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腕管综合征采取针灸治疗效果好

腕管综合征采取针灸治疗效果好

腕管综合征采取针灸治疗效果好
腕管综合征采取针灸治疗效果好

腕管综合征采取针灸治疗效果好

(041699)山西省洪洞县中医医院针灸科蔡晓刚

腕管综合征又称腕管狭窄症;鼠标手。系指腕部外伤、骨折、脱位、扭伤、劳损等原因引起腕横韧带增厚,管内肌健肿胀,瘀血机化使组织变性;或腕骨退变增生使管腔内周径缩小,从而压迫正中神经引起桡侧三个半手指麻木或刺痛,夜间加剧,寐而痛醒,寒冷季节患指发凉、发绀、手指活动不灵敏,拇指外展肌力差,温度高时疼痛加重,活动或甩手后可减轻。病情严重者患侧大小鱼际肌肉萎缩、皮肤发亮、指甲增厚,甚至出现患指溃疡等神经营养障碍的一种病症。好发于职业性搬运、托举、扭拧、捏拿、电脑等工作的人群中。出现临床症状结合腕部Tinel征、屈腕试验检查很容易确诊。需与神经根型颈椎病、雷诺病、炎症或不明显的外伤相鉴别。

腕管综合征属中医学“筋伤”;“筋跳槽”;“骨错缝”范畴。筋的主要功能是联属关节,络缀形体,主司关节运动。《杂病源流犀烛·筋骨皮肉毛发病源流》中对于筋的功能论述较为详细透彻,指出:“筋也者,所以束节络骨,绊肉绷皮,为一身之关纽,利全体之运动者也,其主则属于肝。故曰:‘筋者,肝之合。’”骨为奇恒之腑,为肾所主。《素问·脉要精微论篇》云:“骨者,髓之腑,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扼要地指出了骨的作用,不但为立身之骨干,还内藏骨髓,与人的站立、行走等功能有着密切关系。人体的肢体运动有赖于筋和骨,而筋和骨的强劲有力离不开气血的温煦濡养、脏腑经络功能的协调统一,特别是筋和骨为肝与肾之外合,故筋骨与肝肾的关系尤为密切。故而中医学认为诱发腕管综合征的主要病因病机乃肝肾亏虚,筋失濡养,再加腕部过度劳损,寒凝经脉,郁而成瘀。治宜补肝肾,强筋骨,活血络。穴取大陵、合谷、三阴交。令患者取舒适仰卧位,将所选穴位处充分暴露并常规消毒,沿骨缝毫针直刺大陵穴0.5至0.8寸以患者自觉有麻电感放射到中指、食指为度,不做任何手法。根据临床表现不同毫针刺合谷穴时针尖向有症状部位透刺,也就是说拇指麻木疼痛、大鱼际萎缩者针尖向鱼际方向透刺;食指麻木疼痛者针尖向三间方向透刺;中指麻木疼痛者针尖向劳宫方向透刺,施以小幅度捻转提插手法有麻胀感向患部方向为佳。毫针直刺三阴交1.5寸施以小幅度捻转提插手法,以有麻胀感向膝部方向传导为佳。接着将中间剪有小圆孔的硬纸片由毫针针尾套于针柄上平放于针

刺部皮肤上,取长约1厘米的一段纯艾段插于针尾部用线香由其底部点燃,令艾段自燃成灰后取艾灰后再取一段纯艾段如前法插于针尾部点燃施温针灸,如法每穴各施温针灸5段艾段后起针。每日一次,10次一疗程。由于患部恰好为手厥阴心包经循行所过,遵“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原则取位居于腕关节部的心包经原穴大陵针灸直达病所,松解组织粘连降低腕管内压,缓解肌肉痉挛及挛缩,从而改善和恢复腕管内微循环及腕关节的活动功能,再配以手阳明大肠经之原穴合谷采取向病患部位透刺的方法来强化患部气血运行,共同达到“通则不痛”、“荣则不痛”之治疗目的。从整体角度考虑,选取具有健脾化湿、疏肝益肾、调补精血的功效的三阴交。与其他方法相比针灸之法当为治疗腕管综合征的首选。

2015-7-12

针灸中药结合治疗肠易激综合症

针灸中药结合治疗肠易激综合症 发表时间:2011-02-22T14:15:01.33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12月第34期供稿作者:时光宁继强[导读] 根据患者病情中药治法以疏肝解郁为主,兼调脾胃。方以柴胡疏肝散为主方临证加减时光宁继强 (内蒙古乌兰浩特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科 137400) 【中图分类号】R24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0)34-0431-02 肠易激综合症属于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指的是一组包括腹痛、腹胀、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异常、粘液便,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而又缺乏形态学和生化异常改变可解释的症候群。其特征是肠道功能的易激性。肠易激综合征是最常见的肠道功能性疾病,病因和发病机理尚不清楚,现代医学认为可能与药物、情绪紧张、食物不耐受、结肠运动功能异常、小肠机能障碍及食管、胆囊运动异常等因素有关,其中肠道功能的改变在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中有重要作用。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缺乏特异性。大便常规及培养、钡剂灌肠、结肠镜等一系列检查均无肠道器质性病变发现,病理学检查也无异常,肠易激综合征为良性疾病,虽然不危及正常生命和健康,但患者主观痛苦较大,多数经治疗后病情好转,常易反复发作。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主病例全部为门诊患者共75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53例;年龄最小29岁,最大63岁;病程最短4个月,最长13年。 1.2诊断标准1986年我国制定的IBS临床诊断参考标准为: 1.2.1以腹痛、腹胀、腹泻或便秘为主诉,伴有全身性神经症状(症状持续或反复超过3个月) 1.2.2一般情况良好,无消瘦及发热。 1.2.3多次粪常规及培养(至少3次)均阴性,粪隐血试验阴性。 1.2.4X线钡剂灌肠检查无阳性发现,或结肠有激惹征象。 1.2.5结肠镜示部分患者运动亢进,无明显黏膜异常,组织学检查基本正常。 1.2.6血、尿常规正常,血沉正常。 2 治疗方法 2.1中药治疗 根据患者病情中药治法以疏肝解郁为主,兼调脾胃。方以柴胡疏肝散为主方临证加减 2.2针灸治疗 2.2.1艾条温和灸足三里、天枢治疗 2.2.2中脘、气海、大肠俞、关元、三阴交、大肠俞、上巨虚隔姜温针,并随症配穴 2.2.3每日针灸治疗后取理肠敷脐散(白术、白芍、蛇床子、延胡索各2份,黄连、淫羊藿各1份,研粉)填充于神阙穴,以防过敏胶布帖敷每12天为一疗程,间隔3天,进行下一疗程。一般两个疗程即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3 疗效观察 3.1疗效标准 治愈:症状消失,治疗后无复发。好转:症状消失后,半年内复发。无效;症状无改善为无效。 3.2治疗结果 痊愈26例(34%),好转48例(64%),无效1例(2%)。总有效率为98%。 4 典型病例 患者李某,女,51岁,无职业。2006年3月14日就诊,主诉:腹胀,两胁肋疼痛,半月余。病史9年,曾于长春、北京等地就诊,均诊断为“肠易激综合症”,口服中药后缓解,但仍反复发作,发病间隔最长为3个月,最短为半月左右,此次发病与上一次发病间隔2个月。收住院后,每日予以疏肝解郁健脾和胃中药一剂,分早晚服。艾条温和灸双侧足三里、天枢20分钟,隔姜温针中脘、气海、大肠俞、关元、三阴交、大肠俞、上巨虚等穴位,临床随证加减。针灸后取理肠敷脐散(白术、白芍、蛇床子、延胡索各2份,黄连、淫羊藿各1份,研粉)填充于神阙穴,以防过敏胶布帖敷,留至第二日针灸时取出换药。该患者治疗三个疗程出院,症状消失,随诊3年无复发。 5 讨论 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属于中医学的“腹痛”、“便秘”与“郁证”范畴。从病变的部位来看,虽病在大肠,但主要与肝的疏泄有密切关系,其次与脾、胃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病因病理可以概括为:情志失调而致肝气郁滞,肝脾不和,引起肠道气机不畅,肠腑传导失司;或因中寒日久,脾阳虚弱损及肾阳,阳虚不能温煦中焦,运化失常而致泄泻。本治疗方法,意以中药调其本疏肝解郁,理气导滞,以针、灸及敷脐等治法法醒脾健运,暖胃消滞,针药合用,标本兼顾,从而达到消胀,止痛,导滞,防止复发的目的。参考文献 [1]汪慧敏.中药贴敷神阙穴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上海针灸杂志,1998,17(3):22-23. [2]段彩琴,李爱萍.温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中国针灸,2001,21(4):226. [3]杨清山,方吉.敷脐散治疗肠易激综合征77例.中医外治杂志,2002,11(6):51.

腕管综合征有哪些治疗方法

文章导读 腕管综合症是比较常见的周围性神经卡压性的一种疾病,在外科手术当中,也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治疗的病症,可以通过支具制动,或者是皮质类固醇注射来进行治疗,这是比较常用的保守的治疗方法,当然,如果保守方法治疗效果不好,可以考虑进行手术来治疗这种病症的女性发病率要高于男性,虽然目前病因不是特别清楚,但是对于患者的手指没看是比较大的,经常会导致感觉异常,造成手指麻木,尤其是在进行一些危险操作的时候不能得心应手。 非手术治疗 腕管综合症非手术治疗方法很多,包括支具制动和皮质类固醇注射等。 1、医生常常建议患者采用支具制动来控制病情发展,缓解症状。常用的是预制好的支具,佩戴后腕关节被控制在背伸30度位。但这样的背伸角度会增加腕管内压力。 2、口服消炎药和局部注射皮质类固醇药物也是常用方法,文献报告成功率不一。 Celiker 等通过随机对照研究,对比了皮质类固醇注射与非类固醇类消炎药联合支具制动的疗效。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症状都明显改善。 手术治疗 1、内窥镜技术 是一种“微创”手术治疗方法,切口小,创伤小,可以避免术后切口不适等问题。目前,使用各种内窥镜技术的文献很多,不过,也存在一定问题,例如,医源性神经损伤,视野欠佳,不能辨别解剖变异,松解不充分以及费用较高等。如果视野不充分,应改为切开手术。也有一些医生则认为小切口切开减压手术也是“微创技术”,也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率。 2、内窥镜“微创” 腕管松解手术分为双入路(Chow法)和单入路(Agee法)两大类。双入路为在腕管近侧和远侧各切开一个约25px的小切口,在内窥镜指导下,用小钩刀切开屈肌支持带。单入路则只从腕管近侧切开一个小切口,在内窥镜的指导下,用特殊切刀切开松解屈肌支持带。

温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

温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 标签: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温针灸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临床常见的功能性肠道疾病,表现为腹痛、排便习惯改变、腹胀、黏液便、大便形状异常等,呈反复性或持续发作,临床分为便秘型和腹泻型。笔者运用温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73例纳入病例来自2012年7月-2013年9月本院消化内科就诊患者及社会招募的志愿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温针灸组、对照组。温针灸组36例,男性13例,女性23例;年龄20~65岁,平均(39.58±12.83)岁;病程1~30年,平均(7.81±10.19)年;对照组37例,男性14例,女性23例;年龄21~63岁,平均(36.47±14.20)岁;病程1~40.6年,平均(8.58±9.66)年。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罗马Ⅲ诊断标准拟定[1]。近3个月每月至少3 d反复发作腹痛或腹部不适,并有≥2项以下症状:排便后症状改善,排便频率改变,粪便性状改变。IBS-D:稀便(糊状便)或水样便≥25%,硬便或块状便<25%。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及IBS-D分型标准者;②年龄18~65岁;③肠镜下肠黏膜无器质性病变,未参加其他临床研究者;④患者自愿参加本研究,由本人或直系亲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意识不清,不能表达主观不适症状及精神病患者;②进展性恶性肿瘤或其他严重消耗性疾病,易合并感染及出血者;③合并心血管、肝、肾、消化、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④近6个月有妊娠要求、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 1.5 治疗方法 温针灸组取穴:天枢(双侧),关元,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均单侧)。选择苏州针灸用品有限公司环球牌一次性针灸针,0.25 mm×25 mm。常规消毒、进针,提插捻转行平补平泻手法,以得气为度。关元、天枢针刺后,点燃艾柱(25

腕管综合征采取针灸治疗效果好

腕管综合征采取针灸治疗效果好 (041699)山西省洪洞县中医医院针灸科蔡晓刚 腕管综合征又称腕管狭窄症;鼠标手。系指腕部外伤、骨折、脱位、扭伤、劳损等原因引起腕横韧带增厚,管内肌健肿胀,瘀血机化使组织变性;或腕骨退变增生使管腔内周径缩小,从而压迫正中神经引起桡侧三个半手指麻木或刺痛,夜间加剧,寐而痛醒,寒冷季节患指发凉、发绀、手指活动不灵敏,拇指外展肌力差,温度高时疼痛加重,活动或甩手后可减轻。病情严重者患侧大小鱼际肌肉萎缩、皮肤发亮、指甲增厚,甚至出现患指溃疡等神经营养障碍的一种病症。好发于职业性搬运、托举、扭拧、捏拿、电脑等工作的人群中。出现临床症状结合腕部Tinel征、屈腕试验检查很容易确诊。需与神经根型颈椎病、雷诺病、炎症或不明显的外伤相鉴别。 腕管综合征属中医学“筋伤”;“筋跳槽”;“骨错缝”范畴。筋的主要功能是联属关节,络缀形体,主司关节运动。《杂病源流犀烛·筋骨皮肉毛发病源流》中对于筋的功能论述较为详细透彻,指出:“筋也者,所以束节络骨,绊肉绷皮,为一身之关纽,利全体之运动者也,其主则属于肝。故曰:‘筋者,肝之合。’”骨为奇恒之腑,为肾所主。《素问·脉要精微论篇》云:“骨者,髓之腑,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扼要地指出了骨的作用,不但为立身之骨干,还内藏骨髓,与人的站立、行走等功能有着密切关系。人体的肢体运动有赖于筋和骨,而筋和骨的强劲有力离不开气血的温煦濡养、脏腑经络功能的协调统一,特别是筋和骨为肝与肾之外合,故筋骨与肝肾的关系尤为密切。故而中医学认为诱发腕管综合征的主要病因病机乃肝肾亏虚,筋失濡养,再加腕部过度劳损,寒凝经脉,郁而成瘀。治宜补肝肾,强筋骨,活血络。穴取大陵、合谷、三阴交。令患者取舒适仰卧位,将所选穴位处充分暴露并常规消毒,沿骨缝毫针直刺大陵穴0.5至0.8寸以患者自觉有麻电感放射到中指、食指为度,不做任何手法。根据临床表现不同毫针刺合谷穴时针尖向有症状部位透刺,也就是说拇指麻木疼痛、大鱼际萎缩者针尖向鱼际方向透刺;食指麻木疼痛者针尖向三间方向透刺;中指麻木疼痛者针尖向劳宫方向透刺,施以小幅度捻转提插手法有麻胀感向患部方向为佳。毫针直刺三阴交1.5寸施以小幅度捻转提插手法,以有麻胀感向膝部方向传导为佳。接着将中间剪有小圆孔的硬纸片由毫针针尾套于针柄上平放于针

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治疗

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治疗进展 肠易激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胃肠功能性疾病,由于其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了,现代医学对其治疗仍以支持对症为主,目前以个体化治疗及综合治疗为原则。中药具有副作用小、多靶点、综合调节整体治疗的优势,对IBS具有较好的疗效,其对IBS等胃肠功能性疾病的疗效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及关注。现从辨证论治、专方专药及针灸推拿其他疗法三方面对近些年中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现状进行简要介绍: 一、辨证分型治疗 从报道看,目前中医治疗以辨证分型治疗为主,疏肝健脾、理气温肾法最为常用。其次为清热、化湿、祛瘀、活血、滋阴、润肠。常用方剂有:痛泻要方、半夏泻心汤、干草泻心汤、六磨汤、柴胡疏肝饮、藿朴夏苓汤、平胃散、枳术丸、三黄汤、连理汤、香连丸、白头翁汤、葛根芩连汤、参苓白术散、升阳益胃汤、当归四逆散、少腹逐瘀汤、乌梅丸、真武汤、理中丸、附子温胆汤、一贯煎、增液汤、润肠丸、麻子仁丸等。治疗中应抓住主证,注重兼夹,灵活辨证治疗。 目前临床辨证一般分3-4型较多。我所宋德勇等对近40篇关于IBS中医辨证分型论治的文章进行分析,所有收录文章的作者都来自县级以上的医院,结果这些文章主要的辨证分型有肝不乘脾、脾胃湿热、寒湿困脾、脾胃阴虚、脾肾阳虚6种,还有少量辨证为痰湿、气滞血瘀型的统归为其它类,共为7类。蔡茜虹等将其分为肝郁脾虚型、寒热夹杂型、肠道津亏型四型,并配合吴茱萸加生粗盐炒热后外敷脐周腹部进行治疗,同时设立对照组,对照组病例口服得舒特,每次50mg,每天三次,疗程为六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明显优于西医治疗组。刘永奇则将IBS分为脾胃虚弱、肝木乘脾、脾胃阴虚三型治疗,结果:84例病人痊愈68例,占81.0%;好转12例,占14.3%;无效4例,占4.7%;总有效率为95.3%。在80例有效病例中,疗程最短14d,最长58d,平均22d。其中脾胃虚弱证平均疗程30d,肝木乘脾证平均疗程25d,脾胃阴虚证平均疗程为21d。于氏则主要分为脾胃虚弱及肝郁气滞两型进行治疗。刘咏等辨证治疗IBS30例,肝脾不和型用痛泻要方加减,脾胃虚弱型用参苓白术散加减,脾胃阴虚型用益胃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减,脾肾阳虚用四神丸加减,结果总有效率为90%。林立本辨证治疗肠易激综合征86例,主要分肝郁脾虚、气滞湿阻及肝郁脾虚、气郁化热两型治疗。 二专病专方及自拟方治疗 根椐中医对IBS的独特认识,组成专方或自拟方,观察中药治疗IBS的疗效,是目前文献报道中医治疗IBS最多的,也是开发治疗IBS的中成药所必须的。近些年随着开发治疗IBS中成药的兴起,一部分中西医脾胃专家开始了对中药专病专方的药理及治疗机理的探讨。从目前已有的报道看,专病专方或自拟方以调和肝脾居多,其中痛泻要方的加减方又居多。如徐延年以加味痛泻要方治疗IBS126例,加味痛泻要方基本方:香附15g,小茴香10g,丹参30g,郁金15g,陈皮30g,白芍20g,柴胡15g,黄芩15g,党参30g,白术15g,升麻10g。加减:泄泻者加黄芪20g~30g,五味子6g~10g,乌梅10g;便秘者加大黄6g~10g,肉苁蓉10g~15g。每日1剂,水煎分3次空腹温服,20天为1个疗程。结果治愈53例,占42.06%;好转61例,占48.7%;无效12例,占

便秘病(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便秘病(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得《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7):10621065)。 以排便困难、粪便干结为主症者,应属于中医“便秘”得范畴。 2.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制定得《肠易激综合征诊断与治疗得共识意见(2007年,长沙)》(中华消化杂志,2008;1:3841)。 肠易激综合征诊断包括:反复发作得腹痛或不适,最近3个月内每个月至少有3天出现症状,合并以下2条或多条: ①排便后症状改善;②发作时伴有排便频率改变;③发作时伴有粪便性状(外观)改变。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上标准。 (二)证候诊断 1.肠道气滞证:大便干结,腹痛腹胀,每于情志不畅时便秘加重,胸闷不舒,喜善太息,嗳气频作,心情不畅,脉弦。 2.肠道热结证:大便硬结难下,舌红,苔黄燥,少津,少腹疼痛,按之胀痛,口干口臭,脉数。 3.肺脾气虚证:大便并不干硬,虽有便意,但排便困难,用力努挣则汗出短气,便后乏力,神疲懒言,舌淡苔白,脉弱。 4.脾肾阳虚证:大便干或不干,排出困难,脉沉迟,腹中冷痛,得热则减,小便清长,四肢不温,舌淡苔白。 5.津亏血少证:大便干结,便如羊粪,舌红少苔或舌淡苔白,口干少津,眩晕耳鸣,腰膝酸软,心悸怔忡,两颧红,脉弱。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肠道气滞证 治法:顺气导滞。 推荐方药:六磨汤加减。木香、乌药、沉香、枳实、槟榔、大黄、龙胆草等。 中成药:木香槟榔丸、枳实导滞丸、四磨汤口服液等。 2、肠道热结证 治法:清热润肠。 推荐方药:麻子仁丸加减。火麻仁、杏仁、白芍、大黄、厚朴、枳实等。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 腕管综合征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腕管综合征 1 范围 本《指南》提出腕管综合征的诊断、辨证和治疗。 本《指南》适用于腕管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 本《指南》适合中医骨伤科、中西医结合骨科、推拿科、康复科、针灸科、中医科等相关临床医师使用。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腕管综合征carpal tunnel syndrome 腕管综合征是由于腕管内容积减少或压力增高,使正中神经在管内受压,以桡侧3-4个手指麻木、疼痛,夜间或清晨较明显,疼痛有时放射到肘,有时以拇指外展、对掌无力、动作不灵活为主要表现而形成的综合征[1]。 3 诊断 3.1诊断要点 3.1.1病史 本病好发于女性,常见年龄为30-60岁,一般为单侧发病,也可双侧发病[2],优势手更易受累且程度较重[1]。 3.1.2症状及体征 本病特征性症状为拇指、食指、中指麻木、疼痛,开始为间歇性,渐呈持续性、进展性,常在夜间或清晨及劳累时加重,甩手、局部按摩或上肢悬垂于床边时症状缓解。严重者表现为鱼际肌萎缩,不能做抓、握、搓捻等动作,桡侧三指皮肤发干、发凉、色泽改变,甚至溃疡形成等[1]。 3.1.3特殊检查[3] 3.1.3.1腕叩诊试验(Tinel征) 在腕横韧带近侧缘处,用手指叩击正中神经部位,手部的正中神经支配区出现放射性疼痛或感觉异常,即为阳性。 3.1.3.2屈腕试验(Phalen试验)

患者肘部置于检查台,前臂与地面保持垂直,自由垂腕,40秒后症状加重者,即为阳性。 3.1.3.3前臂正中神经加压试验 屈腕后再强力屈拇指、食指、中指或屈腕时拇指用力压食、中指尖,症状加重即为阳性。 3.1.4辅助检查 3.1. 4.1影像检查 (1)超声检查可以从形态上反映病变的正中神经,且操作简便,价格便宜,早期诊断的应用价值大;(2)常规X线摄片可对腕管的外伤骨折提供诊断依据;(3)MRI检查可作为辅助手段反映正中神经受压变性的程度。 3.1. 4.2电生理检查 神经-肌电图检查可发现正中神经在腕部的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对于本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手术适应证的确定,以及治疗效果的评价均有重要价值,是目前最常用的检测方法[1]。 3.2 鉴别诊断[1] 3.2.1神经根型颈椎病 由于神经根受压引起的麻木区不单在手指,前臂也有感觉减退区;运动、腱反射也出现某一神经根受压的变化,但屈腕试验与腕叩诊试验(Tinel征)为阴性;颈椎CT或MRI检查示存在神经根受压表现可资鉴别。 3.2.2胸廓出口综合征 可有手部发麻或疼痛症状,但以尺神经支配的前臂和手的内侧、第4、5手指的侧面为主;患者往往伴有血管症状,如手指发冷、紫绀,桡动脉搏动较另一侧减弱;Adson试验阳性;胸部和颈椎X线摄片和尺神经传导速度等可资鉴别。 3.2.3多发性神经炎 常是双侧发病,不限于正中神经,尺、桡神经也受累,呈手套状之感觉麻木区。 4.分期[1] 4.1早期 气血瘀滞,经脉不畅。表现为拇、食、中指麻木,刺痛,感觉异常。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 4.2中期 气血不足,肢体筋肉失养。表现为鱼际肌萎缩,不能做抓、握、搓、捻等动作。舌淡而

腕管综合征的治疗方法

腕管综合征的治疗方法 非手术治疗对患病早期、症状较轻者,可用小夹板等固定腕关节于中立位1~2周,这种方法对于多数患者有效果。封闭方法为:在远侧腕横纹紧靠掌长肌腱(如掌长肌腱缺如就在环指的延长线)尺侧进针,针尖指向中指,针管与皮肤成30°角,缓缓进入腕管约2.5cm。如果引起感觉异常,则需退出针头重新定位。有人调查,封闭3次后,81%的患者有缓解,持续1天至40个月不等,但通常2~4个月后复发。如果第一次封闭后无效,则不能再次封闭。还有人发现,局部封闭的效果和手术疗效密切相关,局部封闭效果好则手术治疗的效果好。须要注意的是,若是患者患有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低下、类风湿关节炎,则必须首先积极治疗原发病。 西医治疗 关于腕管综合征的治疗,目前仍处争论之中。主要争论在二方面:一是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的选择;二是开放手术与内窥镜视下手术的适应证与并发症尚无统一的认识。 可在腕管内注射醋酸泼尼松龙,通常可收到较好效果。但切忌不能将药物注入正中神经内,否则可能因类固醇结晶体积累而产生化学性炎症,反而加重症状。对腕管内腱鞘囊肿、病程长的慢性滑膜炎等可手术切除。如果腕管壁增厚、腕管狭窄可行腕横韧带切开减压术。 按摩方法 按揉大陵100次,其余经穴和经外奇穴每次选用2-3个,每穴按揉30-50次;推按各反射区1OO次;点按各反射点200次;掐按各全息穴300次。每天按摩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以上述穴位为重点,采用按揉拿捏等手法,以腕关节为中心进行治疗。运用手法时可配合冬青油膏或解痉镇痛配等活血化瘀药物,既能加强按摩的治疗效果,又可保护患者的皮肤。治疗结束时要做适当的拔伸牵引,以松解粘连、滑利关节。 患者配合下方熏洗,可缩短疗程,提高疗效。方药组成:伸筋草、透骨草、红花、防风、荆芥、桂枝、川芎各30克,煎水熏洗患部,每天早晚各正次,每次30分钟。 对于急性期病情较重患者,应将患臂用硬纸板托住,呈功能位。用三角巾悬吊于胸前,松弛压迫,减少运动。患者每天可自行活动手部数次,以促进血液循环。急性期后,疼痛缓解。嘱患者练习腕伸屈、臂旋转、伸指握拳等,促使肌肉及肌腱的活动,防止废用性萎缩和粘连。患者应注意局部保暖,防止受凉,避免用冷水,可经常自行擦热患部。 按摩选穴 经穴和经外奇穴:大陵、内关、外关、阳溪、阳池、列缺、鱼际、劳宫、合谷等。 反射区:肾、输尿管、膀胱、肺、颈肩区等。

伤筋病(腕管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

伤筋病﹙腕管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 (2018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标准 1.中医诊断 采用《中医骨伤科学》[1]中“伤筋篇”的诊断依据 (1)好发于40~60岁的女性。 (2)手部麻木,以桡侧三指为主,抓车把、捏筷子无力。 (3)夜间、阴雨天、麻木较重,严重者可放射至前臂。 (4)甩手或活动手部可缓解。 (5)肌电图检查可见大鱼际等正中神经支配的肌肉有失神经改变。 2.西医诊断 参照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规划教材(第九版)《针刀医学》[2]中“周围神经疾病篇”的诊断依据,拟定标准如下: (1)主诉:拇指、示指、中指和环指桡侧半感觉异常和(或)麻木,抓握无力。 (2)查体:手部正中神经支配区感觉减退,对掌活动差,拇短展肌可见萎缩。晚期可有大鱼际肌明显萎缩,拇指对掌功能受限。 (3)诱发诊断:屈腕试验(Phalen试验)患则屈腕1分钟后手指麻木加重为阳性,神经叩击试验(Tinel氏试验)用手指叩击腕掌部出现沿正中神经分布区异常感觉为阳性有利于帮助诊断。 (4)辅助检查:肌电图检查可见神经传导速减慢,拇短展肌收缩力减弱。 (二)证候诊断标准[3] 1.气滞血瘀证:由劳损所致,轻者手部麻木,甩手后缓解,重者麻木可放射至前臂,有夜间麻醒史。舌质暗红苔薄白,脉弦细。 2.气血两虚证:局部皮肤发白,发凉,或皮肤干燥,漫肿。手部桡侧三指麻木,对掌活动差,拇短展肌萎缩。晚期大鱼际肌可有明显萎缩,拇指对掌功能受限。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无力。 二、治疗方法 (一)针刀闭合手术(或以针刀为治疗手段、以其他称谓命名的治疗方法) 1.针刀闭合手术治疗原则:疏通气血,松解粘连,解除卡压。 2.操作方法

腕管综合征小针刀疗法

腕管综合征小针刀疗法 腕管综合征小针刀针刀定点:豌豆骨骨面、钩骨骨面、桡侧的舟骨及大多角骨骨面。 腕管综合征又称“腕管狭窄症”、“正中神经挤压征”,是由于腕管内组织增生或移位,压力增商,腕管狭窄,使正中神经在腕管内受压迫所引起的挠侧三个半手指麻木、疼痛等神经症状。它是最常见的周围神经卡压性疾患,也是手外科医生最常进行手术治疗的疾患。临床上较常见,女性多于男性。 中医学认为,本病是由于急性损伤或者慢性劳损,使血瘀经络;或寒湿淫筋,风邪侵袭肌肉,导致气血受阻引起。 腕管综合征小针刀疗法一 针刀定点:豌豆骨骨面、钩骨骨面、桡侧的舟骨及大多角骨骨面。 操作规程:患者坐位或仰卧位,手掌伸开平放,掌面向上。松解豌豆骨骨面、钩骨骨面、桡侧的舟骨及大多角骨骨面等点时,先找到其体表投影,然后定点。使针刀体与皮肤垂直,刀口线与正中神经的循行方向一致,以左手拇指为引导,拇指由定点处下抬至骨面,左右推剥,针刀刃贴左手拇指指甲刺入皮肤,摸索进刀,到达骨面,在豌豆骨、钩骨骨面的桡侧缘浅层纵切2~3刀;在舟骨、大多角骨骨面的尺侧缘浅层纵切2~3刀,切断部分肥厚的腕横韧带。如果有腱鞘囊肿,可用左手拇示指固定肿块,使刀口线与正中神经方向一致,刀体垂直于皮肤,刺入囊肿内,将痰肿切开。出刀后,拇指用力下压,使溪肿

内的胶状物挤出。 针刀术做完后,应给与手腕被动活动,使手腕做前屈、后伸、侧屈等动作,以达到松解粘连的目的。 中、后期患者可结合局部封闭治疗,每周治疗一次,6次为1个疗程,药物 主要为醋酸曲氨奈德、1%利多卡因、维生素B12等。 操作间隔:每周一次,直至疾病痊愈。 腕管综合征小针刀疗法二 针刀定点:远侧腕横纹尺侧腕屈肌腱的内侧缘、尺侧腕屈肌腱的内侧缘远端2.5cm、远侧腕横纹桡侧腕屈肌腱的内侧缘、桡侧腕屈肌腱的内侧缘远端2.5cm。 操作规程:患者坐位或仰卧位,手掌伸开平放,掌面向上。此四点分别进针,使刀口线与肌腱平行,针体和腕面成90°角,刺入深度0.5cm 左右,沿两侧屈肌腱内侧缘将腕横韧带分别切开2~3mm,与此同时,针刀沿屈肌腱内侧缘纵疏横剥2~3下,以松开肌膊和韧带间的粘连。如有囊肿,将针刀刺入囊肿内,将囊肿切开。出针后,拇指用力下压,使囊肿内的胶状物挤出。 针刀术做完后,刀口覆盖稳妥后,应给与手腕被动活动,使手腕做前屈、后伸、侧屈等动作3~5下,以达到松解粘连的目的。 操作间隔:每周一次,直至疾病痊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