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5第十五章 地下水与环境

15第十五章 地下水与环境

15第十五章  地下水与环境
15第十五章  地下水与环境

第十五章地下水与环境

环境:environment

15.1 地下水是活跃的环境因子

地下水不仅是宝贵的资源,还是普遍而活跃的环境因子。

地下水的一系列特性:普遍分布于地壳表层,易于流动并发生变化;以含水系统(地下水盆地)为单元赋存的地下水,以特定的水流模式构成时空有序的水流系统;地下水与地表水体、岩土体、土壤以及生物群落之间,通过物质(水分、盐分、有机养分等)循环及能量交换,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构成动态平衡系统。

遵循自然规律,合理调度地下水,可以构建优化的人工一自然复合系统。

在特定的自然条件下,地下水引发地质灾害、形成不良环境与不利的生态条件,导致天然地下水环境问题。

采取合理的地下水调控措施,可以消减地质灾害,改善地质环境,保障生态系统正常运行。

缺乏对地下水功能的全面认识,在局部及短期利益驱动下,人类活动不合理地干扰地下水,会引发各种环境负效应。

15.2 地下水环境效应概述

1.地下水的环境功能

体现在以下方面①重力驱动的地下水流系统,控制着由补给区至排泄区水分状况有规律的空间分布。②流动的地下水,从补给区移除各种组分,经由传输,积聚于排泄区,控制地下水组分有规律的空间分布。③流动的地下水,传输热量,对热量进行空间再分配,控制地下水温度有规律的空间分布。④地下水向土壤、湿地及地表水体输送水分、盐分、有机养分及热量,支撑生态系统健康运行。⑤饱水岩土体中,水与岩土体共同构成力学平衡体系,作为中间应力的孔隙水压力改变,有效应力随之改变,导致岩土体变形、位移及破坏;非饱和带岩土,随着含水量变化,力学性质也有所改变。⑥地下水滑润岩土体的不连续面,降低摩擦阻力,触发岩土体位移。⑦流动的地下水,带走松散土的细小颗粒及(或)溶解胶结物,破坏土体结构,发生渗透变形。

2.地下水的环境效应

大致可区分为几大类:

1) 地下水水质危害:包括天然水质有害地下水、地下水污染、海水及咸水入侵淡水含水层。

2) 岩土体变形与位移:包括地面沉降、地裂缝、岩溶塌陷、滑坡、水库诱发地震、潜蚀与管涌、黄土湿陷、黄土喀斯特、膨胀土、冻土融冻变形等。

3) 地下及地面开挖引起的涌水。

4) 岩溶地区的干旱与洪涝。

5) 地下水对土壤的正负效应。

6) 地下水对生态系统的支撑作用。

15.3 地下水水质危害

地下水水质危害分为两大类:天然地下水水质危害,以及人为活动导致的地下水水质恶化(包括地下水污染、海水入侵及咸水入侵淡含水层)。

1.天然地下水有害水质与地方病

作为饮用水源的地下水,微量元素含量过多或过少,都会引起地方病(水致地方病)。

水致地方病的分布多具有地带性。由此可见,气候、地质、地貌因素结合下的特定水文地球化学环境,是影响地下水元素含量异常的原因。

2.地下水污染

地下水污染(groundwater pollution)的含义迄今尚无共识。一般认为,人为活动产生的有害组分加入天然地下水,改变其物理、化学及生物性状,导致水质恶化,称为地下水污染。

与地表水相比较,地下水污染具有隐蔽性及持续性,更加难以发觉,治理难度很大并需付出很大代价。

地下水的污染源多种多样,主要有:城镇、厂矿的废渣及废水排放;农田施加农药、化肥施用及污水灌溉等。地下水污染物质种类繁多:如三氮(NO3-,NO2-,NH4+)、酚类化合物、苯类化合物等;Cr,Hg,Cd,Zn,Pb)等重金属离子;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如二噁英,难以降解、毒性极大;放射性元素;各种传染性病菌等(徐恒力等,2009)。

包气带土壤可以降解及吸附部分污染物;进入饱和带的污染物,随着地下水流运移而扩散(弥散)。

目前,地下水污染的防治有以下几种方法:①立法规定排放标准,从源头杜绝污染;②井孔抽汲已经污染的地下水;③设置嵌入式地下栅格,通过吸附、化学反应、微生物降解等方式,拦截与消减污染物的扩散;④进行地下水防污性(脆弱性、敏感性)评价,合理布局潜在污染源。

评价地下水防污性能采取DRASTIC法,包括下列指标:地下水埋藏深度D、含水层净补给量R、含水层介质A、土壤介质S、地形T、包气带I、水力传导系数C;各个指标根据条件赋予权重,各指标的加权总和得出防污性(脆弱性、敏感性)指数D,根据防污性(脆弱性、敏感性)指数D划分防污性(脆弱性、敏感性)等级。

截止于2005年,我国平原区(面积199.6×104km2)地下水,已有24.95%的面积受不同程度的污染。195个城市中,97%存在地下水污染,其中40%污染严重(徐恒力等,2009)。

3. 海水及咸水入侵淡含水层

滨海地区开采地下水形成降落漏斗后,原本向海排泄的地下水,转而接受海水补给,导致海水入侵淡水含水层。

防治海水入侵淡水含水层的措施有:用成排的注水井形成水丘,或用成排的抽水井形成地下水沟,或修建地下堤坝。

存在地下咸水体时,开采淡水含水层会导致位于其上、其下或周边的咸水入侵淡水含水层。此类情况下,需要控制地下水开采强度,避免咸水入侵淡水含水层。

15.4 地下水引起的岩土变形和位移

地下水引起岩土体变形与位移的作用机制如下。

1) 孔隙水压力变化。

2) 地下水对岩土体不连续面的滑润。

3) 地下水改变粘性土的强度。

4) 地下水流引起的渗透变形。

地下水引起的岩土体变形、位移与破坏,是上述四类机制单独或联合作用的结果。这些地下水引起的岩土体变形与位移,都是不可逆转的。

1 地面沉降及地裂缝

地面沉降(1and subsidence)有多种成因,开发深层地下水是最普遍而主要的原因。

地面沉降——大规模开采深层地下水,深层地下水位下降,孔隙水压力显著降低,有效应力增大,松散沉积物释水压密,引起地面高程降低,称为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的危害,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滨海地区海潮倒灌及风暴潮加剧;

②入海河流泄洪能力降低,洪涝加剧;③工程设施、市政设施及建筑物破坏;④水土环境恶化;⑤沉降损失高程的沿海地带,将因全球变暖,海平面抬升,未来将有更多陆地被海水淹没;⑥已有地面高程资料失效。

开发深层地下水导致的地面沉降基本上是不可恢复的。唯一的防治途径是,通过有效水资源管理,节约用水,调用区外地表水及开发浅层地下水作为替换水源,减少及停止开采深层水。

地裂缝(ground fissure)出现于松散沉积物表面,具有一定长度及宽度。隐伏的新构造运动断裂带两侧,差异性构造沉降导致沉积物厚度不等,开采深层地下水后发生差异性地面沉降,是产生地裂缝的主要原因。

地裂缝直接损害各类工程设施、交通设施、建筑物以及城市生命线,危及居民生活及生产。据统计,截至1998年初,全国地裂缝造成的经济损失为91.3亿元(李瑞敏等,2007)。

2 岩溶塌陷

岩溶塌陷(karst collapse)多发生于上覆厚度不大松散沉积物的岩溶发育地区。岩溶洞穴、上覆沉积物及地下水,构成固体、液体及气体三相力学平衡体系,地下水位变动达到一定幅度,平衡破坏,上覆松散沉积物突然塌落,形成上大下小的圆锥形塌陷坑。

天然岩溶塌陷:长期干旱使地下水位明显下降,或者暴雨使地下水位迅速抬升,均可发生天然的岩溶塌陷。

人为造成的岩溶塌陷:开采地下水、采矿排水、基坑排水等人为活动,降低浅层地下水位,有时还伴以封闭气体负压吸引,触发岩溶塌陷。

3 滑坡

滑坡——斜坡上的部分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带)产生剪切破坏,向下整体滑移,称为滑坡(1andslide)。

滑坡形成机理:潜在的滑坡体,与其下伏岩土体之间存在软弱结构面(层理、片理、节理、裂隙、断层面等),结构面以上的岩土体自重Ρ,可分解为垂直潜在滑动面的压力Ν,以及平行于潜在滑动面的切向分力Τ。Ν与摩擦系数的乘积及潜在滑动面的粘聚力,构成阻滑力;Τ是促滑力。促滑力大于阻滑力时,岩土体失衡,发生滑坡。

触发滑坡的因素很多,此处仅讨论地下水因素。暴雨(或连续降雨)以及水库蓄水,分别是天然及人为触发滑坡的主要动因。此时,地下水位抬升,浸润滑坡体,产生以下主要效应:①水分进入含有粘土物质的结构面,降低其抗剪强度,降低阻滑力;②水分进入非粘土物质结构面,产生滑润作用,降低摩擦系数,增大促滑力;③孔隙水压力增大,作用于潜在滑动面的有效应力降低,阻滑力减少。上述效应的综合作用,使促滑力大于阻滑力时,岩土体失衡,滑坡发生。

4.水库诱发地震

水库诱发地震——某些水库蓄水后地震活动性增强,这一现象称为水库诱发地震。

特点为:频率大,震级小,震源浅,波及范围有限。

危害:大震级水库诱发地震,损害坝体及建筑物,衍生崩塌及滑坡,造成人员伤亡。经研究得出,蓄水后库水作用于断裂带,空隙水压力增大,有时还伴以断裂带浸水软化,使其抗剪强度降低,断裂锁固能力减弱,原先积累的应变能释放,诱发地震。基岩中深井注水会诱发地震,也是基于同样机制。。

5.潜蚀与管涌

潜蚀(underground erosion)——当砂砾层颗粒不均匀,水力梯度大时,地下水流挟带细小颗粒通过粗大颗粒的孔隙移走,称为潜蚀。

管涌——地下水流强烈冲蚀,在土体中形成管道式空洞,向地面不断涌出带砂的水,称为管涌。

天然条件下,岸坡发生潜蚀,可以引发滑坡。管涌则与修建堤坝有关:人为增大堤坝两侧水头差,使水力梯度显著增大,强烈的地下水流冲蚀土体,形成管道式空洞,威胁堤坝的安全。

15.5 地下及地面开挖引起的涌水

开凿矿山巷道、隧道,城市建设地铁、开发地下空间,地表开挖露天矿坑及建筑基坑,都可能导致地下水涌出,并往往伴随岩土体变形及位移。

从水文地质角度,地下水及地面开挖。是在天然地下水流场中叠加入一个人为势汇,从而改变流场、水动力场及空隙水压力。

地下采矿经常发生矿坑涌水,措施不当,揭露强渗透性含水层(或与地表水体连通)时,将发生灾难性突水。矿床水文地质工作的发展趋势是:从单纯的勘测,延伸到采矿过程;从单纯排水,到排堵结合;从单纯着眼于采矿,到综合考虑环境影响。

穿越山区的深长公路隧道及水电站引水隧洞,经常存在突水的威胁。利用综合手段超前探测,施工过程中堵排结合,是防治突水的关键。

城市建设地铁及开挖建筑基坑,都需要排水降低地下水位,水动力条件及应

力变化,从而引发周围不均匀地面沉降;地下空间及基坑流砂,产生地面塌陷;已有建筑物因而开裂、倾倒,乃至坍塌。

15.6 岩溶地区的干旱和洪涝

岩溶强烈发育区,降水入渗迅速,地下径流强烈,水资源分布极不均匀,山区缺乏地表水,地下水埋深很大,干旱缺水;洼地则因降水通过地下径流迅速汇聚,易于洪涝。

15.7 地下水和土壤

地下水向土壤供应水分、盐分、养分及热量,既是成壤作用的基本条件之一,也是保障土壤生产力的基础条件。

地下水对土壤供应水分、盐分、养分及热量失去平衡,会形成不良土壤。干旱气候下,地下水位埋藏过深,植物根系无法吸取毛细水带的水分,形成植被稀少的荒漠景观。干旱半干旱气候下,地下水位过浅,盐分蒸发积累土壤,形成盐碱土,只有少数耐盐植物才能生长。温和气候下,地下水位过浅,恒温的地下水,在种植季节降低地温,形成不利于耕作的冷浸田。

受人为活动影响,地下水位大幅度变动,改变对土壤水分、盐分、热量的供应,从而导致土壤退化,波及所支撑的生态系统退化。干旱地区不合理的地表水灌溉,浅层地下水位抬升,导致土地次生沼泽化及次生盐碱化。

15.8 地下水支撑的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而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生态学功能单位。

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要基础。地下水直接支撑的生态系统包括:①依赖于浅层地下水的陆地植被群落;②干旱半干旱地区依赖地下水灌溉的农田、果园及草场;③含水层生物群落;④单纯依赖地下水供应的湿地生态系统。地下水间接支撑的生态系统包括:①地下水基流保障的河流生态系统;②海底地下水排泄带生态系统。

1 陆地生态系统与地下水生态水位

依赖浅层地下水支撑的天然植被群落最为普遍。完整的水与植被的关系应是:地下水—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

地下水为植物提供水分、盐分、养分及热量。地下水位过深时,根系无法从支持毛细水带吸收足够的水分等,植被退化;水分长期供应不足,则植被消亡。地下水位过浅时,或导致土壤盐碱化,威胁植被生长;或因毛细饱和带接近地表,非喜水植物将因缺氧而退化。据此,提出了地下水生态水位的概念。

地下水生态水位——维持特定植物种群的(浅层)地下水埋藏深度的地下水水位;当其大于或小于某一植物种群所需时,此植物种群就会发生退化。

2 含水层中的生物

各类含水层都存在微生物,且分布深度很大。在粉砂及粘性土中,主要是革兰氏阳性种群(gram—positive species)。砂砾中多为革兰氏阴性种群(gram—negative species)。岩溶含水层中的微生物多与地表水中的相同岩溶洞穴具有无光照、缺氧、富二氧化碳、温度及湿度稳定等特点,出现从微生物到鱼类等种群,其中某些是地下洞穴所特有的地方性种群(endemic species);。

3 地下水支撑的湿地生态系统

狭义湿地(wetland)——指地表过湿或经常积水,生长湿地生物的地区。

湿地生态系统——湿地植物、栖息于湿地的动物、微生物及其环境组成的统一整体。

湿地具有多种功能:保护生物多样性(国家一级保护鸟类约有l/2生活于湿地),调节径流,改善水质,调节小气候,以及提供食物、药物及工业原料,提供旅游资源。

地下水支撑的湿地生态系统,要求地下水位大部分时间高出地面。湿地中发生一系列生物化学作用:湿地植物根系释氧,使金属离子氧化沉淀(例如,Fe2+转化为Fe3+,生成氢氧化铁沉淀),非金属离子氧化(HS-及NH4+分别转变为SO42-及NO3-),污染物得到生物降解,从而改善水质;Ca2+则因脱碳酸作用而沉淀(Younger,2007)。

不同级次地下水流系统补给的湿地,水分、盐分及热量的供应不同:局部水流系统,难以保证水分经常供应,水的含氧量较高,含盐量较低,温度也较低;区域水流系统可保障经常的水分供应,含盐量及温度较高。这些都会影响湿地生物种群的发育。开发地下水使地下水位降低,湿地将退化甚至消亡。

4 河流生态系统与潜流带

潜流带(地表水一地下水交错带)(hyporheic zone )——河床湿周外围存在一个地表水一地下水交互作用地带,称为潜流带。

潜流带是一个独特的生态环境。河流与地下水积极交换过程中,发生物理渗滤及生物地球化学作用,通过上述作用,金属离子沉淀,有机污染物降解,河流底泥自净能力增强,水质改善。潜流带为地表水体提供生物所需营养物质,在洪水或干旱时期是许多无脊椎动物的避难所。潜流带每年都发现许多新的种群,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储库。

基流指数——基流量和径流量的比值称为基流指数,表征地下水对河流径流贡献大小。基流对于维护河流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保持河流自净能力,保持泥沙输运,以及维护河口生态系统,均有重要意义。

5 生态需水量

地下水对于维护生态系统的健康极其重要。大量开采地下水,挤占了生态需水,导致地下水直接及间接支撑的生态系统退化。对于地下水直接支撑的生态系统,可采用生态需水的概念。

生态(环境)需水量——维护生态(环境)系统健康运行的水量。

生态(环境)需水量可分为:河流生态环境需水、湖泊生态环境需水、湿地生态环境需水、城市生态环境需水以及陆地生态系统需水等。

6 海底地下水排泄带与近岸海洋生态系统

延伸到近岸海底的含水层,发生海底地下水排泄(submarine groundwater discharge,SGD),分布范围由若干米到若干千米不等。海底地下水排泄为近岸海水提供营养物质、金属离子、碳及细菌。地下水输入的营养物质。支撑近岸海洋生态系统。海底排泄地下水与海水发生化学反应,形成碳酸盐岩等沉积。

7 小结

通过以上讨论,可以概括得以下几点:

1) 地下水分布广泛,对外界响应敏感,是普遍而活跃的环境因子。

2) 地下水是维护陆地、淡水水域乃至近海生态系统健康运行的重要前提。

3) 人为活动不适当地干扰地下水,将引发地质灾害,导致生态系统退化,促使环境恶化。

4) 优先保障生态环境需水,是地下水资源评价、开发及管理的基本原则。

5) 与地下水关联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当代水文地质学的热点和前沿。

思考题

1.地面沉降?

2.滑坡?

3.水库诱发地震?

4.潜蚀?

5.管涌?

6.生态系统

7.湿地生态系统

8.为什么说“地下水是普遍而活跃的环境因子”?

9.结合地下水功能,试分析地下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0.地下水污染的防治有哪几种方法

11.地下水引起的岩土体变形、位移与破坏包括哪几类?

12.地下水污染物质主要来源于、、、

等。

13.地下水直接支撑的生态系统包括。

14.地下水间接支撑的生态系统包括

15.地面沉降的危害以及防治措施?

16.滑坡形成机理?

17.触发滑坡的地下水因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紫金山铜矿环境影响报告书(报批版) 评价项目 紫金山铜矿开发过程中将产生废水、废气、噪声和固体废物等污染源,其中主要是废水和固体废弃物,并伴有植被破坏、土层扰动等可能导致水土流失与影响矿区生态的问题。 结合区域环境特征和环境保护目标的分布情况,确定的评价项目有地表水环境、生态环境和大气环境。 评价工作等级 (1)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 紫金山铜矿正常情况下的废水排放量为5700~12300m3/d,主要污染物有pH、Cu、Pb、Zn、As 和Cd,排入的地表水体为汀江。汀江年均流量为185m3/s(属大河),水质按Ⅲ类标准控制。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3-93),确定地表水环境评价工作等级为二级。 评价内容 (1)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采矿废水正常和事故排放情况下对汀江的影响;选冶废水事故排放情况下对汀江的影响。 评价因子 (1)地表水环境评价因子:pH、Cu、Pb、Zn、As、Cd。 环境质量现状

由表4-5可知:汀江及旧县河各项水质指标均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 -2002)“Ⅲ类标准”要求,其达标率为100%,说明汀江及旧县河的水质情况良好。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 预测模式及参数选取 1.1预测模式选取 由于在铜矿排入汀江处建有金山电站,堆浸场废水排入金山电站库区内,520m 中段废水排入发电站下游的汀江,故评价分排入库区和汀江两种情况进行预测,同时考虑金山电站发电期(非发电期)水文情况。 (1)汀江:混合过程段采用二维稳态混合模式(岸边排放),混合过程段的长度计算采用(2)式。 M y =(0.058H+0.0065B)(gHI)1/2 式中:C (x,y)—预测点污染物浓度,mg/L ; Q p —废水排放量,m 3/s ; C p -污染物排放浓度,mg/L ; C h —河流上游污染物浓度,mg/L ; x —预测点距排放口的距离,m ; y —预测点距岸边的距离,m ; B —河流宽度,m ; u —河流中断面平均流速,m/s ; M y —横向混合系数,m 2/s ;

地下水环境 第1章-地下水的存在形式

第二章 地下水的存在形式 §1 地下水的赋存 ? 地下水-埋藏在地表以下岩层空隙中的水。 ? 地下水的储存空间——岩层的空隙。岩层的空隙不仅是地下水的储存处,也是地下水运动的通道。空隙的大小、多少、形状及分布规律决定着地下水的分布和运动的特点。 1.1 岩土的空隙性 岩石的空隙特征千差万别,按成因可分为三类:松散岩层的孔隙;非溶性坚硬岩石中的裂隙;易溶性岩石中的溶隙。 1.松散岩层的孔隙 松散的岩土(如土壤、砂、卵石等)是由大小不等的碎屑颗粒组成的。 常见粒级的划分:粒径> 2 ㎜为砾(砾状结构);2 - 0.06 ㎜为砂(砂状结构);0.06-0.004 ㎜为粉砂(粉砂结构);<0.004 ㎜ 为粘土。 图中给出几种典型的孔隙类型,(a)分选良好、排列疏松的砂;(b) 分选良好、排列紧密的砂;(c) 分选不良、含泥、砂的砾石;(d) 经过部分胶结的砂岩;(e)具有结构性空隙(由于粘粒表面常常带有电荷,在颗粒接触时便连接成颗粒结合体而形成结构孔隙)的粘土;(f)经过压缩的粘土。 在颗粒或颗粒集合体之间普遍存在着空隙,空隙相互连通,呈小孔状,故称作孔隙。孔隙体积的多少用孔隙度表示。孔隙度n 是指某一体积岩土V (包括孔隙在内)中孔隙体积V n 所占的比例,可以百分数或小数表示,即 %100?=V V n n ● 孔隙度大小的影响因素 ? 颗粒排列方式:最疏松排列方式是当其呈立方体形态排列时〔见图中(a )〕,最紧密排列方式是呈四面体排列时〔见图中(b )〕,自然界中松散岩土的孔隙度大多介于此两者之间,但粘性土的孔隙度往往超过上述理论最大值,这是由于粘粒表面常常带有电荷,在颗粒接触时便连接成颗粒结合体而形成结构孔隙。 ? 颗粒分选程度:颗粒分选性愈差,大小愈悬殊,孔隙度愈小。这是因为大颗粒所形成的孔隙往往被小颗粒所充填,从而大大降低了孔隙度。 ? 颗粒的形状及胶结程度:岩石颗粒形状愈不规则,棱角愈明显,通常排列就愈松散,孔隙度也愈大。岩石的孔隙被胶结物充填,致使孔隙减少,孔隙度降低。 注意:颗粒的大小对孔隙度没有影响。 ● 松散岩土的其它几个指标: )cm /g (V w γ)cm /g (V m ρV V e g s d s v 33======岩土的体积干土的重量干容重岩土的体积干土的质量干密度固体颗粒体积孔隙体积孔隙比 孔隙比和孔隙度一样,也是反映岩土密实程度的指标之一。干密度通常用于填方工程(土坝、

地下水环境修复

地下水环境修复 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 专业:环境工程 学号:S1603W0290 姓名:帅昆 指导老师:黄瑾辉 时间:2016年11月

摘要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化学污染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土壤系统,进而污染地下水。目前世界的地下水污染严重,直接或间接地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因此地下水修复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该文从原理、特点、适用范围以及研究成果等方面论述了地下水污染现状,地下水污染源和地下水修复技术,包括原位修复技术和异味修复技术等。最后根据我国实际展望了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地下水,水污染,修复技术,污染源 引言: 地下水是相对于地表水而言的,是处于地表以下的水,它与地表水一起共同组成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作为一种可以用于蓄水的介质和一种改善水质的手段,地下水的生态价值主要体现在它具有良好的调蓄功能,可以平衡丰枯年水资源的利用。它跟地表水一样,也始终处于不停流动的状态。大约有10%到20%的雨水流入地下水系;反过来,从全球的角度来看,地下水为江河提供了总流量的大约30%,它对江河起着稳定作用,使雨季和旱季的落差减小到最小程度[1]。同时,它也是一种供水的水源地,因其具有水质优良和便于开采的特点,可以成为满足特定需求的独立水源,也可以作为一种正规的补充水源。在很多地区,它往往与地表水结合在一起,共同满足特定的水量和水质要求,从而成为一种可用于生活、农业和工业的稳定水源。 我国90%的城市地下水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60%地下水已受到严重污染。据我国195个抽样点地下水污染调查结果表明,我国97%的城市地下水明显受到污染,40%的城市地下水污染仍有加剧的趋势[2]。地下水中有机物污染普遍、危害性巨大,随着地下水污染事故的不断发生,地下水污染的防治及修复已迫在眉捷。地下水的污染具有复杂性、隐蔽性和难以恢复等特点,一旦地下水遭受了污染,其恢复和净化的过程是漫长的,而且其处理技术难度大、治理费用昂贵。 1.地下水污染现状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紫金山铜矿环境影响报告书(报批版) 评价项目紫金山铜矿开发过程中将产生废水、废气、噪声和固体废物等污染源,其 中主要是废水和固体废弃物,并伴有植被破坏、土层扰动等可能导致水土流失与影响矿区生态的问题。 结合区域环境特征和环境保护目标的分布情况,确定的评价项目有地表水环境、生态环境和大气环境。 评价工作等级 (1)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 紫金山铜矿正常情况下的废水排放量为5700~12300m/d,主要污染物有pH、Cu、3Pb、Zn、As 和Cd,排入的地表水体为汀江。汀江年均流量为185m/s(属大河),3水质按Ⅲ类标准控制。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3-93),确定地表水 环境评价工作等级为二级。 评价内容 (1)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采矿废水正常和事故排放情况下对汀江的影响;选冶废水事故排放情况下对汀江的影响。 评价因子 (1)地表水环境评价因子:pH、Cu、Pb、Zn、As、Cd。 环境质量现状. 由表4-5可知:汀江及旧县河各项水质指标均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 说明汀江及旧县河的水质情况良好。%,2002)“Ⅲ类标准”要求,其达标率为100-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 预测模式及参数选取

1.1预测模式选取 由于在铜矿排入汀江处建有金山电站,堆浸场废水排入金山电站库区内,520m 中段废水排入发电站下游的汀江,故评价分排入库区和汀江两种情况进行预测,同时考虑金山电站发电期(非发电期)水文情况。 (1)汀江:混合过程段采用二维稳态混合模式(岸边排放),混合过程段的长度计算采用(2)式。 M =(0.058H+0.0065B)(gHI)1/2 y 式中:C —预测点污染物浓度,mg/L ; (x,y) Q —废水排放量,m/s ; 3p C -污染物排放浓度,mg/L ; p C —河流上游污染物浓度,mg/L ; h x —预测点距排放口的距离,m ; y —预测点距岸边的距离,m ; B —河流宽度,m ; u —河流中断面平均流速,m/s ; M —横向混合系数,m ;/s 2y H —河流平均水深,m ; a —排放口到岸边的距离,m ; I —河流坡降; g —重力加速度,取9.81m/s 。 2 (2)金山电站库区:预测模式选用(3)式。 式中:符号含义同前。 )汀江:完全混合段采用河流完全混合模式(3) +Q+CQ/(QC =(CQ hhpphp 式中:符号含义同前。 参数选取1.2 )按导则中推荐的经验公式求取。横向混合系数(M y 水文参数1.3 水文基本特征(1)、/s ,多年日平均最大流量4090m 据上杭县水文站资料,汀江年平均流量186m/s 33 ,年平均含沙993.3mmm ,年平均径流深度,年径流量58.49×108.45m 最小流量/s 338 1370kt 。,年平均输沙量量0.25kg/m 3 旧县河为境内汀江第一大支流,发源于连城莒溪白眉山北麓,经新泉进入上杭县境内,流经南阳、旧县、临城三个乡,在临城乡九州村汇入汀江。上杭县境内流,1090m/s 多年平均流量47.3m/s,多年日平均最大流量域面积716km ,河长45.38km ,323 /s 。最小流量2.23m 3 ,0.0012m/m ,坡降为50m ,平均水深为0.77m 汀江水文基本参数:枯水期河宽为 。0.0026m ·s 粗糙率为-1/3 金山水电站对汀江水文的影响(2),死m ×10100.55×m ,调节库容0.264金山水电站总库容(校核洪水位以下)3388 4.95km 。m0.28×10,正常蓄水位设计水库面积库容238不发电时22:00,和5:00~金山电站正常情况下放水发电时间为每天8:00~12:00 丰(个小时电站下泄流量为零。雨季~13:0014:00,即在一天中有11~间为23:007:00和 24小时放水发电。水期)整天年最枯月平均根据金山水电站的发电情况,本评价考虑最不利情况,选择近10 1。—/s 流量16.7m 作为上游来水量,相应的水库出流(根据径流调节)详见表5 3

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

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 (一)概述 前已述及,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从内容上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注重建设工程对地下水水质及其介质环境的影响评价,二是与地下水有关的非污染型环境影响评价。 早期的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更注重三废排放对地下水造成污染,致使水质变差的可能性及程度。注重浅表地层的防渗隔污能力,即评价污废水下渗进入含水层,进而对地下水造成污染的可能性。近年来同时注重了建设工程造成的非污染性的生态环境影响。如: 1.大面积的地面硬化会改变地表的入渗能力,减少地表水的下渗补给量,从而影响地下水资源的有效补给。城区附近或多项目连续建设时此类问题比较突出; 2.某些工程因大量引水或排水,会使局部范围内的地下水位升高,造成土地盐渍化、沼泽化等,使生态环境发生改变。如水库工程尤其是平原水库及南水北调等类型的大型调水工程; 3.因工程供水而大量抽取地下水,会导致地下水资源失衡、诱发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等地质环境问题; 4.建设工程对植被的破坏除产生地表生态环境影响外,也会影响地下水补给区的水源涵养能力。 考虑以上诸多因素,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不仅要研究分析含水层与包气带的地层结构、厚度、岩性及渗流过程中各种物理、化学作用的强弱,还要注重研究地下水的水量、水质、环境功能和社会利用价值。这其中涉及包气带、含水层、地下水类型、水动力场、水化学场等诸多水文地质因素。 (二)分析评价的原则与思路 地质环境条件分析是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和预测评价的基础,也是定性评价地下水环境影响的基本方法。污染评价和非污染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都离不开对地质环境条件的分析研究。 地下水运动、赋存于含水介质中,其运动条件、形态,含水介质类型、结构构造,所处地域的地形、地貌条件及区域地质构造等多种因素,使得对地下水的分析研究十分困难。地下水运动及污染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污染物自身的转化以及与含水介质的作用都包含在这一过程中,在短期内往往难以完全弄清这些变化过程。因此,通过一定的模型,定量的分析模拟建设工程对地下水的影响过程,评价其影响结果是十分困难的。 实际工作中,多是对产生污染的可能性、污染途径及可能的影响程度进行总体分析,进而提出防止污染物渗入地下的保护措施。这种做法基于: 1.定量评价过于复杂,工作量大、费用高、周期长,定量评价不实用; 2.评价工作的目的是控制污染,保护地下水环境; 3.地下水环境一旦受到污染,将很难治理恢复; 4.地下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不管其环境容量如何,均不允许有污染物进入而产生人为污染。 因此,分析污染物是否会进入地下水,通过什么样的途径进入,进入的速度相对快慢,会有什么样的污染物进入,将可能的结果分析提出,以警示建设者应该注意的问题;将可能的污染方式和途径分析清楚,以提出有效的污染防治措施。有此两点,评价工作的目的就基本达到了。 (三) 地质环境条件分析的基本内容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从水文地质条件方面必须阐述明确下列问题,以使参阅者能建立起工程建设地区的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及对地下水应用功能重要性的认识。

矿山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1 总论 1.1 地下水质量标准 评价区域地下水执行《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Ⅲ类标准,标准值见表1。 表1 地下水质量标准 1.2 环境保护目标 地下水环境保持《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93)中的Ⅲ类标准,具体的保护目标情况详见表2和附图XX(环境敏感点分布图)。 表2 主要环境保护目标

1.3地下水评价等级 由于开采过程需要抽排水,可能会引起局部的地下水位下降,同时由于矿体的开挖扰动、废石和矿石的堆放也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地下水的水质,因此本项目属于Ⅲ类建设项目。 (1)根据Ⅰ类建设项目的评价工作等级划分依据 矿区主要含水岩组为基岩构造裂隙含水岩组,其岩性为下奥统黄隘组泥质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夹薄层页岩和砂岩等组成,厚约800多米,分布在矿区约90%的地方。经试验,该岩层的渗透系数K为0.00066m/d(7.64×10-7cm/s)。从勘察钻孔的静止水位判定,本区地下水位埋深11.16~35m。因此,包气带防污性能为“中”。 评估区围只有一些季节性的溪沟,大气降雨是评估区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它主要通过表层下渗补给地下水,赋存于下伏的基岩构造裂隙中。大气降水除少量沿岩石裂隙或孔隙往地下渗透以外,绝大部分均沿山坡流入矿区小冲沟处。可见,建设场地的含水层易污染特征为“不易”。 矿区围无特殊地下水资源保护区,但矿区外围的塘梨山屯、红星屯等村民以井水为主要饮用水源。本项目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为“较敏感”。 项目经中和处理达标后外排的生产废水(含矿井涌水)的量为75m3/d,因此,污水的排放强度为“小”。 根据矿石的毒性浸出结果,浸出液呈碱性,因此其主要污染物为酸碱度,推测生产废水的污水复杂程度为“简单”。 对照HJ610-201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按Ⅰ类建设项目的分级判别,本项目地下水环境评价等级定为三级(见表1-3)。

11道路交通与环境保护解析

第十一章道路交通与环境保护 引言 道路交通运输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行业,一方面,它是人们活动和物资流通的基本保证,另一方面,它也影响着人们的居住环境和生存环境。减轻道路交通运输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保护好我们生存的环境,是实现社会、经济、交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使命。 本章首先介绍了车辆排放污染物的种类及其对人体和社会的危害,提出了排放污染物的防治措施;接着阐述了噪声原理及计量方法,解释了道路交通噪声的各种来源及其对人们的危害,以及相应的控制措施;还介绍了道路交通振动危害与防治;最后简要列举说明了道路交通环境影响的评价方法。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该了解道路交通运输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知道道路交通对人体和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危害,并掌握应对这些危害发生的控制方法,建立起环境保护意识。 第一节概述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的不断扩张,城市交通得到了迅速发展,交通网络和交通设备也不断得到完善;而在交通运输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也日益增加,城市交通建设与环境保护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交通运输与环境保护的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交通运输给环境带来的影响包括许多方面,如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等运输工具的废气排放、发出的噪音和振动等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船舶排水和事故造成的水域污染;水陆运输线路和运输设施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等,特别是油气管道的泄露事故,对环境的危害更为严重。在交通运输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中,比较严重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大气污染。大气中由空气以外的物质对人体健康和生活环境造成危害的状态叫大气污染。汽车、火车、飞机、船舶等运输工具的排气中有许多有害成分,它们污染了大气,给广大人们的健康和正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在各种交通方式的大气污染中,汽车运输的污染影响较大,而飞机、火车和船舶的污染影响则相对较小。 2、交通噪音。噪音,即嘈杂之声,是所有令人不偷快的声音的统称。它会使人或动物感到不适,同时也会伤害听觉系统。交通噪音主要由飞机、火车、汽车等运输工具产生。在城市中,交通噪音主要由汽车产生。 3、交通振动。汽车和火车运行而引起的地面振动,称为交通振动。交通振动是由于地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紫金山铜矿环境影响报告书(报批版) 评价项目 紫金山铜矿开发过程中将产生废水、废气、噪声和固体废物等污染源,其中主要是废水和固体废弃物,并伴有植被破坏、土层扰动等可能导致水土流失与影响矿区生态的问题。结合区域环境特征和环境保护目标的分布情况,确定的评价项目有地表水环境、生态环境和大气环境。 评价工作等级 (1)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 紫金山铜矿正常情况下的废水排放量为5700~12300m/d,主要污染物有pH、Cu、3Pb、Zn、As 和Cd,排入的地表水体为汀江。汀江年均流量为185m/s(属大河),3水质按Ⅲ类标准控制。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3-93),确定地表水环境评价工作等级为二级。 评价内容 (1)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采矿废水正常和事故排放情况下对汀江的影响;选冶废水事故排放情况下对汀江的影响。 评价因子 (1)地表水环境评价因子:pH、Cu、Pb、Zn、As、Cd。 环境质量现状 . 范文. .

(GB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5可知:汀江及旧县河各项水质指标均符合由表4-说明汀江及旧县河的水质情况良好。100%,-2002)“Ⅲ类标准”要求,其达标率为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 预测模式及参数选取 1.1预测模式选取520m由 于在铜矿排入汀江处建有金山电站,堆浸场废水排入金山电站库区内,中段废水排入发电站下游的汀江,故评价分排入库区和汀江两种情况进行预测,同时考虑金山电站发电期(非发电期)水文情况。)汀江:混合过程段采用二维稳态混合模式(岸边排放),混合过程段的长度计(1 (2)式。算采用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专题报告(一、二级)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专题报告 (一、二级评价参照) 北京中咨华宇环保技术有限公司 2014年1月 目录

1总论 (3) 编制依据 (3) 1.1.1法律法规、相关政策、技术规范及技术导则 (3) 1.1.2工作技术资料及文件 (3) 地下水环境功能 (3) 评价执行标准及保护目标 (3) 1.3.1评价执行标准 (3) 1.3.2保护目标 (3) 地下水评价等级 (4) 1.4.1评价工作定级 (4) 1.4.2评价范围 (5) 1.4.2.1Ⅰ类建设项目 (5) 1.4.2.2Ⅱ类建设项目 (5) 1.4.2.3Ⅲ类建设项目 (5) 2拟建项目概况与工程分析 (6) 3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7) 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内容 (7) 3.1.1水文地质条件调查 (7) 3.1.2环境水文地质问题调查 (7) 3.1.3地下水污染源调查 (8) 3.1.4地下水环境现状监测 (8) 3.1.5环境水文地质勘察与试验 (8) 地下水环境现状评价 (9) 3.2.1污染源整理与分析 (9) 3.2.2地下水水质现状评价 (11) 3.2.3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分析 (12) 4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3) 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 (13) 4.1.1预测范围 (13) 4.1.2预测时段 (13) 4.1.3预测因子 (13) 4.1.4预测方法 (14) 4.1.5预测模型概化 (14)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14) 4.2.1评价范围 (14) 4.2.2评价方法 (14) 5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 (15) 建设项目污染防治对策 (16) 环境管理对策 (16) 6评价结论与建议 (17)

第14章确保公共环境安全的技术措施

第十四章确保公共环境安全(地面、地下建(构)物, 地下管线,公共道路)的技术措施 1.周边道路建(构)筑物、管线概况和调查 积玉桥站位于和平大道,车站两侧先后建成的和正在建设中的楼盘有:蓝湾俊园、玉桥新都、锦江国际、凤凰城等高档住宅小区,其余未开发地块也正在拆迁中。站址东北侧为武汉供电局武昌分局,东南侧为玉桥新都,西北侧为临街有八层和十一层建筑的住宅区,西南侧为规划公交用地,现状为临街2~4层砖混结构商铺。周边生活区较多。 本站站址地下管线也较多,施工期间需改移或悬吊。车站施工前需再次核实地面、地下既有管线等情况,加强对管线的监测及保护。管线迁改数量表如表14-1: 表14-1 管线迁改数量表 2.施工对建(构)筑物的保护方案和措施 基坑开挖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两方面:降低地下水引起的周边环境效应、支护结构发生变形和位移引起的环境效应。采取的措施主要如下:(1)科学地制定考虑时空效应的开挖和支撑的施工方案,能可靠、合理地利用土体本身在开挖过程中控制位移的潜力,达到控制坑周地层位移

以及保护环境的目的。 (2)优化降水施工方案,降水井全部设置在基坑内,减小降水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根据开挖施工方案做好配套降水运行方案,避免局部过度降水造成不均匀沉降,同时尽量避免间隙和反复抽水。当水位观察井的水位达到设计控制值时,调整设备使抽水量和抽吸真空度降低,达到控制坑外降水曲面的目的。 (3)确保围护结构施工质量,避免基坑开挖过程中出现涌水、流砂现象,同时在施工过程中做好应急材料的储备,做到及时堵漏。 (4)实施信息化施工,做好周边建筑的沉降及裂缝观测,加强围护结构桩顶的位移监测。 (5)在井点降水前,在降水影响范围内的建筑物周边,布置注浆孔,控制注浆压力。 (6)为防止围护结构的位移造成人防结构的破坏,特采取措施对变形传递过程进行控制:地下墙后循踪补偿注浆: 利用围护结构变形和建筑物位置处相应变形的时间差,在基坑变形传递到建筑物之前将由于围护结构的变形造成的土体损失通过注浆补充进去,从而有效地减小周围地层位移,达到保护地铁车站深基坑近旁建筑物的目的。注浆在支撑架好的几个小时后进行,注浆深度的设计要根据支撑的位置确定,在对应支撑的上面和上一道支撑的下面,注浆压力一般取0.1-0.2Mpa,注浆量要根据基坑围护结构变形引起的土体损失确定,并考虑到浆液向周围的渗透和土体压密造成的体积减少量。 对于地下构筑物的保护,我们还应该做到: (1)进场后立即组织型钢,按设计要求对施工区域内的人防结构进行支撑防护。 (2)基坑开挖前,在人防结构内设置监控量测测点,作到信息化施工,及时对施工方案进行调整。 (3)制定专项目措施防止基坑开挖对地下构筑物的影响。

道路交通环境保护

第十章道路交通环境保护 §10-1 概述 环境是指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水生生物、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生活居住区等与人类生存关系最密切的客观条件。道路交通环境就是人们借道路进行交通运输的客观条件。 随着汽车工业和道路事业的发展,机动车拥有量的日益增加,路网密度不断提高,致使道路交通所产生的某些不良现象如噪声、废气、振动、电磁波等相应增加,直接或间接地破坏了环|境的生态平衡,危及到人们的生理、心理健康,影响了人们正常的工作与生活,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公害问题。道路交通环境保护就是设法减少或防止道路交通对人类生态平衡的破坏。贯彻以防为主,以治为辅,综合治理的原则,并开发利用环境,尽可能地改善和提高道路环境质量,这是交通工程学的重要课题之一。我国近年来已开始重视交通环境的保护,并制定了相应的法规。 §10-2道路交通噪声的污染与控制 一、噪声的含义、计量与指标 噪声通常指一切频率混杂、呆板、凌乱、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和健康有妨碍的声音。亦即凡人们所不需要、令人厌烦的声音、统称噪声。道路交通噪声即指由道路交通而产生的这种令人厌烦的声音。 交通噪声与车流量、车型、车速、路况等有密切的关系,在一天中完全是随机变化的,是一种变化范围很宽的随机噪声。许多国家的研究结果表明,城市环境噪声的50% ~70%来自道路交通噪声,当然个别情况下可能稍有不同。

交通噪声对人们的影响程度不仅与声强、频率有关,并且与其持续时间和变化幅度有关。声强变化幅度很大,如在寂静的环境中,勉强能听到最小的声音强度,称为可听阈,使人耳开始感到疼痛的声音强度称痛阈。从听阈(2×105 Pa)到痛阈(20 Pa))声压比变化在100万倍以上,因此采用一个声级数值来评价交通噪声就会产生很大的困难,故常用以下几种计量指标。 1.声压与声压级 声压:表示声音强弱的物理量,常用单位为帕(Pa)。 声压级(L):是声音强度相对大小的指标,其定义为2倍待测声压的有效值pe与用作比较的标准声压po的比值的常用对数。 式中:Lp 声压级(dB); Pe 声压(Pah Po 标准声压2×105 Pa 标准声压常为20μPa 故 Lp=20 (dB) 20μPa是可听阈的最低限,其对应的声压级Lp=0(dB)。痛阈的声压级Lp=120(dB)。界于可听阈与痛阈之间的声音是人的可听声。 2.频率与频谱

第五章地下水环评导则与相关环境标准

第五章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相关水环境标准 第一节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地下水环境 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地下水环境》(HJ 610-2011 )适用于以地下水作为供水水源及对地下水环境可能产生影响的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可参照执行。 2建设项目分为三类: (l)I 类: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起中,可能造成地下水水质污染的建设项目: (2)II 类: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引起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水位变化,并导致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建设项目: (3)III类:指同时具备I 类和II 类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特征的建设项目。 3根据不同类型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程度与范围的大小,将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分为一、二、三级。 4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任务包括: (l)进行地下水环境现状评价; (2)预测和评价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地下水环境可能造成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危害(包括地下水污染、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位变化), (3)并针对这种影响和危害提出防治对策,预防与控制地下水环境恶化,保护地下水资源,为建设项目选址决策、工程设计和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5四个工作程序: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可划分为准备阶段、现状调查与工程分析阶段、预测评价及报告编写阶段。 6各阶段主要工作内容 (I)准备阶段 搜集和研究有关资料、法规文件:了解建设项目工程概况:进行初步工程分析;踏勘现场,对环境状况进行初步调查:初步分析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确定评价工作等级和评价重点:在此基础上编制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方案。(2)现状调查与工程分析阶段 开展现场调查、勘探、地下水监测、取样、分析、室内外试验和室内资料分析等,进行现状评价工作,同时进行工程分析。 (3)预测评价阶段 进行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依据国家、地方有关地下水环境管理的法规及标准,进行影响范围和程度的评价。 (4)报告编写阶段 综合分析各阶段成果,提出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与防治对策,编写地下水环境影响专题报告。

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T

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T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GB/T14848-93 国家技术监督局1993-12-30批准1994-10-01实施 1引言 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防止和控制地下水污染,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促进经济建设,特制订本标准。 本标准是地下水勘查评价、开发利用和监督管理的依据。 2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2.1本标准规定了地下水的质量分类,地下水质量监测、评价方法和地下水质量保护。 2.2本标准适用于一般地下水,不适用于地下热水、矿水、盐卤水。 3引用标准 GB5750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4地下水质量分类及质量分类指标 4.1地下水质量分类 依据我国地下水水质现状、人体健康基准值及地下水质量保护目标,并参照了生活饮用水、工业、农业用水水质最高要求,将地下水质量划分为五类。 Ⅰ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低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 Ⅱ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 Ⅲ类以人体健康基准值为依据。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 Ⅳ类以农业和工业用水要求为依据。除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外,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 Ⅴ类不宜饮用,其他用水可根据使用目的选用。 表1地下水质量分类指标

根据地下水各指标含量特征,分为五类,它是地下水质量评价的基础。以地下水为水源的各类专门用水,在地下水质量分类管理基础上,可按有关专门用水标准进行管理。 5地下水水质监测 5.1各地区应对地下水水质进行定期检测。检验方法,按国家标准GB5750《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执行。 5.2各地地下水监测部门,应在不同质量类别的地下水域设立监测点进行水质监测,监测频率不得少于每年二次(丰、枯水期)。 5.3监测项目为:pH、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挥发性酚类、氰化物、砷、汞、铬(六价)、总硬度、铅、氟、镉、铁、锰、溶解性总固体、高锰酸盐指数、硫酸盐、氯化物、大肠菌群,以及反映本地区主要水质问题的其它项目。 6地下水质量评价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关键问题分析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关键问题分析 地下水不仅是工业、农业用水的主要来源,而且也是关键的水资源组成部分。因此,相关部门必须加大地下水环境评价的力度,才能在有效防止地下水环境污染的基础上,促进地下水资源保护工作效率的有效提升,为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标签: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1地下水在建设中的意义 储存在岩石和土壤空隙中的水称为地下水。由于岩层的过滤和地表岩土的保护作用,地下水在水质和卫生条件方面都较地表水优越,因此地下水是工农生产和人民日常生活的重要供水水源。尤其是华北、西北相对干旱的地区,地表水相对稀缺,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就颇为重要。此外,地下水是一种天然的矿产资源;地下矿水还具有医疗价值,地下热水也是一项重要能源,观测地下水还可以预报地震,分析地下水还可作为找矿的标志。因此,地下水在发展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但地下水同时又具有潜蚀作用,是造成岩溶、塌陷、管涌、滑坡等特殊地貌或灾害的主要营力,也会危及地下工程和建筑物的安全。因此在开发利用地下水时不能不对其有害因素予以密切关注和了解,进行有效的防治,还要防止地下水的污染。研究地下水的目的是为了合理开发和利用地下水资源,防止污染和破坏。如果地下水被污染和破坏就很难治理和恢复,有的甚至不能再恢复,因此要十分重视保护地下水资源。 2地下水环境影响的各种因素 2.1建设工程的大范围开采 由于人们长时间使用和开采地下水,所以水质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由于人为的作用以及边界条件改变,使其他层面的水会流入含水层,一部分浸入含水层的水质量比较差,对地下水水质产生一定影响。在引水工程中,过滤网要是长时间使用就会生锈,而且引水工程输水管里面会析出一定的化学物质,会给水质造成一定的影响。不仅如此,含水层水动力要是发生变化,地下水溶解物质化学平衡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水质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产生全新的水化学环境,而且在含水层产生全新的物理化学反应。一些含有金属矿氧化物也会进入水中,在降落漏斗部分,氧化效果会提升,借助硫化物的氧化会将金属转化成易溶状态,迁移能力也会显著提升,进而流入含水层,地下水可溶性固体的高度也会显著提升。 2.2农业活动 2.2.1农业活动致使产生地下水污染问题 主要的体现就是地下水和一些废弃物溶混进而使地下水水质降低。其中就是

道路建设与环境保护

城市道路交通施工与营运时期的环境保护 摘要: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近几年以来,随着交通需求的快速增 长,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伴随着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的高速发展,道路交通的施工与营运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问题也大量凸现出来,并逐渐成为对环境产生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搞好城市道路工程施工及营运时期的环境保护,对提高城市品位,改善人们生活环境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本文具体分析了城市道路交通施工以及营运阶段产生的环境污染及其对人的影响,并结合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控制和保护措施,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道路交通施工与营运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噪声震动环境保护正文: 0、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交通拥挤现象逐渐加剧,改扩建道路和新修主干道是目前缓解交通压力的主要途径。同时,由于工程施工的进行,使周边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不可避免的破坏,并且给周围居民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大的压力和影响,因此降低道路交通工程施工及运营时期的环境污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道路工程施工阶段对环境的破坏及防护措施 (1、1)施工过程产生的土地破坏 众所周知,道路建设工程施工中,道路本身需占用大量土地资源,此外,工程施工期间,为修建道路而建筑的大型临时设施、临时房屋和取弃土场等也占用很多土地;施工过程中的机械碾压、施工人员践踏等又多多少少地会造成农作物的破坏。若不采取积极措施,会使这些土地长期被废弃。另外,道路工程修建过程中,由于开挖路堑,取土填筑路堤、开凿隧道等,对山坡及表土搅动较大,使周围植被遭到破环,若恢复不及时,在大雨条件下,极易引起侵蚀,产生局部水土流失。此外,道路工程施工中,存在大量的弃土弃渣。若对此处置不当,暴雨作用下产生的泥石流会危害农田,淤积河沟,破环水利设施,并影响周围自然环境。 (1、2)施工过程防止水土流失的措施 据《公路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定》中,关于防止水土流失的内容的规定:采用植物和工程防护的方法防止公路施工中高填方, 路堑的坡面及取弃土场地, 因施工扰动后容易引起塌方、泥石流、岩石蚀侵等地质病害地段的水土资源流失、减少或被污染。控制施工、生活污水的排放,施工废物,废油的排放,避免造成施工区域水土污染。防护措施:①路基施工宜以挖作填,尽可能与原有地形,地貌相适合,减少开挖面,开挖量,注意填挖平衡。临时设施和弃土堆应尽量不占用农田,鱼塘等农业用地。②路基施工前应在施工段做好截水沟,排水沟等排水及防渗漏设施,特别是多雨地区和雨季施工应加强这方面的工作,以避免松散土水载、冲

环境评估报告-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10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10.1 地下水环境现状监测与评价 10.1.1 地下水现状监测 10.1.1.1 监测点位布设 根据本工程特点,结合地下水流向和当地井位情况,本工程共布设了两个地下水监测点。具体监测点位见表10.1-1和图8.2-1。 表10.1-1 地下水现状监测点位布设情况表 10.1.1.2 监测时间及频率 监测时间为2010年8月22日-8月24日,每天一次。 10.1.1.3 监测项目 地下水监测项目包括PH、总硬度、氨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硫酸盐、高锰酸盐指数、砷、汞、铁、锰、氟化物、细菌总数、大肠菌群共十四项,同时记录井深、水位。 10.1.1.4 分析方法 水样采集、保存依据《环境监测技术规范》进行,分析方法采用《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法》(GB/T5750-2006),具体见表10.1-2。 表10.1-2 地下水监测与分析方法

10.1.1.5 监测结果 监测因子监测结果见表10.1-3。 10.1.2 地下水环境现状评价 10.1.2.1 评价标准 本次评价采用《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Ⅲ类水质标准进行现状评价。见表10.1-4。 表10.1-4 地下水质量标准 单位:mg/L 10.1.2.2 评价方法 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对地下水环境现状监测统计结果进行评价,评价公式为: i i i S C P / 式中:P i ——指污染物i 的单因子指数; C i ——指污染物i 的监测结果; S i ——指污染物i 的所执行的评价标准。 对PH 值进行评价的公式为: P PH =(7.0-PHi)/(7.0-PHsd) PHi ≤7.0 P PH =(PHi-7.0)/(PHsu-7.0) PHi ≥7.0 式中:P PH ——指PH 值的单因子指数; PH i ——指PH 的监测结果; PH sd ——指水质标准中PH 值的下限;PH su ——指水质标准中PH 值的上限。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评价

6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6.1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级别 6.1.1 建设项目分类 本项目生产及生活用水全部厂区由2口自备水井(供水能力80m3/h)供给;生产废水酸碱废水(脱硫用水、栈桥冲洗及煤场喷洒)、脱硫废水(中和处理后回用于灰渣加湿)、锅炉排污水(冷却后回用于脱硫工艺用水、灰渣加湿与煤场喷洒)、非经常性废水(锅炉酸洗废水、空气预热器冲洗水等,中和后用于煤场喷洒)不外排,循环冷却水排污水(950.4m3/a)和生活污水(480m3/a)满足《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CJ343-2010)B级标准的进水水质标准要求后经市政管网排入鱼台绿都水质净化有限公司处理厂集中处理。因此,本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引起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水位变化及导致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可能造成地下水水质污染,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 610-2011),本项目属Ⅲ类建设项目。 6.1.2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级别 6.1.2.1、项目工作等级划分依据 本项目(Ⅲ类)工作等级划分依据见表6.1-1。 表6.1-1 本项目(Ⅲ类)工作等级划分依据表

6.1.2.2、项目评价工作等级 本项目(Ⅲ类)评价工作等级见表6.1-2。 表6.1-2 本项目(Ⅲ类)评价工作等级表 综上可知,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 610-2011),本

项目地下水评价工作等级为三级。 6.2 地下水环境现状监测与评价 6.2.1地下水环境现状监测 6.2.1.1监测布点 根据评价区内地下水流向,在项目区等处设置3个地下水监测点位。监测布点具体位置见表6.2-1及图6.2-1所示。 表6.2-1 监测布点具体位置表 6.2.1.2 监测项目 pH、总硬度、高锰酸盐指数、氟化物、硫酸盐、硝酸盐、亚硝酸盐、挥发酚、氨氮、氰化物、氯化物、溶解性总固体、砷、汞、六价铬、铅、铁、锰、铜、锌、镍21项。同时测量水温、井深和地下水埋深。 6.2.1.3 监测分析方法 表6.2-2 地下水监测方法一览表

第十四章 地下水与环境

第十四章地下水与环境 第一节生态环境系统的特性 支持着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环境是超级复杂系统,构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与相互制约的一个整体。 在自然条件下,生态环境处于相对稳定的动平衡状态,除了少数例外(如地震、火山),它的变化从人类角度来看是相当缓慢的。 一、整体性 生态环境具有整体性,组成它的各个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改变其中任一部分,会引起整个生态环境系统的链式连锁反应。人们在某一方面采取的行动,可能在完全意想不到的方面得到反响。人们所采取的从局部来看合理的行动,有可能对整个生态系统带来灾难性后果。 例如,为了利用能源燃烧矿物燃料,导致大气CO2浓度上升,温室效应使全球气候变暖,极地冰雪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这就会意想不到地影响到地下水——滨海地带海水入侵淡地下水,滨海地下水位上升造成土壤沼泽化与盐渍化等。 二、滞后性 相对于人类的不利干扰,生态环境的退化往往具有滞后性。 例如,燃烧矿物燃料引起温室效应是在上百年内积累并于近年被发现的。又如,地下水的污染往往难以及时觉察,一旦发现,污染已成事实,治理相当困难。 三、不可逆性 生态环境的退化具有不可逆性。外界的干扰较小时,依靠其内在调节机制,环境系统仍能保持稳定;但当外界的干扰超过某一临界值时,生态环境系统的退化将不可逆转或难以逆转的。 例如,过量开采孔隙承压水会引起地面沉降,即使地下水位复原,由于粘性土释水造成的那部分地面沉降将是永久性的。 四、生态环境问题的敏感性与复杂性 生态环境系统的整体性,退化的滞后性与不可逆性,决定了生态环境问题格外敏感与复杂。 因此,人们在采取任何可能影响生态环境的行动之前,必须三思而后行。 生态环境在现代之所以成为严重的问题,这与人类不能正确地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有关。人类本身就是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与大自然是互相依赖的,

4、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4、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预测范围与预测时段 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范围与调查评价范围保持一致,预测层位为基岩风化孔隙裂隙含水层。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610-2016)对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的时段要求,结合项目工程特点和所在地水文地质条件,确定本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时段为污染发生后的100d 、1000d 和14a 。 2)情景设置 由工程分析可知,项目拆解车间地面按照相应要求做好防渗要求,正常状况下地下水环境影响在可控范围内,故项目仅对事故工况下的地下水环境影响进行预测分析。 以保守为原则,取废矿物油产生量的5%泄漏,经由包气带渗入地下。根据前述分析,汇水面积15000m 2,根据项目岩土工程勘察可知,项目场地包气带底层岩性为碎石及层块石,渗透系数可达 2.0m/d ,属于强透水性。故认为车间地面一旦破损,废矿物油将随初期雨水全部进入含水层,渗漏量为65.8m 3/a 。 3)预测方法及参数选取 项目所在地水文地质条件简单,预测层位基岩风化孔隙裂隙含水层,上层碎砾石层,透水不含水。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610-2016),本项目采用一维半无限长多孔介质主体一端为定浓度边界和一维无限长多孔介质主体示踪剂瞬时注入的解析法对拆解车间事故工况进行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具体方法如下: ??? ? ??++???? ??-=t D ut x erfc e t D ut x erfc C C L D ux L L 2212210 式中:x —距注入点的距离,m ; t —时间,d ; ()t x C ,—t 时刻x 处的示踪剂浓度,g/L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