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筑大师埃森曼

建筑大师埃森曼

建筑大师埃森曼
建筑大师埃森曼

建筑大师——彼得 埃森曼

在这个图像充斥的当代世界,在这个所谓的后媒体时

代,人们似乎已经羞于谈论意义,语言的张力逐渐让位于

形象的狂欢。然而却有这样一位奇特的建筑师——他将建

筑设计作为学术研究的过程,他希望赋予建筑以使命感和

社会意义,而他渊博的知识和强烈的责任感更令同行难望

其项背。他的建筑作品与他本人一样,都是近30年来建

筑界最富于争议的,即便不认同他的人,也都无法否认他具有理论

性和实验性的巨大创新能力。这个人就是彼得·艾森曼。

埃森曼(Peter Eisenman ),1932年生于纽约,在康

奈尔大学获建筑学学士学位,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建筑硕士

学位,在剑桥大学获博士学位。另外,他还被授予芝加哥

伊利诺伊大学的美术名誉博士。曾先后在剑桥大学、普林

斯顿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等校在任教,并主编“反

对派”杂志Opposi tions 。1980年自行开业,他的作品多次获

奖。著作有:Moving Arrows,Eros and Other

Errors,Houses of Cards 等。他还写过12本书,包括《未

知的住宅》、《终极T 住宅》、《飞驰的箭、爱神及其他谬

误》以及〈卡纸板住宅》。此外,他的作品还登在另外三本

书上,它们是《维克斯那视觉艺术中心》,《人工开凿的城

市》和《探索建筑的十一位作家》。他的两本专著是:《埃森曼

建筑艺术》和《彼得 埃森曼》。除此之外,他还担任了

《反对派》杂志编辑。在国际的期刊杂志上发表的有关建

筑理论的论文及随笔不计其数。埃森曼还是当今国际上著

名的前卫派建筑师,美国建筑界对他的伤口评价很高。辛

辛那提设计、建筑、艺术与规划(DAAP )学院与俄亥俄州

立大学韦克斯纳艺术中心。埃森曼自称是后现代主义,他的设

计理论早期受结构主义哲学影响,近期受解构主义影响。[1] 埃森曼作为20世纪下半叶最重要的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之一,对建筑学的影响是深远的。首先,在近期历史中,他是首位建筑师,能通过自身领域的工作来证明,当代文化是一个交互影响的连续体,而所有的文化现象和人类的智识都有可能成为建筑学的一部

十号住宅

莱因哈特大楼 公元2000年教堂

瓜尔带奥拉住宅

份。其次,也许更重要的在于:埃森曼的工作构成了一种持续的“批判性”的实践——此种实践的最基本的产品是建筑学的“知识话语”,并

且,埃森曼的独到之处在于能将该“知识话语”同时

在建筑文本(理论)和建筑形式(建造)两个层面上

加以阐述。在一个由大众消费和公共媒介主宰的时

代,他持续地询问,建筑学能否摆脱社会批量生产的

力量的驱使?建筑学知识话语能否存在于意识形态之

间的空隙中?埃森曼宣称“批判性”的实践首先保持

一种抵制的姿态,同时又能保留在“时代精神”内

部。[2]

埃森曼探索出一种建筑设计方法,这一方法确认

了建筑设计是一种诠释性活动。在他的作品中,理论和设计之间似

乎并没有明显的区别之分,都是通过符号来表达的,他

的类比、谐韵、差异、暗示都已成为人们去发现和探索

他设计工作的足迹及意义的线索。在阐述埃森曼作品的

工作中,必须认识到,他的文字描述了他的设计图式。

两者合一才能阐明一个射击项目。对埃森曼来说,文字

传播的目的是探明一个观点,指示一条道路。他惯用的

文字表达形式并不抽象,而他最终完成项目的建筑形式

却呈现出一种创新、试验的特点和创造性的建筑语言.

1967年,埃森曼在纽约创办了建筑与城市研究学

院。1980年,在从事多年理论研究,并撰写出版了踱步

理论著作之后,他开始了自己的创作活动。他参与设计了许多样

板工程,门类繁多,领域广泛。其中有大型住宅、城市

设计、校园设施以及一系列有创造性的私人住宅。 最早

的作品是从1967年开始的,埃森曼将研究理论用于一系

列住宅设计。为了表明这些建筑不属于任何人和任何具

体的内容,他以号码来命名它们。

在《住宅Ⅰ号》中,埃森曼通过图解使形式和功能

相分离。实现了建筑自己产生自己的形式,不依靠人来

形成自己的意图。埃森曼是这么说的:“建筑应该创造

一种紧张和距离,因为它不在人的控制之下。人和对象

是相对独立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将是崭新的”。

11号住宅 柏林IBA 住宅 4号住宅

在《住宅Ⅵ号》中,埃森曼研究的重点则是建筑的本

质,根据结构理论,建筑要自我分析,使建筑元素寻求自

己的意义。埃森曼后来称这一现象为“轨迹”。同时,埃

森曼清楚地认识到:他用一套正常的系统创造了“易位”

(dislocation ),而他的目的并不在于“易位”,他只

是建立了一套新的规则。虽然用这套规则可以创造无穷的

形式,但是从本质上来说却又是建立在一定的限定性基础

之上的。

“克服建筑的存在性,推出一种永久性的,怎么看都

是建筑的建筑,打破形式与功能之间所谓的必然联系,是我建筑设计中的重点。传统的建筑理念并不否认建筑必须具有功能性,而是暗示建筑师们在保留

功能性的同时,不必去表现森曼在不同的文章中所表述的

存在性如出一辙。他的许多工程设计以及出版物中始终贯

穿类似的观点,只是名称在不断变化罢了。在这里,这种

名称的含义是双重的。首先,它把建筑师们从传统的“存

在与不存在”观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其次,它采用了一

种有条理的制作方法,既有形式的产生,同时又不会演变

成单纯的物质存在。我们探讨的问题也许会偏离埃森曼建筑真

正关心的问题。有待于我们以后阐明的是,第二种可能描述为

非物质性的力量引入建筑的物质性存在当中,这种描述

恰如其分。无形的因素将从富有成效的消极性这一角度

得到诠释。建筑消极性中非物质中的“非”的消极性正

日益显著。

在《住宅Ⅹ号》中,建筑的系统与众不同,只有身

处其中才能感受到,但又很难被解读。这正说明了他的

理论——建筑是不确定的系统,房子不再是一个整体,而是

成为一个系统中的一部分。埃森曼的第一个大型项目是

俄亥俄州大学维克斯纳艺术中心,在这个项目中艾森曼

综合了他多年的研究成果,将新旧理论融为一炉,成就

了一件引人入胜的作品。他在设计中引入网格、轨迹等

等,并利用了图解的方法。也是在这个项目中,埃森曼

发现了地点的价值,“建筑需要外部的参数,建筑只有在环境的框架中才能有意义。”因此,建筑兼顾城市与校园两种肌理,艾默里大学艺术中心 美国俄亥俄州哥伦布韦克斯讷学习中心

新泽西普林斯顿住宅

小泉产业大厦

设计时运用了两个扭转12.25o轴线网格,分别代表城市

与校园,形成动态空间。有趣的是,艾森曼在调查地基时

发现了一个弹药库,于是他将这个弹药库作为“维克斯纳

艺术中心”的中心,弹药库——在新的系统中它的角色已

经改变——成为“非弹药库”。而入口处的脚手架,也不

再是传统中为了建设而搭建的临时构筑物——成为“非脚手架”,同时在建筑中还有“非入口”、“非窗”、“非

砖”等等,他尝试使建筑构件延展出新的用途。这种概念

与解构的概念相契合,埃森曼在尝试设计“非建筑”。[3] 威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

以四号住宅为缩影的形式主义潜力已经耗尽,埃森曼

开始基于复杂的工程建设地点探索一种新的设计方法。然而,他的方法与他早期的兴趣有许多的共同之处,而不与

新兴的“文脉”设计,例如詹姆斯斯特林设计的斯图加

特国家美术馆相同。埃森曼仍把建筑思想作为一种自主形

式的“语言”,他放弃了早期住宅设计项目中以天然材料

构成的点、线和网格,而是采用了人与建筑地点的一些规

整的材料来体现自己的设计。

将这些兴趣完全体现的第一个工程项目是在1978年设

计的威尼斯Cannaregio工程。埃森曼在该工程中吸取了勒

柯布西耶早先在此地未实现的医院工程中制定的网格,埃

森曼将这种网格旋转、扩展,创造了自己的点、网格手

法。这种尝试完全与后来流行的思想一致,即建筑语言没

有必要于一个假定的“真实”世界相连,但他确实是一种手段,通过他我们能够设想原来我们了解的世界是这样的。1983年,埃森曼把他的方法提炼运用于柏林查理检查站一幢大

楼的设计方案中,其构造形式来源于麦卡托网格覆盖到柏

林城市的网格上,并根据历史地图去发现这一地块,在十

八和十九世纪时的其它系统。Cannaregio和柏林的工程项

目成为了威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设计的基础,埃森曼首次

获得了设计这种大规模的机会。在开始建造制造,这里还

是18世纪在俄亥俄州建立的杰斐逊网格,而大学校园内主要开放空间的轴线则恰好偏离城市的网格12度。埃森曼以阿诺夫设计与艺术中心美国康涅狄格州

Lakeville

住宅三

艾默里大学艺术中心

特定的距离将场地内的其他元素组合起来,就如飞机跑道一样在此基础之上,好像是在取笑更为传统的“文脉”关系,他设计了一些虚构的历史性

建筑的正面:想象中的“堡垒”,适当的彼此分开由砖砌

成。

中心的规划方案在开始时没有一个详细的摘要和地

点,埃森曼选择在几个可能的地点和相邻的建筑物之间建

造,他称这个完成的工程为“一个非建筑,一处考古之

地,其重要部分就是脚手架的景观”,景观由劳瑞 欧林设计完成,对于把分开的各个部分连接起来起最重要的作用。[4]

威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多层次块的所表现出的混合

型颇具视觉冲击力,但是埃森曼所使用的暗语方法也更

成为问题。尽管是作为对破坏传统建筑和空间传统概念

的社会和经济力量的批判,但是如此矫揉造作的游戏也

充当了其中的一员,在校园的学术分为之内,拙劣的模

仿了“真实世界”的各个方面正在逐渐体现出来的任意

和霸道。

埃森曼是一位让人费解的建筑师。他喜欢用一种与

众不同的方式设计建筑。埃森曼质疑建筑设计中现有的

种种标准和原则,将众多其他领域的知识运用到建筑设

计中去。他所引用的理论高深晦涩,阐释作品所用的名

词经常属于哲学范畴而非数学概念。

埃森曼的实践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早期对意大利建筑师特拉尼(Giuseppe Terragni )的形式主义解读和“卡纸板住宅”系列的建筑

抽象语言元素的操作。2、中期柏林IBA 社会住宅和俄亥

俄韦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等设计建筑的抽象图像如何融入

多种复杂关联的“场域”的关注。3、近期辛辛纳提阿诺

夫艺术与设计中心和哥伦布会议中心等设计对城市和建筑

环境自发组织能力的研究,以及运用计算机技术对非笛卡

尔几何学和复杂空间的探讨。[5]

对于埃森曼,运动和剥蚀是在三个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层面上

展开的:理性的历史观、散漫的文本以及物质的形式感。就算不

上考虑埃森曼在同行中受到惊人的持续不断的怀疑,仍然不存在埃森曼的专属领地,没有有效的“政治”权力范围,只有持续被迫地对“无节制”以及客观意志力量的收敛,这两者都来源于无组织的外界,并指向了具有静止形式的刻板世界。埃森曼的影就像海滩上波

格罗宁根音箱馆

浪的冲蚀作用:“构我们今天丰富多元的战后历史的思想成果和理性潮流,它们都被有规律地、巧妙地用来表达建筑和人”

埃森曼从来没有自称哲学家。虽然他也写文章带有

一种严谨和规范确是事实,然而他的文章,就像他的建筑

作品一样,是集各种杂乱材质的碰撞之大成,拥有激烈的

外观,是由塑造我们这个世界形状的力量作用产生的。使

得这些想法发生作用的具体方式,无疑引出了罗伯特史

密森和其他一些美国极少主义者的作品,纵使埃森曼的大

部分作品包括早期的方案草图和完成的作品在他的整个实

践过程中都是那么的有组织性而又抽象,但是我们仍然很

难说清他的建筑是在哪里产生的,或者说他的建筑是否是

最早的“正在”发生的建筑。

如果梳理一下埃森曼的庞杂的言说,我们可以把他那

些高深的理论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将哲学和语言学的

理论引入建筑,为解构建筑提供了理论的依据;另一部分

则是把数学等其他领域的知识作为自己某个作品设计的引

发点。现代主义是一个根植于客户需要的理性的完美系

统,反映了功能与行为的相互作用,但是从60年代开

始,千篇一律的国际主义建筑让人渐感厌烦。受德里达等

解构主义者的影响,埃森曼开始质疑现代主义传统,其中

最主要的是质疑现代主义秩序所根植的基础。埃森曼反抗

的对象是传统性,这里的传统性不能理解为古老的或古典

的。建筑的传统性是指社会系统性对某一状态(包括形与

意)先觉性的肯定并固定其主导地位。埃森曼认为设计的

过程就是要排除个人和文化的因素,建筑形式只是一套符

号,是由建筑自身的逻辑关系演变而来,他强调建筑是一

个过程而非结果。埃森曼曾谈到“我的每个作品都在非常

狂热地探求什么是建筑;建筑与社会是什么样的关系;建

筑象征着什么以及建筑功能是什么,因为这些问题都是建

筑应该解决的问题。很多设计建筑的人假定对建筑非常了

解,因此就存在了现有的建筑语言。但建筑的语言是连续

的,那么建筑要发展——帕拉迪奥(Palladio)的建筑,并不比勒·柯布西耶的建筑差,他们只是不同而已。”埃森曼将诺曼·乔姆斯基(Avram Noam Chomsky)的生成语法,作为自己思想的语言模型来加以采用。语言依据有限的规则可以反映无限的事项,乔姆斯基

的语言创造理论提出了 “变形生成语法”。这种“语法”,承载着将规则提取出来并体系化的任务。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模型,将焦点对准了语言结构与语言能力所具有的主体知识,从而生成无限的文本。乔姆斯基的理论被认为是蹈袭了索绪尔的语言体系和运用语言的概念,但与索绪尔无视语言传达机能,将作为传达单位的文本,从“运用语言”的规定中排除出去的方法不同,乔姆斯基将文本的生成视为重要事项提炼出来。这一理论落实到埃森曼的建筑语言中,就是刻意地将建筑室内的纯几何关系的生成过程在建筑上反映出来。他以梁、柱、墙作为单词、句子和段落,发展了一套独特的由点到网络的建筑语言。进入80年代后,艾森曼又尝试着从拓扑几何学、麦卡托网格(Mercator grid )等不同领域中借用大量的理论术语,将他们引入自己的建筑作品中。在“柏林集合住宅”中,他使用了麦卡托网格,将它作为通向考古发掘物的手段。在

“圣地亚哥项目”中,他试图让建筑讨论不在场的问题,

以非传统的造型寻求表达意义的其他途径,而不做可见的

东西。在“法兰克福生物中心”的设计过程中,他运用了

DNA 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的三种机制:复制、转录、翻

译,来作为建筑布局的主要构思。[6]而在今年的杰作

“布谷大楼”当中,艾森曼将海底扩大学说理论作为暗喻加以应

用,表现出地球变动产生的裂痕。由地震所引起的建筑崩塌前的

“凝结的瞬间”被记录下来。艾森曼并非是要单纯地表现所谓

“凝结的瞬间”,而是意在强调存在于建筑中的从解读的单一化及含义的必然性等等制约中解脱出来的“内在的时间。

在埃森曼建成的建筑品中,1989年完成的哥伦布市俄亥俄州立大学维克斯那视觉艺术中心和艺术图书馆在国际建筑界赢得了广泛赞扬,并荣获美国建筑师学会颁发的1993年度国家荣誉奖。埃森曼设计的位于柏林的查理检查站和柏林墙附近的公益住宅建筑曾受到当时联邦德国政府的高度评价,并被选为柏林建市750年纪念邮票上的图案。他还为东京市设计了两幢办公大楼——布谷公司和小泉三洋公司总部大楼,并因此荣获美国建筑学会颁发的1991年度国家荣誉奖。

1993年埃森曼设计的造价达6500万美元的俄亥俄州哥伦布市会议中心举行了开工仪式。1996年10月,他设计的造价达3500万美元的阿诺夫艺术与设计中心也举行了开工仪式。目前,埃森曼还为位于日内瓦的联合国机构设计一座图书馆,并同时承担了印度班加罗市的一家软件公司的总部大楼和纽约市圣乔治轮渡站附近斯塔腾岛科学艺术院的设计工作。

1985年,在威尼斯举办的第三届国际建筑双年展上,埃森曼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城堡设计”荣获了石狮奖(一等奖)。1991年,埃森曼作为代表美国参展的两位建筑师之一出席了第五届国际建筑博览会。他的设计作品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和美术馆中巡回展示。美国康涅狄格州Corwall

住宅四

2004年,在第九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上,埃森曼荣获

最高奖——金狮奖终身成就奖。埃森曼创作的建筑与城市

研究学院被誉为国际建筑评论的智囊团。埃森曼还得到过

包括古根海姆研究基金奖和美国艺术与文化研究学院的布

鲁那奖在内的一系列其他奖项。[7]

埃森曼不断奋斗,挑战整个建筑领域激发着我们在一个尚未

开发的领地探索,他的事务所更像艺术家的雕塑室,已成为他征

服建筑的战场。一方面是不同运作方式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是观念的不断转变,这些都演变成埃森曼实际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埃森曼敏捷的思维以及持之以恒的学术研究使他发现了各种技巧。例如:体量的内爆与外爆、重复、几何图形以及结构动态之间的关系。这些观念极大的丰富了建筑学的内容,也成为埃森曼建筑设计的独特之处。

现代人和埃森曼的作品是从思想界的混乱分离出来,从而脱颖而出的,对于今天的新一代人来说,正是已经建成的建筑作品和草图构思将用他们全部的勇气来歌唱勒勉的,无声精髓,包括他们的可塑性的以及视觉上的额外部分,这些精髓都是关于新的领域,在新的领域中埃森曼的特殊的现代主义夸张的烙印从来没有办法清晰的阐述出来,但是在新的领域中,标志着埃森曼30年职业生涯的许多尝试和形式,经久不衰的占有一席之地。

[1]参见《彼得 埃森曼的作品与思想》 中国电力出版社 P2-3页

[2]摘自https://www.doczj.com/doc/624193315.html,/forum/content/1688_255002_1.htm

[3]摘自https://www.doczj.com/doc/624193315.html,/forum/content/1688_255002_1.htm

[4]摘自《建筑大师经典作品解读》

[5]摘自https://www.doczj.com/doc/624193315.html,/forum/content/1688_255002_1.htm

[6]摘自https://www.doczj.com/doc/624193315.html,/bai%B6%C5/blog/item/54ad3e9777fdcf6c55fb96c1.html

[7]摘自《彼得 埃森曼的作品与思想》 中国电力出版社 日本东京 Koizumi Sangyo

大厦

世界著名建筑师及其作品简介

世界著名建筑师及其作品简介篇首语建筑是一个美妙的东西,建筑反映的不只是建筑本身的造型和内部的空间关系。从建筑里你能解读到建筑大师的人生观和建筑说蕴涵的文化。从一个建筑看世界,你能从中领略到永恒。一、世界著名建筑师及其作品简介二、世界著名建筑之夜景欣赏一、世界著名建筑师及其作品简介(1)、Frank Lloyd Wright 赖特(2)、Le Corbusier 勒??柯布西耶(3)、Richard Meier 理查德??迈耶(1)、 Frank Lloyd Wright 赖特生平简介:※1867年6月8日生于威斯康星州里奇兰森特,(年代不详)在威斯康星大学攻读土木工程,但成绩平平,差3个月毕业时即离校。※ 1887年前往芝加哥寻找工作。在芝加哥建筑界深受建筑师 D.阿特勒(Adler)和L.沙利文 Louis Henry Sullivan 的影响。※ 1888年进入https://www.doczj.com/doc/624193315.html,建筑事务所。※ 1889年结婚与第一任妻室有六个孩子。1867(1869)年6月8日生于威斯康星州里奇兰森特※1893年开设事务所,直至去世,其间共设计出800 余座建筑物,其中建成的约 400处。※ 1905年到日本旅行。※ 1909年爱上一位顾客的妻子,与第一任妻室分居。同年赖特到欧洲与日本旅行,以躲避社会各界对其的指责。※ 1911年赖特回国居住在其家乡威斯康星州塔里埃森。※ 1914年赖特情人与他的孩子在塔里埃森被意外的大火烧死。※ 1959年4月9日于美国菲尼克斯逝世。主要作品概况:※ 1902年芝加哥威利茨住宅 Willitts House ※ 1904年纽约州布法罗市拉金公司办公楼(Larkin Building)※ 1907年伊利诺州罗伯茨住宅

全球著名十大建筑设计师及作品介绍

全球著名十大建筑设计师及作品介绍一:创新建筑师代表: Santiago Calatrava (卡拉特拉瓦) Santiago Calatrava 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创新建筑师之一,也是备受争议的建筑师。Santiago Calatrava以桥梁结构设计与艺术建筑闻名于世,他设计了威尼斯、都柏林、曼彻斯特以及巴塞罗那的桥梁,也设计了里昂、里斯本、苏黎世的火车站。最近的作品就是著名的2004年雅典奥运会主场馆。 由于Calatrava 拥有建筑师和工程师的双重身份,

他对结构和建筑美学之间的互动有着准绳的掌握。他认为美态能够由力学的工程设计表达出来,而大自然之中,林木虫鸟的形态美观,同时亦有着惊人的力学效率。所以,他常常以大自然作为他设计时启发灵感的泉源。他设计的桥梁以纯粹结构形成的优雅动态而举世闻名,展现出技术理性所能呈现的逻辑的美,而又仿佛超越了地心引力和结构法则的束缚。 有的时候,他的设计难免会让人想起外星来客,极其突兀的技术美似乎全然出乎地球人的常规预料。这当然是得益于他在结构工程专业上的特长。早自20世纪初以来,桥梁的设计一直被托付给了路桥结构工程师,建筑师退避三舍好像已成习惯。由于有了卡拉特拉瓦,全世界的建筑师们才忽然发现了新的课题,在90年代前后爆发了对桥梁进行建筑设计的热潮,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开始塑造城市中的这类元素,进而影响到城市的面貌。2001年,卡拉特拉瓦在美国的第一个作品建成,是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的美术博物馆扩建工程。此地原有一个旧馆,是在1957年由当地的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这一次卡拉特拉瓦加建的Quadracci展厅,名号不大,其实却造成了绝对喧宾夺主的局面。

埃森曼 住宅系列

彼得·埃森曼(Peter Eisenman),1932年生于纽约,在康奈尔大学获建筑学学士学位,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建筑硕士学位,在剑桥大学获博士学位。曾先后在剑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等校在任教,并主编“反对派”杂志Opposi tions。1980年自行开业,他的作品多次获奖。著作有:Moving Arrows, Eros and Other Errors, Houses of Cards等。 彼得·埃森曼是当今国际上著名的前卫派建筑师,美国建筑界对他的评价很高。代表作品有辛辛那提设计、建筑、艺术与规划(DAAP)学院与俄亥俄州立大学韦克斯纳艺术中心。埃森曼自称是后现代主义,他的设计理论早期受结构主义哲学影响,后受解构主义影响。 《埃森曼建筑事务所》、《彼得·埃森曼的作品与思想》、《经典别墅空间建构》和《安藤忠雄论建筑》里都有。 埃森曼可能是当代西方最具有哲学家气质的一位建筑师。他不仅有着渊博的哲学知识,而且同德里达等知名哲学家一直保持着深厚的友谊,他还同德里达合作,为巴黎拉维莱特公园作过建筑设计(未采用的方案)。埃森曼的许多作品都与西方的哲学思想有着割不断的联系。夸迪欧那住宅(1988,西班牙加的斯)中的那种自缠绕、自相似、跨层串接又相互容纳的复杂的建构方法,据说是从柏拉图的《蒂迈欧篇》(Timaeus)中获得的启示;住宅6号(1978)则用结构主义哲学和乔姆斯基(Noam Chomsky)的生成语法(Generative Grammar)对当代住宅作了新阐释。 埃森曼把住宅当成一个自主的、可拆分的、抽象的序列,因此,他对住宅的窗户、门和其他构件进行一种不确定的常规安排。他根据抽象原则,顽固地把他所推崇的玄学形式化和审美化,并且以一种近乎粗暴的隐嘲,将西方当代异化的社会情状同住宅的室内布置牵扯在一起:在主人卧室中,夫妇的床被象征着横亘在当代文化中心的虚空劈为两半。这里当然不排除埃森曼在设计中有意对住宅主人(一对摄影师)表达一种幽默趣味,但对于这位不放弃任何机会兜售自己的哲学和显示自己的深刻的建筑师来说,我更愿意相信,他主要是要通过这种空间分割,来表达一种尤奈斯库(Eugene Ionesco)[35]式的夫妇陌路的隔膜感和荒诞感。在住宅10号中,埃森曼试图运用他从解构主义哲学那里获得的颠覆和否定的武器,彻底推翻一个早已被人们接受并且现在仍然被接受的人本主义命题。他说:“五个世纪以来,人体尺度一直是建筑的基准,但是,由于现代技术、哲学和心理分析学的发展,人作为万物的尺度、作为始源的存在这种最高抽象概念,可能再也保持不住了……”[36] 在威克斯勒视觉艺术中心和其他一些作品中,埃森曼则把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哲学中的“取消中心”和“文本的游戏”作了形象的、直观的表现。正因为此,詹克斯认为埃森曼的作品是美学的玄学,说他使玄学的观念审美化了。[37]虽然埃森曼自己否认他使玄学审美化,但他同时承认他的建筑使玄学形式化。在詹克斯和埃森曼的两种对立的看法之间,即在玄学的形式化和审美化之间,其实也包含着一个与哲学或美学紧密相关的问题。詹克斯说埃森曼使玄学审美化,是从审美接受心理的角度来评判埃森曼的建筑。他认为埃森曼由于在其建筑中以审美的态度表达了他的建筑哲学,因而赋予他的建筑一种玄学的美。而埃森曼认为他的建筑只不过是哲学的物化和具体化,他的建筑不过使哲学变得可见而已,至于是否审美的,他并不在意。在这里,我们看到,埃森曼显然不愿意解除他作为一个解构主义建筑师的矜持,他必需执著于零度美学乃至于反美学立场。然而,“佛”手无边,孙猴子翻不出佛爷的手掌心。零度美学也好,反美学也好,甚至超美学也好,仍然离不开审美的范围。一切同美学过不去的革命与反叛、扭曲与畸变,都无非想制造另一种美学幻境而已。埃森曼自己后来也不得不承认:“我认为回到康德是很重要的,否则,你无法理解现代主义。”[38]可见,哲学在埃森曼这里,只不过是实现他的“无目的的目的”的手段,而不是像埃森曼先前想象的那样,是建筑的目的,事实上也不可能是目的,否则,建筑就成了哲学的图解了。如果真是这样,这不仅是建筑的悲哀,也是哲学的悲哀了。

当代建筑思潮论文《矶崎新与建筑上海喜马拉雅中心》

摘要:“后现代”典型人物矶崎新在设计喜马拉雅中心的建筑造型时,旨在将中国智慧融入当代建筑之中,成就二十一世纪世界级大都会努力追求的“像”(ICON)。建筑已超越了现下建筑和艺术的概念,虽沉埋在都市纷杂之中,却能通过本身特有的个性和表情吸引人们的视线,我们称之为建筑雕(Archisculpture)。建筑整体由晶莹透亮的立方体和闪烁金属光泽的有机形体“林”所构成。简洁明快的方形体内是酒店和创意工作室,浮现空中可供远望;中央不规则的有机形体以“林”为发展意象,内含美术馆与演艺娱乐设施,外表多种曲面委婉变化,对应人的尺度;“林”间则是开放的城市文化广场,公众活动的集聚点。单纯和有机,规则与随意的结合,构成了建筑本身的雕塑性,也增强了中心作为城市“像”的震撼力。 关键字:后现代;矶崎新;喜马拉雅中心;像;“林”;正方体 Arata Isozaki 矶崎新 当代日本建筑界精英荟萃,而70年代更是集中了数位大师级的人物,作为日本“后现 代”类手法主义美学的头号典型人物矶崎新(Arata Isozaki)格外引人注目.矶崎新卓越的才智、非凡的感觉能力以及在探索解决6O年代后困扰建筑界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的实践方面及所表现出的创造能力,使他成为国际建筑界一名典范人物。 1矶崎新其人 矶崎新,1931年,出生在日本大分市,是世界上 著名的日本建筑师。自从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系毕业以 后,矶崎新在丹下健三(KenzoTange)的带领下继续学 习和工作;1963年,他创立了矶崎新设计室,自此成为 几十年来活跃在国际建筑界的大师,作品众多,获奖无 数。于20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实践,以新陈代谢主义 的设计成名。此后他的建筑里融合了来自多方面的影 响。其作品兼取东西方文化的设计思想, 将文化因素表现为诗意隐喻,体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 生活的结合。 矶崎新

世界建筑大师介绍 赖特 Frank Lloyd Wright -- 著名的流水别墅作者

世界建筑大师介绍 赖特 Frank Lloyd Wright -- 著名的流水别墅作者 2010-09-01 01:16 (Frank Lloyd Wright ,1869-1959)赖特是本世纪美国的一位最重要的建筑师,在世界上享有盛誉。他设计的许多建筑受到普通的赞扬,是现代建筑中有价值的瑰宝。赖特对现代建筑有很大的影响,但是他的建筑思想和欧洲新建运动的代表人物有明显的差别,他走的是一条独特的道路。 赖特于1869年出生在美国威斯新州,他在大学中原来学习土木工程,后来转达而从事建筑。他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就开始芝加哥从事建筑活动,曾经在当时芝加哥学派建筑师沙利文等众的建筑事务所中工作过。赖特开始工作的时候,正是美国工业蓬勃发展,城市人口急速增加的时期。十九世纪末的芝加哥是现代摩天楼诞生的地点。但是赖特对现代大城市持批判态度,他很少设计大城市里的摩天楼。赖特对于建筑工业化不感兴趣,他一生中设计的最多的建筑类型是别墅和小住宅。 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最初的十年中,他在美国中西部的威斯康新州、伊利诺州和密执安州等地设计了许多小住宅和别墅。这些住宅大都属于中等阶级。坐落在郊外,用地宽阔,环境优美。材料是传统的砖、木和石头,有出檐很大的坡屋顶。在这类建筑中赖特逐渐形成了一些特色的建筑处理手法。 剌赖特这个时期设计的住宅即将有美国民间建筑的传统,又突破了封闭性。它适合于美国中西部草原地带的气候和地广人稀的特点,赖特这一时期设计的住宅建筑被称为“草原住宅”,虽然他们并不一定建造在大草原上。 赖特的青年时代在十九世纪渡过,那是惠特曼(W.Whitman,1819-1892)美国诗人)和马克.吐温(Mark Twain,1835-1910,美国作家)的时代。赖特的祖父和父辈在威斯康星州的山谷中耕地土地,他在农庄上长大,对农村和大自然有深厚的感情。他的“塔里埃森”就造在祖传的土地上,他在八十岁的时候谈到这一点还兴奋地说:“在塔里埃森,我这第三代人又回到了土地上,在那块土地上发展和创造美好的事物”,对祖辈和土地的眷恋溢于言表。

全球著名十大建筑设计师及作品介绍

全球着名十大建筑设计师及作品介绍 一:创新建筑师代表:?SantiagoCalatrava(卡拉特拉瓦) ?SantiagoCalatrava是世界上最着名的创新建筑师之一,也是备受争议的建筑师。SantiagoCalatrava以桥梁结构设计与艺术建筑闻名于世,他设计了威尼斯、都柏林、曼彻斯特以及巴塞罗那的桥梁,也设计了里昂、里斯本、苏黎世的火车站。最近的作品就是著名的2004年雅典奥运会主场馆。 由于Calatrava拥有建筑师和工程师的双重身份,他对结构和建筑美学之间的互动有着准绳的掌握。他认为美态能够由力学的工程设计表达出来,而大自然之中,林木虫鸟的形态美观,同时亦有着惊人的力学效率。所以,他常常以大自然作为他设计时启发灵感的泉源。他设计的桥梁以纯粹结构形成的优雅动态而举世闻名,展现出技术理性所能呈现的逻辑的美,而又仿佛超越了地心引力和结构法则的束缚。 有的时候,他的设计难免会让人想起外星来客,极其突兀的技术美似乎全然出乎地球人的常规预料。这当然是得益于他在结构工程专业上的特长。早自20世纪初以来,桥梁的设计一直被托付给了路桥结构工程师,建筑师退避三舍好像已成习惯。由于有了卡拉特拉瓦,全世界的建筑师们才忽然发现了新的课题,在90年代前后爆发了对桥梁进行建筑设计的热潮,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开始塑造城市中的这类元素,进而影响到城市的面貌。2001年,卡拉特拉瓦在美国的第一个作品建成,是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的美术博物馆扩建工程。此地原有一个旧馆,是在1957年

由当地的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这一次卡拉特拉瓦加建的Quadracci展厅,名号不大,其实却造成了绝对喧宾夺主的局面。 作品-巴伦西亚科学城 里斯本车站 密尔沃基美术馆 雅典奥运会主场馆 二“非人类的建筑语言”:开创神话园林与宇宙观念建筑的鬼才戴帆 作前卫的艺术家和建筑设计师,戴帆(DAIFAN)以突如其来巨变般全新图景的建筑设计冲击着当代社会的定性观念和价值,其作品内容思想繁复,精确的表现、精心设计的逻辑结构、丰富的创造力及想像力将空间和感觉在建筑语法、建筑形式的各种可能性上作了多样化的呈现,。 戴帆的建筑设计倾向于冒险性,他所追求是一切多元的创造力与解放,以及与对此力量的无限肯定性。这种时间、空间的跳跃颠覆了主流建筑。他的设计和艺术从来不是被标准的知识形式把握的东西,它在概念和表现上的高度实验性和颠覆性造成观众读解的吃力。而是抓住概念的创造性在思想的制高点上飞掠、穿行,看到全新的图景,朝着不断前进的曲线飞向未来,未来是力量实践的场域。 戴帆的“宇宙宣言”(UniverseManifesto)首先作为一种复杂的谜一样的建筑设计与理论、一种能量巨大的建筑语言非常震撼,这种震撼既是建筑语言上的,也是观念方面的。就观念而言,戴帆重新更新了人类的建筑思想以及建筑与人、与世界、与社会、与政治的关系,他的“宇宙宣言”动摇了既定的有关建筑的成见,或者说,他从另外的不同于所有的人角度,

近现代著名建筑大师简介

约翰·拉斯金 John Ruskin:(1819-1900) 约翰·拉斯金拉斯金生于伦敦。是英国作家、艺术家、艺术评论家。他主张艺术与技术的结合,认为应将现实观察融入设计当中,并提出设计的实用性目的。他的设计理论具有强烈的民主和社会主义色彩,也非常混乱。既强调为大众,又主张从自然和哥特风格中找寻出路,这显然不是为大众的;既包含社会主义色彩,又包含对大工业化的不安。他的实用主义思想与以后的功能主义有很大区别,但他的倡导对当时设计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依据,莫里斯等人都深受其思想影响。是英国“工艺美术”的思想倡导者。 (英国“工艺美术”是19世纪末20世纪20年代,为了解除工业化对传统建筑、传统手工业的威胁,为了复兴以哥特风格为中心的中世纪手工艺风气和恢复手工艺行会传统,为了通过建筑和产品设计体现出民主思想而发起的一个具有很大实验性质的设计运动。) 威廉·莫里斯 William Morris:(1834—1896)

莫里斯生于伦敦旁边的瓦瑟斯多。拉斐尔前派的主要成员。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奠基人。真正实现了约翰·拉斯金思想的现代设计史的先驱人物。他被誉为19世纪英国最杰出的博学多才的人物之一。莫里斯打击产业革命大量生产的粗俗制品,仰慕中世纪基尔德社会手工制作的实用美的器物,励志以美术工艺品美化现实世界,提升现代人的审美趣味。莫里斯与他的商会活动通过制品的输出与杂志媒体报道,影响到欧美诸国,使他成为近代设计运动先驱的典范。1864年成立的设计事务所。大约是最早的独立产品和平面设计事务所之一。 当时准备结婚的莫里斯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婚房而自主设计出哥特风格的“红屋”为“工艺美术”运动奠定了基础。 (莫里斯代表作“红屋”) (莫里斯设计的壁纸图案) 莫里斯虽是画家,却主要是致力于工艺美术,从事绘画设计出漂亮的玻璃、陶器、家具、壁纸、绒毯、书籍装帧等各方面的工作。莫里斯在设计中,大量的装饰都是东方式的、

矶崎新

矶崎新 矶崎新(1931年—),日本大分市,世界著名建筑师。自从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系毕业以后,矶崎新在丹下健三(KenzoTange )的带领下继续学习和工作,1963年,他创立了矶崎新设计室,自此活跃在国际建筑界。 基本信息 个人概况 国籍: 日本 出生地: 日本大分市 出生日期: 1931年7月17日 个人背景 东京大学 其他信息 中文名: 矶崎新 目录 1 个人简介 2 生平经历 3 主要作品 4 设计风格 1 个人简介 2 生平经历 2.1 生活趣事 2.2 设计风格 2.3 设计特征 2.4 “反建筑史”

3主要作品 4设计风格 1个人简介 矶崎新1931年7月17日出生于日本大分市,1954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系。1961年完成东京大学建筑学博士课程。1967年获日本建筑学会大奖,1963年创立了矶崎新设计室,自此成为几十年来活跃在国际建筑界的大师,作品众多,获奖无数。 于20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实践,以新陈代谢主义的设计成名。此后他的建筑里融合了来自多方面的影响。其作品兼取东西方文化的设计思想,将文化因素表现为诗意隐喻,体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结合。其作品多为大型公共建筑,设计风格尤以创新、有气魄著称。他参加深圳文化中心竞赛获胜的方案已在实施中。 作品包括:美术馆、艺术馆、歌剧院、天文台、办公大楼和居住区。他设计了大量著名作品,尤以美国佛罗里达州的迪斯尼总部大楼、日本京都音乐厅、德国慕尼黑近代美术馆、日本奈良百年纪念馆、西班牙拉古民亚人类科学馆、美国俄亥俄21世纪科学纪念馆、意大利佛罗伦萨时尚纪念馆、日本群马天文台、中国大剧院方案竞赛等最为著名。 2生平经历 矶崎新1931年7月17日出生于日本大分市,1954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系。1961年完成东京大学建筑学博士课程。1967年获日本建筑学会大奖,1963年创立了矶崎新设计室,自此成为几十年来活跃在国际建筑界的大师,作品众多,获奖无数。于20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实践,以新陈代谢主义的设计成名。此后他的建筑里融

建筑大师贝聿铭个人简介及作品

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1983年普利兹克 奖得主,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贝聿铭为 苏州望族之后,1917年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父 亲贝祖贻曾任中华民国中央银行总裁,1935年赴 美国哈佛大学建筑系学习师从建筑大师格罗皮乌 斯和布鲁尔。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 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 玻璃与石材,代表作品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 东厢、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 身为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建筑物四十余年来始终秉持著现代建筑的传统,贝聿 铭坚信建筑不是流行风尚,不可能时刻变化招取宠,建筑是千秋大业,要对社会历史负责。

中国情缘 贝聿铭一九三五年赴美国求学,之后在大洋彼岸成家立业,功成名就,至今已整整七十八个年头。但他对中国的一片深情,依然萦系于怀。他祖籍苏州,生于广州,所以他常对人称“我是苏州人”、“我是广州人”。他的夫人卢爱玲曾在美国卫斯理学院念书,后来在哈佛大学攻造园设计。夫妇俩至今仍能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广州话、上海话和苏州话。平时的衣着打扮、家庭布置与生活习惯依然保持着中国的传统特色。他们有三子一女,三个儿子的名字都有一个“中”字。依次是贝定中、贝建中、贝礼中。女儿叫贝莲,也是典型的中国化的名字。七十年代初,贝聿铭首次回到阔别近四十年的中国探亲观光。心中有无限的感慨,以后他又多次来到中国。他在海外曾深情地说过:“我的根在中国,中国对我的牵引非常大,所以我不论哪一次回去,都觉得像是回到了自己的家。”“多变的是我的建筑设计,不变的是我的中国心。”

卢浮宫玻璃金字塔

东馆

苏州博物馆

建筑大师赖特(Frank Lloyd Wright)作品欣赏

流水别墅(Falling Water) 流水别墅:赖特最著名的设计作品——考夫曼别墅(流水别墅)建成于1936年,流水别墅被誉为“绝顶的人造物与幽雅的天然景色的完美平衡”,是“二十世纪的艺术杰作”。悬挑的楼板在后边的石墙和自然山石中锚固。内部空间相互流通,一乘小梯与溪水联系。大胆的设计手法使之成为无与伦比的世界著名现代建筑。 在茂密的丛林掩映下,在清清的溪流和嶙岣石块间,这座房子从中心向各个方向伸展着、交错着,白色的巨大阳台凌空于水面之上,流水叮咚地从房子底下蜿蜒淌过,从平台下奔泻而出…… 忘情地将手伸进溪水中,或者只是静静地坐着,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在这样的别墅中度假,该是怎样的画境,怎样的诗意,怎样的享受…… 建筑在山林之中的度假别墅,也许大家已经看过很多,但是建在溪水瀑布之上的别墅,你可曾听说过?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一个叫做“熊跑”的幽静峡谷中,就有这样一幢奇妙的房子。在茂密的丛林掩映下,在清清的溪流和嶙峋石块间,这座房子从中心向各个方向伸展着、交错着,白色的巨大阳台凌空于水面之上,流水叮咚地从房子底下蜿蜒淌过,从平台下奔泻而出。如果你有兴趣,还可以从大阳台上顺梯子往下爬,你在屋子里便已听到的潺潺流水声,此刻便在你足下。你可以趴在岩石上,忘情地将手伸进溪水中,或者只是静静地坐着,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在这样的别墅中度假,该是怎样的画境,怎样的诗意,怎样的享受?这幢房子建成后就名声远扬,经常有人来此参观,人们称之为“流水别墅”或者“落水山庄”。 建筑的外形显得自然、随意、舒展,主要房间与室外的阳台、平台以及道路,相互交织在一起,错落有致,亦取得与周围自然景色相溶合的效果。建筑材料主要用白色的混凝土和栗色毛石。水平向的白色混凝土平台与自然的岩石相呼应,而栗色的毛石就是从周围山林搜集而来的,有着“与生俱来”、自然质朴和野趣的意味。不同凡响的室内使人犹如进入一个梦境,通往巨大的起居室空间之过程,正如经常出现在赖特作品的特色一样,必然先通一段狭小而昏暗的有顶盖的门廊,然后进入反方向上的主楼梯透过那些粗犷而透孔的石壁,右手边是直交通的空间,而左手便可进入起居的二层踏步。莱特对自然光线的巧妙掌握,使内部空间仿佛充满了盎然生机,光线流动于起居的东、南、西三侧,最明亮的部分光线从天窗泻下,一直通往建筑物下方溪流崖隘的楼梯,东、西、北侧几呈围合状的室,则相形之下较暗,岩石铺成的地板上,隐约出现它们的倒影,流瀑在起居室空间之中,而从北侧及山崖上反射在楼梯上的光线显得朦胧柔美。在心理上,这个起居室空间的气氛,随着光线的明度变化,而显现多样的风采。 “流水别墅”这个建筑具有活生生的、超越时间的质地,为了越过建筑史的诸多流派,它似乎全身飞跃而起,座落于宾夕法尼亚的岩崖之中,指挥着整个山谷,超凡脱俗。建筑内的壁炉是以暴露的自然山岩砌成的,瀑布所形成的雄伟的外部空间使落水山庄更为完美,在这儿,自然和人悠然共存,呈现了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瀑布上的大平台连带1/3的起居室都飞挑于瀑布之上,对于当时的工程技术而言,无疑是一大创举。

国内外建筑大师的名字

国内外建筑大师的名字,谢谢大家~~ 揪错┆评论 [大师] 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 安东尼奥·高迪(Antonio Gaudí) 安托内·普雷多克(Antoine Predock) 罗伯特·文丘里(Robert Venturi) 阿尔瓦·阿尔托(Alvar Aalto) 马里奥·博塔(Mario Botta) 矶崎新(Arata Isozaki) 彼德·埃森曼(Peter Eisenman) 理查德·麦耶(Richard Meier) 西萨·佩里(Cesar Pelli) 罗伯特·斯特恩(Robert AM Stern) 弗兰克·盖里(Frank Gehry) 菲利普·约翰逊(Philip Johnson) 路易·艾瑟铎·康(Louis Kahn) 沃尔特·格罗佩斯(Walter Gropius) 密斯·凡·德·罗(Mies van der Rohe) 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 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 安藤忠雄(Tadao Ando) 贝聿铭(I.M. Pei)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 彼得·祖索尔(Peter Zumthor) 诺伦佐·皮亚诺(Renzo Piano) 黑川纪章(Kisho Kurokawa) 丹下健三(Kenzo Tange) 朱莉亚·摩根(Julia Morgan) 盖·奥兰蒂(Gae Aulenti) 巴里(M. H. Baillie) 罗伯特·西吉尔(Robert Siegel) 威廉·勒巴隆·詹尼(William Le Baron Jenney) 库柏·西梅布芬事务所(Coop Himmelblau) 罗伯特·亚当(Robert Adam) 路易斯·巴拉干(Luis Barragan) 杰弗里·鲍娃(Geoffrey Bawa) 亨里克·彼图斯·伯拉吉(Henrik Petrus Berlage) 乔凡尼·洛伦佐·贝尼尼(Giovanni Lorenzo Bernini)甘特·班尼奇(Gunter Behnisch) 格尔顿·本夏夫特(Gordon Bunshaft) 皮耶特罗·贝鲁斯基(Pietro Belluschi) 贝特伦·古德西(Bertram Goodhue) 槙文彦(Fumihiko Maki)

建筑大师埃森曼

建筑大师——彼得 埃森曼 在这个图像充斥的当代世界,在这个所谓的后媒体时 代,人们似乎已经羞于谈论意义,语言的张力逐渐让位于 形象的狂欢。然而却有这样一位奇特的建筑师——他将建 筑设计作为学术研究的过程,他希望赋予建筑以使命感和 社会意义,而他渊博的知识和强烈的责任感更令同行难望 其项背。他的建筑作品与他本人一样,都是近30年来建 筑界最富于争议的,即便不认同他的人,也都无法否认他具有理论 性和实验性的巨大创新能力。这个人就是彼得·艾森曼。 埃森曼(Peter Eisenman ),1932年生于纽约,在康 奈尔大学获建筑学学士学位,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建筑硕士 学位,在剑桥大学获博士学位。另外,他还被授予芝加哥 伊利诺伊大学的美术名誉博士。曾先后在剑桥大学、普林 斯顿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等校在任教,并主编“反 对派”杂志Opposi tions 。1980年自行开业,他的作品多次获 奖。著作有:Moving Arrows,Eros and Other Errors,Houses of Cards 等。他还写过12本书,包括《未 知的住宅》、《终极T 住宅》、《飞驰的箭、爱神及其他谬 误》以及〈卡纸板住宅》。此外,他的作品还登在另外三本 书上,它们是《维克斯那视觉艺术中心》,《人工开凿的城 市》和《探索建筑的十一位作家》。他的两本专著是:《埃森曼 建筑艺术》和《彼得 埃森曼》。除此之外,他还担任了 《反对派》杂志编辑。在国际的期刊杂志上发表的有关建 筑理论的论文及随笔不计其数。埃森曼还是当今国际上著 名的前卫派建筑师,美国建筑界对他的伤口评价很高。辛 辛那提设计、建筑、艺术与规划(DAAP )学院与俄亥俄州 立大学韦克斯纳艺术中心。埃森曼自称是后现代主义,他的设 计理论早期受结构主义哲学影响,近期受解构主义影响。[1] 埃森曼作为20世纪下半叶最重要的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之一,对建筑学的影响是深远的。首先,在近期历史中,他是首位建筑师,能通过自身领域的工作来证明,当代文化是一个交互影响的连续体,而所有的文化现象和人类的智识都有可能成为建筑学的一部 十号住宅 莱因哈特大楼 公元2000年教堂 瓜尔带奥拉住宅

矶崎新和九间堂

当代日本建筑界精英荟萃,而70年代更是集中了数位大师级的人物,作为日本“后现代”类手法主义美学的头号典型人物矶崎新格外引人注目,他卓越的才智、非凡的感觉能力以及在探索解决60年代后困扰建筑界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的实践方面及所表现出的创造能力,使他成为国际建筑界一名典型人物。 作为世界建筑师,近十几年来,有关矶崎新的评论很多。但是,最集中的,可以算是1991年了。因为这一年是被他称为他“还历”的60岁生日的一年,而又正值他创作的30周年。从美国的洛杉矶开始,然后在日本的东京、大阪、水户等五个城市巡回展示他的作品。关于对他本人创作特色的评论则看法各有千秋。有的认为“他走的是一条冒险家的艺术家道路”,“他的作品反映出两极性,东和西,过去和现在,自然的和人工的,理想和梦幻,严肃和复杂的两极性”,“他的作品早已跨出建筑家的圈子,进入了卓越的造型家和思想家的范畴”,“他的实践的领域深处反映了诗的意境的知的严肃性,是诗心和知的严密融合”等等。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的《建筑文化》杂志出了“矶崎新解体新书”专刊。日本的学术界开始从理论的角度来分析矶崎新的作品,称他为“日本建筑界的英雄”,是年轻一代的理论指导者。这么认真的分析、解体一位本国的现代建筑家的作品这在日本也是首次。 建筑师在创作时冥思苦想、反复构思的表现与他创造结果的现实之间存在着很多的干扰因素,及在所有行为中,建筑师一种转弯抹角、最费周折的表现过程,一向建筑计划在未最终实施完成前,必须具备得到社会认可的先决条件,对矶崎新来说,他是在一些欣赏他的才能的指引们的要求下和赞助下在家乡进行工作的,他是土生土长的“当地建筑师”,他在家乡可以“设计自己喜欢的建筑,并只有在有人支持的情况下发挥”,他的作品并不一定需要得到整个社会的认可,因为那些事纯粹的“有机建筑”,脱离了当地的历史素材,观念则难以理解。 矶崎新曾师从丹下健三,并曾在丹下事务所工作过,正统吸收了丹下健三的现代建筑创作思想和民主主义理念。1966年以大分县立大分图书馆初次获得日本建筑学会新人赏而出名。可以说他是日本自己培养起来的建筑师。边创作边思考是他创作的极大特色,无怪芦原义信称他为“左手创造,右手分析”。这句话是很中肯的。他的思考激发了他的创作,而创作又促使他更深入的思考。从矶崎新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的思路之广。作为日本建筑师他不排斥世界,作为最现代派的建筑家他又不排斥从历史中汲取。这也是矶崎新能发展为“世界市民的建筑家”的基础。 矶崎新的设计常常可以看到他在为现代建筑尽可能争取光线、争取空间,追求一种现代建筑无法表达的美好意境,表现了他反现代主义的观点。 上海九间堂别墅位于上海浦东世纪公园东侧,建有4栋别墅和一栋会所。矶崎新在1970年代开始在建筑上应用“零度还原”的概念,赋予基本圆形和方形的高度,并将形成的立方体和球体等拆分组合。1970年代的住宅系列就是这种应用的结果。 30年后的今天,矶崎新再一次运用零度还原后的生成手法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生活要求、不同的技术力量下做新的尝试。它们就是九间堂中的原型别墅——立方体和半圆穹顶的组合:十字别墅——园内套园的四合院的演变。同时各栋围墙外完整的庭院和水中的建筑倒影,将江南水乡的神韵和巴拉迪奥的别墅风格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作为21世纪的大宅,九间堂秉承了江南民居的传统意匠,特别是从空间序列、光暗对比以及物料运用上吸取养分,纳入其中的感觉和气氛。设计上完全摒弃了采用传统的建筑符号和幸事,而从以现代的建筑材料及营造标示着我们所处的时代。 自古以来,中国建筑的平面布局便是以院落式的方法来组织室内外空间,上至宫殿,下至民居,并以此营造宜人的居住环境。此设计原则,在多方面体现了一些历久常新的建筑院里:保护隐私,功能分区明显,调节小环境中的气候条件,合理采光和通风,冬暖夏凉等等。特

设计大师之矶崎新

矶崎新 成就评价 日本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师。设计过一系列 的大型建筑物,如筑波市政中心(1979~ 1983)、日本兵库西胁市的图形设计博物馆 (1986年)、纽约布鲁克林博物馆的扩建部分 (1986年)和洛杉矶当代艺术博物馆(“MOCA”,1989年)等,大都融合理性的现代主义结构、典雅的古典主义布局和装饰、又兼有东方的细腻构件和装饰特色,被认为是亚洲建筑设计师的重要代表。 生平简介 矶崎新,世界上著名的日本建筑师,1931年7月17日出生于日本大分市,1954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系。在丹下健三的带领下继续学习和工作,1961年完成东京大学建筑学博士课程,直到1963年创立了属于自己的矶崎新设计室,在与丹下健三的10年合作中,包括了他的创造性阶段,矶崎新积极参与了高松的香川县厅舍的设计工作(1955-1958)、在今冶的议会楼(1957-1960)的设计,并参与了东京的规划(1960)。在此以后,矶崎新继续受聘于丹下健三,例如参与南斯拉夫斯科普里的重建规划(1963-1966)和日本1970年大阪世界博览会中心广场的会演建筑(1966-1970)等设计工程。在1960年代,尽管矶崎新拒绝承认与新陈代谢派的原则有任何直接的关系,他还是被认为与新陈代谢运动是一致的。矶崎新在1970年代越来越转向历史主义,这就导致他接受来自朱里奥·罗马诺(1499~1546,Giulio Romano)、安德烈亚·帕拉第奥、艾蒂安- 路易·布勒(Etienne-Louis Boulle)、克劳德·尼古拉·勒杜(Claude-Nicolas Ledoux)和卡尔·弗里德里希·申克尔等人的建筑艺术的主要思想。 大约自1960年,他的第一个手法主义时期起,矶崎新的建筑采纳了过度强调水平钢筋混凝土部件表现力的手法,这并非不像丹下健三的风格,而是以更高的标准加强了设计定位和提高了准则。在1970年大阪世界博览会上的中心广场会演工程,宣告了一个新的、相同程度的手法主义阶段的开始。在此阶段中,他的作品表现出一种更强烈地向欧洲和美国模式的

艾森曼解析

西方建筑流派 之——建筑大师:彼得.埃森曼

批评家拜茨基本在他那本颇受好评的著作《破坏了的完美》中为艾森曼、海扎克、盖里和文丘里戴上了一顶高帽子,将四人并称为当代建筑的“四教父”,他们的影响力之大可见一斑。 艾森曼给人们的鲜明印象就是,一个耽于幻觉的自我臆想者,他的头脑里到处是与经验无关的想象。然而在他70年代的一系列作品中,已体现出艾森曼独特的艺术信仰:功能只是形式的附庸,为了达到最完美的形式,艾森曼情愿以牺牲住宅的使用面积为代价。作为一个后功能主义者或者说新理性主义者,他坚信,建筑是自治的,是一块独立王国,建筑师的任务不是像上帝一样“建造”住宅,而是呈现它们,让它们以自己的方式存在。 80年代,艾森曼曾经为客户设计了一套住宅,却令业主无法入住而沾沾自喜;时过境迁,他的古怪脾气不仅没有收敛,反而愈来愈激进和夸张。1997年参加“虚拟住宅竞赛”的实验性作品令人目瞪口呆,它们是雕塑,还是梦中之物?那是些怪物,像工业设计中的某一个零件,线条繁复、用意隐晦,也许电脑的硬盘才是它们永恒的归宿。 他一直是个反对派1967年,艾森曼创立并担任建筑与城市研究院(IAUS)的院长和《反对派》杂志的编辑,艾森曼致力于建筑观念上的革新。虽然1982年,学院和杂志都走到了它们事业的终点,但艾森曼的建筑实验似乎并未受到什么影响,反而“变本加厉”。它既是一种主观的冥想,又是在符合建筑学规律的范畴内所做的脚踏实地的尝试。他的后期设计更加令人费解,他考虑的是身体与灵魂的新空间,热衷于依靠电脑软件AutoCAD、

3dsmax制造出各种复杂的造型,效果图也以表达概念为第一目标,所以虽然在学界获奖不断,在商业上却并不受宠。 作为一个从业建筑师,他拒绝商业化的操作,孜孜以求建筑的真谛并不断超越。他的建筑设计实践与理论保持忠实合一,为当今建筑学的发展贡献了宝贵的财富。他深入研究建筑历史,从他的前辈鲁道夫·威特科尔( Rudolf Wittkower)、柯林·罗( Colin Rowe)那里继承了对古典建筑和现代主义建筑的认识、形式分析方法,同时他又积极的姿态面对 即将到来的建筑变革,并不断地为建筑注入新的活 力。 了解一些埃森曼建筑思想的人都会感到,他的 建筑理论晦涩难懂。一方面,是我们通常对他建筑 思想的发展过程缺少一个系统的认识。实际上,柯林·罗的教学思想:一方面培养学生对建筑本质的追求,另一方面强调质疑的精神,深刻影响他的得意弟子埃森曼,埃森曼既继承了前辈们的形式分析方法,又提出了自己的批判。另一方面,埃森曼的建筑思想是十分庞杂和难以理解,同时也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埃森曼的建筑思想难以理解,是因为他将所思考的建筑学问题放 置在复杂的西方文化语境中,但在讨论建筑问题时总与其它的知识体系纠缠在一起,是因为建筑本身就是与其它的知识体系并行的一门学科,它所及的问题层面与其它的知识体系类似,在埃森曼看来从古典时期建立的稳定的建筑知识体

两位现代建筑大师作品比较分析

现代建筑大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与勒·柯布西耶 摘要:赖特以设计“草原住宅”闻名,草原学派代表。倡导有机建筑的概念。柯布西耶侧重于象征和几何学手段;本文试图对其进行分析,解读两位西方现代建筑大师的创作思想,望可以小见大,体会大师的独运匠心。 关键词:创作思想;流水别墅;空间构成;萨伏伊别墅;建筑美学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是美国的一位最重要的建筑师,在世界上享有盛誉。他设计的许多建筑受到普遍的赞扬,是现代建筑中有价值的瑰宝。赖特对现代建筑有很大的影响,但是他的建筑思想和欧洲新建运动的代表人物有明显的差别,他走的是一条独特的道路。 设计风格及理论: 以设计“草原住宅”闻名,草原学派代表。倡导有机建筑的概念。赖特对现代建筑有很大的影响,赖特的精神气质和建筑思想充满了古典气质,而且深受古典哲学和建筑传统的影响。如果和柯布希埃、密斯等现代注意建筑师相比较,他那有机的构图手法以及对充满人情味、历史感和地方特色的材料的使用、对机器美学的反感和抵制等待,又令其创作和标准的现代建筑有很大区别。同自然环境的紧密配合则是他的建筑作品的最大特色,赖特的建筑使人觉着亲切而有深度,不像勒.柯布西耶那样严峻而乘张。 流水别墅是赖特为卡夫曼家族设计的别墅。在瀑布之上,赖特实现了“方山之宅”的梦想,悬空的楼板铆固在后面的自然山石中。从流水别墅的外观,我们可以读出那些水平伸展的地坪、腰桥、便道、车道、阳台及棚架,沿着各自的伸展轴向,越过山谷而向周围凸伸,这些水平的推力,以一种诡异的空间秩序紧紧地集结在一起,巨大的露台扭转回旋,恰似瀑布水流曲折迂回地自每一平展的岩石突然下落一般,无从预料的整个建筑看起来像是从地里生长出来的,但是它更像是盘旋在大地之上。这个建筑已超越了它本身,而深深地印在人们意识之中,以其具象创造出了一个不可磨灭的新体验,它具有活生生的、初始的原型的、超越时间的质地,为了越过建筑史的诸多流派,它似乎全身飞跃而起,坐落在宾夕法尼亚的岩崖之中,指挥着整个山谷,超凡脱俗,建筑内的壁炉是以暴露的自然山岩砌成的,瀑布所形成的雄伟的外部空间使流水山庄更为完美,在这儿自然和人悠然共存,呈现了天人和一的最高境界。流水别墅的建筑造型和内部空间达到了伟大艺术品的沉稳、坚定的效果。这种从容镇静的气氛、力与反力相互集结之气势,弥漫在整个建筑内外及其布局与陈设之间。 在材料的使用上,流水别墅也是具有象征性的,所有的支柱,都是粗犷的岩石。石的水平性与支柱的直性,产生一种明显的对抗,所有混凝土的水平构建,贯穿空间,飞腾跃起,赋予

世界著名建筑大师的建筑介绍

世界著名建筑大师的建筑介绍 2007-01-17 13:50:31 大中小 世界著名建筑大师的建筑介绍 《狮身人面像》 这个巨大的、身子蜷缩着的巨像,是在一个软石灰石小丘的基础上雕刻而成的。 它雄踞在巍峨的金字塔旁,更为法老的陵墓增添超人间的威仪和神秘感。狮身长240英尺,高66英尺,人面部是哈夫拉法老的理想肖像。这种创造起源于图腾崇拜:把某种动物当成祖先或神加以崇拜,再把法老的面容雕在这种动物身上,这就意味着法老是神的化身,借以显示无上权威。这座巨大塑像是伟大的科学和艺术成就的结晶。这座巨像的造型手法极其简练概括,达到一定程度的写实,充分显示了古代埃及雕刻家们的高超技艺。

《埃皮道罗斯剧场》小波里克里托斯 这个巨大露天剧场是希腊古典后期建筑艺术的最大成就之一。公元前4世纪中期兴建了以最崇敬的医神阿斯枯拉庇乌斯神庙为中心的建筑群,其中最著名的是这个露天大剧场。古希腊剧场起源很早,基本造型是利用山坡地势,观众席逐排升高,呈半圆形,并有放射形的通道。表演区是位于剧场中心一块圆形平地,后面有化妆及存放道具用的建筑物。剧场不仅是娱乐场所,也是自由民集会的地方,因此规模巨大。

《米兰大教堂》伯鲁诺列斯基 意大利米兰大教堂是欧洲中世纪最大的教堂,可供4万人举行宗教活动。它始建于1386年,到1485年才完成。 这座教堂全由白色大理石筑成,大厅宽达59米,长130米,中间拱顶最高45米。教堂的特点在它的外形:尖拱、壁柱、花窗棂,有 135个尖塔,象浓密的塔林刺向天空,且在每个塔尖上有神的雕像。教堂外部总共有2000多个雕像,甚为奇特。如果连内部雕像总共有 6000多尊,是世界上雕像最多的哥特式教堂。这个教堂有一个高达107米的尖塔,出于15世纪意大利建筑巨匠伯鲁诺列斯基之手。塔顶上有金色圣母玛利亚雕像,在阳光下显得光辉夺目,神奇而又壮丽。

世界十大著名建筑师及作品

转载自:姜飞宏 世界十大最著名建筑师的生平及作品介绍世界十大最著名建筑师的生平及作品介绍 一:创新建筑师代表:Santiago Calatrava (卡拉特拉瓦) Santiago Calatrava 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创新建筑师之一,也是备受争议的建筑师。Santiago Calatrava以桥梁结构设计与艺术建筑闻名于世,他设计了威尼斯、都柏林、曼彻斯特以及巴塞罗那的桥梁,也设计了里昂、里斯本、苏黎世的火车站。最近的作品就是著名的2004年雅典奥运会主场馆。 由于Calatrava 拥有建筑师和工程师的双重身份,他对结构和建筑美学之间的互动有着准绳的掌握。他认为美态能够由力学的工程设计表达出来,而大自然之中,林木虫鸟的形态美观,同时亦有着惊人的力学效率。所以,他常常以大自然作为他设计时启发灵感的泉源。他设计的桥梁以纯粹结构形成的优雅动态而举世闻名,展现出技术理性所能呈现的逻辑的美,而又仿佛超越了地心引力和结构法则的束缚。 有的时候,他的设计难免会让人想起外星来客,极其突兀的技术美似乎全然出乎地球人的常规预料。这当然是得益于他在结构工程专业上的特长。早自20世纪初以来,桥梁的设计一直被托付给了路桥结构工程师,建筑师退避三舍好像已成习惯。由于有了卡拉特拉瓦,全世界的建筑师们才忽然发现了新的课题,在90年代前后爆发了对桥梁进行建筑设计的热潮,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开始塑造城市中的这类元素,进而影响到城市的面貌。2001年,卡拉特拉瓦在美国的第一个作品建成,是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的美术博物馆扩建工程。此地原有一个旧馆,是在1957年由当地的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这一次卡拉特拉瓦加建的Quadracci展厅,名号不大,其实却造成了绝对喧宾夺主的局面。

彼得·埃森曼简介

建筑理论大师彼得·埃森曼简介 大师姓名:彼得·埃森曼国籍:美国发布时间:2009-05-31 点击:124 本文是大师简介文章。去建筑院内的群组讨论彼得·埃森曼。[进入大师官方网站] 快速通道:当当网查看关于彼得·埃森曼的书亚马逊[ 查看彼得·埃森曼的免费资料下载地址] 期刊里的评论:去维普资讯里查看更多关于彼得·埃森曼的文章。 树状模式https://www.doczj.com/doc/624193315.html, 生平: 彼得·埃森曼(Peter Eisenman),1932年生于纽约新泽西州纽瓦克市,在康奈尔大学获建 筑学学士学位,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建筑硕士学位,在剑桥大学获文学硕士及哲学博士,并被芝加哥伊利诺大学授予工艺荣誉博士学位。。曾先后在剑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 哈佛大学等校在任教,并主编“反对派”杂志Opposi tions。1980年自行开业,他的作品多次获奖。著作有:Moving Arrows, Eros and Other Errors, Houses of Cards等。 彼得·埃森曼是当今国际上著名的前卫派建筑师,美国建筑界对他的评价很高。代表作品有辛辛那提设计、建筑、艺术与规划(DAAP)学院与俄亥俄州立大学韦克斯纳艺术中心。埃 森曼自称是后现代主义,他的设计理论早期受结构主义哲学影响,后受解构主义影响。 简介: 彼得·埃森曼作为20世纪下半叶最重要的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之一,对建筑学的影响是深远 的。首先,在近期历史中,他是首位建筑师,能通过自身领域的工作来证明,当代文化是一个交互影响的连续体,而所有的文化现象和人类的智识都有可能成为建筑学的一部份。其次,也许更重要的在于:埃森曼的工作构成了一种持续的“批判性”的实践——此种实践的最基本的产品是建筑学的“知识话语”,并且,埃森曼的独到之处在于能将该“知识话语”同时在建筑文本(理论)和建筑形式(建造)两个层面上加以阐述。在一个由大众消费和公共媒介主宰的时代,他持续地询问,建筑学能否摆脱社会批量生产的力量的驱使?建筑学知识话语能否存在于意识形态之间的空隙中。埃森曼宣称“批判性”的实践首先保持一种抵制的姿态,同时又能保留在“时代精神”内部。 埃森曼的实践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早期对意大利建筑师特拉尼(Giuseppe Terragni)的形式主义解读和“卡纸板住宅”系列的建筑抽象语言元素的操作。2、中期柏林IBA社会住宅和俄亥俄韦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等设计建筑的抽象图像如何融入多种复杂关联的“场域” 的关注。3、近期辛辛纳提阿诺夫艺术与设计中心和哥伦布会议中心等设计对城市和建筑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