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学研究的价值

美学研究的价值

美学研究的价值
美学研究的价值

论美学以及美学研究的价值

11学前教育(2)班080411240 翟建超内容摘要

研究美学,对我们人生意义的追寻,我们对待他人,对待自然的态度和美育有着重要的价值与意义,要探究美学研究的价值,首先要了解与美学相关的几个概念:美的本质、美感、美的形态。

关键词

美学真善美审美美感感官价值

探究美学研究的价值,首先要了解美的本质、美感、美的形态

美是审美主体对客观存在的美的对象的能动地反映。审美不同于一般的认知活动,因为美的对象不是直接作用于我们的理智,而是直接作用于我们的感官,我们不能用理智的态度把它分析解剖,用抽象的概念对它作出规定和说明,我们要用感官去接受它,体验它,感受它,这是一种情感体验。美感的感知和一般的感知区别在于用来感知的感官不同,视觉和听觉是用来审美的,因为在漫长的实践过程中,视听两种感觉常常和人的高级精神活动发生密切关系,不断累积着理性,最少物质性,审美是种艺术,艺术与人发生的不是单纯的感官关系,而是心灵的交流,就需要人化程度更高、社会性更强的器官。一般的感知所用到的感官是嗅觉、味觉和触觉,这三种感官在反映外在现实时更多地和物质需求、直接的生理反应联系在一起,所以一般的感知常受个体欲望功利的支配,和个体的需要及享受直接联系在一起,带有很强的动物因素和实用功利性质。

美与美感是同一的,表现为外在于主体的客观现象界为美,表现为内在于主体的主观现象界为美感,不存在超美感的美,体现了美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相统一的本质。美感是一种高级情感,并且包含着深刻的理,这种愉快的情感之所以能反映事物的本质,正是由于认识功能的积极发挥。由于美感中的认识在性质上不是抽象概念,所以它在表现上总是婉转含蓄、可以玩味咀嚼的。美表现在不同的审美客体上,表现为各种存在形态,即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根据审美客体给审美主体带来的美感,美有其情感表现形态,即优美与壮美,悲剧和喜剧。美的形态是美的载体。

美的产生离不开真与善。真指的是客观世界本身发展变化的必然规律。客观规律自身是无美丑可言的,只有当客观规律在实践中为人所掌握和利用,使之服从于人的目的,并且显示了人的创造的智慧和才能的时候,客观规律才以其和人的目的相一致的感性形式引起我们的美感。善是指人的实践符合目的和需要,但由于人是社会的人,个体的需要、利益和目的只有通过社会才能实现,因此美的更为本质的意义在于个体的实践同社会发展的普遍利益的一致。美必须以善为前提,因为人的自由的实现不能脱离社会,从而不能脱离一定社会阶级和集团的普遍利益。但是,美又不能等同于善。首先,美不仅仅在于善所要达到的目的,而且在于目的的实现所要表现出来的人的创造的智慧、才能和力量极其对人的自由的感性现实的肯定。因此,一个可以称之为善的目的,只有当它的实现表现了人的创造的智慧、才能和力量,显示了人的自由,它才不仅是善,而且是美的。所以,在艺术作品中对人物的描写中,重要的不只是做什么,而且还有怎样做。因此,美是达到了自由境界的真与善的统一。人类在生活的实践创造中掌握了真,并使善的实现成为对人的自由的肯定,这就是美。

一、学点美学,能够使人考虑如何诗意得栖息在这片土地上

我们心存正确的审美观,才会考虑如何让生活充满诗意的美,享受生命带给我们的美好。要懂得生命的美好,就要充实地生活、真实地生活。快时代让我们忘记了自己内心真正需求,忘记了自我的真正感受,我们跑得太快,灵魂已经跟不上了,不要放慢自己的脚步,与时代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认真审视生活,品味出生活的真谛。我们不能生活在对未来的不断期望中,生活在对过去的悔恨和愧疚中,不要为时间焦虑,要活在当下,我们所拥有的,不论顺境、逆境,都是我们最好的安排,认真地活在当下,活在今天,把握眼前的点滴时光,全神贯注于周围的事物,快乐会不请自来,我们能够在顺境中感恩,在逆境中依旧心存喜乐。

要真实诗意地生活,我们还要对技术进行估价,一定程度上来说,技术切断了我们同生活的真正联系,因为我们已切断了我们的感觉。我们这个科技社会的目标就是能用一个按钮控制一切,晾晒衣服只需一个小小的按钮启动烘干机就行,洗盘子只需把盘子堆进洗碗机里,都不会弄湿双手,失去了感官的刺激,美又怎么会产生呢?

决定了要美好地生活,我们选择活出自己的热情。拥有热情,我们的生存会有新的意义,它是行动的信仰,恐惧、艰难会被赋予新的含义,不是阻力,是挑战。充满热情,我们更具洞察力,视野更开阔,能够看到别人无法识别的美丽和魅力,而且无论处于什么样的环境都可能有所作为。要活出自己的热情,就要找到自己真正爱做的事情去做。

二、心存美好,我们能建立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

处于社会中我们必然与他人产生联系,当我们心存美好时,想到的就是如何真诚、善意地对待别人,不会带着虚伪的面罩,不会心存恶意。在农村,房子很小,却离得很近,村民们彼此了解,彼此帮助,一起欢笑,偶尔有些小摩擦也能够彼此宽容,真诚相待,那样的生活会让人觉得很真实、很美好。地震后,人们会冒死救别人,把自己的食品分给别人吃,把自己的住所让别人一起住,当人们共同面对死亡时,生命就会变得非常珍贵,是善良、仁慈与真诚创造了生命的美好。心存美好,人会真诚得对人微笑,将善良传递。

三、了解美,我们能与自然和睦相处,善待自然,感悟自然

四季寒暑,春风夏蝉,秋菊冬雪,自然赋予了生活无穷的风景,我们要练就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增强感受力,尽可能多在大自然中长时间散步,让自己的全部感官对周围的自然世界完全敞开,注意观察微小的细节,事物在色彩与色调上的显著变化,用心倾听各种声音,深呼吸,用心去触摸并感觉,你会融入自然,感受万物同源的感觉,这样就不会抱怨自然,会以平等的态度尊重自然。

四、研究美学,对美育有着理论价值

美学属于理论,是认知范畴,对美和美感的认识,对美的形态的探讨,最终要落实到对人的审美教育这一实践活动中,美学理论只有通过美育的实践,才能实现其理论的价值,美育是一种运用审美形象的感染作用塑造人的知、情、意等符号实践能力的教育形式,目的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和自由的发展。

参考文献

《美学与哲学》

《返朴归真》

社会科学千万个为什么《美学卷》

《人文社会科学概论》

纪录片美学特征的思考

纪录片美学特征的思考 中央电视台记录频道开播大片《美丽中国》首登屏幕就博得一片喝彩之声,它那宏观的架构,中国韵味十足的故事,加之那美丽大气的镜头画面征服了观众,使之震撼,使之情不自禁地产生要去亲近她,触摸她及马上出发的跃动。这种跃动是《美丽中国》影片中的大美所引发的,美的画面就像鼓点一样唤醒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对美的向往。一位湖北网友是这样说的:“太好了!可惜只收看了两天就收不到了,我特喜欢《美丽中国》,在那可以收看的两天里,我总是叫我儿子和我一起看。”山东网友说:“这是中国拍的还是BBC拍的,太好了!”这些对美的需求和向往,不仅引起了观众的反响,同时也引发了业内人士的关注。作为央视品牌栏目《走遍中国》有针对性地组织了观摩和研讨,探讨其叙事故事的方法,切磋影片镜头的拍摄技巧。面对《美丽中国》引起美学特征的讨论,我也被其故事感动,被其画面吸引,被其美学理念所叹服,结合自己数年来在纪录片拍摄方面的尝试和感悟,也引发了自己怎样用美学的方法指导纪录片拍摄的思考。 什么叫做美,当代哲人李泽厚先生的看法是:“美就是包含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和理想而有具体可感的形态的现实生活现象,简言之,美就是蕴藏着真正的社会深度和人生真理的生活现象。”纪录片对美的承载应该是多方面的,不仅需要真实故事的记录美,也需要摄影艺术的造型美,还不能缺少声音效果的听觉美。纪录片是电影家族中的一个品种,是文学、绘画、音乐等艺术和声、光、电、色的综合载体。作为当代文化传媒之一的纪录片,应该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介入和干预社会生活,成为再现历史和记录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把艺术审美同社会、人性、哲学思考融合在一起。 纪录片在发展成长的轨迹中,曾出现过多种艺术流派,纯自然主义、超现实主义、直接流、真理流等等。这些流派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都凝聚着艺术家们的艺术才华和智慧,在影视美学史上和影视艺术理论的发展上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一是对影视审美艺术潜能的创造,尤其是在审美形式感的试验和探索上,极大地丰富了影视创作思维和审美造型语言的发展。二是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优秀有才华的影视艺术家,引领着纪录片的创作思潮。中国纪录片的发展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雨历程,在不同时期出现了风格迥异作品。从《丝绸之路》、《话说长江》、《望长城》到《龙脊》、《最后的山神》,再到《大国崛起》、《森林之歌》、《故宫》,直至《美丽中国》的出现,大致标志出了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电视纪录片走过的发展之路。从开始的合拍热,到独立制作有中国特色的纪录片,再到具有华夏文化精髓的主流纪录片走向世界,记载了纪录片人从制作模式、文化形态、美学特质、价值观建构的成长壮大的过程。虽然中国的纪录片和西方的纪录片在叙事时空的思维方式上存在着差别,但人类对美的追求是相通的。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的“美是生活”,生活是美存在的基础。纪录片的美是多样性的,表现形态也是千差万别的,是需要用心去体会发现的。以中国影视纪录片《美丽中国》为例,短短的六集,就将美丽中国刻画得栩栩如生。从历史到现实,从地理到人文,从动物到植物,用镜头把孕育华夏民族的自然景观和民族风情融会交织在一起。著名的法国电影评论家安德烈?巴赞认为:“摄影的美学特征在于它能揭示真实。摄影机摆脱了陈旧的偏见,清除了我们的感觉客体上的精神锈斑,唯有用这种冷眼旁观的镜头才能够还世界以纯真的原

中国现代美学的动向(一)

中国现代美学的动向(一) 一、什么是中国现代美学? 中国现代美学指19世纪中期以来,中国美学家在借鉴西方美学观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一种美学形态。这种美学形态既不同于中国古典美学,也不同于西方现代美学。从世界美学的范围来看,它是一种非常独特的美学形态。 中国现代美学不同于中国古典美学。中国古典美学基本上是在比较封闭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如果用西方美学的标准来看,中国古代根本就没有美学。比如,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王国维就曾经感慨中国无纯粹之美术。王国维之所以得出“中国缺乏美学和美术(即艺术)”这个断言,是基于这样一种逻辑:1)现代西方美学被公认为美学;2)现代西方美学的核心观念是“无利害性”(disinterestedness)和“为艺术而艺术”(artforart’ssake);3)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从来就没有出现过这种观念;因此,中国古代没有美学和美术。 中国现代美学也不同于西方现代美学。尽管中国现代美学是在学习西方现代美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中国古典美学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及强行推行从前苏联借鉴过来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现代美学又非常不同于西方现代美学。西方现代美学的核心观念,在中国现代美学中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现代美学的独特性表现在,它是中国传统美学、现代西方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相互排斥、相互影响、相互斗争、相互妥协的结果。

二、西方现代美学的传人:王国维、蔡元培、朱光潜 中国现代美学起源于对西方现代美学的接受。从19世纪中期以来,中国在跟西方的全面接触和较量中逐渐意识到西方力量的强大。这种意识是分三个阶段逐渐觉醒的:最初只是承认西方科学技术的发达,认为西方的社会制度仍然比中国落后;但是在洋务运动(即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尤其是军事技术,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失败之后,中国知识分子认识到,中国的落后不仅是科学技术的落后,而且是社会制度的落后,即长期稳定的封建社会结构所造成的社会惰性,中国要想在与西方列强的竞争中取得胜利,就必须改造传统的社会制度,学习西方先进的民主制度,但是由知识分子发动的“戊戌变法”(1898年6月-9月)失败之后,人们意识到中国的落后不仅是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的落后,而且是中国人思想意识的落后,中国要赶上西方强国,最根本的改革是改造人的思想意识,用鲁迅的话来说,就是不要再做奴隶。美学就是在这时从西方全面引进中国的,因为当时的中国知识分子认为,现代西方美学代表了最先进的思想意识,是自由思想、民主政治和强盛的生命力的思想基础。 在西方美学的传播中,王国维(1877—1927)起了重要的、开创性的作用,他的名作《红楼梦评论》可以说是中国现代美学史上第一篇符合西方美学标准的论文,因而可以说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 我们之所以将王国维作为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不仅有时间上的考虑,而且有美学类型的考虑。从时间上来说,王国维是中国现代美学

新媒体艺术的美学语言_

概念做了细致研究,按照他的看法,影像艺术使自发性和共时性成为可能。“视频技术的同步记录传输和多维展示形象的性能对这些艺术家们具有吸引力,探讨时间的瞬间性和同步性成为他们共同关注问题,这一问题恰巧就是电影所忽略的,作为一种主要在时间的维度上展开的媒介,视频艺术呈现出多种对时间经验的灵活运用与支配,人们对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概念被视频技术设备的功能所打乱。”① 影像艺术诗人比尔·维奥拉将影像比喻成一种凝视现实、同时进入藏身于现实中的世界的途径,通过对空间和时间的探讨,揭示出他对生命弧线的提问和沉思。在他新的影像声音装置作品《致千禧年的五个天使》(Five Angels for the Millennium)中,以五个影像分开陈列于一个L型的大空间里,影像包括“启程”、“诞生”“火”“堕落”“创造”等标题。维奥拉以象征性的手法——高空跳水的动作来描述人生历程的不同阶段,充分表现了对科技媒体、空间、时间与观念的掌握。 尽管新媒体作品喜欢利用空间来进行各种各样的表达,虚拟空间却不是真实的空间。“在赛博空间没有空间!”②虚拟空间是另类的空间,它为交互性的审美体验提供了可能性。 第五节 艺术体验:在线交互式的游戏审美 新的存在方式、表现方式和时空观自然造就了新的艺术体验。比如,录像艺术的空间感必然促使观众参与到录像装置艺术作品中,是一种在场(On Spot)的审美;网络艺术中超链接的表达方式和共时性特点,使得观众也成为作品创造者之一,是一种在线(Online)的审美。交互式艺术体验产生是必然的。 艺术家在更加纯熟地运用传统表现手段的同时,又在科学技术的诱导下,开始使用声、光、电和信息等一系列的新媒介。新时代的艺术家通过图像、声音、虚拟环境等各种表现手段,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充分发挥了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即时性、事物发展的过程性和生命本来具有的交融性,由此构成了一部历史上任 ①张朝晖徐翎.《新媒介艺术 NEW MEDIA ART》[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第54页 ② Lev Manovich. “The Language of New Media” [M]. The MIT Pres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London, England, 2001, Page 252

论美学研究的方法

论美学研究的方法 杨存昌 方法是科学研究的灵魂,而自觉的美学方法论意识一方面来自对前代美学家的经验检讨,另一方面则产生于学科的独特对象和性质。故毛泽东说:“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学科的对象。”[1]亚科夫列夫说:“任何一种科学的性质和特征都决定它的方法。”[2]在迄今为止的西方美学发展史上,人们对方法的理解各不相同,美学家所采用的研究途径和表述风格也千变万化。但就总的倾向和特色看,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两种方法:即“自上而下”的方法和“自下而上”的方法。这两条美学研究的道路一方面自身也分别存在着各种差异,另一方面又在各自取得独特成就的同时暴露出不同的局限性。二者在美学史上横向看来分庭抗礼,纵向看来又相互角逐、此消彼长。但有一个共同的趋势是非常明显的,即二者日益走向渗透、交织、综合和辩证统一。5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美学实际上重演了西方两千多年美学方法的历程,目前正处于大综合的关键时期。因此分析品味美学方法的历史变奏,并在当代的学术水准上把传统与现代的方法相结合,无疑将对中国美学在21世纪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意味深长的启示。 一 日本美学家竹内敏雄概括说:“美学史上最根本的方法论的对立,是把美作为一种价值和理念,从哲学的立场上对它加以合理思索的学说,同把美的现象作为经验的事实.对其具体展开的各种情况从科学的立场上进行实证的观察的学说之间的对立。”[3]以上两种方法论倾向的区分,是黑格尔首先应用到美学上来的。此后,实验美学的创始人费希纳,更明确地称之为“自上而下”的方法和“自下而上”的方法。所谓“自上而下”的方法,亦即哲学的、理论的、思辨的方法,它从“美的逻辑形而上学观念”出发,通过范畴概念形式的思辨、推理和论证.求得对具体审美现象的理性概括。如柏拉图从“理式”出发.把美的事物所以为美的原因又归于“理式”。所谓“自下而上”的方法,也就是科学的、经验的、实证的方法,它注重美和审美现象、艺术心理的经验考究.以求对美和审美做出类比和归纳。正如苏联美学家泽列诺夫所说:“经验的方法着眼于外在的、表面的、就事论事的研究,在经验材料的基础上建立理论、规定、标准……,这样的研究方法必然是归纳式的。”[4] 横向地看,美学研究中“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经验性与理论性的对立,首先可归结为中西方不同的历史、文化和思维习惯条件下形成的两大美学传统的分歧。在总的特征上,中国美学偏于经验的描述和文艺现象的分析,属“自下而上”的形态;西方美学则偏于范畴的建立和理论的逻辑推演,呈“自上而下”的形态。正如王国维曾分析的:“抑我国人之特质,实际的也.通俗的也。西洋人之特征,思辨的也,科学的也。长于抽象而精于分析,对世界一切有形之事物,无往而不用综括及分析之二法,故言语之多自然之理也。吾国人之所长,宁在实践之方面,而于理论之方面,则以具体的知识为满足,至分类之事,则迫于实际之需要外,殆不欲穷之也。”[5]中国学术传统讲求经世致用、故不注重学术思想自身的逻辑形式而偏重于与人伦物理密切相关的经验内容,以日常生活体验来描述事物的价值,这从“美”字的字源意义(“羊大为美”或“羊人为美”)即可看出。西方人偏好逻辑推理,强调思想认识的严密性、完整性和系统化。因而倾心于构筑思想体系,柏拉图一开始就力求区分“美的事物”和“美本身”,是最好的见证。 纵向地考察,“自上而下”的美学和“自下而上”的美学不但在中西方美学中都有所表现,而且呈现出不同的历史演变轨迹。由古及今.中国美学经历了由经验性向理论性的转移。古代中国美学注重于经验的描述和艺术感受的发微,不求范畴概念的准确、逻辑推理的严密和思维内容的系统化,其表达方式往往是描绘、比附、隐喻、象征、暗示的。因而所谓的美学.往

中国美学史读书笔记

《中国美学史》读书笔记 对于中国美学史的对象和范围的这种看法,我以为太狭窄了。 这涉及对美学对象的看法。美学不限于研究“美”。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审美活动的本质、特点和规律。随着社会的发展,美学的范围日益扩大,美学的分支学科越来越多。现代美学的体系,不仅包括哲学美学(基础科学),而且包括审美心理学、审美社会学、审美发生学、审美文艺学以及审美应用科学。美学的这些分支学科,有的在古代就已得到相当的发展,有的在古代仅仅有某种萌芽。我们研究美学史,应该站在现代的高度,把自己的视野放宽一些。 中国古典美学体系是以审美意象为中心的。它也包含有哲学美学、审美心理学、审美社会学、审美文艺学、审美教育学等多方面的内容,而以审美文艺学(文艺美学)的内容占的比重最大。在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美”并不是中心的范畴,也不是最高层次的范畴。“美”这个范畴在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地位远不如在西方美学中那样重要。如果仅仅抓住“美”字来研究中国美学史,或者以“美”这个范畴为中心来研究中国美学史,那么一部中国美学史就将变得十分单调、贫乏,索然无味。 关于中国美学史的对象和范围的另一种看法,认为中国

美学史是研究中国人的审美意识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历史。因此,中国美学史不仅要研究历史上那些美学理论著作,而且要研究历史上各个时代的文学艺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审美意识(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等等)。 后记在结束本书的时候,我想对本书的体例以及有关的几个问题作一些说明。 中国美学史上下两千多年,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内容极为丰富。但是一本书的篇幅终究是有限的。这就产生一个矛盾。解决这个矛盾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对每个时代的每一个美学思想家(或每一本有关美学的著作),不分大小主次地排列起来,一一加以简略的介绍。这种方法容易把历史变成流水账。我觉得不很可取。另一种方法是突出重点,。抓住每个时代最有代表性的美学思想家和美学著作,尽量把它们讲充分一点。对于那些次要的、二三流的思想家,或者略去,或者附在重点人物的前后作简略的介绍,或者作为背景材料来处理。这就是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说的“略小而存大,举重以明轻”的方法。我决定采用这种方法。我觉得这种处理方法,比那种不分轻重主次,把大大小小的人物、著作并列起来介绍的方法,更能显示中国美学遗产的精华和价值,也更便于我们把握中国古典美学的体系和中国美学史的发展规律。因为如本书《绪论》所说的,每个时代的美学思潮,总是集中地反映在那个时代最有代表性的美学思想家的著

笔杆子写材料必不可少的语言美学(一)

笔杆子写材料必不可少的语言美学(一) 写材料,离不开材料自有的语言特点,简单点概括便是于语言的平淡中见功力。在相关规定中对写材料的语言特点的要求便可见:“情况确实,观点明确,表述准确,结构严谨,条理清晰,直述不曲,字词规范,标点正确,篇幅力求简短。” 将要求简化的理解便是材料语言将就准确、简单朴实、行文规范,符合所属单位和个人的角色定位。 那么,我们作为笔杆子在写材料的时候,常见的问题便是经常把材料写的太过口语化,在文中加入了个人情感倾向以及用词不当的情况。下面,我就这三个问题逐一为大家展开来分析一下: 口语化的问题 材料的作用首先是传情达意,我们在写材料的时候,尤其是新晋笔杆子在起步的时候,很容易出现的便是怎么想的就怎么写,看到的材料素材是什么样的就怎么样写。 出现这个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个人写材料功力的欠缺,思考的深度不够,只能够按照最快捷的方式组稿了。因此,写出来的材料口语化较重,写的有点随心所欲,从而失去了材料应该有的行文规范,没有做到简单朴实的准确。 其次便是写材料的时候,自己输入和吸收到的材料较少,没有充足的素材,便按照自己所能接触的素材写,素材的局限性将自己限制在了所在片区,所在地域,方言或者地方特色在文中频繁出现,讲一些不合时宜的地方特色呈现在材料中,是不太恰当的,材料走出所在地域

便会带来理解的困惑。 然后还有一种情况便是习惯性的使用俚语,使得材料显得油腻,让原本应该严肃认真的材料变得过于随意,也不容易唤起材料接收方的重视。 一些个别笔杆子写材料的时候,还会滥用或者过度使用缩略语,虽然我们的工作中有很多的缩略语,也有一些约定俗成的习惯,如果这些缩略语或约定俗成的用词是众所周知的,使用在文中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在正式的材料中,要尽可能的准确,减少他人误解的可能,毕竟读你材料的人不是你脑中的细胞,你所认为的那个称呼并非他也这么认为。比如:很多人在文中写人大,可能会觉得这不就是指人民代表大会么?其实不然,如果是教育圈的人看人大,更容易理解为中国人民大学。 个人情感倾向问题 我们在平时的写作中,都会不自觉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带有个人情绪的表述一些问题,这个习惯会不自觉的在写材料的时候也带入进去。一旦带有个人情绪的描述现状和问题,就会使用一些偏激的词语,但是在材料中,强调的是客观,要求的是公正,因此我们应该使用的是理性的词语,中性的描述为主。 带有情绪的材料用词多表现在这两个方面,不必对号入座,但请理性对照自检: 第一种情况便是在文中使用过多的形容词 但凡领导讲话都会加上重要讲话;

中国美学史读后感

中国美学史读后感在没有看这本书之前,我原以为美学只是简单的、单一的。但是在我看过目录之后,我知道了美学是复杂的,它不仅严格按照朝代顺序,把人物、论着一一罗列,而且着重突出古典美学的发展轨迹,不同时代的审美趣味以及理论特色。这是一门复杂且严谨的学科,它要求人们必须严肃且不失美感地来读它、懂它。就像第一节的题目一样,它带着一种原始的美感。 作者在第一节刚开始就指出,礼,在远古,是原始仪式。刚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顿了一下,有些不解,因为在我的印象中,礼对于我而言,仅仅是一种礼貌的表现方式,而在这里却说远在远古时期,礼就作为一种仪式而存在。“仪式”这个词,使我对“礼”这个字开始有了好奇。 王国维在《释礼》中这样写,古文字中的“礼”字,下面是个“豆”,也就是盛饮食的器皿。因而作者认为,用饮食器皿作为礼的象形,包含了其下四种意义:首先,中国之礼,一开始就与饮食有关。这一点让我尤其想不通,“礼”是如何与“饮食”联系在一起的?难道古人认为最初的礼在饮食方面最先体现出来。还是在饮食上的“礼”表现得更为直接,更为重要?其次,饮食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样一来,似乎对刚才的论点作了一些解释。《礼记?礼运》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这里就不难看出它首先肯定了中国之礼起源于饮食,而饮食中所涉及到的食物和类型,如农作物、动物、饮料等,都是需要器皿来盛的。第三,讲了礼进行中的两大因素:饮食与舞乐。看来古人的礼,还是丰富多彩的,舞乐与饮食一样,占据了他们生活中相当重要的位置。第四,讲了礼的功能:“致其敬于鬼神”。饮食是礼的起源,把最日常的东西作为神圣的东西,现实了中国文化从一开始就具有实用性。饮食成了与神交往的最重要因素,成了神圣的礼的重要内容。 中国的艺术源远流长,灿烂辉煌,而从礼的开始上看,中国艺术一开始的辉煌似乎就要与盛饮食的器皿有关,而彩陶作为一种日常的生活用品,同时也是最神圣的礼器而成为远古“礼”的象征。之所以称彩陶是神圣的,一方面它的图案是多姿多彩的,是一种审美的欣赏,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它本身所可有的一些深邃的思想观念,仅从这两方面,又有谁能与彩陶相提并论呢?从小我们就听过这样一句话:“民以食为天”,人们的生存本性就是与吃有关。而在《老子》中更是用烹调来比喻治国---“治大国若烹小鲜”,也说明了国家的安定与帝王的饮食有关。而从饮食与神的关系上我们发现饮食在中国文化中占有世界其他人设文化都无法相比的重要地位,而这样的一种力量也不断的向着各个领域扩张着。

电视新闻的传播特性【电视新闻传播中的审美价值】

电视新闻的传播特性【电视新闻传播中的审美价值】 在日常生活中,审美活动无处不在。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同样体现着人们的审美追求。美是新闻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缺少了美学价值的新闻,会失去对受众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电视新闻的传播过程与文学作品的阅读过程有相似之处。接受分析研究认为,受众具有解读、诠释新闻的能力。受众可以根据自身日常生活的经验,与新闻文本产生互动,共同协商出意义。 那么,如何开发电视新闻的审美价值,让电视新闻更具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呢?本文拟在接受美学的视角下,通过分析央视《社会记录》栏目及《东方时空》栏目对华南虎照事件所作的报道,来阐述这一问题。 接受美学理论的主要观点 接受美学是20世纪德国康斯坦茨学派创建的一种新的文艺理论。1967年。姚斯在其题为《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的就职演说中,全面提出了接受美学的基本思想和理论构架。确立了以读者为中心的接受美学理论。20世纪60年代末,伊瑟尔在康斯坦茨大学发表了《本文的召唤结构》的著名讲演,同样引起轰动。姚斯借用阐释学“视野”的概念,以“期待视野”为中介,以“视野融合”为途径,将文学史转化为一种阅读者的积淀,在文学与社会、美学与历史之间的鸿沟上架起了一座桥梁,接通了文学与现实、过去和未来。“期待视野”是解读者面对文本时,调动自己的经验并产生的思维定向及其所希望的文本对他的

满足。“视野融合”则是指接受者的期待视野与文本或生活实践视野的交融和相互影响。 伊瑟尔与姚斯建设接受美学理论的出发点是一致的。他们都认为将注意力从传统的对作者――本文关系的关注,转向对本文――读者关系的研究,都将读者作为自己理论的基点。接受美学的基本理论观点是这样的:第一,认为作品不是在所有时代在读者面前都以同一面貌出现的自在客体,而像乐谱,只有经过读者演奏才能成为一曲优美的音乐。伊瑟尔认为:“文学本文具有两极,即艺术极和审美极。艺术极是作者的意义,审美极是由读者来完成的一种实现。从两极性角度看,作品本身与本文或具体化结果并不同一。而是处于二者之间。”“暗隐的读者”描述的就是这个处于二者之间的情况,这表明伊瑟尔认为作品的意义是由文本和读者共同建构的。第二,作品的价值与作家的历史地位由作家与读者共同构成。作家的创作意识能否实现,依靠读者的接受意识。第三,作家必须考虑读者的期待视野。第四,接受美学认为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是连接读者的创作意识和接受意识的必要条件。意义不确定性召唤读者参与作品再创造。伊瑟尔认为这种召唤结构,能提供最广泛的联想空间。是最能激发读者想象的框架结构。 与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接受过程相类似。受众在接受新闻时也表现出不同的状态和效果。有学者指出,受众在接受新闻时,表现为三种不同的效果:其一,赞同记者的想法而改变或强化了原有态度;其二。拒绝记者的倾向而坚持自己的立场;其三强烈反对记者的倾向,对记者的陈述持否定的态度。 电视新闻的美学价值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电视新闻议题设置――传播――受众接受的全过程。是一个完整的审美活动。它具有以下审美特征。

镜头语言与美学

镜头语言与美学 鏡頭語言與美學 電影的語言由攝影的角度(Camera angle)、分鏡的連續性(Continuity)、影片的剪接(Cutting)、特寫(Close up)、取景與構圖的組合(Composition)所串連而成,螢幕影像的作業過程大多相同,利用人類視覺暫留的原理,電影一秒鐘24格畫面,電視則為一秒30掃瞄圖框。因此討論影像的概念,可以從攝影機拍攝與運鏡技術著手。基本來說,其攝製作業在內容上可包括動作、構圖、燈光、剪輯與 成音等五大要素。 在拍攝運作上,除了類似照片拍攝的考慮與思維之外,這種連續性影像的線性時間敘述,還得考慮攝影機的設定位、取景構圖運鏡的變化、燈光照射之配合、 攝影機的運動與演員表情與動作的連續,而後製作的剪輯與音效也是要納入構思 的範圍。 觀眾也許是無知的,他們只能從被限制的視野框架中來瞭解事情的真相與意義,因此這種整體意念的傳達,不只是依賴動作的銜接順暢而已。這種連續影像 的錄製,最大的不同是要隨時注意演員的前進方向、視向和在動向無形中所產生 的假想線(Image line)。這種假想線的錯誤在單機作業中,特別容易發生視覺方向

的錯誤。這便關聯於攝影機的設定位、視線觀點以及出入鏡的位置關係,甚至道 具設置的空間關係也要注意。 攝影機的基本操作,對於攝影機本身和三角架的性能要熟練,平時也要多練習各種運鏡姿勢,求其穩定有效,否則補拍耗時費工,會嚴重耽誤進度,也會造 成色溫、光影的前後差異,而破壞了情境效果。 為追求預期的效果,攝影師的運鏡動作可參考如下: 1. 合乎人體工學的姿勢運用,呼吸長而穩定。 2. 器材要熟練才不致緊張,上半身盡量不要晃動,而以腰部和雙腳來調整 與移動,移動時一次只移動一隻腳,避免分散觀眾的注意力。 3. 使用全景或廣角的鏡頭,或靠近被攝體拍攝,可以減低晃動感。 4. 利用環境中可以依靠的物體,動態物體可以輪架、推車等工具協助。 5. 剪輯時可用短鏡頭、快節奏的影像剪輯方式,使晃動感降低。 如果企圖達到緊張、意外、震撼的效果,當然可以逆向而行,但是這是在一個精密設計下的過程,而不是意外連連之後的慌張掩飾才好。視覺感受對於構圖有強烈的影響力,例如光線、布景、大小、黑白、明暗對比色彩以及鏡頭的選定 等等,在錄影藝術中,構圖主要功能是建立主體與環境的關係,清楚交代人物的 動作與表情,呈現一種秩序的美感(並非呆板,而是不讓觀者發現攝影者的存在)。 構圖與視角 以眼睛的視平線為參考水平,站立與蹲下的地平線高低便不相同。視角的改

新闻美学

1、新闻美学的发展现状。 新闻美学是20世纪80年代初在国内兴起的一门新闻边缘学科,它既是当代美学向实用美学不断分化的产物,也是新闻实践合乎逻辑的理论追求。尤其是近些年来,由于世界性技术革命和信息革命浪潮的冲击,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加之新闻改革实践不断深入的呼唤,这一领域的研究已有了较长足的进步。其中有四部著作需要特别关注一下。 其一,湖北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宋汉炎同志的新著《新闻与美学漫谈》(新华出版社)应该说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一部力作。该书围绕新闻与现实生活的审美关系、新闻采写传受中的审美规律、新闻美学研究成果的检测与运用等三个基本问题依次展开,对新闻美学的诸多方面进行了探索,其视野之开阔、构思之奇巧、论述之精致、表达之灵活,在同类著作中都是鲜见的。该书作者宋汉炎,湖北省仙桃市人,1945年生,1969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从事新闻工作20多年,通讯写作有一定特色,业余坚持从事新闻与美学这一边缘课题研究。现为湖北日报高级记者、总编辑,先后被评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其二,《新闻美学》(中国市场出版社,2007年)该书指出,新闻既是对客观事实的反映,又是对人们认识的升华,其本身就是美的主客观因素相结合的物化。反映在新闻上,就应该是有思想深度、有深邃意境、有阅读震撼力,能“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

能“感染人、塑造人、教育人、鼓舞人”的优秀艺术品。而这些仅靠描绘事实和逻辑概括是远远不够的,只有运用各种手法去写新闻的美,让读者从中感受出美感,看着喜欢,读后才会有所思、有所得,才可以说是达到了新闻写作美的要求。把美感引入新闻,其最终的目的和最大的好处就是能让读者更容易接受。本书为“中国高校新闻传播学书系”之一,系统介绍了新闻美学的基本知识,内容包括:新闻美学刍议,新闻美学特征,新闻审美范畴,新闻审美形态,新闻审美创造等。本书内容丰富,讲解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其三,季水河与李元授合著的《新闻美学》(新华出版社)。季水河,男,生于1954年。四川人。现任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教授。全国马列文论学会理事,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湖南省文学学会副会长,湖南省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会副会长,湖南省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李元授教授,湖北蒲圻人氏,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和武汉大学。武汉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特约编审,澳门教育研究中心客座教授,北京广播学院多所大学兼职教授。本书是“新闻新学科高级教材”之一。《新闻美学》是一部具有创新性的新闻学――美学专著。它运用新闻学、传播学、美学原理,借鉴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多门学科的研究方法,将新闻纳入人类审美实践活动的总体框架和美学视野中加以考察,系统地论述了新闻的美学性质、美学内容、美学特征;新闻作者的审美心理构成、审美创造能力;新闻写作的美学原则;新闻阅读的审美心理以及新闻作品的形象美、语言美、意境美、结构美、层次美等重要的新闻

美学学习方法

第二节学习美学的意义和方法 一、为什么学习美学 为什么要学习美学?简而言之,为了生活得更美好、更幸福。“当代人在呼唤着美学,在发展着美学,在把美学变成一门与人类幸福有着密切关系的科学。”为什么这么说呢?第一,学习美学能够使我们从本质上认识人类产生美感的根源,从而使学习者能够更自觉地按照美感产生的规律追求美、创造美。每天都在说话的我们,并不会意识到我们在说着“散文”;每天都在追求美和创造美的我们,也往往意识不到我们与美学的密切关系。学习美学之后,能够增强追求美、创造美的自觉性。 第二,学习美学能够使我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审美观与伦理观、真理观一起构成人们对世界、对人生的总的看法,审美观是人们从审美的角度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判断和评价。审美观直接指导着人们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活动。只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才能确立正确的审美标准,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胸怀崇高的审美理想,明辨美丑善恶的界限,实现崇高的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 第三,学习美学,掌握审美活动规律,能够提高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审美能力是指人在审美活动中发现、感受、判断、评价和欣赏美的能力,主要包括审美感受能力、审美想象能力、审美理解能力、审美鉴别能力、审美欣赏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等。2 2参见顾建华主编:《美育新编》,14页,北京,北京出版社,1991。 3转引自钱学森等著:《文艺学、美学与现代科学》,39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二、怎样学习美学 美学的精髓是关于美的一系列观念和理论,它们高度概括了关于美、美感、审美活动和美的创造的内涵和规律。但美学同时也是一门建立在人类审美实践和创造美的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是一门与每个人的现实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密切相关的科学。因此,学习美学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习美学时要自觉联系自身的审美体验和审美实践理解美学理论。古人云: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自觉不自觉地追求美。一个人的审美观和审美实践体现在众多方面:从每天的着装、发式到说话、做事的方式,从家居饮食到工作学习,从收看电影、电视到欣赏音乐、画展,从具体小事到为人处世的哲学观念等。学习美学时,一方面可以结合自身的审美实践和审美体验加深对美学理论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要自觉地在美学理论指导下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感知和审美判断的能力。通过美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应该能够不断认识到自己在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活动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 第二,学习美学理论要掌握正确的哲学思考方法,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观是我们解析美的根源、美的本质的根本出发点,也是我们认识人类审美实践和美的创造活动的指导思想。因此,学习美学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掌握正确的方法论。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和认识、分析客观事物的基本方法,对美学现象的认识和分析就不会偏离大的方向,许多看似复杂难解的疑难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当然,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能取代美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它只是指导性的方法论;另一方面,美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如心理分析法、实证法等,是对审美活动进行科学分析的具体方法,它们也不能取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美学研究方法论上的指导作用。 第三,学习美学原理要结合人类历史,尤其是审美实践的历史、审美创造的历史、美学自身的发展史。不了解人类的过去,就无从认识人类的今天和未来。不了解人类审美实践的历史,就难以从本质上认识美、美感、审美活动的本质和意义,也不能全面理解审美的规律。美学原理不是单就眼前的事实就能得出的理论概括,而是研究了人类有史以来的审美活动及其与人类其他社会活动的关系、与人类不同时期的生存环境的关系之后才得出的理论概括。因此,在学习美学时,我们应尽可能多地了解有关历史知识。从原始社会的服饰、居舍、劳动工具、家具用品,到古代社会、近现代社会的各种艺术品,世界各国的文学史、建筑史、雕塑史、绘画史、音乐史乃至延续了数千年的中外政治、经济、文化变迁史,都应该成为我们广泛涉猎的

中国美学研究之现状与发展趋势(作者:叶朗)

中国美学研究之现状及发展趋势(作者:叶朗) 我今天非常高兴,有机会在这里向各位报告关于中国美学发展之情况,还有我对中国美学发展的一些看法。当然,我谈的主要是大陆的情况。美学在中国大陆是比较热门的学问,研究的人很多,青年人特别是大学生喜好美学的人也特别多。今天,我就把大陆五十年来美学发展的概况做一个简要介绍,同时也分析一下存在的问题,并对中国美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一点看法。历史的回顾我想先回顾一下历史。历史大致可分为三段来讲。第一段是近代。所谓近代,是指鸦片战争到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这段时间。我们从近代开始引进西方美学,主要代表人物是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其中,以王国维的学术成就最大。他引进了西方的美学,并企图以西方美学来研究整理中国传统的文学艺术,写了《人间词话》、《宋元戏曲考》等有名的学术著作,其中《人间词话》的影响非常大。第二段是现代。所谓现代是指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到一九四九年这段时间。现代研究美学的人也不很多,主要代表人物有两位:朱光潜与宗白华,都是北京大学的教授。朱光潜主要是将西方的美学介绍到中国,最有名的著作是《文艺心理学》。据说在四十年代中国大学生有两本最喜欢读的书,其中一本就是《文艺心理学》。此外还有《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和《谈美》等书。我在台湾的书店看到,朱光潜的《谈美》竟有十六、七种版本,是不同的出版社出的。台湾一位出版家说:“作为普及性的、通俗性的学术著作,《谈美》仍然是一本经典,至今没有一本新的《谈美》来代替它。”朱光潜有一个很大的贡献就是翻译了大批的西方美学经典著作。翻译学术著作,除了中、外文程度要好,理论上的修养也要高,学问要比较宽。朱光潜的外文很好,过去是在北京大学西方语言系担任教授。他中文修养也很好,他是安徽桐城人。桐城派古文是很有名的。桐城派的传统可能对他有影响。宗白华名气没有朱光潜那么大,有一个原因是五十年代以后他写的文章不是很多,大部分都是在五十年代

音乐美学研究方法研究

音乐美学研究法 一、音乐美学的内涵 从本质上而言,音乐美学可以认为是音乐与哲学的综合,研究音乐美学理论其实就是将音乐与哲学结合的过程,在哲学的定义中寻找音乐的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开始了音乐的哲学的美德研究,西方主要从柏拉图所在的那个时代开始,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左右才开始。美学是一门特殊的研究美的学问,将其于音乐相互结合研究,更可以突出音乐的纯粹的理论的精妙之处,也就是美,这是一种集中知情意的神秘的,但离我们每个人近在咫尺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意识表现形式。 音乐美学,换句话说其实就是利用美学的观点以及方法,对音乐进行内在的审美一门学问,也可以认为是音乐学更加重视对音乐艺术基本规律与特征进行研究的一个特殊的交叉学科。音乐美学还是美学的重要分支主要就是运用美学的原理与方法对音乐艺术所隐藏的美学理论进行研究分析,以此上升到哲学的高度,转化为学科的最精妙的理论研究。哲学的理论可以为音乐美学的研究提供研究基点,也可以认为是对音乐的审美意义的总结与凝练。 二、哲学思辨方法是音乐美学研究的基础 显然不论是从音乐美学的性质还是就音乐美学的发展历史这些综合的因素来看,作为一种理论研究,其研究过程显然离不开对音乐美学的内在的理论的深层次的研究于探索,也就是说这是一种哲学性的,更加倾向于进一步运用逻辑思辨和分析概括的方法来进行研究的独特的理论,这门理论的研究的基础的方法就是哲学的基本的逻辑思辨方法。在音乐美学的研究过程中,通过进一步运用美学的审美逻辑来对音乐的内在的知情意进行研究,由此就不避免地与哲学研究逻辑理论进行结合,由此运用哲学的基本的研究方法来对音乐美学进行研究,显然是音乐美学的基础组成。 三、运用心理学和社会学以及形态分析学研究方法研究音乐美学

在新闻采编中实现新闻美学价值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6118663189.html, 在新闻采编中实现新闻美学价值 作者:邹海霞 来源:《科技传播》2012年第19期 摘要新闻报道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无形中影响着人们。美的新闻不仅仅能给新闻工作者带来收益,还能给社会带来和谐,促进社会的进步。新闻美学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新闻采编上。本论文通过对新闻采编、新闻美学的探讨,得出如何在新闻采编中体现新闻美学的价值。 关键词新闻采编;新闻美学;新闻美学价值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76—0023—02 新闻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很大的分量,人们通过观看、阅读新闻来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新闻所表达的内容、精神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 新闻美学,是一门研究新闻实践活动中的美学现象和美学据律的科学,是将新闻与美结合起来的科学,使人在新闻中感受美、享受美。新闻美可以对新闻作品起到升华作用,美的新闻有更好的宣传效果。 新闻采编是新闻的生产过程,从采访、写作到编辑等的新闻业务范畴都属于新闻采编,它包括了新闻产生的整个过程,是新闻能否做好的关键。新闻采编的重要性决定了新闻美学的实现途径必须是通过新闻采编,只有在新闻采编的各个流程中都体现、坚持了新闻美学,才能实现新闻美学价值的统一。 如何在新闻采编中实现新闻美学的价值? 1新闻要真实 真是新闻的本质属性,也是写作的基本准则。新闻之真的根本要求是要事实真实。不真实的新闻是不美的,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在新闻采访时,要实事求是,认真鉴别,同时也不能为了能吸引人而乱编乱造。 真的更深一次含义是要合乎事物的发展规律,有些新闻事实是真实的,包括人物、事件、时间等,但在新闻描述中夸大了事实,在事件中人物神话,将他们写成品德高尚、无私奉献,没有一点人格缺点的完美人物。新闻是要求与事实完全符合的,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在新闻采编中要得到真实的信息,还需要考虑被采访者的心理,如果受访者出现逆反心理,那得到的新闻真实度将大打折扣,作为新闻工作者应如何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选对采访对象,在采访时要用自己的行动向受访者表达自己对他的尊重,消除他的逆反心理,另外在采访时也要坚持新闻真实性的原则。适度的宣传对于消除逆反心理也有作用。还有在采访时还要

自考汉语言文学美学笔记

自考“美学”串讲笔记 一、知识点 1、1750 年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的《美学》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出现。鲍 姆嘉登被称为美学之父”。《美学》(Aestetica)埃斯特惕卡”在德文中是感性学”的意思。中国的美学之父”是王国维。 2、人类的心理活动可以分成知、情、意三个方面。 3、美学是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与哲学认识论(为美学提供基本理论框架、世界观的基础)紧密相关,联系密切的其他学科:哲学、文艺学、心理学、伦理学。 4、美学与伦理学的关系:苏格拉底强调美与善相统一;孔子提出“里仁为美”的主张。 5、雄鸟在雌鸟面前展示其色相俱美的羽毛这并不能证明这种鸟类能欣赏美,而只是出于性选择本能的需要。 6、哲学研究的是人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最基本看法,研究人如何认识客观世界,研究各种方法论问题;文艺学则研究人类的文艺现象;心理学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伦理学则研究人类的伦理现象。 7、美学的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独立的美学学科。 8、审美意识的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借助语言文字的形式进行传播;二是美学思想具有理论的形态。美学作为一门学科必须具备二个条件:有专门的著作;有独立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9、美学思想是具有某种理论形态的对审美现象的思考。 10、审美意识的形成,来源于人类劳动中对自身的改造。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与人类的生产劳动分不开的。 11、表达美学思想的作品:中国的《诗经》《国语》,伍举提出的以善为美,否定以感官享乐为美的观点。 12、公元前6 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建立了数的本体论(美是数的和谐与比例)。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师徒关系)他们的思想影响了西方二千年。 13、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是德国古典美学。 14、1871 年,以德国美学家费希纳为代表的实验美学、以立普斯等人为代表的“移情说”美学、以法国丹纳 为代表的艺术社会学都提出一种所谓“由下而上”(形而下)的重视科学实验、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用以取代传统的“由上而下”(形而上)的哲学思辨方法。 15、审美对象的审美性质会随着不同的历史时代产生变化。“环肥燕瘦”的审美现象典型提示了女性美的历史 变化。19 世纪法国伟大雕塑家罗丹的作品〈欧米哀尔〉(老妓),老妇人已转化为具有高度的艺术技巧和思想力 量的艺术美了。 16、中国当代美学界对于美学研究对象的主要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应当是美以及美的规律;第二种观点认为,美学是艺术哲学,因此其研究对象是艺术;第三种观点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是美感经验,美学应以美感经验为中心去研究美和艺术。第四种观点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 17、美学研究的方法: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哲学基础应该是作为整体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18、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主要内容:(1)美的本质和起源的理论。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 明确提出“劳动创造了美”。(2)美的规律的理论。马克思指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 要来进行塑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因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 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 (3 )异化劳动与审美活动相互关系的理论。马克思:“(异化)劳动创造了宫殿,却为劳动者创造了贫民窟。劳动创造了美,却使劳动者成为畸形。”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无动于中。”异化:外在客观事物本身应当是与人类一致的,结果反过来成为人的异己的敌对的力量。 “ 4) 艺术本质的理论。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真理。 19、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特点:把美的本质问题与人的本质紧密结合在一起。《手稿》中把人的本质规定为“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 20、古希腊时代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是西文美学史上最早讨论美的专著,它将美和美的东西作了严格的区分。 21 、威廉?荷加斯在《美的分析》一书中指出,曲线比直线美,而在曲线中又以蛇形线最美。22、费希纳 的实验美学,以科学的实证方式,反对过去“从上而下”的形而上的美学,提倡重视实验的“从下而上”的美学,认为黄金分割段是最美的形式。 23、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提出“理念说”的是柏拉图,他认为任何东西是因为 “分享了”美的理念才美的。

纪录片的多重社会价值

纪录片的多重社会价值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纪录片的多重社会价值 今天,各类电视栏目和节目可以说是琳琅满目,深受各个层次观众的喜爱。但单纯对于纪录片来说,可能很多人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它的价值,以及如何利用它的价值。其实,纪录片的价值和意义并不比其他电视节目差,相反,它的价值是其他任何节目都无法代替的,隐藏在更深层的地方,需要我们来发掘。 “通常意义上来说,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加工与展现,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来引发人们思考的电视艺术形式。”①纪录片的诞生早于电影,因为最初它是单纯作为现实影像的记录而存在的。时至今日,纪录片在类别、表现力、影响力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同时它的内容也变得丰富起来。纪录片的价值也早已超出了原先记录事实的范畴,变得多样起来。 随着影像的发展,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纪录片的价值和作用不再局限于充当资料的留存,体现出了社会价值、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社会价值。一部纪录片成功与否,很大意义上在于它对社会产生了什么样的功效和影响。所以说,纪录片的影响力是由其社会价值所决定的。传统意义上的社会价值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人文价值 所谓人文价值,就是纪录片中包含、体现的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和审美作用的东西。举例来说,在纪录片《俺爹俺娘》中,作者几十年来保存的珍贵资料为我们充分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中,父母伟大的爱和对儿女无私的奉献,也借此表达子女对父母刻骨铭心的爱与深深的牵挂,向观众传达和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孝道,是人文价值的很好表现。另外,像《龙脊》之类的纪录片,通过对山区孩子生活的描绘,为受众展现了龙脊孩子们求学求知的艰辛和不易,让人们在感动的同时,有些许无奈和悲凉。这些作品无一例外地引发了观众的共鸣,同时也带给了人们更多的思考。 文化价值 从一定意义上而言,纪录片讲的就是文化。纪录片无论是关于历史的,还是现实的;无论是关于自然的,还是社会的;无论是关于民族的,还是世界的,都在使观众感受着一种文化。这种文化可大可小,可以大到影响世界,也可以只作用于一个个体,但它的意义是相同的,都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文化体验。最有说服力的莫过于纪录片《丝绸之路》,虽然讲述的是贸易往来的历史变迁,但通过对这条历史悠久的中西文明交流要道的记录,可以使我们感受到中华民族悠远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还有诸如《藏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