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刑法分论重点知识总结

刑法分论重点知识总结

刑法分论重点知识总结
刑法分论重点知识总结

刑分重点罪名总结

第二十四章侵犯财产罪

(一)抢劫罪

概念: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行劫取财物的行为。基本特征(构成要件):

1、主体为自然人一般主体。可以是年满14周岁并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2、主观方面是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

3、客体是财产权和公民人身权。行为对象是公私财物和他人的人身。

4、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强制方法,当场强行劫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转化型抢劫的认定:

1.行为人实施了盗窃、诈骗、抢夺的犯罪行为,不必要求行为一定达到“数额较大”的标准。

2、必须是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既可以是对被害人使用,也可以对其他第三人使用。

3、目的是为了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

抢劫罪与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的界限:1、在抢劫过程中,使用暴力或者其他方法致人重伤、死亡的,应以抢劫罪定罪处罚。2、如果处于报复或者其他个人目的而伤害或者杀死被害人后,乘机将其财务拿走的,以故意伤害罪或者故意杀人罪和盗窃罪,实行赎罪并罚。

3、在抢劫行为完成之后,行为人出于灭口或者其他目的而杀死被害人的,应定抢劫罪和故意杀人罪赎罪并罚。

(二)抢夺罪

概念: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公然夺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基本特征:

1、主体是自然人一般主体,16岁以上。

2、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

3、客体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

4、客观方面表现为公然夺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犯罪对象仅限于动产。

(三)聚众哄抢罪

概念: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聚集多人,公然夺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或者情节严重的行为。

(四)敲诈勒索罪

概念: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公私财物的所有人、管理人以威胁或者要挟的方法,强行索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或者多次敲诈勒索他人财物的行为。

基本特征:

1、主体是自然人一般主体

2、主观方面是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目的

3、客体是复杂客体,主要客体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次要客体是他人人身权利。行为对象是公私财物,包括动产和不动产。被他人合法占有的行为人自己的财物,也可以成为行为

对象

4、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以威胁或者要挟的方法,迫使被害人当场或者限期交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或者多次敲诈勒索他人财物的行为。

区分敲诈勒索罪与以胁迫为手段的抢劫罪的界限:1、从威胁的内容看,敲诈勒索罪的威胁内容较为广泛,而抢劫罪的威胁内容仅限于暴力。2、从威胁的方式看,敲诈勒索罪可以由口头或者书面或者通过他人向被害人提出,而抢劫罪的暴力威胁只能是当场口头发出。3、从实现威胁的现实可能性看,前者不具有当场实施暴力的现实可能性。4、从非法取得财物的时间看,前者可以是在当场去的或者威胁要挟后的一定期限内,而抢劫罪是当场取得财物。

(五)盗窃罪

概念: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多次窃取、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或者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基本特征:

1、主体是自然人一般主体

2、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3、客体是公私财产的所有权。犯罪对象是公私财物本身,主要是有形的动产。也包括具有经济价值的无形物(如电力、煤气等)和部分财产载体(如有价证券、信用卡).

4、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窃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或者多次盗窃公私财物的行为。

(六)诈骗罪

概念: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基本特征:

1、主体是自然人一般主体。年满16周岁的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2、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目的

3、客体是公私财物所有权。对象是公私财物。

4、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采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使得财物所有人或者持有人产生误解,“自愿”地交付数额较大财物的行为。

(七)侵占罪

概念: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或者他人的遗忘物、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且拒不交还的行为。

基本特征:

1.主体是自然人一般主体。(通说)

2.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且具有非法占有目的

3.客体是公私财物所有权。行为对象是行为人自己为他人代为保管的财物、遗忘物和埋藏物。

4.客观方面表现为将为他人代为保管的财物或者他人的遗忘物、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拒不交出,数额较大的行为。

(八)职务侵占罪

概念:所谓职务侵占罪,是指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占有本单位的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基本特征:

1.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主体的不同,决定了侵占行为是属于职务侵占、还是普通侵占,抑或是贪污)

2.主观方面是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本单位财物的目的

3.客体是行为人所在单位的财产所有权

4.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的财物非法占有,数额较大的行为。(九)挪用资金罪

概念:是指非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数额较大,超过3个月未还的,或者虽未超过3个月但数额较大且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进行非法活动的行为

基本特征:

1.主体是非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

2.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并且有暂时使用资金的目的,但没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3.客体是非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财产所有权和职务廉洁性

4.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资金数额较大的行为

(十)挪用特定款物罪

概念:是指违反国家财经管理制度,挪用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和救济款物,情节严重,致使国家和人民群众利益遭受重大损害的行为

基本特征如下:

1.主体是经手、管理特定款物的直接责任人员

2.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目的是暂时使用,没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3.客体是国家对特定款物的专款专用、专物专用的财经管理制度

4.客观方面表现为擅自将特定款物挪用于其他公共用途,情节严重,造成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遭受重大损害的行为

(十一)故意毁坏财物罪

概念:是指故意毁坏或者损坏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

(十二)破坏生产经营罪

概念:是指出于泄愤报复或者其他个人目的,毁坏机器设备、残害耕畜或者以其他方法破坏生产经营的行为。

(十三)拒不支付劳动者报酬罪

概念:是指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得劳动报酬或者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数额较大,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的行为。

第二十三章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一)故意杀人罪

概念:是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

基本特征:

1、主体是已满14周岁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2、主观方面是行为人具有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3、本罪的客体是他人的生命权。行为对象是行为人以外的活着的其他自然人。

4、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非法地剥夺了他人的生命的行为

(二)过失致人死亡罪

概念:是指因普通过失造成他人死亡的行为。(业务上的过失犯罪和危害公共安全罪中的过失犯罪,不适用本罪的规定。)

基本特征:

1、本罪的主体是自然人一般主体,负刑事责任的起始年龄是16周岁的具有辨认和控制自

己行为能来了自然人

2、主观方面只能是过失,即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他人死亡的危害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但轻信能避免,以致发生他人死亡的危害结果

3.客体是他人的生命权

4、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了导致他人死亡的行为,并且实际上已经造成了死亡结果,行为与死亡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三)故意伤害罪

概念:是指使用暴力等方法,故意非法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

基本特征:

1、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包括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的,主体为已满14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第二种情况是,故意伤害致人轻伤的,主体为已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2、本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故意的内容是概括性的,只要行为人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给被害人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即可,不需要行为人对伤害的程度有明确的认识

3、本罪的客体是他人的健康权,指保持肢体、器官、组织完整以及生理正常机能的权利。

4、客观方面表现为非法损害他人人体健康的行为。本罪是结果犯,成立本罪必须是行为人的伤害行为造成了被害人一定程度的伤害结果。

(四)组织他人出卖人体器官罪

概念:是指组织他人出卖人体器官的行为。(未经本人同意摘取其器官,或者摘取不满18周岁的人的器官,或者强迫、欺骗他人捐献器官的,按故意伤害罪或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五)过失致人重伤罪(过失造成轻伤的不构成犯罪)

(六)强奸罪

概念:强奸罪,是指违背妇女意志,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强行与妇女发生性交或者奸淫不满14周岁幼女的行为

基本特征:

1、主体是自然人一般主体,凡年满14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男性公民,都可以成为本罪的主体

2、主观方面只能是故意,而且是直接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为违背妇女的意志而强行与其发生性交行为,或者明知是不满14周岁的幼女而与之发生性交行为

3、客体是妇女的性的不可侵犯的自由权利和幼女的身心健康

4、客观方面表现为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违背妇女的意志强行与妇女发生性交行为,或者奸淫不满14周岁的幼女的行为。

(七)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

概念:是指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制猥亵妇女或者侮辱妇女的行为

基本特征:

1、主体是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通常情况下本罪的主体是男子,但是在特殊情况下,妇女也可以成为本罪的主体

2、主观方面是故意,而且是直接故意。犯本罪的行为人主观上都有明确的犯罪目的,即寻求性刺激、骚扰妇女,或者挑逗他人产生性欲望的目的

3、客体是妇女的人格尊严和人身权利

4、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行对妇女实施性交以外的猥亵或者侮辱行为

(八)猥亵儿童罪

概念:是指猥亵不满14周岁的儿童的行为。(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且不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和“强制”为条件。)

(九)非法拘禁罪

概念:是指以拘押、禁闭或其他强制方法,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行为

基本特征:

1、主体是一般主体。

2、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动机如何不影响本罪的成立

3、客体是他人的人身自由权。本罪的对象是有意志自由和身体活动自由的自然人。包括幼儿、精神病人。

4、客观方面表现为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行为。

(十)绑架罪

概念:所谓绑架罪,是指以勒索财物以及其他非法利益为目的,使用暴力、胁迫、麻醉等方法控制他人人身自由,或者劫持他人作为人质的行为

基本特征:

1、本罪的主体必须是年满16周岁、具有辨认和控制能力的自然人。但是,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实施绑架行为,杀死或者致被害人重伤的,应当对其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的行为负刑事责任

2、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勒索财物型绑架属于目的犯,需要存在勒索财物的目的。扣押人质型绑架往往具有财物以外的其他目的。

3、客体是复杂客体,既包括他人的人身自由、也包括他人的财产权。但主要客体是他人的人身自由权利

4、客观方面表现为以勒索财物为目的,使用暴力、胁迫、麻醉等手段绑架他人,劫持他人作为人质,利用被绑架人的近亲属或者其他人对被绑架人安全的担忧,勒索财物的行为。(十一)拐卖妇女、儿童罪

概念:是指以出卖为目的,拐骗、绑架、收买、贩卖、接送、中转妇女、儿童的行为。

基本特征:

1、主体自然人一般主体,年满16周岁。

2、主观方面是故意,而且是直接故意,并且具有出卖获利的目的。但是,行为人是否实际上获利,不影响本罪的成立

3、客体是他人的人身权利(人身不受买卖的权利)。

4、客观上实施了拐骗、绑架、收买、贩卖、接送、中转妇女、儿童的行为

(十二)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罪。

概念:是指不以出卖为目的,收买入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的行为。

基本特征:

1、主体是自然人一般主体

2、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并且不以出卖为目的。

3、客体是妇女、儿童的人身自由权利。行为对象是被拐卖的妇女、儿童,还包括被偷盗的婴幼儿

4、客观方面表现为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的行为。

(十三)聚众阻碍解救被收买的妇女、儿童罪。

(十四)诬告陷害罪

概念:是指故意捏造犯罪事实,向国家有关机关或单位告发,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行为

基本特征:

1、主体是自然人一般主体。

2、主观方面是故意,并且具有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的目的。(注意:被诬告陷害的人最终是否实际受到刑事追究,不影响本罪的成立)

3、客体是他人人格、名誉权和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犯罪对象是特定的他人,包括了行为人以外的所有人。

4、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捏造犯罪事实,向国家有关机关或者单位告发,情节严重的行为包括三个具体内容

(十五)强迫他人劳动罪

概念:是指以暴力、威胁或者限制人身自由的方法强迫他人劳动的行为。

(十六)雇佣童工从事危重劳动罪

(十七)非法搜查罪

概念:是指非法搜查他人身体或者住宅的行为。

(十八)非法侵入住宅罪

概念:是指非法强行闯入他人住宅,或者经要求退出而拒绝退出的行为。

(十九)刑讯逼供罪

概念:是指司法工作人员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使用肉刑或者变相肉刑,逼取口供的行为基本特征:

1、主体是司法工作人员,即有侦查、检察、审判、监管职责的工作人员。

2、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而且具有逼取口供或证据的目的

3、客体是公民的人身权利和公安、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行为对象分别是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

4、客观方面表现为,使用肉刑或者变相肉刑逼取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口供的行为

(二十)暴力取证罪

概念:指司法工作人员使用暴力逼取证人证言的行为。

(二十一)虐待被监管人员罪

概念:是指监狱、拘留所、看守所、劳教所等监管机构的监管人员对被监管人进行殴打或体罚虐待,或者指使被监管人殴打或者体罚其他被监管人,情节严重的行为。

(二十二)侮辱罪

概念:是指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贬低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基本特征:

1、侮辱罪的主体是自然人一般主体

2、主观方面是故意,并且具有贬低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的目的

3、客体是他人的人格尊严和名誉权。侮辱行为的对象是特定的自然人。

4、客观方面表现为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贬低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二十三)诽谤罪

概念: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某种虚假的事实,损害他人名誉、人格,情节严重的行为

基本特征:

1、诽谤罪的主体是自然人一般主体

2、主观方面是故意,并且具有贬低他人人格、损害他人名誉的目的

3、客体是他人的人格尊严和名誉权。侮辱行为的对象是特定的自然人

4、客观方面表现为捏造事实并加以散布、传播,贬低他人人格,损害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二十四)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罪

(二十五)出版歧视、侮辱少数民族作品罪

(二十六)非法剥夺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罪

(二十七)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罪

(二十八)侵犯通信自由罪

概念:是指隐匿、毁弃或者非法开拆他人信件,侵犯公民通信自由的权利,情节严重的行为。(二十九)私自开拆、隐匿、毁弃邮件、电报罪。(邮政工作人员)

(三十)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

概念:是指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的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将本单位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给他人,情节严重的行为。

(三十一)非法获取公民信息罪

(三十二)报复陷害罪

概念: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假公济私、对控告人、申诉人、批评人、举报人实行报复、陷害的行为。

(三十三)打击报复会计、统计人员罪(领导人)

(三十四)破坏选举罪

概念:是指在选举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国家机关领导人员时,以暴力、威胁、欺骗、贿赂、伪造选举文件、虚假选举票数或者编造选举结果等手段破坏选举或者妨害选民和代表自由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情节严重的行为

(三十五)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

(三十六)重婚罪

概念:是指有配偶而与他人结婚,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行为。

基本特征:

本罪的基本特征:

1、主体是自然人一般主体。包括两种人:一是自己有配偶又与他人结婚的人;二是自己虽然没有配偶,明知对方有配偶,但仍与之结婚的人

2、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

3、客体是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

4、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自己有配偶而重婚,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

(三十七)破坏军婚罪

概念:是指明知是现役军人的配偶而与之结婚或者同居的行为。

(三十八)虐待罪

概念:是指对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进行经常性精神折磨和身体摧残,情节恶劣的行为。基本特征:

1、主体只限于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家庭的成员。

2、主观方面是故意。故意的内容表现为行为人有意识地对被害人进行肉体、精神上的摧残、折磨

3、客体是被虐待者在家庭中平等生活权利和人身权利

4、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经常性地在肉体上和精神上折磨、摧残家庭成员,情节恶劣的行为

(三十九)遗弃罪

概念:是指对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负有扶养义务而拒绝扶养,情节恶劣的行为

基本特征:

1、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对被遗弃者负有法定扶养义务的人

2、主观方面是故意。

3、客体是被遗弃人在家庭中的被扶养的权利。对象——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

4、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对家庭中需要扶养之人,应当扶养而拒绝扶养,情节恶劣的行为(四十)拐骗儿童罪

概念:是指拐骗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脱离家庭或者监护人的行为。

(四十一)组织残疾人、儿童乞讨罪

概念:是指以暴力、威胁手段组织残疾人或者不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乞讨的行为。

(四十二)组织未成年人进行违反治安管理活动罪

第二十七章贪污贿赂罪

(一)贪污罪

概念: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

基本特征:

1、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国家工作人员

2、主观方面是故意,且具有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目的

3、客体是复杂客体,主要客体是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次要客体是公共财产所有权。行为对象是公共财和物。公共财物包括:(1)国有财产;(2)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3)用于扶贫、移民等特定款物。另外,在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集体企业管理、使用或者运输中的私人财产,以公共财产论

4、客观方面表现为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

(二)挪用公款罪

概念: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赢利性活动,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3个月未还的行为

基本特征:

1、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国家工作人员。

2、主观方面是故意,并且有挪用公款的目的

3、客体是复杂客体,主要客体是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廉洁性,次要客体是国家财经管理制度以及公共财产使用权

4、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的行为。客观方面包括三种情况:(1)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2)挪用公款数额较大,归个人进行营利活动的。行为人是否实际获利,不影响本罪的成立(3)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数额较大,超过3个月未还实践中主要有:支付个人房贷、支付医疗费、子女择校费、出国留学非等

(三)私分国有资产罪、私分罚没财物罪

概念:是指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违反国家规定,以单位名义将国有资产集体私分给给人,数额较大的行为。

(四)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

概念: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财产、支出明显超过合法收入,差额巨大,而本人不能说明其来源的行为。

(五)隐瞒境外存款罪

概念: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境外的存款,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申报,但隐瞒不报,数额较大的行为。

(六)受贿罪

概念: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

基本特征:

1、主体是特殊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

2、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

3、客体是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廉洁性。行为对象是他人的财物,包括财产性利益,如债务的免除。不包括如提升职务、升学就业、提供美色等非财产性利益

4、客观方面:行为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

(七)单位受贿罪

概念:是指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索取、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情节严重的行为。

(八)利用影响力受贿罪

概念: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近亲属或者其他与该国家工作人员关系密切的人,通过该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或者利用该国家机关人员职权挥着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索取请托人财物或者收受请托人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较重情节的行为。

(九)行贿罪

概念:是指为了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财物的行为

基本特征:

1、主体是自然人一般主体

2、主观方面是故意,并且有谋取不正当利益的目的。不正当利益包括两种情况:其一是,利益本身的性质是不正当的。如谋取司法工作人员枉法裁判;其二是,谋取利益的方式不正当

3、客体是国家机关(包括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的正常活动。

4、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为了谋取不正当的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或物的行为。这里,给予主要是行贿人主动给予,但是,也不排除被动给予。

(十)对单位行贿罪

概念:是指个人或者单位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以财物,或者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的行为。(十一)介绍贿赂罪

概念:是指在行贿人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之间进行引见、沟通、撮合,促使行贿与受贿得以实现,情节严重的行为。

(十二)单位行贿罪

概念:是指单位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财物,或者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有关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情节严重的行为。

第二十一章危害公共安全罪重点罪名

第一节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

(一)放火罪

概念:是指故意放火焚烧公私财物,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基本特征:

1.主体是一般自然人主体

2.主观方面是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3.客体公私财物的安全和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

4.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了危害公共安全的放火焚烧公私财物(在有些情况下也包

括焚烧人)的行为。

(二)决水罪

概念:是指故意破坏水利设施,造成水患,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三)爆炸罪

概念:是指故意使用爆炸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四)投放危险物质罪

概念:是指故意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五)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是指以防火、决水、爆炸、投放危险物质以外的其他具有广泛杀伤力和破坏性的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六)失火罪、过失决水罪、过失爆炸罪、过失投放危险物质罪、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概念:这些罪主观上都是过失,基本特征是只有当行为人的行为已经饮起了火灾、水患、爆炸、中毒等结果,实际造成了危害公共安全的严重后果时,才可以构成犯罪。

(七)破坏交通工具罪

概念:是指故意破坏火车、汽车、电车、船只、航空器,足以使其发生倾覆、毁坏危险,危害交通运输安全的行为

基本特征:

1、主体是自然人一般主体。

2、主观方面是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即行为人明知其破坏行为足以导致交通工具发生倾覆、毁坏的危险,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危险的发生

3、客体是交通运输安全。侵害的对象是正在使用中的。

4、客观方面表现为:对正在使用中的火车、汽车、电车、船只、航空器进行破坏,足以使上述交通工具发生倾覆、毁坏危险。

(八)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罪

概念:是指组织、领导、参加恐怖活动组织的行为。

基本特征:

1、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

2、主观上是直接故意,即明知恐怖活动危害公共安全,但仍以实施恐怖活动、制造恐怖气氛为目的,组织、领导、参加恐怖活动组织

3、客体是公共安全。恐怖活动组织是以实施恐怖活动为目的而建立起来的危害极为严重的

犯罪组织,它们专门从事杀人、绑架、爆炸等暴力性犯罪,其危害性极大,直接威胁着公共安全

4、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组织、领导、参加恐怖活动组织的行为

(九)劫持航空器罪

概念:是指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劫持正在飞行中的航空器,危害航空运输安全的行为

(十)暴力危及飞行安全罪

概念:是指对飞行中的航空器上的人员使用暴力,危及飞行安全的行为。

(十一)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罪

概念:是指违反国家有关枪支、弹药、爆炸物管理的法规,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的行为

基本特征:

1、主体是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单位

2、主观方面是故意,即明知是枪支、弹药、爆炸物而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

3、客体是公共安全,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者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本罪的犯罪对象是枪支、弹药、爆炸物

4、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违反国家有关枪支、弹药、爆炸物的管理法规,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的行为。

(十二)交通肇事罪

概念:是指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

行为

基本特征:

1、本罪的主体是自然人一般主体,主要是交通运输人员,但也可以是其他交通参与人

2、主观方面是只能是过失,即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重大交通事故的危险,但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虽然已经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造成了严重后果

3、客体是交通运输的安全

4、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发生重大交通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具体包括三个条件:第一,行为人在交通运输中有违反交通运输法规的行为。——这是构成本罪的前提条件。第二,违反交通管理法规,因而发生了重大交通事故,造成他人重伤、死亡或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严重后果——这是构成交通肇事罪的结果条件。第三,重大交通事故发生在交通运输活动过程中,或者

违规行为与肇事结果有着因果关系

(十三)重大责任事故罪

概念:是在生产作业中违反有关安全管理规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行为。

基本特征:

1、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只限于生产、作业人员,以及强令他人违章冒险作业的人员。

2、主观方面为过失。

3、客体是生产、作业安全

4、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在生产、作业活动中,违反有关安全管理的规定,或者强令他违章冒险作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行为

第二十二章第五节金融诈骗罪

(一)集资诈骗罪

概念: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数额较大的行为。

(二)贷款诈骗罪

概念: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诈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数额较大的行为。(三)票据诈骗罪

概念:是指进行金融票据诈骗活动,数额较大的行为。

(四)金融凭证诈骗罪

概念: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伪造、变造的委托收款凭证、汇款凭证、银行存单等其他银行结算凭证,骗取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五)信用证诈骗罪

(六)信用卡诈骗罪

概念: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伪造的或者

作废的信用卡,或者使用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或者冒用他人的信用卡,或者利用信用卡恶意透支,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基本特征:

1、主体是一般主体,仅限于自然人。

2、主观方面只能是故意,并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3、犯罪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即国家的金融管理秩序和公私财物的所有权。

4、犯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信用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具体表现形式主要有四种:(1)使用伪造的或者作废的信用卡。(2)使用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3)冒用他人的信用卡。(4)利用信用卡恶意透支

(七)有价证券诈骗罪

概念:是指使用伪造、变造的国库券或者国家发行的其他有价证券,进行诈骗活动,数额较大的行为。

(八)保险诈骗罪

概念:是指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收益人,以非法获取保险金为目的,采取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保险金的行为。

基本特征:

1、保险诈骗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包括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收益人。

2、主观方面,只能是故意,而且具有非法占有目的。

3、客体,是国家保险管理制度和保险人的财产所有权

4、客观方面,必须具有以虚构事实、隐瞒真相,骗取保险金、数额较大的行为。具体表现为5种情形:1)故意虚构保险标的,骗取保险金;(2)虚构虚假的事故原因,或夸大损失的程度,骗取保险金;(3)编造未发生的保险事故,骗取保险金;(4)故意造成财产损失的保险事故,骗取保险金;(5)故意造成被保险人死亡、伤残或者疾病,骗取保险金。

第二十五章第二节妨害司法罪

(一)伪证罪

概念:指在刑事诉讼中,对与案件有重要关系的情节,故意做虚假证明、鉴定、记录、翻译,意图陷害他人或者隐匿罪证的行为

基本特征1、本罪是特殊主体。包括刑事诉讼中的证人、鉴定人、记录人、翻译人

2、主观方面是故意,且有陷害他人或者隐匿罪证意图

3、客体是复杂客体,既妨害司法机关的正常的司法活动,同时也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

4、客观方面表现为,在刑事诉讼中,对与案件有重要关系的情节,作虚假的证明、鉴定、记录、翻译

(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毁灭证据、伪造证据、妨害作证罪

概念:是指在刑事诉讼中,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毁灭、伪造证据,帮助当事人毁灭、伪造证据,威胁、引诱证人违背事实改变证言或者作伪证的行为。

(三)妨害作证罪

概念:是指以暴力、威胁、贿买等方法阻止证人作证,或者指使他人作伪证的行为。(四)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

概念:是指帮助当事人毁灭、伪造证据,情节严重的行为。

(五)打击报复证人罪

概念:是指对证人进行打击报复的行为

(六)扰乱法庭秩序罪

(七)窝藏、包庇罪

概念:是指明知是犯罪的人而为其提供隐藏处所、财物,帮助其逃匿(窝藏罪)或者明知是犯罪的人而为其作假证明包庇的行为(包庇罪)

基本特征:

1、主体是自然人一般主体。

2、主观方面只能是故意。包括两项内容—其一是明知对方是犯罪的人;其二是具有使犯罪人逃避法律制裁的意图。

3、客体是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

4、客观方面表现为有窝藏、包庇的行为。窝藏包括:(1)提供隐蔽处所;最常见(2)提供财物,资助或者协助犯罪人逃跑。如提供路费,送饭、送水等;很常见(3)提供其他便利条件,帮助犯罪人逃跑。如为犯罪人指示逃跑的方向、路线、地点等。比较少见(八)拒绝提供间谍犯罪证据罪

(九)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

概念: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行为

基本特征:

1、主体——是一般主体,包括自然人和单位

2、主观方面是故意,即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故意予以掩饰、隐瞒

3、本罪的行为对象是他人的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

4、客观方面表现为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行为

(十)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

(十一)非法处置查封、扣押、冻结的财产罪

(十二)破坏监管秩序罪

(十三)脱逃罪

概念:是指依法被关押的罪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从羁押、刑罚执行场所或押解途中逃走的行为

基本特征:

1、主体是特殊主体。依法被关押的罪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

2、主观方面是故意。通常脱逃的目的是为了逃避羁押和刑罚执行

3、客观方面,是从关押场所逃跑,或者从押解途中脱逃。关押场所主要是指公安的看守所、司法的监狱。被依法逮捕、关押之后押解途中脱逃的,同样构成本罪

(十四)劫夺被押解人员罪

(十五)组织越狱罪

(十六)暴动越狱罪

(十七)聚众持械劫狱罪

第二十八章渎职罪

一般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渎职罪

(一)滥用职权罪

概念: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基本特征:

1、主体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2、主观方面通说认为是过失,但也不排除故意。

3、客体是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

4、客观方面表现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所谓滥用职权是指违反法律规定过的权限和程序、非法地行使本人职务范围内的权利,或超越其职权,擅自决定或处理没有具体决定、处理权限的事项。

(二)玩忽职守罪

概念: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玩忽职守,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基本特征:

1、主体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2、主观方面是过失,不存在故意的情况

3、客体是国家机关的正常管理活动。

4、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在日常工作中严重不负责任,马虎草率,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公职,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三)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

概念: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或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反保守国家秘密法的规定,故意泄露国家秘密,情节严重的行为。

司法工作人员的渎职罪

(四)徇私枉法罪

概念:是指司法工作人员徇私枉法、徇情枉法,在刑事诉讼中,对明知是无罪的人而使他受到追诉,对明知是有罪的人而故意包庇,使他不受追诉,或者在刑事审判活动中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作枉法裁判的行为

(五)民事、行政枉法裁判罪

概念:是指司法工作人员在民事、行政审判活动中,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作枉法

裁判,情节严重的行为。

(六)私放在押人员罪

概念:是指司法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私自将被关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罪犯放走,使其逃离监管的行为

(七)失职致使在押人员脱逃罪

概念:是指司法工作人员由于严重不负责任,致使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罪犯脱逃,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

操作系统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操作系统引论 操作系统功能: 1. 资源管理:协调、管理计算机的软、硬件资源,提高其利用率。 2. 用户角度:为用户提供使用计算机的环境和服务。 操作系统特征:1.并发性:指两个或多个事件在同一时间间隔内发生。 2.共享性:资源可供内存中多个并发执行的进程(线程)共同使用 3.虚拟性:是指通过某种技术把一个物理实体变为若干个逻辑上的对应物 在操作系统中,虚拟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分时使用的方法。 4.异步性:进程是以人们不可预知的速度向前推进,此即进程的异步性 客户/服务器模式的优点: 1.提高了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扩充性 2.提高了OS的可靠性 3.可运行于分布式系统中 微内核的基本功能: 进程管理、进程间通信、存储器管理、低级I/O功能。 第二章进程 程序和进程区别:程序是静止的,进程是动态的,进程包括程序和程序处理的对象 程序顺序执行:顺序性,封闭性,可再现性 程序并发执行:间断性,无封闭性,可再现性 进程:1.进程是可并发执行的程序的一次执行过程; 2.是系统进行资源分配和调度的一个独立的基本单位和实体; 3.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进程的特征: 1.动态性: 进程是程序的一次执行过程具有生命期; 它可以由系统创建并独立地执行,直至完成而被撤消 2.并发性; 3.独立性; 4.异步性; 进程的基本状态: 1.执行状态; 2.就绪状态; 3.阻塞状态; 进程控制块PCB:记录和描述进程的动态特性,描述进程的执行情况和状态变化。 是进程存在的唯一标识。 进程运行状态: 1.系统态(核心态,管态)具有较高的访问权,可访问核心模块。 2.用户态(目态)限制访问权 进程间的约束关系: 1.互斥关系 进程之间由于竞争使用共享资源而产生的相互约束的关系。

公安基础知识重要知识点

1,公安机关任务的分类: 从时间上分,目前任务与长远任务 从范围上分,局部任务与全局任务 从层次上分,基本任务与具体任务 2,公安机关权力的特点:法定性、强制性、特许性、单向性 3,公安机关职责的特点:法律性、政治性、行政性、有限性、责任性 4,治安行政处置手段包括:命令、禁止与取缔、许可(审核批准、决定、登记、颁发证照、指挥) 5,治安行政处罚的种类:警告、罚款、行政拘留、吊销公安机关发方的许可证,可以附加限期出境或者驱逐出境 6,治安行政强制权的种类:强制传唤、强制带离现场与强制拘留、强制隔离、约束特定人、盘问检查(留置时间自带到公安机关之时不超过24小时,在特殊情况下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批准可以延长至48小时。继续盘问的情形:被指控有犯罪行为的、有现场作案嫌疑的、有作案嫌疑身份不明的、携带物品肯就是赃物的。) 7,公安机关紧急状态处置权包括:紧急优先权与紧急征用权、紧急排险权、管制权(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为预防与制止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秩序行为可在一定区域内与时间限制人员车辆采取交通管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经上级公安机关与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进行现场管制)、戒严执行权(戒严:一般就是指因战时或平时面临重大紧急事件为维护政治稳定所采取的非常措施。戒严,涉及地区大小分别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或国务院作出决定。戒严期间可以再戒严地区采取交通管制、宵禁等管理措施) 8,公安工作的主要内容 (1) 公安领导工作,就是公安机关行政首长领导工作。主要有政治领导工作、行政领导工作、业务领导工作。 (2) 公安秘书工作, 主要就是指公安秘书行政工作与公安对策研究工作。组织实施领导决策、为各项任务的完成进行督促检查、为领导提供信息咨询、协调各项工作

项目管理-PMP重点知识点整理_01项目整合管理

项目整合管理

整合-制定项目章程-启动整合制定项目章程启动 输入 ?项目说明书 ?商业论证 工具 ?专家判断 输出 ?项目章程 –制定项目管理计 ?合同 ?事业环境因素 划 –收集需求–定义范围 ?组织过程资产 –识别干系人

整合-制定项目管理计划-规划整合制定项目管理计划规划 输入 ?项目章程 –制定项目章程 工具 ?专家判断 输出 ?项目管理计划 –执行、监控、收 ?其他规划过程输出?事业环境因素尾过程组所有过程 ?组织过程资产

整合-指导与管理项目执行-执行整合指导与管理项目执行执行 输出 输入 ?项目管理计划?批准的变更请求 工具 ?专家判断 ?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可交付成果 –实施质量控制 ?事业环境因素?组织过程资产 ?工作绩效信息 –所有监控过程活动(除质量、核实范围) 9实施整体变更控制9控制范围9控制进度9控制成本 9实施质量保证9报告绩效9监控风险9管理采购 ?变更请求 –实施整体变更控制?项目管理计划更新项目文件更新

整合-监控项目工作-监控整合监控项目工作监控 输入 ?项目管理计划 ?绩效报告 工具 ?专家判断 输出 ?变更请求 ?项目管理计划更新 –报告绩效 ?事业环境因素 ?项目文件更新?组织过程资产

整合-实施整体变更控制-监控整合实施整体变更控制监控 输入 ?项目管理计划 ?变更请求 工具 ?专家判断 ?变更控制会 输出 ?变更请求状态更新 –指导与管理项目 –一个规划活动 9规划采购 –所有执行活动,除 执行 –实施质量控制–管理采购 所有执行活动除 9建设项目团队9管理项目团队9?项目管理计划更新?项目文件更新 发布信息 –所有监控活动 ?工作绩效信息 –制定与管理项目执行?事业环境因素 ?组织过程资产

操作系统重点知识总结

第一章引论 1、操作系统定义(P1) 操作系统是配置在计算机硬件上的第一层软件,是对硬件系统的首次扩充。 是一组控制和管理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资源、合理地对各类作业进行调度以及方便用户使用的程序的集合。 2、操作系统的作用(P2) 1. OS作为用户与计算机硬件系统之间的接口 2. OS作为计算机系统资源的管理者 3. OS实现了对计算机资源的抽象 3、推动操作系统发展的主要动力(P4) 1.不断提高计算机资源的利用率 2.方便用户 3.器件的不断更新迭代 4.计算机体系结构的不断发展4、多道批处理系统的特征及优缺点(P8) 特征:多道性、无序性、调度性 优点: 1. 资源利用率高 2. 系统吞吐量大 缺点: 1. 平均周转时间长 2. 无交互能力(单道、多道都是) 5、分时系统和实时系统特征的比较(P12) 1. 多路性(实时系统的多路性主要表现在系统周期性地对多路信息的采集、以及对多个对象或多个执行机制进行控制。分时系统中的多路性则和用户有关,时多时少。) 2. 独立性 3. 及时性:(实时系统对及时

性的要求更严格,实时控制系统以控制对象要求的开始截止时间或完成截止时间来确定。) 4. 交互性:实时系统的交互性仅限于访问某些专用服务程序。 5. 可靠性:实时系统对可靠性的要求更高,否则经济损失及后果无法预料。 6、操作系统的基本特征(P14) (并发、共享、虚拟和异步其中并发特征是操作系统最重要的特征是其他特征的前提) 1.并发性 2. 共享性(互斥共享方式、同时访问方式) 3. 虚拟性(时分复用技术(虚拟处理机技术、虚拟设备技术)、空分复用技术(虚拟磁盘技术、虚拟存储器技术)) 4. 异步性(进程的异步性:进程是以人们不可预知的速度向前推进的) 7、操作系统的主要功能(P18) 1. 处理机管理功能(进程控制(1、进程互斥方式:进程或者线程在对临界资源进行访问时,应采取互斥方式;2、进程同步方式:相互合作去完成共同任务的诸进程货线程)、进程通信、调度(作业调度、进程调度)) 2. 存储器管理功能(内存分配、内存保护、地址映射、内存扩充) 3. 设备管理功能(缓冲管理、设备分配、设备处理) 4. 文件管理功能(文件存储空间的管理、目录管理、文件的读/写管理和保护) 5. 用户接口(命令接口(联机用户接口、脱机用户接口)、程序接口、图形接口)

公安基础知识重点概述

公安基础知识重点概述 一、重要含义 1,公安执法监督:是指法律授权的机关、公民和社会组织(监督主体)对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监督对象)依法履行职责、行使职权和遵守纪律的情况所实施的监察和督促(监督内容)。 2,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的内务:即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的内部事务,指的是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内部工作运转程序和公安民警对外发生的联系活动。 3,人民警察义务:是指人民警察在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过程中必须作出或不得作出一定行为约束。 4,人民警察的纪律:是指根据人民警察职业特点而制定的,要求人民警察在行使权力时必须遵守的义务性行为规范总称。 5,社会监督:是指来自国家机关以外的组织、团体和公民个人等,依法对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执法活动进行监督的制度。它是国家机关监督的重要来源和重要补充,是一种非国家性质的监督,一般不具有法律上的强制性,不具有直接法律效力,不直接产生法律后果。6,公安行政复议制度:是指公民、法人、其他组织认为公安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提出申请,由受理的公安机关对该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和决定的法律制度。7,劳动教养:是对违反治安管理,经处罚仍不悔改,或者有轻微违法犯罪行为但尚不够刑事处罚的人所实施的强制性教育改造的行政强制措施,是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种方法。8,收容教养:是对不满16周岁而不予刑事处罚的少年犯罪人员,(包括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未满14周岁的)集中进行的文化教育、法律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的一种行政强制措施。治安管理处罚:是指公安机关对违反治安管理,尚不够刑事处罚的人依法强制剥夺其人身自由、财产或其他权利的行政处罚。 10,公安政策:是党和国家意志在公安工作中的体现,是党和国家为实现公安工作任务而规定的指导公安工作的政治原则。是由党和国家制定的。 11,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党和政府解决我国社会治安问题的战略方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安工作中党的领导、公安机关和人民群众三者有机结合的新形势,是党委领导公安工作的根本原则和群众路线在新形势下的新发展。 12,社会治安秩序:是指由法律、法规-----主要是《刑法》《治安管 理处罚法》以及其他治安法规所确认为系的社会秩序。 13,命令:是指公安机关为了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和公共安全,依法向负有特定义务的人发出的作为、不作为和约束的指令。又叫警察命令。 14,紧急排险:是指公安机关在紧急处置重大灾害事故或平息叛乱时,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所采取的非常措施。 15,紧急状态处置:是指公安机关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治安秩序,对突发的重大暴力犯罪、重大治安事件、和重大治安灾害事故依法采取的非常措施。 16,公安机关的任务:是指公安机关在国家法律所规定的管辖范围内,为实现一定的目标所承担的内容。 17,公安机关的职责:是公安机关依法在管辖范围内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18,警察:是指具有武装性质的维护社会秩序、惩罚犯罪、保卫国家安全的国家行政力量。19,治安行政处置权:是指公安机关在公共场所等治安管理活动中,为维护 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依法对特定的人、物事、场所所采取的命令、禁 止与取缔、许可等权利。 20,治安监督检查权:是公安机关依法对应负治安责任的社会团体、组织及个人履行治安责任、预防治安问题的发生所进行的监督检查。

《刑法分论》考试要点

刑法考点 (1)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罪: 特征: 1、本罪侵害的客体是社会的公共安全 2、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了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3、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 4、本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的,而且只能是直接故意(如果行为人不知道是恐怖组织而参加且未进行恐怖活动的,不构成该罪) 注意:犯该款罪的并实施杀人、爆炸、绑架等犯罪的,依照数罪并罚的规定处罚 (2)交通肇事罪 特征: 1、本罪侵害的客体是交通运输安全 2、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了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交通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3、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 本罪的主观方面只能是过失,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也包括自信满满的过失 司法实务: 区分罪与非罪的界限: 1、是否存在违章行为且是否造成严重后果(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 2、本罪与利用交通工具的故意犯罪的界限: !!!区别的关键在于查清行为人主观上是出于故意还是过失,若行为人故意开车撞死或撞伤特定的个人,应定为故意杀人罪或故意伤害罪;如果行为人故意开车冲撞人群,则应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若交通肇事后,将被害人带离现场隐藏或者遗弃的,造成被害人死亡或残废的,定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以为被害人已经死亡的,为了隐匿罪迹,将被害人沉入河流中,事实上被害人溺死的,应将后行为认定为过失致人死亡罪;如果前行为已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则应实行数罪并罚。 (3)保险诈骗罪 特征: 1、侵害的客体:双重客体:既侵犯了国家对保险的管理制度,又侵犯了保险人的财产所有权 2、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保险法律、法规,在保险活动中骗取较大数额保险金的行为。 3、本罪主体:特殊主体“保险合同中的投保人、被保险人和受益人,包括自然人和单位” 4、本罪在主观方面是故意,且具有骗取保险金的目的 保险诈骗罪的处罚:犯此罪和为此同时进行其他犯罪的数罪并罚

计算机操作系统知识点总结重点题型答案

计算机操作系统复习资料 1.操作系统的定义 操作系统(Operating System,简称OS)是管理计算机系统的全部硬件资源包括软件资源及数据资源;控制程序运行;改善人机界面;为其它应用软件提供支持等,使计算机系统所有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为用户提供方便的、有效的、友善的服务界面。 操作系统通常是最靠近硬件的一层系统软件,它把硬件裸机改造成为功能完善的一台虚拟机,使得计算机系统的使用和管理更加方便,计算机资源的利用效率更高,上层的应用程序可以获得比硬件提供的功能更多的支持。 操作系统是一个庞大的管理控制程序,大致包括5个方面的管理功能:进程与处理机管理、作业管理、存储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管理。 2.操作系统的作用 1)OS作为用户与计算机硬件系统之间的接口 2)OS作为计算机系统资源的管理者 3)OS实现了对计算机资源的抽象 3.操作系统的基本特征 1)并发 2)共享 3)虚拟 4)异步 4.分时系统的概念 把计算机的系统资源(尤其是CPU时间)进行时间上的分割,每个时间段称为一个时间片,每个用户依次轮流使用时间片,实现多个用户分享同一台主机的操作系统。 5.分时系统要解决的关键问题(2个) 1)及时接收 2)及时处理 6.并发性的概念 并发性是指两个或多个事件在同一事件间隔内发生。在多道程序环境下,并发性是指在一段时间内宏观上有多个程序在同时运行,但在单处理机系统中,每一时刻却仅能有一道程序执行,故微观上这些程序只能是分时的交替执行。 7.程序顺序执行的特征和并发执行的特征 顺序执行的特点: 顺序性封闭性可再现性 程序并发执行的特点:

1)、间断性(失去程序的封闭性) 2)、不可再现性 任何并发执行都是不可再现 3)、进程互斥(程序并发执行可以相互制约) 8.进程的定义 进程是指在系统中能独立运行并作为资源分配的基本单位。 为了使参与并发执行的每个程序(含数据)都能独立的运行,在操作系统中必须为之配置一个专门的数据结构,称为进程控制块(PCB)。系统利用PCB来描述进程的基本情况和活动过程,进而控制和管理进程。 9.进程的组成部分 进程是由一组机器指令,数据和堆栈组成的,是一个能独立运行的活动实体。 由程序段,相关的数据段和PCB三部分便构成了进程实体(又称进程映像)。 10.进程的状态(状态之间的变化) 就绪状态、执行状态、阻塞状态。 处于就绪状态的进程,在调度程序为之分配了处理机之后,该进程便可以执行,相应的,他就由就绪状态转变为执行状态。 正在执行的进程,如果因为分配给它的时间片已经用完而被暂停执行时,该进程便由执行状态又回到就绪状态;如果因为发生某事件而使进程的执行受阻(如进程请求访问临界资源,而该资源正在被其它进程访问),使之无法继续执行,该进程将有执行状态转变为阻塞状态。处于阻塞状态的进程,在获得了资源后,转变为就绪状态。 11.进程同步的概念 进程同步是是并发执行的诸进程之间能有效地相互合作,从而使程序的执行具有可再现性,简单的说来就是:多个相关进程在执行次序上的协调。 12.PV原语的作用

人民警察专业基础知识——人民警察法要点总结教学提纲

第一章公安机关的性质、职能和宗旨 一、公安机关的建立与发展 (一)警察的起源与发展 1、警察的含义 警察的含义一般是指具有武装性质的维护社会秩序、惩治犯罪、保卫国家安全的国家行政力量 2、警察的起源 决定警察必要性的直接因素是由社会矛盾引起的犯罪、对抗冲突和社会秩序问题。 警察产生的条件 (1)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产生,是警察产生的经济条件 (2)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不可调和性,使警察产生的阶级条件 (3)维护统治秩序与惩罚犯罪的客观需要,是警察产生的社会条件 (4)国家机器的形成,是警察产生的政治条件 3、警察的发展 (1)萌芽期的警察 在警察萌芽时期,同时伴生的有监禁行为、审判行为的萌芽 (2)古代警察的特点 a、军警不分,警政合一 b、行使职权时在法律上极不严格 c、私刑、私狱普遍存在 (3)近代警察 较早建立近代警察制度的国家是法国和英国,由于受英法两国警察制度的影响,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警政管理体制:地方自治制和中央集权制,地方自治制以英国为代表,中央集权制以法国为代表 5、近代警察与古代警察的区别 (1)近代警察的职能是独立的,警察的职能主要集中于警察机关。古代警察的职能尚未集中于一个统一的专门机关,而是由行政官吏、军队、审判机关分别行使 (2)近代警察从中央在地方形成了多层次的专门工作系统,成为国家庞大的专政工具之一,行使专门的职权。古代警察则军警不分,警政合一,没有专门的组织

(3)近代警察强调法制。警察机关的建立及其体制和职权,均以宪法或法律为依据。古代警察执法极不严格,私刑普遍存在 (4)近代警察有统一的制式服装,古代警察则没有专门的服装 (二)、我国人民公安机关的建立和发展 2、新中国成立后的人民公安机关 (1)建国后17年的人民公安机关 1949年10月9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任命罗瑞卿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安部部长,杨奇清为副部长。10月15日召开第一次全国公安会议,11月1日公安部正式成立 17年间的辉煌成就: a、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健全的公安组织机构,明确了公安任务 b、清除反动势力的残渣余孽和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污泥浊水 c、开展镇压反革命运动 d、改造大量战争罪犯 e、保证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保卫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 (2)十年“文化大革命”间的公安机关

刑法分论重点法条比较整理word版本

刑法重点法条比较 一.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VS受贿罪 1.名词解释: A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向他人索取财物,或者非法接受他人财物,并为其谋取利益,数额较大的行为;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工作人员在经济交往中,违反国家规定,收取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归个人所有的行为依此罪定。 B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向他人索取财物,或者非法接受他人财物,并为其谋取利益的行为;国家工作人员在经济交往中,违反国家规定,收取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归个人所有的行为依此罪定;特殊:国家工作人员利用本人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索取或者收受请托人财物的行为。(斡旋受贿)2.比较: 共性:主观方面——两者都是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故意索取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 谋取利益 区别:主体——A非国家工作人员与B国家工作人员;客体——A公司,企业正常的管理秩序与B国家工作人员的廉洁性和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客观方面——A要求数 额较大与B没有此要求 二.贪污罪VS受贿罪 1.名词解释: A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或者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国 家工作人员在国内公务活动或者对外交往中接受礼物,依照国家规定应当交公而不交公,数额较大的行为 以此罪定 B略 2.比较: 共性:客体——都侵犯了国家工作人员的廉洁性;主体——都有国家工作人员;客观方面——都利用了自己的职务之便;主观方面——都是故意的 区别:客体——A还侵犯了公共财产的所有权和B一定程度上还侵犯了国家机关正常的工作; 主体——A的范围较大;财物的对象——A是自己管理的公共财物和B是他人或者单位 (包括国有单位)所有的财物;客观方面——A仅仅用手段将公共财物非法占有和B可 能是为他人牟利 三.向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VS行贿罪 1.名词解释: A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工作人员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B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财物的行为;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 以财物,数额较大,或者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的行为2.比较: 共性:主观目的——为谋取不正当利益;主体——一般主体

操作系统重点知识总结

《操作系统》重点知识总结 请注意:考试范围是前6章所有讲授过内容,下面所谓重点只想起到复习引领作用。 第一章引论 1、操作系统定义操作系统是一组控制和管理计算机软件和硬件合理进行作业调度方便 用户管理的程序的集合 2、操作系统的目标有效性、方便性、可扩充性、开放性、 3、推动操作系统发展的主要动力不断提高计算机资源的利用率、方便用户、器件的不 断更新和换代、计算机体系结构的不断发展 4、多道批处理系统的特征及优缺点用户所提交的作业都先存放在外存上并排成一个队 列,称为后备队列。然后作业调度程序按一定的算法从后备队列中选择若干个作业调入内存,使他们共享cpu和系统内存。优点:资源利用率高、系统吞吐量打缺点:平均周转时间长、无交互能力 5、操作系统的基本特征并发性(最重要的特征)、共享性、虚拟性、异步性 6、操作系统的主要功能设别管理功能、文件管理功能、存储器管理功能、处理机管理 功能 7、O S的用户接口包括什么?用户接口、程序接口(由一组系统调用组成) 第二章进程管理 1、程序顺序执行时的特征顺序性、封闭性、可再现性 2、程序并发执行的特征间断性、失去封闭性、不可再现性 3、进程及其特征进程是资源调度和分配的基本单位,是能够独立运行的活动实体。 由一组机器指令、数据、堆栈等组成。特征:结构特征、动态性、并发性、独 立性、异步性 4、进程的基本状态及其转换p38 5、引入挂起状态的原因终端用户请求、父进程请求、负荷调节需要、操作系统 的需要 6、具有挂起状态的进程状态及其转换p39 7、进程控制块及其作用进程数据块是一种数据结构,是进程实体的一部分,是操 作系统中最重要的记录型数据结构。作用:使在一个多道程序环境下不能独立运 行的程序成为一个能够独立运行的基本单位,能够与其他进程并发执行 8、进程之间的两种制约关系直接相互制约关系、间接相互制约关系 9、临界资源是指每次只能被一个进程访问的资源 10、临界区是指每次进程中访问临界资源的那段代码 11、同步机构应遵循的规则空闲让进、忙则等待、有限等待、让权等待 12、利用信号量实现前驱关系p55/ppt 13、经典同步算法p58/ppt 14、进程通信的类型共享存储器系统、消息传递系统、管道通信系统 15、线程的定义是一种比进程更小,能够独立运行的基本单位用来提高系统内

公安基础知识公安专业基础重点内容汇编

七、人民警察法 一、人民警察法的概述: ㈠人民警察法的概念:指规定警察任务、职权、义务、纪律、组织管理、警务保障、法律责任与执法监督的法律。 ㈡人民警察法的立法目的: 1、为了维护国家安全与社会治安秩序,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2、为了加强警察的队伍建设,从严治警,提高警察的素质; 3、为保障警察依法行使职权,保障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㈢人民警察法的适用范围: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监狱、劳动教养管理机关的人民警察与法院、检察院的司法警察。 二、人民警察的条件即录用: ㈠人民警察的条件:1、年满18岁;2、拥护宪法;3、身体健康;4、高中以上文化; 5、有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与品行;⑹自愿从事警察工作。 ㈡人民警察的录用:按国家规定,公开考试,严格考核,择优录取。 三、人民警察的职权与任务: ㈠人民警察职权的概念与特征:人民警察职权的概念:指国家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人民警察的职权与责任,就是人民警察总任的具体化、规范化、法律化。 1.人民警察职权的特征: ⑴预防、制止与侦查违法活动,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就是最基本的职责。 ⑵警察行政管理就是国家行政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⑶维护国家安全与公共安全,警卫特定目标,就是警察的重要职责。 ㈡人民警察的基本任务:1、维护国家安全; 2、维护社会治安秩序; 3、预防、制止与惩治违法犯罪活动; 4、保护公民的人身安全、人身自由与合法财产; 5、保护公共财产。 四、人民警察的机构设置与职务序列: ㈠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的机构设置: 1、中央公安机关(国务院公安部); 2、地方公安机关(省、市、县三级); 3、专业公安机关(铁路、港行、民航、林业、海关)。 ㈡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的职务序列:警官、警员、专业技术员、铺助人员。 五、人民警察的警务保障: ㈠法律保障:指警察依法行使职权、履行职务,受国家法律法规保护。 ①依法执行职务受法律保护。 ②必须服从命令,听指挥,保证警令畅通。 ③依法执行职务,不受非法干涉,有权拒绝执行超越其职权范围的指令。 ㈡社会保障:指社会各界与广大群众对警察依法行使职权的行为所给予的支持与协助。①公民、组织有义务支持与协助警察依法执行职务。 ②拒绝或阻碍警察依法执行职务要承担法律责任。 ③警察的警用标志、制式服装与警械受法律保护。 ㈢物质保障:指警察在执行警务活动中,国家保证对警察物质方面的保障。包括经费保障、基础设施建设保障、装备保障、科技成果运用保障。 ㈣生活保障:指工资、福利、抚恤与优待保障。 六、人民警察的法律责任: ㈠人民警察法律责任的概念:指警察机关及警察在执法活动中,违法法律法规构成侵权,或警察在执法行为时,由

大学考试刑法分论名词解释

刑法分论名词解释 1.罪状:指刑法分则条文对具体犯罪的基本构成特征的描述。 2.罪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罪名包括类罪名,狭义的罪名仅指具体罪名。狭义的罪名,是犯罪的名称或者称谓,是对犯罪本质特征或者主要特征的高度概括。 3.叙明罪状:指条文对具体犯罪的基本构成特征作了详细的描述。 4.选择罪名:指因罪状所包含的犯罪构成的具体内容比较复杂,罪名刑事上表现为并列特点的罪名。选择罪名可以统一使用,也可以根据具体的犯罪行为分解使用。 5.法定刑:指刑法分则条文对具体犯罪所确定的适用刑法的种类和刑法幅度。 6.背叛国家罪:指勾结外国或者境外机构、组织、个人,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的行为。 7.分裂国家罪:指组织、策划、实施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的行为。 8.颠覆国家政权罪:指组织、策划、实施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行为。 9.投敌叛变罪:指中国公民投奔敌人营垒,或者被捕、被俘后投降敌人,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 10.资敌罪:指战时供给敌人武器装备、军用物资资敌的行为。 11.叛逃罪: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掌握国家秘密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以外的国家工作人员在履行公务期间,擅离岗位,叛逃境外或者在境外叛逃,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的行为。 12.间谍罪:指参加间谍组织,接受间谍组织及其代理人的任务,或者为敌人指示轰击目标,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 13.投放危险物质罪:指故意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14.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指使用与放火、决水、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等危险性相当的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15.破坏交通工具罪:是破坏火车、汽车、电车、船只、航空器,足以使火车、汽车、电车、船只、航空器发生倾覆、毁坏危险,尚未造成严重后果或者已经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 16.暴力危及飞行安全罪:指对飞行中的航空器上的人员使用暴力,危及飞行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或者已经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 17.非法制造、买卖、运输、储存危险物质罪:指非法制造、买卖、运输、储存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18.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罪:指违法枪支管理规定,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的行为。 21.丢失枪支不报罪:指依法配备公务用枪的人员,丢失枪支不及时报告,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 22.重大飞行事故罪:指航空人员违反规章制度,致使发生重大飞行事故,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 23.交通肇事罪:指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操作系统第四版期末复习重点

第一章操作系统 ▲问:操作系统 答:操作系统是一组能有效组织和管理计算机软硬件资源、合理调度作业、方便用户使用的程序的集合,是配置在计算机硬件上的第一层软件,是对硬件系统的首次扩充。 ▲主要作用作为用户与计算机硬件系统的接口;作为计算机系统资源的管理者:实现对计算机资源的抽象 ▲主要目标方便性、有效性、可扩展性和开放性。(使用编译指令或OS提供的命令操纵系统)(提高系统的吞吐量、系统资源利用率)(可添加或修改功能、模块)(能遵循世界标准规,兼容性强) ▲主要发展动力不断提高计算机利用率、方便用户、器件的不断更新换代、计算机体系结构的不断发展。 主要/基本功能处理机管理、存储器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管理 基本特征并发、共享、虚拟、异步。 ▲问:并发性与并行性 答:并发性是指多个事件在同一时间间隔发生;并行性是指多个事件在同一时刻发生。 ▲问:共享(资源复用) 答:指系统中的资源可供存中的多个并发执行的进程共同使用。 互斥共享方式在一段时间只允许一个进程访问资源; 同时访问方式允许多个进程在一段时间“同时”访问资源,“同时”指的是宏观意义,在微观上是交替访问的 ▲问:虚拟 答:把通过某种技术将一个物理实体变为若干个逻辑上的对应物的功能称为“虚拟”。 时分复用技术利用某设备为一用户服务的空闲时间,转去为其他用户服务,使设备得到最充分的利用。(虚拟处理机、虚拟设备。虚拟为n个,平均速度≤1/n) 空分复用技术利用存储器的空闲时间分区域存放和运行其他的多道程序,以此提高存的利用率。(虚拟后,平均存≤1/n) ▲问:异步性 答:指进程以人们不可预知的速度向前推进。 ▲问:单道批处理系统 答:将一批作业以脱机方式(使用外围机,脱离主机)输入在磁带上,使作业在监督程序的控制下一个个连续处理。 目的提高系统资源利用率和系统吞吐量。 缺点存中只有一道程序,系统资源浪费。 特性单道性、顺序性、自动性。 ▲问:多道批处理系统 答:将作业输入在外存,排成后备队列,并在由于某程序I/O操作而暂停执行时的CPU空闲时间,按照一

2019年公安基础知识考试200个考点汇总

公安基础知识考试200个考点 1,公安机关任务的分类: 从时间上分,目前任务和长远任务 p 从范围上分,局部任务和全局任务 从层次上分,基本任务和具体任务 2,公安机关权力的特点:法定性、强制性、特许性、单向性 3,公安机关职责的特点:法律性、政治性、行政性、有限性、责任性 4,治安行政处置手段包括:命令、禁止与取缔、许可(审核批准、决定、登记、颁发证照、指挥) 5,治安行政处罚的种类:警告、罚款、行政拘留、吊销公安机关发方的许可证,可以附加限期出境或者驱逐出境 6,治安行政强制权的种类:强制传唤、强制带离现场和强制拘留、强制隔离、约束特定人、盘问检查(留置时间自带到公安机关之时不超过24小时,在特殊情况下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批准可以延长至48小时。继续盘问的情形:被指控有犯罪行为的、有现场作案嫌疑的、有作案嫌疑身份不明的、携带物品肯是赃物的。) 7,公安机关紧急状态处置权包括:紧急优先权和紧急征用权、紧急排险权、管制权(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为预防和制止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秩序行为可在一定区域内和时间限制人员车辆采取交通管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经上级公安机关和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进行现场管制)、戒严执行权(戒严:一般是指因战时或平时面临重大紧急事件为维护政治稳定所采取的非常措施。戒严,涉及地区大小分别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或国务院作出决定。戒严期间可以再戒严地区采取交通管制、宵禁等管理措施) 8,公安工作的主要内容 (1)公安领导工作,是公安机关行政一长领导工作。主要有政治领导工作、行政领导工作、业务领导工作。 (2)公安秘书工作, 主要是指公安秘书行政工作和公安对策研究工作。组织实施领导决策、为各项任务的完成进行督促检查、为领导提供信息咨询、协调各项工作公安指挥工作,领导指令的具体下达、统一协调,调度具体指挥、接受110报警、突发事件和治安灾害事故的现场指挥处置与救助。 公安政治工作

刑法分论重点罪名知识点总结

危害国家安全罪 提示:本章犯罪均应剥夺政治权利(死刑,无期,危害国家) 可以附加没收财产 死刑七罪,无死刑五罪,(其中叛逃罪最高刑10年,其余四个最高刑15年) 危害国家安全罪: 故意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的行为 特征:构成要件行为的提前性,错综性 犯罪行为阶段的混合性 具有勾结外国,境外背景的从严处罚 处罚比一般的严厉 构成要件:侵犯客体:国家安全(主权,领空,政权,制度) 客观方面:实施了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 犯罪主体:多数一般主体,少数特殊主体,无单位犯罪 主观方面:故意,绝大多数直接故意 102-113 ,12条文,12罪名 背叛国家罪:勾结外国,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的行为 客观:勾结外国,危害主权领土完整安全 主体:我国公民 分裂国家罪:组织,策划,实施分裂国家,破坏祖国统一的行为 特征:客观上实施了以上行为 本罪属行为犯 分裂国家:抗拒中央统一领导管辖,将我国领土割裂出去,破坏国家统一,制造民族分裂,将某一民族从统一的民族分裂出去。 武装叛乱罪:勾结外国,组织策划实施武装叛乱行为。 武装暴乱罪:国内人员独立组织策划实施武装暴乱行为。 颠覆国家政权罪:组织策划实施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 主体:窃取党和国家重要权力,具有一定社会地位,影响的野心家阴谋家 资助危害国家安全活动罪:境内外组织,机构或个人资助境内组织或个人实施前六罪的行为 犯罪是特定的,帮助行为独立成罪 特征:客观方面,资助行为,仅限于提供经费场所物质,如果参加具体犯罪以共犯论处。 主体:境内外组织机构直接负责人或个人 主观方面:故意 叛逃罪 犯罪主体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掌握国家密秘的国家工作人员在履行公务期间擅离岗位叛逃境外。 履行公务期间:从任职起到解职止的期间 叛逃境外:通过非法途径出境投奔境外组织机构 在境外叛逃:不同于滞留不归,行为人属合法出境在境外投奔境外组织机构。 间谍罪 参加间谍组织或接受间谍组织及其代理人的任务或者为敌人指示轰炸目标,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 特征:参加间谍组织或接受任务, 为敌人指示轰炸目标 国家机关人员叛逃后又参加间谍组织或任务的,数罪并罚 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 非法提供

操作系统各章重点总结。

第一章 概述 1.操作系统的定义:是一个大型的程序系统,它负责计算机的全部软硬件资源的分配,调度工作,控制并协调并发活动,实现信息的存取及保护,它提供用户接口,使用户获得更好的工作环境,操作系统使整个计算机实现了高效率及高度自动化。操作系统属于应用软件。 2.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 (1)人-机交互界面:用户可直接使用键盘命令或Shell 命令语言,调用操作系统内部功能模块(系统调用) (2)资源管理:文件管理、存储管理、设备管理、处理器管理、作业管理 3.操作系统的分类 (1)单用户操作系统:一个用户独占计算机系统资源,系统所有软硬件资源全为一个用户服务,单独地执行该用户提交的一个任务; 优点:操作系统简单,易被人们掌握; 缺点:系统资源未能充分利用; (2)批处理操作系统:采用批量化处理作业技术的操作系统 a.单道批处理系统 b.多道批处理系统 二者区别: (3)实时操作系统:对随机发生的外部事件能做出及时的响应并对其进行处理 的操作系统 特点:a.较少有人为干预的监督和控制系统; b.软件依赖于应用的性质和实际使用的计算机类型; c.专用系统:许多实时系统是专用系统。 d.实时控制:实时系统用于控制实时过程,要求对外部事件的迅速响应, 具有较强的中断处理机构。 e.高可靠性:实时系统用于控制重要过程,要求高度可靠,具有较高冗余。如双机系统。 f.事件驱动和队列驱动:实时系统的工作方式:接受外部消息,分析消息,调用相应处理程序进行处理。 g.可与通用系统结合成通用实时系统:实时处理前台作业,批处理为后台作业。 应用:监督生产线,流水线生产的连续过程,监督病人的临界功能,监督和控制交通灯系统,监督和控制实验室的实验,监督军用飞机的状态等; (4)分时操作系统:多个用户分享使用同一台计算机,把计算机的系统资源进 单道 多道 内存使用 每次一个作业 每次多个作业(充分利用内存) 作业次序 顺序,先进先出 无确定次序 共同特征 用户与他的作业之间没有交互作用,不能直接控制其作业的运行; 作业成批处理;多道程序执行自动化,充分利用系统资源。

公安基础知识必考内容

《公安基础知识》的考查形式一般为三种: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判断题。出题形式不同,但考查的知识点是不变的,根据多年来对公安招警试卷的研究,总结了如下必考的知识点。只要大家掌握了这些知识点,万变不离其宗,不管怎么考相信都能应对自如。 《公安基础知识》共分为八章,其中四、五、六、七这四章是重点要掌握的。 第一章必考的知识点有: 警察产生的条件; 近代警察与古代警察的区别; 公安机关的武装性质; 公安机关专项职能的内容; 公安机关专项职能与民主职能的关系; 第二章必考的知识点有: 公安机关的基本任务; 公安机关的法定职责; 治安警察的职责; 外事警察的职责; 边防警察的职责; 消防警察的职责; 公安机关治安行政管理权的分类; 侦查权; 刑事强制权; 管制权; 戒严执行权; 第三章必考知识点有: 公安工作的含义; 公安指挥工作的内容; 公安专业工作的内容; 公安行政管理工作的内容; 公安工作整体上表现出的特点; 第四章必考知识点有: 坚持党对公安工作绝对领导的必要性; 决策领导; 党的领导和政府领导的关系; 党对公安工作绝对领导的途径; 公安工作的群众路线;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任务; 第五章必考知识点有: 公安工作基本方针; 治安工作社会化; 几项基本的公安政策; 教育与处罚相结合政策的基本要求; 严禁逼供信政策的基本要求和意义; “教育多数,处罚少数”的基本要求; 第六章必考知识点有: 公安机关在刑事诉讼中的基本职权; 询问犯罪嫌疑人; 询问证人; 尸体检验; 搜查; 扣押物证、书证; 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逮捕的概念、适用对象、条件和程序; 不适用行政拘留的四类人; 治安管理处罚的特点、原则、种类; 治安管理处罚中不同年龄人、精神病人、又聋又哑的人和盲人、醉酒人、一人实施数行为、二人以上共同实施行为、单位违反治安管理的责任; 劳动教养、收容教养、强制戒毒的法律依据、对象、期限等; 第七章必考知识点有: 公安执法监督的分类; 监督机构的职责; 监督机构的权限; 提起公安行政复议的事由; 公安赔偿的构成要件; 公安赔偿的方式和标准; 国家权力机关对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执法监督的途径; 行政监察制度(立案监督、审查批捕、审查起诉); 第八章必考知识点有: 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的涵义; 人民警察意识的内容; 人民警察纪律的内容;

刑法学知识点整理

刑法学 导论 一、名词解释 1、刑法学:广义上,是指以刑法的规范与实务为研究对象,研究刑法所规定的犯罪、刑事责任与刑罚及其适用中的问题的科学,是法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属于应用法学的范畴。 狭义上,是指以实体刑法规范为研究对象,对现行刑法进行解释,并阐述其哲学基础,研究其发展历史与立法根据,比较不同刑法的学科。(刑法解释学、刑法哲学或理论刑法学、刑法史学、比较刑法学) 2、刑法学的理论体系:是指依据一定的知识原理、原则,将刑法学的具体研究对象加以排列组合,形成有机统一的理论结构形式。 二、简答题 1、刑法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2、具体研究方法 第一章刑法概说 一、名词解释 1、刑法:(1)指掌握政权的阶级即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在政治上的统治和在经济上的利益,根据自己的意志,规定哪些行为是犯罪和应负刑事责任,并对犯罪人予以何种刑罚制裁的法律。(内涵) (2)广义上,指所以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包括刑法典、刑法修正案、单行刑法、附属刑法等;狭义上,仅指刑法典和刑法修正案。(含义) 2、刑法典、刑法修正案、单行刑法、附属刑法 3、刑法体系:(1)广义上,指刑法的各种渊源及其相互关系。 (2)狭义上,指刑法典的体系,即刑法典的组成和结构。 (3)我国刑法典的体系,编、章、节、条、款、项、段、但书

4、刑法解释:(1)指对刑法规定含义的说明。对象是刑法规定,目的是为了准确理解和适用刑法。(概念) (2)文字具有多义性和发展性、法律具有抽象性、立法者的思维局限造成的法律缺陷、刑法具有相对稳定性不能朝令夕改。为了使刑法规定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形势,需要对刑法法条进行规范化解释。(必要性) (3)是连接立法与司法的桥梁纽带,有助于正确把握刑法规定的含义精神,有利于刑法的统一实施,有助于克服刑法自身存在的缺陷促进其发展完善。(重要性) 5、刑法解释: (1)根据效力: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学理解释 (2)根据方法:文理解释、论理解释(扩张解释、限制解释、当然解释)【各解释的相关概念】 二、简答题 1、刑法的性质? (1)阶级性质: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作为统治阶级的专政工具存在。 (2)法律性质:规定内容的特定性、调控范围的广泛性、制裁手段的严厉性、处罚范围的不完备性、部门法律的谦抑性。 2、刑法的分类? 广义刑法与狭义刑法、普通刑法与特别刑法、形式刑法与实质刑法、伦理刑法与行政刑法、国内刑法与国际刑法。 (具体概念) 3、刑法的创制根据? (1)上位法根据:宪法 (2)我国同犯罪作斗争的具体经验和实际情况。 4、刑法立法的目的、任务及功能? (1)惩罚犯罪,保护人民 (2)惩罚是手段,保护各种法益是目的 (3)保卫国家安全、人民民主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保护公民的各项权利;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和安定的生活局面。 (4)行为规制功能、法益保护功能、自由保障功能 第二章刑法的基本原则 一、名词解释 1、刑法基本原则:(1)指贯穿整个刑法、具有指导和制约全部刑事立法和刑事

PMP备考--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知识点整理

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知识点整理 相关理念 1.对于问题重在预防,解决问题之前先识别和分析 2.项目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正式的计划,才可以行动,是根据项目管理计划来管理的 3.计划的前提是细分(WBS),细分的前提是明确的需求(需求文件),需求的前提是目标(项目章程) 4.干系人最好在项目开始前尽早全面识别,让其参与其中,并以此识别项目工作 5.项目经理是项目管理的责任人,必须正式任命; 6.防止范围潜变,杜绝质量镀金 7.项目及阶段必须收尾 项目工作与责任人的对接: 1.谁负责制订项目管理计划?由项目管理团队制定,项目管理团队和项目经理进行综合集成。 2.谁负责同意/拒绝变更请求, 批准基准变更?变更控制委员会(CCB) 3.谁负责项目章程的批准? 项目以外的,级别与项目重要性相当的发起人 4.谁负责核准项目范围? 关键的项目干系人(发起人/客户/顾客等) 5.谁负责干系人的管理? 项目经理 6.谁负责活动持续时间估算项目团队最熟悉具体计划活动工作内容性质的个人或集体 6.谁制订WBS 项目管理团队 第1章项目生命周期和组织 1.组织级项目管理(OPM-Organizational Project Management)是一种战略执行框架,通过应用项目管理、 项目集管理、项目组合管理组织驱动实践,实现组织战略; ●项目组合中的项目不一定彼此依赖或有直接关系; ●项目集中的项目相互关联:着重解决影响项目集内多个项目的资源制约和/或冲突 2.项目管理办公室(PMO)的职能 ●管理项目的共享资源,统一沟通协调各个项目之间的管理; ●从组织角度监督项目对标准、政策、程序和模板的遵守程度。 ●监控各项目的实施状况; 3.PMO的三种类型: ●支持型:充当顾问(资源库),提供模板、培训或经验教训等。对项目控制程度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