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六艺”与孔子的礼乐思想

“六艺”与孔子的礼乐思想

“六艺”与孔子的礼乐思想
“六艺”与孔子的礼乐思想

“六艺”与孔子的礼乐思想

摘要:“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是孔子创办私学教授“三千弟子”时的六种教学科目。礼与乐互为表里,是成“仁”的桥梁。在古代中国教育演变中,在其他各艺相继泯灭被逐放出教育科目的过程中,礼、乐始终顽强地占据着儒学传承的核心位置,为六艺中生命力最强。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乐所以修内,礼所以修外”,因而,孔子的教育观主要体现在对礼、乐的教育上。

关键词六艺孔子礼乐思想

一、礼乐制度下的“六艺”内容

“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是孔子创办私学教授“三千弟子”时的六种教学科目,每门课程除了各尽其职外,还必须符合礼的规范。

(一)礼与乐。

礼列于六艺之首,在一个等级森严的古代社会,它的重要性可见一斑。礼即规范,伦理,道德等,内容及其广泛,包括各种宗法等级制度、道德规范和礼仪。《周礼·春官》:“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示,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宾礼亲邦国,以军礼同邦国,以嘉礼亲万民”也即将礼分为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五种类型。《礼记·曲礼》:“道德仁义,非礼不成,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此周代之礼,春秋战国之时,孔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论语·颜渊》)礼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感性世界的形式化,成为个体与鬼神、祖宗、衣食、自然的关系纽带,个体与个体间的人际关系,成人、处世、立身的一种法则。

乐,六艺之二,指以音乐为代表的艺术活动,旨在陶冶人们内心情操,帮助人们修身立性,从而“心平德和”实现社会和谐。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此“中庸之道”在音乐方面的体现,中庸之道渗透于音乐之中,音乐表现也要局于中庸之意,不难看出,中庸是礼的一种表现、而乐是配以礼实行的。所谓:“乐以治内而为同,礼以修外而为异;同则亲和,异则畏敬。和亲则无怨,畏敬则不争。揖让而天下治者,礼乐之谓也。”也即礼是约束人们的外在行为,具有强制性,乐重于陶冶内心情感,使本就强制性的礼成为能获得自我满足的精神需求。礼乐成为六艺的奠基之石,它们相辅相承,成为维护国家统一稳定的必要工具。

(二)射与御。

射指射箭技术的训练;御指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训练。射御二者即是军事技能,又是体育训练,自夏代就列为学校教育的课程,据古籍记载,当时的射就有“五射”,《周礼·地官·保氏》:“五射:白氏、参连、剡注、襄尺、井仪也”。御也

六艺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四书:孟子、大学、中庸、尚书。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乐。 论语的主要注本:郑玄《论语注》、何晏《论语集解》、皇侃《论语义疏》(创义疏体,把注释玄学化)、邢芮《论语注疏》(汉学宋学兹其转关)。 论语的含义:它记载着孔子的言语行事,也记载着孔子的若干学生的言语行事。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篡,故谓之论语。” 论语的编者:1、有孔子的学生。如子罕篇第九:“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牢”是子张,不称姓氏只称名,可推出为其本人记。2、不但出自不同学生之手,而且出自不同的再传弟子之手。像泰伯篇第八的第一章“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觅夫!小子!”不能不说是曾参弟子的记载。又如子张篇第十九:“子夏之门人问交与子张~~~如之何其拒人也?”这一段又像是子张或子夏的弟子所言。 论语的著作年代:论语一书有孔子弟子的笔墨也有孔子再传弟子的笔墨,这些作者的年代相去或者不止三五十年,自唐人柳宗元以来,很多学者疑心是曾参的学生所编,第一,论语不但对曾参无一处不称子,而且记载他的言行和孔子其他弟子比较起来为最多;第二,在孔子弟子中,不但曾参最年轻,而且有一章记载曾参将死之前对孟敬子的一段话,论语所叙述的人和事迹在没有比这更晚的。论语的编订或者就是这班曾参的学生,论语的著笔当始于春秋末期而编辑成书则在战国初期。 论语的流传:论语传到汉朝,有三种不同的本子(鲁论语二十篇、齐论语二十二篇、古文论语二十一篇),西汉末年,安昌侯张禹将鲁论和齐论融合为一,以鲁论为根据称为张侯论。古文论语是汉景帝时由鲁恭王刘余在孔子旧宅壁中发现的,当时并为传授。东汉末年,大学者郑玄以张侯论为依据,参照齐论古论作了论语注。我们今天所用的基本上就是张侯论。孔子仁的思想:最通常的意思是爱人,另一层意思是修身,是对道德准则的遵从。孔子对仁人君子有三个递进的要求,第一个是“修己以敬”第二是“修己以安人”第三是“修己以安百姓”。用人本哲学来表述孔子仁的思想:首先孔子重人道轻天道,把人与人生看做他的仁学的根本问题;其次,孔子在当时能够达到的水平上,细密深入的研究了人的本性并且由此提出了他有关改革社会的各个方面的思想与政策,从历史唯心主义出发认为仁是一切人的共同本性,因此不仅具有伦理的意义,而且具有哲学的意义;第三,孔子研究了人生的价值意义问题。第四,孔子研究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理想境界问题。 孔子中庸思想:中庸作为方法论,是孔子以人为标志的人本哲学思想的必然产物,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一脉相承的。孔子对矛盾的态度与老子韩非子都不同,他主张中庸,即不要弱胜强的转化也不要强凌弱的部分对立,而要保持矛盾的统一平衡和长期稳定。所谓中庸,中既中正中和;所谓庸既用也常也。因此中庸既是用中为常道也。他主要特征一是反对过头和不及二是提倡和而不同。孤立单一的因素不能构成完美的事物,只有多种因素特别是对立因素统一和谐才能形成完美事物。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它将随着时间和条件的不同而不同,要时时得中便要审时度势,灵活处置。 孔子礼的思想:在孔子思想体系中,礼是仅次于仁的重要观念,他要求人们以周礼为行为准则;他认为礼的意义十分重大,按照孔子的历史观,礼适用于整个小康时代,要改变春秋天下大乱的政治状况就要恢复周礼的权威,使上上下下均按周礼行动,人人安其位守其分。从孔子伦理学的角度去看,礼是人们的行为准则体现了社会对人的外在约束。仁则是人的本质,是修己爱人的内在自觉性。孔子认为周礼中最重要的原则是尊尊与亲亲,首先应尊君其次心向自己亲族这是宗法制原则,为贯彻尊尊亲亲原则孔子还提出“正名主张”。

现代文阅读——《孔子与礼乐文明》

孔子与礼乐文明 孔子晚年时候曾经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也就是他觉得自己衰老得太厉害了,好久都没有梦见周公了。这显然说明孔子在健康的时候可能常常梦见周公,可见孔子对周公的推崇,而这种推崇正是因为周公制礼作乐,三代之礼是损益的关系,周礼恰恰是夏商两代损益而来。礼者,理也。礼仪的礼就是道理的理,理当如何。所以礼可以决嫌疑,可以济变、弥争。孔子总结周公制礼作乐形成的西周礼乐文明,进而形成了中国的礼乐文化。 中国几千年来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便是礼的问题,也就是明理的问题。《尚书》里面就谈到了人心和道心,我们作为一个自然的人都有自己的自然诉求,这就是我们的人心,但人心深不可测,人心惟危。作为一个自然的人,我们可以有自己的自然诉求,但同时作为一个社会的人,我们必须遵守社会的规则,这就是一个道心问题。道心确实又很精微。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在“想怎么做”和“应当怎么做”之间两者如何处理,我们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者之间发生冲突和矛盾的时候怎么办?这便是先秦诸圣思考的一个集中点。只有能够在社会关系的两端换位思考,不要偏于一方,不偏不倚才能把握住这个“中”。也许就像郑玄所说的,“名曰‘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中和之为用,中庸其实就是用中,就是把握中道。恰当地把握中道,在人心和道心中间能不能把握中,这就要看人的教养、人的修养、人的素养。 我们常说孔孟之道,司马迁说“孟子述仲尼之意”,认为孟子是传述孔子的,所以孔子是至圣,孟子被称为亚圣。如果我们看《孟子》,开篇说孟子去见梁惠王,梁惠王第一句话就问:“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上来就问孟子,你大老远跑过来能给我国带来什么利益呢?孟子则说:“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儒家思考的最深层次问题,其实就是义和利这样的矛盾。解决这样的矛盾,人的境界就提升了。如果了解自己的社会性存在,自己社会性的价值应该是什么,人的理想境界也就达到了。 1. 作者认为周公对孔子有哪些方面的影响?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周公制礼作乐,得到孔子的推崇。 B. 孔子发扬周公的制礼作乐形成了儒家思想。 C. 孔子总结形成了西周礼乐文明 D. 孔子在西周文明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国礼乐文化。

浅谈孔子的主要思想及核心

浅谈孔子的主要思想及核心 10级汉英1班李婷学号:101301054089 Abstract: Confucianism is the mainstream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 including a lot of great thoughts , “benevolence” is the core of Confucianism among them , occupying the center position . “ The ritual”and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are also very important part in Confucius’s thought. “benevolence”and them constitute the great thought system of Confucius’s . Key words: Confucianism benevolence the ritual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摘要: 孔子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其中包含了许多伟大的精神,其中“仁”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占据着中心的统治地位,而“礼”;“中庸”等思想则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与“仁”共同构成了伟大的孔子的思想体系。 关键词:孔子思想礼中庸仁 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人。孔子的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孔子的思想影响数千年的中华文明,是历史的产物,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孔子思想中的“礼”与“乐” 孔子思想形成的具体来源相当复杂,主要是从历史文献和当时社会中逐渐形成的。从他所处的战争频繁和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可以

论述孔子的仁爱思想及其特点

论述孔子的仁爱思想及其特点 仁、义 关于人的德性,孔子强调仁和义,特点是仁。义是事之“宜”,即“应该”。它是绝对的命令。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应该做的事、必须为做而做,因为做这些事在道德上是对的。如果做这些事只出于非道德的考虑,即使做了应该做的事,这种行为也不是义的行为。用一个常常受孔子和后来儒家的人蔑视的词来说,那就是为“利”。在儒家思想中,义与利是直接对立的。孔子本人就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在这里已经有了后来儒家的人所说的“义利之辨”,他们认为义利之辨在道德学说中是极其重要的。 义的观念是形式的观念,仁的观念就具体多了。人在社会中的义务,其形式的本质就是它们的“应该”,因为这些义务都是他应该做的事。但是这些义务的具体的本质则是“爱人”,就是“仁”。父行父道爱其子,子行子道爱其父。有个学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论话·颜渊》)。真正爱人的人,是能够履行社会义务的人。所以在《论语》中可以看出,有时候孔子用“仁”字不光是指某一种特殊德性,而且是指一切德性的总和。所以“仁人”一词与全德之人同义。如果要把“仁”(“仁政”)推广到整个社会,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克已复礼曰仁,—日克已复礼,大下归仁。为仁由已,而由人乎!”所谓“克己复礼”是说,在“克己”基础上的“复礼”才叫“仁”。 “仁”是人作人的内在品质,“克己”是要靠人对自身内在品质(即“爱人”的品德)的自觉:“礼”是人的行为的外在的礼仪规范,它的作用是为了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礼之用,和为贵”。要人们遵守礼仪规范必须是自觉的才有意义,才符合“仁”的要求,所以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对“仁”和“礼”的关系,孔子有非常明确的说法:“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礼云礼云,玉帛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乎哉!”因此,我们可以说,孔子认为“克己”(求仁)是要靠自己的内在自觉性。有了“求仁”的内在自觉性,“我欲仁,斯仁

古代六艺礼指什么

古代六艺礼指什么 问题: ? 答案: 古代六艺礼指礼﹑乐﹑射﹑御﹑书﹑数。 【相关阅读】 六艺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礼即礼节,乐即音乐,射即射骑技术,御即驾驭马车的技术,书为书法,数为算数。还有一种说法将六艺解释为六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 “孔子六艺” “孔子六艺”,也可称“古代六艺”。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出自《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礼:礼节(即今德育) 乐:音乐 射:射箭技术

御:驾驭马车的技术 书:书法(书写,识字,文字) 数:算法(计数) 乐:是六乐。六乐:指《云门大卷》《咸池》《大韶》《大夏》《大濩》《大武》六套乐舞。古代最早的礼仪性乐舞《云门大卷》。尧时有《咸池》。舜时有《大韶》。孔子自称其听过韶乐,大加赞赏,称其乐舞尽善尽美。禹时有《大夏》。商时有《大濩》。周时有《大武》。这都是古代著名的礼仪性乐舞。 六艺 周时保存有完整的这六套乐舞,成为六乐,分别在重大的祭祀活动中使用:《云门大卷》用于祭祀天神;《咸池》祭地神;《大韶》祭四望;《大夏》祭山川;《大濩》祭周始祖姜嫄;《大武》祭祀周代祖先。六乐流传到汉代,只有《大韶》、《大武》二乐。 射:射箭技术五射: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白矢,箭穿靶子而箭头发白,证明发矢准确而有力;参连,前放一矢,后三矢连续而去,矢矢相属,若连珠之相衔;剡注,谓矢行之疾;襄尺,臣与君射,臣与君并立,让君一尺而退;井仪,四矢连贯,皆正中目标。 御:驾驭马车的技术五御: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周礼·地官·保氏》:”乃教之六艺……四曰五驭。”郑玄注:”五驭: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谓行车时和鸾之声相应;车随曲岸疾驰而不坠水;经过天子的表位有礼仪;过通道而驱驰自如;行猎时追逐禽兽从左面射获。 书:书法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数:算法数艺九科:方田、栗布、差分、少广、商功、均输、盈朒、方程、勾股;九数即九九乘法表,古代学校的数学教材。

孔子的礼乐思想

孔子思想中的“禮” ——以《論語》爲例 內容提要:都說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仁”,其實“禮”這個概念在孔子的思想中也佔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孔子早年即以“知禮”出名。可以說“禮”的概念貫穿了孔子的整個思想,在他思想的各個方面都可以看到“禮”的痕跡。本文將以《論語》爲主要研究對象,討論一下孔子思想中“禮”的概念。 關鍵字:孔子論語禮樂仁禮治禮樂教化 孔子在“禮”方面主張恢復周禮,“周監於二代,鬱鬱乎文哉!我從周。”(《論語·八佾》)在本文中我將從三個方面探討孔子思想中“禮”的含義:首先,就是指我們通常意義上的禮儀、規矩。其次,這個“禮”是一種指導人們修養的内在精神。最後,我認爲“禮”還是一種有效的社會規範。除此之外,我還想討論一下孔子思想中“禮”“樂”的關係,以及禮樂教化的作用。 一 在《論語》中孔子也談到了許多關於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禮儀的規定。這些規定小到穿衣吃飯,大到覲見君王、主持祭祀,孔子都有提及。 比如,孔子認爲有的顔色的衣服是不應該隨便穿的:“紅紫不以爲褻服。”(《論語·鄉黨》)又說:“羔裘玄冠不以吊。”(《論語·鄉黨》)雖然羔裘玄冠都是黑色的,但是因爲他們是古時候的吉服,所以參加葬禮不能穿。 不但穿什麽衣服是符合禮的孔子要管,吃什麽東西,怎麽吃東西孔子也要管是不是符合禮。“君賜食,必正席先嘗之;君賜腥,必熟而薦之;君賜生,必畜之。侍食於君,君祭,先飯。”(《論語·鄉黨》)不但和君主吃東西要這樣,自己在家吃飯也要守禮。“食不語,寢不言。雖疏食菜羹,瓜祭,必齊如也。”(《論語·鄉黨》)吃個東西都要有如此多的規矩,就難怪孔子會“食於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論語·述而》)八成也是因爲講究太多禮儀,而沒什麽功夫和胃口去吃飯了吧! 連穿衣服,吃飯這種日常小事都有如此多的要求,孔子對於待人接物的禮儀要求自然就更多了。“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如也。與與如也。”(《論語·鄉黨》)“君召使擯,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揖所與立,左右手。衣前後,襜如也。趨進,翼如也。賓退,必複命曰:賓不顧矣。”(《論語·鄉黨》)見了君主就一定要做出一副對君主尊敬無比的樣子。就連自己生病在床,要使君主來看望自己也不能不遵守禮儀。“疾,君視之,東首,加朝服,拖紳。”(《論語·鄉黨》)這也無怪乎孔子會發出“事君盡禮,人以爲諂也”(《論語·八佾》)的感慨。要誰真的天天這樣做,肯定也會被人罵做作。 不但普通人他要管,連君主和君主自己老婆夫妻間怎麽説話,孔子也要管。“邦君之妻,君稱之曰夫人,夫人自稱曰小童;邦人稱之曰君夫人,稱諸異邦曰寡小君;異邦人稱之亦曰君夫人。”(《論語·季氏》) 從上面的那些片段我們也可以看出孔子對於形式上的禮的研究,但這並不是我想要討論的重點。所以,接下來我們還是看看禮的另外兩個方面的含義。

9孔子世家练习

(时间:45分钟 分值: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3分) A .黯然而黑,几然而长。 B .夫子盖少贬焉? C .约其文辞而指博。 D .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 解析 A 项“几”同“颀”;B 项“盖”同“盍”;C 项“指”同“旨”。 答案 D 2.对下列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①尝为司职吏而畜蕃. 息。 蕃:繁殖。 ②纥与颜氏女野合.. 而生孔子。野合:不合礼法的结合。 ③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 俱。 竖子:轻蔑地称奴仆。 ④周监. 二代。 监:监狱 ⑤夫子盖. 少贬焉? 盖:何。 ⑥杞不足征. 也。 征:证明。 A .①②③ B .①②⑥ C .③⑤⑥ D .③④⑤ 解析 ③应为“童仆”;④应为“借鉴”;⑤应为“盍,何不”。 答案 B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不愤. 不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愤:启发。 B .读《易》,韦. 编三绝。 韦:绳子。 C .君子亦有穷. 乎? 穷:困厄。 D .孔子知弟子有愠. 心。 愠:善良。 解析 A 项应为“心求通而未得的心理状态”;B 项应为“熟牛皮”;D 项应为“怨恨,生气”。 答案 C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 ??? 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非文王其.谁为此也 B.??? 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孔子欣然而.笑曰

C.??? 窃仁人之.号而老子送之.曰 D.??? 乃.因史记作《春秋》乃.设九宾礼于廷 解析 两个“乃”都是“于是、就”的意思。A 项中前面一句中的“其”是“他的”的意思,后面一句中的“其”是表示反问语气;B 项中前面一句中的“而”表示转折关系,后面一句中的“而”表示修饰关系;C 项中前面一句中的“之”是结构助词“的”,后面一句中的“之”是第三人称代词“他”。 答案 D 5.下列各句的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 .吾道不行.. 矣 B .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 C .学者..宗之 D .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 解析 A 项指“不能实行”;C 项指“读书学习的人”;D 项指“耳聪目明”。 答案 B 6.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活用类型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3分) A .唯子贡庐. 于冢上 B .推此类以绳.当世 C .弟子皆服.三年 D .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 也。 解析 D 项为形容词作名词。ABC 均为名词用作动词。 答案 D 7.下列句式中属于定语后置句的一项是 ( )(3分) A .人之不我信也 B .困于陈蔡之间 C .予一以贯之 D .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 解析 A 、C 为宾语前置句,B 为状语后置句。 答案 D 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精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1题。 孔子之时,周室微而. 礼乐废,《诗》《书》缺。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观殷夏所损益,曰:“后虽百世

传承孔子思想,发扬仁爱精神_950字

传承孔子思想,发扬仁爱精神_950字 传承孔子思想,发扬仁爱精神——南京市夫子庙小学六一中队致全校少先队员的一封倡议书亲爱的少先队员们:你们好!我们是来自六一班“小蜜蜂”雏鹰假日小队的成员。在我们的综合实践课中,开展了“仁爱在我们身边”的活动,从中我们收获了许多,感慨了许多,所以我们向全体少先队员倡议并开展“传承孔子思想,发扬仁爱精神”的活动。我想大家都知道吧!孔子以“仁”为核心,这个“仁”字在论语中出现了109词,可见“仁爱”是多么重要。我们也要向孔子学习,发扬“仁爱”精神。我们雏鹰假日小队也行动起来了,组织了许多活动,帮助了许多人,希望大家也和我们一样,赶快行动起来,多多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在我们开展的活动中,我们有许多感想: 1。帮助他人时,可帮助别人以收获快乐,得到感谢,这样世界将更加温暖,美好。 2。帮助他人时,能使人与人之间更加和谐,生活更加美好3。帮助他人时的快乐,比黄金都要珍贵。4。帮助他人时,冬天也会有一丝温暖,夏天也有一丝凉意。5。帮助他人时,将得到更多的友谊,更多帮助。6。帮助他人时,可帮助他人时以获得 人生的真谛。7。帮助他人,为有困难的人献爱心的同

时,自己也快乐。我们并不需要去参加雏鹰假日小队,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就有许许多多的“仁”。我们可以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每一件小事便像一滴小水滴,千千万万滴水滴便汇聚成了一片汪洋,比如你做错了事,别人却宽容了你……我们雏鹰假日小队去过养老院,给那里的老人们送去了礼物,表演了节目来去了温暖,不管天再怎么冷我们送去的温暖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比夏天的太阳温暖许多,那里的老人还给我们唱了歌,这让我们知道了“爱人者仁恒爱之”的道理,我们还去了孤寡老人家,老人行动十分不便,家里已经很久没有打扫了,我们便为她打扫卫生,还给她表演了节目,逗得老人哈哈直笑。 有一次,我们看到了一个新闻,有一个偏僻的山区,那里的人们都吃不饱穿不暖。那是正值冬季,没有暖身的衣服怎么行呢?于是我们便将自己不能穿的衣服及给了他们,让他们过一个温暖的冬天。我们还走进社区,清除那些讨厌的牛皮癣,我们拿起了盆和一把把小铲子铲了起来,我们忘记了辛苦,终于把那些牛皮癣清理掉了!我们这次活动的口号是“用仁爱之心对待他人,仁爱将永恒!”我们在活动中可以去养老院,去孤寡老人家,去儿童福利院,我们也可以给那些老弱病残的人们让座,在生活中,直言我们用仁爱之心去看待每一个人,世界将充满爱!希望大家能“学雷锋,做好事”多多帮助他人,关爱他人。用仁爱之心对待他人,

古代六艺

古代六艺 六艺者,礼、乐、射、御、书、数也。“艺”为“艺能”之意。《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六艺是周代教育贵族子弟的六种科目。“礼”包含政治、道德、爱国主义、行为习惯等内容;“乐”包含音乐、舞蹈、诗歌等内容;“射”是射箭技术的训;“御”是驾驭战车的技术的培养;“书”是识字教育;“数”包含数学等自然科学技术及宗教技术的传授。其萌芽在夏代已见端倪,经商代,至周而逐步完善。“六艺”教育的特点是文、武并重,知能兼求和注意到年龄的差异及学科的程度而教育有所别。“六艺”中礼、乐、射、御,称为“大艺”,是贵族从政必具之术,在大学阶段要深入学习;书与数称为“小艺”,是民生日用之所需,在小学阶段是必修课。当时,庶民子弟只给予“小艺”的教育,唯贵族子弟始能受到“六艺”的完整教育,完成自“小艺”至“大艺”的系统过程。“六艺”服务于阶级需要,但也反映了教育的普遍规律,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明史.选举志》:“生员专治一经,以礼、乐、射、御、书、数设科分教,务求实才,顽不率者黜之。” 礼:礼节(即今德育)五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乐:是指音乐、诗歌、舞蹈等。六乐:云门、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等古乐。“舞”属于乐的教育,学生十三岁舞勺,十五岁舞象,二十岁舞大夏,勺、象、大夏都是舞的名称。勺是文舞,是徒手或持羽等轻物的舞蹈。象、大厦、大武等都是个武舞,指手持盾、剑等武器,作击刺等动作、象征作战情节的舞蹈。 射:射箭技术五射: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白矢,箭穿靶子而箭头发白,表明发矢准确而有力;参连,前放一矢,后三矢连续而去,矢矢相属,若连珠之相衔;剡注,谓矢行之疾;襄尺,臣与君射,臣与君并立,让君一尺而退;井仪,四矢连贯,皆正中目标。 御:驾驭马车的技术五御: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周礼·地官·保氏》:"乃教之六艺……四曰五驭。"郑玄注:"五驭: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谓行车时和鸾之声相应;车

论述对孔子礼乐思想的认识

论对孔子礼乐思想的认识以及礼乐思想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姓名:曹志华 学号:01 班级:101041C1 【摘要】孔子认为,夏、商、周三代之礼一脉相承,而周礼集其大成。他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这个认识和判断是合乎历史事实的。通过周公的制礼作乐,中国古代的礼乐文化传统最终得以定型和成熟。 【关键词】孔子礼乐思想儒家和谐社会 一、孔子的简介 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中国古代着名的、、、政治家、、古文献整理家,儒家学派编撰人,被后人推崇为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曾修《》《》,订《》《》,序《》,撰《春秋》。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礼乐思想的集大成者。但何为礼乐 二、礼乐思想 (一)礼乐思想的形成 礼乐,顾名思义是指和。礼是规范体系,是典章制度;乐则是礼之内在精神的体现,它突显了礼与人之内在心灵秩序的关联。时期,分封天下,所分封的诸侯国林立,为维护其以周天子为中心的有秩序的统治开始制礼作乐,即。周礼

作为各级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必不可少的工具。礼乐制度在这一时期得到发展,奠定了的基调。创始人——一生所致力要追求的就是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以礼乐为工具来维护周天子的统治形成了周代特色的、和,对后来历代发展都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二)礼乐的发展 正因为西周礼乐文化是在夏、商文明的基础上发展和成熟起来的,是长久孕育其间的生命力的勃发,所以尽管它如同宗教诫律一样,要求人们尊奉和恪守,却并没有给人们的生活带来“陌生化”的感觉,它恰恰是对人们生活的赋型,给人们带来的恰是生命所不可或缺的秩序感、稳定感和安全感,乃至于人们日用而不知,对礼乐本身的理智反省和意义理解反倒没有发生的可能了。然而,先秦历史进入春秋之后,一场天崩地裂的巨变发生了,在这场巨变中,“周之子孙日失其序”,宗法人伦秩序的破坏和紊乱标志着通过礼制而建立起来的政制模式的解体,史籍上所说的“礼崩乐坏”的局面严重地摆在了人们的面前。 (三)孔子对礼乐思想的继承 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礼乐文化情有独钟,先秦儒家之所以能够对“三代”,尤其是对周公之“制礼作乐”进行系统的理智审查和深度的意义阐释,根本的动力就在于他们所生活的春秋时期,已经是“礼崩乐坏”了,礼乐的权威性和有效性都成了昔日的记忆,正是在对昔日礼乐文化的追忆和思考的过程中,礼乐文化的精神性价值和意义向人们呈现了出来。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恰是礼乐规范秩序的被破坏而催生了华夏文明的第一个思想时代——“百家争鸣”的诸子时代。先秦诸子都是通过对崩溃了的礼乐秩序进行反省和理解,并以此为基础建构起自己的思想体系,而所谓“百家争鸣”则是根源于他们对传统礼乐秩序之精神实质与社会功能的不同判断而已。 (四)孔子对礼乐思想的发扬 孔子自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生活于礼崩乐坏时代的孔子的确没有另外制作新的礼乐,他无意于提出一套新的制度体系的规范性构想。在他看来,制礼作乐是圣人之事,而他自己从不敢以圣人自居。但他绝不是泥古不化者,他是思想家,是哲人,他提出:

孔子的仁爱思想

孔子的仁爱思想及现代价值 【注】以下内容纯属于个人观点,仅作参考。 孔子的仁爱思想体现在两个方面:为己和成人,也就是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对他的现代价值的探究,也主要从这两个方面进行。 1.对内 (1)人文精神 “仁者人也”——《中庸》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语·乡党》 【简析】孔子人的思想首先体现在对人的重视上,充满了强烈的人文精神,除了这两则体现的,孔子主张的“有教无类”等教育思想也充分体现了对人的重视,这在今天经济利益至上的时代仍旧具有超越时代的价值。 (2)进取精神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论语述而》 “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论语·雍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简析】仁作为一种价值目标,是孔子设立的圣人所达到的境界,朱熹所说的“孔子安仁,颜渊守仁,子路不违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对于一般人来说,不经过一番努力,是达不到仁的要求的,因此孔子要求人要时刻保持谦虚上进的心态。(“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论语·公冶长》) (3)对人道德修养的要求 ①做人要率性而为,真诚为上,不可有机巧之心:“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 “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宪问》 ②人要遵守秩序,各尽其责:“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 ③只有没有私心的人,以其公正之心才可以评价别人:“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论语·里仁》 ④坚守正道,不畏强权:“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 ⑤控制私欲,节制感情,坚持中和之道: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庸》“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⑥正确的财利观:“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论语·大学》 ⑦从善去恶:“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论语·宪问》

古代六艺

六艺 百科名片 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出自《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这就是所说的“通五经贯六艺”的“六艺”。六艺现代解释,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等六种技艺。 目录 孔子六艺(也称古代六艺) 六艺现代解释 儒学六经 汉字六书 六种字体 诗经六义 骑士六艺 孔子六艺(也称古代六艺) 六艺现代解释 儒学六经 汉字六书 六种字体 诗经六义 骑士六艺 展开 编辑本段孔子六艺(也称古代六艺) 礼:礼节(即今德育)五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乐:音乐六乐:云门、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等古乐。

射:射箭技术五射: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白矢,箭穿靶子而箭头发白,表明发矢准确而有力;参连,前放一矢,后三矢连续而去,矢矢相属,若连珠之相衔;剡注,谓矢行之疾;襄尺,臣与君射,臣与君并立,让君一尺而退;井仪,四矢连贯,皆正中目标。 御:驾驭马车的技术五御: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周礼·地官·保氏》:"乃教之六艺……四曰五驭。"郑玄注:"五驭: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谓行车时和鸾之声相应;车随曲岸疾驰而不坠水;经过天子的表位有礼仪;过通道而驱驰自如;行猎时追逐禽兽从左面射获。 书:书法(书写,识字,文字)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数:算法(计数)数艺九科:方田、栗布、差分、少广、商功、均输、盈朒、方程、勾股;九数即九九乘法表,古代学校的数学教材。 编辑本段六艺现代解释 何谓“礼”? 礼者,不学“礼”无以立,《管子.牧民》所谓“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民间婚嫁、丧娶、入学、拜师、祭祀自古都有礼乐之官(司礼),孔子上代屡为司礼之官,孔子少即习礼,“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史记.孔子世家》,在国家宗庙祭祀方面,古代官方常设太常寺、祠祭署等礼仪衙曹,设立读祝官、赞礼郎、祀丞等礼仪官。如唐代设立有郊社、太乐、鼓吹、太医、太卜、廪牺六个部门,明代则设置太常司,太常司设卿,少卿,丞,典簿、协律郎、博士,赞礼郎。现代官方则设立外交部礼宾司( Concierge)负责国家之大礼,主管国家对外礼仪事项。涉外酒店则专门设有首席礼宾司职位(Chief Concierge),负责酒店礼宾事务。正式的首席礼宾司职业资格由国际金钥匙组织认证。(引用自南柯舟博客) 何谓“乐”? 有“礼” 则必有庆贺燕飨之“乐”,有庆贺燕飨之乐则必有五音宫商角徵羽伴奏,古代政府设立掌管音乐的官吏,并负责负责宫中庆贺燕飨之乐。历史记载孔子主要有三位老师,相传曾“ 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师襄, 春秋时期鲁国著名乐官, 孔子的老师之一,孔子曾向他学习弹琴。《史记》里说他“以击磬为官,然能于琴”。唐代的梨园则设立乐官,由梨园教坊使、梨园使、梨园判官、梨园供奉官、都都知与都知组成。现代音乐则早已发展为一种文化产业。(引用自南柯舟博客)

浅谈从《八佾》看孔子的礼乐思想

浅谈从《八佾》看孔子的礼乐思想 摘要:通过对《八佾》篇部分文献进行分析,从审美规范、审美态度和审美理想三个层面对孔子的礼乐思想进行诠释。 关键词:《八佾》礼制礼乐 先秦时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为维护以周天子为中心的和谐统治,周公旦制礼作乐,成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以及维护宗法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统治者常用礼乐为手段以求达到尊卑有序的统治目的,因此礼乐制度在这一时期得到最完善的发展,而孔子则是周礼最伟大的拥护者之一。 作为教育家,他拥护制礼作乐的礼乐思想,常以音乐培养学生,强调音乐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并在音乐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概括,提出自己的主张。其思想受礼的制约,为政治服务,主张恢复周礼,重返周王政治权威下的社会秩序。《论语》是一部记录了孔子的言行和思想的伟大作品,同时也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它反映出他在政治上崇尚“以政以德”,音乐应当受礼制的约束,为政治服务,并且强调音乐从道德上感化人的作用。其中《八佾》篇对孔子的礼乐思想有较为全面的展示,是其整体音乐美学思想的一个缩影,从文章中可以看出孔子的礼乐思想与周公的礼乐思想有所不同,他将礼乐施用的对象扩充为全体社会成员,并且在传统礼乐的影响下,把周公宣传的外在伦理关系内化为普通民众的道德自省与“克己复礼”的主体自觉。下面本文将从审美规范,审美态度和审美理想三个层面对其礼乐思想进行诠释。 一、审美规范: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这句话表达了对季氏享用礼乐规格僭越的强烈不满。统治阶级为了巩固权利制定了一整套十分烦琐的礼仪以及与之相配合的音乐。除八佾制外,不同场合,不同身份的人,不但礼仪有别,享用的音乐也不一样。所有这些关于礼乐的规定,都是为了加强人们的等级观念,最后达到巩固其统治的政治目的。 “八佾”是古代的一种礼乐用舞,一佾八人,八行八列,共六十四人。《白虎通·礼乐篇》提到:“天子八佾,诸公六佾,诸侯四佾,所以别尊卑。”①按照礼乐制度,只有天子才能享用这个级别的乐舞。在礼乐制度中不同的级别享用不同规模的乐舞。诸侯用六佾,即六行,四十八人。大夫用四佾,三十二人。季氏属于大夫级别却使用了天子级别的规模,孔子认为此行为属于僭越,是不可宽恕的。由此可见,“佾”的数量代表的是礼仪规范,社会的尊卑等级秩序正是通过“佾”这套礼仪得以体现。 礼制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一套严密的社会秩序,从而划分不同等级来规范社会。《通志·乐略》中提到,先秦时期“礼乐相须为用,礼非乐不行,乐非礼不举”。由此可见礼与乐之间紧密的关系。《论语·季氏》中记载“不能诗,于礼缪;不能乐,于礼素”。一个国家的大型活动在“制礼”的同时必须“作乐”,进行与国家机构规模匹配的乐舞。对于统治者来说,礼乐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兴旺,因为“乐以象政”,也只有礼乐相和,才能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中

《孔子世家》练习三(含答案)

《孔子世家》文言练习三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往者不可谏.兮,来者犹可追也!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51) 2.是时,卫君辄父不得立,在外,诸侯数.以为让.。(54) 3.会.季康子逐公华、公宾、公林,以币迎孔子,孔子归鲁。(55) 4.举直错诸 ..枉,则枉者直。(57) 5.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62) 6. 君命召,不俟.驾行矣。(65) 7. 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71) 8.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行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72) 9.俾.屏余一人以在位,茕茕 ..余在疚。呜呼哀哉!尼父,毋自律!”(77) 10.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85) 二、翻译下列句子 1. 楚令尹子西曰:“王之使使诸侯有如子贡者乎?”(50) 2.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54) 3.夫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矣。(54) 4. 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56) 5. 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60)

6.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不愤不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弗复也。(63) 7.其于乡党,恂恂似不能言者。其于宗庙朝廷,辩辩言,唯谨尔。(64) 8.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70) 9. 推此类以绳当世。贬损之义,后有王者举而开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73) 10. 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去,则哭,各复尽哀;或复留。(78)

诗书礼乐易春秋

诗书礼乐易春秋 所谓“六经”,指的是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曰:《诗》《书》《礼》《易》《乐》《春秋》。这六部古籍并非孔子所作,而是在孔子之前早已存在。孔子本着“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的原则,只是对这六部古书作了整理的工作。这六部古书,从远古流传下来,在孔子以前,为王室贵族所有,深为历代统治者所宝重。《国语·楚语上》记载申叔时谈到教育王室公子时所开列的教材即包含了这六部古书。“教之《春秋》而为之耸善而抑恶焉,以戒劝其心;教之《世》而为之昭明德而废幽昏焉,以休惧其动;教之《诗》而为之导广显德,以耀明其志;教之《礼》,使知上下之则;教之《乐》,以疏其秽而镇其浮;教之《令》,使访物官;教之《语》,使明其德,而知先王之务用明德于民也;教之《故志》,使知废兴者而戒惧焉;教之《训典》,使知族类,行比义焉。”这里提到了九种古籍:《春秋》、《世》、《诗》、《礼》、《乐》、《令》、《语》、《故志》、《训典》。申叔时是楚庄王时的人,楚庄王在位于公元前614年至公元前591年,早于孔子半个世纪。孔子整理的六经早在楚庄王时就已经有了,而且这些书名已屡见于先秦其他文献。《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六经体系是华夏文明继承和发展的源头。“《诗》、《书》、《易》、《春秋》、《礼》、《乐》六者之术,以为大义,谓之六艺。”“六艺之文:乐以和神,仁之表也;诗以正言,义之用也;礼以明体,明者着见,故无训也;书以广听,知之术也;春秋以断事,信之符也。五者,盖五常之道,相须而备,而易为之原。故曰‘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言与天地为终始也。”“《诗》《书》具其志,《礼》《乐》纯其养,《易》《春秋》明其知。六学皆大,而各有所长。《诗》道志,故长于质。《礼》制节,故长于文。《乐》咏德,故长于风。《书》着功,故长于事。《易》本天地,故长于数。《春秋》正是非,故长于治人。能兼得其所长,而不能遍举其详也。”经学塑造了华夏政制的价值理想,正如民国学者李澄源在《经学通论》中所说的那样:“吾国既有经学以后,经学遂为吾国人之大宪章,经学可以规定私人与天下国家之理想。圣君贤相经营天下,以经学为模范,私人生活,以经学为楷式,故评论政治得失,衡量人物优劣,皆以经学为权衡。无论国家与私人之设施,皆须于经学上有其根据。”可以说,在华夏文明中,五经是诸子的思想源头,也是诸史的评判标准,同时还是文艺创作的指导原则。从历史的角度看,经学规定了华夏文明的大本大源,在历年层面塑造了华夏族群两千多年的政治制度与社会生活,塑造了我们祖先共同的生活方式。正是有了经学的存在,华夏族群才能历经二千余载,虽然曾经车驾奔驰,战乱频仍,曾经南北分裂,夷狄入侵,曾经神州荡覆,宗庙丘墟,但文明之毫光,未曾一日隐没于荒蛮,族群之理想,未曾一日熄灭于天壤,从而缔造文化统一、生生不息的局面。正是有了经学的存在,华夏历史虽然历经王朝更迭,而政治制度的建构,社会改革的推动,始终有一个根本的价值标准,不管政制如何变化,都不离文明之大系。正是有了经学的存在,社会生活中的冠、婚、丧、祭各种礼仪,不论如何损益,总能维系社会生活的理想价值,衣冠文物,代代因袭损益,但不变的是对有礼义的生活的追求。可以说,要真正深入华夏的历史,必须深入历史的深层内核,而历史的内核便在经学之中。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尔雅》,共十二经;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后来的《四书》指是指《大学》(《礼记》中一篇)、《中庸》(《礼记》中一篇)、《论语》、《孟子》,五经则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精心搜集整理,只为你的需要

孔子的美学思想

孔子的美学思想 来源:孔孟之乡作者:蒋孔阳 孔子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呢?他是中国古代的大圣人。中国的古代圣人很多,但是最有名的是八大圣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这八大圣人。这八大圣人中孔子是最后的一个,也是地位最低的一个,因为其他的圣人都是帝王,周公虽然没有当过帝王,但是也当过实际上的执政者。孔子不仅没有当过帝王,连小官也没当上。说白了,他跑来跑去,周游列国,想要当官,结果什么官都没当上。因为他当不上官,他只好收几个门徒,靠私家讲书来维持他的生活,这给孔子带来了很多好处。第一,他走向了民间,懂得了民间的疾苦;其次,他因为私家讲学,打破了过去“学在官府”的局面。孔子不仅成了中国第一个私家讲学的人,他还开创了中国第一个显学“儒学”,成了中国的“万世师表”。在从政方面,孔子是失败了,但在著述方面他却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他以前中国的学术是伟大的,在这基础上他开创了以后的中国的学问。司马迁在写孔子思想的时候,对孔子赞不绝口,他这样说:“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这就是说,在司马迁看来,中国的帝王很多,有学问的人也很多,但都是活着的时候了不起,死了也就没什么了。而孔子则以一个普通的老百姓传了十多代,天下有学问的人都尊奉他为师,所以孔子才真正称得上圣人,是至圣。孔子这种至圣的地位,二千多年以来不仅没有衰落,而且是越来越高,影响越来越大,他真可谓是一个大圣人,他是中华民族的民族魂。 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要珍惜中华民族的荣誉。孔子伟大的思想,我们要认真地学习、研究与继承,并加以发扬光大。像孔子这样一个伟大的人物,我们看他的美学思想,先要看他的人生态度。孔子的人生态度,有一段话可以说明。人家问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孔子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段话说明孔子一方面是一个自强不息的人(中国的知识分子一般是失意了就比较消极);另外一方面,孔子是一个非常乐观的人。他一生不得志,周游列国,去宣传自己的理想以实现自己的抱负,但是处处碰壁。他自己说道:“向吾适宋之卫,困于陈蔡,累累乎若丧家之犬也”。虽然他到处碰壁,但是他仍然乐观。他自己说他“乐以忘忧”,在快乐之中把忧愁忘记了,他不要忧愁,要的是快乐,这是他很大的一个特点。他在陈、蔡被围,仍然“弦歌不绝”。他的大弟子颜渊生活很苦,孔子赞美他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渊生活很苦,旁人觉得他应该很悲苦,而颜渊却很快乐。孔子既然赞美颜渊,就说明他非常欣赏颜渊在穷苦的生活当中仍然过得很快乐的生活态度。有一次他和他的弟子们谈志向。有的说我要做官,有的说我要发财,有的说我将来要做“小相”,就是我们现在开会的“司仪”,对这些孔子都没表示赞同,他最赞同的是曾点的志向,曾点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对曾点的这种以审美的态度来游玩观赏春色的志向,非常赞同,这说明孔子喜欢快乐乐观。他自己喜欢音乐,一生差不多是音乐欢乐的一生,听到美妙的音乐《韶乐》,就“三月不知肉味,不知为乐之至于斯也”。他看到一个婴儿,天真烂漫,眼睛大大的,就非常高兴,形容这个婴儿“就像《韶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