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渤海经济区和长三角经济区的区别

环渤海经济区和长三角经济区的区别

环渤海经济区和长三角经济区的区别
环渤海经济区和长三角经济区的区别

环渤海经济区和长三角经济区的区别

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经济区的比较分析

(一)各经济区空间地域范围的界定

以往一般认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涉及两省一个直辖市,其中包括一个直辖市:上海;四个副省级市:杭州、宁波、南京、苏州;10个地级市:浙江的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和江苏的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泰州,一共15个城市,其核心区域是沪苏锡常杭嘉湖7个。笔者认为,考虑到省级行政区划的相对稳定性,地方政府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以及统计和研究的便利,长江三角洲应该包括江苏、浙江两省的全部和上海,即大长江三角洲的概念。

对于环渤海经济区的范围争议较多,最广义的观点认为包括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和河北、辽宁、山东三个省的全部以及山西、内蒙的部分地区。这一范围过于广泛,并不符合经济区域概念。本文所指的环渤海经济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省的廊坊、保定、唐山、秦皇岛、张家口、承德、沧州。

环渤海经济区

环渤海地区是指环绕着渤海全部及黄海的部分沿岸地区所组成的广大经济区域。

——国有企业主导型。涵盖北京、天津、河北等多省市,国有企业比重大。在这一地区外商投资来源中,日本、欧美、韩国等外商投资的比重较高。这一经济区是我国最重要的以矿产资源加工、重型装备制造和轻纺加工为主导的综合型工业基地,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尤其是拥有中关村科技园区、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等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

和长三角和珠三角相比,环渤海地区不仅在经济总量,而且在其他许多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南开大学环渤海经济课题组就此给出了一系列对比:

———就经营环境而言,环渤海经济区内行政干预的力量比较强,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相对较弱,致使在体制创新上,环渤海与珠三角、长三角有一定差距。

———就企业结构而言,环渤海虽然不乏优秀企业,但大型企业比重偏高,中小企业相对较少,缺乏活力;环渤海地区国有企业比重不仅高于长三角、珠三角,而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由于行政区域利益主体地方意识较强,条块分割严重,导致地区间经济协调成本高,市场化程度低,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流动也不够畅通。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周立群教授举了一个例子,沿京津交通干线分布着中关村、亦庄、廊坊开发区、天津武清开发区、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塘沽海洋高新技术开发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天津港保税区共8个有一定规模的产业区,使这一天然的高科技产业带断裂,未能发挥出更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长江三角经济区

----混合企业主导型。以高科技知识密集型产业为支撑,现代制造业、包括金融在内的现代服务业较发达。长三角经济区拥有我国最大的港口群和城市群,是“总部经济”和跨国公司的主要集中地。在全国经济实力最强的35个城市中,长三角占了10个;在全国综合经济实力百强县中,这一地区占有一半;在最新选出的全国综合竞争力10强市中,这一地区占了4个。

长三角:国家最具发展力量的地区,以技术型工业为主,技术力量雄厚,由上海作为依托,前景好,政府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环境优越,教育发展好,人才资源充足

环渤海:中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以重工业为主,政府支持力度大,人才资源丰富,但发展水平不如长三角

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区发展各具特点

2007年,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环渤海经济区作为带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源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以三大经济地区为核心的区域经济继续引领我国整体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三大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10.47万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42%。三大区域经济发展特点显著:三大经济区外商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迅速,需求结构呈现了一定的变化,居民生活水平高于全国整体水平,环渤海经济增长速度十分迅猛,珠三角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位居第一,三大经济区三次产业结构虽然趋势相差无几,但产业结构升级发展有明显特征。同时,三大经济区发展也面临着挑战:存在经济转型的压力加大,区域经济之间和内部合作动力不足。

三大经济区发展的特点

三大地区经济总量约占全国半壁江山——2007年三大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10.47万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42%。其中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7万亿元,占全国比重为18.8%,比上年增加0.1个百分点。珠三角地区生产总值2.5万亿元,占全国比重为10.2%,比上年增加0.1个百分点。环渤海地区生产总值3.2万亿元,占全国比重为13.0%。统计显示,环渤海15个中心城市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已经超过了珠三角9个中心城市,但比长三角少将近6个百分点。

三大区域经济发展的显著特点——

第一,环渤海经济增长速度十分迅猛,珠三角由于规模较小,历史负担相对较轻,增速是三大经济区中最快的,长三角紧随其后,而环渤海的增长潜力极其巨大;2007年三个地区经济增速分别为:长三角增长15.0%,珠三角增长16.2%,环渤海增长15.7%,三大经济地区GDP增长率均大大高于全国11.9%的平均水平(见表2)。

第二,珠三角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位居第一。2007年珠三角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50228元,长三角为45072元,环渤海为27342元。说明珠三角的生产效率相对较高,长三角次之,而环渤海地区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第三,外商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迅速。2007年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外商直接投资总额分别为371.4亿美元、151.6亿美元和234.7亿美元,总额为757.7亿美元,几乎占了全国的100%,三大经济区基本上吸纳了我国所有的外商直接投资,而外商对我国西部的直接投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其中长三

角占全国的49.7%,比上年提高4.2个百分点;珠三角占全国的20.3%,比上年提高了1.5个百分点。环渤海经济区大约占全国的30%左右,总量不及长三角地区,但增长迅猛,这主要是2007年我国将环渤海地区的发展列为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后,环渤海地区成了外商争相投资的目标。

第四,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快。2007年长三角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337.5亿元,比上年增长1.57%,加快了1.2个百分点;珠三角完成6899.3亿元,比上年增长17.2%,加快了5.0个百分点;环渤海地区完成36054.3亿元,比上年增长28.7%。从主要经济指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来看,环渤海具有明显优势,占56%,高于其他两经济地区之和,长三角为33%,高于珠三角的11%。从绝对量看,上海和北京两大城市投资强劲,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分别为4459亿元和3967亿元,在所在经济地区占有较大比重。

产业结构高级化呈现明显的顺序——

从三次产业构成来看,三大经济地区三次产业结构虽然趋势相差无几,但仔细分析会发现其中表现出的产业结构升级发展其实的明显特征:一是由于珠三角发展最早,其第一产业比例和规模都非常小,只占2.2%。长三角第一产业构成为3.4%,而环渤海刚刚起步,第一产业还占有8.9%的份额;二是第二产业区别构成比例区别不大,三个地区以工业为主的生产仍然占到了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以上,是地区经济的主要驱动力;三是以第三产业份额占有重要比例的产业高级化趋势在珠三角体现得最为明显,已经占到了46.6%,接近一半。环渤海地区刚刚超过40%,还需要进一步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

需求结构比较——

2007年三大地区的需求结构呈现了一定的变化特征。在消费方面,从主要经济指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来看,三大经济地区由高到低仍为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分别占到51%、32%和17%。上海和北京作为核心城市均对所在经济地区表现出较强的拉动作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为3848亿元和3800亿元。

居民生活水平高于全国整体水平——

从城镇居民年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性支出看,2007年三大经济地区城乡居民收入仍然保持稳定增长。但是,无论城镇居民年可支配收入还是人均消费性支出,两个三角洲地区的增长速度都低于全国水平,而环渤海地区增长要高于全国水平。

2007年长三角的城镇居民年可支配收入为19669.5元,比上年增长14.3%;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12846.4元,比上年增长10.4%。珠三角的城镇居民年可支配收入为19371.6元,比上年增长9.9%;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15935.4元,比上年增长12.1%。环渤海各市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也在普遍提高,但各市相比差距较大。53个城市的统计显示,2007年环渤海各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平均为13613.8元,平均增长18.9%。从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看,49个城市城镇人均消费性支出平均为8924.3元,平均增长16.4%。全国的城镇居民年可支配收入平均为13786.0元,比上年增长17.2%;

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9997.5元,比上年增长15.0%(见表3)。

对外贸易增速差距明显——

2007年三大经济地区实现贸易进出口总额18620.5亿美元,占全国贸易进出口总额的85.7%,其中出口额占全国的83.7%,进口额占全国的88.5%。在出口方面,长三角和珠三角出口额较高,分别为占44%和35%,外向型经济较发达;环渤海相差甚远,仅占21%,且集中在京津两市,外向型经济不发达。

核心城市带动和辐射作用——

长三角的核心城市上海,其地区生产总值、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出口额、实际利用外资等主要经济指标在三大经济地区核心城市中均处于首位,表现出较强的经济实力和对经济地区的带动力;但作为区域核心城市,上海的服务业有待进一步发展,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珠三角的核心城市广州,人均生产总值为各城市之首,呈现“三、二、一”的产业结构,地区生产总值、出口等指标不逊于北京,也表现出较强的竞争力。环渤海的核心城市北京,在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利用外资水平紧随上海,处于第二位,服务业相对发达,但人均生产总值低于上海和广州;天津的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出口、实际利用外资等指标与广州相差不大,但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落后于其他核心城市,呈现出工业拉动经济增长的态势。

三大经济区发展面临的挑战

从三大经济区在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对外经济贸易、居民消费水平以及城市带动作用等几方面综合分析,可以看出,当前这些地区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挑战,即经济转型和内部合作。

经济转型的压力加大——首先,长三角和珠三角的经济发展出现了许多挑战,主要是高投入、高能耗、低技术、低效率的粗放型的外源型经济增长模式必然制约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长三角主要是以制造业基地的区域特征而崛起,且低端制造业仍然占据很大比例,其竞争优势,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低成本的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所带来的成本和价格优势。在国家宏观调控、资源约束日益突显等相关产业环境和区域环境发生变化而导致制造成本上升时,区域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受到不利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长三角进行战略转换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其次,珠三角以外向型的高新技术制造业和劳动密集的加工型产业为主导,经济的内生性不强,建立在自主创新能力和自有品牌基础上的核心竞争力薄弱。受国家严格控制土地利用及紧缩银行贷款的宏观政策影响及国内外竞争的多重挤压,经济增长速度出现下滑。这意味着珠三角与长三角一样,面临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关键时刻,需要尽快将主要以成本为依托的比较优势升级为主要以知识为依托的竞争优势。再次,环渤海区域的发展起步较晚,因此目前环渤海地区经济不存在战略调整的问题,而是面临制定正确的区域发展战略。先进合理的战略选择将会激发该地区强大的后发优势。

区域经济之间和内部合作动力不足——三大区域间缺乏一个具有强有力管理与协调职能的机构,缺

乏法律效力和体制约束,地区政府对资源配置有很大的随意性。尤其是长三角和珠三角内的各市产业结构趋同,投资消费模式相近。区域经济之间和内部合作涉及的内容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是区域内各省、市社会经济逐步转化成为统一体的过程,需要各地区之间的全方位合作与融合。与两个三角洲相比,环渤海地区面临更大的挑战,该地区各个省市的产业结构雷同,难以进行分工协作。

三大经济区发展需相互配合

针对三大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挑战,从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特点来看,我国三大经济区存在发展的先后顺序,既有横向联系,又有纵向联系。所以三大经济区在结合自己特点发展的同时还要相互配合。具体看,长三角需要向聚集和扩散两个方向同时发展,珠三角应引领高技术和服务业转型,环渤海地区正确的战略导向是其发展的基础,三大经济区要相互配合。

三大经济区要做好关键发展时期的经济转型:长三角需要向聚集和扩散两个方向同时发展,即聚集更高级的经济发展要素,发展更高端的产业,经济增长的知识含量进一步提高;同时转移不再具备发展优势的产业,一些发展要素向其他区域外溢。珠三角应引领高技术和服务业转型,珠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开放的先行者,具有丰富的经验和创新能力,应该积极开拓,不断提高区域竞争力。

环渤海经济区正处于我国向以创新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转变,环渤海确立和依循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增长和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发展的主方向。

三大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相互配合,整合、完善三大区域合作机制,研究提出区域合作发展战略,清除市场障碍,加快推进区域内和区域间的基础设施一体化,共同开发与合理利用资源,实现我国三大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马岩

新闻链接:长三角是指以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为核心的经济地区,主要包括16个城市;珠三角是指以广东省为核心的经济地区,包括9个城市;环渤海经济地区是指以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核心的经济带,主要包括54个城市。

长三角与珠三角在竞争中合作(共3篇).

长三角与珠三角在竞争中合作 作为中国经济腾飞的两架“主引擎”,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之间的“竞争”一直存在。然而,两地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要使资源得到有效配置,不但要在区域内打破地方壁垒,更要加强区域间的经济合作。一面是资源在大市场无形之手作用下合理配置,另一面是两大经济区域间不声不响地“别苗头”,两个“三角”之间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变得十分“微妙”。 民企“联姻”:“自由恋爱”好热闹 来自江苏江阴、昆山、张家港、常熟和来自广东南海、顺德、东莞、中山的300多名青年企业家会聚江苏江阴,召开了一场“苏粤4+4青商合作联盟峰会”。在与会的企业家眼里,这是一场两大三角洲民营企业“相亲”的盛宴。南海蒙娜丽莎集团董事长张旗康对江苏企业的“大家风范”赞不绝口。他说:“在广东,同业企业间相互防范、保密,而我每次到江阴,合作企业都欢迎我参观最核心的生产车间,在技术合作方面也绝不藏私。与这样实力与诚意兼备的企业合作,一定会带来‘双赢’。”江苏双良集团董事长缪志强说,广东企业家敏锐的市场嗅觉、超强的品牌意识和敬业精神赢得了他的尊重,是非常好的合作伙伴。 这种“相亲”给与会的两地企业带来的绝不仅仅是数十个具体的合作项目和合作意向,“了解、合作、联盟”才是最重要的“关键词”。 事实上,两大三角洲民营企业的具体合作由来已久,其中最经典和最成功的,莫过于家电巨头苏宁电器与“顺德制造”间的“战略联盟”。 企业要想成功,就必须根据市场原则选择合作伙伴。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刘志彪教授说:“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两翼’,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微观经济互动必然会越来越频繁,合作必将越来越多,这是大市场背景下的必然。” 服务业:香港与上海的市场角力 小家电“巨头”广东东菱凯琴集团在广州召开供应商大会,要求供应商积极参与有毒有害物质控制解决方案,以建立符合欧盟环保指令要求的绿色供应链机制。提供这项“生产者服务”的UL美华认证有限公司,是一家注册在苏州、总部设在上海的合资企业。 在传统上,“香港-深圳-广州”轴线才是珠江三角洲的生产者服务中心,金融、外贸、技术、法律、物流莫不如此。这条轴线甚至还向包括长三角在内的中国广大区域辐射,一向是“中国制造”最重要的服务中心。UL美华的这单业务无异于上海“生产者服务商”从以香港为代表的“珠三角轴心”虎口夺食。

简述我对“长三角”经济发展的理解(一)

简述我对“长三角”经济发展的理解(一) 摘要:长江是中国第一大经济核点,江苏拥有长江最优势的近海三角洲的江颈经济核点地段。人们把长三角看成一个区域经济体,长江作为中国第一大河有着最大的流域面积,包纳着最多的经济养分,使长江三角洲有着更多的机会沉积。 作为区域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的教育,应该有何作为和如何作为,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关键字:长三角经济教育商务英语就业 Abstract:TheYangtzeRiveristhebiggesteconomiccenterinChina.JiangsuhasthedominanceoftheYang tzeRiverDeltaeconomicarea.PeoplelooktheYangtzeRiverDeltaasoneregionaleconomicsystem.Asth ebiggestriverinChina,theYangtzeRiverhasthebiggestdrainagebasin,themosteconomicgoodness,sot hisareahasmorechancestodeposit.Abouteducation,oneofthemostimportantfactorsofregionalcom petitiveness,weshoulddowhatandhowtodo,theimportanceisobvious. Keywords:theYangtzeRiverDeltaeconomiceducationbusinessEnglishemployment 一、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 (1)长三角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长三角目前已形成以沪宁、沪杭、杭甬交通沿线为城市密集带,产业集中带和生产力发展主轴线的格局。初步形成沪宁、沪杭甬铁路沿线的产业轴、苏南临江产业轴和苏北沿江产业轴线,这些产业轴线也成为经济的扩散轴线,以沿铁路扩散最为重要。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分布呈“之”字型,恰好与主要交通线的“之”字型分布吻合。位于扩散轴线死角的舟山市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南通、泰州和扬州虽然沿江,与上海距离较近,但由于长江阻隔,接受上海辐射少,其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三地的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严重,浙江与江苏的产业结构更是高度趋同,投资和生产分散,各地区不能发挥比较优势,重复建设导致生产能力闲置和资源的浪费,降低了整体经济效益。目前长三角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的同时,增速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回落,总体上说与宏观调控、行业环境、原材料、用工等成本增加有关,但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有效转变,技术投入低、创新步伐慢,产品结构转换和升级滞后。 (2)“十一五”时期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 长三角经济圈已处在向工业化中后期发展的阶段,根据经济发展的规律,今后五年,城市化进程将明显加快。未来10年内,长三角必将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并有可能成为亚太地区经济发达地区之一,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经济示范区。通过高新技术对传统支柱产业的改造,一个世界性的新型制造业基地有望在此崛起。 城际间轨道交通、杭州湾跨海大桥等重大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极大地促进内部各要素流动的通畅性和流通速度。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也将是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一大动力。上海向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不断迈进,会对周边地区产生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区域整体效益的全面提高。江浙两地将依托产业的分工不同,继续完善各自的产业链并加快外向型产业的发展。 通过以上对长三角“十”五期间经济发展现状的分析和“十一五”期间长三角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预测之后,本研究认为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在“十一五”时期将呈现以下特点:区域一体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区域综合经济实力将进一步增强;经济增长动力继续由内资带动向内外资并举转变;人力资源、技术、知识等的集聚优势进一步凸现;区域内的分工将更加完善合理;苏浙两地的经济增长速度仍快于上海,上海在长三角的经济比重会进一步弱化;上海依然面临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服务功能的提升;世博会对长三角的经济产生明显拉动效应;地区发展的不均衡性依然存在。 二、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对教育的需求 1、长三角经济对各类人才的迫切需求

长三角地区的发展优势与限制因素

长三角地区的发展优势与限制因素 地理062 06980130 王一龙 长三角指中国长江和钱塘江在入海处冲积成的三角洲。包括江苏省东南部和上海 市,浙江省东北部。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面积约5万平方千米。三角洲顶点在镇江市、扬州市一线,北至小洋口。南临杭州湾。 长江三角洲位于北纬30°附近,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而且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传统意义的长江三角洲北起通杨运河,南抵杭州湾,西至南京,东到海滨,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以及邻近海域。面积约为九万九千六百平方公里,人口约7500万,是一片坦荡的大平原。这里岸线平直,海水黄浑,有一条宽约几千米到几十千米的潮间带浅滩。这个都市群汇集了产业、金融、贸易、教育、科技、文化等雄厚的实力,对于带动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连接国内外市场,吸引海外投资,推动产业与技术转移,参与国际竞争与区域重组具有重要作用。 地理上意义的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大的河口三角洲,泛指镇江、扬州以东长江泥沙积成的冲积平原,位于江苏省东南部、上海市及浙江省杭嘉湖地区。长江三角洲顶点在仪征市真州镇附近,以扬州、江都、泰州、海安一线为其北界,镇江、宁镇山脉、 茅山东麓、天目山北麓至杭州湾北岸一线为西界和南界,东止黄海和东海。 按照国务院2008年关于进一步发展长三角的指导意见,正式确定将长三角扩大 到两省一市,即江苏浙江全省,上海市。这个战略性规划兼顾了区域平衡和互补,将 苏北和浙西南纳入长三角范围,在土地、资源、人才等层次上明显提升了长三角的实 力和发展潜力,长三角占中国经济总量也由不足1/5提升到接近1/4,尤其是苏北和 浙西南将成为最具增长潜力的地区,对拉动整个地区经济增长、促进长三角核心地区产业配置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以上海为龙头的江苏、浙江经济带。这里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 量规模最大、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板块。2008年的GDP为53952.91亿人民币。 合7877.1249亿美元。2004年度统计数据表明,长三角地区占全国土地的1%,人 口占全国5.8%,创造了18.7%的国内生产总值、全国22%的财政收入和18.4%的外贸出口。 长三角的比较优势有: 产业园区与产业集群产业园区适应了当代工业特别是高科技产业的需求,适应了人口向城市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的大趋势,特别是园区又有规模效益、集聚效益、品牌效益,也利于对产品和行业进行整合,已经成为发展工业与高科技产业的主要支撑。作为中国工业发展的前沿和制造业基地,长江三角洲地区必须把园区作为今后制造业发展的中心支撑。产业园区的推进有两点应引起注意,一是由于乡镇工业早期发展的分散性,使得原有乡镇企业延续不下来的多数企业缺少集聚效应,应当用工业园区加以整合。二是农业产业化是今后的方向,而在农业产业化中,必须以工业化思路和方式发展农业产业化,发展龙头企业,因此,农业产业化也应注重规划和培植农业园区。与产业园区紧密相关的是产业集群战略。产业集群具有区域的集中性、产业的

剖析长三角地区五大重点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结合国家、区域近年来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政策文本与全球科技和产业发展趋势,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是当前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进程中值得重点关注的五大产业方向。 五大重点方向 一、集成电路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龙头,其产业销售规模占全国逾6成,是国内集成电路产业链最完整、综合技术水平最高的地区。 长三角地区共有4个城市进入全国集成电路设计

业十大主干城市的行列,集聚了国内55%的集成电路制造企业、80%的封装测试企业以及近50%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芯片产能占全国的63%,已形成了包括研究开发、设计、芯片制造、封装测试及支撑业在内的较为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涌现出中芯国际、长电科技、中微半导体等全国集成电路领军企业。 在产业协同发展方面,由复旦大学牵头,联合浙江大学、东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集成电路研发中心、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等13家单位成立了长三角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协同创新中心。此外,三省一市科技部门还率先在全国开展集成电路领域科技创新一体化发展规划研究。 二、生物医药 长三角地区的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大、质量高,产值和技术水平都位居全国前列。产业集聚化程度较高,建成了上海生物及新型医药研发与生产中心,并形成了以上海、杭州、泰州三大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和无锡“太湖药谷”为核心,苏州、连云港、湖州、金华等中医药、化学原料药和生物医药研发生产基地,以及上海临港、盐城、宁波、舟山等海洋生物产业基地为辅的生物医药产业集聚。 各地都涌现出了一批龙头企业,形成了区域品牌效

应,如江苏的扬子江药业、先声药业等。以上海为例,2017年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的经济总量达3046亿元,其中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达1093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 江浙沪累计医药制造业已占全国企业数量的25%,其占比27%的销售收入实现了全国30%的利润总额,显示出长三角地区医药制造业强大的规模效应和竞争优势。 产业协同上,长三角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和长三角干细胞产业联盟已经成立。上海牵头,联合江浙两省共同发布了《江浙沪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跨省委托监管规定(试行)》,在药品监管政策及标准统一、检查员资格和检查结果互认、监管信息与资源共享方面跨出了第一步,对推进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融合、打造高质量的产业集群意义重大。 三、智能制造 在我国“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推动下,长三角地区加快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智能制造,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齐头并进,引领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成为我国智能制造产业的核心区。

南方周末--环渤海经济圈前世今生

南方周末--环渤海经济圈前世今生 环渤海经济圈前世今生【经济】樊杰当年曾参与过国家环渤海经济圈的规划,长期关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是国内这一领域内的知名专家。日前,记者就环渤海经济圈的由来及现状,对樊杰进行了专访。 南方周末:环渤海经济圈概念的提出,最早是在什么时候?后来国家实施环渤海经济圈的规划,又是出于何种背景? 樊杰:最早提出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科院地理 所副所长李文艳提出了大渤海地区的概念。不久,美国有个研究机构叫东西方研究中心,提出东北亚区域概念。当时核心区域就是日、韩和中国的大渤海地区。后来学术界就陆续就环渤海经济圈发表了不少文章。 环渤海经济圈概念热起来,与整个国家的开放格局有关。我国的改革开放先是从4个经济特区起步,后来紧接着开放14个城市。按照当时的思路,在中国未来开放的进程中,将有3个主要的经济支撑区域: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环渤海将是中国北方的一个重要经济区域。 而且,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比较重视行业规划,即条条规划。往往出现国家一旦重点发展某种工业,各地可能不顾自身条件,一拥而上。比如从早期各地争上棉纺厂,到现

在都上汽车项目,区域之间缺乏协调。国家后来也觉得这是一个问题,所以在1990年代初期,由原国家计委出面,组织了一批专家学者,在全国制订了七大片规划区,其中包括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和东北区等。 南方周末:当时规划环渤海时,对环渤海区域的界定以及产业分工是如何构思的? 樊杰:一开始提出环渤海经济圈,主要是指三省两市的范围,即北京、天津、辽宁、山东和河北。后来在具体规划过程中,山西、内蒙古东部地区都要加入到其中。不过,目前学界还是比较倾向于三省两市的划分。 整个环渤海的规划用了两年多时间,整个工作由原国家计委主持。 环渤海与长三角、珠三角不同,它长期以来就是我国原材料及重型制造业的一个基地,有着良好的工业基础。所以当时对环渤海的总体定位是,发展成为具有现代化水平的、能源原材料的重要基地和外向型经济的复合基地。 解放以后,环渤海地区的工业实际上向内陆推进。比如像天津与北京、大连与沈阳、青岛与济南,前者的工业基础在解放前都好于后者,但是解放后,情形正好反过来了。所以规划时提出的思路,是把工业布局整体向沿海推进,既有利于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也便于利用环渤海经济圈内港口众多的优势。

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经济实力比较

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经济实力比较 张赛飞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城市、产业和市场三大集群,进入工业化成熟期。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经过多年发展,基本形成了较为合理的产业分工。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留在上海,劳动密集的工业则到苏州、昆山等地区。这两个城市群城市化水平较高,经济发达,城市配套设施齐全,是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源。因此,客观评价两地区各城市的经济实力显得尤为重要,并通过比较,以求更好地为各级政府宏观决策提供依据,促进各城市的协调发展。 一、研究的方法 (一)主成分分析法与指标选取。 本文在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据城市经济的相关理论,选取综合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国内贸易、交通运输、对外经济、财政收入、人均收入7个分指标中11个反映城市经济实力的指标(GDP总量、人均GDP、第三产业比重、固定资产投资额、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货运量、外贸出口、实际利用外资、财政收入、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建立综合指标体系。借助于一定的数量分析方法和模型,将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确定出各城市若干个综合指标得分,再加以累计,从而得出各城市在经过数量模型计算后的排序情况。这里采用多元统计分析的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研究,利用2001年的统计数据,客观准确地评价长江三角洲15城市(上海、南京、杭州、宁波、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泰州、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和珠江三角洲9城市(广东、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中山、东莞、惠州、肇庆)的经济发展状况。 (二)主成分分析的计算。 (1)计算由Yij构成的数据阵Y的相关阵R,R=(X’Y)/N。 (2)计算相关阵R的特征值,并将其由大到小的顺序列成λ1≥λ2≥λ11,同时求出它们相对应的特征向量。 (3)计算各指标的贡献率和累积贡献率,公式如下,结果如表1。可以看出,当K=2时,其累积贡献率达87.44%,因此,取前两个主成分,记为P1、12。 (4)计算由F1、12所对应的特征向量构成的因子载荷阵和主成分得分系数,公式如下,系数如表2所不。 二、24城市经济实力比较 (一)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实力比较。 城市经济实力总排名中位于前12名的两地区各占一半,即上海、深圳、广州、东莞、苏州、杭州、佛山、珠海、宁波、无锡、南京、中山。在珠江三角洲城市中排名第3位的东莞排在位于长江三角洲城市中排名第2位的苏州之前。珠江三角洲城市的经济实力较强。深圳、广州、东莞在24城市中排名居于前列。

新型城镇化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

【独家学术分享】新型城镇化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唐子来教授于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第十五次市长联席会议主旨发言整理) 新型城镇化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 1.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内涵(理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从1978年的17.9%上升到2013年的53.7%,年均增长约1个百分点。我国城镇化进程的规模之大和速度之快是史无前例的,但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为此,中央政府首次颁布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表明新型城镇化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何为新型城镇化? 可持续发展是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本质区别。传统城镇化的根本问题就是以经济增长为导向的城镇化没有支付应有的社会成本和环境成本。 无论是城乡二元结构还是城市中的二元结构,其本质就是经济增长没有支付应有的社会成本,从而导致社会公平问题。同样,日益严重的空气、水体和土壤污染,其本质就是经济增长没有支付应有的环境成本,即经济增长的环境成本没有内部化。 “杯子现象”:传统城镇化的形象比喻 一个杯子的世界平均价格是8元,但中国制造(Madein China)的杯子价格是6元。于是,中国制造的杯子就占领了世界市场。其实,中国制造的杯子之所以如此便宜,就是因为没有支付1元的社会成本和1元的环境成本。年复一年,传统城镇化进程中经济增长所欠的社会成本和环境成本越来越显性化,现在到了不得不支付三十多年累积成本的时候了,再也不可持续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换档减速是必然的。 因此,新型城镇化就是要走可持续的城镇化道路(sustainable urbanization),其本质就是经济增长必须支付应有的社会成本和环境成本,即经济增长的所有外部成本必须内部化,由此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相互协调关系。 (1)可持续发展的3E概念:三角模型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其内涵为“经济、社会和环境相互协调的发展”。 (2)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城乡规划:棱锥模型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历程和特点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历程和特点 刘文婷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系05级 摘要: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目前经济发展的热点话题,本文总结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和 效应,回顾了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历程,最后分析了长三角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特点。关键字: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 1.区域经济一体化 1.1区域经济一体化概念 在国际上,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从关税同盟问题提出的,在比较纯粹的国际贸易领域中, 讨论得较多的是贸易壁垒与贸易利益, 再進而转向生产领域某些方面的联合, 乃至消除各国 经济活动中种种障碍的措施。 1969年第一届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在1954年第一个提出经济一体化的定义”经济一体化就是将有关障碍经济最有效运行的人为因素加以清除,通过相互协调和统一,创造最适宜的国际经济结构。” 美国学者贝拉.巴拉萨1973年则将经济一体化定义为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个状态,认为作为一个过程,一体化意味着取消国家间的经济歧视,强调了动态性质;作为一个状态的一体化意味着国家间不存在各种经济歧视,强调了静态性质. 经济学家利兹·马克鲁普则认为该定义过于狭隘,“事实上经济一体化可以有一国之内的各个地区的,也可以有各国之间的”。 一般而言,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在参与成员范围内减少与取消歧视性的贸易壁垒以及采用一定程度上的共同的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的政策,以期消除成员间的差异,促进资源的最佳利用,求得整体最优的经济结构和经济效果。其出发点是使每一个成员能获取比单独一个时更大的利益。 1.2区域经济一体化效应 1.2.1关税同盟理论 西方学者将关税同盟当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典型形式。因此,对关税同盟的研究与探讨 也就比较广泛而深入。 贸易创造效果(Trade Creating Effect)是指由于取消了同盟内的关税壁垒,使生产转向同盟内最有效率的供应者所产生的利益。关税同盟成立后,能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进行更专业化的生产,某成员国的一些国内生产品从其他生产成本更低的国家进口,结果使本国该项产品消费开支降低,从而扩大了需求,增加了贸易量。同时,使本该用于该种产品的

长三角区域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研究

长三角区域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研究 长三角区域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 在未来20年内,长江三角洲将成为亚太地区经济最为发达地区之一,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能力的经济区。 长三角的历史与现实表明:长三角的优势在整体,出路在联合,关键在创新。在长三角率先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要求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优化集成区域创新资源,提高区域整体的持续竞争优势,促进长三角地区走上以科技进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集约化现代化之路。 一、长三角区域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分析 1、长三角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 未来二十年,长三角地区将充分发挥优势,实施科教兴区、高度开放、可持续发展,加快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全面推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在21世纪20年代基本建成经济发达、科技领先、高度开放、环境优美、社会文明、国内一流的经济核心区,达到当时世界上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表1-1)。 表1-1 长三角地区现代化发展指标估测 未来二十年,长三角的经济结构将进一步优化和升级。农业生产将实现向都市农业、精准农业为主的现代农业转变;工业领域,长三角地区将形成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群;在精品钢材、造船、汽车、成套装备、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现代纺织、家用电器等领域形成世界级的制造中心。金融服务业、知识服务业、现代物流、会展服务业、旅游业等新

兴第三产业将获得极大的发展空间。 3、社会发展趋势 长三角大都市圈以XX为中心,包括XX的XX、XX、XX、XX、XX、XX、XX、XX及XX 的XX、XX、XX、XX、XX、XX等15个地级以上城市,目前该地区被称之为世界第六大都市带,城市化率达到47.4%。预计到2020年,区域的城市化水平将提高到75%,非农劳动力占全部就业人口比重将从目前的73%提高到80%以上。 4、可持续发展趋势 长三角地区的环境问题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目前,整个长三角地区的中小河流水质污染十分严重。大气污染加剧,农水产品污染物超标,生物资源衰退。地质环境问题普遍,这些问题如不能得到有效治理与控制,将严重制约长三角地区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稳定发展,进而影响到长三角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5、基础设施发展趋势 到2020年,整个长三角地区将形成枢纽型和网络型的基础设施,为长三角的发展以及带动我国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长三角区域的这些趋势,在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对科技提出了全方位的需求。要求科技在产业发展、社会进步、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供技术保证,从而增强长三角区域的国际竞争力。 二、长三角区域经济现状分析 以XX为龙头、苏浙为两翼的长三角区域内的交流与合作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基础,已经形成共同合作、追求共赢的观念,为区域内实现科技一体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经济基础 长三角雄厚的经济基础为区域科技一体化发展创造了条件(见表2-1)。 表2-1 2002年长三角区域若干经济指标 表2-2 2001年两省一市若干产品占全国市场份额

促进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与加快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对接思路初探(精)

促进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与加快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 对接思路初探 孙虎军 现阶段,环渤海区域经济已进入大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性机遇。一方面,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和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把区域协调发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明确提出要继续发挥环渤海地区对促进全国经济发展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另一方面,地处环渤海地区中心位置的天津滨海新区被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总体布局,与深圳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表明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已经由地区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同时国家又进一步提升了天津的城市功能和定位,提出要把天津建设为我国北方的经济中心,这对于促进环渤海区域合作、加快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一、环渤海区域经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发展机遇 当前,环渤海区域经济表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已经形成以京津两个直辖市为中心,大连、青岛等沿海开放城市为扇面,沈阳、太原、石家庄、济南、呼和浩特等省会城市为区域支点的我国范围最大的经济圈。据不完全统计,!""&年环渤海地区“五省(区二市”的地区生产总值达&’&万亿元,占全国的("’!。从山东半岛城市群看,聚集着以青岛为龙头,包括烟台、威海等在内的城市群,制造业发展迅速,拥有众多代表民族实力的知名品牌,经济实力强大。!""&年,山东省地区生产总值达$’*&万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的$"’$,为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辽东半岛城市群看,作为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正在建设成为国家新型产业基地和新的重要经济增长区域,发展势头十分强劲。以沈阳、大连为中心的城市群不断扩大。!""&年辽宁省地区生产总值达*""&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的+’+。从内陆省市看,山西是我国的资源大省,煤炭等自然资源丰富,经济发展迅速。它正在加快新型工业化、特色城镇化进程,努力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内蒙古农牧业十分发达,“草原经济”优势突出。内蒙古将致力于构筑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业基地、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北方生态屏障。从京津冀城市群看,科技引领作用大,总部经济

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概况

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概况 李江帆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 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主任 珠江三角洲地图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范围 ●9市: 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市 ●惠州市:惠城区、惠阳、惠东、博罗, ●肇庆市:端州区、鼎湖区、高要(部分)、四会(部分) ● 4.1万平方公里, 占广东省23.2% ●2306.6万户籍人口, 占广东30.8% ●另1700万外来人口 一、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特征 1.经济高速增长,由农业社会 跨入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传统农业社会, 鱼米之乡文物 ●1979年改革开放春天的故事 ●充分发挥面临港澳的区位优势、信息优势和人文优势 ●敢闯实干,开拓创新, 成就显著 ●1980—2000年,GDP年均增长16.9% ●平均增速高于全国( 9.6%)和广东(13.8%) ●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厚实基础 珠江水上人家咸水歌 珠江三角洲小城镇 五十年代的水壶 五十年代沿街卖云吞的担挑 ●2001年GDP10648亿元, 财政收入1161亿元 ●占全省比重:从1980年40.7%和59.9%, ●增大到2000年的69.6%和65.8% ●人均GDP27863元(=3300美元) ●全国水平的3.85倍, 全省水平的2.16倍 ●跨过中等收入国家(平均线2990美元) ●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639.64亿元 ●占全国10.3% (人口占全国1.8%) 2.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成为第一经济增长点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成为珠三角支柱产业之一 ●成为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企业的密集带 ●集中全省85%高等院校、科研机构 ●集中全省90%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6家国家级高新区: 广州、深圳、中山、佛山、惠州、珠海 ●3家省级高新区: 江门、东莞、肇庆 ●“九五”工业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2% ●高新技术产品产值2664亿元, ●占全省93%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16%,高于全省的14.7%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65亿美元, 占全省96% 珠三角家电比重 3.工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三大新兴支柱产业形成 ●2000年工业总产值10571亿元,占广东84.7%。 ●三大新兴支柱产业: 电子信息、电器机械和石油化工, 占工业比重52.9%●三大传统产业: 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和建筑材料, 比重下降到17.3% ●大中型企业产值比重提高到48.7% ●2000年全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珠三角有23家,前10名有2家。 4.农业结构调整成效良好,“三高”农业生产结构确立 ●农、林、牧、副、渔业比重 ●1995年41.0:1.5:25.0:4.5:28.0 ●2000年37.2:1.5:22.4:5.2:33.7 ●粮食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 ●由1995年的61:39调整为55:45 ●以畜牧、水产为主导,“三高”农业为主体的农业生产结构已经确立●珠江三角洲十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的建设初见成效 农业重点工程建成投产 ●顺德陈村花卉世界一、二期工程 ●广东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 ●新会现代农业基地 ●东莞绿色世界 ●番禺鱼窝头水稻生产现代化示范区 ●花都南方花卉中心 ●从化从玉蔬菜基地 ●深圳畜牧业及蔬菜、水果现代化示范区

长三角地区区域发展规划(2009-2020)

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发展规划(2009—2020) 目录 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发展规划(2009—2020) (1) 一、发展基础与背景 (2) (一)优势条件。 (2) (二)机遇和挑战。 (3) 二、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 (4) (一)指导思想。 (4) (二)战略定位。 (4) (三)发展目标。 (5) 三、区域布局与协调发展 (6) (一)优化总体布局。 (6) (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8) 四、城镇发展与城乡统筹 (9) (一)完善和提升各类城市功能。 (9) (二)优化城镇人口布局。 (12) (三)推进城乡一体化。 (13) 五、产业发展与布局 (13) (一)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 (14) (二)做强做优先进制造业。 (15) (三)加快发展新兴产业。 (17) (四)巩固提升传统产业。 (18) 六、自主创新与创新型区域建设 (19) (一)建设区域创新体系。 (20) (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20) (三)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 (21) 七、基础设施建设与布局 (22) (一)完善交通通道建设。 (22) (二)加快综合枢纽建设。 (24) (三)推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27) (四)改善水利基础设施。 (28) (五)健全信息基础设施。 (28) 八、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 (29) (一)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29) (二)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31) 九、社会事业与公共服务 (33) (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33) (二)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34) (三)加快文化事业发展。 (36) (四)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 (36) 十、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 (37)

长江三角洲地区

年级高二班级学生姓名科目地理制作人______ 第三部分第四章长江三角洲地区学习目标 1.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优越的地理位置2.掌握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优势条件3.掌握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核心城市——上海4、理解苏南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 学习指导学习任务及检测 知识点一: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优越的地理位置1.优越的地理位置 长江三角洲简称“长三角",是由长江及钱塘江的泥沙淤积而形成的滨海平原,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江三角洲大致位于________附近,东临___和____,地处江海交汇之地,沿海港口众多。长江三角洲包括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地区。区域面积约21.07万平方千米,是我国最大的河口三角洲。 知识点二:发展的优势条件一、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优势条件: 1、区位条件优越 位于亚太经济区、太平洋西岸的中间地带,处于西太平洋航线要冲,具有成为亚太地区重要门户的优越条件。地处____________与_________的接合部,拥有面向国际、连接南北、辐射中西部的密集立体交通网络,现代化港口群,经济腹地广阔,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 2 、自然条件良好 属于我国东部__________区,四季分明,水系发达,_______丰沛,地势平坦,________,港口岸线及________资源丰富,具有适宜发展的自然条件。 3、经济基础雄厚 农业基础良好,_________________发达,服务业发展较快,经济发展水平全国领先,是我国综合实力______的区域。 4、经济体制完善 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试验地。长江三角洲地区已率先建立起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格局。 5、城镇体系完整 上海建设国际大都市目标明确,在_________的核心地位突出。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宁波等大城市在区域乃至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区域内城镇_____。目前,核心区城镇化水平超过60%,具备了跻身世界级_____的基础 6、科教文化发达 区域内集中了大批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人力资源显著,具有率先建成创新型区域的坚实基础。 二、发展面临的挑战: 1、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 三、我国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 舟山渔场形成的原因:(1)东海大陆架广阔,光照,养分充足;(2)有台湾暖流和沿岸流在此交汇,使水流搅动,养分上浮;(3)长江水注入,带来有大量的养分。(4)市场需求量大;捕捞和养殖技术较高;政府政策扶持 知识点三:核心城市——上海1、核心城市—上海(121°E,31°N) (1)上海地处我国沿海和沿江(长江)最重要的两个经济地带所构成的_____字形总体框架的交叉结合部,具有强大的聚集和辐射作用。上海既有广阔的________(与之有经济联系的地域),又是辐射全球的世界

长三角区域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628427167.html, 长三角区域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作者:盛捷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16期 摘要:长三角是中国经济增长最有活力、增长潜力最大的地区之一,也是拉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一极。多年来粗放型的经济增长造成了长三角区域内生态环境被破坏,土地资源紧张,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等问题凸显。相信充分发挥政府作用,积极推进制度建设,加强区域社会保障和环境保护,确立共建共治的体制机制,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将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长三角;区域经济;趋势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6-0131-02 加强地区内部整合,形成紧密合作、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共同体,对于长三角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长三角在以往的发展过程中暴露出一些缺陷,正视这类问题,找到解决它们的切入点,有利于扬长避短,达到更好发展的目标。 一、长三角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地方本位主义和不合理的政绩考核制度。经济体制转轨以来,对地方干部的政绩考核,经历了由“政治挂帅”转为“经济增长”的过程,经济指标的高下成了政府、官员优劣评价的直接依据,由此导致不少地方政府只顾辖区利益,对经济运行加以不适当的行政干预。其主要表现大致如下:一是设置区域贸易壁垒,阻滞其他区域的同类产品进入本地市场或提高其进入成本,并限制本地企业的资金、技术等要素资源外移,造成区域市场的行政分割。二是地方政府在发生跨区域经济纠纷时往往偏袒本地的企业。三是为招商引资而恶性竞争,突出表现为对土地进行甩卖式“杀价竞争”,“以土地换GDP、以优惠换外资”,不少地区在用足国家允许的政策之外,还不断创新各种优惠政策,大打“政策倾销”战。 2.基础设施重复低效建设。机场、港口、轨道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于提升城市竞争力有着直接、重大的影响。但是,在长三角都市圈内,不少城市往往只着眼于本行政区域,基础设施重复建设相当严重。区域内高等级基础设施尚未形成网络,港口结构性矛盾突出,港口之间竞争激烈;航空运输市场空间布置不平衡,缺乏高质量的国际空港和机场群;各级物流中心城市功能定位不明确,大多自成体系,部门分割、行业垄断、地方封锁。例如,嘉湖高速公路全长102公里,宽阔的6车道横贯湖州、嘉兴两市,是浙北地区连接上海的主要高速通道,然而,由于交通发展布局等方面的客观原因,申嘉湖高速在沪浙交界的上海市枫泾镇停止延伸,“断头”处距离上海高速公路网仅有10公里左右的路程。 3.城市产业结构趋同。许多地方政府在规划产业发展时不顾自身客观条件,争相发展高科技产业。产业同构是长三角一直走不出的误区,无论是过去的16城市中12个城市上电信、11

环渤海经济区和长三角经济区的区别

环渤海经济区和长三角经济区的区别 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经济区的比较分析 (一)各经济区空间地域范围的界定 以往一般认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涉及两省一个直辖市,其中包括一个直辖市:上海;四个副省级市:杭州、宁波、南京、苏州;10个地级市:浙江的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和江苏的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泰州,一共15个城市,其核心区域是沪苏锡常杭嘉湖7个。笔者认为,考虑到省级行政区划的相对稳定性,地方政府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以及统计和研究的便利,长江三角洲应该包括江苏、浙江两省的全部和上海,即大长江三角洲的概念。 对于环渤海经济区的范围争议较多,最广义的观点认为包括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和河北、辽宁、山东三个省的全部以及山西、内蒙的部分地区。这一范围过于广泛,并不符合经济区域概念。本文所指的环渤海经济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省的廊坊、保定、唐山、秦皇岛、张家口、承德、沧州。 环渤海经济区 环渤海地区是指环绕着渤海全部及黄海的部分沿岸地区所组成的广大经济区域。 ——国有企业主导型。涵盖北京、天津、河北等多省市,国有企业比重大。在这一地区外商投资来源中,日本、欧美、韩国等外商投资的比重较高。这一经济区是我国最重要的以矿产资源加工、重型装备制造和轻纺加工为主导的综合型工业基地,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尤其是拥有中关村科技园区、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等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 和长三角和珠三角相比,环渤海地区不仅在经济总量,而且在其他许多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南开大学环渤海经济课题组就此给出了一系列对比: ———就经营环境而言,环渤海经济区内行政干预的力量比较强,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相对较弱,致使在体制创新上,环渤海与珠三角、长三角有一定差距。 ———就企业结构而言,环渤海虽然不乏优秀企业,但大型企业比重偏高,中小企业相对较少,缺乏活力;环渤海地区国有企业比重不仅高于长三角、珠三角,而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由于行政区域利益主体地方意识较强,条块分割严重,导致地区间经济协调成本高,市场化程度低,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流动也不够畅通。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周立群教授举了一个例子,沿京津交通干线分布着中关村、亦庄、廊坊开发区、天津武清开发区、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塘沽海洋高新技术开发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天津港保税区共8个有一定规模的产业区,使这一天然的高科技产业带断裂,未能发挥出更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长江三角经济区 ----混合企业主导型。以高科技知识密集型产业为支撑,现代制造业、包括金融在内的现代服务业较发达。长三角经济区拥有我国最大的港口群和城市群,是“总部经济”和跨国公司的主要集中地。在全国经济实力最强的35个城市中,长三角占了10个;在全国综合经济实力百强县中,这一地区占有一半;在最新选出的全国综合竞争力10强市中,这一地区占了4个。

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

摘要:珠三角资源有限,腹地狭小,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珠三角的长远发展。珠三角在新世纪的可持续发展,要进一步依赖周边的市场。珠三角的生命力取决于腹地,取决于构建区域统一大市场。广东省要加快粤北山区和东西两翼的发展步伐,就更要重视统一市场的战略作用。珠三角、大珠三角向周边省份的辐射过程中,产业是一步一步扩散的,对带动省内不发达地区的经济腾飞也很有好处。 关键词:辐射理论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 一、辐射理论的概念 辐射理论是指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相对较高地区与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地区之间进行资本、人才,技术,市场等要素的流动和转移,以及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传播,以现代化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替代与现代化相悖的旧习惯势力,从而进一步提高经济资源配置的效率。 二、辐射理论的特点 经济辐射的特点具体表现为: 1、经济辐射的前提条件是经济对外开放和资源自由充分流动。 2、双向辐射,缩小差距。在经济辐射中,发达国家(地区或城市)与落后国家(地区或城市)存在着互相辐射。前者向后者传递先进的科学技术、资本、管理经验、信息、思想观念、思维习惯和生括方式等;后者向前者提供自然资源、人才、市场等。由于前者向后者传递了先进的生产资源,通过接触能够缩小两者

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距。 3、辐射的速度和程度与其距离有关。经济发达的国家(地区或城市)对落后国家(地区或城市)的辐射距离越近关系越好,其辐射越充分、辐射的速度越快,辐射的程度越高;反之亦然。 4、经济辐射的媒介主要是交通网、信息网、关系网等,即经济辐射是通过交通、信息和各种关系进行的。 5、经济辐射具有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种效应。 6、经济辐射的方式主要有点辐射、线辐射和面辐射。 三、珠三角区域经济分析 (一)中心城市的定义 中心城市,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和全国社会经济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具有综合功能或多种主导功能、起着枢纽作用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国家中心城市考察的七大指标:综合经济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国际竞争能力、辐射带动能力、交通通达能力、信息交流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7大指标。 (二)珠三角范围 1994年10月,广东省政府提出了“珠三角经济区”的概念。珠三角经济区位于广东省中南部,地处珠江出海口,濒临南海,毗邻港澳,历来是华南、中南、西南地区对外联系的主要通道和我国的南大门。珠三角包括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东莞市、中山市、佛山市、江门市、惠州市的部分县区(市辖区、惠阳县、惠东县、博罗县)和肇庆市的部分县区(市辖区、高要市、四会市),陆地总面积4.1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23.2%,占全国总数的0.4%。2009年,珠三角地区常住人口4634万人,约占全省常住人口的49.8%。 为了便于分析,上文所指的包括在珠三角经济区内的惠州与肇庆的部分县区的各项统计数据,分别取其所在的地级市数据代替。因此本文以下所指的“珠三角”是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中山、佛山、江门、惠州和肇庆共9个地级市之和。 (三)珠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分析 1980-2010:广州、深圳等中心城市扩张迅速,不断将其周边区域纳入建成区范围。同时,东莞、佛山等次中心扩张迅速,不断在城市周边设置新的开发区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