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建立生态地球化学调查评价有机分析体系

我国建立生态地球化学调查评价有机分析体系

我国建立生态地球化学调查评价有机分析体系
我国建立生态地球化学调查评价有机分析体系

农业生态地球化学与环境质量研究

农业生态地球化学与环境质量研究作者:代杰瑞庞绪贵刘华峰喻超曾宪东单位:山东省地质调查院 21世纪勘查地球化学在解决人类资源与环境的重大问题上发挥着巨大作用,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应用于生态环境与农业地质研究方面的文献近10年来呈明显上升之势[1-9]。自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以来,以基础性、公益性为特色,以服务于国土利用规划与管理、农业、矿产资源、基础地学等多领域为宗旨的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已先后在我国各省、市、自治区大范围实施。山东省东部地区是山东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地质与地球化学环境变化对当地影响较大,导致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且关系到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问题不断出现。在山东省人民政府的支持下,2006年以来开展了山东省东部地区农业生态地球化学调查。本文以调查取得的土壤、浅层地下水等数据为基础,较系统地阐述了研究区土壤、浅层地下水地球化学特征及评价成果,并总结了本区存在的生态地球化学问题,这无疑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对本区资源、环境评价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1调查区概况 调查区位于山东省东部地区,涉及陆地面积近5.4×104km2(见图1),包括青岛、烟台、威海、潍坊、日照、临沂等6个地级市的46个县。本区地势为东部、南部地势高,中部地势低,地貌以低山丘陵

和山前倾斜平原为主,另有少部分中山和微倾斜低平原。低山丘陵标高200~400m,山前倾斜平原标高50~200m,全区最高峰崂山标高1133m。研究区水系发育,河网纵横,水库星罗棋布,交通便利。本区地处华北板块和秦岭—大别山板块结合带,山地丘陵区占全区总面积的55%,广泛发育有中元古代、新元古代和中新生代侵入岩,岩性主要为二长花岗岩、石英二长岩和花岗闪长岩,岩石风化残积物多形成棕壤性土、酸性石质土和酸性粗骨土,局部地段发育有元古代、中生代地层,岩性主要为砂岩和碎屑岩。第四系覆盖区约占全区总面积的45%,其最大覆盖厚度达150m。第四系成因类型多种多样,更新统以风成为主、残坡-坡洪积次之,全新统则以冲积为主,风成、海相沉积次之,土壤主要为潮土、褐土和滨海盐土[10]。 2生态地球化学调查工作方法 2.1土壤和地下水样品采集 表层土壤样品采用网格布样法采集,采样密度为1件/km2,在采样点周围50m范围内等量采集3~5点土壤组成一件样品。采样时除去表面杂物,垂直采集地表至20cm深的土壤,保证上下均匀采集,并弃去动植物残留体、砾石、肥料团块等,装入干净布袋,样品原始质量大于1000g;同时采集深层土壤样品,采样密度为1点/4km2,采样深度1.5~2.0m。土壤样品风干、敲碎、过833μm(20目)尼龙筛,并将4个相邻网格(表层样4km2,深层样16km2)的样品组合为1个样进行测试。表层土壤有效态样品采用网格布样法,采样密度为1件/16km2,采样方法同表层土壤样品。浅层地下水样按16km2的密度

生态安全评价指标

生态安全的系统分析 论文 题目对生态安全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讨论 姓名吴昭 学号3140105351 教师杨京平 专业工科试验班(材料与化工) 学院求是学院

对生态安全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讨论 摘要: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管理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维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可持续性等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而对生态安全的关注则反映了人类社会把自然界当成为人类无偿和无限提供资源及服务的传统观念的转变,是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关系。那么怎样才算是健康安全的生态环境?要回答这个问题,必然有赖于建立和完善客观合理的生态安全指标体系,从而对生态安全状况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进而制定有针对性的方案,高效地改善生态环境。 关键词:生态安全;生态安全评价方法;评价指标体系;P-S-R概念框架模型。 一、生态安全的概念 生态安全与生态风险成负相关关系,与生态健康成正相关关系。且安全的生态系统是健康的并具有对各种风险维持其健康的可持续能力。因此,生态安全概念可以用生态风险和生态健康两方面来定义。(具体见下图) 1、生态风险方面 一般认为,风险是指评价对象偏离期望值的受威胁程度,或某种突发事件的概率。生态风险是指生态系统及其组分所承受的风险、干扰或灾害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造成损害的可能性。生态风险的识别包含风险因素的确定和生态系统(或环境)脆弱性的认识。 导致环境或生态系统剧变的风险因素有暴雨、台风以及沙尘暴等。而特定风险的存在对生态系统或环境可能造成的损害程度则取决于生态系统或环境自身的脆弱性。脆弱性作为一种状态,包含3个方面的内容:1)作用于某一环境状态或生态系统的风险(压力)水平(REI),主要指生态系统或某一环境状态所承受的风险或压力事件发生的频率、强度以及发生的空间位置及其对系统的影响程度;2)生态系统对于某一水平风险(压力)的内部恢复力(IRI),一般指自然生态系统受到干扰时维持自身完整性的内在能力,体现了自然系统对损害的自然免疫能力;3)生态系统或环境对外部压力的外在恢复力(EDI),强调自然系统在已经遭受损害时,可持续维持其结构与功能完整的能力。

地球化学调查样品—三氧化二铁的测定—萃取光度法

FHZDZDQHX0065 地球化学调查样品三氧化二铁的测定萃取光度法 F-HZ-DZ-DQHX-0065 地球化学调查样品—三氧化二铁的测定—萃取光度法 1 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水系沉积物、土壤、岩石中三价铁的测定。 测定范围:质量百分数为2%~10%三氧化二铁。 2 原理 试样置于聚四氟乙烯坩埚中,以邻菲啰啉、硫酸(1+2)、氢氟酸低温加热分解。加入硼酸,用8-羟基喹啉-氯仿溶液萃取溶液中的Fe3+,所得氯仿萃取液用光度法测定Fe3+。 3 试剂 3.1 无水硫酸钠。 3.2 硫酸(1+1)。 3.3 硫酸(1+2)。 3.4 氢氟酸(ρ 1.15g/mL)。 3.5 邻菲啰啉(C12H8N2·H2O)溶液,8g/L。含8g/L的邻菲啰啉的硫酸(1+2)溶液。 3.6 饱和硼酸溶液。 3.7 8-羟基喹啉溶液于88mL水中加入1g 8-羟基喹啉、10g柠檬酸钠、12mL冰乙酸,搅匀。 3.8 氢氧化钠,c(NaOH)=7mol/L。 3.9 乙酸-乙酸钠缓冲溶液,pH 4 称取32g无水乙酸钠,加入120mL冰乙酸,加水溶解后稀释至1000mL。搅匀。 3.10 8-羟基喹啉-氯仿溶液,5g 8-羟基喹啉用500mL氯仿溶解。 3.11 三氧化二铁标准溶液 称取0.1000g预先经120℃烘干的光谱纯三氧化二铁于烧杯中,加20mL盐酸(1+1),温热溶解后,冷却,移入10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此溶液1mL含100μg Fe2O3。 4 仪器 分光光度计。 5 试样的制备 试样应粉碎至粒度小于74μm,在室温下自然风干,待用。 6 操作步骤 6.1 空白试验 随同试样的分析步骤进行多份空白试验,所用试剂须取自同一瓶试剂。 6.2 称样量 称取0.05g试样,精确至0.0001g。 6.3 试样的测定 称取50mg试样于聚四氟乙烯坩埚中,加5mL 8g/L的邻菲啰啉的硫酸(1+2)溶液,加15滴氢氟酸,盖上坩埚盖,低温加热至试样分解完全。取下稍冷,加入5mL饱和硼酸溶液,加热至沸。冷却后用棉花过滤入100mL容量瓶中,用热水洗净坩埚、漏斗,冷却至室温后稀释至刻度,摇匀。 吸取10mL溶液于60mL分液漏斗中,加入2mL 8-羟基喹啉溶液。以下分析手续同标准曲线的绘制。 注:按50mg称样计算,FeO含量为8%时对测定无影响。 6.4 标准曲线的绘制 1

城市绿地系统中生态指标评价体系的构建

2014·建筑热工与节能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生态评价体系的构建 马西娜1,赵敬源2 (1.长安大学,西安市 710064;2.长安大学,西安市 710064) 摘要: 城市绿地系统是人类聚居活动最直接的生态群落,为了更好地发挥其在城市生活中的绿色生态价值,必须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评价体系进行评估及指导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本文以安康市月河生态城为例,从不同层次对城市绿地空间的生态性进行考察与研究,对绿地各项功能进行了多层面多层次的分析,依次确立了一级目标层,二级因素层,三级指标层,采用定性描述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给出了各项指标的评价方法和标准。力求建立出一套科学、合理、具有前瞻性和可操性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生态评价体系,以期对目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生态评价起到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城市绿地系统;评价体系;因素层;评价指标 1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化进程稳中趋快。但城市环境水平却逐渐下降,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在逐年增加,城市大气污染、水体污染逐年加重。城市绿化是优化空气品质、减缓水土流失最经济有效的手段之一,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越来越受到政府决策者和管理者的重视。城市绿化涉及城市形象、城市发展、社会经济、居民服务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统筹,应该因地制宜的对绿地系统进行评价。因此,单以中国建设部对于绿地指标规定的人均绿地面积、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绿地率以及绿化覆盖率这四项定额指标来评定一座城市绿化的水准,是缺乏科学理性,并且很难真实反映一个城市绿地建设的情况。 本文以安康市月河生态城绿地系统评价为例,通过指标确立的原则、方法以及指标合理取值的分析,从规划专业、生态学专业、景观专业等交叉角度提出对绿地进行定性、定量的评价方法,建立科学可行的绿地系统规划生态评价体系,使绿地系统不仅可以提升片区的建设品质,丰富规划区内的景观效果,还对局地的气候和生态服务功能起到根本性的改良作用。同时,本文研究结果期望能够为管理部门制订城市绿化管理政策提供参考意见,为完善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综合功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2指标确立原则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建立,能够帮助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从环境型规划向生态型规划转变。并且能够使绿化规划系统更具整体性、科学性。分析评价城市生态绿地系统涉及到多层次、多目标。由于区域、气候、风俗习惯诸多因素的不同,各城市对各指标项目体系要求也不尽 作者简介:马西娜(1986-),女,陕西,博士生在读 email:maxina861005@https://www.doczj.com/doc/614851229.html,

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思路及建议 于路伟

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思路及建议于路伟 发表时间:2018-07-19T15:18:37.953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18期作者:于路伟 [导读] 摘要:人类社会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日益突出,中国勘查地球化学界审时度势,将工作重点由单一的找矿勘探扩展至以资源与环境并重,立足于为国家社会经济宏观发展战略服务,为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服务的综合调查与评价。 河北省地矿局第九地质大队河北邢台 054000 摘要:人类社会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日益突出,中国勘查地球化学界审时度势,将工作重点由单一的找矿勘探扩展至以资源与环境并重,立足于为国家社会经济宏观发展战略服务,为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服务的综合调查与评价。 关键词: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异常元素;预测预警; 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获得的海量高精度地球化学数据,可为环境质量评价提供背景值、为土地的质量和生态管护提供地球化学依据;调查还发现了一系列影响流域生态安全性的元素异常,针对异常元素分布特征,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将开展异常元素追踪和成因甄别、生态效应评价和生态系统安全性的预警预测等项评价和研究工作。 1 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思路 1.1多领域服务是最终目标。多目标生态农业地球化学调查评价是以服务于矿产资源普查、环境污染调查与治理、土地质量管护和生态管护、名特优农产品种植和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制定等多项目标为一体的公益性基础调查评价工作。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将围绕第四纪地质研究、环境质量评价、土地可持续利用、农业结构调查、农业名特有产品种植、地方病病因和分布范围调查、土地荒漠化及饮水安全性评价等各项工作开展,是将传统地质地球化学工作由单一的找矿,扩展到了环境、土地、农业等多个领域的开创性工作。 1.2调查结果是评价基础。根据调查和异常查证结果,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将选择在研究流域/区带分布广、异常分异(富集或贫化)程度高、生态影响大的元素、元素组合和有机污染物作为进一步评价的对象,如长江流域Cd等重金属;沿海地区放射性、重金属及有机污染物;黄河流域I,F和As等,这些评价元素和指标,在异常的成因上以地质背景和地球化学过程为主,同时叠加了人为作用影响,它们均具有成因复杂、影响重大和意义深远的特点。 1.3物质循环是评价主线。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将以元素和化合物表生地球化学理论为指导,以元素和化合物在各个生态系统内部和生态系统之间的循环迁移为主线,以研究它们的输入输出通量和地球化学行为为重点,以动态的、演变的和历史的观点探索元素和化合物的表生地球化学行为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因此,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将建立研究元素和化合物在以土壤为中心,以大气—水体—土壤—生物体为循环系统的异常追踪和迁移途经研究的方法技术,以及预警预测模型。 2 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的主要任务与对策 2.1异常元素追踪和成因研究。异常元素追踪和成因研究是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的基础,该项工作主要从自然成因和人为成因两方面进行追踪和成因甄别。(1)自然成因研究,在河流生态系统中,重金属随悬浮物长距离迁移是形成江河两岸土壤元素异常的重要原因。表1为长江及其他河流悬浮物重金属含量表,从中可以看出,悬浮物富集重金属进行长距离迁移是江河生态系统的普遍现象。这些悬浮物随着洪水爆发溢出河床,在丰水季节就会沉积在河道两岸,形成富集重金属的洪冲积物。 表1不同河流悬浮物中重金属含量表(x10-6) 在丘陵区,不同成土母质的岩石化学性质是土壤中元素含量差异的决定性控制因素。全新统冲洪积物中As和Hg偏高,所形成的心土层中As和Hg也偏高;三叠系成土母岩的Hg,Pb和Cd含量最高,其心土层中相应元素含量也最高。因此,在异常元素的自然成因研究方面,生态地球化学评价主要对河流汇水区基岩风化搬运产生的次生地球化学异常和丘陵区不同母质在成土作用中产生的原生地球化学异常进行研究评价,其中更重视表生地球化学作用过程中,水体对异常元素的长距离搬运。(2)人为成因研究,在农田区,通过对化肥、农药、灌溉水和大气干湿沉降样品的系统采集分析,可获得单位面积内不同污染源年输入异常元素的通量;在城市区,通过系统采集燃煤尘、冶金尘、建筑尘、汽车尾气尘等不同污染端元样品,可获得不同来源降尘的特征元素和年沉降通量。大气干湿沉降是农田区这些元素最主要的输入途经,而非施肥和灌溉。因此,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将按照10~20个点/104 km2的密度进行化肥、农药、灌溉水和大气干湿沉降样品的采集和分析,查清由人为活动造成的农业生态系统中有害元素的年输入通量。城市区,通过对不同数量的污染端元、一定密度的降尘采集分析,查明大气沉积对土壤有害元素含量和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 2.2生态效应评价。生态效应评价是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的核心,该项工作主要是对异常元素分布区域内农作物和水产品的安全性进行评价,研究异常元素地球化学行为及控制因素,为评价流域/区带农业结构调整和土地合理使用提供地球化学依据。研究区农作物中Cd和Pb超标严重,其次是Hg;烟叶、川芎、辣椒和水稻是危害最重的农产品。通过对评价区不同农作物富集系数的对比分析可获得Cd等有害元素污染严重地区,适宜种植的农作物类型。在Cd污染较重、土壤酸化明显的地区,水稻、花生、辣椒都是不宜种植的农作物。对该地区农作物中有害元素来源进一步研究表明,农作物中Pb和Hg除一部分来自土壤外,大气干湿沉降是不容忽视的污染源。因此,通过一定样本量的农产品中有害元素分析和富集系数(富集系数=粮食中元素含量/土壤中元素含量)计算,对评价区大宗农作物(南方水稻、北方小麦)重金属污染程度进行评价,对不同农作物的有害元素富集系数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有效地指导评价区农业结构调整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对土壤污染治理提供地球化学依据。 2.3生态系统安全性预警预测。生态系统安全性预警预测是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的最终目的。通过对不同生态系统中污染物的年输入净增量研究、有害元素地球化学行为研究,对评价区生态系统安全性和发展趋势进行预警预测。(1)农田生态系统,在农田生态系统中,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三峡库区土地生态安全监测与评价 1、三峡库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的意义及内容 1. 1三峡库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的目的与意义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的物质基础和宝贵的自然资源之一。健康的土地生态功能是维系寂静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决定性因素,同时也关系到国家的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人民的生存安全。现如今,土地资源,人地矛盾日益突出,我国的土地利用强度不断增加,对土地的利用程度已经达到甚至超过区域土地的生态承载能力,导致区域内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生态安全成为一大严峻的挑战。 三峡水利工程作为我国重要的水利工程项目,对我国的生态环境、社会经济乃至政治的影响都极为重要,其建设在防洪、发电、航运等诸多方面都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在世界上也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库区蓄水对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使其现今的生态系统变得脆弱敏感,并且重庆三峡库区广泛分布的侏罗系砂泥岩互层中的泥岩层、二叠系炭质页岩夹煤层、志留系页岩等,抗腐强度低,易风化,雨水易软化、泥化,不仅水力侵蚀活跃,水土流失严重,而且易引发滑坡、崩塌和泥石流,产生了一系列重大的生态问题。同时加之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生活、土地利用方式将直接威胁水库安全运营的生态脆弱带,所以对三峡库区土地生态安全进行系统详细的评价并提出各生态问题的对策是十分必要的。 1.2.三峡库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的主要内容

所谓土地生态安全,其确切的含义还没有科学的界定。一般认为,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态环境资源状况不受或少受来自于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制约于威胁的状态。生态安全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生态系统自身的安全,即生态系统的自身结构没有遭到破坏:其次是生态系统对人类的安全,即生态系统能够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功能不受损害。生态系统所能提供服务的质量和数量是生态安全的一个显性特征。当一个生态系统所提供服务的质量和数量出现异常时,表明该生态系统处于“不安全”状态。 对于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而言,它研究区域乃至周边地区人们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的协调统一的目,是由土地自然生态安全、土地经济生态安全和土地社会生态安全三方面组成的安全复合体系。如果考虑到社会和经济对上述自然系统安全的影响,显然土地经济生态安全和社会生态安全构成了土地生态安全的动力和出发点,而土地自然生态安全构成了土地生态安全的基石和核心。因此对三峡库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要分别从土地自然生态安全、土地经济生态安全和土地社会生态安全三个方面考虑,选取各自不同的评价影响因素,共同构成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利用2009年和2010年三峡库区土地总面积、土地利用现状、人口、GDP等数据分别进行计算得出两个时期评价结果,分析结果为研究区的土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分等定级;对比三峡库区09年和10年的生态安全转变趋势,并对三峡库区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提出意见及建议

乐山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报告

乐山市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报告 目录 第一章绪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项目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项目来源...............................................................................................................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目标任务...............................................................................................................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工作概况及完成工作量.......................................................................................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主要工作方法技术............................................................................................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主要工作方法.......................................................................................................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数据处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图件编制...............................................................................................................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文字报告编写.......................................................................................................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章工作区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自然地理及社会经济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自然地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地质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地质构造...............................................................................................................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地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矿产.......................................................................................................................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土壤类型及土地利用现状................................................................................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土壤类型...............................................................................................................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土地利用现状.......................................................................................................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区域土壤地球化学特征.......................................................................................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土壤酸碱度分布特征...........................................................................................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地表水各指标分布特征.......................................................................................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浅层地下水各指标分布特征...............................................................................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近地表大气尘各指标分布特征...........................................................................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章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方法............................................................................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概念...............................................................................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方法...............................................................................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土壤质量地球化学评估....................................................................................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土壤养分评价.......................................................................................................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土壤质量地球化学评估.......................................................................................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水-大气环境质量地球化学评估...................................................................... 错误!未定义书签。

生态文明视域下农村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cology 世界生态学, 2020, 9(3), 245-254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20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614851229.html,/journal/ije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614851229.html,/10.12677/ije.2020.93031 Construction of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R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Lei Ge1,2,3,4 1Shaanxi Provincial Land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Xi’an Shaanxi 2Institute of Land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Shaanxi Provincial Land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Xi’an Shaanxi 3Key Laboratory of Degraded and Unused Land Consolidation Engineering, The Ministry of Natural Resources, Xi’an Shaanxi 4Shaanxi Provincial Land Consolidatio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Xi’an Shaanxi Received: Jul. 24th, 2020; accepted: Aug. 10th, 2020; published: Aug. 17th, 2020 Abstrac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proposed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t present, it has achieved gratifying results, but at the same time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that hinder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rur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is paper studies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ural construction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summary of the mature index system at home and abroad, a “target-system-index” r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dex system is constructed, and then conducted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r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using Chinese panel data, and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1)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with four systems includ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cological economy, ecological culture, and ecological management, and 29 individual indicators can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i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various rural areas in China; 2)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China has obvious differences under the threshold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rough ward cluster analysis, it can be divided into high-level construction areas, medium Level construction area and low level construction area. China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economic construction of low-level construction areas, coordinate development, and explore the path of rural ecological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Keywords R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全国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进展与成果

国土资源大调查 全国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进展与成果 中国地质调查局 基础调查部 二〇一〇年七月

目 录 一、工作概况 (1) 二、完成情况 (1) 三、主要成果 (3)

一、工作概况 紧密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中国地质调查局于1999-2001年开始在广东、湖北、四川等省实施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试点工作。从2002年起,全国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工作正式启动。国土资源部先后与浙江、四川、湖南等18个省区采取部省政府间合作方式,共计投入经费67059.45万元,其中地方经费35809.45万元,占53.4%。2005-2008年,经由温家宝总理批示,财政部设立“全国土壤现状调查及污染防治专项”,由我部与环保部共同负责,目前我部到位经费27511万元,对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进行专项支持,调查工作扩大到全国31省(区、市)。 二、完成情况 全国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工作分为调查、评价和评估三个层次开展。 调查阶段:主要任务是掌握情况。全国共计部署450万平方公里调查面积,截至2009年底,已经完成160万平方公里,覆盖我国东、中部平原盆地、湖泊湿地、近海滩涂、丘陵草原及黄土高原等主要农业产区。全国投入地质科技人员500余人,采样人员十余万人,选定部级重点实验室23个,采用大型精密仪器测试地球化学样品60万件,分析3240

万个元素指标。基本查明我国土地有益和有害组分等54种元素指标组成、类型、含量、强度及其分布地区、范围和面积等,填补了我国长期以来土地各项元素指标的空白。 图1 全国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工作程度图 评价阶段:针对调查发现问题,按照长江流域、黄河流域、东北平原及沿海经济带等我国主要农业经济区域开展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对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肥力组分和重金属污染问题进行科学研究,旨在查清土地有益和有害组分成因来源、迁移转化、生态效应和变化趋势等,为土地质量评估提供科学依据。共计采集各类样品12万件,分析各项指标数以百万计。 评估阶段:依据调查和评价结果,根据各省区具体情况,

土地利用过程中的生态环境评价体系

文章编号:1000-8462(2007)06-1003-04 土地利用过程中的生态环境评价体系① 黄 宇 萍 (湖南省经济地理研究所,中国湖南长沙 410004) 摘 要:随着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全面展开,土地利用现状及规划中的生态环境评价逐渐引起大家更深入的关注。本文从土地利用生态环境评价的区域范围、数据来源、评价指标、评价方法和技术手段等几个方面对当前土地利用过程中的生态环境评价体系进行了综合评述与讨论,总结国内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指出了当前土地利用生态环境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并为今后的继续研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土地利用;生态环境评价;分层分析法;“3S”技术 中图分类号:F301.24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土地利用类型更加多元化,耕地的减少和建设用地增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加剧,土地利用过程中的环境问题逐渐得到国家和众多学者的重视。国办[2005]32号文件精神,要求开展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它的基础在于做好“协调土地利用生态环境建设研究”的专题研究工作。该专题研究有六项任务:①调查土地生态环境问题;②分析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③提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的建议;④提出进行土地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分区,确定管制规则;⑤提出重点建设区域的土地利用调控指标建议;⑥提出生态改善目标和生态建设用地的建议。 要以“改善、协调、预防和减缓”生态环境问题为目标,提出一系列考虑充分、全面的规划方案建议。在此基础上,国家对土地开发利用中的生态环境进行严格的监控和评价分析,在土地开发利用方案的形成阶段就参与其中,及早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角度出发,分析规划方案可能引发的生态环境变化,依据规划方案的可行性,并根据实际情况对规划方案进行改进,从源头上控制环境问题的产生[1]。到目前为止,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土地利用中环境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原则、方法和指标体系都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和探讨。 1 生态环境评价的定义和研究意义 1.1 生态环境评价的含义和定位 1.1.1 环境影响评价的含义[2] 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土地利用规划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和制度,它属于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广义的环境评价包括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综合方面,狭义的环境评价仅指生态环境评价。 1.1.2 土地利用中的生态环境评价 就我国而言,当前的土地利用环境评价主要指对土地利用规划可能导致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即土地利用的变化对周围生态环境的改变和影响,主要包括对水体、气候、土壤、生物和大气等方面的影响程度。 1.2 生态环境评价的重要性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重点考虑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完整性,保证在土地利用过程中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在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基础上,兼顾经济环境影响评价和社会环境影响评价。 1.3 本文综述的主要内容 本文对当前土地利用过程中的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综述,全面论述了当前生态环境评价体系的研究和实施现状,分析了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2 土地利用过程中生态环境评价体系研究动态在生态环境评价过程中,由于评价效益的目的、重点和方向不同,评价区域范围、数据来源和技术手段方面各有不同,还没能形成一套完整的能被广泛接受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且评价多停留在静态评价上,动态的分析评价和生态变化可视化的应用还较少。 2.1 生态环境评价的区域范围 研究区域范围覆盖了国家、省、市、区、流域及生态区等各种不同空间尺度。叶亚平、刘鲁君作了关于“中国省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从国家宏观角度对中国各省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朱晓华、杨秀春、谢志仁对江苏省各地级市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动态变化研究,将生态质量评价从静态扩展到动态研究。2006年,李贞、冷飞、刘艳菊等作了关于“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与方法研究”,对山西省太原市的城市土地利用规划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徐杰、张盛、檀庆海等人进行了“呼和浩特市玉泉区生态环境评价及其生态功能区划”的研究,以城市的一个行政区为单位进行了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伏洋、李凤霞、严进瑞等对“青海省河流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得出了青海省主要河流生态环境的质量评分,并提出了青海省河流生 第27卷第6期2007年11月 经 济 地 理 EC ONOMIC GE OG RAPHY V ol.27,N o.6 N ov.,2007 ①收稿日期:2007-04-12;修回日期:2007-08-20

生态安全评价的方法论(一)

生态安全评价的方法论(一) 重视生态安全的评价和信息披露,并对决策者和生态系统的管理者具有切实的指导作用,对广大社会公众具有教育意义以及对公众的行为选择和行为调整具有指导意义,是生态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本文从方法论的视角简要论述了生态安全评价的标准、评价方法和构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路。 一、关于评价标准问题 就生态安全的评价标准而言,虽然不同的评价对象有不同的评价标准,但如果抽象掉具体的评价对象的特定标准,我们总是可以为其找到一种称之为“理想状态”的评价标准。这种“理想状态”的评价标准必须满足几个条件: ①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能力,即生态巨系统(各生态子系统的有机整合)和各生态子系统不受来自系统外胁迫力的影响; ②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人类活动的规模和强度不可避免地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和破坏,但安全的生态系统应该能够消解这种影响并通过自组织能力修复其丧失的部分功能,恢复生态过程的完整性; ③生态系统的维持能力,即维持生态系统功能完整性的能力,安全的生态系统在外力胁迫下不仅不会降低其向人类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如森林生态系统提供木材产品等),也不会降低其特有的生态功能(如森林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等功能),相反这些功

能还应该逐步得到提升,唯有如此,才能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④生态系统的零风险,即系统间不能相互危害,由于人类的自私和对物欲的无限贪婪,人类活动充满了功利性,往往以牺牲一个系统的功能完整来维持或提高另一系统的生产和服务能力,例如,为了提高粮食产量,人们往往通过增加化学肥料的施用量,从而造成土壤系统的板结和污染,并进而污染水圈、生物圈,最终危害人类健康。 ⑤低成本提高人类福利水平和福利质量的保障力。一个安全的生态系统应该尽量减少额外的物质和能量投入以维持系统的生产功能、服务功能和环境功能。据专家测算,我国因生态环境破坏造成的损失约占GDP的2.3%,扣除这一因素,我国的实际经济增长率只有6%左右,这究竟是提高了人类福利还是降低了人类福利?这是值得认真思考的严肃的问题; ⑥生态系统的对人类生存安全的支持力。说到底,生态安全的本质是人类的生存安全,人类的生存总是依托于生态系统持续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能力,整个世界的国民经济也是建立在由地球生命支持系统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基础上的,一切威胁生态安全的因素和破坏生态安全的行为都是在动摇人类生存的基础,所以安全的生态系统必须有能力支持人类自身的生存安全。必须把人、人类生存和人类活动纳入自然生物圈中进行综合考虑,人必须把自身视为自然系统中平等的伙伴,不是万物的尺度。在自然生物圈中,人类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互利共生的关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