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刑法分论重点总结

刑法分论重点总结

刑法分论重点总结
刑法分论重点总结

罪刑各论重点总结

主讲人:山东政法学院张传伟教授

第一讲刑法分则的条文构成

一、罪状

1、简单罪状:即仅仅写出犯罪名称,没有具体描述犯罪特征。如故意杀人罪

2、叙明罪状:叙明罪状的特点是在罪刑规范中对具体犯罪的构成特征作了详细的描述。305条

3、引证罪状:引证罪状表现为引用刑法的其他条款来说明和确定某一犯罪的构成特征。115条

4、空白罪状:空白罪状没有具体说明某一犯罪的构成要件,但其指出了必须要参照的法律、法规。

我国《刑法》在被称为空白罪状的条文中,在指明了参照法规的同时,也描述了部分构成要件要素,如交通肇事罪中的“发生重大事故”。所以,我国《刑法》中实际没有典型的空白罪状。

5、混合罪状:有些分则条文采取了两种以上的罪状描述方式,可称之为混合罪状。

二、法定刑

绝对确定的法定刑:是指在条文中仅规定单一的刑种与固定的刑度。此种情况在刑法中属于绝对少数,仅第121条(劫持航空器罪,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航空器遭受严重破坏的)、239条(绑架罪,致使被绑架人死亡或者杀害被绑架人的)、240条(拐卖妇女、儿童罪,有八种情形之一,情节特别严重的)、317条第2款(暴动越狱罪和聚众持械劫狱罪,情节特别严重的)、383条第1款第2项(贪污罪,情节特别严重的)中存在绝对确定的法定刑规定。

三、法律拟制

法律拟制是将原本不符合某种规定的行为按照该规定处理。即“有意将明知为不同者,等同视之。

例如:“刑法第269条规定:“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刑法第267条第2款规定:“携带凶器抢夺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第二讲危害国家安全罪和危害公共安全罪

一、危害国家安全罪

危害国家安全罪,是指故意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行为。

(一)间谍罪

客观构成要件包括三种行为,一是参加间谍组织充当间谍,二是接受间谍组织及其代理人的任务,三是为敌人指示轰击目标。间谍罪是行为犯,只要有间谍的行为,即使不出现任何结果,都可以成立此罪的既遂。但是行为本身要具有危险性。

此罪主观构成要件是故意。

(二)叛逃罪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履行公务期间,擅离岗位,叛逃境外或者在境外叛逃或者掌握国家秘密的国家工作人员叛逃境外或者在境外叛逃的的行为。

注意:掌握国家秘密的国家工作人员叛逃境外或者在境外叛逃的,从重处罚。

(三)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

此处的情报指必须和国家安全有关系,尚未公开或依照有关规定不应公开的事项。境外包括国外,与我国是否为敌,并不影响本罪的成立。

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

(一)放火罪

1、客观构成要件

放火是指故意使对象物燃烧、引起火灾的行为。放火罪是危险犯,其既遂标准采取对象物独立燃烧说,即只要发生了危害公共安全的具体危险就构成放火罪,不要求造成具体侵害结果。

“公共安全”指不特定或者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安全以及公共生活的平稳安宁。

放火致人重伤、死亡的,无论对重伤、死亡结果是故意,还是过失,都属于放火罪的实害犯。

2、主观构成要件

放火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即明知自己的放火行为会发生危害公共安全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

(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1、此罪仅仅是刑法第114条和115条的“兜底”,即“其他方法”必须是与放火、爆炸、决水、投放危险物质相当的方法。

2、如果能够用其他的罪名解决的问题,尽量不用此罪名。如劫持火车的,可以认定为破坏交通工具罪,盗窃公路井盖的,可以定破坏交通设施罪(当然盗窃生活小区井盖的,还是成立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刑法中两个典型的兜底条款:以危害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非法经营罪

三、实施恐怖、危险活动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

(一)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罪

1、恐怖组织,指为了达到一定目的特别是政治目的,而对不特定他人的生命、身体、自由和财产使用暴力、胁迫等手段,以造成社会恐惧的犯罪组织。组织,指组建恐怖组织;领导,指策划、指挥恐怖组织的具体活动;参加,指加入恐怖组织,成为其一员。福建——正一刀杀人案

2、犯本罪并且实施杀人、绑架、强奸等犯罪的,应数罪并罚。

(二)劫持航空器罪

1、航空器必须正在使用中。指地面人员或机组为某一特定飞行而对航空器进行飞行前的准备时起,直到降落后24小时为止,属于“使用中”的航空器。

2、航空器可以是民用航空器,也可以是国家航空器(用于军事、海关、警察部门的航空器)。虽然国家航空器内一般人员较少,但是劫持行为不仅危及航空器内的人员安全,也会危及地面的公共安全。

3、劫持,指通过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式控制航空器。此处的暴力、胁迫和其他方式,应达到足以抑制机组人员或其他人员反抗的程度。

四、违反枪支、弹药、爆炸物、危险物质管理规定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

(一)盗窃、抢夺枪支、弹药、爆炸物、危险物质罪

1、盗窃指违反占有者的意思,将上述物质转移为自己或者第三者占有的行为。抢夺指当场直接夺取他人紧密占有的上述物质的行为。至于他人的占有是否合法,不影响本罪的成立,即在“黑吃黑”的情况下,也可以构成此罪。此罪属于抽象危险犯,只要行为人完成了盗窃、抢夺行为,上述物质发生占有的转移,此罪便既遂。

2、抢劫枪支、弹药、爆炸物、危险物质的,成立抢劫枪支、弹药、爆炸物、危险物质罪。骗取枪支、弹药、爆炸物、危险物质的,成立诈骗罪和运输枪支、弹药、爆炸物罪、非法持有枪支、弹药罪、运输、储存危险物质罪。

3、本罪主观方面为故意,行为人在实施窃取、抢夺行为时,对犯罪对象有明确的认识。如果行为人误以为是一般物品实施盗窃,实际上窃取了枪支、弹药的,属于事实认识错误的情况,只能在的范围内主客观一致,而不能成立盗窃枪支、弹药罪。盗窃后非法持有的,另成立非法持有枪支、弹药罪。

(二)非法持有、私藏枪支罪

“非法持有”和“私藏”的区别:非法持有,是指没有合法根据(持枪资格)地持有枪支、弹药,包括非法为他人保管枪支、弹药的行为。私藏是指依法配备枪支、弹药的人员,在配备枪支、弹药的条件消除后,违法法律规定,私自藏匿枪支、弹药拒不交出的行为。

五、造成重大事故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

(一)交通肇事罪

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交通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131,132条

1、客观构成要件

(1)本罪存在的时空范围:水路和公路。“道路”,是指公路、城市道路和虽在单位管辖范围内但允许社会机动车通行的地方,包括广场、公共停车场等用于公众通行的场所。

(2)危险分配(如下图所示):

责任体系(违章及程度)构成犯罪的后果条件特殊情形下构成犯罪的条件

完全责任与主要责任死亡一人以上或重伤三人

以上或者造成公私财产直

接损失30万以上并无力

赔偿的

重伤一人以上并有以下情形的之一的:

①酒后、吸毒后驾车;

②无驾驶资格;

③明知车况不良;

④明知无牌证、报废车辆;

⑤严重超载;

⑥逃逸的

同等责任死亡三人以上

次要责任或者无责任不存在交通肇事罪问题,但在次要责任的前提下存在民事责任

(3)本罪主体是参与公共交通的人员,包括机动车的驾驶者、乘客、行人,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或者承包人指使、强令他人违章驾驶造成重大交通事故的,也可以成立本罪。

2、“逃逸”的性质 133条

(1)、行为人交通肇事重伤1人并承担主要责任,此时行为人逃逸的,成立交通肇事罪。此处的“逃逸”为客观构成要件要素,是定罪情节而非量刑情节。

(2)、行为人已构成交通肇事罪,如造成1人死亡并承担主要责任的,此时行为人的“逃逸”是法定刑升格条件,属于量刑情节。

(3)、行为人构成交通肇事罪后,被害人身受重伤,行为人不履行救助义务而逃逸,导致被害人得不到即使救助死亡的,此处的“逃逸”成为适用该罪最高刑度的法定刑升格条件,是量刑情节。

3、酒后驾车造成重大伤亡的处理

(1)酒后驾车,属于严重的违反交通管理法规的行为。行为人对于自己酒后的状态有认识,而仍然驾驶车辆,属于故意违法。但本身不是刑法调整的对象。

(2)如果行为人酒后,并没有危险驾驶,如严重超速、超载、乱闯信号灯、逆行等,则行为人对于酒后驾驶虽是故意,却对其他人以及自己的生命安全并没有毫无眷顾地放弃责任。此时若出现致人死伤的结果,由于行为人对于最终法益受到侵害是过失,只能按照交通肇事罪处理。

(3)如果行为人酒后,从事危险驾驶的行为,则此时行为人毫无眷顾地放弃了对别人生命的责任,也毫无眷顾地放弃了对自己生命的责任。则对于行为人主观方面的判断,就属于故意的范畴。此时,对行为人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应该定性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4、交通肇事罪中的“共犯”

“交通肇事后,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承包人或者管理人指使肇事人逃逸,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以交通肇事罪的共犯论处”。

解释者认为“逃逸”是故意指引下的行为,肇事者与指使者就“逃逸”形成共同故意。则指使者是“逃逸”的教唆犯,肇事者是“逃逸”的实行犯,就“逃逸”形成共同犯罪。

罪名行为主观方面存否共犯

交事撞人过失否

通罪

逃逸故意存在

故意杀人罪带离后隐藏

故意伤害罪或遗弃故意存在

(二)危险驾驶罪

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行为。

行为:A、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行为;

B、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行为。

有上述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不数罪并罚。

(三)重大责任事故罪

1、行为主体为自然人,包括厂矿企业的负责人、管理人,以及直接从事生产、作业的人员。即使企业本身非法,也不影响本罪的成立,如非法开采煤矿的从业人员也可以成

为本罪主体。

2、成立本罪的核心是违反安全管理规定,如果遵守了安全管理规定,仍然发生事故的,在刑法上属于技术事故而非责任事故。

题目练习:

甲乙丙三人,深夜以老鼠药使他人饲养的棉羊中毒后,将羊拉回住处,屠宰后在本地销售羊肉,将羊皮卖给收购站。甲等三人毒死并盗走中毒绵皮29只,价值达12000余元。甲等三人的行为构成何罪?以毁坏财物的手段盗窃,择一重,按盗窃;之后的销赃事后不可罚,但销售有毒食品罪不是事后不可罚,与盗窃并罚之。

第三讲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

一、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140条)

刑法中规定的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共有9个罪名,其中有一个数额犯、一个抽象危险犯、三个具体危险犯,四个实害犯。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与其他8个罪之间是法条竞合关系,依法采取重法条优于轻法条的处理原则。

(一)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

1、本罪的行为主体包括自然人和单位。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中作为其构成要件的销售金额应当包括因签订合同而即将获得的销售金额(或销售合同上规定的货款)。

2、伪劣产品尚未销售,货值金额达到刑法第140条规定的销售金额三倍(即15万元)以上的,按照此罪未遂处理。

3、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以暴力、威胁方法抗拒检查,构成妨害公务罪的,应数罪并罚。

(二)生产、销售假药罪 141条非法生产处方药、避孕药的构成(新的司法解释)

1、假药,指依照《药品管理法》的规定属于假药和按照假药处理的药品、非药品。

2、本罪属于行为犯(修正案8),如果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成立此罪的结果加重犯。“严重危害”指造成轻伤、重伤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情形。修正案8-141(1):生产、销售假药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致人死亡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3、本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行为人明知自己生产、销售假药的行为会发生侵害人身健康的具体危险,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不要求以营利或者牟利为目的,即使赔本出售,也不影响本罪的成立。

(三)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罪名变化)本罪属于危险犯。注意:对于罚金刑的变更。由倍比罚金制改为抽象罚金制。

(四)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本罪属于行为犯。在生产、销售的食品中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或者销售明知掺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的行为。注意:对于罚金刑的变更。由倍比罚金制改为抽象罚金制。

二、走私罪

(一)关于走私罪的十一个罪名(包括走私毒品罪)

1、走私罪根据走私对象不同所触犯的罪名也不一样。如果走私的是武器弹药,构成走私武器、弹药罪;如果走私核材料,构成走私核材料罪;走私假币构成走私假币罪;走私黄金构成走私贵重金属罪;走私文物的构成走私文物罪;走私淫秽物品的构成走私淫秽物品

罪等。

2、注意第151条第2款规定的走私文物罪与走私贵重金属罪中,该走私行为与其他走私犯罪中的走私行为有所不同,其仅限于打击非法出口的行为,而不包括入口(进口)的行为。十个走私罪中有七个走私罪打击的是双向行为,有三个走私罪是例外:两个只打击出口不打击进口(走私文物和贵重金属),有一个只打击进境不打击出境(走私废物)。

3、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指的是走私前面九种犯罪中的物品以外的其他普通物品。如果走私的是国家禁止进出口的其他物品的,构成和走私禁止进出口的其他货物、物品罪。

4、装掩护走私的,依照《刑法》第151条的规定从重处罚。

暴力威胁方法抗拒缉私的,以走私罪和妨害公务罪实行数罪并罚。

(二)走私的特殊行为方式

1、变相走私(不是发生在出入境的过程中)

(1)未经许可并且未补缴应缴税额,擅自将批准进口的来料加工等保税货物在境内销售。

(2)未经海关许可并且未补缴应缴税额擅自将减免税物品在境内销售。

2、间接走私(法律拟制)

(1)直接向走私人非法收购国家禁止进出口物品或者是直接向走私人非法收购走私进口的其他物品数额较大的。

(2)在内海、领海、界河、界湖(边界水域)运输、收购、贩卖国家禁止进口的物品或者国家限制进口的货物品数额较大,没有合法证明的。

(三)走私罪的认定

1、走私者主观上具有走私故意,但对走私对象不明确的,不影响走私罪的成立,根据实际的走私对象定罪处罚(对于此种认识错误,既不是根据具体符合说,也不是依据法定符合说定性,实践中采取了客观归罪的态度)。

2、在走私普通货物物品时,隐匿违禁物品的,构成数罪的,不属于想象竞合犯,实行数罪并罚。

3、经许可进口国家限制进口的可用作原料的废物时,偷逃应缴税额,构成犯罪的,以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定罪处罚;既未经许可,又偷逃关税的,同时构成走私废物罪和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属于想象竞合犯,按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三、妨害对公司、企业的管理秩序罪★

(一)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

1、主体:公司、企业的工作人员,和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

2、行为:一是必须利用职务之便;二是索取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三是必须为他人谋取利益,最低限度是允诺为他人谋取利益。

3、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和受贿罪的区别:

(1)主体方面:受贿罪的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的主体包含了(非国有)公司、企业和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

(2)行为模式:受贿罪有三种行为模式,第一种索贿,第二种被动收受,第三种是斡旋受贿。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只有两种行为模式,即索贿和被动受贿。

国家工作人员只要索贿就构成受贿罪,但是如果被动收受他人财物,还需要为他人谋利益才构成受贿罪;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在索贿和被动行为模式下,都需要为他人谋取利益,才构成此罪。

(二)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

1、主体:一般主体,单位可构成

2、对象: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

3、目的:为谋取不正当利益

4、行为:给予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以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5、行贿人在被追诉前主动交待行贿行为的,可以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三)对外国公职人员、国际公共组织官员行贿罪(增加罪名)★

1、主体:一般主体,单位可构成

2、对象:外国公职人员或者国际公共组织官员。

3、目的:为谋取不正当商业利益

4、行为:给予外国公职人员或者国际公共组织官员以财物的行为。

5、行贿人在被追诉前主动交待行贿行为的,可以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四)签订、履行合同失职受骗罪

1、行为主体是国有公司、企事业单位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

2、行为内容是在签订、履行合同时,由于严重不负责任而被诈骗,致使国家利益受到严重损害。如果不是被诈骗,只是因严重不负责任而导致合同无法履行或者其他原因导致国家利益受到严重损害的,不成立本罪。

3、本罪的主观方面是过失。

(五)非法经营同类营业罪

1、主体:只能是国有公司、企业的董事、经理。

2、行为:利用职务便利,自己经营或者为他人经营与其所任职公司、企业同类的营业,获取非法利益,数额巨大(获取非法利益,数额在10万元)的行为。

(六)背信损害上市公司利益罪(修正案6)

1、主体:上市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或者实际控制人,指使上市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实施前款行为的,同罪。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或者实际控制人是单位的,可成立单位犯罪。

2、行为违背对公司的忠实义务,利用职务便利,操纵上市公司,致使上市公司利益遭受重大损失。

四、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

(一)伪造货币罪

1、行为对象和法益:伪造货币罪保护的法益既有货币的公共信用,又有国家的货币发行权。“货币”指人民币和可以在国内流通或者兑换的境外国货币。

2、行为:“伪造”,包括一切制造外观上足以使一般人误认为是货币的假币。制造货币版样也属于伪造货币。

判断下列是否属于伪造货币罪的内容:

(1)伪造无真币对应货币;不是

(2)故意伪造“错版”人民币的;是

(3)用同样金属制造同样货币;是侵犯国家货币发行权

(4)伪造货币纯粹欣赏。不是

(二)持有、使用假币罪

持有,是将假币置于行为人事实上的支配之下。使用,是将假币作为真币纳入流通或者兑换领域。既包括纳入合法的流通、兑换领域,如买卖货物、交罚款、交学费等,也可以是纳入非法的流通、兑换领域。

(三)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公众”是指多数人或者不特定人(包括单位),对于非法吸收某一单位内部成员存

款的行为应考虑多种因素,如单位成员的数量、吸收方式等,来判断是否面向多数人或特定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仅仅是非法的资金融通,没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四)伪造、变造金融票证罪

伪造,指没有金融票证制作权的人,假冒他人名义,擅自制造外观上足以使一般人误以为真的假金融票证。变造,指擅自对真正的金融票证进行各种形式的加工,改变数额、日期或者其他内容。对于信用卡,单纯的变造难以产生诈骗的效果,当对真卡的改变达到诈骗效果时,这种所谓的“变造”,除只保留有信用卡的外形以外,其信用卡的内容与银行发行的真实信用卡已经没有多少相同之处,其实质已是伪造的信用卡。所以刑法只规定了伪造信用卡的,成立伪造金融票证罪。

(五)洗钱罪 191条

1、主体:上游犯罪以外的人。

2、对象:毒品犯罪(《刑法》分则第六章第七节规定的各种毒品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恐怖活动犯罪、走私犯罪(《刑法》分则第三章第二节规定的各种走私犯罪)、贪污贿赂犯罪(《刑法》分则第八章规定的犯罪)、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犯罪(《刑法》分则第三章第五节规定的犯罪)、金融诈骗犯罪(《刑法》分则第三章第五节规定的犯罪)的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

3、行为:

(1)提供资金账户的;

(2)协助将财产转换为现金、金融票据、有价证券的;

(3)通过转账或者其他结算方式协助资金转移的;

(4)协助将资金汇往境外的;

(5)通过典当、租赁、买卖、投资等方式,协助转移、转换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的;

(6)通过与商场、饭店、娱乐场所等现金密集型场所的经营收入相混合的方式,协助转移、转换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的;

(7)通过虚构交易、虚设债权债务、虚假担保、虚报收入等方式,协助将犯罪所得及其收益转换为“合法”财物的;

(8)通过买卖彩票、奖券等方式,协助转换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的;

(9)通过赌博方式,协助将犯罪所得及其收益转换为赌博收益的;

(10)协助将犯罪所得及其收益携带、运输或者邮寄出入境的。

4、主观方面:故意。要求行为人明知是上游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并具有掩饰、隐瞒其来源与性质的目的。行为人将刑法第191条规定的某一上游犯罪的犯罪所得及其收益误认为刑法第191条规定的上游犯罪范围内的其他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的,不影响“明知”的认定。

5、罪数(★):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掩饰、隐瞒,构成刑法第312条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同时又构成刑法第191条洗钱罪或者第349条窝藏、转移、隐瞒毒赃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五、金融诈骗罪

本类罪与诈骗罪的关系:特殊诈骗罪的成立以构成普通诈骗罪为前提,金融诈骗罪有八个罪,起刑点数额最低5000元,最高1万元,而诈骗罪以3000-10000元(2011年3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11〕7号)为起点。当行为人的诈骗行为的数额没有达到各具体诈骗罪的要求,而达到了普通诈骗罪的要求,应认定为普通诈骗罪。

(一)集资诈骗罪

非法集资,指单位或者个人违法向公众募集资金。集资行为必须面向多数人或者不特

定人,否则可能构成诈骗罪。集资仅限于募集资金,不包括募集其他财物。

集资诈骗罪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区别:集资诈骗罪必须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也

就是不法所有的目的;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主体并没有非法占有,也就是不还款的目

的。

(二)贷款诈骗罪

贷款诈骗罪的客观方面:贷款诈骗罪的主体 仅为自然人,以单位为主体诈骗贷款的,按照合同诈骗罪来处理。行为人所采取的欺诈方法包括:

(1)编造引进资金、项目等虚假理由的;

(2)使用虚假的经济合同的;

(3)使用虚假的证明文件的;

(4)使用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或者超出抵押物价值重复担保的;

(5)以其他方法诈骗贷款的。使用上述方法之一骗取贷款的,即可成立本罪。

构成此罪,要求行为人在贷款时采取欺骗手段,如果行为人在合法取得贷款后,不愿

还款而采取欺骗手段隐瞒财产的,不能认定为贷款诈骗罪(主客观不一致),只能按照民事案件处理。如果行为人采取欺骗手段使金融机构免除债务的,成立普通诈骗罪(骗取财产型

利益)。

贷款诈骗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并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三)金融凭证诈骗罪

金融凭证诈骗罪,是指使用伪造、变造的委托收款凭证、汇款凭证、银行存单等其他

银行结算凭证,骗取财物的行为。不包含使用作废的,或者冒用他人真实有效的金融凭

证。

以伪造的银行存单作质押,骗取银行贷款的,成立金融票证诈骗罪与贷款诈骗罪的想

象竞合犯,从一重处罚。

(四)信用卡诈骗罪 ★ 取财地点 信用卡种类

银行营业员 商场收银员 自动取款(售货)机 伪造的信用卡 信用卡诈骗罪 信用卡诈骗罪 盗窃罪

作废的信用卡 信用卡诈骗罪 信用卡诈骗罪 盗窃罪

他人真实有效的信用卡

盗窃所得(拟制)

盗窃罪 盗窃罪 盗窃罪 抢劫 所得 当场取财 抢劫罪 抢劫罪 抢劫罪 日后取财 抢劫罪与信用卡诈骗罪 抢劫罪与信用 卡诈骗罪

抢劫罪与盗窃罪 其他方式获得 信用卡诈骗罪 信用卡诈骗罪 盗窃罪(拾得后使 用的定信用卡诈骗罪)

以虚假身份骗领的信用卡 信用卡诈骗罪 信用卡诈骗罪 信用卡诈骗罪

自己真实有效的信用卡 (恶意透支)

信用卡诈骗罪 信用卡诈骗罪 信用卡诈骗罪

1、“使用”、“冒用”必须是依照信用卡的通常功能予以利用的行为。信用卡的通

常功能包括取现、转帐、消费和透支。如果行为人使用伪造的信用卡作质押骗取钱财的,

构成诈骗罪。

原则上在机器(ATM 机)上使用的,构成 盗窃罪。只有在银行或者特约商户(POS 机)使

用时,才是信用卡诈骗罪。但最高检司法解释认为“冒用他人信用卡”在ATM 机上使用的

也定 信用卡诈骗罪。

2、冒用他人信用卡,他人信用卡需是他人真实有效的信用卡,如果拿的是他人伪造

的信用卡,属于使用伪造的信用卡。如果是使用自己名义的信用卡,但却处分了他人财产

的,应定侵占罪。

3、骗得、夺得、侵占、拾得他人信用卡而使用的,属于“冒用他人信用卡”。

抢夺、诈骗、捡拾、侵占他人信用卡,本身是不构成犯罪的,只有在使用他人信用卡的时候构成信用卡诈骗罪。

4、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依照《刑法》第264条关于盗窃罪的规定定罪处罚。盗窃数额根据行为人盗窃信用卡后使用的数额认定。这里的信用卡仅限于他人的真实有效的信用卡,如果盗窃伪造或作废的信用卡并使用的,应认定为信用卡诈骗罪或者盗窃罪(在ATM 机上使用);盗窃了他人真实有效的信用卡但并不使用的行为,目前还难以成立盗窃罪。

6、抢劫信用卡的,如果行为本身达到了抢劫罪的危害程度,构成抢劫罪。当场使用信用卡的,只评价为抢劫罪一罪。如果抢劫信用卡并在事后使用的,以信用卡诈骗罪定罪。

7、使用以虚假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的,由于银行事前有了概括的财产处分的意思,所以无论在机器上还是在银行使用,都只定信用卡诈骗罪。

8、恶意透支:

(1)恶意透支,是指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并且经发卡银行两次催收后仍不归还的行为。如果行为人在签订领取信用卡的合同时,就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则无论在银行还是在ATM机上恶意透支,都构成信用卡诈骗罪。

(2)恶意透支信用卡的主体必须是合法的持卡者。

(五)保险诈骗罪(第198条)

1、行为:

(1)投保人故意虚构保险标的,骗取保险金的;

(2)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对发生的保险事故编造虚假的原因或者夸大损失的程度,骗取保险金的;

(3)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编造未曾发生的保险事故,骗取保险金的;

(4)投保人、被保险人故意造成财产损失的保险事故,骗取保险金的;

(6)投保人、受益人故意造成被保险人死亡、伤残或者疾病,骗取保险金的。

2、罪数:投保人、被保险人故意造成财产损失的保险事故,投保人、受益人故意造成被保险人死亡、伤残或者疾病,骗取保险金,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数罪并罚的规定处罚。如果为骗取保险金,伪造有关公文、证件、印章,由于刑法未规定数罪并罚,则按牵连犯原则处断。

六、危害税收征管罪

(一)逃税罪

1、主体: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或个人)。

2、行为:(1)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或者不申报;(作为与不作为)

(2)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或已扣、已收税款;

(3)缴纳税款后,以假报出口或者其他欺骗手段,骗取所缴纳的税款。

3、处理:(1)连续行为:对多次实施偷税行为,未经处理的,按照累计数额计算。

(2)行为人有偷税行为,经税务机关依法下达追缴通知后,补缴应纳税款,缴纳滞纳金,已受行政处罚的,不予追究刑事责任;但是,五年内因逃避缴纳税款受过刑事处罚或者被税务机关给予二次以上行政处罚的,仍然应该追究刑事责任。

(二)骗取出口退税罪

骗取出口退税罪,只有在没有缴纳税款的情况下才可能成立。纳税人缴纳税款后,采取假报出口等欺骗方法,骗取所缴纳的税款,成立逃税罪。对于骗取的税款超过所缴纳的

税款部分,应认定为骗取出口退税罪,两罪实行数罪并罚。理论上一般认为这种情形属想像竞合犯,但却并罚,故是立法上的特例。

(三)发票犯罪: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发票罪★

1、犯罪对象:增值税专用发票,可以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的发票(刑法规定的“出口退税、抵扣税款的其他发票”,是指除增值税专用发票以外的,具有出口退税、抵扣税款功能的收付款凭证或者完税凭证),其他发票。

2、犯罪行为:虚开(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发票罪、虚开发票罪)伪造(伪造、出售伪造的增殖税专用发票罪)、出售(非法出售增殖税专用发票罪、非法出售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发票罪、非法出售发票罪)、购买(非法购买增殖税专用发票、购买伪造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罪)、制造(非法制造、出售非法制造的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发票罪、非法制造、出售非法制造的发票罪)、非法持有(持有伪造发票罪(明知是伪造的发票而持有,数量较大的行为,修正案8)。

3、罪数:虚开发票构成犯罪,用于偷逃税款,构成逃税罪或者骗取出口退税罪的,属于牵连犯,依照刑法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虚开和出售发票的犯罪吸收购买发票的犯罪。

4、盗窃、骗取增值税专用发票或其他发票的行为,定盗窃罪或诈骗罪。

5、修正案8取消死刑。

七、侵犯知识产权罪

假冒注册商标罪

1、必须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他人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同一种商品”的认定,以国家有关部门颁发的商品分类为标准。“相同”的认定,则以是否足以使一般消费者误认为是注册商标为标准,包括与他人注册商标完全一致的商标,以及虽然与他人注册商标不一致,但在视觉上基本无差别的商标。

2、假冒注册商标生产、销售伪劣商品,构成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的,与假冒注册商标罪之间是想象竞合犯的关系,应从一重处理。

八、扰乱市场秩序罪

(一)合同诈骗罪

区分合同诈骗罪与诈骗罪时不能简单地以有无合同为标准。合同诈骗罪中的“合同”不限于书面合同,也包括口头合同,但就合同内容而言,宜限于经济合同,即合同的文字内容是通过市场行为获得利润,这是由本罪的性质决定的。基于同样的理由,至少对方当事人应是从事经营活动的市场主体,否则也难以认定为合同诈骗罪。

(二)非法经营罪 225 国家规定——96

根据立法和司法解释,对非法经营罪的内容不断进行具体化,到目前下列行为被认定为非法经营罪:

1、非法买卖外汇,以卖为目的的购买行为成立本罪;

2、非法经营出版物;

3、非法经营电信业务;

4、在生产、销售的饲料中添加盐酸克仑特罗等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用水中使用的药品,或者销售明知添加有该类药品的饲料;

5、非法生产、储运、销售食盐,扰乱市场秩序,情节严重的;

6、违反国家在预防、控制突发传染病疫情等灾害期间有关市场经营、价格管理等规定,哄抬物价、牟取暴利,严重扰乱市场秩序;

7、违反国家规定,擅自设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或者擅自从事互联网上网服务经营活动,情节严重的;

8、未经国家批准擅自发行、销售彩票,构成犯罪的;

9、未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非法经营证券、期货或者保险业务的,或者非法从事资金支付结算业务的。

注意:组织、领导传销或者变相传销活动变成了独立的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

(三)强迫交易罪

以暴力、威胁手段,实施下列行为:(修正案8)

(1)强买强卖商品的;

(2)强迫他人提供或者接受服务的;

(3)强迫他人参与或者退出投标、拍卖的;

(4)强迫他人转让或者收购公司、企业的股份、债券或者其他资产的;

(5)强迫他人参与或者退出特定的经营活动的。

本罪的重点是如何与抢劫罪区分。本罪的法益主要是自愿、平等交易的市场秩序,而抢劫罪的法益是财产与人身权利。首先,由于本罪属于破坏市场秩序的犯罪,故只有在经营或交易活动中才可能发生本罪。其次,本罪的暴力、胁迫的内容与程度应当低于抢劫罪。即暴力的内容不得超过轻伤程度(否则与故意伤害罪不协调),暴力、胁迫的程度不得达到抢劫与敲诈勒索的程度。最后,本罪虽然可能表现为强迫他人以不公平价格买卖商品、提供或者接受服务,但这里的“不公平价格”也只能略高于公开价格。如果以暴力、胁迫为手段,以商品交易为借口侵犯财产的,则应认定为抢劫罪或敲诈勒索罪等。

题目演练:

刘某专营散酒收售,农村小卖部为其供应对象。刘某从他人处得知某村办酒厂生产的散酒价格低廉,虽掺有少量有毒物质,但不会致命,遂大量购进并转销给多家小卖部出售,结果致许多饮者中毒甚至双眼失明。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BC

A.造成饮用者中毒的直接责任人是某村办酒厂,应以生产和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追究其刑事责任;刘某不清楚酒的有毒成份,可不负刑事责任

B.对刘某应当以生产和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追究刑事责任

C.应当对构成犯罪者并处罚金或没收财产

D.村办酒厂和刘某构成共同犯罪

第四讲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一、侵害生命、健康的犯罪

(一)故意杀人罪

自杀关联行为的定性

(1)教唆或者帮助他人自杀

教唆自杀:被害人原无自杀之意,经行为人诱发使其萌生自杀之意而自杀。

因为自杀者不构成犯罪,所以教唆或者帮助者也难以构成犯罪。但是如果教唆者的欺骗或者强迫产生了间接正犯的效果,则成立故意杀人罪。如教唆者的欺骗或者强迫产生了间接正犯的效果,则成立故意杀人罪。

帮助自杀:被害人已有自杀意思,行为人仅从旁予以精神上的助力坚定其自杀意图,或给予物质上的助力。

帮助他人自杀,不能认为是故意杀人的帮助犯。与教唆自杀的情况一样,如果帮助行为达到了间接正犯的程度,则按照故意杀人罪的间接正犯处理,否则无罪。

(2)得被害人承诺而杀之,此种情形下,承诺无效。

(3)相约自杀:相约自杀,指出于自杀真意,各自实施自杀行为。此时不承担刑事责任。

(二)遗弃罪

1、遗弃罪的基本内容

客观要件表现为,对于年老、患病或者其他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负有扶养义务而拒绝扶养。有救助义务和救助能力,而不救助无自救能力的人。义务来源并不限于亲属法的规定,还包括基于职业、法律行为和先行行为产生的义务。如孤儿院对孤儿的抚养义务、养老院对老人的抚养义务等。对严重的醉酒者、因吸毒而缺乏生活能力的人,也属于应被救助的对象。成立本罪还要求情节恶劣。

主观方面为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为会使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的生命、身体处于危险状态,并希望或者放任危险状态的发生。

2、遗弃罪与不作为故意杀人罪的区别

遗弃罪保护的是生命法益,故意杀人罪保护的也是生命法益,前者是行为犯,后者是结果犯。遗弃罪处罚的是遗弃方式这种危险行为,这种危险行为有可能导致对方死亡,也有可能导致对方生存环境恶劣直至死亡,是制造一种风险。

遗弃罪与不作为故意杀人的本质区别,在客观上表现为生命所面临的威胁是否紧迫,生命权对于作为行为的依赖程度的强弱,也就是说生命能否得以存续,如果依赖程度强的话,就会出现直接侵犯生命权的威胁,那就是故意杀人罪;如果依赖程度很弱的话,那仅仅是离死亡远远的一个威胁,此时就是遗弃罪。

(三)故意伤害罪★

1、客观方面

行为对象是他人,自伤不构成故意伤害罪。毁坏尸体和伤害胎儿,也不成立故意伤害罪。故意伤害罪的结果包含轻伤害、重伤害和死亡(结果加重犯的情况下)。

2、主观方面

成立故意伤害罪要求行为人具有伤害故意,即对伤害结果具有认识并且有希望或者放任的态度。如果仅具有殴打的意图,只是希望或者放任造成被害人暂时的肉体疼痛或者轻微的神经刺激,则不能认定有伤害的故意。

如果行为人已有伤害故意,则无论结果是轻伤还是重伤,都属于行为人故意的范畴之内。所以行为人对自己的伤害行为会给被害人造成何种程度的伤害事先没有明确的认识,按照结果来认定。造成轻伤的,按照轻伤的结果处理;构成重伤的,按照重伤的结果处理。

3、结果加重犯

(1)按照结果加重犯的理论,行为人实施伤害行为时,对被害人的死亡结果最少有过失,具体到故意伤害罪,则只能是过失。在对死亡结果是故意的情况下,应直接按照故意杀人罪处理;在对死亡结果没有认识可能性的情况下,属于意外事件,行为人仅对伤害结果承担责任。

(2)在打击错误的情况下,仍然可以成立故意伤害罪的结果加重犯。如行为人明知打击甲会同时伤害乙,最终导致乙死亡的,成立故意伤害罪的结果加重犯;行为人打击A的时候由于打击错误而打击B并致其死亡,也成立故意伤害罪的结果加重犯。

(3)故意伤害罪可以成立共同犯罪,对于过失致死的加重结果同样承担共犯责任。

法律拟制:未经本人同意摘取其器官,或者摘取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的器官,或者强迫、欺骗他人捐献器官的,依照故意伤害、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修正案8)违背本人生前意愿摘取其尸体器官,或者本人生前未表示同意,违反国家规定,违背

其近亲属意愿摘取其尸体器官的,以盗窃、侮辱尸体罪处罚。(修正案8)(四)组织出卖人体器官罪

行为人组织他人出卖人体器官的行为。

(五)聚众斗殴罪

1、基本内容

本罪为必要的共犯。(1)“聚众”:是一个双方的行为,所以参与者为多人,但不要求双方都在三人以上。但是一方为一人,对方为多人的,宜定性为故意伤害罪。(2)“斗殴”:斗殴是一个较轻的攻击行为。

2、法律拟制

聚众斗殴致人重伤、死亡的,无论是故意还是过失,直接造成死亡的斗殴者转化为故意伤害罪或故意杀人罪。首要分子承担全部责任,包括对本方成员的重伤、死亡也承担责任,也转化为故意伤害罪或故意杀人罪。

二、侵犯妇女、儿童身心健康的犯罪

(一)强奸罪

1、强奸罪的本质:对妇女来说,违背妇女意志。

2、犯罪对象:妇女和幼女。妇女和幼女的界限在刑法上是以14周岁为限。

3、行为方式

“暴力、胁迫或其他手段”:暴力、胁迫手段必须达到使妇女明显难以反抗的程度。“其他手段”指与前手段具有同样的强制性质的手段。

暴力、胁迫、其他手段必须直接针对被害妇女。如果暴力还针对阻止其实施强奸行为的第三者的,构成独立的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等。

4、犯罪主体

男性、女性都可以构成此罪。

5、法定刑升格条件

(1)“在公共场所当众强奸妇女的”:情节加重犯,有两个情节:第一个情节是“公共场所”,第二个情节是“当众”。两个情节缺一不可。

(2)“二人以上轮奸的”:要求二人以上主观上有意思联络,客观上轮流奸淫妇女,与是否成立共同犯罪无关。

(3)“致使被害人重伤、死亡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是结果加重犯,要求强奸行为与严重后果之间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不包含间接的因果关系。

(二)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

1、行为主体为一般主体

丈夫也可以成为此罪主体。此罪与强奸罪的不同,对于强奸罪而言,已满14周岁的男子和女子都可以构成此罪;对于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而言,无论男子、女子都可以构成此罪,但不满16周岁的是不可以构成此罪的。丈夫对妻子却可以构成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的犯罪,当然前提是丈夫的行为严重侵犯了妻子的性羞耻心理。

2、行为内容是强制猥亵、侮辱妇女。

“猥亵”是指在主观上为了满足行为人的性欲,客观上足以诱起他人性欲的行为。猥亵和侮辱是没有本质区别的,都指侵犯女子的性羞耻心理的行为。和侮辱罪是相区别,侮辱罪侵犯的是名誉权,而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侵犯的是性羞耻心理,二者之间存在发生想象竞合的可能。

“强制”指采取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压制被害人的反抗,与强奸罪的手段相当。利用被害人无法反抗的情况实施强制猥亵的,属于“其他手段”,也按照此罪来处

理。

3、行为对象是妇女

如果强制猥亵男子,不构成此罪,有可能构成非法拘禁罪。强制猥亵儿童的,构成猥亵儿童罪。

三、侵害人身自由的犯罪

(一)非法拘禁罪★

1、非法拘禁罪的处罚

(1)结果加重犯

根据刑法的规定,实施非法拘禁罪的行为,致人重伤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属于非法拘禁罪的结果加重犯。此处的“致人重伤、死亡”必须是过失致人重伤或者死亡,不包含故意。如果是故意致人重伤、死亡的,直接成立故意伤害罪或者故意杀人罪。

(2)法律拟制(转化犯)

在非法拘禁的过程中,使用暴力致人伤残或者死亡(包括故意和过失)的,依照《刑法》第234条故意伤害罪、第232条故意杀人罪的规定进行处罚。此处的“致人”和前面“结果加重犯”中致人重伤中的“致人”不同,前面的“致人”只包含过失,而此处的致人既包含过失,也包含故意。此处“使用暴力”指的是实施了超出非法拘禁必要的暴力。

4、非法拘禁罪与绑架罪的区别核心:非法的目的

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绑架罪具有非法勒索财物的目的或者其他目的,非法拘禁罪没有此目的。在为索取债物而扣押他人的情况下,刑法做出了特别规定,即债权人(以及为了债权人利益的其他人)为索取债务(包括非法债务)而拘禁他人(包括债务人及与其关系密切的亲属)的,成立非法拘禁罪。非法拘禁——目的合法或者没有目的;非法债务且到期。

(二)绑架罪★

1、绑架罪的构成

绑架行为是将被害人强制置于行为人的直接控制之下。对于缺乏或者丧失行动能力被害人,采取偷盗等方式使其处于行为人或者第三者的实力支配下的,也成立绑架罪。如以勒索财物为目的,偷盗婴幼儿的。

主观上行为人对于侵害他人身体安全与行动自由的结果,采取希望或者放任的态度。并且具有利用被绑架人的近亲属或者其他人对被绑架人安危的担忧的意思。只要行为人具有这一意思,即使客观上还没有通知被害人的近亲属,也不影响本罪的成立。但是如果行为人不具备这一意思,在以实力控制被害人后,让被害人隐瞒被控制的事实向亲属索要财物的,或者直接向被绑架人索取财物的,不成立绑架罪,而成立抢劫罪。绑架罪是法定目的犯,要求行为人具有勒索财物或满足其他不法要求的目的。

2、对绑架罪中“致使被绑架人死亡”和“杀害被绑架人”的理解

(1)“致使被绑架人死亡”属于绑架罪的结果加重犯,限于绑架行为过失致人死亡,要求绑架行为与死亡结果之间具有直接性因果关系。

(2)“杀害被绑架人”指绑架后故意杀人。此处属于普通绑架罪与故意杀人罪的结合性规定,类似日本刑法中的结合犯。

(三)拐卖妇女、儿童罪

1、行为对象仅限于妇女和儿童。出卖不满14周岁的亲生子女,换取该子女身价的,也按照拐卖妇女、儿童罪来认定。

2、行为内容为拐骗、绑架、收买、贩卖、接送、中转妇女、儿童。此罪是行为犯,只要有行为之一就构成此罪的既遂,不需要把这个被害人卖出去才是既遂。

3、本罪侵犯的是妇女、儿童人身自由的犯罪,如果得到被害妇女的承诺,就阻却行为的违法性,不构成犯罪。出卖儿童的,即使是征求了儿童的同意也是没有意义的,儿童的承诺是无效的。

4、本罪是目的犯,要求行为人在实施上述行为时以出卖被害人为目的。出卖目的不等于营利目的,为了报复他人而贩卖妇女、儿童的,也成立本罪。

5、拐卖妇女儿童的过程中,造成被拐卖的妇女、儿童或者其亲属重伤、死亡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是此罪的法定刑升格条件之一。这里的“造成”指的是拐卖行为过失造成被拐卖妇女、儿童或者其亲属重伤、死亡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情况。在拐卖妇女儿童的过程中,如果故意伤害妇女、儿童的,按照拐卖妇女、儿童罪和故意杀人罪或者故意伤害罪数罪并罚。

6、将妇女、儿童卖往境外,既包含国外,也包含我国的港澳台地区。

(四)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罪

1、行为对象是被拐卖的妇女、儿童。如果对方不是被拐卖的,则收买的行为不构成犯罪。收买的基本特征是将妇女、儿童当作商品买回,因此不同于收养。

2、如果收买被拐卖的妇女以后,强行与其发生性关系的,成立强奸罪;如果剥夺其人身自由的,成立非法拘禁罪;如果对其故意伤害的,成立故意伤害罪;对其进行侮辱的,成立侮辱罪;诸如此类的行为构成相应的犯罪后,与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罪实行数罪并罚。

3、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按照被拐卖妇女的意愿不阻碍其返回原居住地的,对被拐卖儿童没有虐待行为,不阻碍对其进行解救的,可以不追究刑事责任。“刑事责任”指的是收买行为的刑事责任。

(五)诬告陷害罪★

1、行为对象是他人。

2、行为既可以是自发诬告,也可以在司法机关调查取证时,作虚假陈述,当然此时也有可能成立伪证罪。

3、主观方面是故意,并且是法定的目的犯,具有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的目的。刑事追究包括刑事侦查、审判以及承担刑事责任。

(六)强迫劳动罪

以暴力、威胁或者限制人身自由的方法强迫他人劳动的,或者明知前述行为,为其招募、运送人员或者有其他协助强迫他人劳动行为的行为。

纯正单位犯罪转为非纯正单位犯罪。

(七)拐骗儿童罪

本罪的法益是未成年人的人身自由与人身安全,因此,监护人也可以成立本罪的共犯。

拐骗儿童罪虽然用了拐骗这个词,但它包含了拐、骗、盗,还包含了抢劫儿童的情况。

第五讲侵犯财产罪

一、抢劫罪

(一)行为主要方式:压制+取财

强制 至不能抵抗状态 利用此状况

1、行为结构说的整体理解 行为人运用强制的方法,使被害人处于不能抵抗的状态,行为人利用此种状况来进行

对持有的破坏,建立新的持有关系。也就是依照行为人的想象,此种强制方法是用来破坏

持有的手段。

2、强制行为

(1)对人直接暴力:暴力的对象并不限于财物的直接持有者,对有权处分财物的人以

及其他妨碍劫取财物的人使用暴力的,也不影响抢劫罪的成立。

(2)对物强制但能够对人产生间接效果:例如,将被害人锁在屋内;破坏财物使被害

人恐惧而不敢抗拒。但如果被害人虽然被锁在屋内,但是睡着进而,行为人不能构成抢

劫,只能构成盗窃。

(3)胁迫:无形强制力。以对人的生命或者身体造成危险为内容,具有当场实现暴力

的意思。

(4)其他使被害人不能抗拒的方法:其他使被害人不能抗拒的方法,即与暴力、与胁

迫相类似的,足以压制被害人反抗的行为,如迷倒、麻翻,也包含用灌醉的方式。

3、足以使被害人不能抗拒

暴力和胁迫要达到足以使被害人不能抗拒的程度。

4、获得他人持有之财物或者财产上的不法利益

第一,获得方式包括犯罪人自己去拿以及被害人自己交付。第二,获得对象包括不法利益,如逼被害人写下借据,也是按照抢劫罪来处理的。第三,行为人必须是直接获益。

间接获益不包含在内,如逼他人卖艺,从中售票得利的,是不能按照抢劫罪来处理的。

(二)法定刑升格条件

1、“入户抢劫”

对于入户盗窃,因被发现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行为,应当认定为入户

抢劫。

“入户”要求具有目的性,指的是为了抢劫而进入。“入”指的是两个方面:第一,

身体进入户内。第二,暴力发生在户内。“户”是具有家庭生活内容的家庭住所,所以抢劫

大学生宿舍、旅馆、临时工棚的是普通抢劫。

2、“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

公共交通工具本身也表明了它是不特定的人可以使用。其中的出租车只包含大中型出

租车,不包含小型出租车。

交通工具必须是机动的,必须是机械力,不包含是自然力,所以抢劫人力车的不能认

定为是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抢劫无机动装置的帆船的也不能认为是在公共交通工具上

抢劫。

此项的核心是暴力作用在公共交通工具上,与公共安全无关。

3、“抢劫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被害人特殊

抢劫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指的是抢劫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经营资金、有价证券和客户资金等,不包含银行的普通财物。抢劫银行也包含了抢劫运钞车,具体指的是

抢劫运钞车里面的钱,如果只抢车,只能成立普通抢劫。

行为人 被害人的自由 财产

4、“持枪抢劫”限制解释使用枪支

“枪”是指真枪,不包含假枪在内。拿着仿真枪去抢劫的,只成立普通抢劫,而不得被认为是持枪抢劫。

5、“多次抢劫或者是抢劫数额巨大的”

多次抢劫指的是抢劫3次以上。对于行为人基于一个犯意实施犯罪的,如在同一地点同时对在场的多人实施抢劫的;或基于同一犯意在同一地点实施连续抢劫犯罪的;或在一次犯罪中对一栋居民楼中发几户居民连续实施入户抢劫的,一般应认定为一次犯罪。

6、“抢劫致人重伤、死亡的”

属于抢劫罪的结果加重犯,致人重伤、死亡既包含故意,也包含过失。但抢劫行为与死亡或重伤之间必须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7、“冒充军警人员抢劫的”——假冒,充当,真、假警察

8、“抢劫军用物资或者抢险、救灾、救济物资的”

此处注意主客观相一致的要求,即行为人在抢劫的时候就应该知道自己抢劫的是军用物资或者抢险、救灾、救济物资,或者明知里面可能是军用物资或者抢险、救灾、救济物资的。

(三)抢劫罪既遂的认定

司法实践中以行为人造成被害人轻伤害或者抢走财物为既遂,即抢劫罪有两个既遂标准。认为抢劫罪侵犯了两个客体:第一,人身权。第二,财产权。这两个权利有一个被侵犯就构成抢劫罪既遂。

(四)法律拟制——转化型抢劫罪

1、事后抢劫

根据刑法第269条的规定,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依照抢劫罪的规定定罪处罚。这种情形在刑法理论上称为事后抢劫或者准抢劫。

(1)实施了盗窃、诈骗、抢夺罪。指的是行为人有犯盗窃罪、诈骗罪、抢夺罪的故意与行为(实行行为)。

第一,在盗窃的预备阶段被发现,为脱逃而实施暴力的,不能转化为抢劫罪。

第二,明显的小偷小摸行为无论如何不能转化为抢劫,因为行为人没有犯盗窃罪的故意。

(2)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胁迫的目的是为了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毁灭罪证需要注意,是为了前罪的罪证的湮灭,当然指的是盗窃、诈骗、抢夺罪的罪证湮灭。如果行为人在实行盗窃、诈骗、抢夺的过程中,尚未取得财物时被人发现,为了非法取得财物,而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应直接认定为抢劫罪,不是转化犯。

(3)、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胁迫。

第一,当场:场所密接性、时间密接性。尚在他人追击中属于“当场”,但是中途偶遇不是“当场”。

第二,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胁迫:与抢劫罪的程度相当,即足以压制被害人反抗。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胁迫,才能按照抢劫罪来处理,如果是迷倒麻翻,就不可以转化。

第三,施暴对象包含行为人主观想象上的物的持有者或者为了保护持有的第三人。如误以为同伙是追踪之人而施暴,也转化为抢劫罪。

2、“携带凶器抢夺的,以抢劫罪定罪处罚”

(1)凶器,是指在性质上或者用法上,足以杀伤他人的器物。

(2)携带,是指行为人具有随时使用凶器的可能性(暗藏),否则,不能认定为携带

凶器抢夺。

(3)需要行为人有使用凶器的意识。

二、敲诈勒索罪

敲诈勒索罪,是指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取恐吓的方式迫使对方基于有瑕疵的意思表示,交付财物或者处分财产上的利益,数额较大或者多次敲诈勒索的公私财物的行为。(刑法修正案8)

敲诈勒索罪的基本结构是:对他人实施威胁——对方产生恐惧心理——对方基于恐惧心理处分财产——行为人或第三人取得财产——被害人遭受财物损失。

行为人恐吓的内容一般是非法的,如果是行使自己的权利,则具有正当性。但如果以揭发对方的犯罪为由索要钱财的,也成立本罪。

(二)敲诈勒索罪与诈骗罪的区别

一般情况下,编造虚假的“恶害”威胁被害人时,如果在谎言中行为人自己冒充“恶害”发出方,则成立敲诈勒索罪;如果行为人冒充麻烦解决者,以解决“恶害”为由骗取钱财的,成立诈骗罪。例外:即一个行为是诈骗行为又是敲诈勒索罪行为,一个行为具有两种属性,想象竞合从一重。(三)敲诈勒索罪与抢劫罪的区别

一般来说,威胁、要挟的内容不具有当场性,而是扬言在以后的某个时间实施。至于行为人取财的时间,可以是当场,也可以在规定的期限内。抢劫则具有当场性的特点。

题目练习:

关于抢劫罪,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为了取得乙的戒指而杀害乙,在摘取戒指时发现了钱包,一并取走。甲成立抢劫罪

B、甲为了取得乙的戒指而杀害乙,在取得戒指一周后,为了湮灭尸体来到杀人现场,发现了钱包而取走。甲成立抢劫罪和侵占罪数罪并罚

C、甲对乙实施抢劫后逃离现场,在逃走的途中偶然遇见以前的仇人丙,遂将其杀害,对甲应以抢劫罪和故意杀人罪数罪并罚

D、甲乙二人实施共同抢劫丙的过程中,因为意见分歧而互相残杀,导致都受重伤,两人成立抢劫罪和故意伤害罪数罪并罚

三、盗窃罪

(一)盗窃罪构成条件

1、盗窃对象

必须是他人占有(控制)的财物,包括有体物和无体物。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也构成盗窃罪。以牟利为目的,盗接他人通信线路、复制他人电信码号或者明知是盗接、复制的电信设备、设施而使用的,以盗窃罪论处。盗窃发票的,成立盗窃罪。

2、盗窃手段

窃取行为是使用非暴力非胁迫手段排除他人对财物的支配,建立新的支配关系的过程。

3、盗窃目的(修改)

盗窃罪是以非法占有数额较大财物为目的,即按照利用财物的所有可能有的用途(核心是经济用途),加以利用和处分。

4、“使用型”盗窃罪

以非法使用为目的,未经所有者或者占有者许可窃取他人财物,用后随意丢弃或者归

还时已丧失特定价值的行为。在我国司法实践中也得到了认可,如最高法的司法解释认为,以练习开车、游乐等目的,偷开机动车辆随意抛弃并造成丢失的,就按盗窃罪处理。

(二)盗窃罪的认定数额计算

1、物品

以物品实际价值计算盗窃数额,如果销赃数额超过实际价值的,以销赃数额计算。

2、权利凭证

如果权利凭证的票面金额确定,并且能够即时兑现,以票面金额和可得利息计算盗窃数额;如盗窃汇票、股票、支票,只要上面的票面数额确定,能够及时兑现,则票面上写多少钱,盗窃的数额就是多大。其他凭证主要指存折和汇款单。按照司法解释,如果盗窃的银行存折的票面金额确定,并且能够及时兑现,盗窃数额按票面金额来确定。如果不能及时兑现,而是通过欺骗银行职员才能兑现的,按诈骗罪来处理。

3、信用卡、发票

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构成盗窃罪,盗窃数额按照盗窃后使用信用卡的实际消费金额。盗窃发票也可以构成盗窃罪,数额以发票数计算,如盗窃25张发票,属于数额较大,构成盗窃罪。

4、新型盗窃罪:盗接他人通信线路,盗用他人公共信息网络上网账号、密码上网,盗窃网上虚拟财产,盗窃增值税专用发票或可以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发票,盗窃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同时构成盗窃或者相应危险公共安全犯罪的,择一重罪处罚。

5、实施盗窃犯罪,造成公私财物损毁的,以盗窃罪从重处罚;盗窃公私财物未构成盗窃罪,因破坏性手段破坏较大数额公私财物的,以故意损坏财物罪定罪;盗窃后,故意破坏财物以掩盖罪行或者报复,数罪并罚。盗窃他人合法占有的自己的财物,盗窃罪。

(三)盗窃罪的着手和既遂标准

1、着手

只有当盗窃行为具有使他人丧失财产的紧急危险时,才是盗窃罪的着手。在扒窃时,应以行为人的手或者作案工具接触到被害人实际上装有钱包或者现金的口袋外侧为着手;对于侵入无人看守的仓库或者无人的住户房屋时,开始侵入时即为着手;如果建筑里面有人,则从进入建筑,物色财物时为着手。

2、既遂

只有当犯罪人控制财物时,才是盗窃罪的既遂,此所谓控制说。但当被害人丧失对物的支配时,就应该认为犯罪人已经控制。

四、诈骗罪

1、诈骗罪的概念

诈骗罪指行为人隐瞒真相、捏造事实,使受骗人基于认识错误而处分了被害人的财物,行为人或者其他人因此获得财物,受骗人处分财物意图达到的目的没有实现的情况。

2、诈骗罪的对象

诈骗罪的对象既包括财物,也包括财产利益。

3、诈骗罪的行为方式

诈骗罪的行为是欺骗。欺骗的方式多种多样,既可以是言语欺骗,也可以是文字、图像欺骗;可以是明示的举动欺骗,也可以是默示的举动欺骗。

4、诈骗罪和盗窃罪的区别

(1)诈骗罪中必须有合适的受骗人

欺骗行为的受骗者必须是具有处分财产的权限的人,所以欺骗幼儿、精神病患者(没有处分财产权限)或者机器(不可能存在错误认识)的,不能成立诈骗罪,成立盗窃罪。

刑法学1期末考试复习题(带答案)

刑法学1期末考试复习题(带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刑法: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 2、犯罪:一切危害刑法所保护的合法权益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3、刑事责任:刑事法律规定的,因实施犯罪行为而产生的,由司法机关强制犯罪者承受的刑事惩罚或单纯否定性法律评价的负担。 4、主犯: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 5、正当防卫: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6、紧急避险: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 7、刑罚:由国家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人适用的限制或剥夺其某种权益的最严厉的强制性制裁方法。 8、自首: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以自首论。 9、犯罪中止: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 10、普通累犯: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是累犯。 二、论述题 1、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的区别 (1)危险来源不同。紧急避险的危险来源广于正当防卫的危险来源。 (2)损害对象不同。紧急避险损害的是第三者的合法权益;正当防卫只能损害不法侵害者的利益。 (3)实施条件不同。紧急避险只能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能实施;正当防卫并非是制止不法侵害的最后手段(4)限度标准不同。紧急避险造成的损害只能小于所避免的侵害;正当防卫需要整体判断,有时即使造成的损害大于所避免的损害仍具有正当性。 2、死刑适用的限制条件 (1)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 (2)犯罪时不满18周岁、审判时怀孕以及审判时已满75周岁的,不适用死刑 (3)死刑判决必须经死刑复核程序核准后才能执行 (4)对于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可以判处死刑同时宣告缓期二年执行 3、我国数罪并罚原则的适用 (1)判决宣告以前一人犯数罪的,除判处死刑和无期徒刑的以外,应当在总和刑期以下、数刑中最高刑期以上,酌情决定执行的刑期。 (2)刑罚执行完毕以前,发现被判刑的犯罪分子在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应当对新发现的罪作出判决,把前后两个判决所判处的刑罚,依照本法第六十九条的规定,决定执行的刑罚。已经执行的刑期,应当计算在新判决决定的刑期以内。 (3)判决宣告以后,刑罚执行完毕以前,被判刑的犯罪分子又犯罪的,应当对新犯的罪作出判决,把前罪没有执行的刑罚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依照本法第六十九条的规定,决定执行的刑罚。 4、共同犯罪的成立条件 (1)行为人为二人以上。共同犯罪的主体必须是两个以上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或单位。 (2)共同的犯罪行为。共同的犯罪行为指各行为人的行为都指向同一犯罪,互相联系,互相配合,形成一个统一的犯罪活动整体。 (3)共同的犯罪故意。共同的犯罪故意指各共同犯罪人认识他们的共同犯罪行为和行为会发生的危害结果,并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三、其他的复习范围将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 1、乙于某日晚在一条僻静胡同里抢夺了一名妇女的黑色挎包,内有2000元人民币。在此案件的案情事实中,对犯罪构成没有意义的是? A.实施了抢夺他人较大数额财物的行为 B.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 C.行为人具有刑事责任能力 D.行为人选择了晚上在僻静胡同里作案 2、我国刑法分则将犯罪划分为10类,其划分的根据是? A.同类客体 B.犯罪对象 C.直接客体 D.一般客体 3、甲患有抑郁症欲自杀,但无自杀勇气。某晚,甲用事前准备的刀猛刺路人乙胸部,致乙当场死亡。随后,甲向司法机关自首,要求司法机关判处其死刑立即执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没责任能力,不承担故意杀人罪的责任

(完整word版)刑法分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 分,共15 分) 1.某甲与某乙投宿同一旅馆同一房间,某甲得知乙是一家大公司的采购员,携带一笔巨款,准备进货。于是晚上某甲便机请乙喝听装饮料(内掺有安眠药),乙服后很快就错昏睡不醒,某甲便乘机将某乙携带现金的皮包扭开,拿走定货现金15000 元。甲的行为构成(D )。 A.盗窃罪 B.诈骗罪 C.抢夺罪 D.抢劫罪 2.甲、乙二人某天晚上携带凶器潜入商店准备进行抢劫,但在进店后发现值班人员睡着了,两人就在没有使用凶器的情况下取得大量商品。甲乙的行为构成(A )。 A.盗窃罪 B.抢劫罪 C.抢劫罪预备和盗窃罪 D.抢夺罪 3.甲偷乙的自行车被乙当场抓住,甲为挣脱逃跑而将乙打成重伤。甲的行为构成(A )。

A.抢劫罪 B.故意伤害罪 C.抢劫罪和故意伤害罪 D.抢夺罪和故意伤害罪 4.甲自己饮酒过量醉倒在路旁,乙从此经过,见有机可乘,就将甲身上的钱掏走,钱包内有现金850 元。甲的行为构成(C )。 A.抢劫罪 B.抢夺罪 C.盗窃罪 D.抢劫罪和盗窃罪 5.甲系某宾馆服务员,在上班期间,经常乘客人不在房间之机,窜入房内以旅客的名义偷打国内、国际长途电话。甲的行为构成( B ) 。 A.贪污罪 B.盗窃罪 C.侵占罪 D.不构成犯罪 6.王某盗窃正在使用中的电话线数额不大,但造成了严重后果。王

某的行为构成(B ) 。 A.盗窃罪 B.破坏公用电讯设施罪 C.盗窃罪和破坏公用电讯设施罪 D.危害公共安全罪 7.盗窃由单位已盖好印章的空白转帐支票,并冒充签发支票单位的人员向商店骗购大量货物的,应定(A )。 A.盗窃罪 B.票据诈骗罪 C.盗窃罪和票据诈骗罪 D.诈骗罪 8.甲盗窃了某单位印鉴齐全的空白转帐支票,自己不到商店使用。于是甲找到邻居乙,对乙说:捡到一张支票,请乙帮忙去商店买些高级音响,并许诺给乙一台录象机。乙跑到商场签发单位的人员骗购了大量高档音响。乙的行为属于(C )。 A.盗窃罪 B.盗窃共犯 C.票据诈骗罪 D.票据诈骗罪的共犯

《刑法分论》考试要点

刑法考点 (1)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罪: 特征: 1、本罪侵害的客体是社会的公共安全 2、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了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3、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 4、本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的,而且只能是直接故意(如果行为人不知道是恐怖组织而参加且未进行恐怖活动的,不构成该罪) 注意:犯该款罪的并实施杀人、爆炸、绑架等犯罪的,依照数罪并罚的规定处罚 (2)交通肇事罪 特征: 1、本罪侵害的客体是交通运输安全 2、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了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交通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3、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 本罪的主观方面只能是过失,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也包括自信满满的过失 司法实务: 区分罪与非罪的界限: 1、是否存在违章行为且是否造成严重后果(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 2、本罪与利用交通工具的故意犯罪的界限: !!!区别的关键在于查清行为人主观上是出于故意还是过失,若行为人故意开车撞死或撞伤特定的个人,应定为故意杀人罪或故意伤害罪;如果行为人故意开车冲撞人群,则应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若交通肇事后,将被害人带离现场隐藏或者遗弃的,造成被害人死亡或残废的,定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以为被害人已经死亡的,为了隐匿罪迹,将被害人沉入河流中,事实上被害人溺死的,应将后行为认定为过失致人死亡罪;如果前行为已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则应实行数罪并罚。 (3)保险诈骗罪 特征: 1、侵害的客体:双重客体:既侵犯了国家对保险的管理制度,又侵犯了保险人的财产所有权 2、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保险法律、法规,在保险活动中骗取较大数额保险金的行为。 3、本罪主体:特殊主体“保险合同中的投保人、被保险人和受益人,包括自然人和单位” 4、本罪在主观方面是故意,且具有骗取保险金的目的 保险诈骗罪的处罚:犯此罪和为此同时进行其他犯罪的数罪并罚

2016年春季《刑法学》期末考核(附答案)

期末作业考核 《刑法学》 满分100分 一、简述题(每题8分,共40分) 1、简述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的基本含义。 2、简述过于自信的过失心理与间接故意的区别。 3、简述防卫挑拨的概念及处理原则。 4、交通肇事罪有哪些特征? 5、什么是寻衅滋事罪?其构成特征是什么? 二、论述题(共20分) 1.论共同犯罪成立的条件。 三、案例题(每题20分,共40分) 1.杜某,1985年生。韩某,1985年生。周某,1985年生。2000年4月8日深夜11点半,杜某、韩某、周某三人趁着酒劲儿翻墙进入某市职业中学校内,持刀闯入女生宿舍303室,先对陈某等5名高一女生进行亵渎,后又轮奸了女生于某。女生张某在反抗时被周某用缝衣针猛刺75针。此后,三名罪犯又闯入301室,对其中的4名女生施以暴行。此外,三人在实施上述犯罪行为的同时,还从被害女生处抢劫120余元钱。直到次日凌晨3点多钟,因为学校教职工被女生宿舍传出的叫声惊醒,闻声赶来查看,三人才翻墙而去。 问:对本案三名行为人能否适用死刑?为什么? 2. 2000年5月至2003年10月,保险业务员刘某利用作废保险单、收据及印章,伪造险种,引诱王某等人投保,骗取保费10万余元不入账。后刘某携款潜逃。 问:对刘某的行为应如何认定?

答案 一、简述题 1、答: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的基本含义是:对任何人犯罪,不论犯罪人的家庭出身、社会地位、职业性质、财产状况、政治面貌、才能、业绩等情况如何,都一律平等地适用刑法,依法定罪、量刑和行刑。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当然,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并不否定因犯罪人或被害人特定的个人情况而在立法上、司法上允许定罪量刑有其符合刑法公正性的区别。例如,依照法律规定,对累犯应当从重处罚。对未成年人犯罪、中止犯、自首犯、立功的犯罪分子应当从宽处罚,对奸淫不满14周岁的幼女的要按照强奸从重处罚等等;在司法上,犯罪分子的主体情况以及被害人的个人情况,如果是对犯罪行为的危害程度或犯罪人的主观恶性大小有影响的,也允许乃至要求在适用刑法上有所区别和体现。其关键,在于犯罪人、被害人的身份等个人情况对犯罪的性质和危害程度有无影响,有影响的在定罪量刑上应有所区别,无影响的则不应有所区别。所以,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不是孤立地、机械地调节刑法适用的,它要和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等相互配合来合理地调节刑法的用。 2、答: (1)根据刑法学相关理论。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间接故意是预见到危害结果可能会发生,也可能不发生,对结果的发生持放任的态度。(2)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有相似之处,二者都认识到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都不是希望危害结果的发生,但二者却是有区别的。从本质上说,间接故意所反映的是对社会关系的积极蔑视态度,过于自信的过失所反映的是对社会关系消极不保护的态度。这种本质上的差别,又是通过各自的

【期末复习】西政期末考试刑法分论题库试卷试题及答案

西政期末考试刑法分论题库试卷4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某甲与某乙投宿同一旅馆同一房间,某甲得知乙是一家大公司的采购员,携带一笔巨款,准备进货。于是晚上某甲便机请乙喝听装饮料(内掺有安眠药),乙服后很快就错昏睡不醒,某甲便乘机将某乙携带现金的皮包扭开,拿走定货现金15000元。甲的行为构成( D )。 A.盗窃罪 B.诈骗罪 C.抢夺罪 D.抢劫罪 2.甲、乙二人某天晚上携带凶器潜入商店准备进行抢劫,但在进店后发现值班人员睡着了,两人就在没有使用凶器的情况下取得大量商品。甲乙的行为构成( A )。 A.盗窃罪 B.抢劫罪 C.抢劫罪预备和盗窃罪 D.抢夺罪 3.甲偷乙的自行车被乙当场抓住,甲为挣脱逃跑而将乙打成重伤。甲的行为构成( A )。 A.抢劫罪 B.故意伤害罪 C.抢劫罪和故意伤害罪 D.抢夺罪和故意伤害罪 4.甲自己饮酒过量醉倒在路旁,乙从此经过,见有机可乘,就将甲身上的钱掏走,钱包内有现金850元。甲的行为构成(C )。 A.抢劫罪 B.抢夺罪 C.盗窃罪 D.抢劫罪和盗窃罪 5.甲系某宾馆服务员,在上班期间,经常乘客人不在房间之机,窜入房内以旅客的名义偷打国内、国际长途电话。甲的行为构成( B )。 A.贪污罪 B.盗窃罪 C.侵占罪 D.不构成犯罪 6.王某盗窃正在使用中的电话线数额不大,但造成了严重后果。王某的行为构成( B )。 A.盗窃罪 B.破坏公用电讯设施罪 C.盗窃罪和破坏公用电讯设施罪 D.危害公共安全罪 7.盗窃由单位已盖好印章的空白转帐支票,并冒充签发支票单位的人员向商店骗购大量货物的,应定(A )。 A.盗窃罪 B.票据诈骗罪

刑法分论重点法条比较整理word版本

刑法重点法条比较 一.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VS受贿罪 1.名词解释: A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向他人索取财物,或者非法接受他人财物,并为其谋取利益,数额较大的行为;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工作人员在经济交往中,违反国家规定,收取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归个人所有的行为依此罪定。 B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向他人索取财物,或者非法接受他人财物,并为其谋取利益的行为;国家工作人员在经济交往中,违反国家规定,收取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归个人所有的行为依此罪定;特殊:国家工作人员利用本人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索取或者收受请托人财物的行为。(斡旋受贿)2.比较: 共性:主观方面——两者都是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故意索取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 谋取利益 区别:主体——A非国家工作人员与B国家工作人员;客体——A公司,企业正常的管理秩序与B国家工作人员的廉洁性和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客观方面——A要求数 额较大与B没有此要求 二.贪污罪VS受贿罪 1.名词解释: A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或者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国 家工作人员在国内公务活动或者对外交往中接受礼物,依照国家规定应当交公而不交公,数额较大的行为 以此罪定 B略 2.比较: 共性:客体——都侵犯了国家工作人员的廉洁性;主体——都有国家工作人员;客观方面——都利用了自己的职务之便;主观方面——都是故意的 区别:客体——A还侵犯了公共财产的所有权和B一定程度上还侵犯了国家机关正常的工作; 主体——A的范围较大;财物的对象——A是自己管理的公共财物和B是他人或者单位 (包括国有单位)所有的财物;客观方面——A仅仅用手段将公共财物非法占有和B可 能是为他人牟利 三.向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VS行贿罪 1.名词解释: A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工作人员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B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财物的行为;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 以财物,数额较大,或者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的行为2.比较: 共性:主观目的——为谋取不正当利益;主体——一般主体

2016年 7 月中央电大专科《刑法学(2)》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2016年 7 月中央电大专科《刑法学(2)》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说明:试卷号:2108 课程代码:01711 适用专业及学历层次:法学;专科 考试:形考(纸考、比例30%);终考(纸考、比例70%) 一、选择题 1.王某驾车时不小心将李某撞至马路边沿上,李某当即失血休克。王某怕被人发现,忙驾车逃离。结果李某失血过多死亡。对王某的行为应当以(B)论处。 A.过失致人死亡罪B.交通肇事罪 C.故意杀人罪 D.重大责任事故罪 2.侵犯著作权罪的行为方式表现为(ABCD)。 A.出版他人享有专有出版权的图书 B.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复制发行其文字作品、音乐、电影、电视、录像作品、计算机软件及其他作品 C.未经录音录像制作者许可,复制发行其制作的录音录像 D.制作、出售假冒他人署名的美术作品 3.过失致人死亡罪与过失致人重伤罪的根本区别在于(C)。 A.实施的危害行为不同 B.使用的手段不同 C.造成的危害结果不同 D.行为人的主观心理态度不同 4.某甲为某车站存包处职员。某乙存包后离去,却将手提公文箱遗忘在存包处,某甲即将该箱藏匿。当某乙返回寻找时某甲拒不承认并拒不交出。某甲的行为构成(D)。 A.贪污罪 B.盗窃罪 C.职务侵占罪D.侵占罪 5.某仓库被盗时,吴某正与刘某等人一起吃饭,没有作案时间。。但当侦查人员向刘某调查时,他却谎称当时吴某并未与自己在一起,以致公安机关将吴某作为重点嫌疑对象进行了长时间的调查。刘某的行为(B)。 A.构成诬告陷害罪B.构成伪证罪 C.构成妨害作证罪 D.不构成犯罪 6.构成挪用公款罪的行为有(ACD)。 A.个人挪用公款进行非法活动的 B.个人挪用公款进行营利活动的 1

刑法分论习题集

刑法分论 单选题 邱某对洪某的一块高级手表垂涎已久。一日,邱某骗洪某说要给其介绍对象, 让洪某请自己喝酒,趁机将洪某灌醉,然后将洪某搀扶到一僻静胡同,将其手 表捋下拿走。邱某的行为构成( C ) 生产、销售假药罪的犯罪客体是(A ) 甲、乙、丙、丁4青年,晚上去邻村看电影,路过一片稻田,见田坎上堆着几 堆稻草,由于雨后不久,稻草表面很湿,甲说,这草垛湿呼呼的,能点得着么?乙说,试试看。丙掏出火柴,将草垛点着,然后边走边聊去邻村看电影。看电 影回来时发现草垛已烧成灰烬,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甲乙丙丁的行为构成 (D )

下列自然人中,可以成为叛逃罪的主体的是(B ) 过失致人死亡罪是一种?(B ) 为敌人指示轰击目标的行为构成( B ) 张某在火车站候车室窃得某人一提包,到僻静处打开一看,里面没有钱财,却有手枪一支,子弹若干发,张某便将枪支、子弹放回包内,然后藏于家中。张某的行为构成何罪?( A )

王某系出租车司机,为发泄对其单位领导的不满,驾驶一辆轿车从天安门广场西侧故意向北高速行驶,冲向密集人群,轧死5人,撞伤19人。王某的行为构成( C )。 招摇撞骗罪的假冒对象是( C )。 我国《刑法》第 119条第 2款规定:"过失犯前款罪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属于( C ) 甲见固定在河道中放置航标灯的小船适宜做猪食槽,就砍断锚链,将小船拖回 家。所幸航标灯灭失的情况被及时发现,才避免了船毁人亡的结果。甲的行 为构成( B )

保险受益人甲故意杀害被保险人乙,造成乙死亡,骗取了20万元保险金。对甲应当(D) 以下只处罚首要犯罪分子的是( C ) 我国刑法分则规范对犯罪进行分类的依据,主要是犯罪行为所侵害的( B) 我国《刑法》第120条规定:"组织、领导和积极参加恐怖组织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其他参加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本条所采用的法定刑属于( C )

刑法分论重点罪名知识点总结

危害国家安全罪 提示:本章犯罪均应剥夺政治权利(死刑,无期,危害国家) 可以附加没收财产 死刑七罪,无死刑五罪,(其中叛逃罪最高刑10年,其余四个最高刑15年) 危害国家安全罪: 故意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的行为 特征:构成要件行为的提前性,错综性 犯罪行为阶段的混合性 具有勾结外国,境外背景的从严处罚 处罚比一般的严厉 构成要件:侵犯客体:国家安全(主权,领空,政权,制度) 客观方面:实施了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 犯罪主体:多数一般主体,少数特殊主体,无单位犯罪 主观方面:故意,绝大多数直接故意 102-113 ,12条文,12罪名 背叛国家罪:勾结外国,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的行为 客观:勾结外国,危害主权领土完整安全 主体:我国公民 分裂国家罪:组织,策划,实施分裂国家,破坏祖国统一的行为 特征:客观上实施了以上行为 本罪属行为犯 分裂国家:抗拒中央统一领导管辖,将我国领土割裂出去,破坏国家统一,制造民族分裂,将某一民族从统一的民族分裂出去。 武装叛乱罪:勾结外国,组织策划实施武装叛乱行为。 武装暴乱罪:国内人员独立组织策划实施武装暴乱行为。 颠覆国家政权罪:组织策划实施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 主体:窃取党和国家重要权力,具有一定社会地位,影响的野心家阴谋家 资助危害国家安全活动罪:境内外组织,机构或个人资助境内组织或个人实施前六罪的行为 犯罪是特定的,帮助行为独立成罪 特征:客观方面,资助行为,仅限于提供经费场所物质,如果参加具体犯罪以共犯论处。 主体:境内外组织机构直接负责人或个人 主观方面:故意 叛逃罪 犯罪主体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掌握国家密秘的国家工作人员在履行公务期间擅离岗位叛逃境外。 履行公务期间:从任职起到解职止的期间 叛逃境外:通过非法途径出境投奔境外组织机构 在境外叛逃:不同于滞留不归,行为人属合法出境在境外投奔境外组织机构。 间谍罪 参加间谍组织或接受间谍组织及其代理人的任务或者为敌人指示轰炸目标,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 特征:参加间谍组织或接受任务, 为敌人指示轰炸目标 国家机关人员叛逃后又参加间谍组织或任务的,数罪并罚 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 非法提供

西南政法大学刑法分论试题及答案

西南政法大学刑法分论试题及答案

西南政法大学试卷(卷4) 2014—2015年第 1学期 课程刑法分论专业经济、行政法学院年级 2013 级 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 总 分 核分 人 题 满 分 20 20 20 20 20 得 分 本试卷共页,满分100 分;考试时间:180 分钟;考试方式:闭卷 得 分 评卷人 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 1.甲以强奸为目的劫持乙至家中地洞中,对其多次强奸,后因无钱支付儿子学费将乙出卖。甲某的行为构成( C ) A.拐卖妇女罪的情节加重犯(奸淫被拐卖的妇女的) B.非法拘禁罪、强奸罪、拐卖妇女罪三罪,要并罚 C.非法拘禁罪、强奸罪、拐卖妇女罪,其中非法拘禁罪与强奸罪系牵连犯,从一重定处定强奸罪,对甲以强奸罪与拐卖妇女罪并罚 D.非法拘禁罪与拐卖妇女罪的情节加重犯(奸淫被拐卖的妇女的),应并罚。 2、甲某先后拐卖妇女10人,在拐卖妇女过程中,奸淫2名被拐卖的妇女,强迫2名被拐卖的妇女卖淫。甲某的行为构成( A )

A.拐卖妇女罪(情节加重犯) B.按牵连犯从一重罪定处原则定强奸罪 C.按牵连犯从一重处原则定强迫卖淫罪 D.拐卖妇女罪、强奸罪、强迫卖淫罪三罪并罚 3、按刑法理论通说,以下构成侮辱罪( D ) A为取乐用刀片将女性的裤子划破 B甲男在公共场所强行与年轻美丽妇女接吻 C同性恋乙女强行猥亵女同事 D甲男为泄愤当众将乙女衣服脱光 4 以下应数罪并罚( B )。 A勒索财物后又杀死被绑架人的 B醉酒驾车撞死一人在逃跑过程中拒不停车又撞死撞伤多人的 C因车速过快将被害人撞成重伤后怕承担药费等责任将被害人扔到河中致死被害人的 D用暴力非法拘禁被害人,致被害人死亡的 5.以下不属于刑讯逼供罪的对象有( D )。 A、犯罪嫌疑人 B、刑事被告人 C、因受贿被逮捕的人 D、被双规的大贪官 6.铁路附近的农民李某为走近道,将牛赶过铁路时正遇一火车驶来,牛受惊李某怎么赶也不动,致火车发生脱轨事故,有二节车箱翻车,直接经济损失三百多万元。李某构成( A )。 A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B交通肇事罪 C铁路运营安全事故罪 D过失毁坏交通设施罪 7.关于故意伤害罪与组织出卖人体器官罪,下列哪一选项是不正确的( D )? A.为自己或亲人使用为目的寻找人体器官出售者的,不构成组织出卖人体器官罪 B.医生明知是未成年人,虽征得其同意而摘取其器官的,成立故意伤害罪 C.某医生为甲作手术时,偷摘甲一个肾脏出售给需要肾移植的病人,构成故意伤害罪 D.23岁的甲为救母急需钱,听说乙有门路寻找到买家,要求乙给三万元就可出售自己一个肾脏,乙联系了医生和买家,作了移植手术后,乙获利5万元,因系甲主动自愿要求出售器官,乙不构成组织出卖人体器官罪 8 强奸罪(未遂)与强制猥亵妇女罪的本质区别是( C )。 A.犯罪主体不同 B.客观行为特征不同 C.主观是否有发生正常性行为的故意不同 D.犯罪对象不同 9、李某上亍时发现与父母走失的儿童(五岁)在独自哭泣,李某将该儿童带到自己家,问了幼儿家电话号码后,打电话给其父母,称其子自己检到了,但想让自己送其子回家需给自己一万元,否则自己不会交出其子。幼儿父母要其减少钱,李某不愿,对方报警后抓获李某。李某构成( B ) A绑架罪 B敲诈勒索罪 C无罪 D拐骗儿童罪 10.以下构成强奸罪的是:( B ) A、15岁的男中学生与13岁的女同学谈恋爱发生了性行为未造成严重后果

大学考试刑法分论名词解释

刑法分论名词解释 1.罪状:指刑法分则条文对具体犯罪的基本构成特征的描述。 2.罪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罪名包括类罪名,狭义的罪名仅指具体罪名。狭义的罪名,是犯罪的名称或者称谓,是对犯罪本质特征或者主要特征的高度概括。 3.叙明罪状:指条文对具体犯罪的基本构成特征作了详细的描述。 4.选择罪名:指因罪状所包含的犯罪构成的具体内容比较复杂,罪名刑事上表现为并列特点的罪名。选择罪名可以统一使用,也可以根据具体的犯罪行为分解使用。 5.法定刑:指刑法分则条文对具体犯罪所确定的适用刑法的种类和刑法幅度。 6.背叛国家罪:指勾结外国或者境外机构、组织、个人,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的行为。 7.分裂国家罪:指组织、策划、实施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的行为。 8.颠覆国家政权罪:指组织、策划、实施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行为。 9.投敌叛变罪:指中国公民投奔敌人营垒,或者被捕、被俘后投降敌人,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 10.资敌罪:指战时供给敌人武器装备、军用物资资敌的行为。 11.叛逃罪: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掌握国家秘密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以外的国家工作人员在履行公务期间,擅离岗位,叛逃境外或者在境外叛逃,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的行为。 12.间谍罪:指参加间谍组织,接受间谍组织及其代理人的任务,或者为敌人指示轰击目标,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 13.投放危险物质罪:指故意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14.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指使用与放火、决水、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等危险性相当的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15.破坏交通工具罪:是破坏火车、汽车、电车、船只、航空器,足以使火车、汽车、电车、船只、航空器发生倾覆、毁坏危险,尚未造成严重后果或者已经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 16.暴力危及飞行安全罪:指对飞行中的航空器上的人员使用暴力,危及飞行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或者已经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 17.非法制造、买卖、运输、储存危险物质罪:指非法制造、买卖、运输、储存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18.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罪:指违法枪支管理规定,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的行为。 21.丢失枪支不报罪:指依法配备公务用枪的人员,丢失枪支不及时报告,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 22.重大飞行事故罪:指航空人员违反规章制度,致使发生重大飞行事故,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 23.交通肇事罪:指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刑法分论重点

刑法 名词解释 1、洗钱罪 是指明知是毒品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恐怖活动犯罪、走私犯罪、贪污贿赂犯罪、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犯罪、金融诈骗犯罪的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掩饰、欺瞒其来源和性质的行为。 2、间谍罪 是指参加间谍组织,接受间谍组织及其代理人的任务,或者为敌人指示攻击目标,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 3、职务侵占罪 是指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的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行为。 4、罪状 刑法分则条文对具体犯罪的基本构成特征的描述。 5、引证罪状 引用同一法律上的其他条款来说明和确定某一犯罪构成的特征。空白罪状 条文不直接地具体规定某一犯罪构成的特征,但指明确定该罪构成特征需要参照的其他法律、法规。 6、对有影响力的人行贿罪 是指为谋取不正当利益,向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或者其他与该国家工作人员关系密切的人,或者向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或者其近亲属以及其他与其关系密切的人行贿的行为。 7、伪证罪

是指在刑事诉讼中,证人、鉴定人、记录人、翻译人对案件有重要关系的情节,故意作虚假证明、鉴定、记录、翻译,意图陷害他人或者隐匿罪证的行为。 8、招摇撞骗罪 是指为了谋取非法利益,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进行招摇撞骗的行为。 简答 1、公共安全定义不同观点(张明楷ppt) 公共安全,指不特定或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 一、“公共”指不特定或多数人。多数人的安全必然是公共安全, 这样来说少数人的安全应该排除在外。张明楷认为,如果“少数”是“不特定”的,有随时向“多数”发展的现实可能性,会使社会多数成员遭受危险和侵害,那么也体现公共安全:“所谓不特定,是指犯罪行为可能侵犯的对象和可能造成的后果事先无法确定,行为人对此既无法具体预料也难以实际控制,行为的危险或行为造成的危害结果可能随时扩大或者增加。”二、“安全”包括不特定或者多数人的生命、健康等安全。传统刑 法理论将重大财产损失也作为公共安全的内容。在例外的情况下(124条),“安全”的内容也包含了公共生活的平稳和安宁。 2、盗窃罪与诈骗罪如何区分 一、从客观方面来说,盗窃罪表现为秘密窃取,犯罪分子采取秘密 手段、方法,将被害人财物据为己有;诈骗罪表现为虚构事实、隐瞒真相,使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后处分自己的财产。 二、盗窃罪与诈骗罪的关键区别在于被害人是否基于错误认识而 处分财产。盗窃罪是违反被害人的意志,诈骗罪是使被害人基于错误认识处分财产,如果不存在被害人处分财产的事实,则不构成诈骗罪。

刑法分论重点(自己总结)

●抢劫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强制方法,当场劫 取公私财物的行为。(当场性) 转化型抢劫:1、前提条件:行为人必须是先"犯盗窃、诈骗、抢夺罪"2、客观条件: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3、主观条件:为了"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 既遂和未遂:具备劫取财物或者造成他人轻伤以上后果之一的,均属抢劫既遂。 冒充人民警察,招摇撞骗罪;冒充治安联防队员,敲诈勒索罪。使用暴力,抢劫罪。强迫交易罪:与合理价钱相差不大,抢劫主要是以占有为目的。 1、绑架过程中又当场劫取被害人随身财物,两罪名择一重罪定罪处罚。 2、未成年人常以寻衅滋事定罪,填补精神空虚。 抢劫加重处罚的8种情形:1)入户抢劫的;2)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的;3)抢劫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4)多次抢劫或者抢劫数额巨大的;5)抢劫致人重伤、死亡的;6)冒用军警人员抢劫的;7)持枪抢劫的;8)抢劫军用物资或者抢险、救灾、救济物资的。(公共交通工具不包括抢劫出租车、厂车、校车) 2、"入户抢劫"之"入"的界定。 ①"在户抢劫/户内抢劫"不是"入户抢劫","入户"之"入"是"非法侵入"之意,不包含"合法进入"。 ②"入户抢劫"的暴力或者暴力胁迫行为必须发生在户内,而不能发生在户外——即非法侵入行为必须发生在户内。 ●抢夺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乘人不备,公然夺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 行为。 ●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窃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窃取公私 财物的行为。 特征:1、本罪的客体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对象为财物。 2、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秘密窃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行为。 3、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 4、主观方面为故意,且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指故意或过失地实施危害不特定或者多数人的生命、健康 或重大公私财产安全的行为。 ●特征:(1)客体要件是行为危害公共安全;(2)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了 危害公共安全、已经造成严重后果,或者足以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3)主体多为一般主体,但少数犯罪要求特殊主体;(4)主观方面既有故意犯罪,也有过失犯罪。 6、放火罪,故意以放火焚烧公私财物的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1)放火罪与以放火方法实施其他犯罪的界限。分析其放火行为是否足以危害到公共安全。 (2)放火罪的既遂和未遂。"独立燃烧说"(本罪属于危险犯) (3)主体为一般主体,但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本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7、破坏公共交通罪:(1)正在使用的交通工具;(2)足以危害到公共安全。 8、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造成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

山东大学网络教育刑法分论-专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刑法分论 一、名词解释 1、伪证罪:是指在刑事诉讼中,证人、鉴定人、记录人和翻译人对与案件有重要关系的情节,故意作虚假证明、鉴定、记录、翻译,意图陷害他人或者隐匿罪证的行为。 二、案例分析题(1/1) 1、李某系某国家机关领导。李某的配偶生活在外地。李某与本机关未婚的A女共同生活,并生有一子,周围群众均认为李某与A为夫妻关系。李某和本机关的B女一起出差时,以揭发B女之隐私对其进行威胁,与B女发生了性关系。在另一次出差时,李某的司机C违章超速行驶,当场将行人D撞成重伤,C欲送D去医院救治,被李某制止,C只好离开肇事现场,后D被人发现送往医院,但因时间延误,不治身亡。李某与同事E平时有隙,为报复E,李某捏造E嫖娼的事实,并写成600份传单在县城的大街小巷张贴;同时捏造E受贿10万元的事实,向检察机关举报。得知E向有关机关检举其违法犯罪行为后,李某便滥用职权,利用种种“借口”和“理由”,非法克扣E的工资、奖金,并将E予以降职。见E仍在检举其违法犯罪行为,便雇人用汽油烧了E的房子(E住在一六层公寓楼的二层)。 问:李某的行为触犯了哪些罪名? 答:李某的行为构成重婚罪、强奸罪、交通肇事罪(共犯)、诽谤罪、诬告陷害罪、报复陷害罪、放火罪(共犯),应数罪并罚。 三、简答题(1/9) 1、交通肇事罪的构成特征。 答:妨害公务罪,是指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或者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人大代表依法执行代表职务或者在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中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责的行为;或者故意阻碍国家机关、公安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国家安全工作任务,虽未使用暴力、威胁方法但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本罪具有如下构成特征: (1)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机关、人民代表大会、红十字会等正常的公务活动。 (2)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以暴力、威胁的方法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或者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人大代表依法执行代表职务;或者在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中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责的行为;或者故意阻碍国家机关、公安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国家安全工作任务,虽未使用暴力、威胁方法,但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 (3)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即已年满16周岁并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4)本罪在主观方面是故意,即行为人明知前述四种人员正在依法执行任务或履行职责而有意对其进行阻碍。 2、妨害公务罪的构成特征。 答: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

刑法学知识点整理

刑法学 导论 一、名词解释 1、刑法学:广义上,是指以刑法的规范与实务为研究对象,研究刑法所规定的犯罪、刑事责任与刑罚及其适用中的问题的科学,是法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属于应用法学的范畴。 狭义上,是指以实体刑法规范为研究对象,对现行刑法进行解释,并阐述其哲学基础,研究其发展历史与立法根据,比较不同刑法的学科。(刑法解释学、刑法哲学或理论刑法学、刑法史学、比较刑法学) 2、刑法学的理论体系:是指依据一定的知识原理、原则,将刑法学的具体研究对象加以排列组合,形成有机统一的理论结构形式。 二、简答题 1、刑法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2、具体研究方法 第一章刑法概说 一、名词解释 1、刑法:(1)指掌握政权的阶级即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在政治上的统治和在经济上的利益,根据自己的意志,规定哪些行为是犯罪和应负刑事责任,并对犯罪人予以何种刑罚制裁的法律。(内涵) (2)广义上,指所以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包括刑法典、刑法修正案、单行刑法、附属刑法等;狭义上,仅指刑法典和刑法修正案。(含义) 2、刑法典、刑法修正案、单行刑法、附属刑法 3、刑法体系:(1)广义上,指刑法的各种渊源及其相互关系。 (2)狭义上,指刑法典的体系,即刑法典的组成和结构。 (3)我国刑法典的体系,编、章、节、条、款、项、段、但书

4、刑法解释:(1)指对刑法规定含义的说明。对象是刑法规定,目的是为了准确理解和适用刑法。(概念) (2)文字具有多义性和发展性、法律具有抽象性、立法者的思维局限造成的法律缺陷、刑法具有相对稳定性不能朝令夕改。为了使刑法规定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形势,需要对刑法法条进行规范化解释。(必要性) (3)是连接立法与司法的桥梁纽带,有助于正确把握刑法规定的含义精神,有利于刑法的统一实施,有助于克服刑法自身存在的缺陷促进其发展完善。(重要性) 5、刑法解释: (1)根据效力: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学理解释 (2)根据方法:文理解释、论理解释(扩张解释、限制解释、当然解释)【各解释的相关概念】 二、简答题 1、刑法的性质? (1)阶级性质: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作为统治阶级的专政工具存在。 (2)法律性质:规定内容的特定性、调控范围的广泛性、制裁手段的严厉性、处罚范围的不完备性、部门法律的谦抑性。 2、刑法的分类? 广义刑法与狭义刑法、普通刑法与特别刑法、形式刑法与实质刑法、伦理刑法与行政刑法、国内刑法与国际刑法。 (具体概念) 3、刑法的创制根据? (1)上位法根据:宪法 (2)我国同犯罪作斗争的具体经验和实际情况。 4、刑法立法的目的、任务及功能? (1)惩罚犯罪,保护人民 (2)惩罚是手段,保护各种法益是目的 (3)保卫国家安全、人民民主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保护公民的各项权利;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和安定的生活局面。 (4)行为规制功能、法益保护功能、自由保障功能 第二章刑法的基本原则 一、名词解释 1、刑法基本原则:(1)指贯穿整个刑法、具有指导和制约全部刑事立法和刑事

刑法分论重点知识总结

刑分重点罪名总结 第二十四章侵犯财产罪 (一)抢劫罪 概念: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行劫取财物的行为。基本特征(构成要件): 1、主体为自然人一般主体。可以是年满14周岁并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2、主观方面是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 3、客体是财产权和公民人身权。行为对象是公私财物和他人的人身。 4、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强制方法,当场强行劫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转化型抢劫的认定: 1.行为人实施了盗窃、诈骗、抢夺的犯罪行为,不必要求行为一定达到“数额较大”的标准。 2、必须是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既可以是对被害人使用,也可以对其他第三人使用。 3、目的是为了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 抢劫罪与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的界限:1、在抢劫过程中,使用暴力或者其他方法致人重伤、死亡的,应以抢劫罪定罪处罚。2、如果处于报复或者其他个人目的而伤害或者杀死被害人后,乘机将其财务拿走的,以故意伤害罪或者故意杀人罪和盗窃罪,实行赎罪并罚。 3、在抢劫行为完成之后,行为人出于灭口或者其他目的而杀死被害人的,应定抢劫罪和故意杀人罪赎罪并罚。 (二)抢夺罪 概念: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公然夺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基本特征: 1、主体是自然人一般主体,16岁以上。 2、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 3、客体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 4、客观方面表现为公然夺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犯罪对象仅限于动产。 (三)聚众哄抢罪 概念: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聚集多人,公然夺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或者情节严重的行为。 (四)敲诈勒索罪 概念: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公私财物的所有人、管理人以威胁或者要挟的方法,强行索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或者多次敲诈勒索他人财物的行为。 基本特征: 1、主体是自然人一般主体 2、主观方面是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目的 3、客体是复杂客体,主要客体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次要客体是他人人身权利。行为对象是公私财物,包括动产和不动产。被他人合法占有的行为人自己的财物,也可以成为行为

山东大学网络教育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刑法分论 A_3

山东大学继续(网络)教育 一、单选题 1.王某为了牟利,伪造了大量的人民币,将其偷运至外地出售牟利。对王某的行为应如何认定?() A.伪造货币罪 B.运输假币罪 C.出售假币罪 D.上述三罪,进行数罪并罚 2.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不包括侵入() A.国家事务的计算机信息系统 B.国防建设的计算机信息系统 C.国有银行的计算机信息系统 D.尖端科学技术的计算机信息系统 3.甲开办一小汽修店,因修理一进口轿车缺零配件,便于晚间在一停车场将一同型号小轿车备用轮胎一个(价值1200元)和发动机(价值50000元)拆下盗走。甲的行为()。 A.构成盗窃罪和破坏交通工具罪,数罪并罚 B.构成盗窃罪和破坏交通工具罪,属想像竞合犯,从一重罪即破坏交通工具罪定罪处罚 C.只构成破坏交通工具罪 D.只构成盗窃罪 4.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罪的犯罪主体只能是() A.国家工作人员 B.少数民族国家工作人员 C.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D.汉族国家工作人员 5.甲欲杀乙,用菜刀对乙的胸部砍击,乙倒地后甲误认为乙已经死亡,便迅速逃离。乙被送到医院抢救后脱离生命危险,但因护士在输液时用错药物致乙死亡。甲的行为构成()。 A.故意杀人罪(未遂) B.故意伤害罪 C.故意杀人罪(既遂) D.过失致人死亡罪 6.盗窃罪的犯罪对象是() A.他人合法所有的财物 B.他人合法占有的财物 C.财物 D.财物,但不包括违禁物品 7.甲借乙5万元钱迟迟不还,一日,乙带数人来到甲家,殴打甲致轻微伤,并威胁再不还钱就要他人命,甲答应一周内奉还。一周后,甲如数还钱,并送了价值几百元的烟酒“以表歉意”。乙的行为构成()。 A.抢劫罪 B.抢夺罪 C.敲诈勒索罪 D.不构成犯罪 二、多选题 1.下列哪种行为构成犯罪:() A.在春运期间,张某携带50只雷管和10公斤炸药上了火车。当乘警询问其所携带的是否危险品时,张某谎称是大米 B.张某是派出所民警,某日外出时不慎把枪支丢失。张某害怕受到处分,一直隐瞒未报告上级。后来犯罪分子使用其丢失的枪支抢劫银行,抢走50万元人民币并打死二名银行职员 C.体育裁判张某获准持有运动气枪一支,经常借给他人打猎,但没有造成严重后果 D.张某是银行的保卫人员,依法配备公务用枪一支,有时借给他人打猎,但没有造成严重后果 2.行为人随身携带下列物品进行抢夺的,应当认定为“携带凶器抢夺”()。 A.枪支 B.爆炸物 C.管制刀具 D.为了实施犯罪而携带的浓硫酸 3.盗掘具有()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的,涉嫌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罪。 A.历史 B.艺术 C.科学 D.研究 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偷税抗税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纳税人实施下列()行为之一,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偷税数额占应纳税额的百分之十以上且偷税数额在一万元以上的,依照刑法第二百零一条第一款的规定定罪处罚。 A.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帐簿、记帐凭证 B.在帐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 C.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而拖延申报纳税 D.进行虚假纳税申报 5.抢劫罪的客观行为包括() A.暴力 B.胁迫 C.其他方法 D.欺骗 6.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构成合同诈骗罪。 A.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 B.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的 C.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使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的 D.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 7.下列哪些行为不应认定为过失致人死亡罪?() A.甲遭受乙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在防卫过程中一棒将乙打倒,致乙脑部受伤死亡 B.甲对乙进行非法拘禁,在拘禁过程中,因长时间捆绑,致乙呼吸不畅窒息死亡 C.甲因对女儿乙的恋爱对象丙不满意,阻止乙、丙正常交往,乙对此十分不满,并偷偷与丙登记结婚,甲获知后对乙进行打骂,逼其离婚。乙、丙不从,遂相约自杀而亡 D.甲结婚以后,对丈夫与其前妻所生之子乙十分不满,采取冻饿等方式进行虐待,后又发展到打骂,致乙多处伤口腐烂,乙因未能及时救治而不幸身亡 三、判断题 1.非法生产、买卖人民警察制式服装、车辆号牌等专用标志、警械,情节严重的,涉嫌非法生产、买卖警用装备罪。此说法是()的。 2.实施故意杀人行为后,在行为人失去知觉的情况下,临时起意拿走该人财物的,应以故意杀人罪和盗窃罪数罪并罚。 3.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组织者、领导者,应当按照其所组织、领导的黑社会性质组织所犯的全部罪行进行处罚。 4.出售、购买、运输假币要求达到数额较大才能构成犯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