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单元单元导读课

第一单元单元导读课

第一单元单元导读课
第一单元单元导读课

---------------------------------------------------------------最新资料推荐------------------------------------------------------

第一单元单元导读课

第一单元单元导读课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单元导语,初步感知单元主题,明确单元学习目标。

2.了解课文大意,明确学习任务,激发阅读兴趣,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3.培养学生自主读书,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4.了解状物类文章的特点,学习怎样阅读状物类文章。

教学过程:

一、导入写景状物类文章是语文学习中一道独具韵味的风景线,或描摹山川名胜,抒写地域景致,叙述特定事物,或游览参观,寻踪探微,借物喻人,托物言志。

这类文章,一般由于具有诗意盎然的语言特色、个性鲜明的对象特点、自然率真的情感,因而深深吸引了同学们,是同学们最为喜爱的一类文体。

可以说,在所有的文章样式中,写景状物类文章最能够展现语文的语言魅力,也是最值得大家精读品味的选择对象,它对于丰富自己的人文视野,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陶冶自己的人格情操,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初读导语,揭示主题(导趣) 1.首先,考一考大

1 / 3

家,我们每单元课文前面都有一篇什么?生:

单元导语。

教师小结:

对。

大家真是学习上的有心人。

大家可不要小看单元导语,它是对这一组内容的概括,就好像我们前进路上的路标,给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读懂了导语就会对我们这一单元的学习做到胸有成竹。

下面请同学们就来自由读一读本单元的导读,想一想,它都告诉了我们什么? 2.生自由读。

3.同学们,谁来说说,这个单元的学习主题是什么?(1)学生读单元导语,思考单元主题是什么?(2)学生自由交流。

明确:

本单元课文都是状物类文章。

三、了解状物类文章的主要特点。

所谓状物,简单地说,就是描绘事物;具体地说,就是将事物的形状、颜色、大小、光泽、性能等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来。

一般分为状静物文、状动物文、状植物文。

《石榴》是状植物文,描写了石榴的枝叶、花、果实的形状、颜色和味道;这一类文章虽重在介绍事物特征,但是更多的在于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最新资料推荐------------------------------------------------------ 《白鹅》、《海燕》是状动物文,从多方面介绍了白鹅傲慢的特点、《海燕》也是状动物文,小燕子的外形特点、飞行特点、停歇特点等;《鹤群》赞美了鹤群的团队精神。

所以,阅读此类的文章,我们先要在结构上弄清它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那么怎么阅读这类文章呢?在单元导语里,还给我们提出了学习任务和要求,你能找到吗?四、自由读书,自主感悟(导读)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按老师的要求快速浏览四篇课文,(保证 5 分钟)了解单元课文内容。

五、再读导语,提出学习的任务与要求(导学):

1.再读单元导语(出示),看看这组课文的学习任务是什么呢?请在书上划一划。

...

3 / 3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单元导读课教案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单元导读课教案 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单元导读课教案1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默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学习重点】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继续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学习准备】 准备材料《我的童年》,学生人手一份;课前搜集有关季羡林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 1、各组交流一下读书活动的开展情况。 2、准备好课前发的材料: 阅读《我的童年》,谈一谈读后的感受。 3、比较一下《我的童年》和《窃读记》的异同。 4、读一读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季羡林的资料: 今天,就让我们跟着苗苗一起走进季羡林先生家,采访一下这位德高望重、酷爱读书的老爷爷,听听他对读书的见解。(板书课题) 二、做采访准备 1、说一说自己想采访的感兴趣的读书问题: (教师做好记录) 2、讨论一下在采访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礼貌问题、作记录问题……) 三、读课文,找到自己的答案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2、在季老的话语中,找到自己问题的答案。 三、感悟课文内容 1、季羡林先生对于读书,提出了哪些见解?谈谈你对这几点的认识: ⑴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 ⑵要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 ⑶进行古诗文积累。 2、这篇文章与以往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之处? 这篇文章是一篇访谈录,一问一答式。 我们在访问爱读书的人时,用这样的记录方式就很好。希望同学们把我们的读书活动继续进行下去,开展得丰富多彩。 3、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小苗和大树不仅代表着苗苗和季羡林,“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小苗”与“大树”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长、汲取营养,小苗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们才能成才的内容。 四、个性阅读,独特见解 1、在小组内就感兴趣的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还可以提出与文中人物不同的见解。 2、形成小组意见全班交流,达成一些共识,得到启发。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3、谈谈你对闲书的认识。 五、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特点 1、同位俩分角色读课文,读完后互相评价。 2、两名学生分角色一问一答。 3、全班对于他俩的读进行评价,说出理由,如: “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来,我们就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从中可以看出季羡林老先生亲切幽默、平易近人,说得形象生动,听来如临其境。 “爷爷,我和您太像了,我也喜欢看闲书。有一回上数学课,我低着头看《水

(完整版)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导读课

课题:第一单元课型:导读课课时:1 总时数: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共有四篇文章,《窃读记》和《走遍天下书为侣》是精读课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和《我的长生果》是略读课文。这几篇课文的内容都围绕着阅读。《窃读记》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心理和乐趣,表达了对读书的热爱。《走遍天下书为侣》告诉我们要以书为伴,终身学习。《小苗与大树的对话》通过小女孩与季羡林的对话,使我们知道读书要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我的长生果》通过作家叶文玲童年时读书,作文的经历,点明了读写中吸收与倾吐的关系。另外配合本组专题,还安排了“综合性学习”,“阅读链接”,“语文园地”等多项训练内容。 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明白阅读的意义,激发阅读的兴趣,养成阅读的习惯,从而受益一生。 二、设计理念 1.整合教学资源。 加强教材的整合和课内外学习的结合。内容的整合,有利于集中精力突破重点,整合以后,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学习效率更高了。 2.优化学习的过程。 语文学习虽然会有多种收获,但对语文教学本身而言,应该以感悟理解文本,获得方法为主。 3.注重语言积累。 积累语言是语文课极其重要的任务,。语言积累要靠背诵和记忆,但是又不能单纯靠记忆和背诵来检验积累的情况。 三、学习目标 1.认识26个生字,会写23个生字,能读准词语盘点中的词语,会写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2.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 一本好书,蕴藏着丰富的知识和美好的情感。阅读一本好书就是跨越时间和空间,同睿智而高尚的人对话,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啊!古今中外有成就人,都喜欢阅读,并善于从书中汲取营养,从而走上了成功之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一组课文“我爱阅读”。 二、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阅读单元导读,明确本组单元要求。 2.认真阅读本组课文,完成读书单。 3.小组合作讨论共同完成。

部编版(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 -第二单元导读课 人教部编版

第二单元整读课导学案 【导学目标】 1.认识32个生字,读准4个多音字,会写32个字, 写30个词语。积累寓言故事或成语故事。 2.能读准文言文字音、读好“因释其耒而守株”。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结合插图,疏通文意。懂得不要心存侥幸,不要不劳而获,要靠自己的劳动去创造美好的生活。 4.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懂得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规自己的短处的道理。 5.根据词语提示,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6.理解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后不同态度,体会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 【导学重难点】认识生字、体会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 【导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预习反馈 1.出示图片,把图画的意思说清楚,引出本单元主题。 2.浏览这一单元的内容,明确本单元要求学习的课文。出示本単元课题《守株待兔》《陶罐和铁罐》《美丽的鹿角》《池子与河流》目标定向,自主学习 1.自由朗读这四篇课文。出示阅读提示:(1)初读课文,划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并多读几谝,难读难认的词语做好标记。(2)再读课文,

画出喜欢的句子和段落,多读几遍,并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2.自主学习,教师巡视指导。合作交流,点拨指导设计闯关游戏,检预习情況。 二、课堂探究 第一关:小组合作学生字 1.借助学习单,同桌之间你指我认、我指你认 难读词语重点读。 2.归类出示学生认为难读的词语 3.指名读,小老师领读,比赛读,开火车读等多种方式读生字。重点指导多音字“称"和“禁”。 第二关:交流展示 1.学生交流识字方法。预设形近字归美识字法。 2.观察这些字的特点,明确偏旁。 3.教师范写,重点指导“艳”和“霜”。横画:从左向右书写,要写的平稳,多条横排列时要注意长短变化。 4.学生练写,注意书写经势。 三、当堂检测,课文朗读我最棒 (一)小组交流喜欢的句段。把喜欢的句子读给小组内的同学听,有困难的句子小组内共同解决。 (二)出示生字较多和难读的句子。 1.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2.“何必这样说呢?”“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有什么可吵的呢!”

低年级单元导读课教学策略分析

第一种课型低年级单元导读课基本策略 单元导读课,就是在单元内容学习之前,对整组单元内容的整体感知。它以单元主题为教学切入点,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依托,以读通课文为核心,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多种学习方式,读通课文、初步认识生字,大体了解本单元所学内容,激发学习欲望,为单元学习做好铺垫。 单元导读课旨在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变教师的“灌”为“导”;变“注入式” 为“启发式”;变学生对知识“点”的接受为“面”的把握。 基本流程: 激发兴趣初读课文聚焦重点单元回顾 整体感知疏通句段互学认读总结提升 低年级单元导读课基本流程图 1 .激发兴趣,整体感知 学习目标: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有所了解,并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操作要领:围绕单元主题、单元教材的主要内容,创设情景,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思维想象,营造宽松、积极的氛围,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让学生了解单元阅读内容。 2 .初读课文,疏通句段 学习目标:自读课文,读通句子,圈认生字、生词。 操作要领:教师引导学生自由朗读,基本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将难读的句子标记出来,多读几遍。圈画阅读过程中不认识的字词,借助拼音、查字典等方式认读识记。

3. 聚焦重点,互学互认 学习目标:读通难读的句子。同桌、小组内互助认读生字。操作要领:教师采用范读、领读、合作读等形式,指导学生读通长句子和难读的句子。同桌之间相互合作认读生字,增强认读效果。学生对较难认读、易读错的生字进行标记。 4.单元回顾,总结提升学习目标:回顾单元主要内容,总结本课学习成效,整理助学单,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 操作要领:师生对单元内容做简单的回顾梳理。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和特点设置问题,留下悬念,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收集整理助学单,了解学生识字情况,为整体识写课做好准备。 二、单元导读课应注意问题 (一)注意本课“度”的把握 有的老师在进行本课时提出了过高的要求,既让学生把本单元的课文读正确、流利,又让学生认会生字,同时还要了解每篇文章的主要内容。针对这些要求,熟悉课标的老师会发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粗知文章大意”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是我们中年级段的学习要求,对于低段课标是这样要求的“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而对于文章主要内容的把握没有涉及到,更何况是在单元学习之前的预习课。因此,如果我们过高的设定目标,可能会适得其反。 我们依据《课标》要求和本学段的学生的认知特点,将单元导读课的目标设为教师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中,读通课文,疏通句段,初步认识生字,扫除阅读的障碍。万不可拔高要求。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导读课电子教案

第二单元导读课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教学目标: 1.了解本单元内容,帮助学生建立单元学习的整体意识,把握单元文化主题。 2.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读课文,疏通句段,激发阅读兴趣。 3 初步认识生字,大体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建立单元学习整体意识。更好的把握本单元的整体,明确本单元的所有内容。 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1.教师制作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课件。2.助学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整体感知 1、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春天),那第二单元又让我们学到些什么呢?请大家翻到课本18页,找到上面的小黄色框,读读里面的内容,看看,你能不能找到答案。 学生读书汇报(板书:亲情的温馨) 2、师:我们应该怎样爱我们的亲人呢?在这段话中就告诉我们了。(指名读) 3、师小结:同学们,这就是单元导语,在学习单元课文之前,我们如果读读它,就会提前了解这一单元要告诉我们的内容呢。 4、同学们,学会关爱周围的亲人呀,我们不仅要记到心里,还要行动起来呢。这一单元的四个小故事就会告诉我们怎么去关爱别人呢,看看书,一共有哪几个小故事?读这四个课题,看看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你想知道什么? 师:同学们真聪明,从课文题目中就知道了许多的内容呢。 二、初读课文,疏通句段

1、现在,就请大家自己请读读这些故事,在读书之前,老师还有个小要求呢。出示自读提示: 学生读书,教师巡视指导 2、同学们在读书时,有没有发现,有些句子特别容易读错,或者有些句子、段落太长、不好读?都有哪些这样难为我们大家的句子呢?小组长,你带领大家再去读读课文,讨论哪些句子难读,把它们标记出来。 4、小组长汇报难读的句子有哪些:同学们,这个同学在汇报时,我们要竖起小耳朵认真听,如果他找到的,就不要再说,如果他没有说全的,你再给予补充,好不好? 教师要关注学生认为最难或容易读错的句子有哪些,注意分析,及时调整思路。 三、聚焦重点,互学认读 (一)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 1、遇到这样难读或易错的句子怎么办呢?今天老师来教你几招。 师:这个句子为什么大家觉得容易读错? 学生汇报(师在课件上用“△”标记“精彩”一词的同时,也让学生在书中标记) 再找生读此句子。 2、师:同学们,你看,将容易读错的词语标记出来,再读书的时候,就会注意到,就不容 易错了,句子也就读的顺畅了。出示: 师:这里面有好多生字,但哪个字最难认?(厨房、红润润、帮、挠、痒痒)谁会读?(请大家跟他多读几遍。) 师:现在,最难的字我们认识了,你再试着读读这句话,看看好读了吗?

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导读课

第一单元导读课 教学目标: 1.认识41个生字,读准3个多音字,会写18个字,会写1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能运用学过的方法,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4.能想象并说出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其中的童真童趣。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言文字体会课文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导学案,朗读音频,笔记模板 一、明确单元主题和语文要素 导入语:孩子们,准备好了吗,新年的第一课我们以这种全新的形式来上,希望大家克服困难,不负光阴,用心学习,老师把笔记的格式发到了群里,大家边听边记,笔记开学要上交,注意书写,今天我们先来上第一单元的导读课。和以往相同我们在学习课文之前先要明确单元主题,大家一起来看单元导语部分。 本单元的主题:童年往事 明确了主题我们再来看看本单元对我们提出的学习要求,其中第一条就是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大家要做好笔记。 语文要素是: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学习课文的时候我们要时刻牢记单元主题和要素,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课文精髓,下面大家来读读本单元的四篇课文。

二、通读本单元课文(每篇课文读一遍,画出生字词) 学生可以选取课文的某一段落朗读发语音,老师挑选部分听后指导 三、字词的处理: (一)出示本单元课文中的词语(手写拍照片或打在Word上截屏发到群里): 昼夜耘田绩麻稚子银钲玉磬玻璃水满陂涟漪蚂蚱 蚌壳溜平谷穗倭瓜徘徊烟波浩渺篝火风光旖旎平沙无垠巍峨雄奇 年近耄耋燕园点缀玷污秉性凉飕飕撩乱眷恋 1.学生自由读(2-3分钟) 本单元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两篇,生字较多,老师归纳了一些词语大家来读一读。 2.指名读,xx同学来读一下第一行的词语,读得好的点评,错误纠正,同时强调重点生字的读音(3-5分钟) 3.难写易错字:(学生练习) 耘桑陂拔瞎割承 以上是本单元的难写易错字,大家认真书写到笔记本上,每个字写两遍。 要注意书写:如“水满陂”的“陂”字,部首是右耳刀。“耘”字左边的偏旁“捺”变“点”,还有“桑”字上半部分下边的两个“又”也是“捺”变“点”。“拔”字右边是“友”多一点。“瞎”是眼目旁。“割”是左右结构。“承”右边是点撇,不要连笔。 4.本单元的多音字(注音组词): 本单元的多音字有三个,大家整理到笔记本上,注音组词,下午交流

部编版三年级第二单元单元导读课教学设计

单元导读课教学设计 主备人:国昌实验学校三年级李珊 【教学目标】 基础目标: 1.自读单元导语,了解本单元主题——“金秋时节”,明确本单元的学习要求。 2.通读课文,初步了解四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3.填写有框架的单元学习导图,规划单元学习活动,形成单元学习设想。拓展目标: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填写思维导图,提炼单元主题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诵读经典,激趣导入 秋天,天空分外晴朗,白云也绽露笑容。高高的白杨树在哗哗地鼓掌,风在悄悄地把喜讯传送。这节课,我们就进入第二单元的学习,咱们先上一节单元导读课,好不好?上课!请看“自学导航”。 二、独立自学,整体感悟 “独立自学,整体感悟”环节对应的教学目标

师:自读单元导语,说说本单元主题是什么,我们应该注意哪些学习要求,用笔标出来。 什么是单元主题?——就是本单元讨论的主要话题。这一单元是讨论的是什么话题呢?我们应注意哪些学习要求?自己读一读,把有关的词语用横线划出来。 师:这个单元的主题就是——“金秋时节”。我们在这个单元中注意的学习要求就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学习写日记。(指导学生说说单元主题,应注意哪些要求,用横线划出来。) 师:单元导语我们读懂了。 师:请看《自学导航》第2条: 小声朗读课文一遍,标出自然段序号,遇到不认识的生字用铅笔圈出,并借助拼音多读几遍。在文中画出有新鲜感的词句。 【第4课】 师:我们先来看第4课——《古诗两首》。把书平放到桌面上,一手拿着笔,一边读一边做标记。 (生自读《古诗两首》一遍) 认真读古诗思考下面的问题: 这三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 学生自读《山沟里的孩子》,读懂山沟里的孩子学习生活的特别之处。 【第二课】读《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认真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 自由读课文,说说你读出了什么? 【第三课】 用自己的话说说秋天的雨有什么样的特点。 出示:小组合作,说说每篇课文都写了什么,填写单元学习导图。 师:请大家看——这就是单元学习导图。(出示“单元学习导图”)刚才我们说这一单元的单元主题是什么来?(填写单元主题)

(完整word)小学语文单元导读课堂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单元导读课堂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针对这些情况,近几年的语文教学的改革一浪接一浪,其中以单元整组教学的呼声最为热烈。 杨再隋教授以《语文教学的整体观》一文呼吁全体语文教师:语文教学要从整体入手,引领学生在文本的整体背景上研读,最后回归整体,从而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时至今日,在整体思想的引领下,单元整组教学、主题式教学、群文阅读教学等整体教学形式应运而生。我镇在2007年进行单元模块整组教学的实践研究,并将一组课文分成三个模块的操作达到整体教学的效果,分别为单元导读,整体设计,回顾拓展。本文将具体介绍的是第一个模块,基于单元整组教学之上的单元导读(也可称之为单元整体感知)的探索研究与实践思考。 夸美纽斯指出:寻求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使学生可以多学……我认为单元导读课就是这样一种方法,它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变教师的“灌”为“导”,变“注入式”为“启发式”,变学生对知识“点”的接受为“面”的把握,形成知识的体系。因此,“单元导读课”值得老师们在实践中去尝试实践,进一步探索完善。 第一,精设单元导读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方向盘,所以在设计单元导读课的教学目标一定要紧扣本单元的教学主题进行精心设计。从而保证本课堂的教学有序有效进行。在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主题是:艺术与生命。 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选编的四篇课文情真意切,文质兼美,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伯牙绝弦》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伯牙、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动容;《月光曲》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奇故事,告诉我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蒙娜丽莎之约》向我们介绍了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那恬静、淡雅的微笑让我们感受到了神秘而永恒的美;《我的舞台》娓娓叙述了我国著名评剧演员新凤霞之女吴霜女士在艺术舞台上成长的故事,反映了在“艺术和生活”的舞台上,勇气和力量让人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第3课《老人与海》导读

《老人与海》导读 ——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 一、作者简介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 1899—1961),美国小说家。他于1899年生于芝加哥附近的一个医生家庭,曾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担任驻欧洲记者,并以记者身份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晚年患多种疾病,精神抑郁,1961年自杀。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1927)、《永别了,武器》(1927)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20年代是海明威文学创作的早期,他写出了《在我们的时代里》、《春潮》、《没有女人的男人》和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等作品。这一时期,正值西方世界沉沦为爱略特在社会崩溃背后所看到的荒原时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就是写战后一群流落欧洲的青年的生活情景以及他们精神世界的深刻变化。小说主人公杰克·巴恩斯是一名美国记者,战争毁掉了他的性能力。他爱上了一名英国护士勃瑞特·艾希利,后者也倾心于他,但他们无法结合。一个美国作家罗伯特·柯恩——一个对生活颇多虚妄与浪漫幻想的人也爱上了勃瑞特,但她并不喜欢他。这一群历经沧桑的青年,战后浪迹欧洲大陆,整日无所事事,聚饮、争吵或殴斗。战争夺取了他们的亲人,给他们留下了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创伤,他们对战争极度厌恶,对公理、传统价值观产生了怀疑,对人生感到厌倦、迷惘和懊丧。小说从一个独特的角度谴责了战争,具有反战色彩。小说因写了一代人的迷惘而成了“迷惘的一代”文学流派的代表作。 《永别了,武器》(又译《战地春梦》)是海明威的代表作。他以反对帝国主义战争为主题,揭示了“迷惘的一代”出现的历史原因,控诉了战争毁灭人的理想和幸福,戕害人们的心灵,并使千百万无辜生灵因此涂炭的罪恶。这篇作品显露了海明威散文风格的基本特色和“现代叙事艺术”。作品故事情节简单而意境纯一,语言朴实无华,句子短小凝练,环境描写达到情景交融。 30、40年代,海明威的《第五纵队》塑造了摆脱迷惘、悲观,为人民利益英勇战斗和无畏牺牲的反法西斯战士形象。这一时期,他尊奉美国建筑师罗德维希的名言“越少,就越多”,使作品趋于精炼,提出了“冰山原则”,只表现事物的八分之一,使作品充实、含蓄、耐人寻味。1939年,海明威以西班牙内战为背景创作了著名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

四年级语文单元导读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导读课 学习目标: 明确本单元的主题、目标、学习方法。 导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祖国的千山万水是那么多姿多彩,那奔腾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蓝天的雪峰,那辽阔宽广的草原……真是江山如画呀。 二、感知单元主题: 1、读课题,猜主题 自由读课题,猜每篇课文都讲什么? 2、读导语,悟主题 默读单元导语,从导语中你获得了什么? 3.读课文,引主题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选择喜欢的课文,说说自己初读感受。 交流:概括本单元的主题。 三、感知单元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阅读本组课文中的四篇课文,边读边勾画出自己喜欢的词句。 2.读第二课中的二、三自然段,第三课中的五、六自然段,激发朗读兴趣。 四、读片段,定学法: 1、体会本单元课文的特点。 提示学法: 1)、关注作者的写作顺序。按游览顺序、移步换景等写法。 2)、体会作者怎样用优美的词句表达情意的。 3)、体会作者在写作时修辞方法的运用。(排比) 2、回忆以前学过的写景、游记类文章的学习方法。 五、明确单元目标: 1、掌握29个生字及所组成的词语。背诵文中精彩的语段。 2、体会作者是怎样用优美词句表达情意的。 3、体会作者的写作顺序。 4、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六、作业布置:收集与课文相关的材料写在积累本上。 1、桂林山水、溶洞、天山的资料。 2、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词。 3、课外阅读:有关描写祖国自然风光的文章。

第二单元导读课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单元导语,初步感知单元主题,明确单元学习目标。 2、通过本组四篇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明确学习方法。 3、初步感受人物真诚待人、重诺守信、宽容理解的良好品质,初步感知本组课文的表达方法。 4、搜集有关的词语、片段,激发阅读、写作的兴趣。 重难点:感知单元主题,明确单元学习目标。 导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有一种品质是打开窗户的钥匙,耀眼而珍贵。它是美好,是欣喜,是希望,这种品质是什么呢?这节课一起去感受它。 二、感知单元主题 1、读课题,猜主题 自由读课题,猜每篇课文都讲什么? 2、读导语,悟主题 默读单元导语,概括单元主题 边读边圈画单元导语中重点句子,概括出单元主题和训练重点。 3、读课文,引主题 (1).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阅读本组课文喜欢的课文,边读边画自己喜欢的词句段,并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和自己喜欢的原因。 (2). 选择自己喜欢的课文中精彩段落进行激情朗读。 (读第五课6、7、8自然段,第七课3—6自然段。) (3)、交流:概括本单元的主题。 三、明确单元目标。 1、掌握27个生字及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感受人物美好品质。 3、仔细品味语言,体会描写人物的一些方法。 单元训练重点:品味语言,抓住重点词句感受人物真诚待人、重诺守信、宽容理解的品质,体会描写人物的方法。 四、明确学习方法: 1.用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的品质。 2、揣摩作者有条理地叙述和对人物细致的描写,通过各种描写表现人物良好品质的方法。 3、关注作者在写作时修辞方法的运用 五、作业布置: 1.收集诚信名言警句 2.仔细观察生活,收集相关资料。

五下第一单元本书草原上的小木屋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

五年级下学期《草原上的小木屋》教学设计 授田英才学园五年级朱友红 【教学目标】 1.通过浏览封面和目录,读前言和后记及书评,了解作者和这本书的大致内容以及这本书的价值。 2.通过重点句段的品读,激发学生对《草原上的小木屋》的阅读兴趣。 3.通过交流主要内容,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提高阅读概括能力。 4.交流阅读感受,感受风景民俗,分析人物性格,生命及人生价值等形成自己的认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受到心灵的感染和熏陶。 5.通过品析交流,了解儿童小说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整本书,激发阅读兴趣,开启阅读。 2.交流自己独特的关于风景民俗、人物性格的阅读感受,对生命及人生价值等形成自己的认识。 第一课时:开启导读课 【教学内容】 1.了解作者及整本书的内容和价值。 2.品读重点句段,自主阅读前50页。 【教学重难点】 了解整本书,激发阅读兴趣,开启阅读。 【教学流程】 一、以平时读书照片导入 同学们,你们都是爱读书的孩子,看(出示相关照片),同学们看得多投入,写得多认真啊!今天让我们又开启新的一段共读的美好时光了,你知道我们要共同阅读的书目是什么吗?(《草原上的小木屋》) 二、出示封面 常言道:看书看皮,看报看题。读书要先看书的封面。书的封面是书的眼睛;题目是文章的凝炼。板书:读封面 出示封面:

①告诉大家,通过看封面,你看到了什么或知道了什么? ②你第一次看到这个封面的时候,你是怎么想的? 高明的封面的设计是书的内容的概括延伸,让人一眼就爱上了他。何不让我们快快打开书去看看吧。 三、出示目录,概括主要内容 1.这是《草原上的小木屋》的目录,目录可以体现作者的思路,通过看目录可以了解所读之书的大概内容。所以我们看书,还要学会看目录。板书:读目录来,看看这本书的目录,再参照老师给你出示的书的插图,说说这本书讲了什么。 板书:罗拉一家搬家建房再搬家 师小结:通过读封面、目录,我们对书有了一个大概的印象,同学们如果留意一下,许多书还有前言和后记,通过前言和后记我么还可以知道其他作家看书和作者写书的一些感受,可以进一步增加我们对这本书的整体印象。应该说,读封面、目录、前言和后记,是我们初次接触一本书时,常用的一种略读的读书方法。 板书:前言后记略读 2.出示书评 这本书没有前言,如果让我们同学写一个前言,相信大家会把告诉给老师的“好看”“感人”写上去。罗拉当时是个两岁的小女孩,就开始跟着父母拓荒。到她成为老奶奶的时候写下了九部自传体的小说,被人称为“小木屋”系列。《草原上的小木屋》荣获“纽伯瑞奖”,该奖项是世界上第一个儿童图书奖。在美国,凡是获得纽伯瑞奖的图书,皆被列为少年儿童必读书。 四、了解作者:罗兰·英格斯·怀德 《草原上的小木屋》是美国经典名著《小木屋》系列小说中最有名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它的作者是罗兰·英格斯·怀德。罗兰根据自己的成长经历,费了十年的心血完成了《小木屋》系列小说。这套书记录了在美国西部拓荒热潮中,罗兰从两岁开始,就跟着爸爸妈妈四处迁移,艰苦开拓;直至拥有幸福生活的人生经历。凭着这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小木屋》,罗兰成为美国儿童文学作家“梦之队”的成员(“梦之队”成员全美仅三个)。

第一单元课文导读

第一单元课文导读 一、单元学习内容 大自然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走进大自然,那美丽的风景会让人陶醉,那盎然的生机会让人激动……大自然中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妙,它等待着我们用心灵去倾听,去感受。本组教材就是以感受大自然为专题编排教学内容的。 《山中访友》向我们传递了作者对山里“朋友”的那份深厚的感情。《山雨》一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村雨景图。《草虫的村落》以丰富的想象,带我们走进了一个童话般的草虫世界。离开想象世界,走进美丽的大自然,我们感受到的是《索溪峪的“野”》那独特的景致带给人们无限的美感。 二、单元学习重点、难点 1、培养我们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操; 2、引导我们体会作者如何进行观察、如何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3、品味优美的语言,通过背诵、练笔等形式不断丰富语言的积累。 三、单元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组,要会写19个生字和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语句,品味优美的语言,不断丰富语言的积累。 3、整体感受课文,体会作者是如何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的。 4、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过程与方法 1、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进行学习,丰富课堂内容。 2、运用多种朗读方式,领悟课文内容。 3、借助工具书和联系上下文等方式解释词语、句子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培养热爱自然的美好情趣。 四、单元学习方法 本组课文在表达上有一个共同点:作者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大自然无穷的魅力。《山中访友》把山林中的景物想象成与“我”诉说心声的朋友,《山雨》以合理而新奇的联想把雨景描绘成一场音乐会。《草虫的村落》以独特的描述、丰富的想象赋予小甲虫以生命、美丽与智慧。《索溪峪的“野”》一文,生动的语言让读者感觉身临其境。学习时,要从整体上把握本组教材的特点,融会贯通。采用以读为主的学习方式,在读中质疑,在读中解疑,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进入情境,浮现画面,体会重点句子的思想感情。读写结合,丰富语言的积累。 五、单元课时安排 学习本组课文建议用11~14课时,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3课时,“回顾·拓展”2课时

七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一单元单元导读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安排的是以成长为主题的课文。这些课文,有的讲述自己从孩童游戏到长大读书识理的成长过程(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的讲述自己在父亲及周围大人的教育和影响下不断长大的生活故事(林海音《爸爸的花儿落利》),有的则是以童话的形式勉励人们在成长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和追求(安徒生《丑小鸭》),有的给人以生活的告诫和启示(《诗两首》),有的通过讲述由。“神童”变为常人的故事引起人深深的思考(王安石《伤仲永》)。 教学这个单元,要达到的目标是。了解他人的成长足迹,正确对待成长中的苦与乐、得与失、成功与失败,勇于面对生活、面对挑战;阅读课文,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要学会根据上下文揣摩精彩的、富有深意或感情色彩浓厚的语句,以便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传统课文,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读者,但从成长的角度选入教材还是第一次。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少年鲁迅在游戏、学习中所表现的童真和童趣。发掘他对生活的情趣和感受,从而使学生受到思想的启迪。 《爸爸的花儿落了》是从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中书选来的,书选的是最后一部分,原题为“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从本文题目就可以看出,这一部分实际上写主人公经历了那么多人生世事,在爸爸去世之时,终于体会到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小说其实展示的是作者自己童年生活的轨迹。书选的部分是随着主人公起伏的思潮而记叙下来的,所以文章采用插叙,时而写眼前的事,时而又回忆往事,从回忆中展示自己不断成长的过程,这样就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跌宕有致。教学这篇课文,可以让学生了解插叙的巧妙,看看作者是用怎样的文字引出对往事的回忆的。本文重点写爸爸对自己的深情和盼望自己长大、懂事的情感,写得深沉,含而不露。这主要是通过回忆儿时被打事件展示的。回忆当中,自始至终贯穿着作者对父亲的挚爱,也透露出父亲对自己的关爱,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握。“ 《丑小鸭》是一篇童话。童话讲的虽然是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故事,却能给我们成长中的青少年以有益的启迪。这是一篇带有自传色彩的童话故事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丑小鸭对生活的执著追求和渴望,正是这种不懈的努力和追求,使他最终从一个人人歧视、人人嘲弄的丑小鸭变成了一只令人羡慕的美丽的白天鹅。教学本文,也可以结合安徒生的生平讲一讲,因为丑小鸭其实是作者本人的一种自述。明白了这一点,学生就会对文章把丑小鸭写得那么生动感人有更深刻的了解,也会对学生的成长有更多的启发。 《诗两首》,一首是俄国诗人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首是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前一首没有通常所说的诗的意象,但多少年来却被人们广为传诵。作者的肺腑之言,殷殷劝慰,会使每一位读者受到强烈的震撼,也会从中汲取生活的力量。后一首诗,面对两条不同的路,“我”选择了那条人迹稀少、荒草没径而更加诱人的路,作者要表达的意思,读者稍一思考就会明白。教学这两首诗,要引导学生体会诗中蕴含的道理,这样的道理加上学生自己对人生的体验或对未来的想像,看看能给自己哪些有益的启示。 《伤仲永》。作者先讲述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这段成长历程,然后由此引发议论,表达对这位“神童”的惋惜之情。告诫我们要重视后天的学习和教育。

第一单元单元导读课

---------------------------------------------------------------最新资料推荐------------------------------------------------------ 第一单元单元导读课 第一单元单元导读课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单元导语,初步感知单元主题,明确单元学习目标。 2.了解课文大意,明确学习任务,激发阅读兴趣,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3.培养学生自主读书,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4.了解状物类文章的特点,学习怎样阅读状物类文章。 教学过程: 一、导入写景状物类文章是语文学习中一道独具韵味的风景线,或描摹山川名胜,抒写地域景致,叙述特定事物,或游览参观,寻踪探微,借物喻人,托物言志。 这类文章,一般由于具有诗意盎然的语言特色、个性鲜明的对象特点、自然率真的情感,因而深深吸引了同学们,是同学们最为喜爱的一类文体。 可以说,在所有的文章样式中,写景状物类文章最能够展现语文的语言魅力,也是最值得大家精读品味的选择对象,它对于丰富自己的人文视野,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陶冶自己的人格情操,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初读导语,揭示主题(导趣) 1.首先,考一考大 1 / 3

家,我们每单元课文前面都有一篇什么?生: 单元导语。 教师小结: 对。 大家真是学习上的有心人。 大家可不要小看单元导语,它是对这一组内容的概括,就好像我们前进路上的路标,给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读懂了导语就会对我们这一单元的学习做到胸有成竹。 下面请同学们就来自由读一读本单元的导读,想一想,它都告诉了我们什么? 2.生自由读。 3.同学们,谁来说说,这个单元的学习主题是什么?(1)学生读单元导语,思考单元主题是什么?(2)学生自由交流。 明确: 本单元课文都是状物类文章。 三、了解状物类文章的主要特点。 所谓状物,简单地说,就是描绘事物;具体地说,就是将事物的形状、颜色、大小、光泽、性能等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来。 一般分为状静物文、状动物文、状植物文。 《石榴》是状植物文,描写了石榴的枝叶、花、果实的形状、颜色和味道;这一类文章虽重在介绍事物特征,但是更多的在于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课内阅读训练 第一单元(单元导读 阅读训练)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课内阅读训练 第一单元 单元导读 本单元的课文主要是围绕“一花一鸟总关情”这个主题编排的。由《白鹭》《落花生》《珍珠鸟》四篇课文组成。《白鹭》描写了白鹭颜色的适宜、身段的精巧以及觅食、栖息、飞行时的韵味,给人以美的享受,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和赞美。它运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排比、拟人、反问;写作手法有首尾呼应。《落花生》采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围绕着“落花生”,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的过程,着重写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时“议花生”的情景,由花生的特点道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着个耐人寻味的道理,体现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桂花雨》以桂花为线索,回忆了作者童年时与桂花相关的生活场景,抒发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以及对童年生活无比怀念的感情。《珍珠鸟》以细腻真切的语言写出了珍珠鸟由怕人到信赖人的情感变化过程,表达了作者与珍珠鸟之间的情意,表达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感受。 学习这四篇课文,我们要学习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突出了事物的特征,这种手法的运用,使描述的事物形象更鲜明生动。如《白鹭》中把白鹭和白鹤、朱鹭、苍鹭进行对比;《落花生》中把花生和桃子、石榴等进行对比;《桂花雨》中把故乡的桂花和杭州的桂花进行对比;《珍珠鸟》中把大珍珠鸟的“胆小”与小珍珠鸟的“与人亲近”的前后对比,突出了事物形象,令人受到启发。我们还要学习通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的方式理解重点句子,从而把握住文章的中心意思,理解课文内容。我们也要通过学习课文内容,体会“花”“鸟”的内涵,培养观察、思维能力,培养善于通过普通事物发现不寻常的“美”,并能根据对事物的描写,抒发自己的感情。 阅读训练 一、阅读《白鹭》选段,回答问题。

(完整版)关于小学语文单元导读课的若干思考

关于小学语文单元导读课的若干思考 嵊泗菜园第一小学李群英 拜读了很多关于“单元导读课”的理论文献,观看了不同主题不同年段的单元导读课,聆听了许多来自第一线教师的实践心得,觉得自己对“单元导读课”这种新型的课有了些许的认识和体会,我把自己的点滴思考跟大家一起分享,希望能引起大家的共鸣。 一、单元整组教学的基本流程,决定了三种课型。 单元整组教学的基本流程是“整体感知(单元导读课)——部分感悟(部分感悟课)——整体回顾(单元总结课)。单元导读课居于整组教学之首,又称单元整组教学的起始课或感知课。 二、单元导读课的概念及基本模式。 1.何谓单元导读课 从刚才的录像课,还有上学期我们菜园一小展示的关于单元导读课的课例研究活动中,大家都已知道单元导读课就是在单元内容学习之前,对整组内容的整体感知。它以单元导语为教学切入点,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各种课堂学习方式,初步感受单元主题,做好学习规划,激发学习欲望,全面铺垫单元学习背景。 它的一般流程是这样的:1.连接起点,激发学习兴趣。 2.浏览整组课文,了解学习内容。 3.学习导语,明确学习要求。 4.尝试实践,规划学习策略。 刚才忻锋老师执教的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录像课,这几个流程基本都已一一体现,说明这堂课是一堂非常典型的单元导读课,它已抓住了单元导读课的基本模式:那么单元导读课的基本模式到底怎样呢?它如何操作呢? 2.单元导读课基本模式一般为“激趣——引学——导读——促行”,说白了,就是进行四个“导”:”导趣、导读、导学、导行。 (1)导趣:就是激发对本单元学习的兴趣,形成阅读期待。 对小学生来说,再也没有比“兴趣“更好的法宝了。有了兴趣,学习将是一种快乐的旅行,是一次享受的盛宴。单元导读课是学生第一次近距离地接触文本,文体中蕴含的故事、哲思、美景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师得当的教材处理让文本与学生的第一次接触有“眼前一亮”的感觉,继而产生“一探究竟”动力,那么阅读期待就此形成。总之,激趣应贯穿导读课课堂始终,并让这种兴趣延伸至后面两周的学习。(忻老师以图片展示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进一步加深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和增强民族自豪感,来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和求知愿望。)儿童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有直观感觉的图片音乐容易吸引孩子,这些直观真实的图片如果用得巧,用得精,用在不同的教学环节,就可以以直观形象来缩短语文教材理性的认识,激发学生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 (2)导读:就是全面感知内容,激发学生的深度阅读期待。 “导读”里的“读”,不是指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反复读,而是指整体的浏览感知,是将课文、资料袋、插图有机融合。学生在粗知大意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疑惑点和兴趣点,选择定向阅读,进行阅读分享,激发深度阅读期待。只要把握好导读的度,非但不会影响后面的阅读,而且会激发出更大探究欲望,实践欲望,这种深层的学习期待,将伴随孩子经历整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从而为学生主动完成对知识的自主建构打下基础。单元导读中获得一种整体感受的力量是逐篇教学所不能比拟的。这一种力量为深入感悟打下了基础,成了整个单元教学的情感主旋律。(忻锋老师的录像课中,这一环节体现得很明显,她利用质疑问难和图片展示的形式,引领学生感知了课文的内容。) (3)导学:就是引领学生读好导语,让学生根据单元导语的指向和自己的求知兴趣,

三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导读课

第一单元导读课《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教学目标: 1. 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功能,小组内预习,小组长根据预习卡采用多种形式逐一对字词和课文朗读过关检查并做好记录。 2. 使组内每个学生都能做到正确认读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本单元左右结构字比较多,教师重点指导“坪坝”的书写,注意指导学生观察左右两部分所占比例。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儿童生活的丰富多彩。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其既能正确流利地使用普通话朗读,又能初步学会默读;帮助学生提高阅读速度,使其尽快适应中年级的语文阅读学习。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预习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孩子们,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步入了三年级,三年级就意味着我们是大孩子了,在学习上、生活上,我们都要以大孩子的姿态来进行。也就是说,我们长大了!长大了的我们会有什么不一样呢? 二、学习单元导读,了解本单元学习内容 1、谁来读一读第一单元的单元导语? 2、交流汇报:通过读导语,你知道了哪些关于这个单元的学习要求?我们还知道了本单元的单元主题是——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本单元一共有4篇课文,分别是——(学生齐读课题) 3、课前我们按照小组分工,对本单元进行了预习。(出示预习卡) 三、检查交流字词 1课: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摔跤坪坝穿戴打扮欢唱招呼飘扬 敬礼 2课:盛开玩耍绒毛假装钓鱼观察花瓣合拢手掌谢廖沙3课:铁链攀着似乎辫子笔陡发颤汲取

4课:花苞耷拉黎明缕缕炊烟满载而归 小组展示预习情况,这些词语你都读熟练了吗? 1、出示词语 “坪坝”是什么意思?(平坦的场地) 你是怎么知道的?(查工具书、查电脑) 是的,遇到不懂的词语我们要利用好工具书或者到电脑上查查,这是帮助我们理解词语的好办法。 “坪坝”这两个字都是什么结构?(左右),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左窄右宽)在练习本上写两遍。 2、看看我们的民族小学里都有那些民族的孩子? 让学生读一读课本上出现的少数民族的词语。我国还有哪些少数民族呢? 3、出示词语:铁链发颤攀登笔陡, 谁来读?这几个词语让你感受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看,读词语也能让我们读出画面感来,这就是我们汉字的精妙之处。 在这组词语里还有一个多音字,你知道吗?(发颤的“颤”),它的另外一个读音是?能组个词吗? 这个单元的多音字还有不少,你还找到了哪些? 出示:假朝似发相 四、检查交流课文预习情况 1.《我们的民族小学》第一自然段写了各族小学生的情景,第三自然段写了的情景。 2. 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这所小学跟你的学校有哪些不同之处? 出示句段: 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还有汉族的。大家穿戴不同、语言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那鲜艳的民族服装,把学校打扮得更加绚丽多彩。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 谁愿意把这段话读给大家听?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情景?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出示句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