导意见》从我国现有的特殊国情出发,采用上市银行规模、关联性、复杂性和可替代性四个方面来设计系统重要性评估指标体系,其中关联性指标又可分为资产关联与资金关联。

数据来源:根据锐思(RESSET)数据库、各上市商业银行2006-2010年年报整理备注:1、做市成交量采用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银行做市成交量替代;2、规模指标中的负债,可替代性指标中的手续费及拥金净收入、利息净收入,关联性指标中的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和垫款与商业银行资产相关性较强(大于0.95),已从指标体系中删除。 (二)评估指标权重测算 本文采用客观赋权法评价较为准确的熵值法所确定的权重如下表所示:

(三)系统性重要银行的确定 由上述评价系统重要性银行的指标及其权重,根据商业银行系统重要性指数测算公式,并且设定重要性指数的阀值,即可判断出目前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如假定以5%为系统重要性指数阀值,则5家国有商业银行(中、农、工、建、交)全部为系统重要性商业银行,同时,7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中的招商银行、光大银行和中信银行,虽然在2006年和2007不是系统重要性银行,但由于其近年发展较快,无论是广度和深度,资产与负债与其它商业银行的往来关联性均得到加强,自2008年以来已经成长为系统重要性银行,其它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城市商业银行则不属于系统重要性银行。

分析金融机构的系统重要性

【摘要】从我国的金融未来发展的方向来看,新的机会在不断的出现,因此,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对风险扩散机制进行全面的分析,并且还应该在整个金融结构当中创建“直接贡献”与“间接贡献”两种金融理念,同时还应该看到金融的系统重要性。本文主要从金融机构的系统重要性切入,探究金融发展的方向与发展当中出现的问题,对我国目前的金融形式进行点评。 【关键词】金融机构  系统重要性  系统风险曲线 一、前言 根据以往金融案件给出的经验来看,在金融领域当中如果出现金融机构倒闭的现象,那么必定会影响到整个金融领域的发展,同时还可能牵连相关的行业领域,并且会不断的产生连锁反应,最终让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处于窘境。如果是按照影响范围来界定这种金融问题的话,那么就可以将其分为两种模式,第一种是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另外一种就是本国系统重要金融机构。本文主要从金融机构的基础出发,对金融系统的重要性进行探讨,同时就当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 二、相关的研究 与金融机构的系统重要性的相关研究已经在慢慢的展开,但是目前大家关注的焦点还是放在系统重要性与金融机构的认定和识别上[1],并且在金融理论上与实践工作之间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从现有的理论点来看,大部分的理论知识都是在较为单一的点上,过于注重金融风险的论述,与实际主要的差异还是存在于系统风险当中以及分配衡量范围当中。 在2009年国际著名的金融研究者Adrinan和Burnnemreier提出了测算金融系统重要性的方法,那就是使用CoVaR的计算方式,主要是计算当金融机构处于特殊位置时产生的降值,同时将CoVaR和正常条件下的金融机构VaR的差值,作为金融机构的边际贡献[2],从而反映出各个金融机构在金融领域当中的系统重要性。另外在同一年时间当中SgeovinaonadGodohart则提出了另一中测量方式,即在特定金融机构倒闭的情况下,通过计算其他金融机构的倒闭概率,从而测出特定银行的系统重要性,SgeovinaonadGodohart提出的测量方式也是注重单一的金融机构。 当然除去这种单一衡量与识别金融系统重要性以外[3],金融领域当中还有一些学者正在从另一方面去解析金融机构的行动方式,众多的学者在长时间的实践过程当中,尝试了很多探究的手段,从而发现了众多途径进入金融机构的核心,这些金融学者用自己的实践,为金融重要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上述给出的信息我们可以看到,关于金融机构系统重要性研究的理论支撑还不是很足,理论研究过于单一,缺乏多元化的研究模式。 三、金融机构的系统重要性当中的问题 (一)宏观审核正常下的系统风险 图1 金融系统重要性与系统风险 从字面意思来看,金融风险是指金融整体或者部分出现尚失掌控的能力。一般的表现为,金融整体由于受到内外部的冲击[4],从而导致在金融结构长时间处于闭停状态,图一为具体的表现。 (二)网络条件下的系统风险 导致金融系统出现的因素有很多,但是以现在的金融理念与环境来看[5],主要的因素还是有两种,即:第一种因素,外部的经济冲击导致整个金融系统产生波动,并且让其产生巨大的经济损失,较为常见的就是经济周期的波动;第二种因素就是由于金融机构自身问题,从而产生出问题并且让其不断的蔓延,最终导致整个金融系统出现问题。 四、使用银行支付数据加以证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