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案)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教案)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教案)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教案)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4.1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漳州市芗城中学蒋朝辉

【课标要求】

1、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2、以某农业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的发展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教材分析】

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地理条件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以致影响到区域经济的特点、布局和发展方向。本章教材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发展这一中心,从农业、工业和城市的角度做出了阐述。本节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首先从气候、地形、土壤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方向介绍了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然后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角度指出了该区农业的布局特点,着重介绍了商品粮基地农业生产的突出特点,最后从水土流失、黑土退化、土地沙化、盐碱化和草场退化、自然灾害频繁和环境污染等方面揭示了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角度指出了该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其中,区域农业发展条件及发展方向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学习本节内容应抓住:区域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决定区域发展特点→区域发展方向这一主线。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4.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网络、报刊、杂志等各种媒体收集地理信息及从现实生活中获取地理信息,如结合本地的农业、发展条件,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理论和方法对本地区的农业地理信息进行梳理、分析、解释,得出本地区的农业

发展特点、发展中存在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

2、关注中央的农业政策和经济发展的策略调整,了解全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2、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

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3.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教学难点】

1.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地理条件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以致影响到区域经济的特点、布局和发展方向。在第四单元中我们将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发展这一中心,从农业、工业和城市的角度来做出相关阐述。【板书】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承转)区域经济发展在不同的区域表现为不同的发展前景。区域经济发展包括区域农业发展和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今天这节课我们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来谈谈区域农业的发展。

【板书】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承转)在当今市场经济环境下,一个区域的农业要如何发展,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发展本区域有生产优势的农业)如何确定区域本身所具有的生产优势的农业有哪些呢?(应综合考虑区域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然后,再根据区域内部的地理分异特点,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

【板书】一、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综合考虑区域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确定区域农业发展方向→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农业部门。

1.综合考虑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确定区域农业的大方向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条件,适合发展不同的农业。同一区域的自然

条件往往适合发展多种农业,所以还要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发展本区域有生产优势的农业。

2.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一个区域在确定农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再根据区域内部的地理分异特点,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使区域的农业发展与区域内特定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过渡)你知道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在哪里吗?(东北)你知道我国最大的林区在哪里吗?(东北)同时,东北地区还是我国著名的牧业基地。那么东北地区有哪些地理条件,东北地区的农林牧又是如何发展的呢?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条件、农业的布局特点和农业发展方向。【板书】二、我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发展

1、东北地区概况

⑴地位: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读图思考)请读P60图4.1东北地区的位置,说出东北地区的范围及其纬度和海陆位置的特点。[范围: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纬度位置:390N—530N,纬度高,跨度大(跨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海陆位置: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

⑵范围: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⑶位置:

纬度位置:390N—530N,纬度高,跨度大(跨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

海陆位置: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

(承转)下面,我们来看看,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我们首先来学习影响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

2、地理条件

⑴自然条件

(承转)自然条件主要包括气候、地形、土壤等。其中气候条件制约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

(地图展示)“东北地区的气候条件”图;“东北地区年降水量与积温分布”图;“漠河、呼伦贝尔、集安、大连”四城市气温和降水量图。

(读图思考)请读“东北地区的气候条件”图;“东北地区年降水量与积温分布”图;“漠河、呼伦贝尔、集安、大连”四城市气温和降水量图;及P61图4.2“气候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思考:1.从纬度位置来看,东北地区属于什么温度带?(温带)2.从降水量来看,东北地区属于什么干湿地区?(湿润、半湿润地区)3.读图归纳:东北地区的气候类型及其特征?(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暖湿润;雨热同期。)从南到北东北地区无霜期分布规律?(无霜期从南部的180天到最北部的80天左右。)

4.与我国东部主要农业地区相比,热量条件对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有哪些不利和有利影响?(不利影响:纬度高,热量不足。一年只能一熟,春种秋收;种植的农作物品种有限;春秋两季低温冻害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收成;漫长寒冬需要解决牲畜的御寒和饲料供应问题等。有利影响: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农作物生长期较长,有利于营养积累,农产品的品质较佳;气候寒冷,农作物病虫害较少;矿物质分解和淋溶作用较弱,土壤有机质易于积累,土壤较肥沃;积雪覆盖时间长,春季积雪融化,既缓解春旱,又可以改善土壤墒情。)

5.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季节性强的特点,为农村的综合发展提供了什么有利条件?(有利于:农忙季节时,集中人力物力投入农业生产;在农闲时,发展副业,增加农业收入,还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建设等。)

①气候

a.类型及特点:温带季风气候;属于湿润、半湿润地区;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暖湿润;雨热同期;无霜期80—180天,年降水量300—1000毫米。

b.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水热条件可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但容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

(承转)气候条件制约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而地形条件往往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类型。

(读图思考)请读P61图4.3“东北地形图”,并思考:东北地区主要有哪些地形?其对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有何影响?(东北地区包括平原、山地、高原三类相对完整的地形单元,为东北地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

②地形:包括平原、山地、高原三类地形单元,便于开展农业多种经营。(读图思考)请读“东北地区土壤类型分布”图,并思考:东北地区的土壤分布有什么特点?其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有何影响?(东北地区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

③土壤:黑土、黑钙土广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利于农业生产。[补充]《导学》第四章第一节“重难点核心突破”之“一、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区位条件分析(自然条件)”

(承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了解了影响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下面,我们接着来学习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影响农业的社会经济条件主要有政策、劳动力、交通、技术等。影响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主要有工业基础、交通运输和开发历史等。

⑵社会、经济条件:

①工业基础雄厚:为农业提供机械设备、化肥等生产资料,对农业生产有原料需求,形成农牧兴工、工促农牧的经济格局。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良好的工业基础不仅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机械设备、化肥等生产资料,一些工业部门本身就是以农产品为原料,如亚麻纺织、毛纺织、乳品加工等。工业对原料的需求,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

发展,形成农牧兴工、工促农牧的农村经济发展格局。

②交通运输便利: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

③人口密度:开发晚、密度低,人均耕地多,农业经营规模大。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活动探究)请同学们自主探究P62“活动”

搜集相关资料,分析下列地区(任选一两个)发展特色农业的地理条件。

珠江三角洲大力发展出口创汇农业(珠江三角洲大力发展出口创汇农业的有利条件有:临近港、澳、台地区,港口、铁路和航空等交通发达,自然条件优越,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高。)

新疆南部(南疆)已建设成为我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南疆光照充足,土地资源广阔,山麓地带有高山冰雪融水可供灌溉,当地种植长绒棉历史悠久,市场对长绒棉需求大。)

海南岛成为我国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基地(海南岛地处热带,热量和降水条件可满足热带经济作物的生长,市场尤其是国内市场对橡胶等热带作物的需求量大。)

云南省昆明附近重点发展花卉种植业农业布局特点(昆明四季如春,气候条件适宜发展多种花卉品种,昆明等国内城市市场对花卉的需求量大。)[备注]详见《导学》例1的“拓展延伸”

(过渡)东北作为成熟的农业区,农、林、牧全面发展。区域内部,根据生产条件存在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形成各具特色的农业布局。那么东北地区的农、林、牧是如何布局的?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板书】3、农业布局特点

(承转)促使东北地区内部农业区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读图思考)请读P61图4.3“东北地区的地形”、P62图4.4“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P63图4.5“东北地区东西向农业自然条件的差异”,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呈现什么规律?(从东南向西北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总趋势是逐渐递减的。但受丘陵、山地地形的影响,局部地区不符合上述趋势。)

2.东北地区自然条件南北向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什么?(纬度)

3.东北地区自然条件东西向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什么?(海陆位置和地形)

(承转)根据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东北地区可划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阅读思考)请阅读课本P63“耕作农业区、林业和特产区、畜牧业区”三段文字,并思考、完成下表:

(归纳)⑴三大农业区域的划分依据: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差异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

⑵农业生产区域的划分:

(活动探究)请自主探究P64“活动”

1.归纳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自然条件,并填写表4.1。

2.在《地理2》中我们已经学习了水稻种植业的特点和地区分布。根据水稻在东北地区的分布特点,讨论农业生产应怎样处理与自然条件的关

系。

——水稻多种植在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以及东部山区的河谷盆地。

——由于育种和种植技术的进步,水稻种植已扩展到北纬50°以北的黑龙江沿岸。

(水稻种植多选择在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的地区。由于培育耐低温的水稻品种,种植技术的进步,缩短了水稻的生长期。)

3.东北地区畜牧业分布较广,但是农区畜牧业在畜牧业总产值中仍占绝对优势。这与全国其他地区的情况相似。

(1)农区发展畜牧业有哪些有利条件?(农区发展畜牧业的有利条件有:

①克服天然草场夏季生长旺盛,冬季枯干,造成食物来源季节不均的问题。栏棚可使牲畜免受到寒冻。②养畜业与种植业结合,废物互用,充分利用资源。③能防止环境污染。)

(2)结合《地理2》中学习的大牧场放牧业,为我国广大牧区畜牧业的发展提出你的建议。(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①人工播种优质草种,改良牲畜。②将草场划片进行管理,执行轮流放牧的经营生产方式,但不宜种植粮食作物,即不宜耕作避免造成草场沙化。③增打机井,保证人畜饮水。)(承转)东北是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请同学们回忆必修2“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说说商品谷物农业的发展条件。(自然条件优越,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地广人稀,机械化水平高,农业科技先进。)那么,请从已有的经验和事实中说明东北地区满足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条件吗?[满足。东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平原广阔,黑土肥沃,水源充足);水陆交通便利(松花江流域的河运和沿海地区的海运发达,铁路密度大,有京哈线、沈大线、滨绥线、滨洲线等重要铁路与外界联系),地广人稀(东北人均耕地面积居全国之首,为我国人均水平的2倍左右),机械化水平高。]

【板书】4、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

⑴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农场经营规模大,有利于推广先进技术,实现机械化生产(图4.9)。东北地区成为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⑵地区专业化生产

农业生产的地区专业化是商品化的前提。在地理条件内部分异的基础上,东北商品粮基地已经形成了粮食作物的地区专业化生产(图4.10)。

[补充] 中美两国的玉米带的比较:详见《导学》第四章第一节“重难核心突破”之拓展延伸“中美两国的玉米带的比较”

(阅读)什么是农业地区专业化生产呢?请阅读P66“阅读:农业地区专业化生产”(此阅读材料简单介绍了农业的地区专业化生产的特点、发展演变的大致过程)

(活动探究)请自主探究P66“活动”

阅读表4.2,结合已有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东北商品粮基地粮食商品率比较高的主要原因。(我国东北商品粮基地粮食商品率比较高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东北地区的大型国营农场集中,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地区专业化生产水平高,粮食总产量居全国首列,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7;东北地区人均粮食占有量高,如2001年全国4个农村住户平均每人出售粮食超过500千克的省份中,3个是东北的3个省,其中吉林和黑龙江是仅有的两个超过1000千克的省份,出售的商品粮数量占全国商品粮总量的1/3。)

(2)东北平原不仅现在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而且将在我国的商品粮供应方面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你认为这一论点有道理吗?为什么?(从农业生产条件看,东北地区在全国的比较中具有较强的优势,人均占有耕地水平较高,更具有农业规模经营的基础。同时,伴随着全国日益加快的城市化和工业化步伐。耕地资源将继续呈现下降趋势,影响粮食总量的增长。因此,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内,我国的商品粮供给仍是一个比较紧张的格局。巩固东北的商品粮基地,将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主要依托。)

(3)随着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和湿地保护工程的实施,东北地区靠扩大耕地面积(开垦荒地)来增加粮食产量的途径将受到限制。要保持和提高东北地区在全国商品粮供应中的地位,可行的途径有哪些?(这一部分可以参考下一个标题“农业发展方向”中的“平原区农业发展方向”中相关内容。)【板书】5、农业发展方向

⑴出现问题:高强度的农林开发,造成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农业生态环境退化。

⑵治理原则:必须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入手,坚持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

⑶治理目的:把东北地区建设成我国最大的绿色食品基地和高水平的农业专业化区域。

⑷发展方向及重点:

(阅读思考)请阅课本P67—68“平原区、西部草原区、山区农业发展方向”

(活动探究)请自主探究P68—69“活动”

珠江三角洲农民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在低洼易涝的地方挖地成塘,堆泥成基。在塘中养鱼,基上种甘蔗、栽桑树或种果树,利用蚕粪、蔗叶等养鱼,塘泥肥田,构成珠江三角洲特有的蔗基鱼塘、桑基鱼塘、果基鱼塘和花基鱼塘。

1.根据下面的材料,归纳珠江三角洲发展基塘生产有利的地理条件。

珠江三角洲地势低平,河网密布,降水充沛。北回归线从珠江三角洲的北部穿过。

桑树和甘蔗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

广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始地之一。

水产品在广东人的食物结构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基塘农业生产有利条件可以结合材料,归纳为三个方面:地形、气候、市场(当地和海外)具体分析略。]

2.图4.16所示的基塘生产将哪些产业联系起来?哪些副产品(或废弃物)被充分利用起来?这种联系对农村经济发展有什么作用?[基塘生产环节将种植业(桑、蔗等)、养殖业(养蚕、养鱼)、工业(丝厂、糖厂)等几种产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在此环节中,塘泥、蚕沙(蚕屎)、蚕蛹、缫丝、滤泥、蔗叶等副产品被充分的回收利用。养蚕业、蔗糖加工业同塘鱼养殖业

紧密结合,作为一种综合的经营,几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扬长补短,有机地循环联系起来。基本上解决了桑、蔗的肥料和蚕、鱼的饲料问题。不仅养蚕、蔗糖加工和养鱼生产稳定,而且成本也大大降低。这样的连环性生产体系能够充分地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创造出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保证了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

3.如果把图示的基塘生产看作一个生态系统,那么,系统内的养分是怎样循环的?该系统的生产是否会造成环境污染?为什么?[以桑基鱼塘为例,其系统内部的养分基本循环是:塘基种桑、塘内养鱼、桑叶喂蚕,蚕桑废弃物和蚕蛹喂猪,蚕沙喂鱼,鱼池中的塘泥肥桑,蚕茧加工后销售市场。基塘之间一环扣一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这样一种生产方式既克服了当地洼地水涝之弊,而且前一环节的废物成为后一环节的营养(如蚕沙喂鱼),成功减少了环境污染,营造了较为理想的生态环境。]

4.基塘生产的模式已推广到全国的许多地区,但是不同地区采用这种模式都要根据当地的条件作适当的调整。你所在的地区是否适宜进行基塘生产?如果适宜,基上可选择种植哪些作物或树种?(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课堂小结】因地制宜是农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发现规律,遵循规律,利用规律,实现人地和谐,我们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一、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综合考虑区域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确定区域农业发展方向→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农业部门。

1.综合考虑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确定区域农业的大方向

2.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二、我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发展

1、东北地区概况

⑴地位:

⑵范围:

⑶位置:

纬度位置:390N—530N,纬度高,跨度大(跨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

海陆位置: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

2、地理条件

⑴自然条件

①气候

a.类型及特点:

b.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②地形:

③土壤:

⑵社会、经济条件:

①工业基础雄厚:

②交通运输便利:

③人口密度:

3、农业布局特点

①三大农业区域的划分依据:

②农业生产区域的划分:

4、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

⑴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⑵地区专业化生产

5、农业发展方向

⑴出现问题:

⑵治理原则:

⑶治理目的:

⑷发展方向及重点:

内蒙古赤峰二中高中地理 第四章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4 新人教版必修3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学习要求 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 3、通过对比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的建设, 4、能够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方向 知识梳理 以东北为例,围绕“地理条件——农业布局——专业化生产——发展方向”的线索,阐述了区域农业发展的思路和方法。 地理条件:气候条件,可基本满足一年一熟农作物生产需要,地形完整、土壤肥沃,农业生产条件地域分异显著 农业布局:东北地区分为耕作农业区、林业和特产区、畜牧业区三大农业生产地域。耕作农业区内,玉米、小麦、大豆等农作物集中分布。 专业化生产:优越的自然条件,加之工业基础、交通条件好,开发晚,人口密度较低等,东北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商品粮基地建设。比较两个粮食高产区——东北地区和长三角地区,比较两个大农业生产区域——东北地区和美国中部地区 农业发展方向:建成我国最大的绿色食品基地和高水平的农业专业话区域。平原区农业:继续强化商品粮、豆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发展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推进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生态化发展。西部草原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山区农业发展方向:保护好天然林的基础上,实现“立体开发”。例题解析 例1、下列关于东北地区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东部 B、东北地区的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气候,该气候特点:夏季炎热、冬季温凉。 C、东北地区的相对完整的地形单元包括平原和山地两种类型 D、东北地区黑土、黑钙土广布,有机质含量高,不利于农业生产 答案 A 解析东北地区包括黑、吉、辽省的全部和内蒙古的东部,东北地区的大兴安岭以东地区是温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安徽省濉溪中学杜风雷 【课标要求】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教材分析】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不难看出这节课需要学生通过东北地区案例的学习,掌握分析某区域农业发展条件、布局特点的基本方法,并且能够把学到的分析方法和技能灵活运用到其他的案例中去。 这一课时的内容是第四章第一节内容学习的铺垫,只有先了解了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和农业布局,才能分析该区域农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同时,这一课时也是之前必修1和2所学相关知识的运用,通过这一节内容的学习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分析能力。 其中,区域农业发展条件及发展方向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学习本节内容应抓住:“区域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决定区域发展特点→区域发展方向”这一主线。 【学情分析】 通过必修2《农业区位》一节和必修3前面两章各种典型案例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农业区位分析方法,对案例学习的方法也有所了解。但学生对初中的区域地理知识仍不足,读图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比较差,在进行影响农业的成因分析时还是会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将通过给出区域相关背景资料和学生合作讨论等方法帮助学生完成。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区域农业发展的一般步骤。 2.学会分析并能评价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3.运用“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中所掌握的分析方法对淮北市塔山石榴的优势地理条件进行分析,学会进行知识、能力的迁移 过程与方法 1.结合微课《东北地区农业地理条件分析》,阅读东北地区的位置、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2.设置问题情境,分组讨论分析并评价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3.学生运用课前通过网络、杂志等各种媒体及从现实生活中获取地理信息,尝试小组合作分析淮北市塔山石榴发展的地理条件,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2.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及与他人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4)

人教版必修三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第2课时)教案导入新课 师 (创设问题情境)东北的大米走上全国各地的餐桌,这是大家熟知的事实。东北是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回忆必修Ⅱ“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说说商品谷物农业的发展条件。 生 自然条件优越,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地广人稀,机械化水平高,农业科学技术先进。 师 (顺势利导)你能从已有的经验和事实中说明东北地区满足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条件吗?(提示学生结合课本72页活动题) 生 东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平原广阔,黑土肥沃,水源充足);水陆交通很发达(松花江流域的河运和沿海地区的海运发达,铁路密度大,有京哈线、沈大线、滨绥线、滨洲线等重要铁路与外界相联系),地广人稀(从数据可得东北人均耕地面积居全国之首,为我国人均水平的2倍左右),机械化水平较高。 推进新课 板书: 发展总方向: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 师 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东北地区发展商品性生产又有哪些突出特点呢? 生 (阅读课本,合作探究)东北地区的商品粮基地具有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地区专业化生产的特点。 师 (强化地域概念)请同学们在地图上找出粮食作物的分布区。 师 (运用对比,加深理解,寻找发展思路)美国是世界上农业分区表现最为突出的国家,东北地区与之相比,存在哪些自然条件的差异,又有哪些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呢?结合第73页活动题2进行对比。 【知识拓展】 教师出示美国的农业区划,分析美国各地区发展农业区域的优势条件,寻找东北地区发展商品性生产基地的借鉴之处。 按土壤类型、地势高低、气候、离市场的远近等因素,美国将其版图划分为10个农业产区:东北区、湖区、阿巴拉契亚山区、东南区、三角洲区、玉米带、北部平原、南部平原、西部山区、太平洋区。 东北区和湖区是国家的牛奶主产区,为乳畜带。东北区主要指宾夕法尼亚州以东和以北的几个州。湖区是指靠近五大湖的密歇根、威斯康星和明尼苏达三州。这里的气候和土壤适应牧草、饲料作物生长及放牧。缅因、特拉华和马里兰的仔鸡孵化业比较好。该地区的水果和蔬菜生产也不错。 阿巴拉契亚山区包括西弗吉尼亚、弗吉尼亚、肯塔基、田纳西和北卡罗来纳等州,区内有许多山脉,最高峰为密契尔山,海拔2037米。属于大陆性温带阔叶林气候。烟草、花生生产比较好,奶牛、肉牛也还不错。 东南部地区主要指南卡罗来纳、亚拉巴马和佛罗里达等州。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属于热带森林气候,受墨西哥海湾影响,温暖湿润。该地区是农业主产区,农作物种类较

2018届高考地理(课标通用)大一轮复习测试:第37讲 区域农业发展

课时作业(三十七)区域农业发展 一、选择题 下图为我国东部某省(区、市)针对地势低洼积水区开发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读图,回答1~2题。 1.该农业生产模式,将() A.因地制宜,减轻盐碱 B.降低区域整体海拔 C.减轻农民劳作负担 D.导致严重的农药污染 2.最适宜推广该农业生产模式的地区是() A.三江平原B.华北平原 C.长江中下游平原D.珠江三角洲 答案:1.A 2.B解析:第1题,读图分析,该农业模式是鱼塘—台田模式,是因地制宜的措施,淋洗盐水,减轻了盐碱。塘泥筑台田,对该地的整体海拔没有影响。该生产模式没有节省人力的机械设施,不能减轻农民负担。生产过程中没有农药的使用,不会加重农药污染。第2题,根据图中的农作物类型分析,该地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是北方作物。三江平原不适宜棉花生长。华北地区有土地盐渍化问题,需要淋盐改造土壤。

复种指数是指一定时期内(一般为1年)在同一地块耕地面积上种植农作物的平均次数,即年内耕地面积上种植农作物的平均次数,即年内耕地上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读图,回答3~4题。 1998~2010年中国各省份耕地品种指数增长率3.我国的耕地复种指数() A.所有省份全部上升 B.沿海和内地差异减小 C.新疆复种指数最高 D.内蒙古播种面积减小 4.影响江苏省复种指数增长率较低的原因最可能是() A.生产技术水平低B.热量条件下降 C.城市化速度快D.土地肥力下降 答案:3.B 4.C解析:第3题,据图可知广东、福建、浙江、山东等沿海省份的复种指数呈负增长,因此并不是所有省份均上升;西部的省份复种指数都呈正增长,而东部沿海省份的复种指数呈缩小趋势,内陆省份呈增长趋势,因此沿海和内地的差异减小;新疆复种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本章规划 区域经济发展是指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在区域性经济发展中,经济总量增长与结构演进相互关联和互动。经济总量的增长为结构调整、转换、升级提供了经济基础,结构演进则增强了资源配置能力,提高了资源利用的投入和产出的效率,实现经济总量的更快增长。 工业与农业是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工农业的增长和结构合理与否,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促进和延缓作用。工农业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还可带来人类的不同生产、生活方式,进而形成乡村或城市等不同的聚落形态。本章在学习《高中地理(必修)Ⅱ》“第二、三、四章”经济地理的基础上,结合典型区域,以案例的形式,提供基本的思维方法、原理,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通过区域的认识,还能促使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学习到有用的地理,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区域经济发展在不同的区域表现为不同的发展前景。区域经济发展包括区域农业发展和区域工业化,它们都是在充分考虑位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等共同因素下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经济体。本章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区域农业发展和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地理条件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以致影响到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布局和方向。 我国有许多农业生产基地,不同的地区,其生产情况、面临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不尽相同。东北地区山环水绕,沃野千里,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态类型多样,生产部门齐全,是我国农业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的区域,发展条件优越,以东北地区为例,不仅可以了解区域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还能从一个侧面反映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 我国工业基地既有面临困境的老工业基地——辽中南重工业基地,也有经久不衰的沪宁杭工业基地和京津唐工业基地,也有改革开放后以新兴工业和轻工业为主的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工业化程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因而从发展的方向来看,各地从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更可以找寻发展的有利条件,具有更广泛的借鉴意义。工业化的实施,必然使非农业人口在一地聚集,导致了城市化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缺乏科学指导而造成某些城市化问题,具有普遍性。因此,珠江三角洲地区是了解工业和城市发展的典型案例。 通过东北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案例教学,可了解经济领域发展的内在规律,达到知识迁移的效果。 本章教学时间共7课时,第一节3课时,第二节2课时,问题研究2课时。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从容说课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三农”问题是目前国家重点关注的领域。不同地区,人们以惯有的生产方式经营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随着社会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实现区域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是必然的趋势。因此,如何才能使各地充分挖掘现有资源潜力,获得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全面发展,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农业发展模式是摆在人类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学习有用的地理等新理念的体现。 区域农业发展是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等因素共同影响下形成的稳定的农业模式和结构,地理条件是影响区域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教材以东北地区的区域农业地域为例,分析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教材在处理影响东北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时,分析了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优势条件,对东北地区影响较大的因素进行阐述,并不面面俱到,做到综合性与主导性因素统一,充分体

高中地理必修3 教案 区域农业发展 第一课时

第1课时 一.板书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二.出示学习目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要达到以下目标,请看投影。 1.了解东北地区的基本概况 2.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三.自学指导:同学们,如何完成本节的学习目标呢?主要靠大家自学,请同学们认真完成自主学习的内容,6分钟后检测,看谁完成的最好。 一、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1.范围:包括①__________三省和②__________东部。 2.地理条件 (1)气候条件:东北大部分地区属于③________________气候区,雨热同季。热量和水 分条件基本上可满足④____________作物的需求,但是农作物生长容易受到⑤_______ ___的影响。 (2)地形、土壤条件:a.地形类型齐全;b.⑥________、黑钙土分布广泛。 (3)社会、经济条件 a.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良好的工业基础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b.⑦________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利于⑧________农业的发展。 c.开发较晚,人口密度较低。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利于⑨____________和⑩__ ______的发展。 二、农业布局特点 1.耕作农业区: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包括?______平原、?______平原、辽河平原。2.林业和特产区: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_山区。 3.畜牧业区:主要分布在西部?__________、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 四:先学过程: 1.学生看书,教师巡视,提醒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 2.自学检测(大家都自学的很认真,现在老师来检测一下大家的自学效果。点名要求学生来回答或者板演,其他同学认真做在册子上,书写要规范。 思考: 1.为什么东北大米的品质优良,富含多种营养物质? 2.东北地区农区发展畜牧业有哪些有利条件? 五.后教过程(学生交流答案,教师点拨) 1.更正:同学们有没有不同意见?请要补充或者更正的同学举手。 2.讨论:看回答的是否正确?为什么?最后师生共同分析,解决问题。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和课标解读(见教学建议) 二、本节教材分析 1、各版本对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教学思路 人教版:分析地理条件(气候,地形、土壤,社会、经济),农业布局的特点---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耕作农业区,林业和特产区,畜牧区),大规模的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地区专业化生产,),农业发展方向(平原区,西部草原区,山区) 山东版:分析自然环境,进而强调土地资源及其开发(土壤肥沃,土地资源丰富,土地开发)、农业生产与布局(全国重要的农林基地,农业布局)、农业与区可持续发展(黑土的开发,林业的发展,湿地的保护) 中图版:东北农业生产条件和布局特点(自然资源优势、社会经济条件)、农业开发中的问题、农业可持续发展 从分析可以看出人教版对这这个地区的分析是最具体的,教学可以按人教版的思路设计教案,适当补充山东版的资源优势评价和湿地的保护等知识。 通过分析对比,结合三大版本的内容,得出本节的教学内容的三大主题:主题一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背景(地理条件、资源优势);主题二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特点(农业在全国的地位、区域内部布局特点);主题三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向(存在问题、农业主要发展方向)。 三、学生分析 学生基本掌握农业区位分析方法,通过前几单元的学习,学生基本具备了读图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对案例学习的方法已了解。但学生初中的区域地理知识仍不足,在学完东北地区,用同样的方法去分析其他区域时,但具体某一区域的地理背景知识比较模糊,这仍然是初中地理知识与高中教材的糅合问题。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和布局特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中存在问题及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五、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新课引入:采用歌曲“松花江上”或“小品”,感性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状况。 学习主题一: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背景 通过读东北地区位置、气候、地形、土壤、交通、工业分布等图,确定东北地区的位置及范围,具体评价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区位条件,得出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最主要优势是土地资源和森林资源,然后从质和量两方面去分析。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案第一课时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农业的概念及我国农业发展状况,了解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提高读图、析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2.能够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明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理解农业分布出现差异的原因;掌握阅读使用地图及图表资料,学会从图表中获取地理信息的技能。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根据资料图片、乡土地理知识,说明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注重培养理论联系实际、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2.学会用表格比较的方法说明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尝试运用已学过的我国地形、气候等方面的知识,分析理解我国东西部、南北方农业分布差异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农业作为基础的重要性,熟悉正确的科学发展观;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 用实例说明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教学难点 理解农业分布出现差异的原因。 教学方法 电子白板辅助教学读图分析小组讨论探究 课前准备 课件、课前学案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学生思考:你能说说歌词中提到了哪几种农业生产类型?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

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 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 一片冬麦,(那个)一片高粱 十里(哟)荷塘,十里果香 听完这首歌,谁来回答问题。同学发言,导入今天学习的内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二、新课学习 (一)什么是农业? 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师:刚才同学们说到了农业的一些部门,其实农业不仅包括种植业还包括林业、渔业、畜牧业。什么是农业呢?多媒体展示:出示农业的概念 师:我们把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规律,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为农业。主要的农业部门有哪些?这个问题刚才我们已经说过了,谁来说一下? 多媒体展示:下列图片属于哪个农业生产部门?多媒体分别展示四组图片,每出现一组学生说出属于哪个农业部门。 种植业、林业、渔业主要包括海洋渔业和淡水渔业,我们靠海部分的渔业是海洋渔业,畜牧业。 师:下面来做个练习看看你是否理解农业。 展示练习:判断真伪。 判断下列活动是否属于农业,属于何种农业? 人工养殖珍珠、采矿、打猎、养鱼、造纸。 (二)农业与我们 可以说农业与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我们的吃、穿、用都离不开农业,请你说一说我们生活中吃、穿、用哪些来自农业? 多媒体展示图片,大家再来看这几幅图片说明分别来自农业的哪些部门。 农业不仅为我们提供吃、穿、用等物资资料也为我们发展工业提供原材料和消费市场。你能列举农业可为工业提供哪些原材料么? 师补充:棉、麻、丝为纺织工业提供原料,小麦、水稻、花生、油菜籽、牛奶为食品工业提供原材料;森林为建筑工业提供原材料;森林、皮类为家用品制作提供原材料等等。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能够知道农业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关系非常密切,下面关于农业地位的说

第四章区域农业发展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课标定向】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4.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地区农业发展的方向。 ◆◆提示与建议 1.掌握分析评价一个地区农业发展条件的思路和方法。 2.初步掌握合理进行农业布局的思路与方法。 3.认识提高地区粮食生产商品率的做法和措施。 4.掌握不同区域农业发展方向的确定依据。 【互动探究】 ◆◆知识梳理 一、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 1.依据:、区位条件、、市场需求。 2.要求: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实现区域内、 和效益的统一。 二、地理条件 1.气候:气候,雨热同季,作物一年一熟,易受的影响。2.地形:包括、和山地三类相对完整的地形单元,平原面积广阔,易发展,山地丘陵地区易发展林牧业。 3.土壤:、黑钙土广布,有机质含量高,利于农业生产。 4.社会经济条件:良好的,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开发较晚,人口密度较低。 三、农业布局特点 1.农业生产区域的划分依据:、地貌、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差异与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 2.农业生产区域的划分 (1)耕作农业区 ①主要分布区:平原地区,包括平原、平原和平原。 ②主要农作物:、、小麦、水稻等。 (2)林业和特产区 ①林业:主要分布在和长白山区,全国最大林区是大小兴安岭 ②特产区:盛产珍贵药材,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产区,延边盛产苹果梨,辽南盛产苹果。 (3)畜牧业区 ①主要分布区:、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 ②畜种:三河牛和,东北红牛 四、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 1.特点:大规模生产,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__必修三《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万宁中学地理组蔡林丽【设计思想】 本节课依据新课标中“从生活走向地理,从地理走向社会”的精神。首先在导入新课上利用学生熟悉的QQ农场和东北农业发展变迁图片欣赏开始,激发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兴趣。在分析东北农业形成因素的时候,注重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阅读东北年平均气温、降水量图、东北地形图中的信息,进而有根据地进行相关的分析,再结合身边的东北大米新闻,和设计“我是规划师”的课堂活动,分析东北气候、地形土壤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从而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和目的性。利用学习东北案例的方法,分析论证其他区域特色农业的发展条件是本课训练学生探究能力的重点,本课在巩固练习阶段以梅州柚子种植的地理条件分析桥梁,结合乡土地理,在总结提升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和感受到地理就在我们身边。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对这一课时的要求是“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这说明要求学生通过东北地区案例的学习,掌握分析某区域农业发展条件、布局特点的基本方法,并且能够把学到的分析方法和技能灵活运用到其他的案例中去。 这一课时的内容是第四章第一节内容学习的铺垫,只有先了解了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和农业布局,才能分析该区域农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同时,这一课时也是之前必修1和2所学相关知识的运用,通过这一节内容的学习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分析能力。 【学情分析】 通过必修2《农业区位》一节和必修3前面两章各种典型案例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农业区位分析方法,对案例学习的方法也有所了解。但学生对初中的区域地理知识仍不足,读图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比较差,在进行影响农业的成因分析时还是会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将通过给出区域相关背景资料和学生合作讨论等方法帮助学生完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分析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思考和活动,提高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2)学会运用所学原理和方法综合分析某地的农业发展条件和方向,培养学生原理应用和知识迁移能力。

区域农业发展

二、东北地区的地理条件 1、位置、范围 位置:东北地区位于我国 的东北部,东、北、西面分别 与朝鲜、俄罗斯和蒙古接壤, 东北区所处的纬度位置较高, 其最北端就是我国纬度最高的 地方。 范围:包括黑龙江、吉林、 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是一个自然单元完整、资源丰富、内部经济联系密切的地区。(注:与政治区划中的东北不同)

2、地理条件分析 (1)气候条件 类型:温带(湿润、半湿 润)季风气候 特点:冬季寒冷、夏温较 高,热量与水分配合得协调 对农业影响:作物可一年一熟 南北差异: 春小麦、大豆 1000℃寒温带北部春小麦、大豆、玉米、高粱、水稻、甜菜、亚麻1000℃~3600℃中温带中部 冬小麦、棉花、暖温带水果3600 ℃暖温带南部 作物≥10℃的积温温度带地区

≥10℃积温自南向北,从平原向山区递减 降水分布从东南向西北递减,且山地多于平原,迎风坡多于背风坡。降水集中在夏秋季。P67、69思考? 请说出东北 地区的积温 和降水的变 化?

?1、东北地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作物生长期长,因此品质上乘,再加之气候寒冷,农作物病虫害少,几乎不需施用农药,天然具有绿色大米优势。 ?2、有利于农忙季节时,集中人力物力投入农业生产;在农闲时,发展副业,增加农业收入,还可以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建设等。 ?3、劣势主要表现为许多对热量要求较高的作物品种不能种植,仅能种植一些热量要求不高的如春小麦、甜菜、大豆等作物,并且只能作到一年一熟;长冬无法放牧,还要解决好牲畜的防寒问题。但冬季长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故东北的土壤较肥沃;同时冬季的积雪在春季融化,缓解春旱现象,还可以改善土壤墒情。

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教案

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 高二地理备课组彭创生 一、教学目标: 1.以西亚、中亚等区域为例,学会分析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特色、条件、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以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为例,学会分析有关图形和材料。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特色、条件、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难点:分析方法、思路的形成 三、教学过程 1.课堂前5分钟气候默写。 2.以热带沙漠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例,从气候等自然条件的角度分析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类型和农业发展条件,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农业可能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和措施。 3.知识运用: 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亚部分地理事物分布图 材料二:阿姆、锡尔河流域是著名的农业区,随着生产规模扩大,农药化肥投入也显著增加。上游国家大量兴修水库拦水灌溉、发电,中下游地区用水日显紧张。 1. 分析阿姆、锡尔河流域发展棉花种植的有利自然条件?(8分) 答案:地势低平(2分);灌溉水源充足(2分);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2分);降水稀少,利于棉花后期生长和收摘(2分) 2.结合材料,分析阿姆、锡尔河河口三角洲自然环境可能产生的变化。(8分)答案:中上游取水量大,入湖径流量减少;河流下渗减少,地下水位下降;农药化肥用

量大,水质恶化;河口湿地萎缩,生物多样性减少;河流输沙能力下降,三角洲增长速度减缓;湖泊水位下降,近岸湖底裸露,加重沙尘危害。(每点2分,满分8分) 4.自测题: 材料:棉花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为25~30℃,开花、结玲和纤维发育要求在20℃以上,光照充足。15世纪英国开始出现棉花种植,但其棉花种植业并未得到迅速发展。图示意英国地理位置及伯明翰多年平均各月气温、降水量。 分析限制英国棉花种植的气候条件。(8分) 答案:纬度位置较高,气温偏低;(4分)受西风带和(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全年多雨,光照不足。(4分) 四、结课 五、课后练习

《区域农业发展》学案

4.1《区域农业发展》第一课时学案 我参与,我快乐;我合作,我进步! 【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东北地区的范围以及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2.理解东北地区因地制宜组织生产,形成不同特色的农业布局。 3.以在学习“东北地区农业”中所掌握的分析方法对其它区域实行分析,学会实行知识、水平的迁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东北地区的位置、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2.设置问题情境,讨论分析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与农业布局的关系。 3.学生使用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尝试小组合作分析其他区域特色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升地理审美情趣。 2.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及与他人合作探究的水平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 3、通过对比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本节为第一课时 【教学方法】:学案导学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一、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 (2)社会经济因素:、、、 二、地理条件 1、东北主要范围:(行政区)、、、 2、东北成为我国主要、、生产基地的条件。 (小组合作学习)对照书本P60页,讨论东北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1)东北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有利:绝大部分属于气候,同季,基本满足一年一熟需求。 不利:农作物易受的影响。 (2)地形:东北地区包括、、三类地形区,从而为农业经营提供了条件。 (3)土壤:土广布,土层,含量高。 (4)东北主要的社会经济条件: ●我国重要的,(工业提供设备、等,又从农业获取原料。) ●发达,拉动本区的外向型经济。 ●开发晚、低。(机械化水平、良好的生态和资源决定其可发展、农业。)(小组学习成果展示)评价东北发展农业的条件。 (小结)区域农业发展分析思路。 四、学以致用 (讨论环节)结合下列给出的相关襄阳的资料,谈一谈你对襄阳地区农业的理解和建议 材料一:襄阳地形襄阳属于中国地形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的过渡地带,地势西高东低.西部为武当山余脉的山区,中部为较开阔岗地平原,东部为大洪山和桐柏山之间的低山丘陵区, 材料二:襄阳气候襄阳属亚热带季风型气候,具有明显的南北过渡性。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降雨适中,雨热同季等特点,为农业生产提供优越的气候条件。 材料三:襄阳土壤襄阳市地形复杂,植被类型多样,受气候及人类长期生产活动的影响,形成了多种类型的土壤。耕地土壤尤其是水稻土比重较大。 材料四:襄阳交通襄阳自古为交通要塞,素有“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之称,历为南北通商和文化交流的通道。如今的襄阳更是交通优势突出,以襄阳为中心的高速公路呈双十字形与周边城市相联。 材料五:襄阳人口截止2009年末,襄阳全市户籍总人口为588.88万人。其中农人口331万人。 材料六:襄阳工业襄阳市是全国十大工业明星城市之一,是中央、省属三线军工企事业集中的城市,工业总产值仅次于武汉市,居湖北省第二位。纺织工业是全国39个重点城市之一,全市工业已发展形成以轻工、纺织、机械、汽车制造、电子、医药、建材、冶金、化工、食品为主要产业支柱的工业体系。 材料七:襄阳是农业大市,农业基础较好,先后被确定为全国20个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十大夏粮主产区之一、三大芝麻产区之一、全国商品肉牛生产基地、秦巴山高香茶种植基地。初步形成了以粮食、油料、茶叶、棉花、水果、畜牧、蔬菜、林特为主的8大主导产业。 【课后练习】 1、关于东北地区的叙述,准确的是() A.东北区域就是指东北三省B.东北区域跨三个温度带,四个干湿带 C.三面环山,是我国最大林区D.耕地面积广大,但人均耕地少 2、三江平原土地肥沃,但2000年国务院下令停止开垦,你认为主要原因是() A.东北地区粮食过多,出售困难B.将剩下的荒地作为今后发展用地 C.近些年气候干旱,土壤肥力降低D.保护湿地,改善生态环境。 3、东北地区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与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等商品粮基地相比,东北地区的优越条件是 A.单位面积产量高 B.地广人稀 C.交通发达 D.水热条件好 4.关于东北地区资源的优势,叙述准确的是() A.绝大部分平原地区是黑钙土,其有机质含量全国最高B.山环水绕;平原相间分布,不利于农业大规模机械化 C.可耕荒地多,自然肥力高D.人多地多,人均耕地全国最高 5. 下列说法准确的是() A 东北地区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地区 B 东北地区气温低的原因主要是海拔较高 C 热量是限制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气象因素 D 东北地区的气候要素中,水热配合不佳 6 我国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基地是() A.江淮地区B.三江平原C.江汉平原D.东北平原 谢谢同学们的参与,我参与,我快乐;我合作,我进步!

届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教案

届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教案 The following text is amended on 12 November 2020.

第45讲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指一个国家、地区或农业生产单位,根据其农业生产发展条件与优势,为适应市场需要,专门生产一种或几种有商品意义的农产品。为农业分工的一种形式。随科学技术、机械化和交通运输的发展,经济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专门化程度已由地区专门化、企业专门化发展到农业生产工艺(或作业)的专门化。农业生产专门化是农业生产社会化、地域分工高度发展的结果,与自给自足、万物俱全的小农经济有显着区

此外,农产品生产占用耕地和劳动力的比重,也可作为反映农产品生产专门化程度的参考指标。 发展农业时必须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才可能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而要因地制宜,就必须先明确各地有什么条件,就要学会分析不同地区之间、同一地区内部存在的差异对农业带来的影响。分析区域内部差异一般从以 纬度地 带差异 及影响 由于区域内部南北方向上位置差异,造成区域内部在热量条件上的南北向的递变,进而影响农作物的分布及农业其他方面的变化,如东北地区内部,自南向北经过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而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树种也有相应的分布。 经度地 带差异 及影响 区域内部由于距海远近的差别,形成区域内部水分条件的差别,进而体现在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如东北地区由于东西跨度较大,从干湿状况来说,西部有少部分半干旱区,中部半湿润区广阔,东部湿润地区分布广泛,造成其农业结构上西部以牧业为主,而中东部以种植业为主,东部沼泽湿地广布,而土壤分布则表现为黑土向黑钙土再向栗钙土过渡的情况。 垂直地 带差异 及影响 东北地区由于三面环山,中部平原广布的地形特征造成其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差异,在山区形成了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区,平原地区则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例1.(原创题)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序号①②③所示区域的农业地域类型 是,试分析其发展的区位条件。 (2)②、③两区的主要农作物分别 是、,其收获时期是否相同理由是什 么 (3)②区农作物在我国主要分布于 ( ) A.华北地区B.东北地区 C.青 藏高原 D.华中地区 (4)与①②③区域农业发展的背景关系最小的因素是 ( ) A.工业化的发展 B.城市化的进程 C.世界经济全球化 D.国际局势多极化 (5)①区除种植谷物外,还轮种牧草和麦类,近年来又轮种大豆,并用这些农产品加工成精饲料来发展畜牧业。试分析这样做的好处。 【解析】本题以美国本土农业专业化地区分布图切入,考查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主要农作物等知识,同时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知识迁移能力、探究问题能力。第(1)题,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从自然条件(地形、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说课稿

第四章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三册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选用的案例是我国商品农业中的典范——东北地区,意在以此区为案例,让学生学会分析区域农业发展条件的方法,找到区域农业因地制宜发展的方向。本节的学习方法可为下节区域工业化的教学提供帮助。 2、教材分析 本章教材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发展这一中心,从农业、工业和城市的角度做了阐述。每一节的知识层次都是沿“发展条件---发展特点----存在问题---今后发展方向(或对策)展开,在教学中可以先总结出这一学习模式,使学生有学习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思路。 本章共分两节。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人类的农业活动和农业发展最能体现地理学科综合性、区域性、差异性特点。教材开篇就用简练的文字概述了研究区域农业发展的一般步骤,可以说这是本节教材的点睛之笔。然后以我国东北地区为案例,首先从气候、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方面介绍了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然后分析东北区生产条件的内部差异,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角度指出了该区农业的布局特点,接着着重介绍了商品粮基地农业生产的突出特点,最后从多方面揭示了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角度指出了该区域内部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与重点。整个知识结构由总到分、由普遍到具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应用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材内容与知识结构 本节课教学内容有三大主题:一是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背景(地理条件、资源优势);主题二是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特点(在全国商品粮基地的地位、区域内部布局特点);主题三是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向(存在问题、农业主要发展方向)。本节共2课时,我今天主要介绍第一课时前2个主题的内容,为后面农业发展的内容做了铺垫。 二、说课标要求和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依据课程标准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东北地区的行政区域与自然区域,懂得区分东北地区与东北平原。 2、掌握分析或评价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养成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 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能力。

第一节区域农业的发展教案

4.1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理解区域地理条件对区域农业生产的影响;理解区域农业的结构和布局特点、以及区域农业的生产特点;结合具体农业模式,分析区域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办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阅读地图的技能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到人类的生产活动要尊重自然规律,也要认识到人类的主观能动性。 教学重点: 理解区域地理条件对区域农业生产的影响。 理解区域农业的结构和布局特点、以及区域农业的生产特点。 结合具体农业模式,分析区域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办法。 教学难点: 分析区域的地理条件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结合具体农业模式,分析区域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办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导入:世界有三大产业的划分办法,第一产业为农业,第二产业为工业,第三产业包括商业、服务、交通旅游业等等。国无农不稳,无工不强,无商不富。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因此研究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非常必要。 板书:第一节区域农业的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第1课时) 一、分析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因地制宜) 首先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发展的大方向→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过渡:东北地区山环水绕、沃野千里,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态类型多样,生产部门齐全,是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东北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怎样呢? 二、区域地理条件及其对区域农业生产的影响 (引导学生回顾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并从图4.1中读出东北地区的边界和范围,进而分析其农业生产条件) 板书: 1边界; 2范围:黑吉辽+内蒙古东部 3位置; 4地理条件: (1)自然条件 ①气候条件: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热量不足 学生活动:读图4.2气候对东北农业生产的影响 小结: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 学生活动:完成思考题 1.与我国主要农业地区相比,热量条件对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有哪些不利影响?

4.1区域农业发展 教案

4.1 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教学内容:本节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三册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教材前两个标题“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和“农业布局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⑴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⑵通过分析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地理背景,理解气候、地形、土壤、社会和经济条件对农业生产有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影响,并学会迁移知识去分析其他地区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 ⑶了解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布局特点,从而理解农业布局的因地制宜原则。 【过程与方法】 ⑴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及各种图表,提高学生读图用图能力以及对知识的归纳总结能力,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并进行分析加工的能力和科学准确的地理语言表达、概括能力。 ⑵启发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思考和讨论,促进学生思维活动。并能够结合本地的农业发展条件,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理论和方法对本地区的地理信息进行梳理分析,得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特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发展的方向。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鼓励学生参与活动和讨论,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⑵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态度,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 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因素的综合分析和评价。 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特点。 教学难点: 1.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分析。 3. 各种图表的阅读与分析,读图用图能力的培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案、表格等 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充分运用图文、活动、案例进行形象、生动、直接的启发,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辅以比较法和图表分析法,引导学生自学分析,力求实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必修2的学习,基本掌握了农业区位的分析方法。通过前几单元的学习,学生基本具备了一定的读图分析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对区域地理案例分析的学习方法已有所了解。但学生初中的区域地理知识仍显不足,对具体某一区域的地理背景知识比较模糊,这就需要对初中地理知识进行复习,与高中地理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整合。

区域农业发展教案1

区域农业发展 第二课时 四、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 1.目前在全国的地位: 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 2.商品率: 商品率达60%以上,其中三江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3.东北商品粮基地的特点(与我国其他商品粮基地相比): 大规模专业化生产的突出特点。 ⑴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农场经营规模大,有利于推广先进技术,实现机械化生产(图4.9)。东北地区成为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⑵地区专业化生产 农业生产的地区专业化是商品化的前提。在地理条件内部分异的基础上,东北商品粮基地已经形成了粮食作物的地区专业化生产(图4.10)。 农业地区专业化生产 1.概念: 地区专业化生产(又称分区专业化生产)是指在充分利用各个地区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的特点和优势的前提下根据国家的需要,因地制宜地建立和发展各种商品农业生产基地或集中产区。 2.地区专业化生产是农业料技进步、商品生产发展和生产地域分工高度发展的结果。 3.特点:每个地区各自着重发展少数突出的部门或作物,并成为以某一种或少数几种农产品占压倒优势的专业化生产区,其产品的全部或绝大部分都是商品性生产,并同其他地区进行大规模的商品交换。 4.发达国家的农业分区专业化 在发达国家农业分区专业化普遍现象,尤其在美国表现得更为突出。这主要是由于美国农业机械化、集约化和商品化的水平很高,而且农业规模大,部门繁多,各地社会和自然条件又有明显差异的缘故。美国农业分区专业化,一方面表现为个别农业部门和个别农产品在地区分布上高度集中;另一方面,在各地区农业部门结构中,主要专业化部门的比重很大。 5.农业分区专业化的深入:二战后,不仅小麦、玉米、棉花、烟草、水稻、养畜业和放牧业分别集中到自然和社会条件最有利的地区,连原来各农户分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