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单元整体教学之单元导读课

单元整体教学之单元导读课

单元整体教学之单元导读课
单元整体教学之单元导读课

单元整体教学之单元导读课

一、导入新课:我国的世界遗产

二、阅读单元导语,找出重点文字。

三、观赏部分我国的世界遗产之图片。谈感受。

四、整体感知本单元三篇课文:快速浏览课文,你最喜欢的景观是哪一处?从文中找出一个词语来概括它的特点。

五、出示单元学习目标: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方法,并能在自己的写作中加以运用。

六、检查预习。

1、读词语,根据词语间的关系检查读文情况。

(1)屯兵打仗

(2)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

(3)鸟瞰端详

2、写字:殿廊

3、学习四字词,教给理解词语的方法。

(1)身材魁梧姿态不一神态自若气魄雄伟——主谓关系,关注结构

(2)神清气爽崇山峻岭南征北战

神气清爽崇峻山岭南北征战——调换位置理解意思

(3)蜿蜒盘旋金碧辉煌——观察图片,实体感知

4、学习“日积月累”对联

用图文结合法重点学习“树红树碧高低影,烟淡烟浓远近秋。”和“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单元整体教学之精读课

一、视频引入

1、通过世界遗产引入,板题,读题。

2、查字典理解“俑”是什么意思。

3、播放视频了解秦兵马俑。

4、课文所描写的秦兵马俑又是怎样的呢?引入课文,快速浏览,找出最能概括兵马俑特点的一个句子,用横线画下来。

5、学习过渡句。

(1)汇报,出示,板书重点词。

(2)课文写它规模宏大是在第几自然段?(2)写它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呢?(4——8节)(3)小结:看来这句话在文中有很重要的作用,不仅概括了全文的内容,而且承上启下,是一个过渡段。

二、学习第二段

1、作者是怎样写出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的呢?发现最明显的方法:列数字。

2、去掉数据比较读,你觉得哪一段好?为什么?

3、单独提出数据,你能用这些数据像课文一样介绍俑坑的情况吗?

4、学习作比较的将特点写具体的方法。

5、看一号坑图片。问:刚才我们看到的照片是从哪个角度拍的?文中有一个词写出了“从

高处看”的意思,是哪个?

6、鸟瞰一号坑,作者想象到了什么?小结:根据看到的景物作具体的想象也能让景物特点更具体。

7、指导读出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三、学习第四——七段

1、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找找看作者写了哪些类型的俑?

2、你喜欢哪种类型的俑就读哪个自然段。朗读指导。

3、看图,考考大家,他们分别是什么类型的俑?请说出理由。

4、将军俑、武士俑、骑兵俑是有区别的,这区别是什么呢?提炼抓住特点写具体的方法。

5、出示跪射俑和立射俑的图片,用刚才所学到的方法来描述一下这两个俑。先练习再汇报。

四、学习第八段

过渡:让我们靠得近些再近些,仔细端详每个兵马俑,从“神态各异”这一层面体会兵马俑的“个性鲜明”。

1、默读这个句子,说说你有什么发现?在每个分句中,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

2、师生合作读,师读看到的,生读想到的。

3、如果把想到的部分去掉,好吗?为什么?

4、带着你刚才的理解,你想读哪句就起来读哪句。指导朗读。

5、兵马俑还有别的神态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6、做小作家,帮作者补充其他的俑的神态和想象。句式练习:有的……好像……

五、总结升华

1、看到这么多个性鲜明的兵马俑,此时此刻,你有什么话想说呢?

2、配乐引读最后一段。

3、回读第一段。

4、用一个词来赞美和概括秦兵马俑,你会用什么词?

总结:这节课,我们随着作者清晰的笔触,走进了秦兵马俑,感受到了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学习了抓住景物不同方面的特点运用各种手段写具体的方法。下节课我们继续运用这种方法学习。

单元整体教学之泛读课执教:朱煜老师

板书设计:

写景文章:找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

读懂比喻句

发现见闻背后的联想

一、趣味导入:

世界上有哪两种人?句子也可以分为男句、女句。

二、找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

出示第一句:《长城》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这是什么性别的句子?男生读。

出示第二句:《颐和园》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这又是什么性别的句子?女生读。

有的文章讲究效率,开门见山,读了第一句话,就明白这篇文章总的基调是什么,总的感受是什么。读了长城第一句,我们脑海中会浮现出一些画面一些词语,读了《颐和园》的第一句话,我们脑海中也会浮现出一些词语。

读完《长城》,你脑海里浮现出什么词语?

再齐读。

在写景的文章中,我们除了可以从开头的句子了解主要内容,还可以从文章的结尾的句子来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主要内容,当然,还可以像《秦兵马俑》时,从文章的过渡句来发现文章的主要内容。

小结:总而言之,读写景的文章,我们要善于从文中找句子,找什么句子呢?(板书:找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

三、读懂比喻句:

什么叫“气魄雄伟”?没有字典,我们换一个方法理解,你觉得“气魄雄伟”的建筑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长城说它雄伟,第一个特点就是“长”,打开书找一找哪些句子写了长城的长?(两手拿书,人站直,落落大方来读,这样就不会结结巴巴了。)

齐读: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这个句子写得好,好在哪里?(学生说用了比喻句,把……比作……)

如果我把这个句子变一变,变成:远看长城,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它像一条长龙。

你认为可以不可以?(可以,因意思一样)

太多的同学说不行,意思一样,为何不可呢?继续交流。

(有人说不通顺,老师读文说很通顺。)

老师示范读两句,让学生听出两句之中的不一样。(意义不同)不同在哪里呢?“像一条长龙”放在前面有什么好处?(体现长城的长)

语言不仅有性别,还有感情。放在前面,就直接体现了它的长。

再读: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小结: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抓住景物特点写具体”,这句话用了哪些方法把它的长写具体的呢?(比喻、列数字)

再读:用语音语调的变化让我们感受到它的长。“远看长城……一万三千多里”。

为什么要将“一万三千多里”读得那么明显?

总结:读写景文章有另一个窍门,板书:读懂比喻句。写景的文章开头或结尾常常会有一些比喻、拟人、排比等带有修辞手法的句子,我们要善于读懂它们。

四、发现见闻背后的联想:

在《颐和园了》里,同样有一些句子告诉我们“长”的句子,轻轻地读一读。“绿漆的柱子……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谁告诉我,写《长城》的长和写《颐和园》的长,相同的写法是什么?(列数字)

不同的是什么?(引导回答:《长城》用了比喻句,而《颐和园》没有。)

再读这句话。

不仅长廊画着花草,而且长廊的两边也栽满花草,一起读:“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使人神清气爽。”(读的时候是集体读,所以要注意不能光顾自己,要注意周围的同学,读整齐。再读)

句子真有意思,同样是写长,老师突发奇想,老师将它改一改,改为“长城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山谷里吹来,使人感到神清气爽。”你读读看。我觉得也可以这样写长城,你认为可以吗?为什么?

长城是用来防御外敌的,而颐和园是供以前的皇宫贵族游玩的,因此,两个景点的特点不一样。特点不同,就要选择不一样的句子来写。即便长城两旁开满了小野花,我们也不能这样写。或者说,我们已经知道长城是一个雄壮的男人,颐和园是一个美丽的女人,你不能给长城做变性手术。

所以我们把句子变回原来的句子,读《颐和园》那一句。“长廊两旁……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刚才我们学习了描写长城长的句子,长城还有没有别的特点?用文中的句子来说。

高大坚固:“长城高大坚固……用条石和城砖筑成的。”“五六匹马可以并行。”“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交流,指导朗读。

出示: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步一步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这句话中不仅用了我们很熟悉的列数字方法,还有一些很奇怪的地方。我们常说写文章不要重复,可是这篇文章有很多词语是重复的,看到了吗?老师再请大家来比较,把它改得简单一点:“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二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和手,一步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比较一下,“没有……没有……”和“没有”,“无数……无数……”和“无数”之间有什么区别?(没有强调)

小结:当词语重复的时候,起到了强调的作用。

再读“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小结:这些句子其实就写到了作者在长城上的感受。上节课上老师也强调了,要写好一个景物,既要写出自己的见闻,通过见闻来写出这个景物的特点,同时,如果你能写出自己的感受,会让这个景物让别人读起来听起来更生动具体。

《颐和园》里也有类似的句子。而且老师要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描写感受的句子直接就可以用比喻句来充当。出示“正前面,昆明湖绿得像一面镜子……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通过这两句句子,你感受到了昆明湖什么特点?(静和绿)

“滑”对表现昆明湖的静和绿的特点有什么好处?记住,要联系上下文,要联系它的句子,不要单单看这个字。(游船画舫行驶速度慢;联系上文可以知道昆明湖非常安静;享受风景,不打破宁静。)

再来读读试试看。指导读出“慢慢”“静静”“轻轻”。

写“长城》只有一个景点,顺着景点写下来就行;可是《颐和园》好多景点组成的,当你想给大家介绍好多景点,要注意什么?(详略、抓特点写具体)

怎样把一个景点一个景点串联起来呢?

这种能够体现游览顺序,又能够连接各种景点的句子是什么呢?其实就是我们很熟悉的过渡句。(A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B走完长廊,就来到万寿山脚下。C登上万寿山……D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当我们把这些句子打在屏幕上读一读,我们就对作者游览的行踪非常清楚。它就是一棵主干,刚才我们读到的见闻和联想就是它的枝叶,这样一棵大树才会长得茂盛,这样一篇文章才会好看。

齐读这些句子。

游览整个都结束了,让我们一起读读总结句。“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奇迹。”“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细细游赏。”

所以我们又发现最后一个小秘密,那就是:板书:发现见闻背后的联想。

当我们读一篇写景的文章,我们可以用这样一些方法去读,边整理板书边说。

那有同学说,那写人写事的文章我们应该怎样读呢?有没有这样的小方法呢?也有,不过今天我暂时不告诉你。下课。

单元整体教学之拓展阅读课

一、导入:这单元我们游览过哪些地方?

二、下发阅读篇目,齐读读书提示:好词好句多采集,精彩语句会赏析,写景方法能探秘。

第一站:《黄山奇松》

1、学生自读文,师巡视,找学生板书好词。

2、出示:迎客松、陪客送、送客松问:作者为什么这样命名?

3、比较三句话的共同点。

4、《秦兵马俑》为什么只选取三种类型的俑来写?

第二站:《莫高窟》

1、对比阅读《秦兵马俑》和《莫高窟》,比较这两篇文章在写法上有哪些相同之处。四人小组完成学习任务。

2、小组派代表发言,其余同学补充。

三、总结。

单元整体教学之习作课《导游词》

一、导入新课:

猜谜:一张嘴,两条腿,走遍千山和万水。猜一种职业。

二、交流本单元课文学习后的印象。

三、欣赏我国的部分世界遗产图片。

四、激趣:外国人慕名前来,我国旅游公司导游不够用,招聘导游,你想应聘吗?

五、教给导游词写作方法:

1、什么是导游词?理解概念。

2、题目怎么写:我写的是哪里的导游词,就叫XX导游词。

3、开场白怎么写:师读自己的开场白:问:含有几层意思?有什么特点?学生练说开场白。

4、结束语怎么写:含几层意思?温馨提示可以放在什么位置?

5、怎样将景物特点写具体?

(1)回忆《秦兵马俑》第八自然段,把“有的……有的……”改为“看这位……再看这位……”,师生合作读。

(2)出示《黄山奇松》相关段,说说怎样写具体?

六、出示练笔要求,齐读。给出相关词语。开始写作,十五分钟。

七、全班交流点评。

八、拿上导游词,找伙伴交流。

第二单元导读课教学设计

第1课时剪不断的乡愁 单元导读课型 【教学内容】 1、读背单元导读; 2、浏览“一主两翼”本单元文章。 3、完成第二单元的思维导图。 【教学流程】 一、单元导入 “单元导读背诵环节”对应的教学目标 1.整体读(读正确,读流利) 2.师生承接读(老师读括号里的部分,学生读其他。) (满地的月光), 无人清扫,

那就折一张阔些的荷叶, 包一片月光回去, (回去夹在唐诗里)。 扁扁的, 像压过的相思······ 月光都带有荷叶的清香。 3.填空背诵读; 满地的 那就 包一片 回去夹在 扁扁的, ······ 月光。 4.背诵单元导读(可再用2分钟的时间将单元导读的内容背诵得更加扎实) 二、浏览本单元内容,深化单元主题 “单元内容浏览”对应的教学目标

1.导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乡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美好的情感。让我们走进本组课文,看看那些漂泊在外的游子,怀着怎样的一颗赤子之心,怀恋和赞美故乡的。请快速默读三本书中的文章,提炼本单元的主题。 2.提炼出单元主题:“剪不断的乡愁” (1)齐读单元主题 (2)释“乡”字:主宾围绕餐桌上的食物,相向而坐,一同进餐,充满了温馨的情感。 2.制作第二单元的思维导图(第一、二、三级) “全单元内容的思维导图制作环节”对应的教学目标

制作单元导读图一、二、三级 生活哲思 5.古诗词三首6梅花魂7*.桂花雨 8*小桥流水人家泊船瓜洲诗两首祖国乡愁故乡 故乡的云月是故乡明天上的星星 杂诗 人日思归渡汉江 春夜洛城闻笛故乡之歌随园诗话闻雁 月之故乡游子谣乡愁四韵流浪的中秋种太阳的人移民列车逢入京使中秋夜夜雨寄北 语文书 主题 诵读 (学生完成思维导图第四级:提炼每篇课文的主题。第一级:单元主题 第二级:课文主题 第三级:课文题目 第四级:好词佳句) 三、名言背诵环节 “速度速记环节”对应的教学目标 1.复习背诵环节: 背诵《主题读写》中的单元导读。 2.一分钟自读自背,一分钟男女生接读,齐背“日积月累”中的名句。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单元导读课教案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单元导读课教案 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单元导读课教案1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默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学习重点】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继续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学习准备】 准备材料《我的童年》,学生人手一份;课前搜集有关季羡林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 1、各组交流一下读书活动的开展情况。 2、准备好课前发的材料: 阅读《我的童年》,谈一谈读后的感受。 3、比较一下《我的童年》和《窃读记》的异同。 4、读一读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季羡林的资料: 今天,就让我们跟着苗苗一起走进季羡林先生家,采访一下这位德高望重、酷爱读书的老爷爷,听听他对读书的见解。(板书课题) 二、做采访准备 1、说一说自己想采访的感兴趣的读书问题: (教师做好记录) 2、讨论一下在采访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礼貌问题、作记录问题……) 三、读课文,找到自己的答案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2、在季老的话语中,找到自己问题的答案。 三、感悟课文内容 1、季羡林先生对于读书,提出了哪些见解?谈谈你对这几点的认识: ⑴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 ⑵要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 ⑶进行古诗文积累。 2、这篇文章与以往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之处? 这篇文章是一篇访谈录,一问一答式。 我们在访问爱读书的人时,用这样的记录方式就很好。希望同学们把我们的读书活动继续进行下去,开展得丰富多彩。 3、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小苗和大树不仅代表着苗苗和季羡林,“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小苗”与“大树”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长、汲取营养,小苗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们才能成才的内容。 四、个性阅读,独特见解 1、在小组内就感兴趣的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还可以提出与文中人物不同的见解。 2、形成小组意见全班交流,达成一些共识,得到启发。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3、谈谈你对闲书的认识。 五、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特点 1、同位俩分角色读课文,读完后互相评价。 2、两名学生分角色一问一答。 3、全班对于他俩的读进行评价,说出理由,如: “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来,我们就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从中可以看出季羡林老先生亲切幽默、平易近人,说得形象生动,听来如临其境。 “爷爷,我和您太像了,我也喜欢看闲书。有一回上数学课,我低着头看《水

(完整版)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导读课

课题:第一单元课型:导读课课时:1 总时数: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共有四篇文章,《窃读记》和《走遍天下书为侣》是精读课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和《我的长生果》是略读课文。这几篇课文的内容都围绕着阅读。《窃读记》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心理和乐趣,表达了对读书的热爱。《走遍天下书为侣》告诉我们要以书为伴,终身学习。《小苗与大树的对话》通过小女孩与季羡林的对话,使我们知道读书要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我的长生果》通过作家叶文玲童年时读书,作文的经历,点明了读写中吸收与倾吐的关系。另外配合本组专题,还安排了“综合性学习”,“阅读链接”,“语文园地”等多项训练内容。 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明白阅读的意义,激发阅读的兴趣,养成阅读的习惯,从而受益一生。 二、设计理念 1.整合教学资源。 加强教材的整合和课内外学习的结合。内容的整合,有利于集中精力突破重点,整合以后,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学习效率更高了。 2.优化学习的过程。 语文学习虽然会有多种收获,但对语文教学本身而言,应该以感悟理解文本,获得方法为主。 3.注重语言积累。 积累语言是语文课极其重要的任务,。语言积累要靠背诵和记忆,但是又不能单纯靠记忆和背诵来检验积累的情况。 三、学习目标 1.认识26个生字,会写23个生字,能读准词语盘点中的词语,会写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2.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 一本好书,蕴藏着丰富的知识和美好的情感。阅读一本好书就是跨越时间和空间,同睿智而高尚的人对话,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啊!古今中外有成就人,都喜欢阅读,并善于从书中汲取营养,从而走上了成功之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一组课文“我爱阅读”。 二、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阅读单元导读,明确本组单元要求。 2.认真阅读本组课文,完成读书单。 3.小组合作讨论共同完成。

低年级单元导读课教学策略分析

第一种课型低年级单元导读课基本策略 单元导读课,就是在单元内容学习之前,对整组单元内容的整体感知。它以单元主题为教学切入点,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依托,以读通课文为核心,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多种学习方式,读通课文、初步认识生字,大体了解本单元所学内容,激发学习欲望,为单元学习做好铺垫。 单元导读课旨在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变教师的“灌”为“导”;变“注入式” 为“启发式”;变学生对知识“点”的接受为“面”的把握。 基本流程: 激发兴趣初读课文聚焦重点单元回顾 整体感知疏通句段互学认读总结提升 低年级单元导读课基本流程图 1 .激发兴趣,整体感知 学习目标: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有所了解,并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操作要领:围绕单元主题、单元教材的主要内容,创设情景,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思维想象,营造宽松、积极的氛围,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让学生了解单元阅读内容。 2 .初读课文,疏通句段 学习目标:自读课文,读通句子,圈认生字、生词。 操作要领:教师引导学生自由朗读,基本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将难读的句子标记出来,多读几遍。圈画阅读过程中不认识的字词,借助拼音、查字典等方式认读识记。

3. 聚焦重点,互学互认 学习目标:读通难读的句子。同桌、小组内互助认读生字。操作要领:教师采用范读、领读、合作读等形式,指导学生读通长句子和难读的句子。同桌之间相互合作认读生字,增强认读效果。学生对较难认读、易读错的生字进行标记。 4.单元回顾,总结提升学习目标:回顾单元主要内容,总结本课学习成效,整理助学单,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 操作要领:师生对单元内容做简单的回顾梳理。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和特点设置问题,留下悬念,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收集整理助学单,了解学生识字情况,为整体识写课做好准备。 二、单元导读课应注意问题 (一)注意本课“度”的把握 有的老师在进行本课时提出了过高的要求,既让学生把本单元的课文读正确、流利,又让学生认会生字,同时还要了解每篇文章的主要内容。针对这些要求,熟悉课标的老师会发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粗知文章大意”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是我们中年级段的学习要求,对于低段课标是这样要求的“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而对于文章主要内容的把握没有涉及到,更何况是在单元学习之前的预习课。因此,如果我们过高的设定目标,可能会适得其反。 我们依据《课标》要求和本学段的学生的认知特点,将单元导读课的目标设为教师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中,读通课文,疏通句段,初步认识生字,扫除阅读的障碍。万不可拔高要求。

部编版三年级单元导读课教学设计

单元导读课教学设计 主备人:国昌实验学校三年级李珊 【教学目标】 基础目标: 1.自读单元导语,了解本单元主题——“金秋时节”,明确本单元的学习要求。 2.通读课文,初步了解四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3.填写有框架的单元学习导图,规划单元学习活动,形成单元学习设想。 拓展目标: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填写思维导图,提炼单元主题学习方法。【教学过程】 一、诵读经典,激趣导入 “诵读经典,激趣导入”环节对应的教学目标

秋天,天空分外晴朗,白云也绽露笑容。高高的白杨树在哗哗地鼓掌,风在悄悄地把喜讯传送。这节课,我们就进入第二单元的学习,咱们先上一节单元导读课,好不好?上课!请看“自学导航”。 二、独立自学,整体感悟 “独立自学,整体感悟”环节对应的教学目标 师:自读单元导语,说说本单元主题是什么,我们应该注意哪些学习要求,

用笔标出来。 什么是单元主题?——就是本单元讨论的主要话题。这一单元是讨论的是什么话题呢?我们应注意哪些学习要求?自己读一读,把有关的词语用横线划出来。 师:这个单元的主题就是——“金秋时节”。我们在这个单元中注意的学习要求就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学习写日记。(指导学生说说单元主题,应注意哪些要求,用横线划出来。) 师:单元导语我们读懂了。 师:请看《自学导航》第2条: 小声朗读课文一遍,标出自然段序号,遇到不认识的生字用铅笔圈出,并借助拼音多读几遍。在文中画出有新鲜感的词句。 【第4课】 师:我们先来看第4课——《古诗两首》。把书平放到桌面上,一手拿着笔,一边读一边做标记。 (生自读《古诗两首》一遍) 认真读古诗思考下面的问题: 这三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 学生自读《山沟里的孩子》,读懂山沟里的孩子学习生活的特别之处。

第一单元课文导读

第一单元课文导读 一、单元学习内容 大自然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走进大自然,那美丽的风景会让人陶醉,那盎然的生机会让人激动……大自然中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妙,它等待着我们用心灵去倾听,去感受。本组教材就是以感受大自然为专题编排教学内容的。 《山中访友》向我们传递了作者对山里“朋友”的那份深厚的感情。《山雨》一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村雨景图。《草虫的村落》以丰富的想象,带我们走进了一个童话般的草虫世界。离开想象世界,走进美丽的大自然,我们感受到的是《索溪峪的“野”》那独特的景致带给人们无限的美感。 二、单元学习重点、难点 1、培养我们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操; 2、引导我们体会作者如何进行观察、如何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3、品味优美的语言,通过背诵、练笔等形式不断丰富语言的积累。 三、单元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组,要会写19个生字和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语句,品味优美的语言,不断丰富语言的积累。 3、整体感受课文,体会作者是如何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的。 4、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过程与方法 1、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进行学习,丰富课堂内容。 2、运用多种朗读方式,领悟课文内容。 3、借助工具书和联系上下文等方式解释词语、句子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培养热爱自然的美好情趣。 四、单元学习方法 本组课文在表达上有一个共同点:作者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大自然无穷的魅力。《山中访友》把山林中的景物想象成与“我”诉说心声的朋友,《山雨》以合理而新奇的联想把雨景描绘成一场音乐会。《草虫的村落》以独特的描述、丰富的想象赋予小甲虫以生命、美丽与智慧。《索溪峪的“野”》一文,生动的语言让读者感觉身临其境。学习时,要从整体上把握本组教材的特点,融会贯通。采用以读为主的学习方式,在读中质疑,在读中解疑,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进入情境,浮现画面,体会重点句子的思想感情。读写结合,丰富语言的积累。 五、单元课时安排 学习本组课文建议用11~14课时,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3课时,“回顾·拓展”2课时

三下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一、单元背景及目标分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为专题,前三篇为精读课文,后一篇为略读课文,另有一个“语文园地”,同步阅读安排了《走进大自然》等诗文10篇。本单元的学习目标为:反复诵读,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体会课文中的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从课文中了解作者观察的方法,积累文中优美的句段:通过说、写及课外了解、搜集等活动,扩大对大自然景物的了解,感受家乡和大自然景物的美好。 二.教学策略 这一单元的学习要在对诗文中自然景物丰富感受的基 础上,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在欣赏作者富有个性的文字的同时,感受其对美是如何“智性表达”的,追索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趣,获得美的熏陶,从而对自然之景怀有审美情致,并能够将这种美的体验通过恰当的文字表达出来。 三、教学建议 1、生字:弄清读音与字形 2、词语:注意读写与运用

3、句段:品味含义与特点 4、积累:丰富词汇与句段 5、训练:提升语文素养 四、文本简析及教学重点 本单元教学可综合“单篇深入课、拓展实践课、单元综合课”等课型进行。 《燕子》这篇课文教学的重点,一是要引导学生充分感受燕子的可爱形象,进而体会作者的情感:二是要体会并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描写生动、有序表达的方法。 《荷花》主要按“闻到清香、看荷花、我的联想”的顺序来叙述,教学重点之一是要在感受荷花美丽姿态的同时,体会作者丰富的联想和对大自然美的领悟。 《荷花》这两首诗教学的重点一是让学生大体了解诗句内容,让学生在诵读中了解大自然春天的美丽和生机勃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春天生命力的美好: 五、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 《燕子》 2课时 《古诗两首》 3课时 《荷花》 2课时

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整体教学单元导读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整体教学单元导读课》教学设计 广州市白云区京溪小学叶秋英 设计理念:夸美纽斯指出:寻求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使学生可以多学……我认为单元导读课就是这样一种方法,它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变教师的“灌”为“导”,变“注入式”为“启发式”,变学生对知识“点”的接受为“面”的把握,形成知识的体系。不管黑猫白猫,能抓老鼠就是好猫;不管是“单篇教学”还是“单元整体教学”,能提升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就是一种好方法。因此,“单元整体教学”值得老师们在实践中去尝试实践,进一步探索完善。 学情分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但是对于不同年代、不同国度故事情节的理解、人物形象的分析、重点语句的品味还有些难度,阅读过程中难以产生心灵的震撼。所以,在教学中,我紧紧围绕单元导读语,引领学生浏览本组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明确单元学习目标,探讨学习方法,做好学习规划,为学习整个单元做铺垫。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身边令人感动的事,产生学习本组课文的兴趣。 2.浏览本组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明确单元学习目标,探讨学习方法,做好学习规划,为学习整个单元做铺垫。 [教学重点] 浏览本组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激发学习兴趣,探讨学习方法,为整个单元学习作铺垫。 [教学过程] 一、植入汶川地震现场的微课视频,创设特定的氛围,激情导入。(设计意图:对小学生来说,再也没有比“兴趣“更好的法宝了。有了兴趣,学习将是一种快乐的旅行,是一次享受的盛宴。教师根据单元主题“感人的故事”选择导入材料,声情并茂地创设情境,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 讲述材料:《汶川地震中的护婴母亲》 老师要为大家讲个故事,让我们回到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现场(课件,音乐起,废墟的图片,婴儿的图片慢慢地浮现)当大地剧烈地摇晃起来,房屋轰然倒塌的那一刻,有一位汶川母亲,用最快的速度将自己刚出生不久的孩子紧紧地护在身下,她跪倒在地上,后背微微隆起,身体向前匍匐着,用她的臂膀和身躯给孩子搭建了一

七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一单元单元导读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安排的是以成长为主题的课文。这些课文,有的讲述自己从孩童游戏到长大读书识理的成长过程(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的讲述自己在父亲及周围大人的教育和影响下不断长大的生活故事(林海音《爸爸的花儿落利》),有的则是以童话的形式勉励人们在成长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和追求(安徒生《丑小鸭》),有的给人以生活的告诫和启示(《诗两首》),有的通过讲述由。“神童”变为常人的故事引起人深深的思考(王安石《伤仲永》)。 教学这个单元,要达到的目标是。了解他人的成长足迹,正确对待成长中的苦与乐、得与失、成功与失败,勇于面对生活、面对挑战;阅读课文,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要学会根据上下文揣摩精彩的、富有深意或感情色彩浓厚的语句,以便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传统课文,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读者,但从成长的角度选入教材还是第一次。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少年鲁迅在游戏、学习中所表现的童真和童趣。发掘他对生活的情趣和感受,从而使学生受到思想的启迪。 《爸爸的花儿落了》是从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中书选来的,书选的是最后一部分,原题为“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从本文题目就可以看出,这一部分实际上写主人公经历了那么多人生世事,在爸爸去世之时,终于体会到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小说其实展示的是作者自己童年生活的轨迹。书选的部分是随着主人公起伏的思潮而记叙下来的,所以文章采用插叙,时而写眼前的事,时而又回忆往事,从回忆中展示自己不断成长的过程,这样就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跌宕有致。教学这篇课文,可以让学生了解插叙的巧妙,看看作者是用怎样的文字引出对往事的回忆的。本文重点写爸爸对自己的深情和盼望自己长大、懂事的情感,写得深沉,含而不露。这主要是通过回忆儿时被打事件展示的。回忆当中,自始至终贯穿着作者对父亲的挚爱,也透露出父亲对自己的关爱,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握。“ 《丑小鸭》是一篇童话。童话讲的虽然是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故事,却能给我们成长中的青少年以有益的启迪。这是一篇带有自传色彩的童话故事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丑小鸭对生活的执著追求和渴望,正是这种不懈的努力和追求,使他最终从一个人人歧视、人人嘲弄的丑小鸭变成了一只令人羡慕的美丽的白天鹅。教学本文,也可以结合安徒生的生平讲一讲,因为丑小鸭其实是作者本人的一种自述。明白了这一点,学生就会对文章把丑小鸭写得那么生动感人有更深刻的了解,也会对学生的成长有更多的启发。 《诗两首》,一首是俄国诗人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首是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前一首没有通常所说的诗的意象,但多少年来却被人们广为传诵。作者的肺腑之言,殷殷劝慰,会使每一位读者受到强烈的震撼,也会从中汲取生活的力量。后一首诗,面对两条不同的路,“我”选择了那条人迹稀少、荒草没径而更加诱人的路,作者要表达的意思,读者稍一思考就会明白。教学这两首诗,要引导学生体会诗中蕴含的道理,这样的道理加上学生自己对人生的体验或对未来的想像,看看能给自己哪些有益的启示。 《伤仲永》。作者先讲述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这段成长历程,然后由此引发议论,表达对这位“神童”的惋惜之情。告诫我们要重视后天的学习和教育。

第一单元单元导读课

---------------------------------------------------------------最新资料推荐------------------------------------------------------ 第一单元单元导读课 第一单元单元导读课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单元导语,初步感知单元主题,明确单元学习目标。 2.了解课文大意,明确学习任务,激发阅读兴趣,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3.培养学生自主读书,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4.了解状物类文章的特点,学习怎样阅读状物类文章。 教学过程: 一、导入写景状物类文章是语文学习中一道独具韵味的风景线,或描摹山川名胜,抒写地域景致,叙述特定事物,或游览参观,寻踪探微,借物喻人,托物言志。 这类文章,一般由于具有诗意盎然的语言特色、个性鲜明的对象特点、自然率真的情感,因而深深吸引了同学们,是同学们最为喜爱的一类文体。 可以说,在所有的文章样式中,写景状物类文章最能够展现语文的语言魅力,也是最值得大家精读品味的选择对象,它对于丰富自己的人文视野,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陶冶自己的人格情操,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初读导语,揭示主题(导趣) 1.首先,考一考大 1 / 3

家,我们每单元课文前面都有一篇什么?生: 单元导语。 教师小结: 对。 大家真是学习上的有心人。 大家可不要小看单元导语,它是对这一组内容的概括,就好像我们前进路上的路标,给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读懂了导语就会对我们这一单元的学习做到胸有成竹。 下面请同学们就来自由读一读本单元的导读,想一想,它都告诉了我们什么? 2.生自由读。 3.同学们,谁来说说,这个单元的学习主题是什么?(1)学生读单元导语,思考单元主题是什么?(2)学生自由交流。 明确: 本单元课文都是状物类文章。 三、了解状物类文章的主要特点。 所谓状物,简单地说,就是描绘事物;具体地说,就是将事物的形状、颜色、大小、光泽、性能等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来。 一般分为状静物文、状动物文、状植物文。 《石榴》是状植物文,描写了石榴的枝叶、花、果实的形状、颜色和味道;这一类文章虽重在介绍事物特征,但是更多的在于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课内阅读训练 第一单元(单元导读 阅读训练)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课内阅读训练 第一单元 单元导读 本单元的课文主要是围绕“一花一鸟总关情”这个主题编排的。由《白鹭》《落花生》《珍珠鸟》四篇课文组成。《白鹭》描写了白鹭颜色的适宜、身段的精巧以及觅食、栖息、飞行时的韵味,给人以美的享受,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和赞美。它运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排比、拟人、反问;写作手法有首尾呼应。《落花生》采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围绕着“落花生”,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的过程,着重写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时“议花生”的情景,由花生的特点道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着个耐人寻味的道理,体现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桂花雨》以桂花为线索,回忆了作者童年时与桂花相关的生活场景,抒发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以及对童年生活无比怀念的感情。《珍珠鸟》以细腻真切的语言写出了珍珠鸟由怕人到信赖人的情感变化过程,表达了作者与珍珠鸟之间的情意,表达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感受。 学习这四篇课文,我们要学习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突出了事物的特征,这种手法的运用,使描述的事物形象更鲜明生动。如《白鹭》中把白鹭和白鹤、朱鹭、苍鹭进行对比;《落花生》中把花生和桃子、石榴等进行对比;《桂花雨》中把故乡的桂花和杭州的桂花进行对比;《珍珠鸟》中把大珍珠鸟的“胆小”与小珍珠鸟的“与人亲近”的前后对比,突出了事物形象,令人受到启发。我们还要学习通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的方式理解重点句子,从而把握住文章的中心意思,理解课文内容。我们也要通过学习课文内容,体会“花”“鸟”的内涵,培养观察、思维能力,培养善于通过普通事物发现不寻常的“美”,并能根据对事物的描写,抒发自己的感情。 阅读训练 一、阅读《白鹭》选段,回答问题。

(完整版)关于小学语文单元导读课的若干思考

关于小学语文单元导读课的若干思考 嵊泗菜园第一小学李群英 拜读了很多关于“单元导读课”的理论文献,观看了不同主题不同年段的单元导读课,聆听了许多来自第一线教师的实践心得,觉得自己对“单元导读课”这种新型的课有了些许的认识和体会,我把自己的点滴思考跟大家一起分享,希望能引起大家的共鸣。 一、单元整组教学的基本流程,决定了三种课型。 单元整组教学的基本流程是“整体感知(单元导读课)——部分感悟(部分感悟课)——整体回顾(单元总结课)。单元导读课居于整组教学之首,又称单元整组教学的起始课或感知课。 二、单元导读课的概念及基本模式。 1.何谓单元导读课 从刚才的录像课,还有上学期我们菜园一小展示的关于单元导读课的课例研究活动中,大家都已知道单元导读课就是在单元内容学习之前,对整组内容的整体感知。它以单元导语为教学切入点,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各种课堂学习方式,初步感受单元主题,做好学习规划,激发学习欲望,全面铺垫单元学习背景。 它的一般流程是这样的:1.连接起点,激发学习兴趣。 2.浏览整组课文,了解学习内容。 3.学习导语,明确学习要求。 4.尝试实践,规划学习策略。 刚才忻锋老师执教的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录像课,这几个流程基本都已一一体现,说明这堂课是一堂非常典型的单元导读课,它已抓住了单元导读课的基本模式:那么单元导读课的基本模式到底怎样呢?它如何操作呢? 2.单元导读课基本模式一般为“激趣——引学——导读——促行”,说白了,就是进行四个“导”:”导趣、导读、导学、导行。 (1)导趣:就是激发对本单元学习的兴趣,形成阅读期待。 对小学生来说,再也没有比“兴趣“更好的法宝了。有了兴趣,学习将是一种快乐的旅行,是一次享受的盛宴。单元导读课是学生第一次近距离地接触文本,文体中蕴含的故事、哲思、美景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师得当的教材处理让文本与学生的第一次接触有“眼前一亮”的感觉,继而产生“一探究竟”动力,那么阅读期待就此形成。总之,激趣应贯穿导读课课堂始终,并让这种兴趣延伸至后面两周的学习。(忻老师以图片展示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进一步加深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和增强民族自豪感,来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和求知愿望。)儿童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有直观感觉的图片音乐容易吸引孩子,这些直观真实的图片如果用得巧,用得精,用在不同的教学环节,就可以以直观形象来缩短语文教材理性的认识,激发学生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 (2)导读:就是全面感知内容,激发学生的深度阅读期待。 “导读”里的“读”,不是指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反复读,而是指整体的浏览感知,是将课文、资料袋、插图有机融合。学生在粗知大意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疑惑点和兴趣点,选择定向阅读,进行阅读分享,激发深度阅读期待。只要把握好导读的度,非但不会影响后面的阅读,而且会激发出更大探究欲望,实践欲望,这种深层的学习期待,将伴随孩子经历整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从而为学生主动完成对知识的自主建构打下基础。单元导读中获得一种整体感受的力量是逐篇教学所不能比拟的。这一种力量为深入感悟打下了基础,成了整个单元教学的情感主旋律。(忻锋老师的录像课中,这一环节体现得很明显,她利用质疑问难和图片展示的形式,引领学生感知了课文的内容。) (3)导学:就是引领学生读好导语,让学生根据单元导语的指向和自己的求知兴趣,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优质教案

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课文是一些中外优秀的剧本。剧本中的故事或令人感动振奋,或引人慨叹深思;而剧本中的人物,或有着动人的风采,或有着可憎的面目。我们将通过自主选择合适的剧本,分配角色,合作排练,演出融入了自己独特体验的戏剧。 “任务一”中包含以下三篇课文: 《屈原(节选)》节选自《屈原》第五幕第二场。主要取材于战国时期楚国的历史,写伟大诗人屈原的政治挫折和个人遭际。该剧气势磅礴,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剧情紧张激烈,波澜起伏;风格刚健悲壮,酣畅淋漓。 《天下第一楼(节选)》节选自《天下第一楼》的第三幕。该剧描写了创业于清代同治年间、传至民国初年的老字号烤鸭店“福聚德”由入不敷出、势如累卵到东山再起、名噪京华而又面临倒闭的曲折发展历程,歌颂了卢孟实、玉雏姑娘、罗大头、常贵等人的聪明才智、事业心与实干精神;控诉、批判了游手好闲的败家子习气和黑暗腐朽的社会势力。 《枣儿》是一个话剧小品,它是新时期戏剧百花园中一朵盛开的小花。全剧运用象征手法,围绕着“枣儿”展开情节,描写了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厚亲情,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 “任务二”要求学生排练一出舞台戏,帮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了解戏剧这种文学形式。 “任务三”要求学生能够从语言、剧情、演员、导演、布景等角度评价戏剧,旨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初步认识什么是剧本,初步了解剧本的结构。 2.了解剧本的发展历程,激发学生对剧本创作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角色朗读,了解剧情,理清人物关系。 2.分析剧本中的人物形象,品味戏剧中的语言,体会剧本的写作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剧本的学习,分角色表演,从中体会剧本中所呈现的社会矛盾。培养学生阅读鉴赏戏剧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对剧本的学习,分角色表演,从中体会剧本中所呈现的社会矛盾。培养学生阅读鉴

单元导读课设计

单元导读课教学设计 莱阳市第二实验小学王银玲 一、教材版本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单元主题——《热爱生命》。 二、设计理念和思路 单元导读课又叫单元整体感知课,在单元教学之前进行,时间一般为1课时。它的主要任务有:整体感知单元学习的主题与内容;整体把握单元学习的要求;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与资料积累;激发学习的兴趣,孕育求知的欲望。 基本思路为“激趣——引学——导读——促行”。用电影中的行话来说:单元导读好似电影首映式,精彩的镜头给你看一段,主要人物出场见见面,为的就是抓住你的心,指明学习的路径和方法。它在单元整体教学过程中起到了一种整体导航、总起定向的作用,关注点不是本节课解决什么问题,而是这一单元的主题学习要解决哪些问题。 单元导读课,关键在一个“导”字: 我们可以采用“故事激趣”“以图引文”等不同方法,精心设计阅读“趣点”或“焦点”,让学生轻装上阵来导趣。 通过引领学生读好导语,根据单元导语的指向了解本单元学习的有效方法来导学。 采用“通读与感悟”“片花式朗读”等方法全面感知整组内容,引导学生获得单元学习的整体印象,让学生对整组课文的内容先睹为快来导读。 将主题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引导、鼓励学生去主动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包括单元习作的提前安排,以此来导行。 如何落实好这四个导,实践中可以采用单元导学卡或单元预习卡,这不仅有助于整合思想的落实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还有助于教师从中获得学情,使教学有的放矢,所以课前一定要让学生有充分的阅读和预习准备,在学生没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之前,我们先拿出一课时的时间由老师带领学生进行单元整体预习。 三、教材和学情分析 本单元以“热爱生命”为主题共安排了四篇课文:吴玉楼的《触摸春天》、美国琳达·里佛斯的《永生的眼睛》、台湾杏林子的《生命生命》和冯骥才的《花的勇气》,还有一个“阅读链接”,一个语文园地。开篇的“导语”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揭示了本单元的主题内容;四篇主体课文和一个阅读链接从不同的角度,使学生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如何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四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语文方面,有了一定程度的语言文字积累,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但作为十来岁的孩子,对生命的意义这一永恒话题的理解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要注意引导学生认真领会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并联系自己读过的和身边发生的感人故事,体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和感染。 四、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和学情分析,我设定了3个教学目标: 1、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过关考查,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积累一定的学习方法。 2、提前布置拓展阅读的内容,激发学生了解、阅读更多关于“热爱生命”作品的兴趣。 3、提前了解口语交际和单元习作的内容。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预习过关考查,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教学难点:通过本单元热爱生命的系列作品的阅读,激发学生了解、阅读更多的关于热爱生命的作品的兴趣,能主动搜集有关资料。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1)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 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语文教案 / 初中语文 / 七年级语文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1)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七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目标概说] 本单元展示了斑斓多彩、充满浓郁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 联系作品的文化背景,我们将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去赵庄看社戏,感受湘西人民端午日赛龙舟的热烈气氛,回味几十年前京郊运河父老乡亲们过年的喜庆情景,几首中秋咏月诗词更是勾起了人们对亲人、朋友的无限思念。通过欣赏作品中展示的优美画面和语言风格,体会作者的美好情思。通过调查家乡的风俗民情,让我们共同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增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 写作单元将让我们懂得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会从生活中获取丰富的写作材料。在“走进图书馆”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将学会检索书目,查检工具书,并能根据需要进行摘录,做读书卡片。 【阅读教学设计】

社戏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社戏》是一篇小说。在整体把握故事情节的基础上,从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入手,让学生选择自己认为最值得研究的段落进行小组学习,并联系自身体会理解文中的重点段落,充分发挥学生的阅读个性。 教学目的: 1.了解文中美好的童年往事,认识劳动人民的纯朴可爱。 2.理清课文的思路,理解重要段落的作用及叙事的详略。 3.学习其语言的生动性。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联系平时节日里学生所看到的节日场面、风俗民情,引出课文。 二、整体把握文章脉络: 1.检查预习,赛一赛,看哪一组同学能又快又准地读出下列字、词:(略) 2.谈谈你所了解的鲁迅。(可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资料) 3.初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体裁是什么?它有哪三要素?这篇课文的主要情节或者说中

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单元导读课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单元导读课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单元导读课”教学设计 临沂第九实验小学张艳艳 教学目标: 1、识记本单元的生字生词,积累部分词语。 2、读通本单元课文。 3、整体感知本单元内容,产生对本单元内容学习的期待。教学重难点: 1、识记本单元的生字词,积累部分词语。 2、难读的句段读通顺。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学生跟唱,牧童、老牛、白云等景色,展现了一幅美丽的乡村美景。你到过乡下吗?都看到了什么样的美景? 学生汇报。 师:是的。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你会闻到瓜果的芳香;在夜晚的池塘边,你会听到青蛙的歌唱;在辽阔的草原上,你会看到成群的牛羊。下面的课文,为我们描绘的就是这样的乡村生活画面。让我们随着课文的学习,走进乡下人家,感受田园诗情。 师:课文包括哪几课?

生说,师板书《乡下人家》、《牧场之国》、《古诗词三首》、《麦哨》师:单元导读中给我们提出了哪些学习要求呢?生读单元内容导读,汇报交流。生2走进田园热爱乡村师板书:走进田园热爱乡村二、检查预习、学习字词 1.词语我会读多媒体出示词语: 屋檐装饰捣衣和谐镶嵌骏马公爵牲畜蚕桑昼夜耘田箬笠蓑衣湖畔兜肚包裹嚼碎撩起鸡冠花西塞山麦穗儿催眠曲膘肥体壮辽阔无垠直沁肺腑 1)孩子们,旅行之前呢,老师要检查一下同学们准备得怎么样,打开昨晚下发的自学预习单,看着“词语我会认”部分,组内检查预习情况。 2)分小组汇报预习情况,班级展示生1屋檐装饰捣衣和谐镶嵌生2骏马公爵牲畜蚕桑昼夜生3耘田箬笠蓑衣湖畔兜肚生4包裹嚼碎撩起鸡冠花齐读:西塞山麦穗儿催眠曲 膘肥体壮辽阔无垠直沁肺腑 3)强调“麦穗儿”音读“牲畜”的“畜”是多音字4)还有没有多音字? 多媒体出示:三组多音字组词 chùguān 畜塞 sāi 冠 xùsài guàn 生读

三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导读课

第一单元导读课《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教学目标: 1. 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功能,小组内预习,小组长根据预习卡采用多种形式逐一对字词和课文朗读过关检查并做好记录。 2. 使组内每个学生都能做到正确认读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本单元左右结构字比较多,教师重点指导“坪坝”的书写,注意指导学生观察左右两部分所占比例。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儿童生活的丰富多彩。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其既能正确流利地使用普通话朗读,又能初步学会默读;帮助学生提高阅读速度,使其尽快适应中年级的语文阅读学习。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预习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孩子们,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步入了三年级,三年级就意味着我们是大孩子了,在学习上、生活上,我们都要以大孩子的姿态来进行。也就是说,我们长大了!长大了的我们会有什么不一样呢? 二、学习单元导读,了解本单元学习内容 1、谁来读一读第一单元的单元导语? 2、交流汇报:通过读导语,你知道了哪些关于这个单元的学习要求?我们还知道了本单元的单元主题是——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本单元一共有4篇课文,分别是——(学生齐读课题) 3、课前我们按照小组分工,对本单元进行了预习。(出示预习卡) 三、检查交流字词 1课: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摔跤坪坝穿戴打扮欢唱招呼飘扬 敬礼 2课:盛开玩耍绒毛假装钓鱼观察花瓣合拢手掌谢廖沙3课:铁链攀着似乎辫子笔陡发颤汲取

4课:花苞耷拉黎明缕缕炊烟满载而归 小组展示预习情况,这些词语你都读熟练了吗? 1、出示词语 “坪坝”是什么意思?(平坦的场地) 你是怎么知道的?(查工具书、查电脑) 是的,遇到不懂的词语我们要利用好工具书或者到电脑上查查,这是帮助我们理解词语的好办法。 “坪坝”这两个字都是什么结构?(左右),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左窄右宽)在练习本上写两遍。 2、看看我们的民族小学里都有那些民族的孩子? 让学生读一读课本上出现的少数民族的词语。我国还有哪些少数民族呢? 3、出示词语:铁链发颤攀登笔陡, 谁来读?这几个词语让你感受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看,读词语也能让我们读出画面感来,这就是我们汉字的精妙之处。 在这组词语里还有一个多音字,你知道吗?(发颤的“颤”),它的另外一个读音是?能组个词吗? 这个单元的多音字还有不少,你还找到了哪些? 出示:假朝似发相 四、检查交流课文预习情况 1.《我们的民族小学》第一自然段写了各族小学生的情景,第三自然段写了的情景。 2. 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这所小学跟你的学校有哪些不同之处? 出示句段: 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还有汉族的。大家穿戴不同、语言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那鲜艳的民族服装,把学校打扮得更加绚丽多彩。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 谁愿意把这段话读给大家听?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情景?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出示句式: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汕头市新溪第一中学初二语文备课组 一、单元总揽 本单元的五篇文章都是叙事性作品,它们或追叙作者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展现名人、伟人的一个侧面,揭示人生意义,使学生受到正确的人生态度、情感价值观教育。《藤野先生》——鲁迅回忆自己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文章重点叙述了自己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追述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洋溢着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我的母亲》——作者叙述了母亲对自己人生的深远影响,再现了中国传统社会一位既普通又伟大的母亲的形象。 《我的第一本书》——是作者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第一本书”折射出的是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人间温情和生活乐趣。 《列夫·托尔斯泰》——作者不仅为我们展现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揭示出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再塑生命》——表现了一位富有爱心的教师形象以及她那高超的教育艺术,同时也展示了一个盲聋哑女孩的精神追求。 二、单元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了解作者及相关的写作背景。 2、积累本单元中的重点字词。 3、学习细腻描写人物言行的方法并应用。 (二)过程和方法 1、理解课文的主旨,体会作者的感情。 2、学习传记和回忆录的写作方法,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细心揣摩其叙事风格、描述手法和情感表达。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联系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进而了解社会人生,体会人生奋斗的意义,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思考、感悟社会人生。 2、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揣摩文章的叙事风格、描述手法和浓郁的感情色彩等。 四、教学设想 1、本单元的文章具有浓厚丰富的人文内涵,涉及深广的社会背景,引导学生自主地查阅搜集资料,培养他们筛选整理信息的能力。 2、教学时引导学生质疑,在探讨交流中加深文意理解,领会文章艺术表达的特色。 3、叙事性作品比较适合朗读,在反复朗读中引导学生揣摩玩味作品的叙事风格、描述手法和其中的感情。 4、品味名家的人生历程,诱发学生的人生体验,感悟社会人生哲理。 第一课《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藤野先生》是鲁迅对20世纪初自己在日本留学时的一段经历的回顾,重点叙述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热情歌颂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追述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洋溢着作者的一腔爱国之情。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