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湖北中医学院研究生处

二○○四年八月

前言

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是研究生指导教师和授课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教学法规,是检查与评估研究生教学内容和课程管理的重要文件。为了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规范研究生课程教学,根据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需要,在修订了14个硕士学位授权专业培养方案的基础上,组织制定、修订了23门学位课程和21门非学位课程的教学大纲。希望各学科专业研究生指导教师和授课教师认真按照教学大纲要求组织教学和考核,保证“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的实施。

本大纲由我院研究生处负责组织汇编,在汇编过程中,难免有疏误之处,请广大指导教师和授课教师批评指正。

湖北中医学院研究生处

二○○四年八月一日

目录

一、公共必修课(01)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101)(博士课程) (5)

英语(102)(博士课程) (7)

日语(103)(博士课程) (9)

自然辩证法(104) (10)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105) (11)

英语(106) (13)

日语(107) (15)

计算机应用(108) (17)

医用统计学(109) (18)

二、专业学位课(02)

超微病理学(201)(博士课程) (20)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202) (23)

内经研究(203) (25)

伤寒论研究(204) (27)

温病学研究(205) (29)

金匮要略研究(206) (31)

中医内科学研究(207) (34)

中药学研究(208) (37)

中药化学专论(209) (38)

病理学(210) (39)

层次局部解剖学(211) (42)

胸腹盆腔解剖学(212) (45)

现代针灸与实验研究(213) (47)

针灸医经医籍选讲(214) (49)

三、选修课(03)

光谱、色谱技术(301) (50)

中药炮制学专论(302) (51)

中药鉴定学导论(303) (53)

中药药剂学导论(304) (55)

中医科研设计(305) (57)

文献检索(306) (58)

中医历代名医选讲(307) (60)

中药药理学实验(308) (62)

神经生理(309) (64)

循环生理(310) (66)

生物化学(311) (68)

实验动物学(312) (69)

免疫学(313) (72)

分子生物学(314) (73)

高等有机化学(315) (76)

实验高等有机化学(316) (77)

现代仪器分析(317) (78)

专业外语(318) (79)

现代新技术、新方法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319) (82)

GAP系列讲座(320) (84)

中医常见症状的鉴别诊断和治疗(321) (85)

一、公共必修课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博士课程)

课程编号:206101

开课单位:社科部自然辩证法教研室

任课教师姓名及职称:宋子良教授

授课学期:第一学年第一学期

学时学分:50学时;2.5学分

教学方式:课堂授课、分组讨论、外出调查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宋健主编,科学出版社,1994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教学纲要》,祝世讷编,山东中医药大学印行,2000

一、本课程教学目的和任务

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20世纪以来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进展、成就进行理论总结,对于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的丰富和发展进行理论研究。全面了解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形势和基本成就,着重认识其基本的理论成果和社会影响,特别是其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进一步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把博士研究生的理论素养、思想素养、方法论素养提高到新的时代水平。把研究生引导到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前沿,正确地认识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变革所面临的各种新问题,把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思想、理论、方法论成就有机地应用于本专业的研究,提高创造性研究能力,推动专业研究的开拓和创新。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与内容提要

(一)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内容:科学技术革命的规律,什么是现代科学革命、技术革命;现代科学革命的进展和成就;现代技术革命的进展和成就;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丰富和发展;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对社会发展的推动;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对医学的作用。着重于理论和方法论研究和学习,从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来认识医学特别是中医学未来发展的方向、道路,掌握中医学现代研究的新的理论观点和方法武器,推动专业研究的创造性开拓。

(二)教学内容提要与学时安排

1.绪论(4学时)

本课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的目的要求;本课的学习方法。

2.科学技术革命论(4学时)

科学技术革命的基本概念;科学技术革命的规律;科学技术革命的本质;科学技术革命与精神文明;历史上的科学技术革命;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形势和特点。

3.现代科学革命(12学时)

现代科学革命的背景和形势;相对论、宇宙学及对宇宙观认识的发展;量子力学、粒子物理学及对微观认识的发展;分子生物学、人体科学及对生命认识的发展;系统科学、非线性科学及对世界复杂性认识的发展;模糊数学和突变论;非线性科学的建立和发展。

4.现代技术革命(8学时)

现代技术革命的形势和特点;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能源技术;空间技术;材料技术;

海洋技术;医药技术。

5.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哲学(8学时)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成就对唯物论的丰富和发展。世界的物质性和物质统一性被更加彻底地揭示出来;物质以运动的方式存在得到更彻底的说明;物质以空间和时间的形式存在得到更彻底的说明;意识是物质演化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得到更彻底的证明。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成就对唯物辩证法的丰富和发展。自然界不是存在着,而是生成着并消逝着;交互作用是事物的真正的终极原因;物质运动的辩证规律得到更深入的揭示;物质运动的规律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科学思想正在发生划时代转折,科学的世界观从“机械模式”向“有机模式”转变,思维方式从“分析时代”走向“系统时代”。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对认识论的丰富和发展。意识是大脑的功能;信息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测不准原理”及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人工智能与模拟思维、解放大脑功能。

6.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8学时)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在于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程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生产的发展而发展;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的历史背景和实践基础,理解该论断的精神实质在于强调科学技术在现代生产发展中的第一位的、关键性的作用。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我国发展战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在实现工作重点从阶级斗争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之后,又提出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为发挥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作用,国家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走上科技富国的发展道路。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当代社会发展问题。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知识经济;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可持续发展;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当代资本主义;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国际竞争;经济的全球一体化时代。

7.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中医(16学时)

医学与科学技术的基本关系。在科学技术体系中,医学处于应用科学的地位。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健康与疾病,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系统,这决定着医学运用科学技术的重要性。现代科学技术与中医现代化。中医现代化即实现中医在现代条件下的新发展;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是实现中医现代化的关键环节;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必须同时运用现代科学的系统论思想;坚持和发展中医系统论思维,警惕和克服还原论思维的消极影响;坚持和开拓中医自主发展的道路。

中医现代化的迫切理论问题。基本理论和临床问题的研究面临深刻的矛盾和困难;深刻的理论和方法论问题需要从现代科学寻找智慧和答案;迫切的理论问题:人与环境,整体与部分,宏观与微观,物质与物质实体,实体与关系,结构与功能,平衡与稳定,有序与无序,特异性与非特异性,自组织与他组织。

英语(博士课程)

课程编号:207102

开课单位:外语部英语教研室

任课教师姓名及职称:张秋文副教授、刘殿刚副教授

授课学期:第一学年第一学期

学时学分:72学时;3学分

教学方式:课堂授课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大学英语综合教程》,李荫华、王德明、夏国佐、余建中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

一、本课程教学目的和任务

近年来,中医界的对外交流日益频繁,对中医高校的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医院校的学生必须具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才能更好地与世界医学同行交流,不断发展中医药事业,使中医药事业更快更好地走向世界,为全人类的健康服务。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与内容提要

(一)基本要求

要求能够较熟练地掌握英语词汇和表达方式。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英语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译能力,使他们能用英语交流,为进一步学习中医英语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提要与学时安排

选用教材为《大学英语综合教程》,该教材是以英语词汇、语法应用为核心内容的英语教科书,全书共10个单元,设有课文、生词、注释、练习等项。所选内容力求典型、实用,既注重了大学英语的共性,又注意到科技英语本身的个性特点,且注释规范精练,体例清晰完备,对英语学习有较大的指导意义。教学时数应不少于30学时,每周不少于2学时,可同时安排中医英语文献阅读,中医英语资料翻译,英文摘要写作等。

英语听力(博士课程)

课程编号:207102

开课单位:外语部英语教研室

任课教师姓名及职称:张秋文副教授、刘殿刚副教授

授课学期:第一学年第一学期

学时学分:36学时;1.5学分

教学方式:课堂授课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朗文英语听说教程》,(美)罗斯特(Rost,M.)著,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

一、本课程教学目的和任务

听力为英语教学中四项基本技能之一,也是中国学生的一个难点,突破该难点不仅有助于其他单项技能的训练,同时也为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与内容提要

本教材的内容新颖,听力材料均选自80年代后期国外的有声资料。录音以标准的美国音或英国音为主,声音清晰,练习形式活泼。练习的设计参考美国TOEFL考试和英国CambridgeCertificate考试的形式,并增加了是非题、填充题、听写、讲座摘记和根据笔记回答问题等多种形式。全书共有5课预备课文和36课正式课文,以便教师根据学生的水平选择一年级听力课的起点。每课由三个部分组成,形式活泼多样,涉及了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动的各个方面。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听力技能,也有益于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课本包括生词表和配套练习两大部分。在使用时应要求学生事先熟悉生词表中所列的词汇。

英语口语(博士课程)

课程编号:207102

开课单位:外语部英语教研室

任课教师姓名及职称:张秋文副教授、刘殿刚副教授

授课学期:第一学年第一学期

学时学分:36学时;1.5学分

教学方式:课堂授课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大学英语交际口语》,范谊、赵敏娜,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9月

一、本课程教学目的和任务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国际交流日益频繁,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应试教育已远远不能满足科技化、信息化、国际化社会对人材的需求,因此有必要转变英语教学指导思想,改革现行的教学模式、内容、体系。其中,改进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是一项重要举措。目的在于使学生能接受系统的英语口语训练,从而能够胜任英语日常生活交流和工作交际。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与内容提要

内容多样化:每单元设立一个主题、一个副题和课外练习。主题力求贴近学生的现时生活。教材教案化:运用演绎法,通过预备活动(Warm—up)导出单元主题,通过句型(Patterns and Expressions)学习常用表达法,再通过课文情景(Text)将主题深化和扩展。学生为中心:教材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使用所学语言知识的语境。课外活动: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以趣味性活动为主,配以定期组织的校园活动,如外语角、收听无线电台广播、英语晚会等。正音正调:语音练习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纠正发音,为培养准确、流畅的英语交际能力打下基础。

日语(博士课程)

课程编号:207103

开课单位:外语部日语教研室

任课教师姓名及职称:孙华副教授

授课学期:第一学年第一学期

学时学分:144学时;6学分

教学方式:课堂授课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大学日语》(3),徐祖琼、顾明耀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

《大学日语》(4),徐祖琼、顾明耀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

《日本语の听解(日语听解)》,井上理惠、清水邦子,社会评论社,1990年

《クテス活动集101(班级活动集101)》,高桥美和子、平井悦子、三轮牵子,1995年《留学生の日本语会话(留学生日语会话)》,国际学友会、日本语学校,1994年

《日本语能力试验(日语能力测试)》,日本国际教育协会,1995年

一、本课程教学目的和任务

在完成基础语法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日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在博士生的外语学习阶段,着重从两方面人手:一是强化听、说练习,以提高听力和会话能力;二是扩大阅读量,选择长、难、深的文章给学生讲授,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以及理解能力与翻译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与内容提要

(—)基本要求

1.读

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能理解难度较大的原文,本阶段教学的总阅读量应达到20万词以上。为达到以上要求,应掌握单词(包括词组6000—7000个,复用式单词2500—3000个)。

2.写、译

能用外语较熟练地表达思想,能在1小时内写出300词左右的短文。思想表达正确,无大的语法错误,基本符合日语表达习惯。翻译能力应为:对日译汉,每小时能译350个左右的日语词,借助字典能译难、长的文章,并做到理解正确,译文达意;汉译日,能译中等难度的短文每小时250个左右的汉字,无重大的语法错误,符合日语表达习惯。

3.听、说

对语速140词/分钟的一般性题材和科普材料应一遍听懂,理解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能基本听懂本专业的学术报告,并做简要笔记。能进行一般性的对话,并能表达自己的学术见解。

(二)教学内容提要与学时安排

1.听力会话课由外籍教师任教。教材采用日本出版的原版教材,并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36学时)

2.精读、泛读教材全部选自日文原文,题材广泛,体裁多样,具有较强的规范性和可读性。(72学时)

3.每个单元安排有一定数量的练习,包括词汇、语法、阅读理解和日汉互译等。(32学时)

4.课程考试:每学期末进行课程考试,考试包括笔试、口试和听力。(4学时)

自然辩证法

课程编号:306104

开课单位:社科部自然辩证法教研室

任课教师姓名及职称:桂子量教授

授课学期:第一学年第一学期

学时学分:54学时;3学分

教学方式:课堂授课与社会调研相结合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自然辩证法概论》,宋传玉等主编,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3年

一、本课程教学目的和任务

在本科阶段已经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针对科学技术哲学问题,具体提高研究生运用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能力,尤其是深刻理解在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深刻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思想,增强从事科技劳动的自觉性;更深刻地理解、更坚决地贯彻党的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发挥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新生产力的开拓者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特殊作用。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与内容提要

(一)基本要求

抓住人与自然的辩证矛盾这条中心线索,研究讨论自然界的辩证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研究方法的发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理论。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我国现代化的“三步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二)教学内容提要

自然辩证法的科学内容包括: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和科学技术观。共安排54学时。

1.自然观

(1)绪论(2学时)

(2)自然界的存在与演化(12学时)

(3)人和自然协调发展(6学时)

2.科学技术方法论

(1)科学问题与科学事实(5学时)

(2)科学抽象与科学思维(5学时)

(3)科学假设与科学理论(5学时)

3.科学技术观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6学时)

(2)科学技术与社会(4学时)

(3)新世纪的中国科技(5学时)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课程编号:306105

开课单位:社科部两论教研室

任课教师姓名及职称:王佩珍副教授

授课学期:第一学年第二学期

学时学分:36学时,2学分

教学方式:课堂授课与讨论、学生完成专题作业相结合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别永兰、董元兴主编,泰山出版社,1997年

《共产党宣言》(马恩选集第一卷)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恩选集第三卷)

《法兰西内战》(马恩选集第二卷)

《国家与革命》(列宁选集第三卷)

《论“左派”幼稚病和小资产阶级性》(列宁选集第四卷)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有关文章)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有关文章)

江泽民同志在中共第十四、十五大代表会议上的讲话

一、本课程教学目的和任务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主要是对硕士研究生进行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学说的基本观点的教育。特别要把握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正确认识20世纪中期以来,社会主义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国家率先取得胜利,使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又在苏、东发生转折的深层原因。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曲折性。中国在社会主义改革实践中,如何逐步解决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巩固、发展社会主义这一高难度的课题,从而树立社会主义客观发展规律的信念。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与内容提要

第一专题: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6学时)

(一)基本要求

了解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和根本缺陷,马恩为创立科学社会主义而斗争,马恩科学预见的社会主义的主要观点。

(二)教学内容提要与学时安排

1.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和根本缺陷

2.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3.《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4.马恩科学预见的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5.正确认识科学预见的社会主义与实现社会主义的差异

第二专题: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8学时)

(一)基本要求

了解列宁对苏联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积极探索,评析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及对社会主义各国积极与消极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提要与学时安排

1.列宁关于“一国胜利”理论的提出和基本内容

2.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基本经验

3.列宁对苏联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探索及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

4.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斯大林模式)评析

第三专题: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历史进程和苏联解体(8学时)

(一)基本要求

掌握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历史发展过程,全面了解苏联解体的现实情况,认识解体的深层原因。

(二)教学内容提要与学时安排

1.社会主义各国自20世纪50年代改革发展的四个阶段

2.苏联赫氏时期改革尝试

3.勃氏时期改革的逆转

4.戈氏时期苏联改革及解体

5.苏联亡党、亡国、亡制的深层原因

第四专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改革开放实践(10学时)

(一)基本要求

掌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的主题及科学体系,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二)教学内容提要与学时安排

1.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时代特征

2.邓小平理论的主题与科学体系

3.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4.中国改革开放20年的历史进程

5.从中国渐进式改革与苏、东激进改革的比较看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考试(形式:开卷)(4学时)

英语

课程编号:307106

开课单位:外语部英语教研室

任课教师姓名及职称:庞影平副教授、张弘副教授

授课学期:第一学年

学时学分:180学时,5学分

教学方式:课堂授课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大学英语·精读》第5、6册,翟象俊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

一、本课程教学目的和任务

学生在规定的学时内完成《大学英语·精读》第5、6册的学习,并通过全国大学英语6级考试。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与内容提要

(一)基本要求

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同时,更好地加强对学生

表达能力训练。

(二)教学内容提要与学时安排

共十个单元。每一单元由课文、生词、注释、练习、阅读练习和有引导的写作六部分组成。练习包括朗读和背诵、问答练习、课文理解、词汇、构词、结构、完形填空和翻译等部分。朗读和背诵练习主要要求学生掌握基本语调并熟记课文中的有关段落。问答练习旨在增强学生能就较复杂的事物进行提问的能力。课文理解练习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回答问题,有的则要求学生针对某些内容陈述自己的看法。词汇练习旨在巩固课文中所学常用词和词组的用法。构词练习要求学生熟悉现代英语中的主要构词法,熟练掌握一些常用的前缀、后缀,借以扩大词汇量。结构练习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一些英语常用句型,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完形填空为一种综合性的语篇水平的练习。翻译练习,英译汉以培养学生的正确理解为主,而汉译英则侧重训练学生英语书面表达的准确性。阅读练习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有引导的写作,培养学生在语篇水平上的写作能力。

听力

课程编号:307106

开课单位:外语部英语教研室

任课教师姓名及职称:庞影平副教授、张弘副教授

学时学分:36学时,2学分

教学方式:课堂授课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大学英语·听力》第5、6册,虞苏美、李慧琴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

一、本课程教学目的和任务

要求学生能胜任简单的英语口头交流。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与内容提要

(一)基本要求

在培养学生听懂基本语言单位(如语音、字母、数字、单词、句型等)的基础上,逐步增强学生在语篇水平上的理解能力和熟练程度,提高他们对所听内容的分析、归纳、综合和推断能力。

(二)教学内容提要与学时安排

全书共20课,每六课为一单元,训练听力技能,其后提供一套小测验。20课后提供一套复习试题。

第一部分为单项听力技能训练。第二部分为语篇整体听力技能训练。第三部分为口头练习。在第二部分每篇材料的练习之前,列出了学习要点。练习部分在课内完成,不必事先准备。练习完成后,学生可根据教师的讲解和评分标准,计算出自己的成绩并记录在后,供日后自我评估参考。

日语

课程编号:307107

开课单位:外语部日语教研室

任课教师姓名及职称:孙华副教授

授课学期:第一学年

学时学分:公共必修课学时,216;学分,7

教学方式:课堂授课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大学日语》(3),徐祖琼、顾明耀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

《大学日语》(4),徐祖琼、顾明耀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

大学日语四级考试模拟试题集》,王耀名主编,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出版社,1997年

《日本语能力试验对策——二级问题集》,日本语教育研究所编,日本凡人社,1995年《日本语运用力养成问题集》(1),大纯子、岗野喜美子、川口さㄘ子、浜由美子编,日本凡人社,1991年

《外国人のための日本语例文.问题シリズ6接续の表现》,横林宙世、下村彰子共著,日本荒竹出版社,1987年

一、本课程教学目的和任务

硕士生日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熟练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写、译能力和基本的听、说能力,能够以日语为工具进行本专业的学习和研究,并为进一步提高日语水平打下较好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与内容提要

(一)基本要求

1.词汇

领会式掌握单词约5000个(其中复用式掌握约3000个),并具有按照基本构词法识别生词的能力。

2.语法

能熟练地运用语法知识,能理解语法结构复杂的长难句。

3.阅读

掌握并能运用各项阅读技能(如概括中心思想、猜词悟意、预见推理和推理等),具有语篇水平上的分析能力。总阅读量:精读50000词左右,泛读100000词左右。

4.写、译

能运用学到的语言知识,按规定的题目和提示,在半小时内写出200—250字的短文,内容连贯,文体统一,无重大语言错误。能借助工具书,将有一定难度的文章译成汉语,理解正确,译文达意,笔译速度达到每小时600-700日文印刷字数。

5.听、说

对题材熟悉,句子不太复杂,基本上无生词,语速每分钟为250字的语言材料,二遍可以听懂,理解准确率不低于70%。能进行简单的日常会话。经过准备,能就课文内容或某问题进行简短发言,基本上能表达思想。

(二)教学内容提要与学时安排

1.听说会话课由外籍教师任教。教材采用日本出版的原版材料,并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64学时)

2.精泛读材料全部选自日文原文,题材广泛,体裁多样,具有较强的规范性和可读性。

(64学时)

3.语法以句法和篇章法为主,语法部分中安排了作文指导,对《大纲》要求掌握的写作技能基本上作一系统训练。(40学时)

4.每个单元安排有一定数量的练习,包括词汇、语法、阅读理解、日汉互译。(40学时)

5.课程考试:硕士生日语学位课程考试要全面反映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每学期各进行一次,由日语教研室组织进行,两次平均成绩70分以上(包括70分)给记学分,不够者进行补考。(8学时)

计算机应用

课程编号:308108

开课单位:信息技术系计算机教研室

任课教师姓名及职称:白春清副教授

授课学期:第一学年第一学期

学时学分:理论课40学时,2学分;实验课40学时,2学分

教学方式:课堂授课与实验相结合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Delphi程序设计教程》,刘瑞新、汪远征、李凤华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年9月

《VisualFoxPro6.0程序设计实验指导与实训》,林军主编,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年9月

一、本课程教学目的和任务

在本科《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基础上,让学生对电子计算机的现状及应用情况以及软件方面的内容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了解计算机在自然科学及其在医药学中的进展及应用。使学生在学习了本课程的内容之后,能掌握计算机在医学应用研究中的基本方法。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与内容提要

(一)基本要求

了解计算机科学技术及其在医药学中应用的进展情况。熟悉一种操作系统及一种高级语言的使用。掌握基本的计算机原理及使用方法。掌握计算机在医学中应用研究的基本方法。了解医药学信息的提取、整理、量化、阐述、存储、处理、输出表达、数据结构等内容。

(二)教学内容提要与学时安排

1.计算机基本知识(4学时)

2.操作系统(4学时)

3.office套装软件的基本功能和工作原理(4学时)

4.数据库(VFP)、多媒体的应用(12学时)

5.Delphi程序设计(12学时)

6.互联网的应用(4学时)

7.上机实习(40学时)

医用统计学

课程编号:301109

课开单位:基础医学部卫生生物教研室

任课教师姓名及职称:张雪飞副教授

授课学期:第一学年第一学期

学时学分:50学时,3学分

教学方式:课堂授课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中医科研设计与统计学》,贺石林、王键、王净净主编,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8月

一、课程教学目的和任务

随着生物医学统计、计算机统计软件与Internet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其理论和技术方法被中西医各学科越来越多地广泛应用。为促进中医药和中西医相关学科的发展与科研水平的提高,同世界接轨,在学完本科医学统计课程的基础上开设本门课程,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和拓宽医学统计的基本理沦、基本知识利基本技能,了解新的进展,而且重点培养科学的科研思维方法利独立实践能力。

教学要求:通过大课系统学习利小课及课外时间的练习与实践,重点把握基本概念、方法的分类、应用条件利结果的解释(包括统计学利专业学科两方面的结果解释):熟悉方法步骤:了解本学科的体系、历史利发展,以及相关学科的互补性。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与内容提要

(一)绪论(1学时)

熟悉医学统计学的意义、研究对象及特点;了解医学统计的主要内容、在科研中的作用及发展趋势。

(二)统计资料类型与常用统计指标(3学时)

掌握统计资料的分类、集中趋势的指标、变异程度的指标及其概念、各种指标的应用条件与计算方法:熟悉频数分布表及应用:了解动态数列及其指标的作用。

(三)概率与概率分布(4学时)

掌握频率、概率和随机变量的定义,正态分布利t分布的特点及其应用,二项分布的性质与应用,Poisson分布的性质与应用,X2分布和F分布的性质与应用:熟悉以上各种分布的定义与表达式,Bayes定理利Bayes假设的概念利表达式。

(四)抽样与抽样误差(2学时)

掌握样本、总体、抽样误差、标准误的概念,标准误的计算与用途,可信区间的估计方法;熟悉统计量、参数的概念及表达,误差的分类,可信区间的解释。

(五)均数的统计推断(3学时)

掌握t检验利u检验的分析方法、应用条件和结果解释,I类错误与II类错误的概念、区别与应用:熟悉t’检验假设检验的注意事项,可信区间与假设检验的关系;了解正态性检验和方差齐性检验。

(六)分类变量资料的假设检验(3学时)

掌握率的u检验,四格资料的X2检验,行X列表资料的X2检验;熟悉四格资料的精确概率法,联列表资料的X2检验;了解频数分布拟合优度X2检验。

(七)等级资料差别的统计推断(2学时)

掌握非参数检验的仇缺点,配对资料符号秩和检验,两样本比较秩和检验,单因素多

组资料秩和检验的方法和结果解释:熟悉多组资料秩和检验的两两比较,配伍设计多个样本比较和检验及其两两比较秩和检验。

(八)一元相关回归(2学时)

掌握直线相关的意义,相关系数的意义及计算,直线回归的意义,直线同归方程的建立与分析,直线回归与相关分析注意事项;熟悉等级相关的意义及分析方法;了解曲线拟合的步骤。

(九)方差分析(2学时)

掌握单因素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分析方法、检验步骤、结果的解释及应用条件;熟悉多个样本数间两两比较的q检验。

(十)协方差分析(2学时)

掌握协方差分析法的含义、目的意义、应用条件及结果解释:熟悉完全随机化实验的协方差分析及简化协方差分析的方法步骤。

(十一)多元线性相关与回归(2学时)

掌握多元线性相关意义、偏相关系数与复相关系数的意义与计算方法,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的意义、建立方法及分析结果解释;熟悉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的条件、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基本步骤、多元回归方程的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

(十二)逐步回归分析(2学时)

掌握逐步回归分析的作用,如何建立最优回归方程,结果解释及应用注意事项;熟悉逐步回归分析的计算方法和步骤。

(十三)判别分析(2学时)

掌握判别分析的概念、用途、常用方法及结果解释:熟悉分类变量资料中最大似然法与贝叶斯公式判别法的分析步骤与计算方法,数值变量资料判别分析中的临界值确定,判别函数有效性检验,各因素贡献率及回代的计算与含义。

(十四)主成分分析(2学时)

掌握主成分分析的作用,主成分和标准主成分的意义;熟悉主成分分析的一般步骤、二维主成分分析的SPSS软件应用及结果解释。

(十五)医学科研设计(4学时)

熟悉科研设计与科研统计的概念,掌握医学科研设计的内容、特点及意义。掌握医学科设计的基本原则(对照、均衡、随机、重复的原则)及实施的方法;熟悉实验设计的特点于分类;掌握实验设计的基本要素(处理因素、受试对象、实验效应)、基本原理,盲法原则,样本含量的估计及其影响因索;了解常用实验设计方法种类、调查设计的意义及应用:掌握调查研究的特点和调查设计的内容、调查表设计、调查方法的分类与适用条件。

(十六)常用实验设计方法及统计分析(4学时)

熟悉各种实验没计方法的特点及条件:掌握完全随机设计、配对设计、配伍设计、交叉设计、析因设计的意义及方法步骤、数据处理及结果解释

(十七)正交实验设计与分析(4学时)

熟悉正交设计的工具、表头的设计,多水平与混合水平的正交设计方法;掌握正交实验设计的意义及应用条件,正交实验结果的直观分析与方差分析结果解释,正交设计的注意事项。

(十八)SPSS统计软件(6学时)

熟悉SPSS软件的特点、环境要求、适用范围及界面功能按钮;掌握建立数据文件,基本统计分析方法,如均数比较、普通线形模刑、相关分析、回归分析、非参数统计及主成分分析的操作方法及结果解释。

(十九)另安排3~5次实习。考试: 2学时

二、专业学位课

超微病理学

课程编号:201201

开课单位:基础医学部病理学教研室

任课教师姓名及职称:梅家俊教授

授课学期:第一学年第一学期

学时学分:70学时,3.5学分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超微病理诊断学》,武忠弼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

《组织学与胚胎学》,高英茂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

《病理学》(第五版),杨光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

《电子显微镜术在临床医学的应用》,杭振镳、蔡文琴主编,重庆出版社,1990年

《超微病理学基础》,武忠弼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年

《医学细胞分子生物学》(供研究生用),宋今丹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

《细胞和组织的超微结构》,钟慈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年

《分子病理学》(供研究生用),李玉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

《分子细胞学与疾病》,贲长恩、牛建昭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

Underwood JCE,General and Systematic Pathology,2ed,Science Press,1999

一、本课程教学目的和任务

随着现代化电镜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医学基础理论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利用电镜可以观察到纳米(nm)以至几个埃(Å)的限度包括高分子的化学物质在内。超微病理学就是从细胞超微结构水平以至分子水平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和探索疾病防治的重要基础课程。超微病理学是组织学和病理学向微观的深入发展,为了帮助中医院校博士生更好的掌握超微病理学,故本课程尚讲授人体基本组织和基本病变。

开设此课程的目的,就是使学生通过学习了解掌握人体基本组织和病变,进而了解掌握细胞和重要器官常见病超微病理的基本知识、方法和理论,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独立科研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打好基础。

教学要求:本课程的讲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参加学习的博士生应掌握本课程学的基本理论,并重视实践,学习中应加强对光镜与电镜制片标本、组织学及超微病理学图谱的观察,达到对一般器官组织正常结构及细胞常见超微病理变化能独立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为今后独立科研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与内容提要

(一)绪论(2学时)

介绍超微病理学的概况、新进展。超微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及学习方法。电镜技术及生物标本制备。

(二)人体基本组织(6学时)

主要讲授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及神经组织。

1.上皮组织掌握上皮组织的构成、分布及功能,被覆上皮的类型和结构,腺上皮及腺外分泌腺的结构与分类、腺细胞的类型。

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研究生课程教案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线性系统理论 开课院系:电气学院任课教师:宋博 先修课程:自动控制原理适用学科范围: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学时:学分: 开课学期:开课形式: 课程目的和基本要求: 线性系统理论是系统与控制学科领域最为基础的课程,是以状态空间法为主要工具研究多变量线性系统的理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达到 、掌握线性系统理论的基本知识及其分析方法,能够用状态空间表达式来描述系统,并根据系统的微分方程建立其状态空间表达式的方法。 、掌握系统特征值的求取方法,掌握线性定常系统非齐次方程的解和线性时变系统的解的求取方法,以及离散时间系统状态方程的两种解法。 、掌握能控性、能观性的定义及各自的判别准则。 、掌握用李雅普诺夫第一法和第二法分析系统的稳定性的方法。 、掌握状态反馈和状态观测器设计的基本方法。 、掌握频域理论的基本知识。 、对线性系统理论的新发展有所了解。 课程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线性系统概述(学时) 了解系统控制理论的研究对象与线性系统理论的基本概貌。 第二部分线性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学时) 理解状态和状态空间概念;掌握线性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了解连续变量动态系统按状态空间描述的分类;掌握由系统输入输出描述导出状态空间描述;掌握线性时不变系统的特征结构;掌握状态方程的约当规范形;掌握由状态空间描述导出传递函数矩阵;理解线性系统在坐标变换下的特性;掌握组合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和传递函数矩阵。 第三部分线性系统的运动分析(学时) 理解连续时间线性时不变系统的运动分析;掌握连续时间线性时不变系统的状态转移矩阵;掌握连续时间线性时不变系统的脉冲响应矩阵;掌握连续时间线性时变系统的运动分析;理解连续时间线性系统的时间离散化;掌握离散时间线性系统的运动分析。 第四部分线性系统的能控性和能观测性(学时) 掌握能控性和能观测性的定义;掌握连续时间线性时不变系统的能控性判据;掌握连续时间线性时不变系统的能观测性判据;掌握连续时间线性时变系统的能控性和能观测性判据;掌握离散时间线性系统的能控性和能观测性判据;理解线性系统的对偶性;掌握离散化线性系统保持能控性和能观测性的条件;掌握能控规范形和能观测规范形;掌握连续时间线

研究生英语课程教学大纲

研究生英语课程教学大纲 研究生英语课程教学大纲 研究生英语课程是研究生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旨在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提高他们在国际交流和学术研究中的竞争力。为了确保研究生英语课程的有效性和高质量,制定一份合理的教学大纲是必不可少的。 一、课程目标和背景 研究生英语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和翻译等多方面的语言技能,使他们能够流利地使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和研究工作。同时,课程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国际化的学术环境。 二、课程内容和安排 研究生英语课程的内容应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安排。一般来说,课程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学术英语写作:培养学生的学术写作能力,包括论文写作、报告撰写等。通过学习写作技巧和范例,帮助学生提高论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 学术英语阅读:通过阅读学术文献、期刊论文等,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学术词汇量。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文献综述和文献评价的方法。 3. 学术英语口语:培养学生的学术演讲和讨论能力,帮助他们在学术会议和研讨会上自如地进行交流和互动。通过模拟演讲和小组讨论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4. 学术英语听力:通过听取学术讲座、学术报告等,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和学术词汇量。同时,还可以进行听力训练,提高学生对不同语速和语调的理解能力。

5. 学术英语翻译: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使他们能够准确地将中文学术文献翻 译成英文,或将英文学术文献翻译成中文。通过翻译练习和对比分析,提高学 生的语言转换和语言运用能力。 三、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 为了提高研究生英语课程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例如,可以结合课堂讲授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批判思维能力。 同时,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和在线学习平台,增加学生的学习资源和互动机会。 在评估方面,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如课堂测试、作业评定、口头报告和学术论 文等。通过多样化的评估方式,可以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水平, 并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 四、教学资源和支持 为了保证研究生英语课程的顺利进行,学校应提供相应的教学资源和支持。例如,可以建立专门的英语学习中心,提供学术英语写作指导、学术英语阅读材 料和学术英语口语训练等服务。同时,还可以邀请外教或专业人士来校开设相 关的讲座和研讨会,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机会。 总之,研究生英语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对于提高研究生英语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至关重要。通过明确课程目标和内容,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充分 利用教学资源和支持,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和学术交流能力, 为他们的学术研究和国际交流打下坚实的基础。

研究生教学大纲

研究生教学大纲 研究生教学大纲是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基础,是指导研究生课程教学的重要文件。它涵盖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的要求,以确保研究生教学的有效性和质量。本文将围绕研究生教学大纲的内容,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教学目标 研究生教学大纲的第一部分是教学目标,它明确了研究生课程教学的目的和要求。教学目标应该与研究生培养目标相一致,既要突出学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又要强调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研究生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可以分为综合素质培养目标、学术研究水平培养目标和专业技能培养目标三个层次,并根据具体课程的特点进行具体的要求。 二、教学内容 研究生教学大纲的第二部分是教学内容,它是研究生课程教学的核心。教学内容包括基础理论知识、前沿科研进展和专业实践技能等方面的内容,以满足研究生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学内容的设置应该紧密结合学科前沿和研究方向,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此外,还应考虑到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和递进性,形成合理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路径。 三、教学方法

研究生教学大纲的第三部分是教学方法,它对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规范和指导。教学方法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来选择,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质量。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讲授、案例分析、讨论、实验、实践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此外,还应注重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总结起来,研究生教学大纲是研究生课程教学的重要文件,它规定了研究生教学的目标、内容和方法。教学大纲的编制应充分考虑研究生培养目标和教学需要,确保研究生教育的有效性和质量。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以提高研究生的学习效果和发展潜力。同时,学生也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学习和实践,以全面提升自身的学术能力和专业素养。通过研究生教学大纲的有效实施,可以促进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提升,培养更多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人才。

研究生课程大纲

研究生课程大纲 尊敬的研究生同学们: 欢迎你们进入研究生阶段!在这个宝贵的学术旅程中,研究生课程 大纲将成为你们的重要指南,帮助你们规划学习路线,明确学术目标。本文将为大家详细介绍研究生课程大纲的重要性以及构成要素,并展 示一个合理的课程大纲示例,希望能够对你们有所启发和帮助。 一、研究生课程大纲的重要性 研究生课程大纲是一项关键性文件,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必要的信 息和指导。它不仅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起到规划和引导作用,还能够帮 助教师有效组织教学,确保培养出优秀的研究生。 在大纲中明确课程目标和学习内容,有助于促进学生的专业发展和 能力提升。它提供了前瞻性的规划,使学生能够在整个学期内了解每 一门课程的主要内容,以及学习目标和评估方式。此外,它还为学生 提供了对学习进度的精确掌握,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把握时间,高效 学习。 二、研究生课程大纲的构成要素 1. 课程基本信息:包括课程名称、学分、开课学期、授课教师等。 2. 课程描述:具体介绍课程的背景、目的、内容以及与其他相关课 程的关联性。

3. 学习目标:明确指出课程的核心目标,如知识掌握、技能培养和 能力提升等。 4. 教学大纲:涵盖每一课时的具体内容和教学方法,包括教学活动、教材参考、作业要求等。 5. 评估方式:说明如何对学生进行考核和评估,包括考试、论文、 小组讨论等。 6. 学习资源:列举有关学习资源的参考书目、期刊论文、在线学习 链接等。 7. 授课计划:给出每周的课程安排和学习任务,确保学生按时完成 教学要求。 8. 学术诚信:强调学术诚信的重要性,列明相关政策和严肃处理抄 袭等违规行为的措施。 三、研究生课程大纲示例 课程名称:现代科技与社会 学分:3学分 开课学期:2022年秋季学期 授课教师:张教授 课程描述:本课程旨在探讨现代科技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帮助学生了解科技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并培养学生对科技问题的批判 性思维和跨学科研究能力。

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深圳大学 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与编号金融数学(The Mathematics of Finance) 适用专业应用数学 先修课程概率、统计 教学方式讲授 一、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 20世纪90年代以来,数学、金融、计算机以及全球经济呈现融合趋势,货币市场中,诸如期权、互换、交叉货币证券等复杂金融工具的交易非常普遍,鉴于金融界被大量丰富的数学工具和模型所困扰,运用金融数学的思想和模式对大量的市场交易活动进行分析、计算、预测就尤显重要。 二、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学习本课程内容,要求读者能够掌握金融期货期权理论的具体运用,能对部分数量的金融产品交易的实例展开分析,并以这些方法为线索展开深入学习和分析研究。 三、教学内容 (可以提出各章节的教学目的或要求) 第1章导言(Introduction) §1.1 金融市场与数学 §1.2 股票及其衍生产品 §1.3 期货合约定价 §1.4 债券市场 §1.5 利率期货 §1.6 外汇 第2章二叉树、资产组合复制和套利 §2.1 衍生产品定价的三种方法 §2.2 博弈论方法

§2.3 资产组合复制 §2.4 概率方法 §2.5 风险 §2.6 多期二叉树和套利 第3章股票与期权的二叉树模型 §3.1 股票价格模型 §3.2 用二叉树模型进行看涨 §3.3 美式期权定价 §3.4 一类奇异期权——敲出期权的定价 §3.5 奇异期权——回望期权定价 §3.6 实证数据下二叉树模型分析 §3.7 N期二叉树模型的定价和对冲风险 第4章用表单计算股票和期权的价格二叉树§4.1 表单的基本概念 §4.2 计算欧式期权二叉树 §4.3 计算美式期权价格二叉树 §4.4 计算障碍期权二叉树 §4.5 计算N期二叉树 第5章连续时间模型和Black-Scholes公式§5.1 连续时间股票模型 §5.2 离散模型 §5.3 Black-Scholes公式 §5.4 看涨期权与看跌期权平价 §5.5 几何布朗运动股价模型应用 第6章Black-Scholes模型的解析方法 §6.1 微分方程推导的思路 §6.2 V(S,t)的扩展 §6.3 Black-Scholes微分方程求解方法 §6.4 期货期权 第7章对冲

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

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 标题: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述 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的目标是提高研究生在英语语言应用和学术研究上的能力。通过课堂教学、实践练习和自主学习,学生将能够有效提高英语听力、口语、阅读、写作和翻译的能力,同时掌握必要的学术英语技巧,为进一步的学术研究和职业生涯做好准备。 二、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并运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和学术讨论。 2、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和分析英语原版学术文献,并能够用英语进行有效的口头和书面表达。 3、学生能够运用适当的学术写作和演讲技巧,进行独立的研究项目和学术报告。 4、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英语听说读写,满足研究生学习和研究的需要。 三、教学内容 1、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译等技能的训练和提高。

2、学术技能:包括如何查找和阅读英文文献,如何进行学术演讲和写作等。 3、文化素养:包括跨文化交流的能力,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背景,提高全球视野。 四、教学方法 1、课堂教学:通过讨论、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听力理解能力。 2、实践练习:通过模拟学术场景,如学术报告、论文写作等,提高学生的学术表达能力。 3、自主学习:通过在线资源、课外阅读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五、评估与反馈 1、定期测试:包括听力、口语、阅读和写作等方面的定期测试,以评估学生的语言水平。 2、课堂表现:包括课堂参与度、小组讨论表现等,以评估学生的课堂表现。 3、反馈机制:定期给学生提供反馈,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进步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六、教学大纲的执行和监督 教学大纲将由经验丰富的教师团队执行,他们将对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成就进行持续的监督。此外,学校将定期对教学大纲的执行情况进行审查,以确保其满足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学生也可以对教师的教学质量提供反馈,这将有助于改善和提高教学质量。 七、教学大纲的更新和改进 根据学生的反馈、教育实践的发展和需求的变化,教学大纲应进行定期的更新和改进。学校将定期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然后根据这些信息对教学大纲进行更新和优化。 总的来说,这份教学大纲旨在为研究生提供一个全面的英语学习环境,使他们能够有效地运用英语进行学术研究和日常交流。通过不断提高他们的语言技能和学术能力,我们希望能够帮助他们在未来的学术和职业生涯中取得成功。

数学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最新)

数学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最新) 数学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应由专业所属学院(部)的教研室、系(组)组织编写,或委托出版社出版。以下是一个可能的教学大纲模板: 课程名称:数学分析(本科) 课程代码:201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数学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极限、微积分、级数等内容,以及一些基本的数学分析工具,如导数、积分、微分方程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具备解决数学分析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其他数学课程打下基础。 授课内容: 第一章极限 1.1极限的定义和性质 1.2极限的运算 1.3极限的存在性 1.4极限的应用 第二章导数与微分 2.1导数的定义和性质

2.2导数的运算 2.3微分及其应用 第三章积分 3.1不定积分 3.2定积分 3.3积分的应用 第四章微分方程 4.1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 4.2一阶微分方程 4.3高阶微分方程 4.4微分方程的应用 课程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作业、期中和期末考试。其中,期中和期末考试各占50%。作业主要考察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期中和期末考试则主要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暑假数学教学大纲 暑假数学教学大纲是指针对学生在暑假期间进行的数学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一般来说,暑假数学教学大纲会根据学生的年龄、年级和学习内容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下面是一个可能的暑假数学教学大纲的大致框架: 1.数学基础知识:包括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比例、几何图形等基础知识。

2.数学应用能力:包括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数据分析能力等。 3.数学思维方法:包括数学建模、数学分析、数学推理、数学归纳等数学思维方法。 4.数学文化:包括数学史、数学家、数学应用等数学文化知识。 5.数学拓展:包括数学竞赛、数学游戏、数学应用等拓展数学知识的内容。 在暑假数学教学大纲中,应该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因材施教。此外,暑假数学教学大纲还应该注重与学期教学大纲的衔接和互补,帮助学生巩固和拓展数学知识,为下学期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数学教学大纲内容 《初中数学教学大纲》主要内容如下: 1.理解有理数、无理数和实数等概念,掌握算术平方根、立方根等概念。 2.掌握相交线、平行线、三角形、特殊四边形等基本概念。 3.理解基本的运算,如加减乘除、乘方运算,以及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理解基本的图形,如直线、三角形、圆等。 5.理解基本的函数概念,如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 6.理解基本的统计初步知识,如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方差等。 7.理解基本的推理和证明思想,掌握一些基本的逻辑方法。 8.了解基本的数学思想,如函数思想、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 9.了解基本的数学方法,如分析法、综合法、归纳法等。

研究生 教学大纲

研究生教学大纲 研究生教学大纲 第一章:引言 研究生教学大纲是为了指导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工作而制定的重要文件。本大纲旨在明确研究生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体系,以提高研究生教学质量,培养高水平的专业人才。 第二章:教学目标 2.1 培养目标 本课程旨在培养研究生在某个特定领域内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广泛的专业知识,具有创新思维和独立研究能力,能够从事高级科研、管理和教学工作。 2.2 知识和技能要求 研究生应该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高级科研方法和技巧,以及较强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研究生还应该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职业道德。 第三章:教学内容和方法 3.1 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两个方面。其中,理论知识部分主要包括学科核心理论、前沿领域的研究现状以及相关学术

研究成果的介绍;实践技能部分主要包括实验操作、实际案例分析、科研论文写作等。 3.2 教学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 (1)讲授与讨论相结合:通过讲授基础知识和案例分析,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问。 (2)实验与实践结合:通过实验操作和实际案例,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开展独立研究和创新实践,培养其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考核 4.1 评价方式 研究生的学习成绩将按照以下各方面进行评估:平时表现、实验和实践报告评审、期中考核、课堂讨论、期末综合考核等。 4.2 考核要求 研究生需要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和作业,参加相关的考试和实践活动,并达到一定的学习成绩方可通过课程。 第五章:教材和参考资料

生物学研究生教学大纲

生物学研究生教学大纲 生物学研究生教学大纲 生物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科学,涉及到生命的起源、发展和功能等方面的研究。 对于生物学研究生来说,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研究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生物学研究生教学大纲,对于培养优秀的生物学研究人员 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基础课程 1. 生物化学 生物化学是生物学的基础学科之一,主要研究生物体内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 能和代谢等方面的内容。在生物化学课程中,研究生将学习到蛋白质、核酸、 碳水化合物和脂类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生物体内的代谢途径和调 控机制等知识。 2. 细胞生物学 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单位,细胞生物学是生物学的核心学科之一。研究生 在细胞生物学课程中将学习到细胞的结构、功能和分裂等方面的知识。此外, 还将学习到细胞信号传导、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等重要内容。 3. 分子生物学 分子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体内基因结构与功能、基因表达调控以及基因突变等方 面的学科。在分子生物学课程中,研究生将学习到DNA复制、转录和翻译等基本过程,以及基因调控、基因工程和基因组学等前沿知识。 二、专业课程 1. 生物信息学

生物信息学是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生物学研究的交叉学科。在生物信息学课程中,研究生将学习到生物数据库的构建和应用、生物序列分析和比对、蛋白质结构 预测和功能注释等内容。此外,还将学习到生物信息学软件的使用和生物数据 的可视化等技能。 2. 发育生物学 发育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体从受精卵到成体发育过程的学科。在发育生物学课程中,研究生将学习到胚胎发育的基本过程、细胞分化和器官形成等内容。此外,还将学习到干细胞和再生医学等前沿领域的研究进展。 3. 免疫学 免疫学是研究生物体对抗外界病原体侵袭的学科。在免疫学课程中,研究生将 学习到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免疫应答的机制和调控以及免疫相关疾病的发 生和治疗等内容。此外,还将学习到免疫技术的应用和免疫药物的研发等前沿 知识。 三、实践环节 1. 实验技术 生物学研究需要掌握一系列实验技术,如基因克隆、蛋白质纯化和细胞培养等。在实验技术环节中,研究生将学习到常用实验技术的原理和操作方法,并通过 实验实践提高实验技能和科学研究能力。 2. 科研训练 科研训练是培养研究生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环节。在科研训练中,研究生将参 与到导师的科研项目中,学习科研方法和科学思维,并通过独立完成科研项目 提高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研究生学位课教学大纲

研究生学位课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4020153 课程名称: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研究 学时:56学分:3开课学期:1 开课单位:艺术学院 任课教师:金士友教师代码:600360教师职称:教授 教师梯队:王立伟(副教授)、朱婷丽(副教授) 1、课程目的、任务及对象 本课程为音乐系音乐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课,课程通过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分类讲解,使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概况、分类方法及其艺术特征做深入的学习,从而从整体上全面的了解和理解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内容与现象,为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2、授课的具体内容 绪论 一、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悠久历史 二、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丰富内涵 三、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主要特征 第一章民间歌曲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民间歌曲的类型与艺术特征 第二章舞蹈音乐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舞蹈音乐的类别与艺术特征 第三章说唱音乐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说唱音乐的类别与艺术特征 第四章戏曲音乐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戏曲音乐的类别和艺术特征 第五章器乐与乐种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器乐与乐种的类别与艺术特征 第六章佛教音乐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佛教音乐的类别与艺术特征 第七章道教音乐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道教音乐的类别与艺术特征 第八章祭祀音乐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祭祀音乐的类别与艺术特征 3、实践性环节 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具体可表演的种类进行唱与奏的表演实践。 4、本课学习的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分类方法及各类音乐文化的概况与艺术特征。 5、预备知识 中国音乐史、中国传统音乐、中国民族民间音乐。 6、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中国传统音乐概论》袁静芳主编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曲艺音乐研究》章辉等编著作家出版社1960

研究生学位课程教学大纲-随机过程

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教学大纲 随机过程(课程名称) Stochastic Process(Course Title) 课程编号:IE11001 课程性质:学位课程学分数: 3 课程总学时:48学时 开课学院:信息电子学院授课教师:姚青 预备知识:高等数学、概率论、线性代数 一、课程学习目的及要求: 随机过程是现代概率论的一个重要课题,它主要研究和探讨客观世界中随机演变过程的规律性,并应用于控制﹑通信﹑生物﹑物理﹑雷达通讯﹑地质﹑天文气象﹑社会科学等工程科学技术中。。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随机过程的基本概念、随机过程的统计特征描述、随机信号通过系统分析以及电子系统中常见的窄带、正态随机信号通过系统的分析以及电子系统中常见的窄带、正态随机信号、马尔可夫过程、平稳过程、信号检测与估计等的基本理论方法,为学生在信号与信息处理领域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为学习后续课程以及将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主要章节与学时安排: 第一章随机变量基础(6学时) 教学内容与要求:掌握随机变量的基本概念,随机变量的分布函数与概率密度、数字特征、特征函数和统计特性等。 重点:随机变量的统计特性。 1.1 概率论的基本术语 1.2 随机变量的定义 1.3 随机变量的分布函数与概率密度 1.4 多维随机变量及分布 1.5 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 1.6 随机变量的函数 1.7 随机变量的特征函数 1.8 多维正态随机变量 1.9 复随机变量及其统计特性 1.10 MATLAB的统计函数

第二章随机过程的基本概念(9学时) 教学内容与要求:要求理解和掌握随机过程的概念及定义;掌握和应用随机过程的统计描述;理解和掌握平稳随机过程、各态历经过程的概念和统计特性;掌握和应用随机过程的联合分布和互相关函数;掌握和应用随机过程的功率谱密度;理解和掌握脉冲型随机过程的统计特性分析等。 重点:随机过程的概念和统计特性、随机过程功率谱密度等等。 2.1 随机过程的基本概念及定义 2.2 随机过程的统计描述 2.3 平稳随机过程 2.4 随机过程的联合分布和互相关函数 2.5 随机过程的功率谱密度 2.6 典型的随机过程 2.7 基于MATLAB的随机过程分析方法 2.8 信号处理实例 第三章随机过程的线性变换(9学时) 教学内容与要求:掌握和应用线性系统变换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理;理解和掌握随机信号的导数与积分;掌握和应用随机过程线性变换的微分方程法、随机过程线性变换的冲激响应法和频谱法;掌握和应用随机信号通过线性的分析方法;理解和掌握白噪声与等效通能带的概念和特性等。 重点:随机过程通过线性系统的分析方法和白噪声通过线性系统分析。 3.1变换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理 3.2随机过程的导数与积分 3.3随机过程通过线性系统分析 3.4随机序列通过离散线性系统分析 3.5最佳线性滤波器 3.6线性系统输出端随机过程的概率分布 第四章窄带随机过程(6学时) 教学内容与要求:理解和掌握信号的复信号表示;掌握和应用希尔伯特变换及性质;理解和掌握复随机过程;掌握和应用窄带随机信号的统计特性;理解和掌握随机信号的正交函数展开法等。 重点:希尔伯特变换和正交函数展开法。 4.1希尔伯特变换 4.2信号的复信号表示 4.3窄带随机过程的统计特性 4.4窄带正态随机过程包络和相位的分布 4.5信号处理实例——通信系统的抗噪性能分析

硕士 教学大纲

硕士教学大纲 硕士教学大纲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硕士研究生的学习提供了指 导和框架。本文将从教学大纲的定义、编制原则、内容要素以及实施效果等方 面进行探讨。 一、教学大纲的定义 教学大纲是一份系统化的文件,用于规划和组织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和教学活动。它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依据,旨在确保学生在特定学科领域内获得必要的知识 和技能。 二、编制原则 教学大纲的编制应遵循以下原则: 1.明确目标:教学大纲应明确规定学生应达到的学习目标和预期成果,以便评 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2.科学分配:教学大纲应合理分配各个学科的学习时间和学分,确保学生全面 发展。 3.紧密联系实践:教学大纲应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 能力。 4.灵活性和可调整性:教学大纲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以适应学科发展和教学 改革的需要。 三、内容要素 教学大纲的内容应包括以下要素: 1.课程名称和代码:明确课程的名称和唯一标识符,方便学生和教师进行课程 管理和选课。

2.学时和学分:规定课程的学时和学分,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合理分配时间 和资源。 3.教学目标和要求: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学习要求,以指导学生的学习和教 师的教学。 4.教学内容和方法:详细列出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便教师根据需要 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 5.教材和参考书目:推荐适合课程教学的教材和参考书目,方便学生进行学习 和深入研究。 6.评价方式和标准:明确课程的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以便评估学生的学习效 果和教学质量。 四、实施效果 教学大纲的实施效果直接关系到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一个好的教学大纲 应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新能力 的培养。同时,教学大纲还应能够适应学科发展和教学改革的需要,与时俱进。总之,硕士教学大纲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硕士研究生的学习提 供了指导和框架。教学大纲的编制应遵循明确目标、科学分配、紧密联系实践、灵活性和可调整性的原则。教学大纲的内容要素包括课程名称和代码、学时和 学分、教学目标和要求、教学内容和方法、教材和参考书目、评价方式和标准。一个好的教学大纲应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并适应学科发 展和教学改革的需要。通过合理编制和有效实施教学大纲,可以提高研究生教 育的质量和效果,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人才。

研究生教学大纲

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0512713 课程名称:智能控制 英文名称:Intelligent Control 学时:32 学分:2 适用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 先修课程:自动控制原理,线性系统理论。 一、课程的性质及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为自动化及电子信息类研究生开设的学科基础课程。课程总结了智能控制的研究成果,阐述了智能控制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设计方法和实际应用。目的在于使学生能了解智能控制理论发展的前沿和最新成果,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为今后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要求掌握智能控制的基本概念、模糊控制理论基础、模糊控制系统原理及其设计方法,掌握几种典型神经网络的模型、学习算法及神经网络控制的基本结构、原理和应用、了解专家系统、遗传算法及其在控制中的应用,了解智能控制的未来发展和应用前景。 1、绪论 内容体系:智能控制的发展过程、智能控制的几个重要分支、智能控制的特点、研究工具及应用。 知识点:智能控制概念,特点,发展,神经控制、模糊控制的基本概念,智能控制系统的结构和特点,智能控制系统研究的数学工具。 重点:智能控制系统的结构、智能控制系统的特点。 2、模糊控制的理论基础 内容体系:模糊集的概念、模糊集合的运算、隶属度函数的建立、模糊关系、二值逻辑、模糊逻辑及其基本运算、模糊语言逻辑、模糊逻辑推理、模糊关系方程的解。

知识点:模糊集的概念,隶属度函数的建立,模糊逻辑推理。 重点:隶属度函数的建立,模糊逻辑推理方法。 3、模糊控制 内容体系:模糊控制系统的组成、模糊控制器的结构设计、模糊控制器的设计原则、模糊控制器的常规设计方法、模糊控制器的设计举例、模糊PID控制器的设计。 知识点:模糊控制器的结构设计原则和方法。 重点:模糊控制器、模糊PID控制器的设计。 4、神经网络的理论基础 内容体系:神经网络原理、神经网络的模型分类、神经网络的学习算法、神经网络的特征及要素、神经网络控制的研究领域。 知识点:神经网络模型,神经网络的学习算法。 重点:多层神经网络结构、多层传播网络的学习算法、动态神经网络模型。 5、典型神经网络 内容体系:单神经元网络、BP神经网络、RBF神经网络、回归神经网络。 知识点:各种神经网络模型,各种神经网络特点和学习算法。 重点:单神经元网络、BP神经网络结构、RBF神经网络模型。 6、高级神经网络 内容体系:模糊RBF网络、P-S神经网络、小脑模型神经网络、Hopfield网络。 知识点:各种神经网络模型,各种神经网络特点和学习算法。 重点:模糊RBF网络、小脑模型神经网络、Hopfield网络的结构特点和适用条件。 7、神经网络控制 内容体系:神经网络控制的结构、单神经元自适应控制、RBF网络监督控制、RBF网络自校正控制、基于RBF网络直接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 知识点:各种神经网络控制结构、神经网络自适应和自校正控制的特点、RBF网络控制的应用。 重点:各种神经网络控制结构,神经网络控制器编程的方法。 8、遗传算法及其应用

《教育政策与法规》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404116003 课程名称:教育政策与法规 英文名称:Educational Policy and Regulations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学分:2 开课单位:教育科学学院开课学期:2 适用领域(方向):教育管理教学方式:讲授与研讨 考核方式:考试预修课程:教育法学 总学时:36 课内理论学时:36 实验学时:0 上机理论学时:0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教育政策与法规》是教育硕士教育管理领域的专业必修课程。通过学习和研讨,使研究生系统地了解教育政策与法规的基本理论知识,培养研究生运用教育政策和法规分析、解决教育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教育政策、法规概述(4学时) 1.教育政策、法规的涵义 2.教育政策、法规在国家政策、法规体系中的地位 3.教育政策、法规的功能 第二章我国教育政策、法规的体系与特征(4学时) 1.教育政策的类型与结构 2.教育法规的类型与结构 3.教育政策、法规的特征 4.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的关系 第三章教育政策、法规的价值基础(2学时) 1.教育政策、法规的价值基础概述 2.我国教育政策、法规的价值基础 第四章教育政策、法规的制定(2学时) 1.教育政策、法规议题 2.教育政策决定 3.教育立法 第五章教育政策、法规的执行(4学时) 1.教育政策执行概述 2.教育政策执行过程 3.教育政策执行中的问题与对策 4.教育法规的执行 第六章教育政策评价(2学时) 1.教育政策评价的涵义与意义 2.教育政策评价的类型与标准 3.教育政策评价的实行 第七章教育政策监控与教育法制监督(2学时)

研究生课程《代数图论》教学大纲

研究生课程《代数图论》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Math 2086 课程名称:代数图论 英文名称:Algebraic Graph Theory 开课单位:数学科学学院 开课学期:第三学期 课内学时:36 教学方式:讲授 适用专业及层次:数学科学学院专业硕士 考核方式:考查 预修课程:图论,组合数学,矩阵分析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本课程主要研究如何用代数方法(群,表示论,矩阵等)研究图论问题,是现代图论的重要分支.代数图论的诸多问题仍是当今图论的研究热点. 本课程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代数图论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主要内容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介绍图的各种矩阵表示及其谱性质,内容包括图的邻接矩阵、Laplace矩阵,无符号Laplace矩阵,同谱图,谱半径及其界,代数连通度与连通性,商图方法,谱的多项

式方法,谱的特征向量组合方法等。另一方面,介绍群与图,主要介绍图的群表示、图的自同构、非对称图、本原性与连通性、Cayley 图及其性质、点可迁图、边可迁图、弧可迁图、距离可迁图、Moore 图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会从代数的观念看一个图,了解代数图论的基本研究问题在,掌握代数图论的常用方法,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慎密概括的能力,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开拓专业理论的素质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开展相关科学研究打好基础。 二、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图的谱(6学时) 1.1 图的矩阵表示 1.2 特殊图类的谱 1.3 连通性 1.4 自同构性 1.5 代数连通度 1.6 同谱图 1.7 图的同态 1.8 线图与平面图 第二章谱理论的线性代数方法(6学时) 2.1 Perron-Frobenius定理

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

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研究生英语课程是为提高研究生在学术、职业和跨文化交流中的英语能力而设计的。本课程大纲旨在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以确保所有研究生在完成课程后都能具备所需的英语能力。 二、教学目标 1、培养研究生的学术英语能力,包括阅读、写作、听力和口语技能。 2、提高研究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3、培养研究生在学术领域内进行独立研究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 1、学术英语:阅读英文文献、撰写英文论文、准备英文报告。 2、跨文化交流:了解并适应不同文化背景,学习跨文化沟通技巧。 3、独立研究:学习如何进行独立研究,包括文献综述、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和论文撰写。

4、学术道德与规范:了解学术道德规范,包括引用规范、版权保护等。 四、教学方法 1、课堂教学:通过讲座、讨论和案例分析等方式,传授知识和技能。 2、自主学习:鼓励研究生通过在线资源、图书馆等途径进行自主学习。 3、小组合作:通过小组合作项目,提高研究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4、实践应用:组织模拟学术会议、论文发表等实践活动,提高研究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五、评估方式 1、平时作业:包括课堂讨论、小组项目、论文等。 2、期中考试:以闭卷形式进行,测试研究生的学术英语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3、期末论文:要求研究生撰写一篇英文论文,主题自选,评估其独立研究能力和学术英语写作水平。

4、出勤率:将研究生的出勤率纳入评估范围,以确保其积极参与课 堂学习和实践活动。 5、教师评价:教师将对研究生的学习态度、合作精神、独立思考能 力等进行综合评价。 六、教学大纲的实施与调整 本教学大纲的实施应遵循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根据研究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适当调整。教师应在每个学期开始前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并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同时,应定期组织教师进行教学交流和研讨,以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 七、总结 研究生英语课程是提高研究生英语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教学大纲明确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以确保研究生在完成课程后能够具备所需的英语能力。本大纲的实施和调整应遵循实际情况和需求,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研究生的满意度。 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述

工学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工学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1、课程编号:063301 课程中文名称:组合数学32学时/ 2学分 英文译名:Combinatorics 适用领域: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理论、计算机系统结构及通信、交通运输、实验设计、排程等方面 任课教师:钱真、沈晶 教学目的:组合数学是现代数学中发展最快的数学分支。组合数学的研究对象是排列、模式、设计、调度和布局等。高速计算机使得各领域中实际组合问题的求解成为可能,而计算机科学的发展 本身有带来了大量具有挑战性的组合问题。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 1.使学生掌握计数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使学生了解组合设计的基础知识。 3.使学生了解一些优化问题和模型。 4.培养学生的组合思维方法和组合技巧。 教学方式及学时分配: 1.教学方式为课堂授课。 2.学时分配:第一章排列与组合,8学时 第二章母函数与递推关系,8学时 第三章容错原理和鸽巢原理,8学时 第四章Polya定理,4学时 第五章组合设计,2学时 第六章线性规划,2学时 教学主要内容及对学生的要求: 1.教学主要内容:介绍组合数学的基本工具;围绕组合数学的基本问题,重点介绍组合计数问题、简介组合数学求解中的存在问题和组合优化问题。 2.要求:学生学习本课程应具备的先修知识是高等数学(I)、(II)、离散数学。 内容摘要:在第一章中主要介绍组合数学的基本工具,包括加法规则、乘法规则、一一对应规则;线排列和圆排列、不可重组合与可重组合、二项式及多项式定理、排列和组合的生成算法;在第二章至第四章中重点介绍组合计数问题,包括递推关系及其求解;用母函数求解递推关系,母函数在排列组合中的应用;物件性质的组合,特定、全非、恰K性质型容斥原理;鸽巢原理,Ramsey原理;Burnside引理,polya定理,母函数型的Polya定理;在第五章中简介存在问题,包括拉丁方设计,均衡不完全的区组设计,Hadamard矩阵;第六章简介组合优化问题,包括搜索与优化,动态规划法,分支定界法,背包问题、调度问题、最大流量问题的求解,匹配问题。 考核方式:闭卷笔试考试 主要教材:《组合数学》卢开澄清华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目:《程序设计中的组合数学》吴文虎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组合原理及其应用》孙世先张先迪编著国防工业出版社 2、课程编号:063302 课程中文名称:随机过程32学时/ 2学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