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

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

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
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

高一语文

5.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

学习内容

1.了解邓小平同志在外交斗争中坚定的原则性与充分的灵活性完美结合的特点,体会小平同志高度的语言艺术。

2.了解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和一国两制的政策。

学习指导

一、关于香港地区和香港问题

香港地区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总面积为1076平方公里,其中香港岛面积79.77平方公里,九龙面积11.7平方公里,新界面积984.53平方公里。据1992年底统计,香港总人口为590万。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于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永久割让香港岛。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国迫使清政府缔结《北京条约》,永久割让九龙半岛尖端。1898年英国又逼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九龙半岛大片土地以及附近二百多个岛屿(后统称新界),租期99年,1997年6月30日期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的一贯立场是:香港是中国领土,中国不承认帝国主义强加的三个不中等条约,主张在适当时机通过谈判解决这一问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祖国统一和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三大任务而奋斗。邓小平同志提出按照“一个国家,两种制度”解决台湾和香港问题的构想。

1982年9月24日,邓小平会见来访的撒切尔夫人,谈了“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

二、阅读课文,把握全文整体结构,了解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体会邓小平同志高度的语言艺术。

全文可分成三个部分,图示如下:

(2、3)关于主权问题

(1)香港问题包括三个问(4、5)关于管理方式问题(7)建议达成双方同意磋商的协议

(6)关于平稳过渡问题

三、赏试评点邓小平同志的讲话,对照下面的评点,看看自己理解得怎么样。

(一)关于主权问题(课文2、3段)

(1)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2)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3)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应该明确肯定:一九九七年中国将收回香港。(4)就是说,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5)中国和英国就是在这个前提下进行谈判,商讨解决香港问题的方式和办法。(6)如果中国在一九九七年,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八年后还不把香港收回,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代,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代。(7)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8)我们等待了三十三年,再加上十五年,就是四十八年,我们是在人民充分信赖的基础上才能如此长期等待的。(9)如果十五年后还不收回,人民就没有理由信任我们,任何中国政府都应该下野,自动退出政治舞台,没有别的选择。(10)所以,现在,当然不是今天,但也不迟于一二年的时间,中国就要正式宣布收回香港这个决策。(11)我们可以再等一二年宣布,但肯定不能拖延更长的时间了。(12)中国宣布这个决策,从大的方面来讲,对英国也是有利的,因为这意味着届时英国将彻底地结束殖民统治时代,在世界公论面前会得到好评。(13)所以英国政府应该赞成中国的这个决策。(14)中英两国应该合作,共同来处理好香港问题。

(1)回旋:可进退,可商量。“没有回旋余地”,中国政府在香港主权问题上立场十分坚定。

(2)主权问题不可讨论,香港主权毫无疑问属于中国。

(3)“收回”一词用得准确,意味着香港原先是中国领土一部分。

(4)用补充解释的方法明确香港范围,使概念毫不含糊。请思考:“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能否换成“不仅是香港岛、九龙,而且包括新界”?不能。因为新界是1997年到期,无疑应该

收回,而香港、九龙则是所谓“永久割让”,所以要说“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

(5)以收回新界、香港岛、九龙为谈判前提,进一步表明主权问题不容谈判。

(6)中国人民强烈要求收回香港,世界人民强烈要求把香港归还中国。

(7)今天的中国决不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决不是李鸿章,中国决非软弱可欺,决不搞屈辱外交。

(8)(9)不收回香港,就失去了人民的幸赖。(6)(7)(9)三个“如果”,从“不能向中国人民交代”,一直说到“下野,自动退出历史舞台”,言辞不怕难听,可以最充分地表明自己铁定的立场和决心。

(10)(11)突出何时收回,时间概念明确。

(12)中国决策对英国也很有利,英国不应不同意中国的决策、。英国政府应该认识到,英国的殖民统治决不是光彩的,只有彻底结束殖民统治时代,才能彻底改变英国国际形象。为英国设想,易于打动对方。

(13)(14)指出英国政府的应有决策,促使英国政府表态。

(二)关于管理方式问题(课文4、5段)

(15)保持香港的繁荣,我们希望取得英国的合作,但这不是说,香港继续保持繁荣必须在英国的管辖之下才能实现。(16)香港继续保持繁荣,根本上取决于中国收回香港后,在中国的管辖之下,实行适合于香港的政策。(17)香港现行的政治、经济制度,甚至大部分法律都可以保留,当然,有些要加以改革。(18)香港仍将实行资本主义,现行的许多适合的制度要保持。(19)我们要同香港各界人士广泛交换意见,制定我们在十五年中的方针政策以及十五年后的方针政策。(20)这些方针政策应该不仅是香港人民可以接受的,而且在香港的其他投资者首先是英国也能够接受,因为对他们也有好处。(21)我们希望中英两国政府就此进行友好的磋商,我们将非常高兴地听取英国政府对我们提出的建议。(22)这些需要时间。(23)为什么还要等一二年才正式宣布收回香港呢?(24)就是希望在这段时间里同各方面进行磋商。

(25)现在人们议论最多的是,如果香港不能继续保持繁荣,就会影响中国的四化建设。(26)我认为,影响不能说没有,但说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的建设,这个估计不正确。(27)如果中国把四化建设能否实现放在香港是否繁荣上,那末这个决策本身就是不正确的。(28)人们还议论香港外资撤走的问题。(29)只要我们的政策适当,走了还会回来的。(30)所以,我们在宣布一九九七年收回香港的同时,还要宣布一九九七年后香港所实行的制度和政策。

(15)既要取得英国合作,又要结束英国管辖,表意严密、辩证。英国曾提出用主权换治权,邓小平对此作了否定。

(16)提出香港繁荣关键在于中国管辖之下实行正确政策,进一步否定英国管辖的妄想。

(17)(18)“大部分”“有些许”“许多”这些限制词,把范围的大小表达得十分严密。

(19)(20)体现港人治港原则,维护香港人民及所有在港人士利益。

(21)磋商,听取建议,进一步表明前提是我们拥有香港主权。

(25)(26)(27)实事求是地看待香港对内地的影响,对中国四化建设充满自信。

(28)(29)轻轻一句话,就指出问题的关键,就指出事情变化的趋势,真是高瞻远瞩,洞若观火。

(30)制度和政策的宣布表明我们作好了充分准备,香港定能继续保持繁荣。

(三)关于平稳过渡问题(课文6段)

(31)至于说一旦中国宣布一九九七年要收回香港,香港就可能发生波动,我的看法是小波动不可避免,如果中英两国抱着合作的态度来解决这个问题,就能避免大的波动。(32)我还要告诉夫人,中国政府在做出这个决策的时候,各种可能都估计到了。(33)我们还考虑了我们不愿意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如果在十五年的过渡时期内香港发生严重的波动,怎么办?(34)那时,中国政府将被迫不得不对收回的时间和方式另作考虑。(35)如果说宣布要收回香港就会像夫人说的“带来灾难性的影响”那我们要勇敢地面对这个灾难,做出决策。(36)希望从夫人这次访问开始,两国政府官员通过外交途径进行很好的磋商,讨论如何避免这种灾难。(37)我相信我们会制定出收回香港后应该实行的、能为各方面所接受的政策。(38)我不担心这一点。(39)我担心的是今后十五年过渡时期如何过渡好,担心在这个时期中会出现很大的混乱,而且这些混乱是人为的。(40)这当中不光有外国人,也有中国人,而主要的是英国人。(41)制造混乱是很容易的。(42)我们进行磋商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43)不单单是两国政府,而且包括政府要约束厂商及各行各业,不要做妨碍香港繁荣的事。(44)不仅在这十五年的过渡时期内香港不要发生大的波动,一九九七年中国接管以后还要管理得更好。

(31)小波动不可避免,大波动的根源只能在于英国的不合作态度。委婉而尖锐地揭露了英方的阴谋。

(32)中国政府估计到多种可能性,不怕出现波动。

(33)(34)“另作考虑”,含义很清楚,时间可能提前,方式可能采取武力,中国政府不怕英国政府采取敌对适度,不怕英国政府制造混乱。但言辞却很委婉。“不愿意考虑的一个问题”“被迫不得不”,又

委婉地把责任说得非常明确。

(35)“勇敢地面对灾难,做出决策”,我们英雄勇无畏,定能解决问题。

(39)(40)香港过渡时期的隐患,主要是英国人蓄意制造混乱。告诫英国人不要玩弄阴谋。中英两国政府应该合作,保证香港不发生大的波动。

(41)对制造混乱者无比地蔑视。

(43)向英国政府提出约束厂商及各行各业的问题,考虑全面周到。

(48)对香港的今后和未来充满信心。

可见,邓小平同志的语言艺术在于:

1.表达明确,毫不含糊。(1)(2)(3)(4)(5)(6)(7)(8)(9)(10)(11)(17)(18)

2.高瞻远瞩,言辞轻松。(16)(25)(26)(28)(29)(44)

3.委婉揭露,柔中有刚。(31)(32)(33)(34)(35)(39)(40)(41)(43)

4.关心对方,代为考虑。(12)(13)(20)

5.辩证严密,无懈可击。(15)(27)

四、请同学们在上述评点的基础上进一步领会邓小平同志语言艺术的特点,反复朗读课文,记住一些关键句子,并体会邓小平同志讲话简练明快、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风格。

巴黎和会

巴黎和会 1918年八月,德国代表被带到法国元帅福旭的办公室。福旭接见他们时非常的傲慢无礼。对德国代表主动伸过来的手,装作没看见,问他们:“来这里干什么?” 他心里很清楚,德国代表团是来求和的,他故意讽刺德国代表说:“协约国方面很乐意打下去。”德国代表无奈,只得承认,无力再战,需要由法方提出停战条件。法国方面开始狮子大张口:条款一、要求德国要在十五天内从比利时、法国、卢森堡等国的占领区撤退,并放弃法国领土阿尔萨斯和洛林。(这两个地区是矿场区,以前普法战争时期,法国战败曾被德国夺取。)条款二、德国向协约国方面交出500门重炮和野战炮、30000挺机枪、2000架飞机、6艘主力舰、8艘重型巡洋舰、10艘巡洋舰、300艘潜艇、5000台机车和5000辆完好无埙的汽车。条款三、由协和国军队占领莱茵河左岸,占领国的给养由德国负担。 这些停战协定实际上是限令德国马上投降,福旭强调德国代表必须在72小时内作出答复。如此苛刻的条款简直是把整个德国逼上绝路。德国代表团无奈,只好把这些条款报往柏林最高统帅部的人,收益代表团继续讨价还价,于是在协和国方面做出了些小让步之后,达成协议。 达成协议以后,协约国的主要成员开始商量对德和约会议。会议地点定在巴黎,名义上是为了建立战后世界和平,实则是战胜国之间的一场分赃盛宴。

1918年1月18日,会议在凡尔赛的镜厅展开,法国在这里召开回忆是有自己的目的——第一:是像个代表国炫耀文明。第二:是为了报复德国。(还是上一次普法战争法国被普鲁士击败,普王在这里加冕,改称德意志国王,然后就在这里缔结条约——阿尔萨斯和洛林割让给德国,现在法国又要把他们要回来。)参加和会的一共27个国家,但是和会却被5强(英国、法国、美国、意大利、日本)控制,甚至会议的成员国之间都被分为三六九等。(一等是享有整体利益的国家,他们有权出席一切会议;二等是有局部利益的国家,比例是巴西、中国、希腊等多数国家;三等是与德奥等国断交的国家,这些国家只有在讨论问题直接涉及他们时,才能派出代表;最低等,中立国和未独立的国家,只有5强邀请他们时才能出席。其次,各国代表数量也是不平等的。5强各有5名代表,二等国家各有3名代表,三等国家只有2名代表,其他不入流国家,只有1名代表。而且在会议的议事规则方面完全是按照强权政治形式。)最高会议由5强的首脑和外长组成,一切重大问题都由5强决定。(当然了,日本和意大利综合实力与美英法相比,逊色不少,所以被赶出。)5强都是各怀鬼胎的,全都是趁着巴黎和会这个机会想来实现自己的野心,为了争夺利益,他们之间争吵不休,在台前幕后激烈地争斗着。 和会第一天,法国总统,利用致开幕词的机会,发表了长篇演说,他讽刺德国生于不义,必将死于耻辱。(这话实在是太过分了,我们讲要尊重对手,一个不尊重对手的人,而且还在他失败后,落井下石,对他横加侮辱,难道就不担心,他以后强大起来报复自己?)法国总

浅谈外交政策的相关论文(20210215025930)

浅谈外交政策的相关论文 一、世界的大变革大调整和国际形势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催生了新时期中国外交思想和外交政策的发展和创新。 二、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主张是对邓小平外交思想的继承、发展和创新,这一新时期的中国外交思想将为中国的和平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推进和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特别是世界大变革大调整的时代大背景和国际大环境,催生中国外交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在此形势下,2006年8月召开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中国倡导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这一思想既是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思想的继承和延续, 也是中国共产党十六大以来对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 十七大报告鲜明地指出,“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事关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我们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十七大审议通过修正后的党章总纲也写入了“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十七大把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主张写入大会报告并纳入新党章总纲, 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是站在时代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高度对待当今世界一系列重大问题,体现了中国对当今世界局势、全球面临的重大问题、人类命运与理想目标的基本判断和价值追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中国人民的根木利益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相统一、相结合的意志,代表了中国外交思想和全球战略的最新发展。 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是漫长、曲折、艰苦的过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类文明进步的不断推进,建设和谐世界的理念逐步深人世人心中,中国为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所作的努力定将得到更加广泛、更加积极的响应和支持。无疑,在此过程中,中国的和平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必将赢得更加广泛的理解和支持。

中英香港问题谈判始末

中英香港问题谈判始末 19世纪后半叶,英帝国主义用炮舰外交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和《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三个不平等条约,逼迫清政府将香港岛、九龙半岛尖端割让给英国,并把九龙界限北至深圳河的大片土地以及附近200多个岛屿租借给英国,为期99年。弱国无外交,这是中华民族的耻辱。 新中国的成立使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结束了长期受侵略、被压迫、遭凌辱的历史。中国历史迈进新的纪元,中国外交也揭开了新的篇章。那时一个敏感而又紧迫的问题是,如何对待英国占领下的香港,何时收回香港对新中国更为有利。建国前夕,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客观地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作出了“暂不收回、维持现状”的决定。这个决策是极具战略眼光的。“暂不收回”并不意味新中国承认三个不平等条约或放弃香港,而是有更加深远的考虑;“维持现状”有利于新中国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使香港成为新中国“同国外进行经济联系的基地”。周总理讲得很清楚:香港总有一天我们是要收回的。 1960年代,中国政府对港澳工作又明确提出了“长期打算,充分利用”的八字方针,即对香港的未来要作长期打算,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不采取足以改变香港现状的政策,同时要充分利用香港的特殊地位,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外交战略服务。香港成为新中国与外部世界联系、保持与西方世界对话关系的“桥梁”和“窗口”。 1970年代末,国内外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从国内来讲,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个领域的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全国政局稳定,经济繁荣。从国际上来讲,冷战格局开始打破,不同制度国家之间的矛盾大为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流。1980年1月,邓小平提出

了中国在八十年代的三大任务,即:加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维护世界和平,实现祖国统一。 随着“九七”日益临近,对于外国投资者而言,如何处理新界租约是个十分现实的问题。而英国出于保护其在港既得利益的考虑,则一心想通过某种方式延续对香港的统治。坦率地讲,英国是极不愿意把香港归还给中国的。但面对一个强大的中国,英国没有其他选择。 1982年9月22日,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拉开了中英关于香港问题谈判的序幕。9月24日,邓小平会见撒切尔夫人。撒切尔夫人坚持“三个条约有效论”的立场,并断言由中国取代英国的管治,“香港就会崩溃”,就会危及中国“四化”建设。针对这种论调,邓小平针锋相对地回答:“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现在时机成熟了,应该明确肯定: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就是说,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中国和英国就是在这个前提下来进行谈判,商讨解决香港问题的方针和办法。”邓小平说:“至于说一旦中国宣布1997年要收回香港,香港就可能发生波动,我的看法是小波动不可避免,如果中英两国抱着合作的态度来解决这个问题,就能避免大的波动。我还要告诉夫人,中国政府在做出这个决策的时候,各种可能都估计到了。我们还考虑了我们不愿意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如果在15年的过渡时期内香港发生了严重的波动,怎么办?那时,中国政府将被迫不得不对收回的时间和方式,另作考虑。如果说宣布要收回香港就会像夫人说的‘带来灾难性的影响’,那我们要勇敢地面对这个灾难,做出决策。”邓小平还说:“我们等待了33年,再加上15年,就是48年,我们是在人民充分依赖的基础上才能如此长期等待的。如果15年后还不收回,人民就没有理由信任我们,任何中国政府都应该下野,自动退出政治舞台,没有别的选择。”邓

巴黎和会与北洋政府的外交成就

巴黎和会与北洋政府的外交成就 来源:凤凰网历史作者:马钟鸰 “五四运动”的对立面:“卖国”的北洋政府 一说起五四运动,人们立刻就会想到那个热血沸腾,慷慨激昂的年代,并且很快联想到五四运动的起因——巴黎和会上,中国政府的外交失败,即中国代表团准备在“对德和约”上签字,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如此丧权辱国的消息传回国后,立刻被国人视之为国耻,当即便引发了学生们的抗议游行。五四运动的性质无疑是爱国运动,期间提出的著名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更是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了人奋发图强的爱国热忱。既然五四运动被人们视为由学生发起,由工人扩大的爱国反帝运动,那么它自然就有斗争的“对立面”;在我们的教课书中,这个“对立面”非常清楚,即“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口号所涉及的“争国权和惩国贼”。我们所学的历史课程告诉我们:“争国权”无疑意指“巴黎和会上中国政府的外交失败”;“惩国贼”往小了说是指因秉承北洋政府意志与日本交换“关于向日本借款的公文”,使“换文”成为巴黎和会上日本强占山东的借口的驻日公使章宗祥,以及参与对日借款事宜而被学生们烧了自家私宅的“卖国贼”曹汝霖等人;往大了说,则是指躲在这些小“卖国贼”们的北洋政府。”——背后操纵全局,想要把山东的权益出卖给日本的大“卖国贼我们的教科书还告诉我们,正是由于广大学生、工人的爱国举动,使得软弱无能的“卖国”北洋政府倍感压力,最后迫于来自国内的各方压力,中国代表最终没有出席巴黎和会的签字仪式,五四运动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但随着近年来一些涉及巴黎和会的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播出,又浮光掠影地给人们展示了有别于教科书或者说我们传统印象的巴黎和会以及和会上中国政府的比如巴黎和会之前中国从民间到政府对和会上中国外交必然取得重大外交努力。. 突破的巨大期望与信心,以及巴黎和会上以顾维钧为代表人物的中国代表团成员面对列强,与日本据理力争的史实,还有章宗祥、曹汝霖等“卖国贼”面对日本人……和爱国学生,两头受气、委屈求全的细节描写当看完了这些区别于教科书的历史场景再现的人们立刻产生了许多疑问:对于中国来,说巴黎和会的最终结局是什么?中国代表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之后,中国得到了什么,又为此失去了什么,如传统说法一样,如此行事的结果真的一场外交胜利?中国代表在巴黎和会上的突出表现仅仅是爱国的外交官员们在全国民众的支持之后进行的个人的外交努力?那个被后世之人视为对外软弱,对内强硬的北洋政府在巴黎和会期间又做了什么,它真的是“卖国”政府?巴黎和会上中国除拒绝签约之外,是否还取得了什么实质上的外交成就?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个简单的常识:任何外交活动都是依据当事国的外交政策的制定展开的,而外交政策的制定又是政府的工作。这就是说北洋政府所制定的外交政策指导着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的外交活动,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的种种表现始终秉承着北洋政府的意志。那么,北洋政府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政策又是什么,它是如何指导代表

中英香港问题谈判分析

中英香港问题谈判分析 在中英香港问题谈判中,中英双方强弱态势不断转换,展现在双方对香港问题的较量上,谈判进行了整整两年,谈判的强弱趋势也在不断的变动,双方都进了最大的努力,最终中国从英国手中收回了香港。作为乙组成员,下面我将站在英方的角度来分析在英方在谈判中所运用的谈判理论与谈判思维以及英方在谈判中的强弱态势转变。 在1979年3月,英国派了当时的港督来北京摸底,说明英国在谈判前做了充分的准备。想延长对新界的租期,就必须在谈判前试探一下中方的态度与香港的情况。同时在中英方正式谈判之前,英方也做了一番准备,并研究制定了与中国立场截然相反的对策,不打无准备的仗,这样才能为后续的谈判奠定一个基础。 在第一轮谈判中,英方运用了谈判实力理论,从一开始就让中方适应英方的大目标,建立并加强自己的谈判实力。在这轮谈判中英方处于强势,因为香港在前期由英国统治。撒切尔夫人一上来就要求在1997年后继续维持英国对香港地区的管辖不变,并以威胁的口气说:“要保持香港的繁荣就必须由英国来管制”。同时英方运用谈判需求理论,英方认识到中方的需求:收回香港。这属于国与国之间的谈判,因此,英方选择不同的方法去改变中方的动机,使中方服从自身的需要。撒切尔夫人开始并不想把香港交还,便用香港经济的繁荣为要挟,要求掌握香港主权,体现了获取实力为主的思维方式,给中方心里压力。 在第二轮谈判中,英方运用了谈判实力理论的逻辑循环谈判法则

和获取谈判实力为主的思维方式。英方针对中国提出的先承认主权然后再磋商其他问题的谈判原则,采取了与之不同的方针。英方提出谈判不应有任何先决条件,恰当的暗示自己的谈判实力。中英双方在这个问题上经过五六轮的商谈,一直在绕圈子。绕圈子的谈判体现了谈判实力理论的逻辑循环谈判法则。 第三轮谈判中,英方运用了谈判策略理论。要想取得谈判的成功,应不惜一切手段,甚至不道德的手段,同时选择不同的手段去改变对方的动机。英方根据形式提出“以华制华”拿香港来否定中国。在中方立场坚定的情况下,制造民意,并通过报纸等媒体宣传推波助澜,策动由两局议员单独组织的代表团到伦敦向英国政府“请愿”,要求英国政府“不要对中国作太多让步”等等。另外英方还打“经济牌”,有意地制造恐慌,和经济的混乱来威胁中方。 第五轮谈判中,英方运用了谈判策略理论和以退为进的思维方式。基于中方强硬的态度和施加的压力,英方的谈判态势由强势转为弱势。英方开始改变态度,并讲“只谋求与香港保持某种密切联系”,以退为进。在此次谈判中,英方根据谈判态势改变策略,给予中方心理上更多的满足感来增强谈判的吸引力。 在第八轮及以后的谈判中,英方运用了谈判实力理论的逻辑循环谈判法则和谈判是实力论。针对中方提出的12条方针,英方则采取“迂回战术”。对于中方每谈论的一个问题,英方都会说出自己的理解,并说明自己的理解与中方相差很大。后来在香港驻军问题上,英方借助媒体的说法,企图让中国空有架子,实行军事上的对抗。在最

中国外交政策及特点

中国外交政策 中国外交政策指的是我国在处理同包括社会主义国家在内的一切国家的各方面关系如政治经济文化外交边界关系中,一贯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以及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其他政策措施处理办法,在我国外交政策的指导下

1957年,毛泽东主席在莫斯科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坚决主张一切国家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63年底至1964年初,周恩来总理出访亚洲、非洲和欧洲14个国家时,提出了中国经济援助的八项原则,把五项原则扩展到经济领域。1974年,邓小平同志在联大特别会议上再次强调国家之间的政治和经济关系都应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1988年,邓小平同志又率先明确提出以五项原则为准则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张。 2000年7月6日,国家主席江泽民在访问土库曼斯坦期间,就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阐述了中国一贯坚持的四项原则。 原则 一、维护和平、反对武力。二、相互尊重、主权平等。三、自主选择、求同存异。四、互利合作、共同发展。 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的发展促进和平。 中国将继续推动世界多极化,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促进经济全球化朝着有利于各国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积极倡导多边主义和树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主要内容的新安全观,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推动国际秩序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中国在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 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深化与发展中国家的互利合作,维护与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进一步发展同发达国家的关系,努力寻求和扩大共同利益汇合点,妥善处理分歧。积极参与多边外交,维护和加强联合国及安理会的权威和主导作用,努力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建设性作用。同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目标 中国政府和人民愿与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建设一个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成果 在当前国际形势中,和平、发展、合作仍是主流,中国和平发展的机遇大于挑战。2005年,中国外交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利用机遇、应对挑战,进一步塑造了为世界和平、发展、合作而不懈努力的国际形象,展现了坦诚、负责、务实、灵活、开放的外交风格和坚持原则、仗义执言的社会主义国家风范。从中国和世界和平发展的利益出发,中国外交全面运筹同周边国家关系、同大国关系、同发展中国家关系及多边外交,增强外交软实力,取得一系列新的成果。

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

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学习掌握文章谨严的结构特点。 3.理解并积累“回旋、坦率、下野、磋商、管辖”等词语;辨析四组近义词“管辖、管理”,“商讨、磋商”,“保留、保持”,“决策、政策”的意义,并学会运用。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根据关键语句,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全文内容的能力。 2.培养根据语境表达得体语言的能力。 德育目标 对学生进行一次爱国主义教育,认识“发展才是硬道理”“弱国无外交”的道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树立为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做贡献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 1.理清本文的谈话思路,掌握严密的逻辑顺序。 2.揣摩文中准确而严密的词句,学习文章的语言技巧,领会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及高超的谈话技巧。 ●教学难点 补充大量的课外阅读资料,帮助学生清楚会谈的背景及意义,明白国家的强大才是会谈成功的关键因素。 ●教学方法 整体感知(理解感受文章谨严的结构特点)——讨论分析(与结构内容有关的问题,如:三个问题针对英国的什么错误观点而言)——揣摩赏析(探讨文中含义丰富的句子)——迁移运用(课堂练习语言的严密性和得体性) ●教具准备

1.多媒体投影。 2.课文录音带;录音机。 3.香港回归盛典的录像带或VCD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整体把握全文,理清文章思路,梳理文章结构。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 播放1997年7月1日,中英政府关于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电视实况录像。 同学们,你们一定还记得香港回归盛典的情景吧!1997年7月1日,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终生难忘的日子。因为那一天,香港上空飘扬了一百年的“米”字旗终于降落了,鲜艳的五星红旗从此冉冉升起。漂泊百年的“小龙”回到了龙的故乡。从那天起,“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耻辱永远被洗刷干净,百年别愁离恨化成醉人的欢笑和激动的泪水。然而回顾香港风风雨雨的回归历程,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一位老人——邓小平,香港回归这一千秋功业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不是吗?“1997年,收不回香港,中国领导人就是李鸿章!”那玉振金声如今还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耳旁回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邓小平同志关于香港回归的重要文献——《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板书课题) 二、解题 本文是邓小平同志于1982年9月24日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接见英国女首相撒切尔夫人时的谈话。 1982年9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第一次访华,拉开了中英关于香港前途问题谈判的序幕。开始中国领导人就正式通知英方,中国政府决定在1997年收回整个香港地区。同时阐明对香港采取的特殊政策,包括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由香港当地人管理,现行的社会、经济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等等。本次谈话,表达了中国政府应对一切局面的决心和力量,旨在挫败英国政府可能采取的阴谋,争取英国政府的合作,为保证十五年平稳过渡扫清了道路。从这个意义上讲,本文是一篇经典性的讲话,对香港的回归有着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研习课文 1.学生听课文录音,发现并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读音。

巴黎和会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的研究综述 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 09级赵雪 200902120222 摘要1919年 1月13~17日,英、法、美、日、意五国举行巴黎和会准备会议,背着多数国家制定了和会的议事规则。规定英、法、美、日、意五大国为有“普遍利益的交战国”,可参加和会的一切会议。比利时、中国、塞尔维亚等国为有“个别利益的交战国”,只能出席与其本国有关的会议。北京政府为出席和会的中国代表团规定的任务有四项。结果,除了第四点得到较好的解决外,前二项更重要的内容都未能如愿。坦白的说,中国政府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了。本文就旨在综述一下造成这一失败的原因及其影响。 关键词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原因及影响 一、关于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原因 (一)、期望过高导致议案过分理想化。 王彪和岳珑在《中国代表团对巴黎和会外交的内向影响》中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获悉将以战胜国的身份参加巴黎和会,起初所有的人都保持着相对清醒的头脑,所持的态度还是比较冷静的。然而,至巴黎和会召开时,国人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社会的思潮与中国代表团的心态不断演变,中国政府与中国代表团对和会上的行动纲领一再进行修改,所提出的议案越来越理想化,要求也在逐次提升,偏离了所面临的实际情况,其议案的可行性也一再降低。 李玉在《再论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中认为,中国人民上上下下对这次议会期望过高,以致产生幻想。 (二)、中国代表团“联美制日”的失策 王彪和岳珑在《中国代表团对巴黎和会外交的内向影响》中认为,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鉴于美日之间的矛盾,采取了“联美制日”的方针。中国代表团寄希望于利用美日之间的矛盾以收回山东的权益以及其他的一些利益。但是,中国代表团对巴黎和会的实质缺乏清醒的认识。国际争端冲突激烈时,强国一旦达成妥协意见,所牺牲的必然是弱国的正当权利。美国是不可能因为中国与日本撕破脸皮的。因此,中国代表团寄希望于美国身上,就已注定了“联美制日”方针的必然失败。 杨璇在《中国代表团缘何在巴黎和会上拒签》中认为,美国因素不可忽视。 (三)、中国代表团内部缺乏统一认识 王彪和岳珑在《中国代表团对巴黎和会外交的内向影响》中提到,顾维钧在回忆录中不止一次的提到中国代表团的内耗,这一矛盾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代表团的凝聚力。内耗最初的动因来自代表团内部的名次排位,具体表现为顾维钧、王正廷之间的矛盾,实际是政治见解不同,中国代表团的内耗是国内政治矛盾的产物。

浅谈如何理解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意义备课讲稿

浅谈如何理解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意义

浅谈如何理解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意义 新中国成立时,正值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之际,国际形势非常复杂。新中国从成立的那天起就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毛泽东形象地概括为“另起炉灶”、“一边倒”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1953年我国政府在同印度代表谈判中,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依然成为中国同世界上一切国家建立和发展外交关系的出发点。中国坚持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它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创造了和平的环境。新中国成立初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中国代表团在万隆会议期间卓有成效的外交活动,为新中国初期的和平建设争取了有利的环境。我国实施了一五计划,建立了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70年代我国的外交关系取得了重大突破,中国与世界多个国家建立了和平友好的外交关系,为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周边环境。中国开始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法制建设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大提高。

第二,为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近代中国近百年的屈辱外交史。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在国际上毫无地位可言,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华民族陷入苦难深重和极度屈辱的深渊。北洋政府时期,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慨,由此引发了五四爱国运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综合国力大大提高,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中国正式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70年代中美关系解冻、中日邦交正常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联合国的事务全面参与,中国在世界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三,推动了世界和平事业的发展,加强了各国间的交往与合作。在亚非国家召开的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呼吁各国为反对殖民主义的共同利益而加强团结合作,赢得了与会各国的普遍赞扬。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坚定地站在世界和平力量一边,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同一切国家的关系。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越过联合国安理会对南联盟进行了78天的空袭。中国等国表示强烈谴责,迫使北约停止轰炸,显示了中国等国在阻止美国的霸权行为上的积极有效的作用。在新的机遇与挑战面前,中国必将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四,促进了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中国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发展中国家,相继加入了亚太经合组织和

香港问题之我见

团结统一促长远 ------香港问题之我见 “我好比凤阁阶前守夜的黄豹,母亲呀,我身份虽微,地位险要······母亲呀,快让我躲入你的怀抱!母亲!我要回来,母亲!”这是香港的呼唤,这是孩子对母亲的呼唤!1925年3月闻一多先生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的一首组诗中,香港,作为七子之一,通过歌曲的传唱将回归的心声洒向神州大地。 香港,自古以来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1840年爆发第一次鸦片战争,闭关锁国的“天朝上国”遭到迎头棒喝,战争失败,英国政府通过武力的方式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1856年,英国通过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将九龙半岛南部割让出去,1898年,英国又与晚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及其它一系列租约,将九龙半岛北部、新界和邻近的两百多个离岛,租借出去,租期99年。这一系列的租借和割让,形成了今日香港的边界。 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又开始了内战,中华民国政府无力向英国政府取回公道。到了上个世纪70年代,由于新界租约问题,英国政府曾多次要求续约,但遭到中国政府的拒绝,因为中国的立场是,香港问题是一个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等时机成熟时,通过和平协商,采取适当的方法和步骤,收回香港。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经济的飞跃发展,中国已经有足够的国力收回香港,于是,关于香港问题的和平谈判提上了日程,经过中英双方两年二十二轮慎重和耐心的谈判,终于解决了这个历史问题,中英两国政府首脑在分别在《中英联合声明》的签字仪式。按照《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中国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到那时,中国将执行一国两制的原则,实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 香港历经坎坷,冲破重重阻碍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响起的那一刻,当中华人民共和国五星红旗升起的那一刻,全国人民都在欢呼,激烈跳动的心脏宣扬着心中的无限喜悦。是的,领土问题决不妥协,孩子终将回到母亲的怀抱。 之后的香港,沐浴在“一国两制”和煦春风之下,迎来一个有一个的机遇,得到不断的发展。充足的自治权利,宽裕的社会环境,丰富的历史经验成为香港繁荣富裕的雄厚资本。然而,就是这样的令世人所看好的香港,竟然因为“抗议示威”的“占中”世间而再一次和世人见面。 “占中”即“占领中环”,全称“让爱与和平占领中环”,简称“和平占中”或“占中”。“占中”于2013年3月27日发起,至2014年9月28日正式启动。 近年来,“占领”运动在各国都有出现,已经成为一种街头政治的主要表现形式,是社会部分公众尤其是血气方刚的青年学生表达政治诉求的主要手段,表现出更强的对抗性。这类“占领”活动在社会对抗情绪严重的国家经常会导致流血冲突和社会动荡,而这种通过激烈对抗表达诉求的行为,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非法的,警方都有权依法处置。 香港,作为一个特别行政区而存在,在之前也发生过类似的动荡事件。纵观历史,香港在每次民主发展过程中都会出现动荡。香港民主三波带来了动荡三波。第一波动荡就是1967年反英抗议运动转为要求结束殖民统治,引发了香港社会的动荡。第二波动荡是在90年代,1992年以后,香港在回归之前彭定康采取比较激进政治改革,这个改革是违背了联合声明、基本法和中英两国达成的协议,所以这样就引起中国政府和英国政府之间激烈的对抗,香港社会出现了一个大分裂,大动荡。 不过,这一波动荡和以往两次不同,这一次的动荡里,我对香港的伤害会更大一些。因为从香港第二波民主运动以来大约30多年的历史中,香港社会的主要争论都在政治问题,涉及到香港回归、基本法制度,政改争议、政权交接等,中国政府和港英政府的主要精力也都在政治问题上,然而这一次的问题却有所不同。

巴黎和会与五四运动 巴黎和会与五四运动有何联系

[键入文字] 巴黎和会与五四运动巴黎和会与五四运动有何联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19 年1 月,英、美、法、日、意等27 个帝国主义国家在巴黎召开所谓“和平会议”,实质上是一个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其目的是为了重新 分配殖民地和划分势力范围。中国曾经在战争期间对德宣战,也算是战胜国之一,因 而也派外交总长陆征祥率领代表团6 人出席了会议。在巴黎和会上,年轻的中国代 表、著名的外交官顾维均向帝国主义列强据理力争,作了强硬发言,提出废弃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军队、巡警,裁撤外国邮局及有线无线电报机关,撤销领事裁判权,归 还租借地,归还租界,关税自主等七项条件。 接着,在中国旅欧学生要求下,又提出取消“二十一条”和要求收回大战时被日本乘 机夺去的德国在山东的权利的陈述书。当时,许多中国人,包括一些进步的知识分 子,对于帝国主义还抱有幻想,期望巴黎和会可以使中国摆脱帝国主义的奴役。由于美、英、法和日本相互勾结,中国北洋军阀政府又奉行对外妥协的卖国政策,帝国主 义根本不理睬中国人民的正当要求,无视中国的主权和作为战胜国的权利,竟无理地 决定把德国在山东的各种特权,全部让给日本,至于日本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二十一条”,又借口不在会议的讨论范围之内而置之不理。 中国不仅没能收回山东的权利,反被日本帝国主义将它在山东侵略的权益用《凡尔 赛和约》规定了下来。顾维钧不惧日美英法勾结欺侮弱国的淫威,为维护中国山东权 益大义凛然,挺身而出,怒斥列强,拒签和约。巴黎和会彻底暴露了帝国主义的狰狞 面目,巴黎和会关于山东问题的无理决定,极大地震怒了中国人民,也打破了中国人 民对帝国主义的幻想。1919 年5 月4 日,北京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吹响了反帝爱国的战斗号角,“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的吼声传遍全国。 6 月3 日以后,中国工人阶级以巨大的声势,以政治大罢工的形式,参加了反帝爱国斗争,狠很地教训了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由学生、 1

关于香港问题的一些思考_共7页

关于香港问题的一些思考 文/贾学斌 最近两个月,香港问题上升到了全民的高度。毋庸置疑,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这一刻又将迸发出空前的民族情怀和爱国主义,中国人民是有这样的基础的,也是绝对可以在需要的时候展现团结的。诚然,对于一个从小到大生活在中国的大陆人,我们对于爱国爱党这样的信念是坚定的,也是发自肺腑的。 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从小到大,香港是印象中大片的感觉,是诸多大碗明星的诞生地,是金融繁荣的港湾,是充满蓬勃活力的一方热土,当然更是中华民族固不可少的一部分。作为一个公民,一名党员,更作为一名平凡的培训讲师,我们在用自己的思想和声音传递着属于自己的思想。于大众而言,关于香港问题,需要解答的是这样几个问题。第一,中国政府和中央政府为啥还不出手?第二,香港问题就不能立刻停止吗? 香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或缺的一方领土,这是不争的事实。一个国家内部的问题是需要在内部解决的,这叫内政,别人无需指手画脚。由于香港的历史背景和特殊情况,加之一些没有判断能力的别有用心的人,一定程度上催化和加速了香港问题。毫无质疑,中央政府若要干预香港问题,那么香港当下的动乱和无秩序状态会立即消失。我们有必要这样去做,但是我们也要清楚的看到在国际舞台上处理香港问题需要把握合适的时间节点和妥善的方式。中央政府给予香港特区政府充分的信任和支持,鼓励香港特区政府在自

己的管理权限内解决香港问题,这是对香港问题的正确态度,也是对香港自治的高度认可,更是对香港700多万民众的尊重,诚然也是对自治法的高度认可。如若特区政府解决不了或者不能很好的解决香港问题,我们要永远明白香港的后面有祖国,有14亿的中国同胞。 历史事实告诉我们主权不可侵犯,挑衅中国人民将是没有好下场的。我们不能用简单的爱国热情去指责和评判中央政府对于香港问题的态度和做法。做事需要去做,更需要做好。不给别有用心之人留下制造问题的借口,不给香港特区政府增加麻烦,将一个中国公民的爱国热情和理性结合起来是我们正确的选择。 无论如何,我们看到了正义的力量,看到了绝大多数人还是能够明白的,更看到了爱国的热情是高涨的。我们坚信正义不会空缺。我们坚信香港问题一定会解决好。 我爱中国,我爱香港,我是中国人。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不算失败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不算失败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不算失败 受访人/唐启华台湾东海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北洋政府在一战爆发后就开始筹备巴黎和会 新浪历史:今年是一战一百周年,国人对一战的印象主要集中在巴黎和会,在过去的观念中,我们一提到巴黎和会就会想起山东问题,事实上在当时的外交中是先有山东问题才有筹备和会和参战的问题,您能谈谈袁世凯时期的中国对于巴黎和会的筹备做了哪些具体的工作吗? 唐启华:说先有山东问题才有参加和会问题,是因为今年是一战百年,100年前的1914年8月份欧战全面开打,中国是在一百年前的8月6号宣布中立的,日本在8月23号对德宣战出兵山东,进攻德国的租借地胶州湾,并占领了胶济铁路沿线,对中国就产生了很大的问题,因为《国际法》上中国是中立国,但是中国并没有执行中立国的义务,未能用武装来阻止日本的借道进攻,所以中国在《国际法》上有站不住脚的地方,所以将来要解决山东问题、胶州湾问题、胶济铁路问题,必须要能够参与战后的和会,才有办法能解决这些问题,所以我们说先有山东问题才有参与和会的问题。 袁世凯政府在这段期间,组织了一个保和会准备会的特别会议,专门来讨论跟山东有关的各式各样的国际法问题,这个会议一个礼拜或者两个礼拜开一次,由它的会议记录看,讨论的非常详细,在我的书里面第一章的部分讲了很多保和会筹备会的工作。甚至于在1915年,中国还派了两个人到欧洲去筹备会议,如果和会召开的话可设法直接参加,并联络各国的国际法专家讨论中国如何能够参加和会的问题,一个是刘式训,一个是夏诒霆,所以袁世凯政府时期对和会的筹备可说是下了很大的工夫的。 新浪历史:1916年6月袁世凯去世后,北洋政府由黎元洪担任总统,段祺瑞担任总理,当时府院对于中国是否应该参战存在一定的分歧,你能够从当时的内政和外交层面讲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

2017考研政治:香港问题的产生及解决过程

2017考研政治:香港问题的产生及解决过程2017考研复习中的小伙伴们,你们对香港问题了解多少?1984年8月,中国和英国就英属殖民地香港之未来达成协议,香港将于1997年归还中国。香港问题是怎样产生的呢?又是如何得到解决的呢?小编带领大家一起回顾那段历史: 问题由来: 香港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秦代香港地区属南海郡番禺县管辖,历经汉、晋、隋、唐、五代、宋、元、明,直到清代道光年间,中国政府始终对香港行使主权。17世纪以后,英国一直图谋夺占中国土地。19世纪,英国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活动,香港成为英国殖民势力蓄谋吞并的目标。 1840—1842年间和1856—1860年间,英国借口保护英商进行鸦片贸易的所谓“利益”,两次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先后签订了《南京条约》和《北京条约》,把香港岛和九龙割让给英国。1898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同它签订了《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新界”地区99年从而侵占了整个香港地区。帝国主义所强加的这些不平等条约,中国人民从来都不予承认。为反抗英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人民进行了长期的英勇斗争。 解决经过: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一国两制”方针解决台湾和港澳问题的构想开始形成并不断完善;而此时“新界”租期届满日趋临近,英国方面也开始不断试探中国关于解决香港问题的立场和态度。解决香港问题的时机业已成熟。

1982年9月,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明确指出用“一国两制”方针解决香港问题,揭开中英香港问题谈判的序幕。谈判几经周折,直到1984年9月,双方就全部问题达成协议。 1984年12月19日,两国政府首脑正式签署了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英国政府将于同时把香港交还给中国政府。 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至此,香港问题得以解决。洗刷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向世人昭示,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 香港的顺利回归,是祖国统一大业进程中重要里程碑。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使“一国两制”由科学构想变为现实,充分说明了“一国两制”构想的可行性与正确性。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我们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正视矛盾才能解决矛盾。在考研之路上,总是充斥着这样那样的矛盾,小编认为考研学子们要学会解决矛盾,千万不要试图忽视矛盾,也别被矛盾震慑住,要坚信披荆斩棘这一路,胜利就在前方!

香港贫穷问题的成因及解决方法

香港貧窮問題的成因及解決方法 黃洪 香港城市大學社會科學學部講師香港貧窮問題惡化經已成為民間社會及政府的共識。據報章近期報導財政司說不會「 錢來扶貧」,而其他政府官員則多提出以改善再培訓來改善「有人無工做、有工無人做」的狀況。政府提出上述的問題及建議,可見其對貧窮的成因仍未有深入的了解。所以未能對貧窮問題提出具體及有針對性的方案。 筆者認為香港貧窮的成因可以分為三大類型:微觀、宏觀及中程(meso-level)的原因。過去政府多以微觀的原因來考察貧窮問題,微觀分析著重於個人的層面認為個人行為及文化是貧窮的主要原因。民間及學者則多提出宏觀的原因,宏觀分析則認為政治經濟結構的轉變才是貧窮形成的主因。這兩角度的不足,是因為缺乏中程角度尤其是對社會組織變化的分析對貧窮的影響。筆者認為必須加上這角度才能以歷史及動態的角度更全面地理解香港貧窮的成因,並以此提出解決貧窮問題的依據。

香港九十年代的貧窮原因? 微觀的層次(micro-level):個人行為及文化 貧窮文化論 微觀層次的分析集中於個人的文化或行為,認為這是造成貧窮尤其是貧窮循環及延續的重要原因。微觀層次其中最典型的說法是認為貧窮的原因是貧窮家庭或社區所造成的。Oscar Lewis (1965)在<>提出貧窮文化(Culture of Poverty)的觀點,他提出窮人有本身一套代際延續的次文化。貧窮的家庭及社區產生了貧窮文化,窮人在文化中學習到如何應付貧窮,但不幸地亦接納了貧窮的狀況。這導致貧窮在貧窮的家庭及社區的延續及循環。 Lewis認為貧窮文化一方面是窮人對資本主義社會的適應(adaptation),而另一方面是對他們邊緣位置的回應(reaction)。由於窮人未能達到大社會所訂出的成功,貧窮文化代表著窮人對失望及絕望的對策。很多貧窮文化中的特點是由於窮人、不合資格、不能負擔或基於無知或懷疑,而並沒使用現存社會中的機構作出回應來解決問題。如窮人未能向銀行借貸,所以組成非正規儲蓄互助社。馬碧容以東頭 居民為對象的香港本土赤貧的研究,基本上是以上述貧窮文化的視角來分析香港貧窮的原因。馬氏指出由於社會政策如房屋政策對貧窮者的誤解與無知令他們法律及福利的基本人權被剝奪,令貧窮者缺少金錢及物質。而生活及物質的匱乏令貧窮人士減少與他人的交往而令他們被排斥。亦因此令貧窮人士缺乏有

浅谈对中国独立外交政策的认识

浅谈对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认识学院:管理学院班级:10级会计二班姓名:张恒学号:201014415111 新中国成立以来,一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时就制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根据这一基本的外交政策和外交原则,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针对不同的国际形势发展的趋势和特点,确定并实施了不同的具体的外交战略和具体的外交方针政策。本文特结合史实,浅谈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内涵及坚持独立自主外交政策原因。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就旗帜鲜明地提出以保障民族独立和维护世界和平为主旨的外交政策。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政策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在制定外交政策时,新中国领导人最关注的问题是如何实现和保障中华民族的独立。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首先提出“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两条方针。前一条方针明确了中国新政府将不承袭国民党政府与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这一方针的实行使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政治上建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后一条方针明确了新中国将首先致力于清除国内帝国主义残余势力,而不急于和帝国主义国家建交,以免使刚刚获得的独立受到影响。新中国是在美苏冷战的国际环境中诞生的,而美国在中国内战中采取了“扶蒋反共”政策。基于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和一系列现实考虑,毛泽东随后又提出“一边倒”的方针,明确宣布中国站在以苏联为首的和平民主阵营之内。这一方针的提出对于新生政权的建立和巩固起到了重要作用。 不久,在阐述新中国实行的和平外交政策时,周恩来又补充了三条方针,即:“礼尚往来”,在处理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时,按照后

《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教案

《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教案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研究探讨、深入领会课文内容; 2.分析申明立场的措辞,学习的语言特点; 3.培养学生爱国意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香港地区位于我国南部珠江口东侧,总面积1084平方千米,人口约614.9万人,其中97.5%是华人。香港地区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三部分,统称香港。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1842年8月至9月这一期间,英国强迫清政府与之签订了《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缔结了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使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新界”)沦为英国的殖民地。这就是后来所说的“三个条约”。 1982年9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应邀来我国进行访问,与邓小平等中国领导人就香港问题进行了讨论。双方领导人就此问题阐述了各自的立场,并同意通过外交途径继续进行商谈,从此揭开了中英两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外交谈判的序

幕。 英国政府错误地估计形势,过高估计了香港对中国的经济作用,过低估计了中国政府对主权问题的原则性和立场的坚定性,以为中国可以容许英国以某种方式在1997后继续管治香港。因此,1982年9月22日,以撒切尔夫人为首的英国谈判代表团提出了“三个条约继续有效论”,无理地认为香港岛和九龙半岛的割让是有法律依据的,中国不能收回,谈判的内容仅应限于所谓“租借”的“新界”。这当然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绝对不能接受的。 在这一背景之下,9月24日,邓小平同志会见了撒切尔夫人,向其表明了中国政府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 二、课文分析 1.学生浏览全文后,请学生为课文划分层次。 明确:课文从总体上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开门见山,指出要从三个问题来谈“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是总说。 第二部分,2至7段。分别就三个问题进行分析,阐明观点和主张,是分说。 这一部分可再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2、3段。关于“主权问题”。 第二层:第4、5段。关于“1997年后中国采取什么方式来管理香港,继续保持香港繁荣”的问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