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目录学

目录学

第一章 绪论

名词解释:

目录
目录就是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篇名或书名。它是一部书或一批书的内容和形式的集中反映。
目录学
姚名达:“目录学者,将群书部次甲乙,条列异同,推阐大义,疏通伦类,将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欲人即类求书,因书究学之专门学术也。”

简述中国古代目录的种类。
国家书目、(2)史志目录、(3)私家目录

3、简述20世纪重要的目录学著作有哪些?
(1)余嘉锡的《目录学发微》
(2)姚名达的《中国目录学史》
(3)王重民的《中国目录学史论丛》
(4)来新夏的《古典目录学浅说》

第二章 两汉时期的目录学

名词解释:
《七略》
刘歆完成的《七略》约成书于公元前5年前后,由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组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分类目录。
《汉书艺文志》
为东汉班固所著,分为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六大类。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史志目录,也是现存最古的图书目录。

简述《别录》、《七略》与《汉书艺文志》三者之间的关系
《别录》由刘向所撰,是皇家图书馆藏书的书目提要汇编。《七略》由刘歆完成。《别录》和《七略》是各自独立的两本书,但关系密切,著录的是同一书藏对象。一般认为《七略》是《别录》的简本,并且因为有《辑略》而系统性更强。《汉书艺文志》为东汉班固所著,基本上保留了《七略》的原状,可以说是《七略》简本。

3、论述《七略》结构体系的内容与特点
由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组成。其中辑略是六略的总序,是学术简史,总括六略。《七略》的分类,已寓有“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深意,这是它难得的优点。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目录学

名词解释
《七志》
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王俭所撰写的一部私家书目。内容分为经典志、诸子志、文翰志、军书志、阴阳志、术艺志、图谱志,后附佛经录、道经录。是传录体书目的代表性著作。
《七录》
为魏晋南北朝时期阮孝绪所撰写的叙录体形式的私家目录。分内、外篇,内篇五,外篇二,共七类五十五部。是中国古代目录学史上,由《七略》向四部过渡的重要一环。
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官修目录衰落的原因
魏晋南北朝,建立了专业化的编撰机构—秘书监。官修目录在形式上有所加强,数量可观,但秘书监的士族官僚化即目录编撰人员的非专业化,目录依照李充的四部分法,陈陈相因,无所变革,都只有简单书目,没有解题,且因为质量不高,流传不广,先

后都已亡佚了。
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传录体兴起的原因
魏晋南北朝时期,传录体之所以兴起是当时极其盛行的品评人物之风和中国传统目录学固有的注重知人论世功能相结合的产物。魏晋时期知识分子抨击朝政,评价当世人物,成为一种独特的政治现象。并在学术层面深化,把人物品评与清谈相结合,人物评论向理论化、抽象化发展,对社会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更加强烈,从而在政治、文化上都留下痕迹。

第四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目录学

名词解释:
《隋书经籍志》
唐初官修目录,魏征等撰。它主要依据隋代、唐韧的政府藏书,并参考以前的有关目录书编纂而成。《隋志》虽列于《隋书》,但它包括了梁、陈、齐、周、隋五代官私数目所载的现存图书。

《古今书录》
唐毋煚修撰的私家目录,已亡佚。《古今书录》四十卷,每部皆有小序,每书皆注撰人名氏,有解释,论述。
简述四部分类体系的起源、演变与最后定型的过程
四部分类法,是中国典籍的分类方式,即经、史、子、集。魏晋南北朝时期,各种书籍大量涌现,对《七略》六分法的图书分类体例提出了新的要求。西晋秘书监荀勖的《中经经簿》根据郑默的《中经》将六略改为四部,甲部录经书,乙部录子书,丙部录史书,丁部录集书,开创了我国群书目录中的四部分类法。东晋李充编《晋元帝书目》,进一步将史书改入乙部,子书改入丙部,经、史、子、集的四部次序始定。李充的这一四部分类编次方法,一直被后世所沿用,至今未发生根本动摇。
3、简述《隋书经籍志》的内容与特点
《隋志》有序文,包括志序1篇,部序4篇,类序40则;著录了书名、卷数、作者;注释是对著录的补充说明;还有部卷数字的统计。另附道经四类;佛经十一类。全志著录的图书,包括存、佚在内,共有六千五百二十部,五万六千八百八十一卷。《隋志》按经、史、子、集的次序分为四部,四部分类目录留存至今以《隋志》为最古,它是现存第一部用经史子集四部分类的史志目录。

第五章 两宋时期的目录学

名词解释:
《郡斋读书志》
为晃公武所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有提要的私家目录。其分类体系基本沿用《隋书经籍志》的四部分类法,但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加以部分改动。在经、史、子、集四部之前都有总序,每书都有提要。
《直斋书录解题》
为陈振孙仿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的体例编制撰成,在坚持四部分类的前提下,对细类进行了一定的调整。每书都著录卷数、著者姓名和提要,但没有总序和大序。
2、论述郑樵的目录学思想
(1)编次必谨类例论、

(2)编次必记亡书论、(3)亡书规律论、(4)求书之道论、(5)泛释无义论、(6)以人类书论、(7)校书久任论、(8)兼收图谱论

第六章 元明时期的目录学

简述祁承烨的“因益通互”思想
一曰因。因者,因四部之定例也。
二曰益。益者,非益四部之所本也。
三曰通。通者,流通于四部之内也。
四曰互。互者,互见于四部之中也。
2、简述明代目录学发展的主要特点
具体特点包括:
1、在书目的结构体系上,相对隋唐以来的四部分类法呈现改良的现象,出现各种积极的探索。
2、在书目内容上,过去一直难登大雅之堂的小说、笔记、戏曲等在目录中得到反映。这与明代学术主张个性解放、思想不拘一格有相当大的关系。
3、在书目功用上,传统目录学的学术功能有所淡化,加强了书目的检索和查考功能,出现了单书著录简单化、格式化;群书组织标识符号化,书目形式工具书化等趋势。

第七章 清代前期的目录学

名词解释:
《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是清乾隆时期编纂成的一部大型丛书。它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官修书,也是古代文献里最大的一部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

《四库全书总目》
《四库全书总目》又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简称《四库提要》,共二百卷。是我国封建社会时期最后而且最巨大的一部官修目录。自乾隆三十八年(1773)五月开始编纂,至乾隆四十七年(1782)完成初稿,经过修改补充,于乾隆五干八年(1793)由武英殿刊版印行(殿本)。历时二十年才完成。
《四库提要》虽以乾隆第六子永瑢领衔编纂,实际上却是纪昀总其成的。
《四库提要》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每部有总序,下分四十四类,类有小序。

简述乾嘉学派目录学的主要特点
乾嘉学者治学的特点是对文字训诂、典制考释、史事探究等方面特别侧重。因此,乾嘉学派的目录学研究强调在编制目录书时注意辑录典籍的序、跋、题记等内容,以此作为解题的重要依据;以是正文字、考订典籍的阙失为重要任务;以记录典籍的版本情况,考据典籍的版本流传为其特色。

3、简述“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基本含义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章学诚目录学思想的精华。所谓辨章学术,从横向说,就是通过目录辨清百氏九流的诸家学术流派及其重要著作;所谓考镜源流,从纵向说,就是通过目录弄清各家学派的发展历史及其著述在学术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