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首位获得“菲尔兹奖”的华人数学家

首位获得“菲尔兹奖”的华人数学家

首位获得“菲尔兹奖”的华人数学家
首位获得“菲尔兹奖”的华人数学家

首位获得“菲尔兹奖”的华人数学家

丘成桐,国际著名数学家,祖籍广东省蕉岭县文福镇。1949年出生于广东省汕头市,同年随父母到香港。父亲曾在香港香让学院及香港中文大学的前身崇基学院任教。父教母慈,童年的丘成桐无忧无虑,成绩优异。但在他14岁那年,父亲突然辞世,一家人顿时失去经济来源。尽管丘成桐不得不一边打工一边学习,但他仍然以优异成绩在1966年考入香港中文大学。

1969年初,刚刚从美国加利福利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取得学位的萨拉夫博士,来到香港中文大学执教。丘成桐的杰出才能及表现给萨拉夫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在萨拉夫的推荐下,伯克利分校录取丘成桐为博士研究生,并授予IBM奖学金。于是,丘成桐放弃中文大学学士学位,提前退学,于1969年秋到伯克利。他的导师是著名微分几何学家陈省身。70年代左右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是世界微分几何的中心,云集了许多优秀的几何学家和年轻学者。

在陈省身教授的亲自指导下,丘成桐于1971年获博士学位。丘成桐取得博士学位后,在应邀前往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访问的一年中,他结识了许多年轻的世界一流数学家,包括著名的美国数学家费弗曼。丘成桐在这里受益匪浅,他完成了两篇论文,一篇是关于保形变换的,另一篇是关于常平均曲率子流形的,分别发表在《微分几何杂志》与《美国数学杂志》上。1972年秋,年仅23岁的丘成桐应邀来到纽约大学石溪分校担任副教授,又完成了几篇论文。其中至今仍

具影响的是与劳森合作的关于标量典率与群作用关系的文章。在1973年美国数学会举行的微分几何大会上,丘成桐做了三个学术报告,以卓越的能力和杰出的贡献,向数学界显示了自己在微分几何领域的领先水平。这一年是丘成桐数学事业上十分重要的一年,他完成了题为《完备黎曼流形上调和函数》的著名论文,用他自己的话说,这篇文章是他数学生涯的转折点。

丘成桐教授的第一项重要研究成果是解决了微分几何的著名难题——卡拉比猜想,从此名声鹊起。这一猜测是由著名几何学家卡拉比在1954年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提出的。具体内容如下:设M是紧克勒流形,ω为其克勒形式,给定任意表示第一陈示性类C1(M)的实闭(1,1)型形式ρ,则存在唯一的克勒度量,满足:

(1)其对应的克勒形式与ω决定相同的上同调类;

(2)其里奇形式与给定的(1,1)型形式ρ相同。

这种克勒度量的唯一性早在50年代即为卡拉比本人证明,实际上是偏微分方程极值原理的应用,但存在性一直悬而未决。卡拉比猜测的成立等价于一类复蒙日-安培方程的可解性,由于蒙日-安培方程是完全非线性的,其求解一直是一个困难的问题。1976年底,丘成桐用强有力的偏微分方程估计解决了这一问题。丘成桐还把微分方程应用于复变函数、代数几何等领域取得了非凡成果,比如解决了高维闵考夫斯基问题,证明了塞凡利猜想等。在解决“卡拉比猜想”的同时,他还证明了负定第一陈类的紧克勒流形上克勒-爱因斯坦度量的存在性。

1976年,丘成桐被提升为斯坦福大学数学教授。1978年,他应邀在芬兰举行的世界数学大会上做题为《微分几何中偏微分方程作用》的学术报告。这一报告代表了八十年代前后微分几何的研究方向、方法及其主流。1978年,丘成桐和舍恩合作,首先解决了正质量猜测的特殊情形。他们的定理也喻示了在三维环面上,平坦度量是唯一的具非负标量曲率的黎曼度量,其后不久,他们就解决了最一般情形的正质量猜测。

1975年,丘成桐在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讲演之际,通过与帕普基里亚库波洛斯教授的交谈,掌握了一个怎样从浸入证明嵌入的拓扑技巧。几年后,他与米克斯合作,应用这一技巧解决了道格拉斯-莫里解的嵌入问题,该结果在拓扑学中有许多应用,如三维流形的德恩引理。后者是解决关于S3上群作用的史密斯猜测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基于他的杰出工作, 1983年在华沙举行的世界数学家大会上,他被授予菲尔兹奖章。菲尔兹是加拿大数学家,逝世后将其遗产捐献给世界数学协会,设立了菲尔兹奖,用来表彰在数学上有卓越贡献的数学家,且年龄必须在40岁以下。由于著名的诺贝尔奖中没有数学一项,菲尔兹奖成为世界数学界中的最高荣誉。丘成桐是至今得奖者中唯一的中国人。在此以前,他当选为1979年度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最优秀的科学家,1981年获得世界微分几何界中最高奖之一的美国数学会的维布伦奖。

1984年,丘成桐与乌伦拜克合作,用强有力的偏微分方程估计

方法,解决了稳定丛与杨-米尔斯-埃尔米特度量一一对应的这一问题,丘成桐与乌伦拜克还应用这一定理给出了克勒流形上平坦丛的刻划。1989年夏,美国数学会在洛杉矶举行微分几何大会,丘成桐作为世界微分几何的新一代领导人物出任大会主席。

他不仅具备几何学家的直观能力,而且兼有分析学家的才能。正如著名数学家尼伦伯格在1983年世界数学家大会上介绍丘成桐工作时所指出的,他的工作既深刻又广泛,涉及微分几何的各个方面。

丘成桐对中国数学一直非常关心.1984年起,他招收了十几名中国博士研究生,为中国培养微分几何人才。他一贯认为,不仅要教给学生一些特殊的技巧,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欣赏好的数学问题。他经常运用讨论班的形式,带领学生阅读大量的数学文献,帮助学生从中领会数学的精辟之处。

参考文献

[1]易南轩.数学星空中的璀璨群星.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著名数学家陈省身

著名数学家陈省身 “我们的希望是在21世纪看见中国成为数学大国。”——陈省身 2019年12月3日,国际数学大师、中科院外籍院士陈省身,在天津病逝。享年93岁。陈省身,1911年10月26日生于浙江嘉兴。少年时就喜爱数学,觉得数学既有趣又较容易,并且喜欢独立思考,自主发展,常常“自己主动去看书,不是老师指定什么参考书才去看”。陈省身1927年进入南开大学数学系,该系的姜立夫教授对陈省身影响很大。在南开大学学习期间,他还为姜立夫当助教。1930年毕业于南开大学,1931年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成为中国国内最早的数学研究生之一。在孙光远博士指导下,发表了第—篇研究论文,内容是关于射影微分几何的。1932年4月应邀来华讲学的汉堡大学教授布拉希克对陈省身影响也不小,使他确定了以微分几何为以后的研究方向。1934年,他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院,同年,得到汉堡大学的奖学金,赴布拉希克所在的汉堡大学数学系留学。在布拉希克研究室他完成了博士论文,研究的是嘉当方法在微分几何中的应用。1936年获得博土学位。从汉堡大学毕业之后,他来到巴黎。1936年至1937年间在法国几何学大师E.嘉当那里从事研究。E.嘉当每两个星期约陈省身去他家里谈一次,每次一小时。“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大师面对面的指导,使陈省身学到了老师的

数学语言及思维方式,终身受益。陈省身数十年后回忆这段紧张而愉快的时光时说,“年轻人做学问应该去找这方面最好的人”。 陈省身先后担任我国西南联大教授,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研究员,芝加哥大学、伯克利加州大学终身教授等,是美国国家数学研究所、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的创始所长。陈省身的数学工作范围极广,包括微分几何、拓扑学、微分方程、代数、几何、李群和几何学等多方面。他是创立现代微分几何学的大师。早在40年代,他结合微分几何与拓扑学的方法,完成了黎曼流形的高斯—博内一般形式和埃尔米特流形的示性类论。他首次应用纤维丛概念于微分几何的研究,引进了后来通称的陈氏示性类。为大范围微分几何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工具。他引近的一些概念、方法和工具,已远远超过微分几何与拓扑学的范围,成为整个现代数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陈省身还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博士生。他本人也获得了许多荣誉和奖励,例如1975年获美国总统颁发的美国国家科学奖,1983年获美国数学会“全体成就”靳蒂尔奖,1984年获沃尔夫奖。中国数学会在1985年通过决议。设立陈省身数学奖。他是有史以来惟一获得数学界最高荣誉“沃尔夫奖”的华人,被称为“当代最伟大的数学家”。被国际数学界尊为“微分几何之父”。韦伊曾说,“我相信未来的微分几何学史一定会认为他是嘉当的

代数几何的上帝:他的理论养活了当今过半数的数学家,却拒领菲尔兹奖,在事业巅峰期就退出数学界

代数几何的上帝:他的理论养活了当今过半数的数学家,却拒领菲尔兹奖,在事业巅峰期就退出数学界 仿佛来自虚空 很久很久以前,超模君介绍了一位拒绝一切大奖的“数学高冷之王”——佩雷尔曼(传送门),其实,数学界还有这样一位同样是拒绝了菲尔兹奖的“怪才”——格罗滕迪克(Grothendieck,1928-2014),这两位大师后来均选择退出数学界、隐居起来,更神奇的是,两人相貌竟然有点。。。 左→右:格罗滕迪克、佩雷尔曼 今天,超模君就来介绍一下这位代数几何的上帝吧。1928年,亚历山大·格罗滕迪克出生在德国柏林的一个犹太家庭,父母均是无政府主义者。1933年,纳粹党上台后,父亲逃往更自由的巴黎,同年12月,母亲也跟着去了巴黎,年幼的格罗滕迪克就被留在了汉堡市的一个牧师兼教师家,并开始读书。小格罗滕迪克没用了父母的陪伴,只能寄情于学习,那个时候的他,对于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算术),可以沉迷研究一整天。 1939年,格罗滕迪克升上初中,然而,这个时候,战争一触即发,纳粹党开始了残酷的种族歧视政策,犹太人成为被屠杀的对象。尽管当时无人知晓格罗滕迪克的真实身份,但是他那张典型“犹太脸”使得照顾他的那位牧师压力山大,只

能将他送回母亲身边。来到巴黎的格罗滕迪克终于得以与父母团聚,同时也在法国继续自己的学业。 不过,这样的好日子并没有持续几天,父亲就被送进有“死亡工厂”之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最终也丧命在此。 纳粹把欧洲各国的犹太人押运到奥斯维辛母亲与格罗滕迪 克也被送进了法国南部的一个集中营里,幸运的是,这个集中营的当局“不太尽职”,因此,在这里,人们可以自由进出,而格罗滕迪克作为年纪最大的孩子,还被允许上学!尽管当时那间学校距离集中营超过5公里,但是,格罗滕迪克还是风雨无阻,每天坚持穿着湿透了的靴子去上学。 在这段时间,格罗滕迪克学到了很多基础知识,不过,格罗滕迪克对那位教他数学的老师很有意见。因为在一次数学测验中,题目是证明三角形全等的三种情形之一,格罗滕迪克没有应用课本上的证明方法,而是自己给出了全新的证明,然而老师死扣课本,给格罗滕迪克打了很低分。 老师这种“臣服于教科书的权威”的心态着实让格罗滕迪克震惊,渐渐地,格罗滕迪克开始独立研究一些数学问题。这样相对稳定的时光持续了两年之后,格罗滕迪克被送到了“瑞士救济团”为避难的儿童设立的一个儿童福利院,而母亲则被迁移到了另外一个集中营。 在福利院,格罗滕迪克继续在混乱不安定的环境下,一边躲躲藏藏,一边继续学业,并得到业士学位(即通过中学毕业

1900年巴黎数学家大会上的讲话

数学问题 ――在1900年巴黎国际数学家代表会上的讲演 大卫?希尔伯特 我们当中有谁不想揭开未来的帷幕,看一看在今后的世纪里我们这门科学发展的前景和奥秘呢?我们下一代的主要数学思潮将追求什么样的特殊目标?在广阔而丰富的数学思想领域,新世纪将会带来什么样的新方法和新成果? 历史教导我们,科学的发展具有连续性。我们知道,每个时代都有它自己的问题,这些问题后来或者得以解决,或者因为无所裨益而被抛到一边并代之以新的问题。如果我们想对最近的将来数学知识可能的发展有一个概念,那就必须回顾一下当今科学提出的、期望在将来能够解决的问题。现在,当此世纪更迭之际,我认为正适于对问题进行这样一番检阅。因为,一个伟大时代的结束,不仅促使我们追溯过去,而且把我们的思想引向那未知的将来。 某类问题对于一般数学进展的深远意义以及它们在研究者个人的工作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不可否认的。只要一门科学分支能提出大量的问题,它就充满着生命力;而问题缺乏则预示着独立发展的衰亡或中止。正如人类的每项事业都追求着确定的目标一样,数学研究也需要自己的问题。正是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研究者锻炼其钢铁意志,发现新方法和新观点,达到更为广阔和自由的境界。 想要预先正确判断一个问题的价值是困难的,并且常常是不可能的;因为最终的判断取决于科学从该问题得到的获益。虽说如此,我们仍然要问,是否存在一般的准则可借以鉴别出好的数学问题。一位法国老数学家曾经说过:“要使一种数学理论变得这样清晰,以致你能向在大街上遇到的第一个人解释它。在此以前,这一数学理论不能被认为是完善的。”这里对数学理论所坚持的清晰性和易懂性,我想更应以之作为对一个堪称完善的数学问题的要求;因为,清楚的、易于理解的问题吸引着人们的兴趣,而复杂的问题却使我们望而却步。 其次,为着具有吸引力,一个数学问题应该是困难的,但却不应是完全不可解决而致使我们白费力气。在通向那隐藏的真理的曲折道路上,它应该是指引我们前进的一盏明灯,最终并以成功的喜悦作为对我们的报偿。 以往的数学家惯于以巨大的热情去致力解决那些特殊的难题。他们懂得困难问题的价值。我只提醒大家注意伯努利提出的“最速降落线”问题,在公开宣布这一问题时,伯努利说:经验告诉我们,正是摆在面前的那些困难而同时也是有用的问题,引导着有才智的人们为丰富人类的知识而奋斗。以默森、帕斯卡、费马、维维安尼等人为榜样,伯努利在当时杰出的分析学家面前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好比一块试金石,通过它,分析学家们可以检验其方法的价值,衡量他们的能力。伯努利因此而博得数学界的感谢。变分学的起源应归功于这个伯努利问题和相类似的一些问题。 如所周知,费马曾断言丢番图方程(a、b和c为整数)除去 某些自明的情形外是不可解的。证明这种不可解性的尝试,提供了一个明显的例子,说明这样一个非常特殊,似乎不十分重要的问题会对科学产生怎样令人鼓舞的影响。受费马问题的启发,库麦尔(Kummer)引进了理想数,并发现了把一个循环域的数分解为理想素因子的唯一分解定理,这一定理今天已被戴德金和克罗内克推广到任意代数域,在近代数论中占有中心地位,而且其意义已远远超出数论的范围而深入到代数和函数论的领域。 说到另一很不相同的研究领域,请大家注意三体问题。由庞加莱引进到天体力学中来的那些卓有成效的方法和影响深远的原则,今天也被实用天文学家所确认和应用,而它们正是起因于庞加莱对三体问题的研究,他重新研究了这个困难问题并使它更接近于解决。 上述两个问题――费马问题和三体问题――对我们来说似乎是两个相反的极端。前者是纯推理的发现,属于抽象数论的领域,后者则是天文学向我们提出的问题,是理解最简单的

2002年北京国际数学家大会

2002年北京国际数学家大会 (ICM 2002 北京) 一 ICM2002 我国做45分钟报告的数学家 第24 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于2002 年8 月20 日至28 日在北京举行,有101 个国家和地区的4270 余名数学家参加了会议,其中1%来自澳洲,3%来自非洲,56%来自亚洲,16%来自美洲,24%来自欧洲。 ICM2002大会其间,马宁()领导的程序委员会以及19个国际专家组选出20个大会报告和174个特邀报告,代表了近期数学科学领域中的前沿成果与重大发展。菲尔兹奖和奈瓦林纳奖获得者的报告无疑将是大会学术活动中最精彩的部分。作1小时大会报告的20 名国际知名数学家来自美国、法国、英国、日本、意大利、丹麦、俄罗斯等国,他们的报告代表了当今国际数学发展的最高水平。ICM2002大会45分钟分组报告共有逻辑、代数、拓扑、数论等19 个学科组,学术交流内容涵盖十分广泛,有174名学者在各学科组作了邀请报告。 此外,为了充分利用这个4年一次的难得的大聚会,大会提供一切可能的学术交流条件。凡已注册登记者均可报名作15分钟的专题报告,大会予以安排。1114人作了15 分钟的小组分组报告,张贴了93 篇墙报,报告(含张贴墙报者)总人数超过1400 人。 在往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上,我国大陆被邀请作45分钟报告的数学家有华罗庚、吴文俊、陈景润、冯康、张恭庆、马志明等。陈省身、丘成桐等华人数学家曾被邀请作1小时大会报告。 ICM2002大会有3名华裔数学家作1 小时大会报告,他们分别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北京大学“长江学者”田刚,华人数学家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肖荫堂和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张圣容,有12位我国大陆数学家作45分钟邀请报告,他们分别是:丁伟岳、王诗宬、龙以明、曲安京、严加安、张伟平、陈木法、周向宇、洪家兴、郭雷、萧树铁和葛力明,ICM2002会议是历史上华人数学家作大会报告和邀请报告人数最多的一次大会。 二 ICM2002 卫星会议、公众报告情况 ICM2002举行了46 个卫星会议,为大会增添了风光。这些卫星会议分布在中国的26个城市以及日本、俄罗斯、新加坡、韩国和越南的6个城市。几乎每一个卫星会议都是国际合作的成果,一些菲尔兹奖、沃尔夫奖(Wolf Prize)和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参与使得这些卫星会议更加引人注目。尽管举办卫星会议一直是国际数学家大会的惯例,但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扩大了卫星会议的规模,并使之对国际数学家大会的圆满成功更有意义。

2021年QS世界大学前十名_排行榜

2021年QS世界大学前十名_排行榜 15、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简称“清华”,始建于1911年,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的全国重点大学。学校位列“211工程”、“985工程”,入选“2011计划”、“珠峰计划”、“111计划”,为九校联盟、松联盟、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亚洲大学联盟、环太平洋大学联盟、清华―剑桥―MIT低碳大学联盟成员、中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被誉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 14、洛桑联邦理工学院

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又译瑞士联邦理工学院(洛桑),成立于1969年,是一所世界顶尖的理工院校。学校位于瑞士的法语区,与德语区的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是姊妹院校。两所院校以及相应研究机构共同组成了瑞士联邦理工学院,直接由联邦政府管理。在教学与研究之外,洛桑联邦理工学院还负责操作核反应堆CROCUS,一个托卡马克聚变反应堆(Tokamak Fusion reactor),一台Blue Gene/Q 超级计算机以及P3 bio-hazard设施等。学校以其师生比例,国际视野以及科研影响力而闻名。 13、南洋理工大学 南洋理工大学,简称南大(NTU),为国际科技大学联盟发起成员、AACSB 认证成员、国际事务专业学院协会(APSIA)成员,是新加坡一所科研密集型大学,在纳米材料、生物材料、功能性陶瓷和高分子材料等许多领域的研究享有世界盛名,为工科和商科并重的综合性大学。南洋理工大学前身为1955年由民间发动筹款运动而创办的南洋大学,南洋大学的倡办人是新马胶业钜子陈六使先生,云南园校址由新加坡福建会馆捐赠;1981年,新加坡政府在南洋大学校址成立南洋理工学院,为新加坡经济培育工程专才。 12、普林斯顿大学

国际数学家大会颁发的四项奖项

国际数学家大会颁发的四项奖项 现在国际数学家大会颁发菲尔兹奖、奈望林纳奖、高斯奖、陈省身奖四项奖。 一菲尔兹奖 国际数学家大会在开幕式上颁发菲尔茨奖,它以终生致力于数学研究的菲尔兹教授的名字命名。菲尔兹奖是数学领域的一项国际大奖,每四年颁发一次,每次至多四名,只授予四十岁以下的数学家,表彰数学上的重要贡献,授予的原因只能是“已经做出的成就”,如此苛刻的获奖条件使获得菲尔茨奖的难度超越了诺贝尔奖。菲尔兹奖只是一枚金质奖章和1500美元的奖金,与诺贝尔奖金的十万美元相比是微不足道,但是在各国数学家的眼里,菲尔兹奖所带来的荣誉可以与诺贝尔奖媲美。 菲尔兹奖由国际数学联盟主持评定,只在每四年召开一次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颁发。国际数学联盟的日常事务由任期四年的执行委员会领导进行,近年来,这个委员会设主席一人,副主席二人,秘书长一人,一般委员五人,都是由在国际数坛上有影响的著名数学家担任。每次大会的议程,由执委会提名一个九人咨询委员会来编定。菲尔兹奖的获奖人,由执委会提名一个八人评定委员会来遴选。评委会的主席也是执委会的主席。菲尔兹奖的评委会首先每人提名,从全世界第一流数学家中遴选,集中提出近四十个值得认真考虑的候选人,然后进行充分的讨论并广泛听取各国数学家的意见,最后在评定委员会内部投票决定本届菲尔兹奖的得奖人。因此,就权威性与国际性而言,任何其他的奖励都无法与菲尔兹奖相比。 菲尔兹奖自1936年设立以来每4年在大会开幕式上由主办国国家元首颁奖,截至目前共有17个国家的52名数学家得奖,其中美国得主最多,共有13名,其次是法国人(12名)和英国人(7名)。

二奈望林纳奖 国际数学家大会从1982年开始颁发奈望林纳奖,每4年一次,一次只有一位获奖者,得奖者不大于40岁。奈望林纳奖奖励在在计算机科学的数学领域(比如计算机科学、程序语言、代数分析)最杰出的数学成就。金制奖章上刻着拉尔夫·奈望林纳等的头像。1950年,奈望林纳成为第一位将计算机的使用引入芬兰的数学家。 奈望林纳奖1981年由国际数学家大会执行委员会设立。1982年4月接受赫尔辛基大学的馈赠,以纪念在1980年过世的芬兰数学家罗尔夫·奈望林纳而命名。奖项为一面金牌和奖金。 奈望林纳奖自1982年开始颁发,至2010年共有八人获奖。 1982年,美国数学家罗伯特·塔尔杨,他在计算机科学的数学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对算法设计和算法分析有重要建树。 1986年,英国数学家L.瓦利亚特,他对理论计算机科学的每一个分支都有决定性的影响,有关计算问题的理论是他最重要、最深刻的贡献。 1990年,苏联数学家A.A.拉兹博洛夫,他对计算复杂性理论有重要建树,特别是对单调布尔函数的复杂度做了很好的工作。 1994年,以色列数学家A.威治森,他在关于零知识证明方面的工作极有成就。 1998年,美国数学家肖尔,他对量子计算算法有重要贡献。 2002年,印度数学家M.苏丹,他在概率可析验证明、最优化问题的不可逼近性以及纠错码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6年,美国康奈尔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乔恩·克莱伯格(Jon Kleinberg),他的工作为重要的实际问题带来了深刻的理论见解,它们已成为认识和管理今天日益增多的网络世界的核心。从网络分析和线路安排、数据挖掘到几何比较和蛋白质结构的分析,他的工作横跨多个领域。除了对研究的基础性的贡献外,他还深入思考技术对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影响。 2010年,美国人丹尼尔·斯皮尔曼(Daniel Spielman)。因其在线性规划中的平滑分析、基于图的代码算法以及数值计算中图论的应用而获奖。 三高斯奖 国际数学家大会从2006年开始颁发高斯奖,以后每4年一次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上颁发。高斯奖设立的正式通告发布于“数学王子”高斯诞辰225年之际2002年4月30日,并以其名字命名。获奖者由国际数学联盟遴选的评审团评定。 高斯奖是德国数学联盟与国际数学联盟联合颁发,并由德国数学联盟管理的国际性数学奖项,该奖由一枚奖章和奖金(1万欧元)组成,其奖金来源是1998年柏林国际数学家大会的经费结余。

为何获诺贝尔奖的华人都不是中国大陆人

为何获诺贝尔奖的华人都不是中国大陆人? 目前公布的诺贝尔奖的奖项里,让爱国愤青欢呼雀跃的无疑是华人科学家高锟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了,不过,让爱国愤青非常失望的是,高锟虽然是华人科学家,却是英国和美国双重国籍。他得到诺贝尔奖的研究,也都是在英国标准电话电缆公司任职时完成的。 到目前为止,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类奖项的华人已有8位,李政道和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崔琦、朱棣文、钱永健、高锟,他们全部都不是中国人,他们受的教育,和“新中国”教育几乎都毫无关系。 这是什么原因呢?道理很简单,现在国内的小学、中学、大学都是培养脑残的基地。科学研究,是依赖于创新能力,而不是死记硬背能力。而60年来“新中国”的教育,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都是培养死记硬背,记住唯一标准答案的应试教育。 这几天,诺贝尔奖的各个奖项逐渐公布。目前最新公布的是诺贝尔文学奖,由德国女作家获得,此前几天已经公布的化学奖,由美国和以色列科学家共同获得,生理学或医学奖由三名美国科学家获得。 目前公布的奖项里,让爱国愤青欢呼雀跃的无疑是诺贝尔物理学奖了,是由华人科学家高锟和两名美国人获得,表彰他们对于光纤通信的突破性研究。不过,让爱国愤青非常失望的是,高锟虽然是华人科学家,还曾经担任过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却是英国和美国双重国籍。他得到诺贝尔奖的研究,也都是在英国标准电话电缆公司任职时完成的。1948年,高锟就随父移居英国殖民地香港,入读圣约瑟书院,1957年毕业于英国格林尼治大学电机工程系,1965年获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电机工程博士学位。 国内媒体在报道华人获得诺贝尔奖时,总千方百计想找出他们和中国的关系。去年钱永健获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国内媒体都报道他是钱学森的侄子,某媒体采访钱永健,还称他获奖是中国人的骄傲,钱永健当场就说,他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 不仅如此,其实只要统计一下,就会发现,到目前为止,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类奖项的华人已有8位,他们分别是: 195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和杨振宁、 1976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 1986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李远哲、 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崔琦、 199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 2008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钱永健、 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高锟 他们全部都不是中国人,他们受的教育,和“新中国”教育几乎都毫无关系。 李政道、杨振宁毕业于民国时期的西南联合大学,后赴美求学;丁肇中的中学时代在台湾度

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会标

课件3 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会标 课件编号:ABⅤ-3-4-1. 课件名称: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会标. 课件运行环境:几何画板4.0以上版本. 课件主要功能:配合教科书“3. 4 基本不等式: 2b a a b + ≤”的教学. 课件制作过程: (1)新建画板窗口,选择【线段】工具,画一条水平线段,选择线段两端点,按Ctrl+K,加注标签并用【文本】工具改为A1、A2. (2)选择点A1,单击【Transform】(变换)菜单的【Mark Center】(标记中心),选择线段A1A2和点A2,单击【Transform】菜单的【Rotate】(旋转),弹出“Rotate”对话框,如图1,把“Fixed Angle”栏改为90o,单击【Rotate】,选择旋转所得点,按Ctrl+K,加注标签并用【文本】工具改为A4.选择点A2,单击【Transform】菜单的【Mark Center】,选择线段A1A2和点A1,单击【Transform】菜单的【Rotate】,弹出“Rotate”对话框,把“Fixed Angle”栏改为-90o,单击【Rotate】,选择旋转所得点,按Ctrl+K,加注标签并用【文本】工具改为A3.选择点A3、A4,按Ctrl+L连成线段. (3)选择线段A1B4,单击【Construct】(构造)菜单中的【Point On Segment】(线段上的点),为所构造点加注标签并用【文本】工具改为A.选择点A1,单击【Transform】菜单的【Mark Center】,选择点A,单击【Transform】菜单的【Rotate】,弹出“Rotate”对话框,把“Fixed Angle”栏改为-90o,单击【Rotate】,选择旋转所得点,加注标签A′. (4)依次选择点A、A4,单击【Transform】菜单的【Mark Vector】(标记向量),选择点A2,单击【Transform】菜单的【Translate】(平移),弹出“Translate”对话框,如图2,单击【Translate】完成,选择平移所得点,加注标签并改为C.(5)依次选择点A2、A′,单击【Transform】菜单的【Mark Vector】,选择点A3,单击【Transform】菜单的【Translate】,弹出“Translate”对话框,单击【Translate】完成,选择平移所得点,加注标签并改为D.

菲尔兹奖列表

菲尔兹奖 年份国际数学家大会 地点 得主(国籍,当年生日后岁数)[1] 2014韩国首尔待定 2010印度海得拉巴厄隆·林登斯特劳斯(以色列,40岁) 吴宝珠(越南/法国,37岁) 斯塔尼斯拉夫·斯密尔诺夫(俄罗斯,39岁)赛德瑞·维拉尼(法国,36岁) 2006西班牙马德里安德烈·奥昆科夫(俄罗斯,37岁) 格里戈里·佩雷尔曼(拒辞不受)(俄罗斯,40岁)陶哲轩(澳大利亚,31岁) 文德林·维尔纳(法国,38岁) 2002中国北京 洛朗·拉福格(法国,36岁) 弗拉基米尔·沃埃沃德斯基(俄罗斯,36岁) 1998德国柏林理查德·博赫兹(英国,生于南非,39岁)威廉·蒂莫西·高尔斯(英国,35岁) 马克西姆·孔采维奇(俄罗斯,34岁) 柯蒂斯·麦克马伦(美国,40岁) 1994瑞士苏黎世让·布尔甘(比利时,40岁) 皮埃尔-路易·利翁(法国,38岁) 让-克里斯托夫·约科兹(法国,37岁)叶菲姆·泽尔曼诺夫(俄罗斯,39岁) 1990日本京都弗拉基米尔·德林费尔德(苏联,36岁) 沃恩·弗雷德里克·兰德尔·琼斯(新西兰,38岁)森重文(日本,39岁) 爱德华·威滕(美国,39岁)

1986美国加州柏克莱西蒙·唐纳森(英国,29岁) 格尔德·法尔廷斯(西德,32岁) 迈克尔·哈特利·弗里德曼(美国,35岁) 1982波兰华沙阿兰·孔涅(法国,35岁) 威廉·瑟斯顿(美国,36岁) 丘成桐(美国,生于中国,33岁) 1978加拿大温哥华皮埃尔·德利涅(比利时,34岁) 查尔斯·费夫曼(美国,29岁) 格列戈里·亚历山德罗维奇·马尔古利斯(苏联,32岁)丹尼尔·格雷·奎林(美国,38岁) 1974芬兰赫尔辛基 恩里科·邦别里(意大利,34岁) 大卫·芒福德(美国,生于英国,37岁) 1970法国尼斯艾伦·贝克(英国,31岁) 广中平祐(日本,39岁) 谢尔盖·诺维柯夫(苏联,32岁) 约翰·格里格斯·汤普森(美国,38岁) 1966苏联俄罗斯莫斯 科 迈克尔·阿蒂亚(英国,37岁) 保罗·寇恩(美国,32岁) 亚历山大·格罗滕迪克(无国籍,居于法国,生于德国, 38岁) 斯蒂芬·斯梅尔(美国,36岁) 1962瑞典斯德哥尔摩 拉尔斯·赫尔曼德(瑞典,31岁) 约翰·米尔诺(美国,31岁) 1958英国苏格兰爱丁 堡 克劳斯·弗里德里希·罗思(英国,33岁) 勒内·托姆(法国,35岁) 1954荷兰阿姆斯特丹 小平邦彦(日本,39岁) 让-皮埃尔·塞尔(法国,28岁)

首位获得“菲尔兹奖”的华人数学家

首位获得“菲尔兹奖”的华人数学家 丘成桐,国际著名数学家,祖籍广东省蕉岭县文福镇。1949年出生于广东省汕头市,同年随父母到香港。父亲曾在香港香让学院及香港中文大学的前身崇基学院任教。父教母慈,童年的丘成桐无忧无虑,成绩优异。但在他14岁那年,父亲突然辞世,一家人顿时失去经济来源。尽管丘成桐不得不一边打工一边学习,但他仍然以优异成绩在1966年考入香港中文大学。 1969年初,刚刚从美国加利福利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取得学位的萨拉夫博士,来到香港中文大学执教。丘成桐的杰出才能及表现给萨拉夫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在萨拉夫的推荐下,伯克利分校录取丘成桐为博士研究生,并授予IBM奖学金。于是,丘成桐放弃中文大学学士学位,提前退学,于1969年秋到伯克利。他的导师是著名微分几何学家陈省身。70年代左右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是世界微分几何的中心,云集了许多优秀的几何学家和年轻学者。 在陈省身教授的亲自指导下,丘成桐于1971年获博士学位。丘成桐取得博士学位后,在应邀前往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访问的一年中,他结识了许多年轻的世界一流数学家,包括著名的美国数学家费弗曼。丘成桐在这里受益匪浅,他完成了两篇论文,一篇是关于保形变换的,另一篇是关于常平均曲率子流形的,分别发表在《微分几何杂志》与《美国数学杂志》上。1972年秋,年仅23岁的丘成桐应邀来到纽约大学石溪分校担任副教授,又完成了几篇论文。其中至今仍

具影响的是与劳森合作的关于标量典率与群作用关系的文章。在1973年美国数学会举行的微分几何大会上,丘成桐做了三个学术报告,以卓越的能力和杰出的贡献,向数学界显示了自己在微分几何领域的领先水平。这一年是丘成桐数学事业上十分重要的一年,他完成了题为《完备黎曼流形上调和函数》的著名论文,用他自己的话说,这篇文章是他数学生涯的转折点。 丘成桐教授的第一项重要研究成果是解决了微分几何的著名难题——卡拉比猜想,从此名声鹊起。这一猜测是由著名几何学家卡拉比在1954年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提出的。具体内容如下:设M是紧克勒流形,ω为其克勒形式,给定任意表示第一陈示性类C1(M)的实闭(1,1)型形式ρ,则存在唯一的克勒度量,满足: (1)其对应的克勒形式与ω决定相同的上同调类; (2)其里奇形式与给定的(1,1)型形式ρ相同。 这种克勒度量的唯一性早在50年代即为卡拉比本人证明,实际上是偏微分方程极值原理的应用,但存在性一直悬而未决。卡拉比猜测的成立等价于一类复蒙日-安培方程的可解性,由于蒙日-安培方程是完全非线性的,其求解一直是一个困难的问题。1976年底,丘成桐用强有力的偏微分方程估计解决了这一问题。丘成桐还把微分方程应用于复变函数、代数几何等领域取得了非凡成果,比如解决了高维闵考夫斯基问题,证明了塞凡利猜想等。在解决“卡拉比猜想”的同时,他还证明了负定第一陈类的紧克勒流形上克勒-爱因斯坦度量的存在性。

最有望获得2014年诺贝尔奖的4华裔科学家简介,诺贝尔奖公布时间

最有望获得2014年诺贝尔奖的4华裔科 学家简介,诺贝尔奖公布时间 随着2014年诺贝尔奖公布时间的临近,华裔科学家能否得奖开始被公众关注。而目前,诺贝尔奖4华裔科学家有望上榜。张首晟、杨培东、邓青云、钱泽南四位华裔科学家成夺奖热门人选。而与此前获诺奖的华裔科学家不同的是,张首晟、杨培东是改革开放后在国内接受教育的新一代,两人成为今年诺奖热门人选更令国人期待。杨培东和邓青云此前曾分别在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讲学。 2014年诺奖公布时间 生理学或医学奖:北京时间6日17时30分

物理学奖:北京时间7日17时45分 化学奖:北京时间8日17时45分 和平奖:北京时间10日17时 经济学奖:北京时间13日19时 根据传统瑞典皇家科学院规定,文学奖公布时间,另行通知。 诺贝尔奖4华裔科学家个人简介 张首晟:“拓扑绝缘体”让电脑运算加速 1963年生于上海,1978年考入复旦大学,现为斯坦福大学教授。 “他早就应该得诺贝尔奖了” ,昨日,长期研究诺贝尔奖的华中 科技大学物理系退休教授杨建邺表示,对张首晟成今年诺奖物理奖获奖热门人物并不奇怪 1978年,15岁的张首晟高考被复旦大学录取,后出国深造。他

2006年提出“拓扑绝缘体”理论,次年实验得到证实,并因此获得 “欧洲物理奖”等三大顶级奖项。“拓扑绝缘体”意义在于,可提高计算机的计算极限,“约可以提高一倍”。 张首晟用“集市”和“高速公路”为例讲述该成果应用和意义:电子在芯片中移动就像跑车开进集市中,再怎么高档也跑不快;但若在高速公路上就可畅行无阻。这可能是未来计算机持续进步的关键。 杨培东:用纳米技术提高计算机存储量 1971年生于江苏,本科就读于中国科技大学,现为加州大学伯 克利分校教授 与张首晟一道列为今年诺奖物理学奖获奖热门人物的还有华裔 科学家杨培东,其在纳米领域的研究有助于提高计算机存储量。他还是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特聘教授。 今年4月,杨培东到武汉大学做报告,畅谈“ 21世纪的材料革 新”。在当日演讲中,他就曾表示,希望今后能够用电流来激活纳米 激光器,这样纳米激光器就能用于电路。而最终,他预测纳米激光器有可能被用于鉴别化学物质、提高计算机磁盘和光子计算机的信息存储量等。

国际数学家大会和我们_数学论文

编者语:此文主要向大家介绍一些不太熟悉的情况,如国际数学家大会,数学与诺贝尔奖,......希望大家能读一下,开扩一些眼界,要想成为一个成功的人,不仅需要掌握好知识,还应该有意识地增长自己的见识,有开阔的眼界,这是很重要的,希望中学教师和中学生朋友把思维开放一些。这次我们介绍国际数学家大会的源由,本文是摘自前中国数学会理事长,北京大学教授张恭庆院士的文章。 1998年8月15日,德国的德累斯顿(Dresden)市晴空万里,气候宜人。几座零星高耸的大厦座落在庄严古朴的哥特式建筑之中,为这座历史名城增添了几分现代气息。位于易北河畔的白勒威(Bellevue)旅馆,融古典与现代风格于一体,显得华贵高雅。来自59个国家与地区的129名数学会代表和30名观察员,云集大会议厅,正在举行国际数学联盟(InternationalMathematicalUnion即IMU)代表大会。会议的一项重要议程是确定将于2002年举行的下届国际数学家大会(InternationalCongressofMathematicians简记作ICM)的会址。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辨论之后,决定用无记名投票方式在申办国中国和挪威之中作出选择。下午两点半,当大会主席宣布中国以99票压倒多数取得在北京举行ICM的主办权时,会场暴发出热烈的掌声。会后,许多国家的代表纷纷涌向与会的中国代表,握手致贺。这是国际数学家大会经历了整整一个世纪之后,第一次将要在一个发展中国家召开。又由于它将是本世纪的第一次国际数学家大会。世界数学史将因此而掀开新的一页。 国际数学家大会是世界数学家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盛会,每四年召开一次,规模逐渐扩大,近年来一般在四千人左右。为期十天的会议,其主要内容是进行学术交流,并颁发两项数学奖,即:菲尔兹(Fields)奖和亲瓦林纳(Nevanlinna)奖。学术交流的形式很多,主要是由大会程序委员会邀请的大会(Plenary)报告(l个小时)和分会(session)报告(45分钟)。近几届大会把数学分为19个方面。一般说来,除数学史和数学教育而外,从每个方面选择一位有重要贡献的数学家作大会报告,综合介绍该方面近些年来最重要的成就。对每个方面又组织分会,邀请若干名(各分会名额不等)在近四年中作出突出研究成果的数学家作分会报告,介绍该领域中各个方向上的重要进展。因为这些报告都是由在学术上有权威地位的数学家组成的程序委员会提名邀请的,所以从总体上看、其报告内容都很精彩,并能较全面地反映出近四年中数学各分支的最重要进展。对于精力旺盛、渴望了解数学前沿的数学家来说,真是“琳琅满目,目不暇接”,在这十天的会议中可以学到许多平时学不到的东西。ICM出版的会议录一直是标志数学现状的重要文献。为了充分利用这个四年一次的难得的大聚会,大会提供一切可能的学术交流条件。凡已注册登记者均可报名作15分钟的专题报告,大会予以安排。愿意寻觅知音讨论问题的数学家也可在专设的场所,以“大字报”的方式,把自己的结果写出来,吸引有兴趣的与会者当面交流。 以外,大会还安排各种特别讲座。例如,未被邀请作报告的菲尔兹奖或亲瓦林纳奖的获奖者往往会应邀作特别讲座,妇女数学家组织也设有专门讲座,邀请杰出的女数学家讲演,等等。 与会者还可以自由结合,举行专题小会。凑上几个志同道合者便可借教室当作会场,只须事先在布告栏及每日新闻上发个通知以吸引听众。地区性的数学联合会和对数学教育改革有兴趣的学者也不放过机会,抽空召开园桌会议,商讨工作、交流看法。 许多数学家对新的软件有天然的爱好,国际数学家大会便成了展示新软件的盛大场所。书展也是数学家大会的一景。各出版商都争着在会场设置摊位,陈列新书,当场出售。与会者往往利用报告间隙和休闲时间去“逛书市”。 大会第一天上午是开幕式,因其隆重,主办国的元首一般都要派代表致辞祝贺,该国科、教方面负责人也要到会讲话,开幕式上还要颁发两奖。闭幕式则于最后一天下午举行,一般由IMU主席致闭幕词,与会代表要向东道主国致谢词,另外,下届主办国要对各国数学家致欢迎词。

历届菲尔兹奖得主汇总

F i e l d s(菲尔兹)奖 菲尔兹奖(Fields Medal)是一个在国际数学联盟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颁发的奖项。每四年颁奖一次,颁给有卓越贡献 3、A.Selberg(赛尔伯格)(1917--) 美籍挪威数学家。在筛法理论、素数定理、黎曼假设、弱对称黎曼空间中的调和分析、不连续群及其对于狄里克雷级数的应用、连续群的离子群等领域有突出贡献,在数论学界有崇高声望。1950年在第11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上获奖。 没有任职 4、L.Schwartz(施瓦尔茨)(1915--2002) 法国数学家。创立了广义函数论,在泛函分析、概率论、偏微分方程等领域均有突出工

作。1950年在第11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上获奖。 没找到任职,但政治上活跃。 5、K.Kodaira(小平邦彦)(1915--1997) 日本数学家。推广了代数几何的一条中心定理——黎曼-罗赫定理,证明了狭义卡勒流形是代数流形,得到了小平邦彦消没定理,在代数几何和微分方程等多个领域都有突出工作。1954年在第12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上获奖。 1971-1973年小平邦彦任东京大学理学院院长(在他缺席的情况下选上的)。1983年他又毅然接下了1990年国际数学家大会营运委员会主席的职位。 不适合这个工作。在1987—1990任国际数学联盟副主席。 10、https://www.doczj.com/doc/5f15064119.html,nor(米尔诺)(1931--) 美国数学家。证明了微分拓扑中7维球面上存在多种微分结构,否定了庞加莱主猜想。1962年在第1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上获奖。 1963—1966年任数学系主任,曾担任美国数学会副主席,从1989年起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数学研究所所长。 11、M.F.Atiyah(阿蒂亚)(1929--)

历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简介

国际数际数学家大会(InternationalCongressofMathematicians),是数学家们为了数学交流,展示、研讨数学的发展,会见老朋、结交新朋友的国际性会议。是国际数学界最大的盛会。 一般四年举行一次(除了第一、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停顿外)。首次大会举行于1897年,至今共举行了21次。出席的数学家的人数,最少的一次是208人,最多的一次是4000多人。 每次大会一般都邀请一批杰出数学家分别在大会上作一小时的学术报告和学科组的分组会上作45分钟学术报告,凡是出席大会的数学家都可以申请在分组会上作10分钟的学术报告,或将自己的论文在会上散发。 现将历次大会简介如下: 第一届国际数际数学家大会时间:1897。地址:瑞士苏黎世。参加人数:208人。主席:K.F.盖泽尔(Geiser,瑞士数学家、苏黎世工学院教授)。在大会上作报告的数学家共有4位:J.H.庞加莱(但他因病缺席,由J.弗兰纽尔(Franel)替它宣读论文)A.胡尔维茨(Hurwitz),C.F.克莱因,G.皮亚诺(Peano)。这次大会以J.H.庞加莱报告的《关于纯分析和数学物理》及C.F.克莱因报告的《目前高等数学问题》,著称于世。 第二届国际数际数学家大会时间:1900年。地址:法国巴黎。参加人数:229人。主席:J.H.庞加莱。C.埃尔米特(Hermite,法国数学家)担任名誉主席。大会上作报告的数学家共有4位:M.康托(Cantor),M.G.米塔——列夫勒,V.沃尔泰拉(V olterra),J.H庞加莱。这次大会以D.希尔伯特在历史与教育两组联席会上的讲演《未来的数学问题》(在刊印的讲稿中,他共列出23个问题,但他在实际讲演中,因时间关系只讲了其中10个问题,即1,2,6,7,8,13,16,19,21,22),确立了这次巴黎国际数学家大会在数学史上的地位。他认为:“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讨,可以期待科学的进步。” 第三届国际数际数学家大会时间:1904年。地址:德国海德堡。参加人数:336人。主席:H.韦伯(Weber,德国数学家)在大会上作报告的数学家共有4位:G.格林希尔(Greenhill),P.班勒卫(Painleve),C.塞格雷(Segre),W.沃廷格(Wirtinger)。这次大会正值德国著名数学家C.G.L.稚可比(Jacobi)诞辰100周年,在H.韦伯致辞后,海德堡大学的数学教授L.柯尼希贝格(Konigsberger)作了纪念C.G.L.雅可比的纪念演说,他在演说中对C.G.L.雅可比作了高度的评介。大会期间还展出了近十年来的数学文献,数学仪器和模型。 第四届国际数际数学家大会时间:1908年。地址:意大利罗马。主席:P.布拉塞纳(Blaserna,罗马科学院院长。)意大利国王亲临开幕式会场以表祝贺、欢迎。被邀请在大会上作报告的数学家共7位:J.H.庞加莱,已达布(Darboux),D.希尔伯特,C.F.克莱因,V.沃尔泰拉,G.韦罗内塞(Veronese),S.纽科姆(Newcomb)。但是,D.希尔伯特和C.F.克莱因都谢绝了邀请;J.H.庞加莱因病也未能亲临大会作报告。这以大会上颇具特色的活动是颁发卡西亚(Cuccia)奖,一枚金质奖章和3000法朗,此奖“以奖赏推进代数挠曲线研究的重要论文”。

国际数学界的最高奖---菲尔兹奖

国际数学界的最高奖---菲尔兹奖 诺贝尔奖金中为什么没有设数学奖?对此人们一直有着各种猜测与议论。每年一度的诺贝尔物理、化学、生理学和医学奖,表彰了这几个学科中的重大成就,奖掖了科学精英,可谓举世瞩目。不设数学奖,对于这个重要的基础学科,岂不是失去了一个在世界范围内评价重大成就和杰出人才的机会?其实,数学领域中也有一种世界性的奖励,这就是每四年颁发一次的菲尔兹奖。在各国数学家的眼里,菲尔兹奖所带来的荣誉可与诺贝尔奖金媲美。 菲尔兹奖是由国际数学联盟(简称IMU)主持评定的,并且只在每四年召开一次的国际数学家大会(简称ICM)上颁发。菲尔兹奖的权威性,部分地即来自于此。所以,这里先简单介绍一下“联盟”与“大会”。 一、十九世纪以来,数学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新思想、新概念、新方法、新结果层出不穷。面对琳琅满目的新文献,连第一流的数学家也深感有国际交流的必要。他们迫切希望直接沟通,以便尽快把握发展大势。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第一次国际数学家大会在苏黎世召开了。紧接着,一九○○年又在巴黎召开了第二次会议,在两个世纪的交接点上,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提出了承前启后的二十三个数学问题,使得这次大会成为名副其实的迎接新世纪的会议。 自一九零零年以后,大会一般每四年召开一次。只是因为世界大战的影响,在一九一六年和一九四○ ——一九五○年间中断举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第一次大会是一九五零年在美国举行的。在这次会议前夕,国际数学联盟成立了。这个联盟联络了全世界几乎所有的主要数学家,它的主要任务是促进数学事业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组织进行四年一次的国际数学家大会及其他专业性国际会议,颁发菲尔兹奖。自此以后,大会的召开比较正常。从一八九七年算起,总共举行了十九次大会,其中有九次是在一九五○ ——一九八三年间举行的。 联盟的日常事务由任期四年的执行委员会领导进行,近年来,这个委员会设主席一人,副主席二人,秘书长一人,一般委员五人,都是由在国际数坛上有影响的著名数学家担任。每次大会的议程,由执委会提名一个九人咨询委员会来编定。而菲尔兹奖的获奖人,则由执委会提名一个八人评定委员会来遴选。评委会的主席也就是执委会的主席,可见对这个奖的重视。这个评委会首先由每人提名,集中提出近四十个值得认真考虑的候选人,然后进行充分的讨论并广泛听取各国数学家的意见,最后在评定委员会内部投票决定本届菲尔兹奖的得奖人。 现在,国际数学家大会已是全世界数学家最重要的学术交流盛会了。一九五零年以来,每次参加者都在两千人以上,最近两次大会的参加者更在三千人以上。这么多的参加者再加上这四年来无数的新成果,用什么方法才能很好地交流呢?近几次大会采取了分三个层次讲演的办法。以一九七八年为例,在各专业小组中自行申请作十分钟讲演的约有七百人,然后由咨询委员会确定在各专业组中作四十五分钟邀请讲演的名单约二百个,以及向全会作一小时综述报告的人选十七位。被指定作一小时报告是一种殊荣,报告者是当今最活跃的一些数学家,其中有不少是过去或未来的菲尔兹奖获得者。 菲尔兹奖的宣布与授予,是开幕式的主要内容。当执委会主席(即评委会主席)宣布本届得主名单之后,全场掌声雷动。接着由东道国的重要人士(当地市长、所在国科学院院长、甚至国王、总统),或评委会主席授予一块金质奖章,外加一干五百美元的奖金。最后由一些权威的数学家来介绍得奖人的杰出工作,并以此结束开幕式。

2002年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

中国首部数学文化电视片 《超越-献给2002年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 (又名《绚丽的数学之花》) (中文、英文版本、各50分钟) 在2002年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在北京召开之际,北京星际远航文化传播中心受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组委会委托,由世界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先生担任最高科学顾问,创作了中国首部数学文化电视片《超越—献给2002年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中文、英文版本、各50分钟)。中国中央电视台以特别节目向全球播放,中国新华社以多种语言播发通稿,中国教育电视台、北京电视台、武汉电视台先后播放,受到社会公众热烈欢迎。 与此同时,应社会要求,北京星际远航文化传播中心将中国首部数学文化电视片《超越—献给2002年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中文、英文版本、各50分钟)制作成了音像制品《绚丽的数学之花》,在中国出版发行,受到欢迎。 中国数学家将音像制品《绚丽的数学之花》作为中国独特的数学文化礼品馈赠给各国数学家;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代表团作为礼品,赠送给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著名高等院校和中小学校;北京星际远航文化传播中心还将《绚丽的数学之花》捐助给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的安康计划项目。 音像制品《绚丽的数学之花》通过五个省的电子音像教材招标,被认定为中小学正式推荐电子音像教材,中国上千所大学和中小学配备了音像制品《绚丽的数学之花》,根据社会的反馈,效果非常好。 2003年,《超越—献给2002年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被中国广播电视学会评为“对外电视节目奖”二等奖。 中国首部数学文化电视片《超越—献给2002年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中文、英文版本、各50分钟)的信息在互联网上得到广泛报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