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隋唐长安城市规划中的模数制及其对日本城市的影响

隋唐长安城市规划中的模数制及其对日本城市的影响

隋唐长安城市规划中的模数制及其对日本城市的影响
隋唐长安城市规划中的模数制及其对日本城市的影响

建筑历史隋唐长安城市规划中的模数制及其对日本城市的影响MODULUSINTHEPLANNINGOFCHANG’ANANDITSINFLUENCEONHEIJO(NARA),NAGAOKA,ANDHEIAN王才强/HengChyeKiang摘要在东亚,:城市建设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其漫长的发展历史过程中,中国城市经历了重大变革和细微的演变,这些变化有时是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但某些时候是由于统治者的意愿或是受到规划者个人智慧的影响。本文从都城长安的城市布置,推测出隋代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原型。建于新纪元开端的长安城,折衷都城规划的两大传统,以模数制为基础,开创了一种崭新的城市模式,并以之来回应新王朝的勃勃雄心,它的规划深刻影响了东亚城市的演化,八世纪日本的平城(奈良),〔1〕长冈和平安,以及渤海帝国的五都,皆以其为范本。概况有着300余年辉煌历史的长安始建于582年的隋代,当时隋文帝决定修建新都来为他统一中国的伟业做准备。基址选在渭河以南10km处,东有产河和灞河,西有沣河,地势由南到西北坡向渭河,6条小山脉绵延其中(附图1)实际规划皆出自宇文恺之手。,城市建设始于582年的宫城建设,隋文帝以他的号——“大兴王〔2〕来命名这座城市,” 史称大兴城。长9.712km、宽8.652km,占地约84.1km2(32.5平方英里)的大兴城,其规模是史无前例的。构建这个史无前例的都城,体现了隋炀帝欲再次统一中国的政治宏图,长安将成为整个中国和君王德政的象征。正如亚瑟?莱特(ArthurWright)所言,隋炀帝登基的背景使得他制定“意识形态方面的措施,反映了〔3〕其渴望稳定和过于急切地确立其统治的愿望…”着,概述〔5〕城墙内齐整的网格平面,将城市划分为明确的功能区。首先是城市的12座城门,每面城墙上3座〔6〕网格。由14条纬向(东-西)和11条经向(北-南)大街构成,将城市分成以轴线对称的100多个大小不一的坊里。通向城门的三条南北和三条东西大街为主街,通常称作“六街”其中以通向城南主要大门——明德门的朱雀大,街最为重要。城北部中心的宫城和皇城,占全城面积的九分之一。宫城面宽2820.3m,进深1492.1m,共4.21km2,内有许多供皇帝朝政和居住的宫殿南部有同面宽而进深为;220m的皇家广场,将其与皇城分开南面的皇城亦同面;宽,进深为1843.6m,共5.2km2,皇城内为帝国行政中心,有文武群臣衙署,禁军总部等,皇帝在此处的太庙〔7〕和太社祭祖祭社。Abstract: UrbanplanninghasalongtraditioninChina.EarlyChinesecitiescouldbeformallycategorisedintothreelineages;themostimportantlineageisprescribedbytheclassicalcanonKaogongji.Thismodelremainedthemostimportantandinfluentialofthethree.CapitalcitiesaftertheSongperiodconformedtoitsprescriptions.MingandQingperiodBeijing,forinstance,belongedtothismodel.ThesecondofthethreelineageswasseenmostcommonlyinearlycitiesinnorthernChinapriortothe6thcentury.YechengandNorthernWeiLuoyangareexamplesofsuchcities.ThethirdlineagepracticallydisappearedaftertheWarring

StatesPeriod.Thefirsttimethetraditionsofthefirsttwolineageswerecombined,asfarasIcanascertain,happenedintheplanningofSui-TangChang’anduringthelate6thcentury.ThisgaverisetoaplanthatbecameaparadigmafterwhichmanyEastAsiancapitalsweremodelled.ThiscombinationthoughinitiatedintheplanofChang’ansawitsultimateapplicationintheplansofeighthcenturyHeijo(Nara),NagaokaandHeian.ThispaperintroducesthetwotraditionsinvolvedandshowsthepossibleplansresultingfrompermutationsofthetwotraditionsandhowoneofthepermutationsgaverisetotheplansforthethreecapitalsofHeijo,NagaokaandHeian.关键词:隋唐长安,模数制,长冈京,平安京,平城京Key words: Sui-TangperiodChang’an,Modularplanning,Nagaoka,Heian,Heijo意以具有象征性和注重礼仪的活动,以强化其统治的合法化。当618年唐太祖夺权而建立唐朝时,他继续定大兴城为国都,并将其更名为长安(在以后的论述中,均以唐长安来统称隋大兴城和唐长安城)此后城市基本没有。改、扩建,因为它的规模足以满足人口增长和唐朝扩张〔4〕的需要。除634年在城东北角加建一处宫城大明宫外,城市其他部分为封闭的108个居住坊和两大市。坊的大小从1100X800m到580X530m不等,大的坊由连接四个坊门的两条大街分隔。商业交易仅被允许于每日的特定几个小时在城堡似的东、西二市中进行,二市对称坐落于皇城南端中轴线的两侧,各占地两坊。城南有两大园囿——乐游园和芙蓉园。占据城市南角的庞大的芙蓉园,由花园和湖面组成,园内驰名的曲江池占地两坊多(约1.44km2)一直延伸到城池以外。附图2),(城市保持在隋代所建的城墙范围内。作者简介新加坡国立大学建筑系副教授:(博士)收稿日期2002-11-11:1建筑历史/ARCHITECTURALHISTORY101长安的创意从以上的描述,可以想像长安史无前例的巨大规模。和许多其他中国城市相同,它也是由网状平面构成的,被分为明显的城区或里坊。现代学者将其概括为以下特点:14条东西向与11条南北向的街道所形成的棋盘布局,将城市划分成轴线对称的平面,理论上的130坊。北部中心的宫城和皇城,占地16坊,西二市各占两坊,东、城东南角的曲江池及相临的园林,至少占地两坊,剩余的108坊为居住用途,两旁植树的宽街将这些坊分隔开来。这样的城市布局在中国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在此之前的中国城市从未有过类似的平面或如此广阔的布局。1位于渭河流域的长安2长安图介绍了隋长安建立的背景、其独特的布局和庞大的尺度以后,我们需进一步探讨这样的城市是如何产生和设计的,了解宇文恺在受命设计这史无前例的巨大城市时,是如何进行构思的。隋文帝打算定都大兴城时,已准备统一中国。他所需要的是一个能体现其雄心,并与其所设想的新帝国〔8〕相称的国都。宇文恺新城市的创意,必须体现新王这一经典论述,描绘了一种正统的、将宫殿置于城市中心的都城规划模式,这种模式强调了君王的中央地位;而另一种将宫殿及其附属部分置于城市北部的规划模式,对于北方城

市的规划有着深远的影响,例如三国的邺城,北魏的洛阳〔9〕我们需要设想的是,。宇文恺在研究了隋以前的大都市规划后,是如何着手创建一个前所未有的宏伟城市,并赋予其满足帝王需要的政治含义。以下假设有助于了解此过程为了寻找一种能满:足临将迫近的大一统所需要的模式,宇文恺必须首先折衷都城规划的两大传统——这一行为本身就是地域统一的象征〔10〕。朝的雄心,成为其政治象征。当他在规划长安时,必定已了解隋以前漫长的城市规划传统,熟稔经典的他,一定知道《考工记》的有关规定:“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 102世界建筑200301我们首先重构《考工记》所记载的布局,以了解第一种传统。井田制是最基本的分割土地的方法。每单元为八家共有的边长一里的方地,即均分为九块的九宫方地,每块方地的边长为100步,中心方地为公井。同理,我们可以构筑一个边长为9里的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结构C将包括如井田制中所描述的81个基本单元(附图3),即这个图形以9个为一组的方式组合起基本单元,这样一来,这个图形就有可能产生8或10条经纬向的街道,这取觉于是否计算沿边的街道(通常为靠城墙的街道)为符合。《考工记》中记载的九经九纬,这一图形不得不作出如附图4所示的调整(附图4中主城门均布置在南北和东西主轴线上)第一种情况C1,。中部经纬双向各分为两行两列,靠城边的街道需计数,以达到九条街道;第二种情况C2,将中间部分为四行四列,靠城边的街道不计数。两种情况下,每边都是与记载相符的三门,历史上有可验证C1和C2布局的实际例子,其中C2占多数。3基本单元结构C当代乡土/ARCHITECTURALHISTORYCULAR建筑历史/CONTEMPORARYVERNA103为了折衷《考工记》宫殿居中与宫殿居北的两种不同传统,在此推测,宇文恺可能按照C3图例(附图4)所示,将中心方块连同两侧的方块一起北移。然对于现代人来说,将中间行向北推移,而保持其他部分的完整,是直观而且合乎逻辑的,然而,古代中国人能否如此推理呢?有关研究显示,同样的思维方式在古代兵法实践中普遍存在。太公阵法和李靖的六花阵都基于九宫图,配置转化很灵活〔11〕(附图5)这。种前后灵活变换以及中部的移动,可见于记载了唐太〔12宗和李靖(571-649)〕的关于曹操战略的论对中:示范了隋代人可以理解的规整图形的布局转换,产生C3配置以折衷都城规划的两大传统后,下面介绍另三种假设,以解释唐长安的首次规划,并着重剖析平城,长冈和平安的规划。首先,我认为古代中国“方” 或者说“四边直角图形” 的观念包括正方和长方两种。长方被认做“方” 或,不规则形被视为规整方形的现象,可在许多城市的实例中得以证实,所以,古代中国和日本城市长方的形状,与《考工记》所说“方九里” 并不矛盾。其次,关于九经九纬(即南北和东西双向各九条街道)的重要性,及其在都城规划中的不变性。九为数之极,代表了君王的尊严和权力,在强调双向街道的“九经九纬” 的过程中变得更加重要。此设想连同前述城市不必正方的假设,消弱了“方九里” 这一有关城市规模的概念的重要和必要性。也就是说,一个城市的大小,可根据预定的人口数目和帝王的野心来调整其地域的范围。再者,城市规划在根本上是模数制的。中国古代的规划从单体到城市通常采用一种模数或以其简单倍数为模。因此猜想在创意长安城新模式时,也采用了一种模数或以其简单倍数为模的设计方法。回到前面提到的中部被分为四行四列的C3例,经向被分成四列,其宽度与其他六列不同。“d” 设为其他六列的宽度模数,中部四列的宽度则各为3/4d。我们假定规划遵循一种模数或而,有人表示怀疑,在隋朝是否存在如此的操作方式。“ 《曹公新书》’ 战骑在前,曰,陷骑居中,游骑居后’…曹操说,把骑兵部队分作前、后三个梯队,中、没有说到左右两翼,乃是仅举一种战术而言……当回军转阵时,就以游骑为前阵,战骑为后阵,陷骑则根据情况灵活使

用。” 〔13〕100步100步100步400步400步400步400步100步300步300步1200步51200步以其简单倍数为模,四列的宽度可以扩大至d或缩小至1/2d,因此,产生第一种示例C4,其边长为10d的方形;第二种示例C5,边长为8d;以及另两种可能的城市平面:宽10d长8d的C6和宽8d长10d的C7(附图4)。以上配置中,宫殿区在C3中可占9d2,在C4中占16d2,在C5中占4d2,在C6和C7中各占8d2。然而,若宫城小于正常尺度,如C7a所示,其北部会有一行(或〔14〕列)城市街区。所有的配置都包括九经九纬的基本结构,此特征正如前所述,是最为重要的。唐长安本质上源于C3示例,是当时两种都城规划传统的折衷体。宇文恺设计的都城规模需要大于“方九里” ,因此我相信,他采用二里而非一里作为小方块的基“d” 本尺度,因此,城市的边长为18里〔15〕。整体而言,长安的布局和尺度符合C3示例,“d”的尺度为二里,即〔16〕1064m(正是东西市的大约尺度)。不吻合的地方,一是城市的长度小于18里,否则就能构成一个正方形,但如果设想城市南端以芙蓉园南墙和唐天坛遗址为界,则城市的长度确实接近预想的18里,因而城市的形状在观〔17〕念上趋于理想的正方形(附图6)其二是,。唐长安的12条而非九条的纬向大街,推测其原因在于,宇文恺采用半模(一里)以调整城市街区的长度,而用整模(二里)来控制其宽度〔18〕其结果是,,城市宽九模(9d)而,南北墙之间的长度仅7.5d。以上的假设可以解释唐长安的许多特征,不符之处可归结于很多原因。我们推测,为便于城市管理而调整模数配置也是原因之一。若采用C3示例的配置和二里的模数,城市会庞大得难以管理,即使按实际状况,南端四行的坊里在整个唐代都人口稀少。估计宇文恺是受实〔19〕际情况制约,将正方折衷为观念化的方形,设定芙蓉6园南墙为正方形的南界同时为减少城市和里坊的长度,;他不得不将部分坊长定为半模,以利于管理,这样一来就将城市规模缩小了1.5倍模,或者说是将组成大九宫的〔20〕大单元减去半个单元,以此来消减城市的长度(附图6)两市的长宽却都保留为二里。,15年后的605年,在设计东都洛阳时,由于长安的经历,宇文恺开始采用以一里为模规划了所有的坊里。104世界建筑200301探讨受长安启发而建的日本城市,如唐长安同时代的都城平城(710-784)长冈,(784-794)和平安(建于794)的规划(图7)大化(Taika)改新基于中国政权。制度进行改革,将土地归于中央政府的直接所有的和管辖下,日本从七世纪起开始建立长久性的都城。直到那时为止,前帝王死后废弃其都城,新政府另择址立新都。持统天皇(Jito)于694年立藤原京(Fujiwara),是第一例〔21〕依据中国规划原则而建立的齐整的网格状城市。于8平城世纪建立的平城,长冈和平安,明显受中国相应城市的影响。7 ̄9世纪间两国文化交流频繁,到804年为止,有16个日本使团曾经访问过中国。使团中有僧侣和其他专〔22〕业学者,将许多知识与经验传回日本。城市建设是受中国影响显著的领域之一。平安还直接参考中国都城的名称,西(右)半部称长安,东(左)半部称洛阳〔23〕。仔细查看三个城市的重构平面,可知它们与前述的理论原型及所转化的C7和C7a相符。这就存在两种可能:一种是,三个城市的规划者都受长安规划(或者某种程度上说是洛阳规划)的启发,如宇文恺一般尝试折衷两种传统,采用九经九纬并将宫殿置于城北中心另;一种可能是,在8世纪初的中国或其他受其影响的地区就已经确立了这种理论模式。以平城为例,如果忽略东〔24〕部的外城,以及宫城东面的东院部分,可将前述的C7配置重叠于城市主轮廓之上。同样的配置可重叠在平城和长冈的城市平面上(附图7)仅有的不同在于,。平城或平安城以北的一行街区只有半模而非全模,但此半行的存在意义重大,只有如此,才可将第一街作为主大街来计数,以

保证九纬。因此,毫无疑问,为了符合古代长冈经典的规定,规划者会采取在宫殿北部增加至少半行的手法,而实际上,此半行的存在增加了理论的可信度。因为城市增加半行的做法,在实际使用上是可有可无的,〔25〕但在保持九纬的存在上却是必不可少的。考古得到的数据显示,平城东西4.3km,南北4.8km(包括外城和宫殿北部的半行)长冈东西4.29km,;南北5.35km;平安东西4.46km,南北5.18km〔26〕(附图7)。假设C7示例的模数为“d” 采用宇文恺规划洛阳时的,长532m的唐里,C7的尺度为东西4.26km,南北5.32km,正好是长冈(4.29x5.35km)的尺度;C7a的尺度为东西4.26km,南北4.78km(或5.05km包括半行),与平城(4.3x4.8km)的尺度很相近平安的;九条经向道路总宽度为85丈(251.3m)九条纬向道路,〔27〕总宽度为104丈(307.4m),将这九经九纬的总宽度叠加在C7a之上,得到的数值是4.52km和5.09km,这〔28〕几乎就是平安的尺度(4.46x5.18km)(附图8)。平安5太公和李靖练兵阵的布局〔Source:Sawyer,p.345.太公阵法(左),每小阵(大方中加阴影的小方)包括每行20人,五步间距,每列25人,四步间距。李靖的六花阵(右)使用六阵,(阴影部分)每部分,5000人,中部操练〕6重叠在长安平面上的C3配置,圆点为唐天坛遗址7当代乡土/ARCHITECTURALHISTORYCULAR建筑历史/CONTEMPORARYVERNA1058结论本文设想,宇文恺为迎合帝王对宏伟都城的要求,创造了一种新的城市模式,此模式运用灵活的模数进行规划,以满足王朝象征性的各种要求。它首先应用于唐长安的规划,并很快成为东亚城市的模型,经过100多年来的进一步合理化,至少有三个日本都城以此为模式,并采用了532m的唐里,作为城市街区或坊的基本模数。本文所阐述的理论配置与平城,长冈和平安的真实情况非常相符,唐长安却有些许特殊之处。我们可以设7平城,长冈和平安8平安想,在隋都建设时,两种传统的折衷还处在萌芽状态,年仅28岁的宇文恺在规划长安时无法全面预测城市规模与模数的关系,大约23年后他在规划洛阳时,便逐渐采用了一唐里的小模数。从建造洛阳到平城的105年间,宇文恺所发展的模式得到进一步的合理化和系统化,成为平城、长冈和平安的规划典范。以唐长安所代表的新都市模式,经过实践验证,系统化后并加以改进,并在国外的环境中得以运用,这成为早期城市间相互借鉴的一个范例。□ 〔本文初稿拟于中国杭州召开的“第二届中国建筑史学国际研讨会”(2001年8月18至21日)上发表,其英文版初稿曾发表于由香港大学城市规划和环境管理中心举办的题为“重新创造城市——国际和区域经验以及香港的未来” 的第20届年会(2000年11月11日)在此感谢日本基金会的研究基金赞助,。得以在京都人文研究学院田中淡教授的招待和共同探讨下,从事为期三月的研究。本文的理论构思、图表和初稿都成于此阶段。〕106世界建筑200301注释〔1〕见王仁波,“从考古发现看唐代中日文化交流” 考古与文化,1984/3,pp.100-108.也可参照宿白,隋唐“ 长安城和洛阳城”考古,,1978/6,p.423.〔2〕宋敏求(1019-1079)长安志,,宋元方志丛刊(八册,北京:中华书局,1990)第一册,卷7,大兴是杨坚称帝以前所得封地的名称。〔3〕ArthurF.Wright,“581-604时期隋代意识形态的形成” 〔TheFormationofSuiIdeology,581-604〕,中国的思想和制度〔ChineseThoughtandInstitutions〕,JohnK.Fairbank编(Chicago:UniversityofCh

icagoPress,1957),pp.71-104;p.80.〔4〕此城比现存的明代所建的西安大7.5倍多。“唐详见代长安城考古纪略”考古,,1963/11,pp.595-611.〔5〕此简介为下文的探讨作准备。主要包括相关的实体方面,而不涉及其他重要的社会、政治和实体。有关此类的介绍可参考拙著的第一章,贵族和官僚的城市:中世纪中国都市风景的发展〔CitiesforaristocratsandBureaucrats:developmentofmedievalChinesecityscapes〕.SingaporeUniversityPress,1999.〔6〕北城墙同样有三门,中门玄武门,穿过宫城通向北部的皇家公园。北城墙的其他城门仅在以后才打通。〔7〕唐长安有两处宫殿区。坐落于宫城以北的大明宫建于634年,最初是太宗为其父退位所建。它位于龙首原,俯瞰并控制全城。兴庆宫建立于714年,玄宗登基进入宫城后,将以前居住过的城坊改建而成。数次扩建后的宫殿区占地一坊多(南北1250m,东西1080m),最终成为玄宗的主要宫殿。〔8〕见HengChyeKiang,CitiesofAristocratsandBureaucrats,SingaporeUniversityPress,1999,pp.2-4.〔9〕见NancySteinhardt,”WhywereChang‘anandBeijingSoDifferent?”〔为何长安和北京差别如此之大?〕,JournaloftheSocietyofArchitecturalHistorians45,No4(1986):pp.339-57.〔10〕此为立新都而将两种传统之折衷,又可看作结合二者,各取精华。〔11〕太公居于周代,在大约公元前1045年那场推翻商朝建立周朝的穆邺之战中,十分活跃。〔12〕李靖原为隋朝军职人员,后加入唐朝军队,成为唐代最杰出的将军和战略家之一。〔13〕1999年11月至2000年2月,受日本基金会资助,我在京都人文研究所从事长安,平城,长冈和平安规划过程的研究时,与田中淡探讨过这个问题。他对古代中国是否存在此类思维方式表示怀疑。感谢他的提醒,我在进一步的研究过程中发现,最晚在三国时期(公元前220-266)在战略和兵阵中存在类似的思维方式。,实际上,唐太宗和李靖的以下对话值得全文引用,以体现军事战略和城市规划的相似性,思维的流动性以及两者之间的可转换性。同时注意前段文字提及的井田制,作为古经《考工记》规定的前导。“唐太宗说‘布阵的数目初始为五个,:最后推演为八个,不是由于假设物象的缘故,而是一种古代的传统制度,你可以详细谈一谈。’ 李靖回答‘黄帝实行井田制,:创立丘井之法,并根据井田制建立了军事制度。‘井’ 一用四条相交的道路分开,八家环绕,共处一‘井’ 其形状象个,‘井’ 分开则字,为九个方块。前后左右中即为五阵,余下四角为闲地,这就是所谓阵数开始为五个地由来。其后,空出中央阵地,由大将居中指挥,再在四隅环绕列阵,这样阵数就演变为八个。待到变换队形打击敌人时,则部队频繁机动,旌旗招展,虽然阵地上纷乱厮杀,但阵法却不错乱;战车驰奔,车毂相击,刀光交错,寒光闪闪,阵地浑园而阵势不散,这就是所谓地散可以分成八阵,合就是一个大阵。”参见RalphD.Sawyer,TheSeven’ MilitaryClassicsofAncientChina〔古代中国的七篇兵法〕,WestviewPress,1993,pp.326-8;特别留意pp.342-5.白话翻译参照,(陈济康,吴建华,“武经七书”(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pp.,278-295.)〔14〕在大多情况下,下列平城,长冈和平安的例子,宫殿区的尺度为4d2.平城宫殿区不包括东区为4d2至;879年为止,平安的宫殿也是4d2,当需加强对谷物的控制,宫殿

区向北扩建,增添半行,总面积为5d2.长冈的实际尺寸至今不明,最近的城市图象显示宫殿区面积为5d2。参见MukoCityCentreforArchaeologicalResearch,Capital.1999.3,No.10,p.134.感谢京都县考古财产研究中心的KawanoKazutaka先生所提供的最新地图,长冈的挖掘报告,以及上述引用的Capital杂志。〔15〕考古报告显示城市总宽度为18.37里(或18里按考古报告,城市的尺度为长宽各18里111步与16里105步。不同城市部分的详细尺度参考“唐代长安城考古纪略” 。〔16〕唐里有两种尺度,较长(大程)的一种为532米,用于建造长安,和日本都城平城,长冈和平安。唐尺为0.2956米。唐里又为300步,因每步为6尺,所以一唐里为6x0.2956x300m.〔17〕最近考古发现显示城墙外南,主南门,明德门东存有天坛(环丘)的遗迹。我认为遗址与理论上的方形的南端应近于重合。见〔清〕徐松撰,李健超增订,增订唐两京城坊考,三秦出版社,1996,p.47〔18〕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为坊太大,无法为坊正有效地管理。〔19〕奇怪的是,如果将长安志中给出的宫城和皇城,以及坊里的长度,东西街宽相加,城市总长为18里130步(18.4里)比预计的18里长2.2%,。与城宽18.37里十分相近。又见尾注18.〔20〕长安志中记载城市的长度为15里175步(15.58里)如果设想城市由2.5个大单元组成,。即2.5x6里,实际比设想的15里长3.8%,〔21〕遗憾的是,Fujiwara的平面仍只有猜测,所以不列入讨论范围。〔22〕见王仁波,“从考古发现看唐代中日文化交流” ,1984/3,pp.100-108.〔23〕见宿白,“隋唐长安城和洛阳城” 考古,,1978/6,p.423.〔24〕扩建的三列坊里也称外城。见TsuboiKiyotari&TanakaMigaku,TheHistoricCityofNara:anarchaeologicalapproach〔奈良古城一种考古方法〕,:TheCentreforEastAsianCulturalStudies/UNESCO,1991,pp.26-31,esp.p.28.〔25〕此街实际为第一行路(Ichijo-dori)因为计数由北,至南。〔26〕平安尺度为1508丈和1753丈.见高桥康夫(TakahashiYasuo),AnIllustratedHistoryofJapaneseCities〔图示日本城市史〕.UniversityofTokyoPress,1993,p.50.尽管TakahashiYasuo所作长冈平面与上述引用的Capital杂志中的不同,它们的整体比例和南北向、东西向街道数目相同。只有等待更多的考古发现,才能对长冈进行具体探讨。〔27〕平安九经九纬的宽度见附图8所提供的资料.图出自Kyoto1200thCelebration〔平安1200年纪念〕,日本写真印刷株式会社,1994,p.78.需考虑街道的宽度,所以坊里的尺度略小于。“d” 对平安而言,“d” 模数用以控制街区(里坊)的尺度。后再加九条街道的总宽度而构成城市轮廓的总长度和宽度。以不同的手法使用模数是平安与其他城市有略微区别“d” 的原因。111步)或18里多2%——一个可接受的误差范围。〔28〕,对平城和长冈,“d” 模数用来控制城市的尺度。因当代乡土/ARCHITECTURALHISTORYCULAR建筑历史/CONTEMPORARYVERNA107

东京近代城市规划

东京近代城市规划:从明治维新到大正民主 曹康陶娅 摘要:本文研完东京近代城市规划从明治到大正时期的一段发展历程在概述了自1868 至1931 年日本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后,本文依据规划主体的不同、分三个方面付该时期东京的城市规划思想及实践进行论述、即西方思想的影响、企业家的自发实践和本国之路的探索。最后,总结了明治时期和大正时期日本城市规划的持征及不足。 日本的城市规划历史可大致分为五个时期古代.中世、近世、近代和现代。1868 年后的近现代又可细分为四个阶段:明治(1868 一1912 ) ;大正至昭和早期(1912 一1931 卜战时(1931 一1945 )战后(1945 一至今)。日本封建时代结束以来的三个天皇政权各因其鲜明的特征而被当世称为”国家主义的明治‘’、”民主主义的大正’‘和”军国主义的昭和”。从年号上看.大正时期是从1912 年到1926 年但日本史学家公认的”大正民主”时期是从日俄战争结束开始到1931 年满洲事变为止(Sorensen , 2002 : 86 )。本文选取了日本近代城市规划草创时期的典型城市―明治维新到大正民主时期(1868 一1931 )的东京―作为研究对象。 关键词:城市规划;东京:明治;大正 l 政治、经济、社会背景 l . 1 社会变迁―从明治到大正 日本明治时期(1868 一1912 )是日本近代历史的开始也是日本脱离封建社会,步入发达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明治政府成立后即开始推行富国强兵、脱亚入欧的国策,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思想风尚和生活方式等领域进行近代化、西方化的普及(万峰,1981 )。新政府进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改革.包括废藩置县、四民平等、地税改革、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等措施(依田惠家,2004 ; 213 一223 ) .为日本成为现代强国奠定了基础。 大正年间<1912 一1926 )爆发了各种社会运动及普选运动.不少政治立场各异的社会政治团体成立推动了1925 年普选法的颁布。普选法废止了在选举权、被选举权方面对财产额的限制凡年满25 周岁及以上的所有男性公民皆有选举权。内阁则由控制下议院的政党控制(1930 年代后由军方控制)。普选法及较为民主的内阁使大正被冠以‘民主主义‘’之衔。一战以后日本摆脱了日俄战争以来的经济萧条实现了大跨度发展。由于未实际参战,反而向参战国贩卖军需品日本大发战争财。不仅消解了经济危机.生产力大幅提升、重化工业得到发展还打入了国外市场。大正时期是日本大规模工业化的时期,东京、大阪、名古屋等大城市地区成为工业集聚的区域,沿东京湾发展出来50km 长的东京一横滨工业带东京城市内部和西边的市郊地带也雨后春笋般涌现出大批小工厂。大正时代也是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城市地域进一步扩大。 明治时期日本政府虽然也日益意识到工业的重要性.但仍遵循封建社会以来的统.以农业为立国之本。日本国策的转向是在大正时期:由于自大正起工业产值超出农业资本主义得到空前发展:并且一战以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日积月累造成了无法忽视的城市问题这两点原因促使政府(以内务省为代表)将工作重心从

港口在城市中的规划布局特点.

港口在城市中的规划布局特点: 港口规划是根据港口远景可获吞吐量的规模而确定的港口水域、陆域以及营运条件等规划。一般需要在流域航运或海运规划的基础上进行。 港口在城市中的位置:港址选择是应从港口和城市两方面考虑。从港口角度必须考虑的因素有:一自然条件:包括水深、冲淤、风浪、潮汐、地质、地貌等。二技术条件:按港口规模、性质的要求,分析设计与施工技术上的可行性。三经济性分析:比较投资,运营费用的经济合理性,近远期的效益如何结合等。 港址选择的指导思想是从城市的全局出发,合理地安排好港、城关系:一港址与其他岸线使用的单位的关系协调,如港口、工业、生活等岸线的全面安排。二港口与城市位置关系的协调,如与港口工业等地区的关系。三港口的集疏运组织条件,如港口出入航道的距离。四有关城市总体布局的其他因素。如环境影响和保护。 港口作业区的布置应满足如下原则:一客运码头要接近城市中心地区,使游客有方面的交通条件。二件杂货作业区一般应设在离城市较近,具有深水和中等水的岸线段,以适于件杂货船舶停泊以及有关业务部门联系。三集装箱码头宜邻近件杂货区,要求有较大水深和较大的陆域面积。四为当地服务的作业区应尽量接近城市仓库区,与生产加工、生活消费地点保持短捷的运输距离。五散货作业区应布置在城市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位置,防止对城市生活居住区污染。六油码头对水深要求高,设独立的储存系统,有严格的防火和防止油污染水域的要求。七木材作业区要有宽广水域。八在国际贸易港口城市中,涉外区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港口的用地功能布局:保证临水生产用地、港区、生活居住用地各有岸线;对外交通用地与各组成部分联系方便;生活居住用地与生产用地长边相邻;城市交通组织区分生活性与交通性,分别组成各自的网络。仓库用地按其类型分别接近其服务对象。 BRT。公共交通优先。(分析,策略) BRT(Bus Rapid Transit)“巴士快速公交系统”。BRT利用改良型的公交车辆运营在公交专用道上,在道路时空分配上给于适当的优先权,兼具轨道交通容量大,速度快和常规公交灵活方便特性的一种新型公共交通方式。 公共交通优先:政府部门在综合交通政策上确立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地位,在规划建设上确立公共交通优先安排顺序;在资金投入、财政税收上确立公共交通优先的倾斜做法;在道路通行权上确立公共交通优先的权利。 一般来说,公共交通优先战略包含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对公共交通的扶持;二是对其他方式(主要是小汽车)的限制。对公共交通的扶持是公交优先战略的主要方面,包括:一是经济上对公交的扶持,在财政、税收等方面向公交倾斜;二是道路使用与管理上对公交的优先;三是城市规划上对公交场站用地,特别是道路规划上对公交行驶、设站、换乘等方面的优先考虑。对低效交通方式的限制是公交优先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购置限制。使用限制。城市中心或拥挤地区停车限制等。此外还有限制加引导的措施。 《雅典宪章》即国际建筑协会在雅典会议上制定的一份关于城市规划的纲领性文件——“城市规划大纲”。它集中反映了当时“新建筑”学派,特别是柯比西埃的观点。 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成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息与交通四大功能活动的正常进行。并认为:居住问题为人口密度过大、缺乏空地及绿化、生活环境质量差、公共设施少且分布不合理等。工作问题是由于工作地点在城市中无计划的布置,远离居住区,从而造成过分拥挤而集中的人流交通。游息问题是大城市缺乏空地、城市绿地面积少且位置大多偏于郊区。针对交通恶化问题,靠局部的放宽改进道路并不能解决问题,须从整个道路系统的规划入手,考虑适应机动交通发展的全新道路系统。

探讨城市建筑规划设计的特点分析 范佳铭

探讨城市建筑规划设计的特点分析范佳铭 发表时间:2019-07-03T08:39:01.837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1期作者:范佳铭 [导读] 摘要:建筑设计是城市设计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落实城市规划设计思想的主要途径,同时城市规划设计要遵照城市规划设计进行。 杭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310000 摘要:建筑设计是城市设计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落实城市规划设计思想的主要途径,同时城市规划设计要遵照城市规划设计进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城市的建筑业也不断的增加,建筑设计的规划严重的影响着城市,城市的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更新设计、建筑设计、古建筑修复设计、风貌设计、景观设计等这些小的细节都在影响着城市规划,而建筑设计则解决诸因素中建筑个体功能以及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影响下与城市大环境小环境的协调。 关键词: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特定体现 一、我国的城市规划 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人民的追求也不断地更新,我国的城市规划也将不断地跟着步伐不断地改变“,天圆地方说”作为一种整体上的文化观,方形成为人类居住空间的理想模式,它从深层次的文化意识上奠定了中国方形城市的理想形态,而建筑设计则解决诸因素中建筑个体功能以及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影响下与城市大环境小环境的协调,这些都将是城市的特点,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空间的分析与设计也即对人活动的区域空间和各区域空间的关系的协调,从广度来说以往的认为由产业布局的点状规划到交通布局的线状发展再到以创造更好的环境改善居住与工作套间为目标的面状规划的三次时并没有解决城市发展的社会病症,应该探索更整体与立体的规划,即在国土范围内建立“自然-空间-人类系统”的整体割据和发展模式。 建成环境是指城市中非自然因素形成的人造环境是由城市中已建成的城墙、街道、桥梁、建筑物、构筑物等构成,城市规划是动态地解决和协调各类建筑之间的联系、建筑群的整体形象,以生态的、可持续的观点延续城市的历史,展望城市的未来,二者是建筑设计能够体现一个城市的规划如何;例如在建筑中规划师为了追求美的原则把地块分配的大小不一,建筑规定的高低不一,丧失了统一的标准和公平的原则,还违背了地价运作的经济规律,这些都将影响着城市的规划,简言之,即城市中及各建筑物之间的可被人们领会的所有的空间,人在任何时候都在领会城市,城市提供给人们的各方面感受便是城市空间,对建筑与城市规划设计工作的认识不断深化。基于城市是综合的动态的体系,城市规划设计研究不仅着眼于平面上土地的利用划分,也不仅局限于三维空间的布局,而是引入了时间、经济、社会多种要求的“融贯的综合研究”。 二、城市建筑的设计 在我国,一个好的城市建筑设计,是体现一个国家和城市的最好标志,以往的认为由产业布局的点状规划到交通布局的线状发展再到以创造更好的环境,改善居住与工作套间为目标的面状规划的三次时间并没有解决城市发展的社会病症,应该探索更整体与立体的规划,即在国土范围内建立“自然-空间-人类系统”的整体割据和发展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空间的肌理不断有新的变化,将强城市设计是城市规划的重要举措,从城市区域规划出发,设想建筑与大环境的结合:建筑的整体轮廓上,与城市周围的现有建筑设计相呼应,立面上虚实进行对比、色彩的处理与环境格调相协调,流线上要符合环境的肌理,从人的感觉出发想象建筑物局部的小环境进行处理,通过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感受塑造空间,进行城市的规划。环境提供信息,通过人的外部行为的各种认知过程而加以编码、储存和操作。重视过去实践经验成为认知心理学的最重要特征,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其控制力也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建设加速,同时也出现建筑设计带动城市规划的趋势,城市设计指导原则对一切影响街景透视的因素提出设计要求,包括建筑体量关系,广场之间的围塑关系,街道及建筑界面的尺度关系等,建筑的整体轮廓上,与周围的现有建筑呼应,立面上虚实对比、色彩处理与环境格调相协调,有自己的风格,整体性强、简单中体现复杂,不变中起变化,使建筑设计能够体现城市规划的特点突出,使城市更加的完美,从而也可以因一个好的城市可以构建一个好的社会和风貌,高层建筑顶部以及多层不上人屋顶等视线不能及处简洁处理,体现一定秩序,满足可能的俯瞰效果,并从墙面倾斜、局部层高处理等来控制人的视线和控制小环境,这种小的环境就是城市的主源泉。 进一步加强对城市设计规划建设监督和管理,充分发挥城市规划在建设现代化城市中的“龙头”作用,促进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城市设计的开展,为提高城市体形和空间环境质量提供了规划条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为城市历史文化保护提供了前提;城市生态规划的开展,为城市生态的保护和改善作出了积极贡献;小城镇规划的开展,对小城镇的合理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同时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创作了一批精品建筑,为建筑设计建设了一批内涵深刻、功能良好、造型独特的优秀建筑,初步塑造了具有城市规划特色又充满时代精神的城市新面貌,这种面貌要靠建筑设计来体现城市的规划,城市规划设计界提出了“持续规划”和“滚动式发展”的规划思想,即主要着眼于近期的发展与建设,对远景目标则不断地加以修正补充和调整,实行一种动态的平衡,从而抛弃了把城市规划设计当作城市“未来终极状态”的旧观念。 三、城市建筑的基本特点 3.1 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建筑与生态环境相结合。 3.2 建成环境与空间的肌理。 3.3 建筑讲究自然通风、采光,创造大众共享的开放空间。 3.4 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创作了一批精品建筑。 3.5 空间发展的研究与城市规划学相结合一个好的优秀的建筑不仅是建筑设计要有一定特色、对于水平高也有着要求,同时其环境绿化设计也要有特色,与所处的自然环境协调,其中环境提供信息,通过人的外部行为的各种认知过程而加以编码、储存和操作,重视过去实践经验成为认知心理学的最重要特征,这种空间以不同的高低层次,几何的联系在一起,它仅在几何特征和审美质量方面具有清晰的可辨性,从而允许人们自觉的去领会这个外部空间,即所谓外部空间,是将受到建筑设计的规划和要求,同时为确保城市规划编制工作的顺利进行,市级财政部门应每年安排规划专项编制经费,并根据市委、市政府审定的规划编制年度计划和市委常委会确定的项目足额划拨规划专项编制经费,这些经费通过用在建筑设计上来体现城市规划的特点 四、总结 城市规划是动态地解决和协调各类建筑之间的联系、建筑群的整体形象,以生态的、可持续的观点延续城市的历史,展望城市的未来。城市规划设计是建筑和园林建设的前提,并为所需的空间准备条件,城市规划设计研究的进展也为建筑学和园林学的开拓提供了前所

建筑美术设计体现城市规划特点

建筑美术设计体现城市规划特点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装饰工程设计风格也得到了 快速发展,将工艺美术所特有的魅力与现代装饰设计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已经成为 了一种新的趋势.而这种尝试在当前社会可谓是引领着社会新趋势,并取得了一定 的成绩,为国家文化建设发展做出了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对现代建筑设计进 行了一定地介绍,对应用工艺美术设计思想的创新意义进行了概述,并对现代建 筑设计构想中工艺美术设计思想的创新应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建筑美术;现代设计;城市规划;融合 1建筑美术设计与现代技术之间存在的关联 一个让人们满意的建筑物需要充分融合現代技术和建筑美术,这两者必不可少,相得益彰。建筑美术设计需要以现代技术为基础呈现在人们面前,从建筑的 格局上欣赏,建筑美术设计主要体现在建筑的外观上,能够通过人们的肉眼直接 地观察;而现代技术则恰好不同,它是建筑物自身质量的体现,需要人们认真的体会才能够有所感知。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建筑物的要求也随之不 断发生着改变,即对建筑物的期望越来越高。在建造建筑物时,现代技术作为质 量的“安全帽”能够确保建筑物的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而建筑美术设计则是 确保人们能够“大饱眼福”。现代技术的使用就是为了能够让建筑美术设计发挥其 最大的效能,所以如果现代技术得到提高,那么建筑美术设计也会随之得到完善;如果现代技术得到了革新,那么也将会为建筑美术设计师提供更多的设计启发等。因此,要想更有效的发挥建筑美术设计的作用,就需要不断对现代技术进行创新 与提高,从而让现代技术为建筑美术技术保驾护航。 2建筑美术设计与现代技术的发展现状 2.1建筑美术设计的发展 在现实生活当中物质决定意识以及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是得到了验 证的,在建筑这一块上,人们对建筑艺术的需要以及快速发展的经济,使得在建 筑艺术上,人们审美观更加的高了。美的规律是建筑艺术的基础,通过对建筑艺 术独特艺术语言的运用,将形象审美价值以及文化价值赋予建筑,让其具有形式 美以及象征性,用不同的表现形式将相应的风格给表现出来。在艺术的本身而言,建筑艺术之存在审美不同,无高低之分,只存在这时代上风格的区别。随着人们 审美的变化,整个建筑艺术发展史也在变化发展着。在我国古代的建筑艺术发展 史上,对于建筑的对比、比例、均衡等美学元素是比较注重的,在现今的建筑行 业在包含此基础上,更加注重建筑艺术的隐喻效果以及空间上的处理,并强调建 筑构图规律以及主观的审美见解的结合。 2.2现代设计的现状 建筑技术在广义上讲可以说是包括了建筑行业的全部技术,包括建筑施工当 中结构设计以及施工工艺等等。新的施工工艺、设计思路、新的设计现念和新材 料和新的施工技术方面的发展是现代建筑技术的发展主要体现面,以上方面都标 志着建筑行业将技术层次提高了。在发展趋势上,建筑行业也是一个上升的状态,就像通常事物的发展规律般,发展过程有曲折,但是总体是前进的。如,在建筑 面积上,远古的简单到现今的多结构,大跨度。在材料上,从过去的木质到现今 的混凝土等。这些足以看出建筑业的发展前进。现今,筑行业较新的施工工艺包

日本城市规划对中国的影响

硕士研究生 非笔试课程考核报告 2014 至2015学年第一学期 考核课程:日本城市规划详解 提交日期: 2015年 3 月 24 日报告题目:日本城市规划对中国的借鉴 考核成绩 考核人 姓名唐惠娟 _ 学号 2013050112 年级 2013级 专业城乡规划学 所在学院建筑城规学院 山东建筑大学研究生处制

日本城市规划对中国的借鉴 ——基于对日本大正—昭和初期城市化发展历程的研究 摘要: 大正—昭和初期是日本城市发展的重要时期之一,在此期间,日本确立了统一的城市规划制度,推进了城市化进程,形成了鲜明而独特的日本城市化特征,虽然日本这一阶段的城市规划制度、技术、模式并不成熟,且体现出诸多弊病,但这对目前正处于城市规划与建设重要时期的我国均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鉴于此,本文将对日本大正—昭和初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规划的背景、特征及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该时期日本城市规划对我国的影响与启示。 关键词:日本;城市规划;大正—昭和初期 大正—昭和初期(1912—1935),日本作为后发的现代化国家,制定了一条适合其国情的城市化道路,而在该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日本城市规划制度与规划模式逐步完善,随着日本传统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化,彼时的日本逐步形成了鲜明的城市规划特征,包括大城市圈为主的规划模式、临海工业带现行发展的“非均衡式”规划理念,以及“交通现行”的规划策略等等。不盲目参考发达国家经验,自主探索城市化道路,针对性地制定城市规划模式的做法,对正处于城市化发展重要阶段的我国而言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而伴随着城市化进程而产生的产业公害、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问题,也为我国城市规划事业带来诸多警示。 1 日本城市规划背景与基本制度 明治时期的东京市区改正条例是日本全国统一城市规划的起点和必要基础,但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大城市逐步扩张,明治时期的规划制策略已经不再适用。在此背景下,大正—昭和初期的日本逐步开始探索新的城市规划策略,于1919年出台了全国统一的城市规划法,此后逐步建立了更为适用的城市规划制度和相应策略,并改进了东京市区改正条例,最终形成以土地规划整理制度、建筑线制度、用途地域制度为核心的城市规划制度体系。此时的全国统一城市规划,已经成为日本重要的国家事务,随着日本政府不断探索、践行新制度、新方法,日本城市规划吸引了更多技术、资金,加之城市规划官僚组织的不断探索,使得日本城市规划制度与策略日趋成熟。 2 日本城市规划的基本特征 大正—昭和初期,日本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规划模式和理念等,有着较为突出的阶段性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2.1 大城市圈为主的城市规划基本模式 大城市圈发展模式是将城市作为人口聚集的中心区域,不断向外辐射,进而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及影响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及影响 摘要: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古代拥有着繁荣的城市经济和深厚的城市文化底蕴,其城市规划的特点也异常鲜明,影响深远。文章就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和影响做了初步的探索,多元融合的中华文化使城市表现出包容性与丰富的活力,封闭和稳定的社会秩序使城市表现出极强的统一性。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的一些观念,对当今的城市规划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城市规划;中国古代;特征;影响 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 (一)中央集权下的“整齐划一” 我国早期的城市总体形态受到以井田制为代表的早期农耕制度的影响。所谓井田即“方里为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井田制的形成,造就了中国古代城市方格网的特征。贺业矩在《考工记营国制度研究》一书中指出:“把城市视为一大块井田,利用井田阡陌的经纬,构成道路网,按照井田制,将它划分成若干等面积的方块底盘,充作城市营建用地;同时规定,以井田的单位——夫作为城市用地的单位。”由此,奠定了中国古代城市方格网状的总体空间格局。 以间为房屋的基本单位,几间并联成一座房屋,几座房屋围成矩形院落,若干院落并联成一条巷,若干巷前后排列组成小街区,若干小街区组成一个矩形的坊或大街区,若干坊或大街区纵横成行排列,其间形成方格网状街道,最后形成以宫殿、街署或钟鼓楼等公共建筑为中心的有中轴线的城市,这就是中国古代城市的特点。 中国古代的城市具有明显的风格统一,整齐划一的特点。其中的原因:一是该城市规划格局本身的优越性。二是秦朝以来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度,“车同轨,书同文”,城市的格局当然也要按照规定被标准化。 这种城市规划的格局,中心明显,主次分明,有明显的对称轴,左右呼应,街道的脉络清晰。根据这种城市规划的方式,所有城池的规模和形制,都有一定的层次标准。都城都是最高大坚固的,其下的诸侯、郡县城市则以行政等级的高下来确定规模。就城市本身来说,首先,会选择城市中心的位置,“仰观天象,俯察经纬”,确定中心后以此为基点,向四周扩散,进而框定城市的总体范围,该中心在都城往往是皇宫所在地,在郡县则往往是钟鼓楼或行政机关所在地。其次,城中普遍都有一条以中心街道或宫殿建筑构成的“中轴线”,城市以此左右对称布局,譬如唐长安城的朱雀大道。再次,中国古代对街道规划十分重视,作用远较西欧中世纪城市中的街道重要。街道既是选择中轴线的依据,又是城内相

中国和各大发达国家城市规划运作体系

1.澳大利亚的城市行政体系 2.新加坡的城市行政体系 3.日本的城市行政体系 4.加拿大的城市行政体系 5.美国的城市行政体系 6.中国的城市行政体系 澳大利亚的城市行政体系——规划行政体系 一、联邦政府及首都的规划行政 堪培拉 在联邦制的条件下,联邦政府一般不干预及州以下的城市规划行政事务。但联邦政府某些部门的职责与地方规划事务有一定的关联性,这些部门主要有:建设部、环境、住房和社区发展部、交通部。此外,在1972-1975年的惠特拉姆政府中曾设有城市和区域发展部,联邦政府通过行政和财政等手段介入地方城市发展的事务。 在联邦直接管辖下的堪培拉市,在1988年以前,国家首都发展委员会是规划行政的单一主体,联

邦政府设有主管首都地区事务的部长,部长会同国家首都发展委员会处理城市规划布局的调整、土地使用管理等的具体的程序性工作。1988年以后,根据新的立法,堪培拉分别成立了属于联邦国家的首都规划署(The National Capital Planning Authority),及属于堪培拉市的地方规划署(Territory Planning Authority)。国家首都规划署负责制定“国家首都规划”,这个规划中要包括整个首都地区的规划原则、政策及标准,在规划中划出具有国家首都特征的指定区域,在指定区域内制定详细的规划和设计文件,对指定区域实施建设管理。 “国家首都规划”由首都规划署按法定程序编制或修订,经由联邦政府主管部长批准,经政府官报公布生效。规划生效后,政府须在国会两院会议期间的6天内提交给两院,在提交后6天内如果国会任何一院通过动议不同意这个规划或规划中的部分内容,则这个规划或规划中的一部分内容即为无效。 首都地方规划由地方规划署按法定程序编制或修订,并征询首都规划署的意见,书面报地方政府行政长官。联邦法律规定,地方规划与国家首都规划不符为无效。 二、州级政府及规划行政 澳大利亚各州的城市人口主要都集中在州的首府。州的首府都是大都会区,由几十个地方政府行政单元的组成,如悉尼大都市区有30余个地方政府行政区,墨尔本大都市区含50多个地方政府区域。由于首府在各州的经济、政治中的重要地位,州政府一般都对首府的整个都市化地区施以较直接的管理。 维多利亚州的规划行政体系在各州中最为复杂,并随经济、政治条件而不断变化,经过了多次的调整变迁,但长期以来州级政府机构在规划行政中的主导地位没有改变过。 悉尼港 在维多利亚州的州政府设有规划和环境部(1993年后改为规划与发展部),作为州的规划行政主管部。在州的层面,通过立法设有墨尔本及大都会工务局(The Melbourne and Metropolitan Board of Works,以下简称MMBW)。MMBW被赋予了广泛的权力来编制和实施墨尔本大都市区规划(Melbourne Metropolitan Planning Scheme,以下简称MMPS)。在墨尔本以外的其他城市化地区也通过州立法设立了几个区域性的规划行政机构,以负责跨地方行政区的规划事务。 根据1981年的州城市规划法修正案,位于墨尔本大都市区内的地方政府可以申请编制自己辖区的法定规划。地方政府编制的规划必须与MMPS相符合,且不涉及具有全局性的问题。地方政府的规划必须经MMBW同意才能生效。规划一旦生效,即取代MMPS中的有关部分内容。一个地方政府一旦有了自己的法定规划,相应的规划审批权限就从MMBW转移到这个地方政府。 规划的行政涉及与各方的协调。有许多州的行政机构与规划事务有关,它们有的为规划提供咨询,有的在实施自己的行政行为过程中将对规划产生影响。维多利亚州与规划有关的行政机构包括:州协调委员会,其职责是协调州政府几十个部门的政策和行政行为,确定优先程序及规划方向;规划咨询委员会,其任务是为规划部长提供咨询意见,特别是关于规划的政策问题;历史建筑保护委员会,其工作是制定和调整历史建筑的登录;环境保护署,其职责是保护和改善环境及控制污染;城市更新署负责重建或改建旧区;政府建设顾问委员会,负责为主管公共工程的政府部长提供关于保护具历史、文化价值的公共建筑的建议。此外还有公共工程部、港口署、土地保护委员会、农业部、住房部、卫生局、林业局等机构也都与规划行政有关。

日本东京的交通规划

东京是日本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世界信息、金融中心之一。东京位于日本群岛中间,面积2180平方公里左右,拥有人口约1200万。从地理位置看,东京主要包括23个区,以及多摩新区,形成一个行政商务中心区,加上周围许多县,如神奈川、崎玉、千叶,以及最北面的茨城县等构成东京圈。 东京都人口密度与其它大城市相比较显得特别高,整个城市密度达到500人/km2,行政商务中心区密度为13,000人/km2,城市化基本上在半径50公里向四周发展。东京圈要协调任何一个问题都要化费很大精力,特别是交通问题。 一、xx问题 近几年来,市中心地区的事务机构过分集中、活动频繁、人口不断增多,交通、住宅、环境、垃圾清除及防灾等问题越来越尖锐。近几年来,土地价格突如其来的上涨,致使中等收入的家庭很难购买市内房屋。因此多数住宅远离市区,市民甚至购买更远离市中心的住房,工作一般却在市中心,造成住宅和工作地点或者学校之间交通上的压力。市中心的商务、社会活动十分集中,人来往返,车辆增多,使原已饱和的交通量急剧增加,由此产生了交通阻塞、环境问题,如由碳氢化合物造成的大气污染。另外, 1995年1月,阪神发生强烈地震,许多公共建筑、城市道路设施和铁路都遭到了严重破坏,损失巨大,但也唤醒了人们要重视保护城市,防止突如其来的灾难。 二、集中在市中心的交通 1、通往市中心的交通量逐渐增加 目前,各项社会活动机构都集中在市中心区,也推动了东京都本身第三产业的发展,交通信息对它们起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人口也十分密集,将近有1200万居民,占整个日本国10%人口居住在东京都,每天近360万职工和学生涌入行政商务中心区(618km2),该行政商务中心区内本身居住着800万居民,每天有大量的流动人口是东京都的一大特征,因此,道路和铁路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主要交通线。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及影响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得特点及彩响 摘要:中国就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得历史。在古代拥有着緊荣得城市经济与深厚得城市文化底蕴,其城市规划得特点也异常鲜明,影响深远。文章就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得特点与影响做了初步得探索,多元融合得中华文化使城市表现出包容性与丰富得活力,封闭与稳定得社会秩序使城市表现出极强得统一性。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得一些观念,对当今得城市规划仍有很大得借鉴意义。 关键词:城市规划;中国古代;特征;影响 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得特点 (一)中央集权下得“搭齐划一” 我国早期得城市总体形态受到以井田制为代表得早期农耕制度得影响。所谓井田即“方里为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井田制得形成,造就了中国古代城市方格网得特征。贺业矩在《考工记营国制度研究》一书中指出:“把城市视为一大块井田,利用井田阡陌得经纬,构成道路网,按照井田制,将它划分成若干等面积得方块底盘,充作城市营建用地; 同时规定,以井田得单位——夫作为城市用地得单位。”由此,奠定了中国古代城市方格网状得总体空间格局。 以间为房屋得基本单位,几间并联成一座房屋,几座房屋围成矩形院落,若干院落并联成一条巷,若干巷前后排列组成小街区,若干小街区组成一个矩形得坊或大街区,若干坊或大街区纵横成行排列,其间形成方格网状街道,最后形成以宫殿、街署或钟鼓楼等公共建筑为中心得有中轴线得城市,这就就是中国古代城市得特点。 中国古代得城市具有明显得风格统一,整齐划一得特点。其中得原因:一就是该城市规划格局本身得优越性。二就是秦朝以来确立得中央集权制度,“车同轨, 书同文”,城市得格局当然也要按照规定被标准化。 这种城市规划得格局,中心明显,主次分明,有明显得对称轴,左右呼应,街道得脉络清晰。根据这种城市规划得方式,所有城池得规模与形制,都有一定得层次标准。都城都就是最高大坚固得,其下得诸侯、郡县城市则以行政等级得高下来确定规模。就城市本身来说,首先,会选择城市中心得位置,“仰观天象,俯察经纬”, 确定中心后以此为基?点,向四周扩散,进而框定城市得总体范围,该中心在都城往往就是皇宫所在地,在郡县则往往就是钟鼓楼或行政机关所在地。其次,城中普遍都有一条以中心街道或宫殿建筑构成得“中轴线”,城市以此左右对称布局,譬如唐长安城得朱雀大道。再次,中国古代对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及影响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得特点及影响 摘要:中国就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得历史。在古代拥有着繁荣得城市经济与深厚得城市文化底蕴,其城市规划得特点也异常鲜明,影响深远。文章就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得特点与影响做了初步得探索,多元融合得中华文化使城市表现出包容性与丰富得活力,封闭与稳定得社会秩序使城市表现出极强得统一性。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得一些观念,对当今得城市规划仍有很大得借鉴意义。 关键词:城市规划;中国古代;特征;影响 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得特点 (一)中央集权下得“整齐划一” 我国早期得城市总体形态受到以井田制为代表得早期农耕制度得影响。所谓井田即“方里为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井田制得形成,造就了中国古代城市方格网得特征。贺业矩在《考工记营国制度研究》一书中指出:“把城市视为一大块井田,利用井田阡陌得经纬,构成道路网,按照井田制,将它划分成若干等面积得方块底盘,充作城市营建用地;同时规定,以井田得单位——夫作为城市用地得单位。”由此,奠定了中国古代城市方格网状得总体空间格局。 以间为房屋得基本单位,几间并联成一座房屋,几座房屋围成矩形院落,若干院落并联成一条巷,若干巷前后排列组成小街区,若干小街区组成一个矩形得坊或大街区,若干坊或大街区纵横成行排列,其间形成方格网状街道,最后形成以宫殿、街署或钟鼓楼等公共建筑为中心得有中轴线得城市,这就就是中国古代城市得特点。 中国古代得城市具有明显得风格统一,整齐划一得特点。其中得原因:一就是该城市规划格局本身得优越性。二就是秦朝以来确立得中央集权制度,“车同轨,书同文”,城市得格局当然也要按照规定被标准化。 这种城市规划得格局,中心明显,主次分明,有明显得对称轴,左右呼应,街道得脉络清晰。根据这种城市规划得方式,所有城池得规模与形制,都有一定得层次标准。都城都就是最高大坚固得,其下得诸侯、郡县城市则以行政等级得高下来确定规模。就城市本身来说,首先,会选择城市中心得位置,“仰观天象,俯察经纬”,确定中心后以此为基点,向四周扩散,进而框定城市得总体范围,该中心在都城往

隋唐长安城市规划中的模数制及其对日本城市的影响

建筑历史隋唐长安城市规划中的模数制及其对日本城市的影响MODULUSINTHEPLANNINGOFCHANG’ANANDITSINFLUENCEONHEIJO(NARA),NAGAOKA,ANDHEIAN王才强/HengChyeKiang摘要在东亚,:城市建设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其漫长的发展历史过程中,中国城市经历了重大变革和细微的演变,这些变化有时是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但某些时候是由于统治者的意愿或是受到规划者个人智慧的影响。本文从都城长安的城市布置,推测出隋代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原型。建于新纪元开端的长安城,折衷都城规划的两大传统,以模数制为基础,开创了一种崭新的城市模式,并以之来回应新王朝的勃勃雄心,它的规划深刻影响了东亚城市的演化,八世纪日本的平城(奈良),〔1〕长冈和平安,以及渤海帝国的五都,皆以其为范本。概况有着300余年辉煌历史的长安始建于582年的隋代,当时隋文帝决定修建新都来为他统一中国的伟业做准备。基址选在渭河以南10km处,东有产河和灞河,西有沣河,地势由南到西北坡向渭河,6条小山脉绵延其中(附图1)实际规划皆出自宇文恺之手。,城市建设始于582年的宫城建设,隋文帝以他的号——“大兴王〔2〕来命名这座城市,” 史称大兴城。长9.712km、宽8.652km,占地约84.1km2(32.5平方英里)的大兴城,其规模是史无前例的。构建这个史无前例的都城,体现了隋炀帝欲再次统一中国的政治宏图,长安将成为整个中国和君王德政的象征。正如亚瑟?莱特(ArthurWright)所言,隋炀帝登基的背景使得他制定“意识形态方面的措施,反映了〔3〕其渴望稳定和过于急切地确立其统治的愿望…”着,概述〔5〕城墙内齐整的网格平面,将城市划分为明确的功能区。首先是城市的12座城门,每面城墙上3座〔6〕网格。由14条纬向(东-西)和11条经向(北-南)大街构成,将城市分成以轴线对称的100多个大小不一的坊里。通向城门的三条南北和三条东西大街为主街,通常称作“六街”其中以通向城南主要大门——明德门的朱雀大,街最为重要。城北部中心的宫城和皇城,占全城面积的九分之一。宫城面宽2820.3m,进深1492.1m,共4.21km2,内有许多供皇帝朝政和居住的宫殿南部有同面宽而进深为;220m的皇家广场,将其与皇城分开南面的皇城亦同面;宽,进深为1843.6m,共5.2km2,皇城内为帝国行政中心,有文武群臣衙署,禁军总部等,皇帝在此处的太庙〔7〕和太社祭祖祭社。Abstract: UrbanplanninghasalongtraditioninChina.EarlyChinesecitiescouldbeformallycategorisedintothreelineages;themostimportantlineageisprescribedbytheclassicalcanonKaogongji.Thismodelremainedthemostimportantandinfluentialofthethree.CapitalcitiesaftertheSongperiodconformedtoitsprescriptions.MingandQingperiodBeijing,forinstance,belongedtothismodel.ThesecondofthethreelineageswasseenmostcommonlyinearlycitiesinnorthernChinapriortothe6thcentury.YechengandNorthernWeiLuoyangareexamplesofsuchcities.ThethirdlineagepracticallydisappearedaftertheWarring

《城市规划》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城市规划》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1章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1. 人类聚居的主要原因? 答:人类聚居的主要原因是满足“生活需要”与“生产需求”。 2. 人类聚居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答:人类聚居的主要形式为“城市”与“乡村”。 3. 人类社会的第一、二次劳动大分工? 答:“采集”和“狩猎”向原始农业、原始畜牧业的演进,称作人类社会第一次劳动大分工。 “商业”和“手工业”从农牧业中分离出来,称作人类社会第二次劳动大分工。 4. 原始聚落一般的选址要求? 答:原始聚落一般选址在近水的阶地或向阳坡地上,便于取水,利于卫生。 5. 农村与城市的主要区别?以及二者相互关系? 答:农村与城市具有产业、人口聚集、行政管理三方面的主要区别。 二者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农业文明的发达与发展是城市出现的经济基础。 6. 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布局的特点?P28 答:我国古代的城市建设自始至终都体现着至高无上的皇权布局,城市规划与建设始终围绕宫殿、官府衙署等单一中心展开,普通市民及其生活被置于从属的地位,有时甚至被作为防范的对象。因此,城市中基本上不存在广场、公共绿地等可作为公共活动的场所,而高墙、重地、禁区却处处设置。 7. 古希腊的城市规划布局的特点?P10 答:古希腊的城市多数是濒临地中海的山地地理条件,牧业、手工业以及伴随掠夺行为的海上贸易占据其经济的主导地位,大量由自然地形环抱的地区各自形成了以防御、宗教活动为核心的城邦国家。 每个城市控制着一片或大或小的地区和一个港口,形成一个完整的城邦国家。形成具有防御功能并建有神庙的“上城”(卫城)和商业、行政机构所在的“下城”;在城市形态上,整个城市围绕市政厅、贵族议会或居民代表大会等公共建筑或公共活动空间与宗教建筑等展开,城市大致由公共活动区、宗教区以及居民区组成。 城市中的建筑物布局和造型与自然环境紧密结合,形成各自城市的特点;大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应对人口进一步增加的办法不是继续扩大现有城市的规模,而是另行建造一个新的城市。

日本的城市规划体系——规划运作体系(精编文档).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日本的城市规划体系——规划运作体系 日本城市规划的运作过程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土地使用规划、城市公共设施规划和城市开发计划。 一、城市土地使用规划 城市土地使用规划分为地域划分、分区制度和街区规划三个基本层面。每个层面的土地使用规划都包括发展政策和土地使用管制规定二个部分。发展政策制定发展目标及其实施策略,不具有直接管制开发活动的法律效力,但作为制定管制规定的依据。 1、地域划分 城市规划区的发展政策制定未来10~20年的发展目标以及实施策略,包括人口和产业的分布、土地使用配置、城市开发、交通体系、公共设施、环境保护和城市防灾等方面。 城市规划区包括城市建成区以及周边的农业和森林区域。因此,城市规划区的范围往往是城市建成区的4 ~5倍。根据1968年的城市规划法,城市规划区划分为城市化促进地域和城市化控制地域。地域划分的依据是未来10年的城市化趋势和人口分布预测。都道府县政府每隔5年进行城市规划区的基本状况调查,涉及到人口、产业、土地和交通等方面。 地域划分与城市规划区的交通网络规划、公共设施规划和土地调整计划相结合,目的是防止城市无序蔓延、控制城市形态和土地配置、提高公共设施的投资效益、确保城市的协调发展。 城市化促进地域包括现状的建成区未来10年内将要优先发展的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政府投资将会集中在这类地区,区内农田可以转变为城市用地,开发活动受到土地使用区划的管制。在城市化控制地域,一般不允许与农业无关的开发活动,

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政府投资也不会集中在这类地域。 2、区划制度 土地使用区划是日本城市土地使用规划体系的核心部分。城市化促进地域划分为12类土地使用分区,包括7类居住地区、2类商业地区和3类工业地区(见表1)。在不同的土地使用分区,依据城市规划法和建筑标准法,对于建筑物的用途、容量、高度和形态等方面进行相应的管制。土地使用分区是为了避免用地混杂所造成的相互干扰、维护地区形态特征和确保城市环境质量。 早在1919年,日本的城市规划法和城市建筑法就引入了土地使用区划制度,仅分为居住区、商业区和工业区三种类型,以确保私人部门的开发活动与公共部门的基础设施建设计划之间相互协调。在1950年,增设了准工业区类型。1968年的城市规划法对于居住区、商业区和工业区又进行了细划,土地使用分区增至8 类,以提高城市环境质量。80年代以来,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居住区面临着商业建筑和办公建筑的开发压力,导致用地价格飞涨。到1993年,居住区又进行了细化,以限制各类居住区的商业建筑和办公建筑,土地使用分区也从8类增至12类。 在1964年,引入了容积率作为建筑容量的限制规定。在此之前,建筑容量控制的相关规定是基地覆盖率和建筑高度。日本是一个地震多发地区,建筑高度一直受到严格控制。随着建筑抗震结构的技术进步,建筑高度限制逐渐放宽。容积率规定在控制建筑容量的同时使建筑设计具有更多的可能性。与此同时,建筑物的斜面管制界定了建筑物的“外壳”,以确保城市环境质量的最低限度(特别是日照要求)。在斜面管制的“外壳”之内,建筑物的形态设计是完全自由的。 土地使用分区的法定依据是城市规划法和建筑标准法。城市

唐长安城规划特点

2.主要历代都城的规划特点 城市的形成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飞跃,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战略思想和整体观念,强调城市与自然结合,强调严格的等级观念,这些城市规划思想和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城市规划的成就,集中体现在作为“四方之极”“首善之区”的都城建设上。中国战国时期的都城采用了大小城制度,反映了“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要求,西汉长安城将宫室与里坊结为一体,三国时曹魏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区分的规划形式。南北朝时代的洛阳城加强了全面规划,为中国古代前期城市建设的高峰--隋唐长安城的建设起到了先导作用。隋唐长安城将宫室、坛庙和官署位于南北纵轴线的两侧,道路网划分为若干棋盘格,每一棋盘格称为坊,绕以坊城,自成一区。长安城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它展示了唐代的建筑技术和文化发展水平。日本、朝鲜等国的都城建设都是仿长安城修建的。元大都的规划吸取了春秋战国时理想都城的规划思想,而又作了因地制宜的处理,由大都城演变而成的明北京城已集中国古代都城城市规划之大成,清代在北京城远近郊区大力经营园林和离宫别馆,使北京城为中国封建时代规划和建设的辉煌实例。 3里坊制与街巷制城市面貌的区别 街坊以道路划分,仍采取类似闾里的形式,称“里坊制”。唐长安城是中国古代实行“里坊制”城市的典范。当时,全城划分为108个里坊(每个面积25~70公顷,大体相当于今天一个大型的居住小区)。这些里坊内部有井字形道路系统,四周围以高墙,坊墙不得随意开门开店,夜晚实行宵禁。坊内居民实行“连保制度”,以便于统治和管理。北宋东京(今开封)完全采取一种新的规划形制。商业、手工业和城镇中各种行业的发展与自古沿袭下来的“里坊制”规划形制的矛盾愈来愈突出,其焦点是:商业市场的活动空间须要扩大和开放,而旧形制下市场过份集中且用地紧锢。这是开放与封闭的矛盾。北宋东京的规划重新把宫城(大内)布置在城市中心,构成“大内—里城—罗城”三套城墙的格局,这主要是防御上的考虑。形制上的最大突破,莫过于彻底废弃了“里坊制”,取消了坊墙,使街坊完全面向街道,沿街设置商店,并沿着通向街道的巷道布置住宅。商业和各种行业的布置是开放型的。它们分布在城市各条主要街道上,并按一定专业相对集中布置,“瓦子”则是“娱乐区”。 里坊 胡同 宫殿 1.p明清故宫的布局特点及艺术成就 从布局来看采用了很严整的(整饬)布局.A突出了中轴的空间序列,其中轴线是世界城市史上最长的一条中轴线.B采用了层层封闭的规划形象,层层分隔产生了深远的空间.C尺度的处理也很严谨,外朝空间是内廷的四倍,比例为9:5,象征”九五之尊”.北京故宫的皇家建筑,集中地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是保存至今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建筑群组。体现了一整套的礼制要求,运用了阴阳五行等象征手法,在雕刻,绘画,文学等其它的艺术手段上也有相当高的造诣。 2名词解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