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业区域的发展

农业区域的发展

农业区域的发展
农业区域的发展

农业区域的发展

第4章第1节区域农业发展

──以东北地区为例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气候条件、地形条件、土壤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和不利影响通过比较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特点2.能力目标:掌握读图技能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认识到人类的生产活动应该尊重自然规律,也认识到人类的主观能动性

教学重点:

1。认识东北农业发展的利弊2.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习分析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和辩证分析问题

教学规律:

案例讨论,指导自学,多媒体辅助

教学辅助:计算机及自制课件课时安排:

共2课时,此课时为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展示呼伦贝尔草原图片和音乐的计算机辅助教学)

新课程介绍:XXXX 1号文件21日正式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是三年来关于“三农”问题的第三个文件。这显示了中国领导人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农业知识。

演示投影:计算机辅助教学图片演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在地理2中,我们研究了农业的区位选择。分析位置因素,学生读图片回答

1。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2。哪两类可以大致分为

什么样的农业适合一个地区发展,应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市场需求等来确定。形成

的生态经济良性循环,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在

这方面,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相当突出。让我们一起去东北看看。(计算机辅助教学展示了整个中国的东北地区)让我们先来研究一下东北地区的地理条件

1。陆地和海洋位置以及纬度位置2.包括哪些省和自治区

摘要:中国东北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高纬度和大跨度让我们来研究这些特征在

下的气候表现(CAI显示图4.1,中国季风区干湿区图)

结论:高纬度-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夏季温暖

具有跨越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的长跨度无霜期180-80天年降水量300 ~ 1000毫米我们只能顺应自然条件,发展与之相适应的农业生产。因为气候是农业生产中最难改变的自然条件。这里可以用

来要求学生比较地形和土壤条件来解释

(CAI显示图4.2:概述气候对东北农业生产的影响)

(CAI显示试题)

1。试论中国东北水稻与气候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阳光、光照、低温等问题

表明东北地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作物生长期长,气候寒冷,病虫害少,几乎没有

需要农药,自然有绿色水稻的称号2.鉴于现代生活,考虑一下东北农村的农业生产情况。

提示:较强的季节性有利于农忙季节集中人力物力于农业生产,农闲季节发展副业,增加农业收入

,开展基本农田建设和水利建设。3.以优点和缺点为例。教师参与讨论。

提示:缺点包括热量需求、年收获量、不能在漫长的冬季放牧等。优点包括光照、温差、土壤肥力、融雪

解春旱等。讨论不限于以上几点。

从上面的讨论可以直接引出下一个知识点——地形和土壤条件(CAI显示图4.3中东北地区的地形)

学生指出东北地区主要地形的位置和名称以及可以从事的农业生产类型。

老师讲解并展示“黑土地图”:中国东北的黑土地是世界上仅有的三块黑土地之一初期复垦时,黑土层厚度为60 ~ 80厘米,最深处达1米。有些人把这里的黑土描述为“握着一把可以流出的油”黑土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北至黑龙江右岸,南至辽宁昌图。松辽平原西部边界与草原和盐碱化草甸草原直接相邻。东部边界延伸到小兴安岭和长白山的一些山谷以及三江平原的边缘。黑土总面积为734.8公顷,

199,其中黑龙江和吉林的黑土占黑土总面积的80%。

摘要:这里是中国最大的平原,最大的天然林区和最好的草原。(计算机辅助教学展示平原、森林和草原的图片)

学生自学:东北在社会和经济条件方面有什么优势,可以和老师讨论解决按照书中的顺序:

1。重要的工业基地;2.交通便利;3.人口密度低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产业:东北老工业基地历史悠久,工业基础好,为农业发展提供机械设备以农产品为原料

──工业反哺农业

交通运输:高技术水平有利于发展外向型农业

人口:发展较晚,人口密度低,经营规模大,属于绿色农业,逐步向大型农业发展。

教师:在影响农业生产的区域因素中,最直接的因素是自然因素,尤其是气候条件然而,一个地区的自然条件很少适合或肯定只能发展一种作物,但有可能发展多种作物。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开发什么样的作物取决于技术条件。同时,要根据当地社会经济条件和生产力发展水平,根据主要农业

199部门或作物的经营特点,综合评价各种条件的优缺点及其相对利用价值。

规定了在该课程下完成的活动中发展一个地区或当地农业的地理条件。

活动:

收集相关数据,分析以下地区发展特色农业的地理条件

1。珠江三角洲2。南疆3。海南岛。云南昆明

联系高考(CAI展示典型范例,引起学生关注)转移:农业区位决定了农业的发展方向,也决定了农业的不同特征。

2。农业布局特点

1。与学生一起阅读图4.3、4.4和4.5(计算机辅助教学显示图4.3、4.4、4.5和问题1、2和3)

2。学生在图上指出降水规律和气温规律(CAI分别显示图4.4和图4.5)

表明降水分布从东南向西北递减,山地多于平原,迎风坡多于背风坡。年平均气温由南向北递减,

的积温大于等于10摄氏度,由南向北递减,由平原向山区递减。3。学生分析图4.4中南北区域差异的主导因素和图4.5中东西差异的主导因素

表明南北差异的主导因素是热量,不同纬度获得的热量不同。东西向分化的主导因素是水。

从东到西离大海越来越远,海水中的潮湿气流无法到达。

通过分析,我们知道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存在差异。通过因地制宜地组织农业生产,

在区域内形成了独特的农业布局。

(计算机辅助教学播放代表区域农业生产的视频)增强学生的感知意识并要求学生回答问题进行观察东北

199地区可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

教师给出自学大纲,要求学生自学课文并完成下表农业区、粮食作物区、经济作物区、农林业区、特种树种区和特种畜牧业区放牧棚饲养分布区活动部位的处理:

1。东北农业布局的自然条件分析及表格填写(计算机辅助教学表4.1)农业生产类型、耕作作业、林业和畜牧业布局的主要自然条件由学生完成。如果条件允许,学生的表格可以用实物投影,或者由学生直接给出答案。第

项小结:人类生产活动应尊重自然规律

2。(计算机辅助教学首先展示问题2,然后展示地理2中水稻种植的特点和区域分布的投影)由学生讨论。老师总结道:水稻种植主要选择在地势平坦、水资源充足的地区由于耐低温水稻品种的培育和种植技术的改进,水稻的生育期缩短了。(由于人类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了生产技术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人类可以探索自然资源条件的潜力高达

度。))

3。(CAI现在显示问题3,然后显示在“地理2”牧场放牧的有利措施)供学生讨论。

:

(1)农业区畜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包括:克服夏季天然牧草茂盛、冬季干旱造成的食物来源季节性分布不均匀的问题,保护畜舍内的牲畜免受寒冷;农村的种植业和畜牧业可以结合起来发展,废物利用和资源的充分利用。

也能防止环境污染

(2)人工播种优质草种改良家畜;草原实行分区管理,实行轮牧生产经营模式。不适宜种植

粮食作物,即不适宜种植,以避免草原沙化。增加机井数量,确保人畜饮水。

小结课:(计算机辅助教学板书设计)

巩固练习:

1。适合在中国东北农业基地大规模种植的作物有:冬小麦、黄麻、水稻、柑橘、菠萝、椰子、甘蔗、水稻、玉米、春小麦、亚麻、甜菜2。中国东北大部分地区的干旱和湿润地区属于(a)半干旱,干旱b .半干旱,半湿润c .湿润,半湿润d .干旱和半湿润

3。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是()

A。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华南

39年,成千上万的复员军人和知识分子去北大荒开垦土地,使这片沉睡的荒地

成为举世闻名的“北方大仓库”和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相应地完成4 ~ 7个问题

4。大北大荒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是(a)供水不足(b)地形崎岖(c)热量不足(d)土壤贫瘠(

5)。“大北仓”的主要农业区域类型是()

a .水稻种植

b .混合种植

c .商品粮种植

d .小麦种植

6。“北大仓”的耕作方法应该是()

a .精耕细作,小农具

b .国营农场。大规模机械化操作

c .小农管理

d .粗放管理

7。“北方大仓”的发展方向应该是(

a)退耕还林(b)绿色食品基地(c)大力发展工业(d)农业现代化(

)全部经验总结:虽然代表地区的农业发展有许多优势,但近年来代表地区相继启动了“北大荒”、“天然林保护工程”等一系列项目,也表明代表地区农业发展中存在一些问题。请做

为学生预习。我们将在下一课继续解释。

(请作者联系我们)

XXXX年前,这种效果已经越来越明显。东北地区提供的商品粮占全国的比重越来越大,已经达到1/3。

[教师根据材料提问]东北粮食商品率高的原因是什么?东北商品粮建设为何影响中国粮食安全?[学生思考与回答]商品率高的原因:1 .产量高,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7 2。分布广泛,人口稀少,人口少,人均份额高

影响国家粮食安全的原因:1 .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步伐的加快,耕地资源将继续呈下降趋势,影响粮食总量的增长然而,东北地区人均耕地水平相对较高,大规模农业经营基础相对较好。因此,在我国商品粮供应仍然相对紧张的情况下,巩固东北

199商品粮基地将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主要支撑。

[教师轮]通过这些材料,我们可以看出东北商品粮基地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展图(机械化)(东北商品粮基地布局)][学生得出结论]:大规模机械化生产与区域专业化生产[学生分析原因]机械化——地势平坦,联系集中;

耕地面积大的区域专业化生产——区域内地理条件的差异

[教师讲解]区域专业化生产的概念:由于区域内条件的差异,根据国家的需要,

土地制度适当发展了不同作物的集中生产区,即区域专业化生产。[学生看地图,分析东北粮食作物的具体分布]

小麦:主要分布在北部地区,其中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最集中在北部。作物品种主要是春小麦

水稻:主要分布在东部山间河谷盆地和辽河、松花江大型灌区玉米:中国中部松嫩平原这里已经成为中国著名的“玉米带”

[教师过渡]中国东北的玉米分布在中国著名的玉米带。美国的农业专业化非常典型。

也形成了集中分布的玉米带。这两个国家在分配条件上有什么异同?

有一个共同点:两地都有适合农业发展的优越自然条件,如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夏季高温多雨等。

商品粮农业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商品率高两地种植结构以199玉米为主

差异:中国玉米带位于较高纬度,自然条件较差,单产较低而且经营

方式不同,中国是国营农场,美国是家庭农场,美国玉米带的农业专业化和机械化程度现在比中国高

代。

[转折点]通过比较,我们知道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并不完善。

[问题]现在东北地区面临什么问题?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同时,展示几幅比较东部北部的图片

)[学生思考和回答,教师可以补充]

自20世纪以来,东北地区的人口激增农业和林业的集约化发展导致了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和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例如,严重的土壤侵蚀和黑土退化、土地荒漠化、盐碱化和草地退化

加剧,自然灾害频繁,环境污染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跟上问题],你认为政府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解决它?

[学生继续回答]要实现东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入手,坚持

开发、利用和管理相结合,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教师继续提问]随着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东北地区继续开垦荒地增加粮食产量的途径将受到限制。另外,东北地区内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条件不同,那么东北地区不同地区的农业应该如何继续发展呢?现在政府的每一个重大决策都要经过专家智库的充分讨论,假设你是东北政府邀请的专家智库,每一组专家的专业领域略有不同。针对东北平原、西部草原和山区农业不同区域的发展重点和方向,您将向东北地区行政长官提出什么建议?在

下,我们的智囊团将讨论平原、西部草原和山区的农业发展,并用关键词和短句展示你们的讨论结果(写在纸上)。东北农业能否发展取决于

199名专家的团队实力。以下是

的参考答案:农业发展方向是着力增强市场竞争力,与国外农产品竞争进入国内市场,加强人工草地建设,发展林木、人参、鹿、林蛙、野菜等特色经济。发展优质特色草产业经济,促进耕地、食用菌、中草药、果菜区向大宗农产品内需市场转化,继续加强商品粮、大豆等大宗农产品生产,确保国家粮食需求。围绕生态建设和增加农牧民收入两大主题,西部草原区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大力发展以森林资源保护为核心、特色农产品多元化发展的山区生态农牧业。中等水平的“三维发展”;发展山区特色农业和特色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促进粮食转型,延伸产业链推进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生态化方向发展,建设顺利实施的绿色食品基地,发展集约化草食畜牧业,实现原料生产向原料和产品同步加工的转变[[教师适时讲解和补充]

1。重点是加强外国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的能力。

[解释]中国农产品面临国外农产品的威胁

生产成本(元/公斤)运输(元/公斤)产油量(%)加工成本(元/吨)东北大豆美国大豆1.6 0.045 17 10+0.8 0.04 20×2。促进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生态化发展:以图4和图13为例以三江平原常见湿地为中心,实现了种植、养殖、养殖、养殖等

199良好农业管理模式。

3。西部草原产业和中部平原地区不仅可以保护西部草原的生态环境,还可以带动中部产粮区的粮食就地转化。中西部地区紧密合作,形成有机联系的产业链。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转折点]通过专家智囊团的充分讨论,东北农业的发展有了明确的方向和发展重点。

表明我们集团的实力是无限的。

[总结]让我们研究一下东北的农业发展,不仅局限于东北,更重要的是,形成一个清晰的分析思路换句话说,如果我们要分析一个地区的农业发展,我们必须首先了解其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通过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其发展优势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充分发挥我们的优势,解决问题。

将实现该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转折点]虽然东北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但东北的粮食单产相对低于华南。在南方发展农业有什么好处?按照这一节的思路,我们的专家智囊团将以珠江三角洲为例,不断努力探讨和论证南部地区的农业发展。

[参考答案]唐吉生产的是生态农业,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为唐吉的生产与种植(桑树、甘蔗等)等几个行业密切相关。)、养殖(养蚕、养鱼)、手工业(丝绸厂、糖厂等。)在这一环节中,塘泥、蚕沙、蚕蛹、缫丝、滤泥、甘蔗叶和其他副产品(或废料)得到充分回收。养蚕业和制糖业与池塘养鱼业紧密结合。作为一种综合管理,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有机联系的基本解决了桑树、甘蔗施肥和蚕鱼饲

料问题。不仅养蚕、蔗糖加工和养鱼稳定,而且成本大大降低。这样的系列生产体系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保证

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

系统营养元素的基本循环是:池塘养桑、池塘养鱼、桑叶养蚕、蚕沙蚕蛹养猪、蚕沙养鱼、池塘泥肥桑、蚕茧加工和销售这些池塘通过链接联系在一起,相互制约,相互促进。这种生产方式不仅克服了低洼地涝渍的弊端,而且使前一环节的

废物成为后一环节的营养,成功地减少了环境污染,创造了更加理想的生态环境。[:既然唐吉的农业这么好,我们也能在当地发展唐吉农业吗?(当然不是)既然不可能,当地发展农业的条件是什么?你明白吗?如果你不知道,当地农业将如何发展?我家乡的人怎么能把我家乡的未来托付给我们呢?所以,让我们把了解

家乡农业的发展作为我们在班上的实际作业。

4.1区域农业发展 教案

4.1 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教学内容:本节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三册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教材前两个标题“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和“农业布局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⑴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⑵通过分析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地理背景,理解气候、地形、土壤、社会和经济条件对农业生产有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影响,并学会迁移知识去分析其他地区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 ⑶了解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布局特点,从而理解农业布局的因地制宜原则。 【过程与方法】 ⑴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及各种图表,提高学生读图用图能力以及对知识的归纳总结能力,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并进行分析加工的能力和科学准确的地理语言表达、概括能力。 ⑵启发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思考和讨论,促进学生思维活动。并能够结合本地的农业发展条件,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理论和方法对本地区的地理信息进行梳理分析,得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特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发展的方向。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鼓励学生参与活动和讨论,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⑵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态度,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 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因素的综合分析和评价。 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特点。 教学难点: 1.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分析。 3. 各种图表的阅读与分析,读图用图能力的培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案、表格等 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充分运用图文、活动、案例进行形象、生动、直接的启发,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辅以比较法和图表分析法,引导学生自学分析,力求实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必修2的学习,基本掌握了农业区位的分析方法。通过前几单元的学习,学生基本具备了一定的读图分析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对区域地理案例分析的学习方法已有所了解。但学生初中的区域地理知识仍显不足,对具体某一区域的地理背景知识比较模糊,这就需要对初中地理知识进行复习,与高中地理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整合。

区域农业发展测试题

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七)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限时40分钟满分100分) 说明:标“★”题有一定难度,请同学们慎思慎做,教师重点选讲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2014·湖南师大附中模拟)下表为四个农业区在同一年度中的粮食作物生产统计表。读表回答1~2题。 1.甲、乙两农业区共同的区位条件及其生产特征是() A.机械化水平高,集约化经营 B.劳动力充足,单位面积产量高 C.人少地多,粮食商品率高 D.水旱灾害频繁,水利工程量大 2.四个农业区中最可能位于美国中部平原的是() A.甲B.乙 C.丙D.丁 (2012·福州高考)气候生产潜力是指一个地区光、热、水等要素的数量及其配合协调程度。下图示意中国东北地区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的空间分布。读图完成3~4题。 3.影响甲处等值线向北凸出的主要因素是() A.纬度位置B.大气环流 C.地形因素D.海陆分布 4.在中国东北地区,与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空间变化规律基本一致的指标是() A.≥10℃积温B.日照时数

C.太阳辐射量D.年降水量 2013年6月22日,在柬埔寨金边举行的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投票通过中国云南哈尼梯田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读哈尼梯田景观图,回答5~6题。 5.将山坡地改造成梯田主要是为了() A.调节大气湿度B.保持土壤肥力 C.增加空气温度D.增加日照时数 6.下列选项中属于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合理措施的是() A.提高粮食的商品率 B.加大种植业的发展力度 C.不断鼓励青壮年外出务工 D.做好区域资源的综合开发 (2013·江苏高考)2003年我国开始实施鼓励农民种粮的惠农政策,引起了耕地面积与粮食产量变化的分异。下图是1999~2011年我国耕地面积与粮食产量变化图。读图回答7~8题。 7.1999~2011 年间我国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变化的特点是() A.耕地面积加速下降 B.粮食产量持续上升 C.2003年以前粮食产量与耕地面积同步下降 D.2003年以后耕地面积下降速度趋缓,粮食产量持续上升 8.2003年以后影响我国粮食产量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耕地面积减少趋缓 B.转基因技术广泛使用 C.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 D.农业生态显著改善 (2014·大连模拟)“保护性耕作法”是指对耕地实行免耕或浅耕措施,并在粮食收割时及时将作物秸秆粉碎后归还农田,或者将庄稼茬子留在田地过冬。读某地实验前后冬春季节有

区域农业发展

二、东北地区的地理条件 1、位置、范围 位置:东北地区位于我国 的东北部,东、北、西面分别 与朝鲜、俄罗斯和蒙古接壤, 东北区所处的纬度位置较高, 其最北端就是我国纬度最高的 地方。 范围:包括黑龙江、吉林、 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是一个自然单元完整、资源丰富、内部经济联系密切的地区。(注:与政治区划中的东北不同)

2、地理条件分析 (1)气候条件 类型:温带(湿润、半湿 润)季风气候 特点:冬季寒冷、夏温较 高,热量与水分配合得协调 对农业影响:作物可一年一熟 南北差异: 春小麦、大豆 1000℃寒温带北部春小麦、大豆、玉米、高粱、水稻、甜菜、亚麻1000℃~3600℃中温带中部 冬小麦、棉花、暖温带水果3600 ℃暖温带南部 作物≥10℃的积温温度带地区

≥10℃积温自南向北,从平原向山区递减 降水分布从东南向西北递减,且山地多于平原,迎风坡多于背风坡。降水集中在夏秋季。P67、69思考? 请说出东北 地区的积温 和降水的变 化?

?1、东北地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作物生长期长,因此品质上乘,再加之气候寒冷,农作物病虫害少,几乎不需施用农药,天然具有绿色大米优势。 ?2、有利于农忙季节时,集中人力物力投入农业生产;在农闲时,发展副业,增加农业收入,还可以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建设等。 ?3、劣势主要表现为许多对热量要求较高的作物品种不能种植,仅能种植一些热量要求不高的如春小麦、甜菜、大豆等作物,并且只能作到一年一熟;长冬无法放牧,还要解决好牲畜的防寒问题。但冬季长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故东北的土壤较肥沃;同时冬季的积雪在春季融化,缓解春旱现象,还可以改善土壤墒情。

农业区域的发展

农业区域的发展 第4章第1节区域农业发展 ──以东北地区为例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气候条件、地形条件、土壤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和不利影响通过比较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特点2.能力目标:掌握读图技能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认识到人类的生产活动应该尊重自然规律,也认识到人类的主观能动性

教学重点: 1。认识东北农业发展的利弊2.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习分析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和辩证分析问题 教学规律: 案例讨论,指导自学,多媒体辅助 教学辅助:计算机及自制课件课时安排: 共2课时,此课时为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展示呼伦贝尔草原图片和音乐的计算机辅助教学) 新课程介绍:XXXX 1号文件21日正式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是三年来关于“三农”问题的第三个文件。这显示了中国领导人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农业知识。 演示投影:计算机辅助教学图片演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在地理2中,我们研究了农业的区位选择。分析位置因素,学生读图片回答 1。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2。哪两类可以大致分为 什么样的农业适合一个地区发展,应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市场需求等来确定。形成 的生态经济良性循环,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在

这方面,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相当突出。让我们一起去东北看看。(计算机辅助教学展示了整个中国的东北地区)让我们先来研究一下东北地区的地理条件 1。陆地和海洋位置以及纬度位置2.包括哪些省和自治区 摘要:中国东北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高纬度和大跨度让我们来研究这些特征在 下的气候表现(CAI显示图4.1,中国季风区干湿区图) 结论:高纬度-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夏季温暖 具有跨越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的长跨度无霜期180-80天年降水量300 ~ 1000毫米我们只能顺应自然条件,发展与之相适应的农业生产。因为气候是农业生产中最难改变的自然条件。这里可以用 来要求学生比较地形和土壤条件来解释 (CAI显示图4.2:概述气候对东北农业生产的影响) (CAI显示试题) 1。试论中国东北水稻与气候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阳光、光照、低温等问题 表明东北地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作物生长期长,气候寒冷,病虫害少,几乎没有 需要农药,自然有绿色水稻的称号2.鉴于现代生活,考虑一下东北农村的农业生产情况。 提示:较强的季节性有利于农忙季节集中人力物力于农业生产,农闲季节发展副业,增加农业收入

专题 农业区位与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专题二农业区位与农业地域类型 欧阳学文 本讲内容一个核心:即围绕农业地域的形成这个核心;二个重点:农业区位因素和区域农业地域类型。农业区位是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条件,区域农业地域类型是农业区位因素的具体表现。不同区域农业区位条件的差异,导致不 同农业地域类型的差异性。一个模型:注意构建区域农业区位分析模型,并以我国和世界典型区域为背景,熟练分析区域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 和特点。 核心点一农业区位因素和区位选择

1.农业区位因素(1)区位含义①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②农业与地理 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2)两大因素 ①自然因素:气候、地形、水源和土壤等。 ②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科技、政策和劳动力等。 (3)区分三个因素的表述方式 ①主要区位因素:指某一区域某种农业发展所需要的所有因素(条件),即要求完整、全面地列出某地发展农业的自然 和社会经济因素。 ②主导因素:指影响某种农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该因素对该种农业的影响最大,没有这种因素(或条件),就不会有该种农业在该区域分布的可能。如珠江三角洲基塘农业 的主导因素是地形。 ③限制性区位因素:农业生产需满足许多条件才能进行,如果一个地区其他条件都满足,唯有一个条件不能满足,那么这个条件就是限制性因素。如西北地区发展农业的限

制性因素是水源。 2.农业区位选择 (1)实质:对土地的合理利用。 (2)基本思路 ①从宏观角度对大范围地区进行区位分析和选择。一般根据地区气候和地形特征,结合农作物的生长习性进行区位选择。例如在湿润、半湿润的平原和盆地地区适于发展种植业;湖泊、水库和沿海海域适于发展渔业;夏季高温多雨、生长季节较长的地区种植玉米;气候凉爽的中温带地 区种植甜菜等。 ②小地域范围的农业区位选择应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方法技巧 1.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方法(1)总体评价法:该种方法常用于分析某一区域图中某种农业发展的条件。该类问题解答的基本方法:一是全面思考(各因素),重点评析(主导因素),条理清晰;二是利弊均 等,客观公正。

区域农业的发展分析

区域农业的发展分析 1.目前在全国的地位: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 2.商品率: 商品率达60%以上,其中三江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3.东北商品粮基地的特点: ⑴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农场经营规模大,有利于推广先进技术,实现机械化生产(图4.9)。东北地区成为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⑵地区专业化生产 农业生产的地区专业化是商品化的前提。在地理条件内部分异的基础上,东北商品粮基地已经形成了粮食作物的地区专业化生产(图4.10)。 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主要分布在湿润和半湿润的东北平原地区。 水稻东部的山间河谷盆地和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 小麦北部地区,以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北部最集中 玉米松嫩平原,这里已经形成我国著名的“玉米带” 通过此阅读材料,使学生大致了解以下内容

1.概念: 地区专业化生产是指在充分利用各个地区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的特点和优势的前提下根据国家的需要,因地制宜地建立和发展各种商品农业生产基地或集中产区。 2.地区专业化生产是农业料技进步、商品生产发展和生产地域分工高度发展的结果。 3.特点:每个地区各自着重发展少数突出的部门或作物,并成为以某一种或少数几种农产品占压倒优势的专业化生产区,其产品的全部或绝大部分都是商品性生产,并同其他地区进行大规模的商品交换。 4.发达国家的农业分区专业化 在发达国家农业分区专业化普遍现象,尤其在美国表现得更为突出。这主要是由于美国农业机械化、集约化和商品化的水平很高,而且农业规模大,部门繁多,各地社会和自然条件又有明显差异的缘故。美国农业分区专业化,一方面表现为个别农业部门和个别农产品在地区分布上高度集中;另一方面,在各地区农业部门结构中,主要专业化部门的比重很大。 5.农业分区专业化的深入:二战后,不仅小麦、玉米、棉花、烟草、水稻、养畜业和放牧业分别集中到自然和社会条件最有利的地区,连原来各农户分散经营以满足自己消费

区域农业发展

第四章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气候条件、地形条件、土壤条件、社会和经济条件对农业生产有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影响。通过对比和分析,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 2.能力目标:掌握阅读地图的技能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认识到人类的生产活动要尊重自然规律,也要认识到人类的主观能动性。 教学重点: 1.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2.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 教学难点: 学会分析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和学会辩证的分析问题。 教法学法: 案例讨论、引导自学、多媒体辅助 教具用品: 电脑及自制课件 课时安排: 共2课时,本课为第1课时。 教学过程: (ppt放映呼伦贝尔大草原画面及音乐) 引入新课:200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21日正式公布。这份名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文件,是近3年来第3个有关“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显示了中国领导人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 今天我们来一起研究有关农业的知识。 出示投影:ppt图片展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在地理2我们学习过农业的区位选择。分析区位因素,学生读图回答。 1.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2.大致可以分为哪两类。 一个地区适合发展什么样的农业,要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市场需求等来确定。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 (承转)在这方面,东北地区农业的发展比较突出,让我们一起去东北看看。 (ppt展示中国全图中的东北地区)我们先来研究一下东北地区的地理条件。 1.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 2.包括哪些省和自治区。 总结: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纬度高、跨度大。我们来研究一下这些特点在气候上的表现(ppt出示图4.1、中国季风区干湿区地图)。 结论:纬度高──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夏季温暖。 跨度大──跨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无霜期180天~80天。年降水量300~1000毫米。我们只有遵循自然条件,发展与之相适应的农业生产。因为气候是农业生产中最难改造的自然条件。此处可以叫学生对比地形和土壤等条件来说明。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以美国为例 设计:X爱霞2009.12.2 学习要求 1.了解美国农业生产条件。 2.了解美国农业生产的特点。 3.了解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第一课时) 课前导学: 1.美国农业生产条件分析 2.什么是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 3.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分析 课堂导学探究 一.分析美国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以种植业为例) 1.地形——美国地形分那几个地形区?平原面积占本土面积几分之几?合作探究1:分析不同地形对美国农业的影响 中部大平原 西部高原山地 东部山地 2.美国本土气候类型 自主探究: 1、美国本土大部分处在什么纬度? 2、中部平原地区气候对农业发展有何积极影响?

美国农业生产条件除了地形、气候还有那些优越自然条件? 阅读材料合作探究:影响美国农业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有哪些? 探究总结:美国商品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 1 自然条件 2 3. 4 1 2 社会经济条件 3 4 5 二、美国的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 合作探究3 假如你是一位去美国考察农业的考察团成员,到五大湖城市郊区考察农业带,谈谈该农业带的名称及主要区位条件 自主合作探究:根据材料分析密西西比河下游形成广大的棉花带,此区域生产棉花的有利自然条件是什么?

农业带位置自然条件 乳蓄带 小麦带 玉米带 1、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土壤,而耕地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产量。我国有相当一部分质量低、农作物生长不良的土地,而成为农业低产区。 材料二读“我国某农业低产区的分布地区示意图” (1)简述图中所示地区成为农业低产区的主要原因。 (2)影响图中南部地区农业发展的主导因素是____________,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

1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4.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3.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教学难点: 1.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 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 4. 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一、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 1.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的大方向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条件,适合发展不同的农业。同一区域的自然条件往往适合 发展多种农业,所以还要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发展本区域有生 产优势的农业。 2.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一个区域在确定农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再根据区域内部的地理分异特点,因地制宜 调整农业结构,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使区域的农业发展与区域内特定的自然条件、社 会经济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如: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东北地区 该区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态类型多样,生产部门齐全 二、地理条件 1.范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地位: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3.地理条件分析 ⑴气候条件——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①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 ②东北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季。热量和水分条件基 本上可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但是农作物生长容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 思考 1.东北大米因质量优而广受市场欢迎,这与气候条件有什么关系? 点拨东北地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作物生长期长,因此品质上乘,再加之气候寒冷,农作物病虫害少,几乎不需要施用农药,天然具有绿色大米优势。 2.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季节性强的特点,为农村的综合发展提供了什么有利条件? 点拨有利于农忙季节时,集中人力物力投入农业生产;在农闲时,发展副业,增加农 业收入,还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建设等。

高中地理—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

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 一、农业区位因素 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分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 1.自然条件包括,气候,水源,地形,土壤,热量,光照,温差; 2.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需求,交通,国家政策,农业生产技术,劳动力; 具体影响 1)地形:影响农业的类型(平原与山区不同)、影响农作物的分布(农作物随海拔有所不同)。 2)土壤: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土壤适宜生长不同作物,东南丘陵的红壤适宜种茶树等。 3)市场: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4)交能运输:园艺业、乳畜业产品容易变质,要求有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 5)政策:国家政策和政府干预手段影响。 二、各地区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分析 ⑴茶叶生长的有利条件: ①气候湿润多雨;②排水良好的坡地。 ⑵青藏高原生产青稞的自然条件: 地势高,气温低,温差大,降水少,光照充足. ⑶尼罗河三角洲(南疆)盛产长绒棉的原因: 夏季光照充足,降水稀少,土壤肥沃,有便利的灌溉条件. ⑷澳大利亚畜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①有大面积干旱半干旱区域,草原优良; ②自流井多,可供牲畜饮水; ③无大型野生肉食动物. ⑸西欧(美国东北部)发展乳畜业的有利条件 ①纬度高,气温低,云量大,雨天多,光照弱,土壤贫瘠,不适宜发展种植业,适宜多汁牧草的 生长.(自然条件) ②人口、城市密集,市场需求量大,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社会经济条件) ⑹季风气候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利:雨热同期,利于农作物生长 弊:旱涝灾害频繁. (7)温带季风气候(黄淮海平原)发展棉花种植的有利条件 ①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利于棉花生长; ②秋季雨水少,天气晴朗,利于棉花的后期生长和收摘。 (8)中亚地区农业以荒漠畜牧业和灌溉农业为主,原因: ①中亚深居内陆,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适宜发展荒漠畜牧业; ②境内有额尔齐斯河、阿姆河、锡尔河等河流,宜发展灌溉农业.

(教案)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4.1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漳州市芗城中学蒋朝辉 【课标要求】 1、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2、以某农业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的发展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教材分析】 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地理条件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以致影响到区域经济的特点、布局和发展方向。本章教材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发展这一中心,从农业、工业和城市的角度做出了阐述。本节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首先从气候、地形、土壤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方向介绍了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然后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角度指出了该区农业的布局特点,着重介绍了商品粮基地农业生产的突出特点,最后从水土流失、黑土退化、土地沙化、盐碱化和草场退化、自然灾害频繁和环境污染等方面揭示了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角度指出了该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其中,区域农业发展条件及发展方向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学习本节内容应抓住:区域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决定区域发展特点→区域发展方向这一主线。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4.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网络、报刊、杂志等各种媒体收集地理信息及从现实生活中获取地理信息,如结合本地的农业、发展条件,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理论和方法对本地区的农业地理信息进行梳理、分析、解释,得出本地区的农业

区域农业的发展教学反思

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反思 1、本节课教学方法的典型性, 这部分内容不多但原理性强,要求学生对原理的理解要到位,强调在新情景下原理的迁移再现使用能力,要求教师不能仅就教材选取的区域案例深挖知识点,落实以前我们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强调的“老八股”知识点,而是要利用这些最经典的区域案例来分析理解该条标准涉及的内容。 2、研读课标分析教材,重点在于理解区域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教材先用简练的文字阐述了任一区域进行农业布局体现可持续发展观点方法和过程通常是先进行该区农业区位因素的调查,分析优势农业和特色农业部门,确定农业发展方向,再根据区内自然环境的差异进行农业部门的调整和布局,因地制宜地开展符合区内特定环境的生态农业生产方式,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这样的综述可以说是本节教材的点精之笔,既能从总体上介绍本节编排思路,有起了诠释课程标准的作用。接着教材从气候条件、地形土壤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三个方面来阐述东北区自然条件,目的是在分析的过程中让同学们了解东北区农业发展优势,进一步找到东北区农业特色(一是后备土地资源丰富,二是发展绿色农业的潜力大)。这样的安排要注意和必修二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区别开来,不能仅仅在此复习巩固东北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各种要素情况。紧接着教材安排了一个活动,通过组织学生活动来分析其他区域的特色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来呼应教材的内容。再了解基本地理环境的前提下,教材对东北区的农业布局从三个方面进行了介绍,以深化对课程标准中进行农业布局必须进行区内差异的分析了解,然后又通过一个活动来印证不同农业部门在不同自然条件下的布局特点,强调了进行农业区划的前提必须根据区内环境差异合理布局和调整。 3、创新教法,重点在于关注学生对原理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 案例教学的成功与否在于学生能否把握案例材料中的线索并进一步应用原理进行解释,所以任课教师要注意在课堂上先对原理进行讲解并拓展其丰富的内涵,再通过案例的分析来帮助学生了解掌握分析原理的一般规律和方法。 ~ 4、配合练习,重点在于巩固原理的掌握和使用 课堂讲解后,配合相关练习可以巩固学生对原理的掌握和使用,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课标要求知识点。

区域农业的发展

区域农业的发展 第二课时 四、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 .目前在全国的地位: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 .商品率: 商品率达60%以上,其中三江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东北商品粮基地的特点: 大规模专业化生产的突出特点。 ⑴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农场经营规模大,有利于推广先进技术,实现机械化生产。东北地区成为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⑵地区专业化生产 农业生产的地区专业化是商品化的前提。在地理条件内部分异的基础上,东北商品粮基地已经形成了粮食作物的地区专业化生产。 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主要分布在湿润和半湿润的东北平原地区。 主要粮食作物品种主要分布区 水稻东部的山间河谷盆地和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

区 小麦北部地区,以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北部最集中 玉米松嫩平原,这里已经形成我国著名的“玉米带” 阅读 通过此阅读材料,使学生大致了解以下内容 农业地区专业化生产 .概念: 地区专业化生产是指在充分利用各个地区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的特点和优势的前提下根据国家的需要,因地制宜地建立和发展各种商品农业生产基地或集中产区。 .地区专业化生产是农业料技进步、商品生产发展和生产地域分工高度发展的结果。 .特点:每个地区各自着重发展少数突出的部门或作物,并成为以某一种或少数几种农产品占压倒优势的专业化生产区,其产品的全部或绝大部分都是商品性生产,并同其他地区进行大规模的商品交换。 .发达国家的农业分区专业化 在发达国家农业分区专业化普遍现象,尤其在美国表现得更为突出。这主要是由于美国农业机械化、集约化和商品化的水平很高,而且农业规模大,部门繁多,各地社会和自然条件又有明显差异的缘故。美国农业分区专业化,一方面

《区域农业发展》教学设计

《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本节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三册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教材前两个标题“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和“农业布局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分析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地理背景,理解气候、地形、土壤、社会和经济 条件对农业生产有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影响,并学会迁移知识去分析其他地区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 3、了解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布局特点,从而理解农业布局的因地制宜原则。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及各种图表,提高学生读图用图能力以及对知识的归纳总结 能力,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并进行分析加工的能力和科学准确的地理语言表达、概括能力。 2、启发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思考和讨论,促进学生思维活动。并能够结合本地的农 业发展条件,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理论和方法对本地区的地理信息进行梳理分析,得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特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发展的方向。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鼓励学生参与活动和讨论,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 作交流的能力。 2、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态度,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 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因素的综合分析和评价。 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特点。 教学难点: 1.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分析。 3. 各种图表的阅读与分析,读图用图能力的培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案、表格等 教学方法: 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充分运用图文、活动、案例进行形象、生动、直接的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