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央视《新闻周刊》

浅析央视《新闻周刊》

浅析央视《新闻周刊》的栏目特色

2011级广播电视新闻学一班

201101081105

王雪薇

摘要:从2003年5月3日开始,一档全新的新闻杂志型深度报道节目《中国周刊》于每周六22:15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2006年1月1日起,《中国周刊》更名为现在的《新闻周刊》。作为一档周播性的新闻杂志节目,自2003 年开播以来,《新闻周刊》秉持浓缩过去七天的中国历史这一理念,在45分钟的节目时长里,一周内国内最重要的新闻、观众最关注的人物都将在节目中出现。它不仅告诉观众过去的七天都发生了哪些新闻,更与观众一起,站在七天的高度,用七天的视角,来看待过去一周的新闻,带给观众别样的新闻解读。本文将从《新闻周刊》的评论选题、评论内容、评论风格三个方面对其进行浅析。

关键词:评论选题评论内容评论风格

CCTV 《新闻周刊》就是一本电视杂志, 在45分钟内, 汇集、梳理并解读过去一周内具有重大价值的新闻事件。《新闻周刊》的栏目定位是:“眼下的中国,变化剧烈,选择什么样的新闻,以什么样的眼光,能将过去七天的中国浓缩在一本45分钟的电视新闻杂志里,是我们每天都在不停思索的问题。我们经历过痛苦、困惑,我们也拥有过快乐和自信,我们追求的是希望作一本有理想、有责任感、有尊严、能够记录历史的新闻杂志,而我们更期待的是,能在与您的沟通交流中获得启迪,因为这是我们一起经历的时代。”功能定位是通过节目对受众关注的一周热点新闻进行深度报道与追踪,解答受众对于新闻的疑惑,并且引发受众的思考和热议。这样的定位就抓住了受众需要获得更多信息的需求,并且满足了受众的心理期望。所以《新闻周刊》能成为国内新闻评论栏目的佼佼者。

一、栏目结构和评论选题分析

(一)栏目结构

《新闻周刊》由5个版块组成:《一周新闻回顾》、《本周视点》、《一周人物回顾》、《本周人物》和《本周特写》。

《一周新闻回顾》是对一周重大新闻事件的梳理和重新解读,少则三四条,多则七八条;《本周视点》则是对最具价值的一则新闻以全新的角度进行深度解读;《一周人物回顾》是对有代表性的新闻人物进行梳理和分析,包括公众人物和普通人物,并涉及政界、商界和娱乐体育界等领域,通过他们和他们身上所发生的新闻来展现当今中国的时代变化;《本周人物》是对一周内最具影响力的人物进行深度解读;《本周特写》展现了多元化的社会想象和社会事件爱你,其中很多都和百姓的切身利益相关。

其中《一周新闻回顾》、《一周人物回顾》、《本周特写》三个版块分别约占15 分钟、8 分钟、7 分钟,共占《新闻周刊》总时长的约2/3。而《本周视点》、《本周人物》则是专题性的深度报道。

(二)栏目选题分析

以下是对《新闻周刊》2013年1月5日到5月18日共20期节目的文本分析。分析分为三个内容:“视点”(表一)、“人物”(表二)、“特写”(表三)。表一:“新闻回顾”、“视点”分类统计(2013年1月到5月)

表二:“人物回顾”、“人物”分类统计(2013年1月到5月)

从表一中我们可以看出,在盘点重要新闻事件时,公共领域中发生的新闻事件所占的比例最大。尤其是关乎群众利益和安全生产生活方面等新闻事件。总体来看,《新闻周刊》更重视其本身的舆论导向功能,期望能引发观众的思考、推进社会的进步。

从表二我们可以看出,《新闻周刊》对于普通人物的关注度要高于公众人物,他们更加关注普通人物的生活。而普通人物因为独立事件受到关注较多。如3月30日的“本周人物”是《毛志浩:我是司机》。关注的就是普通司机遇突发事故舍身救乘客的事迹。

从表三大致能看得出来,“特写”部分更重视对社会事件的“描写”,尤其是关乎人民利益的社会事件。如4月13日的《全民“奶粉客》。对于群体《新闻周刊》也做了一定程度的关注,特别是被人们忽视但必须关注的群体。如4月27日的“本周特写”《震后第一课》,关注的就是雅安地震后灾区孩子的学习生活。

从以上的样本分析,可以看出,《新闻周刊》的评论选题侧重于最值得关注的社会焦点和新闻人物,但是又不乏有特色的新闻和社会故事。这样就形成了《新闻周刊》与众不同的报道风格。

1.关注时政、经济新闻

《新闻周刊》作为中央电视台的核心节目,自然对时政和经济新闻给予高度的关注。在《一周新闻回顾》中,通过对时政要闻的梳理和对国家热点大事的总结,满足受众对于新闻节目的观看需求。

2.关注普通民众生活及其情感诉求

关注民生的各个方面,包括涉及民众切身利益的社会事件、教育、医疗、就业等等。这说明《新闻周刊》在选题方面注重新闻的接近性。如3月16日的“本周视点”关注的就是PM2.5,雾霾天气对于人生命健康的影响。真正体现了贴近百姓生活。还有对于各种社会事件中的普通人物甚至是社会底层人物也给予了关注。这里有默默无闻的环卫工人、有舍身救乘客的英勇司机,这些都体现了《新闻周刊》作为一档新闻评论节目的人文关怀。

3.以广阔的视野,关注公众人物及其背后的故事

《新闻周刊》对于热点公众人物给予了一定程度的关注和报道。满足了受众的娱乐心理。让观众在45分钟的节目里,不仅仅了解时政新闻、社会新闻等,也可以享受到娱乐性的信息。如1月5日,“人物”徐铮及其《太囧》;3月2日的新闻人物是关于李安和他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最近在全民“致青春”的热潮里,5月4日的节目就采访到了导演赵薇和她的电影。

4.关注时下社会热点事件

《新闻周刊》是新闻评论栏目的风向标,立足于时下社会热点,从新颖的角度对热点事件进行深度报道和分析,最大限度二等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积极引发受众对于社会事件的思考和认识。这样就提高了受众的参与性、互动

性。如3月30日的“视点”《难盖的井盖》,说的就是因为井盖丢失没有及时盖上而导致雨天一名女子落入低下水井下落不明的事件。《“中国式“过马路》也是一个社会热点,《新闻周刊》对于该事件的报道旨在引发公众思考,对公众有个正确的行为导向。这些贴近生活的热点报道都体现了《新闻周刊》“亲民”的一面。

5.偏重有争议的话题

《新闻周刊》对于新闻事件的评论是中立的,选题时会侧重于那些在社会上引起争议的话题,通过客观报道,阐述合理观点,甚至有时抛出问题,给受众以思考的空间。如4月13日“一周人物回顾”中的人物沈红霞结扎致死,受害者家属获赔百万,而条件竟是“自愿放弃责任追究”。《新闻周刊》就站在观众角度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引发公众思考。

二、评论内容

(一)过滤信息

新闻媒体应充当现实社会中的“把关人”角色。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现代人生活的节奏加快,个人能力所限,要实现甄别和遴选有价值的信息,从而了解社会就必须借助于外在的工具。《新闻周刊》是浓缩过去七天历史的新闻节目,理为受众提供有效优质信息,承担新闻“把关人”角色。《新闻周刊》通过对一周新闻的梳理,从中遴选出要评说的新闻,最大限度地采撷媒体信息的精华,迎合了“信息过载”之下受众对优质信息的渴求。《新闻周刊》选择用综合的方法从这些信息中摘取最重要的内容,也就是发生在过去七天当中最重要的新闻事件和最令人关注的新闻人物,进行新闻重组。从而集中了受众的视点,是节目变得有针对性。

(二)软硬搭配

《新闻周刊》有五个子栏目,每个栏目的选题都不同。《本周新闻回顾》和《本周人物回顾》主要是反映基层人民生活的软新闻。《本周特写》则是从文化

层面、人的行为方式层面展现七天的历程,也属于贴近百姓生活的软新闻。除了软性选题外,《新闻周刊》也有反映国计民生的硬性新闻。《本周视点》在选材在比重上偏重硬性新闻,以政治、经济、社会性的新闻专题居多,和《本周视点》十分相似,通过人物的内心情感来展现有影响力的政治、经济、社会类型的题材软硬搭配的新闻内容,让观众在看完《新闻周刊》后,不管是对国家宏观政策的权威解读,还是对公民个人微观的心理体验都有了真切的感受。《新闻周刊》让我们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通过追求真实、真相找到属于自己的安全感。二、评论风格

(一)评论事件——关联性

《新闻周刊》在对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进行解读时的最重要的是关联性,通过关联性把握一周的社会进程。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都与客观世界存在着普遍联系,新闻事件也不例外。一则新闻发生后,它和社会上的许多人和事甚至其他新闻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构成了以这则新闻为中心的网络。《新闻周刊》做的是把这个看似杂乱无章的网络经过一番梳理、整合后,使它变得脉络清晰、一目了然。它通过现有的素材资源,把与新闻事件关联的社会背景、内部成因、人物命运变化等有机联系起来,站在较高的角度,综合性地进行分析和评论,使观众看到新闻背后与之关联的各个层面以及这些层面对新闻事件所产生的影响。

如《难盖的井盖》中,短片一报道了杨丽君坠井事件,还有相关新闻:湖北省老河口市一名清洁工不慎掉入一口无盖窨井,腰部受伤;3月25日,安徽省合肥市一名小学生又跌落无盖井中,所幸被特警及时救出。短片二则是报道了北京朝阳区井盖的安全隐患。这个话题快说完了,《新闻周刊》提出了一些值得人深思的问题。第一个,杨丽君事件后,全国很多城市开始抓井盖的工作。但是,会不会是一阵风,过后不久,一切照旧,直到下一个类似的事件发生后,才重新重视一遍呢?然而,城市的面子越来越漂亮,但里子如何呢?城市地面上越来越

漂亮,但底下呢?安全吗?让人放心吗?欠账多吗?第三个,眼前还是有一些办法的,比如为井盖加上防坠网,起码可以救命,那么,这样的事是不是各个城市都开始做了呢?如果想的是井盖,也许做得慢,做得少,可如果想的是生命,能不能快一点,全一点呢?这样的提问式、关联式评论就使观众真切的了解到事件本身及其背后的意义。

(二)主持人风格

《新闻周刊》的主持人白岩松。他是新闻事件的讲述者,新闻万象的梳理者,忧国忧民的思考者,言辞犀利的评论者。他睿智、机敏又不失亲切的主持风格深受观众的喜爱。节目中,白岩松以真实的个人身份,透过新闻事件表面揭示事物的本质,以他自己的话语方式和价值判断去评析新闻,语言独到、精辟,力度和深度结合得恰到好处,往往能留给观众思考的空间。他冷静的主持风格带给人的是一种信任感。这样的主持风格使《新闻周刊》具有了人格化的魅力。白岩松的主持拉近了节目与观众的距离,仿佛主持人是我们生活中的朋友,在向我们讲故事,讲道理。

在这个信息过剩的时代,我们的生活压力巨大,不可能随时关注发生的新闻事件。而我们也不仅仅满足于告知式的新闻,我们作为受众,更渴望从新闻中获得一些启发,一些思考。,《新闻周刊》如同茫茫大海上的指向标,让我们找准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和安全感。相信,在这个我们一起经历的时代,《新闻周刊》必然能成为一本“有理想、有责任感、有尊严、能够记录历史”的新闻杂志。

参考文献:

央视《新闻周刊》栏目特色探析肖岚岚

中央电视台新闻周刊栏目研究颜世祎

新闻周刊

我喜爱的一档新闻节目《新闻周刊》 老师让我们选一档喜欢的节目谈谈自己的感受,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新闻周刊》。 《新闻周刊》我非常欣赏的一档新闻杂志型节目。虽说是喜欢,但真正跟它做好朋友还是上大学的事情。高中因为课程繁重便不得不减少看新闻的时间,上了大学,很幸运我读的是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课堂上接受新闻理论,可以从老师的授课中得知新闻的趣味性与新闻的重要性。大学的自由分配时间比较充沛,每个人可以选择自身喜好的节目收看。上大学还多亏了电脑,我们才如此方便获得新闻讯息。 为什么对《新闻周刊》情有独钟呢?当然是《新闻周刊》的独特魅力深深吸引了我,不仅仅是个人,我相信全国各地肯定有许多是《新闻周刊》的铁杆粉丝。如果真的要细说它的优秀之处,恐怕真的要“长篇大论”一场了,且听我娓娓述来。 其实《新闻周刊》是一档很老的新闻节目了,至今在我们的视野中已经出现约8个春秋,而且它原来的名字叫《中国周刊》。当然名字并不是决定影响力的因素,重要的是它能带给我们什么。《新闻周刊》每一期的新闻时间约45分钟,可以说是一份“星期新闻杂志”,它把发生在一周内国内最重要的新闻,百姓关心的时事热点和有影响里的人物,经过《新闻周刊》的悉心挑选呈现在广大观众眼前。 当然,老师会问,同样是新闻类节目,它有什么出类拔萃的优势让我那么喜欢呢。其实,在这个信息膨胀的时代里,我们可以通过报纸,广播,杂志,电视台等等媒体获取新闻信息,但是,是不是越来

越多的新闻信息就意味着观众真正接受的信息就越多,这个是有待商榷的。我们身边太多太多冗杂的新闻在耳边围绕着,打开电视,每天的《新闻联播》《新闻30》等都讲述了国家发生重大的事件,上上网,发现连QQ都有强制性弹出的新闻讯息轰炸我们,这些信息虽然是经过媒体精心选择,根据新闻价值传播给我们受众的。但是,过多的新闻反而让我们无可是从,我们似乎得了选择恐惧症。而《新闻周刊》带给我们完全不同的感受,在四十五分钟里,我们可以快速简单知道一周内发生的重大新闻。 仅仅是因为它是一份“星期类新闻杂志”就对它痴迷吗?当然不是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新闻周刊》选取的话题更加贴近百姓生活,我们已经开始厌烦过多的关于领导会议,领导调研,领导慰问等官方性宣传新闻,这种新闻播报方式显得生硬古板,已经跟不上现代百姓所需要的灵活性趣味性和贴近型的步伐。例如最近一期的《新闻周刊》探讨了保障房的“中考”,听起来很新奇,保障房还有中考高考吗?而且听听开场白又觉得更加有味道,主持人很有趣得调侃了中考的人处在压力之中,又把保障房的落实情况和中考挂上边,我不得不佩服《新闻周刊》的独特之处了。有趣,能带给受众比较轻松的新闻接受氛围。同时,它关注的新闻点还要真正的代表民众的利益,成为民众和政府的沟通桥梁。 另外,《新闻周刊》严谨的新闻态度让我们敬佩。例如最近的旱涝新闻,《新闻周刊》用事实说话,更加用可靠真实的数据说服观众,并且靠事实寻根究底,循布渐进的方式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交代清

2021央视《新闻周刊》精选20个热点人物素材,白岩松点评……

2021央视《新闻周刊》精选20个热点人物素材,白岩 松点评…… 郭志红:铁路“活地图” 国庆假期,每天都有超千万人次的旅客乘坐四通八达的铁路出行。而能将全国铁路示意图默画出来的北京客运段列车长郭志红也意外获得了关注。九十分钟,八百零七个车站,站名一字不错,就连每条线路的长短、角度都与原图基本吻合。从连图都看不懂,到熟练使用两根笔同时作图,再到死记硬背全部名称。最开始的几年,郭志红每天至少要花五个小时来练习。她觉得这是在铁路系统工作的一项必备技能,自己只不过画得快一点儿,准确一点儿。未来,她更希望多用自己的这份活地图为旅客提供更好的服务。 手鼓店店员:道歉 “没钱就不要出来玩”,大理双廊手鼓店店员不买鼓就辱骂游客。本周一,随着一段视频被曝光,网络画面中对两位游客出言不逊的女店员随即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该店铺也在次日被责令关停整改三十天。一片谴责声中,周三晚间一直未现身的女店员接受了采访,还原事件经过的同时也向当事游客和公众致歉。虽然自觉未被尊重在先,二十五岁的她仍需为自己的失言买单。 张正红:“多心”之举 每天离不开报纸的独居老人,突然连续两天都没有打开报箱,这让黑龙江哈尔滨的投递员张正红心里有些打鼓。四十六岁的她接连三天爬上五楼敲门,却始终没有得到回应,实在放心不下,张正红干脆找到社区联系老人家属,辗转要到钥匙打开了房门,而此时老人早已瘫在床上无法动弹,气息微弱。多亏了张正红的多心之举,老人才被送往医院接受救治。但让人遗憾的是,经过几天的治疗,老人还是不幸离世。为此张正红忍不住自责,她总想,无论亲属、社区还是自己,如果能早点发现,或许老人还有机会转危为安。 拉姆:逃不出的阴影 淳朴乐观、笑容真切,这是三十岁的藏族姑娘拉姆在网络平台上留给大家的印象。即使她的关注者们也不曾想到,几年时间里,这个爱笑的姑娘始终没能摆脱暴力的阴影。直至半个多月前,拉姆在家中被前夫泼洒汽油后点燃,身体绝大部分被烧伤,她所遭受的痛苦才为人所知。多次报警、起诉、离婚,拉姆的抗争没能阻止惨剧的发生。短短七小时汇集而来的一百万元善款和积极的救治,也没能挽回她的生命呢。本周二,拉姆头七,在她去世的医院外和网络平台上仍有人自发悼念。人们希望拉姆所遭受的惨剧不会被遗忘,更不能重演。

浅析央视《新闻周刊》

浅析央视《新闻周刊》的栏目特色 2011级广播电视新闻学一班 201101081105 王雪薇 摘要:从2003年5月3日开始,一档全新的新闻杂志型深度报道节目《中国周刊》于每周六22:15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2006年1月1日起,《中国周刊》更名为现在的《新闻周刊》。作为一档周播性的新闻杂志节目,自2003 年开播以来,《新闻周刊》秉持浓缩过去七天的中国历史这一理念,在45分钟的节目时长里,一周内国内最重要的新闻、观众最关注的人物都将在节目中出现。它不仅告诉观众过去的七天都发生了哪些新闻,更与观众一起,站在七天的高度,用七天的视角,来看待过去一周的新闻,带给观众别样的新闻解读。本文将从《新闻周刊》的评论选题、评论内容、评论风格三个方面对其进行浅析。 关键词:评论选题评论内容评论风格 CCTV 《新闻周刊》就是一本电视杂志, 在45分钟内, 汇集、梳理并解读过去一周内具有重大价值的新闻事件。《新闻周刊》的栏目定位是:“眼下的中国,变化剧烈,选择什么样的新闻,以什么样的眼光,能将过去七天的中国浓缩在一本45分钟的电视新闻杂志里,是我们每天都在不停思索的问题。我们经历过痛苦、困惑,我们也拥有过快乐和自信,我们追求的是希望作一本有理想、有责任感、有尊严、能够记录历史的新闻杂志,而我们更期待的是,能在与您的沟通交流中获得启迪,因为这是我们一起经历的时代。”功能定位是通过节目对受众关注的一周热点新闻进行深度报道与追踪,解答受众对于新闻的疑惑,并且引发受众的思考和热议。这样的定位就抓住了受众需要获得更多信息的需求,并且满足了受众的心理期望。所以《新闻周刊》能成为国内新闻评论栏目的佼佼者。 一、栏目结构和评论选题分析 (一)栏目结构

《新闻周刊》观后感(精选10篇)

《新闻周刊》观后感 当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能够给我们不少启示,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观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观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新闻周刊》观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新闻周刊》观后感篇1 一名年近七十的年迈老人曾在《新闻周刊》的采访中针对自己的现状直言,他有“三怕”,一怕下楼,二怕生病,三怕出小区。 中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面对两亿人口已步入老年,在我国未富先老的状况下,多数老年人也面临着同样“三怕”的问题。而问题的根源在于我国的养老服务及医疗机构不够完善。 《新闻周刊》中一所医院曾因资金方面的问题而面临倒闭的问题。在面临这样的情况下,院方大胆将医院进行转型,推进医养服务体系完善,将医疗机构及养老机构相结合,最终不仅解决了原有的问题,还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深受老年人的青睐。 然而事实上,显而易见的是,一家医院的成功转型并不能够代表广大地区的其他医疗机构,而老年人的需求更不仅于此。 许多老年人大多数时候面临的不是患病后的出行起居,反而是当下未患病的养老服务问题。同时阻碍养老服务推荐的多种因素中也包括的养老观念的根深蒂固。家庭养老固然是孝道的一种体现,而大多数人却将其固化,使养老成为一种负担。而往往相反的是,只有不以孝道的名义去束缚养老服务,才能让老人得到更专业的照顾。而养老服务机构资金回报周期长,专业就业人员短缺也是众多因素之中的几个。 推进医养结合,完善养老服务不仅仅是解决老龄化问题的一种途径,更是我们对待老年人的一种态度。 善待今天的老人,就是善待明天的自己。每个人都有步入老年的一天,只有国家加快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增加养老机构数量,规范养老服务,才能更好地服务老人,服务明天的自己,才能为国家人民的发展提供保障。

浅析cctv《新闻周刊》的栏目特色及白岩松的主持风格【精选文档】

浅析cctv《新闻周刊》的栏目特色及白岩松的主持风格 【精选文档】 浅析cctv《新闻周刊》的栏目特色及白岩松的主持风格关键字:新闻周刊;栏目特色;主持人;主持风格 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新闻信息通过不同的渠道涌到我们面前,报纸、电视、广播以及正在如火中天的网络媒介将新闻信息混杂在一起,使得受众在新闻信息的选择和关注上遇到了困惑。从2003年5月3日开始,一档全新的新闻综合节目《中国周刊》(《新闻周刊》更名前的名称)于每周六22:15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在45分钟的时间里,一周内国内最重要的新闻、观众最关注的人物都将在节目中出现,《中国周刊》将为观众补上由于各种原因错过的一周以来的一些重要新闻。《中国周刊》在自我的简介中提到,节目追求的是希望做一本有理想、有责任感、有尊严、能记录历史的新闻杂志,同时更期待能在与观众的沟通交流中获得启迪。2006年1月1日起,《中国周刊》更名为《新闻周刊》。节目由著名主持人、新闻评论员白岩松主持,他以自己的独特主持和评论风格,给读者一种全新的感受,展现了其独特性和个性化的节目品牌,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新闻周刊》的栏目策划将自己定位在了电视新闻杂志栏目。在节目的开始,白岩松总会以,“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打开《新闻周刊》。”开场,“打开”这个动态性的词语在展示了白岩松的主持魅力之外,更形象的让受众产生类似杂志的感触,丰富多彩的内容同时感受到电视节目的优点,45分钟的节目避免了给受众乏味的感觉。 《新闻周刊》作为一档新闻栏目,在栏目的策划过程中以一种新颖的方式带给受众一种新鲜感。整个节目由“本周视点”、“本周人物”、“本周声音”和“本周特写”四个板块构成,同时在节目的开始和结束时分别加入了新闻回顾和下

对《新闻周刊》节目风格和特色的简要分析

对《新闻周刊》节目风格和特色的简要分析 《新闻周刊》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晚间播出的一档新闻杂志型深度报道栏目。本文将对《新闻周刊》节目风格和特色进行简要分析。 一、形式特色 (一)统一固定的结构 《新闻周刊》借鉴杂志的综合编排方法,将不同样式和内容的新闻节目板块小栏目串联起来,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节目。 《新闻周刊》由六个子栏目构成:《一周新闻回顾》对一周重大新闻事件的梳理;《本周视点》以新颖的角度对全周最具价值的一则新闻进行全面解读;《一周人物回顾》对一周中有代表性的新闻人物进行梳理与分析;《本周人物》对本周内一位最具影响力的人物进行深度解读;《本周特写》用故事性手式展现着多元化的社会现象与新闻事件;《本周声音》则是在节目开始和最后通过同期声传递出对近期相关重大问题的不同观点和争议。 (二)有张有弛的节奏 《新闻周刊》的六个子栏目快节奏、慢间隔,有张有弛。《本周新闻回顾》、《本周人物回顾》的新闻和配乐节奏较快,而《本周视点》、《本周人物》则是专题性的深度报道,节奏相对较慢。从整体上看,长短时长的栏目交替出现,栏目内容不同,风格也由严肃逐渐过渡到轻松,整个节目有机组合后使观众感受到一张一弛的节奏变化,这种变化能有效减轻观众的收视疲劳感。 (三)表现形式多样化 《新闻周刊》关注的都是一周内的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在时效上逊色与其他新闻报道类节目,但通过多种表现形式的结合,使得“旧闻”也更吸引观众的目光。《新闻周刊》首先是从强调画面的视觉冲击力下手,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把报纸、网络的图像资源与固有的新闻图像重新整合,或采用特技突出重点,达到零散新闻整体化的效果。在表现画面的同时,《新闻周刊》也着重强调声音的作用。如引入新闻发生的同期声和相关人物的录音,或配以符合画面风格的音乐,达到了视听兼备的真实感。此外,《新闻周刊》在报道人物时,还大量运用慢动作、闪回、特写等艺术化的手发,更好地了体现新闻人物的内心挣扎、感情起伏和命运变化。 二、主题选择 《新闻周刊》有五个子栏目,每个栏目的选题都不同。在主题选择上强调软硬搭配的手法。大体上看,《新闻周刊》的主题选择围绕着以下方面: 1.关注时政、经济新闻 在《一周新闻回顾》中,对时政要闻和国家经济社会热点事件进行梳理和总结 2.关注普通民众生活及其情感诉求 这点反映在《本周视点》、《本周特写》和《本周声音》三个板块,是《新闻周刊》节目的重点内容。用平民视角对与百姓息息相关的新闻事件的详细解读,杜绝高高在上的姿态,真正走进普通民众的生活。 3.以广阔的视野,关注公众人物及其背后的故事 《新闻周刊》对于热点公众人物给予了一定程度的关注和报道。这点主要集中在《一周人物回顾》和《本周人物》两个板块中。 三、内容特色 1 / 2

主持人职业道德

主持人职业道德 随着信息发达“步伐”的加快,快节奏的竞争生活让人们感到很大的 生活压力。娱乐生活越来越被人们所追求,所谓娱乐包括健身,比如 爬山,散步,旅游等等。这仅仅我们生活中比较真实的一面,而另一 面则是报纸,杂志,电视,网络为我们带来的大量的娱乐新闻。也是 通过对别人的隐私生活使自己得到愉悦。这就联系到娱乐记者。细细 想来,面对娱乐圈的多彩世界,娱乐新闻记者要如何去报道呢? 对于记者职业道德失范的原因分析: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特别 是在传播引入市场因素之后,不规范的市场秩序和社会上的不正之风 对传播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力,加之媒介或记者自身放松要求,随波逐流,频频出现丧失职业精神和违反职业道德的现象: 第一,经济利益的驱使。眼下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财富崇拜为兴奋 点的社会大环境,对一些记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凡事以经济效益 为上,一心扑在钱眼里。此外,因为采访工作是一项高强度、快节奏 的重脑力劳动,让很多人觉得记者是吃青春饭,只有年轻人才顶得住,得趁年轻“揾多点”。因此出现了部分记者只求眼前实际利益,放松 了对自己素质和职业的严格要求。 第二,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忽略。一些媒体的领导认为只要记者不在 政治原则问题上犯错,其他的问题无关大局。于是对收受礼物、红包、纪念品等往往睁只眼闭只眼,放松了对属下新闻记者的政治思想工作 和职业道德教育。有的单位,一年到头难得开一次业务例会,政治学 习例会就更少之又少。 第三,缺乏有效监督机制。有的媒体主管部门对记者操守的管理存有 盲点,监督不严、监管不力,奖惩机制未够完善,一旦记者出现了事 故也只能听之任之。 对于娱乐记者来说,一部分人在工作之中难免会受到以上三点的干扰。

论央视《新闻周刊》叙事手段

论央视《新闻周刊》叙事手段 作者:尹睿,陈季华 来源:《声屏世界》 2016年第10期 □ 尹睿陈季华 摘要:央视《新闻周刊》依靠影像造型和声音元素等叙事手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叙事风格,深受观众喜爱。但是,随着观众审美水平的提高以及新媒体的冲击,以往的叙事手段已经 越来越不能满足当下观众的收视需要,如何完善叙事手段,获得更多的“注意力资源”,成为 节目新的思考方向。 关键词:新闻周刊叙事手段困境突破 从早期梅里爱“特技摄影”的发现,格里菲斯“交叉蒙太奇”的有意识运用,到巴赞的 “长镜头”和“景深镜头”的宣扬,以及爱森斯坦将“蒙太奇”上升至哲学美学高度。百余年来,电影工作者一直努力探索着电影的叙事手段。电视作为后来者,一方面继承和借鉴了大量 的电影叙事经验成果,另一方面也结合自身电子媒介的特点摸索出了一系列独特的叙事手段。 央视《新闻周刊》作为一档电视新闻杂志节目,通过影像造型和声音元素等叙事手段的混合使用,为广大电视观众打造了一份精美的视听盛宴。 造型和语言叙事 电影符号学大师麦茨曾经从物理学意义上把电影表现要素概括为影像、杂音(音响)、音乐、对白和书写材料五个部分。国内叙事学研究学者宋家玲把这种划分扩大到影视叙事学领域,认为“这五个部分即是影视艺术叙事手段的物质构成,五个部分彼此交融共同作用。”并按叙 事特征具象和心象的不同,将其概括为造型和语言两个部分。 一、技术性构图与小景别聚焦。央视《新闻周刊》是一档典型的电视新闻节目,真实呈现 与客观评述一直以来就是节目的立身之本。在镜头的构图方面,具有鲜明的写实主义风格,遵 循经典的构图准则。《拼在毛坦厂》节目中,无论是反映复读班学生上课的镜头还是送别高考 大军的画面,都恪守了构图的均衡与对称原则,而对于不同新闻当事人的采访画面,更是按照 标准的黄金比例构图法,将被采访对象放置于画面的三分之一处。《犯罪“未成年”》中主持 人白岩松端端正正坐在“杂志封面”的黄金三分线上,而节目中的空镜头几乎都是“现实世界 再现”的客观构图。由此可见,央视《新闻周刊》正是通过构图对凌乱信息的“技术性”处理,使节目呈现出了客观真实的风格特征。 “景别”作为影视画面的另一个重要元素,在影视叙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影视作品 中常常借助气势磅礴的大远景进行宏大的历史叙事,也时常运用巧妙细腻的特写刻画出英雄人 物的铁血柔情。笔者通过对央视《新闻周刊》中的景别研究发现,“小景别”的大量使用已成 为该节目一种独特的叙事特点。《拼在毛坦厂》中考生父亲吴俊茫然失落的眼神和高三学生何 飞因考试失利后那种痛苦悲伤的表情特写,还有教室里无处不在的励志标语的聚焦。这些“小 景别”把那些在“高考”阴云下人们的煎熬与挣扎,以及那种令人窒息的紧张压抑的氛围描写 得淋漓尽致。在《杨绛:万里长梦》里,大量关于钱钟书手稿文字和图片的“小景别”再现, 让我们又一次领略到钱老渊博的学识和独特的人格魅力。 由此可见,不论是“技术性构图”的客观还原还是“小景别”的聚焦呈现,都使影像本身 暗含着一种讲述的声音,让影视作品叙事手段变得多元。

作文写作素材:央视《新闻周刊》精选人物素材25篇

作文写作素材:央视《新闻周刊》精选人物素材25篇 10月17 Fl NEWS人物回顾 贾青:道歉 “中卫交警向你提出警告,请删除微博,减少影响。”几天前,在网络平台拥有近千万粉丝的女演员贾青的一组在宁夏网红公路中央拍摄的照片被交警隔空喊话。虽然她随即删除照片并为此道歉,但由此引发的争议仍在不断发酵。有人支持公众人物要为自己的违规行为以及负而引导买单,也有声音呼吁当地应提供解决方案,呵护游客喜爱这条公路的热情,避免选择性执法。本周一,中卫市对广大游客的旅游需求安排不周表达歉意,称将专门划定安全拍照区域,引导游客在安全位置打卡拍照。 蔡某某父母 一年前,十三岁的蔡某某将一名十岁女孩残忍杀害,受到全国关注。因差两个月未满法定最低刑事责任年龄,蔡某某随后被收容教养。如今蔡某某父母又因拒不执行法院判决,被司法拘留十五日。此前法院认定,作为法定监护人,二人对蔡某某性格发展和行为表现缺乏关注,疏于引导和教育,以致其无视法律、漠视生命,应承担赔偿责任。然而始终未露面的蔡某某父母也一直未履行法院判决,既未公开赔礼道歉,也未支付一百二十八万余元的民事赔偿。在被拘留十五日作为惩戒后,二人名下的一处房产也将于下月初被公开拍卖。 独居男孩房东 亲人去世,母亲改嫁,不被接纳,只能独居在外,每天唯一有保障的是在学校的一顿午餐, 身高、体重都和同龄人相差甚远。当陕西汉中的一位房东发现租住的十岁男孩经常无人照 看,便帮他写下一份求助信,让孩子抄写后上传网络。他没想到独居男孩的生活真的会因此发生改变,很快相关部门在核实情况后,为孩子申请了低保,提供了三千元临时救助。 还按男孩意愿将其转学到租住地附近,并与孩子母亲签署了监护协议书。房东坦言,写信的时候没想到影响这么大,问题能这么快得到解决,未来他仍会关注孩子的成长。

新媒体对于媒体生态的影响

新媒体对于媒体生态的影响 作者:刘宏波 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8年第21期 内容摘要:新媒体之所以成为热点产业,不仅在于传播方式与传播形态的创新,更在于新媒体所形成的全新商业模式,以及新媒体在融资模式、盈利、营销方面的创新。从资本市场来看,新媒体产业已经成为众多产业关注和投资的热点。自20世纪末期风险投资商追捧网络概念,催生新经济的代表——网络经济发展以来,互联网媒体关于投资、收购、合并等产业变革的主题始终没有中断过。 1.新媒体所形成的全新商业模式 2005年以来,以博客、网络社区、网络视频等为代表的Web2.0新型互联网应用模式的普及进一步为新媒体的高歌猛进提供了动力;2006年,PPLive、千橡等获得风投巨额投资,传媒机构如央视、凤凰等大举进军新媒体产业,新媒体成为关注热点。2007年,中国新媒体用户潜力、营销能力等潜在商业价值受到国际风险投资商和传统媒体机构的青睐,风险投资资金不断流入新媒体产业。 从产业政策来看,国家政策对新媒体产业的发展空前重视。2006年,《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简称《纲要》)颁布,《纲要》第十六条指出:“发展新兴传播载体,充分发挥国家主流媒体在信息、人才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发展手机网站、手机报刊、IP电视、移动数字电视、网络广播、网络电视等新兴传播载体,丰富内容,创立品牌,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第四部分“新闻事业”也对网络媒体提出了要求:“办好新闻网站。按照突出重点、合理布局、整合资源、办出特色的总体要求,做大做强重点新闻网站,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加快建设一批综合实力强、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的新闻网站。形成若干个与我国地位相称的、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综合型网络媒体集团,争取其中一到两家重点新闻网站进入世界前列。”国家政策的支持为新媒体产业提供了进一步发展的契机。 2.改变媒体市场的格局 2.1 新媒体产业发展引发了传媒产业变革 新媒体产业发展引发了传媒产业变革,对媒体市场份额进行了重新分割。随着新媒体业务应用进一步成熟,价值进一步提高,新媒体分流传统媒体的广告资源和用户资源更加明显。新媒体在加剧媒体市场竞争,分流传统媒体市场份额的同时,也影响了整个媒体产业的生态环境。中国新媒体的两大组成板块——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近年均实现较快增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