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校艺术类选修课设置的必要性及教学探讨

高校艺术类选修课设置的必要性及教学探讨

高校艺术类选修课设置的必要性及教学探讨
高校艺术类选修课设置的必要性及教学探讨

2011—2012学年春季学期《基础乐理》期末考查

题目: 高校艺术类选修课设置的必要性

及教学探讨——以基础乐理为例

院 - 系: 人文学院-新闻传播系

专 业: 广告学

年 级: 2009

学生姓名: 张巧荣

学 号: 200901050930

任课教师: 郎启训

教学班号:(2011-2012-2)-76015168-20040087-2

2012 年 6 月 19 日

分 评卷人

姓名:张巧荣学号: 200901050930

答题纸:

高校艺术类选修课设置的必要性及教学探讨

——以基础乐理为例摘要:艺术类选修课是提升当代大学生音乐艺术修养的重要手段,是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校非艺术类学生开设《基础乐理》选修课,培养大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丰富青年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个性的建构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艺术类选修课在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和促进全面发展上,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过程中同样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高校艺术类选修课的开设,进一步促进了大学生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关键词:艺术类选修基础乐理素质教育教学方法

《基础乐理》这门选修课是一门专门为大学生开设的,使学生学习、了解音乐知识,提高自身音乐修养和综合素质的普及性公共艺术类选修课程。音乐教育是基础素质教育,它不仅对发展整个国民音乐教育关系重大,还直接影响着全民族的文化素质的提高。李岚清在访问杭州大学时曾说,“艺术教育不仅能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还可以激发人的创新灵感。”中国“火箭之父”钱学森十分重视艺术教育,深感音乐等艺术教育对科学思维的启发作用,曾撰写《科学的艺术与艺术的科学》一书;“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小提琴拉得很不错;爱因斯坦是一位音乐“发烧友”,这位伟大的科学家曾说自己的科学成就很多都是受音乐启发而来的。

师曰: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同样重要,我们的教育应该使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科学发展。从小学开始我们就一直强调要全面发展,提高整体

素质,艺术类选修课是大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正确审美观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①“高校素质教育主要包括政治思想、文化知识、审美等综合素质教育。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作为21世纪的知识分子,其拥有的不应只是丰富的专业知识,还应是具有艺术修养、有着社会责任感的综合性人才。”

艺术类课程可以说是从我们入学开始就伴随着我们一直到大学,从小学的音乐课、美术课,到现在的基础乐理、民族民间音乐、美术鉴赏等等各色各类的艺术类选修课,艺术类课程始终在我们的学习生涯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在初中、高中阶段,课业十分紧张,一个星期就那么一节音乐课、美术课,于是那一节音乐课、美术课就成了我们期盼的对象,因为音乐课、美术课是那时所有课程中最轻松、最有趣的课程,可是那个时候那小小的权力有时也会被剥夺,因为中考和高考,我们不得不放弃这份轻松而投入到紧张的气氛中。

素质教育离不开学校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对人的索质的影响,特别是对人的思想品德、人格境界、智力发展、身心健康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是其他学科教育所不可替代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音乐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所以说,高校音乐选修课一定要开,而且要开好,开出特色来。

高校艺术类选修课设置到底有什么必要性呢?我们以基础乐理课程为例来探讨。首先,它对大学生整体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以基础乐理课程来说,我们学习了基础乐理,会识谱、会唱谱了,还学会了一门乐器,这就提升了我们自身的整体素质。

艺术类选修课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当然不是说没有上过艺术类选修课的人审美观就不正确,就不好,而是说艺术类选修课可以让你对美有进一步的

认识,有一个更高的水平层次,通过系统化的过程使你对美有较深层次的认知,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形成一种高雅的气质。通俗的说,我们学了基础乐理会识谱,懂节奏了,那么当你听别人唱一首歌你就知道节奏对不对,美不美,从而提高你的欣赏水平。

艺术类选修课为非艺术生的同学提高了一个平台,提供了一个什么平台呢?一些非艺术类的学生也许曾经也有一个艺术梦,只不过没有走上这条艺术路,或者是说有些同学对艺术非常挚爱,在这个时候艺术类选修课就为这些同学提供了一个接触艺术的平台,可以让他们在专业课程之外还可以学习艺术,《基础乐理》就给我们这些非音乐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一个接触学习音乐的平台,让我们懂得了音乐中最最基础的东西。

现在我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来快,生活中的压力越来越大,许多人都想在精神上寻找一个寄托,当夜幕降临,所有繁华褪尽,一个人站在窗前,吹吹笛,哼哼小曲,亦可以释放一下压抑的心情,使精神有所依靠,在学校里,当我们上了严肃而繁重的专业课时,来上《基础乐理》就是一种放松,你不需要关注那些专业术语,你只需要很轻松的唱唱谱,吹吹竖笛,可以缓解压力,不仅《基础乐理》如此,其他艺术类选修课也是一样,它可以缓解你生活中的压力,使精神有所依靠。②“音乐就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活动,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心理过程,它贯穿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探索和各种意象的冲撞,从而产生心灵的净化和精神的升华。大学生正处在心理发展并趋向成熟的阶段,大学阶段是大学生自我意识逐渐形成、定性、成熟的过程,它对人一生的身心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

高校艺术类选修课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基础乐理》课程来说在课堂上老师让我们自己写谱,就是培养我们

的创造性思维,我们并不是专业的音乐专业的学生,但是也能写出优美的谱子,这就是一种穿造型思维的表现。同时,如果你热爱音乐,那么你就会投入更多的热情,当然如果即使你不热爱音乐,上了这些选修课也会有激情投入到音乐中去,随之激发自己的积极性。

我认为学习艺术类选修课还可以增加自身的一项特长,我们学习艺术类选修课后学会一门乐器、一种舞蹈都可以拓展我们的人际交往,在别人面前秀一下,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除此之外这一门特长还可以成为我们以后工作面试的筹码,为你打开事业之门添一块敲门砖。高校艺术类选修课能使我们大学生发展成为一专多能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让我们更符合社会的要求。

艺术类选修课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我们的实际学习中艺术类选修课却经常扮演者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许多学生对本应该掌握的艺术方面的基础知识缺少了解,对艺术类选修课提不起兴趣,未能投入热情。

那么,针对这些情况,我以基础乐理为例简要的探讨一下《基础乐理》该如何进行教学。首先,授课知识应与社会结合,与时代结合,优化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这就是说教学内容应以学生的实际水平为基础,授课的内容不能太专业化,这样我们这些非专业的学生就会听不懂,也不想听,从而降低了授课效率,这样就会得不偿失。还有就是授课内容不能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要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听听他们选这门课想学到些什么,真正了解学生的心理,这样便可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热情,课堂氛围也就会活跃起来。

其次,应积极推广现代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③“随着二十一世纪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与发展,新的教学方式正在各种音乐课程中逐渐占据重要地位。多媒体教学以课堂形式活泼、信息量大、内容直观、手段新颖、节省板

书时间等优势,确定了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所以基础乐理课程也应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提高学生的兴趣,例如:上课时可以播放视频,针对我们学的竖笛,老师可以播放一些教学视频,或者一些经典的演奏会。

最后,我认为基础乐理的教学手段中可以利用任务驱动式的方法来教学。先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以音乐会的形式每个小组演奏乐曲竞赛,抽出几个评委给每个小组打分,当然每个小组也可以利用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对已有乐曲加工,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而且激发了他们的参与性、创造力和想象力。

艺术类选修课对我们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上述教学方法仅是我个人浅薄的观点,这个学期的基础乐理我觉得我学到了很多,同时我希望以后

的艺术类选修课能让我们学到更多实际的,有用的东西。

注释:

①湛洋齐晓芳高校教学中的音乐审美素质教育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08.10.04 ②马佳音乐欣赏在培养大学生心理素质中的作用包头医学院学报 2008,24 (04)

③栾玲高职基本乐理选修课教学微探《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年03期

试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试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发表时间:2015-07-08T11:43:40.50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5年6月总第160期供稿作者:石钦[导读] 这篇文章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从注重管理与深化内容的视角着眼分析。 石钦云南艺术学院650000 摘要:在高等教育领域中,高校艺术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仅有效地反映了国家的艺术水平,而且也能体现出大学生在艺术方面的竞争力,所以,应该充分重视我国的公共艺术教育。这里以云南的高校为例进行说明,主要探讨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的趋势,希望对于今后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具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学素质教育 可以看出,我国的公共艺术教育普及程度越来越高,另外,不同的地区发展也存在不同的问题,这里以云南为例,可以看出,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不利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很多专家对此深感忧虑,展开广泛而更进一层的研讨,试图寻求造成高校公共艺术教学发展困境的缘故和解决办法,并获得一定的阶段性效果,比如在专业化和精细化方面的探索得到业界的认可。这篇文章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从注重管理与深化内容的视角着眼分析。 一、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 1.对公共艺术教育理念理解不深。高校固有的学术氛围和文化性格极易影响教师和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这导致高校管理者对公共艺术教育重视不够的隐患直接在教师和学生身上显现。在现在就业的压力之下,老师和学生都把重点放在知识性和技术性较强的专业课上,这样就使得学生人文和艺术的潜力没有发掘出来。把公共艺术教育设立在选修课或者还不如选修课的位置,这在云南的某个学校被学生戏称为“豆芽”学科,作为专业课学习累了时的一种放松课程,听听教师讲课,听听乐曲,观赏一下名山名画,一般都是可有可无的东西,欠缺一定的深度,把公共艺术课置于一边。 2.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实践目的性不强与理性不足。孔子的儒家思想认为诗、礼、乐对人修养的形成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进一步讲即艺术能熏陶人的涵养,宜于修身养性,各高校以公共课的形式设置艺术教育课程,其终极目标即为增强学生的人文艺术素养,公共艺术教育在学科内容上不但要丰富,并且应该全方面涵盖不同艺术门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在云南的很多地方,一些普通高校到目前为止都还存在着对一些课程内容设置非常狭窄的现象,将公共艺术非常简单地诠释为音乐课和美术课,把授课的内容限制在了这两个艺术的领域里,这就限制住了学生在艺术素养方面的全面发展。对教学目的也存在理解不清的问题,只是将音乐和美术专业课程简单删减处理后应用,将精英化的深度教育与大众化的广度教育混为一体。 二、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前景 1.专业化。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方向来说,应该考虑到其专业化的发展方向,否则,这样的情况下就会导致教育问题一直处在边缘化的位置,不能有效改变原有的问题。第一,应该保证教师在专业方面具有较高的水平,还应该保证所选用的教材具有较强的专业特点,不能简单照搬专业艺术课的相应教材。其次,还要向专业的管理组织、制度更进一层的发展,使高校公共艺术教学专业的进展在高校管理体系内部具有单独的代言人和切实可行的规定。还有,应该建立健全公共艺术教育的评价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考评制度是必不可少的,与时俱进的评价制度能够更好地监督公共艺术教育的执行状况,使得教学效果最佳。 2.氛围化。氛围化是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未来发展的重要手段。公共艺术教育作为针对全体大学生的公共课,课时少于各专业课的数量,这有限的课时难以达到效果的最大化。有限的课堂教学侧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则必然要求开辟第二课堂。这第二课堂不仅包括大学校园常见的各种艺术团体,还要发展各种专门的艺术欣赏活动和交流讨论会等,使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实践课以多种不同于课堂的形式开展起来,更符合“实践”二字的本意,在全校范围内甚至与其他高校和校外专业艺术团体之间建立交流学习的平台,塑造浓厚的艺术氛围,达到人人学艺术、人人懂艺术、人人会欣赏艺术的效果。 3.持续化。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长期发展的必选之路则是持续化,思想的持续化发展亦是高校艺术教育健康有序发展的关键保证。持续化的概念不仅表现在时间的连续性上,更表现在高校公共艺术涵盖的各个艺术学科面对非艺术专业大学生教育的公共艺术教育方向上,这是不同于专业艺术发展方向的一种新追求。持续化发展同样也体现在不同艺术种类间的融合发展上,这种融合可以体现出很多不同的事物,例如学生素质的综合性得以提高,学生对于艺术的欣赏水平等也可以由此得以体现。融合发展更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持续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三、结语 总之,普通高等素质教育的主要构成部分是公共艺术教育,是提升学生整体艺术素质的主要手段和措施。高校管理者要转变观念,积极促成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地位的上升,给予规范的学科管理和师资力量与硬件建设的支持。追溯其根源,高等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的进步有赖于深化自身内容,不然,公共艺术教育将只是停留于形式或是依靠别的专业,均对自身进步与教学效果无益。参考文献 [1]陈晓艳通识教育理念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实践创新[J].江苏高教, 2010, (4),70-71。 [2]叶小玲论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音乐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北方音乐, 2011, (5),96-97。 [3]朱英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深层次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 2010, (4),62-63。

体育文化建设

体育文化建设 体育文化作为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为目的的身体运动及其相关文化体系,其目的与教育的目的有不谋而合的相似点。因此,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早已出现在我国的各级学校中。大学校园进行的体育活动与竞赛,是学生在无形中接受和传播了体育文化。同时,体育文化又与高校校园文化有机结合,从而产生了高校体育文化。 一、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 高校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和体育文化两者相互影响、融合、渗透、促进而发展起来的,是在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体育等条件依托下,由全体师生员工在实践中共同创造的体育精神和财富的总和,自身有着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外延。首先它与校园德育、智育、美育文化等一起构成了校园文化群;其次它又与竞技体育、群众体育等一起组成了广义的体育文化群。 从广义上讲,高校体育文化是全体师生员工在高校现存环境中,在高校体育教育、学习和活动等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与精神的所有内容。从狭义上讲,高校体育文化是指在高校教学环境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在各种体育活动中相互作用创造出的高校文化形态之一,包括体育精神、体育的

价值观念、体育道德、行为和体育能力,是高校这一特殊社区的体育群体意识。高校体育文化是一个内涵广泛、系统开放的文化形式。该系统可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是精神层面,居主导地位,其中体育健康价值观是高校体育文化的本质和核心,决定了它的目标;第二层是制度、方法层面,既是高校体育的组织形式,也是高校体育意识的体现,包括体育教学、课余体育活动、体育科研、体育竞赛、体育协会、体育交流等全方位制度、方法的确立;第三层是物质层面,是高校体育文化的基础,也是客观物质保障,包括校园内的体育建筑、环境、场地、器材、用品和师资队伍等。三个层面在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应该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获得协调发展。 二、如何搞好学院体育文化建设 学校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环境,而校园文化是一种相对独立的文化体系,它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对处于该环境中的每个人产生潜在的教育作用,并将他们逐渐同化为群体中的一分子。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其教育的重点是要把追求知识、崇尚科学为宗旨,把培养全面发展的、适应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新型人才作为建设方向。而校园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对学校体育教育以及积极引导大学生向科学、健康、文明、快乐、向上的目标上发展具有积极的和直接的作用。 (一)加强体育课程建设 体育课是校园体育文化的最基本形式。学校利用体育课组

甘肃农业大学公共选修课管理规定

甘肃农业大学公共选修课开课申请表所在学院(部):

注:此表一式三份。任课教师、学院(教学部)、教务处各一份,并附教学大纲,课程介绍,教学要求。 莎士比亚经典戏剧戏剧作品选析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学分2 周学时 2 总学时36 学时分配:讲课34 课程类别:公选课 二、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以读解为主,辅以一定的课堂讨论;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以一定的随堂答疑。课外以学生自学为主。 三、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本课程拟通过对莎士比亚戏剧作品的选读,旨在指导学生了解莎士比亚的创作思想与技巧,较好地理解其作品,提高学生对英语经典文学作品的理解与掌握能力,使他们了解莎士比亚这位世界文学巨匠的人文思想,了解莎翁作品所包含的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走向社会作一定的铺垫。本课程学习结束以后,学生应具备以下能力: 1. 对莎士比亚的生平和总体创作情况有一定的了解。 2. 对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分类有较为清楚的概念。 3. 对莎士比亚的主要戏剧作品有较好的了解和初步的理解。 4. 对莎士比亚主要戏剧作品中的创作手法有初步的了解。 5. 对莎士比亚戏剧作品中所包含的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有较好的把握。 四、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 本课程将通过原文研读和中文译本欣赏相结合的方式赏析莎士比亚的经典戏剧作品,内容涉及莎士比亚名片名篇段的文本诠释,莎士比亚的生活经历,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社会和文化背景,莎士比亚创作的传统以及个性风格,莎士比亚戏剧的时代意义以及对莎士比亚对英国文学和英语语言乃至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由于莎士比亚戏剧作品众多,不可能在一个学期内将其主要作品全部涵盖。因此,本学期拟选取莎士比亚的九部经典喜剧作品的名片名段部分进行赏析,进度约为每周用两个课时向学生重点介绍和讲解一部戏剧作品。学期的具体授课内容在课程开始时再向学生作说明。 五、相关教学环节安排 本课程教学以课堂读解为主,并辅以一定的课堂讨论和学生课外自学。 六、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 本课程的考核由考勤和期末考核三个部分组成。 考勤占总成绩的10%。考勤成绩的计算方式为出勤次数/15。

我国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我国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本文通过对1997年以来我国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研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的考察,对我国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界定、类型、价值、目标、体系、管理、建设、改革与发展、基础等方面进行了述评,进而探究近年来我国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研究的特点与不足,并对其未来发展作出期待和展望。 标签:公共艺术课程;研究背景;研究内容;反思;展望 一、我国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研究的背景 王伟廉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与教学的研究历程分为经验主导阶段(1952—1966年)、理论探索阶段(1976年—20世纪80年代末)、理论初建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1997年)和理论发展阶段(1997年以来至今)等四个阶段,并指出前三个阶段的研究在实践方面存在课程概念的混淆导致实践的混乱、重课程条件轻课程实质、重微观课程轻宏观课程等三个问题;在理论方面存在教学计划与培养方案的编制技术涉及较少、其他学科资源吸收少、方法论基础薄弱等三个问题。 二、我国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评析 1.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界定 如前所述,前三个阶段的研究中,存在着“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概念混淆的问题。进入理论发展阶段之后,研究者以对“课程”的理解为起点,进而将其置于高等教育这一特殊情境之中,对“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作出了见仁见智的界说,主要集中于出版的以“高等教育学”命名的各种著作中。 2.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价值、目标与基础 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价值是作为客体的高校课程的存在、作用及变化符合一定主体(即高校中的教育者、受教育者和社会)的需要及其发展,主要表现为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而通识课程是实现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价值的有益途径。我国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目标存在着课程目标与知识经济社会、信息社会对人才培养目标不相适应的问题。进入第四个阶段之后,我国课程研究者开始就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基础进行研究,主要代表有王根顺,他就高校课程的文化学基础、哲学基础、社会学基础等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我国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研究提供了多维度、多视角的研究方式。 3.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 近年来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的研究,理论上存在对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的实质没有严格界定的问题;实践上存在课程建设固定化、浅表化、模式化等问

公共艺术选修课简介

1、课程名称:钢琴 任课教师:周敏;从教20年来,一直从事音乐教育工作,长年担任师范专业学生的声乐、钢琴、乐理与视唱、指挥的教学工作。多次开设本学院的音乐欣赏课程,提高了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及艺术修养,受到学生欢迎和好评,有关音乐欣赏的论文曾在省内获奖。 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针对部分钢琴爱好者。为有基础的学生继续学习、提高创造条件;对无基础的爱好者提供学习的机会,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能掌握一些基本的演奏方法和技巧,并掌握一些较简单的中外优秀钢琴曲的弹奏。 2、课程名称:合唱 任课教师:周敏,从教20年,一直从事音乐教育工作,长年担任师范专业学生的声乐、钢琴、欣赏、乐理与视唱、指挥的教学工作。在合唱教学方面有丰富经验,所指导的合唱在校内外、大市范围内多次获奖。每学期均担任学院合唱团的指导工作,受到学生欢迎和好评。 课程简介:本课程以合唱为主要教学内容,辅以简单的音乐理论,教会学生识谱歌唱,并能用正确的发声方法歌唱。通过教学,能准确、和谐、有感情地演唱合唱歌曲,不仅提高学生的歌唱水平、音乐修养,而且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 3、课程名称:舞蹈及鉴赏 任课教师:郝珉 课程简介:本课程以舞蹈的基本常识、中外舞蹈简史、中外舞蹈赏析为研究对象,以中外舞蹈赏析为重点。学完本课程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1、了解什么是舞蹈、舞蹈的种类及特点,掌握简单的舞蹈知识及相关术语; 2、了解舞蹈的萌芽、舞蹈艺术的形成、舞蹈艺术的成熟,掌握舞蹈的起源与发展; 3、了解如何去欣赏舞蹈,如何分析舞蹈作品,掌握赏析舞蹈的基本技巧。

4、课程名称:音乐鉴赏 任课教师:周敏,从教20年来,一直从事音乐教育工作,长年担任师范专业学生的声乐、钢琴、乐理与视唱、指挥的教学工作。多次开设本学院的音乐欣赏课程,提高了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及艺术修养,受到学生欢迎和好评,有关音乐欣赏的论文曾在省内获奖。 课程简介:本课程以欣赏为主,渗透简单的乐理及歌唱知识。音乐欣赏不仅在于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扩大音乐视野还可以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通过音乐鉴赏教学提高对音乐的审美和鉴赏能力,了解音乐的外在和内涵。 使用出版教材。 5、课程名称:戏剧鉴赏 任课教师:邓全明,文学硕士,主讲的课程有《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汉语》、《世界华文文学》等,主要研究方向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高职教育研究。 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讲解中国名剧鉴赏,外国名剧鉴赏以及戏剧基础知识、戏剧基本特征、戏剧的体裁和戏剧的构成。 使用出版教材。 6、课程名称:艺术导论 任课教师:邓全明,文学硕士,主讲的课程有《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汉语》、《世界华文文学》等,主要研究方向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高职教育研究。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包括艺术的发生与发展,艺术的基本属性与社会属性、艺术审美、艺术类别、艺术家、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欣赏、艺术教育等,旨在让学生对艺术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使用出版教材。 7、课程名称:戏曲鉴赏

设计与人文答案公共艺术

及时分享,共同学习进步得分:89 已完成 一.单选题(50题,50.0分) 1、关于《掩埋的自行车》,认识不正确的是()。 A.可供人们攀爬娱乐 B.是奥登伯格系列公共艺术作品中占地面积最大的一组 C.其颜色是红色 D.作品露出地表的有四部分 1.0 分 我的答案:C 2、对《机器人型的座椅》的理解不恰当的是()。 A.位于荷兰 B.作品中的机器人处于待命工作的状态 C.作品可供人们休息 D.是一件很成功的作品 1.0 分 我的答案:B 3、关于《倾斜之弧》,描述错误的是()。 A.作者是塞拉 B.作者是极少主义代表人物 C.作品由于遮挡了人们的视线而招来批评 D.该作品是公共艺术发展成功的里程碑 1.0 分 我的答案:D 4、莫雷蒂位于拉德芳斯区的作品,是为了改造()。 A.废旧公园 B.废旧物回收中心 C.地下电网 D.地下水管道 1.0 分 我的答案:D 5、关于《包裹德国国会大厦》,描述不正确的是()。 A.作者以包裹艺术而闻名 B.这是作者给艺术界甚至普通民众的最大奉献 C.该艺术实践比较顺利,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 D.该作品最终被拆除 1.0 分 我的答案:C 6、图纸内容包括()。 A.基地分析 B.功能示意图

C.形式逻辑生成 D.以上都包括 1.0 分 我的答案:D 7、关于艺术家奥特尼斯,认识错误的是()。 A.其系列作品《地下生活》曾获得百分比计划的资助 B.他擅长在地铁中设计大尺度的作品 C.其艺术风格非常独特 D.其很多作品批判了社会现实 1.0 分 我的答案:B 8、在儿童绘画当中,人最重要的部分是()。 A.脸 B.上半身 C.双臂 D.双腿 1.0 分 我的答案:A 9、关于方案与场地的关系,认识有误的是()。 A.可以是实地调研,即周边现实基地 B.可以是有充足图像及背景资料,但未实地调研的场地 C.可以自建环境 D.可以没有基地 0.0 分 我的答案:A 10、关于《锯子,锯》,描述错误的是()。 A.位于东京 B.是单体艺术 C.具有动感 D.完整的锯子形态裸露地面 1.0 分 我的答案:D 11、关于《旋转吧,笔筒》,描述不正确的是()。 A.用笔筒的形态来设计图书馆 B.设计图的排版使用了大小两种尺度 C.发挥了现成品艺术的优点 D.对功能的考虑很全面 1.0 分 我的答案:B 12、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 A.必须具有一到两种公共艺术设计要素,如功能性、能动性以及位于特定环境。 B.不鼓励进行复杂环境及能动性尝试。 C.鼓励方案进行主题表达方面的探索。 D.方案需交替或统一使用成品复制、二维图像拉伸及构成的设计方法。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浅析从高校体育文化角度看校园文化建设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湖南省内部分地方高校的体育文化建设进行调查与研究,阐述了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基本特征与功能、作用等方面的问题,并结合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探讨了它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以此通过高校体育文化来反映和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并提出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从而为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高校;体育文化;校园文化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文化提供了发展的空间,不同的文化在交流和交融中不断获得新的发展。当今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竞争的焦点是人才的竞争,是全民素质的竞争,更是文化的竞争。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陶冶情操、砒砺德行、磨练意志、塑造自我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进行调查与研究,来探讨高校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为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1高校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的界定 1.1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 高校体育文化是指高校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高校为主要空间,以高校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它包括以下三个层面: 1)物质层面。主要是指校园的体育物质设施,包括各类运动场馆、图书资料、传播媒体、科研设备及体适能测试仪器等。是学校体育文化的“硬件”,直观地反映学校体育状况。2)制度层面。主要是指校园各项体育规章制度,包括培养健康体育运动方式的各种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组织机构和体育社团,以及相关的宣传标语、运动口号、运动标志等等。3)精神层面。主要是指师生员工对体育的价值观、集体舆论、体育传统、意识信念等,这是高校体育文化的精华。[1] 1.2高校体育文化的基本特征 1)多样性 高校体育文化大多数以“余暇体育”的形式进行。余暇体育不仅有学生自主锻炼的内容,还有学生学习健身知识与方法的内容。高校体育文化的蓬勃发展,使体育文化的多样性变得越明显、越成熟。 2)全面性 高校体育文化所创造的氛围能激发学生愉快地、自主地从事体育锻炼,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道德性等方面的能力,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去从事创造、享受体育运动,以求获得知识的满足感和他人共同参加体育运动的集体感、运动后的轻松愉快感,学生自我选择目标的成就感,同时提高其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塑造美的人格和心灵,使之接受美的陶冶。 3)开放性 高校体育文化是整个社会的一部分,它必然体现时代和社会的特征。它具有青年文化自身的特点,同时又时刻反映着社会文化的变迁,反映社会体育科技、体育知识、体育艺术、体育经济等方面的最新变化。由此,通过院系之间、学校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频繁而广泛的体育交流,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增进了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和适应能力。4)创新性 体育充满着创造性的因素,体育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独立思考与活动的空间。高校体育文化为学生体育特长的发挥和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使他们有机会发展体

高校开设公共选修课程存在的不足

高校开设公共选修课程存在的不足 公共选修课程并不是一开了之,其开设质量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目前,高校的公共选修课程的开设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一)学校管理方面。学校教务管理部门是公共选修课程的管理主体,具有对公共选修课程开设、管理、评价应有之职责,其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公共选修课程的开课质量。目前,学校教务管理部门对公共选修课程的管理存在以下不足: 1.与专业课程相比,对公共选修课程的管理较为粗放。对公共选修课程开课教师的资格审查不严,一般只要具有硕士学位或中级职称即可开设,导致一些并不适合开设公共选修课程的教师走上讲台,学生意见很大;对公共选修课程本身审查不严,导致教师开课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对公共选修课程的运行管理不到位,导致上、下课时间不一致,上课时间长短不一致,教室与学生人数不相复合,教室授课质量无法监控等诸多问题;对公共选修课程的考核标准缺乏统一性指导,导致考核方式多种多样,有宽有严,甚至影响学生的选课意向;对教材管理缺少一致性规定,导致教师授课规范性不强,学生学习缺少参考书籍,使开课质量大打折扣;对公共选修课程管理软件操控性不强,导致学生错选、漏选课程,教师对成绩录入难度加大。 2.缺少鼓励与单独的评价机制。由于缺乏鼓励机制,使教学管理部门对公共选修课程的调度、调控指挥不灵,表现为开课种类不均衡,教室开课积极性不高,学生可选课程余地不足,开课教师层次不高等问题。由于缺乏单独的评价机制和评价标准,使教师的教学水平无法显现,满足于基本教学任务完成,致使公共选修课程整体水平下降。 3.缺少校际间交流、合作,使资源无法实现共享。大学城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有利于实现优势教学资源共享,使学生收益,但在公共选修课程管理方面,目前许多迁至大学城的高校并没有实现公共选修课程互开,教师互教,学生互学,学分互认,导致资源严重浪费。 (二)教师方面。教师是公共选修课程的授课主体,对于公共选修课程的开设起主导作用。教室的开课态度、知识功底和开课积极性对于公共选修课程的开设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作用。然而,目前教师对待公共选修课程一般存在以下问题: 1.对公共选修课程性质认识不够,导致课程开设对象错误。有的教师对于公共选修课程的性质与开设意义认识不够,导致学生错选课程,使知识传授发生重复,浪费了教学资源,学生意见很大。 2.开课目的不明确,导致教学目的无法实现。有的教师开设公共选修课程目的是为了完成教学工作量,为了达到开课目的,过多的考虑学生选课意向,对于课程本应具备的知识基础与开课专业限制的考虑置于其后,影响开课质量。 3.对待课程不够重视,具有一定的随意性。由于教学管理部门对公共选修课程监督管理不到位,导致有的教师产生一定的随意性。有的教师开课随意,一学期换一门,毫无课程的承继性;有的教师上课随意,放放电影,听听歌曲,跳跳舞蹈,课堂组织不严格;有的教师上课不考勤,不组织课堂纪律,

公共艺术课程教学设计

《公共艺术》课程教学设计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公共艺术课程是以学生参与艺术学习、赏析艺术作品、实践艺术活动为主要方法和手段,融合多种艺术门类和专业艺术特色的综合性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美育、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公共艺术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艺术作品赏析和艺术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或掌握不同艺术门类的基本知识、技能和原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丰富学生人文素养与精神世界,培养学生艺术欣赏能力,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素质,培育学生职业素养、创新能力与合作意识。 二、课程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不同艺术类型的表现形式、审美特征和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培养学生艺术鉴赏兴趣。 2.使学生掌握欣赏艺术作品和创作艺术作品的基本方法,学会运用有关的基本知识、技能与原理,提高学生艺术鉴赏能力。 3.增强学生对艺术的理解与分析评判的能力,开发学生创造潜能,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培养学生提高生活品质的意识。

三、教学内容结构 使用的教材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刘五华主编的《公共艺术》,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两部分组成。 1.基础模块是所有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教学时数为20学时。拓展模块是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学习或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而设置的选修内容,教学时数为16学时。 2.美术教学通过不同美术类型(绘画、书法、雕塑、工艺、建筑、摄影等)的表现形式与发展演变进程,使学生了解美术的基础知识、技能与原理,熟悉基本审美特征,理解作品的思想情感与人文内涵,感受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统一,提高审美能力。通过选择具有经典性、代表性和时代性的各种美术佳作,指导学生从自然、社会、文化和艺术等角度进行比较欣赏,更好地理解各民族文化内涵,使学生了解并尊重中西方文化差异,拓展审美视野,形成积极健康的审美观。 3.组织、引导学生参加艺术第二课堂和社团实践活动,通过学习观摩、比较分析、感受体验、创作表现,熟悉不同艺术类型,学会欣赏、理解形式美与内涵美的统一,提高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尊重不同的审美价值取向,发掘学生表现潜能,体验创造乐趣,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分析、评价和判断能力。 四、教学实施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困惑与思考探析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困惑与思考探析 艺术教育范围广泛,它是一种能够提高个人素质及修养的新兴教育。随着当今高校素质教育的推广要求,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显得也越来越为重要。然而,大部分高校在推广公共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着应付任务式的敷衍教育行为,广大高校学生根本没有真正获得有效的艺术教育成果,这对于艺术文化的传承是非常可惜的。本文针对目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希望得出真正有利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的方式及方法,从而让广大高校学生能够在艺术知识上获得有意义的收获,进而有利于其综合素质的提高。 标签:公共艺术教育;高校;困惑;分析;方法探讨 随着中国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今天,精神文明也在此基础之上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因此,很多的重点高校越来越重视公共艺术教育这一学科的教学内容,重视美育教学的成果,积极开设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让高校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能有更多的机会接触艺术学科,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艺术鉴赏的能力,更直接的是能掌握一门艺术形式和技能,从而促进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然而,更多的普通高校在公共艺术教育上却仍是老套的应付式教育,学校认为其可有可无,比喻其为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学生为学分而学,完全未能达到真正开设这一学科的真正意义。在某种意义上讲,这体现了高校教育体系不完善,公共艺术这一学科意识模糊以及存在的困惑。 一、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存在的困惑分析 (一)高校对公共艺术教育不够重视,教学结构不明确 当今是功利主义至上的社会,面对就业压力,各大高校不是忽视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就是干脆放弃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而且艺术教育本身就是不能够在短时间内彰显教育成果的软性素养教育,这更让高校管理者觉得看不到公共艺术教育的作用。另外,在目前国内高校中,公共艺术教育学科分工非常不严谨,有的划分在历史人文学科之下,有的划分在设计学科之中,并没有真正独立的成为一个学科。这些都反映出公共艺术教育得不到高校的重视。 (二)教师队伍本身对艺术才能的缺乏,更无法发挥艺术教育有强有力的作用 教师是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决定性因素,教师的学识能力水平的高低是直接影响教学质量水平高低的,对学生承袭学术成绩的好坏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整体上来看,近年来高校公共艺术教师队伍已经有着较好的发展,但是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仍然是较为缺乏的。首先,公共艺术学科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综合素质不够高。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明文规定:“普通高等学校应设立专门的公共艺术课程管理部门和教学机构,加强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各校担任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教师人数,应占在校学生总数的

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

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 前言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高校师生接触最为熟悉,最有活力和最具参与性的一种文化之一。它既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形式,又是体育文化的缩影;它对一所高校的校风、学风都起着巨大的推进作用,综合地反映了一个高校体育建设成绩和发展水平。 一、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概念和内涵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与体育文化有机结合的产物,是高校师生在校园这一特定的环境中,为实现高校培养和造就合格人才的目标而实施、传播的与身心健康直接相关的以身体活动为主要载体的精神文化现象。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校校园文化具有反作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具有较高的品味和层次,是高校特有的富有校园文化气息和健康生活气息的大众文化,它是以师生的体育价值观为核心,以实施健康第一的高校体育目标为主要目的,是以大学生群体为主体的体育行为方式、思维形式和活动方式,主要有校园体育课程、体育课外活动、体育艺术活动、校园体育竞赛活动、体育欣赏活动等具体表现方式和活动形式。 一般来说,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由三个部分组成,即高校体育精神文化层、高校体育制度文化层、高校体育物质文化层。精神文化层面处于主导地位,反映出高校体育文化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意识等主要内容,体育健康价值观是其核心,持续渗透时间长,对学生影响久远,是一所高校向心力与凝聚力的象征;制度文化层面是联系两者的纽带,为物质层面更好的利用开发,精神层面的更好挖掘提供制度保障;物质文化层面是基础,是客观物质保障,它体现出高校体育文化的底蕴,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滋润作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三个层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缺一不可。 二、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 (一)健身性。高校体育是通过人体运动的方式进行的,因此,健身性是高

公共选修课选课须知【模板】

公共选修课选课须知 一、关于公共选修课开设的规定 按培养方案,关于公选课的学分要求及选修时间规 二、公共选修课上课时间为每周三下午。 三、学校公共选修课的类型简介: 学校公共任选课分为素质课程群和专业课程群两类。 (一)素质课程群 素质课程群由以下五类性质课程组成:(1)人文素质类(2)科学素质类(3)社会素质类(4)身心素质类(5)艺术素质类。 素质课程群由校内素质课程和网络素质课程组成。 校内素质课程(附件1)的开设方式是由学校各院系开课,固定周三下午上课,由校内老师授课并考核。 网络素质课程的开设方式是由学校引进网络课程资源,选定课程的学生在规定的时间段自主学习,完成网上课程学习并考核。 (二)专业课程群 专业课程群由各专业核心课程组成,每个专业五门,

也称为专业核心课程群。 专业课程群分为本科层次核心课程群(附件2)和专科层次核心课程群(附件3)。 四、公共选修课的选课要求: 公共任选课开设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给予学生更多个性化学习和跨专业学习的选择自由,选课充分体现自主性。 1.学生可任选上述三类课程群中的课程,但须注意以下要求: ①理工类专业至少选修文科类课程2学分、艺术素质类课程2学分; ②文科类专业至少选修理科课程2学分、艺术类课程2学分; ③艺术类专业至少选修理科、文科课程各2学分。 2.核心课程群为学生选课参考,选课同学可选修其中一门或几门感兴趣的课程,提升相应的素养,也可以系统修完某一专业的所有核心课程,掌握该专业的核心专业知识。学生选课时应尽量避免本专业开设课程,也不能重复选同一门课程。 五、附件部分: 附件1.豫章师范学院公共选修课(素质课程群)

汪雅诗 中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

中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 摘要:自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正是新科学、高科技以日新月异的速度介入我们人类生活的时期,中国的高等艺术教育的内容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中国,某些新兴的学科较之国外要晚了好多年但他们能创建并良心的发展着,于国于民都是一件大好事。环境艺术设计一经诞生就是一门综合性的设计艺术学科,在今天更呈现出一种将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发展趋势。公共艺术是其中的艺术课程,从专业的建筑角度,从学科完善和发展的角度,他都是不可缺山的一个重要部分。公共艺术教学,应该是一个在公共空间中全方位的探讨艺术创作的教学课题。关键词:公共艺术中国高等艺术教育 自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正是新科学、高科技以日新月异的速度介入我们人类生活的时期,中国的高等艺术教育的内容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经历了艺术教育的恢复发展、扩大等几个历史阶段后,中国的艺术教育普遍的面临着新的办学理念与旧的教学模式的碰撞和较量。不过,我们欣喜地看到,当今国内许多高等艺术院校开设了多项弥补以往所缺的新学科,这些新学科不再是一种单一的教学模式,而是提倡或执行多元化的复合型的教学模式。在中国,某些新兴的学科较之国外要晚了好多年但他们能创建并良心的发展着,于国于民都是一件大好事。 这些年来公共艺术越来越多的受到社会的关注,这一现象与我国城市文化建设的迅猛发展密切相关,也与全社会对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的日益重视紧紧相连。但略有不足的是,在热闹的关注和讨论中,对于什么是公共艺术?如何定义公共艺术?至今还没有一致的意见。 公共艺术的中文名称来自英文的PUBLIC ART,由于他强调公众的参与,所以有时也被评为“公共艺术”。从文字组合上来,这个词语包含了公共和艺术两个概念。公共(Public)的意思是“共有的”或“市民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切开放空间里能让人观赏、参与和使用的艺术的艺术活动、艺术行为和艺术设施,都可以成为公共艺术。艺术(Art)的概念则很古老,而且其内涵一直处于变化中,导致人们对艺术的理解多种多样,但只要不在前面没加上公共二字,我们就有理由把它看成与日常生活无关,尤其是与大众生活无关的事。在中国,许多人

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教材开发与教学模式探究

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教材开发与教学模式探究[摘要]高校艺术教育不是基本技术技巧的教育,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综 合人文素养的教育,也是更深层次的素质教育。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是高校实施艺术教育的主要途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材的开发与教学模式的研究是高等学校实施美育及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公共艺术教材教学模式 高校艺术教育不是基本技术技巧的教育,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综合人文素养的教育,也是更深层次的素质教育。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是高校实施艺术教育的主要途径,因此,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教材的开发与教学模式的研究是高等学校实施美育及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 一、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教材的开发与利用 目前,我国艺术类专业课程的教材丰富多彩,但适合非艺术类大学生的艺术选修课教材很少。我们在选择教材的过程中,往往一门课程要涉及许多本教材的内容,既加大了教师的备课工作量,学生也没有直观的教科书,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根据多年的公共艺术教学实践探索,在选择、推荐、编写教材方面,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1.正确处理艺术理论与艺术技能技巧的关系。我们目前开设的公共艺术选修课程的教材,应以综合艺术知识为框架,选择切合学生实际的艺术基础知识,避免太专业的高深内容使学生望而却步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例如,一般的《美术鉴赏》《音乐鉴赏》教材都是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课程教材,是在学生有一定的专业基础上才能完成教学任务的,这对非艺术类学生来讲是不适用的。因此,我们的原则是依据教材但不死搬教材,一是在选用的教材里筛选适合学生学习并能掌握的内容,二是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需求选编添加不同的教材内容,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以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为根基,选择有鲜明民族特点,弘扬民族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教材。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又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传统艺术技艺,提高对艺术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发展民族特色的艺术教育是中国学校艺术教育的根本。例如,我们在公共艺术选修课“装饰图案”教材的选编中,就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结构和内容分析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结构和内容分析 0前言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环境下的一种独特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倡导什么样的校园文化是一所高校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氛围、环境、活动,以及相应的法规和制度等文化因素开展研究,加强其对学生体育影响,以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对于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综合发展人才的校园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1.1体育文化的内涵 体育文化反映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体育方面的特征,并通过这种文化影响人们的体育行为、价值观等。曼德拉指出“体育具有改变世界的力量”道出了体育最深厚的力量;萨马兰奇则认为“在世界的五种通用语言——金钱、政治、艺术、性爱和体育中,体育尤其引人入胜”吸引无数人们对体育展开追求。著名学者卢元镇将体育文化界定为:“体育文化,是关于人类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1]。” 所谓体育文化,是人类自身需求的一种反映,是一切体育现象和体育生活中体现出来的特有的文化现象。也就是说,当人们在开展体育生活和实践的过程中,为追求身心健康发展,通过竞技性、娱乐性、教育性、保健性等体育手段,以身体形态变化、运动器械、动作技能、意志转移、精神变化等一切有形和无形的具有运动属性的文化,也包含体育本身所形成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总和。 1.2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校园体育文化是建立在一所高校的师资、环境等软硬件条件上的由全体师生共同创造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它是校园体育物质、精神等多方面的总和。校园文化犹如校园精神文化的躯干支持着以学术文化为首的校园精神文化。它拥有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外延。它是校园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通过体育与人文精神的结合,使人拥有良好的体魄和优良的道德,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校园体育文化是发生在学校范围内的一种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的文化现象。最终实现学校教育的目标——人的全面发展[2]。 2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结构 分析文化的结构,依据文化形态学,由表及里的角度的分析。首先是“物资文化层”是指人们通过加工创造对自然的改造;其次是“制度文化层”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各种规范;再次是“行为文化层”是指人们约定成俗的习惯;最后是“精神文化层”是指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以及意识活动中各种价值观念等因素,其中“精神文化层”是文化最核心的部分。[3] 2.1物质文化层 物质文化层主要体现在一些可感知、具有实体物资的文化事物,它包括了所以人类物质的总和。通过物质这一基础支撑起整个文化体系。人们在体育活动中的身体形态活动以及支撑这一活动的各项物质条件,比如体育场馆设施、体育器械等都是体育的物质文化层。它是体育文化在社会中最直接的反映。而在高校中,学校的各类体育建筑、雕塑等体育物质文化主体,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传递了一定的体育理念、体育规范和体育价值标准,以此影响师生的体

公共选修课管理办法

公共选修课管理办法 公共选修课的开设旨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为规范公共选修课的管理,加强公共选修课的建设, 保证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质量和良好的教学秩序,根据我院的实际情况,制定本管理办法。 一、开课条件和授课对象: 1、开课教师原则上应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 2、系统地上过一门以上(含—门)课程并有二年以上教学经历; 3、对该课程有较深的研究,或在相关领域有一定的学术成果; 4、拟开设公共选修课程能容纳30 人以上; 5、有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有教材或参考书。 6、公共选修课现阶段只针对高职三年级学生开设。 二、申请开课程序 1、由本人填写“公共选修课开课申请表”,向公共课教学部提出开课申请; 2、公共课教学部同意后,由教务处根据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和开课条件,进行审批。 三、选课办法

1、每年6月上旬由公共课教学部公布下一个学期公共选修课的开课情况,包括课程简介、考核方式、上课时间、上课地点、限选人数等内容。 2、每年6月下旬由学生选报2门课程。 3、每年6月底由公共课教学部打印公共选修课学生考勤表和班级选修课情况表,并发至各有关班级及任课教师。 4、每门课程的选修人数不足30人的,原则上不开课,已选报的学生可以重选。 四、公共选修课教材原则上由各任课教师负责选购。 五、教学管理 公共选修课教学管理等一切事宜与必修课相同。 六、考勤及考核 1、修读学生应按规定的时间、地点准时上课。凡无故缺勤超过该课程学时1/3者,取消本课程考核资格。 2、任课教师须认真进行考勤,课程结束时,统计学生缺勤情况, 对缺勤超过该课程总学时1/3者,取消其考核资格。并在学期第十五周将取消考核资格的学生名单报送教务处。 3、学生未经选课也可旁听其他选修课(在教师能容纳的情况下),但不能参加考核,即使已通过考核其所得成绩无效 4、每个选修班由任课教师指定1—2名学生为临时负责人,协助 搞好教学管理工作,并密切师生间联系。 5、公共选修课的考核要求与必修课相同

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的基本理念

艺术教育38ART EDUCATION 2012 · 07◆ 彭时代 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的基本理念 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的基本理念是与当前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相适应的。在强调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下,精 神愉悦的教育理念,人文主义的教育理念,通识教育的理念,让学生回归生活的主体参与式教育理念,应当成为当前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的基本理念,这些基本理念推动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改革不断迈向深入。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 课程建设 理念 <内容摘要><关键词>马克思曾指出,艺术和审美作为人类精神需要和享受的一个主 要方面,是在物质需要和享受得到基本满足的基础上必然发展起来 的,这是人的一个高级属性,“由于给所有的人腾出了时间和创造 了手段,个人会在艺术、科学等方面得到发展”①。也就是说,现 代人和现代教育通过艺术和艺术教育的形式,已经成为完善和发展 自我个性的重要途径。“艺术教育不仅是一种理论,而且更是一种 实践活动,它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②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培 养的阵地,通过课程化的途径开展公共艺术教育,是培养德智体美 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选择与内在要求。 课程建设在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创造活动,因而必须遵循一定的 价值原则。美国文化哲学家列维(AlbertWilliamLevi )和艺术教育 家史密斯(RalphA.Smith )就提出,教学的进程如同一个循序渐进 的连续统一体,从接触、熟悉和感知训练到历史意识、欣赏代表作 和批评分析,整个过程的重点是从中学会发现和接受艺术作品的审 美价值,同时也强调讲授方式与对话教学法等。③树立科学的高校 公共艺术课程理念,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前提与核心。教育部2006年 出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对高校开展 公共艺术课程建设理念进行了宏观的架构。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 的基本理念,就是要围绕该方案所提出的基本要求,把培养学生健 康的审美观念和辨别能力、陶冶道德情操、提高综合素质作为课程 理念的最终指向。具体来讲,当前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要树立以 下几种基本理念。 一、愉悦理念: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的内在属性 西方现代美学理论强调,审美必须与实际的人生问题、与社会 功利问题相分离,强调审美只有作为无功利、无利害的纯形式的存 在才是它自身。换句话说,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实施的压抑人性、 不能给人愉悦感受的艺术课程,哪怕其功利性结果多么令人羡慕, 价值含量多么高,都违反了艺术教育的基本规律,是一种反艺术的 课程,也是与现代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相悖的。 从上述的最终指向目标出发建构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理念,在 培养过程中注重精神层面知、情、意结合,德育、智育、美育相互 渗透,改变了传统教育结构中由道德伦理所统摄的德性教育模式, 也修正了传统教育重视知识技能、漠视情感的偏颇,在完善教育体 系的意义上强调三者兼顾、全面发展。保持学生的良好求知心境和 愉悦的身心状态,使他们充分感知艺术的愉悦性,这既是高校公共 艺术课程建设的内在属性,也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目标与价 值取向,也就是说,愉悦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是目的与手段二者 的统一体。我们按照精神愉悦这一要求,可以把高校公共艺术课程 建设概括为三个层次,即艺术审美感知的愉悦、艺术意识唤醒的愉 悦和艺术情感共鸣的愉悦。 第一层次是艺术审美感知的愉悦。前苏联美学家斯托洛维奇 说:“艺术的本质是审美。”④在艺术教育中,审美教育是一种自 我的实现和自我的体验,只有对艺术有着浓烈的审美感知,才能唤 醒人的自身艺术意识,进而对艺术产生浓厚兴趣,也正如席勒所说 的那样,“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 的人,没有其他途径”⑤。也就是说,只有通过审美,才能够实现 “理性的人”这一目标。“美不仅是我们的对象,而且是我们主体的状态,在审美过程中,感觉、情感和思维是交织在一起的”⑥,对艺术的审美感知,是实现精神愉悦的前提。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主要是培养大学生的艺术感知习惯,在此阶段,学生的审美倾向初步形成,通过审美感知体会到精神愉悦,可以让学生对艺术心领神会,保持浓烈的感知兴趣。第二层次是艺术意识唤醒的愉悦。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关于激励、唤醒、鼓舞”⑦。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更是如此,只有唤醒学生所获得的艺术审美体验,学生的艺术兴趣才能够得以不断保持,“当人们处于快乐的时候,他们的身心是自由的,他们能够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因而,他们作为人的本质力量,能够自由而又充分地表现出来,这时,他们就成了全面的人、完整的人。因而,艺术教育的目的,最后还在于培养人,发展人,使之成为身心健康的完美的人”⑧。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主要作用是激活学生内心的审美意识,唤醒他们内心的艺术情感,使得他们能够在兴趣盎然的艺术课堂上,主动而又积极地掌握一些基本的艺术技能,确立认识、鉴赏艺术作品时所需要的态度,进而在艺术课堂上能够专心致志地审视艺术作品的感性特征,从中体验到艺术情感唤醒的愉悦。第三层次是艺术情感共鸣的愉悦。审美活动离不开情感的参与,愉悦是艺术情感体验的结果,享受艺术愉悦的途径便是对艺术进行审美体验。只有当审美体验被激发之后,与之相随的审美情感能够被激发起来,起到强化知觉、激励想象的作用,从而进一步推动艺术情感的共鸣,这也是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情感愉悦的最高体现层次。我们常用的“物我两忘”“物我合一”等词语,就是情感共鸣最好的表现方式。“只有当学生从被说教、动员、强制、灌输的被动地位解放出来,处在一种对艺术的渴望状态,融自身的生命内容于艺术审美对象的状态时,他们才会感到自己进入了一种‘自我实现’的自由境界,……在个性的空前解放中获得了极大的享受和愉悦。”⑨由此可见,在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中,教师依靠共鸣的师生情感,利用艺术的魅力吸引、感染学生,使其自觉自愿、主动积极地并附有创造性地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参与艺术活动,这种精神的愉悦最终会体现在对艺术情感的接受上。二、人文理念: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的基本要求人文精神是人文主义课程观的价值体现,人文主义课程观的出现是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融合的结果。科学主义核心是“科学崇拜”和“工具理性”,当今教育所追求的“能力本位”“行为目标”等,就是科学“工具理性”的表现。⑩在科学主义支配下,课程文化也呈现出鲜明的特色,如提倡科学精神的形成和科学方法的掌握、重视课堂教学等。但随着人本主义哲学的盛行,课程文化出现了转变,表现出强烈的人文取向,人文主义课程观由此确立。人文主义反对整齐划一的课程教学,认为人的情感、意志才是人的存在、人的本质,由此课程文化也体现出对“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 ,教育最终的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科学文化知识,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要求“课程的全部重点必须从事物世界转移到人格世界” 。伴随着科学主义教育与人文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