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缓控释肥料行业自主创新与产业化发展研究

中国缓控释肥料行业自主创新与产业化发展研究

中国缓控释肥料行业自主创新与产业化发展研究
中国缓控释肥料行业自主创新与产业化发展研究

中国缓控释肥料行业自主创新与产业化发展研究

作者/来源:组委会发布日期:2009-12-7阅读次数:502

课题主题:

缓控释肥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中国缓控释肥发展历史及现况;

中国缓控释肥行业自主技术创新成果与产业发展状况;

中国缓控释肥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关键词: 缓控释肥料自主创新产业化面临问题政策建议

研究对象:

从定义上讲,缓控释肥是指养分所呈现的化合物和物理状态,能在设定的某一段时间内缓慢释放供植物持续吸收利用的一种化学肥料。

缓控释肥料采用先进的包膜材料与包膜技术,可以根据作物不同生长阶段对养分需求的不同,实现养分释放速率与作物吸收规律相吻合的一种新型化学肥料。

由于缓控释肥料具有提高肥效、降低化肥使用量、减少施肥用工等等优点,在解决资源过度消耗、减少农业面源污染、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被称为“人类化肥工业的一次技术革命”,被誉为21世纪新型环保肥料,成为世界化肥产业发展的方向之一。

课题将就缓控释肥料发展的意义、中国缓控释肥料行业自主创新的技术成果及产业化发展状况及发展存在的制约因素等方面进行研究,同时,还将就中国缓

控释肥料产业的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课题概要: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化肥对世界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到55%%左右。目前,中国农业中的化肥消费量以每年5%的速度增加,约占到农业全部生产性支出的50%。

近年来,虽然中国的化肥生产量和施用量快速增长,但由于传统化肥利用率低与施肥方法不科学等原因,造成了化肥的大量浪费。据统计,全国氮肥当季利用率仅为30%,磷肥仅为20%,钾肥也在40%以下,每年损失的化肥达1100万吨,而化肥在环境方面带来的损失按可比价高达1000亿元。目前,中国占世界不足10%的耕地,化肥消费却占到世界总量的30%,单位面积施用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多。这不仅造成了巨大浪费,也因化肥中大量的氮、磷、钾等元素释放到空中或残留于土壤或进入地下水和地表水中,造成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因此,具有延缓、控制养分释放的缓控释肥料被称为人类新型化肥的革命,成为目前化肥工业发展的方向。

长期以来,缓控释肥从技术研发到规模化生产与产品市场一直被美国、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拥有。虽然中国对该技术研究已经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但一直处于技术研发与实验室阶段,产业化进程十分滞后。近年来,中国的多家科研机构与生产厂家通过创新研发体制,形成了缓控释肥料行业从研发、实验、中试到产品规模化生产和市场销售等环节紧密相连的产学研联盟模式,使缓控释肥料产业化得到快速发展。

课题通过对亚洲最大的缓控释肥料生产基地----山东金正大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生产企业实地考察(该公司缓控释肥产业占据全国市场的80%

左右),对目前中国缓控释肥料行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发展情况进行深入调研、座谈,形成本报告。报告既对中国缓控释肥料行业的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发展情况进行了研究,也对中国缓控释肥料行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

主要观点:

通过研究,课题组得出以下主要观点:

缓控释肥料对于解决传统化肥利用率低的问题起到重要作用,可节约大量国家农业投资成本与农民生产成本

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国家课题“科学施肥制肥,提高化肥利用率”研究报告显示,每万吨化肥(纯养分)投资额,氮肥为8000万元,磷肥为6000万元,钾肥为350万元,而中国每年通过淋溶、挥发等途径损失的仅化学氮多达1200万吨~1400万吨,价值430亿~500亿元。复合肥中的磷在进入土壤后大约35~40天左右有效性即下降80%,绝大部分养分被固定而失去效果。2006年我国合成氨产量为4938万吨,磷肥产量1226.4万吨,钾肥消费量为944万吨。缓控释肥料的使用可使国家化肥生产投资大幅减低。

缓控释肥料产业化发展可节约大量非再生资源

据统计,我国每生产1吨尿素约消耗1.5—2.0吨原煤或油\气800公斤。目前,中国合成氨生产消耗了占全国总产量50%的无烟煤和30%的天然气,每年化肥生产消耗1亿多吨的标准煤,超过全国能源消耗的5%;化肥生产每年消耗高品位磷矿石1亿多吨,而磷矿石已列入紧缺资源之列,化肥生产还消耗了中国72%的硫资源。而化肥生产在消耗大量国家资源的同时,每年却因使用不当造成1200多万吨的氮素流失,造成直接损失达300多亿元。缓控释肥料的推广使用可

大大降低资源的消耗,对资源的合理利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缓控释肥料对于降低面源污染有着巨大贡献

由于传统化肥当季利用率低下,造成大量的养分被释放到空中或者残留于土壤中,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据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最新公布的一份太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研究成果显示:在太湖的外部污染总量中,工业污染仅占一小部分,约在10-16%,农业面源污染所占的比例在持续上升,目前已占到59%。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及重金属破坏了太湖的水环境。可见,农业化肥的不合理施用已经成为面源污染的元凶,同时,带来了土壤结构变劣、地表水富营养化、地下水和蔬菜中硝态氮含量超标、氧化亚氮排放量增加等等问题。缓控释肥通过提高肥料利用率,增产增效、降低养分挥发和流失,可对面源污染的治理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中国的缓控释肥料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

目前,中国面临着巨大的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压力,同时,化肥生产所需的煤、气、磷矿石等大量资源的消耗,对国家的能源战略发展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带来巨大挑战。加上农业自身的发展和农民生产成本等多方面的因素,都给缓控释肥料产业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中国的缓控释肥行业技术创新取得丰硕成果,产业化发展步伐加快

中国已经初步建立起由技术研发机构与生产厂家共同打造的缓控释肥料研发与产业化发展体系。30多家研究机构、70多家肥料生产企业从事缓控释肥料的技术研发和生产推广。不仅包括包膜材料及工艺流程等关键技术已达到或者领先于国际先进水平,更重要的是产业化方面得到快速发展,不仅在山东临沂地区建立起目前亚洲最大的缓控释肥生产基地,还使生产成本大幅减低。这为一直被称为“贵族肥料”的缓控释肥进入广袤农田、加快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缓控释肥料行业的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及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推动

目前,中国的缓控释肥料行业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

一、由于国家标准未出台,生产企业没有统一的产品质量标准,从而造成了产品市场的混乱;

二、国家对该产业尚未有具体的鼓励支持政策。从产品的研发到市场产品的推广纯粹靠生产企业的自主推动和市场的自然发展远远不够,尚需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推动;

三、目前,国家尚未建立国家级的缓控释肥料技术研发平台,几乎还是靠生产厂家与研发机构之间“利益型吸引”,而不是国家发展战略型联合;

四、广大农民施肥观念限制了新产品市场的推广与产业化发展的步伐。

研究课题中,对解决上述制约缓控释肥料产业化发展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课题正文:

坚持自主创新加快中国缓控释肥料行业产业化发展

缓控释肥料是一种根据作物不同生长阶段对营养需求而释放养分的新型肥料,具有控制肥料养分释放、肥效周期长等特征,可使传统化肥利用率提高50%至一倍以上。因此,由于具有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化肥施用量、降低肥料对环境污染、减少农业生产成本、降低劳动力投入、增产增效等等多方面的特点,缓控释肥料被称为“21世纪新型环保肥料”,成为人类化肥工业发展的方向。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大国和化肥生产与使用大国,缓控释肥料的技术研发与工业化发展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为全面了解中国缓控释肥料行业的发展状况、为国家制定缓控释料产业政策提供决策参考与建议,由全国人大委员会、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国家农业部、国家科技部、国家环保总局等有关部委人

员组成的“中国缓控释肥料自主创新与产业化发展课题组”就缓控释肥料行业的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发展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调研。

调研组通过听取技术研发人员介绍、重点生产企业考察、举办座谈研讨会等形式,力求较全面的了解目前中国缓控释肥料行业的发展现状。本报告是调研组的研究成果。

第一部分发展缓控释肥料产业的重大意义

一、中国化肥工业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化肥工业是保证粮食安全问题的基本保障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国,因此粮食安全不但是中国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也是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而依中国的国情来看,这种基础地位更加突出;中国虽然是世界最大的农业大国,但耕地面积只占世界的9%,却承担着世界21%人口的吃饭问题,所以粮食产量必须依靠耕地单位面积单产增长来保持平衡。化肥对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起到了巨大作用。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资料显示,发展中国家化肥在粮食单产增产中的作用可达55%—57%,对总产的贡献率可达30%—31%。

据全国化肥实验网的大量实验结果表明,化肥在提高水稻、玉米、棉花单产的贡献率为40%--50%,小麦、油菜等作物可达50%—60%。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被称为“人类粮食的粮食”的化肥在中国粮食生产与粮食安全中的作用是巨大的,化肥工业是解决中国人吃饭问题的基本物质保障。美国人布朗曾发出“谁来养活中国人”的疑问,可见解决了中国13亿人的吃饭问题是对世界最大的贡献,而化肥的作用可用诺贝尔奖获得者、绿色革命之父NORMAN BORLAUG的话来

概括:中国要实现粮食生产的目标,用好化肥是第一重要的措施。

化肥是改善营养水平的物质基础

化肥不仅是粮食的“粮食”,也是人类营养结构改善的重要保证。2005年,中国人均肉、蛋、奶、的占有量分别为58.22KG、22.02KG、21.91KG,比1980年相比,分别增长了3.74、6.45、14.07倍。美国科学家SMIL研究表明,化肥施用提供了人类需要氮素的40%,而中国这一比例达到了54%。传统农业中生物固氮仅能提供氮素120—150KG/HM2,每公顷土地只能提供200KG蛋白质,养活6-7个素食者;而一些发达国家每公顷可生产600—800KG 蛋白质,养活20—30人。虽然我国农作物单产水平低,但考虑复种指数为150%,实际上我国耕地全年蛋白质产量高于发达国家,达到660—929KG/HM2,因此我国耕地只占世界的9%却能养活21%的世界人口。预计2020年中国人口可达到14.5亿,按照每人400KG基本需求计算,将需要5.8亿吨粮食,在耕地面积不可能增加的情况下,提高单位耕地的产量也就成为解决国人生存问题的唯一选择,因此化肥的增产作用也就变成重要的措施。

化肥产业关系农民增收大计

农业、农民、农村的三农问题是中国保持经济快速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基础保证。而农民收入的增加又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统计,中国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平均生产成本为363元/亩(来源《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净利润为15.08元/亩,其中化肥平均投入为20.29KG/亩,支出费用为84.31元/亩,占生产成本的23%,仅少于人工投入。2005年,由于化肥价格增长,三大粮食作物化肥投入增加了13.13元/亩,从而

造成粮食生产利润下降35.6%,因此,化肥成为影响农业生产成本上升与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因素。

二、化肥工业生产与施用存在的问题

化肥工业使社会资源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

化肥工业的发展是伴随着人类工业化进程而诞生的。作为一项工业化产品,化肥的生产需要大量的工业原料,而且都是社会资源型工业原料。众所周知,社会资源不仅是保持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物质保证,而且是人类生存延续的基础,因此,化肥工业的发展消耗了大量的社会资源,加剧了人类发展与社会能源之间的矛盾。2005年的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每生产1吨尿素约消耗1.5—2.0吨原煤或油\气800公斤。中国用于化肥生产消耗的标准煤为1亿吨,占据全国总产量的5%,其中无烟煤和天然气的消耗比例分别为13%和31%;消耗硫资源为69%,而且目前中国的硫资源已无法满足化肥生产需要,进口量已经占到世界硫磺贸易量的20%;每年中国进口氯化钾达到700万吨,占世界钾盐贸易量的33%以上。

据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公布的数据,中国人均煤炭、石油、天然气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0%、10%、5%,我国查明的磷矿储量仅可开采45年,钾矿资源更是长期依赖进口。化肥工业不但成为社会资源的重要消耗工业,而且这些社会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同时随着农业生产对化肥需求的不断增长,将使社会能源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不断加剧。

传统化肥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中国每年生产和消费化肥总量(纯养分)已达5000万吨,居世界第一,然而由于传统化肥技术含量低与施肥技术水平低下,不仅造

成巨大的浪费,更严重的是对生存环境带来了破坏。目前,中国的氮肥利用率不到30%,每年损失的氮肥价值高达400亿元之巨,损失的氮素主要是释放到大气和进入地下水或地表水的江、河、湖泊中。资料显示,目前中国30%的饮用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64%的城市地下水受到严重污染,61%的内陆湖泊富营养化,每年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到国家GDP的1.46—2.84%。虽然上述环境污染并不完全是化肥工业造成的,但化肥工业活化的大量氮、磷等营养元素以及不合理利用增加了环境污染的严重程度。

同时,化肥的施用也加剧了温室气体的排放。目前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处于世界第二位,化肥生产与使用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被证明为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此外,化肥生产和施用过程中排放的气体和粉尘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也正日益加剧,其中NO2不仅可导致臭氧洞的扩大,还容易形成颗粒物导致人呼吸和视力疾病,此外还容易造成酸雨,对损害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化肥工业带来国家巨大的投资压力与农民农业生产成本增加

资料显示,2005年中国化肥总的施用量为4766万吨(折纯),农民购买化肥的资金支出为2000亿元,人均支出为250元。随着由于化肥长期施用在单位产量增加的作用逐步降低,必然引起单位化肥施用量的增加,从而加大了农民的种植成本。而按全国分析,如果不在化肥应用技术上有重大突破,2020年将在2004年化肥产量基础上新增1852万吨的产量,按照中国化学工业协会国家课题研究报告中计算标准,中国至少需要新增投资额1247.3亿元,消耗标准煤1851万吨,标准磷矿1875万吨、磷酸1116万吨,届时,农民需新增化肥购买投入为926亿元。

传统化肥生产与施用存在着严重的浪费

化肥工业的生产不但使原料与资源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而且就化肥本身使用同样存在着巨大浪费。据统计,中国的氮肥利用率只有30%,磷肥的当季利用率不到20%,钾肥的当季利用率也在40%以下。在一些施肥量高的蔬菜或果树种植区,化肥的养分利用率甚至低于10%。也正是如此低下的化肥利用率,带来了我国化肥本身的严重浪费,每年白白流失的化肥高达1100万吨,直接造成的浪费近1000亿元。目前,中国占世界不足9%的耕地却消费了占世界化肥产量30%的化肥,按照单位面积耕地计算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多。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化肥工业的发展在给农业生产带来粮食增产贡献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危害”:养分利用率低下的浪费问题,造成生产原料与社会能源矛盾加剧的问题,尤其是对环境带来压力,化肥加剧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更是引起全社会的关注。目前,国家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与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战略,这不仅是根据本国经济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需要,也是全球人类发展需要面对的问题。

三、发展缓控释肥料工业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缓控释肥料的特征

“释放”(RELEASE)是指植物所需的养分由化学物质转变成植物可直接吸收利用的有效形态的过程(如溶解、水解、降解等等);“缓释”(SIOW RELEASE)是指化学物质释放速率远小于速溶性肥料施入土壤后转变为植物有效形态养分的释放速率;“控释”(CONTROLLED RELEASE)是指以各种调控机制使养分释

放按照设定的释放模式(释放率和释放时间)与作物吸收养分的规律相一致。因此,缓释和控释肥料是指最初养分释放的延缓(即最初有效性的推迟),能延长植物对肥料有效养分吸收利用的有效期和设定养分持续有效释放时间的一类肥料。控释肥料是以各种调控机制使其养分释放按照设定的模式(包括释放率和持续有效释放时间)与作物对养分的吸收相同步,即与作物吸收养分的规律相一致的一类肥料。

包膜控释肥料作为一种主要的新型缓控释肥料,是通过先进的技术给速效肥料颗粒包上一层可以控制养分释放的膜,达到控制或者延缓养分释放的目的。膜内的养分就是利用这些只能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的小孔向外扩散释放,这就大大降低了肥料的初始释放浓度,其释放正好和作物吸收相同步,使作物根部得到合理而又充足的营养。其机理是土壤水分从膜孔进入,溶解一部分养分,然后通过膜孔释放出来。当温度升高时,释放速度就加快,此时作物正好长的也比较快,需要养分也较多,当温度降低时,植物生长变缓或休眠,控释肥料也就释放变慢或者停止释放。另一方面,作物吸收养分多时,控释肥膜外侧浓度下降也快,造成膜内外浓度梯度增大,控释肥释放速率也就加快,从而使养分释放模式与作物对养分的需求规律相一致,使营养元素发挥出最大的肥效或提高其利用率。

缓控释肥料在农作物上反映出的优点

控释肥料能够解决作物需肥关键期即需肥高峰期的问题,虽然在作物苗期控释肥料只缓慢释放养分,防止了肥料浓度过高“烧苗”和养分的损失,但等到作物生长快速期需要大量养分和需肥高峰时,控释肥料的养分释放也迅速加快,也达到养分释放的高峰期,这就达到了养分的供需平衡,或者称为控释肥养分的平衡释放或平衡供用。

由于缓控释肥料可以在作物整个生长周期中按需求释放营养元素,满足作物不同生育阶段对养分的需求,因此可使植物叶色更适中、花色更鲜艳、植株更健壮、籽粒和果品品质更佳、营养更丰富。

因为控释肥料拥有一层保护膜,不仅具有施用一次可以保证植物养分供用达3—9个月,而且对植物安全,不会造成烧根、烧苗的现象,同时减少了施肥次数,节约了用工成本。

缓控释肥料产业发展的社会贡献与发展意义

缓控释肥料作为一种高新技术产品,利用控制养分的释放时间与速度达到提高肥料利用率的难题,这样就可使化肥的使用量大大降低,也就节约了大量的化肥生产原料,尤其是那些不可再生的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资源。同时,可减少氮素的淋失与挥发对保护大气和水资源,减少污染,尤其是解决日益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有着重要作用。总结起来,发展缓控释肥料产业有着以下

重要意义:

提高化肥利用率,减少化肥用量,节约大量资源

大量实验数据表明,缓控释肥料可将化肥利用率由原来的30-35%提高1倍以上,氮肥损失率显著降低,可节约氮肥用量30%—50%。仅氮肥一项,每年就可节约300万吨以上,解决资金近百亿元,降低大量的煤电、天然气等社会资源;

减少农业的面源污染,利于生态文明社会建设

使用缓控释肥由于减少了化肥用量,就使化肥对土壤与环境的危害大大降低。目前,化肥已经成为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缓控释肥料可改善

土壤结构,减少肥料损失对土壤、地下水、空气的污染而导致的生态环境的破坏,尤其在中国承担巨大的国际环境压力的情况下,发展缓控释肥对建设生态文明的环境友好型社会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减少施肥次数,节省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

由于缓控释肥具有一次施入、长期释放的特点,基本可以达到一季作物一次性使用,作物整个生育期不需追肥,因此节约了农民的施肥与管理成本,农民可以节约时间从事其他经营性劳动,再加上肥料投入量的降低,实际上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可减轻农作物病害,改善农产品品质,促进食品安全

农作物病害与品质下降与大量施用氮肥有着重要关系,缓控释肥的施用可以防止农作物对氮素的过量吸收,对抑制病害和改善品质有一定作用,另外,农作物病害的降低可减少农药的施用量和施用次数,对于农作物产品的品质提高和保证食品安全也起到一定作用。

综上所述,缓控释肥料作为“人类化肥绿色革命”的高新技术产品,被誉为绿色环境友好型肥料,成为世界各国化肥产业发展的方向。

第二部分中国缓控释肥料行业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发展现状

在对中国目前整个缓控释肥料行业发展现状进行研究之前,首先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我国从事新型肥料的研究已经有着30多年的历史,但就缓控释肥料行业的发展来看,还是比较缓慢的,这是因为本来是研究机构和化肥生产企业共同建立的研发平台,我国却一直是研究机构从事技术的研发,而产品也多处在实验

阶段,没有企业的加入,产业化发展就无从谈起。因此,就产业化发展来看,中国的缓控释肥料行业的发展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尤其目前《缓控释肥料》的国家标准还没有出台,如此就难以给明目繁多的类似产品归类为缓控释肥料。因此,本研究报告中对缓控释肥料技术与生产企业和产品的表述并不能代表对该技术、企业、产品的缓控释肥料产品的认可。

一、国际缓控释肥料行业发展与市场需求分析

从国际上来看,1995年到1996年全球缓控释肥料消费量约为73万吨,并以每年4.5%—5.0%的速度增长。到2005年,全世界缓控释肥料占到整个化肥消费量的0.5%,主要用于园艺、苗圃、高尔夫球场等高价值作物及非农业领域(表1、表2)

表1. 世界部分国家缓控释肥料发展速度和占传统化肥比例单位吨(实物)

区域1983年2005年年平均增长%

缓控释肥料总量253600728600 4.9%

美国202000495100 4.2%

欧洲7600140900 2.8%

日本440009 2600 3.4%

化肥总量0.1345×10⑼0.1556×10⑼0.8%

缓控释肥料占化肥比例0.2%0.5%

数据来源:LANDELS,2003IFA,2005。

表2. 2005年部分国家和地区缓控释肥料的消费领域和比例

单位:万吨(实物)

应用领域美国欧洲日本

农作物市场4.331.958.46

非农作物市场45.1912.140.8

总计49.5214.099.26

农用比例8.7%13.8%91.4%

非农用比例91.3%86.2%8.6%

注:数据来源:LANDELS,2003。

从表1和表2中可以看出,缓控释肥料在化肥中所占比重还很小,而绝大多数还用在非农作物上,这是由于缓控释肥料的生产成本太高的原因所致,这也正是世界上缓控释肥料研究的技术难题,同时也是制约其产业化发展的最大因素之一。

二、中国缓控释肥料工业技术发展历史

中国缓控释肥料技术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为解决当时碳酸氢铵易分解、利用率低的问题,一些研究人员开始采用一些措施控制氨的挥发,通过添加硫酸使钙镁磷粉末与碳铵颗粒黏结在一起以延长碳酸氢铵的肥效;80年代以后,研究机构对包裹肥料进行探索和研究,郑州大学开发出枸溶磷包裹复混肥粒的无机包裹型肥料;1985年北京化工大学研制出以脲醛树脂为包裹剂的缓效肥,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所以几种生物降解的有机高分子材料(如脲甲醛树脂、聚乙烯醇磷酸脲、聚乙烯醇缩醛)为包膜材料,制成了包衣尿素;湖南塑料研究所开发出聚乙烯醇-淀粉包膜肥料;90年代以来,以高分子聚合物材料作为包膜材料

得到广泛应用。主要集中在对热塑性树脂包膜材料的筛选应用和包膜工艺上,山东农业大学、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单位做了深入的研究。

通过对我国缓控释肥料技术发展的研究可以看出,虽然中国缓控释肥料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目前中国的缓控释肥料行业的技术研究领域已取得30多项专利,其技术途径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无机类矿物材料包膜技术;二、有机高分子控释材料包膜技术;三、转化抑制剂的稳定氮肥;四、添加各种稳定剂型的长效碳铵;五、尿素涂层技术等。

中国的缓控释肥料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发展步伐逐步加快,目前已经拥有山东农业大学、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中科院等30多家科研机构从事缓控释肥料的技术研发,以山东金正大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首创集团、上海汉枫集团等为代表的70多家企业从事缓控释肥料的生产及产业化发展,尤其是山东金正大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已经建立起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缓控释肥料生产基地。然而还必须认识到,目前某些研究成果存在着工业化程度不高、创新点不突出、原创性不够、一些生产企业存在技术研发投入不足、产品质量差、空炒概念等等问题比较严重。

三、中国缓控释肥料行业技术研发取得的成果

中国缓控释肥料技术初期目标主要有两个:一是控制碳酸氢铵的氨挥发;二是控释水溶性氮肥主要是尿素的氨化和硝化过程,以减少损失和提高氮肥利用率为目的,其技术特点是包膜的取材是以肥包肥,成本低、无二次污染。该技术路径以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所李庆逵院士首创枸溶性磷肥包裹碳酸氢铵,但该技术没有得到规模化生产;随后,郑州工业大学许秀成教授研发出无机包裹型肥料,并进行了工业化生产,这说明我国的缓控释肥料的技术研究和工业化已经取得了

较大进展。

近年来,随着缓控释肥料的关注度提高,各种技术工艺路线都有人从事研发,因此也存在不同的观点,我们认为在缓控释肥料国家标准尚未颁布之前,多种研究与探索对于中国的缓控释肥料工业的发展是有益的。课题组特别对由山东农业大学与山东金正大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研发的缓控释肥料技术成果进行了重点研究,原因是:一、该技术使生产成本大大降低,解决了贵族肥料贵的问题;二、该技术成功实现了产业化发展,建起了目前亚洲乃至全球最大的缓控释肥料生产基地;三、探索出一条适合国情的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四、由山东金正大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承担的《缓控释肥料》行业标准已经由国家发改委颁布实施,目前国家标准正在起草之中,这对中国缓控释肥料行业的规范和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由山东农业大学与山东金正大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研发的缓控释肥料技术,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试制和开发出适合我国土壤、作物、气候等具体条件的控释肥新品种,并与其它先进的配套技术相结合,经组装、集成,以提升专用控释肥产品的科技含量。该研究成功着力在以下方面进行创新:一是从技术方面着手,进行控释肥机理研究,保证技术的先进性,研制与开发的肥料产品必须具备自控功能才能使肥料释放与作物需求相一致,提高肥料利用率,使肥料产品成为高技术载体;二是从经济的角度考虑,尽可能降低制作成本,使之符合我国农业生产需求的实际。在技术的自主创新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一是创新了膜材料及配方技术;二是创新了包膜技术与生产工艺。自行设计加工了试验用加热流动转鼓,加热硫化床干燥包膜塔等,形成了完整的涂膜生产及溶剂回收工艺流程,首先在1999年就研制开发出年产200吨控释肥的小试设备;三是创新了控释肥养分释放机理与肥效评价的技术与手段;四是制定了控释肥产品的

企业标准;五是改进了作物专用复合肥的配方与造粒技术,开发出控释时间分别为60天、90天、100天、120天、150天、180天、270天、360天以上等适合不同作物需要的控释肥系列品种。该成果在国内首次引进国际先进的试验用流化床包膜塔,成功地应用于控释肥的研制与开发研究,获得了大量可靠的工艺参数和技术指标;在国内首次研制出适合不同作物需要的包膜控释肥系列品种,而且可利用废旧塑料,成本低,价格上具有低于国外产品的绝对优势,为控释肥料的中试与产业化奠定了坚实的研究基础和工作条件。从1997年研制的小试产品开始到中试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产品,始终坚持在多种作物上进行试验与示范,根据试验的数据与结果进行产品质量的反馈,不断改进生产技术和各种配方,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根据不同区域、不同作物、不同土壤类型和土壤肥力,在全国十多个省市区建立了上百个试验与示范基地,进行定点和定位试验与示范,同时在美国6所大学和美国农业部3个试验站设立了12个定位试验,使控释肥产品能适用于各种作物、各种土壤和各种生态条件。

同时,该技术成果系统地研究了控释肥的制作技术和控释机理,创建了热塑性树脂、热固性树脂、硫和硫加树脂、热塑和热固性树脂多层复合四套不同包膜材料和工艺技术的控释肥中试和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线,集成了“小试-中试-产业化技术平台-工业化大规模生产”研究的创新成果,制订了包膜控释肥生产技术规程与质量检测技术规范,定型了12个包膜控释肥系列上百个品种,其核心技术已申请7项国家专利,已获得5项国家专利授权,包膜控释肥的核心技术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配套技术与核心技术组装集成已经成熟和完善,达到了实现包膜控释肥工业化生产的目标,形成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包膜控释肥生产技术体系与产业化模式。

目前已建成投产的热塑性和热固性树脂包膜的自动化工业生产线设计年生

产能力为35万吨;已建成投产的硫和硫加树脂包膜控释肥工业化生产线年生产能力为50万吨;同时建成了年产150万吨专用控释掺混(BB)肥工业化生产线,实现了包膜控释肥关键技术的集成与工业化生产的目标,研发出既能走向世界又适合我国国情的各种作物控释肥新品种,形成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包膜控释肥工业化生产技术体系与产业化模式,构建了我国新型控释肥料创制研究、开发生产、质量检测、产品标准、田间应用效果的评价体系与理论框架,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获得创新性成果。

总结由山东农业大学与山东金正大公司自主研发的缓控释肥料的技术成果,有以下重要特点:

1. 针对当前化肥利用率低,不合理施肥造成的资源浪费、效益下降和环境污染这一普遍存在的重大科技问题,在对控释肥控释机理深入系统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控释肥料的研制、自主创新和产业化开发应用:一是从技术方面着手,进行控释肥制作和机理研究,保证技术的先进性,研制和开发的肥料产品必须具备自控功能才能使肥料释放与作物需求相一致,提高肥料利用率,使肥料产品成为高技术载体;二是从经济的角度考虑,尽可能降低制作成本,使之符合我国农业生产需求的实际,解决了控释肥价格高推广难的技术瓶颈,使控释肥料得以大规模生产和应用。

2. 不仅注重技术的研究开发,而且注重科技成果的创新与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利用,研究过程中坚持自主创新,已获得5项国家专利,专利技术迅速转让到相关的设备和肥料生产企业,在小试成功的基础上进行中试开发,在中试获得各种技术参数的基础上,将控释肥核心技术与配套技术组装实现了控释肥料的工业化大规模生产,集成了完整的控释肥研究、生产、测试、应用和评价技术体系,带动

了企业在技术集成基础上进行的工业化生产技术体系的创新,促进了企业新产品不断更新换代,科技创新给企业带来了无尽的活力。

3. 始终体现了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合作企业的生产技术优势和研究机构的人才及科技创新优势,增强双方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能力,加快农业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和转化,边研究、边生产、边示范推广。实现了“小试-中试-产业化技术平台-工业化大规模生产”多项研究创新成果的集成,创建了“科研开发-生产制造-试验示范-技术应用-大面积推广”产、学、研相结合的科研创新模式。使研发的科技成果和技术得以快速转化以及在社会中的应用推广,辐射带动了控释肥料的生产和肥料行业的创新,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4. 搭建研发和产业化创新平台,培养高水平科研队伍,增强企业快速发展的后劲。山东农业大学与山东金正大公司共同组建了“山东省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工程中心的建立为包膜控释肥料研发和产业化提供了创新平台,为控释肥料的进一步研究、开发和推广提供了极为优越的条件。利用建成的这一平台成功承担并完成了国家《缓控释肥料》行业标准的制定、高效节本包膜控释肥示范与推广、“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等重要科研项目,同时也为高层次人才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近年来,培养了硕士研究生20人,博士研究生5人,博士后4人。研究生培养的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有关控释肥的论文100余篇。

5. 坚持高标准、高起点,瞄准国际前沿,形成创新性成果,服务于生产。始终把握系统深入、自主创新、集成创新、综合应用的原则,充分利用国家和省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有利条件,强强联合,优势集成,努力提高研究和创新水平和成果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始终坚持高标准、高起点,瞄准国际缓控

缓释控肥料

缓控释化肥的研究现状以及发展 摘要:由于长期以来化肥的利用率不高,对环境、健康以及自然资源造成的危害日益严重。因此提高化肥利用率当今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和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从缓释控肥料的定义出发,综述了缓释控肥料的分类、作用机理,着重描述了我国缓释控肥料的进展。关键词:缓释控肥料;作用机理;进展 1.引言 尽管化肥一直以来促进着农业的发展,但随着化肥行业的发展以及农民对化肥的依赖性的增加,使其带来的副作用日益显著,因此不得不重视化肥大量使用带来的弊端。据统计目前我国氮肥利用率仅为20 %~50 %、磷肥为15 %~25 %、钾肥为30 %~35 % ,因肥料利用率低下而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环境污染等[1]。随着人类对环境、健康以及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等的关注的不断提高,在保证粮食产量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环肥的用量,提高其利用率是当今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和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经过研究发现化肥的过度利用很大一部分是由于不合理的施肥引起的,因此为提高肥料利用率,20 世纪初人们就提出了缓释肥料的设想。只有遵循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及环境平衡规律,改进施肥技术和化肥工艺,研究高效长效化肥以及合理施肥才能实现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缓释肥(Slow Release Fertilizers 缩写为SRF) 又称缓释肥料[1]、长效肥料、迟效肥料,通常由于肥料化学成分改变或表面包涂半透水性或不透水性物质而使其中的有效养分缓慢释放,来满足作物的营养需

求,因此避免了传统速溶肥料已流失的缺点,大大提高了化肥的利用率,有效地减小了因过度施肥而带来的环境污染,同时还能减少农民的劳动成本。因此缓控释肥是当今世界肥料研究和开发的热点。继20世纪60年代开展大量农田实验以来,90 年代之后,新型缓释肥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 一般来说,“缓释”是指化学养分的释放速率远小于速溶肥料的转化释放效率。美国TV A 的R·D Hauck 于1985 年将缓释肥料分为四类: (1) 微溶于水的合成有机氮化合物; (2) 微水溶性或柠檬酸溶性合成无机肥料; (3) 加工过的天然有机肥料; (4) 包膜(包裹) 型肥料。“控制”是指基于各种调控机制使养分按照设定模式进行释放,并且与作物养分吸收规律一致。这类肥料能最大限度提高肥料利用率,防止多余养分对环境的污染。因此真正意义上的控释肥料还应具有营养供应的阶段性、连续性和可调性等特性。 2.缓释控肥料的分类 2.1.按照制备工艺分 缓释控肥料按照制备工艺可分为物理阻碍型、化学合成型和生化抑制型。 2.1.1.物理阻碍型 物理阻碍型缓控释肥料主要是通过喷涂、干燥等手段在肥料颗粒表面涂覆一层或多层低水溶性材料,形成致密的低渗透性包衣来阻碍水分进入肥料内核的速度,进而达到限制养分释放的目的。包膜包裹

缓控释肥料项目申报材料

缓控释肥料项目 申报材料 规划设计/投资分析/实施方案

缓控释肥料项目申报材料说明 缓控释肥料是指肥料养分释放速度缓慢,释放周期较长,在作物整个 生长期都可满足其营养需求的肥料。缓控释肥料包括缓释肥、控释肥,缓 释肥释放速度慢,持续周期长,但无法进行精准控制;控释肥可预先设定 释放模式,其释放规律与作物养分需求规律基本相同,肥效更高,是缓释 肥的升级模式。 该缓控释肥料项目计划总投资9509.41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7455.32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8.40%;流动资金2054.09万元,占项目 总投资的21.60%。 达产年营业收入18787.00万元,总成本费用14201.15万元,税金及 附加179.56万元,利润总额4585.85万元,利税总额5397.94万元,税后 净利润3439.39万元,达产年纳税总额1958.55万元;达产年投资利润率48.22%,投资利税率56.76%,投资回报率36.17%,全部投资回收期4.26年,提供就业职位301个。 提供初步了解项目建设区域范围、面积、工程地质状况、外围基础设 施等条件,对项目建设条件进行分析,提出项目工程建设方案,内容包括:场址选择、总图布置、土建工程、辅助工程、配套公用工程、环境保护工 程及安全卫生、消防工程等。

...... 报告主要内容:概论、投资背景及必要性分析、产业调研分析、产品规划分析、项目选址科学性分析、项目工程设计说明、工艺原则及设备选型、环境保护和绿色生产、安全管理、项目风险情况、节能概况、实施安排、投资规划、项目经济效益可行性、项目综合评估等。

第一章概论 一、项目概况 (一)项目名称 缓控释肥料项目 缓控释肥料是指肥料养分释放速度缓慢,释放周期较长,在作物整个生长期都可满足其营养需求的肥料。缓控释肥料包括缓释肥、控释肥,缓释肥释放速度慢,持续周期长,但无法进行精准控制;控释肥可预先设定释放模式,其释放规律与作物养分需求规律基本相同,肥效更高,是缓释肥的升级模式。 (二)项目选址 xx产业园 (三)项目用地规模 项目总用地面积25912.95平方米(折合约38.85亩)。 (四)项目用地控制指标 该工程规划建筑系数60.11%,建筑容积率1.11,建设区域绿化覆盖率6.07%,固定资产投资强度191.90万元/亩。 (五)土建工程指标

中国自主创新理论研究成果简介

《中国自主创新理论研究》成果简介 课题负责人:雷家骕课题编号:??? 一、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反观中国的历史长河,自主创新其实不是一个新概念,它贯穿于中国历史的自古到今,从远古时期的石器兵器制造到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发明,无一不显现着中华民族智慧的光芒,也不断在在向世人昭示着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及其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文明的进步。可是为什么我们今天又重提这个概念,而且把它上升到一种国家的战略,是因为现在的“自主创新”又赋予了新的内涵,具有了划时代的政治经济意义。 对今天中国来说自主创新其实不只是一种创新的模式,更是一种民族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它赋予新的经济的政治的意义。2007年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明确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到2020年,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这时我们再去深刻理解“自主创新”之于国家、民族的意义时,那是绝对不一样的。 因此,本课题正如自主创新之于国家的意义一样,研究它的理论产生和形成也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的 本课题希望通过回首历史,对中国的自主创新是有一个明确的了解,希望今天重提自主创新不单单是一个经济名词,更是一个民族自信、自立、自强的标志性概念。本课题在研究中国自主创新现状时,用目前自主创新的企业案例,去说明我们的企业已经意识到自主创新的重要性,也已经在不断的自我创新成就未来,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了创新的能力,因此做此课题的关键或者说是目的更多应该是给那些走在创新路上的工业企业以信心决心勇敢向前,希望微薄的理论总结去昭示我们的企业通过自主创新有能力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也从中可以科学地进行自主创新。 二、本课题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本文采用了理论研究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力图在理论研究基础上对自主创新的概念和内涵进行进一步的梳理和澄清,以理论为基础对我国典型的自主创新企业和产业案例进行调查和分析,以此来作为对我国自主创新的历史和现状的诠释。 本课题根据教育部拟订的内容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其研究的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

2020-2025年中国工业制造数据系统行业错位竞争策略制定与实施研究报告

2020-2025年中国工业制造数据系统行业错位竞争策略制定与实施研究报告 可落地执行的实战解决方案 让每个人都能成为 战略专家 管理专家 行业专家 ……

报告目录 第一章企业错位竞争策略概述 (8) 第一节工业制造数据系统行业错位竞争策略研究报告简介 (8) 第二节工业制造数据系统行业错位竞争策略研究原则与方法 (9) 一、研究原则 (9) 二、研究方法 (10) 第三节研究企业错位竞争策略的重要性及意义 (11) 一、重要性 (11) 二、研究意义 (11) 第二章市场调研:2019-2020年中国工业制造数据系统行业市场深度调研 (13) 第一节工业制造数据系统概述 (13) 第二节我国工业制造数据系统行业监管体制与发展特征 (14) 一、工业制造数据系统所处行业分类及依据 (14) 二、行业主管部门及管理体制 (14) 三、行业主要法律法规及政策 (14) 四、行业技术特点 (17) (1)非标定制化 (17) (2)柔性化 (18) (3)智能化 (18) 五、行业进入壁垒 (18) (1)技术壁垒 (18) (2)客户资源壁垒 (19) (3)人才壁垒 (19) (4)资金壁垒 (19) 六、所处行业与上、下游行业之间的关联性及影响 (19) (1)与上游行业的关联性及上游行业发展对本行业及其发展前景的影响 (19) (2)与下游行业的关联性及下游行业发展对本行业及其发展前景的影响 (19) 第三节2019-2020年中国工业制造数据系统行业发展情况分析 (20) 一、智能制造装备行业整体发展状况 (20) 二、工业制造数据系统市场发展状况 (21) 第四节2019-2020年我国工业制造数据系统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21) 一、行业竞争格局 (21) 二、行业内主要企业 (22) (1)西门子工厂自动化工程有限公司 (22) (2)Synatec公司 (22) (3)Sarissa公司 (23) 第五节企业案例分析:先惠技术 (23) 一、2020年公司经营情况 (23) 二、公司的竞争优势 (24) 三、公司的竞争劣势 (26) 第六节2020-2025年下游需求应用行业发展分析及趋势预测 (26) 一、汽车行业整体供求状况 (27)

浅论企业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浅论企业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越来越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对企业技术创新水平进行评价就变得越来越重要,而要进行企业技术创新评价就需要合理构建企业技术创新评价指标体系。文中通过分析企业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指出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构建技术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并进一步构建了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技术创新评价指标体系,有利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技术创新;评价指标体系 1 引言 企业技术创新是指企业依靠新技术上的创新推动企业的发展,也就是通过引入或开发新技术,使企业满足或创造市场需求,进而增强企业竞争力。随着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越来越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因此,对企业技术创新水平进行评价就变得越来越重要,而要进行企业技术创新评价就需要合理构建企业技术创新评价指标体系。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构建技术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对企业技术创新水平进行评价,可以促进企业认识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2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构建企业技术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 可持续,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指企业的发展是长期的,稳定的,而决非暂时的,短期行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不是要追求规模的扩大,而是要实现企业对环境的适应和不断进行创新,加强管理,实现其存续性。 2.1 企业技术创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现代社会是竞争的社会,市场是千变万化的,任何一个企业要持续地占有市场,持续获利,获得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不断地根据市场情况进行创新,包括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等,其中技术创新是前提和基础。企业只有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才能使企业能持续不断地研制和开发新产品,进行产品创新。也就是说,新产品是

我国卫星及应用产业发展研究

076 专题研究 我国卫星及应用产业发展研究 我国卫星及应用产业发展研究 Research on Satellite Application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China 栾恩杰1,王崑声2,袁建华2,胡良元2,赵滟2,李涛2,蒲洪波2,崔剑2 (1.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北京100088;2.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北京100048) Luan Enjie 1, Wang Kunsheng 2, Yuan Jianhua 2, Hu Liangyuan 2, Zhao Yan 2, Li Tao 2, Pu Hongbo 2, Cui Jian 2 (1.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dustry for National Defense, Beijing 100088, China; 2. China Aerospace Academy of System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Beijing 100048, China) 摘要:卫星及应用产业是国家战略性高技术产业,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点发展方向。本文在对卫星及应用产业的概念及范畴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分析了国内外卫星及应用产业的总体情况、关键产品、产业链及产业环境,通过剖析卫星及应用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结合国内外卫星及应用产业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促进我国卫星及应用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卫星应用;空间基础设施;战略性新兴产业;航天强国中图分类号:V474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Satellite application is the key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emerging strategic high-end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China. With the objective of defining the concept and scope of the satellite application industry, this paper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status, existing problems and trends in this field. Policy suggestions to promote the satellite application industry are proposed in this paper, including enhancing innovation capability, accelerating momentous projects implemen-tation, improving policy environment, persistence in military-civil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and adopting a globalization strategy.Key words: satellite application; space infrastructure;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space powers 一、前言 卫星及应用产业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点发展方向,是“中国制造2025”航空航天装备领域的重要支柱产业。加快推动卫星及 应用产业发展,完善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卫星遥感、通信、导航等空间信息服务能力,推进航天技术转化与空间技术应用,对引领科技创新与科学发现,促进军民融合发展,铸就航天强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收稿日期:2016-05-21;修回日期:2016-06-21 作者简介:栾恩杰,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中国工程院院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控制系统工程;E-mail: pepsijian@https://www.doczj.com/doc/601887768.html, 基金项目: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发展规划研究”(2014-ZD-7)本文由《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报告》中《卫星及应用产业》改写本刊网址:https://www.doczj.com/doc/601887768.html, DOI 10.15302/J-SSCAE-2016.04.012

浅谈中国的自主创新

浅谈中国的自主创新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全球竞争的焦点。“建设创新型国家”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全国各级政府部门都大力鼓励企业进行创新,并喊出了“向创新要效益”、“用创新带动发展”等口号。企业自主创新是指企业在科学技术领域的创造性活动,主要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方面内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突出强调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指导思想;“十二五”规划纲要更是描绘了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明确了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方向和重点,也对科技工作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要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这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全局和深远发展潜力的重大战略决策。 然而本文避开了很多官方式的语言,参考了华尔街日报中文版的相关内容,并结合了一些国外学者对中国自主创新的看法浅谈一下中国的自主创新中的一些缺点和不足之处。 中国在2006年发起的自主创新计划给世界科技巨头敲响的警钟,超过了1978年开始经济改革以来的其他任何政策措施。美国商会最近一篇报告甚至把这一计划称为“一份以空前规模盗窃技术的蓝图”。 自主创新计划的目标是让中国加快速度上升到科技阶梯的更高端。通过多种机制(比如外企进入中国市场就必须把尖端技术和研发实验室转移到中国),这个计划本来应该是有助于中国企业消化、吸收外企开发的自有技术并进行再度创新的。中国政府对自主创新计划的几乎所有评估,都把它界定为一个有输有赢的设想──赢的是中国,输的是外国跨国公司。但据有关分析表明,自主创新政策对中国自身也起到了反作用。它并没有诱导科技巨头以更快速度把尖端研发工作转移到中国,在有些方面而是产生了刚好相反的作用。以下就来谈谈这些反作用所在。 今天的中国大约有1,000家外资所有的研发实验室。但这些实验室几乎全都是首先注重将国外形成的创新成果进行本地化改造,而不是针对全球市场开发尖端科技和产品。科技企业高管看中的是他们急需的中国人才的质量和规模。然而又考虑到中国政府关于自主创新的措施,他们却又不相信在中国从事尖端研发是安全的。这就令很多国外公司对于在中国研发望而却步。 跟印度比较一下就很能说明问题。印度并没有类似于自主创新的规则。另外,政府也满足于在允许企业设立研发设施的同时,没有任何规定要求它们与本地合作伙伴等分享技术。这些政策差异似乎对企业行为有着明显的影响。想想,2006年到2010年从美国专利商标局(U.S. Patent and Trademark Office)获得专利最多的10家美国科技巨头分别是:IBM、微软(Microsoft)、英特尔(Intel)、惠普(Hewlett-Packard)、美光(Micron)、通用电气(GE)、思科(Cisco)、德州仪器(Texas Instruments)、博通(Broadcom)和霍尼韦尔(Honeywell)。这些公司中有一半似乎并没有在中国进行任何重要的研发工作。2006年至2010年,其中五家的中国子公司均未被美国专利商标局授予专利。相比之下,这10家公司中只有一家在印度开发出来的创新技术或产品未获得专利。对这些公司来说,则证明在印度会有更加“肥沃的土壤”。这10家科技巨头在印度的实验室共获得1,119项专利,比位

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小公司在我市进展迅猛,已经成为扩大就业、实现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成为促进经济进展、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成为推进科技创新、提高产业竞争力的生力军;成为进展农村经济、推动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动力,为经济社会进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数据显示:从数量上看,日前我国注册中小公司超过1000万家,中小公司数量已占全部工业的90%以上;从 作用上看,中小公司的产值和利税已分别占整个工业的60和43,出口量占到50%以上;从对社会的贡献上看,他们的贡献已占了75%。这表明中小公司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市的统计数据显示:日前我市注册中小公司1687户,中小公司数量已占全市公司的99.7%;中小公司产值为125.3亿元,占全市GDP的52.2,上缴利税占全市的38.3。中小公司占据了我市经济的半壁江山,或者说是支持我市经济进展的脊梁,中小公司是我市经济的基础所在、活力所在,在我市经济和社会进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中小公司旺盛的生命力和市场竞争力,已经成为我国最为活跃、最具潜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但不可忽视的是,从2005年最新的全国经济普查结果看,中国的中小公司平均每年新生15万家,同时又死亡10万家,每年死亡数量占新生数量的2/3,平均寿命只有2.9年,而国有公司的平均寿命也仅有4.5年。所不同的是国有公司大多可以不计盈亏仍然能够保存下来,用剩下的“剩”来比方叫“剩”者为王,而中小公司特殊是民营公司只能是用胜利的“胜”来比方也叫“胜”者为王。我们的课题是如何使更多的中小公司能够找到可持续进展的长寿基因,成为最后的胜利者,犹为至关重要。 参加市政协组织的公司调研知道到,截止2005年,我市的国有中小公司2/3以上处于濒临死亡状态,特殊是商贸公司70以上出现明亏、潜亏,可持续进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日前影响我市中小公司进展的主要原因: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带动能力弱,资源开发型、产品初加工型及劳动密集型产业过多。资源深加工型、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少,产业分布相对比较狭窄。主要集中在进入门槛较低、技术含量较低、附加值较低的资源开采型和传统商业。二是产品结构不合理,多为低档次、低附加值产品。三是技术装备水平低,开发与创新能力弱。四是公司所有制结构不合理。五是区域经济集约化水平低,结构类同,低水平重复建设严峻。六是中小公司经济实力薄弱,资金严峻短缺。七是经营治理和技术人才匮乏。八是经营环境不够宽松。九是公司规模“低、小、散”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十是公司自主进展创新能力不强,很多公司没有科学合理的进展战略和相应的进展规划,产品开发能力不强。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体制、政策因素,又有历史、观念和地缘因素。 中小公司可持续进展的对策。进展中小公司是成立和巩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项长期需要,具有战略性。中小公司如安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由小变大,并实现可持续进展,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创新: 第一、体制需要创新。即:产权结构的创新。我市中小公司的结构是以乡镇公司为主体,以个体私营公司为骨干的块状结构。普遍存在着投资主题单一的格局,体制已成为制约中小公司进展的瓶颈。因此,要通过开放股权结构,实现本钱的社会化。要大力推进中小公司的产权制度改革,鼓舞有条件的民营公司通过互相参股、嫁接外资和参与国企改革等形式,改变投资主体单一的格局,成立国有本钱、集体本钱和非公有本钱参股的多元开放的产权结构,鼓舞中小公司按照现代公司制度的要求,逐步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进一步完善法定代表人治理结构,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 第二、治理需要创新。治理创新的基础是公司家本质的提高。中小公司家都具有很强的创业精神和市场开拓能力,但随着进展环境的变化,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对公司家知识结构、

中国为何必须自主创新

中国为何必须自主创新 中国为什么要走 自主创新之路? 我想本世纪最关键的一个热点就是关于中国崛起的问题。那么,中国是不是在崛起,中国该如何崛起?谈到崛起就要讲到中国的衰落问题,而衰落的个中原因很复杂,今天我只想讲科技方面的影响。 据考证,大概从1500到1820年,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也是世界上经济最强大的一个国家,GDP占全球的30%以上。而美国最高时不超过30%,英国更是没有超过10%。但时至近代,当西方发生文艺复兴、工业革命等一系列翻天覆地的变化时,处于“康乾盛世”的中国却固步自封,丧失了发展的良好契机,中国开始在科技等领域落后于西方世界。资料显示,1820年时中国的GDP大概占全世界32%的比重,工业产品大概占到31%到32%人口超过全球的35%,出口的问题是1870年以后的情况。但从1820年开始,中国就开始走下坡路,逐渐衰落,到1949年时已经滑到一个最低的水平,完全变成了一个最落后的国家。 与此相反,美国的崛起恰恰是从1820年开始,它的GDP、

出口工业产品和人口增长的最高峰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因为它得益于二次世界大战并一路发展至今,到目前美国的GDP或者出口工业产品都应该说在全球是占绝对优势的,虽然比重不如以前那么高,但是基本上还是占统治地位。英国则是从1750年开始,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生产的工业产品一再上升,且出口和GDP的高峰比美国的高峰还要提前,基本上是在1850年到1900年之前达到最高峰。目前英国在GDP和出口工业产品方面所占比例的绝对值虽然比较小,但却还是处于强国的地位。 总之,到1949年,西方已经是一个工业的社会,而中国还是一个农业的社会。所以中国的衰落,简单一点看是从1820年开始一直到1949年,到1949年中国已经是相当落后的一个国家。因为我们经济的总量已经从1820年占全世界的33%下滑到1950年的4%左右,GDP的人均水平更是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9%。所以,中国就成了一个最贫困的国家。 为什么中国会出现这样的衰落呢?我想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但是里面还是有我们的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中国在最强大的时候,我想应该是与科学技术的支撑分不开的。首先,四大发明是我们的骄傲。一位英国学者在一本关于中国科学发展史的书里面说道,“距今大概300多年以前,就是在明末清初以前,中国一直是世界上的科技强国,有50%的

缓控释肥资料

缓控释肥专题 一、什么是缓控释肥 缓释肥料是“以各种调控机制使其养分最初释放延缓,延长植物对其有效养分吸收利用的有效期,使其养分按照设定的释放率和释放期缓慢或控制释放的肥料”。引自《缓控释肥料》化工行业标准。 缓控释肥与传统肥料相比具有以下优点:(1)缓控释肥可以根据作物的养分吸收规律基本同步释放养分,肥料利用率显著提高;(2)减少了施肥的数量和次数,节约劳动力和成本;(3)养分有效控制,缓慢释放,不会因局部肥料浓度过高对作物根系造成伤害,使用安全;(4)缓控释肥一次施用无须追肥,可避免因为气候等不可抗拒因素造成无法追肥的状况,提高了保障力;(5)缓控释肥养分释放符合作物的吸收规律,作物生长更加健壮,抗逆性提高,农产品品质得到明显改善;(6)缓控释肥可大大提高肥料利用率,有效避免氮的挥发、磷和钾的流失和固定,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因此,推广缓控释肥对经济发展、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都有着重要意义。 金正大缓控释肥: 金正大缓控释肥是以全树脂包膜,或硫磺加树脂包膜的延迟释放型肥料。肥料施入土壤后开始养分释放量很少,达到设定的天数和积温后,养分快速释放,可使养分释放和作物吸收的速率基本一致,同时,与普通化肥比较,不易烧种、烧苗,更为安全,可以一次性施肥。 从“2011年全国缓控释肥示范推广工作会议”传来好消息,今年我国首次将缓控释肥纳入为农业主推技术,同时全国农业技术推广

服务中心将缓控释肥示范推广扩大到23个省。此举意味着我国缓控释肥产业在“十二五”期间将提速,缓控释肥产业发展将由此驶入快车道,真正迎来跨越式发展的新时期。 十一五期间,我国缓控释肥技术不仅纳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而且农业主管部门更是积极推动缓控释肥的推广应用。自2008年以来,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连续发文,要求各地结合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全面开展缓控释肥的示范推广工作。目前,示范推广范围已从2008年的5个省、6种作物、37个县扩大至2011年的23个省、25种作物、72个县。 大量试验研究表明:缓控释肥可提高肥料利用率10~30%,以平均提高氮肥利用率22.8%计算(表1-1),2010年可减少化肥需求量722万吨,2030年可减少化肥需求量921万吨,缓控释肥使用后可大幅度降低肥料使用量(表1-2)。因此,缓控释肥是提高肥料利用率的重要保证,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有效途径。 表1-1 等量缓控释肥与普通速效肥料增产率及氮素利用率增加量对比 地点作物增产率氮素利用率增加量(百 黑龙江庆安水稻10.5 17.0 浙江萧山水稻16.0 16.2 河南驻马店玉米16.2 25.3 吉林公主岭玉米11.2 18.6 黑龙江呼兰玉米11.9 17.6 河南驻马店小麦12.0 26.2 河南遂平小麦13.9 28.5

自主创新心得体会范文

自主创新心得体会范文 自主创新能力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如同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能力一样,自主创新能力是关系国家长远发展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战略基础资源。下面是带来的自主创新心得体会范文,欢迎阅读。 自主创新心得体会范文一: 10月24日,市委市政府组织了创新与超越性思维的专题讲座,在短短的3个小时的学习中,会议室内气氛热烈,掌声不断。王健教授从新时代与创新思维、超越性思维等不同侧面,借助一系列智力问题、游戏和案例,阐述了思维创新的全新理论研究成果,听来既生动有趣又开拓思路。通过学习,使我们对创新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这里,我结合本职工作浅显地谈谈这次培训的心得:在本职工作中培育创新思维,重点要抓住三个方面。 一、要善于发现问题 在我们的工作当中,或多或少都存在问题。有问题不要紧,关键是要善于发现问题,及时认识不足。只有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才能为创新思维提供素材,创造“入口”。

发现问题,最主要的是增强观察能力。一是要善于从高处着眼,看一看你的工作计划、方针、指导思想是否对路,是否符合上级要求,是否符合社会发展方向。二是要善于从低处观察,看一看你的工作是否符合实际,是否符合民-意,群众是否乐意接受和执行。三是要善于在过程中追踪,看一看工作过渡、衔接等是否畅通高效,措施能否有效落实兑现。这样一来,问题就不难被发现。 二、要掌握最基本的方法 要做到创新思维,还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加强训练。 第一,加强学习,注意训练。在当今社会,不论你从事什么工作,学习已成为人的第一需要,一刻不学习、不进步,就面临被社会淘汰的危险。要做到创新思维,就要加强学习。同时,在学习的基础上,注意加强思维方面的训练,开发自己的智力。平时,在工作当中遇到问题,要养成经常问自己“到底应该怎么办”的习惯,从而给自己思维施加压力,使思维保持在灵活状态,一旦注入要素,就能确保正常运转。 第二,对自己的工作要经常系统思考。系统思考是指从全局性、层次性、动态性、互动性等方面综合考虑问题的一种方法,系统思考将引导人们产生一种新的思路,使人们从复杂细节中,抓住主要矛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中国文化产业研究院-简介

中国文化产业研究院 所属类别: 词条暂无分类 中国文化产业研究院,是以整合中国文化产业相关研究资源,深化文化产业理论和政策的研究,培养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促进产、学、研一体化,推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为宗旨的 研究机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中国文化产业研究院 中国文化产业研究院,是以整合中国文化产业相关研究资源,深化文化产业理论和政策的研究,培养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促进产、学、研一体化,推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为宗旨的 研究机构。 中国文化产业研究院是梦丽啦国际集团直属的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机构。研究院以梦丽啦国际集团、综极网络科技+文化产权交易平台为依托,整合来自中国相关科研院所及产业链 相关的优秀资源,开展以文化产业为主题的课题研究、标准制定、战略规划、文化产权交易、网络建设、团队培训、品牌推广、投资促进等系列活动。 中国文化产业研究院致力于成为中国文化产业理论创新平台,文化产业互联网网站平台,并积极开展文化产业各专门领域的研究与成果交流,为全国文化产业企业的发展和推动 文化产业发展的精英人物确立了两大标杆系统。 中国文化产业研究院致力于成为国内外文化产业人才培训基地。为了解决文化产业领内人才需求,研究院与各省合作定期开展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的高级培训,打造"文化产业 经营管理高级研修班"这一品牌培训,提高文化界在基础上培育升级,为文化产业的发展输 送了大量的高端经营管理人才,从而使研究院的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的 发展通道。针对文化产业管理领域或具体行业,组织各类型的长期、短期、中期的专业研修 和培训,逐步建立和完善了文化产业的人才培训体系,形成了"文化产业人才工程"这一品牌。

缓控释肥料行业标准

《缓控释肥料》行业标准 《缓控释肥料》行业标准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7年第22号公告批准,已于2007年10月1日正式实施。 具体标准如下: 缓控释肥料产品应符合表1的要求,同时应符合包装标明值的要求。 表1 缓控释肥料的要求 项目 指标 高浓 度 中浓度 总养分(N+P2O5+K2O)的质量分数/% ≥40.030.0 水溶性磷占有效磷的质量分数/% ≥7050 水分(H2O)的质量分数/% ≤ 2.0 2.5 粒度(1.00mm-4.75mm或3.35mm-5.60mm)/ %,≥90 养分释放期/月=标明值 初期养分释放率/% ≤15 28天累积养分释放率/% ≤75 养分释放期的累积养分释放率/% ≥80 中量元素单一养分的质量分数(以单质计)/%≥ 2.0 微量元素单一养分的质量分数(以单质计) /%≥0.02 1.三元或二元缓控释肥料的单一养分含量不得低于4.0%。 2.以钙镁磷肥等枸溶性磷肥为基础磷肥并在包装袋上注明为“枸溶性磷”的产品、未标明磷含 量的产品、缓控释氮肥以及缓控释钾肥,“水溶性磷占有效磷的质量分数”这一指标不做检验 和判定。 3.三元或二元缓控释肥料的养分释放率用总氮释放率来表征;对于不含氮的二元缓控释肥料,其养分释放率用钾释放率来表征。缓控释磷肥的养分释放率用磷释放率来表征。 4.应以单一数值标注养分释放期,其允许差为15%。如标明值为6个月,累积养分释放率达 到80%的时间允许范围为6个月±27天;如标明值为3个月,累积养分释放率达到80%是的时间 允许范围为3个月±14天。 5.包装容器标明含有钙、镁、硫时检测中量元素指标。 6.包装容器标明含有铜、铁、锰、锌、硼、钼时检测微量元素指标。 7.除上述指标外,其他指标应符合相应的产品标准的规定,如复混肥料(复合肥料)、掺混 肥料中的氯离子含量、尿素中的缩二脲含量等。 部分缓控释肥料的缓控释性能应符合表2的要求,同时应符合包装标明值和相应国家标准的

中国缓控释肥料行业自主创新与产业化发展研究

中国缓控释肥料行业自主创新与产业化发展研究 作者/来源:组委会发布日期:2009-12-7阅读次数:502 课题主题: 缓控释肥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中国缓控释肥发展历史及现况; 中国缓控释肥行业自主技术创新成果与产业发展状况; 中国缓控释肥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关键词: 缓控释肥料自主创新产业化面临问题政策建议 研究对象: 从定义上讲,缓控释肥是指养分所呈现的化合物和物理状态,能在设定的某一段时间内缓慢释放供植物持续吸收利用的一种化学肥料。 缓控释肥料采用先进的包膜材料与包膜技术,可以根据作物不同生长阶段对养分需求的不同,实现养分释放速率与作物吸收规律相吻合的一种新型化学肥料。 由于缓控释肥料具有提高肥效、降低化肥使用量、减少施肥用工等等优点,在解决资源过度消耗、减少农业面源污染、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被称为“人类化肥工业的一次技术革命”,被誉为21世纪新型环保肥料,成为世界化肥产业发展的方向之一。 课题将就缓控释肥料发展的意义、中国缓控释肥料行业自主创新的技术成果及产业化发展状况及发展存在的制约因素等方面进行研究,同时,还将就中国缓

控释肥料产业的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课题概要: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化肥对世界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到55%%左右。目前,中国农业中的化肥消费量以每年5%的速度增加,约占到农业全部生产性支出的50%。 近年来,虽然中国的化肥生产量和施用量快速增长,但由于传统化肥利用率低与施肥方法不科学等原因,造成了化肥的大量浪费。据统计,全国氮肥当季利用率仅为30%,磷肥仅为20%,钾肥也在40%以下,每年损失的化肥达1100万吨,而化肥在环境方面带来的损失按可比价高达1000亿元。目前,中国占世界不足10%的耕地,化肥消费却占到世界总量的30%,单位面积施用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多。这不仅造成了巨大浪费,也因化肥中大量的氮、磷、钾等元素释放到空中或残留于土壤或进入地下水和地表水中,造成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因此,具有延缓、控制养分释放的缓控释肥料被称为人类新型化肥的革命,成为目前化肥工业发展的方向。 长期以来,缓控释肥从技术研发到规模化生产与产品市场一直被美国、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拥有。虽然中国对该技术研究已经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但一直处于技术研发与实验室阶段,产业化进程十分滞后。近年来,中国的多家科研机构与生产厂家通过创新研发体制,形成了缓控释肥料行业从研发、实验、中试到产品规模化生产和市场销售等环节紧密相连的产学研联盟模式,使缓控释肥料产业化得到快速发展。 课题通过对亚洲最大的缓控释肥料生产基地----山东金正大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生产企业实地考察(该公司缓控释肥产业占据全国市场的80%

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胡锦涛同志最近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在科技发展的结构布局、战略重点和政策举措等方面,既要顺应世界科技发展的潮流,遵循科技规律,又要紧密结合国情和国家战略需求,选择顺应时代要求、符合我国实际的发展道路。我们要充分把握世界科技发展大势,坚持从实际出发,努力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创新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企业,如果不掌握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不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就把握不了未来发展的主动权。特别是进入21世纪,世界新科技革命的发展势头更加迅猛,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信息科技将进一步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知识传播应用进程的重要引擎,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将进一步对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发挥关键作用,能源科技将进一步为化解世界性能源和环境问题开辟途径,纳米科技将进一步带来深刻的技术变革,空间科技将进一步促进人类对太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将进一步为人类认知客观规律、推动技术和经济发展展现新的前景。为此,我们必须深刻认识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重大意义,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思想,通过不懈的努力,使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学技术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保障能力显著增强,阔步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必须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要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正确把握引进技术和自主创新的关系,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努力掌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坚定不移地把立足点从过多依赖国外技术逐步转移到主要依靠自主创新上来。要在引进的基础上加大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力度,对我国具有规模优势和较大市场潜力的产业领域,应坚持以我为主,有效整合国内外科技资源,重点推进集成创新;对难以引进技术的产业领域,应大力推进原始创新,力争在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上取得新的突破,并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在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有效调动国内优势科技资源,在一些重要领域实现自主创新能力的跨越式发展。 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通过关键领域的突破实现技术跨越,一直是赶超先进国家的重要方式,也应成为加快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途径。 我们既要看到现在的经济基础和科技实力同过去相比有很大增强,又要看到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必须把有限的资源用在最为需要的发展领域。实施重点跨越,就要紧紧把握当代科技革命的历史机遇,从需要和可能两个方面考虑,围绕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目标,

缓释控释肥料

据统计,目前我国氮肥利用率仅为30%—35%,磷肥利用率为10%—25%,钾肥利用率为35%—50%,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仅氮肥利用率就比世界平均水平低了10—15个百分点[2]。其主要原因是,我国化肥品种单一,且以低浓度单质速溶肥料为主,氮肥中碳酸氢铵仍占48%左右,尿素约占43%左右,效果较好的复混肥只占10%左右。而且这些肥料的养分释放速度太快,加快了土壤微生物对肥料的分解,也加速了养分的转化、挥发、淋失及物理化学固定[3],作物来不及吸收,大部分养分就损失掉了[4]。这样不仅降低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给生态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5]。因此,如何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肥料养分流失、降低肥料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压力等问题,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农化和环境工作者的关注[6,7]。缓释/控释肥料恰好可以解决这些难题,缓释控释肥料的研究逐渐成为肥料领域中研究的热点[8,9]。 1.缓释/控释肥料的概念 ⒈1 缓释肥料概念 缓释肥料(Slow Release Fertilize缩写为SRF)又称长效肥料、迟效肥料或缓效肥料,通常由于肥料化学成分改变或表面包涂半透水性或不透水性物质而使其中的有效成分缓慢释放[10]。缓释肥料的优点是比常规肥料养分释放慢,养分损失相对较少[11]。其缺点是肥料释放养分的速度与作物需要不一定吻合,作物大量需要时供应不上,作物缺少量时肥料养分依然释放,造成养分不必要流失[12]。 ⒈2 控释肥料概念 控释肥料(Controlled Release Fertilizer缩写为CRF)使肥料释放养分的速度与作物需要养分的量一致,使肥料利用率达到最高[12],是缓释肥料的高级形式。它是以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为基体,依据横向-纵向施肥的理论,用物理、化学、物理化学及生物化学的手段调节和控制养分促释和缓释,通过工业制造生产包容平衡施肥原理和技术等农艺措施的科学施肥技术载体。它能依据作物营养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等营养特性,调控氮磷钾及必要的中、微量营养元素等养分供应强度与容量,使促释和缓释协调,能达到供肥缓急相济效果的控效植物营养复合体[13]。控释肥料具有养分释放与作物吸收同步,一次施入能满足作物整个生育期的需求;挥发、淋溶、固定少;施用方便,对环境污染小等优点[14]。其缺点是控释肥料成本高,其价格一般比常规肥料高2.5-8倍,目前仅在花卉、草坪、观赏性植物等经济作物上有一定的使用量,而在玉米、水稻等大田作物上仍处在试验阶段[15-18]。 2.缓释/控释肥料的制备原理和途径 2.1 物理方法制备缓释/控释肥料原理和途径 2.1.1 物理包被法 物理包被法是指在水易溶性或缓释性颗粒肥料外表面包裹上一层 渗透扩散阻滞层,来减缓或控制肥料养分的溶出速率,即包膜(裹)缓释/控释肥料。硫衣尿素(SCU)、涂层尿素、Luxuriance(乐喜施)等都属于这一类,而且硫衣尿素肥料的研制和开发还奠定了物理方法研究缓释/控释肥料的基础。 2.1.2 整体分散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能力思考题

1、在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问题上,各国选取的道路不尽相同,请尝试对不同类型的现代化道路进行归类并进行简要述评。 答:三种现代化路径分析: 第一种类型:资源消耗型国家 典型代表:中东产油国、澳大利亚 发展途径:依靠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来积累国民财富,实现现代化。 第一种国家的危机: 1、资源总有枯竭时 2、留下一个烂摊子 第二种类型:依赖型国家 典型代表:拉美地区 发展途径:通过对外开放,依靠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技术实现现代化。 第二种国家的危机:“拉美陷阱”,经济与社会严重失衡,经济不前,贫富分化,社会动荡,人与自然不和谐。 第三种类型:创新型国家 典型代表:美、日、西北欧地区 发展途径: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强大的竞争优势。 1、试结合我国实际,阐述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所面临的主要障碍以及自己的对策建议。 答: (一)主要障碍: 科技投入不足,拔尖人才比较匮乏,重大创新成果甚少。 发明专利数量少,关键技术自给率低,企业核心竞争力弱,对外技术依存度居高不下。我国在专利技术和国际标准上明显落后。 科技体系结构不合理,体制机制存在弊端,创新资源分散重复,效率不高。 创新制度建设滞后,法治环境有待完善,创新文化亟需加强, (二)怎样建设创新型国家 建设创新型国家,综合分析世界发展大势和我国所处历史阶段提出的面向未来

的重大战略。 其核心是: 1、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2、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3、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体对策建议: 1、实施正确指导方针,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当前中国科技发展的指导方针为: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1)自主创新:就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科技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支撑国家崛起的筋骨) (2)重点跨越: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 (3)支撑发展:是从现实的紧迫需求出发,着力突破重大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支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4)引领未来:是着眼长远,超前部署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培育新型产业,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 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国家竞争力。在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战略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是有钱也买不到的,只有依靠我们的自主创新。 (1)集成创新:把各个已有的技术单项有机地组合起来、融会贯通,构成一种新技术或经营管理方式,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 (2)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学习、分析、借鉴,进行再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 3、深化体制改革,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 国家创新体系的构成: (1)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2)建设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 (3)建设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 (4)建设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 (5)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4、创造良好环境,培养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 5、发展创新文化,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 对策建议百度版: 从国家的层面: ①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科技,加速科技进步,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高教育的创新能力,使经济建设切实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