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日本城市规划体系的现状与展望

日本城市规划体系的现状与展望

日本城市规划体系的现状与展望
日本城市规划体系的现状与展望

日本城市规划体系的现状与展望

日本城市规划体系的现状与展望

浅见泰司

编译:何仲禹、翟国方

作者简介:浅见泰司,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现为日本东京大学空间情报中心(CSIS)主任及教授。浅见教授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人居系统研究、空间信息分析、城市住宅理论及形态解析。其主要著作之一《居住环境:评价方法与理论》已被译成中文并出版发行。联系方式:

1、现行日本城市规划体系介绍

日本的国土总体分为城市规划区与非城市规划区两类;城市规划的相关法律仅适用于前者。日本的城市规划由总体规划引导,县1级政府负责制定城市规划区的总体规划,包括城市整备、开发和保护政策;而市级政府也会相应制定总体规划以协调与本市直接相关的规划基本方针。城市规划的实施主要侧重三个方面:土地利用规制、公共设施建设以及城市开发项目。

1日本的县相当于中国的省

图1 日本城市规划区的用地划分示意图2

土地利用规制的主要职责是在划定的城市规划区中指定城市化推进区域(urbanization promotion area, UPA)和城市化控制区域(urbanization control area, UCA)。城市化推进区域适宜进行城市建设,而城市化控制区域内原则上不允许进行建设活动。在城市化推进区内,土地利用规制进一步指定区划(如用地性质,特别用地区、都市再生特别区、控高区等)和街区规划。用地性质包括居住、工业和商业三大类12小类(见表1)。用地性质的确定基于对地区未来用地模式的考量,并对允许建造的建筑用途进行了详细规定。进入1980年代,日本城市化渐趋稳定,人们对城市宜居性的要求日益提高,为此日本在城市规划中引入了街区规划。街区规划一般只涵盖数公顷的较小范围,因而也更详细更具弹性。街区规划确定公共设施的位置,并对容积率、地块面积、建筑退红线、绿化空间的保护等作出规定。

2图片来源:国土交通省《日本城市规划制度介绍》获取于 10月17日

公共设施建设的主要对象包括交通设施,公共空间(如公园、绿地等等)、生活基础设施(如给排水管道)。政府有权征用用于公共设施建筑的土地,这类土地上的其它建设活动将受到严格控制。

城市开发项目关注重要的城市开发规划,这类开发往往牵涉众多利益主体,因而政府和规划机构的介入十分必要。例如,为了鼓励优秀的开发项目,在工业区改造等城市再开发工程中引入了再开发推进地区(Redevelopment Promotion District, RPD)制度。这一制度要求街区规划为待开发地区提供全面综合的发展计划,包括必要的基础设施规划和详尽的建筑规制;作为回报,RPD允许开发主体适当提高地块的容积率。除RPD以外,城市开发项目还指定灾后重建推进地区,街区开发预定地区,土地规划整理地区等,并出台相关政策加以配合。

表1 日本城市规划中用地性质的划分3

3资料来源:同脚注2

日本城市规划的时效包括短期(1-2年),中期(3-5年),长期(6-)和超长期(以上)。尽管从行政角度上一般的规划不超过,但对城市的有效管理往往需要对未来几十年的发展变化作出考虑。城市规划作为对城市发展的控制,其调控目标包括两层涵义:在基本层面上它调控物质空间(建筑形式、用地性质等);在扩展层面上它还应调控人的行为,包括对作为和不作为的控制(既要防止违规行为发生又要鼓励、促进有益城市发展的活动)。城市规划分为中央政府、区域、县、市等四个级别,低级别的规划要服从高级别的规划。可是随着日本政治领域上地方自治与分权的强化,地方自治体的规划权利和自主性大大提高,而区域级别上的协调体系依旧十分薄弱。

2、变化中的日本及日本城市

日本的现代城市规划体系起源于20世纪初,现行的规划法规制定于1968年,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完善。然而,近年

来,日本所处的国内国际环境产生激变,对日本社会和日本城市提出了不同于以往的挑战。

日本当前面临着人口减少和人口老龄化的严重问题。日本总人口在达到最大值后开始减少,这标志着日本社会的一次质变。,日本全国人口比上一年减少2040004人;据测算,到2050年,日本人口将减少25%至9500万5。与此同时,65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则高达24.3%6并在持续增加。这也是日本在经济泡沫破裂后的20多年里经济增长一直低迷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全球环境变化给日本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影响:国民对于资源、能源和生态问题日益关注;对环境友好的生活方式越来越深入人心。的东北大地震、海啸及核泄漏事故给日本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城市的安全被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这次灾难也迫使规划决策者重新思考人居环境与自然的关系。从全球视角来看,日本正受到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巨大竞争压力;而美国经济复苏的停滞、欧洲债务危机的恶化以及近年来日元的快速升值大大增加了日本面临的社会、经济风险。以上的这些变化和不稳定因素一方面要求建立一个能够快速应对危机和不确定性的社会机制;另一方面也使日本不得不寻找新的增长战略。

4数据来源:厚生劳动省获取于 10月17日

5数据来源:总务省统计局获取于 10月17日

6数据来源:同脚注4

日本的城市同样经历着蜕变。由于减少的人口和不活跃的经济活动,许多日本城市趋于收缩和分散化。城市中大量的建筑没有得到有效利用甚至被遗弃;基础设施缺乏合适的维护。现行的城市规划致力于人口和城市增长阶段对城市无序蔓延的控制,因而在一个人口萎缩的阶段并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人们普遍认为城市规划正在走向衰落。

3、日本的城市再生运动

成熟的城市化、不断减少的人口和低速的经济增长使得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在日本早已成为历史。如何更新老旧的建成区以及如何对既存街区进行再开发使其适应新的需求已经成为日本城市规划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为此日本从起展开了城市再生运动(urban regeneration, UR)。作为一种加速经济复苏的尝试,UR 的目标是为高生产力的城市注入活力,培育增长动力。对于UR 是否应该在日本大力推广还存在着广泛的争议。UR运动的支持者认为城市,特别是大城市是日本寻求增长的发动机,UR能够提高城市的国际竞争力从而强化经济增长。而大都市区的增长会扩大国内需求,从而刺激经济带动整个日本的复苏。UR运动的反对者认为城市再生并不能真正提高城市的生产力;相反,它只会带来经济分化并对环境产生破坏。

无论如何不应否认UR运动在复兴日益萎缩的城市中的作用。为了提高城市再生区域的生产力,一个途径是依据生产力水

平而不是空间领域范围来指定城市再生区。UR的社会责任应该得到进一步明确:被指定区域内的开发企业有责任保证相关项目的顺利进行,任何影响工程实施的阻力都应该被快速清除。同时,需要对实施后的UR项目进行检验,以便清楚计划的实施是否为该地区带来了回报(一般能够检查税收的变化)。所有的UR项目都应进行事后评估,分析其给地区发展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4、日本城市规划体系的发展方向

4.1、生态紧凑型城市

,日本国土交通省的一份报告指出生态紧凑型城市(eco-compact city)应该成为日本城市今后发展所追求的蓝图。生态紧凑型城市是指城市结构高度集中,居民能够经过公共交通、自行车和步行完全满足日常生活的交通需求。实践生态紧凑型城市的理念非城市规划一力可为,需要其它领域相关政策的配合;在城市规划的领域内,也需要综合的土地利用规划,良好的城市管理以及规划实施效率的提高。当然人们更为关心的问题是如何在现实中建设生态紧凑型城市?有没有什么具体的方法?这一理念的正确性如何证明?如何引导市民实现这一理念下的规划意图?

事实上,当前并没有形成关于实践生态紧凑型城市的具体规划方法。因此也不必要不惜任何代价的推进它的实施。生态紧凑型城市是引导城市走入可持续发展轨道的众多手段中的一种,我们

更应该回归这一理念的原点来思考如何行动。

生态紧凑型城市的概念包含两个元素。一个是基于生态的考量,这不但意味着对生态的保护也需要新的创造。例如,在城市中创立绿色空间网络,而这个网络不一定是彼此相连,也能够分散在适当的距离内。从生态的视点出发要求我们利用生态空间模型对自然环境作出评估,比如调查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对其稀缺性和生产力进行排名,这些都有助于对自然环境的有效管理。另外一个元素是紧凑,或者说是一个自给的生活区。在这样的一个区域内,诸如通勤通学,购物,到达社会服务设施等生活需求应该得到满足。而在老龄化社会,服务于老年人和残障人士的设施也应被充分考虑;通用设计的理念也非常重要。紧凑的城市需要对复合型设施作出空间规划,以及对发展连接不同设施的空间网络的规划。

“生态”和“紧凑”的概念在实际应用中的阻碍来自于负外部性的存在,即个人行为的社会成本不能充分反映于市场价格机制。例如,开发项目可能对环境产生危害,但在当前的法规体系下开发企业付出的仅包括支付地价和废弃物处理费,这并不足以补偿环境危害的代价。因为不需支付环境税,因此消费者不会认真考虑使用机动车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同理,如果“非生态”行为“有利可图”,那么生态城市的实现就会困难重重。紧凑城市亦是如此:人们很少考虑在城市中提供公共设施(基础

设施、交通系统等)的成本。事实上,社会设施和公共服务在高密度地区比在低密度地区更有效率、成本更低。然而根据现行的纳税方式,用于补贴公共服务支出的保有税的征收只以个人财产为依据,从而导致低密度地区的居民享受了来自高密度地区的转移支付,这无疑为人们选择在低密度地区居住提供了动机并妨碍紧凑城市的实现。

问题的解决需依靠经济手段纠正外部性,诸如征收环境税,修改税收体系等等;后者有必要做进一步讨论。显而易见,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提供对于城市生活而言是不可或缺的,而城市区即可被定义为由这些设施覆盖的空间。向居民征收的保有税应具有两方面功能:首先是作为个人增殖资本对社会的回报;其次是支付城市公共服务。后一项功能还没有被充分的认识并接受,因此为了消除外部性、更好的进行城市管理,有必要建立能够清晰划分这两部分功能的税收体系。

城市萎缩不是城市扩张的反过程;空置土地可能出现在城市中的任何地方从而导致城市肌理的马赛克化。为形成有序的城市空间和集约的城市结构,有必要对城市中的未利用土地进行重新整理;建议引入一种微观的土地调整机制和特别税收政策来促进土地的交换和合并。在土地交易中,相邻地块的土地所有者应该被赋予优先购买权;在缺乏绿色空间的过密集地区,如果开发者承诺设置一定公共空间,能够适当提高土地容积率作为奖励。

4.2、动机协调规划

在城市的扩张期,城市能够经过制定区划、控制容积率、建筑限高等手段实现对建设行为的控制。然而,这一体系在城市收缩期并不奏效。为了防止城市的马赛克化并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对居民的迁移无可避免。强制性的迁移并不可行,因而需要经过动机协调的规划方法使得规划目标与个人意愿相一致。

动机协调规划的定义是经过设计个人的动机达到控制城市活动的目的,其原则是使个体选择与最优的社会管理方案相一致。这一概念在与经济活动相关的社会政策制定中已获得广泛的应用,但在城市规划领域还很少被采用。动机协调原则并不否认自私行为的正当性,但它认为经过适当的控制及调整政策,利益相关者会在行动中主动把与自身并不相关的因素考虑在内,从而使得“自私”行为的结果产生社会福利最大化。例如,决策者能够为地区制定标准的发展模式,当开发行为不在标准范围内时,对负面行为给予赋税或对正面行为给补贴。动机协调性能够经过精心设计社会系统得以实现。理想的状态是个人净福利的总和等于社会的净福利。实现这一点必须经过建立一个精确的价格体系来内化个人行为的外部性;具体而言,要及时监管个人行为,准确衡量外部性以及建立实证评估型规划(evidence based planning, EBP)。

监管个人行为不代表监管一切,只有那些可能产生外部性的行

为才需要监管(如开发行为、交通行为等等);要注意平衡监管和个人隐私保护。衡量外部性需要避免消极的外部性、促进积极的外部性。现行的二元规制体系(即某种行为或被许可或被禁止)应转化为一种渐变式控制:例如,引入基于市场的规制管理能够使征税额与负外部性相符;制定条件性许可使得土地的开发只有在一定条件得到满足的前提下得以进行;制定基于行动的规制使得管理只针对实际发生的行动而并非条文条例。

随着空间技术的发展和城市信息数据的广泛获取,分析微观层面上开发项目对居住环境的影响成为可能。Gao和Asami()对东京世田谷区的独立住宅进行了享乐价格(hedonic price)分析,发现当某栋住宅周边没有老旧建筑环绕时,每平米的售价会增加58000日元(100日元=7.9元人民币,基于 10月汇率)。在另一个案例中,尽管对住宅地块的进一步划分会增加其所有者 6 0日元的个人收益,却使得周边住宅的总价值降低了2370000日元,因此社会总福利是减少的。如果向打算进一步划分土地的土地所有者征收这部分社会成本,那么负外部性就得到内化,土地所有者的动机也会得到校正而与社会目标相一致。

另一方面,保证规划决策者的动机适当性与保证规划参与者的动机协调性同样重要。对于决策者而言,常见的动机扭曲包括:1)认为规划区内居民的权利高于非居民(如地区内的商业从业者)的权利;2)重视地区的短期利益而忽略长期利益;3)地区

主义。这些扭曲动机的调整同样需要财政/税收体系的支出/补助。

4.3、动态规划

在传统的体系下,规划方案基于稳定和成熟的城市,这意味着一定时期后的城市状况是可预知的,因此总体规划只需要提出与预知状况相应的目标;而城市开发与管理只需实现总体规划设定的城市意向。在一个萎缩的社会中,对未来的稳定预期不复存在。在此背景下,城市规划必须是弹性的,能够对时时出现的变化作出回应。城市规划确定的政策和法规应根据需要提出修正,城市规划方案应受到定期的审视。

除此而外,规划内容中应适当加入一些与时间跨度或社会条件相关的先决条件。比如,对于一些正在经历人口净流出的城市地区,城市规划能够指定从现在起的20年作为提供城市公共服务的时间上限;或者规划方案能够明确承诺只有人口密度维持在40人/公顷以上,才会保证该地区公共设施的运营。为了对今后不断萎缩的需求未雨绸缪,当前进行的公共设施建设项目应参照未来的容量确定其规模,而当前不足的部分能够经过设置一些临时性的设施来得到满足。

动态规划的方法也为制定土地区划提供了新的途径。传统的规划在宏观层面上只指定城市规划区和非城市规划区;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城市条件,有必要在上述两者之间加入对从城市区到非

城市区的过渡区的指定,同时在这些过渡区设定允许进行城市开发的时间限制。如前所述,现行的用地性质分类体系共包括12类用地,在动态规划下,同样需要对用地性质定义一些过渡区,诸如从商业用地转为居住用地的过渡区或从中高层住宅专用地转为低层住宅专用地的过渡区。人口减少地区的容积率指标可逐年降低(如从300%开始每年降低2%);当该地区没有完成容积率降低的目标时,应经过对超标部分征税来加以管制。

城市规划基础调查当前每5或进行一次。为了达到动态规划的目标,这一调查应转变为一种日常性的行政管理行为,以保证城市信息的及时更新。为此在城市中需要引入能够监管城市行为的机制;城市和空间信息系统应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建筑许可中提供的信息也能够被整合到城市规划基础调查的内容中,从而保证从微观单元上对城市信息的追踪。

4.4、城市与空间信息系统

在一个变化与不稳定的社会,城市与空间信息系统的应用能够极大的辅助城市规划的决策过程。城市信息系统是记录城市现状的工具。正如前节所述,当前周期性的城市规划基础调查已不能满足新的时代对城市规划的要求。为了能够持续的获得城市信息,我们需要采取各种手段:单体建筑是城市的基本构成元素,利用建筑审批中提供的信息会极大的丰富城市信息系统;善于利用卫星影像能够使城市规划捕捉城市的主要空间变动;与城市遥

感系统连接能够扩大城市信息系统的内涵。对于规划文件的形式而言,数字信息会逐渐取代文字和图表成为主要媒介,因为前者的应用性更广更有说服力。2D文件会被4D文件取代,从而为城市形态提供更为多元的监测和模拟。

与此同时,空间信息系统的重要性也正被广泛认可。空间信息系统在城市规划中有4项基本功能。它有助于规划决策者了解当前的城市状况:物质空间看起来如何?城市中发生着什么?城市如何随着时间变化?空间信息系统的时效性极其重要,但为了控制成本,人们可接受的时间差是因任务而异的。比如,如果是监管市场状况,1个月的滞后是能够接受的;但如果是管理交通堵塞,则只允许1分钟的滞后。空间信息系统能够分析影响城市变化的因素,并经过建立空间模型分析这种变化背后的动力机制。空间信息系统的最后一个功能是利用空间模型和时空分析预测城市的未来。

空间信息一般是海量的;因此,对于利用空间信息系统而言,一个重要课题是如何“修剪”信息。这样的工作往往需要作出艰难的判断,并可能面临尖锐的批评。一种途径是经过自然选择,即类似植物的自我管理体系。在有足够的理由和清晰的原因说服其它人的时候,另一种途径就是果断决策。第三种途径是依靠社会舆论作出决定,这需要为决策提供足够的信息并在决策后审视其公正性。一言概之,为了成功获得需要的信息,需要对城市规

划调查的内容进行严格提炼,并充分掌握市场和社会信息。

5、未来的城市规划:迈向现实的公正的改革

上文的论述说明对当前城市规划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任何一项成功的改革必须是可行的,而这里“可行”意味着在不进行根本性修正的前提下维持当前城市规划的框架以及延续当前城市政策的趋势(如地方主义)。能够考虑如下的改革措施:首先,当前指定城市规划区和制定总体规划的方法需要改正。城市规划的第一步不应是指定城市规划区然后在这个区域内考虑规划问题;需要在一个更大的空间范围内(经过相关调查)制定区域政策,然后在其中确定城市规划区。城市规划应担负起区域协调的责任,将都市体系与国家空间战略两者联系起来。当前通行的城市规划条例多体现为“技术建议”或“实施办法”的形式,今后它们应采取基于描述事实的导则的方式,而学术团体能够在这一转变中发挥作用。

当前的城市规划体系划分城市规划区为UPA以及UCA,这种划分方式能够保留,但两者的功能需要加以调整以配合萎缩城市背景下逆转的城市规划目标,这种修正能够经过自治体的法律法规实现。区划规制在控制城市空间形态方面的功能需要进一步加强:容积率的制定应在人口框架下,并根据建筑的具体状况赋予足够的弹性。引入过渡区的概念,逆城市化区(deurbanized zone)以及紧凑城市的诱导战略。应鼓励有利于实现土地集约利

用的开发权置换。

即使在城市规划促进区也能够预知随着人口的减少,农业土地和绿地等土地类型的出现将不可避免。这些非建设用地应该在UPA的规制框架内受到积极的监管和妥善处理。城市规划基础调查涉及的内容将为自治体提供编制总体规划的依据,这些内容不应是固定的,它们需要被时时修正以辅助城市政策的优化。与此相应,城市规划的决策者要经过城市规划调查提供的信息来定期审视规划方案并及时作出必要的修正。修正要对政策的稳定性和弹性给予同样的重视,同时也要考虑到规划的时间成本。对于社区更新的实现,当前自治体自上而下的推动是主导方式,实际上,地权者和住民因具有地区共同性而能够在社区更新的过程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社区更新能够经过社会契约而非行政手段得到实现。

最后,城市规划的正当性是需要受到检验的。一般有两种方式来检验:判断内容的正当性或判断过程的正当性。在规划制定过程中,规划机构应尽其所能、获得更多的信息以保证规划方案的最优;规划决策者要致力于推动实证评估型规划,这将为检验规划的适当性提供客观标准。城市规划的制定过程应尽可能保证规划的正当性在这一过程中受到监督;这样即便其内容由于条件限制不能做到最适,也可使规划本身得到社会认同。

城市的缩小为日本城市提出了挑战也提供了机遇,城市的缩

小并不一定意味着城市的衰败。适应时代发展的城市规划体系会见证更加繁荣与宜居的未来城市。

参考文献:

Gao, X.L., Asami, Y. ( ), The external effects of local attributes on living environment in detached residential blocks, Urban studies, 38, 487-505

*本文是基于作者在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的讲座整理、翻译而成

东京近代城市规划

东京近代城市规划:从明治维新到大正民主 曹康陶娅 摘要:本文研完东京近代城市规划从明治到大正时期的一段发展历程在概述了自1868 至1931 年日本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后,本文依据规划主体的不同、分三个方面付该时期东京的城市规划思想及实践进行论述、即西方思想的影响、企业家的自发实践和本国之路的探索。最后,总结了明治时期和大正时期日本城市规划的持征及不足。 日本的城市规划历史可大致分为五个时期古代.中世、近世、近代和现代。1868 年后的近现代又可细分为四个阶段:明治(1868 一1912 ) ;大正至昭和早期(1912 一1931 卜战时(1931 一1945 )战后(1945 一至今)。日本封建时代结束以来的三个天皇政权各因其鲜明的特征而被当世称为”国家主义的明治‘’、”民主主义的大正’‘和”军国主义的昭和”。从年号上看.大正时期是从1912 年到1926 年但日本史学家公认的”大正民主”时期是从日俄战争结束开始到1931 年满洲事变为止(Sorensen , 2002 : 86 )。本文选取了日本近代城市规划草创时期的典型城市―明治维新到大正民主时期(1868 一1931 )的东京―作为研究对象。 关键词:城市规划;东京:明治;大正 l 政治、经济、社会背景 l . 1 社会变迁―从明治到大正 日本明治时期(1868 一1912 )是日本近代历史的开始也是日本脱离封建社会,步入发达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明治政府成立后即开始推行富国强兵、脱亚入欧的国策,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思想风尚和生活方式等领域进行近代化、西方化的普及(万峰,1981 )。新政府进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改革.包括废藩置县、四民平等、地税改革、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等措施(依田惠家,2004 ; 213 一223 ) .为日本成为现代强国奠定了基础。 大正年间<1912 一1926 )爆发了各种社会运动及普选运动.不少政治立场各异的社会政治团体成立推动了1925 年普选法的颁布。普选法废止了在选举权、被选举权方面对财产额的限制凡年满25 周岁及以上的所有男性公民皆有选举权。内阁则由控制下议院的政党控制(1930 年代后由军方控制)。普选法及较为民主的内阁使大正被冠以‘民主主义‘’之衔。一战以后日本摆脱了日俄战争以来的经济萧条实现了大跨度发展。由于未实际参战,反而向参战国贩卖军需品日本大发战争财。不仅消解了经济危机.生产力大幅提升、重化工业得到发展还打入了国外市场。大正时期是日本大规模工业化的时期,东京、大阪、名古屋等大城市地区成为工业集聚的区域,沿东京湾发展出来50km 长的东京一横滨工业带东京城市内部和西边的市郊地带也雨后春笋般涌现出大批小工厂。大正时代也是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城市地域进一步扩大。 明治时期日本政府虽然也日益意识到工业的重要性.但仍遵循封建社会以来的统.以农业为立国之本。日本国策的转向是在大正时期:由于自大正起工业产值超出农业资本主义得到空前发展:并且一战以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日积月累造成了无法忽视的城市问题这两点原因促使政府(以内务省为代表)将工作重心从

血液透析治疗现状及展望

血液透析治疗现状及展望 1.1血液透析治疗现状 慢性肾衰竭的发生率估计约100—360 人/100万人,不同地区的发生率有所不同,中国、欧洲和美国分别为100人/100万人、170人/100万人和360人/100万人。随着社会发展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疾病谱也在发生变化,其发病率和患病率还将逐年增加。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维持生命的重要手段,但透析的远期生存率仍不乐观。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率虽呈逐年下降趋势,但依然居高不下。据统计,在美国每年血液透析的患者仍有高于20%的死亡率,在欧洲约为14%一26%。有证据表明,中分子尿毒症毒素的潴留与透析患者的死亡有关。 2008年,欧洲采用随机对照高通量及低通量透析的MPO研究初步结果亦提示:高通量透析更优越。高通量血液透析(High flux/permeable hemodialysis,HFHD)是指采用高通量血液透析器在容量控制的普通血液透析机上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DOPPS研究显示:使用高效对流(血液滤过及血液透析滤过)技术,相比于普通透析技术死亡率更低。上述研究表明:采用高效对流技术,增强中分子清除能力有助于提高透析质量及改善患者预后。如今,采用高通量透析的病人越来越多。 目前我国血液透析发展极不平衡。一、透析机严重需大于供,尤其是在基层医院,机器太少,存在病人做不了透析,延误了治疗;二、很多血液透析从业人员缺乏统一培训,操作不规范,无法达到治疗效果,同时增加了治疗风险(如交叉感染)。血液透析方案方案制定不合理,无法做到个体化治疗。无法严格按照指南要求进行血液透析抗凝治疗及透析并发症的处理,患者透析充分性指标达标率低。三、透析费用较高,存在病人既做不上透析的矛盾。长期进行透析的患者平均每周需做2-3次透析,每次费用在400元左右,加上药费、交通费用等因素,一年的费用高达5万元左右,远远超过了居民年人均收入水平。而且存在许多血液透析病人不能享受医保或合作医疗报销比例过低。目前透析病人的费用负担已影响到许多透析病人生命安全及其家庭幸福,很多需要透析的病人放弃治疗,最终病情急速恶化而死亡。

港口在城市中的规划布局特点.

港口在城市中的规划布局特点: 港口规划是根据港口远景可获吞吐量的规模而确定的港口水域、陆域以及营运条件等规划。一般需要在流域航运或海运规划的基础上进行。 港口在城市中的位置:港址选择是应从港口和城市两方面考虑。从港口角度必须考虑的因素有:一自然条件:包括水深、冲淤、风浪、潮汐、地质、地貌等。二技术条件:按港口规模、性质的要求,分析设计与施工技术上的可行性。三经济性分析:比较投资,运营费用的经济合理性,近远期的效益如何结合等。 港址选择的指导思想是从城市的全局出发,合理地安排好港、城关系:一港址与其他岸线使用的单位的关系协调,如港口、工业、生活等岸线的全面安排。二港口与城市位置关系的协调,如与港口工业等地区的关系。三港口的集疏运组织条件,如港口出入航道的距离。四有关城市总体布局的其他因素。如环境影响和保护。 港口作业区的布置应满足如下原则:一客运码头要接近城市中心地区,使游客有方面的交通条件。二件杂货作业区一般应设在离城市较近,具有深水和中等水的岸线段,以适于件杂货船舶停泊以及有关业务部门联系。三集装箱码头宜邻近件杂货区,要求有较大水深和较大的陆域面积。四为当地服务的作业区应尽量接近城市仓库区,与生产加工、生活消费地点保持短捷的运输距离。五散货作业区应布置在城市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位置,防止对城市生活居住区污染。六油码头对水深要求高,设独立的储存系统,有严格的防火和防止油污染水域的要求。七木材作业区要有宽广水域。八在国际贸易港口城市中,涉外区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港口的用地功能布局:保证临水生产用地、港区、生活居住用地各有岸线;对外交通用地与各组成部分联系方便;生活居住用地与生产用地长边相邻;城市交通组织区分生活性与交通性,分别组成各自的网络。仓库用地按其类型分别接近其服务对象。 BRT。公共交通优先。(分析,策略) BRT(Bus Rapid Transit)“巴士快速公交系统”。BRT利用改良型的公交车辆运营在公交专用道上,在道路时空分配上给于适当的优先权,兼具轨道交通容量大,速度快和常规公交灵活方便特性的一种新型公共交通方式。 公共交通优先:政府部门在综合交通政策上确立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地位,在规划建设上确立公共交通优先安排顺序;在资金投入、财政税收上确立公共交通优先的倾斜做法;在道路通行权上确立公共交通优先的权利。 一般来说,公共交通优先战略包含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对公共交通的扶持;二是对其他方式(主要是小汽车)的限制。对公共交通的扶持是公交优先战略的主要方面,包括:一是经济上对公交的扶持,在财政、税收等方面向公交倾斜;二是道路使用与管理上对公交的优先;三是城市规划上对公交场站用地,特别是道路规划上对公交行驶、设站、换乘等方面的优先考虑。对低效交通方式的限制是公交优先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购置限制。使用限制。城市中心或拥挤地区停车限制等。此外还有限制加引导的措施。 《雅典宪章》即国际建筑协会在雅典会议上制定的一份关于城市规划的纲领性文件——“城市规划大纲”。它集中反映了当时“新建筑”学派,特别是柯比西埃的观点。 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成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息与交通四大功能活动的正常进行。并认为:居住问题为人口密度过大、缺乏空地及绿化、生活环境质量差、公共设施少且分布不合理等。工作问题是由于工作地点在城市中无计划的布置,远离居住区,从而造成过分拥挤而集中的人流交通。游息问题是大城市缺乏空地、城市绿地面积少且位置大多偏于郊区。针对交通恶化问题,靠局部的放宽改进道路并不能解决问题,须从整个道路系统的规划入手,考虑适应机动交通发展的全新道路系统。

我国血液透析产业现状分析报告

一、行业基本概述 1、慢性肾脏病概述 肾脏的基本功能是排泄代谢废物和水分,患有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会 导致代谢废物和水分潴留等系列症状和体征,危机患者的生命。终末期肾脏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 ESRD)患者需要进行肾脏替代治疗(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RRT)。肾脏替 代治疗方式当前主要有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和肾移植(renal transplantation,RT)。 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1]是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肾脏结构和功能障碍 (肾脏损害病史大于3个月),包括肾GFR正常和不正常的病理损伤、血液或尿液成分异常,及影像学检查异常,或不明原因GFR下降(<60ml/min·1.73m2)超过3个月,即为CKD。 美国肾脏病基金会(NKF)KDOQI 专家组综合考虑肾脏病严重程度、肾功能水平、与肾功能水平相关的并发症、合并症、肾功能丧失的危险因素等,提出对CKD的分期,达到终末期 肾病患者的需要采取肾脏替代治疗方式。 表1 美国KDOQI 专家组对CKD 分期方法的建议 资料来源:《肾脏病学》(第三版),和达资本分析 针对不同的CKD分期,需要提供针对性预防措施和治疗方式。具体如下: 表2 预防措施与CKD 分期治疗方式

资料来源:《肾脏病学》(第三版),和达资本分析 2、慢性肾脏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我国CKD呈现知晓率20%左右,患病率10%-11%左右,CKD患者接近1.2亿,CKD治疗率 低5%,ESRD患者200万左右,透析人数34万左右,透析率低于20%,致病原因主要是原 发性肾小球病接近50%,其次是糖尿病肾病和高血压肾硬化等。我国CKD构成谱区别于发 达国家,但逐渐向发达国家靠近,糖尿病肾病比例逐渐上升,特别是老年人CKD患者群体。 CKD多呈隐匿性渐进过程,患者就诊时一般已达病程后期,因此CKD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防治、早期监控尤其重要。各国通过普查发现的CKD患者即“不知晓患者”占慢性肾脏病患者总数的比例都比较高,调查显示美国比例达59%、我国香港高达71%、北大第一院 普查结果为91%。我国患病率在10%-11%左右,欧美、澳大利亚和日本的患病率约为6%-16%。 根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2009年9月至2010年9月在13个省市47204名18岁以 上的成人中进行的中国慢性肾脏病(CKD)调查结果表明,CKD患病率为10.8%,其中,以 肾小球滤过率(eGFR)<60ml/(min?1.73m2)诊断的患病率为1.7%,而以尿白蛋白与肌酐 比值>30mg/g诊断的患病率为9.4%。推算CKD患者近1.2亿。

探讨城市建筑规划设计的特点分析 范佳铭

探讨城市建筑规划设计的特点分析范佳铭 发表时间:2019-07-03T08:39:01.837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1期作者:范佳铭 [导读] 摘要:建筑设计是城市设计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落实城市规划设计思想的主要途径,同时城市规划设计要遵照城市规划设计进行。 杭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310000 摘要:建筑设计是城市设计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落实城市规划设计思想的主要途径,同时城市规划设计要遵照城市规划设计进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城市的建筑业也不断的增加,建筑设计的规划严重的影响着城市,城市的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更新设计、建筑设计、古建筑修复设计、风貌设计、景观设计等这些小的细节都在影响着城市规划,而建筑设计则解决诸因素中建筑个体功能以及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影响下与城市大环境小环境的协调。 关键词: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特定体现 一、我国的城市规划 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人民的追求也不断地更新,我国的城市规划也将不断地跟着步伐不断地改变“,天圆地方说”作为一种整体上的文化观,方形成为人类居住空间的理想模式,它从深层次的文化意识上奠定了中国方形城市的理想形态,而建筑设计则解决诸因素中建筑个体功能以及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影响下与城市大环境小环境的协调,这些都将是城市的特点,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空间的分析与设计也即对人活动的区域空间和各区域空间的关系的协调,从广度来说以往的认为由产业布局的点状规划到交通布局的线状发展再到以创造更好的环境改善居住与工作套间为目标的面状规划的三次时并没有解决城市发展的社会病症,应该探索更整体与立体的规划,即在国土范围内建立“自然-空间-人类系统”的整体割据和发展模式。 建成环境是指城市中非自然因素形成的人造环境是由城市中已建成的城墙、街道、桥梁、建筑物、构筑物等构成,城市规划是动态地解决和协调各类建筑之间的联系、建筑群的整体形象,以生态的、可持续的观点延续城市的历史,展望城市的未来,二者是建筑设计能够体现一个城市的规划如何;例如在建筑中规划师为了追求美的原则把地块分配的大小不一,建筑规定的高低不一,丧失了统一的标准和公平的原则,还违背了地价运作的经济规律,这些都将影响着城市的规划,简言之,即城市中及各建筑物之间的可被人们领会的所有的空间,人在任何时候都在领会城市,城市提供给人们的各方面感受便是城市空间,对建筑与城市规划设计工作的认识不断深化。基于城市是综合的动态的体系,城市规划设计研究不仅着眼于平面上土地的利用划分,也不仅局限于三维空间的布局,而是引入了时间、经济、社会多种要求的“融贯的综合研究”。 二、城市建筑的设计 在我国,一个好的城市建筑设计,是体现一个国家和城市的最好标志,以往的认为由产业布局的点状规划到交通布局的线状发展再到以创造更好的环境,改善居住与工作套间为目标的面状规划的三次时间并没有解决城市发展的社会病症,应该探索更整体与立体的规划,即在国土范围内建立“自然-空间-人类系统”的整体割据和发展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空间的肌理不断有新的变化,将强城市设计是城市规划的重要举措,从城市区域规划出发,设想建筑与大环境的结合:建筑的整体轮廓上,与城市周围的现有建筑设计相呼应,立面上虚实进行对比、色彩的处理与环境格调相协调,流线上要符合环境的肌理,从人的感觉出发想象建筑物局部的小环境进行处理,通过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感受塑造空间,进行城市的规划。环境提供信息,通过人的外部行为的各种认知过程而加以编码、储存和操作。重视过去实践经验成为认知心理学的最重要特征,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其控制力也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建设加速,同时也出现建筑设计带动城市规划的趋势,城市设计指导原则对一切影响街景透视的因素提出设计要求,包括建筑体量关系,广场之间的围塑关系,街道及建筑界面的尺度关系等,建筑的整体轮廓上,与周围的现有建筑呼应,立面上虚实对比、色彩处理与环境格调相协调,有自己的风格,整体性强、简单中体现复杂,不变中起变化,使建筑设计能够体现城市规划的特点突出,使城市更加的完美,从而也可以因一个好的城市可以构建一个好的社会和风貌,高层建筑顶部以及多层不上人屋顶等视线不能及处简洁处理,体现一定秩序,满足可能的俯瞰效果,并从墙面倾斜、局部层高处理等来控制人的视线和控制小环境,这种小的环境就是城市的主源泉。 进一步加强对城市设计规划建设监督和管理,充分发挥城市规划在建设现代化城市中的“龙头”作用,促进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城市设计的开展,为提高城市体形和空间环境质量提供了规划条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为城市历史文化保护提供了前提;城市生态规划的开展,为城市生态的保护和改善作出了积极贡献;小城镇规划的开展,对小城镇的合理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同时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创作了一批精品建筑,为建筑设计建设了一批内涵深刻、功能良好、造型独特的优秀建筑,初步塑造了具有城市规划特色又充满时代精神的城市新面貌,这种面貌要靠建筑设计来体现城市的规划,城市规划设计界提出了“持续规划”和“滚动式发展”的规划思想,即主要着眼于近期的发展与建设,对远景目标则不断地加以修正补充和调整,实行一种动态的平衡,从而抛弃了把城市规划设计当作城市“未来终极状态”的旧观念。 三、城市建筑的基本特点 3.1 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建筑与生态环境相结合。 3.2 建成环境与空间的肌理。 3.3 建筑讲究自然通风、采光,创造大众共享的开放空间。 3.4 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创作了一批精品建筑。 3.5 空间发展的研究与城市规划学相结合一个好的优秀的建筑不仅是建筑设计要有一定特色、对于水平高也有着要求,同时其环境绿化设计也要有特色,与所处的自然环境协调,其中环境提供信息,通过人的外部行为的各种认知过程而加以编码、储存和操作,重视过去实践经验成为认知心理学的最重要特征,这种空间以不同的高低层次,几何的联系在一起,它仅在几何特征和审美质量方面具有清晰的可辨性,从而允许人们自觉的去领会这个外部空间,即所谓外部空间,是将受到建筑设计的规划和要求,同时为确保城市规划编制工作的顺利进行,市级财政部门应每年安排规划专项编制经费,并根据市委、市政府审定的规划编制年度计划和市委常委会确定的项目足额划拨规划专项编制经费,这些经费通过用在建筑设计上来体现城市规划的特点 四、总结 城市规划是动态地解决和协调各类建筑之间的联系、建筑群的整体形象,以生态的、可持续的观点延续城市的历史,展望城市的未来。城市规划设计是建筑和园林建设的前提,并为所需的空间准备条件,城市规划设计研究的进展也为建筑学和园林学的开拓提供了前所

建筑美术设计体现城市规划特点

建筑美术设计体现城市规划特点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装饰工程设计风格也得到了 快速发展,将工艺美术所特有的魅力与现代装饰设计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已经成为 了一种新的趋势.而这种尝试在当前社会可谓是引领着社会新趋势,并取得了一定 的成绩,为国家文化建设发展做出了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对现代建筑设计进 行了一定地介绍,对应用工艺美术设计思想的创新意义进行了概述,并对现代建 筑设计构想中工艺美术设计思想的创新应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建筑美术;现代设计;城市规划;融合 1建筑美术设计与现代技术之间存在的关联 一个让人们满意的建筑物需要充分融合現代技术和建筑美术,这两者必不可少,相得益彰。建筑美术设计需要以现代技术为基础呈现在人们面前,从建筑的 格局上欣赏,建筑美术设计主要体现在建筑的外观上,能够通过人们的肉眼直接 地观察;而现代技术则恰好不同,它是建筑物自身质量的体现,需要人们认真的体会才能够有所感知。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建筑物的要求也随之不 断发生着改变,即对建筑物的期望越来越高。在建造建筑物时,现代技术作为质 量的“安全帽”能够确保建筑物的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而建筑美术设计则是 确保人们能够“大饱眼福”。现代技术的使用就是为了能够让建筑美术设计发挥其 最大的效能,所以如果现代技术得到提高,那么建筑美术设计也会随之得到完善;如果现代技术得到了革新,那么也将会为建筑美术设计师提供更多的设计启发等。因此,要想更有效的发挥建筑美术设计的作用,就需要不断对现代技术进行创新 与提高,从而让现代技术为建筑美术技术保驾护航。 2建筑美术设计与现代技术的发展现状 2.1建筑美术设计的发展 在现实生活当中物质决定意识以及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是得到了验 证的,在建筑这一块上,人们对建筑艺术的需要以及快速发展的经济,使得在建 筑艺术上,人们审美观更加的高了。美的规律是建筑艺术的基础,通过对建筑艺 术独特艺术语言的运用,将形象审美价值以及文化价值赋予建筑,让其具有形式 美以及象征性,用不同的表现形式将相应的风格给表现出来。在艺术的本身而言,建筑艺术之存在审美不同,无高低之分,只存在这时代上风格的区别。随着人们 审美的变化,整个建筑艺术发展史也在变化发展着。在我国古代的建筑艺术发展 史上,对于建筑的对比、比例、均衡等美学元素是比较注重的,在现今的建筑行 业在包含此基础上,更加注重建筑艺术的隐喻效果以及空间上的处理,并强调建 筑构图规律以及主观的审美见解的结合。 2.2现代设计的现状 建筑技术在广义上讲可以说是包括了建筑行业的全部技术,包括建筑施工当 中结构设计以及施工工艺等等。新的施工工艺、设计思路、新的设计现念和新材 料和新的施工技术方面的发展是现代建筑技术的发展主要体现面,以上方面都标 志着建筑行业将技术层次提高了。在发展趋势上,建筑行业也是一个上升的状态,就像通常事物的发展规律般,发展过程有曲折,但是总体是前进的。如,在建筑 面积上,远古的简单到现今的多结构,大跨度。在材料上,从过去的木质到现今 的混凝土等。这些足以看出建筑业的发展前进。现今,筑行业较新的施工工艺包

日本城市规划对中国的影响

硕士研究生 非笔试课程考核报告 2014 至2015学年第一学期 考核课程:日本城市规划详解 提交日期: 2015年 3 月 24 日报告题目:日本城市规划对中国的借鉴 考核成绩 考核人 姓名唐惠娟 _ 学号 2013050112 年级 2013级 专业城乡规划学 所在学院建筑城规学院 山东建筑大学研究生处制

日本城市规划对中国的借鉴 ——基于对日本大正—昭和初期城市化发展历程的研究 摘要: 大正—昭和初期是日本城市发展的重要时期之一,在此期间,日本确立了统一的城市规划制度,推进了城市化进程,形成了鲜明而独特的日本城市化特征,虽然日本这一阶段的城市规划制度、技术、模式并不成熟,且体现出诸多弊病,但这对目前正处于城市规划与建设重要时期的我国均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鉴于此,本文将对日本大正—昭和初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规划的背景、特征及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该时期日本城市规划对我国的影响与启示。 关键词:日本;城市规划;大正—昭和初期 大正—昭和初期(1912—1935),日本作为后发的现代化国家,制定了一条适合其国情的城市化道路,而在该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日本城市规划制度与规划模式逐步完善,随着日本传统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化,彼时的日本逐步形成了鲜明的城市规划特征,包括大城市圈为主的规划模式、临海工业带现行发展的“非均衡式”规划理念,以及“交通现行”的规划策略等等。不盲目参考发达国家经验,自主探索城市化道路,针对性地制定城市规划模式的做法,对正处于城市化发展重要阶段的我国而言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而伴随着城市化进程而产生的产业公害、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问题,也为我国城市规划事业带来诸多警示。 1 日本城市规划背景与基本制度 明治时期的东京市区改正条例是日本全国统一城市规划的起点和必要基础,但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大城市逐步扩张,明治时期的规划制策略已经不再适用。在此背景下,大正—昭和初期的日本逐步开始探索新的城市规划策略,于1919年出台了全国统一的城市规划法,此后逐步建立了更为适用的城市规划制度和相应策略,并改进了东京市区改正条例,最终形成以土地规划整理制度、建筑线制度、用途地域制度为核心的城市规划制度体系。此时的全国统一城市规划,已经成为日本重要的国家事务,随着日本政府不断探索、践行新制度、新方法,日本城市规划吸引了更多技术、资金,加之城市规划官僚组织的不断探索,使得日本城市规划制度与策略日趋成熟。 2 日本城市规划的基本特征 大正—昭和初期,日本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规划模式和理念等,有着较为突出的阶段性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2.1 大城市圈为主的城市规划基本模式 大城市圈发展模式是将城市作为人口聚集的中心区域,不断向外辐射,进而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及影响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及影响 摘要: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古代拥有着繁荣的城市经济和深厚的城市文化底蕴,其城市规划的特点也异常鲜明,影响深远。文章就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和影响做了初步的探索,多元融合的中华文化使城市表现出包容性与丰富的活力,封闭和稳定的社会秩序使城市表现出极强的统一性。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的一些观念,对当今的城市规划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城市规划;中国古代;特征;影响 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 (一)中央集权下的“整齐划一” 我国早期的城市总体形态受到以井田制为代表的早期农耕制度的影响。所谓井田即“方里为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井田制的形成,造就了中国古代城市方格网的特征。贺业矩在《考工记营国制度研究》一书中指出:“把城市视为一大块井田,利用井田阡陌的经纬,构成道路网,按照井田制,将它划分成若干等面积的方块底盘,充作城市营建用地;同时规定,以井田的单位——夫作为城市用地的单位。”由此,奠定了中国古代城市方格网状的总体空间格局。 以间为房屋的基本单位,几间并联成一座房屋,几座房屋围成矩形院落,若干院落并联成一条巷,若干巷前后排列组成小街区,若干小街区组成一个矩形的坊或大街区,若干坊或大街区纵横成行排列,其间形成方格网状街道,最后形成以宫殿、街署或钟鼓楼等公共建筑为中心的有中轴线的城市,这就是中国古代城市的特点。 中国古代的城市具有明显的风格统一,整齐划一的特点。其中的原因:一是该城市规划格局本身的优越性。二是秦朝以来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度,“车同轨,书同文”,城市的格局当然也要按照规定被标准化。 这种城市规划的格局,中心明显,主次分明,有明显的对称轴,左右呼应,街道的脉络清晰。根据这种城市规划的方式,所有城池的规模和形制,都有一定的层次标准。都城都是最高大坚固的,其下的诸侯、郡县城市则以行政等级的高下来确定规模。就城市本身来说,首先,会选择城市中心的位置,“仰观天象,俯察经纬”,确定中心后以此为基点,向四周扩散,进而框定城市的总体范围,该中心在都城往往是皇宫所在地,在郡县则往往是钟鼓楼或行政机关所在地。其次,城中普遍都有一条以中心街道或宫殿建筑构成的“中轴线”,城市以此左右对称布局,譬如唐长安城的朱雀大道。再次,中国古代对街道规划十分重视,作用远较西欧中世纪城市中的街道重要。街道既是选择中轴线的依据,又是城内相

中国和各大发达国家城市规划运作体系

1.澳大利亚的城市行政体系 2.新加坡的城市行政体系 3.日本的城市行政体系 4.加拿大的城市行政体系 5.美国的城市行政体系 6.中国的城市行政体系 澳大利亚的城市行政体系——规划行政体系 一、联邦政府及首都的规划行政 堪培拉 在联邦制的条件下,联邦政府一般不干预及州以下的城市规划行政事务。但联邦政府某些部门的职责与地方规划事务有一定的关联性,这些部门主要有:建设部、环境、住房和社区发展部、交通部。此外,在1972-1975年的惠特拉姆政府中曾设有城市和区域发展部,联邦政府通过行政和财政等手段介入地方城市发展的事务。 在联邦直接管辖下的堪培拉市,在1988年以前,国家首都发展委员会是规划行政的单一主体,联

邦政府设有主管首都地区事务的部长,部长会同国家首都发展委员会处理城市规划布局的调整、土地使用管理等的具体的程序性工作。1988年以后,根据新的立法,堪培拉分别成立了属于联邦国家的首都规划署(The National Capital Planning Authority),及属于堪培拉市的地方规划署(Territory Planning Authority)。国家首都规划署负责制定“国家首都规划”,这个规划中要包括整个首都地区的规划原则、政策及标准,在规划中划出具有国家首都特征的指定区域,在指定区域内制定详细的规划和设计文件,对指定区域实施建设管理。 “国家首都规划”由首都规划署按法定程序编制或修订,经由联邦政府主管部长批准,经政府官报公布生效。规划生效后,政府须在国会两院会议期间的6天内提交给两院,在提交后6天内如果国会任何一院通过动议不同意这个规划或规划中的部分内容,则这个规划或规划中的一部分内容即为无效。 首都地方规划由地方规划署按法定程序编制或修订,并征询首都规划署的意见,书面报地方政府行政长官。联邦法律规定,地方规划与国家首都规划不符为无效。 二、州级政府及规划行政 澳大利亚各州的城市人口主要都集中在州的首府。州的首府都是大都会区,由几十个地方政府行政单元的组成,如悉尼大都市区有30余个地方政府行政区,墨尔本大都市区含50多个地方政府区域。由于首府在各州的经济、政治中的重要地位,州政府一般都对首府的整个都市化地区施以较直接的管理。 维多利亚州的规划行政体系在各州中最为复杂,并随经济、政治条件而不断变化,经过了多次的调整变迁,但长期以来州级政府机构在规划行政中的主导地位没有改变过。 悉尼港 在维多利亚州的州政府设有规划和环境部(1993年后改为规划与发展部),作为州的规划行政主管部。在州的层面,通过立法设有墨尔本及大都会工务局(The Melbourne and Metropolitan Board of Works,以下简称MMBW)。MMBW被赋予了广泛的权力来编制和实施墨尔本大都市区规划(Melbourne Metropolitan Planning Scheme,以下简称MMPS)。在墨尔本以外的其他城市化地区也通过州立法设立了几个区域性的规划行政机构,以负责跨地方行政区的规划事务。 根据1981年的州城市规划法修正案,位于墨尔本大都市区内的地方政府可以申请编制自己辖区的法定规划。地方政府编制的规划必须与MMPS相符合,且不涉及具有全局性的问题。地方政府的规划必须经MMBW同意才能生效。规划一旦生效,即取代MMPS中的有关部分内容。一个地方政府一旦有了自己的法定规划,相应的规划审批权限就从MMBW转移到这个地方政府。 规划的行政涉及与各方的协调。有许多州的行政机构与规划事务有关,它们有的为规划提供咨询,有的在实施自己的行政行为过程中将对规划产生影响。维多利亚州与规划有关的行政机构包括:州协调委员会,其职责是协调州政府几十个部门的政策和行政行为,确定优先程序及规划方向;规划咨询委员会,其任务是为规划部长提供咨询意见,特别是关于规划的政策问题;历史建筑保护委员会,其工作是制定和调整历史建筑的登录;环境保护署,其职责是保护和改善环境及控制污染;城市更新署负责重建或改建旧区;政府建设顾问委员会,负责为主管公共工程的政府部长提供关于保护具历史、文化价值的公共建筑的建议。此外还有公共工程部、港口署、土地保护委员会、农业部、住房部、卫生局、林业局等机构也都与规划行政有关。

日本东京的交通规划

东京是日本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世界信息、金融中心之一。东京位于日本群岛中间,面积2180平方公里左右,拥有人口约1200万。从地理位置看,东京主要包括23个区,以及多摩新区,形成一个行政商务中心区,加上周围许多县,如神奈川、崎玉、千叶,以及最北面的茨城县等构成东京圈。 东京都人口密度与其它大城市相比较显得特别高,整个城市密度达到500人/km2,行政商务中心区密度为13,000人/km2,城市化基本上在半径50公里向四周发展。东京圈要协调任何一个问题都要化费很大精力,特别是交通问题。 一、xx问题 近几年来,市中心地区的事务机构过分集中、活动频繁、人口不断增多,交通、住宅、环境、垃圾清除及防灾等问题越来越尖锐。近几年来,土地价格突如其来的上涨,致使中等收入的家庭很难购买市内房屋。因此多数住宅远离市区,市民甚至购买更远离市中心的住房,工作一般却在市中心,造成住宅和工作地点或者学校之间交通上的压力。市中心的商务、社会活动十分集中,人来往返,车辆增多,使原已饱和的交通量急剧增加,由此产生了交通阻塞、环境问题,如由碳氢化合物造成的大气污染。另外, 1995年1月,阪神发生强烈地震,许多公共建筑、城市道路设施和铁路都遭到了严重破坏,损失巨大,但也唤醒了人们要重视保护城市,防止突如其来的灾难。 二、集中在市中心的交通 1、通往市中心的交通量逐渐增加 目前,各项社会活动机构都集中在市中心区,也推动了东京都本身第三产业的发展,交通信息对它们起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人口也十分密集,将近有1200万居民,占整个日本国10%人口居住在东京都,每天近360万职工和学生涌入行政商务中心区(618km2),该行政商务中心区内本身居住着800万居民,每天有大量的流动人口是东京都的一大特征,因此,道路和铁路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主要交通线。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及影响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得特点及彩响 摘要:中国就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得历史。在古代拥有着緊荣得城市经济与深厚得城市文化底蕴,其城市规划得特点也异常鲜明,影响深远。文章就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得特点与影响做了初步得探索,多元融合得中华文化使城市表现出包容性与丰富得活力,封闭与稳定得社会秩序使城市表现出极强得统一性。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得一些观念,对当今得城市规划仍有很大得借鉴意义。 关键词:城市规划;中国古代;特征;影响 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得特点 (一)中央集权下得“搭齐划一” 我国早期得城市总体形态受到以井田制为代表得早期农耕制度得影响。所谓井田即“方里为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井田制得形成,造就了中国古代城市方格网得特征。贺业矩在《考工记营国制度研究》一书中指出:“把城市视为一大块井田,利用井田阡陌得经纬,构成道路网,按照井田制,将它划分成若干等面积得方块底盘,充作城市营建用地; 同时规定,以井田得单位——夫作为城市用地得单位。”由此,奠定了中国古代城市方格网状得总体空间格局。 以间为房屋得基本单位,几间并联成一座房屋,几座房屋围成矩形院落,若干院落并联成一条巷,若干巷前后排列组成小街区,若干小街区组成一个矩形得坊或大街区,若干坊或大街区纵横成行排列,其间形成方格网状街道,最后形成以宫殿、街署或钟鼓楼等公共建筑为中心得有中轴线得城市,这就就是中国古代城市得特点。 中国古代得城市具有明显得风格统一,整齐划一得特点。其中得原因:一就是该城市规划格局本身得优越性。二就是秦朝以来确立得中央集权制度,“车同轨, 书同文”,城市得格局当然也要按照规定被标准化。 这种城市规划得格局,中心明显,主次分明,有明显得对称轴,左右呼应,街道得脉络清晰。根据这种城市规划得方式,所有城池得规模与形制,都有一定得层次标准。都城都就是最高大坚固得,其下得诸侯、郡县城市则以行政等级得高下来确定规模。就城市本身来说,首先,会选择城市中心得位置,“仰观天象,俯察经纬”, 确定中心后以此为基?点,向四周扩散,进而框定城市得总体范围,该中心在都城往往就是皇宫所在地,在郡县则往往就是钟鼓楼或行政机关所在地。其次,城中普遍都有一条以中心街道或宫殿建筑构成得“中轴线”,城市以此左右对称布局,譬如唐长安城得朱雀大道。再次,中国古代对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及影响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得特点及影响 摘要:中国就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得历史。在古代拥有着繁荣得城市经济与深厚得城市文化底蕴,其城市规划得特点也异常鲜明,影响深远。文章就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得特点与影响做了初步得探索,多元融合得中华文化使城市表现出包容性与丰富得活力,封闭与稳定得社会秩序使城市表现出极强得统一性。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得一些观念,对当今得城市规划仍有很大得借鉴意义。 关键词:城市规划;中国古代;特征;影响 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得特点 (一)中央集权下得“整齐划一” 我国早期得城市总体形态受到以井田制为代表得早期农耕制度得影响。所谓井田即“方里为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井田制得形成,造就了中国古代城市方格网得特征。贺业矩在《考工记营国制度研究》一书中指出:“把城市视为一大块井田,利用井田阡陌得经纬,构成道路网,按照井田制,将它划分成若干等面积得方块底盘,充作城市营建用地;同时规定,以井田得单位——夫作为城市用地得单位。”由此,奠定了中国古代城市方格网状得总体空间格局。 以间为房屋得基本单位,几间并联成一座房屋,几座房屋围成矩形院落,若干院落并联成一条巷,若干巷前后排列组成小街区,若干小街区组成一个矩形得坊或大街区,若干坊或大街区纵横成行排列,其间形成方格网状街道,最后形成以宫殿、街署或钟鼓楼等公共建筑为中心得有中轴线得城市,这就就是中国古代城市得特点。 中国古代得城市具有明显得风格统一,整齐划一得特点。其中得原因:一就是该城市规划格局本身得优越性。二就是秦朝以来确立得中央集权制度,“车同轨,书同文”,城市得格局当然也要按照规定被标准化。 这种城市规划得格局,中心明显,主次分明,有明显得对称轴,左右呼应,街道得脉络清晰。根据这种城市规划得方式,所有城池得规模与形制,都有一定得层次标准。都城都就是最高大坚固得,其下得诸侯、郡县城市则以行政等级得高下来确定规模。就城市本身来说,首先,会选择城市中心得位置,“仰观天象,俯察经纬”,确定中心后以此为基点,向四周扩散,进而框定城市得总体范围,该中心在都城往

隋唐长安城市规划中的模数制及其对日本城市的影响

建筑历史隋唐长安城市规划中的模数制及其对日本城市的影响MODULUSINTHEPLANNINGOFCHANG’ANANDITSINFLUENCEONHEIJO(NARA),NAGAOKA,ANDHEIAN王才强/HengChyeKiang摘要在东亚,:城市建设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其漫长的发展历史过程中,中国城市经历了重大变革和细微的演变,这些变化有时是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但某些时候是由于统治者的意愿或是受到规划者个人智慧的影响。本文从都城长安的城市布置,推测出隋代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原型。建于新纪元开端的长安城,折衷都城规划的两大传统,以模数制为基础,开创了一种崭新的城市模式,并以之来回应新王朝的勃勃雄心,它的规划深刻影响了东亚城市的演化,八世纪日本的平城(奈良),〔1〕长冈和平安,以及渤海帝国的五都,皆以其为范本。概况有着300余年辉煌历史的长安始建于582年的隋代,当时隋文帝决定修建新都来为他统一中国的伟业做准备。基址选在渭河以南10km处,东有产河和灞河,西有沣河,地势由南到西北坡向渭河,6条小山脉绵延其中(附图1)实际规划皆出自宇文恺之手。,城市建设始于582年的宫城建设,隋文帝以他的号——“大兴王〔2〕来命名这座城市,” 史称大兴城。长9.712km、宽8.652km,占地约84.1km2(32.5平方英里)的大兴城,其规模是史无前例的。构建这个史无前例的都城,体现了隋炀帝欲再次统一中国的政治宏图,长安将成为整个中国和君王德政的象征。正如亚瑟?莱特(ArthurWright)所言,隋炀帝登基的背景使得他制定“意识形态方面的措施,反映了〔3〕其渴望稳定和过于急切地确立其统治的愿望…”着,概述〔5〕城墙内齐整的网格平面,将城市划分为明确的功能区。首先是城市的12座城门,每面城墙上3座〔6〕网格。由14条纬向(东-西)和11条经向(北-南)大街构成,将城市分成以轴线对称的100多个大小不一的坊里。通向城门的三条南北和三条东西大街为主街,通常称作“六街”其中以通向城南主要大门——明德门的朱雀大,街最为重要。城北部中心的宫城和皇城,占全城面积的九分之一。宫城面宽2820.3m,进深1492.1m,共4.21km2,内有许多供皇帝朝政和居住的宫殿南部有同面宽而进深为;220m的皇家广场,将其与皇城分开南面的皇城亦同面;宽,进深为1843.6m,共5.2km2,皇城内为帝国行政中心,有文武群臣衙署,禁军总部等,皇帝在此处的太庙〔7〕和太社祭祖祭社。Abstract: UrbanplanninghasalongtraditioninChina.EarlyChinesecitiescouldbeformallycategorisedintothreelineages;themostimportantlineageisprescribedbytheclassicalcanonKaogongji.Thismodelremainedthemostimportantandinfluentialofthethree.CapitalcitiesaftertheSongperiodconformedtoitsprescriptions.MingandQingperiodBeijing,forinstance,belongedtothismodel.ThesecondofthethreelineageswasseenmostcommonlyinearlycitiesinnorthernChinapriortothe6thcentury.YechengandNorthernWeiLuoyangareexamplesofsuchcities.ThethirdlineagepracticallydisappearedaftertheWarring

透析领域现状与展望

透析领域现状与展望 行业观点 血透市场大爆发,迎来黄金发展期:国家于2012年提出重大疾病医保,并于2013年开始试点,计划于2014年全面实施,其中首推的治疗领域就是尿毒症。经过测算,我国目前接受规范治疗的透析病人仅为30万,到2020年有望接近200万,这对应的是一个价值1000亿的医疗服务细分市场,应该得到投资者的重视。 血透服务是非常优质的商业模式:血透中心连锁的商业模式较传统综合性医院有3点优势:(1)需求极度刚性,经营稳定性很强(2)人均单产较高,管理压力较小(3)投资回报率可观。这几点都为血透服务连锁化发展的复制性提供了有利条件 目前全球有两大血透服务连锁机构费森尤斯和DaVta,两家市值分别达到200和150亿美元,是美国仅次于医院连锁集团HCA的第二大医疗服务板块。 通过“产品+服务”的一体化产业联动进入血透服务市场具有可行性。欧洲输液龙头费森尤斯的发展路径,其率先布局血透相关产品,后进入透析服务市场,并通过产业平台互动实现2块业务共同发展,并驾齐驱的商业模式,这一模式正在被国内相关上市公司所效仿。 一、慢性肾衰竭逐步成为老年慢性病并发症 1、我国慢性肾病患者正快速增加 慢性肾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是指各种肾脏病导致肾脏的功能渐进性不可逆性减退,直至功能丧失所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和代谢紊乱所组成的临床综合征。导致慢性肾衰竭的原发性疾病很多,主要包括慢性肾炎、高血压和糖尿病等。 图:慢性肾衰竭原发病占比统计 随着我国老龄社会的到来,高血压、高血糖等疾病的高发导致慢性肾病的发病率持续上升。我国慢性肾病的发病率高达11%,并呈逐年上升趋势;区别

2020年全球血液透析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

2020年全球血液透析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 全球血液透析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血液透析又称人工肾,也有人叫肾透析或洗肾。它是血液净化技术的一种。在全世界依赖透析维持生命的上百万患者中多数是血透。血透对减轻患者症状,延长生存期均有一定意义。本文分析了全球血液透析行业发展现状,并对行业市场前景进行了预判。 1、2019年全球约有350万血透患者 费森尤斯2019年年报显示:2019年,全世界约有430万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接受治疗。在这些病人中,大约350万人接受透析治疗,大约81.5万人患有移植肾,约89%分别用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治疗。弗雷森尤斯医疗中心报告说,家庭血液透析的增长强劲,目前在北美家庭治疗超过25000名患者。主要的增长动力是越来越多的糖尿病和高血压患者常先于慢性肾衰竭发作的病症。

2、2019年全球血透行业市场规模约800亿美元 根据费森尤斯2019年年报中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血液透析市场规模约为800亿美元,与2018年同期相比增长4%。

3、2019年全球透析服务市场总值约660亿美元 根据费森尤斯2019年年报中的数据显示,2019年的全球透析服务市场(包含血透药品)总值约为660亿美元,预计2030年全球透析服务的市场规模将达到950亿美元。 欧洲血液透析服务以公立机构为主,而美国和日本以私人运营机构为主。目前全球提供血液透析服务的企业主要有费森尤斯医疗、DaVita、百特等。

根据Fresenius年报数据,2019年全球透析产业中,血透服务市场(包含血透药品)占比82.5%,血透设备和器械市场占比17.5%,透析设备等产品的市场空间不如血透服务市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