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缆隧道监控系统介绍

电缆隧道监控系统介绍

电缆隧道监控系统介绍
电缆隧道监控系统介绍

电缆隧道综合监测系统

1. 电缆隧道综合监测主站端

电缆隧道综合监测系统总体上分为三层:分别是系统主站层、通信传输层、数据采集设备层,各层在统一的安全框架下运行,完成电缆隧道综合检测的功能,系统典型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电缆监测系统典型结构图

1.1 系统主站

主站系统采用分层分布式系统结构,分为:系统管理平台层、数据采集层、业务应用层、数据展示层。充分利用成熟的网络管理技术、数据库中间件、面向对象以及应用组件技术,遵循IEC 61970 CCAPI系列的公用信息模型(CIM)和组件接口规范(CIS),在基本的SCADA

应用的基础上,集成光纤测温及专家分析系统、局放及专家分析系统、接地电流及专家分析系统、环境监控系统等应用,完成实时的电力电缆运行状态、环境信息、监控及应用分析需求。

1.1.1 系统要求

1.1.1.1 标准性

电缆隧道综合监测系统的软硬件平台应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和广泛的适应性,应基于相关国际、国家、行业及企业标准开发,可插入任何符合相关标准的应用模块或子系统,并支持模块或子系统间的数据和功能交互,系统规模和功能可按需扩展。

1.1.1.2 可靠性

电缆隧道综合监测系统建设时应充分考虑可靠性要求,通过关键硬件设备及软件采用冗余配置、集群(主备/负载均衡)技术、虚拟化技术、容灾备用等技术手段,消除单点故障,确保不因部分软硬件故障而影响系统功能的正常运行。

1.1.1.3 可用性

电缆隧道综合监测系统所采用的软硬件设备应具有良好的可管理性,可自动报告自身状态或响应状态查询指令,可响应运行控制指令(启动/停止、主备切换等)。

电缆隧道综合监测系统应提供方便易用的操作、维护和管理界面,系统功能组织合理、界面美观易懂、操作方便快捷。使用人员无需经过复杂的培训即可掌握并使用此系统。

1.1.1.4 安全性

电缆隧道综合监测系统应满足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及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相关标准、规范的要求。在运行过程中应确保不对电网安全运行产生负面影响,不因系统本身的故障或错误导致电网安全事故。

1.1.2 系统管理平台层

系统管理平台层主要功能包括:系统模型、图形管理、系统资源管理、安全防护管理、与其他系统交互等。

1.1.

2.1 全景数据建模

全景数据建模包括元数据管理功能和建模功能。

a)元数据管理实现对基础元数据、业务元数据的管理,其功能包括元数据的收集、存

储、编辑、发布、查询等。

b)系统具备可视化的绘图建模功能,实现对电网运行相关各类模型、图形信息的统一

维护,可提供图模一体化的图形绘制、模型建立与参数维护、模型库浏览与编辑、

模型导入与导出、模型合并与拆分、图形导入与导出等功能。

系统模型包括:电网模型、电缆隧道模型,图形包括:配网接线图、电缆接线图等,该部分为系统应用层提供模型基础;系统能够完成模型、图形的备份与恢复。

1.1.

2.2 系统资源管理

系统资源主要包括硬件环境(服务器、工作站、存储设备、网络等)和通用基础软件(操作系统、关系数据库、商用中间件等),为系统主站运行提供软硬件基础平台。

系统应能对硬件资源的使用情况(CPU负载率、内存使用、磁盘使用、网络流量等)和软件资源的运行情况(服务状态、进程状态、主备状态等)进行监视,并能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控制,包括:停止服务/进程、关闭异常进程、重启服务/进程、主备切换等)。

1.1.

2.3 安全防护管理

系统应统一考虑安全防护设备的配置及其管理,应满足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要求及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要求,进行权限管理、网络管理、安全审计等,为系统提供安全保障。

1.1.

2.4 与其他系统交互

系统通过企业总线与调度自动化系统、配网自动化系统、地理信息系统、输电生产管理、营销自动化系统等,以IEC 61970 CCAPI系列的公用信息模型(CIM)和组件接口规范(CIS)为标准进行数据交互。

1.1.3 数据采集层

数据采集层主要负责各类数据采集设备的数据交互。

提供开放的前置基础运行环境,能够容纳各种前置应用的接入。包括支持多种通信方式、多种终端设备、多种通信规约,并可根据需要进行扩充。

能够对各种常见的通信规约,包括但不限于IEC 60870- 6- 101 / 102 / 103 / 104、IEC 61850等进行处理,实现与终端及其它系统数据及控制指令的交换。

接收、处理不同格式的模拟量、状态量、电能量,具体采集数据类型见附录A;

可对采集数据按设定周期进行召唤刷新,可对指定区域进行数据召唤刷新;

具备根据设定周期定时自动采集或人工随时召唤终端保存的历史数据。

1.1.4 业务应用层

1.1.4.1 数据基本处理

a)对模拟量的处理

?提供数据合理性检查和数据过滤;

?能进行零漂处理,且模拟量的零漂参数可以设置;

?能进行限值检查。每个测量值可具有多组限值对,用户可以自行定义限值对的

等级,不同的限值对可以根据不同的时段进行定义,可以定义限值死区;

?能进行跳变检查,当模拟量在指定时间段内的变化超过指定阀值时,给出告警;

?支持人工输入数据,丢失或不正确的数据可以用人工输入值来替代并写入数据

库;

?能进行历史采样,所有写入实时数据库的遥测应记录在历史数据记录中。

b)状态量处理

?支持误遥信处理,滤除抖动遥信。

?在人工检修时,应打上检修标记但不报警,并可在指定的调试窗口中显示。

?状态量应能由人工设定并写入数据库,人工设置的状态与采集状态一致时,应

给出提示信息。

?支持信号的动作计次处理,一段时间内保护动作次数超过限值,则报超次告警。

c)限值集处理

每个量测都应可以对应到一个或者多个限值集。每个限值集应有有效期的时间描述,有效期既可以是具体的时间段,比如2006-1-1~2006-1-15、2006年五一节、2006年国庆节,也可以是相对的时间段,比如全年、春、夏、秋、冬、一月、二月、周一、周二、工作日、周末等,有效期决定了运行中的某一天该使用哪个限值集。

一个限值集应有一般报警、严重报警、事故告警三个级别的限值设置,以对应不同的优先级。限值应可以是实际值,比如220KV电压可以定义限值213KV~235KV,也可以是某个基准值的百分比,比如220KV电压的基准值220KV,限值百分比为5%。

d)智能告警

综合分析运行状态及环境监测、二次设备运行监测的运结果,产生故障和告警信息,包括井盖非法打开、电缆表面温度越限,气体含量越限,水位越限等信息,实现系统的故障智能报警,并能够利用形象直观的方式展示报警结果;能够综合各类相关告警信息生成电缆隧道内关键节点的预警信息,能够以多种方式(声音、图形、短信、邮件等)通知用户。

告警信息能够按照重要程度进行分级、分类,并可根据结果分页面显示。常用信息包括:正常信息、提示信息、告警信息等,用户可自定义报警级别。

e)在线统计分析

可以根据计算公式进行各种统计计算。可根据考核要求,对用户指定的各类分量进行考核统计计算。具备按照数据类型和区域自动统计功能。具备各类考核指标统计。

f)历史数据管理

历史数据管理定期采集实时数据库和应用数据库的数据,进行统计、累计、积分等综合数据处理;对实时数据库和应用数据库中的每一个点可选定存储周期实现历史数据存储;历史数据库存储具有定时存储数据和异常状态下存储历史数据的功能;提供访问历史数据库的接口,并可随时检索和使用;保存的数据可用报表和画面显示;历史数据应能方便的进行备份和离线的检索与使用。

1.1.4.2 电缆隧道环境监测与控制

可实现电力隧道内有害气体、空气含氧量、水位等环境参量进行监测,可有效监测到隧道内水位情况及隧道内水泵运行状态并对其远程控制。当隧道内的氧气、一氧化碳、甲烷等有害气体含量超过一定标准时,报警系统立刻在监控中心和设备安装地点发出声响信号。当隧道水位超过设定标准时,监控系统立刻将报警信号和水泵启动、停止信号传送至集中监控

中心。目前隧道内水泵控制方式为浮球水位计联动水泵控制。远传水位,需现场安装增加压力式水位变送器。

主要采集的量包括:空气含氧量、人体有害气体监测(PPM级微量:一氧化碳、甲烷、硫化氢)、水位、烟雾、接地电流、负载电流、门禁、水泵、风机、防火门等。

可以远程控制的量包括:风机、水泵、防火门、视频摄像头、照明等。

1.1.4.3 视频监控

系统应具有视频接入能力,对视频监控区域出现的越界、区域闯入、区域离开、滞留、徘徊等行为做出准确判断并发出报警信息。并在此重点关注视频图像的巨大变化,对遮挡、破坏摄像机的行为进行识别与预警,保证区域周界的高度安全级别控制要求。能够对视频进行周界监测与异常行为分析,并可对于指定目标物体进行近距离持续动态跟踪;对于视频指定区域内的可疑或异常行为进行自动标记,及时报告可疑事件的发生,并能够很好地抗摄像头抖动。一旦有非法人员闯入隧道时,系统平台能提供抓图和录像功能,为取证工作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1.1.4.4 系统二次设备监测

二次设备运行监测对二次系统自身的运行状况及健康状况进行监视。其监视的设备包括终端采集设备、安全防护设备、通信网络、主站系统设备等,在设备发生异常或故障时能及时向运行值班人员发出告警,同时通过对设备运行趋势进行跟踪分析,可在设备接近异常区域时提前发出预警。

1.1.5 数据展示层

1.1.5.1 全景数据展示

a)系统应能够对电缆隧道的整体进行全景展示,并能够以不同的主题(隧道环境、视

频、监测量信息)进行数据展示,各展示主题间能够互动、叠加,完成数据的全景

展示,为使用人员提供一个智能的感知系统。

b)系统显示除提供一般的分级索引图、分类索引图、接线图、棒形图、扇形图、曲线

图、配置图、地理沿布图、系统运行工况图、网络状态监视图、表格图、计算过程

控制图、设备参数图外,还提供其它多种显示图形,如实时/历史数据报表、表盘

显示、模拟量填充显示、饼形图显示、温度计式显示、动态字符显示、动态图元显

示、用户定义的各类画面等。

c)监控数据展示:实时数据获取、实时数据标注、历史数据查讯统计、历史数据曲线

分析、历史数据对比分析。

d)电缆井三维显示及断面分析:包括:地表三维可视化分析、地下三维可视化分析、

剖面分析、横剖面分析、纵剖面分。

e)支持可视化技术,如三维立体图、三维平面图,颜色作为数据量的特征等。

f)资产统计分析展示:依据给定的条件,系统可以自动统计各种规格线缆的长度、种

类、附件种类及附件的数量;根据选择的方式,统计结果可以以分布图、棒图、饼

形图及列表等形式显示、保存和打印输出。

1.1.5.2 地理信息方式展示数据

电子地图浏览:系统可以对辖区内的基础电子地图进行管理,采用标准图形符号对相关的行政区划、道路边线、道路名称、机关、单位、学校等进行直观显示。可以叠加显示各种专业信息,包括线网信息、环境信息、SCADA监控点信息、视频监控信息等等。可实现地图缩放、漫游、鹰眼导航、多级回放、疏密协同、动态路名、动态标注

图形信息分层显示:系统按按照一定的规则可以对图形进行分层显示,用户依据工作需要自行选择某一图层的打开或者关闭。

图形测量:可测量长度或面积。

图形快速定位:道路名称检索定位、城市地标注记检索定位、按经纬度坐标值检索定位。

信息图形方式查询统计:系统提供多种图形方式,方便用户进行图形信息的查询,包括单点查询、拉框查询、拉圆查询、多边形查询等,系统将自动搜索并列表显示相关对象的详细信息及统计,对图形对象进行动态闪烁。

热点区域查询:借助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可以对辖区地理区域进行划分。可以按照区域进行内部综合信息的展示。

信息专题条件查询:系统按照用户的管理需求,可以对专业信息、专业图层进行分类。可按信息类别、行政区域、信息关键字、信息逻辑查询统计。

遥感、卫星、航拍影像的叠加:GIS系统通过分层处理的方法,可以将遥感影像、卫星影像或航片等在电子地图上进行叠加显示,方便用户的查询和分析。

利用GIS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的数据接口功能,显示现场的视频实时信号,直观反映现场状况。主要功能包括:视频监控设备的分布展示、视频设备的属性查询、视频远程监控

1.1.6 基于地理背景信息的SCADA应用(扩展功能)

a)系统可在地理图上提供电缆及设备的地理位置、空间信息和相关的图形化视图,在

有条件的情况下集成GIS平台;

b)系统可实现电缆及设备的地理定位,设备故障时自动推出基于地理背景的设备接线

图,并闪烁显示故障设备,设备名称和设备地理位置信息可方便获取。在地理背景

接线图上可显示相关故障区间等信息;

c)地理背景接线图以及地理图可以分层设定、分层显示,并实现放大、缩小、漫游、

导航等各种图形操作功能。地理背景接线图上可进行各种控制操作,并可以同时在

地理背景接线图上显示操作结果。地理背景接线图可与其他电力接线图实现同步的

动态拓扑着色。

1.2 系统硬件

系统硬件应选用符合国际标准的、通用的计算机等硬件设备,并采用机架式安装,关键设备应配置双路独立电源,满足性能稳定、维护方便和灵活可扩的要求。

1.2.1 数据采集终端

数据采集终端设备完成传感器数据的收集、传感器登记与注册、自动配置文件的生成、按需对传感器供电、视频设备的配置、VOIP等,并按照IEC60870-5-104通信规约,将数据重新打包,经EPON通过传输网络传送到主站系统。同时能够执行主站系统的遥控命令。数据采集终端设备可提供公务电话接口,支持VoIP,支持。

1.2.2 工作站

主要包括配调工作站、维护工作站、报表工作站等,运行用户界面程序,完成系统的人机交互功能。

1.2.3 网络设备

主要包括主干交换机、数据采集交换机、WEB交换机、配调交换机、路由器、EPON等,负责系统各计算机、设备间的通信连接。

1.2.4 安全防护设备

电力专用隔离装置、纵向加密认证网关、硬件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安全远程拨号产品等二次系统安全防护设备必须满足调自[2008]19号《南方电网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技术实施规范》中的设备选型规范要求。

1.3 性能指标

1.3.1 容量要求

a)接入信息数据容量和节点容量应满足五年规划内的最大需求并留有冗余;

b)WEB浏览并发用户数不宜少于800个(特级供电地区)或400个(一级供电地区)

或200个(二级供电地区)。

1.3.2 冗余性

a)冗余配置节点可手动和自动切换,切换时间小于5秒;

b)冷备用设备接替值班设备的切换时间小于5分。

1.3.3 可用性

a)系统年可用率不小于99.99%;

b)系统运行寿命大于10年。

1.3.4 可靠性

a)系统中服务器、交换机等关键设备MTBF大于17000小时;

b)由于偶发性故障而发生自动热启动的平均次数应小于1次/3600小时。

1.3.5 计算机资源利用率

a)任何服务器在任意5分钟内,CPU平均负荷率小于35%;

b)任何用户工作站在任意5分钟内,CPU平均负荷率小于35%。

1.3.6 网络负载

a)在任何情况下,系统骨干网在任意5分钟内,平均负载率小于20%;

b)双网以分流方式运行时,每一网络的负载率应小于12%,单网运行情况下网络负载

率不超过24%。

1.3.7 信息处理

a)遥测量综合误差不大于±2.0%(额定值);

b)事故时遥信量正确率不小于99%;

c)遥控正确率不小于99.99%。

1.3.8 实时性

a)光纤通信条件下开关量变位由数据采集终端上送到主站小于3秒;

b)光纤通信条件下模拟量越死区上送到主站小于5秒;

c)公网通信条件下开关量变位由数据采集终端上送到主站小于30秒;

d)公网通信条件下模拟量越死区上送到主站小于30秒;

e)光纤通信条件下遥控执行命令发出到收到遥信变位返回时间小于5秒;

f)90%的画面调出时间小于1秒,其余画面调出时间小于3秒;

g)事故推画面时间小于3秒;

h)画面实时数据更新周期为1~30秒(可调);

i)WEB发布的客户端实时告警比I区系统实时告警的时间延迟小于10秒;

j)主站系统时间与标准时间误差小于1秒。

2. 数据采集终端

2.1 功能要求

a)可根据需要配置通信规约,建议采用IEC61850或IEC60870-5-104通信规约;

b)支持多种供电方式,包括但不限于电池、220V/110V交直流、380V交流供电;

c)支持多种数据传输介质,包括但不限于光纤、电缆、GPRS、wifi等;

d)支持自动生成传感器或设备配置文件,满足主站系统自动进行设备加载的功能;

e)支持自动生成地理信息需求的相关数据,实现主站系统自动更新GIS信息;

f)支持web方式的人工传感器或设备的设置,便于人工或现场测试、维护;

g)具备RS232/RS485接口和以太网络接口,具备RS232或以太网络维护接口;

h)具备模拟量采集、状态量采集、接收并执行遥控指令功能;

i)可接收主站对时信号对时。

2.2 性能指标

2.2.1 工作条件

a)环境温度:-35℃~55℃;

b)相对湿度:5℅~95℅无凝露;

c)环境温度最大变化率:0.5℃/分钟;

d)最大绝对湿度:29g/m3。

2.2.2 装置电源

a)AC220V,-20%~+15%或

b)DC220V/110V,-20%~+15%或

c)DC48V/24V/12V +- 5%

d)最大功耗≤ 300mW(不含传感器及外设)。

2.2.3 数据采集控制

a)传感器或设备

1)温度准确度:±1℃;

2)湿度准确度:±3%RH(20%-80%RH);

3)接地电流测量精度不低于1级;

4)气体测量精度不低于5%(F.S);

5)水位液位测量精度不低于5%(F.S);

6)视频支持云台控制,夜视距离不低于15m

7)身份识别不低于5m,无源

b)遥信采集

1)SOE分辨率≤100毫秒;

c)遥控

1)输出方式:继电器常开接点;

2)接点容量:AC220V 5A;DC48V 5A。

2.2.4 机械特性

a)设备外壳防护等级不得低于GB4208-2008/IEC60529:2001中的IP43级要求;

b)有关正弦稳态振动、冲击、自由跌落的参数等级见GB/T15153.2-2000中第4章规

定。

2.2.5 电磁兼容性

a)设备抗高频干扰、浪涌干扰、静电放电干扰、工频磁场和阻尼振荡磁场干扰、辐射

电磁场干扰以及抗电源电压突降和中断性能按GB/T15153.1-1998中的III级标准执行;

b)抗快速瞬变脉冲群干扰性能按GB/T17626.4中III级标准执行。

2.2.6 可靠性指标

MTBF≥50000小时。

3. 电缆监测系统通信要求

3.3 总体要求

采用EPON技术的光纤通信网络或VPN专线及无线网络的组合

3.4 通信组网结构

电缆监测系统通信宜根据规模采用骨干层、接入层的分层结构,层次结构示意如下图所示:

a)电缆监测系统通信骨干层宜充分利用输电网光纤通信网络资源,采用带

100M/1000M以太网接口的汇聚设备,骨干层网络应具备路由迂回能力和较高的网

络可靠性;

b)电缆监测系统通信接入层采用EPON光纤通信方式,不具备光缆建设条件的可采

用电力载波或无线GPRS作为补充;对采用无线公网通信作为信息传送通道时,应

建立电力专用VPN通道,接入电缆监测主站系统时,应充分考虑公网与电力专网的

安全隔离措施。

3.5 通信方式

通信方式可采用光纤专网、配电网载波、无线公网等,其中:

a)光纤专网通信方式宜选择工业级的以太网有源或无源光网络技术;

b)配电网载波通信方式对于电缆网宜选择电缆屏蔽层载波技术;

c)无线公网通信方式可选择GPRS/CDMA/3G等通信技术;

d)无线专网通信方式宜选择符合国际标准、多厂家支持的宽带技术;

3.6 通信设备功能性能要求

3.6.1 基于工业级以太网的有源光网络

a)接口类型要求:接口模块化设计,端口可根据实际组网情况选择。骨干环以太网交

换设备光口不少于6个,接入以太网交换设备光口数量不少于2个,百兆接口不少

于4个。以太网光接口以太网接口应符合IEEE 802.3的要求;

b)网管功能要求:支持远程网管,可支持自动拓扑发现、故障管理等基本网管功能;

c)转发速率的性能要求:在满负荷下,被测交换机可以正确转发帧的速率,转发速率

应等于端口速率;

d)地址缓存能力要求:交换机MAC地址缓存能力应不低于4096个;

e)地址学习能力要求:建议交换机地址学习速率大于1000帧/s;

f)时延要求:传输各种帧长数据时交换机固有时延应小于10μs;

g)帧丢失率要求:在端口吞吐量情况下帧丢失率应为0;

h)VLAN划分要求:交换机至少应支持根据端口划分方式,具体要求见YD/T 1099中

7.6规定;

i)环网恢复时间:环形网络最长恢复时间建议通过每个交换机不超过50ms;

j)优先级:交换机应支持IEEE 802.1p流量优先级控制标准,提供流量优先级和动态组播过滤服务,应至少支持4个优先级队列,具有绝对优先级功能,应能够确保关

键应用和时间要求高的信息流优先进行传输;

k)其他功能要求:支持网络风暴抑制、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安全WEB界面管理、密码管理、互联网组管理协议(IGMP)、异常告警功能、端口镜像等功能;

l)设备电源要求:宜双电源配置, -48V DC或24V DC;

m)设备的MTBF≥50000小时,MTTR≤30分钟。

3.6.2 基于以太网方式的无源光网络(EPON)

a)EPON系统支持的最大传输距离不小于10km;

b)支持远程网管,ONU上电自动识别、故障管理等基本网管功能;

c)支持网络风暴抑制功能、生成树协议、VLAN划分、组播、流量控制、优先级别划

分等功能;

d)设备端口可根据实际组网情况选择,局端OLT支持不少于200个远端ONU接入,终

端设备ONU支持即插即用功能,提供至少1个EPON接口和4个10/100M以太网电

接口;

e)设备电源要求:宜双电源配置, -48V DC或24V DC;

f)MTBF≥50000小时,MTTR≤30分钟。

3.6.3 配电网载波

a)载波通信的传输距离:架空电力线:>10km,地埋电力电缆:>2km;

b)载波机应支持RS-232/RS-485数据通信接口,串口数据传输率支持300bps、

600bps、1200bps、2400bps、4800bps、9600bps、19.2kbps等可选;

c)载波机接收灵敏度< 1mV,接收信噪比优于 -3dB,动态范围> 80dB,最大载波发

送功率应小于5W,工作频带或频点均在3k~500kHz范围内;

d)载波机通信协议应支持主-从通信协议、透明数据传输、101规约、CDT规约;

e)主载波设备必须提供通信管理接口,以监测此主载波和所管辖逻辑网络的从载波的

运行状态;

f)单台从载波出现故障时,故障范围只能局限于该故障节点,不能扩大影响到其他节

点正常通信;

g)信号输出功率要求:标称信号输出功率为1W 级,标称信号输出功率在3kHz 处不

应超过1000W(60dBm),每十倍频程减少30dB,直到30kHz;30kHz 以上不超过1W (30dBm);

h)自动增益要求:在载波线路上投入20~60dB 衰耗,应无误码产生;

i)架空电力线的耦合方式宜采用电容耦合,支持相-相耦合和相-地耦合方式;地埋电

力电缆的耦合方式宜采用电感耦合;

j)应结合设备进线避雷器、结合设备出线避雷器和电力线数据传输装置屏蔽电缆进线避雷器三重防雷措施;

k)设备电源要求:宜双电源配置, -48V 或24V DC;

l)载波设备MTBF≥50000小时

3.6.4 无线通信

在此仅指对公网无线通信模块和网络的性能要求:

a)无线通信部分应模块化设计,宜内嵌于终端设备中,具备自诊断、自恢复功能;

b)通信模块应采用业界主流厂商工业级的无线通信芯片,数据读写次数不低于10万

次;

c)天线的阻抗应与无线通信芯片匹配,天线的增益应大于5.0dBi;

d)通信模块MTBF≥50000小时;

e)网络通道要求:应提供透明、双向、对等的数据传输通道,用户数据无需经过转换

直接传输;

f)网络安全性:无线公网应组建独立的APN/VPN私有虚拟专网,与通信运营商对接的

通信设备放置在隔离区,通过防火墙予以隔离。通过身份认证体系拦截非授权设备接入。提供终端IP绑定机制,支持身份唯一识别。具有终端SIM/UIM卡号认证体系,可以拦截非法SIM/UIM登录。具备终端主叫识别机制,可以拦截非法指令;

g)网络可靠性:电缆监测系统的通信平台的硬件配备采用集群机制,多台通信服务器

保证多点接入量以及并发用户数,实现负载均衡,并实现多机备份。单点设备故障

不影响整个通信网关的正常通信;

h)网络实时性:信道数据采集的响应时间宜<5秒;

i)网络扩展性:当接入数据采集终端规模不断扩大时,公网信道应具备可扩展性;

j)经济性:在使用公网信道时,应充分考虑使用成本,优先选择性价比高的套餐方式。

使用移动通信网络需支付每台终端的月通信费用,一般采用包月套餐。相对于其他

多种通信方式,无线公网在某些场合其综合成本是比较高的。因此,需要对其建设

费用和未来的流量费用做一个评估,只有在其建设维护使用成本低于其他方式的情

况下选择采用。

3.7 通信通道性能指标

a)光纤通信通道可用率不低于99.99%,时延不高于100毫秒,误码率不高于10-8;

b)电力载波通道可用率不低于99.9%,时延不高于秒级,误码率不高于10-4;

c)无线通信通道可用率不低于96%,时延不高于秒级,误码率不高于10-5。

4. 环境条件

4.1 主站环境

配电自动化主站环境应满足GB 50174-2008中B级机房标准,UPS配置应满足调自[2009]15号《南方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不间断电源配置规范》的规定。

4.2 电缆监测系统环境

室内数据采集终端工作环境应满足GB/T 15153.2-2000规定的C2类标准。

4.3 设备一般性要求

机房条件的变电站等地点。

4.4 设备电源

4.5 耐腐蚀

设备及其元件必须耐腐蚀,周围环境无腐蚀性气体及导电尘埃、无严重霉菌。

4.6 机械特性

4.7 防雷接地

a)应有电源和通道防雷以及防止过电压的保护装置;

b)屏(箱)内应有专用的与屏(箱)体绝缘的接地铜排(截面不小于100 mm2);

c)设备屏柜上应有接地端子,并用截面不小于4mm2的多股铜线与本屏柜接地铜排相

连;

d)屏(箱)体必须与地网可靠连接(截面不小于100 mm2);

e)设备的信号接地不应与安全保护接地和交流接地混接;

f)电源输入的屏柜必须有接地线接到交流电源所在的接地网上;

g)信号接地宜采用并联一点接地方式。

电缆综合监测系统

EOM4011-GT高压电缆综合在线监测系统 一、产品简介 高压电缆综合在线系统适合安装在110k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电缆沟、电缆隧道,或者电缆终端。本系统通过采集和测量电缆的环境温度、接头温度、振动状态、接地线环流,并通过GPRS或光纤的方式,以一定的时间间隔将数据远程传输到计算机后台服务程序,后台服务程序收集数据后建立历史数据文件,并将这些数据绘制成各种曲线,电缆运行维护人员可根据这些曲线提供的信息来了解整条电缆的长期运行状态。高压电缆综合在线监测系统,加入了暂态录波功能,能将故障时刻的波形进行展示回放,提高了故障分析的效率。同时,后台服务程序对采集的电流数据进行处理,能够实现电缆外护套受到多种外力破坏时的自动鉴别和定位,如外力破坏、虫蚁啃噬等。 二、系统说明 l 硬件系统 本系统硬件部分主要由感应取电地电流互感器,主缆电流测量互感器,接地线电流测量互感器、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振动传感器、远程测量单元(RTU)、GSM/GPRS 通讯网络、后台服务器、客户端软件、RTU调试软件,工程调试设备等件部分组成。系统结构如下图所示:

电缆金属护层环流监测系统通过对电缆金属护层环流、电缆表面温度、中间及终端接头振动及中间及终端接头压力进行24小时不间断连续在线监测,并通过与线芯计算温度比较达到环流与线芯电流比值与线芯温度关系的监测。 电缆金属护层环流监测系统应能有效监测电缆金属护层环流是否超标,通过对护层环流变化监测及时发现外力破坏及定位、及时发现虫害破坏及定位。 l 软件系统 本系统软件应用平台基于微软最新的Net Framework 4.0框架开发,可实现电缆状态综合监测、分析和展示,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缆外力破坏自动识别、电缆虫蚁啃噬自动识别智能算法。同时,综合分析后台可结合运行维护的需要,进行各种日常运维的统计报表分析,并可进行系统报警准确率修正,极大提高了系统故障报警准确率。主界面如下图:

连锁眼镜店远程视频集中监控解决方案(doc 16页)

连锁眼镜店远程视频集中监控解决方案(doc 16页)

13家连锁眼镜店远程视频集中监控解决方 案

深圳市视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2011年10月

目录 前 言……...………………………………………………………………………………… ..3 第一章系统概 述................................................................................ .. (3) 1.1 系统组 成................................................................................ . (3) 1.2 系统设计的依 据................................................................................ (3) 1.3 系统优 势................................................................................ . (4) 第二章方案设 计................................................................................ .. (5) 2.1 整体方案说 明................................................................................ .. (5)

视频监控系统工程施工具体要求

视频监控系统工程施工具体要求 1.视频监控系统工程施工要求? 施工现场必须设一位现场工程师指导施工,并且协同建设单位做好隐蔽工程的检测与验收。 视频监控工程施工前应具备下列图纸: (1)系统原理及系统接线图。 (2)设备安装要求及安装图。 (3)中心控制室的设计及设备布置图。 (4)管线要求及客线敷设图 工程施工应按正式设计文件和施工图纸进行,不得随意更改。若确需局部调整和变更的,须填写“更改审核单”,或监理单位提供的更改单,经批准后方可施工。 视频监控系统工程竣工时,施工单位提交下列图纸资料: (1)施工前所接的全部图纸资料。 (2)工程竣工图。 (3)设计更改文件。 2.电缆敷设 (1)综合布线系统的电缆敷设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T50311的规定。 (2)非综合布线系统室内电缆的敷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1)无机械损伤的电缆,或改、扩建工程使用的电缆,可采用沿墙明敷方式。 2)在新建的建筑物内或要求管线隐蔽的电缆应采用暗管敷设方式。

3)下列情况可采用明管配线: —易受外部损伤; —在线路路由上,其它管线和障碍物较多,不宜明敷的线路; —在易受电磁干扰或易燃易爆等危险场所。 4)电缆和电力线平行或交叉敷设时,其间距不得小于0.3m;电力线与信号线交叉敷设时,宜成直角。 (3)室外线缆的敷设,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198—1994中第2.3.7条的要求。 (4)敷设电缆时,多芯电缆的最小弯曲半径,应大于其外径的6倍;同轴电缆的最小弯曲半径应大于其外径的15倍。 (5)电缆槽敷设截面利用率不应大于60%;电缆穿管敷设截面利用率不应大于40%。 (6)电缆沿支架或在线槽内敷设时应在下列各处牢固固定: 1)电缆垂直排列或倾斜坡度超过45°时的每一个支架上; 2)电缆水平排列或倾斜坡度不超过45°时,在每隔1~2个支架上; 3)在引入接线盒及分线箱前150~300mm处。 (7)明敷设的信号线路与具有强磁场、强电场的电气设备之间的净距离,宜大于1.5m,当采用屏蔽线缆或穿金属保护管或在金属封闭线槽内敷设时,宜大于0.8m。 (8)电缆在沟道内敷设时,应敷设在支架上或线槽内。当线缆进入建筑物后,线缆沟道与建筑物间应隔离密封。 (9)电缆穿管前应检查保护管是否畅通,管口应加护圈,防止穿管时损伤导线。 (10)导线在管内或线槽内不应有接头和扭结。导线的接头应在接线盒内焊接或用端子连接。

深圳电网北环110KV架空线改造入地电缆隧道工程穿地铁龙岗线华—莲区间第三方自动化监测技术方案doc资料

深圳电网北环110KV架空线改造入地电缆隧道工程穿地铁龙岗线华—莲区间第三方自动化监测 技术方案 深圳市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深圳二○一四年九月 深圳电网北环110KV架空线改造入地电缆隧道工程穿地铁龙岗线华—莲区间第三方自动化监测

技术方案 总经理:张健康总 工程师:周洪涛审 定:审核:项目 负责:编制: 深圳市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二○一四年九月 (1) 1工程概况 (1) 2 作业依据 (2) 2.1作业技术标准 (2) 2.2相关法规 (2) 2.3参考资料 (3) 2.4坐标系统及高程系统 (3) 3 工作内容及主要技术指标 (3) 3.1工作内容 (3) 3.2监测控制指标 (3) 3.3.监测精度指标 (3) 4 仪器、基准点和监测点布设 (4) 4.1仪器布设 (4) 4.2基准点布设 (4) 4.3监测点布置 (5) 5 监测方法 (7) 6 监测数据处理及预警机制 (8) 7 监测周期 (10) 8 质量保证体系 (10) 8.1质量体系 (10) 8.2质量检查制度 (11) 8.3质量检查比例 (11) 8.4质量检查机构及制度 (11) 8.5质量目标 (12) 9 管理保证措施 (12) 9.1管理方针及目标 (12)

9.2管理制度 (12) 9.3管理措施 (13) 9.4安全检查与处理 (13) 10 提交资料清单 (14) 证书等级:甲级编号:甲测资字44002005 地址:深圳市福田区福中路15号电话:83229215 83223156 目录 I

深圳电网北环110KV架空线改造入地电缆隧道工程 穿地铁龙岗线华—莲区间第三方自动化监测技术方案 1工程概况 深圳电网北环 110KV 架空线改造入地电缆隧道工程线路全长 24.8km,由东线、南线和西线组成(线路走向如图1所示),包括矿山法隧道工程、盾构法隧道工程、顶管法隧道工程、竖井工程等。 图1-1 深圳电网北环电缆隧道工程线路走向示意图南线主要为城区隧道,起点为笔架山,经笔架山公园,沿地铁3号线检修厂西侧通过(水平距地铁3号线检修厂21m),垂直交红荔西路,沿福田河东侧穿越中心公园,在中心公园设支线,接中航站。主线在沿深南大道继续南行,在深南大道与彩田路交叉口,彩田立交处转向彩田路,沿着彩田路直下,垂直穿过福华路及福华三路,直到福华变电站。线路长约 4.9km,其中综合井 11 座,工法主要为矿山法、盾构法、顶管法。 南线主要影响区域有地铁1号线、地铁2号线、地铁3号线、城市主干道(深南大道)、城市次干道(红荔西路、笋岗西路、彩田路等)、彩田路周边小区和商业区、中心公园和笔架山公园休闲区等。 南线下穿地铁龙岗线华—莲区间靠近华新站段,SJ3 竖井(6.4×6.4m)中心里程为SK1+104.800,距离地铁最近位置约为24.8m,南线SK1+037和SK1+065 处大致垂直地铁龙岗线(地铁里程大致为K9+640)下穿,此处施工方法为盾构法,具体位置见下图。为保证地铁龙岗线运营安全,我公司承担了地铁龙岗线该区段的自动化监测任务。

隧道施工安全监控方案

宁波引水工程 隧道施工监控及安全门禁管理系统技术方案 浙江隧道工程公司 2016年3月5日

一、概述 视频监控系统是整个隧道施工调度监控管理系统中的重要组成 部分,是在网络环境的基础上实现分控功能的子系统。从而达到处于管理平台上的各级领导随时随地通过网络环境监管作业区的安全生 产及设备运营状况,根据施工状况采取有效措施及时调整管理措施的目标。 门禁是为提高隧道工地的安全性,应严格控制隧道工地大门和安全出入口管理。在施工现场各个出入口,安装通道控制门禁(三辊闸、摆闸、翼闸等通道闸机,以及感应卡读写器结合,便构成智能通道闸综合管理系统),强制工地直属人员须佩带感应卡后方可进入工地,非工地人员未经登记和授权无法擅自进入施工现场,杜绝安全隐患并切实保障工地的安全生产。 二、系统特点 本系统分别对隧道洞口、进出的人员进行摄像监控,拍照、摄像信号联入网络,通过电脑管理所有信号,使得录像机的视频信号可以通过网络、手机APP平台自由查看和管理。 1.树立全新的工地管理形象 现代化的高科技产品的使用,一定会使企业的管理形象和知名度得到很大的提高。采用自动控制管理系统,无论从产品的造型方面,还是自动控制所带来的方便实用性及管理的科学性,都将给管理树立起良好的形象,使企业成为科学管理的楷模。 2.严格发卡、安全管理

采用先进的射频卡,实行一人一卡,一车一卡,刷卡通行;资料存档,保证人员、车辆的计时刷卡通行 3. 实时监控 各工区洞口摄像系统可进行全天24小时实时监控和录像,全部性能指标均达到国家要求,通过超低照度摄像机,监视各隧洞口区域情况,具有正常连续录像、视频移动感知录像、联动录像等多种录像模式,各种模式可交替设置,实现监控和存储的智能化,节省硬盘空间。 4.视频联动抓拍、录像 对进出工地的的每一个人员,都会进行视频抓拍、并将出入前后的录像保存到电脑,并将图像资料保存在电脑硬盘,电脑存储图像信息达可达30天以上,供事后查证。 5、人员定位 通过在隧道节点位置安装感应器自动感应在此工作面施工人员信息,实时显示在软件上。 6.防止尾随功能 系统具有防止尾随进入功能,能够在大流量通过的情况下准确识别每一个未带卡人员。 7. 实时统计 所有进入工地人数实时显示,报表可实时查询哪些人在工地。 三、摄像监控设计方案概述 1. 设计概要

隧道监控系统解决方案

隧道车辆智能监控系统 一.需求分析与设计 (1)多级系统结构: 采用分级管理模式,建立多平台,多系统下的统一管理平台,能够通过总监控中心对所有系统内的分监控中心以及各本地监控室的主机及监控设备进行统一有序的调配、管理。而分监控中心在服从总监控中心调度指挥的同时,也在自己职能范围内管理和调度其所管辖各车站内的监控设备,从而达到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多级用户管理模式。 (2)数据传输方式 根据要求,本系统所涉及所有前端音视频信号、控制信号等均通过光纤传输到本地监控室,接入数字硬盘录像主机。 (3)设备选用要求 摄像机采用强光抑制型低照度日夜转换枪式摄像机,彩色480电视线/黑白600电视线,最低照度0.004Lux,彩色黑白自动转换,感应红外,电子快门可调,带宽动态功能,适合用于夜间识别车牌以及其它强逆光环境。 视频录像主机采用H.264压缩方式,每秒显示25帧,显示清晰度最高能够达到704*576。 (4)语音功能:要求实现各级监控室对前端监控点的广播功能; (5)防雷及电涌保护:能够防感应雷和雷电波,综合接地电阻小于1欧。 二.系统设计 (1)总监控中心 总监控中心由中心服务器、视频工作站、电子地图/报警主机/数字矩阵主机、电视墙等部分组成。

(2)本地监控端 车站本地监控端包括前端设备和节点监控室设备两部分。 1、前端设备包括:彩转黑日夜两用摄像机、防护罩、云台、解码器、号角扬声器、光端机(发射机)、周边防护设备等。 隧道内百万像素高清摄像机以100 米间距布置,以监视图像的连续性(没有盲区)为基准,隧道内沿一侧隧道壁分别设置低照度日夜型百万像素高清摄像机;在隧道出入口和匝道出入口开阔区域设置一台彩色360 度旋转高清摄像机云台。 2、监控室设备包括:十二路全实时数字硬盘录像主机、光端机(接收机)、广播设备等。 三、系统功能 (1)视频监控系统功能: 1、监控隧道出入口周围的情况,一旦出入口出现交通事故,进行实时监控并录像报警反馈。 2、隧道入口车辆高度检测 3、自动检测道路交通流量 4、异常行车状况(行车缓慢、拥堵、逆行、违停) 5、路面遗留物检测 6、行人穿行检测 (2)环境检测系统: 1、能见度检测 2、通风检测系统 3、照明检测系统: (3)报警设备 1、交通事件检测器 2、隧道内车辆着火,烟雾检测报警。 四.硬件需求与分析 视频监控摄像机功能规格限制: 1.摄像机保护罩同样要防水、防尘,密闭性必须达IP66以上,因为隧道结构在养护时必需要用高压水喷洗隧道壁面, 因此摄像机本体也须要有一定的防水防尘等级。

电缆隧道监控系统介绍

1 电缆隧道综合监测系统 1.电缆隧道综合监测主站端 电缆隧道综合监测系统总体上分为三层:分别是系统主站层、通信传输层、数据采集设 备层,各层在统一的安全框架下运行,完成电缆隧道综合检测的功能,系统典型结构如图 所示。 , — — — — — — — — —-——— — — — i 数据采集终端 I i 数据采集终端i _ — SMM SB a Sd I ■ :数据采集终端! 严d SB = = u = q▲ .1 d =二====u a = a n i 数据采集终端1 厂—」 图1电缆监测系统典型结构图 1.1系统主站 主站系统采用分层分布式系统结构, 分为:系统管理平台层、数据采集层、业务应用层、 数据展示层。充分利用成熟的网络管理技术、数据库中间件、面向对象以及应用组件技术, 遵循IEC 61970 CCAPI 系列的公用信息模型(CIM )和组件接口规范(CIS ),在基本的SCADA I 加密措施I I 加密网关 I 公网通信^ 专网通信 通信传输层 传感器 传感器 传感器 1传感器 数据采集设备层

应用的基础上, 集成光纤测温及专家分析系统、 局放及专家分析系统、 接地电流及专家分析 系统、 环境监控系统等应用,完成实时的电力电缆运行状态、 求。 1.1.1 系统要求 1.1.1.1 标准性 电缆隧道综合监测系统的软硬件平台应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和广泛的适应性, 国际、 国家、行业及企业标准开发, 可插入任何符合相关标准的应用模块或子系统,并支持 模块或子系统间的数据和功能交互,系统规模和功能可按需扩展。 1.1.1.2 可靠性 余配置、集群(主备 /负载均衡)技术、虚拟化技术、容灾备用等技术手段,消除单点故障, 确保不因部分软硬件故障而影响系统功能的正常运行。 1.1.1.3 可用性 电缆隧道综合监测系统所采用的软硬件设备应具有良好的可管理性, 电缆隧道综合监测系统应提供方便易用的操作、维护和管理界面,系统功能组织合理、 界面美观易懂、操作方便快捷。使用人员无需经过复杂的培训即可掌握并使用此系统。 1.1.1.4 安全性 电缆隧道综合监测系统应满足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及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相关标 准、规范的要求。 在运行过程中应确保不对电网安全运行产生负面影响, 障或错误导致电网安全事故。 1.1.2 系统管理平台层 系统管理平台层主要功能包括:系统模型、图形管理、系统资源管理、安全防护管理、 与其他系统交互等。 1.1. 2.1 全景数据建模 全景数据建模包括元数据管理功能和建模功能。 a ) 元数据管理实现对基础元数据、 业务元数据的管理, 其功能包括元数据的收集、 存 储、编辑、发布、查询等。 b ) 系统具备可视化的绘图建模功能, 实现对电网运行相关各类模型、 图形信息的统一 维护,可提供图模一 体化的图形绘制、模型建立与参数维护、模型库浏览与编辑、 模型导入与导出、模型合并与拆分、图形导入与导出等功能。 系统模型包括:电网模型、电缆隧道模型,图形包括:配网接线图、电缆接线图等,该 部分为系统应用层提供模型基础;系统能够完成模型、图形的备份与恢复。 环境信息、监控及应用分析需 应基于相关 电缆隧道综合监测系统建设时应充分考虑可靠性要求, 通过关键硬件设备及软件采用冗 可自动报告自身状 态或响应状态查询指令,可响应运行控制指令(启动 /停止、主备切换等) 。 不因系统本身的故

全国连锁店视频监控系统建设方案

全国连锁店视频监控系统建设方案 佛山市金盈邦数码技术有限公司 2010-1

目录 1.1设计思路说明 (3) 1.1.1设计原则 (3) 1.1.2技术选择原则 (4) 1.2系统方案设计 (5) 1.2.1 视频管理系统 (1) 1.2.2 图像存储系统 (1) 1.2.3 图像显示系统 (1) 1.2.4 系统整体业务流程说明 (1) 1.3系统架构说明 (2) 2H3C视频监控相关产品介绍 (4) 2.1中心管理服务器(VM5000) (4) 2.2媒体转发服务器(MS8000) (2) 2.3WEB视频管理服务器(WEB8000) (6) 2.4编码器(ECR3308-HD) (1) 2.5解码器(DC2004) (1) 3H3C视频监控系统总体描述 (4) 3.1系统概述 (4) 3.2整体系统架构层次 (4) 2.2.1 监控接入层 (4) 2.2.2 承载交换层 (4) 2.2.3 控制管理层 (4) 2.2.4 视频应用层 (5) 3.3系统功能特点 (5) 2.3.1 图像质量清晰 (5) 2.3.2 系统高可靠性 (5) 2.3.3 集中化管理 (6) 2.3.4 良好的系统开放性 (6) 2.3.5 灵活廉价的光纤布线成本 (6) 2.3.6 全系统时钟同步 (6) 3.4监控系统组成 (6) 2.4.1 系统前端设备部分(监控接入层) (6) 2.4.2 网络架构 (8)

2.4.3 系统管理平台部分 (8) 2.4.4 系统存储部分(视频应用层)(后期部署考虑) (12) 3.5网络视频编、解码器设计 (14) 2.5.1 编码器设计 (14) 2.5.2 解码器设计 (15) 2.5.3 监控客户端 (15) 2.5.4 视频管理服务器软件 (15) 2.5.5 数据管理服务器软件 (16) 3.6系统特点 (16) 3.6.1开放、标准、先进的系统架构 (16) 3.6.2高质量、可靠的运营管理 (17) 3.6.3高清、舒适的图像质量 (17) 3.6.4可靠、安全的存储 (17) 3.6.5最大程度的投资保护 (17) 3.7智能分析系统介绍(第三方集成,后期可以接入) (18) 4图像业务系统流程 (20) 4.1实时图像点播 (20) 4.2远程控制 (21) 4.3图像检索和回放 (22) 4.4报警管理 (23) 4.5人机交互界面 (24) 4.6用户与权限管理 (25) 4.7日志管理 (25) 4.8轮切业务 (26) 4.9多画面业务 (26) 4.10终端注册认证 (27) 4.11时间同步 (28) 4.12集中管理和批量配置 (28) 1.1设计思路说明 1.1.1 设计原则 由于本项目需将监控设备覆盖全国各省市营业厅,为方便各市将来增加的监控设备,本项目

安防视频监控系统线缆的敷设

安防视频监控系统线缆的敷设 一、室内管线安装 室内管线的布线设计和施工应以简捷和安全可靠为原则,并尽量减少与其他管线的交叉跨越,避开环境条件恶劣的场所,以便于施工维护。室内的线路施工时要遵守下列规定。 1.线路保护管 传输线路采用绝缘导线时,应采取穿金属管、硬质塑料管、半硬质塑料管或封闭式线槽保护方式布线,优选穿钢管或电线管。报警线路应采取穿金属管保护,并宜暗敷在非燃烧体结构或吊顶里,其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3cm;当必须明敷时,应在金属管上采取防火保护措施,一般可采用厚壁大于25mm的硅酸钙筒或石棉、玻璃纤维保护筒。布线使用的非金属管材、线槽及其附件应是采用不燃或阻燃材料制成。敷设在多尘或潮湿场所的电线保护管及管口和管子连接处均应作密封处理,如加橡胶垫等。当管子长度每超过45m无弯曲、每超过30m有一个弯曲、每超过20m处有两个弯曲、每超过12m有3个弯曲时,应在便于接线处装设接线盒。在吊顶敷设各类管路和线槽时,应采用单独的卡具吊装或用支撑物固定;线槽的直线段每隔1.0~1.5m 设置吊点或支点;在线槽接头处、距接线盒0.2m处、线槽走向改变或转角处应设置吊点或支点。建筑物内横向布放的暗管管径不宜大于G25,天棚里或墙内水平、垂直敷设管路的管径不宜大于G40;穿线管的弯曲半径,在放线缆时不小于线缆外经的10倍,在穿放普通导线时不小于导线外经的6倍。

2.线缆走线 弱电线路的电缆竖井最好与强电电缆的竖井分别设置,若受条件限制必须合用,弱电和强电线路应分别不知在竖井两侧;并且,两者间距应在30cm以上。管内或线槽的穿线,要求在穿线前馆内无铁屑及毛刺,切断口应锉平,管口应刮光。导线在管内或线槽内不应有接头或扭结,导线的接头,应在接线盒内焊接或用端子连接。传输线路采用耐压不低于250V的铜芯绝缘多股导线,穿管绝缘导线或电缆的总截面积应不超过馆内截面积的40%。敷设于封闭或线槽内的绝缘导线或电缆的总截面积应不大于线槽的净截面积的50%。不同系统、不同电压等级、不同电流类别的线路,不应穿在同一管内或线槽的同一槽孔内;而系统中探测信号传输线及图像、声音复核传输线,不得与照明线电力线同线槽、同出线盒、同连接箱安装。室内电缆的敷设应符合下列要求:采用地槽或墙槽时,电缆应从机架、控制台底部引入,将电缆顺着所盘方向理直,按电缆的排列顺序依次序放入槽内,拐弯处应符合电缆曲率半径要求;电缆离开机架或控制台时应在距起弯点10mm处成捆空绑,根据电缆的数量应隔100~200mm空绑一次;采用架槽时,架槽宜每隔一定距离距出现口,电缆由出现口从机架上方引入,在引入机架时应成捆绑扎;采用电缆走道时,电缆应从机架上方引入,并应在每个梯铁上,进行绑扎,采用活动地板时,电缆在地板下可灵活布放,并应顺直无扭绞,在引入机架和控制台处还应成捆绑扎。墙壁电缆的敷设,沿室外墙面宜采用吊挂方式;室内墙面宜采用卡子方式;墙壁电缆沿墙角转弯时,应在墙角处设转角墙担;电缆卡

隧道监控系统

隧道监控系统介绍: 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的高速公路和隧道项目不断建设。高速公路和隧道系统安全的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在隧道内建立一套高性能、高安全的隧道监控系统。 在一些隧道相对比较特殊的地段,为了可以实时的掌握和了解隧道内的交通承受力、车流量、地段环境情况,工程人员设计了隧道/桥梁监控系统,利用已经铺设好的道路光纤网络连接各种传感器,准确及时的掌握实时路况,保障交通安全和维护道路设施。 隧道监控系统需求: 隧道监控系统是高速公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的检测项目有气象监测、车辆导航、诱导服务、车牌识别系统、车型分类系统的应用。隧道内场设置车辆检测器、固定枪式数字摄像机、车道指示器、隧道联络洞指示器;隧道外场设置带云台球型数字摄像机、可变限速标志、门型架可变信息标志、交通信号灯等。最终将监视各路段的行车状况实时传输至监控中心。在隧道监控系统中。由于隧道距离较长,且环境不同于隧道外的环境,因此采用双绞线不能满足远距离通讯传输的要求,同时一旦网络中断,则会导致整个通讯的中断,使系统不能正常运转,产生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社会问题。在隧道监控项目中,通讯

网络采用环网式组网方案,形成光纤冗余环网,实现网络通信冗余,光纤的采用延长了传输距离。各检测控制器带有以太网通讯接口用于连接以太网交换机,通过交通监控交换机环网通讯光缆与监控管理中心交通监控系统服务器进行通信,并且使得监控中心实时掌握和控制隧道内交通状况。 隧道监控系统方案特点: ●MR-Ring环网技术在网络出现故障时,能够在20ms内恢复并切换至备用链路,提供网络通信冗余 ●使用网管型交换机,提供多种网管方式,图形化人机界面,便于用户操作 ●交换机提供光纤接口,延长传输距离,抗电磁干扰,耐腐蚀 ●交换机电源设计提供冗余电源,失电告警等功能 ●简便的安装方式,便于安装 ●工业级标准设计,标准IP防护等级,适用于隧道内、室外使用 隧道监控系统解决方案:

公路隧道智能化系统设计方案

公路隧道智能化监控系统 1. 概述 随着我国交通工程建设和交通事业的发展,我国所建交通隧道的里程得到了迅速延长,由于不断增长的交通流量和路况改善以及运输物品的复杂性,增加了交通隧道的火灾和隧道污染等的风险,引发了不少严重的灾难性事故,尤其是火灾事故,它不仅严重威胁到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而且对交通设施、人类的生产活动造成巨大的损坏。隧道的智能化监控显得越来越重要。 随着计算机技术、图像处理技术、通讯技术、控制技术的发展,以太网技术和总线技术突破了原有的技术瓶颈,为公路隧道的智能化监控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的最佳解决途径,它满足了社会经济发展与人们文明生活的高标准的要求,为人类的出行创造了一个安全、方便、快捷、舒适、经济、高效的交通与生活环境。 2. 隧道智能化监控系统 隧道智能化监控系统采用分级管理的模式,通过建立多平台,多系统下的统一管理平台,实现对所有系统内的分监控中心或各本地监控主机及监控设备进行统一有序的协调、管理。而各分监控中心在服从总监控中心调度指挥的同时,也在自己职能范围内管理和调度其所管辖各隧道内的监控设备,从而达到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多级用户管理模式。 隧道智能化监控系统主要包括:隧道内实时视频监控、车流量、流速检测、变配电参数检测、火灾自动报警、照明、通风、紧急电话、环境监测、交通控制等子系统。其中隧道网络视频监控系统的建立可实时隧道内交通流量和交通运行的监视,对关键路段实施交通适时控制,及时发现各种异常情况并采取应急措施,以确保隧道高速、安全、舒适、经济地运营。 隧道智能化监控系统构架图:

隧道摄像监控 通风系统、给排水系统、限速系统、车道信号灯、可变情报板、照明、车道检测、CO/VI 、超高检测、电力监控 PLC-1 PLC-2 PLC-3 PLC-4 PLC-n I/I/O I/O I/O I/O 隧道智能化监控系统架图1 值班电话 隧道广播系统图2 2.1中央控制中心: 中央监控中心是整个隧道智能化监控系统的核心,由中心服务器、网络交换机、视频工作站、电子地图/报警主机/数字矩阵主机、电视墙等组成,其功能主要包括:信息采集功能、信息处理与发布功能、控制功能、告警处理功能、报表

电缆隧道监控系统介绍

电缆隧道综合监测系统 1. 电缆隧道综合监测主站端 电缆隧道综合监测系统总体上分为三层:分别是系统主站层、通信传输层、数据采集设备层,各层在统一的安全框架下运行,完成电缆隧道综合检测的功能,系统典型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电缆监测系统典型结构图 1.1 系统主站 主站系统采用分层分布式系统结构,分为:系统管理平台层、数据采集层、业务应用层、数据展示层。充分利用成熟的网络管理技术、数据库中间件、面向对象以及应用组件技术,遵循IEC 61970 CCAPI系列的公用信息模型(CIM)和组件接口规范(CIS),在基本的SCADA

应用的基础上,集成光纤测温及专家分析系统、局放及专家分析系统、接地电流及专家分析系统、环境监控系统等应用,完成实时的电力电缆运行状态、环境信息、监控及应用分析需求。 1.1.1 系统要求 1.1.1.1 标准性 电缆隧道综合监测系统的软硬件平台应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和广泛的适应性,应基于相关国际、国家、行业及企业标准开发,可插入任何符合相关标准的应用模块或子系统,并支持模块或子系统间的数据和功能交互,系统规模和功能可按需扩展。 1.1.1.2 可靠性 电缆隧道综合监测系统建设时应充分考虑可靠性要求,通过关键硬件设备及软件采用冗余配置、集群(主备/负载均衡)技术、虚拟化技术、容灾备用等技术手段,消除单点故障,确保不因部分软硬件故障而影响系统功能的正常运行。 1.1.1.3 可用性 电缆隧道综合监测系统所采用的软硬件设备应具有良好的可管理性,可自动报告自身状态或响应状态查询指令,可响应运行控制指令(启动/停止、主备切换等)。 电缆隧道综合监测系统应提供方便易用的操作、维护和管理界面,系统功能组织合理、界面美观易懂、操作方便快捷。使用人员无需经过复杂的培训即可掌握并使用此系统。 1.1.1.4 安全性 电缆隧道综合监测系统应满足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及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相关标准、规范的要求。在运行过程中应确保不对电网安全运行产生负面影响,不因系统本身的故障或错误导致电网安全事故。 1.1.2 系统管理平台层 系统管理平台层主要功能包括:系统模型、图形管理、系统资源管理、安全防护管理、与其他系统交互等。 1.1. 2.1 全景数据建模 全景数据建模包括元数据管理功能和建模功能。 a)元数据管理实现对基础元数据、业务元数据的管理,其功能包括元数据的收集、存 储、编辑、发布、查询等。 b)系统具备可视化的绘图建模功能,实现对电网运行相关各类模型、图形信息的统一 维护,可提供图模一体化的图形绘制、模型建立与参数维护、模型库浏览与编辑、 模型导入与导出、模型合并与拆分、图形导入与导出等功能。 系统模型包括:电网模型、电缆隧道模型,图形包括:配网接线图、电缆接线图等,该部分为系统应用层提供模型基础;系统能够完成模型、图形的备份与恢复。

连锁商店视频监控系统

营业厅视频监控系统-经济型系统方案 目录 一、概述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连锁商店如雨后春笋,遍布各大中小城市以及农村乡镇,连锁店给用户留下了管理规范、品质过硬、值得信赖等良好印象。连锁店给人们带来品质信赖、购物便利的同时,经营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安全漏洞却常常给连锁店投资人带来不可预见的损失,比如店内物品的失窃、店内人员的安全、不法分子的干扰、店面环境以及员工工作标准化管理和监督等影响;同时,由于连锁店地理位置分散,管理成本较高,通过技术手段以较低的成本来保持和提升连锁商店的业务品质和业务绩效显得尤为重要,本方案是以视频监控系统为基础,采用全新的系统理念和软件技术,实现一种不仅仅是视频监控的视频监控和管理系统,除了对店面进行24小时不间断视频监控之外,还能对连锁商店规范管理、改进服务提供依据。 二、设计原则 连锁商店视频监控系统设计遵循规范性、先进性、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易用性、可扩充性等原则: 规范性:由于本系统是一个用于普通用户级别的视频监控系统,在系统的设计与施工过程中应参考各方面的标准与规范,严格遵从各项技术规定,为日后的用户使用与维护奠定良好的基础; 先进性:本系统采用当今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一方面能反映系统所具有的先进水平,另一方面又使系统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以便该系统在尽可能的时间内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可靠性:系统最重要的就是可靠性,系统一旦瘫痪,后果将是难以想象的,因此系统必须可靠地、能连续地运行,系统设计时在成本接受的条件下,从系统结构、设备选择、产品供应商的技术服务及维修响应能力等各方面均应

严格要求,使得故障发生的可能性尽可能少。即便是出现故障时,影响面也要尽可能小;

XXX变电站视频监控系统

官林变等变电所视频监控维修项目 1系统概述 近年来,随着电力系统管理体制的深化改革,变电站的自动化技术也不断进步。目前,很多变电站已逐步实现无人值守。对于变电站,除了常规的自动化系统之外,视频监控系统已逐步成为为无人值守变电站新增的而且是一个十分必要的自动化项目,是其他自动化手段不可替代的。各地供电公司的信息网络,在近两年内有了长足的发展,利用信息网络平台,实现变电站的视频监控成为电力系统探索这一新课题的出发点。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数字视频通讯技术的发展,建立一个统一信息平台的集中管理式变电站视频监控系统,将在电力行业日常工作和生产管理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实践证明,基于统一信息平台视频监控技术已日臻成熟,产品在功能、性能和价格上已经进入到普及应用阶段。2设计原则 为了本监控系统的要求,达到对监控点进行全方位的监控以及对安防信息的及时反应,在一定范围内联动警示,通知有关人员做出反应,采取措施,并对相关设备进行集中监控、集中维护和集中管理。本安防系统设计遵循以下原则: 1.标准化:整个视频监控系统的设计符合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系统软件、 硬件均采用标准化设计,提供开放的接口,可与不同供应商的设备及软件 系统互联互通。 2.先进性:所有设备均采用国际上先进的技术的主处理芯片以及先进的压 缩技术,保证系统建成后整体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另外本系 统还采用三项关键技术:超低码流视频压缩技术、专有的信道动态适配技 术、针对无线信道设计的可靠传输纠错技术;增加了双通道自动平衡协 调传输功能。

3.可靠性:采用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和专用的硬件结构,性能稳定可靠, 保证系统整体的稳定,尤其适合在环境比较复杂、可靠性要求较高的环 境中运行。 4.经济性:系统开发运行平台均采用当今最为通用的各种操作系统和开发 工具,充分利用了我们在其他监控领域中成功应用的中间件和模块,大大 减少在系统平台方面的投入,具有极高的性价比。 5.扩展性:系统软、硬件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用户系统升级时,只需要增 加前端的服务器。整个系统具有进一步扩展功能的能力,可以很好的适 应现代智能管控的需求。保证用户在系统上进行有效的开发和使用,并为 今后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6.实用性:系统支持用户的网络监控需求,可多用户多画面实时监控、远程 控制、集中录像、可连接多种报警设备、报警可定时布防撤防等功能, 完全满足用户的监控要求。 3设计依据 1.国际综合布线标准ISO/IEC11801 2.《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 16-92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防范行业标准》GA/T74-94 4.《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安全行业标准》GA/T70-94 5.《监控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198-94 6.《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0 7.《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 50348-2004 8.《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GB/T50326-2001) 9.IEC364-4-41保护接地和防雷接地标准

电缆隧道火灾报警系统应用优缺点分析(标准版)

电缆隧道火灾报警系统应用优缺点分析(标准版)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enterprise production management. The object is the state management and control of all people, objects and environments in production.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AQ-SN-0428

电缆隧道火灾报警系统应用优缺点分析 (标准版) 从以住的火灾案例来看,引起电缆火灾的主要原因是电缆中间头制作质量不良、压接头不紧等导致接触电阻过大,产生极大的热量引起的。它有温度逐渐升高到电缆过热阴燃直至发生火灾这样一个缓慢的过程。 详细分析几种已应用于电缆隧道的火灾报警系统: 电缆隧道是无人场所,火灾发生后不易被工作人员及时发现,为确保安全,在这类场所中火灾报警系统早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到目前为止,被采用的火灾报警系统类型主要有:点式烟感、缆式线型温感、分布光纤和空气采样式火灾探测系统。 点式烟感是应用最早的一种报警系统,它主要通过传感器搜索

燃烧生成物的传感信号,并转换成光电信号,再传输到主机来实现报警。 缆式线型温感近几年也已得到了广泛使用,缆式线型温感控测器由两根弹性钢丝分别包敷热敏材料,绞对成型,绕包带再加外护套而制成,当电缆周围温度上升到额定动作温度时,其钢丝间热敏绝缘材料性能被破坏,绝缘电阻发生跃变几近短路,火灾报警控制器检测到这一变化后报出火灾信号。 分布式光纤在线监测预警系统是一种简单、功能全、高可靠性的探测系统,由一台控制计算机、一台主机和测温光纤组成,它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光纤对温度的敏感性来探测光纤所在位置的温度,利用雷达的原理进行温度信息的位置定位。 空气采样式火灾探测系统的工作原理是借助于高效抽气泵,通过防护区管道网络上的抽样孔连续不断地抽取空气样本,利用激光探测技术,经"人工神经网络"微处理,将测量值与预先设定的报警阈值比较,如达到某一报警阈值,则在显示器上给出相应的报警信号。

隧道施工安全监控系统

隧道施工安全监控系统 设计方案 2015年3月

目录第一章.概况3 1.1系统介绍4 1.2设计原则与依据4 第二章.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6 2.1 系统组成6 2.2 系统应用总体平台架构7 2.3 系统网络结构拓扑图7 2.4人员进出定位管理系统8 2.5 人员/车辆门禁通道系统9 2.6 有害气体监测系统11 2.7 LED显示系统12 2.8 视频监控系统13 2.9 通讯系统及后台系统15 2.10 指挥部联网-综合远程管理16 第三章.系统功能特点17 3.1 核心功能特点17 3.2 系统特点18 第四章.软件功能18 4.1 概述19 4.2 功能描述20 第五章.主要设备介绍23 第六章.工程注意事项28

隧道施工安全门禁系统 设计方案 第一章.概况 近年来,我国高速公路隧道工程建设成就显著,相继建成了秦岭终南山隧道、厦门翔安海底隧道、上海长江隧道等一大批公路隧道工程。目前,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建设重心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隧道工程数量不断增多,全国仅高速公路在建特长隧道就达160余座,建设任务更加艰巨,地质条件愈加复杂,工程管理难度明显增大,质量安全管理工作面临严峻挑战。 隧道工程施工环境封闭,隐蔽工程较多,工程质量安全隐患易发难控。部分地区和项目隧道工程地质勘察不详、设计深度不足;建设管理制度不健全、措施不落实、管理不到位;现场施工组织不力、设备简陋、工艺落后,野蛮施工、偷工减料等现象屡禁不止;施工管理和现场监理缺位,隐蔽工程质量管控薄弱,工程实体质量和结构耐久性受到影响。 为切实规范隧道施工质量安全管理,提升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水平,交通运输部专门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隧道工程质量和安全监管工作的若干意见》交质监发[2013]549号,要求“推动隧道工程信息化施工。针对隧道施工的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加强施工信息化系统建设,实行围岩与支护结构监控量测信息化、人员定位与安全管理信息化、施工质量管理信息化,及时有效指导和控制施工,降低质量安全风险。配置视频系统,实行隐蔽工程施工可视化监控管理。建立隐蔽工程施工过程照片、影像记录资料库,确保施工过程可溯、可查。长大隧道宜配置电子门禁、有毒有害气体连续监测信息管理系统”。

隧道综合智能监控系统解决方案

隧道综合智能监控系统解决方案 方案概述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交通运输量更是迅猛增加,高速公路与一般公路相比,具有线型好、交通流量大、行车速度快的特点,而隧道在高速公路隧道属于特殊构造段,是高速公路路网的咽喉地段,因为隧道空间小,密闭性强,一旦发生火灾、事故、交通拥堵,隧道内的环境会发生急剧恶化,如不采用先进的监控管理措施,在交通量大、气候恶劣的情况下,极易发生更严重的交通事故和交通阻塞。直接影响到司乘人员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对隧道综合监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于高速公路隧道的监控主要考虑隧道全程的实时图像监控、紧急求助、应急广播、交通事件自动报警、交通联动控制与诱导提醒等系统,高速公路隧道综合监控方案的建立可实现隧道全程监视,及时发现和处置各种异常情况并采取应急措施,以确保高速公路高速、安全、舒适、经济地运营。为交通管理部门提供了及时的、关键的、可靠的信息,帮助交管部门做出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决策,减少运营管理单位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隧道系统现状 采用的视频分析系统准确率低、误报率高、反应时间长。只能做单一的停车报警检测或行人检测,同时实现多个功能经常出现误报,有真实事件时,分析报警时间长,值班监控人员对于频繁的误警已经麻木,不管是否真实发生事件都会去留意下,也会有规定的日程巡查视频任务。因此这样的视频分析系统根本没有将人解放出来,还是采用传统的方式坚守自己的岗位。 误报率高、准确率低 功能反应时间长 功能单一联动能力差 实际应用效果作用不大

方案组成 紧急求助广播 隧道内紧急求助对讲系统是为求救者提供紧急救援的专用系统,在隧道发生事故或车辆抛锚时能提供公路紧急通信业务。同时也是监控系统收集道路上车辆故障及事故信息、监控道路运行情况的主要工具。是隧道运营管理系统中信息采集的主要部分,在隧道内若发生交通异常和重大事故,行车人员可通过紧急电话迅速通知隧道管理人员,请求救援,从而快速进行排障行动。 公共应急广播系统是监控中心通过视频监控发现隧道内有异常情况发生,如逆行、违规停车、人员下车等,可向现场广播喊话,提醒阻止危险事件情况发生,保障道路与人生安全,交通流畅。监控中心可通过本系统对隧道洞内外进行广播,指挥调度、疏导交通和组织救援等。 事件智能分析 高速公路的视频监控运行,监控人员不可能长时间不间断盯着屏幕监视,如果依赖于回放检索,会导致时间处理滞后。因而,事件检测分析系统在高速公路监控系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IQ智能事件检测分析系统在图像覆盖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交通车辆、事故进行自动检测。IQ智能分析系统能自动检测隧道下列状况:车辆违停、车辆逆行、交通拥堵、行人、遗撒遗弃物、烟雾和火灾、车流量等隧道异常情况。IQ 智能分析系统检测到以上事件,通过智能视频分析技术分析、判断并输出结果,自动向监控中心发出报警提示,或经人工确认后启动应急预案,立刻联动现场情况显示系统、应急广播系统,通风系统、消防系统等执行。当发生交通车辆事故时系统能够快速自动报警和录像,为道路的交通安全管理和道路运营提供帮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