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学观察

科学观察

科学观察
科学观察

科学观察(中高年级用)

一、什么是观察

观察是学习中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是同学们收集资料的基本途径。

观察法是一种对行为或现象进行系统的观察、记录,以获取所需信息的资料采集方法。

二、观察的特点:它不同于一般的感觉和观看。

1、观察是有目的、有选择、积极主动的反映过程。

2、观察要求全面把握对象的各种属性,要借助一定的手段和方法。

3、观察要和积极的思考结合起来。

三、观察的内容:

1、依情景请同学们观察鱼和花的生长环境

2、观察鱼和花各种行为活动和状态,记录各种观察内容的细节

3、次数和持续的时间,看鱼和花重复出现的情况、记录次数和持续的时间

四、观察方法:

1、次序法:先观察什么,后观察什么,要有一定次序。观察有次序,表达才能有条理

2、综合法:先局部后整体,后先整体后局部

3、重点法:对能突出中心的部分进行重点观察,其中包括细节观察

4、比较法:用对比的方法观察事物,目的在于区别事物的不同点后相似处,从比较中发现事物的特征

5、衬托法:有些事物,如果只看本身,没有什么好看,如果注意观察与其有关联的其他事物的情状,借以衬托,就能把这些事物观察得更加具体、形象。

6、时序法:场面、景物、事件等随时间变化而变化,观察者以时间为序进行观察

7、点移法:观察者以地点移动为顺序进行观察的方法。由于观察地点的变化,景物也随着变化了

8、情序法:观察者以事件的情节发展为序,一步一步地进行观察。

练就一双火眼睛睛(低年级用)

观察是学习中最有用的办法之一,它可以帮我们收集很多有用的资料。

请同学们对教室里的鱼和花认真的进行观察和记录,你会取得很多有用的材料和同学们交流观察的内容:

1、鱼和花的生长环境

2、鱼和花各自有什么样的特点

3、你看到什么具体的细节内容

观察的方法:

1、先看什么,后看什么要有一定的次序

2、先看整体再看局部或先看局部再看整体

3、重要的部分认真仔细的观察

4、学会区别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5、按时间顺序观察和记录,并签上姓名和时间

科学的观察方法是人们在自然(不加控制)的条件下有目的...

观察法 科学的观察方法是人们在自然( 不加 控制) 的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教育现象进行考察 的一种方法。中外教育史上有许多优秀的教育家善于 观察自己的教育对象,并把观察的结果记录下来,成 了宝贵的第一手材料。例如,前苏联的瓦阿·苏霍姆 林斯基写了许多著作,大部分资料是靠长期的观察得 来的;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专家陈鹤琴,用日记的方 式,仔细认真地观察儿子的身心发展,并作出了详细 的文字记载与摄影,连续观察了 808天,积累了大量 的材料, 于 1925 年出版了《儿童心理之研究》 一书。 科学的观察法与日常生活的观察相比,更有目的、有 计划、有重点、要求记录。 一、观察法的特点 (1) 运用方便,一般不需要设备,可随时进行。 (2) 可以保持观察现象的自然状态, 不加以任何人 为的干涉。 (3) 可以不防碍正常工作的进行。 (4) 可以排除被观察者的主观成分, 因为材料不是 被察者的口头表述,而是根据实际表现得来的。 (5) 局限性是局限于了解表面现象, 不能直接深入 到事物的本质。当情况繁杂时,较难确定因果关系, 尤其是人的心理问题。 二、观察的途径与方法 (1) 在实际工作中观察:即在自己的教 二、观察的途径与方法 (1) 在实际工作中观察:即在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 中,随时观察学生们的反应。 (2) 参观。如参观学生的作品, 去学生的家里进行 访问,以及外出学习观看先进典型等。 (3) 听课。以旁观者的身份, 冷静地分析其他教师 和学生的教法与学法,寻找做得更好的方法。 (4)参观教育活动。学校里的升旗式、义务劳动、 班队会、晚会等教育活动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好机会。 三、观察法的基本要求 (1) 提高观察意识,时时刻刻都要用心、用眼、用 脑去观察。教师要树立研究者的观念,以研究者的姿 态进入学校和班级,时时处处都要做一个有心人,彻 底改掉整天熟视无睹的坏习惯。 ( 2 )不要因个人好恶影响观察的客观性。 (3) 坚持观察的全面性, 尽量系统地观察事物的各 个方面和事物发生发展的全过程。 (2)观察不 人好恶影 人好恶响观察的客观性。 (3) 坚持观察的全面性,尽量系 (4) 专题研究的观察要有代表性和典型性。 (5)既要坚持目的性与计划性, 又不要忽视偶然遇 到的新奇现象。 (6) 有条件的可以利用先进的观察技术,如监控 仪、望远镜等。 (7) 要认真写好观察记录。这是最最重要的一条, 尤其要坚持长久更是不易,更是可贵。观察记录是珍 贵的第一手材料,我们一定要把每天观察到的情况, 体会到的问题与经验及时地记录下来,否则,即使当 时观察到了一些情况,等用时也记不起来了。例如, 坚持写“教育日记”和“教后感”对教师的发展和出 成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入到事物的本质。当情况繁杂时,较难确定因果 关系,尤其是人的心理问题。 二、观察的途径与方法 (1)在实际工作中观察: 即在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 中,随时观察学生们的反应。 (2) 参观。 如参观学生的作品, 去学生的家里进行 访问,以及外出学习观看先进典型等。 (3)听课。 以旁观者的身份, 冷静地分析其他教师 和学生的教法与学法,寻找做得更好的方法。 (4) 参观教育活动。学校里的升旗式、义务劳动、 班队会、晚会等教育活动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好机会。 三、观察法的基本要求 (1) 提高观察意识,时时刻刻都要用心、用眼、用 脑去观察。教师要树立研究者的观念,以研究者的姿 态进入学校和班级,时时处处都要做一个有心人,彻 底改掉整天熟视无睹的坏习惯。 (2) 观察不要带有色眼镜, 要实事求是,不要因个 人好恶影响观察的客观性。 (3) 坚持观察的全面性,尽量系统地观察事物的各 个方面和事物发生发展的全过程。 (4)专题研究的观察要有代表性和典型性。 (5)既要坚持目的性与计划性,又不要忽视偶然遇 到的新奇现象。 (6)有条件的可以利用先进的观察技术,如监控 仪、望远镜等。 (7)要认真写好观察记录。这是最最重要的一条, 尤其要坚持长久更是不易,更是可贵。观察记录是珍 贵的第一手材料,我们一定要把每天观察到的情况, 体会到的问题与经验及时地记录下来,否则,即使当 时观察到了一些情况,等用时也记不起来了。例如, 坚持写“教育日记”和“教后感”对教师的发展和出 成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要完整地看待幼儿教 育的研究及实践 虞永平 广大幼儿园教师参与科研是当今世界幼教科研发 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教师是科研人员”(注:《简 明国际教育全书·教学(上)》托斯顿·胡森等主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已成为西方教育界广为倡导的一种 观念。教育研究,尤其是课程研究,缺少了教师的参 与,往往很难取得应有的成效。在西方,拉尔夫·泰 勒、斯滕豪斯等人的研究都反映了教师在科研工作中 的作用。西方的“教师—科研人员运动”(注:《简 明国际教育全书·教学(上)》托斯顿·胡森等主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表明了西方对教师参与教科研工作 的重视。在我国,幼教研究的开创者陈鹤琴等人也非 常注重教师对教科研工作的参与。80年代以来,我国 幼教研究的实践也充分说明了教师在教科研工作中不 可替代的作用。 我们说教师是研究人员,并不是说教师和专职科 研人员之间没有任何差别,就像理查德·普林格所言: “当我谈到教师是科研人员的时候,我并没有把他们 同那些用控制组和实验组进行复杂试验、并用各种技 术来验证和测量成果的人相比,而是想到他们是那种 认真使实践理论化或者是能系统而严格地考虑本人所 从事的构造的人。”(注:《课程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劳顿人民教育出版社)幼儿园教师参与幼教科研的意 义在于:(1)幼教科研工作对广大幼儿园教师来说是 挑战,也是发展和提高的机遇。在从事幼教科研的过 程中,处于幼教实践第一线的幼儿园教师必然要面对 许多新知识、新技能,必然要加强学习,吸收相关的 新信息,必然要用新的眼光去看待自己习以为常的教 育实践过程,并努力解决在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这 个过程正是教师提高和发展的过程。(2)幼儿园教师 参与幼教科研是幼教科研本身的需要。我们的幼教科 研从根本上说是为幼教实践服务的,是为了不断地提 高幼教质量。所以,让广大幼儿园教师参与幼教科研 是确保幼教科研成果真正产生成效的重要措施。10多 年来,我国幼教科研的实践证明,只有那些充分吸收 幼儿园教师参与的、与幼教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相 关的科研成果,才能真正在幼教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 因此,全面地、完整地看待幼教科研队伍,尤其 是正确认识幼儿园教师在幼教科研工作中的作用,对 于我国幼儿教育的发展,对于幼教质量的提高具有重 要的意义。 二、幼儿和幼儿教育 幼儿教育的对象是3~6岁的幼儿。幼儿与成人相 比,虽显幼小,但具有完整的人格和不可侵犯的尊严, 具有身体、认知、情感和社会等不同的又相互联系的 身心发展方面的特点。作为具有独特性的、独立的个 体,幼儿有其特殊的需要。幼儿需要成人的抚慰,需 要适合其身心发展的环境,需要活动和探索的机会, 需要求知和创造的氛围,需要游戏的空间和时间。幼 儿身心的全面发展与以上诸方面需要的满足紧密地联 系在一起。此外,对于3~6岁的幼儿来说,决定其发 展的力量除了生物的、环境的力量外,自我的力量已 经凸现,并且生物的、环境的力量逐渐地受制于自我 的力量。幼儿已出现许多与自我有关的行为。(注: 《人生发展心理学》詹姆斯·O·卢格学林出版社) 幼儿的这一发展是最值得我们关注的,它是幼儿全面 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以往我们的教育中经常忽 视的部分。幼儿处于人生发展的起步阶段,是未特定 化的个体:他们在生理构造上未特定化,反映机制上 未特定化,生存功能上具有不完备性。(注:《教育 人类学》冯增俊江苏教育出版社)幼儿的未特定化使 之具有了可塑性和可教育性,这种可塑性和可教育性 不只是指幼儿被动地被塑造,也包括并必须包括幼儿 作为主体对自身的塑造。整体的、具有可教育性的幼 儿,需要整体的、具有针对性的科学的教育。 我们的幼儿教育是引导幼儿在体智德美几方面全 面发展的教育。让幼儿教育指向幼儿全面的发展,让 幼儿教育内容之间产生更多的联系,以发挥幼儿教育 的整体效应,这是当前幼儿教育实践应努力追寻的方 向。在这方面的探索中,有几点是至关重要的:(1 ) 努力追寻幼儿发展的不同目标之间的整合。幼儿教育 活动是很少指向单一的目标的,在同一个教育活动中, 往往存在着实现不同发展方面目标的可能,这些目标 往往是相互关联的,通过教师的有机整合和协调,在 教育活动中都可以得到实现。(2)努力追寻不同教育 内容之间的整合。在当今我国的幼教实践中,教育内 容的组织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以学科的方式加以 组织,有的以领域的方式加以组织,还有的以经验或 活动的方式加以组织。不管以何种方式来组织教育内 容,都必须注意不同的教育内容之间可能存在的内在 联系,并充分利用这种联系来发挥教育内容对幼儿全 面发展的促进作用。如,动物、植物、自然现象等都 是自然科学,它们在自然科学的旗帜下可以得到有机 的整合;自然科学及人文科学都归属于一个更广泛的 科学范畴,它们在这个泛科学的范畴下又有可能得到 整合。对于幼儿园的教育内容而言,这种整合无疑具 有尝试和实践的价值。(3)努力追寻教育环境的整 合。幼儿教育不同于其他年龄段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 就是:幼儿教育以幼儿的现实生活为基点,具体的、 丰富的、感性的现实生活是幼儿教育的重要资源。这 些资源存在于幼儿所处的幼儿园内外环境之中。因此, 把幼儿教育的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环境加以整合, 是幼儿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 三、幼儿园教师的基本素质 幼儿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都离不开幼儿园教师的参 与。在21世纪即将来临的今天,幼儿园教师的基本素教科研信息月报 梁丰幼儿园教科室 2009年2月 主编:季晓英 副主编:严留芬 责任编辑:曹芳 第 1 版主办张家港市梁丰幼儿园E-mail:zjglfyey@https://www.doczj.com/doc/617550360.html,每月3日出版园内免费发行并上传梁幼网站印刷园部印刷室

科学区域幼儿观察记录五篇

科学区域幼儿观察记录五篇 幼儿,指儿童从一到三岁这一时期,介于婴儿期和学龄前时期之间。幼儿无论在神经发育上还是心理发育上,都出现了新的发展,神经纤维有显著的突触生长和髓鞘形成,认知能力突然增加。WTT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科学区域幼儿观察记录,供大家参考选择。 科学区域幼儿观察记录1 能否用材料进行“ABAB”的排序活动。 观察记录 小萱、馨馨正在用雪花片玩排序游戏,她们正一片一片地摆弄着雪花片。轩轩走过来说:“我要做糖葫芦。”一边说一边从玩具柜上搬出了几何图形珠子的盒子,然后坐在一边串了起来。我就和他一齐串了起来,串好后,我让轩轩把两串糖葫芦放在一齐比较:“这两串糖葫芦一样吗?哪里不一样?”轩轩看了一会我串的糖葫芦,用手指点着说:“你的是一个红的、一个黄的、一个红的、一个黄的。”“轩轩真棒!那你会这样串吗?”他点了点头(幼儿教育m.smtxjs.),把自我串的糖葫芦松开,开始一颗一颗珠子地重新串了起来。他一边串着珠子一边嘴里还在嘀咕着:“红的、黄的、红的、黄的......”[由.QunZou.整理] 分析评价

今日我供给雪花片,预设的活动就是让幼儿进行“ABAB”的排序活动。刚开始小萱她们用雪花片随意在摆弄。没想到轩轩看到她们的活动,就想到了串糖葫芦,我觉得这个想法很不错,孩子既然想到了糖葫芦,那么在他们的心里肯定是很喜欢玩的。所以,我在轩轩串糖葫芦的时候,也串了一个以“红色和黄色”为主的糖葫芦,然后让轩轩自我观察比较,引导他发现其规律,并在不知不觉中让轩轩参与到了排序活动中,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得到了本事的锻炼。 支持策略 1、在以后的活动中,除了色彩,还能够引导孩子根据珠子的形状或大小的规律来开展活动,既丰富了活动的资料又加深了幼儿对排序的印象。 2、在日常活动中,能够根据周围的人或事物向幼儿渗透排序概念,如:幼儿排队时可“一个男孩、一个女孩”进行活动,以锻炼幼儿的逻辑思维本事。 科学区域幼儿观察记录2 科学区玩色观察记录 观察实录: 区域活动活动开始了,钱艺豪就很高兴的跑去科学区,看到有很多的颜色,可开心了,于是大声的朝对面的小朋友喊起 来:“快来看、快来看那里有好玩的东西。”听到他的叫喊声徐江涛、徐海军、丁溪都来了。钱艺豪就很高兴带着他们开始了,只

新整理科学区域幼儿观察记录(3篇)

科学区域幼儿观察记录(3篇) 科学区域幼儿观察记录第1篇: 科学区玩色观察记录 观察实录: 区域活动活动开始了,钱艺豪就很高兴的跑去科学区,看到有很多的颜色,可开心了,于是大声的朝对面的小朋友喊起来:快来看、快来看那里有好玩的东西。听到他的叫喊声徐江涛、徐海军、丁溪都来了。钱艺豪就很高兴带着他们开始了,只见钱艺豪只顾自我闷头用画笔取出一种黑色在调色盘中不停的调着,丁溪说:这是颜色不漂亮我的比你漂亮多了。徐海军不甘示弱的说:我的最漂亮了。玩了一会儿他们就觉得没意思了,东看看西看看打算到别的区角去。你们那里需要调色员吗我问道。徐海军说:不需要,我们要到其他地方去了。为什么?我之后又问。因为我们觉得不好玩。钱艺豪说道。可是我可是很能干的调色员,我会调制出各种各样的颜色,并且我还会调制出那里没有的颜色哦!我自信的说。真的吗?孩子们不可置信的看着我。我拍拍胸大声的说:是的,不信你们能够考考我。丁溪说:教师我喜欢橙色你能帮我调出来吗?于是我用画笔取出了一部分红色,然后又用画笔取出了一部分黄色,将他们均匀的调和在一齐,不一会橙色渐渐的出现了。孩子们看到他的变化,开心的拍起来手,嘴里还不停的说道教师你真棒。你们想玩吗?想。这是孩子们有回到了自我的位置上,学起我刚刚的样貌玩了起来。不一会

就听到徐海军说:我要变盒教师不一样的颜色于是他挑选了蓝色和红色开始玩了起来观察分析: 区角材料投放时,我投放了四种主要的颜料,旨在引导并根据颜色调色出不一样的颜色,从而发现两种颜色火鹤后会产生不一样的变化。钱艺豪小朋友一下子就被颜色宝宝吸引住了,并请来的其他的小朋友进入区角。这种形式贴合幼儿心理特点,就能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在颜色对碰示范过程中我觉得自我走的太急。我想,科学区要让幼儿明白了才能够动手实验,但自我总是想小朋友做不好的,肯定会出差错的,越这样想越没有到达预设的效果。这活动主要是让幼儿明白两种颜色混在一齐能够变成另一种颜色。幼儿对鲜艳的颜色十分敏感,颜色的变化使幼儿兴奋、惊奇,从而产生浓厚的探索愿望。因而在后面的活动中孩子们都玩得十分投入。 教师是孩子的引领者要时刻把握好教育目标,根据孩子在活动中的表现适时的给予支持使孩子始终沿着目标要求探索体验操作的乐趣。科学活动要给孩子足够的空间、时间让孩子大胆操作各种材料,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 经过这活动,孩子们认识到颜色之间的关系,初步了解了只要有了三元色,就能够调出好多种颜色,充分调动了幼儿探索的进取性,他们学会了仔细观察、探索。俗话说教无定法,我们都要不断提高自我的教育技能、及时改变自我的教育方法,才能做好孩子们的教育者和引领者!指导与提议;

观察一棵植物教学设计

《观察一棵植物》教学设计 北京小学史文娜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一年级上册《植物》单元的第2课,是在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的植物之后,开始学习如何对一棵植物进行观察。本课的学习主要分为三个活动:1.整体观察一棵植物;2.局部观察一棵植物的茎和叶;3.画一棵植物的简图。通过这三个活动,一方面使学生认识植物有根、茎、叶等结构,另一方面使学生初步学习科学的观察、描述、记录方法,为学生学习后面几节植物课奠定基础。教科书中观察的植物是秋季全国各地较为常见的菊花,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根、茎、叶三部分结构明显、单一的植物作为观察对象。 【学生分析】 经过第1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一些常见的植物,知道植物的生长环境多样,但是他们没有对一棵植物进行过具体的观察,因此他们很可能对植物的茎、叶存在错误的认识。一年级学生大多不会使用科学词汇进行描述,教师需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断强化这一训练。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植物具有根、茎、叶等结构。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一棵植物的外部形态特征。 2.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用科学词汇描述观察到的信息。 3.能画一棵植物的简图。 科学态度目标 1.对常见植物的外在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 2.能认真观察、认真记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植物是有生命的,要爱护植物。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一棵植物的外部形态特征。 难点: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用科学词汇描述观察到的信息。

【器材准备】 为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每个小组一盆茉莉。 教师准备:班级记录表、板贴(科学词汇、茎、叶图片)、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导入。 教师提问:愉快的假期刚刚过去,老师在这个假期也外出游玩了,而且在大自然中捕捉到了很多美丽的景色。快来看看,这里面有你认识的植物吗?之前在哪儿看见过? 课件播放竹子、荷花、柳树、铜钱草的图片,学生看一看植物生长的环境,认一认这些植物。 学生交流生活经验。 在交流过程中教师提出大声发言的表达要求,落实习惯培养。 设计意图:调取学生生活经验,感受植物的多样性。 2.远观大树。 教师提问:你们好像对这棵大树不太熟悉,那我们现在一起看看。远远地看这棵大树,它是什么样的?它像什么? 学生观察大树照片,描述大树的外形特点。 教师总结:看来,我们远远地看,能够粗略地了解植物的外形、特点。 3.认识茉莉。 教师在讲台上展示茉莉,并提问:看,谁认识这种植物?生活中许多同学都见到过它。今天,我们就和茉莉成为朋友,通过观察一棵植物(板贴:观察一棵植物)来了解它,好不好? 设计意图:明确学习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二、观察一棵植物 1.远观茉莉。 学生远观茉莉,教师提问:我们还像观察大树一样,先远远地、整体去看,它是什么样的?你最先看到的是什么?(教师按照学生的交流出示板贴:“叶”或“茎”) 学生交流,教师在黑板上画出茉莉的轮廓。

小学科学教学观察方法

小学科学教学观察方法 [摘要]观察是小学科学课程学习的主要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把眼、耳、鼻、舌等感觉器官的感知作为观察方法,没有认识到这些是感觉通道,是获取信息的渠道。教师只让学生停留在感知觉上,没有过渡到观察层次上,导致学生观察的精确度不够。通过分析感知觉和观察的关系及区别,正确认识看、摸、听、闻等活动是获得科学事实的方式;将知觉的选择性、整体性和理解性三个特性来与观察法的目的性、全面性和精确性相联系,指出正确的观察方法;通过这些观察方法在整体上促进学生观察能力和感知觉的发展。 [关键词]感知觉;观察;小学科学;观察方法 一个人的科学认识重演人类的科学认识历史,小学生的科学认识处于科学事实发展阶段的初级阶段,也就是现象论阶段,描述现象和实验结果的阶段,即小学生具有现象论特征。[1]所以在小学科学课中,观察是学生获取科学事实的重要方法。 一、问题的提出 (一)将感觉器官的感知作为观察方法。在很多小学科学教师的理念里,观察是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方法,但是在学生进行观察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会有错误的方法指导,比如将眼、耳、鼻、舌作为观察的工具,把看、摸、听、闻作为观察的方法。认为观察是人们利用眼、耳、鼻、舌、皮肤等感觉器官认识自然事物的一种活动。“观察方法具有多样性,组织学生在实践中经历借助手、鼻、耳等器官进行观察。”[2]还有些教师或者文章里认为将观察课分为直接运用感觉器官的观察和使用工具进行观察两种。直接运用感官感知事物的观察课即用眼、耳、鼻、舌、手(皮肤)去直接感知事物的特性,指导学生掌握用各种感官来进行“正确观察”的方法。[3]如:观察认识植物(叶、种子、果实、根、茎)的外部形态,动物(金鱼、青蛙、蚂蚁、鸽子、蜗牛)的外部形态和生活方式,观察认识天气变化(晴、阴、雨、雪)的四季特征,观察光与影的变化及根据太阳辨认方向;观察认识水和空气的物理性质、岩石(砂和粘土)和金属(铜、铁、铝)的特征等。(二)观察要使用全部感觉器官。有些教师认为在一个观察活动中尽量要把所有的感觉器官全部使用来获取科学事实。例如“带领学生感知体验

科学观察记录

科学观察记录 ——张微背景: 小班的孩子喜欢玩水,每次请孩子们洗手时总有几个孩子要“洗”很久。一次一个孩子洗完手后用餐巾纸擦手时发现餐巾纸都碎了还粘在了手上,孩子们都很好奇。于是我们开展了这个区角活动,引导孩子观察不同纸的不同特性。 观察实录: 在科探区顾皓晨拿起一张挂历纸和一张餐巾纸放到水盆里,他对张欣煜说:“你看挂历纸半天才湿,餐巾纸放进水就湿了”。张欣煜说:“那咱们想个办法让它湿得慢一点”。顾皓晨自言自语说:“挂历纸厚餐巾纸薄”。张欣煜说:“让挂历纸在下面餐巾纸在上面”。就见他俩拿起餐巾纸往水盆里的挂历纸上一放,餐巾纸还是湿得很快。顾皓晨说:“不行,还是一样会湿,再想想怎么办”。两个人又开始琢磨了,拿各种各样的纸试来试去。张欣煜说:“咱们给它放到船里不就湿不了了。”两个人用牛皮纸、挂历纸、手工纸折了小船把餐巾纸放到船里,再小心翼翼的把小船放到水里,餐巾纸终于不湿了,两个人高兴极了。 观察指导分析 顾皓晨和张欣煜是好奇心很强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对细小的变化有敏锐的观察力,还喜欢自己想办法解决难题。此次活动中,顾皓晨和张欣煜能够根据科学区的操作材料大胆探索,不但发展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同时思维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通过对比的方式发现挂历纸和餐巾纸遇到水之后的不同变化(挂历纸湿的慢,餐巾纸湿的快)。针对发现的情况,他们能够分析总结出原因(挂历纸厚餐巾纸薄),并展开进一步的探索(怎么样才能够让它们放在水里不湿)并最终总结出了方法(放在小船里就不湿了)。这是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索过程。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在此过程中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通过科学探索活动也可以让幼儿感受到科学探索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科学观察法介绍

科学观察法介绍 吴筱泉 【宁波市教育局教研室浙江宁波 315000】 科学观察法是指人们在自然存在的条件下,对自然的、社会的现象和过程,通过人的感觉器官或借助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认识(感知)的一种方法。所谓“自然存在的条件”,是指对观察对象不加控制、不加干预、不影响其常态;所谓“有目的、有计划”,是指根据科学研究的任务,对于观察对象、观察范围、观察条件和观察方法作了明确的选择,而不是观察能作用于人感官的任何事物。 科学观察法是收集第一手材料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在科学研究上,第一手原始材料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它是一切科学研究的起点,科研往往从问题开始,进而进行观察、调查和实验,从这个意义上讲,科学源于问题。然而,由于人们的一切认识,包括产生的一切问题,归根到底发源于观察所得到的事实,从这个意义上讲,科学始于观察。科学家法拉第曾说过:“没有观察就没有科学,科学发现诞生于仔细的观察之中。”因此,我们青少年学生要十分注重自己观察能力的提高和观察技术的培养,练就一双锐利的智慧“眼睛”。 科学观察的一般过程可分为准备、实施观察、整理资料三个阶段,具体步骤包括:(1)明确观察目的,(2)制订观察计划,(3)做好物质准备,(4)进行实际观察,(5)整理观察资料。 一、准备阶段 做好观察前的准备工作,是进行科学观察的基础,准备工作的好坏是观察成败的关键之一。准备工作包括以下三项内容: 1.明确观察目的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有计划的认知活动。在观察任何事物时,都要有明确的目的,即观察什么,为什么观察。只有目标明确,才能聚精会神,持之以恒,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如果没有明确的观察目标,我们就会视而不见。因而观察一定要目的明确,准确地选择对象,进行集中的观察,就容易收到效果,决不能盲目观察。 观察目的是根据科研任务和观察对象的特点而确定的。为了明确观察目的,应作大略的调查和试探性观察。目的不在于系统收集科研材料,而是掌握一些基本情况,了解观察对象的特点,以便确定通过观察需要获得什么材料、弄清楚什么问题,然后确定观察范围,选

科学观察记录

——xx背景: 小班的孩子喜欢玩水,每次请孩子们洗手时总有几个孩子要“洗”很久。一次一个孩子洗完手后用餐巾纸擦手时发现餐巾纸都碎了还粘在了手上,孩子们都很好奇。于是我们开展了这个区角活动,引导孩子观察不同纸的不同特性。 观察实录: 在科探区顾皓晨拿起一张挂历纸和一张餐巾纸放到水盆里,他对张欣煜说: “你看挂历纸半天才湿,餐巾纸放进水就湿了”。张欣煜说: “那咱们想个办法让它湿得慢一点”。顾皓晨自言自语说: “挂历纸厚餐巾纸薄”。张欣煜说: “让挂历纸在下面餐巾纸在上面”。就见他俩拿起餐巾纸往水盆里的挂历纸上一放,餐巾纸还是湿得很快。顾皓晨说: “不行,还是一样会湿,再想想怎么办”。两个人又开始琢磨了,拿各种各样的纸试来试去。张欣煜说: “咱们给它放到船里不就湿不了了。”两个人用牛皮纸、挂历纸、手工纸折了小船把餐巾纸放到船里,再小心翼翼的把小船放到水里,餐巾纸终于不湿了,两个人高兴极了。 观察指导分析 顾皓晨和张欣煜是好奇心很强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对细小的变化有敏锐的观察力,还喜欢自己想办法解决难题。此次活动中,顾皓晨和张欣煜能够根据科学区的操作材料大胆探索,不但发展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同时思维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通过对比的方式发现挂历纸和餐巾纸遇到水之后的不同变化(挂历纸湿的慢,餐巾纸湿的快)。针对发现的情况,他们能够分析总结出原因(挂历纸厚餐巾纸薄),并展开进一步的探索(怎么样才能够让它们放

在水里不湿)并最终总结出了方法(放在小船里就不湿了)。这是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索过程。 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在此过程中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通过科学探索活动也可以让幼儿感受到科学探索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科学观察与科学实验

俄国著名的科学家门捷列夫曾经说过:“科学的原理起源于实验的世界和观察的领域,观察是第一步,没有观察就不会有接踵而来的前进”,“观察、观察、再观察”曾作为巴甫洛夫的座右铭被写在实验室的墙壁上。任何实验都离不开观察,科学实验更是如此。 观察就是充分利用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对自然界的物理现象(包括实验现象)的知觉过程。伽利略通过观察吊灯的摆动,认识了摆的等时性。伦福德在从事枪炮制造时,观察到钻孔地下的金属碎屑具有极高的温度,他认为这么多的热并不是金属提供的,并做了一系列金属钻孔的实验,根据实验结果,伦福德断言热质说不足为信,应当把热看成是一种运动形式。后来,英国的戴维做了更加严格的实验,为热是物质微粒的一种运动形式奠定了实验基础。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是在反复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形成的。 具体来说科学观察是科学研究过程中借以获得经验知识的重要手段,它是人们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通过自身感官或借助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研究对象进行记载、测定或者摄影,以了解其变化过程的方法。它在本质上是一种感性直观活动。观察的四个环节包括观察目的的确定、观察对象的选择、观察过程的展开、观察结果的陈述。 对于观察通常存在以下几种观点。传统经验论者认为理论依赖于观察,但观察不受制于理论。观察-事实-理智-原理。现代逻辑经验主义者认为中立性观察理论。观察层次与理论层次。证伪主义者则认为观察资料不可靠,强调观察渗透理论,理论先于观察。 科学观察必须遵循几个基本原则,一、客观性原则:如实记录、想看分开、重复观察。 二、全面性原则:观察一切方面、一切联系、一切中介。三、系统性原则:观察连续、完整。 四、辨证性原则:辩证观察。必然与偶然、计划与机遇、观察与思考。 那么怎样才是正确的观察方法呢?首先观察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比如准备好观察工具以及记录的必备工具。第二要集中注意力,不放弃任何偶然的目标,不轻易放过那些你甚至觉得毫无关系的现象。经过长期的训练,这应该能成为一种一丝不苟的科学习惯,这是成功所必备的。第三方面就是要反复的观察,找出实验阐述的某种现象的原因,透过现象看本质。最后,我觉得也应该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要作好观察后的总结,对观察到的现象和记录的数据进行认真的分析,以便形成概念,建立规律。 例如初中时做的观察凸透镜成像实验,首先要明确在实验中主要观察蜡烛和屏的位置变化以及屏上像的变化。实验过程中,注意力应集中在蜡烛的位置、屏的位置和像的情况上。为了更准确地观察这些现象,可进行多次实验,最后总结出物距,像距,焦距以及像的虚实,放大,缩小等现象,之间的关系。

绘画中的科学观察方法

绘画中的科学观察方法 【摘要】美术是视觉艺术。一切美术作品的内容、形式、形象、意境和思想内涵,无不都是在人的视觉作用下被接纳反馈。 【关键词】观察能力整体观察联系观察本质观察 美术是视觉艺术。一切美术作品的内容、形式、形象、意境和思想内涵,无不都是在人的视觉作用下被接纳反馈。也就是,人们要真正感知、感受、体验、理解和表现物象,如果其首先没有认真主动“看”,没有视觉积极的能动作用,是根本实现不了的。所以对美术接受者来讲,培养训练和“发展视觉是最重要的事情”(塞尚)。 这里所说的“视觉”,是指人们为达到此目的而新发出的视觉器官功能及其与之相伴产生的一种心理反映。这是良好的美术视觉能力形成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另外,我们所谈的绘画基础训练中具备“绘画视觉”,即所谓绘画的眼睛。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这种绘画的眼睛实际上常是经后天培养与各自反复参与绘画实践活动(或受良好美术环境影响、熏陶)所形成的一种对绘画观察欣赏的能力,是对美术这一客体所产生的一种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反应。因此,绘画视觉能力,是培养学生诸多美术能力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基本能力。由此可见,作为美术特色中学的美术教学,专业教师要努力创建系统的、循序渐进的教学活动,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各种绘画基本能力,提高其整体美术素质,其中对其视觉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培养学生正确地“看”与“比较地看”,作为绘画基础训练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写生训练中忽视“看”,动手的频率高于观察,快于分析、认识理解后的整体感觉,是美术绘画基础教学中常见的问题。中外历代的绘画大师都非常重视“看”,如现代艺术的鼻祖塞尚就是长时间面对空白画布和画面上的“看”。因此,观察是美术写生中的第一要素。 在素描练习中,应当始终把培养观察能力,并使之趋于敏锐、准确和深刻放在首位,观察能力属于感觉能力的范畴,但是,感觉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受观察能力的制约。因此,要想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必须从培养观察能力入手。 要是提高观察能力,必须有意识地进行训练。这种训练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可随时随地用画家的眼光观察和分析自然界的一切可视形象,学会比较和鉴别,领会不同形象的特征,逐步加深对各种形象特征的认识、理解和记忆。养成这一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久而久之必将大有益处。 1 从整体出发观察 从整体出发是科学的观察方法的核心。任何客观存在的形体形象均是由各个局部组成的一个整体,整体离不开局部,局部受整体的制约,它们是辩证统一的

小学科学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

小学科学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 前言: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学科的教学就是通过设置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环境,并提供充分的指导与帮助,让学生从提出问题出发,通过设计实验,系统观察,搜集、分析、解释信息,做出结论,表达与交流等过程,进行学习。 摘要: 科学是一个产生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要依靠仔细地观察现象,并从观察中发现能成立的理论。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观察是智慧的源泉,是知识理解和技艺掌握之母。”由此可见,观察力对于学生了解并掌握客观事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科学教学中,观察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的重要心理特征之一。学生的观察能力作为一种心理品质,是在成长中通过学习逐渐形成的。因此,我们在科学课上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去观察、去发现,逐步养成认真观察的意识和习惯,增强小学生的观察能力。 关键词:小学科学观察培养方法 小学《科学》课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观察现象和各种实验活动,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等科学素养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而观察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整个科学教学中能力培养和提高的首要前提。那么,如何有效提高小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呢?下面就谈一下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立足于孩子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强调:“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成功的教学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孩子的兴趣。”小学生的天性就是好奇,在丰富多彩的自然界中,万事万物很容易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好奇心就是一个起点,一种力量,它会推动一个人寻求对他或她所看到的现象的解释,这是孩子与生俱来的一种品质,也是实施观察能力的切入点。要使孩子学会观察,我们的起点就是立足于孩子的好奇心,保护好它,激发他们的兴趣。在教学中必须爱护学生的直接兴趣,鼓励学生多观察,同时把他们的观察兴趣引导

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观察一棵植物》教案

2.观察一棵植物 【教材简析】 通过对第 1 课的学习,学生初步认识到植物是有生命的,并能简单说出植物会生长、死亡,需要水和阳光等。本课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观察一棵植物,深化对植物外形特征的认识,重点指向根、茎、叶等营养器官,并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植物是生物”的概念。 聚焦板块:学生将在教室内观察一棵植物。教师要对观察方法进行指导,让学生明白,在观察时除了用眼看之外,还可以用手摸、用鼻闻等。 探索板块:学生需要从整体到局部来观察一棵植物,并对植物外形进行观察和描述,引导学生在交流时能使用“根”、“茎”、“叶”等科学的语言。同时,学生用画图的方法来真实、客观地描述和记录植物,可以提高观察能力。 研讨板块:可以在“探索”的过程中穿插开展,一边观察一边研讨,也可以在全部观察活动结束后集中研讨,还可以分小组研讨后再集中讨论。学生会对植物的特征有更加全面、深入的认识。 拓展板块:可以丰富学生对植物的认识,巩固科学观察的方法。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对身边的植物有一定的了解,对植物的观察方式主要停留在“看”上。本课以观察、描述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观察方法的细致指导,使学生能充分运用眼、手、鼻等多种感官从整体到局部进行观察。学生喜欢画画,但本节课是初次接触科学绘画。因此教师要做好指导工作,告诉学生科学绘画与艺术绘画不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植物具有根、茎、叶等结构。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一棵植物的外部形态特征。 2.在教师引导下,尝试用科学词汇描述观察到的信息。 3.能画一棵植物的简图。

科学态度目标 1.对常见植物的外在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 2.能认真观察、认真记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植物是有生命的,要爱护植物。 【教学重难点】 重点:植物具有根、茎、叶等结构; 难点:用科学词汇描述观察到的信息,画一棵植物的简图;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植物; 小组:植物、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3分钟) [材料准备:菊花1盆] 1.教师展示1盆菊花,放在展示台上。 提问:在座的小植物学家们,谁认识这种植物?(预设:菊花) 2.展示几幅菊花盛开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问:我对菊花不太了解,你们能告诉我你在哪里见到过菊花呢?你知道有关菊花的哪些小知识呢? 3.小结:原来你们知道这么多关于菊花的信息,真厉害!今天我们就来好好地观察它。 二、探索:观察一棵植物(预设20分钟) (一)整体观察植物 1.提问:你能看到菊花有哪些结构呢?(预设:叶、杆子……) 2.讲述:在科学上,我们将像杆子这样的结构称为“茎”,请跟我一起念。 3.提问:一棵菊花有茎和叶,还有什么?(预设:根) 4.提问:根在哪里?谁看到了呢?(预设:在土壤里面,现在看不到)

小学科学教案 动植物的观察

小学科学《动植物的观察》教案 教学内容:科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第六册 教学目标:(1):运用感知科学方法对大树进行观察,让学生经历一次科学观 察,体验真正的科学观察活动。 (2):通过用各种观察方法去观察一棵大树,让学生体会到,科学 课上的观察必须是全身器官都要参与的观察,从而丰富学 生的观察手段。 教学重点: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用观察方法来具体认识一棵树,并做好较为详细的观察记录,找出不 同树木的相同与不同,对大树的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 心的概念。 教学器材:校园中的大树,皮尺,放大镜,观察记录纸,大树的图片。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 你喜欢什么植物?你对树进行研究过吗?从书上的照片中,你看到了什么?你有没有到一棵大树前观察过?想去观察吗? 一、小组讨论心目中有关树的信息,并记录在纸上。 (1)学生讨论(四人一组)自己心目中的树。 (2)把讨论的信息写于纸上。 二、怎样观察一棵大树。 (1)如果你在来到一棵大树下,你想观察什么?学生讨论。 (2)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学生讨论。老师讲述观察要有序、有计划,并把观察得来的信息记录在纸上,以供以后研究用。 三、带动学生到大树前,开始活动。 (1)有组织的带领学生到事先选好的大树下。 (2)学生根据自己想好的观察顺序、观察方法观察大树。 (3)要学生把观察到的内容写在记录纸上。 四、让学生通过讨论后,知道看与观察的不同。 (1)学生回教室,汇报交流。 (2)对照两张记录纸,讨论以前看到的内容和现在观察到内容有什么不同? (3)为什么我再去看会知道的更多?

(4)当我们想要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多的时候,当我们带着这样的目的再去“看”的时候,我们的科学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五、后续研究。 在你家附近选择一棵大树,自己确定观察内容,进行观察。 第二课时 导课: 上节课我们一起到校园中观察了生物,同学们主要对大树进行了观察,大树的树干上、树枝上、树叶上、树根下,各个地方都有生物,我们要仔细观察,才能发现。 你能不能告诉我,你观察到的那棵树是怎么样的? 一、用简便的方法描述树的形状、粗细和高矮。 用动作比划你看到的树冠的形状。 用手比划你的大树的树干有多粗。 用比较的方法告诉别人,你的大树有多高。 二、观察、描述树的其他方法 画一画,你所观察到的树的叶子,大树。 展示一下你捡来的树的果实。 你看到的树皮是怎样的呢?你用什么办法把树皮给同学展示一下。 教师教学生拓印树皮的方法,学生到校园内拓树皮。 小结:用画画,拓印做记录,搜集实物标本等方法,都是我们观察,描述大树时可以使用的方法。 三、对记录、描述作用的理解 大家都能对大树进行描述或记录,那你是否能根据别人的描述知道是哪一棵树? 出示一份观察记录,让学生猜猜是校园里的哪一棵树。教师将落叶、树皮拓片分发给学生每人1份,让学生到校园去寻找大树。 四、作业: 写一份树的观察记录。 第三课时: 导课: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观察大树和讨论,大家对于大树这种植物已经了解得较为透彻了。下面请大家说一说你在校园内的观察中,还看到了哪些生物? 一、学生汇报 说一说你的记录纸上的内容,是如何获得的?

科学区域观察记录3篇

科学区域观察记录3篇 科学区域观察记录3篇 科学区域观察记录(一): 日期:xx年xx月xx日 班级:大二 观察记录者:xx 专题要点:教师指导的有效性 专题名称:科学区材料投放及教师指导 情景记录: 今日的区域游戏一开始,优优和萱萱来到了科学区玩起了天平。优优首先把砝码小熊一个放进了左边的托盘,右边的托盘高高地翘了起来。萱萱连忙放了一个砝码小熊两个到空的里面,可是又不平衡了,左边的又翘起来了。优优看见了,说不对,应当两边放一样重的东西才能平平的。说着,他拿下来一个砝码,这样就一样平了。我表扬了他们俩爱动脑筋,之后我启发他们,如果把砝码2放上去,经过什么办法能够使他们一样多呢?萱萱大声说:”能够在少的托盘里再放一个!”我说:”你们能够试一试!”两个人又开始忙活起来。 思考分析: 本周的数学团体活动的资料就是如何运用增添或者减少的办法让两组物体一样多。正好天平能够让幼儿在游戏中巩固这个数学知识。孩子们在称量的操作中比较了物体的多少,能运用增加和减少的办法让两边的物体一样多。指南中指出,要能对事物或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发现相同和不一样,并能想办法解决问题。优优和萱萱在玩的过程中学会了观察并发现了天平的秘密。 调整措施、指导要点: 一、在科学区里多供给材料让幼儿动手动脑,并鼓励他们把自我的发现表达出来。 二、平时多向孩子介绍一些科学家的小故事,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三、一物多玩。我们还能够将天平进行改装,把托盘拿掉变成杆杠,引导幼儿经过探索发现新的科学知识。 科学区域观察记录(二):

科学区玩色观察记录 观察实录: 区域活动活动开始了,钱艺豪就很高兴的跑去科学区,看到有很多的颜色,可开心了,于是大声的朝对面的小朋友喊起来:”快来看、快来看那里有好玩的东西。”听到他的叫喊声徐江涛、徐海军、丁溪都来了。钱艺豪就很高兴带着他们开始了,只见钱艺豪只顾自我闷头用画笔取出一种黑色在调色盘中不停的调着,丁溪说:”这个是颜色不漂亮我的比你漂亮多了。”徐海军不甘示弱的说:”我的最漂亮了。”玩了一会儿他们就觉得没意思了,东看看西看看打算到别的区角去。”你们那里需要调色员吗我问道。徐海军说:”不需要,我们要到其他地方去了。”为什么?我之后又问。”因为我们觉得不好玩。”钱艺豪说道。可是我可是很能干的调色员,我会调制出各种各样的颜色,并且我还会调制出那里没有的颜色哦!我自信的说。真的吗?孩子们不可置信的看着我。我拍拍胸大声的说:”是的,不信你们能够考考我。”丁溪说:”教师我喜欢橙色你能帮我调出来吗?于是我用画笔取出了一部分红色,然后又用画笔取出了一部分黄色,将他们均匀的调和在一齐,不一会橙色渐渐的出现了。孩子们看到他的变化,开心的拍起来手,嘴里还不停的说道教师你真棒。你们想玩吗?想。这是孩子们有回到了自我的位置上,学起我刚刚的样貌玩了起来。不一会 就听到徐海军说:”我要变盒教师不一样的颜色”于是他挑选了蓝色和红色开始玩了起来观察分析: 区角材料投放时,我投放了四种主要的颜料,旨在引导并根据颜色调色出不一样的颜色,从而发现两种颜色火鹤后会产生不一样的变化。钱艺豪小朋友一下子就被颜色宝宝吸引住了,并请来的其他的小朋友进入区角。这种形式贴合幼儿心理特点,就能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在颜色对碰示范过程中我觉得自我走的太急。我想,科学区要让幼儿明白了才能够动手实验,但自我总是想小朋友做不好的,肯定会出差错的,越这样想越没有到达预设的效果。这活动主要是让幼儿明白两种颜色混在一齐能够变成另一种颜色。幼儿对鲜艳的颜色十分敏感,颜色的变化使幼儿兴奋、惊奇,从而产生浓厚的探索愿望。因而在后面的活动中孩子们都玩得十分投入。 教师是孩子的引领者要时刻把握好教育目标,根据孩子在活动中的表现适时

科学观察

科学观察(中高年级用) 一、什么是观察 观察是学习中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是同学们收集资料的基本途径。 观察法是一种对行为或现象进行系统的观察、记录,以获取所需信息的资料采集方法。 二、观察的特点:它不同于一般的感觉和观看。 1、观察是有目的、有选择、积极主动的反映过程。 2、观察要求全面把握对象的各种属性,要借助一定的手段和方法。 3、观察要和积极的思考结合起来。 三、观察的内容: 1、依情景请同学们观察鱼和花的生长环境 2、观察鱼和花各种行为活动和状态,记录各种观察内容的细节 3、次数和持续的时间,看鱼和花重复出现的情况、记录次数和持续的时间 四、观察方法: 1、次序法:先观察什么,后观察什么,要有一定次序。观察有次序,表达才能有条理 2、综合法:先局部后整体,后先整体后局部 3、重点法:对能突出中心的部分进行重点观察,其中包括细节观察 4、比较法:用对比的方法观察事物,目的在于区别事物的不同点后相似处,从比较中发现事物的特征 5、衬托法:有些事物,如果只看本身,没有什么好看,如果注意观察与其有关联的其他事物的情状,借以衬托,就能把这些事物观察得更加具体、形象。 6、时序法:场面、景物、事件等随时间变化而变化,观察者以时间为序进行观察 7、点移法:观察者以地点移动为顺序进行观察的方法。由于观察地点的变化,景物也随着变化了 8、情序法:观察者以事件的情节发展为序,一步一步地进行观察。 练就一双火眼睛睛(低年级用) 观察是学习中最有用的办法之一,它可以帮我们收集很多有用的资料。 请同学们对教室里的鱼和花认真的进行观察和记录,你会取得很多有用的材料和同学们交流观察的内容: 1、鱼和花的生长环境 2、鱼和花各自有什么样的特点 3、你看到什么具体的细节内容 观察的方法: 1、先看什么,后看什么要有一定的次序 2、先看整体再看局部或先看局部再看整体 3、重要的部分认真仔细的观察 4、学会区别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5、按时间顺序观察和记录,并签上姓名和时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