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洞庭湖区生态地球化学调查项目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

洞庭湖区生态地球化学调查项目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

洞庭湖区生态地球化学调查项目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

农业生态地球化学与环境质量研究

农业生态地球化学与环境质量研究作者:代杰瑞庞绪贵刘华峰喻超曾宪东单位:山东省地质调查院 21世纪勘查地球化学在解决人类资源与环境的重大问题上发挥着巨大作用,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应用于生态环境与农业地质研究方面的文献近10年来呈明显上升之势[1-9]。自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以来,以基础性、公益性为特色,以服务于国土利用规划与管理、农业、矿产资源、基础地学等多领域为宗旨的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已先后在我国各省、市、自治区大范围实施。山东省东部地区是山东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地质与地球化学环境变化对当地影响较大,导致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且关系到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问题不断出现。在山东省人民政府的支持下,2006年以来开展了山东省东部地区农业生态地球化学调查。本文以调查取得的土壤、浅层地下水等数据为基础,较系统地阐述了研究区土壤、浅层地下水地球化学特征及评价成果,并总结了本区存在的生态地球化学问题,这无疑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对本区资源、环境评价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1调查区概况 调查区位于山东省东部地区,涉及陆地面积近5.4×104km2(见图1),包括青岛、烟台、威海、潍坊、日照、临沂等6个地级市的46个县。本区地势为东部、南部地势高,中部地势低,地貌以低山丘陵

和山前倾斜平原为主,另有少部分中山和微倾斜低平原。低山丘陵标高200~400m,山前倾斜平原标高50~200m,全区最高峰崂山标高1133m。研究区水系发育,河网纵横,水库星罗棋布,交通便利。本区地处华北板块和秦岭—大别山板块结合带,山地丘陵区占全区总面积的55%,广泛发育有中元古代、新元古代和中新生代侵入岩,岩性主要为二长花岗岩、石英二长岩和花岗闪长岩,岩石风化残积物多形成棕壤性土、酸性石质土和酸性粗骨土,局部地段发育有元古代、中生代地层,岩性主要为砂岩和碎屑岩。第四系覆盖区约占全区总面积的45%,其最大覆盖厚度达150m。第四系成因类型多种多样,更新统以风成为主、残坡-坡洪积次之,全新统则以冲积为主,风成、海相沉积次之,土壤主要为潮土、褐土和滨海盐土[10]。 2生态地球化学调查工作方法 2.1土壤和地下水样品采集 表层土壤样品采用网格布样法采集,采样密度为1件/km2,在采样点周围50m范围内等量采集3~5点土壤组成一件样品。采样时除去表面杂物,垂直采集地表至20cm深的土壤,保证上下均匀采集,并弃去动植物残留体、砾石、肥料团块等,装入干净布袋,样品原始质量大于1000g;同时采集深层土壤样品,采样密度为1点/4km2,采样深度1.5~2.0m。土壤样品风干、敲碎、过833μm(20目)尼龙筛,并将4个相邻网格(表层样4km2,深层样16km2)的样品组合为1个样进行测试。表层土壤有效态样品采用网格布样法,采样密度为1件/16km2,采样方法同表层土壤样品。浅层地下水样按16km2的密度

地球化学调查样品—三氧化二铁的测定—萃取光度法

FHZDZDQHX0065 地球化学调查样品三氧化二铁的测定萃取光度法 F-HZ-DZ-DQHX-0065 地球化学调查样品—三氧化二铁的测定—萃取光度法 1 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水系沉积物、土壤、岩石中三价铁的测定。 测定范围:质量百分数为2%~10%三氧化二铁。 2 原理 试样置于聚四氟乙烯坩埚中,以邻菲啰啉、硫酸(1+2)、氢氟酸低温加热分解。加入硼酸,用8-羟基喹啉-氯仿溶液萃取溶液中的Fe3+,所得氯仿萃取液用光度法测定Fe3+。 3 试剂 3.1 无水硫酸钠。 3.2 硫酸(1+1)。 3.3 硫酸(1+2)。 3.4 氢氟酸(ρ 1.15g/mL)。 3.5 邻菲啰啉(C12H8N2·H2O)溶液,8g/L。含8g/L的邻菲啰啉的硫酸(1+2)溶液。 3.6 饱和硼酸溶液。 3.7 8-羟基喹啉溶液于88mL水中加入1g 8-羟基喹啉、10g柠檬酸钠、12mL冰乙酸,搅匀。 3.8 氢氧化钠,c(NaOH)=7mol/L。 3.9 乙酸-乙酸钠缓冲溶液,pH 4 称取32g无水乙酸钠,加入120mL冰乙酸,加水溶解后稀释至1000mL。搅匀。 3.10 8-羟基喹啉-氯仿溶液,5g 8-羟基喹啉用500mL氯仿溶解。 3.11 三氧化二铁标准溶液 称取0.1000g预先经120℃烘干的光谱纯三氧化二铁于烧杯中,加20mL盐酸(1+1),温热溶解后,冷却,移入10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此溶液1mL含100μg Fe2O3。 4 仪器 分光光度计。 5 试样的制备 试样应粉碎至粒度小于74μm,在室温下自然风干,待用。 6 操作步骤 6.1 空白试验 随同试样的分析步骤进行多份空白试验,所用试剂须取自同一瓶试剂。 6.2 称样量 称取0.05g试样,精确至0.0001g。 6.3 试样的测定 称取50mg试样于聚四氟乙烯坩埚中,加5mL 8g/L的邻菲啰啉的硫酸(1+2)溶液,加15滴氢氟酸,盖上坩埚盖,低温加热至试样分解完全。取下稍冷,加入5mL饱和硼酸溶液,加热至沸。冷却后用棉花过滤入100mL容量瓶中,用热水洗净坩埚、漏斗,冷却至室温后稀释至刻度,摇匀。 吸取10mL溶液于60mL分液漏斗中,加入2mL 8-羟基喹啉溶液。以下分析手续同标准曲线的绘制。 注:按50mg称样计算,FeO含量为8%时对测定无影响。 6.4 标准曲线的绘制 1

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建设生态水利

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建设生态水利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water conservancy 摘要:水利工程在保障社会安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巨大作用的同时,也造成了河流生态系统的退化和破坏。运用生态工程的理论和方法,设计和建设既满足人类社会开发利用水资源的需求,又兼顾水生态系统健康与可持续利用的水利工程,生态水利工程应运而生。 关键词:水利;生态;现状;建设 Abstract: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ensuring social security and promo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It also causes the degradation and destruction of river ecosystem. Using the theory and method of ecological engineering,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meets human society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demand, and Gu aquatic ecosystem health and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The ecological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arises at the historic moment. Keywords:Water conservancy; ecology; current situation; construction

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思路及建议 于路伟

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思路及建议于路伟 发表时间:2018-07-19T15:18:37.953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18期作者:于路伟 [导读] 摘要:人类社会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日益突出,中国勘查地球化学界审时度势,将工作重点由单一的找矿勘探扩展至以资源与环境并重,立足于为国家社会经济宏观发展战略服务,为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服务的综合调查与评价。 河北省地矿局第九地质大队河北邢台 054000 摘要:人类社会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日益突出,中国勘查地球化学界审时度势,将工作重点由单一的找矿勘探扩展至以资源与环境并重,立足于为国家社会经济宏观发展战略服务,为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服务的综合调查与评价。 关键词: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异常元素;预测预警; 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获得的海量高精度地球化学数据,可为环境质量评价提供背景值、为土地的质量和生态管护提供地球化学依据;调查还发现了一系列影响流域生态安全性的元素异常,针对异常元素分布特征,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将开展异常元素追踪和成因甄别、生态效应评价和生态系统安全性的预警预测等项评价和研究工作。 1 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思路 1.1多领域服务是最终目标。多目标生态农业地球化学调查评价是以服务于矿产资源普查、环境污染调查与治理、土地质量管护和生态管护、名特优农产品种植和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制定等多项目标为一体的公益性基础调查评价工作。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将围绕第四纪地质研究、环境质量评价、土地可持续利用、农业结构调查、农业名特有产品种植、地方病病因和分布范围调查、土地荒漠化及饮水安全性评价等各项工作开展,是将传统地质地球化学工作由单一的找矿,扩展到了环境、土地、农业等多个领域的开创性工作。 1.2调查结果是评价基础。根据调查和异常查证结果,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将选择在研究流域/区带分布广、异常分异(富集或贫化)程度高、生态影响大的元素、元素组合和有机污染物作为进一步评价的对象,如长江流域Cd等重金属;沿海地区放射性、重金属及有机污染物;黄河流域I,F和As等,这些评价元素和指标,在异常的成因上以地质背景和地球化学过程为主,同时叠加了人为作用影响,它们均具有成因复杂、影响重大和意义深远的特点。 1.3物质循环是评价主线。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将以元素和化合物表生地球化学理论为指导,以元素和化合物在各个生态系统内部和生态系统之间的循环迁移为主线,以研究它们的输入输出通量和地球化学行为为重点,以动态的、演变的和历史的观点探索元素和化合物的表生地球化学行为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因此,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将建立研究元素和化合物在以土壤为中心,以大气—水体—土壤—生物体为循环系统的异常追踪和迁移途经研究的方法技术,以及预警预测模型。 2 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的主要任务与对策 2.1异常元素追踪和成因研究。异常元素追踪和成因研究是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的基础,该项工作主要从自然成因和人为成因两方面进行追踪和成因甄别。(1)自然成因研究,在河流生态系统中,重金属随悬浮物长距离迁移是形成江河两岸土壤元素异常的重要原因。表1为长江及其他河流悬浮物重金属含量表,从中可以看出,悬浮物富集重金属进行长距离迁移是江河生态系统的普遍现象。这些悬浮物随着洪水爆发溢出河床,在丰水季节就会沉积在河道两岸,形成富集重金属的洪冲积物。 表1不同河流悬浮物中重金属含量表(x10-6) 在丘陵区,不同成土母质的岩石化学性质是土壤中元素含量差异的决定性控制因素。全新统冲洪积物中As和Hg偏高,所形成的心土层中As和Hg也偏高;三叠系成土母岩的Hg,Pb和Cd含量最高,其心土层中相应元素含量也最高。因此,在异常元素的自然成因研究方面,生态地球化学评价主要对河流汇水区基岩风化搬运产生的次生地球化学异常和丘陵区不同母质在成土作用中产生的原生地球化学异常进行研究评价,其中更重视表生地球化学作用过程中,水体对异常元素的长距离搬运。(2)人为成因研究,在农田区,通过对化肥、农药、灌溉水和大气干湿沉降样品的系统采集分析,可获得单位面积内不同污染源年输入异常元素的通量;在城市区,通过系统采集燃煤尘、冶金尘、建筑尘、汽车尾气尘等不同污染端元样品,可获得不同来源降尘的特征元素和年沉降通量。大气干湿沉降是农田区这些元素最主要的输入途经,而非施肥和灌溉。因此,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将按照10~20个点/104 km2的密度进行化肥、农药、灌溉水和大气干湿沉降样品的采集和分析,查清由人为活动造成的农业生态系统中有害元素的年输入通量。城市区,通过对不同数量的污染端元、一定密度的降尘采集分析,查明大气沉积对土壤有害元素含量和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 2.2生态效应评价。生态效应评价是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的核心,该项工作主要是对异常元素分布区域内农作物和水产品的安全性进行评价,研究异常元素地球化学行为及控制因素,为评价流域/区带农业结构调整和土地合理使用提供地球化学依据。研究区农作物中Cd和Pb超标严重,其次是Hg;烟叶、川芎、辣椒和水稻是危害最重的农产品。通过对评价区不同农作物富集系数的对比分析可获得Cd等有害元素污染严重地区,适宜种植的农作物类型。在Cd污染较重、土壤酸化明显的地区,水稻、花生、辣椒都是不宜种植的农作物。对该地区农作物中有害元素来源进一步研究表明,农作物中Pb和Hg除一部分来自土壤外,大气干湿沉降是不容忽视的污染源。因此,通过一定样本量的农产品中有害元素分析和富集系数(富集系数=粮食中元素含量/土壤中元素含量)计算,对评价区大宗农作物(南方水稻、北方小麦)重金属污染程度进行评价,对不同农作物的有害元素富集系数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有效地指导评价区农业结构调整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对土壤污染治理提供地球化学依据。 2.3生态系统安全性预警预测。生态系统安全性预警预测是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的最终目的。通过对不同生态系统中污染物的年输入净增量研究、有害元素地球化学行为研究,对评价区生态系统安全性和发展趋势进行预警预测。(1)农田生态系统,在农田生态系统中,

2011年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评审结果

附件: 2011年度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 评审结果 一等奖 1.城乡统筹发展路径创新研究—“万顷良田建设工程”探索与实践(江苏省土地学会、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土地开发整理中心,夏鸣、张小林、姜正杰、刘友兆、周寅康、宋玉波、陈晓峰、隋雪艳、花盛、陈惠明、王亚华、赵小风、郑华伟、赵捷) 2.上海市三维城市地质调查(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魏子新、翟刚毅、严学新、方正、杨建刚、何中发、王寒梅、史玉金、刘映、刘修国、杨丽君、王书增、吴吉春、王张华、尚建嘎) 3.成矿系统理论与找矿实践(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吉林大学、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翟裕生、邓军、彭润民、蔡克勤、王建平、刘家军、杨立强、宋鸿林、顾雪祥、王庆飞、李晓波、孙忠实、肖荣阁、向运川、陈从喜) 4.滇藏铁路沿线地壳稳定性调查评价(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张永双、胡道功、吴中海、张加桂、吴树仁、赵希涛、蒋良文、郭长宝、曲永新、石菊松、王科、雷伟志、谭成轩、赵越、张春山) 5.非线性矿产预测理论、方法及应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云南省地质调查局、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成秋明、李文昌、夏庆霖、卢映祥、张生元、葛咏、姚凌青、李丽辉、陈志军、谢淑云、左仁广、徐德义、王文磊、刘卉、赵洁) 6.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成果集成与应用系统(中 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北京中天博地科技有限公司,刘顺喜、高延利、尤淑撑、齐文章、张定祥、赵伟、柴渊、余斌、王荣彬、何宇华、牛新萍、周连芳、王伟、温礼、吴海平) 7.西藏自治区墨竹工卡县驱龙矿区铜多金属矿勘探报告(西藏巨龙铜业有 限公司、西藏中胜矿业有限公司,夏代祥、周敏、秦克章、李光明、多吉、

环境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关系的探讨和研究

环境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关系的探讨和研究 发表时间:2017-09-21T11:26:42.793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15期作者:孟琳琳 [导读] 摘要:随着环境问题成为全球热点和难点,环境资源保护与利用也成为科学研究的重点。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不停在谈论探究生态环境及生态环境保护,也在大力推进环境工程建设,着重解决大气污染、污水处理再循环、固体废弃物处理及资源的回收再利用。 深圳市铁汉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深圳 518000 摘要:随着环境问题成为全球热点和难点,环境资源保护与利用也成为科学研究的重点。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不停在谈论探究生态环境及生态环境保护,也在大力推进环境工程建设,着重解决大气污染、污水处理再循环、固体废弃物处理及资源的回收再利用。环境工程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虽侧重点有所区别,但都旨在保护我们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旨在改善我们的生活和居住环境,实现人类、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环境工程建设;生态环境;关系 经济在快速进步,这种形势下更多人也意识到环保的必要价值,开始重视环保。环境工程的内涵为:针对环境污染,探析相应的防治手段及技术。这种基础上,致力于防控更广范围的环境污染,消除多层次的污染。然而受到多样的要素影响,环境工程现有的建设状况并不完善,有待长期的改进[1]。建设环境工程的做法应当有利于净化城乡环境,为人们提供洁净且优美的日常生活环境。探析环境工程与生态环境的深层联系,有助于明确详细的建设思路,在根本上推进综合的环保事业完善。 一、生态城市的意义 不只是中国,全球都面临着严峻的环境问题。生态城市就是运用生态学相关原理和知识,来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人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并综合运用环境工程技术、系统工程技术等先进科学技术理论和方法来协调和解决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环境的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来有效保护并利用可以利用的能源与资源,尽量达到资源的有效利用,不断提高生态系统的修复、调节以及发展能力,实现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的建设涉及到了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既包括了生活中的污染处理,更包括了环境工程的建设,强调在实现人与自然生态系统和谐相处的基础上思考人类经济活动模式与生态恢复和建设的关系,从而建立人、社会、自然生态系统三位一体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格局。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是要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经济系统的高效运转,人与自然系统的整体和谐以及社会系统的文明健康发展,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二、生态城市的环境工程建设 (一)城市中水回用 以污水分散与集中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为原则,形成点源、面源、区域三个不同层次内中水回用循环体系,保证城市污水资源化总体利用率达到20%以上,城市水面达到5%以上,实现城市水面对生态环境的调控作用。在学校、住宅区、宾馆饭店、政府机关、大型企业等进行中水回用,达到污水处理后用于绿化、景观、保洁、卫生冲厕、工业用水等。进行污水集中处理,补充城市水系环境用水。建设集中型及生态型污水处理厂,主要对城市生活污水进行综合处理,每天处理后的80多万吨中水,40多万吨适时适量地补充浑河、南北运河、细河、人工湖等城市水系。 (二)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 固体废弃物是城市生活和生产中的重要副产物,而且根据废弃物的性质,可以将固体废弃物分为可循环使用废弃物和不可循环使用废弃物。以淮北市的生态城市建设为例,该市在实际的生产生活中产生大量的垃圾,该市每人每年的垃圾生产量可以达到440kg,并以8%~10%的增长率不断增加,严重影响城市的健康。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是环境工程建设技术中的重要类型,该市结合城市的基本情况,科学建立固体废弃物处理厂,该市的固体废弃物处理厂每日可以实现2700m3的处理量,有效地实现对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和回收。通过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可以将部分固体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以金属废弃物为例,经过加工处理,使得废弃金属可以为冶金等提供基础材料,进而使得资源可以得到有效的应用,提高生态城市自净能力的提升,实现生态城市功能性发挥。 (三)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 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资源的耗费程度是非常巨大的,在生态城市的构建中充当着难以替代的角色,企业的发展应当以节约低耗为前提,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支柱,对提高资源利用率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企业应当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不断优化企业结构,控制能源的消耗程度,逐步完善产业结构的政策调整,积极的推行能源的结构调整,运用高科技产品,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为生态城市的建设做出贡献。 三、环境工程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两者之间的关系 环境工程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两者之间有很多共同点及相似的特征,如两者的根本目的都在于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和资源,重点都在于协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三者的关系和效益。在运用原理方面也有诸多相似性,环境工程运用环境学科、工程学、生物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理论方法,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工程学等相关学科原理,两者之间是互通的。 环境工程建设以及生态环境二者具备共同点,同时也表现出差异性。这是因为,环境生态工程的着眼点在于长久性的生态改善,但环境工程建设相对更重视治理末端的生态污染,它的目标是更详细且更具体的,虽然见效更快但却缺乏长久的成效性。与此相比,环境生态工程更重视确保平衡的能量循环和物质循环,重点是消除累积性的生态污染。由此可知,环境生态工程虽然历时较长,见效也相对较慢,但是这类工程却能收到长久性的治理实效。此外,环境生态工程相比于环境工程也更能避免各区域的生态破坏。受到人为干扰,生态破坏都是很难彻底杜绝的。只有加强整治,才可以保护好生物多样性,并且慎防水土流失。 四、完善对策 (一)建立标准体系,完善法规法律 对于环境工程的管理工作,必须严格制订并实施标准体系和相关法律规范,从而使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在相关法律规范方面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通过标准的管理系统,可提升环境工程管理的有效性。比如,在环境工程实验中,应制订明确的实施规范及相关网站的管理规定等,从而有效强化环境工程实验管理。在环境项目实施前,必须严格考察项目,搜集大量的数据资料后,才可进入审批环节;审批通

山东黄河下游地区局部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方法与技术

成果与方法 山东黄河下游地区局部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方法与技术庞绪贵1,战金成1,宋海林2,藤兆令3,李秀章1,王增辉1,代杰瑞1 (1.山东省地质调查院,山东济南 250013;2.山东中海金仓矿业有限公司,山东莱州 261400;3.五莲县国土资源局,山东五莲 262300) 摘要:山东黄河下游地区局部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是在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和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基础上,选特色农产品产地,绿色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地方病分布区及小清河沿岸、东营油气开采污染区等局部生态地球化学环境区。按一定的方法和采样密度采集土壤、浅层地下水、土壤溶液、植物根系土、籽实、土壤生物、微生物和种子库样品,分析As,Cd等重金属元素、N,B等有益营养元素、六六六、DD T等有机物和土壤微生物类群、功能、结构多样性,研究有益营养元素、重金属元素、有毒有机污染物的分布规律、赋存状态、来源及它们在土壤、水体及生物体中的迁移、转化、累积规律与生态效应,探讨对重金属元素污染的生物修复。提出特色农产品基地布局规划建议和地方病防治、重金属污染的治理措施。 关键词:黄河下游;局部生态地球化学评价;生态效应;生物修复;生物富集系数;预警;山东 中图分类号:P595;P596 文献标识码:A 山东省黄河下游流域局部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是山东省政府与中国地质调查局合作开展的《山东省黄河下游流域生态地球化学调查》的一个子项目,其范围在山东省北部、西部,面积5.3万km2。该工作从2005年开始实施①。工作目标是在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和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基础上,分析调查发现的土壤、浅层地下水等介质中局部异常和区域评价信息,针对可能对局部生态环境产生影响的生态地球化学问题进行评价,包括调查发现的局部异常和特殊地质地球化学条件形成的局部生态地球化学环境[1]。重点研究农业经济区与特色农产品基地、工矿污染地、地方病分布区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有益或有害元素及有机污染物的分布、组成及在生物间交换、转化和作用方式;研究土壤资源利用、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发展、地方病防治、环境污染治理、生态恢复与建设等局部生态地球化学现象或问题;建立地质地球化学模式和评价标准,为人居安全、国民经济建设、工农业结构调整及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生态地球化学基础资料。1 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内容 1.1 生态地球化学评价 局部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是在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以及类似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基础上,针对局部生态地球化学问题(面积为n~1000km2)进行的评价工作。主要任务是查明有毒有害、有益元素以及有机物的组成特征、空间分布、成因来源,评价土壤、水等介质环境现状,研究元素及化合物在岩石、成土母质P土壤、沉积物水体、大气动植物系统以及人体食物链中转化、迁移、循环规律,农作物、畜牧家禽、水产、人体的摄取量、摄取途径、平衡机制与生态效应,预测评价生态地球化学环境变化及其潜在危害,为特色优质农产品发展、地方病防治、环境保护与决策、污染治理与调控提供科学依据,从而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服务。 1.2 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内容的选择原则 (1)区域调查发现的局部农业、生态环境地球化学现象或问题是局部评价的主要对象,其与地质地 第22卷第5期 山东国土资源 2006年5月 收稿日期:20060106;修订日期:20060515;编辑:张天祯 作者简介:庞绪贵(1962-),男,山东五莲人,研究员,从事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与研究。 ①山东省地质调查院,山东省黄河下游流域局部生态地球化学评价设计书,2005年。

全国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进展与成果

国土资源大调查 全国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进展与成果 中国地质调查局 基础调查部 二〇一〇年七月

目 录 一、工作概况 (1) 二、完成情况 (1) 三、主要成果 (3)

一、工作概况 紧密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中国地质调查局于1999-2001年开始在广东、湖北、四川等省实施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试点工作。从2002年起,全国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工作正式启动。国土资源部先后与浙江、四川、湖南等18个省区采取部省政府间合作方式,共计投入经费67059.45万元,其中地方经费35809.45万元,占53.4%。2005-2008年,经由温家宝总理批示,财政部设立“全国土壤现状调查及污染防治专项”,由我部与环保部共同负责,目前我部到位经费27511万元,对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进行专项支持,调查工作扩大到全国31省(区、市)。 二、完成情况 全国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工作分为调查、评价和评估三个层次开展。 调查阶段:主要任务是掌握情况。全国共计部署450万平方公里调查面积,截至2009年底,已经完成160万平方公里,覆盖我国东、中部平原盆地、湖泊湿地、近海滩涂、丘陵草原及黄土高原等主要农业产区。全国投入地质科技人员500余人,采样人员十余万人,选定部级重点实验室23个,采用大型精密仪器测试地球化学样品60万件,分析3240

万个元素指标。基本查明我国土地有益和有害组分等54种元素指标组成、类型、含量、强度及其分布地区、范围和面积等,填补了我国长期以来土地各项元素指标的空白。 图1 全国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工作程度图 评价阶段:针对调查发现问题,按照长江流域、黄河流域、东北平原及沿海经济带等我国主要农业经济区域开展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对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肥力组分和重金属污染问题进行科学研究,旨在查清土地有益和有害组分成因来源、迁移转化、生态效应和变化趋势等,为土地质量评估提供科学依据。共计采集各类样品12万件,分析各项指标数以百万计。 评估阶段:依据调查和评价结果,根据各省区具体情况,

关于环境工程建设和生态环境关系的探析

关于环境工程建设和生态环境关系的探析 摘要:经济建设在新形势下一直在飞速进步,与此同时人们逐渐意识到生态环 境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环境工程就是针对环境污染现状,提出相应的解决和 预防手段,来控制环境污染进一步的扩散和恶化。但是受到很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环境工程建设现状并不乐观,它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需要我们长期坚持改进。 建设环境工程一定要有利于美化城乡生态环境,为人们营造干净优美的人居环境,保障居民身心健康发展。对于环境工程建设和生态关系的深层次研究,不仅有利 于明确城乡建设新思路,还会助推环保事业新发展。 关键词:环境工程;生态环境;污染;对策 1生态环境问题的基本状况 当前,我国生态环境形式并不是十分的乐观,如果从整体上来看,全国的生 态环境破坏越来越严重,其破坏的程度也有了非常显著的提升。在这一过程中其 主要的表现有森林资源和草原上的植被受到了非常严重的损害,生态功能退化现 象十分的严重。尤其水水土流失和土地盐碱化特别严重,在这一过程中所出现的 人和生态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严重。地下水位出现了非常严重的下降现象。同时,生态系统的功能越来越弱,在这一过程中因为海域污染十分明显,沙尘暴出现的 频度也越来越高,这样一来也给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2影响环境工程建设的主要原因 2.1 经济发展原因 经济的发展是要以自然环境的开发和利用为主要的基础的,二者之间是存在 着非常大的联系的,同时二者之间也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所以在充分的保证 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必须也要将环境保护当做一个重点的内容。但是在人们的 生产和生活当中过于重视经济发展,对环境保护却相对较为忽视,在这样的情况 下就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2.2 人为原因 人是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主角,人在对自然进行改造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系统 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认为因素会使得自然环境系统产生非常严重的破坏,同时 它也成为了环境工程建设中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在实际中,人们比较重视经济 效益的实现,于是就对资源进行过度的开发,这样也就使得很多自然资源都面临 着非常危险的状况。此外,因为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在某些方面并不能形成一个 相对较为科学的认识,因此产生了一些环境破坏的现象,这对我国环境保护都是 极为不利的。 2.3 生态环境原因 自然生态环境管理和保护是非常关键的工作之一,这项工作的难度相对较大,生态环境本身具有非常强的不可控性,采取人为方式对其治理相对较难,比如自 然灾害而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等等。目前,全球变暖的现象越来越明显,全球的 气候都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这也给我国的环境治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甚至还在某些地区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生态破坏现象,这样也就使得生态环境 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恶化现象。 2.4 生产原因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相关的生产工程建设随之大力 的发展,由于我国区域发展的不均衡性,自然、经济资源的不平衡,加之各地的 发展形式和发展内容的多样性,总体的发展水平和发展状态不高,如高耗能和高

地球化学调查

地球化学调查 3.1地热资源勘查各阶段宜进行地球化学调查,采用多种地球化 学调查方法,包括地热流体特有组分(F、SiO2、B、H2S 等)调查分析、氡气测量等,确定地热异常分布范围。3.2 具代表性的地热流体,宜采集地球化学样品,并适当采用 部分常温地下水、地表水及大气降水样品作为对照,分析 彼此的差异和关系。样品采集方法、要求遵照本规范附录 B。 3.3 测定代表性地热流体,常温地下水、地表水、大气降水中 稳定同位素和放射性同位素,推断地热流体的成因与年龄。 3.4 计算地热流体中Na/K、CI/B、CI/F、CI/SiO2等组分的重量 克分于比率,并进行水岩平衡计算,分析地热流体中矿物 资源的来源及其形成的条件。 3.5 对地表岩石和地热钻井岩芯中的水热蚀变矿物进行取样鉴 定,分析推断地热活动特征及其演化历史。 3.6 地球化学调查图件比例尺与地质调查比例尺一致。 7.7.1地热流体与岩土试验分析 7.7.1 在地热勘查中,应系统采取水、气、岩土等样品进行分析 鉴定,获取热储及地热流体的有关参数,各类样品按下述 要求采取:

a) 地热流体全分析:各勘查阶段的全部地热井和代表性泉点 均应采取; b) 气体分析:凡有气体逸出的地热井(泉)均应采取;中高 温地热井应采用井下压力采样器取样; C) 微量元素、放射性元素(U、Ra、Rn)、毒性成分的分析:按 每个储层采样,预可行性勘查阶段各取(1-2)个,可行性勘查阶段各取(3-5)个,开采阶段各取(5-7)个; d) 稳定同位素:可行性勘查阶段可取(1-2)个,开采阶段可 取(2-3)个; e) 放射性同位素:可行性勘查阶段每层热储各取(3-5)个, 开采阶段每层热储各取(5-7)个; f) 岩土分析样:采集典型热储和盖层岩样及包含水热蚀变的岩 土样品。 7.7.2 地热流体化学成分全分析项目包括:主要阴离子(HCO3-1、 CI-1、SO4-2、CO3-2)、阳离子(K+1、Na+1、Ca+2、Mg+2)、微量元素和特殊组分(F、Br、I、SiO2、B、H2S、AI、Pb、Cs、Fe、Mn、Li、Sr、Cu、Zu等)、放射性元素(U、Ra、Rn)及总a、总β放射性、PH值、溶解性总固体、硬度、耗氧量等。对高温热田应增加Hg、As、Sb、Bi、的测试,对温泉和浅埋热储应视情况增加污染指标如酶、氰等的分析,并根据不同的用途增加相关分析项目。 7.73 同位素分析:一般测定稳定同位素D(H2、18O、34S)和放射

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技术要求(DD2005-02 )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 D D2005-02 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技术要求 (试行) 中国地质调查局 2005年10月

目 次 前言 (4) 1 范围 (2)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2) 3 术语和定义 (3) 4 总则 (3) 4.1 评价目的 (4) 4.2 评价任务 (4) 4.3 评价思路 (4) 4.4 评价选区 (5) 4.5 评价方法 (5) 4.6 评价工作顺序 (5) 5 设计编审 (5) 6 异常元素及有机污染物迁移途径及来源追踪 (6) 6.1 河流生态系统 (6) 6.2 农田生态系统 (10) 6.3 城市生态系统 (14) 6.4 湖泊湿地生态系统 (17) 6.5 浅海生态系统 (18) 7 生态系统异常元素及有机污染物生态效应评价 (20) 7.1 农田生态系统 (20) 7.2 城市生态系统 (26) 7.3 湖泊湿地生态系统 (31) 7.4 浅海生态系统 (33) 8 生态系统安全性的地球化学预警预测 (35) 8.1 河流生态系统 (35) 8.2 农田生态系统 (36) 8.3 湖泊是湿地生态系统 (38) 9 报告编写 (39) 9.1 图件 (39) 9.2 报告 (39) 9.3 数据库 (39) 附录A 河流悬浮物、水、水系沉积物样品布置及采样方法(规范性附录) (41) 附录B 14C和热释光测年样品采集技术要求(规范性附录) (46) 附录C 农田区不同污染源采集方法(规范性附录) (47) 附录D 城市降尘采集方法(规范性附录) (57) 附录E 湖泊及浅海沉积物采集方法(规范性附录) (60) 附录F 生物样品采集方法(规范性附录) (62) 附录G 土壤溶液野外采集方法(规范性附录) (66) 附录H 有机污染物采样技术要求(规范性附录) (69) 附录I 设计书编写内容及要求(规范性附录) (72) 附录J 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报告编写提纲(规范性附录) (74)

建设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建设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所谓建设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指人们在改造和利用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由此所产生的对人和社会的负面影响,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科学发展观在立足现实、面向未来以及顺应当代国际社续利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会重视生态保护、资源可持观。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在整个社会文明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为我们进一步建构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和行为规范,实现人、自然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指出了正确的方向。 1.工程建设实行工程化管理是集约经营的具体体现 工程建设是一项公益性事业。我国在以往的建设中,对每个项目都进行规划,有的项目做到作业设计,大部分是根据规划的估算进行资金投入,由各级政府组织施工,最后由国家管部门进行检查验收。果是资金流失投资效果差资金利用率低。由于没有实行工程管理我们的生态环境建设项目重复建设、多次投资等现象时有发生这种弊端是不可避免的。现在国家要对生态环境建设实行工程化管理,这就要求严格按照工程管理程序进行,完全纳入工程化管理轨道。 由于这项改革刚提出在认识上没有统一,在操作规范上又没有规程可依,甚至对工程的内涵意义还认识模糊,把政策当成工程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作为一个工程管理项目,从工程本身而言,首先它是一个具体的项目,有设计文件、编制施工文件、投资预算等资料。工程建设实行招投标制,工程管理合同制、监理制,工程竣工要由代表业主方进行验收,施工单位及监理单位对工程实行终身负责制。这就保证了工程建设第一的质量投资目标的实现。 2.建设工程与生态经济学理论 生态经济学理论是我们一切经济工作的理论基础,特别是林业工作更是如此。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主体,从人类社会有了经济活动开始地球的陆地就产生了经济系统任何一个经济系统都脱离不了生态系统,即融入生态系统之中,并依附于生态系统的存在而存在。开生态的经济系统是不存在的,反过来,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存在着经济价值,当人类进入一个生态系统从事经济活动的时候,这个系统也就成了生态经济系统。当今世界(地球陆地)纯生态系统可以说已经不存在了。 人类在生态经济系统中的经济活动,超负荷地破坏了生态系统,也就是使生态失去平衡。因此,我们搞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的目标就是要调节这种经济活动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平衡。目前我国政府实行的“退耕还林”就是这种调整的政策措施, 目的是恢复森林的陆地生态系统主体的地位。 我们搞生态环境建设工程,恢复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不是就脱离经济活动了呢?我们说不是的,搞生态环境建设不是不要经济。从整个生态经济系统而言其目的是要保证经济稳定、健康、安全地发展,生态县建设就是一个事例。从生态环境建设而言,也是离不开经济,我们所进行的种树、种草也都存在着经济效益,没有经济效益的生态环境建设工程是不存在的。因此,我们认为把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建设对立起来的观点是错误的,是不符合生态经济学理论的。当今世界存在一个错误的倾向,把陆地生态系统主体———森林给分开了,分经济

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推荐书在线填报流程图【模板】

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推荐书在线填报流程图 第一步:登录 登录国土资源部门户网站******/,点击首页的在线申报《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申报系统》,进入奖励系统登录和注册页面。

第二步:用户管理 用户登录系统后,可以通过点击“个人信息”进行用户管理信息的修改,“联系我们”有成果办所有工作人员的联系方式。 第三步:系统文档管理 通知文件、填报说明和留言板。用户可以看到关于奖励的通知文件,用户也可以给成果办管理员留言,注意要及时查看回复。 第四步:填写基本信息 点击第二步图中的“新增”按键,进入填写基本信息页面。

注意:如果项目已经在国土资源部成果管理办公室进行了登记,成果办会出具有成果登记号的成果登记证明,把该成果登记号填写在这里。 第五步:填写推荐书 点击左边导航栏“填写推荐书”,或点击第四步图中基本信息页面的下一页,进入推荐书主件要求的第一至第十三部分填写页面,点击表中所列的十三个部分,分别进入各部分填写。

第六步:填写推荐书注意事项 进入推荐书各表的填写页面后,也可点击左边导航树,直接进入指定表格的填写。“隐藏左侧<<”此按钮为放大页面。

注意事项: (1)评审组、项目名称、推荐单位已在第四步“填写基本信息”中填写,项目编号不用填,公布名默认情况下与名称相同(不需要修改),如果公布名与名称不相同,必须提供说明材料供审查。如不填写,视为与项目名称相同。候选人和候选单位从后面候选人和候选单位表中自动抽取,推荐单位推荐等级由推荐单位管理员填写。 (2)涉密项目填写(请与成果办联系),按照保密的有关规定,密级填写是级上级主管部门已审定批准的密级及编号,不要自己滥设密级,涉及到技术秘密的,填写相关内容应注意保密。一般情况下,涉及到秘密的,如科技创新中第几创新点涉密,在电子版推荐书中注明“略,此部分内容涉密,涉密内容请见纸介质推荐书”。 (3)项目简介和第三方评价按页数要求可从word中直接拷贝文字和表格,也可直接录入,科技创新按页数要求除文字和表格填写外,还可插入图片。 (4)论文专著目录与被他人引用情况表基础研究组项目必须填写。 (5)主要完成人情况表的排名栏里直接填数字,不要填汉字,特别注意“工作单位”、“通讯地址”和“家庭住址”的字数限制50个字。 (6)每页填写后请按“保存”,字数超过限制时有提示,不能保存。 (7)所有项目全部填写检查无误后,按“提交”,导出带提交时间的推荐书,然后

地球化学调查样品分析

FHZDZDQHX0001 地球化学调查样品分析 F-HZ-DZ-DQHX-0001 地球化学调查样品分析 地球化学是研究化学元素在矿物、岩石、土壤、水和大气圈中的分布和含量以及这些元素在自然界的转移规律。勘查地球化学是地球化学在地质找矿工作中的具体运用,目前地球化学调查已成为地质勘查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球化学调查主要采用岩石、土壤、水系沉积物、水化学、生物(植被)、气体等地球化学调查方法,当前广泛应用的是岩石、土壤和水系沉积物三种地球化学调查方法。 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除内地和沿海地区外,地质工作程度较低。内地和沿海地区除冲积平原和黄土覆盖区外,一般水系较发育,因此采用水系沉积物调查方法,可以低成本、高效率地扫视大面积范围内元素地球化学分布情况,从而发现潜在的矿化异常,取得区域地球化学填图和地质勘查效果。边远地区由于地质条件较复杂,常根据不同地球化学景观,综合应用相适应的地球化学调查方法。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为便于资料对比和元素地球化学拼图,常使用水系沉积物为主,岩石和土壤为辅的地球化学调查方法。 我国勘查地球化学调查工作,五十年代开始以土壤的1/20万金属量测量方式开展,由于剖面间距大(2km),对矿床的遥测能力差,而且元素受雨淋流失严重,再加上当时分析技术水平不高,因此难以取得良好效果。1978年地质矿产部确定在全国开展水系沉积物的1/20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区域化探扫面),由于水系沉积物采样点的均匀布置及其形成特征,调查方式较能适应地质和表生环境条件的变化,可反映上游汇水盆地中元素的平均含量,再加上分析化学技术的进步,元素分析方法的检出限、精密度和准确度有较大提高,因此地质效果较显著,特别是包含潜水的运移,对寻找隐伏矿体有明显效果。在1/20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基础上,全国发现了大量的元素地球化学异常,通过筛选,选择有利地段开展1/5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普查化探),缩小靶区,对异常进行验证和检查,直接取得地质找矿效果。进入21世纪后,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的发展主题,因此在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中,提出在全国平原覆盖区(黄土覆盖区)开展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为农业、环境、国土规划、生态和基础地质等研究提供综合性基础地球化学资料。 元素在自然界中的活动规律与其本身的原子结构有密切关系,研究元素的化学特性及其在自然界中的共生组合关系,对发现元素在不同区域内的分布规律以及与区域成矿研究密切相关的区域地球化学研究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此合理选择地球化学元素将反映区域地球化学调查的成果特征。1/20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的第一批39个元素,是在权衡当前勘查地球化学阶段性地质勘查的作用大小和研究深度,结合当前分析化学技术水平,并参照国外研究现状而作出的适当选择。1/5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的元素,一般选择与异常有关的几种或十几种特定元素,可根据地质体的岩性、矿性和元素的地球化学组合性等因素确定。平原覆盖区(黄土覆盖区)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根据农业、环境、生态、地质等领域的需求,规定54个必测元素(项目),并参照地区特征,提出21项元素有效态分析、14项元素有机结合态分析以及6项有机污染物分析,是一项化学元素在土壤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迁移转化过程的综合性研究,为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随着分析化学技术和现代分析仪器的发展,许多痕量、次痕量元素分析方法的检出限、精密度和准确度近年来有极大的提高,中国地质调查局于1999年组织76个元素的区域地球化学调查(1/5万组合样),已在西南四省区开始试点,为地球化学填图、资源评估、环境监控、生命演化等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样品分析的特点是要求分析元素多、样品数量多,要求分析方法检测限低、精密度好、准确度高,还要求分析周期短、分析效率高、分析成本低。因此在分析方法的 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