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装饰艺术下的产品设计探索 产品设计

装饰艺术下的产品设计探索 产品设计

装饰艺术下的产品设计探索 产品设计
装饰艺术下的产品设计探索 产品设计

装饰艺术下的产品设计探索产品设计

装饰艺术是人类最早、最普遍的艺术形式之一,它是从早期人类的美术绘画中提炼和演化而来的。远古时期的人们就已经开始注意到实用美术的价值,并由此开创了工艺美术的先河。装饰艺术便是工艺美术的一种普遍的形式。早在新石器时代,彩陶纹样反映了粗犷、简洁、质朴的美感,具有早期的装饰感。而在敦煌壁画中,丰富的色彩,以及多层次的对比,也表现出了东方艺术中开放的色彩观念。时代变迁,装饰艺术中丰富的表现形式为现代产品设计增加了更多的创意和可能。在日常生活中,装饰艺术和社会联系广泛,结合紧密,比如工业造型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日常用品装饰如服装、首饰、商品包装等等,几乎一切工艺领域的产品都直接或间接与装饰艺术有关。从它与所需装饰主体的关系上看,有着双重意义。一方面它从属于主体,即装饰是从美感的角度来标明主体的特征、性质、功用以及价值。另一方面装饰艺术亦可从主体当中独立而出,显示出自己的审美价值,如东汉时期为汉墓中作为装饰的画像石、画像砖,虽然它只是整个墓葬的附属物,然而其精美、古拙的画面完全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可视为独立的艺术品而存在。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化社会加快更新的步伐,各种艺术相互影借鉴,而在现代产品设计中同样也汲取各方面的艺术营养。运用装饰艺术手段的现代产品设计,首先可以

使产品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而美感和新鲜感的增强,让消费者获得前所未有新奇和特色感;其次,装饰设计的运用不仅使得产品自身获得设计感和美感,更是直接关系到了消费者的心理反应,使得产品的设计样式深入到了消费者的生活,影响了其生活方式。

一装饰艺术在产品设计中的表现形式

装饰图形的形式及运用

将装饰图形融合于现代设计中去是现代设计的一个大的趋势,深受设计师们的喜爱,产品设计也符合这个大的趋势。现代产品设计中,装饰图形的成功决定于装饰图形是否美观大方,是否和整体设计协调,以及是否能够引起消费者的共鸣。首先,现代产品设计中的装饰图形不受国界和语言限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能够吸引到消费者的眼球。装饰图形对消费者直观的刺激有时比品牌名称更有着直接的视觉传达的作用,可以对消费者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从而伴有立刻实施的购买行为。如在室内产品设计中,越来越提倡生态和绿色环保的重要性,有些室内设计就直接模拟植物的造型或者在室内设计中融合动植物的装饰图形,这样就等于直接抓住了产品要表达的信息,使室内空间充满了绿色生态的环保意识,拉近了人与环境的距离,从而与消费者形成了共鸣。其次,装饰文字作为图形的特殊样式,可以强化设计的表现效果,提升设计的内容与档次,将文字这种本身苍白而单调的形象变得情趣化、视觉化,符号化。

装饰色彩的协调运用与心理作用

在现代产品设计中,多样的色彩运用对消费者的选择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一件优秀的产品设计除了应具备必要的功能性要求、美观的造型外,还需要与产品相协调的装饰色彩。首先,产品设计中装饰色彩可以美化产品,使产品或显得美观大方,或个性足,总之都有其可取之处。这样的色彩运用可以更好地突出产品主题,最大限度地吸引消费者的关注度,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以汽车行业为例,早期的汽车都是黑青色外壳,并一度成为各大汽车制造商的主流色彩。发展到现在,汽车制造商们将汽车的颜色尽可能丰富化,个性化,时尚化,依靠个性化、时尚化的颜色使消费者第一眼就留下深刻印象和感官刺激,从而激起消费者强烈的购车的欲望。其次,在产品设计中,运用色彩感情规律和心理暗示可以更好地表达产品的内涵,突出产品的特征,引发人丰富的心理共鸣和强烈的购买意识。例如橙色、红色、黄色等暖色系列可以让人产生温暖的心理感觉,多用于冬季保暖产品的色彩设计;浅色调的、明亮的色彩,常用于夏季的时装,或降暑产品的设计,以突出其清凉明快的特征。而在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导致高技术和低情感的失衡,产品设计中的装饰色彩恰恰可以弥补上这种情感的缺失。苹果公司的产品nano5就是个很好的例子。nano5系列的随身听设计给原本枯燥的设计注入了让人期待已久的情感和活力,将最能反映情感的色彩引入到nano,用不同的颜色去体现不同消费者的心理,使之产生共鸣和购买的热情,

它使用红色的温暖、蓝色的浪漫、紫色的典雅、橙色激情、绿色的希望,让消费者都能根据自身的喜好和个性去挑选一款适合自己的mp3,缤纷的色彩让nano成为时尚的代名词,可以称得上是艺术品级的设计,也是装饰色彩最成功的使用范例。

二装饰艺术在产品设计中的文化价值体现

艺术源于生活、源于传统,装饰艺术也不例外,其内涵的文化价值越来越受到设计界的重视,在产品设计中更是体现出特有的活力和独特的魅力。如果说产品设计的形式和设计手法是其血肉,那产品设计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内涵就是它的灵魂。比如瑞士的swatch推出的一款母亲节限量手表,在洁白的表带上用丝线绣上朵朵红花,并借用唐代诗人孟郊诗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来诠释母爱,这样的装饰手法切合主题,并具有浓浓的文化价值。而奥运会xx年在中国的成功举办,让世界更多地了解和关注中国,乘此良机,不论奥运场馆的设计,还是指示标识的设计,还是在旅游纪念品设计上,都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丰富元素,获得了巨大的商业价值和全世界范围的宣传力

三?结语

通过上面的论述,优秀的产品设计既要体现其特殊性、实用性,又要有艺术性、观赏性和文化内涵,不但要提升产品的知名度,同时也要满足消费者追求文化艺术的心理要求。因此,如何让装饰艺术与产品设计完美结合,是现代艺术设计师的长远而又

现实的任务。另外,产品设计通过装饰艺术的形式丰富着产品的语言,美化着人们的生活,其正是融合了艺术与文化的语言,使艺术有了表达的载体,使文化有了阐述的方式。正是这样的相互影响,使文化内涵和设计思潮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使得装饰语言能在设计中更全面运用和发挥,从而提高产品自身的审美价值。

举例说明设计与艺术的关系

设计与艺术有什么关系? 姓名:晋伟学号:2011210357 专业:环境艺术设计 刚进大学时,第一次听到老师问我们:什么是设计?什么是艺术?有什么关系?带着迷惑,一年马上就要过去了,如今,虽然我还是不能很好的回答,但是每个人总有每个人的总结与理解。以下便是我一年来对艺术与设计的一些了解与认识。 一、什么是设计? 设计(Design)主要指设想、规划、计划、构思等,设计的含义是非常宽泛的,而且设计的定义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朗文英汉双解词典》中,对Design有这样的解释:作为动词有设计、绘制、计划、谋划、预定的意思;作为名词有计划、设计图、图样、图案、图样设计、美术工艺品的设计、装饰图案的含义。《实用英汉词典》对英语Design一词的解释是作为动词有设计、立意和计划的含义;作为名词有计划、草图、图案、风格和心中的计划等意思。将使用与美观结合起来,赋予物品物质和精神功能的双重作用,是人类设计活动的一个基本特点。设计是人类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的目的而进行的一项创造性活动,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活动,它包含于一切人造物的形成过程之中。总之,设计就是设想、运筹、计划与预算,它是人类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可以说,设计时一种特殊的艺术,设计的创造过程是遵循使用化求美法则的艺术创造过程。

二、艺术是什么? 关于艺术,希腊语作teche,拉丁语作ars,都有技能和技巧的意思。在古代,艺术不仅和美与道德有关,同时还和实用有关。中国古代以礼、乐、射、御、书、数为“六艺”,日本也将香道、茶道、歌舞、乐曲称为游艺。在西方,艺术的美学观是渐渐出现的。绘画、雕刻和建筑早期并不包括在自由学科(Liberal Arts)之中,西方古代至中世纪并没有一个缪斯专门分管他们。由于近代西方愈来愈强调艺术与美的关系,终于形成了所谓美的艺术(Fine Arts)的概念,以别于应用艺术。人类早期的设计与艺术活动是融为一体的,只是随着社会分工的愈来愈细,各行业的专业性越来越强,才使得艺术从实际的技术中分离出来,而艺术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 三、艺术与设计的关系 记得上学期构成老师说:“艺术更感性而设计更理性。设计注重形式与功能,而艺术更多的注重审美。”这是一个艺术教育者对于设计与艺术的一个理解,当然后来也在网上看见了一些理解,便把它做如下总结。 ( 一、)古代艺术与设计之间的关系 从历史的发展过程来看,人类早期的设计与艺术活动是融为一体的、是同源的,都是造物文化的分合离散所致,因此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亲密而不可置疑的,设计最初的意义是指素描、绘画,“设计”这一概念本身就是从美术与建筑实践中引申出来的,犹如西方美术史之父瓦萨里在全面讨论设计这一概念时所说:设计是三项艺术如建筑、

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产品的创意设计(正文)

古今中外,文化对设计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文化不仅作为设计灵感的来源,而且是评价尺度和探索设计创新的一个重要因素,产品设计创新实现的最佳途径是建立基于区域文化要素的本土设计知识与产品设计特征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打造一个多种文化交融基础之上的产品设计创新模式。毋庸置疑,不同的文化会产生不同的产品设计,许多的产品都自然而然地带有本土文化的基因,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往往能带来产品设计的创新。不同文化符号同时呈现,产生的不只 是碰撞与比较,而是多元文化的共同繁荣与发展。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在艺术、工艺以及设计上具有非凡的创造力。中华民族古代的艺术和手工艺作品的创造及优雅审美让世人为之倾倒。如今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大影响,中国如何在现代语境下发展本土设计文化?设计师对不同文 化应该抱有什么样的态度,怎样运用批判性的思维将东西方文化融合起来,并利用多元化的文化促进产品创新设计的发展? 1、东西方文化的比较 众所周知,东西方文化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本质上来讲,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民族性和理论上不同 东西方的民族性有很大差异,东方民族一般比较谦虚、含蓄、好面子,注重家族和群体的利益,而西方民族一般比较热情、务实、追求自我和个性化。中国人向来以自我贬仰的思想作为处世经典,这便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中”是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人生处世要以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思想道德观念作为每个人的行为指南,儒家思想的“和”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设计,庄子提出的“天人合一”的理念,也是中国古代设计师遵循的设计法则。例如,东西方文化对龙的看法存在巨大差异。在西方的文化中,龙是巨大的蜥蜴,是邪恶的象征。龙的强大成了令人惶恐的事情,龙越强悍,人类越无法驾驭,龙就愈走向了人的对立面,被异化、妖魔化成一种邪恶的东西。而在中国历史上,长期的农耕社会中,人们最期盼的事就是一年来风调雨顺。而龙是一个图腾,龙被人们赋予了多种神格,既是雨神,雷神。云神,又是风神。是一个能呼风唤雨的神。因此,中国人视龙为神,历代的皇帝都自称为天子,皇帝的身体是龙体。中国人自称龙的传人。龙的形象常常被应用在产品设计中。对龙的态度体现了中西文化的显著差异。中西方各说各的龙,显然如果一方放弃或让步,放弃文化中原有的龙的形象,显然是对传统文化的亵渎,而将民族文化置于世界文化的视角,舍弃又何尝不是一种人类文明的损失。其实有关龙的不同解读仅仅是中西文化差异的一个缩影。对待不同的文化,设计师应该抱着理解和包容的态度,而不是排斥外来文化。 1.2 宗教信仰不同 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主要来源是儒教、道教和佛教。而根据伯特兰.罗素的说法,西方文化是基于古希腊文化、犹太-基督教文化以及现代工业文明这三个源

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表现及应用

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表现及应用 摘要 近些年带有传统文化元素的设计,因其成为一种传播民族灿烂文化的使者,吸引了全球众多设计师的目光。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注重对作品神韵、韵味的内心体验,强调艺术品给人的内在感受。这种文化精神影响着中国人的审美方式,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形态是偏重于品位型的。很多国外的设计公司已经把今后几年的设计方向定位在中国元素上,以现代审美的全新视点去审视传统文化,在充分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延伸其“意”,传其“神”。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把握中国的人文精神、社会道德和时代潮流,结合当代的社会需求,寻求东方与西方、古典与现代的融合,让传统元素在现代设计中得到更新和拓展。本文就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设计方面中的表现与应用进行论述。 关键字:现代设计,传统文化,设计元素 1 序论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设计作品在设计风格上回归传统。这种传统文化精神在设计中的回归,不是在设计上对传统图案的简单引用,而是升华为对文化艺术精神的继承。中国艺术注重对作品神韵、韵味的内心体验,强调艺术品给人的内在感受。这种文化精神影响着中国人的审美方式,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形态是偏重于品位型的。 1.1元素的寓意 所谓元素,就是被大多数人认同的、凝结着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并体现国家尊严和民族利益的形象、符号或风俗习惯,均可被视为“元素”。人类昨天社会实践活动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对于今天而言,都是传统文化。中国有几千年的文化底蕴,传统的道德观念、宗教文化、审美情趣以及艺术模式等。中国元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延续到我们现代生活中来,更能起到传承民族文化的作用,承载着中华民族独有的内在和外在的特质,既有形而下的具体物质,也有形而上的意识形态。比如自然风格元素,长江、黄河、珠穆朗玛峰等;动物风格元素,熊猫等;建筑风格元素,紫禁城、长城、敦煌、苏州园林等;文化风格元素,国画、脸谱、京剧、印章等;宗教神话风格元素,观音、如来佛、龙、麒麟等。这些丰富多彩的元素,

200506论视觉文化时代的美术教育(清华)

载于《清华美术·卷3》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11月出版,第118-124页。 论视觉文化时代的美术教育 王大根(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摘要: 人类已进入视觉文化时代,图像表征已成为全球文化传播和交流的重要方式,甚至出现了“图像霸权”。因此美术教育必须更新美术观,并认识到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其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形成一种“美术素养”,即处理图像信息的“视觉读写能力”。在视觉文化时代,美术已成为一种特殊的、具有方法论意义的学习方式,也是一种无需翻译的国际化语言,美术与语文、数学、外语等语言学科同等重要,应当引起国内教育界的重视。 关键词: 视觉文化美术语言美术素养人文性质视觉读写能力 基础教育美术课程改革多年以来,各地都推出了一些新教材,也出现许多好课例,成果卓著。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出现一些误区,比如,有的教材加入了造形要素的内容,却并未关注这造形要素对作品乃至人的审美心理有何影响;有的教材广泛选入了现代艺术、流行艺术、商业艺术和大众艺术,具有时代感、新颖性,却没有文化层面的判断和鉴别;有的课注意了材料的多样性、学生的兴趣和活动,却缺乏美术要素和内涵;有的老师责问:“美术课到底还要不要美术知识和技能?”然而他在实施新课程时怀念的依然是写实的素描和色彩……为此,笔者觉得有必要对进入视觉文化时代之后,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美术观”、学生的“美术素养”以及美术教育所发生的变化和新的意义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关于视觉文化时代 21世纪是一个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知识经济为标志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全球化”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机遇、挑战和未知的时代。而且,随着现代科技迅猛发展,世界已进入了“视觉文化”的时代,这对美术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什么是视觉文化? 人类社会生存环境是由三类环境构成的:自然物质环境、社会体制环境和信息符号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人类的各种信息符号的产生、传播及其演变构建了人类的文化,不同的信息符号系统标志着人类历史不同时代。 文明起源,人类莫不依赖图形(或象形文字)记载文化。随着“图”和“文”的发展和分离,二者显示出不同的功能。早在唐代,张彦远就在《历代名画记》说过“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图”和“文”一贯是人类文化传播的两种主要方式。由于传统印刷技术的限制和科学理性

工业设计与艺术

摘要:艺术对工业设计的正面作用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艺术的理想主义精神造就了工业设计,艺术对开拓新时代的文化起重要作用,艺术的创新意识,艺术家普遍具有“人本主义”价值观,艺术中的色彩感是造型过程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工业设计中怎么定位艺术?工业设计与艺术有什么关系?艺术对工业设计起什么正面作用?这是艺术类和工科类的工业设计专业经常考虑的基本问题之一。不明确这个问题,工科类和艺术类都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甚至可能把工业设计专业引偏。概括讲,艺术对工业设计在下述五方面起正面作用,但是工业设计在这五方面还有自己的特殊性。进一步还应当看到,艺术家并不等于工业设计师,自由艺术的价值观、美学标准、职业行为方式、绘画思维过程与工业设计并不相同。本文仅分析艺术对工业设计的正面作用。艺术与工业设计的区别将在另一篇文章中分析。 1.艺术的理想主义精神造就了工业设计。工业设计的起源之一是英国的艺术和手工艺运动。英国工业革命过程中一直伴随着劳动人民贫困、动物性竞争、残酷的阶级斗争、道德沦丧。当时曾出现各种探索尝试改变这种状况,其中之一就是19世纪后期的艺术和手工艺运动。这一运动的实质是用艺术设计表现人道主义的社会责任感,批判英国资本主义工业关系的残酷,通过设计恢复人的真善美,改变社会的丑恶。当时这种思潮形成一种社会运动,此运动倡导和代表人物之是莫瑞斯和罗斯金。罗斯金呼吁建筑和装饰艺术中的“美学真诚”。莫瑞斯痛恨英国工业经济的道德沦丧和对社会精神心理的破坏,他于1890年写了一本幻想,表现了对理想世界真善美的向往:在一座诗情画意的花园城市中,人们善良无邪,个个象亲密的弟兄。在一个个小生产作坊里,人们自由劳动,相互友好合作,他们生产了美而有用的东西,不为市场上的铜臭所熏心。人们通过劳动而得到了快乐,并用机器代替了繁重的劳动。1883年他开办一个工厂,被称为是“一个艺术公社的尝试”。他反对化学染料,坚持天然染料。莫瑞斯自己主要从事平面设计,诸如刺绣、着色玻璃、墙纸、纺织品、印刷和装订书。他主要依据中世纪风格,设计了大量的纺织装饰图案,其中许多纺织图案至今仍在生产。他一直怀着乌托邦社会改革理想,渴望有一天黑暗里的千百万劳动大众能被那些由他们自己创造、而且为他们自己的艺术照亮。莫瑞斯用艺术代表了一种理想,他认为工业革命改变了劳动目的和性质,为商品和金钱而生产,造成了不愉快和贫困,引起对技术和机器的反感和仇恨,这也就是洪堡和马克思所说的“异化疏远”观念。由此可以看出,当时英国产生“工业设计”的目的之一就是“体制内改革”,“工业设计”就是“体制内改革”的代名词,改革不公正的生产关系,改进生产工具。1880年代后期莫瑞斯读过《资本论》以后认为,只有通过革命手段才能改变现实(注1)。 1907年德国成立的工作联盟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这种理想主义传统,把艺术家同工程师、企业家结合起来,进行体制内改革。他们用“艺术”、“科学”、“机器”,不是单纯指学术理论上的含义。“艺术”对他们不仅指“绘画”,而且是“高尚“、“人的精神理想”、“改革”的代名词。他们用“科学”、“工业”、“机器”不仅仅表示“先进技术”,而且指“企业主”、“利润”和“贫富差距”。他们没有用“阶级对立”概念,而用“劳动异化”指“企业主与工人的疏远”和“不公正”。他们没有用“革命”概念,而提出“使劳动变得高尚”和“使劳动者愉快”。他们认为,工业革命以来,劳动异化是文化和社会衰落的决定性原因。怎么使劳动者愉快?他们引用了德国思想启蒙运动代表人之一莱辛的观点:“艺术的最终目的是愉快”。他们认为,“科学不能用它的方式解释美,科学总与公式联系,美学和艺术只能与精神力量建立联系”,“艺术家不相信工业能够直接追求美和道德”,“艺术与工业的结合就好象理想与现实的结合”,他们的理想是通过艺术给工业注入道德力量,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制横、改良、和弥补。他们用“质量”表示人的道德品质、产品的技术质量,他们认为,“至今工业只围绕两个问题打转转,一是便宜,二是质量低下”,“德国质量运动的主力不是商人,而是艺术家”。(注2) 1919年德国成立了包豪斯,对全世界工业设计产生了重大影响,其成员大多数也是这种理想主义者或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者,他们同样也继承了这一传统,第一任校长格鲁皮欧斯是一位充满理想、热情实干的思想家、

生活空间艺术与城市视觉文化品牌的塑造

2011/1?文艺争鸣?艺术评论 艺术评论 生活空间艺术与城市视觉文化品牌的塑造 陈高明 摘要:在当代城市面貌日趋“同质化”的时代,一座城市如何能在千篇一律的城市形象中脱颖而出,彰显自己独特的魅力,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已成为影响城市未来发展的因素之一。而通过公共艺术的实施,来塑造富有地域特色和文化意蕴的视觉文化品牌,已成为当代城市增强竞争力的一种手段和策略。 关键词:公共艺术视觉文化城市品牌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城市间竞争的日益激烈,塑造城市品牌已成为各国城市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座城市是否拥有鲜明的文化个性与独特的城市品牌,已成为评判一座城市是否具有强大的综合竞争实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象征与标志。因此,改善城市形象、塑造城市文化品牌,从城市的视觉形态和文化形态上展现城市的个性与魅力,以区别于其他竞争者,成为当代城市在激烈的发展竞争中取得胜券的关键因素。 城市的视觉文化品牌建设作为城市发展、建设、规划的一项系统工程,越来越引起城市建设者的关注。公共艺术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在介入都市过程中为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争取在新世纪经济发展和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发挥着中要的作用。 公共艺术概念的认知 公共艺术作为一种艺术观念或文化现象是当代大众美学以及日常生活美学的延伸和社会民主化进程发展的必然结果。它突破了传统艺术的藩篱将艺术的概念扩大化,正如刘茵茵提出的公共艺术即是“那些在传统的画廊或美术馆系以外发生的当代艺术类型。”公共艺术的范畴已然超越了传统的以满足人的审美体验或精神需求为主的雕塑、壁画等视觉艺术形式而扩展到了建筑、景观、公共设施和装置艺术等具有艺术性的视觉形态或艺术行为领域。 公共艺术概念的广泛性和兼容性特征决定了其价值属性的多元化与多义性。公共艺术融入都市并不仅仅只是充当城市的“化妆品”,置于特定场域之中的公共艺术品在“妆点”和“美化”环境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能化景物为情思,即升华为城市的“符号”或“标识”,承担起传承地域文脉、体现场所精神、追述城市记忆、形成地域认同、凝练城市特色和塑造城市形象的文化共同体以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之功能。即公共艺术的美学功能、文化功能、社会功能与实用性,这四个方面是构成完整的公共艺术不可或缺的部分,只有四者相合才能称之谓真正的公共艺术。正如《周礼?考工记》所云:“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也。”公共艺术亦是如此,偏执于任何一方面都会导致对公共艺术精神的曲解。 品牌塑造介入城市建设 城市品牌的观念是近几年刚兴起的一种城市经营理念。品牌一词最早缘于企业产品的营销策略,是企业为在产品“同质化”时代的竞争中扩大影响力,促进产品销售和抢占更多市场份额的一种手段。随着品牌概念的泛化,这一营销理念逐步被引入到城市的发展建设之中。事实上,经营城市与经营企业一样,正如老子所说:“治大国如烹小鲜。”在“关注力”经济时代,尤其是在国际、城际之间竞争日趋激烈以及城市形态日渐国际化、全球化的背景下,谁能以独特的城市形象和城市魅力吸引更多的社会关注,谁就能在竞争中获胜。因此,塑造城市品牌形象也就成为城市推广与营销的一种重要策略和方式。 受城市化、国际化快速发展的正负两方面影响所驱动,我国的许多城市在发展建设过程也开始中积极探索并着手引入城市品牌的理念。据相关资料统计,在全球化思潮的影响下,到2005年在全国655座城市中有182座明确提出要建国际化都市。当一个个城市在均质化、程式化中乐此不疲的时候,当城市中那些弥足珍贵并不可复制的、被人们喻之为城市文化之魂的物质与精神遗存被所谓“现代城市符号”(如高楼大厦、快速道路)覆盖或取代的时候,许多城市原有的特色和性格日渐消隐,文化记忆也随之迭亡。以至于著名建筑专家、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先生疾呼:“请不要再让城市失去记忆,不要再千城一面!”众所周知,一座没有文化的城市是没有灵魂的,没有特色的城市是没有竞争力的城市。在这一历史背景下, 24

产品设计概念

向产品创新的概念设计技术研究
内容提要:分别阐述了产品概念设计领域的研究现状;指出前者的根本缺陷在于缺乏设计方法学的支持,未能从产品创新着眼、体现整个设计过程,后者往往局限于设计的 理论层次,仅从设计艺术的角度进行研究,缺乏可实现性和操作性。本文针对上述不足,总结了概念设计过程中五个方面的产品创新,提出了遵循设计思维、面向产品创新 的概念设计的基本思路、支撑技术和实现方法,并进一步研制了实验系统加以验证。(作者:包恩伟 孙守迁 潘云鹤)
0.引言 产品概念设计是设计过程的初始阶段,其目标是获得产品的基本形式或形状。广义上的概念设计(如图 1 所示)是指从产品的需求分析之后,到详细设计之前这一阶段的设计过程。 它主要包括功能设计、原理设计、布局设计、形状设计和初步的结构设计等五部分。这几个部分虽存在一定的阶段性和相互独立性,但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由于设计类型的不同,往 往具有侧重性,而且互相依赖,相互影响。 概念设计是产品整个设计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工作高度地体现了设计的艺术性、创造性、综合性以及设计师的经验性。实践表明,一旦概念设计被确定,产品 设计的 60%-70%也就被确定了;然而,概念设计阶段所花费的成本和时间在总的开发成本和设计周期中占的比例通常都在 20%以下。 当前,由于工业产品由传统的机械产品向机电一体化产品、电子产品方向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消费观念不断变化,从而导致一个产品的功能已不再是消费者决定购买的最主 要因素。产品的创新性、外观造型、宜人性等因素愈来愈受到重视,在竞争中占据着突出地位。这种趋势促使企业在着手进行新产品开发时把面向产品的创新性、外观造型、人机工程 学的设计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而也迫切要求对产品概念设计的研究能有进一步的突破,以提高产品的设计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图 1 概念设计的定义 1.概念设计的研究现状 概念设计在产品的整个设计开发过程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因而,对这一过程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 CAD/CAM、CIMS 等领域的热点。特别是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图形学、虚拟现实、 敏捷设计、多媒体等技术的发展和 CAD/CAM 应用的深入,产品概念设计的研究也有了新的进展。 从工程设计的研究角度,概念设计包括了产品的功能设计、原理设计、方案设计及初步的结构设计等内容。不少学者从工程设计学出发,提出了层次概念设计模型、工程设计概念 模型、基于功率键图的概念设计等概念设计建模方法。 从工业设计的研究角度,概念设计主要是指考虑功能、结构、人机工程以及制造等因素在内的产品外观形态的设计。不少学者从产品设计方法学出发,提出了造型文法、色彩文法、 形状文法等产品概念设计原理、原则与方法。 另外,从技术的应用角度,有学者从智能辅助的角度提出了基于多层推理机制的概念设计、概念设计专家系统等概念设计方法和机制;也有学者从虚拟现实的应用角度提出了基于 虚拟界面的概念形状设计、基于多通道用户界面的概念设计等等。 从上述现状可看到:对概念设计的认识和研究目前还处于一个分离的局面。从工程设计角度进行的研究往往以产品的功能原理为出发点,将概念设计看成是功能原理方案的草图实 现过程,而计算机辅助概念设计(Computer Aided Conceptual Design,以下简称 CACD)则是提供一个产品的草图绘制和三维重建工具。因而很少从概念设计本身和设计思维的角度进 行研究;从工业设计角度进行研究的学者则往往从产品的外观造型出发,他们擅长设计理论,但不了解计算机的辅助能力。因而其理论很难通过程序形式加以实现。 另外,当前一些大型 CAD/CAM/CAE 商品化软件系统如 EDS Unigraphics、Pro/Engineer 等也提供了概念设计/工业设计模块,其设计结果能直接传递给系统中其他模块进行后续 设计。但根本的问题在于: ① 这些模块提供的基本上是一个在设计方案基本定型之后的概念化/草图化绘图工具而非设计工具。它缺乏设计方法学的支持; ② 整个模块基本上没有体现概念设计的设计过程,设计流程没能从概念设计师的角度出发,与设计思维不能很好融合;

传统文化对现代设备产品设计的影响

传统文化作业 pc 学号:1500420115 姓名:吴霜传统文化对产品设计影响

传统文化对现代产品的影响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从建立到繁荣昌盛一步一步走来,不断沉积凝练形成的具有一个国家民族特色的文化。体现的是一个民族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是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体现。在当今社会,一个国家要在世界上立足,必须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于是传统文化在当今的设计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国是古代四大文明古国,是唯一一个没有中断的文明古国。中国古代的文明是非常强大和兴盛。中国以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不仅赢得了世人的关注与尊重,也唤醒了世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和重视。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大势下,中国要完成从有形的“中国制造”到无形的“中国创造”的跨越式转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业设计的创新,而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合于工业产品设计中又是一个创新的渠道,使“中国创造”更具特色、更具民族性在观念、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如何借鉴和发展地域性、民族性的文化传统,建立多元的文化格局,已成为各个领域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平面设计作为一种文化艺术,也不例外,浏览和揣摩当代的平面设计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其中一些优秀作品之所以成功,往往是与其恰到好处地运用传统图形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作品,既能体现出现代平面设计的观念与时尚,又能折射出各民族、各地区不同的历史文化特征和审美取向,充分的继承与创新了传统图形,显示了传统图形与现代平面设计紧密结合的艺术魅力。 传统图形主要是指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时代性的流传甚广的图式,

它包括了石器、彩陶、青铜器、漆器、雕刻或具有传统意味的其它物体等等。 在传统文化中在现代产品中比 较常见的就是青花瓷 青花瓷介绍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 称青花,中华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 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 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 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

视觉文化传播(各章节知识点总结)

什么是传播:某种意义借助于媒介符号而进行交流的活动,它导致信息和情感的共享。 什么是视觉传播:以非语言符号的直观媒介形式所进行的传播,其特点是感性、生动而具体。 什么是文化:一种生活方式及其价值观,以及在历史中积累起来物质或精神的成果 什么是视觉文化:这是从与传统书写和印刷文化相比较的角度提出的概念,指当代以机械复制为手段而产生的大众文化,如电影、电视、商业环境设计和报刊杂志图片,以及网络多媒体等等的视觉直观的文化种类。 视觉传播:是一种传播方式,可产生特定的效果。所有传播都是为了传达某种信息、情感和判断,必然涉及价值观和文化传统,因此必定是有倾向性的,不可能是单纯的形式或方法(像计算机语言)。因此视觉传播涉及到视觉形式的效果好坏和视觉内容的真善美问题,从哲学上说,前者叫做工具理性问题,后者叫做价值理性问题。视觉传播与视觉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一体两面。 视觉转向的时代的定义:这个时代是世界被以图像的方式把握的时代。20世纪下半叶以来,在这个时代重图像甚于事物,重复制品甚于原作,重表现甚于事实,重现象甚于存在,社会的主要活动之一是生产和消费形象,威力无穷的图像左右了我们对现实的要求。对“看”的依赖和“看”所承受的重负是这个时代的特征之一。最近一项调查表明,当今我们对社会信息的获得,60%到70%的方式是图像的方式。 根源:1科技的发展为“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提供了有力的软硬件双项技术支持(彩色印刷、电影电视、数字多媒体、移动通信2“消费社会”的出现是“视觉文化时代”到来的社会根源3信息社会的到来是“视觉文化时代”出现的内因 信息化社会:即一个社会质量,社会变化和经济发展越来越多地依赖于信息及其开发利用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人类活动明显地被信息和知识的进步所影响,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和主导因素。其标志是第三产业、服务业的繁荣。 传播的实质:1:动词:去想改变想法、感觉、讯息,得以获知,得到共识,获得交流2:名词:符号.共通信息.讯息互换,个人之间通过共通的符码系统交换的过程,表达观念的艺术,传递讯息的科学3:特质:有意义符号的交换,是一个过程而非一个东西,由媒体连接参与者,潜在交流的可能,滿足人类需求的基本途径 传播活动的分类:1根据信息的特质,可以分为新闻传播、舆论传播、广告传播、文艺传播、科技传播、教育传播、文化传播等;2根据信息的符号表达形式,可以分为语言传播和非语言传播;3根据媒介的人体性和技术性之分,可以分为人际传播(面对面,电话),大众传播(印刷和电子媒介)网络传播(计算机及其网络媒介)4根据传播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个人传播、组织传播和国家传播 视觉传播涉及各种特质的信息内容,主要以非语言传播为主导形式进行,在大众和网络传播中应用广泛,且各种传播主体都非常热衷于此种传播形式。 视觉传播的内容:人类意识的内容:认知(概念,真)——纪实性电视新闻;功利伦理(实践,善)——纪实和审美形式皆有;审美艺术(情感,形象,美)——审美形式,内容涉及认知和功利伦理 视觉传播的特点与常规的语言符号传播比较:运用非语言符号的直观形式进行传播,逼真性高——形象性,感染力强——情感性,适合当代节奏——快捷而准确(易读性高),跨文化障碍少——诉诸本能直觉,娱乐价值高——富于感性和身体性,易于表现新奇对象(新鲜、美观、动人、丰富) 传播效果:从横的方向看,不同民族语言的阻隔被打破;从纵的方向看,同一个国家和社会中,文字的垄断被打破,社会进入到了一个空前的大众文化时代。 视觉传播的缺陷:1.美国传播学者波兹曼:“娱乐至死”的观点 2.许多商家为营利,不惜推出低俗广告3.现在的许多视频节目比低俗广告也有过之而无不及 4.视觉传播以感性生动的画面占据受众的眼睛和头脑,使其无暇思考和判断,因此容易受人摆布。5.需要昂贵技术设备制作影像,受众也需要有相应机器接收设备才能观赏(时代不同,对此的承受力和喜好倾向也不同)。 媒介:就是讯息.广播让我们想象影像,电视则清楚呈现影像。媒介是传达符号样式的实体基础。意义本身不能被传送,真正能被传送的是意义象征符号.符号式传播(语言)是人类演化的一部分。人类所用的符号有许多以非语言方式传播。

浅谈传统文化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浅谈传统文化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设计,是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一种活动。从宏观角度来看,国家一些政治改革、经济发展方面,都可以称之为设计;微观方面,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囊括在内。传统文化是一些物质与精神的沉淀。产品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更进一步的张显了国力,证明中国工业设计的腾飞。 【关键词】传统文化产品设计创新 1 概述 中国古代的《考工记》一向被称为“先秦百工技艺之书”。《周礼》一书原有六官之纪,即“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冠”、”冬官司空”。但“冬官司空”早佚。此书原无名称,《考工记》之名亦是汉代人手笔,后又经刘歆父子之手,才得今本。《考工记》之被列入中国古代“三礼”之一的《周礼》,就足以说明中国古人已经注意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相互交融。 传统文化都是具有浓厚的民俗民风,地域特征,在与时代前进交融中也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与特点。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产品设计有极大的影响,在尊重中国传统文化核之心价值的基础上,应该将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性的大众文化结合,寻求受众都能够理解和接受的产品设计,给具有中国特色的产品设计创造出一条长远的发展道路。 2 中国传统文化与设计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文化历史的国家。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我国历史上的明清家具,名扬海外,受到很多国内外设计师的借鉴。至今依然很有分最.分析明清家具,很具有特色的展现出了具有地域特征,文化内涵的特质.如官帽椅。很形象的体现出古代的官帽样式,椅背两角尖尖上翘。 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积淀而成的,在世界上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儒、道、禅、墨、法、名、纵横、阴阳等诸家学说的传统价值观,对中华民族有着巨大的影响,它们体现了中华民族在生活、生存及精神追求方面的观念,包含着强烈的家国意识和权力意识。中华民族喜欢运用直观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不偏不倚,追求中庸。中庸的设计是目前比较流行的一种设计方式,设计要适可而止,要不偏不倚,不要过分要求。这样的设计才不会引人批判,才能让更多的人去接受。 设计文化的民族性,涉及到文化的传播学,正因为全世界的文化不是来自于同一源头,当然就有了民族性的问题。世界上每一个民族,由于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制约,都形成与其他民族不同的语言、习惯、道德、思维、价值和审美观念,因而也就必然形成与众不同的民族文化。产品设计的民族性主要表现

视觉文化研究与当代图像学.

视觉文化研究与当代图像学 一美国学派 在西方英语国家学术界,对视觉文化的研究,大致有英国学派和美国学派二者。尽管二者间的交流既多且频,甚至主要人物也跨越大西洋而在英美两国从事教学和研究,如英国学者诺曼· 布莱逊(Norman Bryson),但二者却有一些区别。就方法论而言,二者大同小异,基本上都借用了二十世纪的欧美哲学理论、文化研究理论、美术史研究方法和美术批评方法,并采纳了当代影视理论、传播学理论和大众传媒的方法。但在研究领域和研究对象方面,二者却同中有异。其异在于,英国学者的视觉文化研究,包括了视觉艺术,例如绘画。相对而言,美国学者的视觉文化研究,则跨出了视觉艺术的界线,主要研究美术之外的图像及其功用,例如新闻媒体和商业广告所使用的图像。 美国学派的代表学者是芝加哥大学教授米歇尔(W.J. Thomas Mitchell,1942-),他任教于该校英文系和美术史系,并任著名学术期刊《批评探索》的主编。米歇尔的学术专长在于比较文学和美术史论,他对二十世纪的批评理论和方法比较了解,并站在当代学术前沿,引领美国视觉文化研究的方向。米歇尔在中国的影响也比较大,其“图像转向”(pictorial turn)的概念,甚至成为国内文化商业界一些从业人员鼓吹文盲式“读图时代”的理论根据。米歇尔著述甚丰,涉及视觉文化之图像理论的主要有三部,《图像学:图像、文本、意识形态》(Iconology: image, text, ideology,1986)、《图像理论》(Picture Theory,1994)和《恐怖的克隆:图像战争,从美国九一一到伊拉克虐囚》(Cloning Terror: the War of Images, 9-11 to Abu Ghraib),其中《图像理论》有中文译本,由陈永国、胡文征翻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 2008年1月,米歇尔应邀到加拿大蒙特利尔,在康科迪亚大学美术学院讲学,介绍他的图像学新著《恐怖的克隆:图像战争》,研讨视觉文化与当代图像学。其间,笔者有机会向米歇尔请教诸多问题,尤其是与笔者正写作的专著《视觉文化传播》相关的一些具体观点和概念。

校园创意文化产品设计方案与对策

上海师范大学校园创意文化产品设计策划案 目录 一、当前高校纪念品开发普遍存在的误区 (2) 二、上海师范大学纪念品的竞争压力 (4) 三、上海师范大学纪念品的内涵建构 (5) 四、上海师范大学纪念品设计宗旨 (7) 五、上师大纪念品设计的主旋律 (7) 六、上海师范大学校园纪念品的消费需求 (9) 七、上海师范大学校园纪念品的设计分类 (9) 八、上师大校园纪念品研发TOPIC探析 (10) 九、小结 (15)

一、当前高校纪念品开发普遍存在的误区 1、高校纪念品开发的目标市场为校方送礼。 目前,高校纪念品被认为是校方领导出席各种会议、互访赠送的礼品,它的目标市场仅为校方送礼。因此,在纪念品的开发评选上,以专家领导组成的评选团队无法全面了解高校校园文化的真实需求,易造成最终设计产品高处不胜寒的局面。 客观上,高校纪念品的目标受众人群应该包含每一位高校人,它包括:老师,校友,学生,及一切的相关工作人员。高校纪念品不仅为校方送礼佳品,更应成为贴近普通师生日常生活,深受师生喜爱,传播宣传校园文化,弘扬办学精神的一个重要平台。因此,它的目标市场应该从高端送礼,扩大到普通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校友之间......校园日常情感交流的馈赠佳品。 2、高校知名度与纪念品市场开发成正比例关系。 诚然,一些知名高校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因素、百年的校园历史和一定的社会知名度,其校园纪念品成为大家热衷购买的产品。众人认为一般高校因美誉度、知名度的不够,无法建立良好的纪念品市场,因此,高校知名度与纪念品市场的好坏成正比关系。 这是对纪念品的理解缺乏深度而产生的误解。纪念品不仅用来纪念一份荣耀,更为重要的是纪念一份记忆,一份存在,一份属于自己的感情。就这个层面上讲,每所高校都有属于自身独特的价值,如:历史文化、办学理念、鲜活生动的当下校园生活,等等。因此,高校纪念品依靠的不仅是品牌的光环效应,其内涵的建设才是纪念的真正价值所在,即:设计研发者需要打破高校知名度和纪念品市场成绝对正比的认识误区,要让纪念品成为代表每位高校人的生活、工作、

产品设计:技术与艺术的结合重点

一、专业解析 产品设计是什么? 产品设计是一个将某种目的或需要转换为一个具体的物理形式或工具的过程,是把一种计划、规划设想、问题解决的方法,通过具体的载体表达出来的一种创造性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多种元素如线条、符号、数字、色彩等方式的组合把产品的形状以平面或立体的形式展现出来。 在我们的生活中产品设计无处不在。例如,一把勺子,是什么材质,羹匙与长柄的比例,怎样的弧度更容易盛取食物;一组移动抽屉,如何合理的搁置文件、档案、文具及隐藏纠缠的电线;一件珠宝,从首饰表现方式,到雕蜡、加工、镶嵌、金工制作,都是产品设计需要考虑的问题。 好的产品设计,不仅能表现出产品功能上的优越性,而且便于制造,生产成本低,从而使产品的综合竞争力得以增强。所以说产品设计是集艺术、文化、历史、工程、材料、经济等各学科的知识于一体的创造性活动,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反映着一个时代的经济、技术和文化水平。 由艺术设计和工业设计合并而来 产品设计所包含的范畴非常广,与生活有关的各种器物都存在设计的需求。小如杯盘、刀叉、电子产品,大至家具、汽车、轮船、各类机械等。而根据性质和用途的不同,产品设计被划分为很多种类,如手工艺设计和工业设计;外观设计和结构设计等。 事实上,在专业目录修订之前,很多院校没有“产品设计”这个专业名称,而是叫“艺术设计”或“工业设计”。直到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出台后才统一改为“产品设计”。现在的“产品设计”专业是由部分“艺术设计”专业和部分“工业设计”专业合并而来。 产品设计学什么?

产品设计专业主要课程有: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计算机辅助设计、思维与创意、设计概论、表现技法等。由于产品设计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各校的课程设置根据培养方向和教学特点也有所不同:有的偏重于家居装饰,有的偏重于纺织,有的偏重于陶瓷,有的侧重于公共设施设计,有的侧重于工业产品的外观。考生可具体查看开设该专业院校的课程设置。 如中国地质大学的产品设计专业就偏重于珠宝首饰设计方向。主要课程有:构成、素描和色彩、设计概论、设计创意、非物质文化遗产、金工制作基础、镶嵌、雕蜡、玉雕加工、珠宝概论、珠宝首饰设计、珠宝首饰表现方法、计算机辅助设计等。 关于更多专业的介绍可登录土木文化网,使用土木文化高考志愿填报系统的专业解读版块进行查看。 二、专业与就业 各行各业都需设计人才 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推动着产品的发展和演化,而设计则是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媒介。近几年,许多企业已意识到设计的重要性。今天的文化、 艺术、食品、汽车、手机、电脑市场中,各企业越来越关注设计问题,谁的设计有创新能取胜,谁就能赢得市场。 美国一位画家,只是把橡皮用铁皮固定在铅笔上,变成了我们现在常用的带橡皮的铅笔。这一设计在办了专利手续后,卖了55万美元。苹果产品已经在消费者心目中有了鲜明的印记,它以优越的性能、独特的外形和完美的设计,一度成为“酷”和“时尚”的代表,风靡全球。同样国内的很多大企业如海尔集团,也高薪聘用了多名外国工业设计专家,每年投入的开发设计费达8000多万元。 目前,我国的产品设计正处在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折点上。各种新产品都希望以新颖独特的外观和性能,吸引大众的目光。各行各业对设计人才的需

视觉文化传播

视觉文化传播 研究视觉文化,我认为首先我们必须得弄清楚视觉文化研究的理论范畴、疆域是什么?这样往往就需要给“视觉文化”作一个界定,许多学者纷纷从不同的理论框架出发来对其界定,于是我们看到了从后现代主义、后工业时代、后殖民主义、结构主义、文化研究乃至传媒技术和艺术等的角度所给出的定义。视觉文化研究相对来说是一个新兴流行的研究,视觉文化传播时代的来临,不但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 也标志一种新传播理念的拓展和形成。当然, 这更意味着人类思维范式的一种转换。下面我将重点陈述中西方视觉文化研究方向的代表人物和代表性观点,以及他们的主要研究方法。 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文化理论与批评家米克?巴尔(Mieke Bal)否认视觉文化是一门学科,他认为视觉文化研究需要借助于其他的多种学科,比如已有的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还有其他本身就比较年轻的学科,如电影研究或者传媒研究。他主张,视觉文化研究的对象与由对象所定义的学科如艺术史和电影研究应当区分开来,前者应该把视觉性的中心性作为“新”的对象。在巴尔看来,视觉文化研究缺乏自身独立的研究体系和方法,需要借助于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但是他又强调,就研究对象来说,视觉文化研究不是简单的从属于其他学科,成为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视觉文化研究应当在对象上与艺术研究和传播研究区分开来,合理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从而整合成自己的研究体系。 英国学者尼古拉?米尔佐夫(Nicholas Mirzoeff)认为后现代主义就是视觉文化,就其本质来说,视觉文化体现为“视觉性”,它是研究后现代文化最为有效的研究策略。在米尔佐夫看来,视觉文化要重点研究文化中的权力分配、性别政治、种族意识等,可以说他是将视觉文化研究纳入了文化研究的范畴。而且他认为视觉是一个可变的、解释性的研究机制,主要是考察日常生活中个人和群体对于视觉媒介的反应。 美国学者依雷特?罗戈夫(Irit Rogoff)也对视觉文化的特征进行了描述,他说:“首先,我们必须指出,它所涵括的范围远远超越图像研究,甚至是最开放和跨学科的图像研究所涉及的领域。”在他看来,视觉文化打开了一个完整的互文本世界,在其中对图像、声音以及空间构图的解读及相互作用又依赖于彼此的关系,且视觉文化的意义在于为视觉场和可视领域里的意义的持续移置提供了视觉上的阐明。可以看出,这里视觉文化就是对互文本世界的考察,是对可视领域的事物提供意义阐明。 英国学者马尔科姆?巴纳德(Malcolm Barnard)认为视觉文化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视觉文化强调的是这个属于的文化方面,它所涉及的是视觉文化氛围中形成和通过视觉文化传播的价值观念和个性特征。巴纳德倾向于采用狭义概念,在他看来,视觉文化所强调的正是其视觉方面的内涵,它在某种程度上把人类生产和消费的二维和三维的可视物品视为文化和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它有可能包括艺术和设计的所有形式,同样也包括个人的或与身体有关的视觉现象。 中国视觉文化研究的代表人物我认为主要是孟建、周宪和田少煦。 2002年6月中国第一个视觉文化传播研究中心在复旦大学成立,该中心是全国最早关注视觉文化传播的研究机构,并正在成为这一研究领域的重镇,标志着我国视觉文化传播研究领域开始起步。同年孟建教授发表论文《视觉文化传播:对一种文化形态和传播理念的诠释》指出:视觉文化时代的来临,不但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也标志着新传播理念的拓展和形成。此文章将视觉文化传播和研究学结合起来研究,开拓了视觉文化研究的新视野,开启了国内视觉文化研究的大门。孟建认为以视觉为中心的视觉文化符号传播系统正向传统的语言文化符号传播系统提出挑战, 并使之日益成为我们生存环境的更为重要的部分。他主要以视觉文化传播为契机或者在视觉文化传播理论的相关框架下,解析现实社会的具体现象。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电子产品设计中的应用与产品设计说明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从思想到形态有很多值得我们传承的地方。如果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应用到电子产品的具体设计中,会使消费者有文化认同感,同时会使外观更加亲切雅致。本课题具体应用是家用电脑外观设计。 首先,本文针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这个概念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中国元素”的含义和容,并概括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特点。 其次,本文针对“怎样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应用到电子产品设计”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将具体的应用方法总结出来,用于指导具体产品设计。 在完成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选择了家用电脑外观设计作为理论落脚点,灵活运用上述方法将中国元素和电子产品设计结合起来,使电子产品外观拥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涵。 该课题的研究,一方面可以探讨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电子产品设计更好的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具体设计分析结合后的综合效果。这对于现代电子产品的设计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国传统元素:外观设计造型设计电子产品设计电脑设计 The Chinese culture is well-established,it is worth us inheriting from thinking to shape. If we apply China traditional culture element in the electronic products. It will cause the consumer literacy sympathy,simultaneously will cause the outword appearance to be kingder refinedly.This topic concrete application is the home-use computer outward appearance design 第一章绪论1.1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从思想到形态有很多值得我们传承的地方。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古代的器物,建筑等的设计影响深远,也为我们的现代设计提供了很好的思想资源。它是我们认识到,在物欲横流,商业竞争激烈的现代经济社会需要天然淳朴,宁静淡雅的简约设计,同时注意弘扬“美善相乐”的造物文化,追求功能与形式的和谐统一。 电子产品是人们身边接触最多的现代产品。手机,电脑,数码相机,Mp3,人们日常生活中离不开这些电子产品。可以说消费电子产品的设计是人们最为关注的也是人们对人们影响最深的。如果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应用到电子产品的具体设计中,会使消费者有文化认同感,同时会使外观更加亲切雅致。 原创设计已经成为创新产品不可或缺的元素。探求传统文化和现代价值的契合,是原创的一种重要手法。在消费电子产品原创设计过程中,用现代的功能要求、观念、手法来表现传统文脉的形与意,正成为电子厂商设计师们注意的设计风格之一。产品具有自身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传承,熟悉中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是寻索文脉、创作有中国特色消费电子产品的重要途径。 1.2国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合于产品外观设计,备受设计师们青睐。目前各国消费电子企业都对中国市场极为重视。而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市场心理的研究就贯穿了企业中国本土文化的始终。消费电子领域的工业设计方面尤为突出。 相关的一些产品实例; 1诺基亚6108手机诺基亚在2004年推出了一款手机6108,被称为“背剑武士”。它的设计灵感来自中国传统文化中兵马俑。酷似武士腹甲的键盘,位于背部的手写笔的设计,使手机整体像一位全身盔甲,挥剑而立的武士。如图1-1所示为NOKIA6108手机诺基亚6108之所以在工业设计上比较成功,就在于中国元素的应用紧紧围绕消费群体的生活形态展开。手写输入更加适合中国汉字在数码产品上应用,将手写笔的插拔方式设计成像一个身背宝剑的武士造型,目的在于强化手写输入的语义,恰如其分地表达和诠释了这种功能,容和形式统一,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